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心维雅本草养颜面膜贴六位贴

  快到年底了,想起年初许下的愿望其一说过要在这里开帖子的,结果拖延症犯得太厉害了,好在现在开还不算食言,我的愿望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于是有了这个帖子。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兼草迷,面对如山的典籍,如海的各种培训课程……不自觉地感到一丝畏惧和无从下手,发觉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于是就决定从本草入手,平时在外面看到草药就拍下来,一味一味地去查找、总结药性和使用方法,这样既对草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记忆也比较深刻,我把这个称为‘本草筑基’,欢迎看帖的各位一起学习、指正。    第一回
紫苏  紫苏,我没在野外注意到它之前并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野生植株的。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孕妇效应,揣着事儿就看别人都有事儿。至少在南方野生紫苏确实非常多,但多数都不够紫,这个问题一部分是因为品种的区别,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土地肥力不够,杨时泰说:(生)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所以不够紫可能是需要更多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吧。  手指在紫苏叶上捏一下,再放到鼻下闻,是一种非常浓烈的芳香,让人胃口大开食指大动那种,在草药中,约等于酒中之浓香型,像藿香的气味则属于酱香型。  紫苏,唇形科紫苏属(有两种来源,一种为紫苏,一种为
苏,后者叶子皱得厉害)  历史上医家写了许多典籍论述本草的归经、药性等等,他们中的多数是使用‘格物’法,也就是通过对草药外形、生长习性、花果期、气味等作五行的归类,再用同气相求的原理对应到人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以及经络上去,另一部分是在临床中取得的经验,还有一部分是直接的身体体验,即‘内证’,但非常少。  药物五行归类可以参考这个:  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者能润下,能软坚。  五色: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五臭:臊属木入肝,焦属火入心,香属土入脾,腥属金入肺,腐属水入肾  回到紫苏,它的药用分为三部位,苏叶,苏梗、苏子,其中,最被广泛使用的还是苏叶了,原因应该是苏叶的气味最为浓烈。关于药用部位的选择,大家都知道有的药用根,有的用枝条,有的用叶子各有不同。为什么呢?唐氏在本草问答中说:‘此为取药力专注处,并无他意’,我认为很有道理,就像不是所有草药都有膨大的块根——类似人参那样,而人参之所以会有块根,地上的枝叶却长很多年也只是一小丛,可以看作它是把精气送到了根部收藏起来,所以根就变成了它最精华的所在。    根据草药部位的不同,药性会有差异。关于这点,可再次引用用药法程关于草药格物的一段:  (药物)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   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以及:盖凡草木之叶,多得风气,故多主散;枝多横行,故主四散及达四肢。  ==============================================================================  由此,根据紫苏的性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总结出初步的归类了?先从整体入手,比如气香入脾,味辛入肺,中空发表,质轻入上焦心肺,然后是各部位的差异,苏梗内行脏腑,苏叶主散气。无法归类的,再来看诸家格物:  紫苏色紫入血分,味辛气香能散血分之风寒。苏枝四达,则散四肢。苏梗中空有白膜,则散腹中之气。苏子坚实,则下行而降肺气,以行痰。——《本草问答》  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本草正义》  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药品化义》  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长沙药解》  中国药典: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一味发散之药,有打开毛孔发汗的效果,让因受寒而郁闭的地方重新通达起来。
楼主发言:131次 发图: | 更多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现,咦?这草花不就是花店里卖的某种干花么?没想到这种路边桥下生长的野草其实是可以进得厅堂退守绿野的。  青葙属总共就两种类别,不是青葙就是鸡冠花,所以在野外辨认青葙还是很容易的,花穗从初开时越长越长,上红下白,像条狐狸尾巴,花蕾全部开放之后,就全白了。(也有白花品种)假如延时摄影青葙的开花过程,再快速播放,大概会像一把火焰从下直窜到上最后剩下灰白色的木炭吧?这把‘火’烧完之后,人们才剪下花序,从里面抖落出黑亮的青葙子。    本经对青葙子只是言简意赅地说”味苦,微寒……疗唇口青。“对此,李时珍说”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张秉成说:”唇口属脾。青色属肝。显系肝邪侮土之象。“所以历代都认为青葙子入厥阴经,又因为性寒,能泻肝,而本经用一个别名”草决明“似乎暗示着青葙有明目的功效,经过历代医家验证,还确实有。青葙子能治疗因肝火上冲引发的眼病,也就是医家说说的”实热“。实热导致的眼病一般都是急性病,而老年白内障等慢性病其成因就必然不是因为过热了,是因为虚寒而不能运化。所以”虚寒之人,火衰目病者不宜“,而《本草从新》中治一切目疾的说法,太令人怀疑了,毕竟同一种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病因导致。  在《得配本草》中还有个以青葙入药的方子主治一种大家很熟悉的眼病:飞蚊症,然而飞蚊症成因是否肝热上冲,这就真不清楚了。    郝万山在书里说过一个事情,药房里的青葙子总是被老鼠偷吃,药工经他提醒,才想起青葙子的明目功效,被老鼠用来提升夜视能力。这和很多动物只要闻闻气味,就知道生病的时候要吃哪种草一样,属于一种生物本能吧,而人大概因为后天太过发达所以忘记了先天的这种功能。
  第三回  荞麦/金荞麦  在蓼科荞麦属中,除去一些不常见的地方品种,剩下的也就是荞麦(俗称甜荞)、金荞麦(俗称野荞麦)和苦荞。  最近看到有医家在大力推广金荞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找了一下,发现曾经拍到过荞麦和金荞麦这两种植物,于是查了一下典籍,今天就写这个了。  荞麦其实是一种粮食作物,很多国家都有大规模种植。想想荞麦的生长周期这么短,秋种冬收,对于粮食短缺的地区来说还是很划算的。当然荞麦还以它独特的风味被制作成各种面条和副产品,同样深受粮食并不短缺地区人们的欢迎。    荞麦花带点微微的粉红  古人吃法:“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总之可以摊各种饼,下面。  楼主没有长期吃过荞麦面,但好多医家都写了荞麦并不是一种百搭的食物。孙思邈就说:“食之难消。久食动风,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 以北,多此疾。又不可合黄鱼食。”吃荞麦搭配的忌讳还挺多,当然在古代,吃到这种苦头的大概都是土豪级别的了,毕竟平民平时也没太多肉吃啊。  任何草药都有其物性,就像人和人性格不同。平时被我们当作主食的几种作物,正因为它们的物性皆“平”,也就是没有太多的毒性。人体是一座天平,吃下去的食物是砝码,如果食物偏性太重,就会打破人体的平衡,失衡,就会生病。而重病人的天平本来就是失衡的,所以治疗许多重病会用各种毒药,比如砒霜、丹药,健康人吃了都会中毒的药物,却可以矫正重病人失衡的天平。这正是,“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  荞麦“微寒,最降气宽肠”,所以平时体质就是“气盛有湿热”的人是适合吃荞麦的,正可以降一降气。许多医书都强调,“脾胃虚寒人不宜,多食即微泄”。    金荞麦,花白色  至于金荞麦,虽然在中医经典本草书籍中曝光率不高,却是一味草药,在地方草医的手中也许真的能派上大用场。荞麦本种和苦荞都是一年生植物,但金荞麦却是多年生植物,也就是说,虽然入冬地面部分枯萎,却有巨大块根留在地下等待来年萌发。荞麦本来入足太阴、阳明经,金荞麦大概也差不离,所以才会被用来治疗肺病。  本草纲目中记载用荞麦治咳嗽下气一方(咳嗽被认为是肺气上逆),并没有用金荞麦根,而是直接用了荞麦粉。但缺点在于没有辨证,毕竟咳有寒咳热咳。荞麦和金荞麦都性寒,应该是用于黄痰为主的热咳。所以,学完药,还是得学辨证啊。    金荞麦确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草本植物
  第四回
陆英    中药陆英,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是指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而接骨草这个药名,在药典里其实指豆科植物舞草……是不是有点乱?还有更乱的呢。。。比如,药典里的香薷其实是植物石香薷,而植物志里的香薷在药典里则叫做土香薷。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为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因为名字中有英字,古人有认为陆英其实是以花入药的,而今天却是以根茎叶入药。“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树名木英,此三英也。花叶并相似”虽然接骨草的叶片其实并不像芹菜,不过白色伞形花序确实还真是像,开花的时候,确能令脸盲症患者一眼混淆。当然,它的果子是华丽的红色半透明浆果,这一点比芹菜果实可要耀眼得多了。    神农本草经对陆英的描述:味苦,寒。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生川谷。  《金匮要略》中曾经出现过‘蒴藋细叶’这种药,而从唐本草开始的一些医家包括今天的药典,都把蒴藋和陆英归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认为陆英指花,蒴藋指茎叶,而它的果实为蒴藋赤子,都可以入药。雷公炮炙论中说:‘春用隔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总用’。蒴藋细叶,指初生嫩绿小叶,取其气浓味烈药效更佳。    乘雅半偈中对陆英的评价极高,作者称它:‘熏肤充身疮疡辟,骨接肌连金疮合,铸形良品’,在金匮的王不留行散中,它也被用于治疗金疮亡血症,黄元御评其起到的是“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的作用。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它有加速骨伤痊愈的作用,当然,只是在物质层面上证实;而《千金》、《外台》中也多有用陆英来泡澡做个药浴,可治风毒、小儿风瘙瘾疹、寒气关格等病的记录。“皮肤一切劳冷悉治之”。
  第五回
  豆科》 葛属 》葛  神农本草经记载: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一名鸡齐根。生种谷。  葛是一种缠绕藤本植物,从东北到南方广泛分布,生命力旺盛到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把人类废弃的房屋覆盖成一片绿色。直到楼主认识到它的价值之前,还认为这是一种极贱的野草,宽大的叶片上还通常吸满尘埃(特别是生长在路边的葛藤),总之是完全被无视。直到有一天,楼主感冒了,刚喝完‘葛根汤’,一股热气忽地从后背升起直到脖颈,瞬间感觉神清气爽,鼻子也通了,鼻涕也不流了,背也热了。从此感叹于经方的奇效,而好奇于在‘葛根汤’中起到主要作用的那位药‘葛根’是个啥玩意?于是打开植物志……再然后,楼主发现原来这不就是那种到处长满没人要的爬藤嘛?
