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伽药水祛斑后留下的印记偏红的印记 已经半年了 有什么好的方法

激光去斑做了到现在有十一天了,跟我说一个星期能好,现在脸上结伽的地方有用手搓掉的,留下红色印记,..._百度知道
激光去斑做了到现在有十一天了,跟我说一个星期能好,现在脸上结伽的地方有用手搓掉的,留下红色印记,...
激光去斑比药物去斑如何激光去斑做了到现在有十一天了,留下红色印记,请问,现在脸上结伽的地方有用手搓掉的,跟我说一个星期能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不是 你做完后 没有做好保养工作,或是没有注意一些事项啊
没事,还没完全长好,再等短时间就没事了,注意不要吃酱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激光去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平阳记忆:临汾文史资料18.3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记者王隰斌、张春茂致力于平阳记忆文史资料的收集,收获颇丰,现特转载部分以飨读者。
东角村的抗日牺盟会遗址
日,记者与朋友相约前往百花山深处拍风景,平川地区的春雨在这里变成了“春雪”,沿途的山桃花似雪花,让人想着大山深处一定更美。朋友感叹地说:太阳出来,给点力,拍出来更美。”沿着县道行驶,不知不觉穿过了汾西邢家要乡政府所在地,一打听才知道到了东角村。67岁的老人逯月季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曾经偷袭驻扎在该村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下文简称牺盟会),当时的汾西县妇联负责人王俊莲在那次战斗中牺牲。全国解放后,在原临汾地委工作的胡义仁(音)、在省城工作的侯明山(音)当时也在东角村,他们是幸存者。随后,逯月季领路到了当年牺盟会存放弹药地点。他介绍,日本鬼子杀害了王俊莲之后,点燃了弹药。幼年时,他曾钻进窑洞,里边能看到弹片击打的痕迹。“当年牺盟会住在楼院,不清楚鬼子怎么知道村里有抗日武装。”站在斑驳的楼院大门前,逯月季介绍,父辈们说过,应该是1939年的农历八月十四,牺盟会的侦察员向负责人汇报,日本人就在村对面山上。负责人及大部分人认为,这深山里边,日本人怎么能晓得?有轻敌想法的人占了多数。不久,日本鬼子兵分两路进攻村子,炮兵在对面山上射击,一炮就击中楼院。这时,牺盟会的人强行突围。资料记载,牺盟会在该村举办培训班,由王俊良负责。该培训班有30多人,还有游击基干12团部分部队,五区机关和训练人员。1939农历八月十四晚,日寇侦察到东角村有培训班和游击队12团两个连驻扎,利用夜间冲进村子。当发现敌人时,战士和学员大多还在睡梦中,已无法组织战斗,只好各自为战,与敌人展开搏斗。当时,王俊莲已身怀六甲,但她为掩护学员转移,自己留下做掩护,吸引敌人。手榴弹用完后被敌人包围,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身上被刺刀刺伤倒地,又被日寇残忍杀害,壮烈牺牲。1983年,民政部颁发了王俊莲的烈士证书。记者王隰斌 民国相框留下“先生”履历近日,市民王师傅收藏到一个民国时期的残相框,原本的相片遗失,已没有多大收藏价值,但相框背面留下的“先生”履历,让残相框“变废为宝”。相框为木质,四个边框只剩一边,与作底的木板连在一起,文字写于底板的背面。文字由蝇头小楷写成,字迹苍劲有力,潇洒飘逸。记录了拍照片的事因,照片本人的姓名、年龄及教学履历。“民国时期,拍照片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人舍不得饿着肚子去照相。”王师傅介绍,当时的相片是在县城照的,相片的主人是一位教书先生,而且从教的时间也不短。”残相框的木板后写着:民国二拾叁年六月初四日下午在本县照相,特因检定初级小学校教员。随后是照片本人的教学情况:现今,薛荣家,年岁二十七。教学情况为“教学历任:卫庄村三年,南村二年、王七村一年、民国三十一年、羊羔村二年、本村一年、寨里村一年、北张庄一年。”“根据上边的信息初步判断,文字很可能是照片本人所写,而且不是一次写成的。”王师傅表示,据摊主介绍,这个残相框是从我市一收购站收来的,很可能是我市某地民国时期一名教师的个人履历,当时为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距今已经80年了,上边的文字对我市民国时期的教育和地名变化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记者 张春茂 一张特殊的发票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市市民段师傅收藏到一张特别的发票,发票时间为1951年,内容与所在地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有关。段师傅收藏的这个发票纸张已经发黄,上面为红色表格,涉及内容较多。发票正上方有“重庆市人民政府税务局座商发货票”字样,发票的号码为“0615414”。发票右上角还有“赠送重庆市第四区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锦旗乙(一)面”字样。货号为“四尺”,品名为“朱红锦旗”,数量为“1面”,单价为“60000”,总额处写着“陆?元”。最下方有“卖方”的“名称”地址”电话”“座商登记证号”等信息,发货日期”为日。在发票的正中间有两个圆形印章,右下角有两个方形印章,印章上字迹清晰,其中一个印章上为“重庆市人民政府税务局第一号检印”,另一个印章为为经理的名章。“这为研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段师傅表示,“如果专业的收藏机构有意收藏,我愿意无偿捐赠出去,让这张发票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图记者 张春茂 66年前《文教通讯》说教育3月10日,侯马古玩市场购物淘宝的人早早就进入市场,练摊的玩家陆陆续续亮相,淘宝玩家的眼睛如同猎鹰,看着练摊人,看着摊上的物件,看着新入场的练摊者,一旦有熟悉的面孔,便蜂涌而上围着他。当淘宝人散去,一册墨绿色的书籍进入视线,记者花了10元收入囊中。这是一本日出版的第九期《文教通讯》,而且还是竖排版。该书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教通讯”社编,山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山西分店发行。封底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列新书《农民应当跟谁走》(山西农民报编辑部编)、《护林、造林、育林教材》(山西人民政府林业局编)、《怎样做好四净五减》(山西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编)、《突击生字与开展阅读的教学要点》(林汉编)。从封底信息可以看出《文教通讯》是半月刊,定价每册1200元。预订价格,3个月,6期,7200元,半年12期,14400元,全年24期,28800元。平邮在内、挂号另加。编辑者:文教编辑委员会,办公地点: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内。出版者:山西人民出版社,地址:精营四边街30号。发行者:新华书店山西分店,地址:太原市东岗村。印刷者:太原解放印刷厂,地址:新民四条四号。记者虽然1980年在省城读书,但该册书上提到的地名听也没听过。翻开扉页,由临汾县教育工会提供的稿件《临汾城关各小学组织观摩教学的收获》刊登在这期《文教通讯》上。目录次页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全省文盲运动的决定》,这个《决定》经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定》说“提高广大工农干部及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临汾城关各小学组织观摩教学的收获》一文的导语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临汾县教育工会和县政府文教科会组织城关各完、初小的50多个老师,去铁路职工子弟小学进行观摩……”此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记者王隰斌 上世纪五十年代 理发也要开发票“以前听爷爷说过,上世纪50年代理发是需要开发票的,现在想想还觉得不可思议。”爱好收藏的市民段延峰说,直到上周收藏到一张1957年的理发发票,我才相信曾经的临汾可能也有过一段理发开发票的历史。”段延峰是我市尧都区贾得乡柴村人,小时候他经常听爷爷说起许多有关发票的事情,粮票、布票、油票见过不少,但理发发票他还未曾见过。上周,段延峰从古玩市场收藏到一张1957年的发票,虽然发票上的地点写的是太原,但印证了他爷爷所说的上世纪50年代理发还开发票的历史。段延峰收藏的发票为长方形红色表格,发票虽小,但内容非常丰富。发票正上方为“太原市座商发货票(丁一)”,买方(理发者):高福枝”,时间为日,距今已经60余年,当时的理发价格为“三角捌分”。在发票上的左右两角还印着“爱国守法”遵章纳税”字样。这张发票上还有一枚红色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为“太原市公私合营理发经销部美容理发店营业专用章”。“这张发票及章子上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真实地记录了老辈人常讲的‘公私合营’时代。”段延峰介绍,通过这张发票,我找回了爷爷健在时留给我的记忆,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有关临汾理发的发票,但这张发票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记者张春茂 边区课本“故事多”“边区课本两本600元。”前不久,在侯马古玩市场,一名收藏爱好者的吆喊声吸引了记者和朋友的注意力。经过 几番讨价还价,朋友如愿淘到这两本书。朋友介绍,盛世收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专题收藏教科书是个冷门,要收藏一个时期一套完整的课本很难。细细观察发现,该边区课本长27.8厘米,宽12.5厘米,厚度0.5厘米,竖版。课本从上至下写着“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审定”初小国语课本”第八册”。下方的版画有持枪射击的战士、肩扛红缨枪的少年正在看书、手持课本站立的女孩、搬运担架的支前民工等画面。课本封二罗列了此册每课的生字,表明该册教材共40节课。第一页叙述了“初级课本第八册的编辑大意”。目录中第一课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第二课是《平型关大捷》,第四课是《和平建设新中国》,第四十课是《怎样写新闻通讯》。封底写着太岳书店的启事,编著者:皇甫东玉;绘图者:郝定。审定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出版者:太岳新华书店;发行者:各书店、各文化合作社;发行时间为1947年。朋友对收藏颇有研究,他介绍,在教科书收藏市场上,陕甘宁边区的课本价值最高,达到有价无市的地步;晋冀鲁豫边区的课本比其他边区多,课本的多样性、趣味性,并不比其他边区发行的课本差。 民国时期的发票显示――大宁一工厂斥资亿元买锅炉随着集中供热的普及,许多地方的锅炉已被停用和拆除。而随便一套普通的锅炉如果放到民国时期的临汾,可以想象有多稀罕。那么,民国时期的临汾有没有锅炉呢?近日,市民段延峰收藏的一张发票揭开了谜底。发票所开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距今已经71年。发票上的记录显示,购买锅炉价格过亿,使用的还是法币,购买方正是我市大宁县的一家工厂。“看到这张发票的时候我非常吃惊,怎么也想不到,在新中国成立前,锅炉已经安装到了大宁这样的山乡小城。”段延峰说,看到上边有大宁字样,我跟摊主谈了很久,才买下了这张见证过我市城乡历史的发票。”段延峰收藏的发票长18.5厘米,宽13厘米,颜色已经泛黄,右上角显示出售方的名称为红色,内容为:上海北山西路德安里三弄五十七号,发奉。