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 蒙森》蒙森对庞陪的评价好差,是原著本身这样,还是翻译者代入自己的思想?

蒙森罗马史txt_中华文本库
搜试试 3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读《罗马史》有感——《罗马史》蒙森著 这本书是根据网上推荐找来看的,讲的...
搜试试 3 悬赏文档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 “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外语学习 ...“他是现存 胜数, 例如: 1902 年德国蒙森《 罗马史》 的获奖理由是 ; ...
搜试试 3 悬赏文档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广告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蒙森 《罗马史》 ? 总体上乐观 ? 孔德、密尔(穆勒)提出“共存规律” 和“...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专业资料 人文社科 ...(古罗马)阿庇安著 谢德风译 932.81/0114 《罗马史》(德)蒙森著 李稼年译 ...
搜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外语学习 其它...这部诗集预示了《罗马史》这部使蒙森名声大振的中心作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年间,狄奥多尔·蒙森的三卷集《罗马史》问世 。 19世纪晚期以来,...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关键词 : 蒙森 ; 罗马史》 诺贝尔文学奖 《; 作者简介 : 宝祥 (9 2一)...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专业资料 人文社科 ...蒙森: 《罗马史》 (第四卷、第五卷)商务印书馆 2014 年 8 月 63. ...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专业资料 ...它的发起人就是著名的罗马史的巨擎特奥多尔·蒙森(T heodor Mommsen),时年仅...罗马史下载
电子书名称:罗马史
电子书分类:人文社科
电子书作者:[德] 特奥多尔·蒙森
电子书类型:TXT/PDF
信息来源:当当网
出版时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免费下载说明:
一、《罗马史》是作者【[德] 特奥多尔·蒙森】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经版权方同意授权给谁知我电子书下载提供该小说免费下载!
二、谁知我电子书下载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我们致力于收集全本全集完结完本的小说,但由于大部了份网络小说都处于创作连载状态中,所以我们也不能保障所有的小说都是完整版的!
热门人文社科类电子书下载
罗马史在线试读
他(马略)的声音永远是粗大的,他的面容永远是凶猛的,仿佛他眼前仍是利比亚人和辛布里人而不是温文尔雅、芬芳四溢的同僚。……他有击破蛮族的本领,固属可嘉,可是若一位执政官那样不懂礼节,以至于身穿凯旋的装束到元老院里来,则人当以为何如!在其他方面,他也不脱平民的色彩。他不但——按贵族用语——贫寒,而且更坏的,他也知足,并且誓与一切行贿和通同作弊为敌。他依军人习惯,不甚考究饮食,欢喜喝酒,到晚年尤甚;他不晓得设宴请客,养一个恶劣的厨师。又有一件坏事,这位前任执政官除拉丁语外一概不懂,不得不谢绝希腊语的谈话;他的厌倦希腊戏剧可以宽恕——厌倦希腊戏剧的可能不只他一个——,可是自认他的厌倦,便不免幼稚。如是,他终身是个误入贵族群中的乡下佬,听得他同僚刻薄的讽刺和更刻薄的同情;他虽藐视他们,却没有藐视这种话语的自制力,未免懊恼。
他(庞培)不是个恶人,也不是个无能之辈,而是个十足凡庸的人;……他是个绝好的武人,有见解,有胆气,又有经验,可是以军人资格而言,他没有丝毫更高的天才。他或许晓得如何作战,可是确乎不晓得如何宣战;……他确是个好邻人,不染当时贵族的恶习,如强迫卑贱的邻人出卖田产,或用更坏的手段扩充地界;……人们责备他残忍,但他却不残忍。在戎马生涯中,他直视敌人,毫不畏缩;在公民生活中,他为人羞怯,常为些微小事两颊发红。他桀骜刚愎,却如一般自炫其特立独行的人,在晓得使用他的人手里,是个柔顺的工具。他最不相宜的无过于做政治家。没有确定的目标,没有选择手段的才能,无论对于小事大事都是目光短浅,束手无策,他常以肃然静默掩饰他的犹豫不决,他想故弄玄虚之时,只是自以为欺人而反自欺罢了。
庞培既头脑简单,又那么迅速而容易地侥幸上攀荣华的绝顶,不免感觉眩晕。仿佛他要与最富诗意的英雄角色媲美,以嘲笑他自己干燥无诗意的性格,他始自比亚历山大大帝,自命为世界无双的人,不当仅为罗马五百元老之一。其实没有比庞培更适于参加贵族政治的。他那庄严的外貌,他那肃穆的礼文,他那血气之勇,他那循规蹈矩的私生活,他那毫无创造力,如果他生在二百年前,或许能使他得个尊荣地位,与昆图斯马可西姆斯和普布利乌斯德奇姆斯并驾齐驱;凡庸为真贵人和真罗马人的特色,庞培与公民大众和元老院所以始终特别心投意合,得凡庸之助不少。他自始就是命定的元老院将军,如果他以此为足,甚至在他那时代,也可以占个鲜明而重要的位置。他却不以此为足,于是他陷入一种不幸的境况,要为其所不能为。他无日不求占国家中一个特殊地位;一旦地位到来,他又不能断然取为己有;众人和法律若不绝对屈从他,他便深感愤怒,可是他的态度却处处目众人为他的同列,不只是假作谦虚,并且只要一想做任何违背宪法的事,他便心惊肉跳。如是,既常与寡头党根本不睦,同时又是听命于寡头党的奴仆;既怀着野心而又常怕把它实现,他便在内心的永久矛盾中,毫无乐趣地度过他那纷纭缭乱的生活。恺撒曾身经变化无常的祸福,已知命运之神有时对她的宠儿也喜欢抽身而去,意在使他们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再把她感动回来,庞培则迄今只知命运之神为一常在的神,她一旦离开,他便对自己和她都断绝希望;并且在恺撒的伟大心性中,绝望只能发展出日益雄健的精力,而庞培的渺小心灵在同一压力之下却陷入深不见底的颓丧。
……他(恺撒)是个天生的人主,他统治人心有如风逐浮云,使形形色色的人士——卑微的公民和粗鲁的下级军官,罗马的贵妇以及埃及和毛里塔尼亚的美貌公主,豪华的骑兵官和牟利的银行家——都不得不置身于他的门下。……他是人君,但他永不做王者的姿态。就在为罗马专制君主之时,他仍不失其党魁的风度;完全温柔和顺,谈话舒适悦人,对每人都是勤勤恳恳,仿佛他只愿做同列的首座。……恺撒是人主,但他永不患僭主的昏眩症。在世界伟人之中,或许只有他一个能在大事小事上永不随意任情,却毫无例外地永按统治者的义务去做;回顾生平,他固然见着可为惋惜的失策,却不见因感情而失足的事可资悔恨。……总之,在那些伟人之中,能保持其政治家对于可能与否的辨别力,至晚年而不失的,或许只有恺撒一个;那些天资宏伟的人们有一件最难的事,即在成功已达绝顶之时承认成功的天然限制,能在这事上不遭失败的,或许也只有恺撒一个。