  顶  
  @acuncun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  —————————————————  没见过这个植物  
  顶一个。楼主加油。  
  因为体质属于一感冒经常是葛根汤证的类型,就打算买一点葛根放在家里备用。结果卖家说,葛根有两种,一种产自湖南,呈灰色;一种产自广西,呈白色。那时候并不了解情况,就选了白色的粉葛,然而使用后发现粉葛在膀胱经生发阳气的力道其实比不上柴葛。  “聚而成瓜,散而成谷”如果从结果的方式看葛藤这种植物的话,它的能量是分散的,结成一把把的豆荚,并不是像瓜类那样,把种子包裹在一起。所以对人体的作用,就会起到‘散’,散发腠理。为什么吃了葛根会有太阳经一阵热气升起的感受呢,大概就像唐容川说得那样,葛根是一种特别长的藤,单根长达8米(藤本月季长3米左右),根也比较深,而人体的膀胱经又是最长的一条经络,所以就同气相求地去到膀胱经起作用了,并且起到的是提升津液的作用。  葛根这味药的滋味是偏甜的,尤其是粉葛这个品种,可以做小吃。而辛甘发散为阳,所以葛根‘入于阳’,作用于人体表层。葛花是一位解酒良药,据记载,它的解酒原理和葛根一样,正是通过发散的特性,将酒气从毛孔中透出去,当然,酒喝得不够多的时候使用葛花,反而会伤身,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    柴葛    粉葛    葛花    葛谷    葛藤
  @nickknight
20:39:00  @acuncun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  —————————————————  没见过这个植物  -----------------------------  你是哪里的?青葙这个植物分布也很广泛,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
  @破吉他
20:43:00  顶一个。楼主加油。  -----------------------------  哈哈,今天第二次收获回帖哈,真开心,谢谢,欢迎常来!
  顶一个。楼主加油。
  分辨药材,还能认识一二,一到山间地头,一个也不认识了。。。
  @乖一点
14:05:00  分辨药材,还能认识一二,一到山间地头,一个也不认识了。。。  —————————————————  你指的药材是中药饮片吗?能辨认饮片的人很厉害啊…楼主就不认得。不过觉得要是能去药房呆一段时间就可以熟悉起来了…  
  第六回
锦灯笼  茄科》酸浆属》酸浆  酸浆夹带果实的宿萼(就是灯笼状的那个小房子)干燥之后入药,称为锦灯笼。    因为没拍到正经酸浆的红色宿萼图片,所以从维基扒了一张图来说明问题,不然难以想象为何被叫做锦灯笼  下面是我拍的,根据宿萼的质地和植株高度,应该不是酸浆本种,是酸浆属植物苦蘵的可能性更大。酸浆为多年生植物,苦蘵为一年生,据说,决定植物一年生和多年生的因素是它们能量转化效率的区别。  李时珍说∶龙葵、酸浆,一类二种也。(都是茄科的)酸浆、苦蘵,一种二物也。(都是酸浆属),楼主这边很少有野生酸浆,假酸浆到不少。小时候常吃龙葵的果实,成熟的为黑色,苦中带甜,味道有点像酸浆,但没那么好吃。      一般本经有记载的药物,我都会先翻本经的记录。  神农本草经说它:味酸,平。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一名醋酱,生川泽。
  本经说的性味酸、平,指的是它的果实,也就是外面能买到的叫做‘姑娘’的水果。而它的根‘色白绝苦’,性寒。王好古对其药性概括道:酸浆味浓于气,阴也。据现代药理实验,酸浆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这和本经所说催生功能相符,而本经如何知道这一点,是否取其宿萼包裹种子的样子,象子在胞胎中而受到启发,取象比类,则不得而知…    未成熟的宿萼剥开的样子,知道未成熟肯定不好吃,所以没试  药典中收录的锦灯笼,药效为“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热淋涩痛;外治天疱疮,湿疹。”
  再放几张假酸浆的图,它和酸浆都是茄科的,各自成属,但假酸浆是一年生植物。这种植物不怎么入药,据说是外来物种,只在地方草药志上有所记载。假酸浆的花比酸浆各品种都普遍华丽,据记载可以祛风,消炎,治鼻渊,宿萼的棱比较突出,但不会变成红色。它的种子可以做凉粉,凉粉本来就是夏天的一种冷饮,所以有治痧气的功效也是自然的。      
  第七回
白英  茄科》茄属》白英  又是茄科的,龙葵的近亲,他们的花极像,果子一红一黑,难道一个在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个炼了九九八十一天?客官你选哪个。    白英的果实,图是从维基扒的,因为拍的时候还没挂果。    白英的小白花    戟形叶,两面都有白毛,这发达的毛发是龙葵所没有的  白英,味甘,寒。主寒热八疽、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生山谷。——神农本草经  白英入药,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真是十项全能,绝不浪费,怪不得会有人在自家花坛里种着它了。本经说它性味甘寒,甘味补脾,因此补中益气,寒性可以治疗热症,热则寒之,能治消渴也就不奇怪了:消渴病因就是相火过旺,身体损失水分过多导致,但今天的糖尿病病因又和消渴不同。疽是一种皮下阴疮,类似于一些人脸上长的那种将发不发的暗色痘痘,如果这个人体质够好中气够足的话就不会发疽,而是直接发疮出来,白英补中益气,中气足了能将病邪推至体外,推测这是它能治疽的原因。
  “江东夏月取其茎叶,煮粥食,极解热毒。 ”古人没有受过冷饮、空调的危害,一般人身体阳气还是比较足的,特别是那些体力劳动者,夏天出汗太多,就需要寒药来消除过多的热气,因此好多草药后面的说明都是“XX清热解毒”,其实这个说法比较笼统,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大热为毒,大寒也为毒。所以辨证施治就变得如此重要了,每次看到有人认为自己上火马上找一些清热解毒药来吃,久了以后会把体质变寒。
