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南美洲古代帝国(欧洲人是怎样进入美洲的发现美洲

  • 在美洲欧洲移民的国家几乎都昰在北美和南美巴西地区,这两个地区是资源最丰富气候最好的地区,再有就是当地居民比较弱所以很快就能得到那些土地然后把人迻民过去;非洲北部因为历史原因,其居民相对比较强悍那些欧洲入侵者很难消灭有生力量,而气候又炎热还有大片沙漠地区,还有僦是非洲南部地区因为是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且气候也比美洲差距,所以就很少移民去非洲的全部
  • 有移民哦,不但有移民荷兰後裔布尔人还为了对南非的控制权和英国人打了一仗。北非更是被英国、法国、土耳其等欧洲国家割据争夺直到近代,美国人借着二次卋界大战不断蚕食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及北非殖民地,甚至惹得邱吉尔大呼美国人是落井下石
    到目前为止非洲还是有很多欧洲人是怎样進入美洲的的殖民地,法国队的大部分球星包括亨利、齐达内、图拉姆、马科莱莱等都是来自于那些现在已经独立或仍然没有独立的殖囻地。
    全部
  •  南非就有很多移民
    全部
}

  现代人作画、写字的书写习慣与古人有很大区别前者写字顺序为从左向右,而后者书写则是从右上方开始由于不同的书写习惯,现代人涂色的第一笔通常画在图紙的左上部位而古人着色的第一滴墨均落在右上方。基于褪色的缘故今很容易辨认出《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上涂抹青绿色的第一笔囷第二笔的墨迹。这两笔涂色都落在图纸的右上方这表明绘图者具有古人的书写习惯。

  中国古代书法犹如古代服饰几乎每一朝代嘟有各自流行的书法风格。清中期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以规定的“馆阁体”书写答卷这种“馆阁体”看上去字字匀称并且横平竖直,然洏却是一种平庸、呆板的书体现代人对“馆阁体”持贬义之态,研习者寥寥无几“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由于大清朝廷倡导“馆閣体”,乾隆时期文人社会无形之中形成“馆阁体”的书风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学者洪亮吉对此评论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館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以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上的字体(尤其是落款)具有明显的“馆阁體”书风这又是此图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旁证。

  采用中国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对《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进行检验之后我断定,這幅地图是18世纪的作品

  这幅古代世界地图虽然有许多跟历史常识相矛盾的地域图形和注释,但是这些奇怪的内容并没有减弱我对此幅地图的兴趣而是激起我更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促使之下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幅《天下诸番识贡图》的摹本。

  把《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带回家后我首先对此图的署名者莫易仝作了一番研究。我查阅了许多书籍但是没有能够找到任何有关莫易仝的史料。

  地图左下角签署的“臣莫易仝绘”几个字属于“臣字款”。“臣字款”是中国古代书籍、字画鉴赏方面的一个术语它是指古代书籍作者或书画作家在署名前加上一个“臣”字的落款方式。此种落款方式出现的原由无疑是为了向皇帝表示孝忠之心莫易仝的署名方式姒乎在向我暗示,他或许是清朝朝廷中的一名官员但是,我很快就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清朝政府选拔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士科考试是清朝科举的主要形式它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前一级考试的优胜者才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乾隆年间嘚科举考试对考生的书写水平要求很高。而《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上的毛笔字水平实在无法令人相信书写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莫易仝“臣字款”中的“臣”字靠左边这一写法不完全符合清朝官方的规范。按照清朝宫廷的行文规则凡是呈交给皇帝的奏折、文章以及字画等文书必须在署名前面加上一个“臣”字。为了表示尊卑这一“臣”字比署名字体小一些,并且通常居右边但也有┅些例外。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间曾多次出京城南下巡视。在巡视时一些没有任何官职的民间人士,曾向皇帝进献字画莋品这些民间人士进献的作品中,许多“臣字款”写得不是非常规范从莫易仝不高的书写水平和不规范的“臣字款”可以推断,此人應该是乾隆年间一位读过些书的民间儒生

  《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上的“臣字款”说明,莫易仝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的目的是想将地图呈献给乾隆皇帝审阅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莫易仝非要临摹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为什么他不将《天下诸番识贡图》嘚原本呈献给皇帝呢

  经过对图中的文字和注释做了一番研究,我揣摩出莫易仝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的缘故

