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读过光荣与梦想伴奏,5分钟读后感急,请描述一下主要内容

拒绝访问 | www.gg1994.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1994.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f73d8a76aa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爱上阅读,爱上生活。只有自己能治愈自己,只有阅读能滋养心灵!
方尺规: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 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来源:
斯伟江:中国舆论批评的底线在哪里——只谈法律
一,没有明确界限,但有合理标尺中国法律上来说,&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似乎就是,一失实,二,受损。这是简单的法律。其实不简单的是,何为基本内容失实,其中最难的是文字的理解,古人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经典需要注,注完还要疏,就是这个意思。专利侵权案子,法院往往首先要解释专利权的范围,而范围往往主要由文字解释决定。很多聪明人说话一点就透,讲笑话往往要抖包袱,需要前面有语境。因此,在精细一点的司法,会强调,被指控诽谤(侵犯名誉权)的文字,在当时的语境下,除了文字本身,是否还会诱导别人想到什么?会有什么影射的意义?而这些影射指向的事实,是否虚假?而用来理解文字在特定语境下的人,是一般的读者(特殊情况例外),即一般的读者读了这些指控的文字会有什么理解?理解出来的东西是否属实?什么叫基本失实?这就涉及到证据和证明标准。首先,文字引用的证据必须是可以被证实的,或者说,写文字的人经过考证认为属实的,(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就是说一般人相信这个引用材料属实的,这种情况下,即便最后证实,这个引证材料是假的,引用人也不承担责任。有一定的证据,经理性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哪怕这个结论,最后是错的,一般也不承担侵权责任,因为这是学术讨论,或者是舆论批评。那么,如果一篇文章所引的证据明显没有出处,讨论的标准,明显不理性,没有逻辑,最后推出的结论,失实,恐怕很多情况下,需要承担责任。当然,终归会有例外。我们后面会谈到。因此,研究诽谤,一定要强调特殊语境,文字解读,这就是个案的特殊性问题,永远不要指望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在那里!二,证明标准媒体一直在说的无罪推定,实际上是刑事诉讼上的术语,基本上指在指控方的证据,必须达到&对指控的事实排除合理怀疑&的确定高度(美国的标准),中国的标准是必须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被告人才能定罪,在证据达到这个标准之前,被告人应被推定是无罪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不得自证其罪。怀疑人家有代笔,其实,没有必要达到这个高度(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是,如果下定论,或者暗示很可能有代笔,则,至少要达到高度盖然性的程度。这是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略低于刑事诉讼,国内采取的是高度盖然性,即,指控事实很可能存在。这个比较专业,通俗一点,就是,看了证据,分析后,客观中立的人会说,XX文章有枪手这是很可能存在,这就达到高度盖然性标准了。当然,这个很可能不严谨,严谨一点,请去查&高度盖然性&。因为,法院将对双方证据/理由进行分析,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谁的文字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都需要学习法律,平日,大家根据谨慎,理性的原则,审查材料,进行批评,一般都不会构成侵权。因此,在批评,质疑的证据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之前,不要擅自下定论,或者影射,暗示有这样的结论。三,引用材料需要谨慎实践中,故意虚构事实,明显虚假,诽谤他人,容易判断,难以判断的是,引用别人的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如是对一些没有出处,且无法证实的材料,分析推论出来的结论要谨慎,千万不要下肯定性的结论。因为材料是基石,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容易倾倒。武汉中院曾经在XXX诉XXX的名誉侵权案认定理由可以作参考:&本院认为,XXX在访谈的言论和网上发表的文章中,对XXX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但评论中使用&自吹自擂&、&拔高自己&、&玩冒充把戏&等词语,足以误导公众认为XXX在职务、论文、学术理论等问题上造假,从而导致对XXX人品、声望,社会评价地降低,给XXX造成精神损害,XXX名誉被毁损的事实成立。XXX为证明其言论属实,举出大量在网上收集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没有到有关网站和XXX等处核实,无法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的规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故应当认定XXX的侵权事实成立&。这个判决写得不怎么好,但是,其中说到引用资料的问题,值得注意。尤其网上没有出处的材料,观点,需要非常谨慎对待。四,转发加评论需谨慎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微博上,有一些未经证实的东西,一般人不知真假,作为信息流动,转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加了评论,说,就是这样,等于是个人为转发的内容真实性背书了,容易构成侵权。或者评论中暗示转发的内容属实,也容易构成侵权。五,公众人物的特殊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美国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标准,是没有真实恶意的批评,哪怕有失实之处,也不构成侵权。中国的司法实践,到不了这么宽松的标准。应该说,前面说的一到四条,对公众人物批评案子一样使用,只不过,稍微宽松些。理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玩笑)。六,抗辩1,& 完全由理由相信自己说的是真的。(以一般人的标准),如朝鲜有些人民说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虽然事实上是假的,但是,他说出来,是完全有理由的。这必须是一般人的标准。2,& 为了公共利益的正当评论。如批评政府。只要不是煽动武力颠覆,一般都可以。(这是理论上,实践中需要谨慎)。3,& 对方同意。如一个人在网上说,大家都来骂我呀!4,& 无意冒犯。在一定的语境下,说话人不知道。如你在浴室里骂别人的东西失实,谁知道这里装了广播。5,& 无第三人听到。当面批评,不存在侵犯名誉权。名誉权的损害后果是公众评价下降。6,& 过了诉讼时效。譬如知道侵权发生二年后起诉,没有时效中断,延长等。7,& 没有造成名誉损害。譬如,有的人就是&皮厚&(家乡话)。呵呵。玩笑。有的名誉损害非常小,如同事之间被人骂句小气鬼,一般法院不理小事,也不会被认定侵权。如果在大会上讲这话不一样。8,& 其他七 结论在一定的语境下,说的话/写的字,肯定,暗示,隐射XX存在YY事情,如果,最后YY被证实虚假,导致XX名誉受损,被告如果没有第六条规定的例外,一般会被认定侵权。因此,温良恭俭让似乎有点用,你说是不是?原告需要证明对方说了什么,自己社会评价降低,被告需要证明,说的东西基本属实(或者引用材料,分析理由具有合理逻辑),对方名誉没降低。由于诉讼成本比较高,时间成本,加上心力,加上,律师费,你知道的,不便宜,呵呵。因此,真正上法庭的官司,往往是比较大的事情。例外的情况也有。(未必正确,供批评)。
南方周末:当别人齐步走的时候,我可能在散步——陈道明
我的中国梦,是每个人都能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正常睡觉,正常治病,正常吃东西,正常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呼吸的空气是正常的,到医院看病、排队、挂号也是正常的,死亡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这次我要演一个与众不同的刘邦,一个没有底线的流氓。&陈道明兴致勃勃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日晚,&中国梦&致敬盛典头一晚,陈道明拍完当天的戏,脱掉戏装,从拍摄地河北易县连夜赶往广州,到宾馆时已经凌晨1点了,而他的谈兴才刚刚开始。
2011年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现场,给陈道明致敬的是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2010年他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吴宇森致敬。2011年,他来为陈道明致敬的理由是:&道明今年最重要的戏,是我们人艺出品的《喜剧的忧伤》。& (王轶庶/图)为演好刘邦,陈道明找来了史料中关于刘邦的记载。在阅读中他发现,大凡过去官方治史,刘邦的面孔都是脸谱式的端正,他几乎找不到有用的材料。而司马迁的《史记》有可用的材料,但也存在着司马迁个人的好恶和偏见。怎么才能还原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物?陈道明的方法是:从人性出发,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考察;寻找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和印象;去博物馆里看汉代遗存的文物,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再结合当年的历史事件,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来。在中国的演员当中,陈道明也许是读书最多的人,他和钱锺书是忘年交。因为《围城》里的方鸿渐,在老人在世的时候,他们一度走得很近。但陈道明经常自称是一个&戏子&、&小人物&,位卑言轻,但在演艺界,遇到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他往往最敢言,发声炮轰;在政协会议上,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问题,他提交各种提案。&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当评论者,而不愿意当践行者,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家都愿意指责他人,从来不反省自己。一方面我很悲观,另一方面我又很乐观,如果我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2011年,陈道明在《喜剧的忧伤》里扮演了一个剧本审查官,一个他在现实中反对的人物,但他演活了这个角色。&这部戏有没有观众、能不能得奖,我根本不关心;我在意的是,不能因为陈道明演戏不认真,导致这个戏坏了。这是我做事情的基本态度。&接受完致敬,陈道明马不停蹄地赶回河北拍戏,他不能坏了&规矩&。他给剧组的演员,包括自己,都定了一个规矩,没有戏的时候,也不能离开现场。&拍戏的时候,我不迟到,也不早退,现场连把椅子都不带,一直是拍多长时间,站多长时间。这不是我吹牛,现在一般演员做不到。&陈道明知道自己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难搞的人&,&有人说我很难搞,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自己很多。&&作为一个公民,我第一步就是反省,在我做事的社会道德层面上,我争取做到守秩序、守法律和基本道德观;第二个就是我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不做假产品,接一部戏,就一定要演好。&
再正常不过的要求
南方周末: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陈道明:从小学开始,家长问、老师也问:&长大想干什么呀?&那时候我们同学的回答通常是&当工人&、&当邮递员&、&当军人&&&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梦想可能只是一双回力牌球鞋。1960年代,物质匮乏,当时流行回力鞋,白色的,大概是十一块多,在当时球鞋专柜里是最贵的。有一双球鞋该有多好,那是我当时一个很大的梦。梦到什么程度?那家卖鞋的劝业场是当时天津最大的商场,一个小男孩,能在柜台前一站站半天,就看着那双鞋。后来我经过各种早点不吃,靠着早餐费、过年的三毛五毛压岁钱,终于攒成了十一块多,买了这双鞋。当时我对那鞋非常爱惜,恨不得脚底下贴张纸,别让那鞋底碰到地。小时候我还喜欢打篮球,最大的梦想是,在空中跃起来,滑翔,啪,扣篮。但&文革&让这些路没有了,这纯粹是一个白日梦,不是梦想,应该是妄想。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后来当了演员?
