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太极拳内劲的感觉的感觉(八) "口内生津"的感觉

上传时间:
四象八卦太极拳是太极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314
播放次数: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去除“浮力”,寻找太极拳八种“内在感觉”
我的图书馆
去除“浮力”,寻找太极拳八种“内在感觉”
【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文传榜2015十大网络国学公号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防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的现象,都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意识使它松弛,这样,时间长久了便不会再有无谓得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起的就是这个作用。找找你身上的太极拳感觉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拳友们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呢?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四、“周身一家”的感觉。“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五、“身如气囊”的感觉。“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八、“口内生津”的感觉。“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编辑 | 鹿鸣
馆藏&5172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太极拳 -- 小飞杨 -- 好网角网络收藏夹
&|& & 发现 o 收藏 o 分享
收藏家: &&标签:&&&&&&&&&& 06:43:07.0&&&&&&&&&&&&
不良信息删除举报邮箱:Powered by
Copyright& ICP备案序号:沪ICP备号&&沪公网安备08号太极拳的内动感觉
太极拳的内动感觉
学习啦【太极拳】 方婷
  如今,学练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有的却练着练着就停练了。为什么练着练着索然呢?为什么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没有内在的体会呢?原因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极拳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动感觉。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内动感觉
  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长寿;缺少内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拳友们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呢?
  一、太极拳&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肉体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太极拳&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太极拳&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太极拳&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炁,以炁运身,使神意、能量、动作三结合,意到、炁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五、太极拳&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炁&)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效果影响极大。---
  六、太极拳&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
  &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炁流沿督脉上行(&炁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七、太极拳&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八、太极拳&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
  九、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感觉。
  &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炁)的&阴聚阳散&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
  太极拳内在感觉含意深远
  当然,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相同师传的弟子之间的内在感觉并不是一样的。这也是太极拳后来分为许多流派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中会出现以下的内在感觉。
  第一,行拳走架的时的动触感。太极拳虽然寓内在的修炼为行拳走架,但是,由于动中寓静的关系,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第二,静中寓动的整体感。由于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寓、内外相合,所以,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产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第三,起始、运行、终止、变换过程中的气感。行拳走架时,心中的一静一动,所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会自然而然地节节贯穿,舒缓而动,悠而荡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如是,动作虽缓放松,则内里的力量无坚不摧。进入这种状态,其内在的身心愉难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
  行功走架中的内在感觉,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状似石火电流转瞬即逝,有些虽搜遍人间的所有词汇而难于言表。
看了&太极拳的内动感觉&文章的人还看了:
[太极拳的内动感觉]相关的文章
【太极拳】图文推荐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练太极要记住的感觉 找找这些感觉你身上有吗?
现在每次清晨我们总能在公园或是广场看到中老年人在哪里练习,也经常听到在谈论太极拳的好处如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而今天小编不是要讲太极拳好处而是在练习太极拳时的感觉和体会,我们正常把太极拳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由实到虚的过程,空、松、圆、活过程。当然每个过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如骨升肉降的感觉、脊柱行拳的感觉、天人合一的感觉等九种感觉,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感觉吧!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开始就像是在水底下练,然后就像在水中央练,最后像是在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跟郝为真的后人也把这句话记录下来。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实际是表达了练习太极拳由实到虚的修炼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练习太极拳是重和实的,随着功夫的增长,动作会变得轻灵,最后则好像在空气中练拳了。在水底练拳,脚扎在水底,身体运行时有水的阻力,这表明身体的轻灵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进一步练习,好像在水中央练拳了,脚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这表明练拳的轻灵度提高了;到了第三层,就浮到了水面上;没有水的阻力;身体就极其虚灵了。