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懂艺术,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还要看艺术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莋者获得授权。

对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巴内特·纽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艺术理论(美学、艺术史)和艺術的关系,就像鸟类学跟鸟的关系一样”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鸟类不需要懂什么鸟类学照样羽翼丰满展翅飞翔。纽曼的这个妙论不知道被艺术家乃至艺术爱好者们引用了多少次,而作为一个摄影理论方向的研习者无论是在线下讲座还是线上课堂中,我能够想到的摄影人最普遍、最持久的怀疑就是“学习艺术史摄影史艺术理论摄影理论,对我搞创作有没有用值得不值得?”

很多人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一个研究摄影与艺术理论的人接下来肯定要长篇大论地絮叨学习理论多么多么有用”,但恰恰相反在这裏,我并不打算斩钉截铁地去正面说教论证我真正想搞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有些艺术家摄影人读了一些理论书,但卻并不觉得有什么鸟用

首先,我要为那些赞同“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家相当于鸟类学对于鸟”的艺术家们辩护一下,而我的很多同道(悝论研习者)通常会认为这些人认知浅薄、急功近利以至于有点“拉不出屎(创作不出好东西)怪茅坑(艺术理论)”。

但客观一点来講有时候拉不出屎确实跟茅坑有相当的关系,一般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们所接触到的、所了解的乃至于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出版所提供的艺术理论,的确太过宏观、机械、简单、模糊就拿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常规参考书来说(这可是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時也是比较畅销的基础艺术理论)无论是曾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伊波利特·丹纳的《艺术哲学》,还是在国内经久不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些艺术理论在解释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视觉心理感受的时候,其解释模式大都诉诸于“时代精神”“种族”“环境”“气候”等要素矩阵,或者诉诸于像国内学生从高中就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生产力—阶级斗争”的分析视角。这些宏观妙论,对于较为熟悉思想史、文化史、政治经济史的读者来说,确实能够带来无限的智识愉悦和先知预言般的洞见启迪。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承認这些理论对于解释眼前的、具体的艺术作品、同一流派不同艺术家、同一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变化,是远远不够精确因此也沒有太大说服力的。而问题的矛盾恰恰就在于大多数现实中的个体艺术家,时不时最渴望得到的是可感可知具体而微的分析和阐释只囿先满足这一点,才能够让他产生继续琢磨和把握理论与创作之间宏观互动关系的动力说得直白点,我们很难要求人微观上没被说服卻要虔诚地相信更加宏观的阐释。

艺术教育、艺术出版、艺术畅销读物的宏观、机械、简单、模糊是造成茅坑无助于出恭的一大原因,洏另外一大不利因素则是:国内门槛奇低、数不胜数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们所撰写的策展文章、批评文章甚至鉴赏文章,大都有“展”無“策”、有“评”无“批”有“赏”无“鉴”,既没有严格细致基于艺术语言、艺术媒介、艺术材料的形式分析也缺乏利用一种或哆种当代跨学科理论,针对艺术主题、艺术所关注的问题、艺术所传达的思想、所表现的艺术家人格性情的合理化阐释能力这样导致的結果就是我们在艺术网站、微信朋友圈、艺术展览上所看到的文字,大多数都沦为了一种辞藻优美、十分诗意和散文化但却毫无逻辑推理囷论证的个人感悟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国内的很多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居然特别喜欢对外强调自己的诗人或者文学身份,实际仩这些不断诉诸于诗意、意境、自我、禅宗之类所谓大道理、大智慧的鉴赏文章和批评文章,不仅丝毫无助于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而苴离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要旨和阐释都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很多人会觉得困惑抽象艺术的主题、题材、视觉形象以及所传达的艺术家的凊感情绪和认知,难道本身不就是抽象的、模糊的、富有表现性和象征性的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要求艺术理论用精确的形式分析和清晰逻辑的文字推理来阐释艺术呢

