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去寒入罗衣春尚浅撒去寒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几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①鸦啼处:此指柳树丛中。

②人人:犹言人儿,对亲爱者的称呼,情人的昵称。宋时口语。周邦彦《迎春乐》词:“人人花艳明春柳,忆筵上偷携遥。”

③哀弦危柱:指乐声凄绝。苏轼《水龙吟》词:“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柱,筝瑟之类弦乐器上的弦柱。危,高,指弦音高厉。此处“危”“哀”是弦柱的修饰语。

④庾信:庾信,见周邦彦《大酺》注。愁如许,庾信有《愁赋》,今不传,只留断句若干,如“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⑤念永昼:贺铸《薄倖》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此用其意。花坞:花房。坞,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为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⑥永昼春闲:春日闲寂无聊,觉得天长难以打发。

细细的柳条千丝万缕,到处都是鹅黄色,鸦雀处处鸣啼。还是早春,轻寒阵阵,侵入衣裳,刚刚又过去一阵风雨。我询问刚飞回的燕子:在来时路过的绿水桥边,有一个画楼耸立,可曾看到我的心上人?我料想她也和我一样, 关上云窗,无精打采,任凭琴上落满尘。我的忧愁像庾信那样多,不知为谁而双眉紧皱,难以展开?独立在春风中,我落下泪水,付与江水向东流去。想到这昼长春闲的时日,整日昏沉怎生挨得过去?闲靠孤枕睡意沉沉,听到那黄鹂的动人歌声。醒后更觉无聊,只见斜阳依然。

这是一首感春恋友、抒愁遣恨的优美词作。

清代《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其实包括南宋在内的词人们,不少都懂得“借景叙情”的艺术奥窍。但要真正能运用得富有美致,却也很不容易。试看本词:开端先捉住最能体现新春季节特征的柳条,并把它推入画面中心,一个“弱”字将万千细柳刚从肃杀严冬中苏生过来而尚带纤柔娇怯的情态都笼括了。继之说仿佛青春女神以柔丽之手把淡黄染料细心而均匀地涂抹在柳条上,使柳支们都穿上了鲜艳可人的春装,因而招引着鸦鹊们的停憩和鸣叫。这就有声、有色、有动感地把一派盎然生机凸现于纸面。身处这清新、活泼、温馨、开朗的新春境界,很自然地诱发人的一腔恋情。由景入情怎么过度才产生好的审美效应呢?──一个“寒”字传递了个中信息。身着罗衣,本该轻暖;缓步郊野,本该欢乐;却不料因春天刚到(即“春尚浅”),乍暖还寒,凭空又飞来“一番风雨”。前人曾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写春佳句,可知风雨忽至乃新春之常景。但阴风冷雨毕竟给词中主人平添了一番“寒”意。于是由“寒”而榫合无痕地潜转忧思,就顺理成章了。

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菩萨蛮》即有“寒山一带伤心碧”之句,原来“寒”和“伤心”有着内在联系呢。被奉为词坛“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也有“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此情谁得知”的恋情描写,更可证明。所以,袁去华于此景中融情的描叙很谐顺地导入对恋人的思念,就很有艺术的审美情趣。词人的巧妙还在于把空泛的心理思念,转化成具象的生动描绘:词人情之所致,忘乎所以地追问着翩飞的春燕:燕子啊,你们在飞回故乡经过绿水、红桥、黄土路时,可曾在那彩饰的楼房中见到我那可意的恋人儿?“人人”即“人”,既适应词曲的格律要求,又突出对那“人”的深长情意,故此“人人”实指作者的爱人。接着,不待燕子回答,词人自己先就说道:不难想象啊,她因蒙受着离别之苦而门窗紧闭,闺房凄寂,更懒得弹琴抚瑟,以致琴瑟之上积满灰尘。(“云窗”,指云母片镶饰之窗,形容门窗─?居室之华丽。或谓此句指“楼阁遮掩于云雾之中”,似觉不当。“哀弦危柱”指乐器上发声的弦线和支柱。“哀”形容弦声哀伤,如魏文帝《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杜甫有“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的名句;周邦彦词中亦有“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描叙。“危”形容支柱端直。)

过片,由遥念恋人之凄寂返转来述及词人自身之愁苦,借北朝时著名的大辞赋家庾信来比况自己,则能引起人的深广联想和思绪共鸣。此言当年庾信之愁啊也像“我”今天这般;实即“我”今天之心境啊一如庾信当年之烦愁!唉,是谁引得“我”眉峰紧蹙地愁思不断的呢?……。北朝时庾信曾写过《愁赋》(后已失传),在《哀江南赋》及《咏怀二十七首》等作品中都流溢着诗人满腔的忧愁郁闷,人们每每用为熟典,如姜夔词中写道“庾郎先自言愁赋”,刘辰翁词中亦有“更江令恨别,庾信愁赋”的句子。袁去华明知自己愁因“为谁”却故作疑问,则进一步深沉地蕴含了对恋人的热切情思,同时使词作多了一层跌宕之致和灵动之美。问而无人答,愁而无处消,于是“我”就只得迎风独立、自抛泪珠,请滔滔的东流之水带去对恋人的无限情愫。欧阳修写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以表爱情欢乐的词句,也写过“为问新愁,……独立小桥风满袖”以示失恋之苦的词句,袁去华巧妙地化用其境,却自铸新意于上──以“弹泪眼”而使境界更增视动性和立体感。本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弹泪眼”乃伤心之情最炽热的典型表现,确如宋人杨万里所言“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