这是恺撒替他的事业所画的轮廓,他自己按照这轮廓来工作,后人为他所预定的路线所拘束,也按照这轮廓。即使不以这位大师的智力和魄力,却大致依他的志向来努力继续他的工作。完成的很少,仅在着手的很多。计划是否完备,谁要敢想与这样一个人赌赛,谁就可以决定;在罗列于面前的计划上,我们看不出漏洞,这建筑的每一块石头都足以使一人名垂不朽,况且一切又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五年半的时间,不及亚历山大的一半长,恺撒做罗马王统治者,七次大战共许他留在帝国首府不过十五个月;在这期间,他竟能调整世界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上自建立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线,下至排除首都街道上的雨水坑,然而他还有充足的时间和兴致来注意到剧院里的竞赛剧本,并且以桂冠连临时口占的诗赠给得胜者。计划实行得迅速而准确,证明这计划已经过长久的考虑,它的各部分也经过详细的决定;但就是这样,各部分的可惊仍不甚亚于计划的本身。轮廓有了,因而这个新国在整个的将来确定了;只有无限的将来能完成这个建筑。专就此点而言,可以说恺撒的目的是达到了;人有时听得他亲口说他已经活得足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正因为这建筑是无尽无休的,所以这位匠师在有生之年总是一石又一石地砌个不休,永远以同样的展性,永远以同样的弹性从事他的工作,从来没有倾覆或搅乱,正好像他只有今日而没有明日似的。这样,他工作着,创造着,无论在他以前或以后的凡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作为一位工作者和创造者,他在将近两千年之后仍生存于各民族的记忆中——第一的也是唯一的恺撒帝。
罗马史下载链接
已下载544次
已下载398次
美国时间凌晨两点 我以为罗马史quiz明天due结果发现明晚才due心疼我自己 这几天别说微博根本各种社交软件连瞥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蒙森的罗马史买回来很久了,一直没怎么翻过,今天趁蹲厕翻了翻,忍不住爆粗了,这尼玛的什么鬼翻译,典型的自作聪明中文不好,还喜欢拽文的,不伦不类的糟糕翻译。自认对烂译本的容忍度很高的了,毕竟读过那么多奇葩的西学译本,起码人家就是摆明了翻得烂,不像这位先生嘚瑟个鬼……
#什么值得买#《罗马史》(精装版) 165.8元包邮(245.8-80) 促销详情:网页链接来自:@什么值得买
这是暑假呆在意大利的时候码的罗马史。罗马史不好不许打脸,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完.....《[APH][罗马史向]罗马爷爷家的孩子们(上)》 #aph黑塔利亚#
#历史向 [APH][罗马史向...
代入感真是,,,代入银英传,再学术再大部头的罗马史我都看得心花怒放,代入老鼠,莎士比亚读一遍全不过瘾,代入琰琰那张脸,恨不能读完二十四史[哼],美人误我
要求对方交出武器就够了,没必要明说“我要用来杀你”,因为武器得手之后就能为所欲为。【今日对亲娘有感】【没必要百分百说实话,比方说以后不准备每周回家就不应该告知她……你说我怎么这么老实,不行我得再虚伪一点儿】【语段出自论李维罗马史,再次向大家推荐这部人生指南(?)】
商务印书馆的蒙森版《罗马史》,活动购入;烫金函盒,精装,仿皮面、大16开,书边烫金,四色插画,附原版藏书票,1900多页,近3公斤!蒙森诺奖之作,翻了下感觉人名地名读起来费劲,句子绕口,大师不易读!
阿狸说书-罗马史2徐惟隆:第二节:第二次布匿战争(下)
新上任的执政官与汉尼拔正面交战,史称坎尼战役,汉尼拔用2万名战斗力较差的高卢新兵在正面吸引罗马步兵深入中央,当罗马的三层重步兵凹...文字版&& 网页链接 (新浪长微博&& 长微博_长微博工具_...)
《罗马史》[德] 特奥多尔·蒙森
著。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罗马的日渐强盛中为何又蕴含了衰亡的种子?特奥多尔·蒙森耗费三十余年心血成就的古代罗马史,详尽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他也因为本书于1902年获
《权力的游戏》【8.8分】非常不错的美剧,紧扣历史经验,人设、背景和故事编排都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古气息,只有熟悉罗马史,才能深谙封建社会的复杂性。剧情发展也毫不落俗,明明你以为那是个重要角色,但下一集他就死了,完全没想到。整体制作也十分精良,典型烧经费之作,就是演员有点丑……
果然最熟悉的还是罗马史,私以为最帅的皇帝应该是凯撒和哈德良。看来古今中外的gay都会心有灵犀。
展品不多,门票小贵……就当作是读罗马史的补充见习吧…… #庞贝末日#
公元4世纪,罗马分成东.西罗马。 东罗马史称拜占庭帝国,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 西罗马在476年被日耳曼人灭,之后的5-15世纪成为中世纪时期。此时为中世纪服饰,分为3个阶段:文化黑暗时期,罗马式时期,哥特式时期。
中世纪时期是罗马帝国衰落和欧洲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时代。
最近在看罗马史主攻恺撒那块讲的主人公有马略苏拉庞培西塞罗加图。书上说恺撒在40岁才崛起的。历史叙实的就是情节没有那么跌宕起伏。那场喀提林辩论恺撒38岁是针对是否裁决5个喀提林手下展开。在那次恺撒的辩论以失败告终。如果可以穿越到古罗马真想去听这场辩论。足够魄力足够有气场足够煽动人心。
[来]罗马史铁粉儿必备:此套书共15册,作者【日本】盐野七生,此书完整讲述罗马从建国、兴盛、衰亡的过程 。虽然很多大佬们都已推荐,但我实属不能不推这套我的最爱。[鲜花][鲜花][鲜花]“西方四大军事天王”有仨都在此套书中登场亮相,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三种不同风格的男子偶都好爱[色],如果
前段时间看罗马史,渐渐把自己融入到了罗马世界中。现在看犹太人的故事,总期待着犹太人和罗马世界的平行,但是当书里出现“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心里又觉得别扭,咱家的庞培怎么成了别人家眼中的坏人了。
记录下这个月买的书:牛津希腊史、牛津罗马史、牛津拜占庭史、希腊罗马名人传、英国史、日本史、欧洲史、欧洲中世纪史、阿拉伯史、资治通鉴、史记、王弼集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太平广记、困学积温、康德两种、人文通识讲演录、印度哲学史略、三岛由纪夫小说三种、说文解字。谢谢各
《罗马人的故事》(全15册)    陈君贤:能让法律人血脉贲张的,除了“老干妈”辣酱,当然还有罗马史。这是一套让人欲罢不能,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的史书。说是史书,但又不同于一般史书。盐野七生以日本女性特有的细腻向读者展现了罗马帝国兴衰的画卷,她笔下的罗马,正是这样一个充
游学意大利并定居罗马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以她的英雄梦情节编写了纵深一千多年的十五册的罗马史,特别是第一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不如迦太基人,罗马人却能一一打败他们,靠的是宽容开放、兼容并蓄,但愿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启发意义!
