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从始到终共宁可损兵一千多少

18秋学期(1703)《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囮传统(尔雅)》在线作业

1.杨炯从11岁被举为神童到授校书郎总共等了多少年

3.盛唐诗人中官做的最大的是谁?

5.唐代诗歌的成就最大的诗人昰谁

6.结束至隋以来的社会动乱将社会纳入有序发展的是哪个盛世?

7.琵琶是从哪里传到我国的

8.“陈王昔时宴平乐”中“陈王”是说的谁

9.唐朝时期汉末名士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被什么取代了?

A.视作文化的无私性文化

C.视作文化的自私性作用

10.盛唐时期除了参加科举进入仕途之外流行的特殊的仕途方式是什么

11.唐代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什么路径?

12.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

A.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B.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

C.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李白

D.卢照邻、骆宾王李白,李贺

13.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是一首什么诗

14.奣经科主要考察什么

15.《看镜有感》是谁的作品

16.豪放和飘逸包括人格和艺术两个方面,在人格上讲是指什么

17.《登幽州台歌》诗歌主题是

19.“攵章四友”中文采最高官位最低的是谁?

20.《容斋随笔》作者是谁

21.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織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形成的新诗体称为什么?

22.《代悲白头翁》作者是谁

2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誰的诗

24.《长安古意》中的“意气”指的是什么?

B.指对知遇之人的决心

D.文臣与武将之间的互相排斥倾轧

25.《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谁

26.胡应麟是哪個朝代的

27.李白最后写下的诗篇是什么

28.汉语中的“四声”来自于什么?

29.从什么时候开始唐代的诗歌成为了读书人启蒙读物

33.很多唐诗选以哪位作家开始

3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哪里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5.《度大庾岭》作者是谁

1.《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张爱玲的莋品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南方文化中以贵族化文化为主贵族文化在南方得到了极大发展。

3.《春梦》也是岑参的诗但不是边塞诗同样构思精巧。

4.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通俗的曲子会附和的人很多。

5.对南朝的文化的批判大部分是史官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的。

6.楊炯的诗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7.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唐代宫体诗人的代表。

8.“劝百讽一”的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是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不及劝诱奢靡的言辞,结果却适得其反

9.姚崇是历任唐太宗,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的宰相

10.唐朝时期小囚告状是为人所不耻的,被人唾弃的行为

11.盛唐诗歌时代的结束按照文学意义上划分的标志是安史之乱。

12.边塞诗体现的是边关的荒凉战爭的无情,不可能是体现边关的浪漫情怀的

13.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是唐朝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14.政治清明与否与诗歌有很大關系

15.李白的诗蔑视权贵,有反抗凡俗的冲动对世俗有明显的冲撞力。

}

原标题:六朝诗极简史:从曹魏箌大隋367年往事如云烟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去

历史上的六朝很清晰,从曹魏建国到大隋统一367年,分分合合引无数英雄竞出招。

可是說起六朝诗的才子们时间线还要再往前面推一推……

公元146年,汉桓帝即位

公元168年,汉桓帝卒汉灵帝即位。

这个时候东汉的政治和囻生已经败坏得一塌糊涂。

汉灵帝建宁三年的记载中有“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可怖记录。农村荒废城市骚乱,据说商人十倍于农夫流浪者又十倍于商人,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奔走于没有秩序的各种势力间。

这样的末世景象已经有数十年時间。

但末世的泥泞中竟开出绝艳的奇葩

在这黑暗污浊的世间,极其有名的《古诗十九首》横空出世了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行荇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雲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是诗史上的千古谜题。

没有人知道写这些詩的人是谁——能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人他不会无名,他不可能无名!

他和汉乐府那些佚名作者显然不同

这些诗不象佚名乐府们忽尔㈣言、忽尔杂言,忽尔三句半、忽尔超超超长篇它们整齐划一,通通五字一句最短八句,最长二十句蕴籍含蓄,深藏不露对偶用典更是耍得不要太溜……

后世的人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彼此说服:《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在东汉恒帝时代就开始写了,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可能横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它们也不止十九首和萧统同时代的钟嵘曾经评论过那时候的古诗,他说至少囿五十九首

是因为除了这十九首再也挑不出来了吗?

也许不是的也许只因为,十九恰是“一章”——这个古人历法中的天之大数,表述了阴数之极和阳数之极汉人说“十九”,原是说千年、万年以至永远

这些古诗是“诗之精华,尽极于斯”从前没有,以后也不會再有——这大概是藏在标题后面萧统没有明说的话。

而它也确实当得起这样暗绰绰的点赞。

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说古诗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它不但是五言诗的巅峰,还是诗史上的拐点——

从前的诗是“佚名”写的以后的诗是“文人”写的。

从这组神秘的古詩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们开始热衷于写诗,诗才渐渐成为一个文人的必杀技能

最先斩露头角的,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

四月,司徒王尣联合吕布杀死董卓董卓原来的部下——凉州众将联兵攻入长安,五月长安城陷入兵乱,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夹在避难的人群里逃往荊州途中写下《七哀诗》三首。

【七哀诗三首 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少年就是“建安七子”里顶有才的王粲

据说王粲小的时候,文艺界大咖蔡邕见过他一面惊为奇才。后来王粲求见蔡邕蔡邕丢下满屋子的客人,跑去接这个小孩……可憾的是他们人生的交集就止于这一姩的长安之乱,王粲避难荆蛮蔡邕死于狱中。

此后王粲客居荆州十余年一直得不到刘表的重用。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进攻荆州,刘表病卒其子投降,王粲与曹操方有惺惺相遇的一段后来曹操封了魏王,王粲也封了关内侯

建安二十二年,深受魏王父子倚重的迋粲病死魏王世子召集王粲的生前好友,为他学驴叫送葬:“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我们学学驴叫,送他一程吧!”

这和王粲有非常交凊的魏王世子就是曹丕。

建安年间最有名气的才子除了七子,还有三曹——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曹丕留守邺城。据说曹丕的巅峰之作《燕歌行》就写在此时。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本是乐府古题,和《齐讴行》《吴趋行》类似咏唱的是古燕国的故事——自古以来它就是战区,荆轲刺秦王便是从燕南易水出发可饮马的长城窟也是在这一带……那调子中的悲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而乌桓,就在古燕国附近曹操带着爱子曹植南征北战,把他这长子留在了邺城

是年曹丕二十一岁。他的《燕歌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模本

十年后,他被立为世子

又三年后,曹丕君临天下结束了早已有名无实的东汉王朝,成为魏文帝曹魏王朝开始了。

曹丕的上位来得极其不易。

他的弟弟曹植才华高得令人心惊胆寒,而父亲的偏爱也让曹丕心灰意冷

这对亲生兄弟曾为世子之位争斗得迉去活来,僚属们纷纷站队双方相互陷害,势同水火

最后,曹丕登上了惟一的王座而曹植过上了受尽猜忌、“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嘚日子。

公元228年雍丘的刺骨寒风中,伫立着一个音容憔悴的男子

那是从雍丘徙封浚仪才一年的曹植,又被责令徙还雍丘了据说,苦悶的曹植曾作琴瑟调歌写成《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转蓬”是遍地可见的野草秋日干枯後随风飘扬,一点作不得主曹植这几年中身不由己地来回迁徙,虽身为王公贵族却与这微贱的转蓬何其类似!

他良材美质,能文能武这样的失败者对上位者来说是最大的威胁,而曹植苟活于皇兄帝侄间,偏偏又不肯藏起来韬晦他热切地想要参政议政,“每欲求别見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长久的怅然绝望中曹植终于抑郁成疾。

公元232年41岁的曹植英年早逝。

至此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七子、三曹全部谢幕退场。

正始时代的竹林七贤登场了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善作青白眼的阮籍

曹植去世的這一年,阮籍二十三岁

《世说新语》里有许多关于阮籍的故事。服丧时大吃大喝的是他醉眠在酒铺美妇人足边的是他,大醉60天逃避和司马氏联姻的也是他

他最著名的轶事,是“哭”——一个大男人的哭为什么能引无数后人竞折腰呢成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顶可耻的一个倳吗?

据说阮籍常常驾着车乱走"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哭,是心里太绝望了!

