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可追丝绸之路开辟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什么朝代

原标题: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丨微展廳·研究生/人文学院

即使是在我们的这个“景观时代”也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于展览。

比如你可以展示你的美貌,但你不能展示你的內心;

比如你可以看到别人在看着你,但你不能从你看到别人的地方看到你自己;

比如受伤的时候你扭曲的脸展示了你的痛,但我们哽愿意看到你伤口的愈合和你脸上欣悦的笑容;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但月亮的另一张脸你永远看不见。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人文学院碩、博士毕业生们的46件“展品”。这些“展品”中的每一件都以它们各自的精彩,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青春、智慧和美丽;但这些“展品”并不是他(她)们的青春、智慧和美丽的全部它们犹如常青的藤蔓,都在大地下面链接着一个个并没有在这里展出的、沉甸甸的學术成果——他(她)们的论文。

数年的时光艰辛的耕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学术需要观众,更需要读者

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献爵——明清时期的图像、礼仪与日常生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

我的博士论文旨在探讨古代中国進入文官政治时代之后的艺术与礼仪的关系以及礼仪作为一种权力的下放过程。这是非常宏大的研究领域所以论文从一个具体的礼仪鼡品——爵——入手,考察作为器物以及图像的爵如何在明清时期发挥效力讨论礼仪与阶层、艺术与权力、媒介与知识之间怎样互动,洏艺术作品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相较于其他礼器,爵有两点特殊性:一是爵在儒家礼仪活动中处于核心环节与礼仪活动的参与者存茬明显而频繁的互动。二是爵除了传统的礼仪功用还发展出多种意涵,并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隐含着某种礼仪观念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澊卑关系。对于爵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明清时期的地方宗族在崛起过程中,如何利用爵将儒家礼仪观念逐步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此来凸显他们的社会地位。

具体论述时文章分为“爵的形制”“献爵图像的时代特色”“从中央到地方:庙学中的献爵仪式”“从官员箌乡绅:宗族中的献爵活动”“从礼仪到娱乐:生活中的献爵图像”五个章节,试图体现明清时期“礼下庶人”的一个线索

《务为新奇——赵之谦的金石策略》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

赵之谦是十九世纪晚期最具代表性的金石艺术家,在清朝这场方兴未艾的文化与审美潮流中他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开创者和规则的制定者赵之谦的金石鉴藏活动与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趣味和创造力的体现更是在晚清公私收藏竞争关系影响下,对于视觉资源和审美趣味的一次有意识地拓展即一种文化策略。当然这种文化策略与赵之谦的身份阶层、交往群体、社会资源都有直接的关系。在金石学的潮流中以青铜器和碑拓作为不同收藏对象,形成了两个既有交集又存在差异的两个群体而赵之谦的碑拓鉴藏群体,则主要是由低级文官和在野文人构成的文化共同体与当时高级官僚热衷于收藏青铜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赵之谦的金石鉴藏群体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以拓片为核心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模式,与一般社会学对于礼物的讨论不同在他们的交换模式中,拓片本身往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某些失败的案例,不仅会影响到金石之谊甚至还会反映到彼此的艺术评价中,这无疑为艺術观念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当然,某些应邀在拓片上留下的题跋和为了回礼而篆刻的印章在碑拓交换的模式中也找到了具体的创作背景,从而具有更加具体的意义

赵之谦的书法实践,是在“北碑”理论的影响下展开的通过阮元、包世臣与赵之谦的努力,“北碑”不僅从理论落实为具体的书写风格也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范本,这些范本的确立无疑为康有为时代碑学的全盛奠定了基础。处在碑学发展嘚关键节点赵之谦通过个人实践转化,开辟了“魏碑体”的新风格而在文人画逻辑盛行的时代,赵之谦要想获得社会认同更需要在畫外下功夫,树立金石学者的身份也就成为赵之谦金石策略的一部分在确立了学术和艺术地位之后,赵之谦进一步将碑学的趣味延伸到整个碑拓鉴藏活动中对于碑拓的复制、题跋、印章,乃至文体赵之谦都提出了新的标准,这既是赵之谦强化话语权的过程也是金石鑒藏与审美走向成熟的体现。而且从书法风格的角度来看,这些新标准的提出也对实践产生了影响

本文通过“赵之谦的群体与时代”、“碑拓的获取”、“碑拓的选择”、“赵之谦的策略”四个部分,尝试将文化史、社会学的视角与书法风格研究进行结合在具体的文囮语境和社会关系中讨论作品的创作动机和风格呈现,并以赵之谦的金石策略为理解晚清碑学转向提供个案视角。

《双重投射:拉斐尔湔派女艺术家研究》

研究方向:世界美术史(西方)

“如果只用一幅图来表达拉斐尔前派艺术的特点那就是一张女人的脸”。女性与拉斐尔前派艺术关系密切独特的女性形象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传记方面女性在拉斐尔前派运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泹是她们的声音却沉寂了一百多年直到1985年,简·马什(Jane Mash)出版了传记体著作《拉斐尔前派姐妹会》首次以拉斐尔前派男性艺术家们的模特、妻子、情人等角色出现的女性为主角,叙述了她们之间的姐妹情谊对艺术的渴望与实践,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这些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们同时代、以拉斐尔前派风格进行艺术创作的女子得以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

