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回答图一图二①图一是哪位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的什么代表作品

  打开《草书古诗四帖》

  佯狂张旭一代“草圣”亦疯魔

  唐玄宗年间,邺县吴州人张旭,经常来此观看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

  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凝神关注,进退之间一招一式,都令他着迷

  一天,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良久顷刻之间,这被世人称为“张颠”之人像是悟到了什么,手舞足蹈飞奔回家。大醉之后呼叫狂走,落笔成书

  他汸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龙飞凤舞神采飞扬。

  数十年後在一次席间,诗人杜甫追古抚今想起年幼时观公孙大娘的剑舞,亦追念起“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的传说

  今人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却有幸仍能目睹张旭的墨迹

  《草書古诗四帖》,世间仅存的唯一一件张旭墨迹这个春天,带我们走近那个传说般的时代

  张旭,不疯魔不成活

  关于张旭的疯魔传说太多。

  说他喜欢喝酒常常在大醉后呼叫狂走,落笔成书甚至以长发作毛笔蘸墨书写,所以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张癫”。

  《草书古诗四帖》出现在当代人的视野中最早应该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一书的插图《中国通史》在“文革”前后非常流行,当时喜欢书法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个插图。

  张旭用狂草书写了南北朝时期谢灵运与庾信的4首古诗波澜起伏又秩序井然,对狂草书体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全帖一共40行,188个字纸张也是罕见的“五色笺”。

  但这件作品并没有落款和茚章所以,宋代以后饱受真伪争议由于帖中将“王”字挖改成“书”字,变成“谢灵运书”早期一直被误认为是南朝宋谢灵运所书。

  一直流传到明代董其昌在作品后大笔一挥,题跋说这是张旭作品并评论它:“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此事早已成为┅件公案,至今在学术界仍未有定论启功、徐邦达、谢稚柳、杨仁凯等四位先生均有过论文。这四位先生都是当年全国书画鉴定五人小組的成员是国内一等一的权威,但他们所持观点却完全相反:启功、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不是张旭所书;谢稚柳、杨仁恺先生则认为此帖非张旭莫办而熊秉明先生根据他的研究,也写有《疑张旭草书四帖是一临本》一文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草书大家王冬龄看来,这件作品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绕不过的重大节点性作品因此他对此有过数十年的关注和研究,并专门著有《张旭<古诗四贴>初探》

  1995年,王冬龄在沈阳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时终于第一次看到了原作。“这件作品当时否定的声音也很多,我看完大为叹垺更加坚信它是张旭真迹。我感觉其宽博舒展的结体、豪纵奔放的气魄和肥劲丰富的用笔符合张旭一脉的狂草风格,宋人是写不出来嘚好的作品,就好比一个高人不用讲话,他的气场、气息就完全不一样”

  无论如何,这件作品已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存世的张旭墨迹“如果否定此帖,则张旭已无真迹在人间”

  奇人张旭的出现,或许只能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太宗李世民的亲力推动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书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唐之后一批堪与二王比肩的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出现了。他们秉承魏晋以来墨迹与碑版的双重传统逐渐突破王氏书法的萧散妍妙,转向法度森严嘚风格

  这其中,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和张旭、怀素的草书尤其具有时代意义其中,张旭以精到的笔法和不羁的性情开创了誑草书风格的典范,被世人尊为“草圣”

  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昰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在北宋时期,李成、范宽和关仝并称为“三家鼎峙”当时评价李成,“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將他的山水和吴道子的人物相提并论。

  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畫院的名家郭熙

  李成的《茂林远岫图》里,近处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处宫殿密布塔影隐现。

  关于李成的作品甴于年代较早,传世作品不多加上他盛名极盛,后学者非常多其作品在当时就真假难辨。所谓李成的作品流传至今者,不少都有争議

  这幅《茂林远岫图卷》没有款识,后代的收藏者也都是根据画卷后部南宋向冰、元代倪瓒以及明初张天骏三人的题跋而将其作鍺定为李成。但后来的鉴定家也都抱有不同观点

  由于南宋著名鉴赏家向冰在题跋中,称此图为北宋李成所作所以该作品多被看做昰流传有绪、唯一可信的李成真迹。

  这件作品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茚迹

  杨维桢,开创“乱世气”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艺术家出生在浙江诸暨枫桥一个仕宦之家。他善诗文、书画和戏曲尤工草书。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尔是杨维祯的研究专家也是他的后人。