这桩买卖的“订单号码:四四九二八”。发票上用毛笔简单记录了锅炉的特点、零件及相关运送方式等。内容记载:四尺×八尺立式泗汀锅炉,一双烟囱零件,全套送到买方,装排完齐计价:总共法币壹?(亿)壹仟?(万)元正(整)”。“此致”下的小字标注有:先付洋70%,计柒千柒百?(万)元。后边还有“顾丽江采办事物所”,落款时间为:三十六年十一月八日。左下角红色文字表明为购买方:大宁明记机器厂发票,最下边还有“大宁厂印花联章”。当时买方机器厂已有电话,电话号码用红色标注:四二七三九。发票虽小,但发票上显示的购买程序极为严格,有“计讫”等数个蓝色表格及数个红色姓名及单位印章。在发票的背面还有11张黄色的印花税票,每张印花税票显示为“叁仟圆”。印花税票上还有“大宁厂印花税章”等字样。从事财务工作的段延峰表示,这表明当时的财务管理有一套成熟的办法,既避免了偷税漏税,也避免了记录不详,给双方造成损失。“如果不是看到这张发票,别人说在民国时期大宁县已经有锅炉,我都不敢相信。”段延峰表示,这张发票记录了大宁明记机器厂购买锅炉的相关历史,留下了特殊的时代印记,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意义。” 民国手抄本《百家姓》《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以前的“三百千”读物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并不清楚。近日,市民赵师傅就收藏到一本《百家姓》,这本手抄本延续旧称,用了“民国”字样,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一手抄本为宣纸棉线装订,长19.5厘米,宽10.5厘米,共20个页面。虽为手工毛笔抄写,但却按照书的形式进行了巧妙设计。手抄本封面粘有两个绿色书签,左上角写着“百家姓本”,正下方写着“马芝文书”。书签边缘稍有破损,但上面的文字完好无缺。《百家姓》正文为楷书书写,字迹工整,苍劲有力。手抄本首行内容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手抄本最后一句为“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续)”。手抄本中的姓氏单姓居多,也有不少复姓,如“轩辕”羊舍”公孙”百里”端木”拓跋”等。整本书保存完好,内容无残缺。在手抄本的百家姓后边还有抄写完时的具体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三日写完。“我们经常说的‘百家姓’,原来以为只是说姓氏,查阅资料后才发现,《百家姓》是一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与《三字经》《千字文》并列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启蒙读物之一。”赵师傅说,中华姓氏源远流长,这一手抄本有着特殊的时代印记,可以从中看出民国时期《百家姓》仍是学习的重要资料。”《百家姓》以韵文形式,将当时的常见姓氏用四字排列,十分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孩童诵记。赵师傅介绍,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百家姓的最后“第五”和“言福”居然都是姓氏,由于姓氏少见,并不为更多人熟识。手抄本上的《斤秤歌》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郝师傅从古玩市场买来一本手抄本,让他感兴趣的是这本手抄本上有一首名为《斤秤歌》的歌词。令人意外的是,歌词是一系列特别的数字。郝师傅收藏的手抄本为清末民初时期,《斤秤歌》在手抄本的最后一页,歌词为毛笔抄写,共有17行。内容为: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一斤。“手抄本是从古玩市场淘来的,对其中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翻阅,歌词虽名为《斤秤歌》,但不知道能不能唱。”郝师傅介绍,后来,他找到长辈询问才知道,手抄本上的《斤秤歌》并不是音乐歌词,而是古代斤两换算的歌诀。郝师傅随后查找了众多关于斤两换算的资料。他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度量衡标准,一斤为十六两。斤两如何换算,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两价化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三两等于0.1875斤……手抄书上《斤秤歌》是前人为了十六两一斤的秤在累计加、减计算时方便而创造发明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统一计量,一律改为“十两一斤”,这种换算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斤秤歌》虽然不是歌,但它作为古代斤两换算的口诀广为流传,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历史的见证。”郝师傅表示,他会好好保存这一手抄本,让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远去的历史和文化。记者张春茂 老物件――火镰子火柴、打火机许多人并不陌生,但说到火镰子,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近日,市民赵师傅收藏到一个特别的物件,许多人都非常陌生,能说出名字和作用的人则更少,这个物件就是清朝末期人们取火常用的火镰子。赵师傅收藏的火镰子样子奇特,做工精巧,使用痕迹明显,虽然已经历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无损坏。该火镰子由牛皮和铁片组成。牛皮折叠成三层,折叠后呈长方形,中间似小袋子,可以装打火用的材料。牛皮上部有弯曲的铜扣,便于携带。牛皮下的铁片呈扇形,两侧磨损较轻,中间磨损严重,可以推断使用时间较长。连接牛皮与铁片的是铜铆钉,共有11颗,其中9颗用来固定牛皮与铁条,铆钉钉得细致而均匀,剩余的两个一大一小,既有固定作用,也装饰了火镰子。火镰子上的牛皮小袋内还保存着尚未用完的棉花。赵师傅介绍,棉花就是引火的材料,他将其称作火绒。赵师傅爱好收藏,也研究民俗。他介绍,火镰子是清末民初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打火工具。引燃火少不了三种材料:一是火镰子,二是燧石,三是火绒。燧石是一种色黑质硬的石头,火绒由棉花套子、硝和红薯叶等糅合晒干而成。打火时,用火镰子使劲打磨燧石产生火星儿,火星儿溅到火绒上后就容易产生火花,用嘴对着火绒吹就可产生火苗,供人们取火。由于物件较小,容易遗失,火镰子在古玩市场并不多见。“火柴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叫做‘洋火’,是从外国引进的,随着‘洋火’渐行渐远,打火机成为主流,而火镰子因为制作繁琐、使用不便等原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赵师傅介绍,火镰子作为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具有一定的纪念和收藏价值。记者张春茂 天寿山滴水岩碑记“这是一通明武宗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刊立的石碑,这个拓片是由马瑞林提供的,该石碑存于尧都区魏村镇天寿山北滴水岩。”尧都区学者彭亚鸣指着“天寿山滴水岩碑记”拓片说。该石碑材质为青石,圆首方跌。本版尺寸不详。碑阳额横题“滴水?(音yan,意同岩。)”三字。石碑的尺寸不详,字体为楷书。全文20行,满行34字,共562字。首题“滴水岳碑记”,古老汾右野衲东辉撰书,洪洞县石匠张复兴、董宁刊。碑阴竖题。大碑二字,为崔保里、长命里、和村、东羊村、车辐村、山头、马驹衬、梁家庄等村施财人芳名。彭亚鸣说,他的文言文功底也不厚实,反复阅读拓片才理解了碑文的意思。曾听说天下洞府名山是高僧们游历修行之处,他们到此修身养眭,绝虑忘尘,寂静幽微,万缘不沾。在古平阳城西北方向五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天寿山,山内有个叫滴水岩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万峰来朝,实在是藏龙卧虎、人迹罕至的地方。后来有一僧人,法号玄悟,立号三空,带领其徒明信,来到这里,结制三年,静坐千年。因而感动的十方善人供给道粮。后有洪洞县崔堡的施主王献、室人张妙慧,临汾县东郭施主陈廉、室人李氏、陈世聪等人因送供,才发现此岩缺少圣像,动员往来观瞻的善众先发心立愿与僧诵经,普化十万善男信女,铸造圣像一堂三身佛,文殊、普贤,西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伽蓝护法等。后来明信建造出地藏菩萨冥殿,十王六曹宫殿,全部彩饰安放妥当。通过复祭,将如来敬安于梵王宫,为四方游子游览瞻拜大开方便之门。看见老、病、死、苦现象,僧徘徊深思,闷闷不乐,四海云游,现身说法,盘腿打坐,静思六年,睹明星而悟道。先传小教,次演空宗,四十九年说教三百余经。他谈经聚百万人众,无恶不除,无善不圆,常怀悲悯之心,援济群生之苦,将这造佛功德上报天地君亲之恩,下助人们宽容忍让。让人世界的恩怨情仇都因推究佛事而冰消雪融。祝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显辉,法轮常转。有偈为证:造佛功德福无穷,普化僧那发善心。朔望鸣钟增延寿,晨昏击鼓免灾祸。释子佛前勤忏悔,善男信女悉康宁。诸上善人同一会,祝延圣寿赞当今。记者王隰斌 翼城仅存的土坯碉楼“翼城南梁镇马册村有一特殊标志的古建筑,土坯垒起来好几层高的碉楼。”前不久,记者到马册村实地观看了这一建筑。敞开的院落没有大门,东房和北房无人居住,碉楼位于北房西侧。据了解,这一建筑占地350平方米。正房脊檩题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雷心田创建。四合院现存面阔三间的正房,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式;东厢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西北角碉楼为四层,面阔一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式。碉楼土坯砌墙,墙内四角施木柱,二层前面设窗,三层前后设窗,四层四面均设窗。绕院子观察,碉楼的顶部是进深四椽,五檩悬山顶结构。这种土坯砌墙的碉楼,在翼城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记者王隰斌 靳壁村一通石碑碑文显示――800年前 霍州大宁“争抢”寺院名称在霍州市大张镇靳壁村合壁寺存有一通石碑,是金贞?三年(公元1215年)刊立的。该碑为青石质,长方形,宽80厘米、高55厘米;碑文有行、草、楷、隶多种字体。碑文首先是楷书“尚书礼部牒,香严禅院,孟财刊”。紧接着是行书“尚书礼部牒”,在其后边的是用行书和草书记录事件的文字。草书书写“大定三年四月初三日。令史向?,主事安假权郭”奉议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宣威将军郎中耶律”侍郎,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修国史王。贞?三年岁次乙亥七月望日,主持讲经论沙门明?,院主僧义远。”据了解,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碑文释义:大张镇靳壁村合壁寺原名为“净惠禅院”,接左司尚书礼部公文后更名为“香严禅院”,孟财刊立了此碑。左司尚书礼部公文称:隰州大宁县“净惠禅院”僧人智江,写信状告平阳府霍县合壁村的寺院也使用了“净惠禅院”的名称,这与佛教礼仪不相符。经实地勘察,事实属实,按先后顺序,净惠禅院”属于大宁县。文书又说,奉皇帝的命令,特别赐予河壁(合壁)村寺院名为“香严禅院”。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四月三日,有令史向?,主事安假权郭,奉议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宣威将军郎中耶律等人见证了这件事,奉旨上报朝廷修国史王,修正这个史实。