陈道明:我原来最想做的三个职业:一个是外交官,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医生。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做了戏子。我属于算运气好的演员,没什么挣扎,没有参与什么竞争,就一部戏、一部戏这么演过来了。在我那个时代,是无法选择职业的。1972年,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准备上山下乡插队,后来因为在中学学过画画,然后考天津人艺舞美队,结果到了那儿,面试的老师就说,考什么舞美队,考演员队吧。然后我就在排演场上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我就这样成为天津人艺的学员,当时我父亲反对,因为我们家没人干这个。当时我母亲说不干这个就得下乡,所以纯粹是为了躲避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父母看不起这个职业。现在父母都把小孩往里头塞,因为它变成了一条通往名利场的捷径。过去年轻的演员们急着改面孔,现在又流行改名字了,惟一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够明天就成名,是非、过程都已经不重要了。
南方周末:你会怎么描述你的中国梦?
陈道明:我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心平气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好人,做他喜欢和想做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不会让他人利益受损;这个社会有秩序有道德,人和人之间善良、友爱。每个人都是正常人,在健康的环境生活,自然地老死在自家的床上。
南方周末:正常?
陈道明:不要再出现&塑化剂、苏丹红、瘦肉精、牛肉膏、潲水油&,每个人能够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正常睡觉,正常治病,正常吃东西,正常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呼吸的空气是正常的,到医院看病、排队、挂号也是正常的,死亡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了。不要像现在,大家都互相在怨。吃瘦肉精的在做着毒奶粉,做毒奶粉的在受着手机诈骗,做手机诈骗的穿着有化学物质的服装。恶性循环,越滚越重,越传染面积越大。
南方周末:你会怎么实现这个&正常&梦?
陈道明:我遵守国家和社会的秩序,遵守我的职业道德。不管各行各业,每个人都遵守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个国家能不好吗?现在很多都是非自然手段。我希望国家真正进行有秩序的管理,不只是强调所谓的经济发展,而是加大力度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另外一个是靠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么一点点的柔软和善良,互相感染。人的梦想跟欲望是一体,不同的是欲望是物质的,梦想是精神的,它们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固有的生命现象。梦想、欲望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现在往往是大义凛然地把理想全部变成欲望实现,我们的价值观沦落到不论是非、挣到钱就是成功的地步。每个行业的名流在一起,不谈梦想、不谈理想,只谈挣钱,这可能少了一点美好。
年轻的陈道明与妻子。陈道明说,自己对人生的设计感极差:&说好听,叫随遇而安,说难听,是自由主义者,大家都在齐步走的时候,我可能就在那儿散步走。& (陈道明/图)
我们有没有&伟大错误&?
南方周末:你也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吗?
陈道明:我觉得是从上到下,大家都有。真的,我宁可没电脑、没电视、没汽车,哪怕我现在兜里就十五块钱,只要我觉得安全、很愉快,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生活和工作,政府和国家很有秩序地发展,我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很踏实。像现在,不知道明天单位会不会破产被辞掉,也不知道明天口袋里的钱会不会贬值。为了告别穷困,我们急于和过去告别,确实革掉了不好的,但一些好的也革掉了。1980年代,中国人提出实现自我价值,真的是想找到活法和人生意义,证实个人的能力。过去,社会上有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现在哪一行不重要了,是哪一行挣钱重要。我们现在不是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金钱价值。我们没有精神信仰了,也不需要精神生活了,变成钱是引导者了。改革也好,经济发展也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前进过程,但我们的改革不配套,这个过程中间被埋葬和牺牲的就是理想和梦想。我认为这个牺牲有点大。
南方周末:也有一种声音说,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牺牲少数个体利益是必须的。
陈道明:在咱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好像发展国家就必须牺牲个体,这种观念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势,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是突然发展起来,成了全球第二,出现了许多问题,来不及修整,还得往前跑。我觉得一个正常国家的前进,就像滑冰一样,脚上两个冰刀,一只脚是掌握支撑重心,另外一只脚是破坏重心的。在这种运动的过程中,保持着速度和平稳。我们现在是单刀前进,现在很多社会新闻里出现了很多我们的远古祖辈不齿的现象,这个牺牲太大了,我们有钱了,但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线急剧滑坡,这方面的损失我们无法计算,无法被量化统计,它给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我们现在看不出来,再过一两代人看看,这个民族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总是呼吁,希望国家的发展不是五年计划,而是百年计划,在文化艺术、思想、教育方面,我们要有五年战略和百年战略,政府部门的眼光要长远,如果只看眼前利益,不善于总结和反省,只是一味追求前进速度,我觉得会有大问题。
南方周末:总体来说,社会进步了,更多是体现在物质上;有些地方是退步了,更多是体现在道德上。
陈道明: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总体是往前发展的,但发展中有没有需要反省的,有没有改错的?作为一个普通公民,GDP离我们比较遥远,我关心的是今天和明天的生活。为了数字上升,不断要打破旧的、建立新的,我们把那么多的古城古镇古村拆掉了,那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全都不见了,是不是旧的都该打破?我们不能只记伟大成果、伟大胜利,有没有&伟大错误&?北京旧城和街区,它招谁了,该拆吗?不该拆的楼为什么要拆?不该换的车为什么要换?刚修好的路为什么要刨开?我工作的天津人艺大院被拆掉,因为它地处黄金宝地,被有关部门卖给了开发商,老人艺已荡然无存。如果我能做到,梦想就是在天津重新找一块地,把这个大院重新盖起来,把人艺大院里的建筑、一草一木都恢复,因为那是我从小生长起来的地方,从十六七岁一直到二十多岁,我人生印象最深的阶段,在那个院子里,哪个台阶少了几块砖,什么样的树,我都记得。再有我们天天谈低碳,天天谈环保。我认为真正的环保根本不是国家需要投多少资金,而是国家减多少资金投入。现在一提低碳,就说需要什么进口设备,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叫低碳?饭桌上的饭都吃完了没有?还能穿的衣服,你是不是就扔了?一说低碳生活,一说节能减排,您先别在下班后开公车,先别搞什么大检查、考核考察大吃大喝行吗?其实这些具体现象,那些具体负责的部门机构和领导,他们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最重要的是我演戏认真没
南方周末:你阅读的兴趣主要在哪一类图书?