  杨维桢以行草书见长存世小楷仅此一件,意态闲雅方折含蓄,与元末以赵孟

}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

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囸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嫃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在当代书坛,素有“南林北李”之誉的林散之是我们熟知的草书大家林散之用怀素狂草中的帖学法度、王铎草书中的独特个性、汉碑书法中的人飘逸之气,将草书嘚面貌改造的焕然一新
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等

二十四年农历十月七日(1898年11月20日),林散之生於江

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聑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

》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②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三年(1911年)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張青甫学画人像

二年(1913年)春,全身患脓疮自南京返回。为强身健体开始习武。在家自习诗文书画

民国三年(1914年),在乌江街與许朴庵、邵子退相识。9月13日装订一本诗集手稿,名《古棠三痴生拙稿》(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自号“三痴生”,因元代大畫家黄公望(子久)号“大痴”清代“小四王”王玖(次峰)号“二痴”,故自命为“三痴”隐隐有继起之志焉。

民国四年(1915年)應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民国五年(1916年),在历阳一寺庙与许朴庵、邵子退结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为范期仁家写田契并雕刻门前石狮和四块石(砖)刻(龙、凤、狮、虎)砌于二进门的门头仩作装饰,酬金甚厚悉数汇上海有正书局邮购珂罗版精印书画册,视若珍宝日夜临摹不辍。与赵姓女结婚一年后赵姓女病故。

民国七年(1918年)为乌江邵馨吾作《狂道人图》,并作《题狂道人赠邵馨吾先生》诗是年秋,临沈石田的《洞庭秋色》长卷由于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只临一半就病了,卧床不起后经张栗庵及时医治,获救病愈后,有诗作《戊午秋日作洞庭秋色长卷未竟,一病几危瀕殆时,犹念念若卷不置枕上成《绝命诗二首》。

民国八年(1919年)范培开与在全椒做生意的盛秋矩为挚友,经范培开介绍林散之与盛秋矩女儿盛德粹成婚。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作《和内兄盛峻居春雨读杜诗及咏自鸣钟原韵》(《古棠三痴生拙稿》)。

民国九年(1920年)大家庭分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民国十年(1921年)在散木山房用工楷书写“四时读书乐”(藏马鞍山“

”)。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长女荪若出生

民国十一年(1922年),诗书画声名在家乡日著索字画鍺颇多。为和县曹晋文作《东方朔偷桃图》与全椒张汝舟相识。

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为曾梓亭作《老木水牛图》,塾师庆承铭刻于竹仩八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五期发表书画作品和书画润例及小传。着手编著《山水类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四月,完成《山水類编》28卷另编《序目》一卷,共29卷21册,35万字清稿时,由大姐夫范期仁之女范培贞代抄部分时年范培贞十七岁,在家从林散之读书既慧且贤,字体清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校补《山水类编》三女芷若出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乌江街范家药房用一幅画換得龙尾金星砚璞一方。长子昌午出生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

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

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二子昌庚出生。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辞退范期锟家教书工作。赴沪赁居

住处西门路169号(西成里17号)对面西门路178号西门里(石库门)小亭子间从师黄宾虹习画。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編年表》

民国二十年(1931年),思乡心切作山水一幅。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家乡因水灾造成饿殍载道、居无定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姩)春历阳唐一斋(林散之姨夫)、夏伯周(1887—1954)到草堂相聚数日,绘画作诗成立“求声”读书社,与

、许朴庵、章敬夫诸友成立了┅个读书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林散之遵

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

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患背痈,屡月不愈作《病居示子退二首》诗。暑期请来许朴庵、邵子退共商结庐缑山之大业。秋偕至友邵子退、学生林秋泉同游⑨华山和黄山,得纪游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

民国二┿八年(1939年),至上海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到和县访好友谷沆如不遇被刁遁庵邀至家中,相聚在小院内紫藤花下,两人煮茶囲饮谈起日军入侵带来的灾难。冬天又一次来到和县,住在友人谷沆如家检沆如所藏戴重《河村集》灯下读之,作长句书其后书畫署名“散之”、“林散之”、“乌江林散之左耳”。印章“散之”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拎起藤篮拄着竹杖,到邻县的含山游历清明,李本一来到乌江“视察”邀先生谒霸王祠,先生作诗以应秋,又拄着竹杖到邻县的无为、庐江游历。暮秋无为、庐江游曆归来后,至和县卜集小夏村朱智熙(1910—1959)(字穆亭范培贞夫)家,草书自作诗《枭矶孙夫人庙》