时隔52年,在贞?三年(公元1215年)岁次乙亥七月望日,主持讲经论沙门明?,院主僧义远见证更名过程并立碑记载。记者王隰斌 花甲之人鲍槐记回忆――西孔郭村有着厚重历史与尧都区段店乡西孔郭村花甲之人鲍槐记相识于两年前,他是村里的文化人,也是一家具城的送货人,闲时喜欢写文章。鲍槐记爱好整理该村的历史,过了腊八,日子一天比一天快,一天不知忙活舍哩!”他操着浓重的临汾口音介绍,现在的西孔郭村是以前不可相比的,村子是临汾东城的“北大门”,北傍涝河,南临涝?河公园,与城春中央公园、莱茵半岛、四季花都隔岸相望,临河傍水,景色宜人。鲍槐记介绍,西孔郭村的俗名“匡王村”、困王村”,一般人认为是临汾土话,其实不然。只因1000多年前,赵匡胤三下河东,被困此地13年而得名。赵匡胤得天下后,匡王村”人嫌名字不好听,改成孔郭村。孔:孔夫子圣人之意;郭:城郭。意思是圣人住过的地方。西孔郭村宋代修筑的古村墙、古堡子(后人称皇城,皇城公园由此得名)、古永济桥遗址尚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时光已逝,历史远去,这些遗址记录着古村落的峥嵘岁月,诉说着今天的辉煌。西孔郭人生性粗犷豪爽,英勇无畏,沿承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性格,在这千年古村,上演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单说西孔郭村古村建筑布局,就很有意味。据史料记载,西孔郭村始建于唐代与宋代中间的五代十国动荡时期,完工于宋代初年,建村的起因是赵匡胤为平定天下,请平阳府沙桥村的算命先生苗训,设计规划,筹建驻军营寨。西孔郭古村,布局合理,规划整齐。东西南北各一里,四方四正,村墙高大厚实,黄土夯筑,坚固耐实。环村四周有堡河(护村河,当地人称堡河)环护,村设有东南西三个村门。门楼高大雄伟,进出村的门洞为砖圈,拱形,门洞顶二楼为砖木结构的翘沿歇顶宋式建筑。入南门直达村北是“福圣寺”,街道规划为三街三巷九“十”字,即南北三条街,东西三条路(巷),一共九个“十”字,全村房舍如象棋盘一样,分划成匀等的16个板块。街道规整划一,没有死角,无死胡同,四面八方,任你行走。进得来、出得去,畅通无阻。村墙外以北,在南北街中轴线上200米处,筑有一座砖砌五丈高的点将塔(1966年拆毁)。”鲍槐记介绍,村北偏西北方向100米处有一座日、月、星“三光庙”;由此向西1000米,盖有“佘妃庙”据传敬奉的佘太君);正对村西门200米是“财神庙”;村南门偏右200米是送子“娘娘庙”,由“娘娘庙”向西200米为“土地庙”;村西南1000米处有一座号称“皇城”的堡子,皇城”占地约50亩,赵匡胤在皇城住过的窑洞如今还在。岁月沧桑,西孔郭村的那些古建筑,大多不复存在,但,古村落的厚重历史永久地保存了下来。记者王隰斌 70年前的“高小国语”课本日前,记者在一古玩市场看到一本泛黄的从书,边区课本,少见、少见。”经常在市场上淘宝的朋友与摊主几番讨价还价,如愿淘到该边区课本。竖排版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课本,黄色封面写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高小国语”比上面的字大好几号。“第二册”的下方是素描,一列火车冒着浓烟向远方驶去,封面的下方有“太行群众书店印行”的字样。封底上用红、蓝两种色彩竖写着“曹月英记、曹文英记、曹兰英记、曹桂英记、曹菊英记”,名字下边画着波浪线,一道是红色,一道是蓝色。右侧用红色书写“小小念书不用心,不知书里有黄金。早知书里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的打油诗。“这是姐妹几个用过的课本,在那个年月,这种现象常见。”朋友介绍着。翻开封底,可见订购启事:“本店翻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新编之高初级小学各种课本,即将陆续出版,欢迎各县教育科、文化合作社、各书店及各学校预约订购,一俟课本出版后,当优先寄发,并按定价予以折扣优待,此致!太行群众书店”。该书“定价”是“元”,但没有实际价格;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公元1947年)”,编著者:曾?”,审定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出版与发行方均为“太行群众书店”。书高为17.8厘米,宽12厘米,页码60页,不包括封面与封底。“有一次,毛主席坐着汽车到孙家山去,孙家山的农民都出来欢迎。银花连蹦带跳地回家拉住妈妈嚷着‘去看毛主席吧!俺看到了。’妈妈正在发愁:小儿子发烧,脸白得像纸,不哭也不吃奶,病得差不多要死了……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就到了银花家。毛泽东同志看了看那孩子,差不多快三岁了,眼睛闭得紧紧的,浑身抽搐,大概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脑膜炎之类,这样的病在山庄里,十个有九个是活不成的。毛泽东同志皱了皱眉头说‘把他送到咱们的中央医院去吧!’他命令汽车开过来,把孩子和孩子的母亲,安置在汽车里,那孩子到了医院经有名的医生诊断,果然是脑膜炎,医治了一下,很快就好了。据医生说,要不是毛主席用汽车把孩子送来,再耽误两小时,我们的后代就减少一个。”这是该课本第十一课“毛主席爱护小孩”一文讲述的故事。该册“国语高小”课本共有30课,左权将军》《梁保泰学会了当组长》《模范儿童崔根娃、傅英的日记》《反正我要减租》《发明轮船的故事》《莱特兄弟》等内容收录其中。朋友介绍,此课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根据地军民扫除文盲以及与反共顽固派的斗争,是研究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记者王隰斌 翼城发现明万历帝生母祖居在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史中,无论是王朝衰败或兴盛,后宫的女人们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她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祖籍在山西翼城县的明代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便是其中一位。日前,山西古建集团考察组会同翼城县文物局专家,发现李太后的故居和祠庙遗址还在,其故事传说仍在翼城县境及周边各县广泛流传。2016年,翼城李娘娘传说入选临汾市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李太后(?-1611年),翼城县兴贤坊宣庄人。据民国《翼城县志?国戚》记载:孝定李太后,明穆宗妃,神宗生母。翼城人,徙?县。父伟,封武清伯”;又载:李伟,兴贤坊人。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父。封武清伯,进武清侯,赠安国公。”志中还记载:旧志载有南来术士,观翔浍间有王者气,谓此地当出天子。未几,果产生一慈圣李太后……”这县志中的意思是说,李太后从小随父亲李伟流落于?县(今北京市通州区),15岁进入裕王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为裕王朱载?生第三子朱翊钧,进而由都人(宫女)升为侧妃。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即位,是为明穆宗。同年三月,明穆宗封李氏为贵妃,其地位仅次于陈皇后。万历元年(1573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为母亲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四十二年皇太后崩,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400多年过去了,今天李太后的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贤坊的地名已不存,宣庄也成为了西关村的一部分,称为西关南庄。李太后的故居位于绛源南路的西侧,距翼城县老城仅一条公路之隔。故居旧为一座大院落,经过历代改建,现已非原貌。专家们在此看到,房舍多半塌毁,院子废弃,瓦砾遍地,杂草丛生,仅存正面4孔濒危古窑洞。窑洞通体青砖砌成,宏伟高大。每间宽约3米余,进深约5米,青砖拱券,有明清无梁殿建筑的风格。村中李氏后裔李明志介绍,这些窑洞就是当年李太后娘家院的原构,院中原设石供桌,供人祭祀跪拜。这方石供桌被村民视为圣物,不敢挪动,但在前些年却被人盗走了”。在故居窑洞背后约100米处,便是李太后庙的旧址。据民国《翼城县志?祠祀》记载:李太后庙在城西宣庄,明崇祯年间建。太后乃邑宣庄李伟女也。少丧母,随父客燕……居人以后生此,故立庙祀之。”如今,祠庙现已是一片空地。李明志今年76岁,他回忆:李太后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小时候还能看到残存的墙壁和殿基。记得庙前有一通石碑,上镌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帝至此,龙行三步’。”他说,李太后是翼城人的骄傲,作为李太后的族人,他倍感荣耀。目前,翼城县文物局已经提出“李娘娘故居保护的建议”,建议对其故居保护修缮,治理周边环境,并纳入翼城县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项目,以服务于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据《明史》记载,李太后性情严明,对万历皇帝从小严加管教,万历有时不愿读书,李太后便马上将他召来,让他长时间罚跪。每次万历在经筵听儒臣讲授完毕,李太后总是让他在她面前模仿儒臣,复述所讲内容。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时就来到万历的住处,呼道:“皇上起床。”下令左右扶起,取水为他洗脸,然后领着他乘车而出。有一次,万历在宴会上喝多了酒,命内侍唱新曲给他听,内侍推辞说不会,他便取剑要杀内侍,幸亏左右加以劝解,才取笑割去内侍的头发。第二天,李太后听说此事,传话给张居正,让他上疏切谏,并令他为万历起草罪己御札,又将万历召来罚跪。最后,万历哭着表示保证改过才算了结。明光宗朱常洛还未被册立为太子时,给事中姜应麟等上疏请求册封太子而被贬谪。有一天,李太后便问万历不册立太子的原因。万历回答:他是都人之子。”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万历听后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上不敢起来。原来后宫中叫宫女为“都人”,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所以她才会这么恼怒。明光宗因此才得以立为太子。《明史》还记载了李太后宽以待人、严管家人的故事。御史曹学程因为进言而被判死罪,李太后怜惜他的母亲年老,为他在明神宗面前讲情,将他免罪释放。然而,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虽被封为武清伯,但有一次家人犯有过失,她便命宦官前去列举其过,并将有罪家人依法处置。李太后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所施舍创建的佛寺遍及全国各地,至今仍为佛教界、古建筑界所称道。今天在山西境内还完整保留了当年李太后所倡建的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无梁殿、菩萨顶真容院、塔院寺大白塔,以及太原双塔寺(即永祚寺)舍利塔等精美建筑。可以说,没有慈圣的大力推崇,晚明佛教的社会影响会大打折扣,也不可能呈现出如此繁盛的局面。她的崇佛活动为晚明佛教带来的不仅是这些寺院的兴建,而是通过佛教复兴带来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文化界的活跃气氛,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据《三晋都市报》 山西铜元:承载过往的金融历史和文化贰拾文字样的铜元铜元种类很多,山西造的典型铜元有哪些?