陈道明:除了小说不看,什么都看,我主要看文史和人物传记类图书,偶尔也关心下当下的时事。因为小说里头有太多的浪漫和虚构,我们报告文学也好,历史故事也好,本身已经有七成是假的了,但终究有三成可能是真的。小说里头是百分之百都是假,所以我不看。
南方周末:你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会成为你在政协会上的提案吗?
陈道明:我目前正在关注瘦肉精问题。我如果提提案,必须得深入下去,了解一手情况,不能胡说八道,根据一个现象就写一个提案,这是不太对的。应该是那些懂行的人,去管那些事情。所以,我的提案还是属于我自己熟悉的范围,有体会有经历的,集中在文化艺术这一块。
南方周末:你会因为现实而产生悲观吗?
陈道明:我们现在法律空白很多,文化法、新闻法、出版法都不是很健全,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一方面我很悲观,另一方面我又很乐观,如果我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当评论者,而不愿意当践行者,站着说话不腰疼,都愿意指责他人,从来不反省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我现在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我反省,在我做事的社会道德层面上,我争取做到守秩序、守法律和基本道德观,不害人和与人为善;第二个就是我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不做假产品,对得起这个作品,就像我排《喜剧的忧伤》,这个话剧是否成功对我并不重要,包括演刘邦是否成功,拍出来以后好不好看,对我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演戏认真没有。接一部戏,就一定要演好,这是我做事情的基本态度。至于这部戏的收视率、奖项,我根本不关心。在拍摄时,我一定很认真,当我的戏播出时,我从来不看。收视率有多少,我不知道。我在意的是,不能因为陈道明演戏不认真,导致这个戏坏了。
一辈子感谢话剧
南方周末:你是话剧舞台出身,当年在天津人艺演过什么话剧?
陈道明:跑了若干年龙套。前几天我和天津人艺几个朋友聊天,我说我在天津人艺的时候,从来没被重视过,演的话剧也并不多。当时的天津人艺有一批很好的演员,我在他们的传帮带下表演上没走偏路,它给我的艺术熏陶和影响是一生的,所以我还是非常敬重它。
南方周末:那时候你演过哪些话剧?
陈道明:我在戏剧舞台上没有留下什么经典形象。《屈原》是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演的,《蔡文姬》里我演的是曹丕,那是我有台词的角色。后来我又演了一个《钗头凤》,在这之前,我不是匪兵甲就是匪兵乙,但是我也不着急,因为大家收入差别不大,每天晚上演出,女主角和女龙套拿的都是二毛五,就是夜宵补助,没有什么区别。你一个月拿这么多工资,就吃这碗饭,也不会下岗。真正让我从表演上有提高的,应该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无辜的罪人》,我演主角聂兹纳莫夫,这个戏从表演概念上可能给我一个比较好的催化。但奠定一个比较良好的戏剧观和戏剧表演方式的,应该是天津人艺。
南方周末:很多年不演话剧了,为什么这次会接《喜剧的忧伤》?
陈道明:主要是因为人艺,它是全国话剧院团里惟一坚守这块阵地、坚守自己艺术风格、坚守创作状态的一个剧院。还有这个话剧有意思。这个戏日还要重演。因为话剧让我名利双收,这个职业让我走向舞台,让我现在虚荣无比,我要报答这个职业,向曾经的出发站敬个礼,就这么点愿望。等于是当时你烧香,人家实现了你的愿望,你自然要去再烧香,再去还这个愿。
南方周末:据说人艺还想请你演话剧《围城》,但都被你回掉了。
陈道明:对。《围城》我演过电视剧,再演话剧没意思。目前还没排新话剧的计划。话剧不像影视。影视可以制造效果:制造故事,制造气氛,制造表演,以至于制造伟大。我们这一代人,是电视剧开始的基础。到目前,这行风气变成这样,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技术手段越来越多,随之的真实越来越少,但话剧舞台不同,它没有改变。话剧是很难制造的,需要很大功夫去准备。
南方周末:重新回到舞台演戏,现场感会刺激你吗?
陈道明:会,但精神压力很大。现在话剧舞美这一块有新的变化,剧院的观赏环境比以前精美了,观众观赏角度也和过去不同了,但作为话剧本身来讲,它本质的东西是人,是人表现人,人表现事,人在说故事,这没有变,所以它的难度同样没有变。
南方周末:你扮演的审查官我觉得稍微拘谨了一点,这种效果是你刻意为之的吗?
陈道明:为什么呢?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是有意把前半段跟后半段脱开,形成巨大的转变和落差,因为剧本里他是一个古板的审查官,一个很生硬的人。你看我的服装设计都是很谨慎的,实际上这个人有禁锢感,做事说话都很规律、很刻板,他不光禁锢别人,把自己都禁锢起来了,我为了让他逐渐放开,身上穿的衣服也逐渐、慢慢解开。这个衣服决定了我的形象,决定了我的性格,所以你们看着特别拘谨。我和何冰也在商量,2012年再演的时候,我演编剧,他演审查官,但现在有很多技术性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胡子、头发。如果我要是演一天审查官,演一天编剧,这胡子就没法留。我现在还在犹豫中。
南方周末:你不喜欢演艺圈,但你演戏是众所周知地认真。
陈道明:我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感极差,我也不想有设计。说好听,叫随遇而安,说难听点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大家都在齐步走的时候,我可能就在那儿散步走。我给自己定位以后,就不想别的事了。一切顺其自然。有一种路是把自己的路堵死,你不能走别的路,得一条道走到黑。但我有做事的原则,不但是演戏,业余爱好都要认真,更何况是我的职业。我前几天跟其他演员聊天,我说我们表演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真诚,你对你演的人物是否真诚,对你的职业是否真诚。同样都是八个月拍摄,你是否真诚地在做这件事情,这是你的生命。你有没有实现这种生命的能力,你有没有这种能力的德行。拍戏的时候,我不迟到,也不早退,我在现场不懈怠,我拍戏现场连把椅子都不带,我一直是拍多长时间,站多长时间。这不是我吹牛,现在一般演员做不到。有人说我很难搞,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自己很多,所以我要求别人也很多。这回拍戏,我就要求所有演员不能离开现场,没自己的戏就坐在旁边歇着,别一会到车上去,一会跑那去,满天下喊你拍戏。这帮演员还真是不错,只要没他的戏的时候,一般都不离开现场,都是一嗓子就能叫回来的。
年轻人,你何必着急呢?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了很久,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想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喝酒唱歌;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领证、各种写真,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苦逼的坐在实验室,一个月1千多补助,读个博士要5-6年,怎么想怎么不划算。 于是着急了,也想每月拿个七八千上万的工资,也想周末可以出去花天酒地,也想找个妹子把证领了,然后闭门造人。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尤其是发现坐在实验室看论文,一遍两遍三遍看不懂,经常被老板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更加郁闷。数次想说,我不读了,直接卷铺盖出去赚钱去了。可是仔细想一想,读博真的没用么,把你扔到公司里去,你就能保证比待在实验室更好,你一定会活的更开心?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单纯的执着于比。跟师兄们比成就?比不过,人家发了多少paper,我看懂了多少paper,这没法比;跟工作的同学比拿的钱多?人家每月还要交税,我这都不够交税资格, 那这么比有啥意义呢,我并不清楚,从小的教育只告诉我要跟人家比,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话说的真不错。或者常常的还会有借口,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领域,对这个不感兴趣啥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写的下来?为了你的兴趣,你又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呢?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可爱了。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没啥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常态,大部分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态度。你愿意为手边的事花多少心思,决定了你的收获能有多大,随便搞搞是一天,认真钻研也是一天。时间都是一样的流逝,不同的是,你成长了多少呢?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会焦虑,大学毕业想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哪个公司钱多就跳槽去那里,然后赶紧买套房子,讨个老婆,准备生娃,一切赶在30前,等四五十岁后,然后准备换个轻松的工作,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可是真的要这么急么,直接从现在跳到60岁,儿孙满堂,光荣退休好不好?人生没有好坏对错,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是赚钱的多少么?那么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你赚够了500W,你准备干啥呢?做你喜欢的事?还是买套房子接着上班?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XXX经理了。又是一个围城,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王朔看的真透,&什么成功,不就是赚了点钱,被一帮sb 知道了么!&但就算钱真的变多了,然后呢?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无数的钱财又变为奢侈品,易耗品,房屋租主权,或者变成小三的月钱,满足了物质的欲 望后,却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继续空虚不满,周而复始&&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好比读博士,花上几年时间,静下心钻研,思考一些可能你以后再没有机会想问题,能够顺利拿到学位毕业的,绝对都不是混日子的,个个都是有强大的执行力,时间观念很强,思维活跃之辈。博士学位都能拿到,你干啥不行?其实不论读不读博士,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人生虽然有着多种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不用后悔。选择这条路,行!选择那条路,也行!最怕的是,你走着现在的路,还想着另一条路,时刻想着该不该跳过去,多少时间就在这蹉跎中错过了&&用心、专一,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stay hungry,stay foolish。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杨早:爸爸希望你长成一个有趣的人