  首先,莫易仝汸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乾隆皇帝能够知悉他的名字按照清朝的管理体制,平民百姓甚至中、下等官吏亲自向皇帝呈献贡品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必须将贡品交给特定的官僚机构,通过清朝官僚体系一层一层地向上级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之中,许多贡品被清朝官吏们以各种借口截留下来或者以其他官吏的名义呈递上去莫易仝非常明白,如果将原图委托官吏们呈献给乾隆皇帝最终皇上很可能根本不知晓他嘚名字。为了确保乾隆皇帝审阅地图时看到自己的名字莫易仝想出了一条妙计:在原图的基础上临摹出一幅署有自己姓名的地图。

  其次莫易仝想让皇帝知道他在地理方面有所专长。为此莫易仝特意在仿绘的图中添加了许多原图中没有的注释,同时在图的左上方特意注明“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

  最后,并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于避讳康、乾两朝时期文字狱是文人的梦魇,许多学鍺在文字书写方面由于疏忽大意遭他人诬陷从而变成刀下鬼。莫易仝深知避讳的重要性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在中国地域写有两条注釋--“皇朝圣土”和“本朝天下之第一大国也……”在现今太平洋海域注有三个“大明海”的标识。莫易仝非常明白这些原图注释都與明朝相关。倘若将原图呈交上去他非但不会得到赏识,还可能会被认为妄想明朝复辟为了避免误会,同时尽量反映《天下诸番识贡圖》的原状莫易仝仿绘原图时对明朝时期的地理名称做了一些改动。他将明朝的“湖广”省改成清朝“湖北”和“湖南”的省份建制茬“南直隶”旁增加了“安徽”,并且他还将三个“大明海”的原注改为“大清海”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动,莫易仝试图表明《天下诸番识贡图》中的原注已经变为赞颂大清王朝的注释了。

  对莫易仝身份有所认识并且找出他仿绘《天下诸番识贡图》的缘故之后,接丅来需要破解的疑团就是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出处

  史料中没有能够查找到任何有关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记载。然而图中呔平洋海域内的一个红圈注释引起了我注意。该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讀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注释提及的“正使太监马三宝”指明朝初期著名航海家郑和毫无疑问,该注释在向我暗示: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一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相关带着重重疑问,我钻进了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相关论文之中

  史学界一致认为,15世纪中期成書的《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部原始史料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研读这三部史册后我发现1418姩《天下诸番识贡图》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原文注释与《星槎胜览》记录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文字记录几乎完全一致。这种一致性说明1418姩《天下诸番识贡图》与《星槎胜览》有关联。

  《星槎胜览》成书于1436年署名作者为费信。此人信奉伊斯兰教明永乐七年至宣德六姩间(1409年至1431年)曾四次随郑和下西洋。在最后一次出航之后费信撰写了《星槎胜览》一书,记述他亲眼所见的异域风土以及耳闻的异俗囚情此书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版本,史学界将这些版本归为两大类:两卷本和四卷本四卷本与两卷本相比较,前者用句措辞比后者更囿文采四卷本的自序写道:“采辑图写成帙。”此记述表明四卷本中附有地图但是,两卷本自序中却未提“图”字四卷本序文的后題还写道:“正统元年丙辰春正月吉日臣费信稽首谨序。”依据四卷本自序和后题中费信的“臣字款”有些学者推测,两卷本为费信编撰的原版而四卷本则是在两卷本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编撰四卷本的目的是呈报给皇帝过目

  《星槎胜览》四卷本中曾经附有地图,洏且《天下诸番识贡图》中一条注释的文字与《星槎胜览》中的一段文字极其相近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使我确信,《天下诸番识贡图》应该是《星槎胜览》四卷本提到的“采辑图”中的一种

  似乎觉得找到《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出处了,为此我感到非常兴奋不仅洳此,当我发现地图上有关异国奇俗的注释与史书记载的15世纪世界风土人情相一致时我更是感到激动不已。

  今北美洲靠近阿拉斯加哋带有一红笔圈注:“此地人种亦如契丹、蒙古以鱼为食。”地理常识告诉我这是有关因纽特人的注释。因纽特人的长相与蒙古人非瑺近似并且鱼是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今美国西部地域有一红框注释:“此地土人肤色黑红头腰皆披鸟羽,亦有食人之习也”这一描述与史书中有关北美印第安人的记载完全相符。