  第八回 牛膝  苋科》牛膝属》牛膝/土牛膝    在山上拍的牛膝    这张可以看到牛膝的花序顶生和腋生都有    牛膝的节会长成膝盖样子,膨大,据说膝盖越大效果越好  跌打损伤的常用药里面,有一味牛膝,一般会开成怀牛膝,这属于中原地区的种植品种牛膝,多年生,根比较粗,药力比较强,但野外更多见的是这种土牛膝,一~二年生植物,样子和牛膝差不多,药力没那么强。  有些植物的根可以提升水火,比如上回的葛根,在伤寒方葛根汤中就是利用了它的根具有从极深处抽水到达项背的特性来缓解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但牛膝不同,牛膝的根主降,因为“味苦酸性平气不烈,味是阴降之味,且根不见孔窍,形质坚实无空,皆主降性。葛根之根粗大疏松味甘辛,能引水津上行,故主升,牛膝味苦酸,味主降而收至根底。”所以到底升还是降,得分析每一种性状,看看哪一种占主导地位。  药物气味,大家都知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因为‘气厚者升’,所以这类植物根部往往是疏松多孔的,用以通行轻质能量,且气味辛甘;而牛膝的根相比葛根紧实,中间还有一根‘木心’,并没有通气的孔道,味道酸苦,因此属于‘味厚者’,主降。  唐容川说,“凡降者,皆得地之味,故味浓者,其降速;味薄者,其降缓。牛膝之降则以形味为治,因其根深味苦,故能引水火下行。”有些人可能有经验,一些药吃了以后它可以引火下行,作用于中下焦,有时候连小腿都会暖起来,牛膝治疗腰膝疾病,当然原理也是一样的。  牛膝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 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故凡病在腰腿踝之间,必兼用之而勿缺也”,专治膝盖中枪。牛膝根据炮制方法不同药力会有差别,酒制牛膝活血,盐制牛膝入肝肾,宣导下行。
  第九回
败酱草  败酱科》败酱属》白花败酱        极无生气之中,偏具无限生机者,化死气为生气  神农本草经:败酱味苦,平。主暴热火创、赤气,疥瘙,疸痔,马鞍热气。一名鹿肠。生川谷。   功用:  除肿痈排脓散血,破痈结催产落胎;去疽痔疥瘙,却毒风痿痹;鼻洪吐血能止,腹痛疑血可推。  腐败之臭气向为众人所恶,败酱草老叶与根臭气浓厚,却能“于瘀浊垢秽之中生气昌”,长得又臭又生机勃勃,入药,能同气相求而引肠中痈脓下行,危急之中救人一命。话说回来,五脏中,肾主腐气,臭气可是有补肾一说的。  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本草纲目中言:“其疮未坏及长服者,去败酱”,就是体内还没有脓血出现的时候,就还没到可以用败酱草的时机,脓血是已败之血,败酱草面对没有生命力的腐臭之血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对于新鲜血液就没用了。
  喜欢通俗易懂的科普贴,楼主加油!
  第十回 木通  木通科》木通属》木通/三叶木通  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    木通一枝五叶    三叶木通,药效等同,这两种木通长在一块儿,被楼主拍到  神农本草:通草 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这里要说明一下,神农本草经那个时候是把木通叫做通草的,因为据说木通的藤蔓,可以两头通气,当然我没试过。可能也有不通的,当然药效是两头通气的更好了,因为木通主要取其通利九窍的药效嘛,九是一个虚数,大意是通一切窍。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木通了,而通草则变成了另一种草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药名。还有小通草(学名旌节花),这种植物茎秆非常硬,中间是绵绵的白絮,把白絮捅掉,就可以用来吹气生火。所以名字带通的草药都具有通透之性。  木通味平,为什么能除脾胃寒热呢,我的分析是,真正的热病是整体都热,身体温度均衡,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寒性的药降低温度。但只要有局部受寒了,通道不通,就会导致郁热,就像道路堵塞了以后,堵塞点前方没有一辆车,后方却堆满了车,对身体来说热量也会堆积在堵塞的通道后面,这个时候用木通通一通,温度就均衡了,所以既除寒又除热。“令人不忘”这个功能,楼主确实见过肾脉不弱可是记忆力非常差的人,可能是管道堵塞了脑部津液不足,既然不是“不荣”就是“不通”,是否通一通就好了也未可知。  木通汗多者禁用,推测汗多津液损伤,木通有利尿的功效,用了会进一步损伤津液,所以禁用。  木通的果实民间叫八月瓜,据说很好吃,甜的。楼主没吃过,见到木通的时候它没有结果。而且这种东西市场上是买不到得。    这张是维基扒的图
  @sontayon
18:03:00  喜欢通俗易懂的科普贴,楼主加油!  -----------------------------  谢谢!不知道算不算科普,反正楼主自己一个人学习觉得太寂寞所以来这里找找存在感,欢迎探讨!
  顶楼主  
  @池里的莲花
21:07:00  顶楼主  —————————————————  谢谢支持  
  第十一回 防己  防己科》千金藤属》粉防己    这张是楼主在绿化带里拍到的,难得发现一棵粉防己,没有开花也没有结果,叶面像撒了粉一样    这张图是PPBC的,为了示意粉防己的红色果实  内容: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痈,诸痫,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  防己自古以来就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汉防己的原植物实际上是防己科千金藤属的粉防己,木防己则为防己科木防己属的木防己,而药典中记录的防己正品来源是粉防己,而木防己这种植物只能算是防己这种药物的次要来源,也就是‘次品’。是不是有种绕晕了的感觉,快不认识防己这俩字了。  前两者好歹是同科的,除此之外,还有马兜铃科的植物广防己,不知怎么的也混了进来,也叫了个防己之名,大概是因为它也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横截面吧,如果只看饮片,确实相似容易认错。  唐容川说:防己中空,纹如车轮,能外行腠理、内行三焦,能通水气。木通中空与防己同,味苦泄,故均为行湿之要药。  防己也属于通利一类的药,它和木通常常被作对比:“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通草即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为通与燥剂无以别矣。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  防己科》木防己属》木防己      木防己也是一种藤,和粉防己是同科不同属植物,它的果实是蓝色的,楼主经常看到木防己,却很少看到粉防己,可能木防己的生命力更强长得更快吧。
  谢谢楼主的科普。
  @轻_风_2009
17:55:00  谢谢楼主的科普。  —————————————————  谢谢支持,一起学点知识??  
  顶一个,楼主加油  
  谢谢楼主科普,新年快乐!
  @一念生一念灭33
22:53:00  谢谢楼主科普,新年快乐!  —————————————————  谢谢!  
  楼主这几天中招咳得厉害,每到这种时候就暴露了没有认真学习的后果~辩证不全面,有时候还吃错药,于是楼主放弃了治疗,就让时间来治愈……争取今天更新  
  支持!
  柴胡治风寒!楼主说的东西我老家很多,四周都是药材。四川!  
