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不存在的

编者注:匿名的代码是否真的无法破解代码的开发人员是否能完美隐藏?新的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代码样本的作者进行去匿名化操作这种操作对剽窃和隱私问题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将带你了解去匿名化研究目前的结果和未来的方向文体学(语言文体的统计分析)研究者—早就知道写作昰一个独特的、个人主义的过程。您选择的词汇、句法和语法都会留下痕迹例如,只要自动化工具有足够的培训数据可供使用它们现茬就可以准确地识别论坛帖子的作者。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文体学也可以应用于人工语言样本,比如代码事实证明,软件开发人员也会囿指纹留下雷切尔·格林斯塔特(Rachel Greenstadt)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副教授。艾林·卡利斯坎(Aylin Caliskan)是格林斯塔特的前博士生、现任乔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他们两人发现,代码和其他形式的文体表达一样都是无法匿名的。在周五的DefCon黑客大会上这两位科学家将展示怹们的多项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代码样本的作者进行去匿名化操作。例如他们的工作可能在剽窃纠纷中发挥作用,但同时它也有隐私问题尤其是对成千上万向世界贡献开源代码的开发者而言。如何对代码进行去匿名化下面用一个例子对研究人员洳何使用机器学习来发现代码的作者进行简单解释。首先他们设计的算法识别了在一些代码样本中找到的所有特征,有很多不同的特征想想自然语言中存在的每一个方面:有你选择的单词,你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句子长度,等等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随后缩小叻功能范围,使其只包含了真正区别于其他开发者的功能将列表从数十万缩减到大约50个。研究人员不依赖底层特性比如代码的格式化方式。相反它们创建“抽象语法树”来反映代码的底层结构,而非它的任意组件他们的技巧类似于优先排序某人的句子结构,而不是茬于他们是否缩进一个段落的每一行这个方法还需要一些别的工作来教一个算法,让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现另一个代码示例

如果一個随机的GitHub账户弹出并发布了一个代码片段,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就不一定能够识别背后的人因为他们只有一个样本可以使用。他们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代码开发人员。然而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并不需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代码上,他们只需要几个短嘚样本例如,在2017年的一篇论文中卡利斯坎、格林斯塔特和另外两名研究人员证明,即使是存储库站点GitHub上的一小段代码也足以区分出各个编码者之间的区别,而且精确度相当之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卡利斯坎和其他研究团队在另一篇论文中表示只用他们编译的二進制代码就可以去匿名化程序员。在开发人员编写完一段代码后一个名为编译器的程序将它转换成一系列的1和0,机器可以读取这些1和0稱为二进制。对人类来说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卡利斯坎和与她一起工作的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将二进制分解回C++编程语言同时保留开发囚员独特风格的元素。假设您写了一篇论文使用谷歌翻译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虽然文本看起来可能完全不同但是您编写的方式元素仍然嵌入到了语法之类的特性中。代码也是如此“风格被保留了下来,” 卡利斯坎说“当文本是以个人学习为基础时,就会有很强嘚风格特征”为了进行二进制实验,卡利斯坎和其他研究人员使用了谷歌 Code Jam年度编程挑战赛的代码样本机器学习算法正确地识别出了100名個体程序员,而只用了96%的时间每个人使用8个代码样本。即使将样本量扩大到600名程序员该算法仍能在83%的时间内准确识别。对剽窃和隐私嘚影响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说他们的工作可以用来判断编程学生是否有抄袭行为,或者开发者是否违反了雇佣合同中的非竞争条款咹全研究人员可能会使用它来帮助确定创建一种特定类型恶意软件的可能开发人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个威权政府可能会使用去匿名化技术来识别背后的个人,比如说一个规避审查的工具。这项研究还对那些为开源项目做贡献的开发人员有隐私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怹们一直使用相同的GitHub账户的话。格林斯塔特说:“人们应该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要百分之百地隐藏自己的身份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发现一些现成的混淆方法,即软件工程师用来使代码更复杂、安全性更高的工具并不能成功地隐藏开发人员嘚独特风格。然而研究人员说,在未来程序员可能能够使用更复杂的方法隐藏他们的风格。“我确实认为只要我们继续进行下去,將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样的混淆方法能够掩盖这些东西。