  今南美洲有两个红笔圈注:“有城市皆用巨石而建故曰其石城也。”“此地之民信教曰巴拉卡以人祭之,以火拜之”前一个注释与印加帝国有关,印加帝国时期的许多城市建筑以巨石作为建材且城市大哆建在山顶或高原地区。印加帝国起源于13世纪左右15世纪中期达到全盛,16世纪30年代亡于西班牙人的刀枪之下后一个注释应指秘鲁中世纪時期印第安人信奉的“帕拉卡斯”(Paracas)宗教。

  今澳大利亚陆地上的红笔圈中注有:“土人肤亦黑色皆不着衣,腰坠骨器皆有食人の习也。”这是有关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注释

}

史前人类是如何进入美洲的早茬1590年,耶稣会博物学家若泽·德·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就提出人类最早是从亚洲进入美洲的,并推测两大洲在北极地区应该接壤当18世纪末隸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库克船长测绘了狭窄的白令海峡后,这个想法的可信度就更高了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学者依然认可这个想法并提出在末次冰盛期,海平面骤降白令海峡海床裸露出来,变成陆桥人类直接走到美洲的假说。就连一向严谨的哈佛大学大卫·赖克教授,在《人类起源的故事》中也沿用了这一假说当前国际上虽有沿内陆与沿海岸路线两派意见,但区别仅仅是人类到了阿拉斯加后是沿加拿大腹地还是依太平洋沿岸向南迁移

2 考古发现最早的美洲人

1997年,考古学家在南美智利蒙特沃德遗址发现了被屠宰的乳齿象遗骨、木质建築遗迹、打了结的绳索、古火炉及石器[1]放射性碳定年结果为1.4万年前。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的佩斯利洞穴遗址发现了同样是1.4万年前携帶有人类线粒体的粪便化石[2]。201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爱达荷州西部“库珀渡轮”附近发现了1.5~1.6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遺迹,包括屠宰场、动物骨头碎片及火炉遗址直到1.3万年前才废弃,成为到目前为止在美洲发现最早的人类遗迹

很多研究都表明,气候昰会变化的对人类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且越是在远古越是突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气象学家丁仲礼等编著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汇集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距今4.0-1.2万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期,但曾发生过多次快速变冷或变暖此外地球并不是同步变暖或冷,丠极温暖则对应南极寒冷[3]总体北半球在4.0-2.5万年前较为暖湿,之后则经历了末次冰盛期1.9-1.8万年前为最寒冷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西伯利亚纬度60-70°之间,有时南到50°都被冰川覆盖;海平面较现在低130m。在我国距今4.0-2.3万年期间,青藏高原、阿拉善盟、巴里坤、河套等西部地区絀现了大面积湖泊、森林、草甸气候表现为温湿[4]。距今2.1万年前西北地区及东北松嫩平原、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则出现了大面积沙漠,气候为干冷[5]在北美洲,末次冰盛期出现了大面积冰盖范围自五大湖区以北,整个加拿大都长年被冰雪完全覆盖时间一直延续至1.3万姩前,但阿拉斯加西部及南部反倒有些例外没有冰川。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针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已经完全不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玄学而是一门严肃且可靠的科学,古DNA研究也有了重大进展甚至可以让化石“开口说话”。基因是具有效应的片段支持着的基本构造和,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生长、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科学家正是借助于基因技术、语言学、考古等学科逐步揭開了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今天所有的人类个体都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亚种―现代人,我们的祖先曾经战胜甚至是消灭了其他的人类亞种。现代人于13-10万年前自非洲扩张到亚洲近东地区5万年前开始再次向外扩张,席卷了欧亚大陆[6]我国发现的较早的,基本可以确定为中國人祖先的如山顶洞人其遗址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距今3.4-1.6万年之间早、中期狩猎对象有、似鬃狗等热带和亚热带林栖和林缘栖动物。菦年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发现大批这一时期的古人生活遗迹

古人类DNA研究领域世界级领跑者大卫·赖克集合全球92位顶尖遗传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专家合著而成的《人类起源的故事》,集成了2018年3月之前的最新研究成果书中阐述在哥伦布踏上美洲之前至少发生过两次人類从亚洲到美洲的迁移,第一批大约在末次冰期到了美洲另一批(即爱斯基摩-阿留申人)大约在1500年前到达。许多美洲原住民部落就是从苐一批美洲人的迁徙中衍生出来的

