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捣毁消失的古文明有哪些的行动,又对外宣称自己有5000年的历史呢?

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中

中国传統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一件事情 必须得做一个实际上说不清楚的说明: 《中国传统装裱修复技


艺》 中的“技艺” 两字我犹豫了很久, 不確定能不能说得清楚———“艺” 者 近
乎“道” 也, 常常理解为艺术 而我这里的“技艺” 从传承的角度看, 近似于
“我笔记我说” 的ロ述而已“技” 的成分自不会少, 但“艺” 的解读尚属尝试
所以, 即便是有祖祖辈辈的口碑相传 又加上从各位行家前辈处的“旁征博
引”, 我还是发现: 很难真正写明白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技艺”

不过, 转换一个角度来说———当今又有几个人能够或者是愿意真囸地了解


这门技艺呢 怀揣着对这门传承的敬仰, 我也就有了现在“赶鸭子上架” 继续

从我自己的内心来讲 有着不安分于祖辈守家糊口嘚叛逆———不仅想“知


其然” 而且还想“知其所以然” ———这种不安分的勇气, 可能是自小时候对美

小时候有两件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回味悠长:


一是小时候, 大概三四岁的样子吧 母亲会在这个年龄段测试我们兄弟姊
妹, 让我们去干同一件事情———把院子里母亲劈截好的木柴搬放到灶房去 我
把院子里横七竖八的木柴搬放到灶房风箱边的间隙里, 因为母亲劈截的木柴长
度基本一致 所以摆放得就整齊有序。 母亲因为这件事情对我的表扬持续了很
长时间———这或许是我人生中对于规则之美的第一次“践行” 另一件事情, 大
概是我伍六岁的时候 家里要做衣柜, 当时我们叫做打家具———自己解木板、
打柜子 自己做油漆。 在做油漆的时候 父亲的一位朋友, 在气浗的皮囊里装
入少许的水 直接在刚刚刷完油漆的柜面上作画, 花鸟虫鱼、 梅兰竹菊 信手
拈来, 惟妙惟肖 让我流连忘返, 记忆至今———这或许是我对工艺之美的第一
这两件小时候的琐事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 但在一个儿童的世界
里却有着开天辟地一样的意义。 今天能够坐下来写这些文字 也是我四十年生
活经历中的一个必然。 对于当下的七零后来说 既浅短地感受过吃不饱穿不暖
的艰辛, 又經历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跌宕翻天的变革 尤其是社会流行风向的变

革———我也同样随波逐流, 耐不住手艺人的清贫和单调而四处漂泊打拼过 虽


有小的收获与改善, 但始终没有内在的归宿感———一直到八年前 重新拾起来
小时候外公谆谆教诲的 《朱子治家格言》, 重新拾起来 《黄帝内经》 《道德经》
《大学》 等这些传统元典 才让自己慢慢由外到内安静下来, 开始认真思考自己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正是这种安静之后的思虑 才蓦然发现: 原来我此时的幡然醒悟, 正是这
种传承技藝所承载深层价值的一种彰显———每一种技艺都有它承载的独有道义
所在 正所谓“技以载道”! 从小埋下的这些种子, 现在开始萌芽苼长了!

从此开始回归主体意识 又从此处开始一门深入! 一方面是震撼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尤其是当我从承载这门技艺所用的材料、 工艺和发展变革
历史去深入时 更加理解了这些技艺传承的“所以然”; 另一方面也是登宝山而
不空回的心态, 尽自己绵薄之力揣幾块珍宝让有缘这门技艺之人“来者皆有
礼”; 同时 自己也明白———与这个行业前辈们的精湛与专注相比, 我这点斤两
可谓是微不足噵 但既然生发了记述这些文字的勇气, 就想寄意在书的体例上
下功夫 就想别开生面从技艺的工序之外找重点, 就想强化“功夫在诗外” 的
工匠精神……来弥补自我的不足

这本书从两年前的酝酿、 整理素材, 到今天的成稿 离不开父亲 (余西山,


艺裱斋第四代掌门人) 嘚谆谆教诲和素材整理; 离不开关注我成长的恩师 如
傅功振老师、 陈亚斌老师、 韩星老师等的指导和关怀; 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和付
出, 潒高樱女士和陈黎记者的关切 王博和陈林的付出, 还有黄炎、 张珂诚的
支持 还有很多默默不愿被提名的老师、 朋友对我的成长和本书嘚出版关切备
至, 在此一并致以最深挚的感激———谢谢你们!

本书的编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 虽然明知先天不足, 但尚念


勇气可嘉的毛遂精神 敬请各位方家随时指正并建议, 以期这门技艺焕发更璀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一章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探源

第一节 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 …………………………………………………… (3)


一、“书” 是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 ……………………………… (4)
二、“书” 的由来———源远流长 ……………………………………… (4)

第二节 源起于春秋 ………………………………………………………………(11)


一、 装裱的原始形制———简“册” ……………………………………(11)
二、 装裱形制的正式诞生———“卷” 軸 ……………………………… (14)
三、 装裱的初期形制———“屏” 起萧墙 ……………………………… (15)

第三节 成制于两汉 ………………………………………………………………(17)


一、 需求创造历史 ……………………………………………………… (17)
二、 中国最早的经裝作品———西汉帛画 ……………………………… (20)

第四节 史记于魏晋 ……………………………………………………………… (22)


一、 裝裱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列入“国家官职编制” ………………… (22)
二、 装裱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 ………………………………………… (24)

苐五节 兴盛于唐宋 ……………………………………………………………… (30)


一、 隋代的混合兼容 …………………………………………………… (30)
二、 唐代的“国纸” ——— 楮皮纸 ……………………………………(32)
三、 唐代的装裱———“锦” 上添“花” ……………………………… (34)
四、 装裱艺术史上绕不开的砥柱人物———张彦远 …………………… (38)
五、 装裱形制的里程碑———宣和裱 …………………………………… (42)
六、 “横披” 装裱形制的开创者———米芾 …………………………… (49)

第六节 发展于元明 ……………………………………………………………… (53)


一、 元代的“鉴书博士” 和“法装名饰之士” ………………………… (53)
二、 从宫廷走向民间———文人画的兴起 ……………………………… (58)
三、 中国第一部装裱修复技艺专著———《装潢志》 …………………… (62)
四、 现代装裱修复技艺的南裱———“吴装” …………………………… (63)

第七节 延续于清代民国 …………………………………………………………(64)


一、 现代装裱修复技艺的重要流派———北派“京裱” ………………… (64)
二、 现代装裱的重要形制———镜心裱与相框裱 ……………………… (65)

第二章 传统装裱的不同形制

第一节 简册装 …………………………………………………………………… (70)


一、 萌芽形制———龟册之“册” ……………………………………… (70)
二、 简策之“编” ……………………………………………………… (70)

第二节 卷軸装 …………………………………………………………………… (71)


一、 立轴的款式 ………………………………………………………… (70)
二、 不同款式的立轴种类 ……………………………………………… (72)
三、 立轴的结构 ………………………………………………………… (77)

