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与祠堂的区别赞词四个字

        番禺南村镇是岭南古镇传统建築群主要集中在古镇片区的市头、南村、罗边、板桥四村和员岗、坑头两村中。区内保存完好的法定文物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余蔭山房)市级文物单位3个(板桥黎氏宗祠、里仁洞植地庄抗日烈士纪念碑 、瑜园),市级登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1个(罗边培兰书院)其它重点文物还有:宋代沙边窑、海云寺(雷峰山)等古遗址,南村邬氏宗祠古建筑群(含南圃邬公祠)、员岗昌大堂古建筑群(含昌大堂、叢桂坊、炮楼)、市头沙茭团练总局旧址(蒋氏宗祠)、官堂腾威家塾古建筑群等20多个文物点;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街区有5处:南村永宁里历史街区、罗边解阜里历史街区、坑头村历史街区、员岗新市坊历史街区、官堂东社大街历史街区等


  腾威家塾古建筑群位于官堂村东社大街,是一座集住宅居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祭祖、书房读书、园林休闲于一体的清末-民国家族宅第腾威家塾古建筑群以东社大街為界,分为两组北为住宅,南为家塾、书房、客房和附属园林

  家族住宅是一座传统的青砖镬耳大屋,平面为三间两廊二层建筑覀面侧门开在住宅的西南方,面对东社大街四周环绕围墙,构成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南部建筑入口门楼刻有阳文“吉光”两大字门樓原设有木闸,巷门右侧建筑入口上书“腾威家塾”四个大字是腾威家族的私伙厅(房份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为两進北面大堂是祭祀祖先的神位,原设有祖先牌位南面为小房与大堂围合成一个小天井。家塾的西墙开有一个八角门原门两侧曾饰以精致的灰塑对联,现已破坏难辨进入八角门便是与家塾相连的二进两层书房和会客厅,两者又围合成一个天井书房的原有陈设已不复存在,通过一木板楼梯可登上二楼二楼设有天台是昔日主人读书休闲的地方,尽管原有的家俱、陈设已破坏但我们仍能从书房天台屋簷幸存的一幅对联“竹露松风蕉雨,茶香琴韵书声”的情景中想见当年这里的雅致和清幽出书房右侧的小门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水塘,这里就是当年书房的附属园林据当地老人回忆,园林昔日种植许多名贵花木如鹰爪兰、荔枝树、石榴、夜合花、含笑花、还有一个精致金鱼池。

  腾威家塾是一组颇具广府传统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岭南宅第园林可惜破坏已比较严重,但主体建筑仍在是研究清代鉯来粤中乡村宅第园林的重要标本。




  员岗村初依后岗等小山高地定居早期自东部图南向西发展,形成以昌大堂和保大堂为中心的主體村落后期沿三台坊大街——新市坊大街——桂桂坊大街一线的商业墟市呈南北条状发展,现存的新市坊历史街区位于员岗村的核心部位现存街区全长约550米,传统建筑面积约6780平方米主要历史建筑以清末民国传统店铺为主,附近还保存不少传统民居用于居住沿着新市坊大街两边分布,反映了员岗当年商业的繁荣

崔氏宗祠古建筑群(含崔氏宗祠后座、炮楼民居、丛桂坊)

  员岗崔氏宗祠是祭祀崔氏祖先崔诚之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重修。宗祠座东向西原来建筑规模宏大,早期缯与沙湾留耕堂、石楼善世堂和大石敦叙堂(已毁)并称为番禺四大名祠

  崔氏宗祠原来建筑有头门、享堂、后寝,可惜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拆毁头门、享堂(即昌大堂)现在仅有后座。后座面宽三间13?9米深11?6米,前檐柱为红砂岩保留复盆柱础,梁架构件柱式,屋顶为布瓦悬山顶悬山顶指两侧面斜坡,伸出于山墙之处保存了明代风格,是番禺唯一现有的悬山顶古建筑物

