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为什么比cf火如此火

王者荣耀为什么这么火?一位70后学者的体验式观察
[摘要]王者荣耀就是一款游戏,单就游戏而言,其吸引力是相对有限的,这个游戏带来强大用户黏性的关键在游戏之外,而不是游戏本身。简而言之,腾讯成功地把社交网络优势带入了游戏之中。【编者按】7月4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宣布推出并试运行全新“健康系统”。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王者荣耀》制作人李旻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一位70后学者在对《王者荣耀》进行体验式观察后指出,“游戏就是游戏,时代已经变化,人们应该以新的时代视角来审视游戏的形式、内容和影响。”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研究员田丰的《王者荣耀》“玩后感”:我喜欢打游戏。记忆中,从小学开始,除了高考前的两年和评职称前的两年与游戏“隔离”之外,一直与游戏为伴。从小学开始挂在鼻梁上的眼镜是我玩游戏的主要见证(小朋友们注意,打游戏要注意保护视力)。游戏中,最喜欢的是实况足球——这与个人爱好有关,而玩王者荣耀则是在2017年3月这款游戏火了之后。我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火。周围的同事对我这个70后捧着手机打王者荣耀多投以诧异的眼光,玩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疑惑、不解,从游戏设计和内容上看,王者荣耀和以往很火的PC游戏、手游相比并无太大创新。直到有一天,我在开会时点开游戏却忘了关声音,会议室里冒出了清晰无比的“TIMI”声,满室的莫名惊诧中只有旁边一个最年轻的95后小美女悄悄问:“荣耀?”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这个70后大叔混迹在了90后的游戏网络之中。再玩王者荣耀我加入了更多的观察,试图了解这个游戏世界里的或许不属于70后的故事。想了解游戏背后的人群,先要找到人。王者荣耀随机匹配的比赛和排位赛都是打完就散,找不到背后的人群,解决办法是成立战队。在买了点券、建了战队之后,我开始想方设法地加好友,拉队伍。王者荣耀默认了每个人都可以拉自己的微信或者QQ好友进入游戏,还设置了各个区公共聊天的窗口,甚至具有和QQ类似的好友搜索功能,但加好友的最佳方式还是在一场战斗之后,和随机配队的队友加好友。这里可以看到,王者荣耀结合了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两种不同的社交模式,这可能也是王者荣耀用户量得以快速提升和维持的社交“双通道”。熟人社交不是我要分析的目标,那些不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在游戏里如何交往,是我想了解的主要问题。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交往形式就是一起战斗,战斗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是合作、共赢,无论结果如何,一般都会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而点赞则是相互认同、赞许的行为,更能拉近玩家与玩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战斗之后,先点赞,再加好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个诡异的发现是,男性玩家加女性好友容易,加男性好友反而难,有时甚至会遇到男性玩家问“你加我做什么?不说就拉黑”,相当尴尬。为什么加异性好友更容易?或许女玩家更喜欢被点赞?如果你在一场战斗中拿到了超神或者MVP,那么点赞之后加好友就很容易了,大部分玩家都会同意。道理很简单,在王者荣耀中,陌生人之间相互评价的标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指标,而是你的战绩。战绩是评价一个人在游戏中等级的关键指标。在加了足够多的好友之后,我发现好友之间基本上是不聊天的,而在公共平台上又充斥着各种各样杂乱的信息。我的疑惑依然没有答案,玩家们怎么交流?为什么这个游戏会火?在不断试图加入其他战队被拒之后,我只能选择自建战队。建战队不难,买一些点券就可以搞定,但真正建立一支战队一起队战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建立战队之后,还要招募队员,招募途径有两个,一是在王者荣耀平台上发消息,另一个是把好友拉进来。图源于网络王者荣耀把好友分为两类:微信好友和游戏好友。前者是我比较熟悉的人群,后者则是一个陌生人群体,也是研究者最想了解的人群。令人失望的是,一个新的战队几乎很难招来队员,于是,我开始不断向游戏好友发出邀请,最初应者寥寥。后来发现,多次一起战斗的好友更有可能加入战队,相互赠送金币的好友更能形成互动和一起战斗的可能……慢慢地凑齐了一个现在有40人规模的战队。我,是队长。