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帝读: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战死绵竹 (压)打一生肖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

(今四川德阳),因不听

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

,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

》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被授为骑都尉。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

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

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

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

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

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

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

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元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

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

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

,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

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

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

》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

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

》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诸葛亮: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钟会: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山涛: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

慕容镇: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卒擒于邓艾。

陈普: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与汉同亡。百年魏晋烟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

陈世崇: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郝经: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孙、孔明之一子及孙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壮哉谌也!后主为有愧矣。勇哉尚也!过夫瞻矣。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王应麟:朱晦翁欲传末略载瞻及子尚死节事,以见善善及子孙之义。南轩不以为然,以为瞻任兼将相,而不能极谏以去黄皓,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晤,可谓不克肖矣。兵败身死,虽能不降,仅胜于卖国者尔。以其犹如此,故书子瞻嗣爵,以微见善善之长。以其智不足称,故不详其事,不足法也。

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

“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王士祯:吴汉分龙虎,终怜石子冈。何如绵竹战,父子死堂堂!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蔡东藩: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

),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在

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

原有的塑像也有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风亮节。

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孙三代,

,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

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

。”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他们的“三世忠贞”。

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现存的诸葛双忠祠古建筑尚有启圣殿和拜殿,启圣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清代自乾隆以后几乎每隔20多年就要维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

,题刻琳琅,规模可观了。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双忠祠进行一次大的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茔,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著名戏剧作家

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拜殿后面的诸葛瞻父子墓巍然耸峙,绿树掩映,芳草萋萋,巨型石碑立于墓前,上书:“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

时任,他以执法严格、性情刚直见称。
东汉末年为泰山郡丞,于诸葛亮幼年已死
东吴官员,官至大将军。
曹魏大臣、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因反抗,兵败被杀。
诸葛瑾次子,后成为诸葛亮养子,蜀汉官员,官至翊武将军,早逝。
出自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正史未载。
出自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正史未载。
蜀汉官员,后随父亲与绵竹抵御,战死。
蜀汉灭亡后为西晋官员,官至江州刺史。
出自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正史未载。

》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1985年电视剧《诸葛亮》(李法曾版):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诸葛瞻
  • 《三国志》: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 《三国志》: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3. 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 5.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 《三国志》: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 7. 诸葛亮《与诸葛瑾书》
  • 8.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
  • 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11. 郝经·《续后汉书》
  • 12. 王应麟·《困学纪闻》
  •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 14. 《书明韩文黉白面将军庙碑后》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6.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 17.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 1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在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仅仅只有8岁相当年幼,而诸葛亮对诸葛瞻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诸葛亮北伐时,给他兄长诸葛瑾的书上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也就是说诸葛瞻在八岁时的表现出来的各种天分,让诸葛亮觉得不为重器。

在诸葛瞻诸十七岁时,就娶了公主,第二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这可是诸葛亮进川是的官职。足以说明刘禅对诸葛瞻的期望。诸葛瞻靠着父亲逐步迁升。一旦朝廷有了什么好事,百姓都要归功到诸葛瞻身上。他收获了许多本不该属于他的赞美,更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官职。因此,他也开始得意忘形。

在三国志中记载:瞻工书画,强识念。就是说诸葛瞻喜欢书画,记忆力超强。可见诸葛亮的基因还是挺不错的,却是是有一些优点。但是在乱世,聪明并不等于有谋略。而且开头诸葛亮那么评价他,估计就是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优秀是政治家,军事家。

刘禅给他加官进爵,也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才那么做的。到了后来刘禅使用黄皓等宦官,诸葛瞻看这件事情苗头不对,就托病不出,可见他和诸葛亮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至少有诸葛亮这棵大树,就算怎么向刘禅进谏,刘禅都不回把他怎么样。这就是他和姜维的区别,姜维不是蜀汉内部的老人,所以受到猜忌避祸,但他诸葛瞻看没在家的事就称病,摆出一副不作为的态度,确实有一定的责任。

在邓艾奇袭阴平时,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让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出兵后,尚书郎黄权之子黄崇多次劝他:“将军休待兵足,可宜速去;若稍迟慢,倘魏兵一度绵竹,平坦之地,难以迎敌。若不先去涪城,据住险要,极难退矣。”赡叱之曰:“吾受先人遗书,岂不知用兵之道?汝勿多言!”