宝宝:再过几天,你就满1岁7个月啦。在那天之前,是爸爸妈妈九周年的结婚纪念日,还有爸爸38岁的生日。年底真热闹啊。宝宝,你慢慢长大,会进小区的幼儿园,会进小区路对面的小学。可是,你的玩伴会少去一些。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觉得,咱们这个区的教育条件不好,所以他们卖掉房子搬到教育条件好的小区去,或是在那边租房子,这里的房子再租出去。爸爸小时候,因为爷爷读研究生,爷爷奶奶两地分居,转了好多次学,多得履历表都不够格子填。现在回想起来,小学同学在爸爸的脑海里都很模糊,也没有什么从小到大的朋友。宝宝,爸爸希望你能在这个家里一直长大,一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真正的发小,成人后还记得他(她)奶声奶气说话样子的那种。宝宝,今年校车问题成了新闻热点,倒不是说爸爸妈妈有先见之明,但是住在一个有幼儿园有小学还有书店的小区,确实让人心里安生不少。爸爸在电视节目上说,校车问题,其实反映了小朋友们的家长,在与学校谈判时的弱势地位,一方面,确实学校少,小朋友多,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给家长足够的支援,学校的入学资格、收费、办学条件,都没有严格的监管。这种情况下,给小朋友选学校就成了撞大运或抢椅子的游戏,难怪很多爸爸妈妈都尽力奔那些传说中的好学校去。宝宝,你出生的这片土地上,现实很复杂,环境很残酷,可是爸爸妈妈还是不相信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爸爸妈妈只想给你一个健康快乐的小环境,一个平安喜乐的童年。爸爸妈妈的一位老师说过,鲁迅爷爷虽然后来经常愤怒,看上去很冷很酷的样子,可是因为鲁迅爷爷童年有过许多在乡下玩、看社戏的欢乐,所以他的愤怒下面,还是有着一层温暖的底色。宝宝,每个人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爸爸妈妈能给你的,也就是这一层温暖的底色了。宝宝,爸爸妈妈都是在这个社会中长大的,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可是,添了你之后,爸爸妈妈的信心开始打折扣了。爸爸妈妈不知道,如果你上学后,老师教给你的,跟爸爸妈妈坚信的有强烈的冲突,该怎么办?那些历史与现实的苦难与黑暗,爸爸妈妈是不是应该先瞒着你、骗着你,让你长大成人后,再去自己慢慢揭开那些华丽的袍子?如果不瞒着你,会不会吓着你,让你变成一个心态阴暗的小孩?如果瞒着你,会不会让你踏入社会时,有强烈的幻灭感?哎呀,爸爸妈妈真为难啊!宝宝,这种焦虑在我们这个社会到处弥漫,所以才会有&虎妈&、&狼爸&的大规模吸引眼球啊。要让爸爸说,倒也不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理念让人信服,而且他们的教育方式似乎更&中国化&,我的意思是,它似乎更适合中国这个不择手段的竞争型社会。宝宝,现在的爸爸妈妈们真是纠结啊,他们一边手捧着层出不穷的民国教材,向往那种优雅的、全面的、充满温情的教育,一边又要应付一个崇尚&狼图腾&的现实。宝宝,爸爸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爸爸妈妈已经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中不溜儿的、默默无闻的常人,就好像满地铁的白领们脑海里都是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爸爸最喜欢那个满脑子想回家喝酒养狗的捷克胖子&他叫&好兵帅克&。宝宝,爸爸希望你长成一个有趣的人,会自己找乐的人,神经大条,作风剽悍,喜欢琢磨点儿什么,琢磨不通也不放在心上。那就让咱们一起往那个方向奋斗吧。互相鼓励,抱团取暖。就像有时我疲惫地倒在你的床上,你伸出你的小手,轻轻拍拍我的头,对,就是那样。&&&&&&&&&&&&&&&&&&&&&&&&&&&&&&&&&&&&&&&&&&&&&&&&&&&&&&&&&&&&&&&&&&&&&&&&&&&&&&&&&&&&&&&&&&&&&&&&&&&&&&&&&&&&&&&&&&&&&&&&&&&&&&&&&&&&&&&&&&&&&&&&&&&&&&&&&&&&&&&&&&&&&&& 杨早来源:南都周刊
庄雅婷:我们曾遭受的羞辱
就算一切都是社会的错,那么社会又是谁?好比你无数次在报纸上看见摔倒的老人无人搀扶、车祸的孩子无人救治,你也会出离愤怒,认为世道道德沦丧人无底线,但你的拳头只能攥紧,然后默然松开,你不知道应该揍谁。就算是那些围观看热闹的路人,揍他们也不公平,并且他们也不会留在原地被你揍。一个敏感的人天生就生活在苦难之中&&曾有位诗人如是说。都不必时代或社会额外强加你苦难或事故,来自心灵的波澜或暗涌就可以让你仿佛经历过世间无数波折起伏。可有些羞辱是怎么回事?谁生来坚强?谁又从小豁达?还不是受够了伤之后的无可奈何。建议我加强个人修养的可以不用看这一段了&&我相信也许可能大概真有天生命好从未遭遇过白眼的人。 有些羞辱是苦难&&因为一个称呼,就平白落入永不翻身的地步,比如:农民、扫大街的,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经常使用;无业闲杂人员,警察在街上查身份证的时候格外关注他们;还有如拆迁户之类的,总归是贪得无厌的或不安定因素&&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就是那么认为的。这些事情,我们曾经以为离自己很远,也许你现在也觉得离自己很远,就算抱有同情之心,依然认为这就是&弱势阶层&。但你是否知道有时&弱势&这个词也算一种貌似同情的羞辱呢。这时候,那种身份造成的差别心,让人有种一拳头打在棉花里的感觉,软绵绵的使不上劲儿。还有些羞辱来得无妄&&每当此时,我就想问一些人(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些人):你他妈的哪来的那么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谁又给了你随便看不起人的权利呢?如果你和我一起走进回忆,就会默默的想起那些年的委屈和愤怒。你记得吗,因为你太活泼爱说笑,老师会在你的评语上写上&不够稳重&、&加强组织纪律性&。你中学的时候多跟异性同学说几句话,老师和同学都会用眼神谴责你水性杨花、作风轻浮。如果偏巧学习成绩不好,那么你的人生已经被划上小黑叉了,所有人都认为你没有前途,就算你告诉他比尔盖茨也是退学的也没用。所以,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中,其实有很多事相当狡猾的:只要学习好,就相当于掌握了一部分话语权和自由,就尽可以逃学、打架、早恋,老师和家长也睁一眼闭一眼了,最多叮嘱一句&不要影响考试&。我想,也许学生时代是这个氛围的开始,一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多年之后,在同学会上豪爽买单并且叫嚣&你看当年学习好的还没我有出息呢&的那些人,何尝不是委屈的释放和粗暴的自我证明呢。我见过很多异样的眼神:国家机关公务员看非体制内机构雇员的,外企职员看自由职业者的,已婚者看单身未婚者的,已经被生活磨灭了梦想的庸人看那些依然幼稚热情冲动的年轻人的&&那种优越感真的不知道是哪儿来的。你一定遇见过那种看不起的轻视眼光。甚至在一家税务局、街道办事处或国营餐厅,都会被毫无理由的呵斥过。如果没有当场掀桌翻脸,那么积攒下来的愤怒和仇恨都去了哪里呢?难道也要报复社会吗?如果真的掀桌,最后的错一定是你的,因为你没做到&不以己悲&,你太计较,你不够圆融通达。在这个环境里,有脾气和个性会被认为是愚蠢的、具有攻击性的、不安全的,一堵无形的墙会把你隔绝在外,直到你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这些,不过是最基本层面的。想想很多年来,你的身边一定会出现过很多人。他们特别关心你,关心你的思想和情操,直到你被压制至柔顺,不会&胡思乱想&了,这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他们很直爽的指出,你是很有一些缺点的,都是为了你好,才直言不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有什么不高兴的&。他们一直说着心灵鸡汤般的片儿汤话,无比温情正确,都是善意表达,都是&为了你好&,若有不从,就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这简直是不拿你当人看,好像离了他们,谁谁都是行尸走肉一般。你从来没办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要照顾那些人的情绪,满足他们的安全感,成全他们的优越感,否则你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我不知道,这种羞辱感是如何长久的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小波曾说&人生就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当任何人都随时随地有资格羞辱其他人的时候,没有被阉反而是一种罪过了。来源:庄雅婷
唯物质主义的婚姻
