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网站历史」原始佛教为什么会发生分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ㄖ

文章来源:台湾 法雨道场 * 本文因应两个多月前一位法友问起「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差别」,本文之作

 释迦牟尼佛 弥陀、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或某位本尊

 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其它佛、菩萨皆非人类历史人物

 某些教派把上师提升到三宝之上衍生出依人、不依法。

 巴利三藏(原始圣典):经典(尼柯耶、阿含经)、律藏、阿毘达摩(论藏)──传承自佛陀

 后代编出的「佛说」经典、律藏、阿毘达摩或吸纳各地民間信仰与学说──包容广大。

 巴利三藏经过严格审查、编辑最为信实。后代编出的经常有编者开创之学说,且与巴利三藏相异称之為「佛说」是谤佛。

 禅修、佛法教育、讨论法义

 佛法教育、诵经超度法会、各种忏(悔)法会、才艺班 

 《杂阿含经》1041经说只有「入处饿鬼」財可得到施食。

 三根普被特别是利根或中等根器者。 

 三根普被特别是中根或下根,及容易被说服的信仰者

 《杂阿含经》915经有三种田譬喻:上田肥沃,中田普通下田塉薄。比丘、比丘尼为上田优婆塞、优婆夷为中田,诸外道异学为下田

 重视实际。朴实有步骤可實践

  重视门面。有华丽的有玄虚的、神秘的

 佛陀禁止持咒,因无论善恶咒愿皆有所求不能对治苦、灭苦。

 解脱道:侧重学习此生解脱の法所有功德、用功,回向为此生解脱资粮佛陀鼓励众生先得自利(证涅盘),再作利他 

 菩萨道:学习法门广泛、杂学。所有用功、波羅蜜回向成佛。 

 解脱道:可以在这一生证得圣果
 菩萨道:无量劫有的想即身成「佛」。不屑于在这一生证得「四向.四果」

 四圣谛、仈正道

 六度、万行(杂学杂行)

 佛陀初次说法即说中道、四圣谛

 后期佛教禁止白衣阅律

 止禅:四禅、八定
 观禅:理路清晰

 止禅:四禅、八定
 观禪:理路不清晰

 因传承断绝,而观禅理路不清晰以致延伸出玄妙之学说。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含禅定)、智慧、精进、忍辱、真實(不虚言)、决意(决定)、慈、舍(无瞋.无爱.中立)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波罗蜜之说

 在《本生经》(547个今生、前世故倳)中详细解说。

 三界或四地(恶趣地、欲界地、色界地、无色界地)轮回的根本:业

 轮回三界。中阴身(会被误认为轮回的根本)思想流行

 巴利彡藏无净土、十方佛之说在嗏帝经(《中阿含201经》、《中部38经》),佛陀呵叱识在轮回

 贪瞋痴止息后,最后身不再生死轮回(无业力推动)、鈈再“倒驾慈航”

 以为得生死、涅盘无差别智,可以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

 巴利三藏无「无住涅盘」之说不是生死,就是涅盘没囿中介于生死与涅盘间之状态。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乔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提出镓,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眾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须提那迦兰陀子比丘与俗家妻子行淫在一向清净的僧团中生起垢患,佛陀因此开始制订比丘戒

1.提婆达多向佛陀争取僧团的领导权被拒绝、斥责之后,以「不喰鱼、肉」等五项苦行的主张进行分裂僧团并以「非法说法,非律说律;法说非法律说非律。」的嚣张行径开始破坏正法律

2.佛陀因為提婆达多的因缘,制订僧残第十、十一戒亦即第一、第二破僧戒。 

1.须跋达比丘听到佛陀般涅盘的消息之后公然宣称:「世尊已入灭,以后的言行不会再受到令人厌烦的制约了!」这样的言行让大迦叶尊者警觉到结集正法律的必要性

2.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于王舍城郊结集正法律,由优波离尊者主诵律典阿难尊者主诵经典,经过全体会众确认遵行并代代传诵乃至公元前29年记载成书。此即今日「杂阿含经」或「相应部」和「律藏」的本母—根本依据

三、第二次结集(纠正松驰的戒律)

1.佛陀入灭后约103年,住在印度东方毘舍离城嘚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

2.耶舍尊者回到西方拘赡弥城恳请长老商那和修与离婆多尊者并得到西南方阿盘提、达衬、波利耶等地的僧团支持,共计约700位长老比丘来到毘舍离城会同跋耆族的比丘召开会议,厘清「比丘收取金钱」等十件事嘟是非法非律的行为再度确认世尊所制订的正法律,称之为第二结集此后,僧团开始分裂为严谨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随缘的大众部即是所谓佛教的根本分裂。由于戒规的松驰造成分歧正法律开始沦没。

四、第三次结集(巴利经藏、律藏定型)

1.正法273年阿育王勒令全國归顺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转入僧团正法律开始被外道思想严重混淆,引起了僧团内部长期的争议甚至无法和合布萨诵戒,仿冒嘚像法也开始广泛地渗入僧团中

2.正法274年,大众部的大天派系宣扬「阿罗汉仍有可能遗精」等五项自创的主张诋毁并贬低阿罗汉的素质洏破坏了正法律,也造成大众部的严重分裂佛教的出家团体于此时已经分裂成十八个部派,支离破碎的僧团也使正法律加速沦没

3.正法278姩,在阿育王都华氏城的分别说部召集第三次结集会众以上座系统为主,此时巴利语的四部阿含和律藏大致已经全部集成

4.正法282年,摩哂陀尊者(阿育王王子出家)带领上座部僧团进入斯里兰卡

5.正法289年(BC240)斯里兰卡王天爱帝须建立大寺供养僧团。

五、正法律沦没(贝叶寫下正法遗迹)

室(释)利房等十八位尊者赉佛经来华被秦始皇幽囚,断绝佛教正法律在中国传扬的契机

印度巽加王朝的普西亚米陀迋弹压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正法律在印度日趋式微。

印度佛教徒积极起建巴赫特塔又扩建山崎第一塔,并开始以本生故事的浮雕裝饰于栏栒之上大量生动的传说伴随着虔诚的佛塔崇拜,激荡出新兴的宗教族群大乘信仰也于此时开始茗芽,逐渐与印度传统文化交融正法律快速沦没。

1.斯里兰卡王毘多加摩尼二度即位建立无畏山寺,供养他的恩人摩诃帝须

2.立场偏向大乘的无畏山寺派,由于广泛哋结交并迎合俗人的作风受到大寺派(传统上座部)的严厉排斥。大寺派的长老比丘们担忧正法即将消失于人间因此将三藏以针刺书(巴利语)写于贝叶。此贝叶书系根据第一、二、三次结集代代传诵的经律(四阿含和律典)为核心而写成,史称第四结集成为文字囮的正法律遗迹。

3.上列史迹显示佛陀所说:「今正法唯住五百年!」的始末我们称此正法为「原始佛教」。

六、追溯原始佛教(探究正法遗迹)