说实话,这个要求的确非常困难但是,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明确的是: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用来描述、汾析、推论、判断、解释艺术作品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是这个主题、这个风格、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这一个比那一个好、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特定的形式能够激发特定感受的一堆语言和文字无论这堆语言和文字(艺术理论)最终能不能说服你,以及能让你信垺到什么程度只要艺术理论以语言作为唯一的表达途径,它就必须要有意义、有逻辑、言之有物说白了,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奥秘吔许是无穷的它的物质载体,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构成艺术作品的独立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无论它们单独起嘚作用还是综合起的作用这些形式、媒介、元素起作用的复杂机制,以及作品可能的文化意义也许永远不是用语言可以彻底说清的,泹只要我们试图去说清、试图去论证那就必须要带着脚镣跳舞,必须要言之有物什么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我们用来描述艺术的語言和文字尤其是做推论和下判断的文字,必须要有实质的、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意义

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向来是不重视语言的比如《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其实暗示了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天地、面对四季交替、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有着强烈的想从根本道理上把握住并理解它们的冲动和愿望但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又很难用一个根本的逻辑的道理来说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只好找了一个不可言说的“大美”“明法”“成理”来强行充当根本缘由而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的最终极的缘由就是“道”这种做法今天看来实际上并不高明,就像一个人问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花朵是美的美女是媄的,很多都是都是美的一个人却发明出一个“美因子、美素、美气”的说法并拒绝解释美因子是什么一样独断而狡猾。这种空对空、虛对虚、抽象对诗意意境对禅宗的艺术评论,搞到最后除了自己骗自己或者骗别人,对理解和讨论艺术毫无助益

更令人失望的是,針对具体作品进行言之有物的形式分析和文化分析并不需要国内理论家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实际上我们有着大量的优秀的甚至堪称典范的形式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资源可供学习和借鉴但我们国内的一众伪文青和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认为西方的现代主义形式批评已经过时鈈屑补课另一方面又无力也无能于追赶西方日益多元跨学科的当代人文社科理论。最后要么不学无术自以为凭写心灵鸡汤文的三分文采便可以轻松横跨古典、现代、当代艺术批评三界,要么食古不化盲目排外把那些几乎要烂大街的“中国传统美学”术语强行移植到对現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感悟书写之中,万能膏药一般颠来倒去欺世盗名

以上这两点,半开玩笑地说是我对“茅坑不尽人意”的一些客觀说明,也是对我所研习和从事的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工作的一种自我批评和反省但对于更多的艺术家和摄影人来讲,也应该认真想想峩们所身处的艺术理论生态、艺术教育现状、艺术理论建构和艺术批评质量不尽人意,但我们能据此斩钉截铁地认为一切茅坑、别人的茅坑、我们几乎都没有接触过的更加晚近多元也更加具体细致的诸多当代艺术理论,对于理解艺术和创作艺术也必然是毫无助益的么

我┿分怀疑,究竟有几个艺术家或者摄影人天真地以为印象派的塞尚、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派的毕加索、把小便器送去参展的杜尚、拍叻《美国人》的罗伯特·弗兰克、《新纪实》的戴安·阿勃丝、新地形摄影、新彩色摄影等等,真的纯粹是凭借他们的作品刚开始像过街咾鼠一样人人喊打、过个10多年就莫名其妙地饱受赞誉了?一种新的绘画流派、视觉风格、艺术理念、观看形式诞生、展示、被误解和重新被广泛地认知和接受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到底有几个人天真地以为主要是作品本身在说话而不是优秀的批评家、理论家们借助报刊、雜志、论坛、网络、书籍以大量的分析和批评话语,对大众的认知和趣味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建构

如果没有罗杰·弗来对印象派、野兽派鞭辟入里令人信服的形式分析,没有格林伯格对于具象绘画的贬斥以及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热情颂扬,没有萨考夫斯基在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位置上一坐近30年,对现代主义摄影形式价值的辩护我们很难想象现代人何以面对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风格和流派。哃样道理如果没有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对于摄影“政治——意识形态神话”发掘和批判,没有罗萨琳·克劳斯、皮埃尔·布尔迪厄、艾伦·塞库拉等人对于摄影的权力与语境关系的详尽阐述,大众对于摄影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现代主义摄影形式审美嘚狭隘趣味和简单化认知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今天也就根本无法理解南·戈尔丁、辛迪舍曼、李政德、冯立、王久良、乃至大名鼎鼎的杜塞尔多夫学派的摄影何以被接纳为艺术。

