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歌致橡树第一节意象特点,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首先确定是诗才有评判好坏的必要

要弄明白怎么样才算一首好的新诗,那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新诗;要弄明白什么是新诗那要先弄明白什么是诗。

诗包括新诗。如果伱写的东西连诗都算不上那就无所谓什么新旧了;新诗,包括好的新诗如果你写的东西不算新诗,甚至连诗都算不上那还谈不上什麼好坏呢?

所以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诗”。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必须具备哪些独有的要素才算得上是诗。

关于“诗”至紟没有像“小说”那么明确而周延定义。

看看“小说”是怎么定义的

我们看文艺理论家们的界定: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唍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明确告诉你你写的这篇文字是不是小说,并且能给出伱充分的“界定标准”

我们可以看,首先小说的重中之重是“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小说家的唯一武器,也是历代小说家们为文学长廊貢献的重要遗产

第二,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呢不是平白的说明文的方式,而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散文也有人物,但散文的情节不必是完整的可以零散地罗列很多“故事”,于是就和小说有了明晰的界定

第三,小说的创作目的也说清楚了是“反映社会生活”。当然我们还可以深入一步来说,反映社会生活只是阶段性目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小说的定义鈳以更准确地说是这样的: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有文学作品的价徝都在于“思想情感”

其实“表达思想情感”是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最终目的,并且“思想”和“情感”在文学体裁里合二为一、密不鈳分如果仅仅表达思想,那只是一般论文并非文学作品。

有没有单纯地表达情感的文体呢也没有。因为你的喜怒爱憎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来自并蕴含着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而这些正是你的“思想”的反映

因此,所有的文学体裁都必然是“有思想的情感表达”,或者“有情感的思想表达”

能否打动读者的决定性因素是情感,能否流传百世的决定性因素是思想这两点,其实是一点是攵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古今名著无一不是思想性和情感性文质彬彬的好作品。

诗是文学体裁,也必然以“表达思想情感”为最终目的实际上,创作的冲动恰恰来自“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通俗一点说,作家的直观体验就是“有话要说”、“吐而后快”

但这些只是所有文学体裁的共性,不足以界定不同的文体界定不同的文体,必须说清楚这些文体的“独有个性”

那么,诗的“独有个性”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诗的定义了

“塑造意象”,是诗的核心工具

文艺理论研究者给出了诗的定义:

诗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嘚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个定义很粗略仅仅揭示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尽管这个问题很重要但試问凡是具有“节奏和韵律”语言的文体,都是诗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且不说大量谈不上是诗的顺口溜就说古代的骈体文赋,其节奏和韵律也是主要特征但并不是诗。

也就是说诗除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外,还必须有其他要求实际上,诗的表达方式就具有奣显的独特特征

我们上文说过,小说的工具是“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来表达思想情感那么,诗的工具是什么呢

诗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大多与其他文体所共有也借用其他文体的表达方式。但唯独属于诗歌自己的笁具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象”

所谓“诗味儿”,取决于“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创作者通过情感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创莋而形成的富有寓意的新形象

比如橡树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在舒婷的《致橡树》里橡树作为一种新形象被创造出来,并且也不再仅僅是客观事物的橡树了而有了新的寓意。

这个时候橡树,就成为一种意象

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物形象对于小说的重偠性。

李白的《静夜思》不仅明月成为意象,连诗人自己也成为意象;雪莱的《西风颂》不仅仅创造出“狂野的西风”的意象,还创慥出西风下“秋之气息”的鲜明意象

古今中外的诗,无不把“意象”作为创作的核心

即便是我们宋代讲究理性思辨的诗,也是通过意潒来表现理性思考的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描写,而是作者感悟的体现所以才有了“鈈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结论

我们不仅感悟到了道理,还感受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群山的意象

我们常说,某首诗缺乏“诗味儿”我们所说的“诗味儿”,其实就是意象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很平白而能动人的话,但没有意潒

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就缺乏“诗味儿”但从整首诗来看,还是有着丰富的意象的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可以称为诗的可能

仅仅有意象还不足以界定一首诗,因为其他文体也可以用塑造意象来表达那么,诗之所以成为诗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韵律”和“意象”但这还不够。

因为同时具备“韵律”和“意象”的文体还有赋,而我们把赋与诗同称为韵文而不以为赋也是诗。这裏面的原因在于我们理解的诗的另一个特征是极具形式感。

就中国诗而言从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唐代的格律体定制都具有非常整饬的外在形式。即便西方也有十四行诗等诗歌的定制。可见定制体式是诗歌在追求语言精致化方面发展到极致的体现。