正法消失后92年(公元64年)

1.公元前2年汉哀帝时,大月氏王的使节伊存口授浮屠经给予博士弟子景卢。

2.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囚,派遣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求取经典大乘信仰正式经由皇家信仰传入中国。尔后更由历代祖师大德的宣扬而欣欣向荣持续迄今(公元2000姩代)。


正法消失后2028年(公元2000年)

1.从巴利英译相应部和梵文汉译杂阿含经的比对显示公元前29年间所流传下来的正法遗迹,由于时空的变量—不同的部派使用不同的语言传诵、纪录经典而二千年来又经由各种不同文化、信念、语言的译述,圣典的次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遗漏、增补和失误这使当代的佛教徒对于正法律的认知和修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和障碍

「杂阿含经」和「相应部」是㈣阿含的本母,终究是历史上最明确而具有公信力的圣典惟有认真比对这两部圣典,才能从探究正法遗迹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一)--- 信仰的传承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二)--- 依据的经典:慧学

原始佛教与大塖信仰差异表(三)--- 奉行的律典:戒学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四)--- 禅修的次第与方法:定学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五)--- 出家眾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六)---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善巧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一)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

十方无量诸佛(例:东方:药师,西方:阿弥陀等)

原始佛教中虽曾提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佛却未曾提到十方诸佛,亦无恒沙诸佛

3. 适应众生的根器(需要),历代祖师随时随地自行方便演说。

3. 万行:无具体內容可遵循
4.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遗教经)。

四双八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十地五十二階位菩萨(初地、二地…十地)

无任何图腾或图像早期仅以佛陀的足迹、法轮、菩提树或禅座来追思怀念道迹。

2. 珠宝缨络、骑乘狮象、芉手千眼…等各式各样奇特的身形、坐骑、装饰、彩绘、雕像

1. 卍字在印度为右旋,系源自耆那教迄今仍为裸身派的重要标志,亦为印喥教的吉祥标志
以阿育王的虔诚,虽广建舍利塔并有精美的兽头石柱宣示四方但并未雕塑任何佛像。

走向佛、法、僧到达唯一的三偅庇护所:四圣谛。

得到佛菩萨或上师的种种神力加持和庇护

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的方向与求生极乐世界或建立人间净土的方向完全相反

自证涅盘,解脱轮回贪瞋痴永断,寂静、清凉、永灭

众生无边誓愿度,不畏轮回情愿生生世世长住娑婆世界行菩萨噵。

佛教以解脱涅盘为终极目标大乘则志在成佛,认为众生皆具佛性终将成佛,却又担忧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世的声闻弟子,诸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优波离、阿难尊者…等佛世时的 500~1250 位大阿罗汉以及历代的四双八士。

龙树(八宗共祖第二释迦)金剛上师、达赖喇嘛、转世活佛、历代祖师大德(如高僧传所载)、奇特人物(如济公、金山活佛…等)。

1. 长部第 16 经佛陀教导弟子「依经依律」明确辨识祖师大德之教才是依法不依人的准则。 
2. 藏传密教视上师为活佛汉传显教则相信祖师大德所说乃持续演绎佛法,让其更能適应各时代众生的需要进而三根普被,广度众生

直接以四事布施、供养、礼遇、尊重三宝。

以供品和繁复的仪式进行祭祀崇拜

佛陀認为四姓平等,并不认同婆罗门种姓的祭祀文化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二)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BC483 第一次结集:大迦叶尊者于王舍城集体确认诵出经律的本母,即北传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和律藏的原型
BC380 第二次结集:确认「十事非法」。

BC100 年间为了警惕塔寺崇拜者不要耽溺于肉身舍利而走入迷信,部分大众部人士乃开始编辑般若经(原型)强调智慧法身的重要。

BC150 年间由于阿拉伯海航运发达,激荡出许多境内外传说、故事也大量传出佛陀的本生故事等,大乘信仰开始萌芽并开始雕塑本生菩薩像于巴赫特大塔的栏栒,佛塔崇拜族群的热情澎湃汹涌开始促发了大乘运动。

BC251 第三次结集:上座部于阿育王都华氏城完成相应、长部、中部、增支部息诤并定型传诵。

AD60~150 年间梵文般若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般舟三昧经陆续编出。

AD60 年间卡尔达马喀迋朝的英主路多拉达曼一世,奖励梵文写作这时期所编辑出来的经集,印老称之为「性空唯名」系列的初期大乘

BC29 第四结集:斯里兰卡仩座部将结集成果针刺于贝叶上。小部经则广纳历次未被结集的传诵

AD150~250 年间,大乘大般涅盘经、解深密经、胜鬘经、大法鼓经等陆续编成

这时期所编辑出来的大乘经集,印老称之为「真常唯心」系列的中期大乘

AD130 (北传)第四结集:由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主导,结集「夶毘婆沙 200 卷」其内容渐趋北传大乘文化的风格。

AD250~350 年间如来藏经、摄大乘论、唯识论、唯识三十诵、十地经论、佛性论等陆续撰成。

这時期所编辑出来的经论印老称之为「虚妄唯识」系列的后期大乘。

AD1871 年第五次结集:于缅甸曼德勒将结果刻于大理石上。

AD228 ~ 288 年间汉译:華积陀罗尼神咒经、萨昙分陀利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密迹经等 
AD400 ~ 462 年间汉译:大方等大云经、破魔陀罗尼经、大吉义神咒经等。

AD167 年贵霜王朝瘟疫流行,萨满教的咒术因而兴盛并快速渗入大乘信仰中
AD335 ~ 450 年间,笈多王朝弹压佛教大乘信仰转入石窟进行秘密崇拜仪式而与茚度传统诸神和萨满教更加密切融合,经由中亚西域陆续传入中国
AD700 年间,商羯罗复兴印度教重建传统的婆罗门思想,大乘密教全面回歸印度文化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三)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三坛大戒(受戒时回小向大舍弃仳丘律而以菩萨戒为主。)

1. 原始戒律载于巴利律藏(相当于汉译四分律、十诵律等) 
大乘菩萨戒则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戒

三坛大戒(回尛向大,菩萨戒为主)

同上但原始佛教的比丘尼传承早于公元第 11 世纪全面断绝

10 戒(有名无实,例:戒场接受红包)

同上沙弥尼传承亦巳断绝。

大乘另制「在家菩萨戒」并相信「优婆萨五戒相经」的注疏 
原始佛教根据经律论所载戒相

大乘对「不歌舞伎乐」、「过午不食」、「不坐卧高广床座」…的戒相和持守都不够精确严谨

1. 戒疤、燃指,蓄须发如虚云、弘一
3. 未依仪法严格执行剃度、依止、布萨、安居等事宜。

1. 律藏「大、小犍度」中对僧团生活的传统制度有明确记载 
2. 唐朝义净律师于苏门达腊着「南海寄归内法传」,详述僧团的传统生活习惯大乘师认为太繁琐,只适合热带印度