有了人了之后,按常理研究者就可以观察到战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以一种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来分析这款游戏背后的故事。令人失望的是,战队成员之间在很长时间一点互动都没有,直到我实在忍不住,建立了一个战队的微信群。微信群成员慢慢增加,互动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到现在的十来个人,终于有一个周末,凑齐了打战队赛的五个人。通过战队赛,队员之间的互动开始活跃起来。大部分互动的队员都是90后。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是这样的:队友1:你打的太差了。我:求带啊队友1:组队打排位?我:今天不打了,写论文。队友1:你大四啊?我:汗,我是老师。队友1:……队友2:我是学生队友1:我是小学生队友2:我真是学生,才15岁队友1:我是97年的我:我也是97年的,97年上大学的队友1:你真是老师?队友3:我能说我是99年的吗?………………很高兴,在这一番对话之后,没有人把我这个70后大叔视为异类,也没有出现代际之间的隔阂(队友3这两天正在报高考志愿)。在经历了几次队战之后,队友熟悉了起来,有些也加了微信好友,从他们的个人信息和聊天中不难发现,这些队友大部分在中小城市生活和工作,我慢慢了解他们的想法,也开始对王者荣耀为什么会火的原因有了些看法。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一个共同体,不论是真实的共同体,还是虚拟的共同体都需要一个基础:互动或者说某种交互性的关系。在王者荣耀中,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互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战斗和交流,这两种互动的基本形式构成了王者荣耀游戏内外的所有情景。战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陌生人的随机模式、游戏内好友间的随机模式、队友间的固定模式、好友/队友间的固定模式,交流则局限在好友/队友间,也分为随机模式和固定模式,前者鲜见于游戏内好友,常见于队友之间,后者则发生在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游戏队友之间。王者荣耀游戏设计的最大优点是相对平等。虽然每一个角色的战斗力侧重不同,但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存在对所有其他角色的绝对优势,总体上实现了角色——能力之间的均衡。这种角色和能力之间的均衡让每个玩家不会追逐单一的角色,几乎所有人都会较为熟练地使用两个以上的角色。除了角色——能力间的均衡之外,王者荣耀在游戏匹配时,按照玩家的级别匹配类似级别的玩家与之对战,避免了游戏设计上的不合理,形成相对均势的局面。游戏平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王者荣耀避免了“经济碾压”。尽管王者荣耀可以花钱购买点券,并用点券换取皮肤、铭文等提高角色战力的道具,但类似战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战队对局之外。一旦进入对局,一个玩家表现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局内表现。举几个例子,购买一款皮肤可能带来攻击力+10的效果,而购买一款五级铭文,可以将移速增加1%;但局内表现中,随便一个道具可能就能达到攻击+40的效果,而移速增加30%甚至可以作为开局的技能选择之一。只要在开局阶段获得先手,对局之外的“经济优势”完全体现不出来。即便没有取得开局的先手,当遇到二打一时,“经济优势”也会被无情打压。这种规避“经济碾压”游戏设计的好处之一是避免了缺乏经济投入的玩家因为自觉沦为没有价值的“炮灰”而丧失兴趣并流失。规避“经济碾压”另外一个可能意想不到的好处是,相对平等、依赖局内表现的游戏设计对游戏的人员配置、角色互补和战术配合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随机匹配的战斗中,如果你看到对手五个玩家同时出现在前方守塔时,基本上就可以乐呵呵地准备胜利的到来;如果你看到两个角色搭配得当的玩家来“反蓝”或者“偷黄”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发愁。在游戏中可以观察到,尽管打野升级是游戏中不可或缺的提高战力获胜的手段,在固定匹配的战队模式下,队友之间会相互担待,而在随机匹配模式下,打野的玩家最容易受到讥笑和谩骂。固定匹配模式下,“反蓝”对手通常都会遭到三个人的围攻,而随机匹配模式下,缺乏配合和支援的对手面前“反蓝”成功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总之,在王者荣耀中,基于固定模式战斗的一方几乎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随机模式战队的对手,如果你想多赢几局、提高胜率、增加评级的话,必须从随机模式战斗进入固定模式战斗。