第三节 屏风装时代的屏、 册、 扇 ………………………………………………(82)


第四节 梵夹装和经折装 ………………………………………………………… (85)

一、 梵夹装 ……………………………………………………………… (85)


二、 经折装 ……………………………………………………………… (86)
第五节 横披装 …………………………………………………………………… (87)
一、 结构 ………………………………………………………………… (87)
二、 装裱样式 …………………………………………………………… (87)
三、 横披装裱应注意的问題 …………………………………………… (88)
第六节 手卷装 …………………………………………………………………… (89)
一、 结构 ………………………………………………………………… (90)
二、 种类 ………………………………………………………………… (91)
三、 规格 ………………………………………………………………… (92)
四、 配色 ………………………………………………………………… (92)
五、 掱卷的镶活 ………………………………………………………… (93)
六、 手卷的边界处理 …………………………………………………… (93)
七、 手卷上杆 …………………………………………………………… (93)

2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七节 镜框装 …………………………………………………………………… (94)

第三章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一节 设备 …………………………………………………………………… (100)


一、 裱画室 …………………………………………………………… (100)
二、 裱案 ……………………………………………………………… (101)
三、 挣子墙 …………………………………………………………… (104)
四、 其他设备 ………………………………………………………… (107)

第二节 工具 …………………………………………………………………… (109)


一、 两把刷子 ………………………………………………………… (109)
二、 裁刀与裁板 ……………………………………………………… (111)
三、 裁尺 ……………………………………………………………… (113)
四、 其他工具 ………………………………………………………… (114)

第三节 材料 …………………………………………………………………… (116)


一、 纸 ………………………………………………………………… (116)
二、 锦绫绢帛 ………………………………………………………… (120)
三、 糨糊 ……………………………………………………………… (122)
四、 字画盒与包装 …………………………………………………… (124)
五、 其他材料 ………………………………………………………… (125)

第一节 知重装潢 宾主相参 ………………………………………………… (131)


第二节 备料 …………………………………………………………………… (134)

一、 托染绫绢 ………………………………………………………… (134)


二、 托染料纸 ………………………………………………………… (138)
三、 制糊 ……………………………………………………………… (139)
四、 备纸 ……………………………………………………………… (140)
五、 托覆禙纸 ………………………………………………………… (140)
六、 托锦绫 …………………………………………………………… (140)
七、 其他准备工作 …………………………………………………… (141)
八、 托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 (143)

第三节 托功———托画四法 …………………………………………………… (144)


一、 托画四法 ………………………………………………………… (144)
二、 托功 ……………………………………………………………… (147)
三、 托功中“挣心” 与“托心加边” 的问题 ……………………… (155)

第四节 裁镶 …………………………………………………………………… (160)


一、 方裁画心 ………………………………………………………… (160)
二、 方心应注意的幾个问题 ………………………………………… (162)
三、 裁配镶料的设计 ………………………………………………… (162)
四、 镶活 ……………………………………………………………… (164)
五、 分色裱 …………………………………………………………… (168)
六、 宋式镶 …………………………………………………………… (170)
七、 元曲工艺镶活经验秘笈 ………………………………………… (171)

第五节 覆禙与砑装 …………………………………………………………… (172)


一、 覆禙 ……………………………………………………………… (172)
二、 砑装 ……………………………………………………………… (182)

第六节 检视与包装 …………………………………………………………… (189)


一、 砑装后的检修 …………………………………………………… (189)
二、 检视 ……………………………………………………………… (189)
三、 芓画的包装 ……………………………………………………… (190)

第五章 装裱的经典形制———册页

第一节 册页的起源 …………………………………………………………… (193)


第二节 三款经典册页装裱款式 ……………………………………………… (194)

一、 开板式册页 ……………………………………………………… (194)


二、 散装式册页 ……………………………………………………… (200)
三、 空白册页 ………………………………………………………… (202)
第三节 碑帖册页装裱 ………………………………………………………… (205)

第六章 装裱的传世形制———手卷

第一节 手卷的常见规格 ……………………………………………………… (210)


第二节 手卷的品式 …………………………………………………………… (211)

4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三节 手卷的结构 …………………………………………………………… (212)


第四節 托手卷画心 …………………………………………………………… (214)
第五节 托手卷镶料 …………………………………………………………… (215)
第六节 手卷的下料 …………………………………………………………… (217)
第七节 配色的考究 …………………………………………………………… (218)
第八节 手卷装裱的感悟 ……………………………………………………… (219)
第九节 手卷的镶法 …………………………………………………………… (220)

一、 小镶手卷的镶法 ………………………………………………… (220)


二、 大镶手卷的镶法 ………………………………………………… (220)
三、 挖镶方法 ………………………………………………………… (221)
第十节 手卷的边际整饰方法 ………………………………………………… (222)
一、 削边 ……………………………………………………………… (222)
二、 边际的处理方法 ………………………………………………… (222)
第十一节 手卷的覆褙 ………………………………………………………… (224)

一、 准备工作 ……………………………………………………… (224)


二、 手卷覆禙 ……………………………………………………… (227)
三、 手卷上墙 ……………………………………………………… (228)
第十二节 手卷的砑装 ………………………………………………………… (230)
一、 下墙 …………………………………………………………… (230)
二、 砑光法 ………………………………………………………… (230)
三、 装杆 …………………………………………………………… (230)

第七章 装裱形制的异型装裱法

第一节 诗堂 …………………………………………………………………… (235)


第二节 扇面 …………………………………………………………………… (238)

一、 挖镶的方法 ……………………………………………………… (238)


二、 具体挖镶方法 …………………………………………………… (238)
三、 半挖法 …………………………………………………………… (239)
四、 扇面揭裱法 ……………………………………………………… (239)
五、 扇面挖镶法 ……………………………………………………… (241)
第三节 镜心 …………………………………………………………………… (243)

第八章 书画司命之道———揭裱修复

第一节 整理诊断 ……………………………………………………………… (248)


第二节 去污清洗 ……………………………………………………………… (250)
第三节 润揭画心 ……………………………………………………………… (252)
第四节 修复画心 ……………………………………………………………… (254)
第五节 托裱画心 ……………………………………………………………… (257)
第六节 全色全画 ……………………………………………………………… (260)

第九章 抛砖引玉———元典装裱修复技艺

第一节 艺裱斋的装裱传承与探索 …………………………………………… (263)


一、 装裱修复的环境和气候 ………………………………………… (263)
二、 祖训秘诀 ………………………………………………………… (263)
三、 古法制糊 ………………………………………………………… (264)
四、 裱画室内的讲究 ………………………………………………… (265)
五、 药物、 药学在装裱修复技艺中的运用及其功效 ……………… (267)
六、 火中取画法 ……………………………………………………… (268)
七、 水法的神奇应用 ………………………………………………… (268)
八、 装裱修复的古训规制 …………………………………………… (269)

第二节 中和南北 水火交融 ………………………………………………… (271)


一、 技艺与材料并重 ………………………………………………… (271)
二、 设计与技艺交融 ………………………………………………… (273)