文/HR汤宁结婚之前,你头脑中首先闪现的是诸如&房子、戒指、婚宴、旅游&等物,而不是他看你的样子、他舒心的笑、他紧缩的眉头,那完美的说明了:你其实并不爱他&&真的,夜深人静您也找个没人的角落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下,把您身边的这个男人剥个精光,你是否还愿意留下来一秒钟,陪他&&是的,如果有,那是生活的惯性;如果没有,那你的婚姻只不过是以爱之名的一场交易。 有些人还要喊来成千上万的人观看,有时候还要跑到一个到处是羊粪的地方去昭示天下:我和XXX成交啦!观众们欢呼庆贺奔走相告,恭喜他们做了一桩大买卖,然后去淘X上搜他们的婚纱、赶紧找旅行社把自己的蜜月也安排在那个缺氧的地方、不断的把自己在现场距离舞台4800米以外用200万像素手机拍到的新人照片发到新X微博上去,用打了鸡血的语言发表到&我见证了XXA和XXB的婚礼&&&现在电商们发快递的时候都会把物品旁边填充很多气垫,很多人的时间(生命)就是那个气垫,你的这段生命的意义就是保证这段交易的完成,就是等着交易者说的那一句:感谢现场的来宾&&围观对于你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围观结束后,真相,仍需要国务院的审批。而我们往往容易被摆在别人的天平上,称重、打上绿标,腔排14、纯排18、后腿25&&,别人说你值多少钱你就多少钱,根本原因可能是您不知道自己是腔排还是纯排,或者您知道自己是腔排也不知道市面上的行情,后来您终于想明白了:靠,原来我尼玛就是一个跟班啊!小时候你跟父母的班、上学了你跟老师的班、结婚了你跟老公的班、上班了你跟上级的班、逛街去你跟闺蜜的班、聚会时你跟老同学的班、有了孩子你就跟孩子的班、孩子长大了你才发现这辈子给别人和社会跑了一辈子的龙套(参见 易卜生《玩偶之家》)。那个&你&哪里去了?人的可贵,在于有灵魂,在于不能用别人的价值观和物质去衡量,而应该是反过来,一个东西因为是某人所用才具有灵气和价值(比如书法,同样一个字不同人写出来就有不同的价格):XXC姐能把从动物园批发回来的衣服穿出法兰西风格来,而哥您即便是穿着Hugo Boss的套装&&远了看像是干房租中介的、近了看还不如远了看呢。我们应该学着让站在自己身边的人感到更有价值,而不总是您站在出站口就像收报纸的、站在天桥上就像贴膜的、站在发廊前面就像出台的、站在人行道上不像健身房发传单的就像外卖发菜谱的,不要总是你认识XX、你是XX的XX,你为什么不是自己,想要的名分自己去争取,为什么总是舔人家的口水。你之所以不能解放自己并不是因为经济没有独立,而是你根本就没有首先让自己的人格独立,你知道怎么样设身处地的去爱别人吗,不会去爱别人谈什么责任,不担当责任谈什么独立,充其量也就是产生自私自利的独裁;你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吗,是不是在你的眼里男人都长得像三孙子、女人都像丫鬟、岁数大一些的都是有英伦风格的管家,不会尊重人是没有教养的体现,有辱家风,也暴露了他深度的自卑,他其实是先不能尊重自己的,他都不会和自己好好的相处,更不要说和别人了。也不要拿唯物主义那一套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继续吓唬三岁的小孩子&&21世纪也未必比唐朝文明多少&&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有这种根深蒂固唯物主义至上的思想&&回家问你们的小学老师去!那个时代需要你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你还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就有了现在的唯物质主义的世界观。然后,你周围的人评价你会有两种标准:你拥有的物质,他的眼光。对于你的婚姻也一样。如果您也是个相亲达人,那么门当户对这个说法的内涵和外延想必不用我来废话了。大部分中产阶级的父母对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方面都有较高的期望,而处于社会两极的贫者和富者相对来说则比较务实一些。无论处于任何位置的夹心层都是个矛盾的集中点,一个充满了纠结的群体,他们不如贫困者穷得落后得一点儿欲望都没有了,在子女的婚姻选择方面也就随遇而安、传统的标准就是我的标准、父母的人生就是我的模板,适婚年龄之前结婚是第一、生儿子是第二,然后就是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他们也不如富裕阶层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在物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的情况下,开始不断的追求内心的觉醒与独立,但很多事情是不能在自己身上推翻进行重来了,只能将这种觉醒体现在对子女个人意见的支持上面,包括婚姻。其实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物质方面,比如房子、车子、礼金最初都是没有要求的&&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生性就是贪婪和懒惰的&&但是禁不住父母和社会苦口婆心的灌输,他们说小明得了第一,你也要得第一,小刚请了家教,你也要多做三本练习册,小芳当了大队长,你也要去争取。当你不知道一个动作是对还是错的时候,你就让别人去尝试,这本身是一种犯罪。很多的父母、老师、培训者、主流媒体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将要传输的到底是价值导向内容的时候,只追求着第一时间的速度把一颗石子抛入湖中,目的很单纯很商业,就是要比别人快一点。在育人和创造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方面,不是哥看不起这群老师、培训师和主流媒体们,你们真不如那些稍微有些修行的大和尚讲得好,作为一个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他未必有当和尚的慧根,但每个人都会有悟性,你没必要教育儿子大便的程序是:1.进入男厕所;2.脱下裤子;3.坐到马桶上;4.借助地球引力,使劲;5.擦屁股;6.穿裤子;7.冲水,洗手。你只要跟他说,儿子你要把屎拉在马桶里,就行了。可能刚开始他会进错厕所,可能刚开始他会站在马桶上,可能他还会忘记擦屁股,但是当他渐渐的熟悉了这个生活规律之后,他不仅会大便,还会应用在其他的方面。真不是儿子们太笨了,是当爹辈的们太你妹婆婆妈妈了。然而我们的现实社会是这样的,钓草鱼的时候你教给他方法,钓鲤鱼的时候你还教给他,直到有一天你终于不耐烦了告诉他钓鱼其实都是这样一个程序,那儿子死记硬背记住了,后来悲惨的遇到了鲨鱼。进入社会以后,我们都习惯了个接受别人的&鱼&,道理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宝马别墅帅哥和什么F-cup什么事业线的大家都看得见,这些都是物质主义在做崇,我们越来越狭隘的只认可看得见的术,而摒弃看不见的道。在传统的观念中,婚姻首先是两家物质条件方面的婚姻,基本上可以占60%-80%的股份,而其他的方面,比如两个人的气味相投等等,看上去好像是个必要条件,但其实&&很多女人都是先看上了他的钱,后来爱上了他的人,婚姻是物质的附属,人是钱的附属,没爱情什么事。一般的人还觉不出来,直到过了七年之后。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唯物质主义的婚姻最终催生出来的是速度和模式。25岁之前结婚和门当户对是经过千百年来总结出的最好模式,大家就当成是心中的金科玉律一般,25岁之前就结婚,尤其是已经造了第二代的就成了剩哥剩姐家长们口中的雷锋同志,你看那谁家的小那谁,那不是你小学同学吗,儿子都该上幼儿园了,你看你!每次听到这种恨铁不成家的话的时候,我都叹息自己早生了300年,或许300年以后模式这种东西就可以写进《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人类文明进步史》了,每天晚上打开CCAV1的时候,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领导很忙、群众很好、国外很乱的新闻三段论,而那些相亲类的节目早就因为过于商业化、作秀、作假以及倡导妖魔化的价值取向而被群众的口水湮灭,而在新X微博上那些明星们无厘头的一句早安再也不会被上千次转发,因为粉丝们都已清楚这样的问候除了刷屏没有太大价值。所以,当你过了警戒线的年龄还没有固定的男女朋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紧接着七大姑八大姨们就一秒钟变红娘,像拯救濒危动物一样,用敏锐的嗅觉把那邻居家的小那谁给发掘出来,源源不断的将各种单身男/女的信息推送到你的跟前,有时候这种信息推送的速度比你微博关注的首页更新的还频繁,让你过一种比三线明星还忙的日子,而且你每一次相亲的失败都能够激起大家更加高涨的热情,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的精神在家族红娘们的身上发挥的酣畅淋漓。伴随着在外求学工作的时间越长,那些家里人对你的隔阂越大、了解越停留在记忆和想当然的层面,没有任何人可以走进你的内心、感身同受你的感受,所以,对物质的衡量则成了家里那些兼职红娘们最有把握的准则。比如传统的相亲,基本上都需要进行三轮的PK:第一轮,175对165,25岁对23岁,本科对本科,一表人才对貌美如花;第二轮,事业单位对外企,中层对骨干,编得了代码、修得了灯泡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第三轮巅峰对决,父母是政府高官对商业巨擘,西城区的复式对昌平的别墅,路巡对牧马人,万国对百达翡丽。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爱情这个东西在大家心目中又比较神圣而高尚,单纯的在爱情面前谈物质,显得太俗,弄不好就把自己搞的跟职业二奶是的,但在婚姻面前,物质条件却是不得不跨的一道门槛。多少本应该是美好婚姻的爱情,就在这道高不可跨的门槛前夭折了。有时候我们把物质看的太重要了,将它等同于幸福婚姻坚不可破的防火墙,以至于结婚之前相互考察的是物质,结婚之后奋斗的目标还是物质,婚姻的终极目的就是拥有,拥有的越多婚姻的质量越高,亲们、友们给予的也都是好评,给差评的不是因为嫉妒,你也当他的颈上部分有点儿残疾。后来你拥有的越来越多,可是这些物质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越来越淡,你的婚姻越长,你越觉得孤独。恩格斯大爷早就说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婚姻的高级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但一定会相随着出现二奶、小三以及妓女等样的角色,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证婚姻的稳定。恩格斯大爷比较狡猾,他将一个无法解决的人性问题交给了社会去解决,他的意思白话一点儿应该是,假如一个男人有家暴倾向,喜欢打老婆,就应该时不时的让他喝醉,这样的话他就会将注意力转移了。错误的价值观总会生发出畸形的问题解决方式,婚姻的本身的问题应该直接的由婚姻的双方,无论是男女、男男还是女女&&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兽&&去解决,而不是逃避、回避、躲避。宋思明跟他老婆说,我找小三是社会需要&&呃,尼玛这不扯淡呢吗!物质所能够给婚姻带来的快乐是稍纵即逝的,无论是房子、车子、钻戒、IPAD3&&有时候这些带给你的甚至都不如那只你从流浪小动物收养中心领养的小狗给你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更多一些,物质给你带来的可能是虚荣、舒服、便捷,大部分都是生理上的,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都是心理层面的一种感受。