格林斯塔特说:“我不相信最后发现的结论是你做的每件事都是有迹可循的。无论如何我希望不是这样。”例如在另一篇论文中,由华盛顿大学的露西 ·西姆科(Lucy Simko)领导的团队发现程序员编写代码的目嘚可以是让算法相信自身是别的程序员编写出来的。该团队发现即使开发人员没有专门训练过如何创建赝品,他们也可能会对自己的“編码签名”进行恶搞未来的研究方向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还发现了许多关于编程本质的有趣见解。例如他们发现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員比新手更容易识别代码。你越熟练你承担的工作就越独特。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初级程序员经常从Stack Overflow这样的网站复制粘贴代码解决方案同样,他们发现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代码示例也更容易属性化。通过使用62名程序员组成的样本这62名程序员每个人都解决了7个“简单”嘚问题,研究人员在90%的时间里都能够将他们的工作去匿名化当研究人员使用7个“困难”问题样本时,他们的准确率下降到95%在未来,格林斯塔特和卡利斯坎想要了解其他因素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编码风格的比如当同一个组织的成员在一个项目上合作时会发生什么。他们還想探究一些问题比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是否会以不同的方式编码。例如在一项初步研究中,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区分加拿大和中国开發者编写的代码样本准确率超过90%。还有一个问题相同的属性方法是否可以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中以标准化的方式使用。目前研究人员強调,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去匿名化代码仍然是一个神秘的过程。“我们仍在努力弄清楚哪些是真正可鉯属性化的哪些不是。”格林斯塔特说:“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些应该引起关注,但我希望这不会导致任何人都不公开发表意见的糟糕情况发生”

}
  • 张弘又造谣了张弘又立功了

  • “朱学勤抄袭事件”举报人已向复旦转交相关材料2010年07月19日 18:42新京报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已有人阅读 17:40 新京报 新京报网即时报道(记鍺张弘)今天下午(7月18日)记者从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著名学者葛剑雄处获悉,举报朱学勤的网友Isaiah已通过某报记者提供了他在网上公布的全部材料以及相关图书资讯。对于调查结果葛剑雄表示不会很快出来。 “举报方、涉嫌抄袭者都有义务举证” 葛剑雄称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求资料齐全,比如说关键的图书得让调查方看到。据自己了解Isaiah(举报人)说到嘚《卢梭与德性共和国》这本书是没有中文翻译本的,举报方、涉嫌抄袭者都应该提供这本书学术规范委员会也把这个意思转达给朱学勤了,希望他能够提供这个原始材料复印件也可以。因为我们要根据原文来对 “希望就调查结果和举报人沟通” 葛剑雄说,“上周六举报人通过某报记者提供了他在网上公布的全部材料,以及《卢梭与德性共和国》这本书在网上的链接我们希望他直接跟我们联系,怹不愿意公开匿名也可以。在今天的情况下有些人要匿名,我们还是不应该去怀疑他的动机但是,他要通过媒体联系我们如果Isaiah实茬不肯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勉强” 对于什么时候能有一个调查结果,葛剑雄说“调查我们不是一个人来做这件事,初步结果出来後我们要统一思想,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要跟朱学勤见面。我们这个结论发表以前最好能够跟举报人直接联系上,听取他对我们結论的意见接受不接受。如果不接受看看他有什么新的证据可以提供。这些事需要一段时间不会那么快。” ■复旦大学首届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 主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 其他委员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经济学院教授华民、物理系教授王迅、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教授朱绍龙、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郭慕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林祥通 ■事件回顾 有网友质疑复旦是否会偏袒自己的毕业生?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著名学者葛剑雄表示不能够因为有这个顾虑就认为这个制度已经有问题,关键在于是学术調查否独立 被指抄袭的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接受《人民日报》以及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查出自己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有问题自己将主动上交博士学位证书,并辞去上海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据其博士论文被指抄袭,记者获悉今日上午(7月13日),朱学勤已经向复旦大学递交了正式的调查申请 近日,署名Isaiah的网友连续在水木社区等网站发表七篇文章称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根据博士论文出版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涉嫌严重抄袭。朱学勤希望该网友公开身份并表示愿意與其进行学术讨论他还透露,“我希望复旦大学调查此事”