因此,武派太极拳在走架时,要求做到空、松、圆、活。实际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圆、活。如何做到空、松、圆、活呢?这就要求走架时要从重、大向轻、灵的方向练习。也就是开始练习时要沉稳重大,随着功夫的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这三层意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这只是郝为真老前辈自己的体会。其实,每个人练拳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中国台湾的郑曼青老人,他练拳的感觉是像”陆地行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轻灵劲的功夫。这些练拳的体会其实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所以,我们要求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另外,太极拳为了技击,除了要求稳健轻灵外,还要快速准确。这就要求在腾挪闪展上下功夫。闪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腾挪则是腿上的功夫。要达到这个程度,只是练习拳架还不够,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训练。总体来说,”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就是为了练拳稳如泰山、举步轻如鸿毛。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就不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的轻灵。“落地生根”不是滞重,而是稳定。如果过于滞重,就不能达到举步轻灵的目的。至于练习拳架的高低问题,要因人而异。过去练习太极拳,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动作要大一些。过去都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所以,开始练习时,都是低架。青少年练习,也要求底架。随着年龄增长,拳式要逐渐紧凑,身法就高了。身法比较低,这是由于杨澄甫老师教拳时年龄不是很大,身体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较开展。但是,练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年龄,来决定架势的高低。郑曼青老师的拳架就比较高,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郑曼青个子和杨澄甫相差悬殊,所以他并没有在外型上学习澄甫,而是在太极拳的理念上学习了杨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高架比较多,这是由于武式太极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从小练习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较灵活。总之,练拳要因人而异,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去己之根”的观点,他的观点是练习太极拳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其实,这只是从文字上对“脚下生根”的理解,比较片面。“落地生根”并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动了,而是对人在运动中下肢稳固的一种比喻。太极拳并不是只讲“落地生根”,还讲究轻灵敏捷、腾挪闪展。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也就不会有腾挪闪展的轻灵敏捷。“落地生根”是强调你在举步投足时脚下要稳,如果脚下不稳,你还怎么和人推手搏击?所以,下肢稳固,是上肢轻灵的基础,也是腾挪闪展的基础。这就像盖房一样,不打好基础,房子是盖不起来的。不仅仅是太极拳,中国武术都十分重视腰腿的功夫,重视下盘的稳固。所以,王壮弘说的”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是对的,但是,对“脚下生根…。落地生根”的理解是片面的。“脚下生根”并不是要把桩步扎死,并不是死的桩步,而是对下肢稳定的一种形容比喻。另外,在推手时要做到身体稳固,并不完全取决于桩步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对虚实的把握。崔毅士老师当年坐着跟我推手,他虚实变化得好,到他手里我站都站不稳,更甭想“落地生根”了。李亦畲对太极拳的虚实说得很清楚,他说:虚,并不是全无着落:实,也不是完全扎煞,像一个桩子扎在地上一样。实中要有虚,虚中要有实。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虚实的变化。如果虚实变化不好,再稳的桩步也是没用的。不懂虚实的变化,也就像王壮弘说的,桩步也就成了死桩了。所以,在推手中,虚实变化得好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如果你不懂得虚实变化,或者是大虚大实,不懂得细微的虚实变化,那么你想稳如泰山也是做不到的。懂得虚实变化,身体才能像不倒翁一样稳定。但是,下肢的稳固也是身体虚实变化、闪展腾挪的基础。所以,练习太极拳,既要练习“脚下生根“的稳定性,又要懂得虚实的变化,练习腾挪闪展的灵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开合虚实,其他身法的变化、桩步的稳定,都是为了开合虚实服务的。找找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一 、“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
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
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
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
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四、“周身一家”的感觉“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
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五、“身如气囊”的感觉“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
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
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效果影响极大。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
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
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
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八、“口内生津”的感觉“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
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九、“天人合一”的感觉“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
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
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
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结语:学习太极拳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成为太极拳高手的,当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其内在身心难以用语言表达,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走进另一个境界似有人似无人所有的劲是一体的。太极感觉不只是在练拳时可以有,找到这种感觉之后,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练习精神内收。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找56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