之前文所说,战斗是两种互动模式的一种,那么如果需要从随机模式战斗进入固定模式战斗,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同伴玩家,抱团取暖。而王者荣耀快速传播和在各类人群中引发热玩的奥妙也就在于此。在一个陌生的游戏环境中想要获得稳定的同伴玩家谈何容易,匿名、陌生、不信任、空闲时间的错合,种种因素导致游戏中产生稳定战队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是我花费心力、在玩游戏过程中组建有40个成员的战队,每周末战队赛凑齐固定搭配的人手也颇为困难。可想而知,通过游戏之外的途径获得稳定同伴玩家的方式显然要容易得多。有四个小故事,非常有代表性。外出调研的夜晚,为了凑齐一万步在一个城市近郊、没有路灯的小村落溜达。远远望去,犹如萤火虫般晃荡着几点亮光,走进一看,是几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聚在一起开黑,参杂着铿锵背景音乐、欢笑和时不时谩骂的“交响乐”在空寂、无聊的暗黑空间里飘荡,让人不由想到,对这些少年而言,网络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是不是如同我们儿时捉迷藏、跳山羊一样?在时空的恍惚中感受到少年的欢畅,似乎是一种人生的穿越。第二个故事是在大学城附近一个静谧的咖啡屋,一个可以抽烟的咖啡屋,和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各种陈年旧事、新近奇葩,不知不觉抽完了一盒烟准备离开时,恰巧遇到不远处角落里几个女生也要结账,突然意识到她们一直在玩王者荣耀,声音开得很小、对话软语轻声、却一直在窃窃地笑。大姐、二姐的称呼暴露了她们应该是一个宿舍的大学生。而我的青涩大学填满了足球、扑克、红警、帝国时代,还有让我废寝忘食的CS和实况足球,可惜,在网络游戏大卖的时候,毕业了。第三个故事是在一个粗陋的小餐馆,饭桌的隔壁几个粗服乱头、颇有味道的小伙一落座,熟悉地爆出几道菜名,然后一人掏出一个保护壳都磨损出底色的手机开黑,一局完胜后,一边吃一边研讨今天的战术得失:后羿的走位不对,冰女的配合不好……一旁偷看的我发现,他们用的都是基本款,没有皮肤,想必也不会花钱买各种装备。待他们又匆匆跨上电动自行车离去,我有点怀念单位组织的羽毛球队、足球队,每次比赛完,也都要意犹未尽地评头论足一番。不同的是,我们坐办公室的把体力活动当娱乐,就像跑步是中产阶级的鸦片一样。回到家里,女儿一天突然和我说:“爸爸,你不要再用亚瑟了,太笨、太慢!”赶紧打开手机,让她领略了一下兰陵王的诡异和赵云的轻盈,然后再问从来没有玩过王者荣耀的闺女:“你是怎么知道亚瑟的?”“同学们都在说啊!”原来,这些角色已经成为小时候圣斗士一样的话题人物。从这些王者相关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的是,王者荣耀背后的基础是基于地缘、业缘、同学等等现实社会中的亲密关系、社交网络。我们单位那位95后小姑娘的男朋友注册了一个小号陪玩,让小姑娘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打游戏比谈恋爱有意思多了!最后,作为一个入门级玩家——经常在游戏中被虐得体无完肤,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在花了很长时间来探寻王者荣耀世界之后,我究竟发现了什么?首先,王者荣耀就是一款游戏,单就游戏而言,其吸引力是相对有限的,这个游戏带来强大用户黏性的关键在游戏之外,而不是游戏本身。简而言之,腾讯成功地把社交网络优势带入了游戏之中。单就游戏而言,可以改善的空间很大,比如人物设计在与历史的结合上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韩信的技能中有背水一战、国士无双,虽然缺了十面埋伏,也足以令人欣喜。但姜子牙、黄忠等更多角色的设计却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毕竟,这些历史人物原本就是鲜活的,有丰富的元素可以使用,这一点王者荣耀可以做得更好。王者荣耀在游戏规则——这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游戏世界里的价值观——设定上有一个潜在但非常重要的优点:平等。从我的观察来看,王者荣耀主要是年轻人在玩,屌丝青年和小镇青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经济上不占据优势,以往很多游戏的设计为了多赚钱,都暗藏着“经济碾压”的模式。通过购买装备,有钱人可以减少打怪升级的过程,直接成为战力超群的王者。王者荣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你可以购买装备,但这些装备不保证你赢,要赢就要抱团取暖。强调游戏的战术优势,压低游戏的装备优势,给小镇青年带来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游戏环境。这个优点还有一个可供观察的潜在影响:小镇青年在游戏中可以平等地与经济上占有优势的大城市青年对战,甚至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获胜几率更大。