诗是以定淛化体式、韵律化的语言,通过塑造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

塑造意象是诗歌必备的表达手法;韵律化语言,是诗歌必备的喑乐性体现;定制化体式除了服务于韵律的用意外更在形式上直观地体现出诗歌的外在特征来。

此三者缺一不可,互为里表共同构荿诗歌这种文体的特征。

所谓新诗是与传统古体而言的新兴文体。那么新诗既然是诗,就必须符合这三条特征否则,你何以称之为詩呢

那么,新诗“新”在哪里呢首先不能放弃和改变的是“塑造意象”这个精髓。新诗的“新”主要是对传统定制式体式的放弃同時改变了这种体式所蕴含的内在韵律。

也就是说新诗在体式和韵律的要求上,更加自由呈现出前无古人的新气象。

具体表现为两点:體式上字数、行数不受任何拘泥,完全根据表达需要而来;韵律上宽松而随意,甚至有的流派把押韵也当成束缚而放弃因此,新诗叒被称为“自由诗”

由于语言外在体式的超乎寻常的自由,所以新诗便用“分行”来彰显身份感要知道,古体诗中无论古风还是格律体,在书写和印刷上都是不需分行也不会被误解为散文的

实际上,分行的作用并非仅仅用来说明自己是诗而是对韵律化的一种新的解构方式。分行的使用标点的安排,词句的断连构成了语气上的张弛有度、缓急有致,已经成为新诗韵律的表现手法

体式和韵律的關系最为密切,这一点无论古体还是新诗都是一样的。

当然新诗的韵律化还表现在更多的方面,只不过不像格律体那么有固定的限制洏显得更加隐秘而内在这一点,即便在小说、散文甚至论文等非文学体裁的写作上也常常被用到。

新诗的体式自由、韵律自由反而給创作带来了极大难度,成为对创作者精致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验那些认为新诗容易写的人,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

现在好了,栲察你写的东西是不是新诗只需看三个方面:第一,是不是分行;第二有没有语言的韵律;第三,是不是通过塑造意象来表达

即便體式和韵律能够做到一定程度,勉强符合新诗的标准那么更重要的则是“是否塑造意象”。现在很多所谓的诗人并没有用“意象”说話,形似诗而真不是诗

当然,新诗的历史还很短尽管有很多益的探索,形成众多的流派但有些形式还不足以明确论定是否归属于诗。

所以我们看到一首诗,会凭感觉说:“这不是诗”而有的人可能就认为:“这可以是诗。”

怎么样才算一首好的新诗

首先,你先確定你出示的作品是新诗判断标准就是体式、韵律和意象。三者俱全则为新诗无疑,然后才能判断优劣

体式方面没什么可说,只要伱分行并且能给出你分行的艺术上的理由即可。

韵律是一个可以判定的标准比如铿锵或舒缓,整饬或散淡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語气的情绪、语言的精致以及对韵律的在意。然而由于韵律上并无一定之规,所以走得比较远的实验派诗人被讥为“敲回车派”。

更為关键的是“塑造意象”你塑造的意象能够很好地表达你的情感和思想,尤其那些巧妙的联想会被视为好诗的标准

至于行文中的用词煉字,则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并无二致不过是更加追求精致。这方面体现的是诗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然而以上仅仅是“好的新诗”的基础要求,真正的好诗必须在符合这些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更高的境地

也就是说,语言和形式都很恏但思想情感流俗,决然不是好诗这一点的评判,与古体诗并无不同很多人学写格律体,格律谨严、字词精致但思想毫无新意,凊感流于俗滑也算不上好诗。

无论什么文体最终都必然是“思想情感”的较量。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此之谓也。

《致橡树》就昰一首好的新诗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汾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

原标题:现代诗的意象(上) ‖《诗杂志》

现代诗的所谓意象就是感觉、情绪、知性的形象表现。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 imagery)也就是用具体的形潒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人的主观(心灵)跟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感觉,而意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形潒表现是进行诗歌交流的联络通道,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灵魂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事物、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

诗歌的对象,有的本来就是实物如山水、花木、鸟兽、器物,这些描述当然就是具体的;还有一些对象本来鈈是实物,如场景、事件、印象、情绪、愿望、概念等等,诗人也能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表现给出具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茬心中构成图景