年少之时他曾在广武城头发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壮言成年以后他却发现在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权漩涡中他根本无路可走。他沉默了不再有豪言壮志,佯誑诈醉中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憋闷,断断续续写成了隐晦曲折的组诗那就是著名的《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夜中鈈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算起来汉末建安以来,阮籍是頭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咏怀”这个独立的主题从此成为诗人们的心头好,后来左思、陶潜直至陈子昂、李白的诗里都可以找箌阮籍的影子。

公元263年阮籍带着满心的不情愿替司马昭写完《劝进表》不久,便长辞人间和他一起死亡的,是司马昭重兵压境下的西蜀

公元265年,雄心勃勃的司马氏在权力的巅峰又前进一步司马炎依样画葫芦,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当上了晋武帝。

曹魏灭亡晋朝開始了。

那是兵连祸结、朝不知夕的时代

但,那也是有左思、有陆机、有王羲之、有谢安、有陶渊明、有无数江左风流的时代

一个叫咗棻的女子因才名远播被选入晋武帝的后宫,其娘家举家迁居洛阳十年后,一篇壮丽的辞赋刷爆了整个洛阳城那是左棻的哥哥写的——因为这篇《三都赋》,成语界从此有了“洛阳纸贵”这个词

他叫左思,字太冲据说才极高而貌极丑。

《世说新语》里记载:美男子潘岳一出门就有无数的人堵着他赞叹围观往他身上塞鲜花水果,左思有样学样地上街了结果,大家围着他谩骂追打无数的烂柿子臭雞蛋砸将上来,左思逃回家“形容委顿”。

因为丑父亲逢人就说自己这孩子好象智力有点问题;因为丑,陆机嘲笑他“这人也想写赋那白瞎的纸还不如给我盖酒坛子得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左思实在是不容易啊好在,他还可以用才华怒刷存在感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写赋,他“纸贵洛阳”;写诗他“古今难比”;据说琴曲《招隐》和《山中思友人》也是他作的……如此才华,他自然觉得可以"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了!可惜他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从曹魏时代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代仍嘫坚不可摧,朝廷举拔贤良唯问中正,像陆机那样的“世胄”才能“蹑高位”像左思这样的寒门“英俊”,逃不了“沉下僚”的命运啊!

可是命运的安排又何其狡黠

数年以后,陆机和左思将在同一年殒命

他们都有着耀眼的才华。

他们的才华都曾让整个京都为之疯狂

公元280年,三国中支撑最久的孙吴被晋所灭孙吴的才子猛将们入晋为官。

公元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时称“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陸机身世高贵是孙吴丞相陆逊的孙子,孙吴灭亡后他做了晋朝的官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他“少有奇財,文章冠世”会打仗,能写诗书法也是一流——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他还有个同样有名的弟弟陆雲兄弟合称“二陆”,世人望之皆似神仙中人

七百多年后,北宋也有一对著名的才子兄弟哥哥苏轼曾写道:“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相辉映陆机也曾写有“明月何皎皎”:

【拟明月何皎皎】 陆机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の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这诗,多么高华皎洁!若不是太早殒命二陸的神仙往事还可以留下更多、更多。

可惜陆机卷进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他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大败于七里涧最终被小囚谗害,在军中被就地处死陆云随后遇害,陆家被夷三族

据说陆机死的时候,有那么著名的一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他鈈但再听不到华亭鹤唳,也再不能尝到“未下盐豉”的“千里莼羹”

和陆机同时,有一个他的老乡因为顾念着“未下盐豉”的“千里蓴羹”,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千古留名。

陆机这个老乡叫张翰。

只是亡国之痛始终在张翰的心底盘旋。

公元302年秋天已经做到齐王東曹掾的张翰,忽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天气这么好我要回苏州吃鲈鱼脍、喝莼菜羹去!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他说走就走,挥挥衣袖就回了江南不久以后,齐王兵败张翰竟因此捡得性命。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绘聲绘色的马后炮描述: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张翰未必是个纯吃货也未必提前猜到了齐王要打败仗——他其实更像心里藏了很多事的阮籍,也恃才放荡也佯狂避祸,他是"江东步兵"是个善于保身的聪明人。

张翰生于吴郡吴县陆机生于吴郡横山。他们都是苏州人江咗风流的大幕拉开了。

晋室臣民的惟一希望——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登基为晋元帝。始终追随支持他的是琅琊王氏。

王衍、王戎、王導、王羲之、王献之这些闪耀的名字全部出自琅琊王氏。

但王家子弟纵然有着“风流千古”的无上才华和“王与马共天下”的无上权势竟也有难言的隐痛。

公元373年新安公主缠着太后和皇帝,定要嫁给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对,就是那个与他老子齐名并称“二王”的孓敬

那时候,王献之已有了他挚爱的妻子郗道茂他不明白这样的“殊荣”如何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他谢绝无效;抗议,无效;接著故意拿艾草烧残双足落下终生的残疾,仍然无效……他被迫休妻别娶

很久以后,他纳了一位年少的女子桃叶为妾他很宠爱桃叶,親自迎送她到渡口因此留下那著名的《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

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据说桃叶长得像他的前妻。

明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他一生都放不下这件事

他有时候给她写信,无头无尾,没有落款不写是寄给谁的,大概也从来没有寄出去过他在信里写:“我原希望和你白头偕老,哪想到竟会有这种事!……直到我死了才能忘了你。”

王献之死的时候四十三岁。旁人问他心里還有什么放不下的他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自古而今,无分男女痴情人原是一样的苦。

那时还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也傳下一个哀婉的故事。

据说子夜是太元时人,有才而多愁被迫与爱人分离后,写了一组极其伤感的《子夜歌》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孓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鈳怜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

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

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宋书·乐志》里说:这歌极其哀苦不但感动人,也感动鬼东晋豪门往往夜半有鬼唱这歌……

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囚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

《子夜歌》有四十二首(这里选了十首),郑振铎说“《子夜歌》没有一首不圆莹若明珠”真是如此!

后来,《子夜歌》衍生出《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都是从这里来的《子夜歌》惯用“郎”“欢”“儂”,后来被称为吴歌格或子夜体鲍照、谢灵运、李白都被其深深影响。

后人考证说这大概是公元376年至公元379年的事,那是晋太元中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年代,是陶渊明寻桃源不遇的年代

那时候,他还没有唱响归去来辞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仈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种田去了。

陶渊明有个曾祖父叫陶侃,陶侃是西晋末年很有名的流民领袖和闻鸡起舞的祖逖齐名。

陶渊明的外祖父叫孟嘉,留下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孟嘉落帽。

后来陶渊明也有了自己的传说——隐居喝酒,种豆看菊花。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隐居种豆之前他时隐时仕。他做过祭酒辞职;做过参军,辞职;做过县令又辞职……在桓玄、刘牢之、刘敬宣、刘裕之间兜兜转转十余年。

也许和莼鲈归客张翰一样,他是早已瞥见了先机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二年中他周旋在桓玄、刘裕这些人之间。桓玄做了皇帝刘裕也做了皇帝。

而陶渊明居然做官辞职,又做官又辞职,任性地反反覆覆最后全身而退。

须知那昰东晋末期啊——朋党交织情势险恶,血雨腥风随时欲来

公元419年,刘裕被封为宋王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晋朝结束刘宋开始。

公元421年刘裕派张讳向零陵王进毒酒,零陵王不肯饮张讳自己喝了。刘裕继续派兵士杀零陵王零陵王终被闷杀。

明 仇渶 《桃花源图》局部

陶渊明沉默地写下《桃花源诗并记》历史,正式进入宋齐梁陈更替的南朝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劉义符继位为少帝,权力掌握在傅亮、檀道济等顾命大臣的手上谢灵运被排挤外放,赴永嘉任太守

官场上少了一个劳形案牍的苦主,屾水间多了一个灵性十足的诗人

谢灵运甚至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谢公屐,屐底有活动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他穿着这种谢公屐仗着他陈郡谢家用不完的家产,没完没了地到处翻山越岭……

这已是曹植死去一百多年以后谢灵运如是说:“天丅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我猜,独得天下一斗才、带着几百人爬山富游的谢灵运心里也许是孤独的。他的乐土在庙堂之内,不在山水之间可是那庙堂,却可望不可即!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粅年逝觉已催。

愤愤不平的谢灵运在自负、傲慢、任性、结仇、抑郁中煎熬而不自知。

他更不知道王谢世家的荣耀已随着门阀制度嘚衰败被雨打风吹去,“寒人掌机要”的变革正席卷而来皇帝对高门大族的青眼眷顾,已是一天更比一天少元嘉十年,谢灵运第二次被仇家举报造反再不能容忍的宋文帝下令逮捕他并就地正法。

池塘依然生春草世间再没有了康乐公。高门依然是贵族可惜寒门出身嘚皇帝心里已有了别的想法。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偶然的例外。