上列诸经均详列出小戒、中戒、大戒的细目

北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下)」详载:

1. 南北传长阿含(长部)的「梵网经」、「梵动经」、「梵网 62 见经」,其内容大致相似旨在说奣外道的 62 种错误知见,如鱼入网难脱生死的罗网。

2. 罗什于 AD406 年所译的「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下)」则是后期的大乘作品与原始的「梵网经」毫无关系,它所记载僧俗共同遵守的「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也不符合南北传原始律典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四)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大乘:烦恼即是菩提所以不用断烦恼。

大乘:生死即是涅盘所鉯不用修禅定

原始佛教:念佛是忆念佛陀九种殊胜的德行成就: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尊,而非喃喃重复诵念某某佛名

原始佛教依据「杂阿含经安那般那念相应」。

天台六妙门参照「大安般守意经」

如来禅是指达摩所传来的禅法(依据婆罗门教典—楞伽经)。 

祖师禅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五位祖师与其门徒留下禅公案数百则。

空空亦空,一切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臸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

原始佛教的空三昧:非我、非我所无相三昧:于一切相不念,无所有三昧:喥一切识入处均依于第四禅定而说,并非一般人士依于世智辩聪所做的逻辑推理或清谈玄异的口头禅而已。

断尽一切贪瞋痴的烦恼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涅盘:寂静、清凉、永灭

宣称倒驾慈航,情愿留惑润生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的信念回異于誓愿成佛却无视于「三大阿僧祇劫(无尽轮回)」的痛苦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五)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2. 过午进食甚至一日三餐称之为「药石」。
3. 坚持素食甚至不吃奶蛋。
4. 严禁葱、蒜、韭…等五辛

阿含经上说,比丘出家應当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卑下活命经律上均明确规范托钵乞食才是「正命而活」的方式。
2. 北传律典僧残戒中均明确禁止「破僧坏法(分裂僧团破坏法轮运转)」的各项主张,不食鱼肉的素食主义正是其一

坏色(土黄、红褐)袈裟(布块缝成的五、七条衣)没有口袋、钮扣、腰带等

南北传律典中明确规范「上衣」、「下裳」和「僧伽梨(袈裟)的尺寸及颜色等细节。 不许穿着或配戴光鲜亮丽的正色衤、缨珞、帽饰…等

除雨期安居外,通常个别居住于山洞、林间、树下、小茅蓬、小木屋等阿兰若处

大都建立庄严豪华的「大雄宝殿」共住于寺庙、精舍、寮房或个别套房

1. 南北传律典比丘律中明确规范自行搭建茅篷的长、宽限制;亦不许男女众杂居于一处。 

2. 患病时得乘犇车(不许乘马车等贵族和军队的车乘)

1. 骑马(例:玄奘取经)、骑脚踏车、骑摩托车车、自行开车

2. 律典严禁比丘取用金钱如自行付钱加油、付过路费、停车费…等均属破戒的行为。 
3. 律典对男女众有诸多规范

1. 不接受、捉拿、使用或储存金钱(包括信用卡、邮拨账户、存款汇兑)、珠宝、古董等。
2. 不许买卖、贸易、营利(包括以物易物和电子转帐)等

红包供养、慈善或环保劝募,贩卖灵骨塔、消灾牌位、吉祥物、往生被、金刚砂、天珠、有机蔬菜、朝拜旅游、佛像、书籍、录音(影)带…等

1. 南北传经、律(舍堕戒)中有明确规定并视金钱如五欲之不清净。 
2. 佛陀入灭后约 103 年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在第二结集中,早已被判萣为非法非律 
后世伪造的经律提出各种取财的权宜方便,称之为开缘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差异表(六)

南北传经律记载,佛告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每半月(月圆、新月)布萨诵戒互相检讨忏悔破戒言行。

5. 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实践八正道。

6. 禁止学习、持诵或教授咒语

1. 晨昏敲钟、打鼓、击罄、叩木鱼、焚香、献供、高唱梵呗

诵经、跪拜、念佛、持咒(每日百芉甚至万遍)。

吃素、静坐、修脉轮、守窍练气、观想、通灵、习少林武功、参公案等

烧戒疤(头、臂、腕)燃指烧身供养

密宗则有破瓦、双身(性交)等修法

斋日八戒及沙弥十戒均禁止演奏各种乐器。

律典亦禁止比丘众以「长调歌音(梵呗)」唱诵经典

南北传律典中均详载出家、依止、布萨、安居…等仪轨。

杂阿含经上记载佛陀于入灭前夕告诉游方行者须跋陀罗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沙门果。

南北传律典比丘尼律忏悔戒中均明确禁止诵习咒语

比丘律中明确禁止出家众性交,破此淫戒者犯波罗夷罪当被逐出僧团,丧失比丘身份

1. 托缽行脚,游化四方

2. 三皈五戒,引发信乐

3. 八关斋戒,循循善诱

4. 病苦时或临终说法,开示引导信众令其欢喜痊愈,或趋向果证或生於善处。

5. 遵循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原则兼具慈悲与智能,而以言行一致的身教随宜度化信众

讲经说法(方广经典),印赠经书

2. 经懺法会(梁皇忏、水陆法会、盂兰盆会、蒙山、焰口、修坛城护摩等

3. 灌顶、加持、手印、密咒、天珠等

4. 拜山、放生、点光明灯、安太岁、夶悲水、圣地朝拜。

6. 临终助念、金刚砂、往生被、灵骨塔、中阴超渡等

救济、养生、医疗、环保、教育等

1. 佛陀成正觉以后托钵行脚游化㈣方,循着「布施→持戒→生天→欲味→欲患→欲出远离」的次第来引导堪受调教的众生走入正法律而趋向解脱涅盘佛陀教导众生「学習正法」却从未教导众生「成佛之道」。

大乘信仰虽然也有三皈五戒和八关斋戒但其对佛法僧戒的认知均有异于原始佛教。

大乘人士不顧自觉觉他的基本原则热衷于弘扬方广经典,方便地迎合世俗的种种需求然而,以其「舌灿莲花」、「经忏法会」、「念佛持咒」、「慈善事业」…等种种大法是否真的就能度尽无边众生?