  第十二回 芍药(白芍)  芍药科》芍药属》芍药
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二根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神农本草经  芍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也是一种受大家喜欢的园林植物,被广栽庭院之中。和芍药同属的植物牡丹不知为何只分布在中原地区,在南方很少见,芍药就比较多了。从芍药地区分布图来看,它主要生长在中国地形图的第二阶梯(东北——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植物会给人一种惊喜,因为冬天它的地面部分枝叶会枯萎不见,第二年会在原地突然冒出很大一丛,一到春天就能开很多花,非常壮观。可惜的是花期太短了点,可能讲究的是个瞬间效果。《本草蒙筌》说,“芍药生山谷者花叶单,根重实有力;生家园者花叶盛,根轻虚无能。”看到这句话,解答了楼主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经过培养的园艺品种和野生品种药用价值是后者更高呢?原因是园艺品种的营养及能量都用来开花供人观赏,精气外露,野生品种不需要长得华丽好看,所以能量收藏在内部,药用价值更高。  药用的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白芍来自芍药本种的根,而赤芍来自同属植物草芍药、川赤芍的根。草芍药楼主没有见过。陶弘景说白的比红的好,“赤者小利”,然本经直接说芍药利尿,似乎也没什么区别。芍药“春生红芽作丛”,这个可以看看下图,就是芍药苗刚刚萌发的状态,完全看不出来是芍药。      开花的芍药,这个品种是经典单瓣芍药  芍药之用,可参考本草问答:“白芍为春花之殿,而根微酸,故主能敛肝木,降火行血 。大黄苦性更甚,白芍苦性较轻。故白芍只微降,而大黄则降之力大。白芍入厥阴经。白芍味苦能泻血,其色白故又能行气分之水。”历史上多认为芍药的功效在于收敛,平肝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  芍药在经方里面用得太多了,比如止痛神方芍药甘草汤,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等。黄元御说芍药:“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诸般种种不一而足……楼主就不多列举了。
  第十三回
半夏  天南星科》半夏属》半夏
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    半夏有三片叶子的,也有一片叶子的      半夏茎上的腋芽露出来了    楼主的半夏,像不像珊瑚贝壳粒?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神农本草经  半夏,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又有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本草图经  作为天南星科的植物,半夏算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不知为何,总有人用天南星或是虎掌南星冒充半夏,这俩的根颗粒都比半夏要大,造假业自古就兴盛,就连古书也时常教人打假,所以,抓药的时候自己要注意一下。  长沙药解:半夏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陶弘景: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一般来说,我们在药房买到的半夏是法半夏、醋半夏的多,药房保守起见,一般不会用生半夏。楼主倒是对生半夏“戟人咽喉”这句有体验,因为大着胆子用了生半夏没加生姜,又没有用热水洗掉外面的黏液,所以喝下去的时候真的感觉咽喉有种像是被砂纸擦过似的刺痛感,还好没中毒,如果中了半夏之毒,只要饮用生姜汁就可以解毒,是不是非常方便?哈哈哈  今年冬天是个暖冬,气候反常,感冒咳嗽的人超级多,包括楼主都中招了。这次的咳嗽情况复杂,用了半夏也没完全对证,据说,好好保护脾胃,咳嗽自然会痊愈。小时候咳嗽,家长会使出一招‘半夏露’,一直以为半夏只是治咳嗽的,但其实“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楼主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从前一次严重胃痛呕吐月余,中药西药吃了好多无效,结果在最严重的时候,是遇到明医用了半夏泻心汤加减两剂药就好了的。可见辨证实在太重要啦。  半夏治痰,痰为水之结,根据痰在上中下三焦中的位置不同,以及局部寒热的状态,需要用不同的药化解之。半夏主要治“胸膈上之痰”,“心下饮”,心下就是胃上。虽然我们咳嗽的时候,痰貌似是从肺里出来的,但其实五脏都是可以生痰的,有时候肺只是担当了一个储痰的功能,是个容器而已……就像半夏,它也是入阳明经的,可治脾胃所生的痰,而痰饮导致的不止是咳嗽的症状。我们来看看本经疏证中的半夏药性解说吧 :  “半夏之用,惟心下满及呕吐为最多,然心下满而烦者不用,呕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详矣。其治咽喉,犹有在少阴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夫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但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此少阴证也。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汤,此则非少阴证也。炙脔言其形,水鸡言其声,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言其痛楚之状,不利言其有所阻碍。于此可见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气阻于其间,呼吸食饮有所格阂,非如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徒治喉痛者可比矣。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肠鸣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颠眩者,五苓散,于此即可见眩因于水,乃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间,则用,水在脐下,则不用,此眩之宜忌矣。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有肠鸣,皆兼下利,则知肠鸣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
  @nickknight
20:39:00  @acuncun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  —————————————————  没见过这个植物  -----------------------------  我们这里房前屋后路旁荒野处处都有!
  @nickknight
20:39:00  @acuncun 2楼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  —————————————————  没见过这个植物  —————————————————  @正直良心2014
17:57:00  我们这里房前屋后路旁荒野处处都有!  —————————————————  嗯,青葙一般分布不过黄河,南方多  
  第十四回
黄独  薯蓣科》薯蓣属》黄独
其根唯一颗而色黄,故名黄独      薯蓣就是山药的正式名字,黄独是山药的近亲,但不好吃,有小毒。  黄独是一种缠绕藤本植物,叶子极像山药(薯蓣),而且和山药一样,长着叶腋的珠芽,腋芽就是顺着藤蔓摸下去摸到的一个个小疙瘩,在它们落地之后可以自己生根繁殖。山药的腋芽叫零余子,为表示区别,就把黄独的腋芽叫黄独零余子,前者“食之胜于山药,美于芋子”,后者有毒不可作为食物,只可入药。为何同属关系如此相近的植物会有这种区别呢,楼主也想不通,不过就连龙生九子都个个不同,同属植物有区别也是正常的吧。而且,黄独和山药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黄独藤左旋生长,山药藤右旋生长。这种截然相反的生长姿势,也许是决定其功用的关键因素也不一定。    黄独零余子  我们平时在菜场买的山药都是一根根粗壮的根茎,挖山药的时候因为它的根笔直向下,需要挖很深才能把整条都露出来。但黄独的根不是条形,而是只有一个黄色外皮,圆溜溜还长满毛的大疙瘩,几乎就是零余子的放大版,所以才被叫做黄独,它的根入药的药名叫做黄药子。  黄药子治“项下瘿气”,也就是甲状腺肿大一类的疾病,书中说,饮用黄药子酒,三五天后就得“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喝太多脖子竟然会细得不成样子。“主咽喉痹塞及诸恶肿毒疮疽,治蛇犬咬伤并马走心肺积热。 ”从中可以看出黄药子的药性“性大寒,味苦”。黄药子除了治疗喉痹之外还是一味重要的兽药,牛马比之人强壮许多,因此能承载的药性可以更峻烈些。
  第十五回