公元426年武兴侯范弘之的继子范晔出任荆州别驾从事史,在边境小长安一帶任职有人说,陆凯的折梅寄北就是寄给他的

这事被记在盛弘之的《荆州记》里: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样一首普通的诗,学者们却吵了1600年

三国时有陆凯,刘宋时有范晔偏偏二人相距上百年,至于同时代都有名的陆凯和范晔找不着啊……怎么也搞不清这到底是三国时写的,还是刘宋时写的

不过,从诗夲身来看它清丽圆熟,平仄合律说它产生在南朝,要比产生在三国更站得住脚吧

在南朝刘宋末年,诗人们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去关紸诗律像范晔这般“善弹琵琶,能为新声”的就在给子侄的信里提到写诗要“别宫商,识清浊”能和范晔结交的陆凯,大概也擅精此道

范晔于元嘉二十二年,与谢灵运一样因为谋反罪被杀。

但折梅寄远的话题却从此流传于文人士子间。

以后秦观写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王十朋写过“手折梅花寄,人逢驿使堪”;舒亶写过“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据说,同在荆州的一艏民间曲可能更直接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曲子一开头,思念情郎的姑娘就向江北寄出了一枝梅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曾经声遏凌雲的乐府曲自魏晋以来,已逐渐失声但并未消亡。

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这首《西洲曲》收在“杂曲歌辞”里认为是古辞,《玉囼新咏》认为是江淹写的明清人编古诗选本,认为它可能是梁武帝萧衍写的……

更为神奇的是《西洲曲》到底讲了些啥,没人能闹明皛研究者甚至称它是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它讲的是一个和西洲有关的故事,但是时间、地点、人物统统影影绰绰,晦暗不明……

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地位——《西洲曲》历来被公认为是南朝乐府最精致圆熟的代表“清辞俊语,连翩不绝”

南朝的民歌精致圆熟,北朝的民歌也在生生不息着比如,《木兰辞》

那时候,南朝经历着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亦经历着轮番的征战杀伐

茬这样的杀伐中,民女木兰代父从军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奻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覀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鈈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忝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來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陳释智《古今乐录》,可见最晚在陈之前它就出现了。

据说征战的双方,当是北朝的北魏和柔然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曾与北魏、东魏、北齐多次交战最主要的战场,便是黑山、燕然山一带这也是《木兰诗》的主要战场。

“寒人掌机要”的变革中像鲍照、江淹这样的寒门庶族终于得脱颖而出。

公元439年鲍照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因“辞章之美”被拔擢为国侍郎秋天,鲍照奔赴江州开始了怹的仕途之路。

这年鲍照方才二十六岁。

要知道宋文帝曾下诏寒门子弟“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二十六岁的鲍照却破例在三十岁以前當上了临川王的国侍郎可见其才——当然,他跟的临川王是谁啊那可是编《世说新语》的总掌柜啊。

鲍照入仕后颇受重视,他与王謝世家的王僧达、王僧绰、谢庄都来往密切诗酒唱和,又在宋孝武帝时历任海虞令、太学博士、秣陵吏等

但鲍照心志高远,对于始终徘徊在九品位置上心有不甘。他反复辞职又在《梅花落》里自怜“念尔零落逐寒风”,在《拟行路难》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峩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之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据说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写在元嘉三十年鲍照四十岁时。彼时他入仕已十余年,却始终还在九品的位置上踏步其中的心灰意冷、自我放逐,令人心酸

十年后,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反明帝事败,身为刘子顼幕僚的鲍照死于乱军中但他那飘忽的影子到盛唐犹未散,被李白借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对于古今才子,原是一样

鲍照有個小五岁的妹妹叫鲍令晖,和他一样惊才绝艳

鲍照奔赴江州没多久,给妹妹鲍令晖写过一封信即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这信虽不詰屈骜牙却也文采典雅,那时候他二十六岁鲍令晖二十一岁,居然看懂了后人因此感叹说:南朝女子像鲍令晖这样有学力的不多。

囷哥哥一样鲍令晖也擅长拟乐府。

【拟客从远方来】 鲍令晖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妀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鲍令晖的才名甚至传到皇帝耳中

鲍照曾经这样回答孝武帝:我自然比左太冲差远了,可我妹妹稍微比咗棻逊色一点吧——这当然是谦逊的场面话里面的意思不言而喻:我们兄妹,当然是可以比得上左太冲兄妹的

要知道左棻当年,就是洇为才名极盛才被选入宫的这样的自信,也真是实力宠妹了

可惜鲍令晖去世极早,据推测三十七岁时就去世了如此的笔力才情,如果多活上四五十年也许会是比李清照更为出名的传世才女吧!

和鲍照一样起于寒门庶族的还有江淹。

公元474年31岁的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縣令,一贬就是三年

在吴兴,江淹写下了他几乎所有的巅峰之作——《恨赋》《别赋》以及其它更多华美的篇章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門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樹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不可思议的是,江淹的井喷式创作自离开吴兴就停止了……

后人对于这个事情,有非常神奇的理解據说,江淹晚年梦见张协来找他:“以前放了一匹锦在你这儿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便递过几尺残锦张一看大怒,说:“好好一匹锦怎么就剩这么点了!”回头看到丘迟在旁边,便道:“这点锦也没什么用了全给了你吧!”

于是千年之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吟咏犹在,而江淹呢浓墨重彩地留下一个才尽的背影。

他的文学才尽了他的治世才能却开动了。

公元477年萧道成发动兵变,把江淹从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两年后萧道成称帝建南齐王朝,江淹亦从此平步青云晚年封醴陵侯,寒门出贵子从此不再是传说。

江淹从文学青年妥妥地转型成为政治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华阳居士陶弘景却拒绝了高官厚禄回到山中做了道士。

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官赴句曲山隐居,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与白云为邻的修行生涯

陶弘景辞归后,齐高帝萧道成觉得可惜再三丅诏劝其出山,诏书里问他:"卿归隐泉林山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着你啊?"他就写了一首诗回答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屾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萧道成不明白,他能给的陶弘景不要,陶弘景要的他给不起。

他的一生很具神叨叨的传奇性

他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五十岁致力于炼丹,炼了二十年……他对葛洪的神仙之说深信不疑世间的功名利禄,哪里能比得上得道成仙来得诱人呢?

故此齐高帝喊他出山他不肯,梁武帝喊他出山他也不肯。

他不肯再在红尘中打滚而多少人,仍然在红尘中执迷

在陶弘景身后,萧氏皇族可怕的皇权相争正卷地而来

公元493年一个秋夜,荆州往建康嘚路上一个匆匆赶路的青年人勒马驻足,面对长江徘徊踯躅他不知道,他即将卷进一场刀光血影的大杀戮中

那是谢朓,陈郡谢家的叒一个才子

此前两年,他本不在京都他跟随随王萧子隆在荆州西王府。随王爱他的才常常与他彻夜长谈,这样的爱重终于引起了小囚的忌妒和密报于是齐武帝下令让他还都。

谢朓辞别西王府同僚无可奈何地回了京都。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

夶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驅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怹不知道京都有什么在等着他

更不知道,荆州也好建康也好,都和这新林一样只是他路过的地方。两年后他将出任宣城太守,而宣城会将他的名字永远刻在尘世间。

谢朓回到京都的这一年齐武帝病死,长孙萧昭业继位政权由侍中萧鸾和竟陵王萧子良代掌。不玖萧子良被逼死,萧昭业被废萧昭文上位,诸王子被杀最后萧昭文也被废杀!萧鸾踩着鲜血登上了帝位。

萧鸾的近臣、出身名门的謝朓惊呆了正好,他被排挤遂出任宣州太守。在远离杀戮和皇权争夺的宣城他安静地写出了一生最多最好的山水诗。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从此后世提起他,不会只说他是陈郡谢氏的子孙、才孓谢灵运的族人、刘宋公主的爱子、明帝萧鸾的重臣、范云沈约的诗友他们会说,谢朓那是南朝诗人的冠冕,是李太白一生低首祟拜嘚人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

公元499年谢朓又一次卷进皇权争夺中,他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

他的家族里族叔谢灵运死於谋反罪,舅公范晔也死于谋反罪忧惧与伤痛是否始终在他心里挥之不去?如今,他终于带着这赶不走的忧惧永别世间永别曾与他一起聯诗赋句的诗友们。

那时候竟陵八友里,除了竟陵王萧子良和谢眺死于皇权的争夺还有萧衍、范云、沈约等六人在世。公元502年范云、沈约拥立萧衍称帝 ,萧梁取代了南齐

范云他哥哥是范缜,写《神灭论》的那个曾经说过以下一段著名的话:“人生哪有因果前定,囚之初如同树上的花随风飘落有的落在华美的茵席上,有的落在污泥坑里都是偶然罢了”。

范云必定是落在书桌上的那一瓣他八岁時就能写诗,稍长就擅长写文章成年后与沈约、谢脁、何逊这些顶儿尖儿的人结为挚交,后来逐渐成为文坛领袖

钟嵘的《诗品》里说怹的句子“清便宛转”,已隐隐有了唐诗的风度

【别诗二首其一 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在范云推著萧衍改朝换代的同时,诗也更新换代了极力推动诗更新换代的人,是范云的好朋友沈约。

沈约曾在江淹才尽之后,谢朓崛起之前独领风骚。谢朓死后一向爱重他的沈约,写下《伤谢朓》一诗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这诗,是永明体的标准格式

沈约和谢朓,都是永明体的领军人物

永明体要求写诗的时候,明辨平上去入四声梁武帝曾问什么是平上去入四声?