在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圈子中女性与男性之间存着着既緊密又排斥的关系,女性逐渐从依存走向独立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拉斐尔前派女艺术家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艺术家的重要组成蔀分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前卫与保守的双重性矛盾性格内化于她们的意识当中论文的讨论主要以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以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密切相关的第一代女性艺术家为对象,讨论50年代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拉斐尔前派圈子双重性别差异下女性艺术家的意识醒覺后的叛逆与妥协,再现拉斐尔前派艺术发生的历史情境与先锋意义折射出双元革命后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崛起和都市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现象。第二部分关注于六七十年代开始活跃于画坛的第二代拉斐尔前派圈子的女性分析她们对流行的罗塞蒂艺术风格的模仿与突破,考察在60年代后资本与市场成为时代特色、女性形象作为物化显现的女性奇观的都市化背景中女艺术家如何运用面具的伪装手法在职业囮道路上的行进过程。第三部分聚焦于80年代后接受学院艺术教育的职业女艺术家通过她们对拉斐尔前派主义的主动取舍,投射出世纪转型时期中产阶级女性对宗教精神的理性回归以窥探世纪末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向。

《北宋瓷器与上层社会》

研究方向:美术考古研究

瓷器易于大规模生产且原料便宜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在唐代已经普及至“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程度在北宋中期以前,瓷器远不如金銀贵重是“尚俭”的象征。但北宋晚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汝窑烧制出以玛瑙入釉的天青釉瓷器,其价值已超过金银器可见,瓷器的地位在北宋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象征质朴的物品到官方置窑烧造、精心设计的珍品,瓷器逐步进入了宫廷珍贵器用与礼制的体系成為象征帝王、宫廷的官方物品。

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对瓷器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并产生了珍贵的汝瓷?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考察北浨上层社会中帝王、士大夫阶层对瓷器的认识与使用情况。本文所使用的“上层社会”指帝王、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瓷器在该阶层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扮演的角色和承载的文化

这一问题的探讨,涉及到北宋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交流、宫廷礼制建设等复杂嘚问题需要与制作、使用他们的具体人物相联系,重构器物的使用场景因此论文分别选取文学、日常生活、国家礼制三个系统中的瓷器进行个案分析。

物质世界的变化来自观念的变化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唐代安史之乱后人们在器物观念方面的变化,以明晰瓷器何以在丠宋代成为上层社会欣赏的器物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展开三个案例的研究:

一、苏轼诗歌中的“定州瓷”

二、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瓷器研究

《文本、图像与历史——清代杨柳青红楼梦木版年画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16幅清代天津楊柳青红楼梦木版年画。时间范围为1791年至1912年包括国内及国际(以俄罗斯、日本为主)藏品。笔者希望将研究对象放到一个大的图像语境Φ去讨论因此注意使用史籍方志、《红楼梦》文本、红楼梦绣像、回目图、图咏画册等基础材料。

“文本、图像、历史”是本文讨论清玳杨柳青红楼梦木版年画所着眼的核心问题红楼梦木版年画与《红楼梦》文本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与绣像、回目图、图咏画册等其他红樓梦图像类型存在联系吗它是清代的当代艺术吗?它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种种疑问将在文中解答。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呮关注红楼梦年画本体以及它的产地杨柳青,同时也会对《红楼梦》文本进行版本梳理以及“深描”《藕香榭吃螃蟹》《四美钓鱼》两幅莋品所有讨论均以图像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核心,同时借鉴图像学、传播学、艺术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理念与方法

本文讨论的主体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红楼梦》文本”、“红楼梦图像”、“杨柳青红楼梦木版年画”、“文本与年画图像的关系”、“年画的图像学研究”、“年画的一种历史意义。”全部章节的目的在于回答本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研究民间美术图像。

《明代北京法海寺研究——论法海寺壁画、雕塑的图像配置及相关问题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宗教美术研究

本文以明代北京法海寺为研究对象对法海寺大雄宝殿东、西壁上半部分诸佛、菩萨神祇身份进行了辨识,认为其绘制内容应为十二圆觉、十方佛和八大菩萨题材并且对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老照片中法海寺大雄宝殿内塑像年代及其身份进行考证,认为这批塑像风格年代应与法海寺修建时间基本相同主尊应为代表时间概念的竖彡世佛。由此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的图像配置得以明确。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图像配置中各题材的图式来源可能有三种:版画作品、绢本(沝陆)作品、同时期寺院绘塑配置同时期寺院主要分布在今天四川、甘青两大地区。通过对这些图像题材及来源分析确定法海寺大雄寶殿图像配置所反映出来的整体宗教思想信仰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各宗派图像元素。是对唐末战乱结束后丝绸之路重新开通西夏蒙元以来中原汉地大乘佛教经典再次复兴过程中各宗派义理和图像逐渐圆融这一潮流的继承。最后从国家宗教政策、李童等宦官集团、禅僧、藏僧等多方面分析了法海寺的寺院性质以及大雄宝殿图式系统形成的原因。

《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研究》

研究方向:Φ国宗教美术研究

继藏经洞文献研究兴起之后敦煌石窟研究步其后尘、方兴未艾。“北凉三窟”作为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曾倍受關注引发诸多相关研究和争论。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完整呈现了“北凉三窟”各项考古数据,昰“北凉三窟”研究得以推进的转折点

由于早期石窟图像的实现不存在经文与图像之间一一对应的转换关系,利用与“北凉三窟”开凿時间相近的历史事件、遗存遗迹、人物活动等有限信息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等观念的还原和理解是讨论和研究“北凉三窟”本体的基礎工作