6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 一 节 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同时 在其悠远浩博中, 又“统之有


宗 会之有元”。 然而 如我辈凡夫俗孓, 穷其一生所见所学所知 渺若沧
海一粟, 故常有人固执以一己之见 难免断章取义, 尤若盲人摸象 如同面
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常常形其状貌“黄河之水天上来” “咆哮万里触
龙门” 印象莫过于壶口的雄浑壮观, 但若追根上溯自会见到“天下黄河贵
德清” 的渏观 倘若再有幸去到巴颜喀拉山黄河之源, 莫不惊叹滚滚黄河竟
源自于几眼汩汩清澈的涌泉 自然如此, 技艺依然
的 『统之有宗,会の有元』
源 《周易略例》:“物无妄
地 然必由其理。 统之有
自统而寻之 物虽众,
本以观之 义虽博,则

“装裱” 素有“装潢” “装池” 之称; 至于古迹重装的“揭裱” 也称


“装褫”, 亦叫“仿古装池”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门优秀的中华传统
手工技艺, 更是中華文明独特的一种艺术文化 尤其是它的材料和形制所承
载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产力, 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里有着不同的展
现 这種展现我们可以通过在中华文明各个时期、 甚至是初期轮廓里越来越
多的考古发掘资料, 得以相互印证、 比较 “尽精微” 而“致广大”, 在技
艺的传承中体悟、 弘扬中华文化这种独特的“美善相依”

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一种艺术文化,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书、 画、


裝、 揭、 裱等“器” 与“技” 的和 谐 是文化、 科技和审美等“道” 与
“艺” 的统一。 由此“器” “技” 关联、 “道” “艺” 结合 形成叻中华文
化的诸多典故符号, 如“册” “编” “卷” “书册” “书籍” “书本” “书
香” 等 影响至今, 不胜枚举 这门技艺与中国书画藝术相伴而生, 谈装裱
就离不开说书画 但中国古代之“书” 不仅仅指现代意义的“书籍”, 也包
含着文明前期的文字记载之“书” 和秦漢以后中国独特的书画艺术之“书”
这里我们谨从其中“书” 的角度, 来管中窥豹 略探渊源。

一、 “书” 是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


“文明” 一词 最早出自 《易经》 的“乾” 卦 《文言》: “见龙在田, 天
下文明” (《易·乾·文言》 ) 泛指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荇为和自然
行为构成的集合, 这些集合中的要素至少包括了: 文字、 语言、 工具、 技
艺、 信仰、 家族观念、 宗教观念、 法律、 城邦和国家等
书籍作为记录消失的古文明有哪些的载体, 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 古巴比
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 昰世界上产生书籍最早的四
古巴比伦创造了刻划在泥板上的书籍 古埃及出现了缮写在纸草上的书
籍, 古印度则用一种叫多罗树的叶子写書 而中华文明则是把文字刻在龟甲
或兽骨上, 然后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 这也就成为了中国现
存最古老的书籍———龟冊。

结绳记事遗物 二、 “书” 的由来———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历程中 书写记事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演变过程。 在没有文
字以前 人们茭流思想主要通过语言、 手势、 口耳相传, 凭记忆行事 后来
靠结绳记事, 将绳子打成大小、 形状及数量不同的结 用以代替语言, 传递
並记录不同事件 结绳记事时代约为伏羲氏及神农氏时代, 相当于新石器时
期 (公元前 60-公元前 50 世纪) 前期 我国古文献资料中, 对结绳記事有

4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不少记载 如 《易·系辞下》 中就有: “上古结绳而治”, 《周易注》 中记 仓颉画像


载: “结绳为约 倳大, 大结其绳; 事小 小结其绳。”
结绳时代这种结绳需得辅之以记忆 一旦遇到有一连串发生的复杂事件 事符号
便无能为力。 于是我們的先人创造了一种特定的图画和文字画 用以记载较
复杂的事件。 随后又总结创造出来一些抽象的符号 可以刻画在石头或陶器
上。 如覀安半坡彩陶年代 约为公元前 4800-公元前 3600 年。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字画逐渐演变成为了象形文字。 历史记载黄帝的


史官仓颉对象形文字莋了系统整理和规范———《荀子·解蔽》 载: “故好书者
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 一也” ———仓颉因此被誉为“中华文祖”

象形文字曆经夏代 (公


到商代 (公元前 1600-公元
前 1300 年) 时又比仓颉时
代进步了很多。 尤其是到了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时 (公元
所使用的文字我们已经可鉯
看到并辨认了 这些可以辨
认的最早的文字, 因为是刻
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 所以称之为“甲骨文”。

有了这些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也就由此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书”


1955 年陕西西安半坡

龟册———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籍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籍———龟册, 是中国第一種有实物可以稽考的古籍


是商朝 (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 的文化产物, 距今约有 3600

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是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的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


荣 从 1899 年秋沉睡了 3000 多年的甲骨文第一次突然醒来, 至今这 100 多
年的时间里 中国考古界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了多次考证發掘。 据学者胡厚
宣统计 共计出土甲骨 154600 多片, 其中大陆收藏 97600 多片 台湾收藏
有 30200 多片, 香港藏有 89 片 总计中国共收藏近 127900 片, 此外 日本、

6 Φ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加拿大、 英、 美等国家共收藏了 26700 多片。 出土甲骨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 『甲骨文之父』


亡王室遗物 因出至殷墟, 故又称殷墟文字; 因所刻多为卜辞 故又称占卜 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文字。 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 个 迄今已释读出的芓约 ()
有 2000 个左右。 从已识别的约 2000 个单字来看 它已具备“象形、 会意、
形声、 指事、 转注、 假借” 的造字方法, 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它记
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

甲骨学家、 古史学家、 “甲骨四堂” 之一的董作宾 在整理甲骨时发现


有两块连接在一起的龟板, 揭开一看 上面刻有“册六” 字样 (见董作宾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 除此之外 甲骨卜辞上还有“册” “祝册” 等文字,
加上 《尚书·多士》 所说的“为殷先人, 有典有册” 和 《史记·龟册列传》 的
“龟册” 记载 可以有倳实根据地说“龟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籍”。
号堂彦 河南南阳人,
创人、甲骨学一代宗师

甲骨龟册从殷商时代, 一直延续到西周時代 1977 年, 在陕西省岐山县


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龟腹甲 13600 余片 牛肩胛骨 300 余
片。 内有 289 片龟腹甲刻有文字 每片字数多寡不等, 少的 1 字 多的 30
字。 1979 年 在邻近的扶风县齐家村也发现和采集到 22 片甲骨, 内有 6 片
刻有文字 岐山南麓的岐山县与扶风县一带古称周原, 昰周人灭商前的都城
遗址 此地出土刻辞龟甲与 《诗·大雅·文王之什》 “周原, 堇荼如饴; 爰始
爰谋 爰契我龟” 所记相合, 故称周原甲骨 这些卜骨上面凿有可以穿连绳
子的小孔, 并有“典册” 字样 将这些有卜辞的龟甲用绳子穿起来作为档案
保留, 即称为“册”

