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黄瓜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和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这次分清楚了!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这两种病害在生产中容易被人们混淆,到底怎样才能区分和防治这两种病害呢?
黄瓜霜霉病
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俗称“跑马干”、“干叶子”,一旦发病,发展迅猛,所以提早发现,及时防治非常关键。此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往往先在棚室滴露处或窝风处发生,形成发病中心,之后迅速扩散。
黄瓜霜霉病尤其在苗期和成株期发病严重,主要为害黄瓜叶片,子叶感病呈褪绿色黄斑;真叶感病,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特别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到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导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间呈大片黄枯现象。抗病品种病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呈多角形或圆形,背面霉层稀疏或没有。
发病条件:一般情况下,黄瓜霜霉病的孢子囊在温度15-20℃时,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时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生的孢子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并且持续3小时以上时孢子囊便可顺利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棚内夜间温度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6小时以上,或夜温由20℃降到10℃,叶面有水12小时,该病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该病菌主要侵染功能叶片,幼嫩叶片或老叶受害少,对于一般黄瓜,该病的为害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症状与霜霉病很相似,常因诊断不准确造成误用农药,贻误防治时机。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子叶、真叶、茎及叶柄和卷须等。一般真叶感病开始为鲜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变成淡褐色,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当空气湿度大时,叶背面有乳白色混浊菌脓流出,干后留下白痕,病部容易穿孔。茎上感病,开始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湿度大时也伴有菌脓出现,严重的腐烂并且变褐色干枯,表层残留白色痕迹。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点,同时也常会有白色菌脓。
发病条件:当棚内或田间昼夜温差小,叶面结露时间长时,发病严重。一般在棚内浇水后次日,叶面吐水现象严重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害大发生和流行。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1、病斑大小不同:前者病斑较大,一般直径为10-16毫米,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一般直径为4-8毫米,颜色较浅,呈灰白色,质脆易破裂穿孔。
2、叶片透光性不一样: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
3、叶子背面症状有差异: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
4、危害部位也不同: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5、病原菌不一样:角斑病是细菌性病售,病原菌为细菌丁香假单胞菌,而霜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的古巴拟霜霉菌。
综合防治两病
了解了两种病害发病症状和发病条件后,可发现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都离不开一点,就是空气湿度的增大。所以说黄瓜管理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控制棚内空气湿度,其次才是合理用药。首先,选择晴天中午将大棚密封,使棚内温度升高到40℃左右,保持2小时后放风降温排湿,在焖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分,一般焖棚一次可有效控制病情10-15天,这样可有效降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几率。再就是配合用药防治。
1、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一是选留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播前用50℃恒温水浸种20分钟,再催芽播种。二是采用营养钵育苗,前期以增温为主,根据气候变化,控制好苗床温湿度,移栽前加强低温炼苗,增强抗病力。三是与非瓜类蔬菜实行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四是按时摘除褪色的下部叶片、老叶,后期及时打顶,减少营养损耗。
3、加强水肥管理。注意生态防治,降低大棚湿度,提高植株自身免疫力。
4、药剂防治。防治霜霉病常用的药剂有: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安克锰锌交替使用,效果较好。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常用药剂有:氢氧化铜1000倍液,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隔4-5天喷1次,连喷3-4次。
文章转自农人农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新闻源 财富源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 09:32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是为害黄瓜的重要病害,二者均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期症状很相似,田间常易混淆而误用农药、耽误防治时机,现将二者的症状特点和区别总结如下,以帮助菜农和农技人员正确识别。
  黄瓜霜霉病症状识别:该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俗称“跑马干”、“干叶子”,一旦发病,发展迅猛,所以提早发现,及时防治非常关键。此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往往先在棚室滴露处或窝风处发生,形成发病中心,之后迅速扩散。发病初期在叶背形成水浸状小点(清晨有露水时较明显,露水消失后隐退),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水浸状斑,以后长出黑紫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黄褐色坏死斑,多角形,最终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片致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呈多角形或圆形,背面霉层稀疏或没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识别: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浸状褪绿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呈多角形,浅褐色。潮湿时叶背病斑溢出白色菌脓,病斑后期干燥时常穿孔或破碎。叶柄、卷须、果实和茎蔓也可受害,病斑沿茎沟纵向扩展,形成条斑,严重时病茎纵向开裂,染病瓜条有臭味。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1)前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后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2)前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后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前者病斑无透光感,后者有明显透光感。(4)前者不为害瓜条;后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采用生态控制。合理调控温湿度,晴天上午浇水,避免浇水后遇阴天,创造不利于发病的环境。3、及时选用对路药剂防治,霜霉病可于发病初期选用100万孢子/克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喷雾防治,在天气利于霜霉病发生时,保护地可于发病前采用百菌清烟雾剂熏烟;细菌性角斑病可于发病初期选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48%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兼防霜霉病)、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20%噻菌铜悬浮剂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穆常青孙艳艳候秀荣)
编辑:罗伯特
高清图集赏析主办:烟台市农业局
承办:烟台市农业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商机互联
电话: 邮编:264000
地址:烟台市环山路149号
鲁ICP备号-1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如何区别?
最近下雨过后,黄瓜尤其是冷棚黄瓜出现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混发的现象,农户区分不开就会造成用药不准确,病害控制不住的情况。
角斑病病斑比较小,颜色比较浅,呈灰白色或白纸一样透明,后期白纸病斑穿孔;霜霉病病斑比较大颜色比较深,呈黄褐色不透明,病斑不穿孔。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后期造成叶片穿孔
角斑病病斑受叶脉的限制,一般呈多角形,这一点与霜霉病相同,但霜霉病是多角形大斑。
叶子背面症状有差异
角斑病病斑周围油渍状明显,有时能见到分泌出的乳白色黏液,而霜霉病病斑上则长有紫黑色的霉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周围油渍状
黄瓜霜霉病病斑上的黑色霉层
危害部位也不同
角斑病除危害叶子外,严重时还危害叶柄、茎部、瓜条等,后期(尤其环境潮湿时)常出现菌脓,而霜霉病一般只危害叶子。
1.放风除湿,降低棚室湿度,减少细菌性病害及霜霉病的发生。
2.防治方案:
建议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同时治疗,用银法利600倍+锐效嘉(加强型)1500倍+万家500倍进行治疗。
各地蔬菜启动会已开启
更好蔬菜,我帮你
专业的技术
高效的方案
细致的服务
河北家园农业助您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