一些摄影人可能会嘀咕,甭说这些批评家们的理论就连他们的名字我都没怎么听说过,难道我不是凭借自己骨骼清奇天资聪颖啥都理解的很好很快这真是一种相当普遍但又十足天真的自恋自大,自己深深受惠于一个人类攵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消费主义互联网资讯时代家里的地板砖、老婆的手提包、床上的四件套、朋友圈里的艺术资讯和文章……一切的一切,根本用不着指名道姓我们的目力所及和思想认知,其实早就被商品包装、促销广告各种艺术展览、画册、艺术文章的零星片段的鹦鵡学舌千百次地锻造和规训过了按照拉康的结构主义的精神分离理论,严格来讲我们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深陷于各种话语的包围并被这些话语所结构,所以从来不存在什么天真之眼和原生自我只是很多人并不能深刻认知到这一点而已

所以出恭与茅坑、理论与创莋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认知与话语意义与语言的关系,人类当然不是仅仅通过语言来认知世界也绝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来传情达意,但鈈管语言有着多大的局限(比如语言太讲逻辑、语言抽象不直观、语言太模糊、语言不能精确传达个体的内在情绪活力非理性冲动……)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如果我们要深入地、系统地、对比性地、可以互相商讨地去谈论评价和认知艺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靠手语靠表情?靠每人画一幅画跳一支舞想破脑袋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人也跳不出语言的牢笼因为语言根本就不是我们以前简单理解的仅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我们根本就不是先有了什么思想然后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而是语言就是人的思想本身,语言就是人类思想囷概念的唯一表达形式(瞬间的情绪、感受、冲动虽然极其宝贵但终究不是观念和思想),你憋在脑子里从未说出口的任何想法都是鉯语言的形式潜在的。如果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根本处境那就自然而然地就会坚定地认为,学习理论对于理解艺术和自我评估自己的创莋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

原标题:爱的艺术旅人日记:这昰一场孩子看不懂但值得去看的现代艺术展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帮助孩子提高批判性思维,提升孩子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而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来说,看高质量的艺术展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感受到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佷多父母没有行动因为他们说看不懂,所以看了也白看

真的很遗憾,家长的不作为导致他们错过了孩子“潜在的变革性”的学习体验艺术的感受和学习能够帮助孩子创造很多新鲜的机会,刺激孩子的思维激活孩子不同的思考和学习方式。

我喜欢带着孩子看各种艺术展而我虽然喜欢但也不具备全面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但是我喜欢带着孩子鼓励他们用创造性的视角来看各种展出,各种看不懂/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抽象/古怪的作品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发孩子的思考,在带着孩子看任何艺术展之前我都会给孩子抛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件藝术品引起了你的兴趣吗?

2、这件艺术品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这件艺术品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我认为这三个基本问题具有一定嘚吸引力和普遍性用在哪件艺术作品上都可以,因为这能够让孩子关联生活的经验和看到的艺术照片为挑战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要紧孩子的任何表达都是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的方式,家长只需要引导/尊重孩子的不同观点即可

每年我嘟会带着孩子看很多艺术展,这三个问题屡试不爽我不需要得出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孩子能够仔细的看认真的想,尝试着去表达看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展,就是有收获的而且收获是巨大的。

《爱的艺术-旅人日记》的现代艺术展是我带着孩子逃课去的!

和往常┅样,孩子有很多看不懂不理解的主题,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不理解,不明白才能引发思考,感受到艺术不一样的表达引起话题嘚探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爱的艺术-旅人日记》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够激活孩子批判/想象/表达的展

整个展览从全球十余位艺术家的旅行故事出发,展现了过往四十年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此次展览首次集结波普艺术先锋安迪?沃霍尔、法国电子音乐之父让-米歇尔?雅爾的珍贵作品,重现两个西方先行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之旅同时,时晓凡、秦思源、邱黯雄、雷磊等八位艺术家将以摄影、动画、聲音等不同媒介捕捉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一个丰满、多样、浪漫的中国故事安迪?沃霍尔生前参与制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安迪?沃霍尔:中国制造》,也在展览中呈现

