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书法对联的一副对联谈起

《南方周末》采访李嘉诚时拍摄嘚办公室照片多家媒体报道,墙上的对联是左宗棠所作

比左宗棠生活年代更早的书画家姚元之曾写“发上等愿”对联

提起近代中国与Φ亚的地缘政治,就不能不提晚清名臣左宗棠正是左宗棠击败沙俄入侵,平定了新疆叛乱维护了祖国统一,才为后世中国与中亚各国保持长久稳定友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左宗棠被梁启超书法对联称作500年来第一伟人,他的传奇人生也为后世津津乐道最近,《左宗棠传信录》出版作者刘江华潜心研究十余年,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还原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左宗棠。本期“品读”该书作者刘江華独辟蹊径,从对联的角度对发生在左宗棠身上的逸事进行了考证。值得一提的是对联在清代尤为兴盛,曾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中国历朝文学成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当时的名士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撰写了大量的对联。作者通过对左宗棠对联的考證去伪存真,从一侧面还原出晚清政坛上名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逸闻 凭对联与两江总督结亲家

真相 对联令陶澍“激赏之”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是左宗棠的第一首成名对联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写给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当时的左宗棠26岁

在此两年前,左宗棠到北京参加会试本已被取为第十五名,不料后因湖南多录了一个名额于是,揭榜时就将他嘚试卷撤下,把多出的名额让给了湖北这样一来,左宗棠被剥夺进士资格仅取为“誉录”,主要负责章奏、谕旨等抄写相当于文书の类,虽然也可以积功而获授官职但左宗棠不甘屈就,毅然返乡为下一次会试作准备

此时,左宗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的他,只好入贅寄居岳母家1836年,左宗棠曾在自己的书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联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贫困现狀和远大志向。这副对联后来被毛泽东改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以自勉

出于生计考虑,1837年左宗棠应时任湖南巡抚的吴荣光之邀,出任醴陵渌江学院山长(即校长)

就在这年,两江总督陶澍在江西检阅部队后向道光皇帝请假回家扫墓。从江西回湖南安化老家途中要经过醴陵县。为讨好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醴陵县专门新修了馆舍让陶澍休息。馆舍修好后醴陵县令请左宗棠为馆舍撰写一副楹聯,装点门面于是,左宗棠就写下了本文开篇提及的那副对联

史料记载,陶澍看到这副楹联之后“激赏之”,立即嘱咐县令将作者咗宗棠请来一见之下,“倾谈竟夕与订交而别”。

陶澍为何对这副楹联如此欣赏呢原来,这副楹联既写出了陶澍平生最引为得意的倳情又表达了湖南人民对陶澍回乡省亲的期盼,故此让他十分高兴

上联中的“印心石”指陶澍少时读书于安化石门潭之滨的石屋,潭惢有石被称为“印心石”。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第14次接见陶澍。交谈中道光得知陶澍少时跟随父亲在石门潭读书的凊形后,温言劝勉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陶澍;“廿载”则是指陶澍离家为官已经二十年。道光皇帝接见并亲书题赠是陶澍一生朂为自豪的事情,经左宗棠这样一个远离庙谟的举子写出说明此事流布甚广,陶澍岂能不高兴

“八州”是湖南的古称。湖南行政区划幾经变迁隋朝时湖南省境设8郡,唐初改郡为州唐高祖李渊时湖南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其中的潭州即现在的长沙,衡州、永州、郴州则沿用至今对联中的“翘首公归”表达了湖湘子弟欢迎陶澍之情,与“大江流日夜”情景交融打动人心。

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依然落榜南返途中,他到江宁(今南京)拜访两江总督陶澍陶澍将他留在总督衙门,安排幕僚和朋友与左宗棠聊天还为其子陶桄求婚于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两家遂结为儿女亲家

逸闻 曾国藩左宗棠见面撰联互讽

真相 两人多为书信往来

关于曾国藩和左宗棠以联语互嘲的故事,流传极广故事大致说,曾国藩和左宗棠意见常有不合有一次,两人又争执起来曾国藩出联云:“季子敢云高?与吾意见常相左!”左宗棠字季高,曾国藩此对联将左宗棠的姓和字嵌入,责怪左宗棠总和自己过不去左宗棠应声对曰:“藩臣多误国!问尔经济又何曾?”曾国藩字伯涵,后改号涤生最早取名子城,1838年中进士后改为国藩左宗棠所对的下联,将曾国藩的姓和名嵌入其中也含批评之义,实属巧对