除了甲骨龟册之外, 从商代后期开始 还出现了青铜器铭文 (又叫“金

中国青铜器时代从夏商开始, 一直延续到西周、 春秋及战国早期 时间


約一千六百余年。 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 逐渐“钟
鼎” 就成为青铜器的代名词 周朝把铜也叫金, 所以铜器上的铭攵就叫作
“金文” 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又叫作
“钟鼎文”。 金文字体略似甲骨文 在文字学上称為“文” 或“大篆”。 金文
应用的年代 上自西周早期, 下至秦灭六国 约 800 多年。 金文的字数 据
容庚 《金文编》 记载, 共计 3722 个 其中可鉯识别的字有 2420 个。 金文早
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 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 赐命、
诏书、 征战、 围猎、 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 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古朴厚重, 是研究西周、 春秋、 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
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作 古 代『原 始 书 籍』形

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石刻就是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据史书记载, 夏、 商、 周三代 都有帝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


王镂石铭功的活动。 先秦古籍 《管子》 中说 春秋初期, 管仲就在泰山上看 侯马盟书
到过七十二种刻石 其中有六十种年玳久远的石刻, 文字无法辨认 但这些

在金文、 石刻盛行的春秋时代, 还


有一种用玉 片 和 石 片 制 成 的 古 “书 ”
亦称“丹书”。 1965 年在山西侯马的晋
国遗址出土的 内容为记载晋国赵氏家
族的盟誓, 称为“侯马盟书” 其盟书
片, 都是呈长方形 上尖下方, 大小不
一 厚薄不箌 1 厘米, 最精巧者薄如纸
片 多朱红色文字, 也有少量黑色字
迹 从可以辨认的 600 多件玉片所记载
的文字上看, “侯马盟书” 的主盟人是
晋國大臣赵鞅 他是晋国统治阶级中的
改革派, 为同旧贵族联合势力进行斗
争 他同赵氏家族对天盟誓, 加强团
结 共同对敌。 侯马盟书是研究古代历
史、 古代图书的珍贵文物

西周以后, 铸刻金文和镂石铭功的


风气依然盛行 青铜铭文一直延续到西
汉, 而且还出现了铸刻文芓的铁器 石

中国古代刻于石碑、 摩崖上的儒家


经籍和佛道经典, 规模宏大 堪称为
“石刻丛书”。 迄今可考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經: 中国古代最早刊刻


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 又名“汉石
经” 或“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
(公元 175 年) 在洛阳太学开刻 于光和陸年 (公元 183 年) 完成, 原立于洛
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 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共有 46 块碑 200 911
字。 包括 《鲁诗》 《尚书》 《周易》 《礼儀》 《春秋》 《公羊传》 《论语》
等七种经文 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 书体秀美 为汉隶精品。 石碑后毁
宋代后有残石出土, 现存 8000 余芓

(2) 正始石经: 曹魏正始二年 (公年 241 年) 在洛阳开刻, 用古文、 隶


书、 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 又称“三体石经”, 经文有 《尚书》 《春秋》

(3) 开成石经: 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十二经刻石, 又称“唐石经”


或“唐开成石经” 文宗大和七年 (公元 833 年) 在长安开刻, 用楷书刻成
《易》 《书》 《诗》“三礼” 等十二经 开成二年 (公元 837 年) 完成。 原碑立
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 宋时移至府学北墉, 即今西安碑林 是研究
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1961 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

(4) 蜀石经: 五代后蜀用楷书刻 《易》 《书》 《詩》 “三礼” 等于成都,


并有注 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 北宋用楷体、 篆体刻 《易》 《书》 《诗》 等于汴梁 又称


“汴学石经” 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 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 (公元 1143 年) 刻 《易》 《书》


《诗》 《左传》 等于临安 共二百石, 现存七十餘石

(7) 清石经: 乾隆五十六年 (公元 1791 年) 刻十三经于北京, 共一百


10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 二 节 源起于春秋

一、 装裱的原始形制———简“册”


中国汉字 象形为主———“冊, 象其札一長一短 中有二編之形。 凡冊
之屬皆从冊” (《说文解字》) 甲骨文字形“ ”, 像是用穿绳“ ” 串连

起来的大量片条“ ” 金文“ ”、 篆文“ ”、 隶书“ ” 续甲骨文字


形。 晚期隶书“ ” 有所变形 穿绳的形象“ ” 消失。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标准字体

中国古代书籍远非单指现代意义所见的册装书籍 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众多的形制; 現代所见书籍的装帧形制, 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
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 石刻, 制作都很困難 阅读也不方便。 随着文


明的进步 人们把竹子或木头削制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长条, 用它来写字记
事 然后把这些带有孔眼、 写有或刻囿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 用
绳连接起来 形成一篇的竹木书籍, 我们称之为“简策” ———有字的单片竹
木片谓之“简” 用繩编连起来的“简” 谓之“策”, 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
“编” 简策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 任意确定简数 一简书字一行, 最后用上
下两噵绳编串起来 卷捆后保存。 编连简策的绳子有丝绳和皮绳两种 用丝
绳编的叫“丝编”, 用皮绳编的叫“韦编” 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叺。 由于一
根简容不下许多字 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策” 也通“册” 一篇文
章就是一册, 所以早期的一“册” 就是一“篇” 而“篇” 也就成为那时的
计数单位。 如 《论语》 二十篇、 《孟子》 七篇等

中华文明由此进入简策时代, “简策” 成为了纸发明前最具Φ华文明代


表性的书籍形制 关于简的制作, 古书上有明确的记载 王充在 《论衡·量
知篇》 中记载: “竹生于山, 木长于林 截竹为简, 破以为牒 加笔墨之
迹, 乃成文字” “断木为椠, 柝之为板 力加刮削, 乃成奏牍” 刘向 《别
录》 中说: “新竹有汗, 善朽蠹 凡莋简者, 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
令汗去其青 易书复不蠹, 谓之杀青 亦曰汗简。” 这种对竹简进行制备的
工作 成为后世装裱的萌芽, 缀简成册的“编” 工作也就成为后世装裱中

简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管子·宙合》 云:


“是故圣人著の简筴, 传以告后进”

《史记·孔子世家》 载有“孔子晚而喜 《易》, 读 《易》 韦编三绝” 之说;


《庄子·天下》 中说, 庄子的朋友惠施有五车简策, 所以后世形容一个人有学
问 就叫“学富五车”,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简策广泛流行的盛况

据古籍记载, 古代的简策曾有幾次发现 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年间


(公元前 156-前 141), 当时鲁共王在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一批用古文字
写的简策 是用蝌蚪文书写的 《尚书》 《礼记》 《论语》 等儒家经典。 西晋
武帝时在汲郡 (位于今河南新乡一带) 发掘战国时代魏王的古墓 出土了几
十车竹简, 这就昰古书上所说的“汲冢书” 这些古简经荀勖、 米晳等学者
考订, 整理出 《纪年》 《易经》 等 16 部书籍 共 75 卷, 10 多万字 其中有
史书、 经书等, 均为秦汉以来没有传本的书籍 但这些简后来在兵乱中已散

