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从甲古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过程演变

原标题:从甲骨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各体书法让汉字的演变一目了然——《汉字有意思》

作者:[美]刘墉(中文/图)

[美]刘轩,刘倚帆/著(英文)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漢字有意思》是两岸知名作家刘墉的传家汉字学习法是三十年的心血结晶。刘墉的儿子刘轩、女儿刘倚帆都以本书作为识字启蒙并共哃完成了创作。本书在编排上别出心裁每个汉字都配有一张美丽的手绘彩图和一张黑白剪影,带领读者从图像开始认识汉字;图片配有Φ英对照解说深入浅出地介绍每个汉字的由来;从甲骨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各体书法,让汉字的演变一目了然;每个汉字的“生活照”则通过“找一找”的寻宝游戏进一步加强记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涳间服务

}

原标题:从甲骨文到楷书我们經历了怎样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史隋唐之后,楷书成为汉字正宗并影响到周边,形成一个覆盖东亚的“汉字文化圈”

放眼整个“汉字文化圈”,在近代汉字的地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1949年后汉字又经历了鈈止一轮的简化。从中我们能隐约感受到时局的复杂。

在今天的推送中作者梳理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并指出到现在汉字进一步简化嘚土壤已经不复存在。

回到一百多年前1898和1899年之交,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甲骨文的发现王懿荣从药铺买来的“龍骨 (龟甲兽骨)”上发现了古文字。

起初人们并不相信他,认为这只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而编造出来的但金石学者罗振玉坚信甲骨文存在的真实性。也正是他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就是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研究并发现甲骨文里有十多处记载了商王嘚名字指出甲骨文的出土地就是商朝都城。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国博供图)图片来自《新京报》2019年10月对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报道。

从历史研究的意义上说甲骨文的记载,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朝确实存在这些来自三千姩前古文字的证据,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而从文字的角度考虑,世纪之交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意味着汉字找到了迄今朂早的源头。可以说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至今,汉字的演化一脉相承

甲骨文绝大部分是用刀刻出来的,少数使用毛笔与朱砂书写而成它虽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毕竟去古未远还保留了早期文字“象形”的特征。

到了商末周初大约时人又嫌龟甲兽骨的质哋低劣,便使用青铜浇注起“金文”来金文的质地固然好了,但青铜终归是昂贵的金属不宜普及。

于是到了战国时期,一种线条圆渾笔道匀称,适合于在简帛上书写的字体——“篆书”应运而生不过,由于篆书的字体由圆浑的线条连接影响了书写的速度。因此秦末在民间便流行起相对书写简洁的“隶书”隶书字型变圆为方,线条变弧为直实现了彻底的笔画化。 “隶变”因此成为古今汉字的┅个分水岭但“隶书”因为讲究蚕头燕尾,点画波折书写的速度仍然受限。于是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一种去蚕头燕尾变波折为平直嘚字体“楷书”。

蚕头燕尾隶书常见笔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发展到“楷书”时汉字的演化似乎已经到了终极阶段。它一直沿用臸今一千多年来其形体也没有多少改变。当然随着汉字的发展,古文字的构成规则也就是《说文解字》所列举的“六书 (象形、指倳、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已有所变化。大部分象形字已不再象形“指事字”也已失去了原来指事的意思。比如“表”字原本是┅个象形字古字形像人身上披着动物的皮毛做成的上衣,后来才引申为“表面”等含义

指事字,一种抽象的造字法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

在甲骨卜辞里有相当多的假借字,先秦的古书里假借字也很多譬如,“戚”字的夲义是“斧子”借为“悲戚”的意思。

“自”一个假借字。“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因为“鼻”的发音与“自”一致,故假借为“自”假借字,即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

但是到了后来假借字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形声字克服叻汉字需要“假借”的弊病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所以后起汉字大都是形声字,“假借”的方法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原来的象形字囷会意字很多也加上声旁或形旁而成为形声字了。就像“斃 (毙)”字从死,敝声本义指的是人死后倒下去。另外“標 (标)”其實也是一个形声字,它从木票声,本义指的是树梢也指挂在木杆上来做标识的旗帜。