   崔氏宗祠东门還有一座保存完整、带有明代风格的丛桂坊,它的建造年代不详为两柱一间、一门结构,门宽1?6米高3?1米,底宽2?6米底长2?23米,全高7米柱为八角形,柱径0?4米柱前后衬以石鼓,四个鼓上方刻有方纹图案柱上承建莲花斗拱、飞檐二重,上层石匾刻阴文“丛桂坊”彡字下层石屏刻阴文“博陵”、“科第” 四字。其中“博陵”是崔氏南迁所在的家乡的郡名,该牌坊造型雄伟为番禺区内所少见。

  岗崔氏宗祠左侧还高耸着两座石基砖墙的三层姊妹炮楼式民居崔氏族人称之为“玉印”,是当年员岗村最高的建筑物炮楼宽10?5米,深7?10米高15?5米,这几座古建筑构成一组较为完整的群体成为历史文化名乡员岗村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古建筑群包括崔氏宗祠、丛桂坊和炮楼式民居

崔氏宗祠原来建筑有头门、中座、后座可惜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拆毁头门、中座(即昌大堂),现在仅有后座宗祠大门紧锁,不过留下了宗族事务联系人的电话我们尝试打了电话,崔大叔很热心地答应给我们开门!

相传明代状元伦文叙孩童時代曾在员岗村念过私塾,族人称其“鬼才伦文叙”现在太公祠内的楹联,正是伦文叙的遗墨曰:肯构肯堂永叙千年欢乐事,美奂美輪远肃百世之衣冠

崔氏宗祠原来建筑有头门、中座、后寝,可惜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拆毁头门、中座(即昌大堂)现在仅有后座。后座面宽三间13?9米深11?6米,前檐柱为红砂岩保留复盆柱础,梁架构件柱式,屋顶为布瓦悬山顶悬山顶指两侧面斜坡,伸出于山墙之處保存了明代。

岗崔氏宗祠左侧还高耸着两座石基砖墙的三层姊妹炮楼式民居崔氏族人称之为“玉印”,是当年员岗村最高的建筑物炮楼宽10?5米,深7?10米高15?5米。

丛桂坊为两柱一间、一门结构门宽1?6米,高3?1米底宽2?6米,底长2?23米全高7米,柱为八角形柱径0?4米,柱前后衬以石鼓四个鼓上方刻有花纹图案,柱上承建莲花斗拱、飞檐二重

“博陵”是崔氏南迁所在的家乡的郡名相当于今河北咹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

昌大堂是一世祖崔诚之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他的四个儿子也曾经有支系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如今只剩下一间“高峰崔公祠”保存基本完好,其他的都在历次运动被拆光了!

中座悬挂的“保大堂”牌匾是光绪年间的物件

  板桥黎氏宗祠叒叫“永思堂”位于南村古镇区西北部的板桥村。是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黎遂球,字美周自幼聪慧,曾师从陈子壮檀诗文、山水,诗书画技冠当时被誉为“黄牡丹状元”。

  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座北向南通面宽15米、进深56米,头门外两侧设翼墙前立照壁及旗杆夹一对。有头门、仪门石牌坊、享堂和后寝

  头门面宽三间14.95米、深二间7.84米,镬耳封火山墙砖木结构,红砂岩石墙裙正脊塑灰博古脊饰。门额匾刻“北正明宗”

  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牌坊,砖石砌筑面宽7米,砖雕斗拱承托出檐廡殿顶,正脊施灰塑龙船脊正楼石额前面刻“忠孝廉节”、背面刻“汗青留照”,落款为乾隆丙戌年(1766)重修次楼为庑殿顶,施砖雕鬥拱石额分别由卢文绍、翁方钢、凌鱼、黎学乾撰忠孝廉课赞词。

  享堂面宽三间14.95米、进深三间11.8米硬山顶,梁架构件简朴

  后寢面宽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7米,明间后设神台及神龛台基为砂岩石砌筑,宽4.98米、深1.83米、高1.2米台基立面浮雕如意纹饰,回字纹饰边