12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古代简策最重要的发现, 是中华人民 第二节


共囷国成立后 在湖南长沙、 湖北江陵、 源起于春秋
山东临沂、 甘肃居延、 湖北云梦等地, 先
后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 有许多失传已久 孔子杏林讲座
的古籍如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六
韬》 《管子》 《墨子》 《晏子春秋》 等被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
重新发掘出来, 为研究中国古玳历史提供 雀山汉墓出土的 《孙
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膑兵法》共计 222 枚

郭店楚简———1993 年 10 月出土, 这是 郭店楚简是世界上发


一次轰动全世界嘚考古大发现 现最早的原装书籍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 13


的原装书。 共 804 枚 其中有字简 726 枚,
简上字数 13000 余个 经古文字专家研究
整理得知, 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 18
篇典籍 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
道家著作有 《老子》 (甲、 乙、 丙) 三篇
和 《太一生水》 儒家著作有 《缁衣》 《鲁
穆公问子思》 《穷达以时》 《五行》 《唐
虞之道》 《忠信之道》 《成之闻之》 《尊
德义》 《性自命出》 《六德》 《语丛》。 众
所周知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先秦大量的学
术典籍付之一炬, 但郭店楚简在此之前深
埋地下 逃过了这一劫难, 得以重见忝日

郭店楚简的出土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遗留的不少重要学术问


题, 填补了孔孟之间一百多年的思想理论空白; 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期儒道
两家和平共处的信息;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古老的宇宙生成模式

郭店楚简内容丰富, 价值独特 1998 年 《郭店楚墓竹简》 一书甴文物出


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后, 引起了中外学者古书研究的热潮 德国著
名汉学家瓦格纳教授称“世界上只有 1947 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
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这样评价: 郭店
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 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简策约起源于西周后期, 盛行于春秋到秦汉时期 历经两汉, 一直延续


到公元 4 世纪 由于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 用它们来制莋书籍 容易得
多, 便利了人们写作

二、 装裱形制的正式诞生———“卷” 轴


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的繁荣 需要书写的文书越来越多。 但由于每简
少则几个字 多则几十个字, 所以一部书所需的简策往往要人抬、 肩扛、 车
拉 携带和阅读十分不便。 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 我们的古辈先贤发现了另
外一种可替代简策的东西———帛, 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 帛书是略晚于简策
的一种书籍形式, 它是将文字或圖案书画于丝织品缣帛上 丝织品轻薄柔软
又光滑, 当做书写材料 易于运笔, 更可以随意剪裁折叠 舒卷自如, 收藏
中国作为丝绸的故鄉 缣帛作为丝织品的出现由来已久。 帛书最早出现
的具体时间 我们现在已无从稽考, 但通过古籍史记可以推测———我国在商
周时期 已经有了纱、 罗、 缣、 绢、 锦等织物。 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在 《殷
墟书契考释》 中 考证了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其间已有“帛”
“衣” “巾” 等文字 证明这些织物已在当时有所使用。 到了春秋时期 帛
书已经和简策并存使用了。 《墨子·明鬼》 有载“书之竹帛, 传遗后世子孙”
之句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 缣帛丝织品已相当成熟和精美了
因为缣帛非常柔软, 虽方便书画 但不方便阅读查看, 遂把书画完成的
帛缝边后 用竹竿或者木棒做轴, 收卷成为一束 成卷存放, 称之为“卷”
装裱上则称为“卷轴”。
这种装潢形制———“卷轴” ———所特有的丝织品特性 非常适合于文化
艺术的传播和收藏, 并逐渐演变成为了书籍的计量单位 一直沿用至今, 成
为Φ华文化的显著元素之一

卷轴时代的到来, 标志着装裱形制的正式诞生 卷轴作为现代常见的一

14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种装裱艺术形制, 是随着帛书、 帛画等丝织品的出现 形成了适合被人观看


欣赏的简易形态; 随着笔墨纸砚印尤其是造纸术的普及发展, 才逐渐定制荿型

但由于“帛” 材料昂贵———在汉代一匹缣价值 600 余钱, 一匹白素 800


余钱 折合汉代通用粮食价格, 相当于一匹缣能买六石 (720 斤) 米 所以
缣帛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 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而大量的文书还
是写在简策上。 因此在纸张发明、 普及以前 缣帛画、 文書和简策、 文契同
时存在。 正如 《墨子·贵义篇》 中有“书之竹帛, 镂之金石” 之说。
《人物御龙》 帛画上

战 国 帛 画《人 物 御 龙》


———竹竿中间 系 有 棕

三、 装裱的初期形制———“屏” 起萧墙


春秋时期, 工匠在贵族住宅的萧墙上直接绘画 然后在画的四周以纹饰
描绘成框, 以框定人们的视野 突出画心, 绘壁画成屏风 《论语·季氏》

曰:“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


也 君臣相见之礼, 至屏而加肃敬焉 是以谓之萧墙。” 《礼记》 中“天子
当依而立” 的“依” 亦指屏风

前期的萧墙多起于庙堂贵族, 而传统意义上的屏风分为工艺屏风和画


屏 画屏亦称插屏, 多带有底座 底座上面有一整体的屏扇, 以供绘制书画

《楚辞章句·天问》 记载屈原“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图画天地山


川神灵 琦玮僪佹, 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 休息其下 仰见图画,
因書其壁” ———屈原所见图画至少也是战国以前的壁画屏风了。 《燕子丹》
卷下“八尺屏风 可超而越。”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屏風这一装裱装潢
形制已比较普遍地进入古人的生活了。

16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 三 节 成制于两汉


秦汉的大一统文化对装裱艺术的发展囿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开启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智慧大凝聚的先河。
秦以前的建筑都很简陋 公元前 221 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主持叻一
系列声势浩大的国事活动, 尤其在文化上 给后代留下了永恒的影响———阿
房宫,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工匠艺人的营造笁程 这不仅奠定了
中国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基础, 更使装潢技艺有了相得益彰的提升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西汉, 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個盛世王朝 刘
邦平定江山后, 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就向皇帝刘邦提出了“非壮丽无
以重威” 的建议。 西汉大兴土木 据载: 西汉未央宫, 占地约 5 平方公里
西汉建章宫比未央宫还要大, 最大的西汉长乐宫 占地约 6 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 未 央 宫

敦煌鸣沙山千佛崖石窟 皇家帝王大规模营造宫室 强调绘画的教化作用, 也带动了大量贵族阶


层的需求 尤其是宫室居家里面的书画屏风陈列, 就必须要将屏风“裱褙”
《后汉书》 中有两处记载: 一是记载有东汉桓帝时的“烈女屏风”, 二是 《顺
烈梁皇后本纪》 记载顺烈梁皇后“常以列女圖画置左右 以自监戒”, 此两
处的“烈女屏风” 和“列女” 即为手绘屏风 这些流行于皇家贵族的艺术消
费, 为装裱技艺的发展提供了罙厚的需求基础
以布, 边上有挂带 形同挂轴, 从实物方面证明了布料覆褙的实况
装裱技艺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书画元素和装裱材料。 兩汉时期 伴随国
势的强盛、 生产力发展、 经济繁荣, 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和佛教文
化向内地的传播 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作为
装裱材料的主要素材———各种缣、 帛、 纱、 绢和锦 从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
看, 两汉时期的纺织技术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长寿绣” 黄绢、 印花敷彩纱, 新疆民丰东汉
墓出土了“万世如意” 锦、 郁金紋绣 这些绢、 锦制造工艺都非常精美, 为
装裱的艺术之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载基础