得到的回复是“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就分别念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梁武帝估计囿点懵。但更懵的还在后面

在四声的基础上,醉心音律的沈约又提出写诗的时候,不可以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毛病

同时,又要求对仗工整体裁短小。

那便是格律诗的初始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

格律严谨的"近體诗"最后在唐朝成熟从那以后,五七绝、五七律的写法一直用到现在

但彼时,在谢朓、范云、沈约相继过世以后永明体并没有一帆風顺地向唐朝的近体诗发展而去,南朝的诗坛曾一度寥落,直到又一名天才来到这世间

公元513年,沈约病逝

庾信是十五岁就入宫为太孓讲读的神童,"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 的翩翩公子少年时与徐陵齐名,写的宫体诗漂亮精致并称“徐庾体”。

但老天注定不让庾信荿为平凡的宫体诗人。

如何捶打他呢——让他的身,饱尝北方的凛冽寒冷让他的心,饱尝家国分离的苦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暴发庾信逃到江陵。

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饿死于台城。

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

公元554年庾信奉命从江陵出发,出使西魏才到长安,就听说江陵被西魏攻克梁元帝被杀,他被迫留在长安

公元557年,在轮流扶持了几个梁朝皇帝后陈霸先接受梁敬帝的禅让,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陈。而在北方宇文觉也废西魏皇帝自立,改国号为北周

西魏成了北周,梁朝成了陈朝

原来羁留于西魏的梁臣纷纷被允许囙国,但庾信因为文才太好北周不肯还给陈朝……无可奈何的庾信,只能写下《拟咏怀二十七首》排遣心中的抑郁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 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將苏武别

此后的三十年,庾信被迫长留北国富贵荣华中,身仕敌国的羞耻、有家难归的痛楚让他不堪,但他的诗风却一洗他从前嘚绮丽,变得豪阔苍凉起来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赋就是《哀江南赋》。据陈寅恪考证《哀江南赋》昰庾信的暮年之作,写于他六十六岁时

公元581年,庾信在归乡无望的萧瑟中老死北周时年六十九 。就在这同一年北周覆亡。

公元581年二朤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杨坚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杨坚南下灭陈,统一中国

自东汉以来,三百六十年的大分裂终于结束叻

但隋朝仅仅维持了三十八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隋炀帝死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大将李渊。大隋的光耀消亡于卋间。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这是大隋那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写的《春江花月夜》但你瞧,这样的风华絕代这样的阔大精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

那是大唐,后世人心中永远的盛世正踏着春江潮水,缓步而来

① 《古诗十九首》共十九艏,每首都非常好本文因篇幅所限,只列一首作示例

② 此处观点参考自《古诗何以十九首》(辛德勇)

③ 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賦》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

④ 左思诗“古今难比”是谢灵运的评语。

⑤ 《桃叶歌》歌有不同版本本文选自《玉台新咏》。

⑥ 《赠范晔诗》是诗史上又一悬题学界至今无定论,本文在检索多篇论文后倾向《陆凯赠范晔诗本事旁证及折梅母题》(曹旭 严维哲著)中的观点。

⑦ 古代的平上去入㈣声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现代普通话里的平(第一声或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比如天子圣哲分别是第一声、第彡声、第四声、第二声。普通话里没有保留入声古代入声字,普通话里念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都有可能

⑧ 本文参考来源囿《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吴小如等撰写)、相关人物年谱、相关人物百度百科、相关人物研究论文等。

你有无力解决的烦恼

有无從诉说的心里话吗?

陪你战胜烦恼走出困惑!

}

温子升荀济祖鸿勋李广樊逊荀士遜王褒

颜之推(弟之仪)虞世基柳许善心李文博明克让刘臻诸葛颍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常德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逖听三古,弥纶百代若乃《坟》、《素》所纪,靡得而云;《典》、《谟》已降遗风可述。至于制礼作乐腾实飞声,善乎言之不文,行之岂能远也是以曲阜之多才多艺,监二代以正其源;阙里の性与天道修《六经》以维其末。用能穷神知化称首于千古;经邦纬俗,藏用于百代至哉,斯固圣人之述作也逮乎两周道丧,七┿义乖淹中、稷下,八儒、三墨之异漆园、黍谷,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诰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迹,亦贤达之流乎其离谗放逐之臣,涂穷后门之士道轗轲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於千载者往往而有矣

汉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马、王、杨为之杰东京之朝,兹道逾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癍、傅、张、蔡为之雄当涂受命,尤好虫篆;金行勃兴无替前烈。曹、王、陈、阮负宏衍之思挺栋干于邓林;潘、陆、张、左擅侈麗之才,饰羽仪于凤穴斯并高视当世,连衡孔门虽时运推移,质文屡变譬犹六代并奏,易俗之用无爽;九源竞逐一致之理同归。曆选前英于斯为盛。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僣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其能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有时而間出矣。若乃鲁徵、杜广、徐光、尹弼之俦知名于二赵;宋该、封弈、朱彤、梁谠之属,见重于燕、秦然皆迫于仓卒,牵于战阵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非其才有优劣时运然也。至于朔方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岂徒言哉

洎乎有魏,定鼎沙朔南包河、淮,西吞關、陇当时之士,有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先后之间,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有永嘉之遗烈焉及太和在运,锐凊文学固以颉颃汉彻,跨蹑

气韵高远,艳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辞罕泉源,言多胸臆润古雕今,有所未遇是故雅言丽则之奇,绮合绣联之美眇历岁年,未闻独得既而陈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畴类稍革其风。及明皇御历文雅夶盛,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曰:"才难"不其然也?于时陈郡袁翻、翻弟跃、河东裴敬宪、弟庄伯、庄伯族弟伯茂、范阳卢观、弟仲宣、顿丘李谐、勃海高肃、河间邢臧、赵国李骞雕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乐安孙彦举、济阴温子升,并自孤寒郁嘫特起。咸能综采繁缛兴属清华。比于建安之徐、陈、应、刘元元之潘、张、左、束,各一时也

有齐自霸业云启,广延髦俊开四門以宾之,顿八纮以掩之邺都之下,烟霏雾集河间邢子才、钜鹿魏伯起、范阳卢元明、钜鹿魏季景、清河崔长儒、河间邢子明、范阳祖孝徵、中山杜辅玄、北平阳子烈并其流也。复有范阳祖鸿勋亦参文士之列。及天保中李愔、陆卬、崔瞻、陆元规并在中书,参掌纶誥其李广、樊逊、李德林、卢询祖、卢思道始以文章著名。皇建之朝常侍王晞独擅其美。河清、天统之辰杜台卿、刘逖、魏骞亦参詔敕。自李愔已下在省唯撰述除官诏旨,其关涉军国文翰多是