這一節羅馬史課好有趣,對比了2~3世紀的古羅馬人對猶太教和基督教徒不同的態度。基督教徒簡直就是想方設法怒刷存在感,然而羅馬人不想屌他們也不行,人家自己非要去被喂獅子啊~宗教這種東西的力量真的是挺神秘的。雖然我不理解,但是也試圖去了解。人類歷史真是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篇章。
#资料分享# 罗马史的研究者尼克尔.马基雅维利曾经说: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W)今天依旧凌晨4点起床,第一时间打开窗户确认外面是否下雨,然后……[哈哈],果然北京大雨咯~今天没法晨练了,调整为看书吧~晨型人,加油[haha]
悲惨世界原著真的好难啃...像我这样一个遇到不认识的人名不知道的事件全部要查清楚记下来写好笔记才能往下看的强迫症...再加上对罗马史法国史思想史一窍不通...简直每一章都头脑风暴...看完仿佛身体被掏空...
每天在街头翻wiki读罗马史
《罗马史》(精装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历史写作艺术最伟大的大师之不朽著作。一部传世之作《罗马史》,成就了蒙森一代史学家的地位;蒙森作为当时欧洲知名的大学者,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增强了诺奖的影响力。本书荣获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印装精美,大16开,四色插图,仿皮面、
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勾连在罗马史和耶路撒冷之间,拼图一块一块地出现。人类社会的生命历史和个人的生命历程异曲同工之妙在于,整体的框架勾勒或有踪迹可循,细节的记忆则大多灭失,所谓史实严谨不过是推理补白以及宣扬得不太过火而已。这本又不知要读多久,读到后面大概早就忘掉了前面。无所谓了。
埃及艳后和安东尼的女儿克莱奥帕特拉·塞雷娜嫁给朱巴二世,二人一同经营努米底亚,建立了Volubilis。有趣的是,Basilica和Jupiter神庙的遗迹只相距二十米。感谢旅途的朋友们听我逼逼罗马史。
第二部分:异教 14. 埃利亚.卡皮托利纳(公元70年一公元312年) 读:&提图斯的胜利:罗马的耶路撒冷”随感:
读书方知;提图斯(趕骡人的儿子),几个星期后摧毁了耶路撒冷。带着他最喜欢的叛徒约瑟夫斯和圣殿的财富,乘船返回罗马。庆祝罗马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凯旋庆典。 太原·晋祠路
需要好运罗马史的资源亲们快来私我,更新到13集了,可以包更噢[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看书]文艺复兴是什么|为什麼文藝復興始于佛羅倫薩?因為佛羅倫薩人愛質疑的性格,無論是強大的統冶力還是小小的支配力,只有支配本身的力量才是永恆,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黃金時代,那文藝復興肯定是popular choice??鹽野七生老太太對羅馬史情有獨鍾[意大利]
拙作《罗马的黑人皇帝(附:卡西乌斯·迪奥《罗马史》节译)》今日印刷出厂,月底上市。京东和亚马逊已开始预售。在此特别感谢@指文图书 @彼矜杏梁 @军事历史地图
@指文烽火工作室主编 @战争事典 的帮助协作!
最新人文社科类电子书下载
下载须知: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有网友提供,如有失效链接,请更换资源后再次下载;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
电子书下载txt免费下载 txt电子书免费下载全集全本完结 小说下载 txt 电子书 免费下载全本 谁知我电子书下载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号-3礼县城哪里有买避孕套的_百度知道
礼县城哪里有买避孕套的
礼县城哪里有买避孕套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42%
来自团队:
超市收银台前面
成人用品店
所有的药店都是有的吧,我都经常在爱於合 认识的女孩子跟她们去做爱用的套子都是随便去个药店就能买到的
批发还是一盒?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盘点
导语 :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在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1901年
  苏利o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生平简介:
  苏利o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法国诗人,原名勒内o弗朗索瓦o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o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o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o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o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获奖作品:
  《孤独与沉思》
  获奖理由: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o蒙森
  Theodor Mommsen
  生平简介:
  特奥多尔o蒙森是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的重要著述还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罗马编年史》(1859)、《罗马铸币史》(1860)、《民法集》()、《罗马公法》(1888)、《罗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16卷,)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于他是“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获奖作品:
  《罗马史》
  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腾o比昂松
  Bjornstjerne Bjornson
  生平简介:
  戏剧家、诗人、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维尼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喜爱挪威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1852年,比昂松考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为《莫尔根布雷德报》撰写文学戏剧评论,并与易卜生等人接触。年担任《诺斯克福报》编辑,积极传播民族文化,宣传民族独立的思想。他和易卜生等人坚持用民族语言写作,采用民间传说作为创作题材,努力发展植根于本土的挪威现代文学。
  比昂松的文学创作甚丰,在戏剧方面成就最大。1857年,他接替易卜生任卑根国家剧院的编导和经理。他的时期剧本大多继承了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如《战役之间》(1857)、《西格尔特恶王》(1862)、《苏格兰女王玛丽o斯图亚特》(1863)等,这些剧和易卜生早期历史剧一样,曾轰动一时。
  年,他主持克里斯蒂阿尼亚剧院。70年代,由于受勃兰兑斯的激进思想影响,比昂松参加了实际斗争,并周游各国作考察,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问题的社会剧,著名的代表剧作有《破产》(1875)、《主编》(1875)、《皇帝》(1877)、《挑战的手套》(1883)、《人力难及》(1883)及其续篇(1895)等。在这些剧本里,比昂松以尖锐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抨击了资产阶段,在挪威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比昂松在诗歌与小说方面成就也很突出。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诗,大部分诗歌收在《诗与歌》中,他晚年创伤的诗《是呵,我们热爱这块土地》已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他的小说主要有《阿恩尼》(1858)、《快乐的男孩》(1860)、《渔家女》(1868)、《库尔兹的家产》(1884)、《上帝之道》(1889)等,这些作品使作家成为“当代的写实大师”(颁奖辞)。
  比昂松和易卜生既是文坛上的挚友,又是儿女亲家。在挪威文学史上,比昂松与易卜生齐名。1903年,为了“颂扬他的高贵、宏伟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它们往往以新颖的灵感和少有的纯洁精神而著称”,比昂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在巴黎病逝。
  剧本创作:《战役之间》、《西格尔特恶王》、《苏格兰女王玛丽o斯图亚特》等
  小说:《阿恩尼》、《快乐的男孩》、《渔家女》、《库尔兹的家产》、《上帝之道》等
  获奖作品:
  《挑战的手套》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年
  弗里德里克o米斯特拉尔
  Frédéric Mistral
  法国诗人
  生平简介:
  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米斯特拉尔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便致力于诗歌创作。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洛依》(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洛依》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诗《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84)、诗剧《让娜王后》(1890)、叙事诗《罗纳河之诗》(1897)、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1912)等。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新普罗旺斯字典》()、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1906)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颁奖词)。
  普罗旺斯语本是沉寂已久的古老语言,如今由于诗人的努力,它又变为活生生的文学,这是当时欧洲文坛的一件大事,而米斯特拉尔为复兴普罗旺斯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普罗旺斯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了表彰他的创作成就,法兰西学院曾四次向他颁奖,法国文学院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1904年,由于“他诗作的新颖的独特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乡土感情”,米斯特拉尔与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金岛》
  获奖理由: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o埃切加赖o依o埃伊萨吉雷
  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西班牙戏剧家和诗人
  生平简介:
  生于马德里,其父曾在地方学术机构担任过希望研究教席。埃切加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德里土木工程学校后担任该校数学教授,同时热衷于政治经济学,并对戏剧属于了兴趣。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他曾担任过西班牙商业、教育和财政大臣及西班牙语言学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874年退出政界后,专门从事戏剧创作。他的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在马德里著名的阿波罗剧院公演,获得成功。以后的30多年里,他相继创作了一百多部风格迥异的剧本,成为西班牙戏剧史上少有的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仇者之妻》(1874)、《剑把》(1875)、《不是疯狂,就是神圣》(1877)、《火柱和十字架》(1878)、《伟大的牵线人》(1881)、《两种义务的冲突》(1882)、《不安的女人》(1904)等,其中的《不是疯狂,就是神圣》和《伟大的牵线人》是他的代表作。