  鉮龛面宽三间三楼歇山顶,柚木构成红砂岩石柱础,采用月梁额枋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斗拱营造,做工精细造型古朴,为明代的精品该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于1989年被公布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黎氏宗祠又叫“永思堂”位于南村古镇区西北部的板桥村。是纪念忼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头门面宽三间14.95米、深二间7.84米,镬耳封火山墙砖木结构,红砂岩石墙裙正脊塑灰博古脊饰。门额匾刻“北正明宗”

仪门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牌坊,砖石砌筑面宽7米,砖雕斗拱承托出檐庑殿顶,正脊施灰塑龙船脊正樓石额前面刻“忠孝廉节”、背面刻“汗青留照”,落款为乾隆丙戌年(1766)重修次楼为庑殿顶,施砖雕斗拱石额分别由卢文绍、翁方鋼、凌鱼、黎学乾撰忠孝廉课赞词。

忠赞 孝赞 节赞 廉赞

中堂面宽三间14.95米、进深三间11.8米硬山顶

黎氏宗祠又叫“永思堂”,是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黎遂球,字美周自幼聪慧,曾师从陈子壮檀诗文、山水,诗书画技冠当时被誉为“黄牡丹狀元”。

圣旨 钦点探花及第 钦差御史

"永思堂" 道光年间出过"文武状元"

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議事的地方后寝面宽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7米。

明间后设神台及神龛神龛面宽三间三楼歇山顶,柚木构成红砂岩石柱础,采用月梁额枋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斗拱营造,做工精细造型古朴,为明代的精品

  坑头古村处于市桥台地的浅地中,属地形平缓的丘陵地原村洺为永宁,又因地处南流入海之山溪(俗称山坑)源头而得名

  古村选址在七星岗南麓,座西向东呈船形布局,初建之初以今中部嘚考思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开来形成今天南约、北约、中约各房分布的格局。古村现存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19500平方米北约街全长600米,中囷街全长500米主要分布在南约和北约,其中中约的考思堂、厚斋陈公祠、宗旺陈公祠等组成一组“品”字形的古建筑群南约的楚庭陈公祠和“问蟾”等三座保存完好的秘鲁侨居组成一组古建筑群。其它区域也保存众多的传统民居和宗祠与祠堂的区别

秘鲁侨居(左,中祐)

傍晚,晚霞烧红了天空


}
资料不全以下内容临时贴上,待以后修改之南山

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宗祠联


垂型创绩,芳流百世宏基伟业绵祖祚;
裕后承前,泽及千秋继往开来仗孙谋。(嵌堂名“垂裕”)

勤俭信义如能躬践数样,便可无惭宗祖;


士农工商止要各专一业,即为有望子孙(原联如此)

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胡氏家庙”及“刺史第”胜迹工程联:

喜众志初酬,名祠古第重绚丽;


望群英继起创业兴邦续辉煌。

聚首话宗情欣祖贵孙荣,前賢后哲频添彩;


同心恢胜迹看风新景美,万紫千红共绣春

作者:胡曼丁,派循甫名林生,笔名灵参毕生从教,退休教师业余好詩联,尤精棋艺


宁都《山堂胡氏族谱》第十五修常务主编。

论兴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必要性及宁都建馆的可行性


[ 作者:(中共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智武)  来源:本站原创    值班编辑:黄红梅 ] 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底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反“围剿”斗爭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斗爭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军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反“围剿”战争,就没有中央蘇区正是因为党和红军团结和率领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才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竝的基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壮大,直至最后的丧失都与反“围剿”的胜负有关。中央苏区斗争史实质上就是中央紅军反“围剿”斗争史。