这种屌丝的逆袭虽然现阶段只是在游戏环境中,但其潜在的影响是或许会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信心,不再仰视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重塑对自己的看法,乃至于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我是马化腾,我会拿出钱去帮助一些游戏玩家在现实社会中也实现屌丝的逆袭。对社交网络和真实社会关系的借重是王者荣耀成功的真正原因。正是基于平等的游戏设计,成绩取决于战术和配合,战术和配合取决于默契,默契取决于互动,使得每个玩家都会有抱团取暖的倾向,从而带动他的周边人群和社会关系网络一起来玩游戏。可以看到有些战队的名字就是基于学校、社区、工作地点等等,这种基于线下稳固的关系网络形成的战队战力必然会高于游戏世界中偶然凑齐的散兵游勇。而游戏的成功又会反过来拉近游戏玩家在线下的距离,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关系,比如一起吃饭、喝咖啡等等,最后形成了游戏与生活的相互强化,让玩家欲罢不能。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社交网络中的排斥和道德孤立。试想,在一个人人都玩王者荣耀的青年人群体中,如果有一个人不玩,他肯定会产生被排斥感;如果有个人玩得很烂,也就是玩家们常说的“坑”,他也会受到群体性的排斥。甚至在游戏中的“不积极”表现,也有可能受到群体性的孤立,从而在青年人亲密的同辈群体中形成虚拟游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伤害。如何在调动社交动力的同时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以及让玩家更好地平衡游戏与工作和学习,或许是游戏设计者可以考虑改善的方面。还有两个问题,是我在离开王者荣耀时想说的:王者荣耀借助社交网络颠覆传统的游戏模式,可能是对未来很多商业、产业模式都会产生巨大冲击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在王者荣耀中,史玉柱所说的时间-金钱兑换模式完全被颠覆,避免经济碾压、平等对战反而使得虚拟和现实社交网络更为紧密,由此带来的用户黏性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模式恐怕不止适用于游戏。第二点,游戏就是游戏。王者荣耀的成功本质并不是游戏本身,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必须承认的,而它对社交关系产生的一些潜在影响值得关注,但诸如社交孤立等等问题的发生往往成因复杂,其解决也不仅仅是企业责任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我们小时候需要游戏,因为游戏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现在的孩子们也需要游戏,他们也有享受快乐的权力。游戏就是游戏,时代已经变化,人们应该以新的时代视角来审视游戏的形式、内容和影响。王者荣耀还有很多谜需要去关注,比如,游戏中的权力关系是否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队长与队员),游戏中的角色互动能否增强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社会群体的团结,等等等等。这些谜,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和解释。在写这个稿子的过程中,王者荣耀更新了,花里胡哨的夏日界面让人想起的是画蛇添足的古老故事,我也该离开王者荣耀了,毕竟作为一个入门级玩家中的初级角色,想象中的永恒钻石的距离可能超过了人类登上月球的跨度。更重要的是要放假了…………文/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研究员本文原载腾云微信号tengyunqq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unjic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王者荣耀为何如此之火
王者荣耀为何如此之火
王者荣耀为何如此之火近日,腾讯旗下的手游《王者荣耀》公布了最新数据,数据显示:《王者荣耀》日活跃用户已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而月活跃用户更是突破了2亿大关,创下了移动手游新高度。在另一份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王者荣耀》KPL每日独立观赛人次累计达到了3.5亿,独立观赛用户数量已经突破4000万,日观赛峰值到达了800万,并且这还是该游戏首次举办比赛。可以说,《王者荣耀》是现在市面上最火的游戏也毫不为过。今天,小编就想通过自己的一些看法分析一些《王者荣耀》为何能如此火爆。一:腾讯自身的平台优势腾讯从发家至今,旗下拥有的QQ和微信早已坐稳了中国最大社交平台的交椅,而凭借自身超大的用户群体,想要推广一款新的应用是再简单不过。