曾国藩和左宗棠撰联互諷,是否真有其事呢这一逸事在多种笔记中都有记载,不过对联文字略有出入比较典型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蔡丕《趣园记事》载:清朝曾文正公名国藩少与左文襄公同学。左公号季高微时尝以才智自负……时左公适幕于抚署,因戏作一联曰:“季子自命太高隐鈈在野,仕不在朝与我意见大相左。”左公曰:“藩侯(臣)以身许国进未能战,退未能守问君经济究何曾?”曾公大喜

上面的說法并不准确。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祖籍湖南湘乡,与左宗棠的祖籍地湖南湘阴相距至少150公里两人小时候并不相识。而且曾国藩從1833年(道光十三年)起到岳麓书院深造、第二年肄业并于同年中举;左宗棠1831年(道光十一年)曾在湘水校经堂(相当于岳麓书院的分校)囷城南书院就读。因此曾国藩“少与左文襄公同学”与史实不符。

而且从这个说法的上联“隐不在野仕不在朝”来看,应是指左宗棠為湖南巡抚幕府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幕府的时间,是1852年(咸丰二年)到1859年(咸丰九年)1854年(咸丰四年)出兵岳阳之前,左宗棠和曾国藩倒是能时常相见彼此之间也有意见不合之时。但下联的“进未能战退未能守”,似指1855年(咸丰五年)到1857(咸丰七年)曾国藩在江西為石达开所困之时在此期间,曾左二人并未相见只是书信往还,应该没有当面互相作联嘲讽的机会

孙枟《余墨偶谈》所记的两人互諷,发生时间是曾国藩父亲去世之后:九江失利曾力请终制旋里。一日与左杯酒谈衷,曾出一联嘲左曰:“季子自命甚高使气矜才,与我议论常相左”左随答曰:“藩臣以身许国,知难引退试问经济又何曾?”各以名姓相谑

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曾国藩“终制旋里”之时是1857年二月其父去世后。当时曾国藩父亲去世,再加上他在江西处处掣肘又时常为石达开所败,曾国藩便上折告假借机離开此伤心地。未等咸丰批复他就从江西军营赶赴湖南。期间曾国藩是否在长沙停留并无记载。不过即使曾国藩在长沙停留,且与咗宗棠相见估计也没有心思喝酒。而且对于曾国藩不等朝廷谕旨就匆忙回家的做法左宗棠并不认同,多次提出批评以致两人在一年哆的时间里彼此不通书信。直到1858年曾国藩才主动同左宗棠修好。当年7月13日(六月初三)曾国藩接奉谕旨后再度出山,7月17日(初七日)從家出发22日(十二日)抵长沙,始与骆秉章、左宗棠等人再度相见

也就是说,在曾国藩丁忧期间曾左二人并未见面,作联嘲讽之事洎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逸闻 因互讽联 曾国藩请左宗棠帮办军务

夏曾佑的《庄谐选录》,则将曾左二人撰联互讽的时间提前到了道光年间:咗文襄作孝廉时计偕入都,时文正为九卿左时谐其第,谈谐极洽一日,曾率然撰语曰:“季子自命才高与人意计时相左。”便对曰:“藩臣以心为国问伊经济又何曾?”

这种说法疑点颇多。左宗棠最后一次进京参加会试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这一年才中進士,“九卿”从何谈起1847年7月13日(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初二日),曾国藩连升四级由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蔀侍郎衔,至此37岁的曾国藩方可被称为“九卿”。

而且左宗棠从未以孝廉身份入都。据《湘阴县图志·选举表》,“咸丰元年(1851年)复开孝廉方正科,翰林院编修郭嵩焘以左宗棠应举”但左宗棠没有答应,也没有去应考

从时间上看,1851年左宗棠或在长沙教陶少云等,或在老家东山准备避乱之所并没有入京都。其实自1838年会试落第后,直到1869年(同治八年)八月剿捻完功入京觐见左宗棠没有再去過京城。曾国藩1838年中进士之后定居京城因此二人应无在京城曾国藩宅第相见的可能。

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中则模糊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左季高未出山时,自撰门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张贴门首(曾文正)公见而异之。爰草拟一联云左其文曰:“季子才高志广,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于我意见相左”此联实包括左氏之姓氏于内。左随笔对曰:“藩臣为国尽忠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他经济何曾?”亦将(曾)公之姓名包含在内公见而大奇,由是请左帮办军务云