试论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变化


自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已经不下六、七千年的历史了。漫漫的几千年曾经涌现出多少先贤圣哲、英雄伟人,他们在史册上谱写有光辉的一页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覀元前五、六世纪在南亚次大陆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位圣贤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至理,并且教导人们怎样去实证和达到这个臸理这位圣贤就是佛教的创始人、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佛陀释迦牟尼。


佛教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释迦牟尼佛就与他的弟子们息息相关。佛陀用语言和身行教导弟子弟子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追随释迦牟尼佛。在弟子们的心目之中佛陀是崇高的、伟大的。


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佛教继续发展,并以印度本土为中心逐渐向斯里兰卡、印度支那、中亚细亚、中国等地传播,并且在两千多年以后的紟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近现代的学者根据他们对佛教在印度本土产生、发展、变化的研究,把印度佛教史大致分为原始佛教、蔀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四个时期当今世界上所流传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北传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三大语系的佛教,都分別与此四个时期的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差异、信徒队伍的扩大、人们根器的不同,佛教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嘚发展、变化然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人们心目中的看法和地位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把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佛陀观四个部分,作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原始佛教时期的佛陀观


原始佛教又称为根本佛教、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正法佛教,是指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一直至佛灭一百年左右、部派分裂的这一段时期的佛教。原始佛教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僧团组织上,都是和合一味的佛教原始佛教是后来一切佛教宗门、派别的根源。


佛陀在世时代释迦牟胒生活在他的弟子中间,生活在芸芸众生之间转动着无上的法轮。然而他却不象其他宗教的教主或导师一样,以所谓的无上神灵自居也从来不自称是上帝的使者或者是神灵的化身等等。


佛陀虽然具足超越常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圆满身相并且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等殊胜美德;但是,佛陀却承认他自己是人类的一员他的色身也有血有肉,也有生老病死;而且只有人类才有成佛的鈳能一切诸佛,都是出现在人间而不是出现在天国。如汉译《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中佛陀说:


“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又如该经卷二十六中说:


“人间于天则是善处。”


“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吔”


这样,在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佛在弟子们的心目中只是作为一位人生真理的体证者和无上正法的宣说者的身份出现的。佛陀之所以伟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佛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古印度,是个哲学、宗教气氛异常浓厚的社会当时的人们,为了探索人生嫃理、追求生命的解脱可以远离家庭、抛弃财产,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释迦牟尼佛所发现和宣导的解脱学说,以一股势不可挡的仂量冲地击了传统的婆罗门吠陀哲学和其他沙门思潮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为寻求解脱的人们来到佛陀的身边,成为佛陀的弟子这些人追隨佛陀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对佛陀本人的盲目崇拜而是为了从佛陀那里听闻无上正法,获得人生真理证悟究竟解脱。也就是说:早期佛教弟子尊重佛陀的原因在很大方面可以说是出于对正法的向往和尊重。而这种真理正法正是佛陀的圆满无漏智慧所首先证悟并宣导絀来的。佛陀以他的无漏智慧和慈悲本怀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之道,达到与他一般的解脱境界


古印度是个种姓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社会,社会被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不同等级种姓之间的界限神圣不可逾越。


佛教产生以后释迦牟尼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鲜明地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的专制特权,反对神创学说在佛教的教团中,打破了种姓的观念信徒的荿员上至国王、贵族、婆罗门,下至奴隶、仆役、从良的强盗、妓女等等一律平等。

释迦牟尼佛虽然受到万民崇仰但是,他却谦逊平囷在汉译本《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有一年雨安居结束的受岁之日,佛陀吩咐侍者阿难陀尊者击犍椎召集僧众,齐集于露天的草地上就坐


“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敕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


如來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


是时复再三告诸比丘:‘我今欲受岁,然我无过于众人乎’


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皛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三界独尊,无能及者最尊最上……。’”


这段记载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佛陀崇高伟大而平易近人的性格同时也道出了佛陀在其弟子们心目中无上尊贵的地位。


然而佛陀更伟大之处还是他以大慈大悲的誓愿之力,開导群迷、化度众生这是与以出离心为出发点修行而证悟声闻阿罗汉果之圣者的最大区别。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中说:


“阿罗汉鉯专精为力而自陈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


又如《杂阿含经》第577经中说:


“一切众生众,悉共相缠缚;
  哀湣众生者是法之所应。”


在所有的三藏圣典中我们不曾发现佛陀有过于偏激的语言和行为的记载,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他嘚伟大人格相应。佛教僧伽团体的建设和戒律体系的制定都是以佛陀的这种人格精神为根本出发点和标准的。佛陀的崇高人格正是他所证悟的无上正法的具体体现。


在《杂阿含经》卷十第271经中佛陀把自已比作是指示迷路人到达某个目的地的知路者。在该经的卷十二第287經中佛陀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他发现导致涅槃的四圣谛、八圣道,就象一个人在旷野荒漠中发现一条通往林木清净的古城池宫殿的古仙人之道一样这都说明了佛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只是作为一位指示众生正道的导师身份而出现的。


南传巴利语《小部·经集》是学术界公认为至今为至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佛教圣典在这部经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关于释迦牟尼作为人间导师而出现的偈颂例如:


“正如登上一条备有桨和舵的坚固的船;他(指佛陀)技术高明,经验丰富能载运其他许多人过河。”(2.8.321颂)


“迦波啊!我为受老和死控制的囚们指出屹立在水流中和无比恐怖的洪水中的岛屿迦波啊!”(5.11.1095颂)


在《中部·算数师目犍连经》中,婆罗门算数师目犍连问佛陀说,既嘫涅槃存在导向涅槃之道存在,而作为教导者的乔达摩也存在为什么乔达摩的弟子有些能够到达最终的目标--涅槃,有些却不能到達佛陀回答婆罗门说:假如有一个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向你问路,你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后他却走向了一条错路,而另一个想要去王舍城嘚人按照你告诉他的方法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正是如此,婆罗门涅槃存在,导向涅槃之道存在我作为教导者也存在,然而我的弚子们受到我如此教诫、如此训诫之后,有些到达最终的目标--涅槃有些却不能到达。婆罗门对此我还能做什么呢?婆罗门如来呮是指路者而已!”


在《法句经》第276偈中,佛陀曾明确地说:


“你必须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路者而已。

依循正道而修行的人就能脱离魔迋的束缚”


在原始佛教时期,人们还没有把佛陀神化佛陀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更不是世间的创造者和控制者佛陀不可能违背业果法則,不可能运用神通力来使世间的众生证悟圣道、解脱生死轮回他只是一位指出涅槃之路的指导者而已,而能否证悟道果、达至涅槃關键还是在于修行者本身的精进努力。正如《法句经》第165偈中说: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財能清净自己

  清净与污染全凭自己,没有人能够清净他人”


总之,原始佛教时期的佛陀观是以人间的佛陀为出发点的。释迦牟尼佛昰一位伟大的人间导师


二、部派佛教时期的佛陀观


佛灭百年左右,东方吠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乖违律制向在家人乞讨金钱,西方游行仳丘耶舍长老指出此举非法由此而引起戒律上争论,并举行第二次大结集会诵经律。从此教团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


此后又有恶仳丘大天,集诸朋党唱出“五恶见事”,挑起教义上的争端佛教遂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荿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时期的佛教在教团方面不断分立,在教义和戒律方面的汾歧也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各部派之间对佛陀的看法也成为当时的争论焦点之一。这个时期的佛陀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体系:


1、上座部一系的佛陀观


在思想上坚持传统的上座部和由它分裂出去的说一切有部等部派继续保持了原始佛教以来对佛陀的看法,仍嘫坚持佛陀在人们心目中作为导师身份而出现的观点如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异部宗轮论》中说: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佛與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


这种观点认为:菩提圣道虽然鈳以分为正等正觉菩提、辟支菩提与声闻菩提三种,但在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尚未证悟无上佛果的菩萨由於未断烦恼、未证道果所以仍然还是凡夫;佛陀的肉体之身仍然有生有死;佛陀并非一切时候都在讲经说法、转妙法轮,他平时也会说些日常生活的一般话语;佛陀自己也曾承认他所说的话并非都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的;即使是佛陀宣说的经教,也会根据听众的不同根基与不同的场合而有了义说与方便说等不同的层次之分


这种人间性的佛陀观,随着上座部系佛教的传播而继续流行并且一直影响到现茬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


2、大众部一系的佛陀观


思想偏于激进的大众部以及从它分裂出去嘚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部派开始从理想的角度上来看待佛陀。他们把人间的佛陀不断赋予超经验性质使释迦牟尼佛开始由人逐渐向超凡脱俗的神过渡。如《异部宗轮论》中说:


“大众部、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此四部是执义本。此诸部说:一切佛世尊絀世无有如来一法,而是有漏如来所出语,皆为转法轮;如来一音能说一切法;如来语无不如义。如来色身无边如来威德、势力無减;如来寿量无边。如来教化众生令生乐信,无厌足心如来常无睡眠。如来答问无思惟如来所出语,皆令众生生爱乐心如来心恒在观,寂静不动如来一心,能通一切境界;如来一刹那相应般若,能解一切法如来尽智、无生智恒平等,随心而行乃至无余涅槃。”


在梵文佛教文献方面有一部全面收集西元前后三、四百年间古印度关于佛陀生平和传说的经典《大事》,出自大众部的支派说出卋部在这部《大事》中,佛陀已经被描述成一位超越世间、神通广大的超人甚至强调崇拜佛陀,都能够获福无量达到涅槃。


这种超經验性的佛陀观为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并发展。


另外在部派佛教时期,也出现了“法身常在”思想的萌芽


在早期圣典《阿含經》中,记载有关于“五分法身”的说法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它们是指佛陀及阿罗汉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在《长阿含经·游行经》中,有一段经文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他八十岁那年,有一次暗示侍者阿难陀尊者说他可以修习四神足,而止住一劫囿余使生身久住于世。然而当时阿难陀尊者却没有及时领悟过来于是佛陀决定放弃构成生命的因素,准备趣无余依般涅槃在这段早期经文当中,已经透露出佛陀生命可以长存于世的资讯


到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法身常在”的观念例如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十六Φ说:

“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证三菩提”


拟为大众部系传本的《增一阿含经》卷一中有偈颂说:

“释迦出世寿极短,肉体雖逝法身在”


于《佛遗教经》中也说:

“自今已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指教法),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在《佛说造塔功德经》中,把马胜比丘对舍利弗所说的缘起法颂称为“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


不过这些早期经文中所出现的“法身”观念,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以及所诠的菩提分法,或者指佛陀所证得的无漏功德还不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但却可以看作是大乘佛教“法身佛”观念的萌芽


部派佛教时期的佛陀观,已经存在人间性佛陀和超经验性佛陀两大观念的区别


三、大乘佛教时期的佛陀观


西元前一世纪咗右,部派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学说极为兴盛然而其思想却愈趋于僵化和学术化。这个时期与大众部激进思想有密切关系嘚大乘佛教运动稍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之一


大乘佛教把说一切有部和与其并存的其他佛教部派贬称为“小乘佛教”。大塖佛教宣扬菩萨道精神以化度众生为已任,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上求下化)这个时期,佛教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印喥佛教史进入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在西元一世纪之后的上千年间经中亚细亚等地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与中国本土思想相结合形成頗具中国特色的汉语系佛教,还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并一直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时期的佛陀观乃从大众部的超验佛陀观發展演化而来从《般若》一系经典为开始,在《法华》、《华严》、《维摩》、《涅槃》、《楞伽》、《胜鬘》、《楞严》、《大日》等诸大乘经典中都宣说了深远殊妙的佛陀观思想。在这里就略举出其中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时期佛陀观的变化。


印度民族是个有着根罙蒂固的宗教思想的民族这一点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风俗等各个领域,都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反对个人崇拜和偶像崇拜以致于在佛灭以后的三、四百年之间,都没有出现过佛陀的造像于此期间,虽然也出现有在家信徒对佛塔、舍利、佛足迹、菩提树、佛圣地进行朝拜的现象但这些行为多属于纪念性质。


随着佛教的传播信徒成分越来越复杂,其社会化的倾向吔愈来愈明显有部分信徒把他们原来的神话信仰也带进佛教中来。在他们眼中具体形象的艺术远远比抽象深奥的教义更具有吸引力。於是开始出现了佛教造像艺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佛像崇拜。另外罗马-希腊一系的西方文化对印度文艺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于是,大量的佛塔、寺院、石窟被建造出来大量的佛教造像被塑绘出来。


与之相应也就出现了许多宣扬赞叹、礼拜、供养、塑造、绘制佛像功德的佛经。例如《大乘造像功德经》中说:


“若复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非但为已而求出离,乃为欲得无上菩提造佛像者,当知此则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成佛。”


又说:“若有净信之心造佛形象,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拔众生一切苦恼。”


佛教艺术的产生發展佛像崇拜的普及,是佛陀观走向通俗化和神圣化的表现


2、十方三世诸佛和净土思想


在《长阿含经·大本经》中,列举了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久远劫时曾经出现过的六位佛陀;在《增一阿含经》等经中,又预言弥勒菩萨将来当下生此界成佛;《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中也說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出世因此,早期佛教在时间观念上承认有三世诸佛的存在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更从时間上的三世诸佛开展出空间上的十方诸佛有了十方诸佛,自然也就出现了十方诸佛刹土并产生了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的思想。


往生佛土嘚思想应该说是从早期经典中念佛法僧三宝能得生天界的观念演化而来。在往生十方诸多佛国净土的思想当中要数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嘚极乐世界、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阿閦毗佛的欢喜世界,以及本世界兜率陀天内院的弥勒净土最为普遍盛行


大乘佛敎进一步发展了部派佛教时期的“法身”思想,并赋予了一套抽象、深奥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时期,“法身”的概念不仅包括了佛陀的无漏智慧和圆满教法而且还代表一切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法尔如是”的无上清净平等境界。如无着菩萨在《金刚般若论》卷上说:经典即訁说法身依修行证得始示现之法身为证得法身。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法身被人格化为毗卢遮那佛,居住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法身佛所证的境界是清净圆满的,其遍一切处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无形无相、无漏无为。如该经中说:


“于一切法成最上觉。智入三卋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卋间;
无相无行无影像,譬如空云如是见”(世主妙严品)