菝葜  百合科》菝葜属》菝葜  菝葜:味甘,平、温,无毒。主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本草经集注》          十月的山上到处挂满‘金刚藤’的小红果。这就是学名菝葜(音拔恰)的一种半藤本半灌木植物,它的茎秆比较短小坚韧,十分难以折断,“菝葜”正是形容这一特性而得来的名字。这种植物是一种地方性草药,李时珍说:“菝葜,足厥阴、少阴药。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薢仿佛。孙真人元旦所饮辟邪屠苏酒中亦用之。 ”  古人认为菝葜“辟瘴气”,所以多用来泡酒饮。屠苏酒中的药材就有用到菝葜,随手搜了一下配方:肉桂,防风,菝葜,蜀椒、桔梗、大黄,乌头,赤小豆  瘴气,楼主百度了一下,度娘说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好像有点道理。楼主有时候去到某座山里,会觉得气味很难闻,会连带给人一种这座山气场不好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瘴气的一种,说明这座山的水土运化功能可能出了些问题,就像人得了胃病,有时会有口臭。某些南方地区瘴气十分厉害,会让人中毒,所以古人就发明了种种辟瘴气的药酒等等,其中泡的多数一些“扶正祛邪”的药物,如肉桂,花椒这样辛香走窜之药,想是利用它们来增强人体的气场,不为外邪所扰。 菝葜能位列其中,说明这种草药应当也是正气十足。确实,它们总是生长在向阳的南坡,风还很大,但长得很茂盛。
  看了一下地方本草书籍,因为书本比较老了,里面记载着5、60年代各地使用菝葜治病的案例,有单味使用治好肺脓疡病人的,有配猪胰子治好“消渴”型糖尿病的,还有治上百例牛皮癣病人的案例,在皮肤病方面菝葜似乎大有可为。  《外台秘要》中用菝葜治疗消渴倒确实有一个方子:菝葜八味汤  菝葜、土瓜根 、黄芪 、地骨皮 、五味子、 人参
、石膏、 牡蛎   上药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处用菝葜,应该是“益血气,止小便利”的功能起到作用。
  第十六回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此,一似手拈拿  百合科》重楼属》七叶一枝花
  图片是楼主在四川五指山拍的。是村民种在山上的半野生重楼,第二张是狭叶重楼,药效是一样的可以通用。      来自神农本草经下篇:蚤休,味苦,微寒。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 疾痈创,阴蚀,下三虫,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川谷。   话说仙剑系列的游戏楼主都没玩过,但知道有个霸气的BOSS叫重楼,这种命名,好像有一点道理~因为隶属于神农本草经下篇的药物多数比较峻烈,偏性更强,毒性也强,意思是不能多吃,不能常吃,有病才吃,没病别吃~书上也说了,蚤休,中病即止,不宜多服。  本经中的蚤休就是今天的重楼,又叫七叶一枝花、重台金线,草河车、草甘遂等。七叶一枝花这描述是种虚数,其实重楼的轮生叶片不一定是7,重台金线这个名字更形象,开花的时候花中是会伸出几条金色的花丝,而且长在轮生叶片上面的独生花就像楼台一样。叫蚤休,是因为它能治疗蛇毒,杀虫。李时珍说:“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但,毒蛇有很多种,古书不太严谨没有说可以治疗到何种程度,万一碰上剧毒的蛇就别碰运气了。为何叫草河车?要知道,胎盘有个别名叫紫河车,服之大益气血,而据书中说,古代很多修炼丹道的人会采重楼炼丹或是服用,因为丹道修炼需要增加督脉上的气流量,叫做逆走河车,也许重楼的药性对这方面大有帮助而得名,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种服食方法,还带咒语:“紫河车(重楼)根以竹刀刮去皮,切作骰子大块,面裹入瓷瓶中,水煮候浮漉出,凝冷入新布袋中,悬风处待干。每服三丸,五更初面东念咒,井水下。连进三服,即能休粮。若要饮食,先以黑豆煎汤饮之。次以药丸煮稀粥,渐渐食之。咒曰∶天朗气清金鸡鸣,吾今服药欲长生。吾今不饥复不渴,赖得神仙草有灵。”楼主没试过,不清楚有用否~据说可以达到辟谷的效果。  重楼长相比较奇特,一看就好像是某种包治百病的神药,格外引人注目。楼主在山上见过两次,都是半野生,自己养过一棵,大概不适应平原温热的气候所以长得很不好,后来干脆不发芽了,楼主自此失了养不常见草药的念头,除非是极易生长的。  功效:  重楼味苦,微寒,味浓于气阴也。本来也是生长在林荫潮湿之地。摩醋,敷痈肿蛇毒,鼠莽毒,甚有效。  重楼另一个功效,是治疗妇人乳结不通,红肿疼痛。而且是单方:重楼(三钱) 水煎,点水酒服。——来自滇南本草  小儿胎风,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车)为末。 ——来自本草纲目
  今天来不及更新了
放一张树舌,居然在一根柴棒上长得那么整齐…楼主对各种菇不太了解,据说效果很神奇    
  第十七回
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桑科》榕属》薜荔
别名:木莲  又要说到一种能做凉粉的植物了。前面的假酸浆是外来植物道,这回的薜荔可是实打实的本土品种,楼主的某个姑奶奶是卖冰粉的,所以知道本地制作冰粉正是要用到薜荔的种子。据说将它放到水中搓揉后再熬制,再冷却就能得到透明果冻状的半固体冰粉,配上薄荷脑和冬瓜糖,葡萄干,桂花等佐料,就是一道美味的消暑甜食。所以楼主小的时候被告知这是“冰粉藤”,奇怪的是,这种藤很喜欢生长在各种老屋的墙上,因为它有两种形态的枝叶,营养枝贴墙爬,能育枝伸展开,所以只要有一棵长得久了就会气势惊人,颜色又墨绿,凌冬不凋,于是为其安身的老屋营造出莫名诡异古老的特效。更诡异的是它的果实,和枝叶不成比例的大,长得像一个个莲蓬,因为手感不错,每次都没忍住摘下来把玩,然后就会从断口那里涌出了许多白色的汁液来……沾在手上十分的难洗。  冰粉长这样,和凉粉不一样,楼主理解的凉粉就是凉皮,陕西凉皮,是不透明的,归到面食一类~而冰粉是甜品。    图片来源见水印    薜荔的不育枝    能育枝挂满了果实    通体具有白色的乳汁    楼主多事地剖开了一个看看,这个果实已经接近成熟了,里面的小籽一粒粒的  薜荔有两种形态差异较大的枝叶,一种是不结果枝,一种是负责繁殖的能育枝。前者紧贴着墙壁或石头树木生长,就像爬山虎一样爬着上去,很难揭掉,叶子小小的,而能育枝向外伸展,叶片较大,因为差异过大,古书有把薜荔的两种枝叶错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的。这两种形态的枝叶细分很有意思,我们看动物世界,一般雄鸟都长得比较华丽花哨,用来吸引注意,而雌鸟则比较低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薜荔二型叶,大约也可作此阴阳之分,浙南地区用薜荔入药,一般用不结果枝和能育枝上的果实,前者被用来治疗肾炎导致的水肿、腰肌劳损等病,而且可以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显然有补肾阳的功效,如果说木通通乳是用打通道路的方法,那么薜荔就是用补充津液源头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一治“不通”,一治“不荣”。凑巧的是,薜荔能育枝上长的果实“木莲果”有壮阳的功效,“能壮阳道,固精消肿,散毒止血”。  普济方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方子:治大肠脱下,木馒头(连皮子切炒)、茯苓、猪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亦治梦遗,名锁阳丹。这里的木馒头就指薜荔果。  至于这个:乳汁不通∶木莲二个,猪前蹄一个。烂煮食之,并饮汁尽,一日即通。这样的做法,楼主想此汤大概会变成猪皮冻。关键是本经逢原中还说,这个方子“无子妇人食之,亦能有乳。”这说明,无子妇人精气本来每月下行是会变成月经而不会成为乳汁,但薜荔果实(木莲)却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它除了补益肾气,还能让精气向上行走,不过这样的话应该会让经量变少?
  第十八回
云实花既能令人见鬼发狂,岂有久服轻身之理,此古书之讹也……咦?  豆科》云实属》云实  在一条大溪边,拍到了蔓生灌木形态垂向水边的云实。没有开花,枝干有小刺,稍微有些不友好~叶子一看就是豆科,典型的豆科特征。  最后一张是云实的花,图片来自维基,楼主拍的前面三张没有开花          神农本草经
上经  云实:味辛,温。主泄利肠 ,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热,平,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生川谷。  关于云实的描写,很有意思
神农本草经说,云实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而李时珍说,“云实花既能令人见鬼发狂,岂有久服轻身之理,此古书之讹也”,我想那个“主”字应该是代表主治吧?一般来说,“鬼精物”属于阴性能量场,人的频率越接近这种能量场,就越容易见到。云实的气味是辛、温,辛温为阳,增加人的阳能量场,当然能治疗“见鬼精物”了,说得通。类似肉桂树能辟邪也是一样的道理,肉桂不但辟邪,连其他的植物都怕它,四周都不怎么长草。云实就好像并没有这么凶狠。而多食“令人狂走”,我想这好比有人吃了毒品后,身体所储存的大量能量被释放出来,让人欲仙欲死,出现各种疯癫的行为。然而本经后来又说“久服,轻身、通神明”,好吧本经中有好多今天被认为是毒药的东西都有这样的描写,写错也是一种可能,但楼主觉得这算是个未解之谜,留待日后探查。  云实药用部分是它豆荚内的种子,目前用于杀虫以及止泻较多。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四续丸一方,“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黄肠滑不瘥”,也就是长时间的拉肚子导致整个人形销骨立,方中重用云实。  四续丸   云实(五合,熬香) 龙骨(三两) 附子 女萎(各二两) 白术(二两半)   上五味为末,以蜡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