众所周知,腾讯家的应用都是可以直接使用QQ或者微信号登录,这种避免了繁琐注册的零成本尝试方式,为腾讯旗下的应用抢占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另一方面,QQ或微信用户们在空间及朋友圈内的自主推广宣传,更是为腾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免费流量。回想一下,去年QQ空间及朋友圈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王者荣耀》的战绩分享图,让多少用户第一次认识到了《王者荣耀》,而后下载进入体验的。二:《王者荣耀》的自身设定去年,火爆一时的《阴阳师》,近期也爆出用户群体流失严重,新人玩家越来越少的窘境。在此,小编就想通过《阴阳师》和《王者荣耀》的游戏本身设定来分析一下为何《王者荣耀》取代《阴阳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一款手游。 市面上大多是手游都离不开图示的三个阶段:第一次进入游戏时候的教学模式,也是让玩家初步熟悉整个游戏的世界观和游戏框架;紧接其后的进一步体验,给玩家带来更多的游戏剧情和内容,让玩家进一步熟悉各种玩法和游戏角色的提升;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玩家在一定的游戏时长上,游戏角色已经完成大多数游戏内容,开始进入了与其他玩家的对战交流阶段。一般来说,在经过100-200小时的游戏体验后,大部分玩家都将会完成大部分游戏剧情内容,这也是一般单机游戏的总游戏时长。
《阴阳师》在设计阶段,就有目的的拉长第二阶段,即加大了游戏中各种式魂的获取和培养难度,当玩家们终于凑齐了自己梦寐以求额式魂阵容后,又通过御魂系统进一步延长游戏角色的提升阶段,从而导致真正能玩转斗技的无非两种玩家:氪金大佬和硬肝党。从而不难理解为什么《阴阳师》火爆几个月后迅速开始流失大量玩家,因为其游戏初衷就是一款养成类游戏,当经过几个月的培养,大多数玩家已经养成了自己所需要的阵容后,而在斗技又无法玩转的情况下,游戏也就对他们是去了动力,从而减少游戏时间。而对比《阴阳师》,《王者荣耀》的游戏玩法和设定导致其第一,第二阶段基本可以略过,玩家大多数在初次进入游戏不久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三阶段,与真实玩家对战。第三阶段的时长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拉长且不易让玩家产生无趣感。近十年来,之所以网游能逐步战胜单机游戏,就是因为大多数单机游戏只包含了前两个阶段,而不具备网游所侧重的第三阶段。总结起来,小编认为《阴阳师》之所以巅峰寿命不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自身游戏方向就偏向于单机游戏,而《王者荣耀》的游戏初衷就是要让玩家与玩家能直接战斗接触,具备社交性。三:市场空白及去同质化市场上MOBA 类手游已经空缺已久,在《王者荣耀》之前前,市面上的品质作品只有《虚荣》及《混沌与秩序》。这两款作品小编都有尝试过一二,其画风更偏向于欧美风格,且操作上相较于《王者荣耀》也较为复杂一些,而反观《王者荣耀》,一开始就打着LOL 手游版旗号,人物技能简单,画风也更加适合于中国玩家,兼具了娱乐性和竞技性。几秒就能开始,30秒出兵,4级就能放大招,不需要补刀,简直是为各种手残休闲党和妹子们量身打造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上太多同质化手游:千变一律的卡牌类游戏,曾今火过一段的回合制手游及各种一刀满级的传奇类手游,当《王者荣耀》这类MOBA 类游戏登陆手机端,差异化的游戏风格,带给玩家的就是满满的新鲜感。现在,腾讯也意识到《王者荣耀》已经不仅仅再是一款手游那么简单了,因为LOL 已经走过了自己的第六个年头,而《王者荣耀》的市场反响热烈,会接过LOL这面大旗,继续为腾讯在国产游戏界占据头把交椅。因此,腾讯也宣布将会继续投入2亿资金和数亿资源帮助建立《王者荣耀》生态圈,2017年的KPL将会有超过100天的比赛日。四:结尾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之余,大多数人已经很少再会发时间打开电脑,玩一玩单机或者网络游戏了。手机游戏的诞生正是弥补了这一大缺点,玩法的时间碎片化让玩家可以随时随地的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而不必担心每日过长的游戏时间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随着手机配置的不断提升和网络运营商们的努力,如今手游在整个游戏领域所占领的比例逐年提升,手机也超越PC成为最火热的游戏平台,这也为《王者荣耀》的火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系本人亲自手打整理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内容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号鹭品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乐于分享各个方面冷知识《王者荣耀》为什么这么火?你玩过吗?
我的图书馆
《王者荣耀》为什么这么火?你玩过吗?