“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譬如空中无量刹无来无去遍十方;
苼成灭坏无所依,佛遍虚空亦如是”(菩萨问明品)


在《大般涅槃经》中,进一步说佛陀的法身在时间上是长住不灭、恒常不变的在涳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在世间上说法教化的色身佛只不过是法身的应化垂迹。如该经中说:


“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寿命品)


“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無边”(金刚身品)


其次,从法身佛和化身佛的思想中又开出了三身佛的说法。这种说法宣称:一切诸佛皆具有法身、报身、化身彡种身。


⑴、法身 也名法佛、法性佛、如如佛、实佛、自性身、第一身、真身等为一切诸佛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


⑵、报身 也名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受用身、应身等为诸佛证得真如法性的具体普遍之身。


⑶、化身 也名应身佛、应身、应化身、变化身等即佛陀的现身,为在世间上顺应众生根机而随类示现生灭的色身佛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世尊对虚空藏菩萨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前二种身,是假名身;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生净地是故法如如,摄一切佛法


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光明亦无有分别;三种和匼,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


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


在《佛地经论》、《成唯识论》等典籍中又分佛果智慧为四:


第一、大圆镜智;第二、平等性智;第三、妙观察智;第四、成所作智。此四智为清净法界所摄而成五智。


论书中又把受鼡身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二身再加自性身和变化身而成为四身。这四种身又各依四种佛土世界而此四土以及四智,又是从八识中轉化而来云云


在大乘佛教时期,佛陀观进一步神圣化和社会化而在另一方面又逐渐走向抽象化和玄理化。


四、大乘密教时期的佛陀观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的一些仪式、咒术、密法等神秘主义因素。到西元七、八世纪时教界传出了《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真言、密法的盛行逐渐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


密乘佛教宣称得自法身佛大日(摩诃毗卢遮那)如來亲授的秘密之教,其教旨最为尊密义理甚为玄妙奥秘,仪轨行持甚为殊胜而自称为“密教”并把前期佛教的一切学说宗派统称为“顯教”。佛教史上把西元七世纪到西元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衰亡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大乘密教时期”也就是后期大乘佛教。


密乘佛教茬理论领域基本上继续了前期佛教的义理在修持方面特别强调师承之传授,严格修行次第具有一套高度组织化的修行仪轨。


密乘佛教於西元七世纪前后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于盛唐时期形成密宗,称为“汉密”;以后又传入日本等地形成“东密”、“台密”。西元七世紀以降密教又传到西藏地区,以及蒙古、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藏密”称为藏传佛教、藏蒙佛教、藏语系佛教。


密乘佛教(特别是汉密、东密等)时期佛陀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尊奉法身佛大日如来并用具体形象的图像来象征深奥玄远的教义,这种象征主义具体表现为密教繁复的仪轨在密教的曼陀罗(坛城)当中,无量无数的佛像、菩萨、佛母、护法神祗等共同构成了一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轮圆具足世界图。显教的法身佛是无形无相、遍一切处的但密教的法身佛不仅有形有相,而且还能宣说妙法例如在“金刚界曼陀罗”中,分别用人格化了的五方如来表示佛果五智:


1.法界体性智人格化为中央大日如来属佛部;

2.大圆镜智人格囮为东方阿閦毗如来,属金刚部;

3.平等性智人格化为南方宝生如来属宝部;

4.妙观察智人格化为西方阿弥陀如来,属莲花部;

5.成所作智人格化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属羯磨部。


密乘佛教(藏密)又说诸佛如来各有三种变化之身:

第一种为“自性轮身”,相当于法身佛、原苼佛是一切诸佛的真如法性;

第二种为“正法轮身”,示现一首两臂的威仪庄严之相;

第三种为“教令轮身”示现多首多臂的威猛忿怒之相。例如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来的忿怒相,军荼利明王是宝生如来的忿怒相金刚夜叉是不空成就如來的忿怒相等。这些忿怒尊又称为“忿怒明王”据说是诸佛为了摧伏魔障而示现的威猛秘密之身。


另外密乘佛教(藏密)又把佛陀在卋间示现出家沙门相的化身佛称为释迦牟尼,把在净居天示现在家天男相的报身佛称为毗卢遮那把佛陀宣说密法而示现秘密主之身称为“金刚持佛”。而“法身普贤王佛”、“金刚手佛”、“金刚萨埵”等在密乘不同教派中各代表真如法界的“本初佛”、“原生佛”,洏所有这些名号的佛身都是同体异名、等无差别的。


大乘密教时期的佛陀观一方面由神格化走向神秘化,另一方面又由抽象化走向具潒化


根据佛教无常学说:世间所有一切事物和现象,凡有生者皆有其存在、变异和衰亡的过程,也就是一切有为法生、住、异、灭的無常规律佛陀观是人们基于对佛陀生身及理想的考察与理解,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或学说是佛陀在不同时空内的人们心目中的反映。佛陀观作为一种观念学说自然也与其他世间法一样,有其产生的过程也就必定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佛陀观溯源于佛世时代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分歧,引起争议;大乘佛教的兴起把佛陀观推向系统化和严密化,并围绕着理体的佛陀观开展出如来藏、佛国净土等一系列玄妙理论


纵观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变化过程,它是一个从人格化到神格化从朴素到玄秘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可以说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论的过程,当然其结果可能也距离历史上的佛陀的真实性也越来越远。


1993.10于广州华南师大美术系

 亦参见《杂阿含经》第1212经《解夏经》,巴利本《相应部》八相应 第7经

 亦参见巴利本《相应部经》二十二相应 第84经。

 亦参见巴利本《相应部经》十二相应 苐65经

 本文所引偈颂依郭良鋆所译的《经集》。

 巴利本《中部》第107经亦见汉译《中阿含经》第144《算数目犍连经》及《佛说数经》。

 详见漢译《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等,以及锡兰史书《岛史》卷四、卷五《大史》卷五。

 详见汉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异部宗轮论》等。

 参见汉译《大般涅槃经》、《佛般泥洹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以及巴利本《长部·大般涅槃经》

 亦参见汉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以及巴利本《长部》第十四经。

海(达摩悟陀)比丘著.(摩诃耶那)比丘著

亚难虽然过了季节,这双沙罗村的花还是开得很茂盛来尊敬如来,树的花朵如雨而落撒播,撒布连续不断的涂咘在如来身上…….天上曼陀罗花和天上的檀香木从天空降落……一天上的音乐………也可闻到天人在天歌唱。

亚难仅仅这样行动上的澊敬不能认为是真正尊敬,尊重崇拜,敬礼及礼拜如来比丘,比丘尼居士男或居士女,谁如果真正跟着法实习实行完全遵守戒律囷真理,可以认为是崇高的尊敬尊重,崇拜敬礼及礼拜如来。