  更新了,顶一个  
  第十九回
别录莎草,不别根苗。后世仅用其根,名香附子,并不知莎草名矣  莎草科》莎草属》香附子  中药里面有多少是根据用药部位来命名的。上次还见到一人指着枸杞叫地骨皮的,也不是没道理,枸杞指果实,地骨皮指根皮。香附子,指的则是莎草科某一种莎草的地下块茎,外皮棕色,有毛,像颗枣子那么大。莎草科许多植物露出地面的叶子长得都很像,但我查了一下,多年生植物比较少,而像香附子那样较大的块根,是需要数年的时间才可以养成的,因为植物通常都喜欢把养分储藏在根部嘛,这也是为什么中药很多都是根的原因了。香附子就是一种多年生的莎草,可以靠地下茎繁殖,而其他一年生莎草依靠种子延续生命。    香附子喜欢生长在沙地上,而且它的根系非常浅    香附子的花序    入药的根状茎    切开里面是白色  图片前两张为楼主在一片沙地上面拍到的,后面两张来自维基。如何区别香附子和其他的莎草,当然是看花,香附子是发散的红色花序。楼主没有单独吃过香附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香,但很多莎草科植物的叶子揉碎后都有香气的。书中记载古代用香附子来制作合香粉,所以应该是气味比较浓厚的。  香附子的花叶均往四面八方呈放射状生长,“其性散”,入药被认为是‘疏利之剂’。李时珍描述道:“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很多女生因为经期病去开中药的时候如果被认为是气郁导致的痛经,通常就会用到香附子这味药了,在傅青主女科的方子当中,出现率也非常高。但是傅青主的门人陈士铎总是喜欢跟历代医家唱唱反调,认为香附“暂服未尝不快,久之而虚者益虚,郁者更郁”。因为香附只能推陈,不能生新,“只可散郁不能生血”,故“气虚宜补,当配参、芪,血少宜生,必须归、熟”,也就是香附解郁的方式,是对气血有损耗的,必须搭配大补气血的其他药物弥补缺陷。  香附产地: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合着楼主是拍到了地道药材南香附吗。
  过年又忙又懒,于是好几天没更新了,今天觉得不可以再拖啦~~  出去跑了几趟,没发现什么特别让我惊喜的草药,因为大冬天嘛,虽然说,是个暖冬。今天的收获是,在野地里找到几棵气味特别浓烈的白苏,拿回家种起来明年秋天晒干了用,在感冒初期的时候,只要紫苏叶泡普洱茶就可以基本缓解症状,所以好的紫苏还是值得收藏的~~
  第二十回
荛花  瑞香科》荛花属》荛花  《神农本草经》下经:荛花,味苦,平,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生川谷。  搜遍诸家本草,荛花其实没有太多的被提及——作为一种入药部位是花朵的本草,大概是开得太细碎了吧?但不管如何,它曾经出现在《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方后注里,随证加减使用:“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仲景所用每一味药,都不曾有多余。“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也就是说这个方中出现的荛花是针对病人得了伤寒以后“微利”,微微腹泻的情况,那么可能是他本身在肠道那个地方水饮过多,所以用荛花荡涤一下排水。出现在十枣汤中的芫花与荛花药性相似,但荛花“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荛花性寒,芫花性温。  荛花在本经当中,本来只有下水的描述,到了魏晋时,增加了止咳的功能,《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就说“荛花治痰饮咳嗽”,然而他没说到底治怎样的咳嗽。咳嗽药那么多,叫人怎样分辨嘞。楼主猜,结合前文“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一说,会发现荛花药性应该行走胃肠一带,或许能治胃中水饮导致的咳嗽?  第一张图,是正品荛花,花黄色,由于楼主所在的地区没有正宗荛花见到,所以只能祭出本区特产——南岭荛花,民间称了哥王的那一种。见图二、三、四 这是在一座山的向阳面拍到的,那里生长着好多。南岭荛花的花黄绿色,混在叶间不明显,但果实非常喜庆,成熟之后为红到黑色。        
  忘了说了,第一张图来自维基
  顶贴  
  给楼主动力,顶一个。楼主加油。  
  这是明天要写的,有人看得出来是什么吗?  
  第二十一回
或和诸药煎汤,或搀粳米煮粥  禾本科》薏苡属》薏苡    楼主拍的    还是楼主拍的    薏仁带壳的样子
图片来自维基    薏仁剥壳的样子 图片来自维基  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神,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生平泽及田野。——神农本草经,上经  薏苡是大家都知道的薏仁的原植物,但比较少人知道其实它的根也可以入药。薏苡根功用与薏苡仁基本相同,清热,利尿并有驱虫作用,能治虫积腹痛。本草经集注中说,小孩长蛔虫,拿薏苡根煮水,又好吃又能杀虫。肘后方中也有一个治疗“心腹烦满”的方子,“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根据描述推测,心腹烦满病因很可能是热水停留在腹部,薏苡根利水又微寒,自然可以解除该症状。如果是单纯的腹满则不一定适用,有可能是脾寒无法运化水导致,用薏苡根反而可能坏事,辨证是第一位的。  薏苡在楼主家一带挺多的,尤其喜欢生长在田边的泥地里,叶子长得像高粱一类的,是典型的禾本科、单子叶植物特征。薏仁没有去壳的时候完全和市面上卖的白白胖胖薏米画风不同,以至于楼主是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小时候拿来串珠子玩的珠子原来就是披着马甲的薏仁。话说那层灰色的壳很厚很硬,手工去壳非常困难,至今都不明白薏仁是怎么磨出来的。楼主听老师说过,生长在水湿环境中的植物一般具有利水的特性,薏苡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的薏仁除湿是这么来的。喜欢长在水里的水稻也是同样,如果有人注意过的话——比如晚上喝大米粥,喝多了容易起夜数次,换成面汤就基本不会起夜,原因是水稻比小麦利水之性强多了。所以本身津液缺少的人比较适合吃面食……而薏仁,我们会发现它放在水里很难煮烂,不怎么透水,它本身是拒绝吸水的。  关于薏苡仁,有个典故叫做薏苡明珠,主角是汉朝大将马援,因从越南回来带了很多大颗的薏苡,被人诬告是珍珠而失去皇帝的信任,这说明从外地回来带特产还是作为伴手礼比较好,顺便向五谷不分的人们普及植物知识……  除了本经中的那些药性之外,薏苡在明代的本草著作中有治疗肺痈一说,适用于“咳嗽涕唾,脓血并出者”,说到底还是用到利水、除热的功能,加上补中益气,因为久咳是会伤到脾胃的。  今天立春了,但愿今年气候正常一些~
  @acuncun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现,咦?这草花不就是花店里卖的某种干花么?没想到这种路边桥下生长的野草其实是可以进得厅堂退守绿野的。  青葙属总共就两种类别,不是青葙就是鸡冠花,所以在野外辨认青葙还是很容易的,花穗从初开时越长越长,上红下白,像条狐狸尾巴,花蕾全......  -----------------------------  人就没有动物那样的本能了。好可惜。
  @acuncun
21:33:00    青葙子——苋科 青葙属 青葙的种子  草决明泻肝热,明目驱风兼鼻渊  从前去野外从来没注意过青葙,直到某天发现,咦?这草花不就是花店里卖的某种干花么?没想到这种路边桥下生长的野草其实是可以进得厅堂退守绿野的。  青葙属总共就两种类别,不是青葙就是鸡冠花,所以在野外辨认青葙还是很容易的,花穗从初开时越长越长,上红下白,像条狐狸尾巴,花蕾全......  —————————————————  @claralyh一慧
20:11:00  人就没有动物那样的本能了。好可惜。  —————————————————  是啊,好在还可以通过身心修行回归本源  
  @霞苑土豆乡
21:53:00  赞  -----------------------------  谢谢顶贴
    这是今晚要写的
  第二十二回
半边莲  桔梗科》半边莲属》半边莲  时珍曰:“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  草药里面有好几种别称叫半边莲的,甚至连紫花地丁也别名半边莲,然而楼主觉得,本草纲目里说的,也就是植物志里定下的这种半边莲最为形象,符合它的名字,真的,只有半边。  楼主是在田埂上见到它的。因为太细小,不低头注意看都发现不了。虽然花小叶细,花却很精致,不考虑开大一点吗?  离地60公分左右目视比例,小吧?    放大:    再放大,楼主相机HOLD不住这么近,抖了    半边莲味辛,平,无毒。本草纲目里的记载是唯一能找到的非地方本草描述,用法: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又治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 捣泥,碗内覆之。  查了一下,现在用到半边莲的中成药有某种舒肝胶囊,好几种蛇药,包括季德胜蛇药里也有,其余的还有跌打方子。其实楼主更想知道它为什么有急解索的别名。
    从维基拿了张图,下次要写的,有人知道是什么吗?