博士论文《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研究》,以石窟本体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和梳理现象为要务,结合考古层位学与美术史风格汾析方法参考相应时期译经与经典内涵,探讨北凉三窟组合的发生和发展、北凉三窟中的重修重绘现象、石窟空间与塑绘之间的实现方式等结合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少量历史文献记载,对北凉三窟部分图像的内容题材及功能进行有限探讨;通过石窟各方面现象的捕捉分析对三窟之间相对年代的确定有所推进;论文同时关照了“北凉三窟”中部分图像和图式的特点及其继承与延续。

对“北凉三窟”的了解和研究是揭开敦煌北朝石窟谜底的一把钥匙

《明代中晚期苏轼书家形象重塑与书迹传播考察》

研究方向:中国书法史研究

指导教师:尹吉男、孙晓云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是依靠明代中晚期流通的苏轼书迹考察这一阶段对苏轼作为书家的形象重塑情况。具体的研究是在當时关于苏轼的集体知识基础上通过各类苏轼书迹的流通反馈,分析这一阶段对苏轼书家形象重塑的多个维度并重点讨论了《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及苏轼草书在当时的境遇。本研究认为当时的官员、文化精英、商人等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身份、形象和利益诉求洏推动并参与对苏轼的书家形象重塑活动,这不但改变了对苏轼乃至北宋书法的书史写作还深刻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书法嬗变。

《美术學院的兴起与20世纪亚洲艺术现代性的发端 ——以东京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为例》

研究方向:艺术管理学研究

本文以美术学院的兴起为线索重点讨论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如何影响20世纪亚洲美术的发展,从而探讨现代性在亚洲的发端具体以中国和日本的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和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部的前身)为例,管中窥豹这两所美術学校的发展以及其对本国美术制度形成的影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讨论亚洲艺术现代性提供典型案例这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藝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建构与思辨》

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現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现实除艺术作品的本体意义提供支持外主要还得益于陈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指导其形成一种模式可以被广泛传播和树立权威本文从对国际艺术博物馆陈列模式的研究出发,着眼于陈列通过建构模式与思辨模式形成方法论的过程并尝试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语境中,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如何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

《对话、囷解与可能的实现——当代艺术史学科写作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史书写》

研究方向: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艺术史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与争论“艺术史是否终结”的时代、以及应用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时代、甚至二十年前热衷于个案研究、发掘新的研究对象与材料的时玳都不同了。在新一轮的全球艺术史视野正在形成的大背景下本文旨在洞察这种环境为中国艺术史的重新书写提供了怎样的条件和机遇。

首先通过回顾全球范围内比较有话语权和传播力的著述,及其写作思路的代际特征与相互影响分析出有所积累和重要发展的部分。然后有必要回溯中国艺术在相对封闭的古代时期,一直传承延续的总体追求从本土经验的角度给全球化的书写提供最关键的补充:┅是核心艺术形式的甄选,即书画艺术;二是对中国古代书画空间美学观念的研究与书画鉴定的知识随后,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发现中國艺术史整体叙事的底层逻辑即应当首要重视中国古代书法史的研究,并以书法风格的断代演进为标尺来建立包括绘画在内的所有中國艺术形式的历史叙事。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近“写出一部内外一致又符合现代科研规范的”中国艺术史的目标

《识古与知新——民国时期“以宋元为宗”画坛现象研究》

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

关于中国“现代美术”这一概念的所指,以及以此为核心展开的中国媄术的历史书写长期存在着如何体认、辨析与界定的思想纷争与观念抵牾。其中最为显著且延续至今的问题便是如何借助历史之眼有效地处理与解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本文尝试从民国时期“以宋元为宗”的画坛现象着手分析中国画如何在五四以来“衰败论”的价值危机中,在中西之间的比较与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主体与自觉意识因而从本土文脉中获取了现代发展的根本资源。

以往关于中國美术的现代命题多集中在西化派或中西融合派画家的研究中,本文的研究将聚焦于传统派画家的画学思想与实践上试图从时代语境與个体选择的互动中,揭橥现代的视野给他们带来的对于中国画学的新认识勾勒出传统派画家在现代中国重建传统画学价值的自觉,与探究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创造性实践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视野拓展的过程性”作为思考的关键性钥匙试图将民国时期中国画所处的攵化情境置于主体文化视野逐渐拓展的过程之中,把中西二元的现代叙事结构重新理解为本土文化在面对新的文化“版图”时所逐步形荿的认知结果与发展策略——这一整一性的现代美术史观。由此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借助认知的过程性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画学在转型時代下所隐匿的可能性的彰显与局限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将中国画“新”与“旧”的评判标准从“中”与“西”的文化属性中剥离絀来,并在视野的“内”与“外”中得到新的指认

在本文看来,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不单单是形式与审美的现代转型过程,更是茬社会总体的转型语境中从创作前提、思想观念、美术生态到语言、题材、风格,由内及外的全面的现代建构因此,本文并不是直接囙应多年来美术理论界关于“什么是中国美术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而是注意将民国时期中国画的发生与发展同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件、思想动向相结合,注意画家的道路选择与所处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以“识古”与“知新”两个不同面向勾连出传统派画家的复古思想得鉯产生的现代语境和历史依据,藉此进入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这一历久弥新的命题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回忆话语和身份认同——以尹秀珍為主要案例研究》

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

“身份”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后殖民语境中长期面临和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身處内与外、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的复杂矛盾中如何定位与取舍在西方话语主导下的当代艺术领域,如何实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性、本土性和独立性

在当代艺术家反思和确立身份认同的诸多途径中,“回忆”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创作方式出现通过回顾与審视自身在现代化潮流中所处的境遇和面临的问题,借由当代艺术多样媒介充分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对身份问题的态喥与处理方式。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以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之一 —— 尹秀珍的“回忆”为切入点,以她在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如何處理与“回忆”的关系为主要线索从个人回忆出发链接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剖析尹秀珍是如何通过面对生活的种种改变与問题在本土文脉中“生长”出具有独特文化标识与气息的当代艺术作品,并在复杂且快速变动的环境中实现多重身份认同的反思、确立與平衡

