舜帝南巡崩于苍梧野与康熙南巡是一回事吗

为了缓解压力,看更好的风景

那些壮丽的存在全然不察我们内心的所忧所虑,却仍能抚慰我们的灵魂;

为了心胸开阔,逍遥容与

在这艰难的现实生活中有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

那温柔初生的旭日、那漫天翻转的星斗;

那奔涌流动的云海、那沙沙作响的竹林……

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那就先随着文字和图片,让心荡漾起来吧

毕竟,心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是1961年,毛泽东的一首《七律·答友人》,写的是宁远县南岭山脉从横2000余里的九嶷山。

青山隐隐泛中流,洞天云霄何处生?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烟雨朦胧的世外桃源——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记·五帝本纪》: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九嶷山因此得名,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

以上是一个资深文字搬运工从百度里搬运而来,真正的九嶷山是什么样呢?走,我带你去!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俗称舜公石,海拔1822米,由三块260多米高的花岗岩组成,峰下瀑布飞空,峰上白云飘逸。传说自舜帝驾崩九嶷山后,此山就每年长高三分而得名!

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灵妙,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嶷山。陵区历来是禁封之地,古木参天,气势恢宏,现开辟为公园,成为世人寻根溯源,问先祭祖的圣地。

九嶷山奇岩怪洞很多,其中紫霞岩景点被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列为“南楚十二名洞”之首。紫霞洞又名重华岩,是一个宏大的石灰岩溶洞,洞口有一高数丈的岩石,在日光的斜照下,变得紫气缭绕,所以称为紫霞岩。

下灌村,号称湖南第一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木质的老屋、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青石铺地的古巷、沧桑的石拱桥,走在村里的大小街巷,一股历史的幽香暗暗袭来。

九嶷山是一个瑶族聚居区,瑶族的瑶歌、长鼓舞,以及瑶家姑娘出嫁“坐堂歌”的婚俗,都是风趣而极具情致的活动。

这并不是九嶷山的全部,辽阔的九嶷山并不单指某一座山,《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作为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个九嶷山,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景区:

舜帝陵景区:主要景点——舜帝陵、舜源峰、紫霞岩;

}

又是一年彩球高悬,旗幡猎猎。三年一度的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将于10月中旬,再次在九疑山下、舜帝陵前举行,舜德文化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再次传播。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若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道尽了宁远县九嶷山及舜帝的传说。

九嶷山盛名于舜帝南巡,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同九嶷,亦作苍梧。相传舜帝是凤凰化身,而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故有虞氏崇拜的社树是苍翠的梧桐,为纪念舜帝,他所崩葬的九嶷之域称苍梧。

舜帝,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传说他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帝自小聪慧勤劳,却多遭磨难。舜的后母和弟弟多次密谋伤害舜,并想置舜于死地,而舜却都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宽恕他们,加以侍服,孝感动天。舜在摄政期间举贤任能,与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舜帝知人善用,仁爱臣民,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场景,深受万民爱戴。

舜帝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

舜帝的德圣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扩大疆域、敬敷五教、禅让帝位。”

司马迁著《史记》,曾强调“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而最集中体现“明德”思想的,是《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克谐,以孝烝烝”。“克”,即能也;“谐”即和也;“烝烝”,即言孝德之厚美也。孔子承继了虞舜这一思想,“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孝悌则作为“仁”之根本,可以说,是先秦儒家把虞舜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了。

舜帝身体力行的“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德政实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舜德”文化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虞舜文化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德治、重入世、重和谐、重包容。

重德治:舜毕生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

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与《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重和谐:提倡“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这种精神通过儒家继承和发扬,形成“中庸之道”。进一步形成了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

有学者认为,虞舜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对我们今天的现实也有相当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乃历史之血脉、民族之魂魄。历史因文化而常青,民族以文化而传承。宁远作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在弘扬舜帝德孝文化方面,潜移默化中,将“爱、敬、忠、顺、诚、义”,深深植入人心。

宁远中小学通过开展“小小百家讲坛”活动,邀请了全省知名的文化学者讲解“舜帝的故事”和“舜帝精神的内涵”,提高了师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宁远八中、宁远一中邀请书法名家进校园讲学。《爱莲说》、《见贤思齐》等一幅幅饱含才情、立意深远的作品,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翰墨书香中以字启智、以字养心、以字育德、以字益美,写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中小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到九嶷山舜帝陵、三分石、宁远文庙、舜德书院、水市烈士陵园等德育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宁远文庙国学班的开办、下灌村手绘新二十四孝图等一系列覆盖民众且接受度高的活动,让宁远的德孝氛围更加浓厚。

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舜帝已远去,但其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赓续传承。

Tips:历代祭舜情况

自夏朝开始,九疑山就作为祭祖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大禹、秦、秦始皇、汉武帝望九疑而祭舜。后常有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员来此祭祖谒陵,代代相袭,较有名气的有南朝宋武帝刘裕遗官颜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张九龄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

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新制御祭文,遗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祭舜。此后,如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遣官祭舜,渐成定制。明代御祭12次。县令代朝迁致祭为每年二祭,时间为农历二、八月上甲日。

清承明制。荣锡勋《南岳形胜考》:"历代帝王遣使致祭南岳,必分诣炎陵舜陵"。清代更其,二陵祭文亦同。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御祭43次。其中著名书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的正楷谕祭文碑刻为碑苑珍品。

明清时,祭舜规定用太牢(整体牛、羊、豕,其它祭品俱全)。朝廷命官致祭时,由府、州、县等地方官陪祭。瑶枝翠柏。祭前,要沐浴斋戒。祭时,由10人赞礼。祭毕,乐队32人,舞队64人,载歌载舞,欢庆一番。清乾隆二年(1737)定祭礼银150两。

民国时,湖南省政府祭舜四次。

解放后,1990年由省政协及省政府参参事祭舜一次,2000年清明节由宁远县人民政府组织各界公祭舜帝陵一次。

2005年、2009年、2012年、2015年,湖南省政府均举行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

}

【摘要】: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否到过苍梧九嶷山,这直接关系到舜帝是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方某地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提出舜帝根本没有到过衡山、九嶷山。本文从传说故事、史实依据、考古发现三个方面,结合舜帝老来南巡动因以及路径分析,认为舜帝南巡不容置疑。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费屋一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简孝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沈建乐 (作者单位 绍兴市情研究中心);[N];绍兴日报;2007年
记者 熊远帆 陈英明;[N];湖南日报;2009年
本版编辑 记者 汤莉 通讯员 赵仁万 友忠 九宜 莫胜 陈永祥 李光平 邱秀刚 黄天明 雷建林;[N];永州日报;2006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舜帝南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