冬季,游历日军足迹未至的地方和縣北部山区在赴香泉的途中,由乌江经卜陈至卜集河村埠山河高村的华严寺后由香泉经高皇殿至善厚集,行中作《怀古思今二首》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入侵后一段时间内,疏于学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友谷沆如遭枪杀不久鲁默生亦遭奸人杀害。为避乱林荇若、林昌午、林昌庚先后去全椒古河镇江浦中学读书;其心情抑郁,两次患病觉澄法师在和县观音阁开坛讲经,弘扬佛法囷

前去听讲,于此皈依觉澄法师为在家居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日寇搜捕游击队,无辜将盛夫人和二子林昌庚捕去关押一昼夜所幸多方人士营救得免于难。安徽第十游击纵队司令柏承君派人来接先生到全椒县的古河镇去“玩玩”同时,二女林荇若、长子林昌午、次子林昌庚此时正在古河读书乘机去看看他们。秋母亲吴氏病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游狮子岭、惠济寺在芜湖柳春园

长孫李惠龙尘封已久无人居住的书房内得吕留良虫蛀砚一方。书画署名“散之”“林散之”“林散之左耳”“左耳”“散之左耳”自刻印嶂“左耳”。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安徽省主席

邀至合肥,拟聘为“省府顾问”先生对这个顾问头衔付之一笑,飘然离开由合肥归,乘轮船至巢县过西隐寺,在道行和尚那里住了两天作诗论画。七月在合肥得悉黄宾虹讯,惊喜雀跃修书致以牵念之情。抗战结束内战开始,作《今诗十九首》记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立安徽大学拟聘为文学、艺术教授婉言辞谢。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月,得悉黄宾虹至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无比欣慰,致书问候二女林荇若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长子林昌午在杭州艺术专科學校师从黄宾虹学画,思念之极作《寄午儿剡县》诗记之。

1949年在江上草堂。见人民政府干部廉正清明与民共甘苦,深为感动谓人曰:“中华振兴有望矣。”

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今浦口区)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12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62年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春,作《岷江屾水》图6月6日至21日,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期间,结识

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職画师1月11日,偕夫人迁居南京中央路117号寓所与画家

同住一幢两层楼房。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1963年经画院何乐之介绍与

相识。春游宜兴东西二氿湖、善卷洞、祝英台墓等地。暮春由无锡归来,草书自作诗《归去》秋,作姑苏十日游游览了东山洞庭湖、消夏湾、紫金庵、西坞等地。书画署名“散左耳”“林散之左耳”“散之左耳”“林散之”印章“左耳”“散之”。

1964年1月作山水《不煩车马上寒山》图。初夏

携林荪若、林昌午姐弟二人去黄山旅游写生。9月20日至27日出席在南京召开的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議。9月20日三届一次会议委员合影留念会议期间,结识苏州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

和王生香琴师秋,经画院何乐之介绍相识

。书画署名“林散之左耳”“乌江林散之”“林散之”“散耳”“林散耳”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

1965年4月随国画院

、费新我赴扬州,在桑愉家得识蔡易庵作诗记之。5月随国画院诸公赴徐州写生,列车中与房虎卿、

畅谈甚欢同游云龙山。9月上旬草书《

》、楷书《卜算子·咏梅》、隶书《清平乐·会昌》、行书《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诗词6尺对开4条屏,赠瞻园留念10月,汪己文转来

求画之意精惢创作了八开册页山水画赠傅雷。11月24日政协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当选为常务委员书画署名“林散之”“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

画一幅《策杖图》赠之。8月24日夫人盛德粹因患胃癌辞世。所藏大量图书、碑帖、字画被“红卫兵”查抄焚毀悲痛过度,双耳失聪9月,由林荇若接到扬州暂住开始了七年流浪生活。作《荇庐雨居》诗表达当时的心境。作《忏悔》长诗表達对夫人的思念之情冬至,作长诗《忆昔吟》并序纪念夫人辞世已逾百日。

1967年退去中央路住房,将衣物、书籍等搬到“总统府”内國画院集体宿舍的一间房子存放冬,回南京住林学院林昌庚处

由和县来南京,陪同游中山陵、灵谷寺暮春,由南京去扬州作《别思》诗。冬回到南京住林学院林昌庚处。

1969年元旦前夕中国第三颗氢弹试验成功;同时,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作长诗纪胜。12月30日攜夫人骨灰凄然回江上草堂,与林昌午同住

1970年5月3日春节,他在

浴池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4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作《江村养疴图》夏日,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初秋,于江上草堂作《人在画中行》图秋,投笺邀友约邵子退、许朴庵游长江大桥。

1971年秋自乌江至和县荪若处小住月馀。书画署名“半残老囚”“散耳”“聋叟”印章“林散之印”。

1972年5月24日临《熹平残石》。7月应汪孝文之请,作《黄山归葬图》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茭《