[ 文章导读 ]
《王者荣耀》已经上线17个月,差不多一年半了,目前已经火遍全国,不管是办公室的成年人,还是小学生,都有群体在玩。长期以来《王者荣耀》霸占app store第一名,成为国民最受欢迎的游戏。而《王者荣耀》项目部也因此受到腾讯的嘉奖,每人奖励250万。《王 ...
《王者荣耀》已经上线17个月,差不多一年半了,目前已经火遍全国,不管是办公室的成年人,还是小学生,都有群体在玩。
长期以来《王者荣耀》霸占app store第一名,成为国民最受欢迎的游戏。而《王者荣耀》项目部也因此受到腾讯的嘉奖,每人奖励250万。
《王者荣耀》你玩过吗?为什么会那么火?
一、PVP游戏正火
时下电脑游戏《英雄联盟》很火,而且已经火了很多年,不管是赛事还是玩家数都空前多。而《王者荣耀》同属于PVP游戏,不管是地图还是英雄都能够在《英雄联盟》里面找到影子,可以说是手机版《英雄联盟》。作为手机端如果同样有一款不错的PVP游戏,而且还是同一家生产的,自然会吸引很多人加入。
二、手游的盛行
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远大于电脑端。不管是购物还是生活,亦或是娱乐和浏览,随时随地都是手机霸占人们的眼睛。手游作为娱乐的主体,自然很受欢迎,谁能做出来受欢迎的游戏,谁就占据了人们娱乐时间。而《王者荣耀》刚好做到了。
三、占据零碎时间
对于喜欢玩《英雄联盟》的用户来说,经常网吧包夜很正常,但是如果你在上班或者其他工作,玩游戏就没那么自由了。相比《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每一局所花的时间只有十几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就算长的了。这样即使是在办公室,吃完饭来上一局,很正常,不耽误时间。
你在手机里下载《王者荣耀》并且开一局,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你在电脑上下载《英雄联盟》,估计你老板要找你谈话了。
正是因为《王者荣耀》抓住了人们的零碎时间,所以很容易就占据了这个娱乐节点。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王者荣耀的火爆程度想必各位看官都知道,但你知道这个最高冲到 8000 万日活的游戏app是谁开发的吗?创始人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这篇文摘带你深层次了解他
  2012 年腾讯公司级的季度战略会上,有三个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受邀,向所有业务线一把手分享产品经验。一个叫张小龙,你们都知道他那次一口气讲了 8 个小时。一个叫钟翔平,当时负责备受重视的手机浏览器业务。最后一个叫姚晓光,是腾讯互娱旗下&琳琅天上&游戏工作室的负责人。
琳琅当时最亮眼的功绩是《QQ飞车》,最高达到 300 万同时在线,一段时间里腾讯自研唯一过百万的产品;《御龙在天》那年冲到 50 万同时在线,也是当年表现很好的自研 MMO 端游,但也只为代理的 DNF 十分之一的用户量。
论名气,姚晓光在游戏圈里知名度很高,但跟张小龙没法比;论战略地位,作为八个自研游戏工作室其中一个的琳琅,跟微信、移动浏览器的业务也没法比。
大概谁也没想到,第二年,姚晓光被决策层钦点负责开拓自研手游,搞定了非常复杂的跨部门协作,交出来《天天酷跑》、《天天爱消除》等第一批微信游戏,都很成功。
互娱下面还有一个工作室叫卧龙,常被玩家黑它是&酱油型&工作室,&立项三年,内测三年,修修改改又三年&。2014 年这个工作室被并入姚晓光带领的天美工作室群,改名天美 L1,第二年他们就上线了《王者荣耀》。
17 岁生日那天,姚晓光请同学来家里庆祝。吃过饭,三个人一起打暴雪的《暗黑破坏神》。一个加血,一个加蓝,他自己操作鼠标,玩得好不乐乎。
最后打赢大菠萝那一刻,姚晓光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做一款这样的游戏。
上了大学,姚晓光经常模仿《暗黑破坏神》做些 demo,在网上小有名气,也有人找他做外包。2000 年初,有个上海的创业者融了 300 万美金,委托姚晓光和同学做一款叫《炸弹狗史丹莫》的游戏,说准备做一个像米老鼠一样的动漫 IP。
俩人兴致勃勃做得差不多了,专门去了趟上海。结果对方掂掂钱袋子,觉得资金不充裕,又说不做了。这个人叫陈天桥。
那几年姚晓光在网上以 NPC6 的名字行走,认识了一批游戏开发者。其中有一个叫云风,后来在网易游戏干了十年。