  • 立刻开除你报记者张弘,以证明你领导下的《新京报》认同百多年来广大報人用鲜血、用生命尊严捍卫和建立的新闻原则证明《新京报》不是一个鼓舌造谣的地摊小报。

  • 这个应该置顶若这位才俊在欧洲游学,也应该赶一下时髦用英文写一遍声明才是。

  • (戏始终是戏你又何必入戏太深) 23:39:23

    “三联领导没有正面回答其孩子生父身份的问题,只表示偠对《读书》进行调整” 哈哈哈哈~~~~

  • 23:39:23 入戲太深 (戏始终是戏,你又何必入戏太深) “三联领导没有正面回答其孩子生父身份的问题只表示要對《读书》进行调整。” 哈哈哈哈~~~~ ·········· 从后来的情况看后一句真是应验了~

  • 现在水木上评论很热闹,果然有人跳出来恐吓威脅宝树诽谤朱,要承担法律责任了《新京报》再次不顾廉耻,使用公开造谣这种下三滥手段难道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看来是《读品》的兄弟杀过去了

  • 今天看到一则《新京报》的新闻:“‘朱学勤抄袭事件’举报人已向复旦转交相关材料”()不由感到惊诧莫名,吔感到对这种说法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文中称:葛剑雄教授表示,“举报朱学勤的网友Isaiah已通过某报记者提供了他在网上公布的全部材料鉯及相关图书资讯”,在此基础上葛剑雄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本人直接联系该机构并提供某些原始资料。 关于本囚“匿名举报”的说法在网上曾有一些网友提及,本人本来认为对这种明显的误解不需要多说。但是葛剑雄教授代表有关机构在公共媒体上如此声称却不免让本人十分费解。 何谓“举报”本人手头没有中文辞书,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举报是指公民或者单位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检举、控告违纪、违法、犯罪依法行使其民主权利的行为。”这个定义是符合日常理解的据此,舉报有三个要素:(1)面向特定的组织机关单位;(2)陈述关于被举报者的特定负面事实;(3)要达成对被举报者进行某种处理的目的 倳实上,关于朱学勤教授涉嫌抄袭事件本人所有的公开言论仅仅是在水木社区BBS读书版先后贴出了七篇相关文章及若干回帖,并接受了《東方早报》一个简短的采访从未和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等有关机构有过任何接触,也未向其提交任何材料显然,本人言论的性质属于对公共知名人物的公开著作发表评论,是对自身见解的公共表达而非任何意义上的“举报”,更谈不上“匿名举报” 为审慎起見,本人仔细检查自己的原文其中唯一可能被误认为是“举报”的只有下面这段话: 【按照西方通行的芝加哥伦比亚特兰大马士革命思想委员会之学术规范学生手册学界规则及潜规则,朱学勤为抄袭绝对无疑。笔者在此郑重呼吁中外学者立刻成立 “朱学勤抄袭问题调查委员会”对这一严肃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调查。“以尽早建立防止学术腐败的有效机制制定解决学术争端的游戏规则。(注明:此段引自易中天教授6月7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遵守学术规范,从我做起)”】 首先,无论从文本本身还是从上下文都可以看出關于成立委员会云云,本身是很明显的parody并非严肃的主张。其次即使将其视为严肃的主张,“郑重呼吁中外学者”也仅仅是面向不确定對象的呼吁绝非通过相关渠道向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术机构检举揭发。在举报的三个要素中只有(2)勉强符合,(1)和(3)均不苻合 事实上,本人的兴趣仅仅限于探讨朱学勤教授著作中的一些事实性问题,并不要求相关机构对朱学勤教授个人有任何调查和惩处本人也在之前的言论中,多次强调这一点: 【因此我真的不主张苛责上一代人至少我,没有那个资格现在随便是个小子就可以眼高於顶,谁都看不上这个要取消学位,那个要扫地出门处处带着一种anachronical的浅薄和虚荣。但是我们自己又能在这个时代留下什么呢?】(“感言”) 【我并不主张(虽然也不反对)当事人出来道歉,或者取消学位或者受到什么严厉惩处,但是既然阴差阳错由我揭露这件倳那么我必须对它的真实和可靠做出保证。】(“纠正与补充”) 【我的文章的初衷是故意反话正说不是为了打倒谁,而是为了说时玳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学界的态度应该是同情之理解对这类事情,如果要批判的话最好不要针对个人,这是历史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要完全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东方早报》采访记录”) 本人认为,在以上言论中本人的立场和态喥是清楚、明确的、不存在误解的可能。有关机构也从未试图通过本人不难查找的联系方式和本人有过任何联系因此不存在“匿名举报”这一事实。 至于新闻中反复提及的“转交举报材料”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本人从未委托任何人向有关机构转交任何材料。的确本囚同意任何读者使用本人在网络上公开发布的言论,文字包括寄给有关机构,只要不是抄袭了自己发表——如果有人将其转寄给相关机構作为参考这是读者的自由,本人并无反对意见但这一点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应当视为本人授权他人以自身的名义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供材料。 因此本人认为葛剑雄教授对本人的要求是基于并不存在的事实基础:既然本人从未向复旦方面有过举报,自然也不承擔任何相关的联系或举证的义务与之相应的,复旦或上大的任何调查结果和处分方式都与本人的意愿无关至多只是和事实是否吻合的問题。 当然这一点绝不应当被曲解为:本人回避承诺自身就“抄袭事件”所发表相关言论的真实性。本人认为目前网络上可见的材料巳经足够说明问题(其中一部分是其他网友提供)。如果有人能够有力地证明本人的文章中有严重不符合事实之处譬如朱学勤教授宣称嘚“所有指控无一条成立”,本人才有正面回应的必要而在目前情况下,本人尚未看到这种必要性 -- ※ 修改:·Isaiah 于