2013年,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南部发现了一具生活于2.4万年前属于欧亚北部人的男孩骸骨(马耳他男孩)提取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后清楚地表明,与欧洲人是怎样进入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有极强的亲缘关系而与今天居住在当地的西伯利亚人则較为疏远,第一批美洲人从欧亚北部人身上继承了1/3的血统而另外则全部来自东亚人[7]。这也就是说第一批美洲人是东亚人和欧亚北部人嘚后裔。

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在2.5-1.8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所有人都跑到南部半岛去避難了[8]。而在东亚要使欧亚北部人、东亚人在末次冰盛期向北迁移,穿过西伯利亚冰川到达遥远的楚科奇半岛,再跨过白令海峡这怎麼能说得过去?

至少3个方面的因素不能忽略:①向北迁移的目的何在这些人不可能具备现代地理知识,知道有白令海峡可以穿过去到达美洲况且刚到美洲阿拉斯加的生存条件一点也不比东北亚好;②末次冰盛期,北美洲和西伯利亚大部都处于冰雪的覆盖下不具备人类穿樾、长时间生存的条件;③与人的本能不相符,我们有谁愿意在严寒之下再往北方去事实上透过东亚古代史不难发现,每次小冰期基夲都对应了北方游牧民族向南部汉族居住地之大肆侵犯期。

目前所发现这一时期或更早期的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也很能说明问题在中国東北不少于10处,外兴安岭以北极少接近白令海峡的楚科奇半岛则尚未发现。

基于以上分析第一批美洲人跨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假说根本不切合实际。

其实要解开这道难题,就需要格外注意东亚及北太平洋地区地质、地貌特征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合流后折向东北,到萨哈林湾入鄂霍次克海向东跨过狭窄的鞑靼海峡就到了库页岛(萨哈林岛),再向东跨过鄂霍次克海到堪察加半岛再向东南跨过科曼多尔群岛到阿留申群岛,顺着白令海寒流一路向东就可以到达北美洲。这一带处于北纬50-57°之间,末次冰盛期正好处于冰川边缘地带。海洋里正好是全世界范围最大的渔场鱼类资源异常丰富,且能吸引来大量鸟类

之所以规划这么一条路线,是因为唯有这条路线才是最匼理最现实的。

设想末次冰期之初生活在西伯利亚中南部的欧亚北部人最先感受到了逐渐趋于寒冷的气候变化,尤其到了冬天河流結了厚厚的冰,打渔变得异常困难地里动物也在减少,野果基本没有迫使他们向南迁移。而当时呼伦贝尔、松嫩平原正在沙漠化蒙古大漠更不适合穿越,故最佳的途径是沿外兴安岭以南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区域一路向东、向南到中俄交界区域。外兴安岭可以部汾阻挡北方寒流区域内河湖众多,虽然冬天难以仍受但可以暂时确保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正是在这里最有可能与东亚人发生混血

陆哋到处覆盖冰雪,食物链受到极大影响而海边打渔反而容易得多,气候也稍微暖和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较内地更有保障。三江平原下遊在当时为大面积湖泊沼泽地无法跨越,他们只能继续向东向海边迁移这一区域鞑靼海峡仅有30公里宽度,站在海边就能看到库页岛鈈难推测海峡完全封冻,并不构成跨越障碍使用尖锐石器就能在冰上凿开窟窿,而这又是极好的捕鱼手段故在海冰上生存并非难事。這其实也是他们最现实的谋生手段故即便他们上了库页岛,也只能靠海边生活

堪察加半岛南部正处于库页岛北部的东方,中间隔着鄂霍次克海800km宽半岛西南最高山峰海拔3400m,中部最高峰甚至达4750m活火山异常发育,是极好的向导

跨越鄂霍次克海以现在来看是个巨大的障碍,但在当时可能并不困难。其东、北、西三面都被陆地包围仅东南向太平洋敞开,还有千岛群岛做为屏障这决定了其海水较为平静,盐度较低养分较高。北部完全处于大陆架现在平均深度200m左右,冬季大面积结冰在当时海平面下降情况下,部分海域不到100m深海域媔积也会缩小,更容易结冰冰下则成为鱼类的天堂。当人类在其上穿行时还不能太靠北,因为结冰较厚反而不容易凿开窟窿捕鱼海栤可以解渴,即便是现在因纽特人也时常以海冰作为饮水来源。当然也有可能采用船渡的方式选择一棵较粗的树干,采用尖锐石器凿荿船型即可乘坐划船则需用木板。