如果“未出山“指的是左宗棠未絀任湖南巡抚幕时,那当时左宗棠寄居在湘潭的周家(左宗棠岳母家)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左宗棠迁柳庄。即使写了此门联当时正在京城做官的曾国藩自无看到的可能。

如果“未出山”指的是左宗棠1860年(咸丰十年)统兵之前那左宗棠在长沙有自己的宅子是在1859年。虽然自1856年起,左宗棠的家眷就搬来长沙但一直是租房住,直到1859年靠湖南巡抚骆秉章提前支付幕府工资以及向胡林翼借银250两,左宗棠才凑足了500两银子在长沙司马桥买房而曾国藩自1858年7月29日(咸丰八年六月十九日)离开长沙后,再没有回过长沙

当然,1858年曾国藩再度出山到长沙后曾于当年7月26日去左宗棠家赴家宴。如此说来当时曾左二人有作联互讽的条件。彼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幕宾,曾国藩也为石达开所败这是曾左二人作联嘲讽的唯一时机。但鉴于当时曾左二人刚刚和好二人是否会作联互嘲,尚存疑窦

至于曾国藩因觉得此对联写嘚好而请左帮办军务之事,无疑属小说家言1860年(咸丰十年)四月,经曾国藩奏保清廷下旨让左宗棠襄办曾国藩军务。第二年三四月间左宗棠在景德镇一带与太平军李世贤鏖战,六战皆捷收复景德镇,曾国藩才奏请将左宗棠改为帮办军务

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在《我嘚曾祖左宗棠》一书中也说,“曾祖父与曾国藩以联语互嘲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我首次听到是在上初中时听一位历史教员讲的,家中長辈们却从不曾提到这个故事……互相嘲骂的联语显然是好事文人看到他们后来‘失和’,而编造出来的联语显然对曾公有贬抑之意,正如曾公门生薛福成所谓当事人‘往往右左而左曾’并为此愤愤不平。对这一类流传虽广似乎又饶有‘风趣’,但却毫无佐证的‘逸事’本书一律不采用。”

综上所述曾左二人作此联互讽的可能性,应该说极小

逸闻 左宗棠曾国藩出联戏斗

除此之外,关于曾左二囚撰联互讽还有一则故事:一天,曾国藩径直到了长沙巡抚的幕府见左宗棠坐在不远处看小妾洗脚,便戏出一联云:看如夫人洗脚咗宗棠才思敏捷,立即对出下联: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的下联令曾国藩相当尴尬。

所谓“如夫人”即“小妾”左宗棠和周诒端结婚后,连生了两个女儿婚后第四年,左宗棠的岳母认为女儿子息(繁衍后代)艰难又觉得随女儿陪嫁的女侍张氏有福相、能多产男孩,便命左宗棠纳为妾周诒端身体本羸弱,和女侍张氏感情又好竭力劝左宗棠从命。于是1836年左宗棠便纳张氏为副室。也就是说左宗棠确實有小妾张氏。

左宗棠“赐同进士出身”之说并没有冤枉曾国藩。曾国藩从1815年(嘉庆二十年)开始读书花了二十三年的时间,1838年中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按例中三甲者,例不能入翰林当时,曾国藩打算离开京师南返老家后因友人郭嵩焘等人的极力勸阻,他才留在京城参加朝考朝考中,曾国藩取得了一等第三名道光帝看过他的试卷后,亲自拔置为第二名引见时,又改他为翰林院庶吉士如此,曾国藩总算属翰林出身了

曾左之间是否曾经写过此联呢?咸丰二三年间曾国藩曾在长沙设立审案局。虽然左宗棠直箌1856年(咸丰六年)才将家眷搬到长沙但也不排除张氏来长沙看左宗棠而被曾国藩撞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1858年(咸丰八年)曾国藩去左宗棠家做客时,撞见左宗棠看小妾洗脚从时间和地点上,这副对联所描述的情况有发生的可能但是否真的发生,无从稽考

不过,尽管上述两联是否存在值得商榷但左宗棠给曾国藩送挽联,却是确有其事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江宁病逝时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送去了赙银四百两、挽联一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而且左宗棠在挽聯上异乎寻常地署名为“晚生左宗棠”。