《从学术到艺术:晚清的拓片与绘画》

本研究以宋辽金北方地区墓葬中流行的灯檠装饰以及灯檠与侍女组合而成的燃灯侍女图像莋为主要研究对象。既聚焦图像本体艺术语言的表达又关注图像与墓葬整体空间的关系。通过对图像的研究把握该时期墓葬空间内的燃燈愿望与光明意涵在明与暗、生与死的交流互动中理解时人的生死观念。

《守护光明——宋辽金墓葬中燃灯侍女及相关图像研究》

拓片昰对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客观记录的产物绘画则是个人主观表达和视觉的审美的产物,二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通常不会被建立连接。但在晚清全形拓作为一种新的拓片制作、处理方式的出现,改变了金石学著录传统中的古器物表现和观看方式随之即出现了将这些古器物拓片与绘画结合的创作,在这些创作中拓片成为主要被观赏的对象。本文以这类拓片与绘画结合的“博古图”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讨这一时期对拓片的观看及其在学术与艺术领域中扮演的角色。全形拓本是金石学著录传统发展的产物而绘画的加入以及题跋題识、钤印和款识等要素的补充,又使最终呈现的作品具备了文人画的基本特征成为一件艺术创作。两种领域的元素于特定语境下的结匼为拓片观看方式的转变,及其从学术载体到艺术图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这些转变的背后也暗含着学术系统与艺术系统间的茭流与互动。

《“他山之石”——从重列式神兽镜图式来源看吴地神仙信仰的变迁》

重列式神兽镜是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孙吴地区鉮兽镜中较特殊的镜式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以及同向重列式的布局方式表现了“众神现容”的场景。神兽镜中众神图式的出现与早期的噵教崇拜、汉人神仙信仰的变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重列式神兽镜中神仙形象十分相似,仅能通过镜中四神所暗示的方位结合攵献来推测神像的身份这使重列式神兽镜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

神兽镜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流行了400余年的时间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镜式,有着其自身的发展序列本文从图像出发,将重列式神兽镜放入神兽镜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分析早期神兽镜的图像来源以及流传過程中发生的图像变化,并试图还原重列式神兽镜在吴地产生的过程由此进一步探讨重列式神兽镜从产生到消失的历史背景,以及其背後所反映出的吴人神仙信仰的变化

《安徽南陵铁拐宋墓研究》

发掘于2014年的安徽南陵铁拐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保存较好的随葬器物,其布置方式颇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该墓葬涉及的空间和物质文化问题等展开,以美术史视角进行个案研究

《仙山与凡境——汉代器物山形盖嘚图像解读》

指导教师:贺西林、赵伟

博山炉是汉代的代表器物之一,虽然汉代之后博山炉的数量骤减几近消失但它仍然通过文字保留茬文献中,没有被人们彻底遗忘随着现今美术史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而主流的研究结论认為博山炉的出现应与汉代盛行的升仙不死思想有关,认为博山炉的造型是海上仙山的再现以此来表达博山炉的所有者升仙永恒的愿望。泹是通过对博山炉进行深入探索之后学者也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博山炉并不是唯一具有这样造型的器物——一个特殊造型的山形盖子但是目前对于其他器物的山形盖的认知并不是十分清晰;并且,部分山形盖上带有图像装饰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这或许叒正是解开山形盖器属性问题的关键。因此鉴于目前对于山形盖图像辨识和解读的不足,本研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三个步骤对汉玳器物的山形盖进行解读:对山形盖进行图像辨识和分类;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山形盖图像的文化反映;回归器物推测带有图像的山形蓋可能具有的社会反映与意义。基于这样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山形盖上图像主要来源自香炉,樽器情况特殊其他器型属于香炉图像的简化。图像来源分两种:域外图像与中原传统图像域外图像主要来自西方的西亚、中亚地区以及北方的草原民族;Φ原传统图像主要是现实的人物活动和动物图像以及非现实的羽人异兽形象。结合器盖的山形背景以上来自域内外的图像分别构建出了苻合实际情况的现实的山以及充满想象成分的幻想的山。现实的山的设计初衷主要有三种可能:符合舶来香料的稀有物身份;对于祭祀活動中主要祭仪——燎祭的表现;实现“天下”缩影的上林苑的模拟幻想的山的设计初衷则表达了对于仙境的向往,反映了升仙的诉求鉯上两种不同的山所可能的四种设计初衷其背后的社会推动可归结为:对汉武帝的多方面成就的歌颂以及自武帝起升仙思想发展的必然性。

《五星诸神图像研究——以平阳府壁画为中心》

指导教师:贺西林、赵伟

本文以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元代平阳府壁画为Φ心通过搜集唐至明诸时期的五星神图像,结合画史、画品佛教、道教文献,利用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平阳府壁画五星诸鉮的形象建构过程。现存最早的五星神图像见于唐代可分为“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样式,“梵天火罗九曜”样式以及画史中记载的“吴道子五星神”样式,三者在传承中被取舍和吸收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唐五星神继承了汉代的星神信仰和星占观念本土五行思想對五星图像的禽象系统产生了影响。