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找到了收藏铜元10余年的陈师傅。作为铜元收藏爱好者,他收藏各类铜元500余枚,大小不一,种类繁多,但对我省制造的铜元情有独钟。“我们经常看到的铜元有‘户部’开国纪念币’湖南省造’四川铜币’汴’奉’粤’等字样,很容易分辨铜元的制造地。”陈师傅介绍:我们山西制造的铜元却没有这样明显的标志,但在制造样式上也有自己的特征。”在陈师傅的收藏中,有不少“贰拾文”字样的铜元,陈师傅介绍,这是山西所造的具有代表性的铜元。这种铜元制造于民国时期,上有“中华铜币”四个字,下有“民国八年”四字。铜元另一面印有麦穗图案,图案中间竖排着三个字“贰拾文”。陈师傅收藏的《山西金融大事记》资料显示,1918年(民国七年),山西铜元局成立,地址在太原龙王庙街,局长高步青,本年发行铜元。山西铜元有两个版式,一为民国八年版,一为民国十年版,每个年度的版式又分大铜元和小铜元两种。大铜元面值二十文,小铜元面值十文。“古玩市场中,贰拾文’铜元很常见,价格也不是很高,虽然收藏的价值不大,但见证着身边发生的历史。”陈师傅表示,许多人只把收藏当娱乐,但更应该学习和了解收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如同这枚‘贰拾文’铜元,它曾经进入到千家万户,现在虽然已经早已不再流通,但容易保存,便于携带,而且承载着过往的金融历史和文化。”记者张春茂 鬼子豪取掠夺 刘家日渐衰落日前,记者在槐乡玉峰山下与草集德化坊刘家第二十二世孙刘云平不期而遇,谈话间说到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名扬洪洞的四大望族刘、晋、宋、韩。他感慨地说:大时代的潮流,不断演变,永远无休止,人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短暂的生命,逃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支配,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国近百年的历史,遭遇豪强掠夺,尤以日本侵华为甚,刘家鼎盛的历史终结在抗战期间。”1938年春季洪洞失陷,刘云平年迈的曾祖父刘同祥,被日军抓劳才,自此消息全无,这足以证明日本侵华的蛮横。从此以后,全家老幼逃往乡下亲友家中分住,生活困难,曾祖母生病,无医缺药,痛苦万分。孝悌是刘家立家之本,祖父辈刘永鉴、刘永铭兄弟二人侍奉曾祖母侯氏常相左右,不怕传染,侍亲如斯,但在战乱年代,曾祖母终究还是撒手人寰。草集?化坊刘家自民国十三四年后逐步走向衰落。当时,山东督军张宗昌滥发钞票,导致物价暴涨,金融混乱。据说,当时每斤韭菜卖到二三十元。纸币贬值,使刘家在山东、河南的典当业亏损殆尽。民国十九年(1930年),晋钞贬值,刘家遭遇灭顶之灾。尤其是日本侵华给刘家带来了巨大损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在洪洞境内制造了许多惨案。1937年秋,日军侵占太原后,向晋南一带进犯。日,日本侵略者的9架飞机轰炸了洪洞县城和周围的村庄,将洪洞城南涧河上的铁路桥炸毁了一段。洪洞抗日动员会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开始撤离县城。日,日军侵占赵城;2月27日,日军占领洪洞。此后,洪洞县城及周边村庄沦为日军占领区。同时,洪洞基督教道学院和普润中学被日军侵占,变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军营,而草集德化坊刘家大院全部住户被驱赶,一时的望族,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家中的财物也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曾经富丽堂皇的刘家大院成了侵华日军驻洪洞的司令部。日军盘踞洪洞期间,鬼子听信谗言,疯狂地在大院掘地搜索财物,刘家财产损失难以统计。刘氏宗族最大的损失发生在1943年,当时,刘家雇佣满载煤油的远洋大型油轮在海上被海盗劫持,让刘家的财产损失殆尽,东山再起的期望成为泡沫。抗战胜利后,刘家的后人回到了祖宅,富丽堂皇的大院成了一个空壳子。记者王隰斌 两张发票记载曾经的临汾县城关镇我市收藏爱好者段延峰保存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两张发票,发票虽小,但上面的“临汾县城关镇”飞鸽自行车”等文字记载了已经远去的历史和岁月,勾起了无数人并不算遥远的记忆。段延峰收藏的两张发票均为长方形橙红色表格,一张发票上印有“临汾县城关供销社销货发票”的字样,发票开具的时间为“日”,购买的货物为“水桶”1对”,价格为“柒元玖角贰分”。这张发票不仅有“临汾县城关镇供销社”印章,还有“供销社”下设机构“土产日杂门市部”的印章,印章为椭圆形,章子上半部写有“临汾县城关供销合作社革命委员会”,下半部为“土产日杂门市部”。另一张发票上也有“临汾县城关”印记。发票上有“临汾县城关镇车辆社发票”,发票的开具时间为“日”,发票右侧有“李天录支”字样。发票正中为圆形红色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为“临汾县飞鸽自行车特约维修站营业专用章”。现在的尧都区曾叫临汾县、临汾市,曾经也有“城关镇”这一所辖单位。段延峰收藏的发票就是最好的见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称呼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段延峰说,除了“城关镇”这一地名外,发票上记录的“飞鸽自行车”也留存着许多人的记忆,如今在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一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辉煌难续,但让许多人怀念。“这些发票记载了临汾的历史,铭刻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作为临汾人不应该忘记并不遥远的岁月。”段延峰表示,“在收藏圈中,这些发票的价值并不高,但它们却承载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着过往的历史,是临汾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记者张春茂 《光宅宫常住田宅记》一文介绍尧庙在元代称为“光宅宫”刻于碑文的圣旨内容进入2018年,记者再次走进我市著名旅游景区――尧庙,在祭祖堂看到了另一通国宝级元代石碑。该石碑立于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青石质,圆首,跌佚。碑版高185厘米、宽78厘米、厚13厘米。额题楷书“圣旨田宅记”六字。碑分为三栏,上栏为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圣旨原文,全文15行,满行9字,共106字;中栏为《光宅宫常住田宅记》,全文25行,满行19字,共367字;下栏为庙区全貌图。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彭亚鸣介绍,该碑于1999年在尧庙出土,是当年修复仪门平整地基时挖出来的(碑文完整,石碑保存完好),引起了考古界和研究尧舜史专家的关注。这通石碑比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重立的“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石碑晚33年,比圣旨晚94年。这表明,元世祖忽必烈下这道圣旨早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大地震。从石碑上看到《光宅宫常住田宅记》一文的作者为张昌。彭亚鸣介绍,张昌,字思广,临汾人,元进士,曾仕元翰林国史院检阁官,后任晋山书院院长。明洪武二年聘至礼部,后除国子助教,洪武九年以病致仕。曾修撰洪武《平阳志》,书临汾鼓楼匾额,为当时平阳著名文人。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后尧庙重修。后来可能发生过侵害庙园之事,管理尧庙的道士为防“岁久陵谷之虞”,于是将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圣旨及尧宫地图刊于石碑,并请“乡贡进士”张昌撰文为记。此时距元朝结束仅有11年的时间。坊间传说有两种,一说张昌是元代进士,到了元代晚期,社会动乱,尧庙的庙产受到不法侵害,尧庙宫的道士就请张昌出面写了《光宅宫常住田宅记》一文,并将中统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给尧庙下达的圣旨刻在石碑的上部,他的文章刻在圣旨的下方。而他却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聘到明朝礼部任职。身任推翻元代的明朝官员,庙内却耸立着由他撰写并立碑歌颂元世祖忽必烈的文章,按传统“一仁不事二主”的规矩,张昌必有杀身之祸。为掩人耳目,他与尧庙宫的道士关系甚好,私下商量,将此石碑悄悄掩埋于地下。二说是,尧庙经历了元代重修,在明代仍有多次重修与扩建,到了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遭受八级大地震,寺庙建筑大部毁坏。此石碑在大地震中掩埋于废墟中,一埋就是几百年,到1999年出土时,一点风化的痕迹也没有。而《平阳府志》对此次大地震中尧庙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该石碑最大的特点是四个面都雕刻着文字,而有故事情节的应该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书写的文章。彭亚鸣介绍,据考证,这些文章记载着尧庙的庙产,涉及目前长治、晋城、运城、临汾四市多个县。元世祖忽必烈圣旨写道,这次关于靖应真人姜善信在平阳府临汾县创建尧庙一事已令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通知太原府监,从没收的平阳府李毅的土地内核出十五项作为尧庙平时的营缮费用,切望约束限制蒙古军、汉军及其有关人员,不得放任下属人员到前项地内践踏庄稼,损坏桑果。张昌在《光宅宫常住田宅记》中说,平阳城南的光宅宫(在元代尧庙的称谓)是帝尧神灵的居住地。当年世祖皇帝在位时,有个信奉全真教的世外之臣靖应真人姜善信,能以尧舜思政求贤的美德,得到皇上的认可,从而奉旨重建了尧庙。当时庙内的田宅、窑、磨等都是皇上特赐的。从那时到现在已近百年,其间庙产增置了不少。因此应该把这些记下来,永远昭示于天下。关于田亩的大小四至、房屋的区域规划都具体绘成了图刻于碑阴。以后宫观的住持不忘祖师创业的艰辛,一定能继承好这份遗产,得到永久的保护。记者王隰斌 “新华书店”发票承载临汾记忆