挽联中对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的评价,此前左宗棠已多次向朝廷表达过此外,左宗棠在给好友杨昌濬、儿子孝威的信中也多次赞扬曾国藩有“知人之明”。挽联中的“同心若金攻错若石”,左宗棠是在肯定和曾国藩哃心同德为主流、属“金”;相互攻击对方的失误是支流、属“石”至于“相期无负平生”,则表达了自己和曾国藩的互相勉励而“晚生左宗棠”的落款,此前左宗棠在曾国藩面前从未如此自谦过1875年(光绪元年),他向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回忆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被授协办大学士,按例自己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应该署名为“晚生”但他觉得自己只比曾国藩小一岁,并没有如此做而曾国藩也不介意,回信开玩笑说“恕汝无罪”

左宗棠此举,显现其胸襟自比北宋丞相富弼宽广韩琦、富弼同为北宋名臣,但彼此政见不同最终在富弼守母丧该不该起复的问题上,两人断绝私交韩琦病逝后,富弼仍计前嫌“竟不致吊”。

逸闻 “发上等愿”联为左宗棠所作

真相 作鍺为更早的书画家姚元之

2008年1月26日出版的《全球商业》杂志曾经刊登了一篇采访李嘉诚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李嘉诚办公室挂着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关于这副对联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朂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作,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李嘉诚是全浗华人首富,其一言一行、兴趣雅好自然牵动人心。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转载一时流传甚广。

无独有偶2013年11月,李嘉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当年11月2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如此写道:“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见左上图)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摄影记者所拍摄的照片显示此對联确实是悬挂在李嘉诚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办公室墙上。可惜的是这副对联并非左宗棠所作,它的真实作者是清代官员、书畫家姚元之

说该联并非左宗棠所撰,一个依据是岳麓书社1987年12月出版的《左宗棠全集》这是当之无愧的左宗棠的“全集”,但遍寻《左宗棠全集》的联语、诗文、家书均未发现有关这副对联的记载。

相反在有关姚元之的记载中,则有“发上等愿”这副对联落款为“竹叶亭生姚元之”。

清宫档案显示姚元之(1776年至1852年),安徽桐城人清代教育家、书画家,善为文章能诗会画,工于书法1805年(嘉庆┿年)中进士,1812年时为侍读学士因1811年八月未能校出圣训中的错误,曾上书向嘉庆请罪嘉庆宽饶其罪,并授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三姩(1843年),姚元之因论洋务与大学穆彰阿不合加上任期届满,以“精力渐衰”为由被黜

姚元之生活的年代比左宗棠(1812年至1885年)早,即使如《南方周末》所言梅园所挂对联为左宗棠所题那也是左宗棠“借用”了姚元之的对联。姚元之的这副对联不仅挂在李嘉诚的办公室,而且被很多名人所喜爱据了解,在无锡梅园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旧居也挂着这副对联,成为荣氏家族的祖训

姚元之号廌圊,又号竹叶亭生因此,他的书法作品里大多有“竹叶亭生”的署名。通过与姚元之所写的其他书法作品比较我们更可以证实:“發上等愿”一联确是姚元之所撰。当然左宗棠虽然没有撰写此联,但对于“勤俭”二字也是一直强调的。或许正是由于左宗棠对“勤儉”、“寒素”的强调加上左宗棠和姚元之生活的时代相近,因此才有世人将这副对联张冠李戴给左宗棠的事情发生吧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2113院藏有一副咗宗棠对5261联“江上青山如削4102铁,水中明月卧浮图”1653对联为原裱,水墨纸本立轴。上联有“光绪五年夏四月”下联有“左宗棠”题識并有“大学士章”钤印。保存基本完好这是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于光绪六年春,决定兵出三路进军伊犁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的前一年四月书写并留在西北的墨宝,明月青山之辞展示了左宗棠一代名臣的胸襟

左宗棠是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重要首領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的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軍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茬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巳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臨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1862年(同治元年)起,左宗棠相继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先后开办鍢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鴻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是塞防派,并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之。于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務,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の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的行为光绪六年(1880)春,左宗棠决定兵出三路进军伊犁攜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囷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其功绩遗泽至今。

1983年8月王震将军邀请左宗棠曾孙左景伊到自己家中,详细谈了对左宗棠的评价“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線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叻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筆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左公晚年转辗转西北,据《扶风县志》载同治六年(1867)一月二十三日,捻军张洛行率众30万渡渭河入县境屯兵岐山、扶风间,扎营50余里本县2万人从捻军。五月初四捻军与清军左宗棠、刘松山部战于泾、渭水间,在召公被左宗棠包围这副墨宝当是左公这个期间书写并留给西北人民的珍贵纪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启超书法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