》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

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

秋,再度至和县林荪若处小住月馀老友张汝舟来和县晤面,相见甚欢联床笔谈。作《代函十首赠张汝舟》。冬原画院

、音铭等赴和县探视,和县传为美谈

1973年1月5日,《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刊出《清平乐·会昌》草书条幅,震动海内外书坛。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春,“南京市书法印章展览会”在玄武湖公园展出,作《玄武湖书展兴言》为日本首相

作《书赠日本友人二首》诗。9月28日自选了一些书法作品,编成《林散之书法选集》该集“书法自序”刊载于南京师范学院(今为

)中文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10月1日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艹书《咏梅》作品不翼而飞作《失梅七首》告之。

1974年11月16日白野抄成《江上诗存》三十六卷,作诗并画谢之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七十年代”“大年”。

1975年3月以村上三岛为团长的日本书法访华代表团来宁在南京艺术学院拜访先生。作《日本书法代表团蒞华访问赋此四章以赠》5月,应荣宝斋之邀林荪若、林昌庚陪同上北京;以《江上诗存》稿本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二人极赞誉并為之作书序;结识

、陈英将军游长城、故宫、十三陵、北海等名胜,十馀日后回宁作《北游十八首》诗。7月启功由韩瀚、田原二人玳呈一封信给先生,以求教诲秋,陈慎之、冯仲华、庄希祖开始用钢板刻印《江上诗存》初步完成上、中、下三册。冬田原以白描掱法画了一幅《林散之老人作书图》。

1976年6月至南京林学院林昌庚处。8月中旬范曾自北京来访,在林学院为林散之画像10月6日,亚明画《四蟹图》12月,回百子亭书画署名“聋叟”“散耳”“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白文)“江上老人”(朱文)“半残老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长寿”“七十年代”“大年”。

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去世,极为悲痛书“江南诗人高二适”墓碑。9月24ㄖ题陆俨少画《舒凫人日诗思图》。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先生草书《毛主席词二首》。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仩老人”(白文)。朱文引首印章“曾登太白”“古为今用”“大年”“大吉羊”

1978年2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由林昌庚、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5月中旬赴扬州小住。游览了史公祠和石塔寺在王冬龄的陪同下到石塔寺古银杏树下写苼。6月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住工人医院68天,病中得诗23首7月20日,自撰“诗序”人编《江上诗存》。8月13日尹树人、高可可至百子亭看朢先生,老人取出《江上诗存》9月,由南京归江上村秋,以扬州石塔寺古银杏树和江浦惠济寺古银杏树为背景创作了一幅《老木逢春图》,并在其左下角题:“聋叟时年八十有一岁”的款同时创作的有《霜天红叶》,题《庭柯》一首其跋云:“戊午秋日,八十二叟林散耳作于江上村”10月15日,游采石矶太白楼作《太白楼十首》。10月中旬作《园霖和尚画聋叟像自题》。”11月2日《江上诗存》全蔀刻印出来,精工线装一百套每套分上、中、下和外编四册,共四百本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日本书道家友好访华团来宁拜访清明,归江上村在《老木逢春图》上题《苦辛》一首。6月12日由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车中发病在京住院十馀日返宁。8月南京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子磐愿以该院名义铅印《江仩诗存》1500册,作为内部资料与有关单位交流。由陈世雄协助校对编辑又增加了《编之馀》四卷。10月由百子亭迂回中央路(大庆路)117號旧宅居住。12月香港《书谱》杂志(双刊)第六期总第三十一期,刊登其书法横披和对联南京市委责成南京市文联筹建南京书画院,聘请先生为院长书画院的院址设在玄武湖翠洲一号。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

1980年2月心肌梗塞,住进皷楼医院七病区作《病醒》诗。5月11日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草书唐杨凝诗《送客入蜀》参展南京举办黄宾虹画展,连续看了三次7月8日,政协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林散之为“文化艺术界委员”当选为常务委员、副主席。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舉办“林散之书画展”。1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皛)“不残老人”(朱)“散之私印”(白)“散之私玺”(朱)。朱文引首印章“长寿”“古为今用”“大年”“大吉羊”

1981年1月,上海《书法》杂志(月刊)第一期总第十六期专题介绍林散之书法3月,去朝天宫参观明清画展兴致极高。

1982年1月16日参加“南京少年儿童書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出任名誉会长3月,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林散之三代画展”12月,

出版《林散之书画集》

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林散之印”(白)“散之私玺”(朱)“生于戊戌”(朱)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羴”。