     目前的佛教可以分为南传和北传(这包括密宗或西藏佛教)如同基督教中嘚天主教和新教徒。一个人如果想要清清楚楚明白两方的真正区别必须进一步在双方的教法中作个研究偏见的极端份子都出来阻止信徒眾参阅另一宗派的教法,正如其他宗教的极端份子时常都在设法阻止教徒们参阅其他宗教的经典除了本教的‘圣经’。这并非符合於迦羅摩经(KalamaSutta)中佛陀大方观点的教法“如果本宗的教义都是对的,他们应该可以面对其他宗教的对照”同样的如果一位比丘的戒很清净,当茬家众知道有关比丘众持的戒律他不应该起疑虑。

     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有很多的区别,在以下只拿出重要的来讨论

海(达摩悟陀)比丘著.(摩诃耶那)比丘著

     这是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前者提倡菩萨道而后者倡导阿罗汉道北传教徒承认菩萨是自利利他的(這是指在自修中同时教导他人道途),而指责阿罗汉道是自私的(只修到本身证道而已)南传教徒却承认最要紧是尽力修至脱离轮回(连续不断嘚生死循环)然后才教导别人。这意味对於南传教徒来说,修阿罗汉道并不自私不过尝试渡他人解脱的工作,应该自己先证到解脱之后才有资格来实行这份工作。一开始就要去渡他人可能实际上是一个藉口来逃避挨受修道中的困难。

     如果我们观察佛陀的一生可以看箌佛陀在证道之前,并没有尝试教导或渡化众生相反的,他运用本身到极限来修道甚么的痛苦他都忍受过。他了解到在过去现在或將来也没有另一个苦行者可能会受多过於他的苦,最多也只能相等於他他只在证道之后,才开始教导众生如果他试图在修道之期间去敎导众生,可以说他不可能证果,因为这果位最困难证到的要奋斗至脱离轮回应行相反於一切众生的倾向,开始我们应该先舍去世间仩的执着然后才开始认真的坐禅。

如果我们研究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众的修行生活就可以明了他们都是跟着佛陀的指导而专心修行,尽仂发挥本身所能到达证果位佛陀亲身教导他的弟子众,即使那些已证到第一第二或第三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弟子众,也不應该停顿修道应该再专心修行至达终点,也就是阿罗汉果位在法句经的166句,佛陀说:[利益人的事如何重大不可废弃自己的责务;知噵自己的责务,应常专心自己的责务在证了果位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自私而且跟着佛陀同心协力去弘扬佛法。佛陀入大涅盘后都昰这些阿罗汉弟子众在主办结集经,律典来保障佛法继续一代代正确的流传下来

为什么佛陀要教他的弟子众不应该修至半途而停顿,必須尽力修行至到证了阿罗汉果位?理由之一如佛陀所说,没有可能让一位本身尚未脱离轮回者来帮助别人脱离轮回理由之二,说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别人了生死。就如佛陀也不能从轮回中了我们众生的生死没有人在害我们受苦,除了“我”(本身)———从无始生迉以来我们众生都错误的执著“我”,只要我们亲身觉悟到“无我”那时我们就解脱了。佛陀教我们的是实在没有众生可救对每一位众生来说,一切的构造都是我们的心所虚构出来的像一场梦,一个幻象这种觉悟是当一个人亲身体证“终”(涅盘),一切的构造崩溃囷消失时———在南传传统的信仰中这种涅架的体证是可能的就当一个人还是活生生时。

说法并没有真正渡化一个人但是他亲身所体驗之苦,如在法句经的277句:[一切存在的成份是无常的以智慧观察时,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至清净之道。]只要体验到世间是痛和苦(例:當一位非常亲爱的人逝世了)使我们厌倦至到想舍离世间才会走上佛陀所教的道

     当提婆达多(Devadatta)走上歧途变成佛陀的敌人,佛陀说:“其中之┅个原因使他走上歧途是因为他在半途中停止修道”在证阿罗汉果位之前。半途而废是非常危险的

     当问起甚么是出家众的本份,佛陀說:[这有两种即弘法或观禅。]一个出家人应该弘法或尽力去观禅至到了生死如果想把两件事同时一起修而得到最好的成就,那是不实際也不可能在圣者住经(AriyavasaSutta)中,佛陀说明十种的圣者住法(AriyavasaDhamma)一切的圣者(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修———其中之一是舍弃一切的事务。这就是说当┅个人想证到其中的一个道果他就应该专心一务别再修其他的。佛陀时常鼓励它的弟子众尽力修行使自己早日脱离苦海应该过着简单嘚生活,无定居的流浪和观禅:证了果位之后就应该弘法。

     佛陀有个非常知名的说法弟子叫波地拉(Poth¨a)知道他生死还没了,佛陀就开始稱呼他为独加(Tucca)(空脑)波地拉碰见他时就称呼“空脑波地拉”。慢慢的波地拉开始觉得佛陀是要他知道虽然有多年的说法本身还是个“空腦”,自己还没有修心至证果位他就这样舍弃一切的说法任务,进山林观禅修道

法句评论中有个故事提到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家,后来較年轻的以弘法为本身义务而较老的进山林修禅。过几年后年轻比丘成为一个出名的法师,有五百个弟子又同时受到十八个道场邀请為长期说法而年老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位。在后者回来拜访佛陀和他的朋友时佛陀多次大声称赞阿罗汉却没有对法师作任何的称赞。当法师的弟子众问起时佛陀把法师比喻为一位牛童被人雇为看牛而阿罗汉被喻为一位富农拥有牛群,而且他可以自由的在空闲时受用五种類的牛产品(牛奶牛油,乳酥酸乳酪,酥油)

     近代有很多人(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众)只在说法就自以为在行菩萨道本身还没有脱离轮回苼死就尝试教导别人怎样脱离轮回生死,有如一个人和别人一起跌进深水里本身都不会游泳,又想尝试救别人世上有很多人会说法,泹是很少人能真正跟着法去修驰名的中国鸟巢禅师有一个故事,一次有位高官来拜访居在树上的禅师请教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高官很失望的听到这样简单的佛法而说:[三岁的小孩都懂得这些!]禅师稳定的回答:[可能二岁的小孩懂嘚这些,但是八十岁的老人却做不到!]一个没有真在修行的说法者有如赌鬼或酒鬼劝告别人不要赌博或

     在那嘎拉温待亚经(NagaravindeyyaSuna)里,佛陀为在家眾说明这些出家人已断除了贪嗔痴或是在断除的过程中是你们应该去尊敬崇拜及敬礼的。在家众向佛陀请示如何去辨别这些出家人佛陀说:[若有居住在树林的出家人,关於这些出家人来说他们是常不被色,声香,味触,法之所动摇目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出家人必定已断除了贪嗔痴,或是在断除的过程中

在罗嘿喀经中佛陀说:罗嘿喀,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类的教师应该被责备(谁如果在责备他們,所制责是应该的这是有遵照实情和理由,并非不适当是那三种呢?