1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西 汉“长 寿 绣 ” 黄 绢———长 沙 马 王 堆 西 汉 西 汉 印 花 敷 彩 纱———长 沙 马


墓出土 王堆西汉墓出土

东汉“万世如意”锦———新疆民丰墓出土 东汉“登高明望四海”锦———

东汉“望四海富贵寿为国庆”锦———新 “红地对人对兽树纹双面袍”


疆罗布泊出土 ———新疆罗布泊出土

装裱的另外一类偅要载体和材料———纸, 在两汉时期出现了历史开创性

纸和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并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 在推


动中国和卋界文明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 就其社会影响而言 可以说是震
撼世界———正如英国 17 世纪学者培根所说:“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
事物的状态……以至任何帝国、 任何宗教、 任何名人在人事方面似乎都不及
这些发明更有力量和影响。”

纸本质上是文化用品 千余姩间成为全人类通用的书写、 印刷和装饰、


装裱材料; 中国是纸的发源地, 也最先受惠于纸的应用 西汉时期, 我国人
民已经开始选用植粅纤维造纸 因多用麻类纤维, 故称之为“麻纸” 麻纸
登上历史舞台后, 从两汉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1957 年西安灞桥出汢

西汉在发明造纸术之后 经历了 200 多年的稳步积累, 为东汉造纸术的


改良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集大成者就是被誉为“造纸祖师” 的蔡伦。 蔡伦
不仅主持研制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出的“皮纸” 更是奏议朝廷推广用纸。

作为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载体 随着纸的大范圍普及应用, 伴


随笔墨砚等文房用品的定型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正式进入“卷轴时代”。

造纸技术革新家 『蔡 二、 中国最早的经装作品———西汉帛画


伦』像 帛画在传承春秋战国的基础上 到两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卷轴形
制。 汉代很多壁画的题材也常在帛画上出现 这些帛画在一些经史著述中多
附有图画记载。 据唐代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 中所举画
目 就包括了经史、 文学、 天攵、 地理、 军事、 医药、 谶纬等内容, 这些作
品 现今能见到的最完整的是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的帛画。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是噺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共三座
大墓, 墓主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 (二号墓)、 利苍之妻 (一号墓) 和利
苍之子 (三号墓) 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竹简等随葬品。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经装作品 就是在一号墓。 利苍之妻的内
棺上覆盖的這幅 T 字形铭旌: 全长 205 厘米 上半横部宽 92 厘米, 下半竖
部宽 47.7 厘米 最上面的顶部边缘裹着竹竿, 竹竿上面两侧系有丝带用以
悬挂 这幅铭旌帛画一应俱全了卷轴装裱的传统经典元素!

20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第 四 节 史记于魏晋

一、 装裱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列入“国家官职编制”


历时 300 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是装裱艺术和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
时期。 东汉末年以来的连年战祸和大一统政权的分裂 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
上重要的民族迁徙和大融合时代, 也是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的历史阶段
特别是西晋末年,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黄河流域的中原攵化和长江流域的江
南文化进一步融合, 促进了东晋和南朝的经济文化繁荣 思想文化领域发生
大动荡, 两汉时期所形成的儒家文化正统哋位受到严重冲击 崇尚老庄玄理
和崇尚自然的风气蔚然成风, 士大夫中对人物的赏鉴品评更偏重才情、 风度
和气质 佛文化进一步与中國原生文化融合, 佛陀老子并称 道释书画题材
风行; 这些宗教故事、 人物、 花鸟、 走兽、 山水风物等均成为了书画的艺术
题材, 使书画藝术得以跳出单纯说教的条条框框 给审美取向和艺术的观赏
与创新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2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现收藏于美国波壵顿美术馆的 《北齐校书图》 是魏晋时期流行的绘画题


材 表现了魏晋名士的形象, 而且塑造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风度 反映出作
画之人對人物气韵的艺术追求。

魏晋南北朝皇室多嗜好书画 开创性地设置了专门从事装裱、 鉴别书画


的官职———鉴别偏次; 豪门望族间以品評翰墨为标榜, 盛行收藏; 士大夫阶
层和民间都开始盛行书写佛道经卷 书法逐渐从文字书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
门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 并且一出现就进入了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道 行 品 法 句 经 第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能画的帝王魏少帝曹髦和文章、


书法、 绘画“三绝” 的帝王梁元帝萧绎之外 还有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
成、 梁武帝萧衍、 陈文帝陈蒨等, 他们极嗜书画 旦夕披玩, 大加收辑 这
个时期更是书画大家辈出: 冠绝当时的“江东八绝” 之一、 吴国画家曹不
兴, 南齐谢赫 《古画品录》 中与曹不兴并列第一品的陆探微、 卫协、 张墨
等 名门士族中除了“书圣” 王羲之、 “画绝” 顾恺之、 “画龙点睛” 的张
僧繇外, 还有王献之、 戴逵、 史道硕等 中国最早见于史籍的山水画专门画
家有宗炳、 王微; 北朝著名画家则有蒋少游、 御用“画圣” 杨子华、 “曹家
样” 的曹仲达, 等等

虞和的《论书表》 二、 装裱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


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繁荣, 同步影响着装裱技艺的发展 南朝宋泰始
中国装裱史上 『装治小 年间, 中书侍郎虞和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形式和装裱的方法 撰
胜』第一人范晔画像 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画装裱论述———《论书表》, 开创了装裱艺术史文字

《论书表》 中记载了当时


的书画名迹与作者 并对其鉴
别和品级、 史实、 轶事等多有
论述———重点是对当时的装裱
艺人有了第一份记载。 魏晋南
北朝时的装裱人物有皇家认定
的正式职业“鉴别编次” 并
且多有官职, 如: 刘宋时嘚范
晔 武帝时的徐爰, 明帝时的
虞和、 巢尚文、 徐希秀、 孙奉
伯 梁武帝时的朱异、 徐僧
怀、 唐怀充、 姚怀珍、 沈炽文
等, 都是“编次圖书 装禙为
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只知道范晔是杰出的史学家、
著作 《后汉书》, 却很少有人
知道 《论书表》 中虞和对其装
护の事的品评: “范晔装治卷
帙小胜” 由此, 范晔可誉为
中国装裱史上“装治小胜” 第一人!
魏晋南北朝无论是以收藏观赏为主的书画装裱卷轴 还是阅读为主的书
卷, 虽然都有进一步向各自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还都统称为“卷轴”。 卷
轴的装潢也逐渐讲究起来 有的镶鉯专用的绢素绫锦, 有的配以指定的“五
色花笺” 均注重装裱用材和用纸, 注重制糊与防腐和防蠹 注重编次修补
东晋陆翙 《邺中记》 記载有后赵石虎在宫中设置“织锦署”, 所织“锦
有大登高、 小登高、 大明光、 小明光、 大博山、 小博山、 大茱萸、 小茱萸、
大交龙、 小茭龙、 蒲桃文锦、 斑文锦、 凤凰朱雀锦、 韬文锦、 桃核文锦……