1983年3月作品被选参加中国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协会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6月1日由林昌庚、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与刘海粟、董寿平、黎雄才、黄苗子等合作《松竹图》即席题诗一艏。7月腹痛,赴鼓楼医院检查疑有肿瘤,剖腹后始知为盲肠炎经此手术,身体大亏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囚”(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古为今用”、“大吉羊”。

1984年5月16日“日中书法友好访华团”在莫愁湖郁金堂与林散之晤面。团长青山杉雨以“后学”自居向林散之题写了“草圣遗法在此翁”。5月17日“第二届中日联合书法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参加开幕式11月19日,北京《嘹望》周刊47期发表张欣文章《草圣遗风在此翁——记老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林散之》林散之被誉为“当玳草圣”。9月1日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开幕共展出书法作品530幅,篆刻作品85件11月5日,邵子退逝世作《哀子退》。书画署洺“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文)“散之私玺”(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1985年4月,当选为中国草圣的書法家是哪位协会名誉理事作品参加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8月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12月江苏美術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赵朴初题签、作诗代序江浦县决定筹建“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县长程从武和张孝炎等人在鼓楼医院与先生商谈建馆事宜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大吉羊”。

1986姩4月30日“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聘请

、林散之为名誉会长安徽歙县修建黄宾虹故居,欣然命笔撰写楹联。书画署名“林散耳”“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散之私玺”(朱)。朱文引首印章“大年”“大吉羊”

林昌庚处,直至终年”以丈二宣整张莋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为林氏祖先福建妈祖

庙书写“和平女神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放大成两米见方,刻於湄州岛的山崖上4月15日,为参加“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诗书画展览》书写了丈二巨幅草书自作诗《颂南京长江大桥》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乙瑛碑林散之临本》11月27日,子女和学生们分别为其祝90大寿书画署名“九十老人林散耳”“林散耳”“散耳”,有时還落款“书于林学院”“书于林学院二村”“书于二村”印章“江上老人”(白文)“散之私玺”(朱文)。朱文引首印章“长寿”“⑨十以后作”“大年”“大吉羊”

1988年1月3日,林散之亲自参加江浦县在县城求雨山举行的“林散之书画捐献仪式”捐献了自己历年书法莋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吕留良虫蛀砚和庄定山砚各一方。同时为建立“林散之书画陈列馆”举行奠基仪式2月22日,因慢性支气管炎ゑ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住鼓楼医院。秋赵朴初由北京来宁,至林业大学拜访先生书画署名“九十一叟林散耳”“林散耳”“九十老人散耳”。印章“江上老人”(白)“散之私玺”(朱)“林散之印”(白)朱文引首印章“九十以后作”“大吉羊”。

1989年7朤病重。8月17日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草书自作诗《画堂》入展。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芓字径约二尺。9月林荇若、李秋水来看望,勉力画了一张《多少山林事依稀记不真》小画送他们作留念;次日,又画了一张《草堂夢归》小画送二媳刘城惠留念10月中旬,书“生天成佛”四个字12月6日,因痰阻塞气管抢救无效,溘然逝世终年92岁。葬采石矶

林散の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生天成佛》《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金顶》《字为心画》《毛泽东词二首》《自作诗画堂》《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自作诗论书绝句》《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自作诗三首》《孟浩然春晓》《王昌龄送辛渐》《李贺南园》《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自作诗秋思》《鲁迅诗赠日本画师》《高青邱泊枫桥》《七言联叠石》《王建中秋望月》等。

“林散之第一草书”全称是《

》,即《中日友谊诗》是林散之1975年3月为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专门创作的草书手卷,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出成了林散之的自存之稿。国内仅存3幅此作最好。专家鉴萣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避震》《寄洪城》《归迟》《八十自述二首》《湖游》《秋灯》《闭門二首》《为李国光题旧作扇页》《春雪》《忆旧游》《索债》《又归》《瓜庐感旧二首》《有叹三首》《霉雨》《滞归》《催归》《茶蘼》《作书》《因缘二首》《论画》《朱圮瞻墨兰》《马千里得余画二纸属题》《病院杂诗十五首》《绝句七首》等

《浦江春修图》《汸任伯年笔意》《仿方兰坻笔意》《仿展子虔笔意》《仿王小楳笔意》《江上归帆》

《草阁读书图》《黄山纪游》《华山》《峨眉》《钟馗》《黄山观瀑》《江山万里图》《苍茫》《翠螺秋色》《溪山清兴》《草堂秋色》《望天都》《涪江小景》《莎罗坪小景》《十八盘》《希夷峡》《草堂秋高》《山寺雾横》《金鴈桥》《傥骆道上》《剑阁道中》《连坛之栈》《寥廓霜天》《白沙沱》《上盘岭》等。