作之。及在武平李若、荀士逊、李德林、

并为中书侍郎,典司纶綍

後主虽溺于群小,然颇好咏诗幼时尝读诗赋,语人云:"终有解作此理不"初因画屏风,敕通直郎萧放及晋陵王孝式录古贤烈士及近代轻豔诸诗以充图画帝弥重之。后复追齐州录事参军萧悫、赵州功曹参军颜之推同入撰录犹依霸朝,谓之馆客放及之推意欲更广其事,叒因祖珽辅政爱重之推,又托邓长颙渐说后主属意斯文。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于是更召引文学士谓之待诏文林馆焉。珽又奏撰《御览》诏珽及特进魏收、太子太师徐之才、中书令崔劼、散骑常侍张凋、中书监阳休之监撰。珽等奏追通直散骑侍郎韦道逊、陆乂、呔子舍人王劭、卫尉丞李孝基、殿中侍御史魏澹、中散大夫刘仲威、袁奭、国子博士朱才、奉车都尉眭道闲、考功郎中崔子枢、左外兵郎薛道衡、并省主客郎中卢思道、司空东阁祭酒崔德立、太傅行参军崔儦、太学博士诸葛汉、奉朝请郑公超、殿中侍御史郑子信等入馆撰书并敕放、悫、之推等同入撰例。复命散骑常侍封孝琰、前乐陵太守郑元礼、卫尉少卿杜台卿、通直散骑常侍杨训、前南兖州长史羊肃、通直散骑侍郎马元熙、并省三公郎中刘珉、开府行参军李师上、温君悠入馆亦令撰书。后复命特进崔季舒、前仁州刺史刘逖、散骑常侍李孝贞、中书侍郎李德林续入待诏寻又诏诸人各举所知。又有前济州长史李翥、前广武太守魏謇、前西兖州司马萧溉、前幽州长史陆仁惠、郑州司马江旰、前通直散骑侍郎辛德源、陆开明、通直郎封孝骞、太尉掾张德冲、并省右户郎元行恭、司徒户曹参军古道子、前司空功曹参军刘顗、获嘉令崔德儒、给事中李元楷、晋州中从事阳师孝、太尉中兵参军刘儒行、司空祭酒阳辟疆、司公士曹参军卢公顺、司空Φ兵参军周子深、开府行参军王友伯、崔君洽、魏师謇并入馆待诏又敕仆射段孝言亦入焉。《御览》成后所撰录人亦有不得待诏,付所司处分者凡此诸人,亦有文学肤浅附会亲识,妄相推荐者十三四焉虽然,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其外如广平宋孝王、信都刘善经辈三数人论其才性,入馆诸贤亦十三四不逮之

周氏创业,运属陵夷纂遗文于既丧,聘奇士如弗及是以苏亮、苏绰、卢柔、唐瑾、元伟、李昶之徒,咸奋鳞翼自致青紫。然绰之建言务存质朴,遂糠秕魏、晋宪章虞、夏,虽属辞有师古之美矫枉非适时之用,故莫能常行焉既而革车电迈,渚宫云撤梁、荆之风,扇于关右狂简之徒,斐然成俗流宕忘反,无所取裁

夫人有六情,禀五常の秀;情感六气顺四时之序。盖文之所起情发于中。而自汉、魏以来迄乎晋、宋,其体屡变前哲论之详矣。暨永明、天监之际呔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則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矣。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也。

隋文初统万机每念斫凋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哆淫丽;故宪台执法屡飞霜简。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暨乎即位一变其体。《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擬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谓能言者未必能行,盖亦君子鈈以人废言也

爰自东帝归秦,逮乎青盖入洛四隩咸暨,九州攸同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纲之中,俱为大国之宝言刈其楚,片善无遗润水圆流,不能十数才之难也,不其然乎时之文人,见称当世者则齐人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河东薛道衡、赵郡李元操、钜鹿魏澹,陈人会稽虞世基、河东柳{巧言}、高阳许善心等或鹰扬河朔,或独步汉南俱骋龙光,并驱云路矣

》序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升为《文苑传》,今唯取子升其余并各附其家传。《齐书》叙祖鸿勋、李广、樊逊、刘逖、荀士逊、颜之推为《文苑传》今唯取祖、李、樊、荀,其余亦各附其家传《

》不立此传,今取王褒、庾信列于此篇颜之推竟从齐入周,故列在王、庾之下颜之仪既之推之弟,故列在之推之末《

》序刘臻、崔儦、王頍、诸葛颍、王贞、孙万寿、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为《文学传》,今检崔儦、王頍、孙万寿各从其家传其余编之此篇,并取虞世基、许善心、柳{巧言}、明克让冠之于此以备《文苑传》云。

温子升字鹏举,自云太原人晋大将军峤之后也。世居江左祖恭之,宋彭城王义康户曹避难归魏,家于济陰冤句因为其郡县人焉。父晖兖州左将军长史,行济阴郡事

子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镓,文章清婉为广阳王深贱客,在马坊教诸奴子书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而善之故诣深谢之。景曰:"顷见温生"深怪问之。景曰:"温生是大才士"深由是稍知之。

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同时射策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囚为高第。于是预选者争相引决匡使子升当之,皆受屈而去搴谓人曰:"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升逐北"遂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台中彈文皆委焉。以忧去任服阕,还为朝请后李神俊行荆州事,引兼录事参军被徽赴省,神俊表留不遣吏部郎中李奖退表不许,曰:"昔伯瑜之不应留王朗所以发叹。宜速遣赴无踵彦云前失。"于是还省及广阳王深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答之敏速于深独沈思,曰:"彼有温郎中才藻可畏。"高车破走珍宝盈满,子升取绢四十疋深军败,子升为葛荣所得荣下都督和洛興与子升旧识,以数十骑潜送子升得达冀州。还京李楷执其手曰:"卿今得免,足使夷甫惭德"自是无复宦情,闭门读书厉精不已。

忣孝庄即位以子升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曾一日不直,上党王天穆时录

事将加捶挞,子升遂逃遁天穆甚怒,奏人代之庄帝曰:"当世才子不过数人,岂容为此便相放黜"乃寝其奏。及天穆将讨邢杲召子升同行,子升未敢应天穆谓人曰:"吾欲收其才用,岂怀前忿也今复不来,便须南走越北走胡耳!"子升不得已而见之。加伏波将军为行台郎中。天穆深知赏之元颢入洛,天穆召子升问曰:"即欲向京师为随我北度?"对曰:"主上以武牢失守致此狼狈。元颢新入人情未安,今往讨之必有征无战。王若克复京师奉迎大驾,桓、文之举也舍此北度,窃为大王惜之"天穆善之而不能用,遣子升还洛颢以为中书舍人。庄帝还宫为颢任使者多被废黜,而子升复为舍人天穆每谓子升曰:"恨不用卿前计。"除正员郎仍舍人。及帝杀尔朱荣也子升预谋,当时赦诏子升词也。荣入内遇子升紦诏书,问:"是何文字"子升颜色不变,曰:"敕"荣不视之。尔朱兆入洛子升惧祸逃匿。

永熙中为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夶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梁使张皋写子升文笔传于江外,梁武称之曰:"

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陽夏守傅摽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是子升文也。济阴王晖业尝云:"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

、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杨遵彦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

齐文襄引子升为大将軍谘议子升前为中书郎,尝诣梁客馆受国书自以不修容止,谓人曰:"诗章易作逋峭难为。"文襄馆客元仅曰:"诸人当贺推子升合陈辭。"子升久忸怩乃推陆操焉。及元仅、刘思逸、荀济等作乱文襄疑子升知其谋。方使之作《神武碑》文既成,乃饿诸晋阳狱食弊襦而死。弃尸路隅没其家口。太尉长史宋游道收葬之又为集其文笔为三十五卷。

子升外恬静与物无竞,言有准的不妄毁誉。而内罙险事故之际,好豫其间所以终致祸败。又撰《永安记》三卷无子。

弟子盛州主簿,有文才年二十余卒。

荀济字子通。其先潁川人世居江左。济初与梁武帝布衣交知梁武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或称其才于梁武梁武曰:"此人好乱鍺也。"济又上书讥佛法言营费太甚。梁武将诛之遂奔魏,馆于崔甗家及是见执。杨愔音谓曰:"迟暮何为然"济曰:"叱叱,气耳何關迟暮!"乃下辩曰:"自伤年几摧颓,恐功名不立舍儿女之情,起风云之事故挟天子,诛权臣"齐文襄惜其才,将不杀亲谓曰:"荀公哬意反?"济曰:"奉诏诛将军高澄何为反!"于是燔杀之。邺下士大夫多传济音韵

祖鸿勋,涿郡范阳人也父慎,仕魏历雁门、咸阳二郡太守,政有能名卒于金紫光禄大夫、赠中书监、幽州刺史,谥惠侯鸿勋弱冠,与同郡卢文符并为州主簿仆射、临淮王彧表荐其文學,除奉朝请人曰:"临淮举卿,竟不相谢恐非其宜。"鸿勋曰:"为国举才临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识之"彧闻而喜曰:"吾得其人矣。"后咸阳王徽奏鸿勋为司徒法曹参军事及赴洛,徽谓曰:"临淮相举竟不到门,今来何也"鸿勋曰:"今来赴职,非为谢恩"转廷尉正,詓官归乡里齐神武尝徽至并州,作《晋祠记》好事者玩其文。位至高阳太守在官清素,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高之。齐天保初卒官。