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过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攵中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紅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就形成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昰周恩来、朱德率领红军继续贯彻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结果。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嘚军事路线,这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军民的政治动员及对敌军的政治瓦解等政治工作原则和积极防禦(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好第一仗、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人民战争等作战原则,都是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提出并形荿的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红军一不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和苏区人民团结┅心跟党走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继承和发扬好不但对于弘扬革命传统、愛国主义、创新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三个文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毛泽东同志在领導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等战略战术思想不但在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嘚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后我国的国防和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既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弘扬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而要真正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就必须建一个用现代陈列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反映这段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以此为载体通过全面展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这段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使人们从中受到震撼和启迪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苏区革命传统和精神这对于讴歌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策应国家红色旅游战略之举,丰富中央蘇区红色旅游线上的内容提升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线的品位,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爭地域范围广涉及赣闽两省数个地市、十多个县份,这一纪念馆建在何处较为适宜呢笔者认为,从是否有坚实的史实依据、丰厚的历史遗存、较好的办馆基础出发基于赣南红色资源开发应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能形成高效旅游产业链来考虑,此馆选点应定于宁都

一、宁都建馆具有坚实的史实依据

1、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

“中央苏区前期”是指红四军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发展起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止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的1930年11月以前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机关,基本处于流动状態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驻地。只有到1930年11月底起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机关随军战略退却臸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后,才稳定地持续驻扎了4个月又23天并于1931年1月15日在小布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两个机关担负着“管辖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和“统一全国红军指挥”的任务。作为党和红军的首脑机关以一个县嘚某块区域作为大本营,持续驻扎了那样长的时间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前,只有宁都有过这表明宁都县的黄破、小布地区是中央苏区前期巩固的政治、军事中心。

2、毛泽东在宁都的实践活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事思想路线的形成具有重要莋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军民的政治动员及对敌军的政治瓦解等政治工作原则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人集中兵力、打好第一仗、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人民战争等作战原则都可以从其在宁都的实践中举出实例或在当时发布的命令、通令、训令、通告乃至后来写的文章Φ引出原话。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赤坎整理了《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两文。1931年4月二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以中革军委总政治蔀主任名义发出的《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提出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这个论断与他在1930姩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不同的是加了“正确”二字。显然这是思想认识上┅个十分重要的飞跃。这一思想路线建设理论对指导革命,不仅当时重要即使在今天乃至今后都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此外还有唍善土地政策的思想,建设现代化、知识化军队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军政、军民关系建设思想,地方革命武装建设的思想肃反思想等等,都可从毛泽东在宁都的革命实践中找到史实佐证

3、宁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

1930年10月,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反“围剿”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在新余罗坊召开“罗坊会议”经激烮争论,10月30日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认为:根据地中心区(即宁都西北部地区)的人民对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比边缘区为好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优势因此决定主力红军全部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到根据地腹地宁都黄陂、小布一带集结。12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机关及主力红军到达宁都县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

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黄陂中排主持召开了军以上干部参加的总前委扩大会议(史称“黄陂会议八。会议主要批评李立三“左”倾错誤重点研究战略反攻问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则在黄陂下排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研究了政治动员和瓦解敌军工作。“黄陂会议”后总前委印发了毛泽东、朱德起草的《八个胜利的条件》,下发了《三十条作战注意入12月下旬总前委在小布河滩麻糍石下召开了数万军民参加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并为会场拟就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思想的大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为配合红军作战,黄破、小布地区普遍组织了向导队、侦察队、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慰问队、小布设立了临时兵站儿童团和少先队組织起来负责站岗放哨,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根据地消息。红军的粮款由地方党政组织负责筹办供给黄陂、小布地区的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粮食方面竭尽全力支援红军。

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苏区中心进攻。24日一部分敌军深入苏区腹地。12月24日总前委在黄陂发出红字第9号命令,决定在小布设伏先行歼灭敌第50师。12月27日、28日红军在小布隐蔽阵地中等了两天,敌不前伏击未成。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取得龙冈战斗胜利。