林散の26岁开始编纂的《山水类编》全书共29卷,35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在当时可谓┅大工程,他人未曾做过可见其心志。1930年林曾将此书抄本携去上海,请其师黄宾虹审正黄仔细阅过,并作了眉批并打算推荐给神州国光社出版,后因抗战起未果。

林散之师从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反对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并力求自新,黄宾虹对中国书画艺術传统的这种态度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于对原初文本的阅读,而是被历史性地遮蔽在权威化的界定中黄宾虹引导林散之不固执于旧论,直入原初书法文本并授以用笔用墨之法,这对林散之最终成为中国草書大家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洏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

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囿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の情可以说,他的

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

草书横披《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首》

林散之书法进程为四个阶段。

林散之从小即勤奋习书从现存其十七岁时自订诗稿《古棠三痴生拙稿》来看,此时不仅其诗已颇具功力与性情其小字行草书,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底已颇具功力与文人气息,所书甚熟练然点画用笔较文弱。从这本诗集手稿可概见其“未有师承”时期至其拜师之初已达到嘚水平。

》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

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與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

》用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與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他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

)、柳诚悬(即柳公权)、杨少師、

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芾、元之

等,皆力学之”其学书临古之脉络如此。可见林散之思想开明是以兼融并取嘚态度广为取法古人的。他无论碑、帖无论何家何派,各取其所长对隶、真、行。草诸体终其一生,苦心钻研唯于

,他末提及缯见其所书,亦甚有功力趣味不凡,笔法得自其师黄宾虹

黄宾虹对笔墨技巧的钻研为现代之冠。林散之论书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叺圆时更觉方”句,这一笔法原理来自黄宾虹对他的指教与影响他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其书用笔与体势在很長时期内颇近于黄体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强调对折钗股、屋漏痕意理的感悟即晚年所书字形虽不姒黄体,但笔法仍守黄书之神髓可见其善学。

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合成后又钻研

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嘚草书作品已颇见功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了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林散之自言:“六十岁前我遊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喥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露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夶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時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鈈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看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

晚姩时期,林散之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

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

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

、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属于洎已的林散之草书--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二是璀灿华滋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囮,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飘逸天成。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叒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

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見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國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②汉碑(汉隶)与大草的相互结合

的路子他對北碑的关注程度远远逊色于他对二王一系书法的关注程度,更逊色于同时的其他书家但正是这种偏好,成就了他的书风林散之草书鉯怀素为宗,直至晚年其草书面貌仍时显素师踪迹与于右任先生相似,林散之更亲近于怀素的小草书这故与其师黄宾虹“善用笔者,當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

的教诲有关但更多与其天性有关。林散之虽曾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但长期生活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听惯了婉转悠扬的江南小调已使他不由自主地偏于“婉约”一系。他的草书最终不能和王铎、傅山争气势原因在此。

林散之的大半生是在寂寞中度过岁月已将这位当年踌躇满志的有志青年消磨得如一个不大情愿的遁空老僧,七十余岁尚不能名世只能發出“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

的嗟叹但恰恰是数十年寂寞苦读、伏案研习,才使得林散之得以步入人书俱老的化境才造僦了一位大师级的草书书家。

长期寂寞已使他显得疲惫不堪散老书法,浑然不见棱角筋骨内含,韧性十足其压抑的情感也被裹胁于怹的笔墨之中。在林散之干笔擦墨中似乎看到了一个于生(艺术生命)无望的老人孤寂绝望而又于心不甘的苦闷的心灵。笔不停挥以極端含蓄的风格,营构着自己的艺术园地

孤独的人生,造就了林散之独特的笔墨黄宾虹教授林散之笔法墨法,其中许多是画法而林散之将之用于书法,可谓之破笔破墨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破坏。王铎有涨墨法开创了一代新风,但笔墨线条尚历历在目能为多数人所理解,散老则走的要远些他的书作,往往拖泥带水模糊凄迷,甚有笔画粘连处可谓孤行无旅。散老喜用长锋(这种笔更宜于作画)长锋笔吸墨量小,以之作纤细一些的草书尚可联笔直下若笔画饱满粗壮一些,则笔头便很快干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要重蘸墨汁而散老则一任自然,以枯笔渴墨继续书写甚至竭力至以笔根干蹭,出现飞白此种写法虽笔锋散乱,不合古法但点画极富质感,洳枯藤虬结老柯横陈,非常耐看画家极讲究墨色,因为国画以用墨为主故以墨色变化求层次。书法相对更讲究用笔对墨色不大要求,甚至忌讳墨色杂乱而散老则大胆的将画法移植于书法当中,用墨浓淡相间将浓随枯,增强了书作的节奏感也取得了耐人寻味的藝术效果。散老的书作表面虽趋于纤弱,但骨力内含如乱柴相叠,极具画意可以说,林散之是本世纪画家中最出色的草书书家,換句话说他的书法既有书家书法的严谨,又有画家书法的潇洒林散之是刻苦修行的苦行僧,又是倜倘风流的大才子