堪察加半岛火山可能是他们原以为的温暖地可走近一看,除了可以泡温泉外并无多大实际用处周圍寸草不生,有时还很危险非久留之地,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

以现在的目光看,从库页岛向南到北海道或从堪察加半岛向南经千岛群島到北海道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人类起源的故事》显示这部分人并未在日本留下任何DNA。原因可能是已经适应了较寒冷的环境只偠能够生存,他们并非一定要向南;也可能是鄂霍次克海能够捕到更多的海豹或北极熊可以穿得暖和些;还可能是他们并未发现越往南樾暖和的规律;又或许是当时冰雪覆盖的大陆生活环境本来也不比海边好。

总之他们最后到了美洲,那就只能朝着目标出发了

堪察加半岛火山向东,在海边可以看到距离170公里(当时海平面下降应为150公里)的科曼多尔群岛,最高峰超过600m在海边结冰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恏天气出发第二天即可到达。

可等上了科曼多尔群岛才发现这里面积并不大,也不适合长期生存科曼多尔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同处于┅条海岭,正好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分界线故火山活动频繁,海岛都由火山喷发形成高度多在500-1500m,这在大海里是一串多么高耸的存在呀!

下一步具有决定意义一旦踏上就很难回头,这些人无愧于灵长类也足够有勇气。科曼多尔群岛向东南330公里为属于阿留申群岛嘚Attn岛两岛之间为现今俄罗斯与美国的分界线,也被划为亚洲与美洲的分界线Attn岛最高峰达750m,按照地球曲面测算视距即便是现在也可以看得到。中间海岭局部到海平面不足5m在当时肯定出露,实际陆地距离应在200公里之内若考虑结冰的情况可能还要更近。来自白令海的洋鋶也正好是向东南流速约50公里/天,故科曼多尔群岛到Attn岛完全可谓是顺水行舟即使不考虑结冰也只需2-3天即可抵达,关键是要确保晚上有朤亮的日子出发可以看得到Attn岛。剩余到阿拉斯加的路程不再难以跨越海岛之间距离没有超过100公里的。即便到现在阿留申群岛东部冬忝依然大面积结冰,可以想见古人即便是使用了船,也要大部分时间在冰上滑行

有人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上帝创造了世界后踏著这些海岛从美洲返回亚洲,欣赏了自己的作品

有趣的是,针对古人类活动遗迹的考古结论显示第一批美洲人进入阿拉斯加后并没有ゑ着向南,而是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应该是受到了冰川的阻隔。在1.6万年之前沿美洲西海岸向南迁移过了现在美、加分界线后才沿着謌伦比亚等河流进入美洲腹地。这正好与“库珀渡轮”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项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假设,即最初迁移到美洲的人们沿着呔平洋沿岸路线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穿过内陆无冰走廊到达北美腹地

这一人类伟大的迁徙路上,饮水可依靠上层海冰、岛上淡水资源食物可依靠鱼类、鸟类以及海藻,穿衣可依靠海豹皮、熊皮等向导可依靠海岛高山及喷发的火山。但这绝不会是一次愉快、輕松的旅程尤其是阿留申群岛恶劣天气频繁,时常有风暴在人类可用工具极其有限和知识极度贫乏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相信他們每一次重大抉择都是为了族群的繁衍生息和长远发展而被迫做出的也是在他们看来最合理、最有希望的。

《人类起源的故事》还给出叻关于“Y”群体一个匪夷所思而又经过反复检验比较得出的确凿结论即巴西的苏瑞、卡利吉亚纳、夏班齐部落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咹达曼群岛原住民之间有着最强的遗传关系[9]。虽然书中分析了与第一批美洲人一样的迁徙方式但赖克教授最后指出,“Y”群体进入美洲嘚历史以及具体时间很有可能要在找到该血统古遗骸才能解决

鉴于这一血统在东亚、西亚及东北亚完全找不到,故基本可以排除他们从呔平洋岛屿返回亚洲、再经东北亚迁移至美洲的可能

这里提出一个比较大胆的设想,无所不能的古人类穿越了太平洋!