  • 我惊讶《新京报》歪曲倳实 ??——关于《读书》事件的几点说明 ?? ??李少君 ?? ?? ?? 6月20日下午,《新京报》的一位见过一次的记者打电话给我说《讀书》杂志主编马上要换人了,我说换谁他说不知道,不过很快就会有消息了然后他问我对此有什么看法,我说你若是作为采访我鈈能回答此一问题,评价同行是不道德的对《读书》我不能谈。他说那你谈谈办《天涯》的体会吧我说可以。他问一个杂志是不是应該有立场、倾向我说当然,否则一个杂志有什么锋芒呢我们《天涯》就一向有自己的立场,并且从不掩饰他又问《天涯》现在情况洳何,我说发行量略有上升但《天涯》也办得很艰难,主要是网络的冲击太厉害网络传播速度快,限制少此外从编辑的角度,作为┅个媒体既要考虑读者,要考虑可读性又要保持较高的水准,思想性学术性很重要是一件两难的事。而且杂志还有经营的问题他說沈昌文、范用他们说《读书》现在看不懂。我说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天涯》也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比如温铁军的文章比较专業,对于一部分读者可能不好读但其思想含量学术含量远远超出八十年代那些空洞的喊几句口号的文章。甚至影响了学术潮流和思想潮鋶并成为国策依据,你说这样的文章要不要发至于一些老读者说看不懂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读书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吧,要活到老學到老吧不能说你看不懂就不好吧?沈昌文不是一直自以为是以前的《读书》办得好吗他后来不是又办了一本类似的,不是办垮了吗可见时代本身在发生变化。公正地说九十年代以来,《读书》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并引起广泛反响,如“三农问题”、环境生态问題、女性问题等等岂是八十年代可以比的。 结果21日报纸出来,变成了我批评《读书》办得太闷我谈《天涯》的内容变成了谈《读书》,而且断章取义倾向性明显。我在网上看到后马上向记者抗议,他表示道歉说是编辑搞成这样的。我说那你们得纠正否则我只能自己在网上纠正。他说好让我发一个想说的内容过去,他们再发个报道我中午立即发给了他,内容如下:“我在很多媒体上公开说過《读书》无疑是国内目前最好的思想文化刊物,多少号称办得好看的同类杂志没有一本能超越它,甚至很快就垮下去了说到个别攵章比较专业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比如温铁军的文章是比较专业,但所讨论的问题非常重大我们《天涯》也发过很多,其思想含量与學术含量没有多少文章可以媲美,他提出的‘三农问题’等话题甚至影响了学术潮流和思想潮流,并成为国策依据你说这样的文章偠不要发。至于一些老读者说看不懂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读书,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吧要活到老学到老吧,不能说你看不懂就不好吧”他很快回信说:“我把这段话全放到稿子里”。但到了五点多钟他又打电话说可能发不了了,因为要等到《读书》主编更换的消息确實才能再发我说那我只能自己发在网上了。到了快六点钟他们一个编辑又打电话来表示道歉,但他们还是说要以后再弥补而谎言仍茬扩散。所以我只好自己出来说明,并对这种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表示谴责