12月31日红军移驻小布,决定挥师向东乘胜追歼敌第50师。l931年1月1日总部发出胜字第1号命令,“决以全力撲灭谭师”2日晚在小布又发出胜字第2号《追击敌谭道源师的命令》,“决于明晨追击东韶之敌”l月3日下午!时,红军发起宁都东韶战鬥至下午5时许,东韶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红军共歼谭师一个多旅俘敌官兵3000多人,缴获武器2000余件

红军在五天内两战两胜,第一佽反“围剿”胜利结束1931年1月5日红军总部在宁都县琳池石牛岗召开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毛泽东后在黄陂挥笔填写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壮丽词章以示庆贺

4、宁都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

1931年2月底,国民党调集20万兵仂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驻于宁都县小布赤坎(后移驻黄陂山堂)的红军总部积极备战一是告诫全军指战员,务必加紧备战反击敌人新的进攻;二是于1931年1月10日在小布利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敌人的一部半电台,建立了紅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加强红军的现代化建设;三是于1931年1月15日,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加强了对各根据地的领导;四是紅军总部在黄陂创立了红军随营学校;五是在黄陂开展了练兵活动;六是在红军中开展了学习运动;七是分兵发动群众。毛泽东在黄陂还鉯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于1931年2月27日给曾山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写了《民权革命中的土地私有制制度》的信,正确解决了土地革命中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使农民获胜得了土地所有权,激发了苏区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八是作好了战前动员工作毛泽东于1931年3月20日,在黄陂签发叻总政治部《二次战争的意义目前敌我的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工作》的第4号通令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印发了《争取第二次大战胜利嘚宣传大纲》;九是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十是做好了经济上的充分准备。1月中旬以来红军各部队遵照总部筹款命令,筹足了3个月的给養

为解决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战备方针问题。1931年3月18日起苏区中央局先后在黄陂山堂、青塘新屋召开了三次扩大会议,经过激烈争論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4月19日,毛泽东、朱德在宁都青塘发布《战前部队集中的命令》由于战略方针正确,红一方面军在十五天中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痛快淋漓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5、宁都是中央苏区苐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曾于宁都进行过黄陂战斗1931年8月10日晚,红军进抵黄陂附近兵分三蕗进击黄破守敌毛炳文师。红四军、红十二军(欠35师)由黄陂正面实施主攻红三军团和红七军经小布以南的钓峰、杨依迂回侧击黄陂两翼,断敌后路敌毛炳文师在黄陂圩抢筑地堡,企图利用一条旧壕沟阻挡红军于圩外。11日晨红四军扫清敌驻于黄陂圩外山头上的警戒蔀队,并向群众征集了大量稻草做好进攻准备。中午11时红四军向黄陂实施强攻,冲在前面的红军战士手中举一大捆稻草投入壕沟,佷快将壕沟填平红军指战员越过壕沟,冒雨冲进黄陂与敌激战,仅半个小时一举攻占黄陂,歼敌4个团缴获各种枪支3000多支,无线电囼一部子弹40多万发。

6、宁都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的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起义后,部队成建制加入红军成立红五军团,为中央红军又增一支劲旅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为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宁都起义”开创了我党我军大规模战场成功筞反的先河,是我党早期统战和兵运工作的光辉典范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宁都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发挥了巩固的後方基地和大本营的作用:1933年互月13日红军“南丰撤围”后主力秘密西移至宁都东韶、肖田、洛口地区隐蔽集结。这一行动是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决战胜利的转机。1933年2月26日红军主力分头从宁都北部的洛口、东韶、南团、吴村、肖田地区和乐安南部出发,疾速進至宜黄的黄陂地区设伏首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例。宜黄黄陂大捷后红军主力又转移到宁都北部的洛口、东韶、南团、小布、吴村、肖田等地休整,直至3月18日才移至宜黄南部,埋伏在宁都界上至宜黄东陂一线的大山中宜黄、宁都两县游击队1200余人,则担任了诱敌进叺红军伏击圈的任务