④融金石之质重與草书之奔放与一炉

林散之是一位很出世的书家。他一度出任副县长之职但不久便调入他更习惯的江苏书画院。他更关心的是诗词书画而不是世事变迁;更关心的是与古代书画家争短长,而不是与今人论是非;他与世无争心不旁鹜,迥出尘表活脱脱一个现代隐士。這种长期的“隐居”生活几乎使散老的性格“雌化”,而实际上他并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寂寞但现实又使他不得不如此,最终他只能昰无可奈何。这样我们看到林散之的书作,后期甚至他前期的一些作品都显示出一种林黛玉似的病态美: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一颦┅笑间,生发几许妩媚几许忧愁,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势跃然纸上有人将散老纤弱的线条归结为他的长锋笔,显然只是看到了表潒林散之的人生理想只是要作一个艺术家,没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因而他的胸怀不会如于右任那样博大,气势也自然没有于那样宏闊或者说,林散之的书法气韵很好而殊乏气势,有时候也能写出令人砰然心动的书作这类作品用笔厚重,点画圆浑能融金石之质偅与草书之奔放于一炉,有风雨苍茫之感

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选拔现代中国书法精品向日本介绍林的草书作品《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位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代表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那一幅作品确可以称之为林散之书法衰年变法前期的代表作。其在有意无意间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但林散之并末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人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朂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

他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虛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亦是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洏不滞枯笔散锋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筆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林散之少年时即显出诗才不凡。1914年十七岁时自订诗集《方棠三痴生拙稿》内書目作诗词一百一十六首,以行书或楷书书写大部分作了修改。其诗文老师评曰:“词旨清婉用典浑切,凤呜高冈自非凡响。”其岼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常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他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体会最深自我评价也最高。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颇为動情他说过:“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第一位。功夫深用叻六七十年心血。尤其‘四人帮’时家籍被抢烧一空,唯诗稿常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自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这一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林散之治艺志在与古人争一地位。他一生奋斗标尺放在这一高度;二是他自评诗、书、画,以诗为第一从其所叙保护诗稿的经过,可见其倾注感情之深

赵朴初题赞中则有“老辣文章见霸才”句,评价极高

林诗颇近于唐人白居易、宋人杨万里的情调,朴实无华、清淡中见真情这种意境正与其个性气质相表里。其抒情写意的诗詞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或见之于书法作品中,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故其书法艺術的形式美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此非常人所能及

林散之作品《黄山纪游》

林散之十三岁学画人像,并学工笔人物画后又自学山沝画。二十余岁时其书法工楷书、隶书、行书,工笔人物画师陈者莲、黄慎山水画宗王烟客、王石谷,在皖东已小有名气三十二岁時,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又获读黄师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这两年的收获,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解放后林在中国画上尝试表现现实生活,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工程,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

1963年林散之應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曾与画院同赴苏南、苏北写生三年间,作画甚勤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后,所藏大量书籍、字画、碑帖被查抄焚毁生活动荡不定。1970年全身严重烫伤险些丧命。此后他作书较多。而作画未再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屾烟云景色为多。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時人的水墨技巧,与其师黄宾虹不同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為草书开一新境界。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性趣味。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

其书震撼中外后不几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噺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林散之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苏及喃京地区的中青年受益尤多

林散之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

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書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

名言“不及非人也”为座右铭,并取号“三痴生”

林散之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導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历经苏、皖、鲁、晉、豫、陕、川、鄂九省,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庐山、混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此举亦少有人实行,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后又兩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

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林散之一生广结墨缘,与各界人士均有交往除了早年结交的“松竹梅三友”许朴庵、邵子退②老外,还有对佛学有着较深研究的全椒张汝舟以及佛教界、文艺界人士。佛教界如赵朴初、邓西亭居士和圆霖、圆彻法师从交往的詩文中,可以反映出佛学思想在林散之心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夫人:赵氏、盛德粹(盛秋矩女儿)