  • 15:24:13 来自: 天蓝 学术打假需先了解学术规范——朱学勤事件评点の三 作者 林瑟   著名人物的传记是公开而众所周知的,而Bloom也是论及了卢梭的历史一样的编年史由两人表述,自有重叠相似处这很囸常,不可强行指责为“抄袭三十页以上”自然,名人传记中亦有大量细部考证属学者的个人学术成果,其他研究者转述或引用时必須加以注明虽然朱学勤在论文末尾将Bloom《卢梭与德性共和国》列入参考文献,但本章本页对Bloom提供史料的一些细部转引文献做了直接引用卻不提Bloom著作,似乎不合学术规定这也是Isaiah最得意的发现。据此他提出朱学勤是“用直接引用取代间接引用以掩饰抄袭行为”的诛心之论   笔者细查网络上所有史学论文写作规定,发现这样一条规定“史学论文最好使用第一手史料”,而Bloom的英文著作《卢梭德性共和国》昰二手史料朱学勤导师金重远是堂堂八十年代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导,怎会不懂这一道理他怎可能允许学生凭二手史料就写博士论文?這一疑点很快有了解释7月13日朱学勤接受外电采访时称,金重远法文极好曾获法国骑士勋章,是他一力主张将这些相关法文文献注脚加叺文中如此一说,当可理解金重远的初衷大约他以为法文文献是一手史料,而且以他法文水平相信这些文献注释都是可靠的所以做矗接引用,而作为二手史料的Bloom只适宜在文末参考文献处开列具体内情如何,只有等朱学勤教授的书面回应公布后方能知晓目前,照朱學勤的说法情理上可以排除Isaiah的诛心之论。至于文风与Bloom或有某些相似笔者以为不宜苛求,似朱学勤这样风格独特的散文家文风形成定囿所本,受到外国作家影响属正常张爱玲也有明显的奥斯汀之风,从未有人指责其抄袭毕竟作为史学著作,确定一手史料的可靠才是朂要紧的   而史学界对于参考文献中的注释如何处置,究竟有无一定之规这一点,连权威的《诚实做学问》一书也没有给出答案筆者翻阅全书,该书列举各个学科的各种标准引注方式从头至尾,独没有这一条看来,这是学界缺乏定论之事对此,专业的学术规范委员会专家评议后自会做出判断但想来,此事顶多是个转引注释的格式问题不致成为“抄袭”证据。   Isaiah写到第四项指控时似乎洎己都感动了,在续贴中他说:“能花十几个小时就批倒一个名学者确实让我一时兴奋,头脑发热说话也逐渐不知轻重。但是冷静下來又不免觉得心中空荡荡的难受 ……我们这一代做学术或思想的人,都是看着汪晖朱学勤,王铭铭张汝伦这种问题书籍入门的,这鈈仅是别人的耻辱也是我们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可以去打倒他,但是没有权利去鄙视他”他这番“深情独白”感动了不少读鍺,但将朱学勤与“汪晖王铭铭,张汝伦”等人并列间接也坐实了朱学勤的抄袭罪名。他实在不曾细想他何曾弄明白过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对于史学范围的学术规范,他懂得多少在基本学术概念尚不明确的前提下,怎能进行学术打假他连自己都被感动了,無非是出于“能花十几个小时就批倒一个名学者”的自大幻想   在“朱学勤涉嫌抄袭”报道出炉当天,7月11日中午Isaiah上网留言“本来只昰想随便发文章乐乐,但目前闹得有点大这个事我不会再参乎,网上的各种质疑猜测也不会回应除非出现不得已的情况。”自此这┅ID好几天没有在网络上出现。7月19日Isaiah突然在水木社区发表声明称“所谓‘匿名举报’从不存在。本人言论的性质属于对公共知名人粅的公开著作发表评论,而非任何意义上的‘举报’更谈不上‘匿名举报’”。公开对炒作他的媒体反水笔者在其经常出没的社区浏覽,发现Isaiah是某著名大学网络社区的知名灌水王多年前就因好斗灌水出名。在笔者看来他花上一整天精心写作的《朱学勤——学术界的叒一个“汪晖”?》一文无愧于“水王”称号。   行文到此笔者不由叹息,天下多少事皆因戏言而起人心不如水,等闲起波澜┅篇中英文混杂、旁征博引、动机轻慢的长篇钓鱼水贴,引来媒体蜂拥报道可怜朱学勤教授被推上风口浪尖,连续三天遭媒体狂轰乱炸最终只得求助于最信奉的工具理性,向复旦大学校方主动要求审查自己他就像是卡夫卡笔下那有名的银行职员K,在荒诞的现代社会受箌莫名其妙的审判令人哭笑不得。而网络上至今持续的揭批朱学勤行动不断将朱书中史料概述部分与Bloom书中叙述重叠部分“揭露”出来莋为“抄袭铁证”,更为这出大戏抹上一层厚厚的惨白颜色 种种乱象,令笔者不能已于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写作此文一抒己见   筆者以为,举报人积极举报学术作假对清洁学术界有正面作用。但举报人至少应具备和对手平等探讨的实力和自信外行、半专业者不宜参与“抄袭者大追捕”,更不宜纠集起来集中“打假”那样很可能引发灾难性的诽谤案。 x 向我的友邻推荐小组话题:学术打假需先了解学术规范——朱学勤事件评点之三 摘要: 学术打假需先了解学术规范——朱学勤事件评点之三作者 林瑟  著名人... 推荐语:

  • 上文就不需要提了吧连Blum的名字都拼不对,可见没看过原书不论isaiah的动机,至少他给的例子很认真上文却充斥诸心之论

  • 还有一个问题,以署名汪彬彬嘚揭露为例朱著中的一节所引的所有外文文献都能在Blum书的同一节中找到,而且起止范围一致引文前后文字也有多处相同。没有这么巧嘚吧最可笑的是两节的名字都差不多。这种性质的抄袭不是下面这些的修辞就可以掩饰过去的 “而网络上至今持续的揭批朱学勤行动,不断将朱书中史料概述部分与Bloom书中叙述重叠部分“揭露”出来作为“抄袭铁证”更为这出大戏抹上一层厚厚的惨白颜色。 ”

  • 还有这个指控也很可笑——“公开对炒作他的媒体反水。” isaiah 唯一接受采访的只有东方早报(焉知不是东方早报主动的)其它不可胜数的媒体全昰配合影帝的,后者提到isaiah的时候多半语含贬义“懦夫”都是常见词,天下有这等炒作自己的吗

  • 作者的逻辑有点可笑。宝树说自己没有舉报这并没有什么错。难道王彬彬举报了吗欧文举报了吗?vivo举报了吗心岳举报了吗?上述的后两位不都是毒品的水王吗

  • 学术打假需先了解学术规范——朱学勤事件评点之三 作者 林瑟 奇文共欣赏啊!

  • "结果不会很快出来”,哈哈复旦的答复够南周等淫媒为难的了。 伱们还不抓紧时间督促复旦从速处理啊?!!!!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