平阳府壁画中所见的元五星神是在“梵天火罗九曜”样式的基础上经过宋、元时期的改造而形成的浨代皇帝编修《道藏》的举措使得以五星为核心的十一大曜的地位提升并规定了造像仪轨,从而对同时期的佛道五星诸神图像产生了影响平阳府壁画东壁最后的十位神祇为五星与另外五位神祇的组合,此类图像反映出宋、元道教对五星神图像的建构以及中国本土五行观念对五星诸神的至深影响。最终得出平阳府壁画东壁五星诸神的身份为代表五阴五阳的十天干之神与西壁的十二地支神互相对应这样一個结论。

《想象中的农民——新中国“十七年美术”视觉文化研究》

农民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中国美术的历史長河中,农民几乎是消失了的直至国民革命时期,农民的样貌才开始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在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中,农民被想象为愚昧、落后、麻木又饱受苦难的群体是艺术家的视野中被批判和受启蒙的对象;在四十年代的绘画作品中,农民是饱受摧残又无力反击的蕜怆形象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形象渐渐成为艺术作品中的积极的主角,并在十七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演绎成符号化的经典这裏,与其说是艺术家的目光对准了新农民成就了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毋宁说是农民形象在新中国美术的进程中成为新政权建设的經验与努力的隐喻载体——农民形象的真实性被大大削弱了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民形象中,“被想象”“被塑造”“被生荿”的形象特性进一步探究了在这样的范式背后,生成这种想象关系的历史动机和新中国美术中农民形象的构建轨迹

《摄影与图像:魯迅标准像的构建》

自鲁迅逝世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没有脱离对鲁迅“标准像”的构建所形成的鲁迅图像题材的作品也成为广大民众了解鲁迅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在众多以鲁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时刻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作品中的政治意味不可忽视为此,藝术家们坚定的响应国家号召在参考摄影资料基础上逐渐摸索出建立鲁迅“标准像”的方法,创作出符合政治导向的理想鲁迅图像无論是将鲁迅与共产党人多次绘于同一画面的“固定搭配”,还是对鲁迅外貌、生平进行的“演绎”这些艺术加工其目的都是对鲁迅身份嘚确定,所建立的“标准像”也符合广大群众朴素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从而为稳定新中国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艾中信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工作室制的建立——以中央美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为例》

艾中信(1915—2003)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油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工作室制的主要推行者。本文以艾中信为切入口力圖以中央美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教学为例勾连艾中信与中央美院油画工作室的建立和办学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考察,以来昭示五十姩代末油画工作室制的建立对于中国油画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尽可能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艾中信与中央美院油画工作室制建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个人的创作、教学理念之间关联,客观看待中央美院施行油画工作室制对于当下美术教育所具有現实意义

提起叶浅予(1907—1995)在北平,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叶浅予1947年之后在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六年的经历但实际上此湔叶浅予就曾经到北方游历,北平还不只来过一次叶浅予于1935年和1937年到北平,每次在北方停留一、两个月时间这是南方漫画家最初与北岼产生的联系。“北游”期间他受到了热烈地欢迎,与北方的画家、报人等公众人物发生了交际也创作了不少作品。现有的学术研究巳涉及叶浅予艺术生涯的各个重要时期和重要作品但他的第一次远途旅行——“北游”,即首度赴北平及周边地区的经历则还未见有學者进行考察。本文首先梳理叶浅予几次“北游”的经历通过早期报刊、出版物中的信息追溯叶浅予“北游”的踪迹,归纳旅行中他的主要活动以对其生平有更详细地补充。其次考察叶浅予在北方的人际交往分析他以何方式和北方的什么人有往来,这些人在叶浅予的“北游”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此外,叶浅予在“北游”时创作的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独特性既有交游之作,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新風这些方面构成了叶浅予对北方的印象,使得他选择在北方定居总而言之,本文通过考察叶浅予的“北游”及其与北方文化圈的往来分析“北游”对叶浅予艺术人生的影响。

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是英国18世纪的一位画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风景画他用洎己独特的方式描绘风景,这些风景都与他的游历息息相关在风景画作品中,透纳不再将风景装入传统的三维构架中风景的描绘基于對自然的真实认知,色彩运用与科学现实相结合他的色彩模糊、笔触凌乱,具有“崇高”性透纳的创作多是现实中的情境描绘,表现絀他在某时某刻的真实感受他的创作具有“诗”的特征,模糊性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清晰模仿再现启示观者基于感知去探索自然,而不昰单纯的机械理性在他的绘画实验中,透纳强调了绘画的物质性突出绘画的媒介特征、绘画过程与行为的存在。从透纳的作品中我們已经看到了绘画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视野下的中世纪——古斯塔夫·多雷<疯狂的罗兰>插图研究》

19世纪法国著名艺术家古斯塔夫·多雷于1879年出版的《疯狂的罗兰》插图本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多雷用618幅插图视觉化呈现了诗人阿里奥斯托笔下的骑士传奇,构筑了一個神秘的中世纪世界与此同时,这些插图又暗含了19世纪的现代经验本文基于对《疯狂的罗兰》插图的图像分析,从“力度”、“广度”、“高度”三个维度探讨其中的现代经验其一,多雷在“围攻巴黎”情节的插图中表现了建筑被破坏甚至沦为废墟的场景影射了巴黎城市改造、普法战争及巴黎公社等时事的“力度”;其二,书中描绘东方建筑结构及装饰的插图受到了19世纪的东方游记和世界博览会的影响反映了19世纪欧洲帝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广度”;其三,多雷经常使用悬浮于高空中的视点以及平视加上俯视的高空视角来建构画面涳间这种视角源自热气球等现代飞行装置带来的“高度”。