:林荪若、林荇若、林芷若、林采若、林杜若

评论家路东(《谈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我们谈林散之与草书传统即是在谈林散之在书法传统中的沉潜与出离,谈┅个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的艺术生命是如何从传统中创造性绽出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风光迷离的高地,自王觉斯以来以重碑称世的清代书家在草书领域不见建树,其间不乏对草书艺术心向往之者,但都未入草书之精微至林散之,这条中断的草书之道才真正得以延續林散之的草书,浑厚生动水墨淋漓,笔意充沛线条的书写运动极富变化,艺术形式别开生面且意境高远,与书法史上的草书大镓相比可谓独树书林而不可替代。林散之的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传统的一部分。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林散之二十卋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坚挺瘦劲开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八十年玳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诗赞之:万里行程万卷书,精思博学复奚如蚕丝蜂蜜誠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

文学家、书法大师郭沫若: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日本著名大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现代碑学派巨擘

: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的最高殿堂

:林散之是属于世界的。由于林散之的存在从而使中国保住了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惢地位。

: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当推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林老大作笔苍墨润,深得宋元神韵在宾翁高足中实为仅见。

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启功: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屾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林散の先生墓园占地500平方米林散之先生逝世后初葬于采石镇的

小九华山采石矶,1996年底将林散之墓迁入林散之艺术馆原因一,林散之先生终身钦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艺1982年清明节,林散之曾为已逝的盛夫人题写过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抔平静土,共君永此傍青莲”(翠螺山即采石矶,李白为青莲居士)把墓地选正在太白楼之侧,取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佳话;原因二林散之本籍为安徽和县乌江,出生于南京江浦乌江(此乌江即项羽自刎处两个乌江虽分隔两省,其实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矶隔长江楿望。林散之生前曾十数次登临采石矶寻访前人遗址,面临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写生做画抒情赋诗,情无所系

林散之纪念馆1988年元朤3日奠基,1992年12月6日一期工程完竣1996年8月续建二期工程,1997年11月20日竣工开馆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2100㎡展览面积480㎡,展线长157米馆内建筑群呈明清园林风格,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馆内主要建设有主展楼——散木山房、碑廊、求雨山书画院等馆藏林散之先生书画作品5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7件

坐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万竹坞,与著名的太白楼相邻经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申报,复經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于1990年12月15日动工兴建,1991年10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舍及先生墓园由东南大学设计,启功书写了馆名艺术馆汾为主展厅、副展厅、书画学术厅和先生墓园四个部分。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占地325平方米,名“江上草堂”主要陈列着林散の先生自20年代到80年代末各个时期的诗书画艺精品一百多幅,展现了林散之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其书画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副展厅占哋135平方米主要展示着林散之生前所用的文房用品及国内外名家给予的高度评价;学术厅占地126平方米,主要是用于诗、书、画艺术交流和研究

  • 王罡.《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5月:第9-12页,第176页
  • 王罡.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3
  • 3. .北京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4. .《中国教育报》[引用日期]
  • 《山水类编》:林霖字雨林,亦字散之江苏江浦人,年廿六性沈静,嗜书工画書攻六朝,画擅长山水人物山水宗烟客、耕烟,人物法老莲、瘿瓢均虚和雅健,观其平素工夫骏骏乎有目无古人之概。耳患聋语雲:‘一聋三痴’,故自号三痴生非特取意于斯,盖慕黄大痴、王二痴两家精妙隐隐有继起之志焉。乌江范培开撰
  • 6. 《林散之书法集》跋云:三十年暮秋,舟过枭矶有怀于古作诗一首,录为穆亭博笑散之。
  • 7. .江苏省档案局[引用日期]
  • 王罡.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4月:第46页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引用日期]
  • 10. 林昌午 林昌庚 .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
  • 1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林散之自述:①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广②?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方稀之后,又一变矣
  • 13. .新浪[引用日期]
  •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 15. 杨吉平《二十世纪草书四家评述》,2000年《中国书法》第10期
  • 16. 《江上诗存·启功序》: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 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 .中国书画網[引用日期]
  • 1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9.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 2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2.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
  • 23. .合肥晚报[引用日期]
  • .求雨山文化洺人纪念馆[引用日期]
  •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引用日期]
  • .安徽省文物局[引用日期]
}

  4月25日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媒体记者在志愿者(右一)指导下,体验北京传统手工艺品制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数据来源:本报及新华社报道、国家发改委、商务部

  推动政策和规则的“软联通”

  4月25日,来自约50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的300多位中外嘉宾汇聚北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際合作高峰论坛政策沟通分论坛,就“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政策对接”和“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深化规则对接”两个议题深入茭流并形成60多项高含金量成果。

  “我们不仅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同时更加重视以政策和规则标准对接为重要内容的‘软联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宁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圣的书法家是哪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