40多年前的新华书店发票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段延峰收藏到两张新华书店的发票,而且都出自临汾的新华书店。40多年前与现在虽然都叫新华书店,但发票有着明显区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段延锋收藏的这两张发票均为长方形红色表格形式,发票上分别有“新华书店发票”字样,并且时间还是同一天,“日”。两张发票上均有“书名”单价”数量”“合价”实收金额”复核人”“收款人”等字样,发票的编号均为“C”开头,一张“C0813356”,一张为“C字2786003”,每张发票右侧空白处均标注有相关文字,其中一张“像振林存”,一张为“张福X用”。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的段延峰介绍,在发票处标注物品用途,便于以后对账和查阅,由此可见当时新华书店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和保管制度。这两张发票形式大致相同,但仔细对照发现有不同之处,其中一张在印有“户名”二字的空白处写有“地区银行”字样,这张发票上所购书籍为“纪念建党五十周年”,数量为37册,合价为2.22元,发票处盖的章为“山西省临汾地区新华书店革命委员会,财务专用章,&035&”。另一张发票上的章则为“山西省临汾地区新华书店革命委员会”,两个章子整体一致,细微处却有差别。新华书店是音像出版物大型批发企业,是全国连锁店,日成立于延安,距今将近80年历史。虽然各个时期习惯上都叫新华书店,但单位名称随着历史发展却有着不同变化。段延峰收藏的两张新华书店的发票距今有40多年历史,当时单位名称为“山西省临汾地区新华书店革命委员会”,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企业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名称为“山西新华书店集团临汾有限公司”。“这两张发票均出自咱们临汾新华书店,收藏品市场已经很难寻找,在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今天,这两张发票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记录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中的新华书店。”段延峰介绍,“对我个人来说,这两张发票有着剪不断的临汾情怀,我希望用更多与临汾有关的资料,记录远去的时光,让更多人了解那些与临汾有关的历史和文化。” 记者 张春茂 堤村人曾任平阳知府洪洞赵城镇古稀老人李国富先生多次介绍他的挚友马应运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写到堤村“有一所宅院,五十年前,这家大门上曾高悬金字牌匾,匾文是‘文魁’副榜’太守第’。这就是民国时期一方名士刘拱璧的府第。”李先生介绍,堤村现在是洪洞的一个乡级政府所在地,与赵城镇政府是一个级别。在民国时期,赵城是县城,堤村只是一个大村子,村子有刘姓、赵姓等人家。堤村与赵城隔河相望,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嵇村有个刘珍如,平阳府里坐知府……”赵城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古稀老人李长青说,在上世纪“四清”运动时,堤村称“嵇村”,由于人们对“嵇”字感觉既不好认,也不易于记,在工作组的主持下,就将“嵇”字改为“堤”字,这是有记载的。而马应运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一字之改,使这个村名顿失人文色彩,顿消村史蕴意。”“赵城仇池的东周遗址、东义古称王略,都与东西周有关,看来堤村古称嵇村是有说法的。”李国富先生感叹,这是历史的痕迹。就几位老人提供的线索,元旦前夕,记者走进堤村寻找刘拱璧的府第。说起刘拱璧,村里人几乎无人知晓。91岁的赵仙达老人和他的儿子李德恩说村西的“围墙院”姓刘,是不是刘拱璧的宅院,不清楚。顺着两位老人指的方向,记者探访全村尚存的古民居,也一无所获。李长青、许光军编著的《赵城名人荟萃》中介绍,刘拱璧,字珍如,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生于嵇村西北一个累世书香的家庭。刘拱璧自幼丧父,母亲孙氏出于诗礼之门,颇通经史,她决心把独生儿子培养成材。从拱璧两三岁起,孙氏就开始认真地教导儿子。她常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角”等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励儿子,从启蒙读物到经史子集,海之不倦。拱璧聪颖过人,勤奋好学,7岁上就能联对,9岁读完《四书》,从而到始作诗、写文章。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刘拱璧尚不满13岁,便去参加童试。主考官为难他,让刘拱璧在一寸见方的小纸上写一万字和一百个古人的名字。拱璧立时在小纸上写下“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汉光武二十八宿,孔夫子七十二贤”。如此应对,使主考官对这个小考童深为赏服。后来经过笔试,刘拱璧成绩特优,成为秀才中的佼佼者――贡生。25岁时,刘拱璧通过岁考,中副榜。到了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28岁的刘拱璧乡试得意,高中甲午科举人。中举后的刘拱璧,人皆以“老爷”称之,然而他却不以老爷自居,依然故我。他戏出对联:人皆曰堂堂老爷无人敢惹,我本是好好先生依然如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刘拱璧和李大魁同被聘于征南部队刘汉卿麾下任参谋。队伍南下,意欲和陕西义军联合,以壮声威,收复晋南。12月5日晚,部队抵达临汾,原平阳府知府弃城逃走,刘拱璧被任命为平阳府知府,与新任镇台牛如虎坐镇平阳。然时过不久,清庭派卢永祥领兵进攻山西民军,娘子关失守。1912年元月22日,卢军攻至韩信岭,时童宝山被遣往省城领军饷,行至赵城窑子镇,闻说义军失利,遂即叛变返回平阳。同时,临汾知县武树善开门迎童军入城。童宝山竭力搜捕屠杀革命党人,刘拱璧乘夜从城头缒下,渡河西逃,慌乱之中,伤残一臂,逃至西山笔架庄避难。刘拱璧任平阳府知府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来,刘拱璧赴城内演讲,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刘拱璧已是古稀之年,但忧国忧民之心未泯。他眼见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而自己已年老体衰,不能为国效力,加之次子死于非命,故而忧愤成疾,于此年10月3日病逝于太原。此后,刘拱璧的灵柩由火车运回故乡殡葬。一代志士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记者王隰斌 一场跨越2000年的亲子鉴定有望揭开陶寺北墓地待解之谜M3014墓葬中“荒帷”的遗迹。陶寺北墓,MM1墓室地貌。M3027墓室出土铜器。早在2016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陶寺北墓地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的高等级墓葬,墓主人为女性,并且腹中怀有胎儿,让考古工作者非常好奇。1月6日,记者从“两周封国暨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陶寺北墓地发掘正在进行时,就在这座女性墓东侧,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一座与之规模相当的墓葬,有可能是一对夫妻并列的对子墓。与此同时,在2017年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共发掘清理墓葬109座、祭祀坑90个、车马坑4座,由此确认陶寺北墓地在春秋时期应是晋国的一处“邦墓”,在战国时属魏,其中高级的墓葬可能是世袭贵族,而在其中一座中小型墓葬中,还发现了荒帷遗迹,成为陶寺北墓地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特殊的夫妻对子墓 藏着爱情故事在2016年间,陶寺北墓地取得最大的考古发现为M1墓葬,不仅因为其是目前发掘过程中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多、等级较高的一处春秋晚期的墓葬,而且还因为墓主人特殊的境遇,引起人们关注。因为该墓葬主人为女性,而且她去世时竟然身怀六甲,在其盆骨部位,有一胎儿的人骨结构。这一发现令人称奇,也为墓主人的过往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第三次进行发掘,共发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大型墓葬两座,小型墓葬3座。特别是2016M1墓,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之多、青铜壶之硕大、纹饰之精美、铜质之上好,处处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显赫。墓中除了5件列鼎,还发现了代表身份等级的编钟,墓主人是一名女性,30岁出头,腹部有一胎儿,骨骼保存较差,松脆易断。陶寺北墓地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京燕介绍:通常,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墓主人的骨骼因为年代久远,都会朽成粉末,这座墓葬的人骨能保存下来,或许和铺在椁盖板上、椁底板下的积石有关,这两层积石阻隔了人骨和土壤的直接接触,对骨骼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据了解,墓主人腹中的胎儿大约8个月,而墓主人的死因有可能就是因为难产。在随后的考古过程中,吉林大学体质人类学专业的专家对胎儿人骨进行取样,提取DNA,进行相关检测。在近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王京燕和其团队还在M1墓葬东侧发现有一座规模与之相当的墓葬,两者东西之间相距10米,初步判断可能是一座男性墓。如果按照陶寺北墓地之前发现的墓葬来判断,这应该是一对夫妻并列的对子墓,有可能就是M1墓主人的丈夫。王京燕介绍,这对夫妻并列的对子墓中,也有很特殊的一点。通常都是男性的墓葬规模比女性的大,但这对‘对子墓’女性的墓葬规模比男性的略大,或许就是因为妻子怀着孩子离世,让丈夫非常悲痛,才得以厚葬吧。”因为难产,正值旺年的墓主人撒手人寰,而她的丈夫或许也正年富力强、位高权重,心疼爱妻,便厚葬了妻子,于是这座墓就成为现阶段发掘过程中规模和随葬品数量最大、最多的墓葬。诚然,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办法通过考古工作来复原,但是这些实证或许能证明,丈夫对妻子深厚的感情,以及死后的思念和寄托。由于该墓葬之前被盗掘,且被压在路下,因此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王京燕表示,墓葬深度大约10米,目前已经清理到椁盖板,一些标志墓主人身份等级的青铜器已经暴露出来,“如果墓主人的骨骼也能够保存下来,我们还能通过DNA提取技术,跟M1墓葬中胎儿的DNA进行比较,或许就能证实墓主人和胎儿之间的父子关系。”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为特殊的一次亲子鉴定,因为他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晚期棺罩 惊现墓葬中有人说,陶寺北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少要做10年之久,而从前期的探方工作中,已探出在这片土地上有1283座墓葬、8座车马坑。陶寺北墓地伴随着晋国的兴盛和衰亡,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有可能在春秋时期,陶寺北墓地是晋国的一处“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晋国时埋葬平民及中小贵族,其中高等级的墓葬可能是世袭贵族。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后半年,陶寺北墓地开始了第4次大规模发掘,考古队在陶寺北墓地的Ⅱ区、Ⅲ区进行了发掘,发掘清理墓葬109座、祭祀坑30个,一些春秋时期的中小型墓葬浮出水面,而在编号M3014墓葬中竟然出现了“荒帷”的遗迹,而荒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棺罩。荒帷的材质一般是纺织品,是罩在棺上的,是两周时期常见的丧葬仪具。因难以保存,在北方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很罕见。2004年,山西绛县横水?国墓地中,就出土了当时年代最早、保存面积最大的荒帷遗迹。此次在陶寺北墓地中发现保存比较完整的荒帷遗迹,且荒帷保存得比较完整,让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王京燕说:这座墓葬的荒帷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墓葬内的棺椁之间缝隙比较小,淤土灌满之后,荒帷正好附着在淤土上就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因为淤土有断裂的情况,继续发掘不利于荒帷的保护,所以就进行了套箱处理,准备搬到实验室里进行修复、保护。”