  第二十三回
杠板归  蓼科》蓼属》杠板归  杠板归又名蛇倒退、蛇不过,总之要跟蛇各种过不去。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是一种不怎么友好的藤蔓,茎和叶柄长满小刺。对人类来说,这种小刺不过是可以挂住皮肤而已,并不会真的伤到,蛇类就没这么幸运了,碰见了只好倒退……  杠板归的果实在成熟期间会呈现好几种颜色,从红色、紫红到深浅不一的蓝色,非常的绚烂,也容易引起人的注目。  杠板归,性微寒,味酸。根据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功能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咳。用于肾炎水肿、百日咳、泻痢、湿疹、疖肿、毒蛇咬伤。这么多,看的我眼花缭乱,还是不知道怎么用。还是查一下有什么成药吧:云南蛇药中含有杠板归,也含有上次说的半边莲,但内含药品太多,属于集团作战,并不清楚哪味药才是其中挑大梁的。  还有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复方岩连片中也含有杠板归,看了下配方可能属于地方草药配方,楼主没有见人用过,所以就不多说啦。  杠板归的果实未完全成熟时的变色:    完全成熟时为蓝色。    很好吃吗?  
  好好好,顶顶顶!!!!!!!!!!!
  顶贴  
  楼主呢?没动力了?  
    明天写这个
  顶贴  
  第二十四回
  菊科》苍耳属》苍耳  大家都见过尼龙搭扣,在服装和包装上广泛应用的这种扣子形式,发明者的灵感来源就是苍耳子。这是一种大家都很烦的植物,因为它的种子成熟以后会各种粘在衣服裤子上,或者黏在猫猫狗狗上,很难摘掉,但有心人就会运用仿生学原理,于是有了这样的经典发明。  看了一遍典籍中所记载的苍耳。有些形容让我大为不解,比如很多书中说,苍耳子的形状就像是妇女的“耳”,其实,并没有哪个妹子的耳朵长满刺对不对。后来才发现,应该是通假字的问题,耳应该是指“珥 ”,也就是某种耳环,确实在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相似的。  苍耳全株有小毒,尤其是嫩叶和苗,据记载现在还常有人拿苍耳做菜中毒的。但是,很多书中却说,“伧人皆食之”并给它起了个“常思菜”的名字。明代《救荒本草》里面也记载它作为一种饥荒时期用以充饥的食物,当然是要进行烹制,可以适当去掉它的毒性。  苍耳子入药使用时,在神农本草经中的性味描写是:  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由于苍耳的茎叶也可以入药,所以后世对其性味的描写常常有出入,就是因为有的是指茎叶,那么则是“味辛,微寒,有小毒”,如果指苍耳子,那就差不多还是“味甘,温,苦”。  唐本草记载苍耳子“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后世的陈士铎认为,苍耳子的药性是可以将入到五脏层次的深处的毒排到较浅的外层皮毛中去,虽然苍耳容易散人真气,如果病的层次已经比较深还是应当用。性辛甘发散之药都比较容易散人真气,比如第一次说到紫苏时,有人就在书中吐槽古人养生过度常常喝紫苏汤导致的“富贵病”难治,因为常人养生,贵在不折腾,药多有偏性,还是多吃食物的好。至于非常人,那另当别论,道士可以吃丹药增加修为,炼了给皇上吃皇上就挂了,因为皇上消受不起……  苍耳在治疗鼻炎的方子里面到现在还是用得挺多的。还有一个实用的功能是治疗牙痛,千金方中有一个漱口法:  苍耳子(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疼则吐,吐复含,不过二剂愈。无子茎叶,皆得用之。   楼主在田边拍的,深秋的苍耳丛,所以比较凋零了,但是比较直观的“其叶苍苍”,呵呵~    靠近拍,苍耳子还没成熟时,是青色的  
  虽说苍耳有小毒。但是救荒本草中有好多植物都是有一定的毒性,比如野豌豆,都是不能多吃的东西。荒年大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能稍微填一填肚子就好。  滇南本草中称苍耳子为“疮科仙草”,可解各种寒凝之痛,通鼻窍,对于慢性鼻炎有一定的效果,主要在于它的“通”性,并且这种药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上达颠顶,专门治头部的闭塞之证。楼主失策啊。上次拍到苍耳没有摘片叶子闻闻到底是什么味,现在一时找不到了。没准可以一下子就把还堵着的鼻子熏通呢。  服用苍耳入药的时候,不可吃猪肉,也不可用米泔炮制苍耳子。米泔就是淘米水,古代很多药是用淘米水来炮制的。如果同时吃了猪肉,容易遍身长红疮,因为猪肉生痰湿,动风。苍耳叶毒性更甚,但可以制作成酒曲,苍耳曲泡的糯米酒“治风湿气”。苍耳叶还可以熬浓成膏,用来涂抹跌打之伤,名为“万应膏”。在六神曲的成分中,苍耳占了一席,和白曲、青蒿、野蓼、杏仁、赤小豆一起,配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六神,是重要的化食之药。  
  第二十五回
龙胆  龙胆科》龙胆属  只能写到属,因为这是楼主拍到的唯一一张龙胆照片,角度有限,无法确定到底是六叶龙胆,还是七叶龙胆。为啥没多拍几张,因为太白山爬起来真tm累,就算到处都是这种剔透纯洁的花儿,却连拿出手机的力气都没有了……    龙胆当然不是真的龙胆,不是哪吒君剥出来的那个……应该叫草龙胆更合适。古人给草药起名往往包涵它的重要特征,比如这个胆字,代表着它……极苦。胆汁极苦,酸苦涌泄为阴,苦药一般用于下火,比如黄连,专下心火,而龙胆,专泻肝胆之火。
  好帖  
  顶贴  
  龙胆大苦大寒,被认为“纯阴之药”,有人将它比作严冬。龙胆并不是那种可以作为日常保健的药物,龙胆泻肝汤就曾被滥用,造成一些肝功能、肾功能问题。为什么本经说,久服轻身难老,有可能本经写错了,也有可能后人搞错了。但也有人认为,龙胆苦中带酸,“则其寒非极泄而为极入”,可以深入拨动到骨髓深处的邪气,而苦味本属夏之味,想想也是有一定道理,毕竟像石膏这味药,虽然是辛甘之味,却属大寒,主要是因为药性重,进入了身体就往下沉得厉害。  龙胆有时候会被用来治疗黄疸病。黄疸在内经中,就分了两种类型,阴黄和阳黄。龙胆对阳黄有一定效果,这方面,陈士铎认为,阳黄因湿热结于肝胆,如果湿热在厥阴肝,则用龙胆有效;如果在少阳胆,那就没效果了,就要用到柴胡来入少阳才行。加上龙胆寒性重,陈氏总是建议医生们碰到了本身寒的病人要慎用,因为“大伤胃气”,这方面,寒药用多了都一样……所以很多复方,都是讲究阴阳平衡,寒热药配合使用,或是根据病人身体中的寒热比例,进行加减,比如仲景的桂枝汤各种加桂、去芍系列。
  楼主辛苦,我老家浙江山里的,山上到处是草药,就是叫不出名字。楼主以实图展现实属不易。让我知道在我老家土名字草药的学名。谢谢!!!