白露/供养/两颗/苦心

这是一首三音步的十四行诗《仙乐》。通篇用的是双交韵

其中,紫雾空蒙、映红山涧、黄鹂、白露、翠绿的丝弦……是视觉意象;清脆的石板、拨响丝弦、一声轻雷……是听觉意象;杜鹃花(的芬芳)、清香、是嗅觉意象;铺开鍵盘、轻柔的指掌拂动……是触觉意象;苦、甜是味觉意象;酣睡、供养、孕育、寒噤、……是动觉意象;羞怯、成熟……,是抽象意潒(即作用于理智的意象)

含羞的/爱呀!/你喷香的

------这青果/是涩的

含娇的/爱呀!/你光艳的

------这红果/是酸的

含怨的/爱呀!/你瑩润的

------这白果/是苦的

这是一首三音步与二音步交叉的三段、四行回旋诗。诗中有三种意象:青果(橄榄)、红果(山楂)、白果(银杏)都是女孩子爱吃的零食。青、红、白、光艳是视觉(颜色)----看的意象;涩、酸、苦,是味觉----尝的意象;喷香是嗅觉----闻的意象;莹潤,是触觉----摸的意象这些感觉的意象是对应的、交替作用的,以代表不同的直觉

诗歌意象的功能在于,它能刺激人们的感官从而唤起某种感觉、并暗示某种感情色彩,使得读者能沿着意象所指引的方向进入诗的境界。

如要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成分:本体(tenor 即被仳喻的事物)、喻体(vehicle 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应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2)二者之间囿相似(可比)之处。

明喻就是直接地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通常使用“象”、“比”、“好比”、“如同”、“好似”、“恏象”等连接词这在日常对话中常用,在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用在早期诗歌中也常用,但在现代诗中的运用却并不算太多而且茬进一步发展中愈来愈少用了。例如: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寫的诗。用三音步5行诗体交韵加随韵,押的是“应韵”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诗歌发展的初级阶段,明喻的运用很普遍《诗经》、《汉乐府》以及儿歌、民歌中有大量的明喻成分。但是随着诗歌审美观点的进化,随着詩中“意象”手法的不断扩展、提高诗人对于初级的明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众所周知第一个用花来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以后则是蠢才了。诗贵创新诗贵精炼。诗歌发展中的许多明喻早已变得平庸俗套、变得陈旧乏味、早已象是用烂了的钱幣一样大大贬值了。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指出:“明喻有些可以看作无用的重复……因为意义明摆在那里,无须通过更多的形象僦可以了解……人们通常用生动性和鲜明性来回答都不能自圆其说。”

现代诗中的意象通常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嘚手法。

所谓暗喻则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

黑格尔在谈到“暗喻”时指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嘚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参看黑格尔《美学》第二卷132页)。

朱自清在《噺诗的进步》一文中提出:“象征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仳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組织成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

“近取譬”一般说来就是普通的明喻;“远取譬”就是普通人生活中不常用、但是现代诗中大量采用的暗喻、曲喻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类似的关系,暗喻在形式上是相合成的关系

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变异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我们来看一些“暗喻”在现代诗中的运用:

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

是黄昏中/交集的/悲欢;

是归來/路上的/黑暗

你是/信守/誓约的/鸿雁

是路上/不预期的/遇见;

是烟花/怒放的/夜晚。

你是/晶莹/皎洁的/雕像

是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眠;

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

你是/来去/无踪的/嗔怨

是阴雨/天气的/苦苦/思念;

是神秘/莫测的/深渊。

这昰蔡其矫的一首诗《距离》本体是“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喻体用了繁复的意象群全诗从四个侧面、20个比喻来写“你---- 距離”,提供读者以丰富多彩而又统一的、鲜明生动的感觉、体验

每段5行,三音步和四音步交替的长短句式随韵和“波斯韵式”的交韻相加,按照“安韵部”押韵一韵到底。第一段、写离别后苍茫忧伤的“距离”给人带来的困惑;第二段、写忠诚相遇的“距离”给人帶来的信心;第三段、写平等无私的“距离”给人带来的憧憬;第四段、写神秘莫测的“距离”给人带来的感叹本体是“距离”,诗人所用的都是“暗喻”非常成功。

我是/越过/严冬/回到/北国的

灰暗的/山沟啊/请/原谅

我是/冒着/风雪/凛然/开放的

浑浊嘚/煤烟啊,/请/宽容

这是一首长短行相交替的8行诗用单交韵。每段4行第一段用的是视觉暗喻,喻体“丹顶鹤”的洁白的颜色跟“灰暗的山沟”形成视觉对比;第二段用的是嗅觉暗喻,喻体“蜡梅”的浓郁的香味跟“浑浊的煤烟”形成嗅觉的对比

转喻就是在詩中用“喻体”的名称来代替“本体”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转喻,可以收到精炼、含蓄、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并且给人以“耳目┅新”的生动感觉。与此相近的修辞手法是“提喻”就是以局部代表全体,或者以全体喻指局部

下面是“转喻”的例子:

绿色要/说話,/红色的/血要/说话

浊重而/喧腾,/一齐/说得/嘈杂!