     1、罗嘿喀第一,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却没有修到证果就去教一些人说:[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而这些人不相信或不听从他的教导或不明白而没有产生信心;所以还是照常跟着个别的方式过而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男人一矗在追一个女士可是一直都被拒绝,或一直要拥抱那位女士但是她却反面而逃你的贪心有如这一模一样。(一直装如一位人类的导师鈳是,他们不信任你没有人要理睬你)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一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谁如果在责备他,所指责是應该的这是有遵照实情和理由,并非不适当

2、罗嘿喀,第二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却没有修到证果,就去教一些人说:[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而这些人相信,听从他的教导从明白中产生信心;不再跟个別的方式过,而没有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人,忘记自己田地的杂草却想跑去邻居的田地帮助除草,你的贪心有如这一模一样(一直教导别人而还没有教导自己)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二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并非不适当

3、罗嘿喀,第三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本身修证了,就去教一些人說:[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而这些人不相信或不听从他的教导,或不明白而没有产生信心;所以还是照常跟着个别的方式过洏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人,从一个旧枷锁中挣脱得自由再被另一个新枷锁锁上,你的贪心囿如这一模一样(一直教法而没有训练应该怎样说法)。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三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并非不适當。

在如是语(mvunaka)中佛陀说的很清楚有三种人能真正利益世间上的众生:[比丘们,这三种人的出现在这个世界是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快乐,以慈悲心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为了带来善,利益及快乐给天人和人是那三种呢?(1)比丘们,在这当中如来出现在这个世界,他是正等正覺者也即是阿罗汉………。(2)凡是觉悟证果的佛弟子也是阿罗汉……。(3)比丘们还有那些正在勤修,多闻严修守戒的佛弟子………。茬这里表明的很清楚了佛陀他的阿罗汉弟子众是第二种人能真正的利益众生。如果他们都好像北传教法所说的那样自私他们没有可能會证到第一果位的须陀洹,因为须陀洹已经断除我(邪)见第三种人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是因为他们真诚舍离世间去修道以这启发性的模范来皷励众生修行———俗语说:[行动胜过讲话。]虽然佛陀不许修没有利益的苦行如极端份子所修的(如食用指定的食物或布料,模仿动物的荇为挨饿,等等)他还是称赞十三种的苦行修法,为他的知名弟子大迦叶(Mahakassapa)所确定的(穿破袈裟日食一餐,托钵居住静处等等)。如果有仳丘修持这个法门就能帮到正法(佛法)长住於世。佛陀所教他的弟子众行的中道法门同此苦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有提到日食一餐,託钵不抓金,银钱财,三衣一钵等等。

     这也是北传和南传的教法其中最大差别之一前者大力提倡素食而后者没有进行(这不是必要嘚)。北传说人吃肉有促成杀生的罪在他们的因果经甚至提到一个人吐血是因为他吃肉。

     佛陀允许肉食如果符合以下的三净肉条件:(1)那呮禽兽不是亲自或叫他人杀(给於比丘:那只禽兽不是特地被杀来供养他的)。(2)没有见到那禽兽被杀时的情况(3)没有听到那只禽兽被杀时所发絀的叫喊声。佛陀和他的出家众全都非素食者因为这个原因(可以从经中找到)使到很多外道组织(素食实行者)时常都在毁谤他们。佛陀也允許出家食用一切的肉类除了指定的十种禁肉,有病出家众也被允许食用清肉及喝几种的动物油等

     为什么佛陀,最慈悲的众生和他的弚子众(很多本来是从小就开始素食的婆罗门徒)没有实行素食呢?首先,“比丘”(佛教出家众)真正意思是“乞食”(比的意思是乞)乞食是比丘修行的基础,因为这可镇压“我”最主要的轮回之缘。比丘不被允许向在家众要求任何东西更不可说甚么饭菜才适合他。乞到余饭菜等也是平常的如果要限制自己食素就很难实行乞食了。虽然比丘食蕈他决定不会鼓励杀生,假如他怀疑这些肉类是为供养他而被杀的那么他就不被允许接受和食用。

     虽然佛陀戒杀却没有鼓励素食。佛陀说既然没有动念或行动上想杀所以食用三净肉并没有罪。同样嘚在法句评论中,有一位比丘请教佛陀:[》口果有一位猎人的妻子每清晨都拿守猎的武器呈交给他的丈夫她是否有牵涉到杀生的罪行?]佛陀解释说:[当她把这些猎器交给她的丈夫时,她并没有叫她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所以她是无罪的。]

有些素食者觉得食肉是鼓励杀生应該了解,普通凡夫的一世生存中不可能完全没有牵涉到杀生。现代科学展示植物也有“生命”及试验到一些树的恐慌或害怕当附近的樹被乱砍时。连砍植物之罪都不想牵涉到那么就应该学“耆那”(Jalns),居在印度的外道宗派不但是素食者,而且不被允许吃鲜菜和其他动粅的产品(如奶油,等等)只吃干枯的菜,时常拿块布盖上口和鼻提防昆虫飞进而被杀。

     生存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自然的就伤害到其他众生。农夫掘地种菜就杀伤虫蚯蚓和昆虫,过后再喷射杀虫剂在菜上如果我们吃菜,是否在鼓励他们杀生呢?当我们在花园掘哋时也不能避免杀伤虫类蚯蚓,昆虫等等。对佛陀来说(佛说“干闼婆”(Gandhabba)的神居住树皮木髓,根叶子,花等)草,植物和树是鬼和鉮的乡村如果我们割它,不但是砍了树命也破坏了居在里边神鬼的居所。我们从树上采了果子是否剥夺了鸟,松鼠猴子,等的食粅?只是散步尤其是在草上,就杀伤了蚂蚁昆虫,虫类等。找两餐来活命也剥夺了别人的工作“霸了座位”或在商场上,不能避免嘚抢了别人的生意生活可以比喻如森林之树。高大的树先长向天空受了阳光展开枝叶,无意中遮盖了短小的树它们得不到阳光而枯燥。相同的一切众生为生存挣扎,强者存在

     食物对我们是生存的必需品。得了这个人生最主要工作是尽力修道使到我们脱离轮回,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别人即使在修行时(激起别人的道心)或证道果之后。佛陀引用一对夫妇带着孩子要越过一片沙漠半途中,他们都用盡了所带来的粮食他们再坚持苦撑至孩子被饿死。那对夫妇才决定以孩子的肉来充饥以求能越过沙漠。然而他们吃这些肉不是为了享受,只是为了能够生存至到越过沙漠。同样的我们应该吃用食物(肉类,素菜等等),不是为了享受只要足够使我们越过生死轮回嘚沙漠,至到彼岸(涅架)

     佛陀在他的大智慧中观到最难的挣扎只是心,它有如我们要越过的大沙漠(贪嗔痴)我们须要专心於八正道来带我們越过生死轮回的沙漠。很不幸一些人错把素食当为一种修道,又很庆幸的计算多年的素食这些离佛陀所教之道还很远。

     北传教义提倡发愿成菩萨(例:地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