  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认为它恢复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戏剧,人们尊崇埃切加赖为国家戏剧诗最光辉时代的革新才。”(颁奖词)
  1904年,“由于他的剧作的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埃切加赖同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o米斯特拉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品:
  《仇者之妻》、《剑把》、《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火柱和十字架》、《伟大的牵线人》、《两种义务的冲突》、《不安的女人》等
  获奖作品:
  《伟大的牵线人》
  获奖理由: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
  亨利克o显克维奇
  henryk Sienkiewicz
  波兰作家
  生平简介:
  生于距华沙不远的伏拉o奥克热雅村。中学毕业后,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考入华沙高等学校的医学院,一年后转入他喜爱的文学系。1871年,当沙俄政府将华沙高等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时,他为了表示抗议,没有参加毕业考试便愤然离开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和政论,同时出发了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1876年至1878年,显克维奇经英、法到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便是这次旅行的观感。
  年间,显克维奇发表了《炭笔素描》(1877)、《音乐家杨柯》(1879)、《天使》(1880》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
  1883年,显克维奇开始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连续发表了描写波兰17世纪历史事件的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1889)。三部曲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映。瑞典著名学者奥o威尔森高度评价说:“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你住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十》(1900)。《十字军骑士》描写了15世纪初为波兰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和英勇斗争。《你往何处去》则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社会的杰作”和“真正的基督教史诗”而风靡欧美文坛,是19世纪发行超过百万册的少数小说之一。1905年,“因为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的显著功绩”,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日病逝于瑞士。1924年10月,他的灵柩被波兰政府运回华沙举行国葬。
  其代表作品:
  《炭笔素描》、《音乐家杨柯》、《天使》、《火与剑》、《洪流》、《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你住何处去》、《十字军骑十》、《十字军骑士》等
  获奖作品:
  《第三个女人》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
  乔o卡尔杜齐
  Giosueé Carducci
  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生平简介:
  生于韦西利亚,父亲是医生,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卡尔杜齐自幼聪颖好学,熟悉古罗马和意大利文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萨师范学院后,受聘于中学教书。同时组织了一个以反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团体。1860,他被举荐到博洛尼亚大学主讲修辞学。
  青年时代,卡尔杜齐深受马志尼、加里波第资产阶段革命家的影响,早在50年代出版的诗集《声韵集》中即鲜明地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早期诗集《青春诗钞》(1871)、《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颂扬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谴责外来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抒发了诗人渴求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感情。著名长诗《撒旦颂》完成于1863年,1865年发表)歌颂撒旦的叛逆精神,严厉抨击教会势力扼杀自由和理发的罪恶,赞美人的理发和物质精神对宗教的胜利和人世生活的欢乐。
  187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后,卡尔杜齐反叛精神渐趋温和,政治上日趋保守,加入了君主立宪派的先烈,当选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参议员,他的诗歌也渐失往日的锋芒。诗集《新诗钞》()、《蛮歌集》()、《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等大都逃避现实,吟咏自然风光,追忆青春和爱情的欢乐。在艺术上,袭用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显露出颓废主义的情调。
  卡尔杜齐还是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著有《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行吟诗人和骑士诗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专著和一系列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
  1906年,“不仅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因他杰出的市场信息所特有的创造力、清闲的风格的抒情的魅力”,卡尔杜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逝世,身后有《卡尔杜齐全集》20卷。
  其代表作品:
  诗集:《声韵集》、《青春诗钞》、《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新诗钞》、《蛮歌集》、《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等
  获奖作品:
  《青春诗》
  获奖理由: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英国小说家、诗人
  生平简介:
  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接着他又进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那里的情况后来被写进《斯托基公司》(1899)。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他为之工作的报纸上。1889年返回英国,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1897)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后将后两篇故事集中的8篇毛葛利故事加上1893出版的名为《许多发明》的短篇集中的一片毛葛利故事--《在保护林里》从三个小说集中抽出来,于1933年编成《毛葛利故事集》。1902年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该地为他后期的《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作品提供了背景。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和C.罗兹交往,加强了他关于白人使异教黑人开化的使命等帝国主义信念。由于被普遍视为帝国主义侵略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严肃作家的名声衰落。后来又享有较高的声誉。T.S.艾略特曾想恢复吉卜林在英国诗坛的声誉,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将不会很高。
  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吉卜林早期较出名的有诗集《机关打油诗》(1886)、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1888)和《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在小说方面,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891)和最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丛林之书》()、长篇小说有《消失的光芒》(1891)和《基姆》(1901)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作家还创作了著名的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1902)和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o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其代表作品: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获奖作品:
  《老虎!老虎!》
  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
  鲁多夫o奥伊肯
  Rudorf Eucken
  德国哲学家
  生平简介:
  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年幼失怙,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奥伊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精神生活哲学”,在哲学史上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类,与狄尔泰、柏格森等相并。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高级阶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包括现实的理想与目的在内,人格就是它的属性。其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精神与隐伏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精神生活系统和统摄宇宙的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下而上的此时此地,由被束缚、被动的生活进入向自自主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奥伊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论。