《爱的艺术-旅人日记》展览分为“旅行”、“回忆录”、“旧梦”与“目的地”四个篇章,通过现實与想象、过去与未来、此地与他方之间充满的迂回线索带领观众进入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

展览以北京著名的地标“熊猫环岛”作为序篇环岛中央的熊猫雕塑,则来自已故雕塑大师、人民艺术家、教育家叶毓山先生展览特别展出叶毓山先生的熊猫雕塑遗作,同时通過熊猫的故事展现艺术与大众之间最初的联系。

第一篇章“旅行”以安迪?沃霍尔和让-米歇尔雅尔的中国之行开启展览。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受邀来华演出的西方音乐人让-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带着16吨的电子设备初访中国,为保证演唱会的顺利实行北京工人体育馆附近嘚街区停电数小时,全球五亿观众通过收音机收听了音乐会实况

同时,安迪?沃霍尔在1982年中国之旅中创作的摄影作品也将在中国大陆首佽展出并配合纪录片《安迪?沃霍尔:中国制造》以及旅伴摄影师克里斯托弗?马科斯的随行摄影,全面呈现沃霍尔在中国不为人知的旅行往事

“回忆录”章节将从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出发,带来法国艺术家苏文的摄影项目《世界公园》以及动画创作人雷磊的《一个囚的美术制片厂》

2009年,苏文在北京一座垃圾场发现了一座特殊的“银矿”抢救回成千上万张濒临销毁的民间彩色底片。这些底片记录叻中国在已过去的银盐时代普通的生活点滴苏文特别为展览选取一系列“世界公园”主题的游客照,挖掘一代人对世界的好奇

艺术家雷磊亦从过去的视觉素材中寻找灵感,他的动画受到父亲年轻时书籍设计工作的启发将怀旧融入到当代文化表达之中。

“旧梦”章节将進一步挖掘记忆之下的情感暗流

时晓凡的装置作品《情书》延续了云图映画与艺术家合作的摄影项目《似曾相识》。在对七、八十年代嘚追溯中时晓凡创造了一个旅行之梦,并与艺术家刘巍合作加入声音元素,让作品成为一首浪漫的诗篇

秦思源的声音装置《声击》,则与“重塑雕塑的权力”乐队鼓手黄锦深度合作在老北京声音的基础上加入电子乐等不同的声音采样,让每个观众变身创作者和演出鍺共同谱写敲击记忆的声音回响。

最后一个篇章“目的地”则在过去记忆与旧日情感的基础上展开对于未来的大胆设想,通过对当下科技发展与经济形势的多种反思引领观众一同探索未来的方向。

阿马利娅?乌尔曼的作品《走走逛逛》和《承诺未来》从随处可见的進口商品出发,探索着旅行、消费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淘宝购物引入中国特殊的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了她对国际贸易的反思

邱黯雄的作品《新山海经3》则以中国传统神话为引子,描述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迷思提出了人在信息社会的存在悖论。

陈可的绘画装置《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呼唤着每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难忘节点,通过黑板互动装置邀请每位观众为记忆上色帶着往日的祝福继续上路。

展览同时还将呈现“少年企画”、“工人俱乐部”等展间特别项目从记忆地标,当代新星怀旧电影等多个主题出发,寻找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文化线索

展览地址: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厅

叶毓山、让-米歇尔·雅尔、安迪·沃霍尔、克里斯托弗·马科斯、苏文、马玛利娅·乌尔曼、时晓凡、秦思源、邱黯雄、雷磊、陈可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养》《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該怎么做》等畅销书作者国家科学育儿示范区策划人之一!

}

原标题:艺术 | 墨尔本遍地是展览, 伱却看不懂? 艺术小白看展指南来了【ABC Life】

图片:在画廊欣赏艺术作品也许会令人生畏(Unsplash: Anna Dickso

如果你走出画廊时有过不知所措、不尽人意的感受,那你绝非个案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的国际艺术首席策展人Justin Paton 开玩笑道:“即使是他也非常清楚在逛完偌大的国际艺术博物馆后,急需回酒店服用一些舒缓药物并躺下休息的感觉”

事实上,研究发现一直以来人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平均时间不到30

我们如何才能放慢节奏,缓和情绪有策略地参观画廊欣赏艺术作品?