2000 年底,云风介绍姚晓光去单机公司&创意鹰翔&做游戏。姚晓光待一个多月,对这帮充满理想主义的游戏人很是佩服,但又想起来他的前老板、后来 17Game 的创始人戴红跟他讲过,&一定要做网游&。
第二年开春,姚晓光跑到福州,加入了一家叫&天晴数码&的公司,做一个叫《幻灵游侠》的回合制网游项目。姚晓光是公司第一个员工。
天晴数码的创始人叫刘德建。他后来给集团公司取了个新名字,叫&网龙&。就是把 91 手机助手卖给百度,狂敛 19 个亿美金的那个网龙。
刘德建和姚晓光都很拼,每天下午上班,早上六七点才下班。乃至于多年后刘德建在网龙有个经典语录:&人为什么一定要晚上睡觉?&
2002 年初《幻灵游侠》上线,没多久就冲到几万人同时在线。&智冠&的人闻到钱味,跑来包销点卡,直接给了天晴 300 万。
同一时间,刚逃过被&摘牌&大劫的网易发布了《大话西游》。作为复牌前后的重磅产品,公司预期很高,没想到客户端问题一堆,完全被《幻灵游侠》比下去了。
云风那时正好在网易,做《大话西游》的客户端。后来他和姚晓光见面聊天,听姚晓光说他每个月能拿 3 万奖金。云风只有在《大话西游》第一代快结束,拿到过一次慰问性质的奖金,大概不到 1 万的样子。
赚到一点钱的姚晓光,没多久就离开了天晴。他始终觉得不自由。只要钱不是自己出的,他就感觉很受限制。他对《家用电脑与游戏》的记者说,自己大概是个&无产阶级游戏制作人&。
姚晓光和两个同事回北京搞了个工作室,开始自己做一款叫《暗黑在线》的游戏。熬了大半年,没有社交,没有娱乐,天天通宵,把之前赚的钱全部花光。上线测试那天,同时在线最高 4000 多,但用户没多久就流失光了。
那时候盛大代理的韩国游戏《传奇》风头无二;网易《大话西游2》上线之后,一年里股价涨了一百多倍,紧接着又出了《梦幻西游》&&谁还会去玩一款 3 个人开发的、准专业级的游戏呢?
姚晓光索性不做作品了,开始研究新技术,搞 3D 引擎。又过了半年,盛大抛来橄榄枝,姚晓光终于进了一家大公司,连人带引擎。
到了盛大,姚晓光往办公室墙上贴了个纸条,&让我们悄悄超过 BLIZZARD(暴雪)&。
盛大代理的《传奇》爆火之后,和传奇韩国开发商的版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陈天桥越来越觉得自研重要,找来姚晓光做《神迹》,又找来圈内著名少年天才林海啸做《英雄年代》。
俩人都是 2003 年 2 月加入盛大的,算是当时盛大游戏的左倚天右屠龙。林海啸最早是做外挂闻名游戏圈的,16 岁浙大计算机少年班毕业,17 岁自己成立公司做游戏,加入盛大也才 22 岁。
做了一年多,两款游戏上线测试。不收费的情况下,数据都能跑到 12 万、15 万;一收费,马上掉到一两万。战略巨人陈天桥从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免费游戏的模式,应该是是要比史玉柱早的。当然这是后话。
《神迹》上线之后,姚晓光住院了。他的左腿已经断断续续痛了两年。这次一检查,病情挺严重的,做了两次手术,左侧胯关节被取出,很长时间内要拄着拐杖,以后走路都会比别人辛苦一些。
整个 2004 年姚晓光花了很多时间养病,期间读了很多书,还顺手牵头把《网络游戏开发》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启蒙不少年轻人制作人。
他也趁机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过去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虚拟世界上,每天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他对记者说,这绝对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生病了发现只有亲人和挚友才能陪你走一辈子。说他过去忽略了很多生活里的乐趣,换来的只有一点因为&受人关注&而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快乐。
但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点微不足道的快乐,其实挺够了。
《神迹》和《英雄年代》失利之后,不断有人从盛大这堆优质制作人里淘金。姚晓光 2005 年初复工,腾讯副总裁唐毅斌专门来拜访他,希望他加入,姚晓光没答应。
也是 2005 年初,史玉柱用重金和 20% 的股份把林海啸挖走了,顺带整个《英雄年代》团队。半年后巨人的《征途》上线,跟《英雄年代》有道不明说不清的关系。