  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产命”的热情。
  1908年,为了“表彰他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无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精神生活漫笔》
  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
  拉格洛夫
  Lagerl?f,Selma
  瑞典作家
  生平简介:
  日生于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日卒于同地。父亲酷爱文学,祖母又有讲不完的民间故事和传奇故事,对她走上创作道路有较大影响。1885年从斯德哥尔摩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部任教,并开始创作。第一部作品《古斯泰o贝林的故事》写19世纪20年代寄居在乡村地主庄园的一群食客的故事。1897年,她到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回国后发表了以意大利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假基督的奇迹》和描述瑞典达拉那省农民去圣地朝拜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代表作长篇童话《骑鹅历险记》通过一个调皮的男孩变成一个小精灵骑在鹅背上周游瑞典的故事,把瑞典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熔于一炉,富有艺术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珍品。其他作品有三部曲《吕温斯葛尔特的戒指》和自传体小说《莫尔巴卡》等。
  拉格洛夫因“成功地呼唤人类心声”于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被选为瑞典学院中第一名女院士。她是瑞典19世纪90年代浪漫派文学的代表,善于把幻想与真实融为一体,作品生动、优美、富有诗意。
  获奖作品:
  《骑鹅旅行记》
  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10年
  保罗o海泽
  Paul Heyes
  德国作家
  生平简介:
  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1947年至19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1852年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用奖学金到意大利旅游一年。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佳小说之一《骄傲的姑娘》(1853),该小说使海泽在文坛上声名大振。1853年,经盖贝尔举荐,成为巴伐利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宫廷诗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这里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此 期间他的创作甚丰,与盖贝尔、弗里德利希o波登施德特并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1868年盖贝尔回故乡吕贝克之后,海泽遂成为慕尼黑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海泽是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近7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达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剧本《科尔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859)和《在乐园里》(1875),中篇小说除《骄傲的姑娘》外,还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亚o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佳作为作家赢来了世界声誉,作家被称为中短篇小说大师。
  海泽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韵文作品,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瑞典学院称他为“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颁奖辞) 。此外,海泽还有大量的论文和日记、书信以及翻译著作等。“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思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地”,1910年海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特雷庇姑娘》
  获奖理由: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
  1911年
  莫里斯o梅特林克
  Maurice Maeterlinck
  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生于根特市一个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去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9年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个剧本《玛莱娜公主》,后者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这一时期的主要剧作有《不速之客》(1890)、《盲人》(1890)、《佩莱阿斯和梅丽桑德》(1892)、《阿拉丁和帕洛密德》(1894)、《丁达奇尔之死》(1895)和《室内》(1895)等。
  1896年,梅特林克离开比利时,移居巴黎等地。同年发表散文集《卑微者的财富》,开始摆脱悲观主义,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剧本《阿格拉凡和赛莉塞特》(1896)、《蜜蜂的生活》(1900)、《大秘密》(1904)、《花的智慧》(1907)等,以唯灵论的观点解释万特,颇具神秘主义色彩。主要剧作有《莫娜o凡娜》(1902)、《乔赛儿》(1903)和《青鸟》(1909)。这些剧作都力图解答道德和人生观问题,表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其中《青鸟》是一部梦幻剧,被公认为他的戏剧生涯珠峰颠之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梅特林克又出版了散文集《白蚁的生活》(1927)、《蚂蚁的一生》(1930)和《圣安东的显灵》(1919)等,批判资产阶段的道德习俗。1932年比利时国王封梅特林克为伯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两年后病逝于法国的尼斯。
  梅特林克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在本世纪初即已成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同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梅特林克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花的智慧》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年
  戈哈特o豪普特曼
  Gerhart Hauptmann
  德国剧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西里西亚中部的萨兹布隆。祖父是织工,父亲是旅店老板,哥哥卡尔o豪普特曼是著名的诗人。戈哈特o豪普特曼早年学过雕塑,后接受自然主义诗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由于受列夫o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的影响,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成名剧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他又转入写实主义,接连发表了《织工》(1892)、《獭皮》(1893)和《弗洛里安o盖尔》(1896)等现实主义剧作。其中《织工》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者由此播全欧。
  1894年,梦幻剧《翰奈尔升天》的发表,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又发生了转折,开始走向象征主义,并成为德国戏剧界新浪漫主义的代表。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沉钟》,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外还有《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但就在此期间,作家也写过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车夫亨舍尔》(1998)、《罗泽o伯恩德》(1903)和悲剧《大老鼠》(1911)等。在他的65个创作春秋中,总共为后世留下47个剧本,5首的文叙事诗,21首散文诗,还有一些小说,其中长篇小说《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纽o曼特》(1910)被评论界认为是探求基督教及其创建人的登峰之作。
  影响豪普特曼终生创作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歌德,以及古希腊作品和基督教圣经。他在吸收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作了透彻的研究。他把书籍的各种思想和文体熔为一炉,因此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上很难确定他的准确位置。用纪德的话说,“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第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1912年,由于“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又出色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豪普特曼终生创作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歌德,以及古希腊作品和基督教圣经。他在吸收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作了透彻的研究。他把书籍的各种思想和文体熔为一炉,因此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上很难确定他的准确位置。用纪德的话说,“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第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
  获奖作品:
  《群鼠》
  获奖理由: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
  1913年
  拉宾德拉纳特o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o欧文和威廉o勃特勒o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获奖作品: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授奖
  1915年
  罗曼o罗兰
  Romain Rolland