词人想到春日渐长,本该在新春中一展宏才(词人曾有过“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的“书生报国”之志),现在因恋人音信杳茫,自己愁肠百结而感到燕飞柳舞的春天却也“闲”得无聊,于是心倦意懒竟不知如何打发时光,只得随便地依着枕头,听任黄莺鸟儿自在地鸣唱和絮语。任鸟声清脆悦耳却难以焕发自己的欢欣喜跃,自己还是昏然入梦,但因心态不宁故而梦境不深,不久即被黄鹂的轻歌软语唤醒;而醒来之后依然体态不支,精神不振(“厌厌”即恹恹),昏昏沉沉之间不觉已是夕阳西下,花圃暗淡,周围一派冷漠气氛……。(“花坞”是四周高起而中间凹下的花圃。唐诗中有“花坞夕阳迟”的句子。)

本词上阕以柳舞鸦啼、燕飞风雨的新春胜景触发自己因春生情、由春恋友的思绪;中间由已及人,此伏彼起,以幻境勾勒出恋人的苦况;下阕则以东风送暖、碧水东流和黄鹂欢唱的秾丽春景,背面敷粉地反衬自己的幽闷和愁结。全词以一个“愁”字为潜思默化的内在机杼,使词中各景各物显得动静有致、远近协调、浓淡相配、情景相谐,在幽怨悲凄中亦饶清朗活畅的韵致,所以成为耐人吟味的词坛佳作。

此词写离恨相思之情,客居而至春日,倦游思归之心自然而生。本词为初春怀人之作,在古诗词中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做到不和别人雷同实在不容易。袁去华这首《安公子》就以其构思别致、章法新颖而独有特色。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看见新柳,自然地想到当日离别时爱人折柳赠别的情景。

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没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羁留,这怎不教人睹物伤怀呢?再说春浅衣寒,又加上风雨,有谁又不想象中的温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写景,其实已笼得全篇之意。

这首词虽用景语开头,但景中含有浓烈的感情,这自然除了被人讥笑“意浅笔弱”的可能。“燕子来时”是由春天的到来而自然引出来的;而燕子来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绪牵向“了在南方的家乡”并产生人归落“燕”后的感情。

不过,作者没有正面说出这些意思,而只是问燕子在来时的路上是否看见了他的爱人。这一问安排得轻灵新巧,极有韵味,也极情深。况且问语中又设想爱人是在“绿水桥边路”旁的“画楼”上这不是又在暗示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吗?“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则直写对方情绪。作者的本意是要写自己怀人,但这里却构思出一个人来怀自己的场面,这是很有意思的。

下片放下对方,又开始从自己方面叙说。“独立东风弹泪眼”就是设想出来的遣愁法之一。只是这一句写抛泪者形象,单独看来并没有多少特别的好处,但由于作者是在水边,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绿水桥边路”,所以他顿生寄泪的念头。这一想法新鲜、大胆,设想的意境又十分美丽、浑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泪回去,那将比任何书信都能证明他诚挚的思念。

而且因为有了这一句,“独立东风弹泪眼”才脱俗超尘,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可是语虽新奇,寄泪终究是办不到的。痴想过后,眼前仍旧是“永昼”,是“春”,是“闲”,排愁无计的主人无奈何又向自己发出“人倦如何度”的问题,这连续的发问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词人举措茫然的神态和无处寄托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

同样,“人倦如何度”的满意答案是没有的,“闲傍枕”就正好说明了并无度时良法,于是作者百无聊赖只好去听“黄鹂语”。黄鹂鸣声悦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闷呢?“唤觉来厌厌”,作者在黄鹂声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样的声音唤醒,醒来后精神“厌厌”地,一点不振,因此我们知道黄鹂语不但没有使作者消忧,反而空添一段惆怅。

“残照依然花坞”,仍用景语结尾。同开头呼应。这首词的想象和构思能不落俗套,结构又十委婉曲折。此外,这首词另一特点是下字准确、生动。比如:“嫩黄匀遍鸦啼处”一句不仅声色俱全,而且用“匀”字写颜色,一方面使人觉得处处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仿佛是从一处匀向别处,因而色彩都并不算浓。这种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调,也使色彩空灵透明。

再如:写对方用“静掩云窗”,“掩”而且“静”则表达作者怀人已久已深的情怀。又,“尘满哀弦危柱”说尘已覆琴,当然是很久已经没有去整理了;但对久不发声的弦、柱仍然用“哀”“危”修饰,那么女主人内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为谁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写愁,既显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鲜明,似乎读者对此愁可见,可触。还有:“独立东风弹泪眼”中的“弹”