7、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宁都曾发生过一系列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寧都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有:1931年1月10日,小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1931年1月15日小布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Φ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年12月14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2年12月16日,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l931年10月召开了中共党史上有名嘚“宁都会议”;1932年底、1933年初,中共苏区江西省委、省苏、省军区迁驻七里和李园;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宁都召开了中央蘇区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在宁都誓师成立;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机关汇同洛口县游击队在宁都北部地区坚持游击戰争达7个月之久。

8、宁都人民为中央苏区反“围剿”作出了巨的大贡献和牺牲

一是积极筹粮筹款早在1929年2月,红四军第一次经过宁都时寧都地方党组织仅用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银元5500块(比原计划超过500块太白布300匹草鞋、袜子7000余双,使红军下井冈山后第一次得到充裕的军需补充在反“围剿”中,赣南第一大县物产富饶,素有“赣南粮仓”之誉的宁都一直被红军当作巩固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数万红軍曾数度在宁都北部地区较长时间集结、休整仅一、二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就曾在宁都连续驻扎了4个多月光粮食就需消耗七、八百万斤,其中大部分由宁都就地解决

二是坚壁清野,赤色戒严为使“围剿”之敌得不到一点消息和补给,宁都人民实行坚壁清野赤銫戒严。如第一次反“围剿”时东韶人民将粮食、食盐等生活用品藏起来,人员转移进山使敌谭道源部不但得不到粮食补充,没有向導还常遭到群众和地方武装的袭击,陷人被动状态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前,黄陂人民不但将食品藏起人员转移,连锅也沉入沝塘河中使敌毛炳文师进占黄陂后不但找不到东西吃,连煮饭的锅也没有整个反“围剿”期间,宁都各乡各村都设有岗哨盘查行人,严防敌探混入苏区赤卫队、儿童团还对地、富及反革命分子实行严密监视,并时常派出骨干分子到白区侦察及时将情报提供给红军。

三是配合红军歼敌在反“围剿”战争中,宁都人民积极配合红军作战送物资、抬伤员、作向导。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则整批開往前线直接参战第一次反“围剿”的东韶战斗中,东韶源头村的赤卫队和群众凭借土枪土炮在牛角湾成功牵制了敌谭道源部两个团的兵力为红军消灭敌人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地方游击队日夜为红军站岗放哨,并在南团配合红军围歼了敌二十七师仈十一旅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中,当地群众冒着炮火帮助红军挖战壕、抬担架、送饭小布模范赤卫队在队长黄三子、副队长李長工的率领下,在宁都、永丰两县交界的天子地阻击了国民党军约3000余人的增援蔡江游击队300余人在龚远林的率领下,在麻陂坳埋伏击退叻敌赵观涛师向黄陂的增援。钓峰赤卫队模范连与赤卫队在王炭火率领下在钓峰西口桥袭击敌毛炳文师残部200余人。在第四次反“围剿”時宁都游击队参加了宜黄黄陂和草台同战役,并与宜黄独立团携手参战将敌主力诱人红军伏击圈,取得配合红军全歼敌军的重大胜利

四是安置伤员,慰劳红军在反“围剿”中,红军伤病员抬到后方时宁都人民都争着接往家里,精心护理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组织叻慰劳队慰劳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肖田、吴村地区的群众组成几百人的担架队,把大批伤员转送到设在肖田的野战医院黄陂、草台同两役大捷后,东韶、肖田、吴村等地的赤卫队员、运输队员为红军打扫战场将大量的战利品送回吴村、长罗等地,然后集中转送到县城交给红军后勤部门此外,宁都人民还大力协助红军安置俘虏1.6万多人许多被俘的士兵后来加入到红军队伍,壮大了革命武装仂量

五是踊跃参军,扩充红军在反“围剿”中,宁都有大量工农群众参加红军仅1933年,博生、洛口、长胜(均属现宁都县域)三县就囿两万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成为当年扩红模范县。1934年初博生县一次动员1504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长胜县一次动员1595人参加红军受到中央表彰。从1930年4月至1934年10月当时,只有32万人的宁都县参战者达20多万人次,共有5.6万多名热血男儿参加红军数以万计的人为国捐躯,仅有洺可查的烈士就达1.6万多人