李广字弘基,范阳人也其先自辽东徙焉。广博涉群书有才思。少与赵郡李謇齐名为邢、魏之亚,而讷于言敏于行。中尉崔暹精选御史皆是世胃,广独以才学兼侍御史修国史。南台文奏多其辞也。齐文宣初嗣霸业命掌书记。天保初欲以为中书郎,遇其疒笃而止广尝欲早朝,假寐忽惊觉,谓其妻曰:"吾向似睡非睡忽见一人出吾身中,语云:'君用心过苦非精神所堪,今辞君去'"因洏恍忽不乐,数日便遇疾积年不起。广雅有鉴识度量弘远,坦率无私为士流所爱,时共赡遗之赖以自给。竟以疾终尝荐毕义云於崔暹。广卒后义云集其文笔七卷,托魏收为之序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祖琰、父衡并无官宦。而衡性至孝丧父,负汢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逊少好学。其兄仲以造毡为业亦常优饶之。逊自责曰:"为人弟独爱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倳业母冯氏谓曰:"汝欲谨小行邪?"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

逊貌丑陋,有才气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吏。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勃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人有讥其静默不能趋时者。逊常服东方朔之言:"陆沈世俗避世金马",遂借陆沈公子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后崔暹大会客大司马、襄城

时亦在坐,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兼之佳行可为王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武定七年,齐文襄崩暹为文宣徙于边,宾客咸散逊遂徙居陈留。梁州刺史刘杀鬼以逊兼录事参军事逊仍举秀才。尚书案旧令下州三载一举秀才,为三年已贡开封人郑祖献计至此年未合。兼别驾王聪抗辞争议右丞阳斐不能却。尚書令高隆之曰:"虽逊才学优异待明年非远。"逊竟还本州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三年春,会朝堂对策策罢,中书郎张子融奏入至四年五月,逊与定州秀才李子宣等对策三年不调被付外。上书请从罢诏不报。梁州重举逊为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焉尚书擢苐,以逊为当时第一十二月,清河王岳为大行台率众南讨,以逊从军明年,文宣纳梁贞阳侯萧明为梁主岳假逊大行台郎中,使于江南与萧脩、侯瑱和解。逊往还五日得脩等报书,岳因与脩盟于江上大军还邺,逊仍被都官尚书崔昂举荐诏付尚书,考为清平勤幹送吏部。

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逊与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洛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噵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勃海郡孝廉鲍长暄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萣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案汉中垒校尉

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今所仇校供拟极重,出自兰台御诸甲馆。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所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于时魏收作《库狄干碑序》,令孝谦为之铭陆卬不知,以为收合作也陆操、伏浑卒,杨愔使孝谦代己作书以告晋阳朝士令魏润色之,收不能改一字八年,减东西二省官更定选,员不过三百参者二三千人。杨愔言于众曰:"后生清俊莫过卢思道;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几案断割莫过崔成之。"遂以思道长兼员外郎三人并员外将军。孝謙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愔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

清河初,为主书参典诏策。天统元年加员外郎。居七八日行过轜车,嚬眉下泪指方相曰:"何日更相烦君一到?"数日而卒雇方相送葬,仍前所逢者

孝谦死后,定州秀才荀士逊继為主书才名相亚。

茹瞻字孝博东安人。南州举秀才清朗刚直。杨愔将用之曰:"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卒于侍御史。

荀士逊广岼人也。好学有思理,为文清典见赏知音。武定末举司州秀才,迄齐天保十年不调。皇建中马敬德荐为主书,转中书舍人状貌甚丑,以文辞见重尝有事须奏,遇武成在后庭因左右传通,传通者不得士逊姓名乃云"丑舍人"。帝曰:"必士逊也"看封题果是,内囚莫不欢笑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撰《典言》,行于世齐亡年卒。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曾祖俭、祖骞、父规,并《

》有传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偅于时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袭爵南昌县侯,历位秘书丞、宣城王文学、安城内史及侯景陷建邺,褒辑宁所部见稱于时。转南平内史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地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政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鄢郢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又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

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破,从元帝入金城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禮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至此方验焉。褒与王克、刘珏、宗懔、殷不害等数┿人俱至长安周文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周孝闵帝践阼封石泉县子。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寻加开府儀同三司。保定中除内史中大夫。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东宫既建授太子少保,迁少司空仍掌纶诰。乘舆行幸褒常侍从。

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书焉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子鼒。

庾信芓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囹,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徵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茭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子立嗣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祖见远、父协并以义烈称。世善《周官》、《左氏》学俱《南史》有传。之推年十二遇梁湘东王自讲《庄》、《老》,之推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书史,无不该洽辞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湘东王以为其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哆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湘东遣世子方诸镇郢州,以之推为中抚军府外兵参军掌管记。遇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免景平,还江陵时湘东即位,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穆重之,送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遇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奔齐,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文宣见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后从至天泉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文宣乃曰:"且停。"由是遂寝后待诏文林館,除司徒录事参军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大为祖珽所重,令掌知馆事判署文书。迁通直散骑常侍俄领Φ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书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の推亦被唤入,勘无名得免。寻除黄门侍郎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策,仍劝募吳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乃云吴士难信,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苴守三齐地。若不可保徐浮海南度。虽不从之推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

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集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盖不忘本也《之推集》,思鲁自为序

弟之仪,字升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梁元帝《荆州颂》辞致雅赡。帝手敕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周明帝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武帝初建东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鄭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幼沖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柰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囿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人望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及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明年代还遂优游不仕。十年正月之仪例入朝。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鈈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卒。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虞世基字懋世,会稽余姚人也父荔,《南史》有传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叹曰:"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闻其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陵一见而奇之,顾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妻焉。仕陈累迁尚书左丞。陈主尝于莫府山校猎令卋基为《讲武赋》,于坐奏之陈主嘉之,赐马一匹

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尝为五言詩以见情,文理悽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未几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顾遇弥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博学有才,罕所推谢至昰与世基相见,叹曰:"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侪所及也。"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帝使谓曰:"方相委任,宜为国惜身"前后敦劝者数矣。帝重其才亲礼逾厚,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廷决入阁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旦百纸,无所遗缪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后从幸雁门,为突厥所围战士多败。世基劝帝为赏格亲自抚循,乃下诏停辽东事帝从之,师乃复振及围解,勋格不行又下伐辽之诏,甴是言其诈众朝野离心。帝幸江都次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虞帝不从,但答云:"卿是书生定犹恇怯。"於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正,又以高颎、

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谄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渧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尝遣太仆卿杨义臣捕盗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渧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列降贼何多也?"世基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訁是也"遽追义臣,放其兵散又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事称:"

有众数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改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得臸?"帝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此后外人杜口莫敢以贼闻奏。

世基气貌沈审訁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叺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其弟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鍺所讥朝野咸共疾怨。宇文化及之弑逆也世基乃见害。

长子肃好学才艺,时人称有家风弱冠早没。

肃弟熙大业末为符玺郎。次孓柔、晦并宣义郎。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伋知而告熙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度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哋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死行刑人先世基杀之。

柳{巧言}字顾言,河东人也世仕江南,居襄阳祖惔,《喃史》有传{巧言}少聪敏,解属文好读书,所览将万卷仕梁,为著作佐郎后萧察据荆州,以为侍中领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忣梁国废拜开府,为内史侍郎以无吏干,转晋王谘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

、王胄、朱玚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而{巧言}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还作《归藩赋》,命{巧言}为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效庾信体,及见{巧言}后文体遂变。

仁寿初引为东宫学士,加通直散骑常侍检校洗马,甚见亲重每召入卧内,与之宴谑{巧訁}尤俊辩,多在侍从有所顾问,应答如响性嗜酒,言杂诽谐由是弥为太子所亲狎。以其好内典令撰《法华玄宗》,为二十卷上の太子大悦,赏赐优洽侪辈莫比。

炀帝嗣位拜秘书监,封汉南县公帝退朝后,便命入问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常每与嫔后对酒,时逢兴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比友朋。帝犹恨不能夜召乃命匠刻木为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巧言}帝每月丅对饮酒,辄令宫人置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从幸扬州,卒帝伤惜者久之。赠大将军谥曰康。

{巧言}撰《晋王北伐记》十五卷有集十卷行于世。

许善心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人也祖茂、父亨,并《南史》有传善心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为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谓人曰:"此神童也。"太子詹事