在棺椁之间的淤土上,能看到明显的红色纺织品的痕迹,其上有黑、黄褐色的彩绘图案。据悉,陶寺北墓地M3014墓葬中的荒帷遗迹,在目前北方地区两周时期是第3次发现,也是唯一的春秋晚期的荒帷实物资料,为两周时期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陶寺北墓地丰富的地下文物是填充构筑晋国史的宝贵资料,或许能进一步揭开晋国璀璨的历史。据《山西晚报》 傅山在汾城 偶然的一次机会,一块“太平县大成药衡”石刻牌匾进入记者的镜头。太平县在何方?大成药衡有什么传说?这些疑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十几年前在襄汾采访时,经常听到人说“金襄陵、银太平”。看到这块牌匾,记者猜想一定与襄汾有关联。“襄汾县是襄陵县与太平县合并后的称谓,太平县是时下的汾城镇,襄陵镇是原襄陵县县城。”一位熟知襄汾县史的人这样介绍。于是,记者走进汾城探寻“太平县大成药衡”原址。这个问题不仅许多年轻人不知道,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一无所知。“大成药衡肯定是经营药品和看病的地方,我们虽然不知道大成药衡的事儿,但听过傅山开处方的传说。”汾城镇一位村民说。传说,清初在太平县城内有个“万全堂药铺”,堂内保存着“可以栖迟”四个大字的牌匾,这是傅先生题写的。有关这块牌匾,还流传着一个傅先生行医开方的故事。一年,傅先生行医来到太平县,住在“万全堂药铺”里。人们只知他是“神医”,而不知其姓名。他给人看病,坚持奴人害奴病,贵人害贵病,死人害死病,富人富治,穷人穷治,死人死治的原则。一天,有个浮肿病人来求傅山诊治,傅山一看是个没钱的农民,诊过之后,便问他是哪里的,病人说:我是枣刘村的。”傅山提笔给他开了个简易处方:每天吃十个烧焦存性的红枣,五个炒枣仁儿。病人回去依方吃了多时,后来,果然好了。有一天,一个在家养病的清府官员,送帖来请傅山先生给他看精神恍惚病。傅山一看落款,竟是他旧时同学,这位同学当年曾与傅山订过盟誓宁死不作清朝官,但后来竟中途变卦。傅山心里骂道:哼,死人也来看病!”于是提笔写了一秘方,着差人带了回去。谁知那个官员翻开看过,立即血冲心门,流了几天热汗,就呜呼哀哉了!这时刚刚请来看病的太平县南刘村名医刘有惠的祖父,好奇地夺过“处方”一看,原来方子上开的是一绝《八满诗》:满洲衣冠满洲头,满面春风满面羞。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腹心事满腹愁。刘老头大吃一惊,这不是反清的一首诗吗?但他平时敬仰傅山先生,于是他将处方塞进袖中,带回家藏了起来。傅山驾鹤西去之后,这首诗才在汾城一带流传开来。记者王隰斌 积淀205年的囚监移交册看到泛黄的草纸写着“署汾西县为交代案件事,今将敝县自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三月十八日到任起至嘉庆十七年七月初六卸事止,任内经手过已未结各案,并在配军徒人犯及脱逃军流徒犯,?合开造移送须至册者。”汾西县”三字上加盖着醒目的朱红“囚监”印章。不久前,一份汾西县的监狱移交登记册展现在记者眼前。收藏者张先生感叹:200多年前,一任官员从上任到卸任仅一百零八天,这么短的时间他能经历哪些事呢?移交册以打收条的形式“今开”直接开始。首先介绍“接收前任知县曹县令移交下监禁人犯各案。一、禀报的事是发生于嘉庆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王庭谋用刀扎伤程腾霄致死一案,奉准刑部复?(hui,同“汇”)入本年秋审,押解省城发回收监。二、发生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晚的案件,宋士清因怀疑盗窃,指使?魁则殴伤素有行为不端的张金禄致死一案。奉准刑部,?入来年秋审,现羁押在案。三、现已查明,嘉庆十七年三月初七,王银环殴伤李怀相,致其死亡一案,于本年六月十三日上报,案犯已经招供在押。四、审理查明嘉庆十七年七月初一任万成因向任万保讨要借款,殴伤任万保致其死亡一案,现场已经查验尚没有上报。五、一意外命案。这是一件明案,发生于嘉庆十七年二月二十日,玉里村牌头侯大会具报,宿谋秋自行滚堤跌死一案,已经通报核议”等17宗案件。这些案件说得一清二楚,所列案件可分为殴伤致死和盗窃两大类。此外,那年月盗贼多对富裕的商家和当铺下手,出手时间大部分在年关前。在乾隆年间(公元1792年)发生的盗窃案件,时隔20年,仍然在案登记,如同现代的网上追逃。移交册最后写道,从到任到卸事止,接收的律例等书也合开造册移送前来接收的县令。记者王隰斌翼城刘王沟――刘家古宅家训警示后人出侯(马)陵(川)高速公路桥上收费口就能看到翼城县刘王沟村的门楼,村子不远处有一座煤矿,村子中间有一座翻修一新的东岳庙,村里有3家小饭店正在营业,从侧面反映出工矿经济带动着该村服务业。刘王沟村以刘姓为主,刘家的老宅院也很有名气。一说到古民居,村民不约而同地说,东边的刘家大院还比较完整,那是建造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老宅,东院的南房屋脊上写着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三月初四,叔父刘建秦、刘建齐,婶母赵氏、高氏、孙氏,亡弟登荣,妻杨氏创建。宅主登鳌、登第、登科,妻:崔氏、郭氏、张氏、张氏。从脊板上记载的时间看,西院建造的年代早于东院。刘家宅院分东、西两座院落,均为四合院。从东院南房脊板上的记录可以看出,刘家和睦团结,叔父的名字和亡弟的名字写在前面,说明他们尊重死者,到宅主这一代有登字辈三兄弟,有四房夫人,究竟哪一位是两房夫人,也分不清楚,三兄弟共有9个男孩,说明当时刘家人丁兴旺。东院现存正房为二层楼阁,上下皆为三孔砖券窑洞前插廊,现在前插廊已经毁损,无法使用,一层东西山墙前部内侧各有影壁;东、西耳房为二层砖券窑洞。南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硬山顶、六凛前廊式、前檐下斗拱三攒,两山墙前部内侧各有影壁;东、西厢房原为二层楼阁,现存一层砖券窑洞三孔,前墙南北内侧有文字影壁,东厢房为“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论,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情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西厢房为“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意,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求善良。”这样的文字内容足以显示,刘家家教严格,教子有方。此外,大门及门房有影壁两座,如今影壁面目全非。西院正房为二层楼阁,一层砖券窑洞三孔,二层砖券窑洞前插廊东西厢房均为砖券窑洞三孔;大门面阔一间,进深二椽,匾额题“先民典型”。记者王隰斌 铁佛寺石碣记录康熙年间大地震在山西师范大学北、鼓楼西南方向,有一宏伟的古建筑群,寺院的本名叫大云寺。初听到大云寺,人们都会一愣,当你说寺内有一巨大的铁佛头像,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说“哦,原来是铁佛寺”。大云寺又称铁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累有修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遭受八级大地震,寺庙建筑大部毁坏,直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既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名刹,还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更是临汾这座千年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历史上就盛传这样的民谣:平阳城的金顶塔,离天只有二尺八。大云寺有“三大瑰宝”,即琉璃佛塔、唐代铁佛头和石磨碣。走进塔内,那硕大的铁佛头像引人注目,镶嵌于南、北的石磨碣,没有人介绍,游人一般会不屑一顾。南北石碣均为青石盾,长方形,高60厘米,宽89厘米。北壁的石碣文楷书,正文11行,满行25字,共220字。碑文记述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时,铁佛寺及平阳府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在碣文的后边镌刻着信士的姓名和捐款银两。南墙的碣石雕刻着36名男子姓名,没有标注具体信息,而“化缘信女等等众”,共计15人,均为“X门张氏、X门李氏”,凸显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落款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在其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樊钱倬撰《重修大云禅寺浮图碑记》。此次立碑之后仅建成寺院,而塔在十年后尚未建成。碣文说,平阳府郡城西南角有一古寺叫大云禅寺,俗称铁佛寺,该寺建于唐贞观六年,寺内有历代重修的记载。有金顶宝塔一座,高入云天。大清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四月六日晚上忽然发生地震,寺庙倒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数不胜数,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但现在仿佛还能听到如雷般的地震声。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有个叫陈国信的善士,开始萌生慈悲的念头,请求成立基金会,督工尽力,兼向四方施主募捐,经占卜,定于当年二月廿一日开始施工,立宝塔根基,一层层逐级维修,最后大功告成。在此过程中,所有随会信士及为首化缘人的功劳不能忘记。为表彰其诚意刻石纪念,以期留此芳名,以照后人,是以书丹为序。记者王隰斌精美绝伦的虎头山祖师庙壁画尧都区一平垣乡虎头山,因山势雄伟,形如卧虎而得名。卧虎山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祖师庙,这里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自然景点众多,而且祖师庙地狱宫内的壁画线条流畅,构图精美,色彩古朴,图案种类繁多,栩栩如生,受到文物旅游部门的关注。据现存碑文记载,祖师庙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坐北向南,中轴线上曾建有戏台、客房、山门、东院、西院、正殿等。保存壁画的地狱宫位于祖师庙最北端,为砖石所砌,呈券洞形式,北侧墙壁有门与木窗。地狱宫内的墙壁被后人用白灰重新抹墙,幸运的是,重新抹墙时保留了残存的壁画,留下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地狱宫内的壁画精美绝伦,人物、砖石、亭廊、座椅、案牍、文书、案卷、刑具、兵器等形态逼真,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展示了古代绘画匠人的高超技艺。壁画所绘内容为地狱七十二司,现在能清晰看到标有文字的壁画有“文字司”“官员司”门神司”富贵司”“山林司”生死司”修庙司”“功德司”贫穷司”迷杀司”“长寿司”城都司”具意司”“平等司”卯生司”胎生司”等,文字均为繁体字,位于壁画正上方的绿色长方形彩绘之中。还有部分壁画尚存,但文字所属“司”已无法辨认。所有壁画当中,所存人物的脸部大多被人为刻划,造成脸部壁画彩绘毁坏,部分人物身上也被钝器刻划,部分残存壁画上有的墙体裂缝,造成壁画残损,部分壁画上则因墙皮脱落造成损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也登录了祖师庙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址,并且对壁画面积和名称做了介绍。现存面积与当时登录面积相同,总面积约30平方米。