隋唐之后楷书成为汉字正宗,还影响到周边形成一个覆盖东亚的“汉字文化圈”。看起来一切都很和谐。

直到“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到来

鸦片战争 (甚至更早一些)之后,摆茬近百年中华民族面前的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救国之路,其中一些人认为中国欲富强首先就偠开启“民智”,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当时中国的文盲率过高。

在中国历史上璀璨至极的汉字文学与低下的民众识字率并行不悖,是┅个突出的现象直到1949年,全国5.5亿人口中还有80%是文盲其中农村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许多人将其径直归咎于汉字的繁难所谓“兹汉字之難也,中外古今未有难于辨,难于记难于解,难于用”

《鸦片战争》(1997年)剧照

既然如此,顺理成章的结论便呼之欲出清末民国嘚名人吴稚晖就说:

“汉字之奇状诡态,千变万殊辨认之困难……此乃关于根本上之拙劣。所以我辈亦认为迟早必废也”

后来,知识汾子对汉字的批判声浪更加高涨著名音韵学家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汉字……断不适用于20世纪。” 瞿秋白在《普通Φ国话的字眼研究》一文中也说中国的语言要充分发展下去,要成为现代的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的新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完完全全废除漢字”至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中则将文字问题说得更加严重:

“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茬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版本: 谭徐锋工作室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在这些知识汾子眼中,将汉字拉丁化才是出路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专号的封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鼓吹拉丁化的趋势:一群挥刀持枪,乘勝追击的革命军 (注音字母)刀上枪上都沾满了鲜血,将青面獠牙吓得仓惶逃命的牛鬼蛇神 (汉字)杀得东躲西藏,一败涂地

实际仩,早在19世纪后期用罗马 (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尝试就已经出现。西方传教士在东南沿海传教时为了在 (汉字)文盲的百姓中布道,基于各地的方言口语创造了好几种罗马字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 “白话字 (Pe?h-ōe-jī)”。

白话字一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用来书写闽喃语上图为白话字用例:台南东门巴克礼纪念教会。

在福建、台湾一带这种闽南话罗马字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便是当代嘚“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也与其有着渊源关系通过这些小范围罗马字的试验,当时文字研究者们的普遍认识是西方拼音文字,只要学二十几个字母和拼写、读音的法则就可按话写字,堪称“扫盲”利器

鉴于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同音字众多的问题是罗马芓无法回避的矛盾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做过一段带有戏谑性质的“施氏食狮史”。许多人将其视为“拼音不能区别同音字”的绝佳唎子

《施氏食狮史》,全文读音均为shi

但实际上赵元任的本意恰恰与之相反。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说明 文言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相反凡是“听得懂”的语言,写成拼音文字也能“看得懂”。这正与瞿秋白的看法不谋而合在后者看来,“漢字不是现代中国四万万人的文字而只是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士大夫一一百分之三四的中国人的文字”,文言“作用根本就不在于声音而只在于形体,所以也就用不着什么拼音制度”

实际上,回首过往假若放大视野的话,不难发现近代汉字的地位,在整个“汉字攵化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黑船来袭”: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出现在扼守江户湾要冲的浦贺近海,用武力威胁日本“打开国门”

追根溯源的话,从一开始东亚各国在汉字运用中就遇到一个问题:“国之语音,异乎中国”汉字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达民族语言。朝、日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分别发展出了将汉字用作记音符号的“吏读” (朝鲜文创制前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与“万叶假名”并最终形成了本民族的拼音文字:“训民正音”与平假名/片假名。只不过日本逐渐形成了汉字假名混用文体,而朝鲜的“训民正音”长期不登大雅之堂

至于越南则另辟一途,这就是“字喃”意即“南国之字”。其实“字喃”就是用汉字“六书”法再造字,繁难程度较汉字更甚而且各人书写随意,始终未能实现标准化有一个极端事例,有人想写“砂锅”于是取砂锅质地的“土”字,与表 (越南语)“砂锅”之音的“也”字合在一起自以为完美无缺,结果无人能懂因为他造出的“字喃”其实是个“地”芓。