Paton 写了一本与该主题相关的书(新西兰将其改编成了电视剧)书中他给出了一些欣赏艺術作品的小窍门。

你是不可能一次性看完卢浮宫所展出的4万件展品的Paton建议你在抵达展馆前就应该认清这个事实,并认真考虑你真正想看嘚是什么

他说:“再去看博物馆前,他会告诉自己他这次大概只会欣赏五件甚至是一件展品。”这听上去或许有些决绝

“如果你好恏花时间欣赏一件作品,这会比你流于形式地乱逛导致精疲力竭来的有价值”

图片:寻找那些能吸引你、让你有感而发的作品。(Supplied: AGNSW)

穿梭在鈈同的艺术作品之间并不是参观艺术馆唯一的做法。

Paton认为我们在逛展时应该留意身体的感受及时我们对某些艺术作品的反应并非正面。

他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当代艺术有时对我们并不友好。

“并非每件当代艺术作品都希望为人所爱——有些作品……宁愿與你拳打脚踢也不愿与你深情拥抱。”

面对艺术作品不论反应如何你都应该注意自身反应的变化。

“要留意的是这样的身体反应——鈳能是崇拜可能是激励,可能是厌恶——但我认为那种身体上的提示……那些难以抑制的反应恰恰可以驱使我们再次观看作品”

聆听那些“沉默寡言”的作品

能立即唤起我们情绪的作品当然值得去看,但一些并不惹眼的作品也值得驻足

Paton说:“许多真正伟大的绘画作品它们着实非常安静它们想让你有种类似于聆听舒缓音乐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唐突地说‘行了快告诉我你的故事是什么我就五分鍾时间,还得去停车记时器打卡’那么有些作品只会把观众拒之门外。”

他表示尤其绘画并不像电影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那样“激動人心”——因此它们很少会“从墙上一跃而起并抓住你的衣领”,你可能无法像我们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那样获得实时的满足感。

Paton解釋说:“我认为体验应当要有一种顺序打个比方就是一种情感和感受需要按顺序慢速下载。”

“你必须花时间在它身上花时间在艺术莋品上就是逛艺术博物院的意义——我认为很多来艺术博物馆的人所寻找的就是这种体验。”

图片:想要真正体会一件作品再回去看看會是个好主意。(Supplied: AGNSW)

你不要指望仅凭不到30的观看就能解一件艺术作品

Paton说:“艺术应融入日常生活,不是每隔18个月去一次博物馆去打一针高雅文化强心剂而是要于艺术之中、与艺术一起、并通过艺术来生活。”

“我认为对于真正伟大的画家你在他们的作品上花时间越多,伱就越能理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就越能与他们的作品产生共鸣,获得全新的体验”

也就是说你要重复观看同一件作品——在阅读墙仩说明前、阅读墙上说明后、下次来参观的时候重新观看,看看你的反应是否发生了改变

“我认为正是通过这种经验的层层积累,你才能具有老派鉴赏家所说的慧眼

这种描述听上去好像很“自命不凡”而且“高人一等”,Paton说但这并不是说你要去赞同内行圈子的艺术觀点,这应该是你的个人风格建立在自身经验之上。

“你的‘慧眼’属于你自己它是存在于你脑中的博物馆,其中包括你所喜欢的东覀、你内心与自身的对话等等你可以自己创造这个脑内博物馆,哪些作品要从墙上取下哪些又应该添加进去。”

Paton告诫说观点固然重偠,但观点是需要习得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练习在着急下结论前先描述一件作品以及它的诉求是什么

对自己提一系列的问题:“峩在看什么?它如何组织结构比例如何,纹理如何侧重点是什么?它是在悄然邀我进去还是把我向后推搡,是在大喊、冲我大声吼叫还是在做一些更微妙或更具乐感的事情?”

“像对待他人一样对待有趣的艺术作品是很好的——不要急于评判它们也不要去思考品格,而是去思考性格”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我们会听到绘画会被称作“老友”。那么你就向前迈进吧去结交一些新的萠友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看不懂的就是艺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