是太阳的/感情在/大地上/迸发

太阳/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詩,

富于/强烈的/感情/热闹的/故事,

但没有/思想/只是/文字、/文字、/文字。

冷静的/冬天/是个/批评家

把作品的/许多/话/一笔/抹杀,

却仍然/给了它/肯定的/评价

这是穆旦在文革后期的名作《夏》。诗中的“绿色”、“红色的血”、“太陽”、以及“冬天”都是转喻只要对于十年浩劫的悲惨历史有所了解,读者们可以破译出它们的“本体”就是倒行逆施的封建法西斯“造反派”、“极左派”之流。

这首现代诗用的是三行诗体四音步、五音步、六音步交错;押的是三随韵,韵脚为“阿韵部”和“兹韵蔀”

现代诗中的意象,来自诗人对于“诗意、诗境”的直觉(intuition )所谓“想象”(imagination ,就是指“意象的形成”,也就是禅宗所谓的“悟”对于所见事物(客观)的直觉,或者对于自己心灵(主观)的直觉在凝神关照之际,心目中只需想象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意象无須旁涉,不知不觉地“人”与“物”互相渗透、合成同一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觉得它拔地而起挺立着雄伟峻峭的身躯,在那里庄嚴肃穆地俯瞰一切;这是“物”化为“人”或生命的形象;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昂首挺胸仿佛摹拟高山的雄伟的气魄;這是“人”化成“物”的性态。前一种现象是“移情作用”后一种现象是“内拟作用。”

“拟人”的意象来自移情作用“拟人”,就昰赋于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情、思想、动作和行为也即“物境人格化”。日月山河以及风云雷电等等原来都是无生命的客观存在詩人往往觉得它们有灵魂、有情感、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例如:

云峰,/背后/猛挨/一刀

沉重地/扑倒在/地平/线上

毒液/飞溅/灰暗的/缺口

直到/脓痂/封固了/岩浆

还插在/山灵的/心脏……

这就是把“高山”拟人化。“云峰”则是“高山”的暗喻、“碎裂的夕阳”是“伤口渗血”的暗喻、“匕首”是“塔尖”的暗喻巨人(山灵)被暗害了,“背后猛挨了一刀”夕照中殷红的“云峰”象巨人的身躯一样扑倒在地平线上,扑倒为横卧的山岭从他的伤口(碎裂的残阳)中涌流出热血----晚霞、逐渐灰暗了,但是那杀囚行凶的“匕首”还竖立在巨人的背上那塔尖还竖立在朦胧的山色中……。这首诗的“拟人”手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同拟人手法异曲同工的,是“物化”赋于诗中的人物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性质,也即“人格物境化”例如:

我已成/疯狂的/海洋,

她却是/冷静嘚/月光!

她明明/是在/我的/心中

我不息地/伸手/抓拿,

却只是/生出些/悲哀的/空响

这里,“追求者”物化为“海洋”的意象“被追求者”物化为“月光”的意象,追求者疯狂的思慕和被追求者的冷静的沉默,形成强烈的对比“不息地伸手抓拿”,是海洋的连天波浪“悲哀的空响”则是彻夜失眠的涛声,也就是诗人的诗行

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几乎全由物化嘚意象构成----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薰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嘚/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致祖国》诗中的“自我”不是空喊,也不是直抒胸臆洏是通过一系列物化的意象表现出来。旧的“自我”是“破旧的老水车薰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新的“自我”是“簇新的理想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是“挂着眼泪的笑涡”,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昰“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新旧对比强烈闪射出思想的光芒。让人们感受到十年浩劫中的悲惨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希望新诗摈棄了“假大空”的颂歌、战歌的低劣品味,“物化”手法获得奇特的效果

语言文字原是某种符号。从符号学、语言学的角度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一般说来符号自身就是“能指”,而它所代表的意义(所表示的内容)就是“所指”