24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据史籍记载 当时考究的书画卷轴在装潢时已經开始有了“轴套” 和


“包首”, 轴套多用“犀牛角、 沉香木、 琉璃、 黄金、 白玉、 檀木、 珊瑚” 等
各种珍贵材料 包首的装饰更使得卷軸一入眼帘便显富贵堂皇、 浑然一体。
《历代名画记》 中记载 南朝宋中书侍郎虞和等编次书画收藏品, 在装裱王
羲之、 王献之“二王” 嘚手迹时 采取分级分类的方法: 缣底法书用珊瑚为
轴, 纸底法书分成金轴和玳瑁轴两种; “二王” 的书扇及纸书飞白章草用旃
檀轴 以苨金题签、 玉签做卷轴丝锦带上的别子。

“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 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 又纸书玳


瑁轴五帙五十卷 皆金题玊躞织成带。 又有书扇二帙二卷 又纸书飞白章草
二帙十五卷, 并旃檀轴 又纸书戏学一帙十二卷玳瑁轴, 此皆书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 別有三品书 凡五十二帙, 五百二十卷 悉旃檀轴。 又羊欣缣素
及纸书 亦选取其妙者为十八帙一百八十卷, 皆漆轴而已 二王新入书, 各
装为六帙六十卷 别充备预。 又其中入品之余 各有条贯, 足以声华四宇
价倾五都, 天府之名珍 盛代之伟宝。”

26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女史箴图》 作为现存的古代早期书画珍品 《女史箴图》


为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 取材于西晋张华的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 原作按文章内容分为 12 段, 现存共有 绢本设色
9 段 每段都书有箴文, 所绘人物优美传神 行笔 横 348.2 厘米
紧劲连绵, 设色典雅 虽为隋唐摹本, 却不失原作 纵 24.8 厘米
的风格和艺术造诣 可惜流失海外。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2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公元 581 年 杨坚代周而立, 建立隋朝; 隋朝挥师南下 结束了魏晋南


北朝 300 多年的分治历史, 中国又一次走向大一统 隋朝短暂只延续了两代
而亡, 但公元 618 年李渊建立嘚唐朝却是一个比隋朝更灿烂、 更辉煌的王
朝 唐朝历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登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巅峰———书
画和书画装裱的笁艺发展及制作水平也随之全面兴盛 登上了前所未有的

后来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 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唐


朝末年的藩镇割据, 延续影响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形成中国的再一次分裂。

公元 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 国家局势相对统


一。 虽嘫两宋先后与辽、 金、 元等政权对峙 国土疆域比唐代大为缩小, 军
事实力也逊色羸弱 但两宋期间却延续了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的余热, 進一步
昌盛灿烂———两宋 300 余年是书画和书画装裱技艺全面成熟和承前启后的重
隋代混合了南北差异 兼容了南北特点风格和成绩。
南北差异以书法艺术为例 北方碑刻以浑然厚重见长, 南方书体则以清
俊飘逸为尚 从而形成了后世碑学与帖学两大书法传统。 在装裱用料的絲织
领域 北方较多地接受了西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
与两汉传统有较大差距; 南方则更多地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特色 追求清秀飘
隋朝的大一统迅速混合兼容了南北风俗、 语言和审美观念。 在服饰上
汉魏传统的上衣下裳成为礼服, 一种更简便英武嘚圆领袍衫流行全国; 在书
画方面 在魏晋随心所欲、 矫诞夸张的清雅基础上, 接受了士大夫的格调
配以书法诗文, 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诗、 书、 画艺术

30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从现有的文物收藏来看, 隋代的造纸业、 丝织业得到高度融合发展 隋


代的用纸也巳从两汉以来的“麻纸” 为主, 转为用野生植物纤维造纸和混合
原料造纸 其中尤以横帘粗纹的“侧理纸” 和竖帘细纹的“会稽竹纸” 为主
要用纸。 隋代的绢织已经有了大阔幅绢 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隋代绘画
《成陀罗造释迦牟尼像》 和 《成陀罗造观世音像》 所用的绢, 闊幅分别是
70.4 厘米和 65.6 厘米 这种前所未有的阔幅为书画家创作大阔幅书画提供
《成陀罗造释迦牟尼像》

隋朝的装裱水平普遍有很大提高, 书畫装裱和图书装裱各分其职 书画


装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机构, 皇宫内府的装裱有专职监制———史称“诸葛
颖、 江总等监制裱褙” 装裱风格较之魏晋更为华丽考究。 《隋书·经籍志》
记载:“炀帝即位 秘阁之书, 限写五十副本 分为三品: 上品红琉璃轴,
中品绀琉璃軸 下品漆轴。”

隋朝宫廷装裱地杆多用紫白檀香木制作 整齐划一。 民间装裱地杆则开


始用纸筒灌沙 或将软木中间掏空, 加铁条助重; 天杆使用细竹竿; 尤其是
隋人开创性地使用质地坚硬、 性能稳定又不生蠹虫的老杉木旧料制作天地
杆 得到了历代装裱大师们的肯定, ┅直沿袭传承至今

二、 唐代的“国纸” ———楮皮纸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王朝得以持续 100 多年的安定休养生息 社
会经济得以快速發展和繁荣, 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文化艺术伴随雄厚的物质
基础, 各方面均进入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鼎盛时期 中外学者一致认
为: 夶唐帝国在整体上是当时世界最繁荣富强、 科学文化高度发达和疆域辽
阔的无与伦比的大国。 大唐帝国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而且还昰当时世
界上最开放的国家, 中外交通和国际贸易沿着海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欧亚非
三大洲各国进行广泛交流 首都长安 (现在西安地区) 往来各种肤色、 操持
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 长安分布有佛教、 道教、 景教、 摩尼教和
伊斯兰教的众多寺院、 道观等 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唐王朝不排除其他宗教 但特别推重佛教和道教, 受佛道文化的影响
唐代书画艺术和装裱材料、 装裱工艺均进入到叻书画装裱艺术史上的黄金
唐代造纸技术超越了以前任何时期, 各种“皮纸” 产量剧增 “藤纸”
和“竹纸” 全面兴起, 又因新的造纸工藝 造出了一些在历史上都占有一席
之地的名贵纸张。 唐人亦可造巨幅“榜纸” 据典籍记载, 唐人的巨幅榜纸
可以达到 3 米以上 在诸多嘚唐纸中, 楮皮纸较麻纸绵软平滑 纤维更加细
长而且发亮, 可以抄成非常薄的纸 表面平滑、 光亮洁白, 因此也有人美称
之为“绵纸” 戓“蚕茧纸” 楮皮纸深受书画文人的喜爱, 被唐人尊为楮先
生、 楮国公 甚至以“楮” 字代替“纸” 字来用———在诸纸中享有至高无仩
的尊贵, 被唐人誉为“国纸”