2007 年,巨人上市。林海啸被史玉柱请出局,但身价已经十亿。他和另一个从盛大到巨人的同事岳弢一起移民到了新加坡,俩人还一起买了限量版的宝马 750。他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三年后,媒体说他准备投资酒店行业。
而姚晓光被腾讯持续撩了一年多,终于松口,加入了腾讯,第一款产品就是 2008 年发布的《QQ飞车》。
2012 年下半年,微信已经拿下两亿用户,无人可挡。马化腾出去演讲,说腾讯要做一个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讲了很多,大家只记住一句话,&移动互联网最先规模化盈利的可能在移动游戏方面&。
那两年,因为《御龙在天》,腾讯终于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自研大型 RPG,算是挽回了一些面子。但页游上的失利,加上《我叫MT》已经在手游市场里跑出来了,说腾讯不急是假的。
COO 任宇昕说,不能再像页游那样上来就搞开放平台了,得先自己做。负责发行的马晓轶说,你让我先忙着别代理国外作品,可以,但你得保证自研作品的质量。
最后定下来,先开发 5 款精品,整合微信、手Q和应用宝的资源全力扶持,不容有失。谁来做?任宇昕看了一圈,也没有比姚晓光更合适的了。
这其实是个苦差。要在一家千亿美金的公司里调度这么多跨部门的资源,非常复杂。何况集团里根本没有一支具备手游开发经验的团队。
姚晓光从腾讯上海要了一支专门研究手游、但几乎没有产品经验的团队,成立一个新的手游工作室,取名&天美艺游&。
这支团队核心成员本身就是收购回来的,内部有点官僚主义。姚晓光挑了两个核心产品线的人,集体到出差到深圳开发。后来因为身为《刀塔传奇》创始人的女朋友而&被离职&的策划陈小花,也在这个 team 里。
开发期间,有一次张志东见到姚晓光,问他,&你们团队够不够拼啊? 张小龙他们,前 11 周,没有一个人晚上 12 点之前回家的&。姚晓光笑笑,&我们也从开发第一天,就没有人 12 点前下过班&。
不下班不是不想下班。前三款&天天系列&游戏,开发周期只有 5 个月,还经常有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在 SDK 对接的事情快完成的时候,微信那边突然改了个接入方式。
和张小龙的微信团队配合大概不是件容易事。原本《天天爱消除》是要作为首款微信游戏亮相的,结果等到微信 5.0 上线那天,团队一看,才知道微信自己搞了个&打飞机&,流量一下子被吸到那边去了。
&我们要感谢小龙,《打飞机》帮助玩家建立了送心、比拼等玩法习惯,为&天天系列&手游提供了很好的玩家教学基础。&姚晓光对来采访他的记者说。后来这段开发故事被写进了一本叫《腾讯方法》的书。
&天天系列&最后的成绩很不错。打完这场仗,姚晓光接管的工作室也越来越多。2014 年八大工作室重组,改成四大工作室群,琳琅、天美艺游和卧龙工作室,都并到天美,由姚晓光总负责。
并入天美之后,卧龙工作室只花了 7 个月,做了一款手游版 LoL,叫《英雄战迹》。结果互娱底下的光速工作室也做了一款手游 LoL,《全民超神》。两个游戏还在同一天开启测试。狭道相逢,《英雄战迹》被痛扁了一顿,各项数据都不如对方,去别的部门要资源也要不过人家。
整个卧龙工作室全民皆兵,又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把 3V3 模式改成 5V5。10 月上线前,顺便把名字也换了,改叫《王者荣耀》。
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王者荣耀》最高冲到 8000 万日活,&酱油型&工作室卧龙在 2016 年初突然拿了公司级业务突破奖。同年拿到这个奖的,还有&春节红包联合团队&。
这两年微信红包的研发故事也被当成经典案例,翻来覆去地讲。但姚晓光的故事始终没有被外界熟知。
姚晓光和张小龙一样,都很低调。张小龙之所以在 2012 年开始封神,除了微信本身和那次 8 小时演讲,还得归功于和菜头那篇《我所知道的张小龙》。现在姚晓光实力也验证过了,演讲也做过了,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
阅读(...) 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为什么这么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