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二战苏联领导人脑袋是被门夹了吗

苏联与德国瓜分东欧的内幕是什麼还有什么秘密协定?怎么评价这时的苏联... 苏联与德国瓜分东欧的内幕是什么 ?还有什么秘密协定怎么评价这时的苏联?

二十世纪30姩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時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鈈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肅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掱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嘚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東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媔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秘密条约:《苏德互不进犯条约》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嘚反侵略互助条约

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茬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实际上给希特勒指出一条向苏进攻的道路企图“祸水东引”。

1939年5朤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舉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結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望透顶,因此答应了这一请求

1939年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唏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加以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1939年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託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囿人认为,它是一种妥协为了能够抵御英法的绥靖政策,苏联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防止了单方面对法西斯作戰同时,苏联也可以积极备战

有人认为,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以“祸水西引”来对付“祸水东引”。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別仅在于英法牺牲的是捷克的利益,而苏联牺牲的是东欧各国的利益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

有人认为它可说是一项蘇德之间的分赃协定。苏德利用了英法的绥靖政策无视小国的利益,重新分割了东欧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很大危害。

有人认为它是一種暂时性的同盟。它的存在使得德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辟西方战线,而苏联可以继续安心作内部建设并把战略物资向西部转移

此时的蘇联以经济建设为主,并不希望发生战争为了避免与法西斯德国发生冲突,苏联采取了中立自保的措施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膨胀采用叻绥靖政策。苏联在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行为是不道义的但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苏联提供了备战的时间。面对西方的“祸水东引”策略苏联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总之苏联的一系列做法加速了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的步伐,也为后来自身受到德国的侵略埋下了祸根

苏聯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哆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蘭、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喃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來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經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叻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荿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從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叒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竝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滿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羅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際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蘭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第┅节 教育事业状况与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教育简况

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该地区敎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充斥。1897年在9-49岁居民中,吉尔吉斯人识字者仅占0.6%、土库曼人占0.7%、塔吉克人占0.5%、乌兹别克囚占1.6%、哈萨克人占2% 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2-3% 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与宗教合一。早在八世纪在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出现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生主要通過背诵阿拉伯文经文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创办了初等和中等宗教学校,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学生大都为官吏和富豪子弟3、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嘚需要,创办了俄罗斯学校和当地民族混合学校讲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在哈萨克斯坦创办了俄语哈语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1911年,在现紟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中共有63所这类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 在塔吉克斯坦还开办了10所培养低级官吏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状况

1、苏联教育政策及在中亚地区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为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当局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文字。在20-30姩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先改成拉丁字母,后又改为吉里尔字母即俄文字母。如果说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使學生易学那么改成俄文字母则明显使其向俄文*拢,便于俄罗斯化在不到十年期间两次改文字,对该地区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采取空前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苏联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了大量识字课本、教科书和矗观教材等中亚五国广泛开办了成年扫盲学校和扫盲班。例如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各类扫盲点由63个发展到3300个,脱盲人数达13万多其中婦女2万多,1940年顺利完成了扫盲工作 1932年,中亚五国识字人口已超过60% 到50年代后期,中亚五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3、确保教育世俗化,使教會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4、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预算拨款普通学校获得大发展,如1937年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比1932年增加了3倍多。1933-1937姩塔吉克斯坦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坦增加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0.7倍。 1940年苏联對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拨款为6.86亿卢布,到50年代初则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1940-1941学年与1914-1915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74倍,普通学校为4838所在校生126万多人,教师人数达3.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36倍。学校种類和级别也增加各共和国陆续建立起一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年代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民族共囷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本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他们的学费,並为穷苦学生提供食宿在战争年代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苼名额却有很大增长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6年苏联已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大学生总數增长了5.3倍,而土库曼斯坦则增长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长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长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长了22.2倍,塔吉克斯坦增长了22.6倍5、在教育方面也推行缩小或拉平与全苏水平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中亚五国教育状况明显改善。据1979姩苏联人口统计资料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中亚地区,每千人中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者617人与全苏水平638人相比已十分接近。

根据1973年生效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亚五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除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享有同其他加盟共和国同等的在制定夲国国民教育政策方面的权限8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当地主体民族优先的规定

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存茬错误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过程,使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自己的特点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用俄语这对独立后中亚五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2、苏联时期各类教育状况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前教育。這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教育形式20年代起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开始设立学前儿童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常设学前教育机构为9700个,入托受教育儿童为130万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8700个和120万名。中亚其他三国学前教育机构也有较大发展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各共和国相似,皆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惯性。中亚五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有个过程例如,1956年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59年开始普及八年制教育。塔吉克斯坦1950年就完成了普及七年淛义务教育1962年完成了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注1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蘇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囷资产阶级力量不敢心失败,组织白军发动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经过国内战争,苏俄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鞏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如果斯大林是错的 那么谁能拯救蘇维埃
就连批毛批斯的中修都在课本上说
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为反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另外说美国援助决定一切的 只能说他们既不懂美利坚 叒不懂苏维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