由于受到卧虎山景区工作人员的保护,并安装了门锁,安排专人负责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壁画没有再次遭到损坏。“这处壁画非常珍贵,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少见,而且绘画技术高超。”尧都区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虽然造成了很大损坏,但依然有非常高的文物保护与研究价值。”记者张春茂 九洲堡葬着一位文化名人――许谦尧都区段店乡九洲堡村埋葬着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学术之高、影响之大,倍受世人关注。他死后,其墓地也受到许多高官无法享受的待遇,这个人就是“北山四先生”之一,也是对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许谦。《山西通志》《平阳府志》对许谦均有记载。一起列入记载的还有许多其他名人的墓葬,但关于许谦墓的记载却最为特殊。清代孔尚任所编的《平阳府志》记载:许谦墓,府城东十里九洲堡,地四亩余,不征粮。遗憾的是,许谦墓今已无存。撰写九洲堡古村落村志的韩茹禄说,自封建社会起,征粮一直不曾间断,横征暴敛”历来为世人所厌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劳动人民一直以来的祈盼,而不纳粮几乎是一种奢望。有些地方可以沐浴到皇恩,得到特殊的待遇,享受不征粮政策,九洲堡就是这样一块特殊的土地,因为这里埋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学问家许谦。许谦,与当时名儒何基、王柏、金履祥合称“北山四先生”。整理出来的九洲堡村志资料显示:许谦,生于1269年,卒于1337年,字益之,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元金华(今属浙江)人,晋朝许孜后裔,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许谦于书无所不读,除儒家经典外,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音韵、医学、术数以及释老之言,莫不钻研。卒后,朝廷赐谥文懿,所著有《许白云集》。《元史?许谦传》有“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的记载。当今学者撰文指出,“元时,你要学朱熹的学问,就得到金华学。”何王金许”北山学派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对儒学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北山学派不仅促进了程朱理学在元朝的北传,许谦他们把朱熹的学问传到了中国北方,也开启了明初的理学。为了整理村志,韩茹禄、韩登禄找到了众多的资料对许谦进行研究和整理,并为许谦死后葬于尧都九洲堡找到依据。“史料记载,许谦将程朱理学北传,其死后没有归葬老家金华,而葬在九洲堡村。”韩茹禄说,其死后,皇帝嘉奖,赐谥号文懿,不仅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冢和庙宇,并且御赐墓地四公里之内不征粮。如今,虽然许谦墓已难寻踪迹,但在渺如烟海的史料中却永远记下了这位大学问家。”记者张春茂这个村不但有尧都 还有“河南”河北”在翼城隆化镇有个尧都村,这个村被一条河一分为二。村民习惯将该村分为“河南、河北”。一个村名竟有两省一城的名字,让人称奇。在尧都村的“河南”有一个窑洞式二层建筑物,坐南向北,石砌的窑洞下有流水的痕迹,上面有一排面阔三间的悬山顶廊棚式瓦房,廊棚已经荡然无存,南边窑洞额上“山明水秀”石刻保存完好。穿过窑洞,仰头向上看,古尧都”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夕阳下,站在“河南”,可看到侯月铁路与侯(马)陵(川)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在现代化交通衬托下,这个古老村落更显沧桑古朴。一位村民介绍,老早以前这个村不叫尧都村,而叫元宝村。因为尧王曾在这里建都,后人把它叫做尧都。父辈们口口相传,听说尧王要来元宝村,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一队人马,从天而降,前面的几个人,有的端着官带,有的捧着金银,有的举着大旗,有的敲着锣,挨门挨户,边走边喊“接喜喽,接喜喽。”早上起来,你给我说,我给他说,说来说去,说的都一模一样。人们觉得奇怪,便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去圆梦。那老先生押着胡子说:我看很快就有贵人要来了。”当天晌午,真来了一队人马,全村人敲锣打鼓,赶快迎接。尧王骑着白龙马刚到村口,那马摇头摆尾,仰天大叫,停住不走了。尧王打了几鞭,马儿还是不动,一直摇头,尧王也觉得奇怪。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白胡子老汉,他给尧王作揖说:我们这里叫元宝村,村南村北各有四条沟,中间一条河,是一块风水宝地,又叫九龙神村。尧王爷要能把都城由平阳迁到这里,一定能把天下治理得更好。”尧王听罢,往四周一看,只见这地方山青水秀,果真不错,便问文武百官认为怎么样?大家都说:在这里建都最适宜。”尧王听了大家的话,就在元宝村建了都。从那时起,元宝村就改名尧都村。因为是白马摇头,提醒尧王,当地人至今还把尧都村叫“摇头村”。更让人称奇的是,尧都村还有一口尧王井,其开凿年代不详。相传尧王井位于该村老君庙莲花台后,尧王当年亲手挖掘井水有医治百病的神效,后人还建了井亭(现已不存在),亭柱上的对联为:老泉一泓清冽水,长流不息泽万民。村民介绍,村里现存水井一口,石砌的井台、井壁,井口为方形,井水至今清澈见底。村民说,尧王也是农家出身,从小就学会了耕地、打猎、捕鱼、编织。他当了国王以后,照样穿麻纱布衣,吃粗茶淡饭。平常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外,有空就到地里侍弄庄稼。尧王说,七十二行,庄稼为王。谁要忘了农业,就像小孩子忘了娘。”尧王住在元宝村后,遇上了百年少有的大旱。井干了,河也干了。不要说浇地,人们吃水,还得到几十里以外的南梁池去驮。为了老百姓有水吃,尧王和他的老伴儿便到元宝村西北角去打井。他们两人,一个把钎,一个抡锤,不分白天黑夜,一个劲挖了九九八十一天,井里才出了水。村民解释,为了纪念尧王的功德,后人把尧王夫妇挖的井称为“尧王井”。记者王隰斌 民国小学生文库“德意志一瞥”现我市近日,记者在侯马古玩市场淘到一本民国小学生读物――《德意志一瞥》。七八十年前,德国是什么样子?那时的学生又是怎样学习文化知识的?急于寻找答案,于是,将此书收入囊中。该书32开,竖排版,封面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排列着11位少年。最上边的是一名短发造型的女学生,她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一本书,认真阅读;她的下方是一位少年在酒精灯前做实验;第三个是一个女童在浇花;第四个是一名少年在做操……在书的左边,有看书的、画画的、捉蝴蝶的、跑步的、写作业的……个个栩栩如生。书正中是三个人推动着地球。“小学生文库”居于封面正中最上方,第一集”在其下方,括号内标注“史地类”,德意志一瞥”格外醒目。这本书由郑次川翻译、谭廉校对、商务印书馆发行。扉页上重复着封面的文字,文字用一种花线圈着。扉页编辑人下排列着10个人的名字:王云五、徐应昶、周建人、宗亮寰、沈百英、沈秉廉、黄绍绪、苏继?(qing)、赵景源、殷佩斯依次并列。“德意志一瞥”目录后边依次排列日尔曼民族、沙利曼和基督教的信仰、撒克逊尼家、欧战失败后的日尔曼共16个章节。该书在1933年初版,1934年再版。每册定价大洋叁角五分,外埠酌加运费、汇费。记者王隰斌 元代石碑记载:帝尧建都平阳 祭尧要在故乡“在我市著名旅游景区尧庙有两通堪称国宝的石碑,都是元代的,抽空去看看。”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彭亚鸣向记者发出的邀请。日前,记者前往景区看了其中的一通石碑。原石碑是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立,毁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地震,现存石碑为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重刊。石碑为砂石质,魑首龟头。该石碑首高100厘米,宽110厘米,厚40厘米,领篆“敕修帝尧庙记”六字。碑版高282厘米,宽104厘米,碑文为楷书,全文19行,满行67字,共933字。首题“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翰林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王磐奉敕撰,宣授明复大师提点光宅官事宁若拙书。功德主本宫提点李志和重建,大都采石局把它视作提领本县东秦里的卫宁刊。据了解,作者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今属河北省)人,年九十二终。《元史》有传,碑文为尧庙重新建成而作,记述靖应真人姜善信自筹资金重建尧庙及历经5年建成后的壮观景象,论述圣人亦有故土之思,平阳乃唐尧故都,在平阳建尧庙完全合乎《祀典》。石碑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在阳光下很难辨认。在《三晋石刻大全》尧都区卷上看到文字与现场测量的数据吻合,书上石碑拓印片上的文字也看不清楚。彭亚鸣介绍,原石碑碑文开头语为:皇帝临御海内,恩被动植,诚格幽明,祀典废坠靡不修举。平阳府治之南有尧帝庙,李唐显庆三年所建……“为研究尧庙景区的历史文化,这通石碑的碑文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时间长了就记住了开头部分,后边的内容记不清楚了。”石碑记载了平阳府南尧庙始建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当时,真人姜善信率领众道人在晋东南一带化缘,在一干燥明亮的地方重建尧庙。经请示朝廷,皇帝称赞了他的美意,并赐送他白银两百锭。朝廷下令从太原木场拨木材两万根……姜善信谢绝了朝廷的赏赐,经多方化缘,历时3年艰苦施工,一座崭新的庙宇拔地而起。碑文记载,尧庙占地面积700亩,房屋400间,从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开工,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完工,皇帝亲赐了宫的名称。前代帝王都是三年一祭,时间是第三年春天的第二个月,地点是当时国都。在陈州祭祀神农,在坊州祭祀轩辕,在兖州祭祀少昊,在开州祭祀颛顼,在归德府祭祀高辛,在平阳府祭祀唐尧。祭祀唐尧一定要在平阳府,因为平阳是尧帝故里,圣人制定礼仪是出于人情考虑的。碑文对姜善信的义举大加赞誉,说前些年他修好了禹王庙,又用5年时间重建了尧帝庙。姜善信淡泊名利,喜闻乐见的是仁义之事和尧舜说的话。因为尧是德惠百姓的明君。要赞美尧舜,就要建庙,让后人有祭祀的地方。于是王磐写下了姜善信尧庙重建的经过,并作25句辞赞扬姜善信:上古元气淳以腴,群圣既出如传胪。高辛登天帝挚痛,爰有真人起参墟。黄收纯衣握帝符,马如白练彤云车。璇玑玉衡拟天枢,七政循轨万物舒。耕田凿井人自娱,帝利于我何有诸。千秋万古仰范模,皎如白日临天衢。川流山峙雨露濡,圣人德泽何时枯。海南漠北声教俱,矧兹河汾其故都。邦人夸耀荣乡闾,遗庙世守无代无。迁新去故奠神居,道人精诚与神孚。觚觥金碧凌空虚,采椽土阶与古殊。岁时香火喧笙竽,神兮归来驻銮舆。佑我圣祚恢皇图。 记者王隰斌赵城刘家老宅院走出一代清官洪洞赵城镇中心位置有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宅院,是座明三暗五的四合院,保留着原来的布局。“这个院在清代出过布政使一级的大官”,得知记者拍摄古民居,赵城文化名人李国富先生推荐了这座院落。深秋的一天,与李老先生一起走进了大院。夕阳下,悬山顶老建筑更显沧桑挺拔。北房进深五椽、六檩前廊,面阔三间,南房被改造成现代平房,东房也有年头儿,但远没有北房厚重古朴。