可见诸葛瞻在军事上并不是行家,确实绵竹之战可能是诸葛瞻第一次带兵上阵,也是最后一次了。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在家上蜀汉后期武备松弛,用之非人,江油、涪城不战而降,让人想起关羽荆州战糜芳等人,拖延的地方都没有。再加上政策失误,刘禅也没有征召全国兵马民夫固守,行坚壁清野,固守险要,团结军心民心,待敌人士气低落再图反击。可以说是战略上的失误。

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最后刘禅也是不战而降。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这篇书信上也可以看出诸葛瞻的优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魏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洛阳,年轻有为却又不堪忍辱的19岁皇帝曹髦,决定与司马昭彻底摊牌,率领宿卫与奴仆数百人呼喊着出宫,直扑晋王府邸诛杀司马昭。因为事先王沈、王业的告密,队伍在皇宫东门就碰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zhou)带领的人马,曹髦左右之人严声呵斥,竟把司马伷的士兵吓跑了。这时中军护贾充从外而入,当面与曹髦一行在南面宫阙打了起来。眼看贾充逐渐败阵,旁边的成济问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日,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抽出长戈,直接把这位曹操之重孙,曹丕之孙,曹魏第四代皇帝弑杀于车下。这就是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虽然司马昭的权力得以进一步巩固,但是如此悖逆恶行,致使人心和舆论令其倍感压力。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大胜,寻求政治突破,积攒篡位资本。

两年后的魏景耀三年(262年),机会终于来了,这年姜维第11次北伐,利用诸葛丞相留下的八卦阵与邓艾在侯和(今甘肃甘南自治州卓尼县东北)进入消耗战,因国小实在耗不起,不得已退兵,之后上言劝后主杀掉黄皓,后主不予采纳,姜维担心被害,前往沓中(今甘肃陇南市舟曲县西北)屯田避祸。

此时司马昭判断蜀汉政权发生严重分歧,时机已然成熟,在分析了敌我兵力后,定下了先伐蜀再灭吴的统一总方针。朝内群臣皆反对,唯独司隶校尉钟会支持。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筹备伐蜀事宜。

就在此时,上任不到一年的卫将军领尚书台政务(相当于国防部长兼总理)诸葛瞻,忙于上表刘禅削姜维兵权,却不知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是蜀汉的命运,已进入了倒计时。对了,也是这一年,玄学诞生了,就是一切皆“无”。。。

一年后(263年)的八月,18万魏军分三路伐蜀,具体经过不详细展开,总之姜维灵光乍现,在阴平桥头绕开邓艾追击与诸葛绪的拦截,同前来增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退守剑阁。因为剑门关大小山峰“植”立,唯有一线天可以通过,钟会追军被死死地挡在关外,粮草日益耗尽,准备撤兵。这时年近七旬的邓艾向朝廷上书,决定冒死出奇兵从阴平(今甘肃陇南市文县)沿景谷道旁侧取斜径小路(绕口吧),穿行700里无人区而至江由戍。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派诸葛瞻统帅诸军御敌。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由此拉开大幕。

当邓艾开始旁入阴平斜径的时候,诸葛瞻就已经接到了朝廷的派遣。阴平道700里,而从成都到涪城(绵阳市)也就200余里,前者是山路,后者是平原,所以在邓艾到达江由之前,诸葛瞻早就抵达了涪城。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此时蜀汉大军竟然“停住了”。这一停,把随军的副将黄崇(黄权之子)给急哭了,就是怎么劝都不行,怎么劝都不进军。史载“到涪县,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翻开地图,就知道为什么黄崇急的发疯。

偷渡阴平计划实在太过冒险,需要经历两段要命的山路:第一段是阴平到江由(今江油市南坝镇)700里无人区,“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第二段是江由到涪城,需沿涪水(今涪江)山谷走左儋(dan)道200里,所谓左儋道,就是行走道路扛扁担只有挂在左边,如果挂在右边就因为道路太窄而掉进山谷。之前诸葛武侯曾在第一段设立上中下三屯防备曹魏与羌人,后来第三次北伐因为陈氏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三屯不再是边境,加之交通不变就给废除了。

所以黄崇的意思是,要么你以最快速度抵达江由,然后在你老爸之前的三屯重新布兵,这样打死邓艾也进不来;要么你放弃江由,在第二段左儋道伏兵,像姜维卡住钟会一样把邓艾死死地困在山谷里。前面两位偶像你都不学,偏偏在涪城待着不动,你丫真找抽!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诸葛瞻就是犹豫不决呢?以丞相的智商这孩子也许不是奇才,但也不至于是弱智吧,这种我们平常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怎么武侯大公子就是想不明白呢?