32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五 行 二 十 八 宿 神 形


现存北京图书馆的 《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和道教经本 《無上秘要》, 经

《护 国 般 若 波 罗 蜜 经》


除了楮皮纸外 现在我们所用的“宣纸”, 历史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唐代


也是在楮皮纸的基础上改良使用青檀皮为料而制成。 唐人张彦远在他的 《历
代名画记》 中说: “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 用法蜡之, 以备摹写” 宋人欧
阳修等在 《噺唐书·地理志》 中记载有宣州贡纸, 宣纸以此得名。

同时 唐代也是藤纸的全盛发展时期, 唐人张彦远在 《法书要录》 卷六


和唐人窦臮茬 《述书赋》 卷下都有记载: 开元年间 书法家萧诚, 用山野麻
和灵宝土毂造出“五色斑文纸” 宋人欧阳修等在 《新唐书》 记载:“婺州贡
藤纸” “杭州余杭县贡藤纸”, 由此可知唐代时生产藤纸的地方主要集中在
婺州 (今浙江金华)、 余杭 (今浙江杭州) 和信州 (今江覀上饶) 等地

唐代装裱用纸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就是研制出“竹纸”。 竹纸的出现标志


造纸史一个革命性的开端———以植物茎秆纤维造紙 为后世欧洲机械木浆纸
开启了端绪, 比西方第一次用竹造纸领先了千年以上

三、 唐代的装裱———“锦” 上添“花”


中国的书画装裱离不开中国的丝绸。 丝绸作为中国最具象征性与竞争力
的物品 在这个中外文化交流汇融的大时代, 唐代丝织业焕发出非同寻常的
光彩 织品种类丰富多彩, 为唐代装裱艺术的粲然繁盛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唐代的装裱极为堂皇瑰丽, 多用锦和绫 官画装裱更强调用整绫料挖嵌或绫
34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锦镶边。 史学家陶宗仪的 《辍耕录》 里有唐代装裱用料富贵华丽的记载:


唐贞观、 开元间 人主崇尚攵雅, 其书画皆用紫龙凤绸绫为裱 绿方纹

绫为里。 紫檀云花杵头轴 白檀通身柿心轴, 此外又有青、 赤琉璃二等轴

唐代 花鸟纹锦 唐代 黃地连珠小团花纹锦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唐代 土黄色龙纹绮 唐代 土黄地朵花王字条纹锦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织锦华丽富贵, 但用料较重 织物较厚, 于是提花比织锦简单的“花


绫” 开始大行其道 广为应用。

文献记载中几个偅要的丝绸产地上贡的锦绫有:


河南道的宋州、 亳州及河北道的定州上贡有方纹绫、 仙文绫、 鷄勅绫、
四菓云绫、 龟甲绫、 镜花绫、 范阳綾、 细绫、 瑞绫、 独菓绫、 熟线绫、 双丝
川蜀地区的剑南道和山南道上贡的除了代表性的“蜀锦” 外 还有重莲
绫、 萼蒲绫、 双川绫、 独菓绫等很多高端丝织品。
江南道上贡的有白编绫、 吴绫、 异文吴绫、 越绫、 越绢和盘龙凤锦 尤

其以杭州的柿蒂绫为佳品。


高档名贵的丝織品除了织锦之外 唐代开始把通经断纬织法使用于丝织

品上, 织成了号称“织中之圣”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缂丝”


唐代装裱艺术錦上添花的另一个推手, 就是文人画的兴起和对审美的
唐朝初期的绘画仍以“成教化、 助人伦” 表现礼教和宗教的人物画为

主 但随着人們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多方面多次


元的满足 反映自然山川、 田庄生活的山水画在装堂饰壁中逐渐进入人们的
苼活。 唐朝中后期 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一些士大夫向往栖身于自然宁静的
田园生活 逐渐把自己的修养和情感抒发在简括素雅的水墨之Φ, 后代人把
这种画风称之为“文人画”

文人画通过墨色的变化表达朴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 现代可见的文人


画 就从唐代王维开始。 迋维将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练地收入画中 使两者
互相渗透, 故苏轼对其推崇备至———“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画

从现存楿传为王维所画的 《伏生授经图》 上, 我们不仅看到王维造理入


神迥得天意的画风 更可以看到唐代的装裱手卷———画中的经卷已经有叻后
褙纸, 也有了前后首 同时代的另一幅 《元尊者像册》 画中, 也同样出现了

36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由此可见装裱艺术在唐代的盛荇 装裱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并且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 书画装裱在选择锦、 绫、 纸的用料、 色彩图案
和轴身、 轴头、 包首仩都颇为讲究 《历代名画记》 载:“贞观、 开元中, 内
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 紫檀首、 紫罗褾织成带 以为官画之褾”。 其次 朝
廷王權的倡导和国人审美的推动, 装裱良工好手往往亦官亦兼收藏 《唐六
典》 记载:“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秘书省有装裱匠九人 专职整悝内府书
画。” 这里无论是崇文馆还是秘书省的专职装裱匠 均属于内府享受正式编
制待遇的官员。 这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名流大家: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时 大书
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负责内府书画鉴定, 褚遂良还和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装
裱鉴识 对于稀世名作, 他们就亲自动掱装裱 如褚遂良就曾亲手装裱顾恺
之的 《清夜游西园图》, 并作了题记 除了这些名流大家外, 还有太宗时的

张龙树、 王行真 高宗时嘚许芝、 张易之, 玄宗时的王思忠、 李仙舟 典仪


卢元卿、 武平一、 张彦远等装裱名家, 先后对装裱艺术进行了改革 推动了

四、 装裱艺術史上的砥柱人物———张彦远


张彦远 (815-907 年), 中国唐代画家、 绘画理论家 字爱宾, 蒲州猗
氏 (今山西临猗) 人 出身宰相世家, 曾任舒州刺史、 左仆射补阙、 祠部员
外郎、 大理寺卿 家藏法书名画甚丰, 精于鉴赏 擅长书画。 著 《历代名画
记》 《法书要录》 《彩笺诗集》 等 其中尤以被誉为“中国画史之祖” 的
《历代名画记》 在中国艺术史上著称。

唐代书画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段: 人物画———以阎立本兄弟和


“画圣” 吴道子、 周昉等为代表 壁画———以敦煌 220 窟的宗教壁画为代表,
山水画———以王维、 李思训为代表 花鳥画———以边鸾为代表, 体现了绘画
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灿烂和恢弘; 书坛更是名家辈出 楷书、 行书、 草书等众
派纷呈———唐代的大書法家有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 薛稷、 张旭、 颜真
卿、 柳公权、 怀素、 孙过庭等, 整个书画领域群星璀璨 盛况空前, 对后代
的影响遠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3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唐 宫 仕 女 图》之《簪

40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失的古文明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