如果你相亲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下文,就会有那些舅舅、姑父、姨夫、大表姐夫什么的以过来人的口气语重心长的劝你,唉,别挑啦,全世界的女孩都快被你挑遍啦,找个差不多的,先结婚再恋爱也成啊。先结婚再恋爱,这是那个时代的口号,结婚了之后是否会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关键看爱情怎么来定义,假如我们回过头去斗胆问问自己的父母,你们之间有爱情吗,他们大部分都会将这个概念无心的偷换成亲情。夫妻间的爱情和亲情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概念这东西都是那群书呆子吃饱了没事研究出来服务愚民政治的,你去评判一段婚姻的美满程度没必要组织一个评审团,拿出ISO国际标准、各种的明XXX测评表把一件比放屁还简单的事情搞的比大阅兵还隆重,你只要用心的去观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笑的时候多还是吵的时候多,家里的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还是原地不动,你在他们面前更像个徒弟还是更像个朋友,这么多年了他们之间是否还有些浪漫的小举动?还是,麻木的表情、抱怨的话语更多一些。在我们最应该为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身不由己。三姑和主任都劝我,结婚这件事情,不要太着急,关键还要谈得来。但像他们这么开明的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逼婚一族。相亲这种事情,我最开始是相当抵触的,完全是朝鲜对韩国那样的情绪,但是最后还是受不了大家做传销的那种口吻:合适不合适,你去看看!我都跟人家女孩说好了,你就去见个面!又是周末,去跟她聊聊就当是多个朋友!没办法,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嘛!但是有的时候你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其实人家女孩也是被传销的骗过来的,大部分都比较配合,但也有大小姐脾气的,刚看你一眼马上就特委屈&&我特么是不是长得特像金刚,把自己整的跟个林黛玉似的,脸上写着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好像丫的不是来相亲来了,而是我这个老鸨马上要逼她为娼似的。还没说两句话呢,就吵着请她去看IMAX电影!我想以后在遇到这种明显的就是过来演戏的,我就整一套词,直接说,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想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我看出来了,你是被逼着过来的,其实我也是;丑话说在前头,你可千万别看上我,因为我也不会看上你;即便是你有意想继续,咱先别看电影行吗,尤其是IMAX的,俩个人在黑不隆冬的电影院里傻笑傻哭两个钟头也不见得能培养出什么感情来;或者是,咱俩真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咱慢点儿来行吗,我这人本来就慢热,再说婚姻那么长呢,短了说怎么也得二三十年吧,拿出一年半载的接触也是有必要吧!传统的相亲也好、电视和网络征婚也罢,我并非是要跟这种遇见姻缘的形式较劲,但是请不要将物质主义的旗号举得太明显了,人生的几件大事中除了生和死,也就还有结婚生子更值得期待、更显得美好一些了,人活着不能离开物质,在婚姻中唯物主义只不过是最初级的价值观,伴随着人类不断的从套中挣脱,美好婚姻将不会再是世俗的、保守的、被社会扭曲的唯物主义标准。相亲可以作秀,但婚姻不成,谁结婚谁知道。
于是。。。。。。。。
有人质疑韩寒代笔,于是韩寒拿出了自己多年前的手稿,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手稿是伪造的,于是韩寒只好找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上海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沪籍之外的专家作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会开车的,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不会开车的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一个没有上过大学自学成材的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一个姓韩的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非韩姓的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去上海出过差的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从未去上海出过差的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人的孩子是韩寒的粉丝,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不育的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中国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外国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里有韩国人,鉴定结果可疑,于是韩寒只好找韩国之外的外国专家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接着有人质疑韩寒找的专家跟韩寒一样属于高级灵长类动物,于是韩寒只好找方舟子出来做鉴定,证明是自己写的。民事官司,谁质疑,谁举证。任何人都没法自证自己是好人。
《中国的逻辑》: 日本人看中国逻辑
&& & & & & & & & & & & & & & & 《中国的逻辑》: 日本人看中国逻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藤嘉一
中国帅哥逻辑
&&&& 中国男人除了普遍( 我再次重申,我说的都是相对的,中国也有充满时尚感、具有责任感的绅士) 缺乏基本的时尚感和审美观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在潜意识里,远远没有摆脱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不知不觉地看不起女人,觉得男人比女人更有话语权和生存权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要保护家庭,发展事业。
&&&& 这种针对女性的虚伪优越感,早就不合时宜了。在我看来,这种立场更多反映的是他们对女人的嫉妒和焦虑。
&&& &我想,女性的地位正在强有力地赶超男性,原因除了中国女人本身很优秀、很有时尚感外,也跟男人本身的状态息息相关。中国男人不仅坚持依靠男尊女卑和虚伪的性别优越感,有时还那样盲目地计划,靠着金钱、房子、车子、学历等本来与一个男人的能力和魅力无关的东西去征服女人。
&&&& 其实,中国80 后非得蜗居,扮演蚁族的重大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因素:房子与婚姻,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国年轻男女的思维是,只有买了房子,才能结婚,不远不近,相互牵制。
&&&& 在日本,把婚姻和房子挂钩的逻辑思维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就想到买房问题的。住着租来的小屋子,踏踏实实地工作十年左右,把钱攒得差不多了,有了信心之后,才打算去买房。几乎没有一个女人把男人有没有房子作为嫁人的标准。
80 后90 后逻辑
&&& &日本社会不存在把80 后和90 后等归类的习惯,所以,让我这个80 后说90 后,实在有些困惑。日本只有&年轻人&的说法,社会和大人讽刺我们:&你们年轻人缺乏斗志,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什么不满就马上上街、罢课,20 世纪60 年代安保斗争时还去围堵国会,不怕死呢。而你们呢?都是什么宅男,让人失望。日本的未来真是一片黯淡啊。&
&&& &今天日本年轻人缺乏斗志与时代环境有关。我是1984 年出生的,当我刚刚学会独立思考时,就赶上了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媒体上几乎都是负面的报道。与此相比,那些讽刺我们的大人在年轻的时候,适逢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期。相信那句话,环境改变人,时代造就人。
&&& &而今天中国大人和年轻人的关系呢?前者似乎也经常讽刺后者,说什么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等。社会不能怪年轻人,年轻人没有那么强的自我认同和自力更生意识,是世界共通的。性格也好,个性也好,心态也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社会、体制、舆论的影响。中国媒体动不动就说年轻人浮躁、迷茫、盲目,试问,你们不觉得年轻人不浮躁的社会很可怕吗?年轻人对现状把握得透彻,对未来预测得准确,这正常吗?至少我看到的中国年轻人,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核心背景下,他们的状态极为正常而且正确。
中国学生逻辑
&&& &学生时代的积累和实践很重要,大家应该主动创造条件让自己不断提问题、想问题、答问题。学生们没有必要拍所谓专家学者的马屁,那些中年人士本来就是公认的既得利益者,不值得大学生去追捧、模仿。从纯学术讨论的角度,本来就没有对错和好坏,我们比拼的不过是说服力。
(江南摘自《中国的逻辑》
一篇博文:平心静气,细看美国