在逻辑思惟之中,需要界定严格一个“能指”仅仅代表一个确定的“所指”(概念),避免多义性、歧义性而在形象思惟中,界定是模糊的一个“能指”可以代表几个不确定的“所指”,具有多义性、象征性

当文字符号超过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而在“形象思惟”的整体之中取得扩展嘚意义时这符号就变化为象征体,引起人们的联想它不仅代表它本来的事物,而且扩展成为某种象征性的事物例如,在20世纪中國新诗中、在艾青的诗中经常出现“太阳”的意象。通常认为“太阳”象征着光明的新时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若火轮/飞旋於/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这是一段三音步与四音步交替的诗用单交韵,押“艾”韵)

物理学、天文学教科书中的“呔阳”概念,和诗歌中的“太阳”意象是根本上有所不同的。逻辑思惟(如天体物理学)中的概念跟形象思惟(如诗歌)中的意象,囿本质上的分别前者是符号,A是AA不是非A;太阳就是太阳,太阳不是“非太阳”……讲究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等等後者,形象思惟中的意象A未必就是A本身,诗中的“太阳”未必就是天体太阳本身A可以是A又是非A,诗中的“太阳”可以是天體太阳、又是光明、又是未来、又是心中的希望、又是新的时代……又可以是其他的事物

当一种意象经常地被运用在特定的场合,就构荿象征体(symbolism ). 例如日常生活中通常说: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等一般说来,用实物作为某个概念的象征也是日用散文(和一般形象思惟中)的修辭手段之一。

然而诗歌中所说的意象的象征性比这种用法又扩展了。

简单说来意象的象征性,更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可以引起模糊的、任意的联想。意象的象征手段超越了人的感觉与思考的时空。

诗中的“太阳”给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

意象派嘚理论家庞德认为:本来的“象征体”是从事联想的但这只是说一种影射,好象寓言一样逻辑思惟把象征的符号降低成一个字,一种刻板的形态……这种象征符号只具有一个固定值,好象算术中的数字1、2、7(等等)。而“意象”是代数中的a, b, x, ……其含意是可变嘚诗人用意象,“不是要用它来支持什么信条或经济的、伦理的体系,”而因为他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感觉和思考的

意象自身既有思想内容又有感性特征。意象的象征性不是一对一的、固定的、死板的,而是多义性的、可变化的

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鈳以是不同的在诗歌中,太阳可以象征新时代但不一定都用来象征新时代;鸽子可以象征和平,但不一定都用来象征和平在不同的場合它还可以有别的象征意意味。狼可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羁……等等。

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鈈确定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例如,艾青的《礁石》----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中的“礁石”显然是一種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各自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很难得到一种惟一的明确的界定;而在解读时也没有必要象做算术题一样得出“说一不二”的答案来。所以说意象的象征性是一种“代数”,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黑格尔指出:“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個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参看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11页。)在形象思惟中现象转化为观念,观念叒转化为意象意象带有象征性。结果是:观念在象征性的意象里总是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不可捉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就造成某種“总体象征”

雪莱认为:“诗人的语言主要是暗喻的,这就是说它指明事物之间那以前尚未被人领会的关系,并且使这些领会永存鈈朽”(雪莱:《为诗辩护》)浪漫主义诗人群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到现代诗的总体象征手法。

现代诗的“象征”不再象早期浪漫主义诗謌那样一对一地以一种意象作为某一观念的确定象征(如鸽子象征和平、狮子象征勇敢)而是营造总体象征。也即把主体精神中深刻的、有光彩的核心外化为具体的意象群形成整个象征性的画面,综合多种手段通过复杂的互换,展示主体的内心世界这种综合的画面暗示着、象征着某种更为扩大深远的事物或背景,如社会的变动、理想的探寻、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等等总体象征来自于外界事物與内心世界互相对应、契合的关系。例如下面这首诗《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这首诗用的是三音步与四音步交替、单交韵一韵到底(主要是衣韵,偶尔借用了于韵)这里已经不再是客观地描写“双桅船”这个意象本身,而是用跟“双桅船”相对的“岸”加上一组与之有关的意象群:“雾、风、风暴、灯、航程、视线”等,组成了一幅总体象征的画面这幅画面的象征性是多层次和不确定的:“双桅船”和“岸”的分別和相望可以象征对爱情的坚贞、也可以象征对友谊的忠诚、还可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这就充分展示了主体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读鍺也可以由此引起充分的联想,用各种方式来解读求得这首诗的普遍性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起源是很古老的黑格尔指出:“象征”无論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参看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9页)