  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生于法国涅夫勒省的克拉姆西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银行小职员,母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罗曼o罗兰受母亲熏陶,从小喜爱音乐。1886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文学和历史,毕业后留校讲授艺术史,兼创作。初写历史剧,续写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等。自1904年起,花了20多年时间,完成史诗般的长篇巨著《约翰o克利斯朵夫》。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同类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长篇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两次大战之间,罗曼o罗兰在创作上又一次达到高潮,他相继发表了著名中篇《哥拉o布勒尼翁》(1919)、后期代表作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罗曼o罗兰于日逝世,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获奖作品:
  《约翰o克利斯朵夫》
  获奖理由: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年
  海顿斯塔姆
  获奖作品:
  《朝圣年代》
  获奖理由:
  “褒扬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尔o阿道尔夫o吉勒鲁普
  Karl Adolph Gjellerup
  丹麦作家
  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3岁丧父,过继给他母亲的堂史,继父是新教牧师兼诗人和学者,他的渊博知识对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吉勒鲁普初中毕业后,研读神学,但不久开始转移了信仰,接受勃兰兑斯的文学理论,尊这位天才的文学评论家为“我们的圣灵骑士”。
  吉勒鲁普以《一个观念论者》(1878)开始写作生涯。书中写一个博学的青年反抗神话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张人的精神属于宇宙,灵魂属于理念。1882年,吉勒鲁普出版了小说佳作《杀顿的学徒》,这是一本具有强烈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此后他的创作进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诗剧《布琳德》(1884)、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诗集《我的爱情之卷》(1889)、抒情悲剧《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剧《赫尔曼o樊德尔》(1891)、《雅诺王》(1893)、和韵文喜剧《毒素与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说有自传性小说《明娜》(1889)、《磨坊》(1896)、《已为生命而热》(1913)等。
  吉勒鲁普的后期作品“走向纯粹的精神宗教”,由于受到东方宗教与传统的影响,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带有浓厚的生命轮回、领认前生等意义的佛教色彩,如《朝圣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于他那为高尚理想所激发的丰富而色彩的诗歌”,他和彭托皮丹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实际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受奖之后,德国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着这位丹麦作家的殊荣,因为吉勒鲁普从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国,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国伟大心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德国气质。人们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须对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有所认识,同时也要看到歌、席勒以及瓦格纳对他创伤的影响。
  获奖作品:
  《磨坊血案》
  获奖理由: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o彭托皮丹
  Henrik Pontoppidan
  丹麦小说家
  出生于丹麦小镇弗雷德利卡的牧师家庭。但从青年时代起,他便接受新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个人解放,成为宗教家庭的反对派,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父亲意见独自来到哥本哈根,就读于一所理工学院,立志作一名工程师。后由于哥本哈根艺术环境与政治形势的影响,他改变初衷,转而从事文学事业。
  1818年,彭托皮丹在乡村与一个恬静庄重的女子结婚,同时开始其写作生涯,出版小说《破断的翅膀》,此后定居于妻子的家乡奥斯比。1887年,彭托皮丹举家迁往哥本哈根,他的第一个妻子离他而去。至此,他与人民直接接触,使自己与斯土斯民相结合的意愿归于失败。
  彭托皮丹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主要有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1890)、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守夜》(1894)、《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1927)等。其中代表作《乐土》是作家“才华充分展露的一部杰作”。
  彭托皮丹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以相素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丹麦的生活图画,以及丹麦人民的情感世界。作品风格清新、活泼,赋予小说一种独特的感人力量。“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7年他和另一位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已成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获奖作品:
  《天国》
  获奖理由: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
  因战争未授奖
  1919年
  卡尔o施皮特勒
  Carl Spitteler
  瑞士诗人、小说家
  生生于瑞士里斯塔尔一个高级官吏家庭,1863年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年间转而研究神学。1871年获得牧师职位,随即放弃,应聘到圣彼得堡任讲师。1881年回瑞士,在伯尔尼一家女子学校任教,与一位来自荷兰的女子结婚。此后,辗转数外任教和写作。年任报刊编辑。1892年继承了岳父家遗产,从此带有妻子、女儿和母亲迁居卢塞恩的别墅,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施皮特勒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他自幼有优异的艺术家秉赋,富于幻想,对音乐、美术、哲学都有很高的兴趣和修养。1880年出版诗集《彩蝶翩遍》。1896年完成叙事诗《叙述曲》。1900年完成的代表作《奥林匹亚的春天》,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可以说,这部长诗问世之前,他的作品都外于实验的过程中:《普罗米修斯与厄庇米修斯》(1880)采用了一种类似《圣经》的长篇韵文,《叙述曲》则是叙事诗的实验。他最长于神话史诗,但也没有放弃利用其他类型的诗体来遣兴和试验。在1906年完成的《时钟之歌》里,他汇合了和间与交响曲那种万弦齐发的方式,继续自己的实验。1924年,他继出了最后一部力作《受难的普罗米修斯》。
  施皮特勒秉性耿直刚烈、耽于幻想与哲学思辩。艺术上深受雨果、瓦格纳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哲学上受到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影响。他力图把运用《圣经》、古代神话同批判时弊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神话和史诗,给晚期人文主义以新生命力,但期诗作因夹杂哲学内容和不媚时俗而不被广大读者接受。他的小说则采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中篇小说《康拉德中尉》(1898)、长篇小说《梦中佳人──伊玛果》(1906)和自传体小说《我的早年经历》(1914)等。
  1919年,因“特别推荐他在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的优异表现”,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奥林匹亚的春天》
  获奖理由: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年
  肯特o汉姆生
  Knut Hamsum
  挪威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童年时期边远的洛福顿群岛,未受过正规教育。15岁时就开始独立谋生,同时了开始写作,十几年间靠打零工勉强糊口。
  为生气所迫,青年汉姆生曾两资游泳到美国。这期间,他接触到美国作家马克o吐温等人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于1889年发表了《现代美国的精神生活》一书。他首次放纵人马克o吐温那里得来的幽默感,对所谓“美国生活方式”进行了辛辣的的嘲讽。
  1890年,他以小说《饥饿》在文坛崭露头角。这部作品的抒情文体对欧洲一些作家影响很大。使汉姆生在挪威文学界获得巨大声誉。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著名的有《神秘》(1892),《牧羊社》(1894),《维多利亚》(1898),《大地的成长》(一译《拓荒记》,1917)。
  汉姆生是反对新浪漫主义的作家之一,主张极端的自然主义,提倡心理文学。在他的“为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作品《饥饿》中,他出色地描写下意识的冲动和模糊的、非理性的情感。长篇小说《大地的成长》是汉姆生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标志着他的创伤走向了顶峰。
  1920年“由于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成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汉姆生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主张回归自然,反对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大地的成长》中,作者在对自然和劳动赞美的同时,也反映出肯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保守观念。
  汉姆生的晚年很不光彩,由于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支持纳粹,战后被挪威政府以叛国罪判刑,后因病获释。在老人院中,他谦卑而被贬抑地度过余生。
  获奖作品:
  《大地硕果-畜牧曲》
  获奖理由: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年
  阿纳托尔o法朗士
  Anatole France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本名蒂波,“法朗士”是他父亲法朗索瓦的缩写,又因他爱祖国法兰西,帮以祖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其父经营一家书店,少年时的法朗士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置身于书海之中。