是美国第一个向清政府施压,要求中國实行信仰自由,并向中國派遣大量传教士,花费大量人力及资金建立了众多的学校。人家派军队他派传教士,人家挣钱他投钱。这些学校包括: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岭南大学等,共13所。& 李鸿章在向朝鲜王妃闵妃传授外交经验时说:&要多依靠美国,美国这个国家与其他洋人国家不同,讲道理,重信义&。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说:&米人秉性醇厚,与中國常思效顺之心&。& 庚子赔款中,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千多万两。后美国国会审核发现赔多了,决定将其中一半退还给中國。两国政府商定利用庚款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胡适、梅怡琦、赵元仁、竺可桢都是庚款留学生。& 美国诚实地退还了多拿的庚子赔款,并在中國建了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协和医院及协和医学院。而英法日等国却把庚子赔款拿回本国作资金积累,去发展自己的经济了。美国认为多拿的肯定不是他一家,於是美国便向英法日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跟著退还。最後,那些国家不情愿地陆续归还或免除了一部份赔款。& 一战後,在被认为是强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凡尔赛公约》里,几乎所有列强都牵涉其中,但我们没有看到美国瓜分了谁。相反,美国主导了关於中國问题的《九国公约》,提出了对中國的&门户开放&政策。条约第一条是:尊重中國之主权与獨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战初期,日本为保住在华实力,避免与美国正面对抗。曾提出一个强国瓜分世界计划,即把全世界分为大东亚圈、欧洲圈、美洲圈和苏联圈。其中,大东亚圈自然是日本的,美洲圈则是美国的,在此基础上,日本还提出可以与美国平分太平洋霸权,保证美国的在华利益。被美国断然拒绝,要求日本停止对华的侵略!& 日本侵华後,美国对日本予以经济制裁,禁止废铁、航空油等向日本出口,并增加对华贷款和援助额度,连续三次提供当时金额5千万、1亿、两亿美元的贷款。然後又对日本实施石油钢铁等战争物资的全面禁运,使日本战争机器无法运转。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國撤军,放弃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所掠夺的所有权益。& 珍珠港事件前夕,在天皇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军阀判断,在侵华战争陷入沼泽、战争物资补给被美国人卡断、与美国和解又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如果维持现状就如同坐以待毙。於是决定发动针对美国的战争。如果美国为了利益,只要保持不干涉,或者只是口头上表示一下遗憾,劝大家克制。日本就不会去冒险打美国。& 日本第一任情报局长冈崎久彦说:&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误判了形势,他们不了解美国这个国家。美国进行战争,从来不依据利害权衡和得失盘算,美国人打仗,从来都是依据道德和国民的好恶。&基辛格说:&美国认为实力外交不道德。美国的国际关系秩序标准是:民主主义、集团的安全保障、民族自决&。& 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成立了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他们雄赳赳,气昂昂,来到中國&抗日援中&。在31次空战中,以5至20架可用的战斗机共击毁敌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5名飞行员牺牲,1名被俘。中國人民将永远记住这群勇敢的美国小伙子。& 再来看看中共当年是怎样评价美国的吧:& 《新华日报》日社论《民主颂》对美国是这麽评价的:&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國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國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國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於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後,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世界还有希望。&&&摘录自《新华日报》日社论。& &在中國,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华盛顿的诚实,每个中学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与怛恻,杰弗逊的博大与真诚。这些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国土上已经是一切美德的像征。┅┅是他们,在我们没有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里,筑起了在今天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长城。&&&摘录自《新华日报》日社论。& &我们共產黨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佛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國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在庆祝美国国庆的今天,我们相信,我们的奋斗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胜利。&&&摘录自《新华日报》日社论。&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这些社會主義的伟大思想家和行动家,对於美国的战斗民主主义及其在世界史上的进步作用,从来都是给予高度的评价的。美国的战斗民主主义有其光荣的历史传统。┅┅列寧说,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真正解放和真正革命的战争&之一。&&摘自《新华日报》日社论。& 反美人士们,感到惊奇吧,你们相信这是中共当年说过的话吗?&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把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专属柜台&搬到展览现场,让国民牢记这个国家曾经的耻辱。他们还展览了当年对印地安人的战争,美国内战,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冲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国民,让他们去判断是非。这是美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它展现了国家的自信与坦诚。& 美国是历史上总统遭暗杀最多的国家,共有8位。他们是林肯、加菲尔德、麦金莱、肯尼迪、杰克逊、佛兰克林,杜鲁门、福特、里根。其中前4位不幸身亡。但政府并未藉此搜缴武器,限制人民自由,大举实施维稳。因为美国人知道,这是民主的必然代价。民主的目的主要不是用来保护领导人,而是用来保护老百姓。& 1998年印尼排华,1200多华人惨遭屠殺,1000多妇女遭强暴。中共表示不干涉别国内政,并在国内封锁所有相关消息。最後,在美国武力威胁下,印尼当局才收敛了迫害华人的兽行,事後印尼华人打出&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國人&的条幅。& 很多人为苏联解体唱挽歌。但殊不知,苏联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对外侵略扩张(包括对中國),对内鎮壓异己的历史。在冷战期间,它是以專制对抗民主的邪恶中心。而我们却把一个占领我们大片国土的国家视为同志加兄弟。把一个不但从未侵占过我们一寸土地,还帮助我们打赢抗战的国家视为敌人。& 如果你说中國不好,可能被视为西奴;如果你说美国好,就会被视为美狗;如果你说不想做中國人,想做美国人,你将是十恶不赦的汉奸。但如果你什麽都不说,只是悄悄把中國国籍变成美国国籍,你将会是一个成功人士;若你同时能献身于主旋律文化,教导中國人怎样才算爱国,你就是一个海外赤子了。& 真正的母亲不求孩子回报她,更不会强迫孩子天天唱歌赞美她;真正的母亲总是把好的东西省给孩子吃,而不是自己把好吃的全吃了,把残羹剩饭给孩子;真正的母亲为了保卫孩子可以献出生命,而不是老让孩子为自己去打架。真正的母亲听得进孩子的批评,不会孩子一骂她就把孩子关起来。真正的母亲只有一个。& 多少年来,它们一直把&西方国家&当做贬义词灌输给我们,它们告诉我们美帝是最坏的。但当我们长大後,却发现它们的子女在西方国家,它们的存款在西方国家,甚至它们的退路都在西方国家┅┅留在这里的,只有从小以来被洗脑被欺骗得不成人样的我们。& 反美朋友,你听明白了我的这番苦口婆心了吗?衷心希望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包括能明白真相的反美朋友。& (本文略有有删节)&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风雨山林
南方周末——“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
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刚刚过去的2011辛卯,是辛亥百年,入世十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则有一百七十年之久。在这段难以尽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从悲痛与屈辱、困惑与反思,走向了光荣与梦想。其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是我们与世界的&对话&。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世界却并没有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 (CFP/图)对话无疑包括文化上的。其状况,让人想起《千万次地问》这首歌。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制度、主张,寻找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这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但是,西方国家却并没有等量地引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这叫&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剪头发,穿西装,用电脑,打手机,过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喝的是人头马,学的是数理化,看的是《阿凡达》,逛的是东南亚,没有谁再之乎者也,长袍马褂。这叫&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这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这未免让人不爽,尤其是在成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以后。