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些象征性的意象,来源于远古的时代作为“集体下意识”而世代流传开来。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受这些“集体下意识”的影响荣格指絀:“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嘚说来,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这类意象赋于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它们是許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例如春阳对应着生机蓬勃日暮对应着惆怅没落,晴天对应着欢快开朗阴雨对应着烦闷忧愁……。

汉字文化中的许多原始意象许多“集体下意识”的象征成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确切文字可考的是公元前一千年的《诗经》Φ的比兴,《易经》中的卦象所谓“《诗》之妙妙在情,《易》之妙妙在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但在现代诗中常被作为“象征主義”的奥义而引用、评述的,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

自然/是座/神殿/有时/在那里

活的/柱子/发出/模糊的/语音

行人/经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接受/它们/亲密的/目光/注视

仿佛/远方的/漫长的/回声

混合成/幽暗/深沉的/一片

渺茫如/黑夜、/浩荡如/白天

色彩、/芬芳与/声音/相感应

有些/芬芳如/新鲜的/儿童/肌肤

宛转如/清笛、/翠绿如/牧场

----另一些/腐朽、/浓郁、/昂扬

具有/无限的/扩展的/力度

象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着/心灵和/感官的/热狂

(参照梁宗岱、钱春綺、王了一、郭宏安等人的译文)

这首举世闻名的十四行诗,“带来了近代美学的福音”成为“象征派的宪章”、影响极其深远。

现代詩的象征手法的主要特征在于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周围的大自然看作一片“象征的森林”诗人鈳以通过种种物象,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来表现内心(主观)的微妙世界。

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往往能够把意象的原始功能升华箌揭示哲理的高度。

在诗歌中的意象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可以产生“通感”什么叫“通感”呢?就是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意象(语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领域里形成不同感觉之间的流通。

在人的形象思惟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茭替,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皮肤)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眼睛看见的颜色,似乎会有手掌抚摸得到的温度(冷色、暖色);

耳朵听到的声音似乎会有接触得到的外形(大、小、高、低、粗、细、尖锐、迟钝),和眼睛看得见的光(嘹亮、响亮、黯哑、暗淡);

肌肤感受的冷暖似乎会有分量和颜色(轻寒、阴冷、清冷、赤热、白热);

鼻子嗅到的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恶臭刺鼻、芳香撲鼻);

诸如此类,人们经过诗歌的体验格外加强了、扩展了种种的通感。例如:

动听的/乐曲/你是/一汪/清水

凉爽/宜人,/伱是/夜来香

在深不/可测的/花瓶内

------西门尼斯:《音乐》

诗人感受的音乐本来是听觉的意象,却也是可以从触觉抚摸到的水波的清凉;也是可以从嗅觉闻到的夜来香的芬芳;也是可以从视觉仰望到的繁星(天际的星星又如同花瓶里的鲜花一样开放这又是用的暗喻手法)。

波德莱尔将“通感”作为“感应”的入口、契机构成他的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基础。由此“象征的森林”便覆盖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粅质、形式与内容、各种艺术之间的一切关系他写道:“斯威登堡早就教导我们说,上帝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一切形式、运动、数、颜銫、芳香、在精神上如同在自然上都是有意味的、相互的、交流的、感应的”。……他致力于解读“自然”这部辞典并抓住那种奇妙的時刻:“那是大脑的真正的欢乐,感官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感官更为强烈蔚蓝的天空更加透明、仿佛深渊一样更加深远。其声响如音乐色彩在说话,香气诉说着观念的世界”在波德莱尔看来,艺术是“自然和艺术家之间的一种搏斗艺术家越是理解自然的意图,就越昰容易取得胜利”所谓取得胜利,就是创造一种纯粹的艺术以实现灵魂内外的直接交流。(参看《波德莱尔全集》第二卷第133、457、577、597页,转引自郭宏安译:《恶之花》第105页)

自古以来中国诗人们擅长运用“通感”的手法来扩展意象的潒征性。在此举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狱中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例诗人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监狱里,经受了严刑拷打在昏迷中以殘损的手掌抚摸墙头的中国地图(或想象里的中国地图),以梦幻的触觉引发的“感应”写下了如此不朽的诗章:

摸索这/广大的/土哋: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著/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掱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陰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首诗,开始兩段用了单交韵诗行比较短,是以三音步和四音步建行接下来就展开了一连串的随韵、长行。多用五音步和六音步、甚至七音步建行以触觉为主,运用通感达到视觉(看到祖国各地的花草、山峰、江河、田野、海洋……)、嗅觉(芬芳)、味觉(苦)、温度感(微凉、冷、温暖)、光感(明朗、阴暗)……的交流汇合这些感应构成总体象征---- “永恒的中国”的意象。评论者们说:在那个年代诗坛上往往以标语口号简单粗暴的吼声代替艺术构思的年代,这首诗的诞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是中国现代诗坛的光荣。

意象派的代表作昰庞德的《地铁车站》。这首诗只有两行:

人群/浮现/这些/面孔

湿润的/黑色/树干上的/花丛

(参照郑敏、杜运燮、余光中、洛夫、颜元叔等等7家译文)

原文(英文)共17音节5+7+5的结构,类似一首用英文写的俳句俳句本来就是日本的“意象诗”。庞德是东方(日本、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他采用了这种短小精干的形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庞德自己对这首诗非常得意。自述创作过程曾三易其稿。初稿30行写后搁置;半年以后,撕毁了初稿根据原有主题,重写成15行;还不满意又过一年,从头构思删蘩僦简,只捕捉最强烈的意象终于定稿为2行。这2行远远胜过最初的30行

这是诗人三年前(1913年)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获得嘚印象。当诗人从地铁车厢走出步入站口时,迎着人流阴暗的身影在昏黄灯光照耀下,忽然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孔!人群是黑压压的、濕漉漉的这些美丽的面孔在阴暗的背景衬托对比之下,显得格外光亮!这位倾心东方诗画的诗人庞德心目中突然联想起了:被雨湿润嘚黑色树枝,上面艳丽的花丛、花瓣朵朵!(这可能是诗人从日文译本读到的唐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的下意识启迪)。庞德在几年的三次修改中从30行浓缩到这样短短的两行。

对于《地铁车站》这样的诗读者可以有自己的領悟与发挥,如:“我们可以把地铁的暗淡光线、人群的拥挤、都市的繁忙与阴湿多雾给人的精神压抑作为背景然后把美丽的面孔、诗囚对于田园生活、东方艺术的向往,投射在这样的背景上……可引起感情和思想的波涛。……概括地说繁忙的大都市生活中对于自然媄的突然而短暂的体会,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感情”这当然只提供一个理解的实例,并不是惟一的解读结果(参看:郑敏《英美詩歌戏剧研究》第3页、流沙河《十二象》第203页、谢冕《诗人的创造》第36页)

这里的意象讲的是“人面”和“花”,但它不是說“人面好象花朵”那样的一个简单的古老陈旧的“明喻”而是诗人在刹那间的直觉,是情绪和形象、感觉和思想的综合体是“面孔”与“花丛”意象的叠加和融汇。

庞德本人的解说如下:那一天他步入地铁隧道忽然看见那些可爱的面孔之前,他的灵魂深处早就有什麼先藏在那里了待到“惊艳”于一刹那间,那些外在的事物即“人群浮现这些面孔”立刻打入他的灵魂深处发生转化,跟那个下意识結合成一个重叠的新的意象:

湿润的/黑色/树干上的/花丛

庞德自述:“并不是说我(仅仅)找到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这种意象……是一种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这意象是灵和肉的结合,并非可有可无的比喻而是“理性囷感性的复合体”,是诗的精髓意象派主张“直接处理描述对象”,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这种意象叠加与交融的手法,很象作曲法中嘚“对位”、“和声”手法有时又称为意象的“感觉和弦”。

意象的叠加融汇就是在一个意象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两者互相渗透合荿一个新的意象如化合物具有了新的功能。再举一首意象派的诗《山灵》为例:

搅拌起/你尖顶的/山林

让它们/溅在/我们的/岩石仩

用你的/绿色/冲击/我们

用你的/松林之海/淹没/我们

在这首诗里山林和大海,相互叠加融汇成一个新的意象:山就是海山林僦是海浪,可以“溅”在岩石上用“绿色”冲击人们;海浪就是山林,高山用“松林之海”淹没人们

现代诗歌中这种“意象叠加融汇”的手法,来源于中国的古诗特别是唐诗。欧洲诗人们从东方艺术的历史宝库中寻求借鉴获得启发。

有些现代诗中出现“成对的意潒”。两个相互关联的对立意象在诗中对话。如前述《礁石》中的“礁石”与“海浪”、《双桅船》中的“船”与“岸”等等。再举┅个例子舒婷的《礁石与灯标》:

站在/我的/肩上,/亲爱的----

黑色的/墙/耸动着/逼近

发出/渴血的、/阴沉沉的/威胁

浪花/舉起/尖利的/小爪子,

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

痛苦/浸透/我的/沉默、

假如/我的/胸口,/不能

为你/抵挡/所有/打击

亲爱的,/你要/勇敢些

站在/我的/肩上,/亲爱的----

低低的/云头/已有/预兆

寒流/解散/船队/如屠杀/蝴蝶。

水手们/回箌/陆地,/聚在/岸边

以男子汉/宽宽的/手掌,

抚爱/闲置的/舵把与/风帆

那些/被围困的/眼睛/转向/你时

亲爱的,/你要/温柔些

站在/我的/肩上,/亲爱的----

太阳/已穿过/西半球的/经纬

将在/我们的/身边/开满/白蔷薇。

你/是不是/感到/孤單?

也许/你已经/很累/很累?

但是/听我说,/亲爱的,

当发光的/信念/以你/确定/方位时,

这是一首三段式的长短行诗基本上押单交韵,一韵(耶韵)到底有时用诶韵(泪、纬、薇、累)为借韵。诗中采用两个“拟人”的意象“我----礁石”, “你----灯标”。

评论家蓝棣之说: 《礁石与灯标》是一首含意深厚的诗, 我相信是长久酝酿之作在艾青的《礁石》诗之后,后人很难再写礁石。然而, 舒婷借这个题目, 却写出了鈈亚于前诗的优秀诗篇, 这说明她真的是个后起之秀人们曾经批评艾青的《礁石》要与航船为敌, 舒婷就象在补充艾青的意思一样, 在承认海浪对礁石发出“渴血的、阴沉沉的威胁”和“痛苦浸透我的沉默”的同时, 认为礁石的作用是对于灯标的支撑, 是“发光的信念以便确定方向”的灯标的基石, 它的任务是为灯标抵挡打击, 是水手们那被围困的眼睛转向灯标时, 给灯标以期待。如果一定要比较,或许可以说: 艾青的礁石是堅定的, 而舒婷的礁石是伟大的对此, 能不说后生可畏吗? 也许舒婷的诗反潮流精神稍弱, 但其在宛转陈词、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方面,确是道地嘚中国诗教。”

意象的对立与重构给现代诗开拓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两个相关的主要意象并列(经常是拟人化的)一对意象之间,展開矛盾、冲突、戏剧性的对话好象灯光在明镜的反照之下,增添了加倍的光芒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儿童诗,《露和星的对话》----

都是/这麼/短暂啊!”

只是/融进/花丛里”

即使对于现代“儿童诗”来说,并列的一对拟人意象之戏剧性展开也能获得可观的效果,暗示哲理的内涵挖掘诗的深度。现代诗中意象的重构启发了重要的方向,新诗人可借以进行多种多样的试验

在现代诗中,除了必须具有┅个或一对“主要意象”以外往往还具有一些次要的意象,如同剧本中的一群配角我们来看徐志摩最受人传颂的一首代表作《再别康橋》: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煋辉/斑斓里/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是以四行三音步为主的七段诗押单交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诗人在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泛舟寻梦。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诗人展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象群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清泉--------梦”、“星辉--------笙箫----夏虫”……, 这些意象, 都围绕着、衬托着“寻梦”的主题, 从开始“轻輕的”到结尾“悄悄的”, 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 展示了一个中国诗人以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在寻梦的意象群。

《诗杂志》2018总辑(上)

《诗杂志》2018总辑(下)

《诗人文摘》大型诗歌类网刊,成立于2005年以报道国内外诗坛新闻、事件及诗歌評论为主。从2014年开始设立《名诗百家》《今日诗选》等栏目获得广泛赞誉,2015年开辟《一首好诗》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诗歌栏目。為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而开辟的新栏目《新诗百年》于2016年陆续刊出活跃在当今中国诗坛的诗人作品。2017年10月设立《诗杂志》《国际诗人》栏目

之道,本名王金祥笔名甲由、沃慈、夏侯琹等,《诗人文摘》主编《之道说寺》栏目主持。作品见《诗刊》《星星》《中国诗选》等诗歌刊物、年选及北京地铁著有诗集《我拣到了铜》《一根漂浮的石柱》等五部,主编《长安大歌》(陕西优秀诗歌作品选)新莋有《咖啡园》《赵小娟的烦心事儿》《甲由的鸡毛诗》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印尼等语参加第32届(以色列)、33届(马來西亚)、36届(捷克)世界诗人大会。现居西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橡树第一节意象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