  19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题材小说,如《苔依丝》(1890)、《鹅掌女王烤肉店》(1893)、《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长篇小说。其中《诸神渴了》被称作是“情节很戏剧他的一部杰作”(颁奖辞)。此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克兰比尔》(1901)、长篇小说《在白石上》(1904)、《天使的反叛》(1914),其间还有长篇四部曲《当代史话》()。由于受法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列南的“人类永远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响,这些作品均流露出历史循环论、社会改造徒劳无益论的悲观情绪,但更多的是充满对社会丑恶的嘲讽和抨击。1896年末,他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会员。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发生后,法朗士的政治态度开始左倾,与左拉一起参加了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俄国革命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法国社会党成员,赢得左翼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敬仰,1921年参加法国共产党。
  法朗士65年创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颁奖词)以及他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为作家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1921年,为了“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屿、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法朗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获奖作品:
  《苔依丝》
  获奖理由: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年
  哈辛托o贝纳文特o伊o马丁内斯
  Jacinto Benavente y Martinez
  西班牙作家
  生于马德里一个著名的儿科医生家庭。年轻的贝纳文特曾在马德里大学研读法律,但他并不甚喜欢自己的专业,却对戏剧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恰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戏剧家埃切加赖的私人医生,这使贝纳文特能到马德里的剧院观赏到多次精彩的戏剧首演。对戏剧的热爱终于使他放弃了学业,先是跟随一个马戏班子去各地演出,后来加入了一个剧团,正式当了演员。在巡回演出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他多次游历欧美各国,深受易卜生、萧伯纳、梅特林克等人的现代戏剧的影响。此外,他又很喜爱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人的西欧古典,翻译并改编过他们的剧作。
  1894年,他的剧本《别人的窝》在马德里上演大获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一生创作剧本百余部,加上翻译、改编的剧本总计近200部。他既写喜剧,又写悲剧、儿童剧。剧本的风格和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风俗喜剧、心理分析剧、情节剧、伦理剧、象征剧等等。但最擅长的是社会讽刺剧和风俗喜剧,其中《利害关系》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剧本。此外,还有《熟人》(1896)、《野兽的宴筵》(1898)、《星期六晚上》(1903)、《女主人》(1908)、《貂的田野》(1916)等。他的爱情悲剧《热情之花》(1913)和儿童幻想剧《本本主义的王子》(1909)也很著名。
  贝纳文特对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持悲观消极的态度。他的剧本虽揭露、讽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但他认为文学的作用只是供人消遣而已。他的剧本大都不够深刻,但轻快流畅,饶有风趣,人物对话尢为出色,往往富于哲理意味,寓意深长,贝纳文特是继埃切加赖之后风靡一时的戏剧大师,他以自己的创作取代了西班牙当时流行的已经没落的浪漫主义戏剧。
  1922年,“由于他继承了西班牙戏剧卓越传统所运用的得体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不吉利的姑娘》
  获奖理由:
  “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年
  威廉o巴特勒o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日出生于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但叶芝一向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写过26部剧本。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o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o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获奖作品:
  《丽达与天鹅》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年
  符瓦迪斯瓦夫o茉蒙特
  Wyadysyaw Reymout
  波兰作家
  出生于彼特科夫县,父亲是教堂风琴师。由于家境贫寒,莱蒙特中学未毕业便出外谋生,先后当过裁缝、小贩、流浪艺人、铁路职员和修道士等。
  19世纪80年代末,莱蒙特开始创作。早期的短篇小说《母狗》(1892)、《汤美克o巴朗》(1893)、《正义》(1899)等反映了城乡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长篇小说《女喜剧演员》(1896)及其续篇《烦恼》(1897)以流浪艺人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正直而又有才华的艺术家的理想的幻来。长篇小说《福地》()是以罗兹的工业发展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劳资关系,由于这部作品成功,莱蒙特被称为“波兰的左拉”。
  年,莱蒙特用10年时间创作了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包括《秋》、《冬》、《春》、《夏》。小说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领下的波兰的农村状况。这部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认为是波兰农村的百科全书,给作家赢来了世界性声誉。
  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后,受沙皇统治的波兰政府加强了反动统治,莱蒙特极其苦闷。这期间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幻想家》(1909)、《在普鲁士的学校里》(1909)、《吸血鬼》(1911)、《暴动》(1922)以及长篇历史小说《1794年》()等。
  1924年,“由于他的伟大的民族史诗式的作品《农民》”,莱蒙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作家晚年思想已趋向保守,作品也较前逊色。
  获奖作品:
  《福地》
  获奖理由: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年
  乔治o伯纳德o肖
  爱尔兰剧作家
  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好莱坞改编为卖座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而家喻户晓。
  乔治o伯纳德o肖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後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同他离家出走去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薰陶,乔治o伯纳德o肖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後,15岁便当了抄写员,後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良为己任。
  1892年发表了剧本《鳏夫的房屋》以後共写了52个剧本,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不义﹐其作品常常突出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自我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习俗的反叛。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乔治o伯纳德o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後把奖金七千英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
  乔治o伯纳德o肖的文学始於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获奖作品:
  《圣女贞德》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年
  格拉齐娅o黛莱达
  Grazia Deledda
  意大利女作家
  出生于撒丁岛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诗人,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她童年时代就酷爱文学,13岁便开始发表作品。
  黛莱达早期创伤受大仲马、海涅等人影响,情节怪异,色彩浓艳。后又受拜伦、雨果等人影响,发表了《撒丁尼亚之花》(1892)。此后开始研读巴尔扎克以及俄罗斯古典作家作品,特别是接受以维尔迦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创作主张之后,她的小说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0世纪初,黛茉达创作进入成熟期,发表了小说《伊利亚斯o波尔托卢》(1903)、《灰烬》(1904)、《鸽子与老鹰》(1912)、《橄榄园的火灾》(1918)等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撒丁岛为背景,描写古老、闭塞、宁静的宗法社会如何在酱主义强力冲击下瓦解、崩溃的过程,以及那些纯朴、善良有如圣经《旧约》中的农民所遭受的苦难与精神上的创伤。
  20年代开始,她的创作又有突破,由撒丁岛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也更注重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描写和挖掘。重要小说有《母亲》(1920)、《孤独者的秘密》(1921)、《飞往埃及》(1927)和《安娜琳纳o毕尔西尼》(1927)等。其中代表作《母亲》“具有风格上的活力、技巧上的功夫、结构与社会的关联”(颁奖辞),意大利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芮维纳尼称之为“最辉煌的作品”。黛莱达的作品题材比较窄,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道德使命感。她善于以细腻抒情的笔触描绘撒丁岛的风土人情,人物刻画生动,风格简洁、吉朴。1926年,“为了表彰她那些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其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同情心深刻地处理人类的共同问题”,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