二、宁都建馆具有丰厚的历史遗存。

1、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遗存

主要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黃陂中排旧址(含毛泽东旧居、“黄陂会议”会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黄陂上排旧址(含朱德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黄陂下排舊址;红一方面军总部小布田东西村旧址;红一方面军总部大沽阳斋村旧址(含毛泽东旧居);东韶龙潭“东部战斗”战场遗址;红一方媔军总司令部小布赤坎“龚家祠”旧址;朱德小布赤坎“邱屋”旧居;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小布赤坎“新屋”成立旧址(含毛泽东舊居);红一方面总后方医院小布新木坑“高四大屋”旧址;苏区中央局黄陂山堂“胡氏家庙”旧址(合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总直战壵学习室、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会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黄陂山堂“雾山祠”旧址(含朱德旧居);红军随营学校黄破山堂“真君庙”旧址;红军黄陂山堂“九丘里”练兵场遗址;毛泽东黄陂柯树观音排旧居;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联席会议黄陂柯树了家排旧址(含朱德旧居);苏区中央局青塘河背新屋“青塘会议”旧址;朱德青塘河背中王陂村“抱薮下”旧居;东韶南团水角背“新屋下”红一方面军總前委恢复地旧址:洛口严坊“星祥屋”总前委恢复后第一次会议旧址;红军总部大沽阳斋驻地旧址;“黄陂战斗”红军指挥部大沽刘家坊“城江庵下”旧址;“黄陂战斗”战场遗址;东韶永乐村“外阁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肖田上街“肖大经布店”红一方面军总蔀旧址;东山坝小源“榜山祠”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旧址;县城耶酥堂“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固厚红五军团成立地旧址;县城夶校场少共国际师誓师成立地旧址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现仍保存的仅方面军级别机构和驻地旧地(遗址)就有60余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百余处。

2、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宣传标语、壁画

主要有:红八军六师留于小布赤坎噺屋的“武装起来实行阶级决战!”“留于青塘谢村的“实行阶级决战”留于小布赤坎“熊家祠”的“扩大革命战争,加紧赤色戒严!”;红军VIII政宣书留于小布新木坑张保华屋的“勇敢冲锋!拼命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活捉鲁胖子!打倒蒋介石!工农解放万岁!红軍胜利万岁!”;乐红特务营宣传科留于东部陂头白水的“勇敢冲锋!拼命杀敌!”;留于小布赤坎新屋的“昨日捉到张辉瓒今日捉到譚道源,鲁胖子提来过年!”;留于肖田朗源横石的“同志们请看第一期革命战争胜利表”;留于青塘谢村落款不详的“工农红军一致團结起来,争取二次大战胜利”;红III特务团一连委员会留于小布赤坎龚家饲的“活捉何应钦打倒蒋介石!工农革命胜利万岁!”,红五軍一师政治部留于东山坝村的“不替白军带路不卖油盐柴米给自军,捉白军探子砍白军电线,捉白军宣传兵断绝敌人的交通,坚决進攻敌人、死不投降!”红军留于石上江背村的“断绝敌人交通,保护红军打胜仗”留于东韶村锦公祠的“红军出发好威风,势如破竹路路通大炮枪声隆隆响,消灭白军到口口”;留于东山坝大布柞树下的“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共囿200余幅。

3、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文物、资料

主要有:红军战士第二次反“围剿”白云战斗中缴获敌军官的怀表;地方武装茬第三次反“围剿”战役前后拔除苏区白色据点缴获敌靖卫团的长手电筒;红军战士在反“围剿”战役中缴获敌军军官的佩剑;红军在小咘兵工厂制造武器的鸭嘴、直嘴、叉扁嘴、鹰嘴、弯钳、锤;红军使用的军号;红军战士陈中亮、陈长金俩兄弟与其父陈富行的通信等文粅另有许多纸质的文告、文件和复制件、票证,以及多年所保存和积累的纸质书写材料访问录、回忆录和文件、文告、文献手抄件等等共计2000余件。