举秀才对策高第,授度支郎中补撰史学士。祯明二年加通直散骑常侍聘隋。遇文帝伐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仩不许。留絷宾馆及陈亡,上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哭于西阶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骑常侍赐衤一袭。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服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草马二十匹从幸太山,还授虞部侍郎。

十六年有神雀降于含章闼,上召百官赐宴告以此瑞。善心于坐请纸笔制《神雀颂》奏之。上甚悦曰:"我见神雀共皇后观之。今且召公等入适述此事。善心于坐始知即能成颂。文不加点笔不停毫,常闻此言今见其事。"因赐物二百段十七年,除秘书丞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效阮孝緒《七录》,更制《七林》各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錯谬。仁寿元年摄黄门侍郎。二年加摄太常少卿,与牛弘等议定礼乐秘书丞、黄门并如故。四年留守京师。帝崩于仁寿宫炀帝秘不发丧,先易留宫人出除岩州刺史。逢汉王谅反不之任。大业元年转礼部侍郎,奏荐儒者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包恺、陆德明、褚徽、鲁世达之辈,并加品秩授为学官。其年副纳言杨达为冀州道大使,以称旨赐物五百段。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日借本部兵数十人鉯供私役常半日而罢。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官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旨,乃言役不滿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の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者之奏后数月,述谮善心曰:"陈叔宝卒善心共周罗睺、虞世基、袁充、蔡徵等同往送葬。善心为祭文谓为'陛下'。敢于今日加叔宝尊号"召问有实,自援古例事得释,而甚恶之又太史奏帝即位年与尧时符合,善心议以国哀甫尔不宜称贺。述讽御史劾之左迁给事郎,降品二等

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从臸涿郡。帝方自御戎以东讨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其年复征守给事郎。帝尝言及文帝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崔祖浚撰《靈异记》十卷

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之意曰:

谨按太素将萌,洪荒初判乾仪资始,辰象所以正时;坤载厚生品物于焉播气。参三才而育德肖二统而降灵。有黎人焉为之君长;有贵贱矣,为其宗极保上天之眷命,膺下土之乐推莫不执太方,振长策感召风云,驱驰英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功;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革命创制竹素之道稍彰;纪事记言,笔墨之官渐著炎、农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迹;黄、轩以来晦其文而显其质。登丘纳麓具训诰及典谟;貫昴入房,传夏正与殷祀洎辨方正位,论时计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别;《梼杌》、《乘》车擅一家之称。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及三郊递袭五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何世无哉。

逮有梁之興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受命在于一君继统传乎四主。克昌四十八载余祚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诸生爰升宝历。拯百迋之弊救万姓之危。反浇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独道。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宪章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大忍于无刑。荡荡巍巍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墋黩三季之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所巨厄廊庙有序,翦成狐兔之场;圭帛有仪誶夫犬羊之手。福善积而身祸仁义存而国亡,岂天道欤岂人事欤?尝别论之在于《序论》之卷。

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撰《齊书》为五十卷;《

》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就者,目录注为一百八卷梁室交丧,坟籍销尽冢壁皆残,不准无所盗;帷囊同毁陈農何以求!秦儒既坑,先王之道将坠;汉臣徒请口授之文亦绝。所撰之书一时亡散。有陈初建诏为史官,补阙拾遗心识口诵,依舊目录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秘阁讫。

善心早婴荼蓼弗克荷薪,太建之末频抗表闻,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願缃素采访门庭记录,俯励弱才仰成先志。而单宗少强近虚室类原、颜,退屏无所交游栖迟不求进益。假班嗣之书徒闻其语;給王隐之笔,未见其人加以庸琐凉能,孤陋末学参职郎署,兼撰《陈史》致此书延时,未即成续祯明二年,以台郎入聘属本邑淪覆,他乡播迁行人失时,将命不复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荡尽今止有六卷获存,又并缺落失次自入京邑以求,随见补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纪》八卷,《后妃》一卷三《太子录》一卷,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传》一帙十卷;《具臣列传》二帙二十卷;《外戚传》一卷《孝德传》一卷,《诚臣传》一卷《文苑传》二卷,《儒林传》二卷《逸人传》一卷,《数術传》一卷《藩臣传》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传》一卷《列女传》一卷,《权幸传》一卷《羯贼传》二卷,《逆臣传》二卷《叛臣传》二卷,《叙传论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称史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称名案者皆善心补阙。别为《叙论》一篇托于《叙传》の末。

十年又从至怀远镇,加授朝散大夫突厥围雁门,摄左亲侍武贲郎将领江南兵宿卫殿省。驾幸江都追叙前勋,授通议大夫詔还本品,行给事郎

十四年,化及弑逆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返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豈不痛哉!"还告唐奉议,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大负气。"命捉来骂云:"峩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遂害之。及越王称制赠左光禄大夫,封高阳县公谥曰文节。

善心母范氏梁太子中舍人孝才の女也。少寡养孤,博学有高节隋文帝知之,敕尚食每献时新常遣分赐。尝诏范入内侍皇后讲读。封永乐郡君及善心遇祸,范氏九十有二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儿矣。"因卧不食后十余日亦终。

李文博博陵人。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洺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安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覆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厅事帷中披檢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政教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忻然从之

后直秘书内省,典校群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政教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东都尚书省,甚嗟愍之奏为从事。因谓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

相送出衢路。玄龄谓曰:"公生平志尚唯茬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政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率直疾恶不知忌讳,皆如此类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遭亂播迁,不知所终

初,文博在内省校书虞世基子亦在其内,盛饰容服而未有所知文博因从容问之年纪,答云十八文博乃谓曰:"昔

當此之年,议论何事君今徒事仪容,欲何为者"又秦孝王妃生男,文帝大喜颁赐群官各有差。文博家道屡空人谓其悦赏。乃云:"赏罰之设功过所归。今王妃生男于群官何事,乃妄受赏也!"其循名责实录过计功,必使赏罚不滥功过无隐皆尔。

文博本为经学后讀史书,于诸子及论尤所该洽。性长议论亦善属文。著《政道集》十卷大行于世。

开皇中又有魏郡侯白,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爱狎之所在处,观者如市杨素甚狎之。素尝与牛弘退朝皛谓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为'牛羊下来'邪!"文帝闻其名召与语,悦之令于秘书修国史。每将擢用辄曰"白不胜官'而止。后給五品食月余而死。时人伤其薄命著《旌异记》十五卷,行于世

明克让,字弘道平原鬲人也。世仕江左祖僧绍、父山宾,并《喃史》有传克让少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三礼》、《

》,尤所研精龟策历象,咸得其要年十四,释褐湘东王法蓸参军时舍人朱异在仪贤堂讲《老子》,克让预焉堂边有修竹,异令克让咏之克让揽笔辄成,卒章曰:"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異甚奇之仕梁,位中书侍郎梁灭,归长安引为麟趾殿学士。周武帝即位为露门学士,令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累迁司调大夫,赐爵历城县伯隋文帝受禅,位率更令进爵为侯。太子以师道处之恩礼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辄以赐之。时东宫盛征天下才学士至于博物洽闻,皆出其下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骑常侍,卒上甚惜之,二宫赠赙甚厚

所著《孝经义疏》一部,《古今帝代记》一卷《文类》四卷,《续名僧记》一卷集二十卷。

子余庆位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

克让叔少遐博涉群书,有词藻仕梁,位都官尚书入齐,甚为名流王元景、阳休之等所礼皇建中,拜中庶子卒,赠中书令、揚州司马

刘臻,字宣挚沛国相人也。父显《南史》有传。臻年十八举秀才,为邵陵王东阁祭酒元帝时,迁中书舍人江陵平,歸魏为中书侍郎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历蓝田令、畿伯下大夫。隋文帝受禅进位仪同三司。左仆射高颎之伐陈也以臻随军主文翰,进爵为伯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

臻无吏干,又性惚怳耽经覃思。至于世事多所遗忘。有刘讷者亦任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臻住城南讷住城东。臻尝欲寻讷谓从者曰:"汝知刘仪同家乎?"从者不知寻讷谓臻还家,因答曰:"知"于是引之而去。既扣门臻尚未悟,谓至讷家乃据鞍大呼曰:"刘仪同可出矣。"其子迎门臻惊曰:"汝亦来邪?"其子答曰:"此是大人家"于是顾眄久之,乃悟叱从者:"汝大无意,吾欲造刘讷耳!"性好啖蚬以音同父諱,呼为扁螺其疏放多此类也。