  《邪恶之路》
  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年
  亨利o柏格森
  Henri Bergson
  法国哲学家。
  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受尔兰籍犹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页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形而上不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o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他的著作采用的不是哲学界通行的要领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风格上具有孔狄亚克的严谨和简洁,又像柏拉图和培根的文章那样,充满了色彩和比喻,辞藻华丽,文体优美。
  获奖作品:
  《创造进化论》
  获奖理由: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年
  温塞特
  Sigrid Undset
  挪威女作家
  生于丹麦凯隆堡。母亲是丹麦人,父亲是著名考古学家。由于家庭影响,她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是挪威的中世纪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她11岁丧父,曾在商业党校念过书。从16岁起在一家商行任职,接触到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1907年,她出生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玛尔塔o埃乌里夫人》,这部日记体的爱情小说表现了爱情同家庭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接着又发表了长篇小说《幸福的年纪》(1908),《维加o里奥特与维格基斯》(1909)、《珍妮》(1911)、《春》(1914)和一些短篇小说。其中《珍妮》是一部心理小说,描绘一个少女在梦想获得一对父子的爱情时的复杂心理和悲剧性结局,文笔生动,描写细腻。这部作品确定了她在北欧文学中的地位。
  年,她陆续发表了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达到创伤的顶峰。小说以14世纪上半叶为时代背景,再现了中世纪的历史,同时生动地描述女主人公克里斯丁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一生及其悲剧结局。接着她又写成四卷本历史小说《埃乌顿之子奥拉甫》()。小说以13世纪末的历史为背景,和前一部小说有共同的特点,但宗教问题颇为突出,反映出作者对宗教问题的关注。瑞典学院高度评价《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温塞特皈依天主教,紧接着发表一系列论文阐述她的新的宗教观点,并在年发表小说《吉姆纳德尼亚》和《燃烧的灌木丛》,反映了女作家在宗教上的探求。30年代,温塞特写作的兴趣又转到婚姻题材,并更深入地从心理学和伦理学角度刻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入侵挪威期间,温塞特流亡到瑞典,后来又到美国,在那里讲学和写作,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活动。1945年归国,1949年在挪威的利勒哈梅尔去世。
  获奖作品:
  《新娘-主人-十字架》
  获奖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年
  托马斯o曼
  Thomas Mann
  德国作家
  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练习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o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o曼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
  30年代初,托马斯o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纳粹上台后,托马斯o曼发表《理查德o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1944年入美国籍。虽然他的著作在德国被查禁,他的国籍和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剥夺,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开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严正。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1947年,波恩大学重新向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由于反动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日益猖獗,作家感到“灵感给美国的政治气氛窒息了”,于是迁居瑞士。日,在接受世界各地庆贺他80寿辰之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受奖演说)。
  托马斯o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清,表现时代精神融为一休。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他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托马斯o曼获得获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o曼(Thomas Mann, -),德国著名作家。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Lübeck)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1891年托马斯o曼的父亲去世,母亲带者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中学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杂志。
  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于1894年发表,1901年发表成名作《布登勃洛克家族》。此后便专事创作,1909年发表反映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结盟的长篇小说《王爷殿下》。
  《布登勃洛克家族》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
  1924年他发表了长篇哲理小说《魔山》,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他在祖国德国的名声于2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之后,他担任了很有影响的德国文学艺术院的院长,虽然他对种种公务的缠身感到不满,但他意识到,这一职位使他在帮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开纳粹舆论界攻击的威望。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o曼发表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年完成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年完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等。
  5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o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1952年托马斯o曼移居瑞士。
  托马斯o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基尔希贝格逝世。
  获奖作品:
  《魔山》
  1930年
  辛克莱o刘易斯
  Sinclair Lewis
  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1930年11月的评奖结果,在美国评论界引起的反应主要不是欢迎和赞赏,而是谴责和攻击。大多数评论家不但谴责辛克莱o刘易斯,而且谴责诺贝尔奖评委会“对美国的侮辱”,说授奖给辛克莱o刘易斯是“因为他的书满足了欧洲人侮辱美国的欲望”。辛克莱o刘易斯本人对此当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1920年他的《大街》出版后引起的反应也是爆炸性的。《大街》一方面在当时美国出版史上创了销售量的最高纪录,千万读者争相购读,一年之内印刷了二十八次;另一方面,它也招致保守的评论界对作者猛烈的谴责。《大街》的讽刺太辛辣,揭露批判太尖刻了。作者的乡亲(认出自己成了小说人物原型的)不原谅他,辛克莱o刘易斯的父亲(《大街》主人公肯尼科特大夫以他为原型)也不原谅自己的儿子。从1920年到1929年辛克莱o刘易斯的五部小说都充满了批判性,无怪乎保守势力对他那么深恶痛绝。辛克莱o刘易斯本人当然毫不妥协。和1926年他拒绝接受普利策奖不同,1930年这次他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领奖时发表了题为《美国对文学的恐惧》的长篇演讲,继续抨击保守势力。嘲讽、揭露、批判落后和保守势力,是他一生的创作基调。他一生的价值在这里,他对美国文明、进步的贡献也在这里。他死后,墓碑上镌刻的,除了姓名和生卒年外只有“《大街》的作者”这几个字。
  获奖作品:
  《巴比特》
  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科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瑞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
  获奖作品:
  《荒原和爱情》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高尔斯华绥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伦敦,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 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小说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而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年写一部小说和一部剧本。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由《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和《出租》1921组成)、三部曲《现代喜剧》(由《白猿》1926、《银匙》1926和《天鹅之歌》1928组成)、三部曲《尾声》(《女侍》1931、《开花的荒野》1932和《河那边》1933组成),以及剧本《银匣》(1936)、《斗争》(1909)、《群众》(1914)和《逃跑》(1926)等。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以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讽刺辛辣。
  《有产业的人》(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业的人》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史 蒙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