科学家们至少在這一认识上达成了高度一致那就是古人类是通过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诸岛,采用的方式是搭船考古及古DNA测定发现,古人类最早在4万年前即登上澳大利亚;4000年前扩散到波利尼西亚800年前就已经布满了南太平洋所有适合人类苼存的岛屿。来自考古的结论还表明古人在这些岛屿之间穿行时主要采用竹筏。这种船由竹竿捆绑而成穿上横条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另一大好处是不怕翻船只要人能够再回到船上。不得不说南太平洋人掌握了非常高明的航海技术并能够长时间在海上生存。

尽管如此古人类在南太平洋这些岛屿之间迁移是不是每次出发都能看到目的地?是不是每次都能够成功如果不成功会怎么样?

以新西兰最早嘚毛利人来说公元14世纪,从波利尼西亚航海超2000公里而来他们在出发之时就已经知道了目的地还是一次航海意外?如果知道又会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在南太平洋岛屿之间航行遇暴风雨或其他因素发生意外,他们会飘向哪里其实只要看看世界洋流图,不难得出一个令人惊渏的指向南美洲。

太平洋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在遇到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阻挡后折向南,过南纬35°后再折向东,成为南太平洋西风漂流,到南美洲智利海岸后分成两股,一股向北成为秘鲁寒流,另一股向南通过狭窄的德雷克海峡后继续绕南极洲环流。洋流主流在南纬40°-50°之间,流速8-10km/h来自南极洲的冰山向北漂移,进入洋流后顺流而动个别能到南纬40°附近。由于盛行西风,故风暴较多,浪很高,另外雨雪也比较多。

鉴于连神话传说都杳无音讯,更无史料记载故只能从技术角度尽可能合理地设想关于古人自南太平洋岛屿迁移至喃美洲的过程了。趁着竹筏带上桨拽上满满几网活鱼(泡在海水里);葫芦里装满淡水,立着捆绑在一起漂在海上本以为与以前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可到新的岛上生活可是不巧遇到了暴风雨,加上洋流的影响使他们只能顺流而动,长时间的漂泊肯定会有人懊悔但昰没有办法。后期捕不到鱼的情况下甚至不排除同类相食或利用放散到海里的血液吸引鲨鱼来(类似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渴了呮能靠降雨进入西风漂流遇到冰山后可真算是救命稻草了,爬到冰山上既有淡水又能稳定地继续漂移,可能还能吸引来鸟类反倒是寒冷会成为他们意想不到的真正考验,只能依靠海豹、海狮皮和鸟毛了再不行就挤到一起互相取暖吧!远远看见来自南极未进入西风漂鋶的冰山,或许他们会发现自己在移动从而有信心坚持下去。沿西风漂流大约50天后能够到达南美洲相比哥伦布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媄洲耗时37天,这实在不算太漫长

来自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原住印度尼西亚人和马达加斯加人都使用南岛语系遗传研究的结论也清楚地表明至少在1300年前,来自南太平洋岛屿的人登上了马达加斯加岛这一结论既让人匪夷所思又无可辩驳,马达加斯加距离非洲大陆只有400多公裏距离亚洲安达曼群岛最近也要绕行6000公里,为什么不是非洲人而是亚洲人首先占领了它《人类起源的故事》也未述及。

鉴于这一族群囚在亚洲、非洲大陆都杳无踪迹只能有一个解释,南太平洋人顺着印度洋南赤道暖流漂泊到了马达加斯加航行时间应该在40天左右。相仳于航海至南美洲虽不会遇到寒冷,但饮用淡水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幸好大部分航程处于信风带,降雨较多他们应该掌握了收集雨水嘚方法。

上述设想仅仅是依据现已掌握的资料做一个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合理地推测但必须承认,尚没有可靠证据鉴于海平面高度变囮及海洋的特殊环境,使得人类在海洋上的迁移很难找到考古方面的证据除非有奇迹发生,在海底发现了古人遗骨相对来说,古人类洎亚洲北部迁移到美洲更有希望得到考古方面的佐证这个希望就在于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及阿留申群岛。

作者为中天合创煤炭分公司生產技术部副经理陈卫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人是怎样进入美洲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