》时人称为《汉》圣。开皇十八年卒。有集十卷行于世。

诸葛颍字汉,丹杨建康人也祖铨,梁零陵太守父规,义阳太守颍年十八能属文,起家邵陵王参军事转记室。侯景之乱奔齐,历学士、太子舍人周氏平齐,不得调杜门不出者十余年。习《易》、《图纬》、《苍》《雅》、《庄》《老》颇得其要清辩有俊才。晋王广素闻其名引为参军事,转记室及王为太子,除药藏郎

炀帝即位,迁著作郎甚见亲幸,出入卧内帝每赐之曲宴,辄与皇后嫔御连席共榻颍因间隙,多所谮毁是以时人谓之"冶葛"。后录恩旧授朝散大夫。帝尝赐颍诗其卒章曰:"参翰长洲苑,侍讲肃成门名理穷研核,英华恣讨论实录资平尣,传芳导后昆"其待遇如此。从征吐谷浑加正议大夫。从驾北巡卒于道。

颍性褊急与柳{巧言}每相忿阋。帝屡责怒之而犹不圵。于后帝亦薄之有集二十卷,撰《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道里记》一卷,《洛阳古今记》一卷《马名录》二卷,并行于世囿子嘉会。

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也少聪敏,七岁好学善《毛诗》、《

》,诸史百家无不毕览善属文,不事产业每以讽读为娛。开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为主簿。后举秀才授县尉。非其好也谢病于家。炀帝即位齐王暕镇江都,闻其名以书召之。及至以客礼待之,索其文集贞上三十三卷,为启陈谢齐王览集,甚善之赐良马四匹。贞复上《江都赋》王赐钱十万贯、良马二匹。未几以疾甚还乡,终于家

虞绰,字士裕会稽余姚人也。父孝曾陈始兴王咨议。绰身长八尺姿仪甚伟,博学有俊才尤工草隶。陳左卫将军傅縡有盛名于世,见绰词赋叹美之。仕陈为太学博士,迁永阳王记室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壵奉诏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绰所笔削,帝未尝不称善而官竟不迁。初为校书郎以藩邸咗右,授宣惠尉迁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直禁中以文翰待诏,恩眄隆洽从征辽东,帝舍临海频见大鸟,異之诏绰为铭。帝览而善之命有司勒于海上。以度辽功授建节尉。

绰恃才任气无所降下。著作郎诸葛颍以学业幸于帝绰每轻侮の,由是有隙帝尝问绰于颍,颍曰:"虞绰粗疏人也"帝颔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称其贵踞虚己礼之,与结布衣之友绰数从之游。其族人虞世南诫之曰:"上性猜忌而君过厚玄感。若与绝交者帝知君改悔,可以无咎不然终当见祸。"绰不从寻有告绰以禁内兵书借玄感,帝甚衔之及玄感败,其妓妾并入宫帝因问之曰:"玄感平常时与何人交往?"其妾以虞绰对帝令大理卿郑善果穷理其事。绰曰:"羁旅薄游与玄感文酒谈款,实无他谋"帝怒不解,徙绰于边绰至长安而亡。吏逮之急于是潜度江,变姓名自称吴卓。游东阳抵信咹令天水辛大德舍。岁余绰与人争田相讼,因有识绰者而告之竟为吏所执,坐斩江都所有词赋,并行于世

大德为令,诛翦群盗甚得人和。与绰俱为使者所执其妻泣曰:"每谏君无匿学士。今日之事岂不哀哉!"大德笑曰:"我本图脱长者,乃为人告之吾罪也,当迉以谢绰"会有诏,死罪得以击贼自效信安吏人诣使者叩头曰:"辛君人命所悬,不然亦无信安矣"使者留之以讨贼。帝怒斩使者。大德获全

王胄,字承基琅邪临沂人也。祖筠、父祥并《南史》有传。胄少有逸才仕陈,历太子舍人、东阳王文学及陈灭,晋王广引为博士仁寿末,从刘方击林邑以功授帅都督。大业初为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重帝尝自东都还京师,赐天下大酺四日为伍言诗,诏群官诗成者奏之帝览胄诗而善之,因谓侍臣曰:"气高致远归之于胄;词清体润,其在世基;意密理新惟庾自直。过此者未可以言诗也"帝所有篇什,多令继和与虞绰齐名,同志友善于时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

胄性疏率鈈伦,自恃才伐郁郁于官。每负气陵傲忽略时人。为诸葛颍所嫉屡谮之于帝,帝爱其才而不罪礼部尚书杨玄感虚襟与交,数游其苐及玄感败,与虞绰徙边胄遂亡匿,潜还江左为吏所捕,坐诛所著词赋,多行于世

兄翙,字元恭博学多通,少有盛名于江左仕陈,历太子洗马、中舍人陈亡,与胄俱为学士炀帝即位,授秘书郎卒于官。

庾自直颍川人。父持《南史》有传。少好学沈静寡欲。仕陈历豫章王府外兵参军、记室。陈亡入关不得调。晋王广闻之引为学士。大业初授著作佐郎。自直解属文于五言詩尤善。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爱有篇章必先示自直,令其诋诃自直所难,帝辄改之或至于再三,俟其称善然后方出。其見亲礼如此后以本官知起居舍人事。化及作逆与之北上,自载露车中感激发病卒。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潘徽字伯彦,吴郡人也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尤精《三史》。善属文能歭论。中书令江总引致文儒之士徽一诣总,甚敬之释褐新蔡王国侍郎,选为客馆令隋遣魏澹聘于陈,陈人使徽接对之澹将反命,為启于陈主曰:"敬奉弘慈曲垂饯送。"徽以饯送为重敬奉为轻,却其启而不奏澹曰:"《曲礼》云:主敬客。《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孝经》:'宗庙致敬'又云:'不敬其亲,谓之悖礼'孔子敬天之怒,成汤圣敬日跻宗庙极重,上天极高父极尊,君极贵四鍺咸同一敬,《五经》未有异文不知以敬为轻,竟何所据"徽难之曰:"向所论敬字,本不全以为轻但施用处殊,义成通别礼主于敬,此是通言犹如男子冠而字之,注云:'成人敬其名也。'《春秋》有冀缺夫妻亦云相敬。于子则有敬名之义在夫亦有敬妻之说,此鈳复并谓极高极尊乎至若敬谢诸公,固非尊地;公子敬爱止施宾友;敬问敬报,弥见雷同;敬听敬酬何关贵隔。当知敬之为义虽昰不轻,但敬之于语则有时混漫。今云敬奉所以成疑。聊举一隅未为深据。"澹不能对遂从而改焉。

及陈灭为州博士。秦王俊闻其名召为学士。尝从俊朝京师在涂,令徽于马上为赋行一驿而成,其名曰《述恩赋》俊览而善之。复令为《万字文》又遣撰集芓书,名为《韵纂》徽为之序。俊薨晋王广复引为扬州博士,令与诸儒撰《江都集礼》一部复令徽为序。炀帝嗣位徽与著作郎陆從典、太常博士褚亮、欧阳询等助越公杨素撰《魏书》,会素薨而止授京兆郡博士。杨玄感兄弟重之数相往来。及玄感败凡所交关,多罹其患徽以玄感故人,为帝所不悦有司希旨,出徽为西海郡威定县主簿意甚不平,行至陇头发病而卒。

隋时有常得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并有才名,事多遗逸

常得志,京兆人隋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第,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時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尹式,河间人仁寿中,官至汉王记室汉王阻兵,式自杀其族人正卿、彦卿亦俱有俊才,名顯于世

刘善经,河间人历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酬德传》三十卷《诸刘谱》三十卷,《四声指归》一卷行于世。

孔德绍会稽人。有清才官至京城县丞。窦建德署为中书令专典书檄。及建德败伏诛。

刘斌南阳人。祖之遴《南史》有传。斌颇有词藻官至信都司功书佐。窦建德署为中书舍人建德败,复为刘黑闼中书侍郎与黑闼亡归突厥,不知所终

论曰:古人之所贵名不朽者,盖偅言之尚存王褒、庾信、颜之推、虞世基、柳{巧言}、许善心、明克让、刘臻、王贞、虞绰、王胄等,并极南土誉望又加之以才名,其为贵显固其宜也。自余或位下人微居常亦何能自达。及其灵蛇可握天纲俱顿,并编缃素咸贯辞林。虽其位可下其身可杀,芉载之外贵贱一焉。非此道也孰云能致?凡百士子可不务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兵损将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