  @acuncun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们老家雅安这些东西满山都是啊。回家要好好寻一寻,哈哈  
  @acuncun
22:34:00  第二十三回 杠板归  蓼科》蓼属》杠板归  杠板归又名蛇倒退、蛇不过,总之要跟蛇各种过不去。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是一种不怎么友好的藤蔓,茎和叶柄长满小刺。对人类来说,这种小刺不过是可以挂住皮肤而已,并不会真的伤到,蛇类就没这么幸运了,碰见了只好倒退……  杠板归的果实在成熟期间会呈现好几种颜色,从红色、紫红到深浅不一的蓝色,非常的绚烂,也容易引起人的注目。  杠板归,性微寒,味酸。根据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功能...  —————————————————  哈哈
好可爱  
  楼主,继续更,等着学习呢~  
  @acuncun :本土豪赏1个红包(1000赏金)聊表敬意,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下回写这个,这种药很有名,常用
  @acuncun
21:25:00    下回写这个,这种药很有名,常用  —————————————————  下回是多久啊。。。  
  第二十六回
玄参科植物地黄  【本经】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这是楼主拍的,这个更像是天目地黄,产于浙江的一种地黄品种。它的花是纯粹的紫红色,而正品地黄的花是黄色的。      地黄是著名的补益之药。补益,就是给身体增加能量,中药中有补益的,当然也有泄泻之药,就像导引术的左右动作一样,左旋为进能量,右转为出能量。所以凡是具有补益效果的药,可以认为它的木属性能量更强。而人的体质分虚实,也就是能量的充盈与否。实者虚之,虚则实之。历史上有很多归经以及脏腑药理,想是除了基本属性之外,药物还因为其先天禀赋,被人服用之后,能量会更容易偏向在某处聚集。利用这种特性,中医用药时就如调兵遣将,也可称为“靶向治疗”,确实比较形象。   楼主最近解锁了新关卡,发现用自然笔记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加深我对本草的印象和理解,呃,至少是对外形的理解。至于它们深刻的内在,楼主还没能探索得如此深入。和各位共勉。  自然笔记之地黄:  特征:植株贴地生长,叶片质感像纸片,深绿色,局部为紫红色。聚集成莲座状。开花时花序直立生长,存在感大大提升。花为紫红色到黄色之间,全株背绒毛。4~7月份之间开花结果,温暖地区,如楼主所在,三月中旬就看到花了。果为一朵花结一个的蒴果。纯正的地黄据记载,出自河南的最好,因为地黄的根在炮制成熟地之前,是属于中土的黄色,而且口味偏向滋腻,也就是它的汁液比较粘稠,因此能入脾。产自河南的另一种特产,铁棍山药,也有黏黏的汁液,而山药是补脾偏肺的,入脾因为它的粘液,入肺因为它的肉为白色。一般来说,脾就是比较喜欢这种黏黏的感觉。综合来说,又甜又黄又粘的地黄补中的效果会更好。    关于地黄,历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方剂,但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出自《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和儿科专家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这两种药,在市场上都属于非处方药,虽然金匮肾气丸当中含有被认为有毒性的附子,但因为量不大,楼主买的时候并没有被问要求处方。不知为何,今天人们只要出现有肾虚的现象,首先就会想到六味地黄丸,而金匮肾气丸却不是首要考虑的对象。其实,这里面存在误解。  六味地黄丸是儿科专家钱乙专门为孩子们发明的丸子,小孩子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所以它跟金匮肾气丸的区别,主要就是少了附子跟桂枝这两种阳药,而更多的成分,主要功能是滋阴。所以在今天很多成年人体质是“阴常有余而阳常不足”的情况下,再长期吃六味地黄丸结果会如何?  据楼主认识的中医说,体质会越来越差,人也会越来越傻,因为那么多阴补进去,并没有足够的阳气来运化(这里的阴阳,阴指身体中的津液,阳指津液中所承载的热量),就会结成痰饮停止不动,所以后果非常严重,你能想象被一大群智商日益下降的病人围攻的情景吗……而且,人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治病养生,但因为坑太多,所以很容易就吃错药。
  楼主,这是你画的?厉害了??  
  楼主画的真好啊!地黄怎么炮制,怎么服用,日常怎么补,单方怎么用可以讲讲吗?我就认识它一个。并且这里有  
  先收藏了慢慢看
  @梅易居士
09:59:00  楼主画的真好啊!地黄怎么炮制,怎么服用,日常怎么补,单方怎么用可以讲讲吗?我就认识它一个。并且这里有  -----------------------------  谢谢。一般是炮制成熟地,用酒浸,蒸晒而成,不能用铜铁器处理地黄。见过朋友炮制的熟地,色黑光亮,中间油膏浓厚。地黄本来性寒,熟地还加了一个“性尤泥滞”,单方用,很容易药效“走不动”。真有需要的话,建议咨询医生根据个人体质来用吧。
  楼主不要弃贴,我已经回老家准备大干一场啦  
  并没有弃贴。春天风景大好,应该出门看看,或许能发现楼主以前写过的那些花草吧!  确实是这个季节很多花都开了,平时辨识度比较低的各种东西也都纷纷被提上特写。
  第二十七回
紫花地丁  药名被叫做地丁的植物有三种,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堇菜科的紫花地丁(因为常见。另外两种,是米口袋和华南龙胆)。  地丁有紫花和白花两种,但很多药书当中都说:紫花的比白花的好。为什么呢?综合滇南本草中的说法,白花地丁性味“气味苦、甘,性平”,而紫花地丁“味苦,性寒”,人们主要用这种草药治疗各种肿毒恶疮,这种病多为阳性,所以就要清热解毒消炎,性寒的更合适,这是楼主的推测。本经逢原中说,“漫肿无头,不赤不肿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阴疽”,所以只有红肿才可用,也证实了这一点。  紫花地丁有个别名叫箭头草,看叶子的形状就像箭头般狭长,而另有一种宽些的,叫犁头草,这些草药的命名求的是一个形象,让人一看便知。它的根生吃,自带拍黄瓜效果,清新而辣,有粘稠的汁。说到这个,既然清热解毒治各种疮,那么脸上起痘痘,红肿有脓的能不能敷呢?楼主没试过。痘痘是长过,但看那种情势,感觉还是发出来舒服,因此没用任何药,发完就好了也没有留疤。因为阳性的疮有时候是体内热毒的出口,如果把这个门关了起来,又不给其他途径让人家走,这股能量就要在体内捣乱喽。  自然笔记:紫花地丁,草本植物,植株贴地生长,叶片箭头形,花紫色,花期春夏。蒴果为三个长角形拼接,成熟后裂开,里面含有数颗小球形种子。    紫花地丁:    白花地丁:    叶子更宽的:  
  刚刚嚼了块生地,果然是以甜味为主。是我的错觉吗?好像可以直接作用到丹田的位置……
  @acuncun
12:20:00  虽说苍耳有小毒。但是救荒本草中有好多植物都是有一定的毒性,比如野豌豆,都是不能多吃的东西。荒年大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能稍微填一填肚子就好。  滇南本草中称苍耳子为“疮科仙草”,可解各种寒凝之痛,通鼻窍,对于慢性鼻炎有一定的效果,主要在于它的“通”性,并且这种药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上达颠顶,专门治头部的闭塞之证。楼主失策啊。上次拍到苍耳没有摘片叶子闻闻到底是什么味,现在一时找不到了。没准可以一下子就...  —————————————————  我们那夏天有人收这,晒干了才几毛一斤。  
  能跟着你一起长知识,太好了  
  今天刚好看了央视记录频道的本草,很神奇,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该要发扬光大啊,想学。  
  顶楼主,希望以后可以交流草药。  
    今天写夏天无。先发自然笔记
  多谢楼主!
  这个季节,野外到处都是各种紫堇的身影。夏天无就是其中的一种,又称伏地延胡索。  看到它的管状花,突然想到小时候常见的一种绿化植物“一串红”,它的管状花直接扒拉下来,可以从后部吸到非常甘甜的花蜜,夏天无的紫色小花楼主没有试过,但查了下资料,它的蜜腺也藏在花的深处,在深深的脑海里。  所以可以理解它们的良苦心机了吧,是否管状花的植物,花蜜都会比较多比较好吃呢,因为有遮阳棚不容易蒸发掉啊。  楼主在今年暖冬的时候就有看到地面抽出的夏天无小苗,因为天气还没变暖,一直保持着苗的状态直到晚春才开花。一旦见花,就知道地下很可能有圆形的块根。夏天无又叫夏无踪,因为一到中夏,基本地上部分就枯萎了。所以采它的块根,在夏天是无法找到的,碰运气没准可以。  为什么书上说夏天无的归经是归到肝肾呢?如上所说,它的地面部分生长季节基本集中在冬春两季。不同的时间接受到不同的能量,所以对应到五脏就是肝肾了。  说到地上部分会枯萎的宿根植物,它们的能量累积时长都不同,比如菊花,从春天出苗之后直到秋天才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来开花结果,花朵具有秋季特性。夏天无则是短短一季就完成了生长收藏,就好像在躲着夏天,天气一热就潜伏进地下,靠块根提供营养。要知道夏天无生长的位置一般在林下阴凉处,但它明显还是怕热。有些植物冬眠,有些植物夏眠,夏天无就属于后者。  夏天无入药,用于活血通络,去关节风湿(特别是下肢),原理可能来自它的味道,苦辛,辛者发散。对这一点,楼主还没想太通。它的近亲延胡索也有此类功能,但使用更广泛些。  冬天拍到的夏天无苗:    清明拍到的花:  
  清明拍的花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济本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