全词意脉清晰,结构甚巧。设想奇妙而入情,“问燕”与“寄泪”的举动为全词增加许多色彩。本词之妙,主要在章法。景起景收,章法浑然。

袁去华[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安公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凋名。唐《教坊记》云:“隋大业末,炀帝幸扬州,乐人王令言以年老不去,其子从焉。其子在家弹琵琶。令言惊问:‘此何曲名?’其子曰:‘内里翻新曲,名《安公子》。’令言流涕悲怆,谓其子曰:‘尔不须扈从,大驾必不回。’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为君,吾是以知之。”’此凋有不同诸格体,俱为双调。在此只列一体。前片八句,后片七句,共八十字。前片第一、四、五、八句和后片第二、四、七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

●●○○▲。●○○●○○▲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

●●○⊙▲。○○○●○○▲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

●●●○⊙,○●⊙○▲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着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在前期的推送之中,小伙伴们可能只是对直裾深衣的形制有简单的了解,本期子衿就为小伙伴们展示一些虽古老却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文物,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那些古老文物的魅力吧!

这件对龙纹大串花绣绢棉衣为马王堆出土文物中保存较好的衣物之一,是一件直裾深衣,为宽袖,用高级刺绣布料制成,极为精工华美。领、袖、衣缘均用锦,与“衣作绣,锦为缘”的制度相合。

这件直裾从用料到裁剪都令人惊叹,然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这锦绣纹样,在直裾锦领内外各有一条绦带,应是可拆卸的,以体现新意或者是以应规矩。这条绦带宽不足七厘米,纹样却格外繁复复杂,在这窄窄的一条布上,竟然将车马、人物、驰猎、猛兽等生动的刻画出来,又整齐对称,这可能是现今发现的最早针织品之一。

这件直裾的整体花纹为对龙凤纹,花纹色彩繁多,有深蓝、靛青、绛紫、金黄、淡黄、牙白等颜色,以冷色调为主,显得极为庄重典雅。单位图样由四对凤纹,三对龙纹组合而成,左右对称。凤的造型尤为精美,“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全然是女子绰约,秀拔,爽俊之态,《洛神赋》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句,大概就是如此吧。这锦绣纹样足见古时刺绣的巧夺天工。这件直裾深衣增饰加工无比繁复,应该是贵族妇女的礼服或者吉服,真的是全身上下都是钱啊!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是很重视丝织业的,所谓“食必粱肉,衣必文绣”,随着贵族们越来越奢侈,对手工业者的需求便越来越多,《左传》中便有写到,当楚国要攻打鲁国时,鲁成王便用匠人、女工及织布者各百人,又将公子衡作为质子一同送去来贿赂楚王,使鲁国免于一场战争。可见当时丝织业者的重要性,所以当时丝织品如此精致也是一定的,毕竟统治者喜欢嘛。

这件素纱棉衣跟刚刚的那件是不是乍一看有很大不同呢?首先这件直裾并没有惊艳到小伙伴们的花纹,其次袖口宽窄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件便是窄袖式的直裾深衣,在袖口处有明显的收杀,用本色素料制成,不饰文采。《论语》中有“红、紫不以为亵服”一句,也就是红色与紫色不能做为内衣或者家中的便服的颜色,因为古代大红色为“朱”,是很贵重的颜色,红、紫都是这类,也一起被重视起来,所以不能作为家居常服或内衣穿着。这句话可以反证这件素纱棉衣定为贴身穿着的内衣,不能外穿。

这件便为大家历史书上都见过的素纱襌衣,仅仅重四十九克,大致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大家纷纷表示再一次被汉代发达的丝织业吓到了,真可谓“薄如蝉翼”,现在对素纱襌衣的用途说法不一,有些人认为素纱襌衣为罩在锦袍外面,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穿上后飘然若飞,体现出女性的柔美。然而这种想法有着极大的漏洞,素纱襌衣与上文提到的素纱棉衣一般,都为窄袖,而外面的锦袍一定是宽袖,又怎能穿着于外面?且因其为素色,所以小编认为素纱襌衣用途同样为内衣穿着而非外穿。

襌dān:《说文解字》云:“衣不重”,也就是无衬里的单衣的意思,小伙伴们千万不要理解成禅哦

大家看完本次的推送有没有跟小编一样都被那繁复华丽的花纹惊艳到呢?这些服饰不仅历经数千年仍存于世,而且上面那些刺绣竟然依旧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即使现代也很难做到的东西在汉代却做得极为精致,现在小编的内心只有一句话:“别拦我,让我穿越回去!”可惜并不能实现,那就只能在手机前默默地看着子衿想象了。本期对于直裾深衣的已经描述的差不多了,小伙伴们继续期待一下下周关于曲裾深衣的描述吧,看看有什么能让我们继续惊艳到的吧。

图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内容参考: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申请加入诗词交流群,可向公众号发送【诗词群】获取详情;了解诗词班最新招生信息可发送【诗词班】。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诗词书画。素笛轩诗意平台唯一客服QQ:,欢迎留言咨询,并且期待您的宝贵建议。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带你玩转诗词书画的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入罗衣春尚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