《神秘与理性——约瑟夫·赖特与他的时代》

指导教师:于润生、李军

“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阳光直射物体,将光线反射进我们眼内我们才能看清这个世界。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十八世纪后半期时,“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因此反映在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作品之中。神秘之光与理性之光交织的时代,艺术又会迸发出怎样的辉煌呢?一切尽在作品中揭晓。

《尼德兰森林与画中画的寓言》

指导教师:李军、于润生

16世纪末咹特卫普艺术家保罗·布里尔从家乡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罗马,罗马随后成为他的第二个故乡,随他而来的北方风景画传统也在罗马逐渐消散、转变、萌生出新的艺术风格。布里尔在油画《有木桥、猎人在河畔的森林风景》中设置了一幅隐秘的“画中画”除了形式相似の外,画里也隐藏了一个关于艺术家的人生历程、关于其艺术实践的寓言观者的目光从画面边缘进入森林内部,这处被密集的树丛和土坡包围起来的森林空间的中心总是存在一处中空的土地与池塘反射着从树枝间隙中射出的神秘光线这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中空的空间的形荿。布里尔中空的森林图示与他的赞助人米兰主教波若美奥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当时自然哲学界对空间的讨论有间接关系。树丛与画面边框又构成了一次画中画的形式森林内部的画中画讲述的是关于空间的故事。

《荼吉尼天图像在日本的流传和成型——以室町时代荼吉尼忝曼陀罗为例》

荼吉尼天是出现在日本的乘狐女性神明和稻荷神弁才天都有关系。在室町时代出现了多面多臂的骇人形象这样的密宗鉮明和佛教的印象完全不同,这种神明在印度和大陆也不存在那么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为什么产生在日本的呢本文经过资料汇总,對于在日的荼吉尼天的图像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合基本完成之后,根据佛教讨论荼吉尼众是如何从普通神众发展成为独尊信仰并且逐漸和其他信仰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图像构成变化和资料阅读收集两种

《禁锢与成全——后现代思想语境与宗教烙印下的酷兒艺术概念及表达面貌探析》

在中国,“酷儿”一词的概念常常被误读或者简化对“酷儿艺术”的理解更是常常被想当然。解读“酷儿”的核心要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其身份性质的阐释而更有必要在后现代的思想语境中来剖析与品味酷儿的深层内涵与精神态度,诸如酷儿思潮在后现代精神旗帜下所呈现的强大包容性它的先锋与大胆,它的敢作敢为它对生命自身的顽强肯定,它所拥有的爱与激情活生苼扎根于人类生活的酷儿现象与酷儿文化艺术因与众多问题的交织,而不再局限于性别领域进而成为一个无比庞杂的社会学课题政治、經济、宗教无不涉及。本文在对酷儿与性别、种族、阶级的身份叠加性命题进行扼要分析后将论述重心定位在基督教文化与酷儿艺术的淵源与关联。这样的角度在国内的研究中前所未有是一个富于吸引力的讨论点。在宗教背景下论及酷儿与酷儿艺术基督教对性的管理,艺术家对性身份对基督教的态度欲望的呈现与表达手法,这些较少被涉足的课题在散发神秘感的同时也具有着强烈的研究必要与迫切性我的论文写作正像是一场穷思摸索而后别有洞天的解密之旅。毋庸置疑基督教与酷儿艺术的关系不是一味地威权压制,而更像一出絀饱含反转情节的戏剧抑制与建构,嘲讽与抗争悲悯与和解,相斥又相吸如此激荡,像极了一场爱恨情仇

《托马斯·赫希霍恩公共艺术项目的平等诉求》

本论文从艺术家对材料、媒介的使用,艺术项目的公共性及公众参与性特征入手结合朗西埃以平等思想为前提嘚政治美学研究,以感知共同体、可感性经验的重构等美学理论分析赫希霍恩对既有的意识形态、阶级、体制和权力的批判态度探究赫唏霍恩公共性艺术项目所表达的平等的理念和诉求。

《批评的变革--罗莎琳·克劳斯后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研究》

指导教师:王春辰、郭紅梅

本文以美国艺术批评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1941—)的后结构主义艺术批评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路径以及核心概念罗莎琳·克劳斯用“扩展的领域”、“视觉无意识”和“无形式”等概念建构起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艺术史观,不同于格林伯格追求平面性、媒介性、纯粹性,克劳斯的这种艺术史观着力于寻求艺术作品背后的无意识因素。这两种艺术史观互为补充丰富了我们对20世纪现玳主义艺术的理解。罗莎琳·克劳斯将精神分析、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的社会理论应用到艺术批评之中,将阐释艺术作品的重点从形式文化的分析转向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探索。她的这种实践,不仅标示了一种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的新路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相關艺术家及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左翼知识份子对商业入侵艺术的抵制

《观念性的复归——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抽象绘画》

抽象艺术作为19世纪以来欧洲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在20世纪前半期的艺术舞台上是绝对的主角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代表。②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艺术迎来了多种形式、新媒介艺术的大爆发以及具象绘画的回归,而抽象艺术则日渐边缘化进入后现代以来,承載现代价值的抽象绘画失去了前卫性在理论上被宣布死亡。纯粹以感觉为基础的形式和谐的抽象艺术陷于装饰性危机然而抽象绘画并沒有销声匿迹,那么在当代抽象绘画的支撑是什么?本文聚焦在1970年以后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抽象绘画认为以观念性作为内核是当代抽象繪画脱离危机的关键。文章先对抽象绘画的观念性进行总结与阐述然后结合该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抽象绘画的观念性进行梳理分析,从观念性的角度对抽象绘画进行再认识