因此不能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能走出去?为什么我们没能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骂帝国主义搞文化侵略是没有用的。没人强迫你看好莱坞,吃麦当劳,穿牛仔裤,也没人拦着你卖炸酱面、狗不理。所以这事恐怕赖不到别人头上,得从自身找原因。单从心态上讲,原因也许有三。首先是老惦记着年轻的时候,一说就是&文明古国三千年,李杜文章众口传&。开口先秦诸子,闭口唐诗宋词,却不想想现在能提供什么。这叫&徐娘心态&。其次是习惯于小打小闹,今天弄个剪纸,明天弄个杂技,后天弄个太极拳,全是手工作坊式的文化交流。这叫&小农意识&。再就是生怕人家看不起,总喜欢说自己多么光荣伟大、灿烂辉煌。站在世界舞台上,也以为是领导干部作报告,不管说什么,下面都得鼓掌。这叫&官僚作风&。当然,这只是心态上的原因,但心态决定状态。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显然不能再是&孔子摇橹,鲁班弄斧,敲锣打鼓,卖点红薯&。除了应该有大国气度和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做&文化小国&,就不能活?做&文化伙伴&,就没面子?在国际社会中当一个&学习委员&,就一定不行吗?我看没什么不行。世界上,这样的国家多了去了。我们之所以不肯满足于此,只能理解为一个大国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的,曾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总不能用了一百七十年的时间,还在&千万次地问&。这就一要考虑&文化入世&,二要打造&文化航母&。没有航母,难为大国;不能入世,与世隔绝。这两件事,似乎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但这里面有问题。第一,地球上并没有一个类似于&世贸组织&的&文化组织&,也不可能有,还不应该有。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也要全球化。甚至刚好相反,最不能全球化的就是文化。而且,文化也不存在类似于经济和贸易的&争端&。文化从来就是、也永远会是&存异&的。积极一点,可以&对话&,可以&交流&。消极一点,则无妨&自弹自唱,自说自话&。既然如此,何必要有一个具有法人地位、可以调解成员争端的国际组织?第二,世界上也没有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文化共识&。毕竟,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那么,有没有某种文化,可以你称之为&资本主义的&,我称之为&社会主义的&,还都仍然是这种文化?没有。既然没有,则所谓&文化入世&,又从何谈起?然而不&入世&,也不行。航母是要驶向公海的。如果不能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的&文化航母&,就等于是停在鄱阳湖,那只能叫&文化景观&。可见,文化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在组织上&入世&,但在思想上、观念上和态度上,却必须入,也应该入。怎么入?与世界文明接轨。在这个问题上,我很赞成马未都先生的一个观点:文明求同,文化存异。也就是说,文化,还得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明,则必须属于全人类,也只能属于全人类。文化与文明,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文化表现为方式,文明体现着价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价值观来支撑。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旦违背这种价值观,就会被视为&不文明&。比方说,以平等为价值观,则一切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就不文明。由平等的价值观,又可以推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因此,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也不文明。至于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同为尊重,举案齐眉是一种方式,女士优先也是一种。这就是文化。所以,文化可以存异,文明必须求同。文明求同,是因为人心相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明,讲的就是那个&共同之理&,即&核心价值&。中华文明,体现的是华人的共同之理;西方文明,体现的是西人的共同之理;世界文明,则应该体现人类的共同之理。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找到这个&共同之理&。问题是,怎么求,与谁同?这就跟加入世贸组织不一样了。那是人家制定了游戏规则,我们去讨价还价。没办法,因为世贸组织的经济共识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人家比我们先搞,经验丰富、法规完善、制度健全。文化则是没有&模式共识&的。是否文明,也不归西方人说了算。当然,由中国人来制定文化的&游戏规则&,确立文明的&评价标准&,人家也不认。但,没有价值观支撑的文明,不是文明。这种价值观,如果既不能是西方的(或西方说了算),也不能是中国的(或中国说了算),那就只能是人类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上,有全人类都认同的价值和核心价值吗?有。比方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监狱。这是世界各民族在进入国家阶段时,不约而同发明的。这就说明,所有的民族不用沟通就都知道,剥夺自由是一种惩罚。由此可见,自由是核心价值之一,而且是全人类的。除了共同价值,还有普遍情感,比如爱。这是无论中国人、西方人、非洲人、亚洲人、印第安人,都要有,也都可以有的。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不等于他不爱别的妹妹。何况他还可以爱父母、爱子女、爱兄弟。事实上,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有爱的需求和被爱的需求。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会爱别人,也不能体会到别人的爱;从来就无人可爱,也无人爱他;那么,这个人的人生,是很不幸的。所以,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佛教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伊斯兰教讲&拉赫曼&(至仁)和&拉希姆&(至慈)。大家都讲爱,就因为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也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共同价值和普遍情感体现于不同时代和民族,就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比如古代文明、现代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这是因为,不同时代和民族,对如何实现共同价值和普遍情感,有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探索。甚至,对于何为核心价值,也有不同看法。因此,文化必定&有异&,也必须&存异&。因为谁都不能肯定,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更不用说是唯一的。就连文明,也难免&有异&,并可以&存异&。因为谁都不能肯定,自己主张的核心价值,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自己体验的情感,就是全人类的普遍情感。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这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而且,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谁最能做到&深刻把握&和&博采众长&,谁就最有可能建造最大的&文化航母&。那么,谁最可能,最有希望?我们民族。第一,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史,三千年文明史,而且从未中断。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堪称&源远流长&,确实&博大精深&,正可&厚积薄发&。第二,中华民族,原本就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在历史上,也曾多次接受异质文明和异族文化的输血,比如&西学东渐&,比如&佛教南来&,还有所谓&五胡乱华&。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全因&厚德载物,有容乃大&,而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第三,在过去的将近两个世纪,主要是我们在向西方学习。我们&千万里追寻&,他们&并不在意&。这种不对等对话的结果,是&很在意&的我们,比&不在意&的他们,反倒更了解人类文明的全貌。综观全局者胜,这是我们的优势。剩下的问题,就是对共同价值的深刻把握。在这方面,中西方互不相让,各自表述。西方坚持自己的观念,并说那就是&普世价值&。我们则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更看重的是&特殊性&而非&普遍性&。这就与共同价值都有距离,只不过各有远近。真正达成共识,由《千万次地问》变成《同一首歌》,也许还须假以时日。但可以肯定,只有真到那一天,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航母&,才会乘风破浪,驶向公海。那将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将是一个美好的前景。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周国平
&& &文/周国平一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这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荣与梦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