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中国地理名胜古迹的对联对联大全》

学习如何写对联
学习如何写对联
【www.ruiwen.com - 对联】
  对联是我们中国的特有文化,那么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又该怎样入手呢?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怎样区别上下联呢?这里有个秘诀。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一定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一定是下联。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不用横批的也可以。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对联是一种格律,所以,它与律诗、词、曲一样,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对仗。平仄合律,这是对联的基础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又是对联的关键,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难称得上是对联。
  一、平仄
  汉语有四声,如按《佩文韵府》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但入声从元代开始,就在北方逐渐消失。如按现代普通话,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仄相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这样一来,没有了&入&声,它归入了其它几声中。如果归入了上声、去声,可以不必考虑,如果归入了平声,则在写对联时就必须注意了。当然,现代人写对联是给现代人看的,完全可以按现代四声来写。
  对联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四言式:▽▽○○∕○○▽▽
  五言式:○○○▽▽∕▽▽▽○○,▽▽○○▽∕○○▽▽○
  六言式:▽▽○○▽▽∕○○▽▽○○
  七言式:▽▽○○○▽▽∕○○▽▽▽○○,○○▽▽○○▽∕▽▽○○▽▽○
  写对联时应遵循如下一些规则:
  1. 平仄每隔两字即转换。对联语句的音节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诗词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是适用的。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末字(句脚)为仄,下联末字为平。
  3.上下联各两句的对联,句脚以○/▽∥▽/○为佳。
  4.上下联各三句以上者,句脚以上下协调为准,不必强求,但末句句脚还应以上仄下平为宜。
  二、对仗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所谓对仗,就是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在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不过,动词、副词等,并没有分类,而在形容词中,只有颜色是自成一类的,其余也没细分。所以,所谓对仗的范围,一般也只指名词。古人对名词的分类颇细,如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方位、干支、人名、地名等。工对能写好,当属上乘,但工对要求严,势必限制人们的思路,所以,多数人习惯于宽对。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亦应保持一致和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2.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①有些词,不同门,甚至不同类,但常被用作对称,如&金玉&、&诗酒&、&金石&、&人物&、&兵马&等,如果用来对仗,也属于工对。
  ②借对:某字与其相对的字本来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义却与其相对的字成为颇工的对仗。如《崔录事》中有&少年随天马,晚节更为儒&,在这里,&年节&之节借为&节气&之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这里&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等等。类似情况,在中颇多。
  ③如果上下联中同边自对,则上下联之间可以不必求工。如阮元题《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此联中的&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是同边自对,不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也属工对。
  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联同意词相对,这是写对联时应避忌的。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通四海&对&达三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工对;后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这里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是说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同一个位置上,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这都是写对联时应极力避免的。
  上述避忌不包括叠字及虚词。叠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撰《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虚字相对如孙中山《赠邓彦华》:&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李銮宣《温州江心屿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在地为河岳,经天为日星。&刘凤诰《伊犁过复亭联》:&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几副联上下联中&之&字相对。
  ⑥平衡:上下联的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这样可给人以平衡美。如某茶坊联:&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这里的&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就显得不平衡了。
  三、切题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题孙夫人祠》:&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非常感人。
  2.切事:如鄙人网名联《墨梅》:&花港观鱼,鱼戏竹丛频呕水;灵峰探墨,墨飘香气尽沾衣。&写的是在杭州游&花港观鱼&和&灵峰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网名联《雪》:&瑞雪纷飞,妆点江山银凤舞;霞光初照,激扬天地玉龙飞。&是写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再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咏物真切,寓意深长。
  4.切时:如鄙人网名联《春》:&春风拂面,柳絮颠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湿衣,杏花含露,燕子侧身缓缓飞。&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春天气象。
  5.切景:如鄙人网名联《塞外风光》:&贺兰山下,黄沙衰草伤心月;走马川头,白雪枯杨刺骨风。&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再如《荒川》:&半片荒凉,平沙滚滚遮天地;一川烟草,林木阴阴阻风源。&写的是宁夏沙坡头景。在这里,一边是大漠黄沙,一望无际;一边是九曲黄河,波涛汹湧。唯独中间有一片绿地,有树,有草。若非亲身经历,实难想象。 非正宗对联的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和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是更易二字,变成: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 &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1944年12月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
  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谈
  马蹄韵浅淡.
  对联格律中最重要的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
  句中平仄是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以下所举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句中之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忧平、面仄。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老仄、头平。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即:上联句脚忧平面仄。下联句脚老仄 头平。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其他长句也大同小异 。
  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 用相反的,就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
本文来源:銆婂?鑱斿ぇ瀹跺?銆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胜古迹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