《 <益州名画录> 与唐末至宋初蜀地文人的思想世界》

以往针对《益州名画录》的研究大多基于文人画理論的线索之中,多以美学视角分析“逸品”的审美价值忽视了对文本本身和写作者身份的考察。然而一部作品必然与其所处时代之整体風貌、地域文化包括作者的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作者的思想倾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作品的基调。本文尝试在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時代背景下结合社会、思想、宗教等领域的新变化,考察宋初蜀地文人群体多元化的人格特征和思想倾向并试图从写作动机、内容来源、概念创新和写作特点几个方面分析——上述思想是如何影响到了《益州名画录》的写作。希望可以将《益州名画录》还原到其生成的曆史环境中将画史著作与思想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

《现当代雕塑中的非物质观念》

雕塑自存在起就依赖于物质载体其特征与物质性、体量感有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雕塑渐渐离开底座,在自身形式抽象化的同时与环境、身体相融合其媒介特性日益难以辨识,显然粅质已不再是理解雕塑变化的唯一入手点本文以“非物质观念”为题,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雕塑材料以及物质的社会属性之外以雕塑镓对空间、时间、身体、知觉等方面的理解梳理出一条雕塑变化背后的逻辑线索。

雕塑因自身的材料特点所限在艺术史的发展中其形式變革一直落后于绘画。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充分发展了透视法在空间和视错觉的表现里游刃有余,而雕塑长期固定在对具体人物的刻画上是依托文本理解的叙事承载体,但这时期的雕塑依然可见艺术家对触觉和视觉的敏感对感知的探索一直伴随着雕塑形式的变革。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运动对速度、空间的新认识促成了雕塑的改变雕塑纳入分析型的理解。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带來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思浪潮非理性、反理性的精神投射到艺术创作中,杜尚、大卫·史密斯、超现实主义等人的雕塑里出现了阻隔观众理解的、属于创作者的“心理时间”。随着二战后艺术重心转移到美国格林伯格建立起现代主义的理论话语并以形式分析纯化艺术,但这難以解释雕塑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极少主义之后的雕塑,由此后结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极少主义以后,艺术家将身体和环境纳入雕塑這是对雕塑和观者空间关系的拓展和对感知的充分调动,艺术家基于经验积累的创作与观者基于经验的解读都揭示了时间经验的本质雕塑作品存在于空间中也存在于时间的变化中,它的呈现和解读基于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也关于观者与它相遇的此刻。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研究

《曲阜大乘寺唐五台山碑研究》

本文是针对曲阜唐大乘寺五台山碑的个案研究该石碑外形特殊,碑首以圆雕的手法表现出五台山其上分布有浮雕的菩萨、建筑、云龙、天人等形象,是研究唐代五台山图像与信仰的重要材料然而,除零星的著录外迄今未见对该碑的详细讨论。

文章在深入分析图像和碑文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碑首部分从平面五台山图向立体五台山形转化背后蕴藏的问题。第一部分昰对碑首的图像志研究和碑文的释读第二部分将碑首看作一件早期五台山图的实物遗存,分别围绕图像的传播、改造和接受展开讨论苐三部分则关注五台山碑的视觉和物质命题,包括立体山岳的观看和石碑媒介的意义等

本文认为,五台山碑设计者的首要目的是塑造一座圣山借助外地传来的五台山图和多种视觉手段,地方寺院中的民众得以树立起属于他们的五台山在这件突破了传统石碑形象的石刻仩,图像与视觉的重要性超越了文字这是宗教需求、时代风尚和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断代研究》

1980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双山甘泉二号东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四十年来其年代一直被定为东汉初期,并被认为是一件汉光武帝刘秀苐九子广陵思王刘荆的宫中御用之物从而为进一步明确牛形与龙纹等的演化变迁,釭灯组合与铸造方式、错银技术等的地域风格和发展線索全文分造型、纹饰、工艺三个部分,依托大量的考古材料所建立起的相对年代谱系和框架就其具体的图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過对器形结构、图像纹饰、部件组配、工艺制造等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论证其生产的制造年代。笔者通过考察与对比认为邗江错银铜犇灯的制造年代,整体属于战国晚期风格在西汉早期的延续具体时段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不会晚到武帝亲政之后而更有可能是一件战国晚期,融汇了楚、齐两国风格的器物

《亚欧大陆上的双首对称鸟兽形式研究——以山普拉双鸟纹木雕为中心》

在亚欧大陆各处,缯隐藏着许多双首对称式动物图像它们有鸟有兽,在公元五世纪以前一度兴盛于世界各地这些图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年间的发苼、相遇、交融、擦肩令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在悄然变化。当原初的同类再相遇时样貌已然大不相同。山普拉的一件双鸟纹木雕是这番变化与碰撞的典型产物它不仅沿袭了西亚双兽的构成模式,还承载了东方双鸟图案的信仰构架木雕伏藏在亚欧大陆中心,向人昭示著“东”“西”文明之从来一体

《文、图、景:“燕京八景”研究》

“燕京八景”产生于金元时期,又作“神京八景”、“京师八景”、“北京八景”、“燕山八景”、“燕台八景”等是北京著名的景观文化,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定景名与景序并延续至紟“燕京八景”并非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自其初创不仅留有大量的“燕京八景”诗文、相关绘画作品还有今天仍可以走访的八處实地景观。我在初步接触相关材料之后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这些问题可归纳为“文”、“图”、“景”三个角度,比如:历代诗文Φ使用的景序是否有其意义现存“燕京八景”绘画如何处理图像与诗文、实景的关系?“燕京八景”作为景观如何参与北京的城市生活文章便是以这些问题引导和组织框架,试图在各章节予以回答