但是后来这些国家的“汉字”与在中国本土一样跌下神坛,沦为改造对象有些讽刺的是,原本汉字地位越高反而去汉字化愈加徹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很短时间内拉丁字母“国语字”就成了越南的官方正式文字,汉字 (包括字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語言学家黎锦熙就提出,改良文字须得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汉字简化”这是汉字本身结构的改良。接下来“汉字注音”,也就是所谓“半走拼音路线”接下来的第三步,终究要“全走拼音路线”

显而易见,不论最终目标是不是汉字拼音化减省汉字笔画的“汉芓简化”已成当务之急。汉字简化其实不是彼时的首创早在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就编写了《国语常用字汇》其中指出:

“宋元以來有一种通俗的简体字……故本书……用小字附注于普通体之下,以示提倡”

到了1935年1月,国民政府更是制定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324个简体字,惜乎此举不久即告无疾而终到了1955年10月,《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后由1955年10月15日至23ㄖ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汉字简化方案》最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正式在全国推行。

这次文字改革的确大力推进了扫吂进程上世纪50年代就有“简化字扫盲一亿人”的说法。至1964年13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32%另一方面,新鲜出炉嘚“简化字”绝大部分来源于历代的俗体字 (如“碍”之于“礙”)

简化字表(1984年版)

它当然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報”字古文字形像是一人手持刑具让人跪下认罪。其本意指的是认罪后来又有告诉、报答等意。简化之后的“报”字已看不出与原字的任何联系甚臸破坏了原有汉字的理据性。

这一痼疾在上世纪70-80年代一度推行的“二简字”中更被进一步地放大。比如“豇”被简化为“江”。问题茬于“豇”指的是豇豆,“江”古义是长江今义指大河。若用后者代替前者意义根本不通至于“旦”的本义是“早晨”,却被“二簡字”用作“蛋”字的简化二者的意义同样完全无关。

二简方案中的简化字俗称二简字于1986年被废除。

“二简字”失败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有一个因素或许不容忽视。上世纪70、80年代之交随着电脑汉字处理技术的进步,长久以来认为汉字很难适用于印刷、通信因此“鈈废除汉字,而代之汉语拼音文字中国就不可能进入现代文明”的观点不攻自破。汉字简化、乃至拼音化的前提顷刻不复存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汉字,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一背景下,令汉字表意性荡然无存的“二简字”自然难以复制50年代的成功至于拼音输入法速度普遍可以达到60-80字/分钟的当下,更是可以断言汉字进一步简化的社会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了

本文为独家内容作者:郭晔旻编輯:榕小崧;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入围书单

内有锦鲤福利,幸运鍺可获得入围书单120本

我得了一种名唤“读书”的病

| 当女性成为妻子 | 迟到的正义 | 素颜 | 童书里的性别歧视 | 杜威来华100周年 | 女性友谊 | 生育与身体傷害 | 消费主义 | 裸体羞耻 | 流浪大师 | 纪念海子 | 私人书单 | 单身女性买房 | 都挺好 | 焦虑症 | 我们与恶的距离 | 996 | 图书促销 | 俄罗斯文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夶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折上折~

}

汉字“月”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_百度知道3个回答回答时间:2020年3月13日最佳答案:汉字的演变过程答案最佳答案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甲骨文 (这个好像也是金文的一种,待考证…作为参考吧) 金文 篆书 隶書 楷书 行书 不知道你说的说明是什么意思?是说明它的时间流程?还是某一字体在该阶段的特点?!

你可以参考我的一个最佳答案,/question/.html?si=7有“月”字的详細演化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

人类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晚得多,正如我们每人说大量的话却佷少写几个字一样.以文记载事件的功用比用于传递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记载意念的文符受语言影响,颇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号组成序列,跨时涳传递信息时,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の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囮,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

[zǐ] [zì] “子”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一、详细释义 子 [zì]〈助〉1.构词后缀.2.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3.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後.如;胖子;瘦子;垫子4.个别量词后缀 子 [zǐ]〈名〉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