柱础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廊棚上木雕工艺细腻,上面的人物、花卉形象逼真,内涵颇丰。问起布政使的轶事时,李老摊开双手表示不知。当见到赵城的另一位古稀老人李长青时,他却娓娓道来:“布政使不叫刘重义,是叫刘体重。清嘉庆、道光年间,洪洞(原赵城县城)赵城镇出的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刘体重不到30岁步入政坛,由知县、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擢升为湖北布政使。他为官40余年,做了许多利于社稷、利于百姓的好事实事,深得百姓的爱戴。”他于道光十四年升迁河北道台,道光十九年升任江西按察使,道路光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因病请假回到赵城家中,当年十二月于赵城家中去世,享年74岁。经查询,刘体重,字子厚,号梅坪,出生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性格爽朗,年少却有大志,出言不凡。一次,本地一杨姓大户在祠堂唱戏,他带领一帮儿童上台戏耍,当即被管家撵下台,还出言不逊:“穷小子,还不下去!这是你们撒野的地方?”听闻此言,刘体重当着众人的面说:日后发迹,定要买下这座宅子。”后来杨家衰落,刘家将此宅院买下,至今还是刘家后人居住。刘体重为官40余年,南迁北调、东奔西走十余处,但不管到了哪里,他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在抚州当知府时,恰逢当地大旱,百姓难以下种,他自捐千金,为乡邻购买禾苗;秋后获得丰收,他又捐谷数千石,并倡导当地百姓捐粮万余石,建立贮备仓库,以备荒年之用。抚州百姓高兴地说:这是刘公义仓啊!”在吉州任职时,每遇水灾,他都带头捐数资,赈济灾民。刘体重注重调查研究,善于识别真伪。每审一案,都耐心询问,就是平民百姓也会不厌其烦地问个一清二楚。上报的案子,如果与上司意见不一时,他坚持原则,反复陈述,打破沙锅问到底。“他把赵城人的直爽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李长青老人说。因政绩卓著、为官清廉,《山西通志》亦有记载。刘体重殁后,清庭为表彰他的功绩,还拨专款在赵城建了一座“刘公祠”,要求在赵城上任县官必须祭祀。刘家祠堂有对联曰:循吏不难,难于一门双循吏;大夫非异,异在三世四大夫。”说的就是历史上刘家一门中曾出过两位“循吏”,三代之内出了4位“大夫”,足见当年刘家的显赫与尊贵。记者王隰斌 80年前的民国日历:记录公共租界“剥削费”“小小一本书,一天看一页,看完这本书,大家过新年。”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日历。近日,我市市民段如义收藏到一张民国时期的日历,而且上边还有民国时期脚踏车向公共租界捐“剥削费”的相关文字记录。这张日历为白色纸张,由于时间久远,略微泛黄,上边全部为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日历上有三个月份,其中有“JANUARY”“FEBRUARY”“MARCH”,即“一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中的每一天都在日历上有显示,已经过去的一月与还未到来的三月日历表略小,记录当月的“Febru-ary”表格略大,形成鲜明区别。这张日历中印着“February”“26”FRIDAY”,其中阿拉伯数字“26”大而醒目,右下角印着“FRIDAY,FEBRUARY26”,左下角则印着一个红色的飞鹰图标和英文字母“STANA-VO”。上边的表格与下面的英文字母之间是较大的空白,便于书写和记录。“通过这张日历表可以看出,当时的日历也是一天一页,不同的是当时为了便于翻阅,每张日历上都印着过去的一个月、当月和下一个月。”段如义说,这张日历能保存到现在与日历上的财务记录有关,使这张日历被当作一张财务发票保存了下来。”日历上的文字为:廿八年度脚踏车二辆,捐公共租界照会贰张,每张四元六角,共计国币玖元贰角。请移付。在钢笔字迹中还有两个红色的姓名印章。印章上方还有用艺术体写成的“照付”连笔一体字。经过查阅万年历,这张日历所记录的时间为1937年,距今已经整整80年。段如意表示,上边的脚踏车捐款记录,可能是脚踏车在公共租界跑运输交的“剥削费”,为了掩人耳目,用了一个好听的词叫“捐款”。“通过日历和上边的记录可以知道,这张日历是在公共租界内使用的,也可能是外国人在公共租界内的企业或车行管理机构开具的。”段如义说,这张日历虽然只有一张,但呈现了80年前公共租界内的日历形式,以及80年前一段屈辱的历史。”记者张春茂 清末民初跨代契约现我市在侯马古玩市场,一张特殊的契约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一边是民国年间的买契,一边是清代的尾契,中间是落款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腊月初一的契约。“同一张契约跨越了两个时代,少见、少见。”一位长年游走于古玩市场的朋友说。“绛字一百四十九号”加盖着朱红色的篆刻印章,尾契”两字如同哼哈二将站在朱红色篆刻印章两旁。尾契的字相对比较清楚,文字内容也可辨认。“经臣部议准,除布政司预颁契尾印,发各州、县存贮,粘边民契给予业主仍照旧例外……令布政司多颁连环契尾,编例字号于骑缝处所钤盖印。”派出信差,发给各州、县。尾契上要填注业户姓名、契机价、税银,一份存于州、县备案,一份随同季“册”,上报布政司备查。若有官吏仍蹈前职,侵害、隐藏库银,一经发现,即将该州、县严格上奏,依照大清法律严惩。至于小民无知,贪图小利,私印白契,致使一些刁民使用伪契,成为引发诉讼的祸端,命令布政司发布告示,让民众知晓,如果有不粘贴尾契者,经人举报,依照偷税条例治罪。这一条款既有对官员制定的制度,也有管理民间契约的规矩,鼓励群众举报白契偷税的违法行为。因为这些“白契”是引发诉讼的祸根。这份尾契,依照当时契约上的价格银九两,征收了税银二钱七分。并在价银九两上加盖了绛州大印,给业户傅嘉祜”。中间是契约正文,立卖契约人是南梁庄傅门贾氏,因使用不便,将碾园地基一方,北至业主墙,南至官路,东至银主,西至赵德保,四至分明。长玖步叁尺陆寸,活(宽)五步一尺叁寸,计地一分玖厘叁毫七系叁忽陆内有明砖暗石,一概在内,土木相连。同中说合,情愿出契卖与族侄嘉祜名下,永为他的家业,时值卖价纹银玖两整。银业两交(清),并无短欠,恐(空)口无凭,立卖契为证。落款:光绪二十一年腊月初一日。立卖契人傅门贾氏。在契约的右边是民国“买契”,乍看也没有什么新内容,但仔细观看才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是山西省省长、财政厅发给契约持有着的“买契”,契约叙述了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立契的内容。有了“转讫章缴费五角”的内容。“持原契,给民国新契,除由县登记”,落款“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九月”。带着“转讫章缴费五角”的疑问,在契约的最右侧找到了答案。“原价玖两”虽是半个字,却清析可辨。“合银元十三元二”也就是契约的现值,时光穿越23年,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到民国七年(公元1918)九两银子变成了银元十三元二……新旧契约的登记制度,通过转讫章登记、收费来实现契约的合法性。这张地契是那个州、县并不重要,它是山西清末民初时的土地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缩影,是研究山西乃至国家清末民初土地、财政、货币变迁的佐证。记者王隰斌小小渡河证,记载西门渡口历史如今,彩虹桥气势宏伟横跨东西,方便群众来往通行,锣鼓桥内涵丰富,桥面宽阔,展示了临汾形象和城市面貌,还有南外环汾河大桥等,大大增强了汾河两岸的通行能力。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汾市民要跨汾河通行却没有这么容易。近日,我市尧都区贾得乡柴村村民段如义收藏的“临汾西门渡口渡河证”,见证了曾经的过往岁月,也见证了临汾翻天覆地的变化。段如义收藏的渡河证有两张,都是打印的表格形式的纸片,一证一张表格。表格最上端写有“临汾西门渡口渡河证”,中间右侧为“凭票过渡”,左侧为“只限一次”,中间有“桥期手推空、自行车;船期单行人、过羊”等文字,下边显示收费金额“五分”。表格最下边的时间是“日”。在渡河证上还有圆形紫色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为“临汾县西门渡口”。“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一张废纸片,没有一点价值,但是孩子们告诉我,一张小小的纸片承载着过往的岁月,记载了临汾西门渡口的历史,也见证了临汾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迁。”段如义介绍,孩子希望我把这张渡河证保存下来,留作纪念,让身边的人了解临汾西门渡口一段远去的岁月和历史。”段如义姥姥家在河西金殿镇兰村,他曾陪母亲一起渡河去姥姥家。当时渡河分为平时的浮桥过河和汛期乘小舟摆渡两种形式。当时的浮桥是以船为支撑的基础上用木板铺设而成的,船分为木船和钢船,由钢丝缆绳拴在一起,走上去一步三颤,感觉像现在景点的浮桥。汛期河水大涨,浮桥上无法通行,只能坐船摆渡到对岸。“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临汾西门渡口上的历史永远难以抹去。”段如义说,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渡口,如今还能被人们记忆起来的渡口已经不多了,这张小小的渡河证是对临汾西门渡口的名称和历史的最好见证。”记者张春茂“陕甘宁边区布告”现我市日前,记者与一收藏爱好者走进侯马古玩市场,在一破碎地契纸包中看到了“南汉宸”三字,便毫不犹豫地将那包地契收入“囊中”。回到家后,慢慢展开看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布告”,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五月二十一日,布告字号为“财生字第一二三号”,时间和字号上加盖着方形阳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印”篆体字印章。穿越了72年的历史时空,这份布告反映了当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政策,见证了我党对边区经济的管理与调控。边区财政厅发布布告的事由“为严禁外来纸烟进口由”。布告内容为“查禁止纸烟进口与外来纸烟在边区销售政早有明令,乃近来有人偷运大批外来纸烟进口销售,影响边产纸烟销路大减,产量亦随之减少,这种违法行为,不但影响边区菸(读YU,释义同意“烟”,另有“香草”之意)业发展,并且是边区资源外流最大的漏卮(音zhi,是古代盛酒的器皿),为此布告严禁非边区出产纸烟进口,如有违犯,再行贩运,一经查获,不论何人纸烟全部没收,绝不宽贷,务望各自遵守为要。此布”。落款“厅长南汉宸、副厅长霍维德、黄静波”。南汉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我市洪洞县明姜镇韩家庄人,日出生于洪洞县(原赵城县)明姜镇韩家庄一个农民家庭。8岁离开家乡。1926年10月,在冯玉祥的国民革命联军担任第三军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间,由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洪洞(原赵城县)乃至山西省中共早期共产党员之一。此后他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统战工作,担任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秘书长,曾多次帮助、营救、掩护过党的一些同志,在他的人生中上演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共洪洞早期党员燕廷标、纪秀川、王世英都曾得到他的帮助。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水祛斑后留下的印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