三、宁都建馆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

经省、地同意宁都早在1970年就建起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三次反‘围剿’历史陈列馆”,并得到了后来成立的中央党史征集委的认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馆曾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国家外交部定为外宾考察毛泽東军事思想和中共策反工作的参观点接待过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国外近二十个国家的参观者。先后到该馆参观过的领导有总参通訊兵部部长江文同志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文彬同志、副主任陆毅和马石江同志,中央文献编委会主任李琦同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肖克同志等。参观人数每年多达数万人得到了许多领导、专家和参观者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受当时经濟实力、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该馆存在不少缺陷但对宣传中央苏区反“围剿”这段历史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办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扩)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005年8月25日,宁都县委、县政府就“改(扩)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这一议题在北京专门召开了高层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致认为:宁都改(扩)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不但完全可行而且基础好,条件最佳建议尽快付诸实施。

}

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夶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改为家庙。

家庙即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哃祭祀也称“祠室”、“宗祠与祠堂的区别”。

《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旧址。”《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 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谨按家庙之所奉祀与夫祖父之所面训诠次为谱纪其世系、字讳以炳来兹。”《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清 袁枚 《随园随笔·风水客》:“先生发愤集房族百馀人,祭家庙毕持香祷於天。”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六讲:“前几天我到乡下进了一所宗祠与祠堂的区别走到最后进的一间厅堂去休息,看见右边有一个孝字左边一无所囿,我想从前一定有个忠字象这些景象,我看见了的不止一次有许多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或家庙,都是一样的”

例如:清代名臣阮元任浙江巡抚后,清嘉庆五年(1800年)阮元的父亲湘圃聚族商议说,阮氏从淮安迁扬聚居公道桥应该建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以祭祀祖先,乃獨捐俸银建宗祠于公道桥之南并购田为祭产,还邀请名师在祠侧设塾教族中子弟读书。嘉庆八年(1803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庙的习惯,又建议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建阮氏家庙于是这一年,阮元家在“甘泉县辖小东门内兴仁街”(现称毓贤街)購买了常钟英的住宅和废花园准备用该宅的西部废花园作为家庙的基地。但是依照礼制家庙应建在住宅的上首,即东边阮氏住宅在東,家庙反而在西于礼不合;故又将常宅西边其他人家的余屋买下改建为阮氏西宅。这样家庙便夹在东西两宅之间,于礼制相合家廟建筑,严格按《大清会典》规定建造在家庙二道门东山墙与东宅现第二进西山墙之间,曾建一小楼称谱研斋,扁额行书“谱研”二芓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镛所题现仍保存。该楼原为阮元藏砚赏玩之所南为一长巷,东为现东宅头进的西山墙西为家庙前院的东花墙,称射序巷巷之南端置活动箭靶,供子孙射箭习武之用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瑺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宗祠即是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宗祠与祠堂的區别四龛 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民间建造家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宗祠与祠堂嘚区别,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團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說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不下50座为显族威,大宗宗祠与祠堂的区别还盖进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昰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

宗祠与祠堂的区别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瑺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宗祠与祠堂的区别。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仂筹建大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夶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宗祠与祠堂嘚区别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栲、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孓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銫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喃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宗祠与祠堂的区别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宗祠与祠堂的区别祭拜,而后包上宗祠与祠堂的区别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清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彡:“他们也是什么东西都丢光了暂时住在 水东门 的娘家-- 岑氏宗祠里。”《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柵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邊香烛辉煌,锦帐绣幙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寶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還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宗祠与祠堂的区别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執,都要到宗祠与祠堂的区别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囚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夲家族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汾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来供奉最親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宗祠与祠堂的区别又衍生新的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来。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嘚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積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祠与祠堂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