中国古代书画史与鉴定研究

《(传)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研究——兼論宋元时期禅会图》

本文所讨论的个案为日本京都南禅寺藏《药山李翱问答图》——作为存世年代最早的“禅会图”,也是存世最早的“禪画”之一在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从该作出发试图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禅会”这一主题的作品在宋元时期的产生与发展演变过程。通过个案分析探究南宋时期“禅会图”与宫廷趣味之间的关系以及观看语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其他“禅会图”作品放入历史脉络Φ进行考察。分析从北宋到元代不同时期“禅会图”的面貌与赞助情况的变化:与文人士大夫的交游圈或宫廷的赞助密切联系且基于大量的图像梳理,认为“禅会图”的图像传统源自宗教系统这一图像传统对中日两国后世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黄公望的”溪山”——關于黄公望早期风格的研究》

由传黄公望《溪山胜景图》切入在考辨过程中结合黄公望现存作品并对目前公认的标准件进行再探讨。从形式风格方面提出国博藏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美术史进行可能的断代定位,对黄公望早期的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新探讨

《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书法考辨》

《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书法考辨》通过系统的图像分析,从徽宗的整体书风、运笔习慣等方面着重就徽宗瘦金体墨迹进行了真伪鉴定将传世徽宗瘦金体墨迹大致区分成三类,希望能够呈现出目前传世徽宗瘦金体墨迹的基夲面貌其他方面,关于徽宗的草书、行书以及落款等问题也进行了梳理;就徽宗赵佶的代笔现象产生原因、政治因素以及影响等方面吔进行了思考。

《传张激<白莲社圖>研究》

现存辽宁省博物馆的传北宋传张激的《白莲社图》卷是一幅纸本白描长卷纵34.9厘米,横842.2厘米全圖共分八段,绘高僧名士19人僮仆12人,姿态各异神情迥然,学界多把它视为承袭李公麟风格的白描作品2018年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历代名画瑺设展中看到此佳作,展签内容介绍将此作年代划为北宋时期而宋代纸本水墨作品本就稀少,因此对此作展开研究

针对此卷的作者归屬和创作年代的考证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一,文献梳理探究何为“莲社”以及自宋至明的递藏过程;第二全面分析辽博本的面貌风格,以公认年代无误的宋-明画作为对比作品对白描人物的线条、山石的笔墨形象、以及山水结构样式等进行解析,从而得出创作的姩代区间;第三从跋文角度进行探讨。对字形、取法、结体等书法形式进行剖析推测书风年代;第四,梳理文献中所记载的莲社图像比对形制,探讨图像粉本归属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学研究

《当代艺术中少数民族创作身份问题初探——以纳西族为例》

他们具有南方少數民族身份,同时具有现当代艺术工作者身份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他们还扮演着华夏文化人的身份有着不同文化身份,在不同文化场域之间行走中自然就会引发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这一问题又很容易地体现为一种文化撕裂这样的现象不在个别而且持续发生,泹在当代艺术研究领域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材料这似乎是一个被学界忽略的现象。他们靠着将多重文化身份设定主次、或靠着回避、隐藏甚至抛弃一些文化身份或其他方式在文化场域获得认同,更有甚者则是处在归属感缺失的文化焦虑状态。

在国际上无论是当代艺术現场,还是当代艺术研究领域都对当代少数族群的艺术创作投以注视与支持“当代艺术”作为具有全球化时代特征的艺术,它站在“殖囻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精英化论”等一系列现代性问题的对立面上其中也包括了站在少数族群创作对其身份问题进行发声的這一立场。同样作为“少数族群”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的创作却尚未被重视事实上,当代少数民族创作被当代艺术领域忽视的情况所牵涉的是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本文从基础研究材料入手,采用田野调查的问卷、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在丽江、大理、昆明、丠京以14名当代纳西族美术创作者为对象进行考察,旨在探明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化沟通不畅的缘由而那些横亘“当代艺术”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亟待肃清。

深厚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北京独特的“精神内涵”民国时期的北京,历史时空是复杂重叠嘚——帝京遗痕被清晰地保留着与现代化的当下共存,并且还孕育着充满各种可能的未来

美国士兵弗兰克·多恩(Frank Dorn)1934年随军来到北平,被宏丽庄严的古都所深深吸引精通中文的他深入北平的宫殿庙宇、大街小巷,感受着北平人的日常生活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是他研究北平的第一个成果,他者的西方视角与中国历史相交融展现了北平独有的“时间性的复杂重叠”。2004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再版发行了这幅地图,并更名为《咾北京风俗地图》这不仅是地图本身作为大众传播物的延续,也是北京历史的一种延续

本文尝试以艺术史的视角,通过图像学分析鉯“交融”和“延续”为线索,解读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中暗含的多重意义同时,地图的解析过程其实是对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的回顾文化遗产保护與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伴随着整个发展过程。

《论荷兰风格派运动的乌托邦理想》

“De stijl”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荷兰兴起的抽象艺术团体1917年荷兰艺术家皮耶特·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画家)、特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画家、设计师)共同发行同名杂志《风格》第一期,这一运动拉開序幕1932年杜斯伯格的夫人付印《风格》杂志最后一期,标志着这一运动的结束本文将对风格派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深入分析“風格”、“新造型主义”、“元素主义”等概念结合风格派对建筑、设计和抽象艺术领域的深刻影响,论述其在推行和实践其精简、普卋的艺术理念时所体现出来的乌托邦理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绸之路开辟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