也许四个字可以回答这个疑问,那就是,涪江航运。

古代打仗行军,能依靠航运绝不步行,特别是山路,比如诸葛亮就是依靠西汉水频频从汉中坐船抵祁山而伐魏,为此还发明了流马(具体形态不祥,大约是可折叠的小船)。而江由关的"江由”二字,就是来源于此处是涪江航运的源头,至今还有古渡口(明月渡)的遗址(后来谐音改成江油),从此处可以不必沿左儋道步行,而沿水路直接抵达涪城。

换句话说,诸葛瞻在盘算着:如果我计划抢占“三屯”在阴平道堵住邓艾,那么必须沿着左儋道去江由,可这批队伍是皇庭禁卫军,不是野战部队,没有船,不能沿涪水进军,那么只能咬着牙步行走200里左儋道,这就尴尬了!邓艾走的是无人的阴平道,你诸葛瞻走的是狭窄的左儋道,还真不一定谁先到江由。如果到之前邓艾已经攻破江由了,那大军岂不是在山谷里被以逸待劳的邓艾军活活全歼;反过来如果我放弃三屯,直接在涪江山谷里屯兵,可是邓艾什么时候到确不知晓,总不能让士兵趴在山崖里呆上几个月吧,这里又不像汉中的几条栈道里都有预先建筑好的兵营,再说也不知道有没有空地可以建。再反过来想,邓艾即便能通过阴平道,也差不多累死了,江由应该能挡得住一阵子,到那时候事态明朗我在出兵增援江由也不迟。。。

就在诸葛瞻左合计右打算的时候,邓艾彷如神兵天降于江由城下,马邈这个怂包直接投降。邓艾大军不但得到了修整与粮草,更主要的是江由关有渡口就一定有船,如此邓艾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船顺流而下,三天就出河谷到达了涪城境内。诸葛瞻恍然大悟,匆忙派兵迎战,结果可想而知,大败!此时瞻仰面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由,吾有三罪”。

没办法,涪城待不下去了,撤到绵竹吧。绵竹城的对面是鹿头山,山里埋着庞统。没有史料记载诸葛瞻进驻绵竹后是否去拜谒了庞统祠,我想一定有哪个夜晚,当他站在绵竹城墙遥望河对岸的星空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很快,邓艾大军逼临绵竹城下,有很多三国迷又在抱怨,为何诸葛瞻不坚守在绵竹却偏要野战。回答这个问题,就两点:第一,驻守需要有地理优势,已考证三国的绵竹关在绵远河旁,位于今天德阳市黄许镇袁家乡,周围全是丘陵,不是山!不是关!怎么死守?第二,就是入城死守,如果邓艾派一部分部队围城不攻,另一部分部队去攻雒城直取成都怎么办?就算不攻雒城,从后方攻击姜维又怎么办?所以,此时的诸葛瞻已经没有选择,只有,野战!

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诸葛瞻帅2-3万人马退到绵竹后,邓艾领2-3万人马跟进,邓艾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给诸葛瞻送了一封劝降书,承诺“只要你投降,日后我必表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家族的故乡,而且是王级别的待遇。但诸葛瞻非但没有答应,还愤怒地斩杀了送信人,表达了与邓艾血战到底的决心。

邓艾决定还是付诸武力,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为右军,司马(官职)师纂为左军,两路攻打绵竹城下的军阵。在黄崇等人的激励下,这批宫廷军竟然击退了进攻。“贼未可击也”。邓艾急了:“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于是双方再次交战,而这回邓忠和师纂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蜀汉部队在挡住了第一轮进攻之后,或许是因为体力不支,或许是因为后怕了,最终没能抵挡这波攻势,诸葛瞻当场战死,时年三十七岁。黄崇、李球(李恢之侄)、张遵(张飞之孙)也死于阵中。守在城中诸葛瞻那个未成年的儿子诸葛尚,他看到父亲战死,也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一声临终前的叹息:“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说完,诸葛尚就驰马闯入魏军大军之中,很快就战死了。

绵竹大战悲壮得落下帷幕。

而此时的姜维,面临赴背受敌,不得己往巴东退军。汉中因何不到一个月就失守,姜维这样力挽于狂澜,待听下回分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