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含有文和达天水两字的对联联

  《联律图谱》(转载)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19:22:26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又一体】
  上:○○●●○○,○○●●○○●。
  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对联的艺术》转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21:07:28    
【遣词的技巧】      
遣词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的用词在形和声上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古汉语中,一般地说,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故遣词的技巧就包含着用字的技巧,属于遣词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转类、混异、叠词、飞白、拟声、双关、用数、衬托、夸张、比喻、借代、比拟、假称、用典、隐切、对反等等。         【析字】因为中国汉字之结构独特性,将汉字化整为零(拆)、化零为整(拼)的一种手法。         1.化零为整: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         2.化整为零:踏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         上联就是把“磊”字分成三个“石”的角度而言,下联就是把“出”字分成两个“山”的角度而言。         3.两者混合: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在这副清朝禁烟衙门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前拼后拆。          【同旁】将偏旁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         1.竖同:烟柳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广东虎门这副对联所用手法就是竖同。上下两联“烟、炮”同“火”旁,“锁、镇”同金旁,“河、海”同“水”旁,“堤、城”同“土”旁,“柳、楼”同“木”旁。         2.横同: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此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3.叠架:木林森/火炎焱         叠架即把各部分都相同的字,按其相同部分的多少,依次排列叠加成列,此上下联即是如此。          【同韵】上联的字都属甲韵,下联的字都属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属某韵。         例: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相传上联为一郡守所出,五个字皆入声(平水韵:入声一屋韵),下联为徐希所对,五个字皆平声(平水韵:平声八齐韵)。         【转类】严格说仅指一个词语由一类活用作另一类的情形。         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上联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下联出自《说苑.贵德》。联中第二个“衣、食、风、雨”,由名词活用作动词(都读去声),就是严格的转类。          【绕口】把两个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内交错反复。         例: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父读FU(去声);戊读WU(去声),声不同而韵同,读快一些“父”与“戊”就有些混扰而绕口。         【混异】故意把音同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使听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谓之混异。         例:鸡饥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         相传为宋代贾仁赴京赶考路过一家农舍时被一老翁所难而后终于所对之联,每联用了三组,每组两个同音字。(上联:鸡饥、盗稻、童筒,下联:鼠暑、凉梁、客咳)         【飞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说:“明知其错故意效仿的,名叫飞白”。         例:《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         清初苏州秀才韩慕庐未取进士前,曾在一馆任教,该馆主人虽识字不多,却也常亲自上课,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篇,把其中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毋”字读作“母”字 ,适逢一名士路过,暗自发笑,以为是韩先生所教,于是高声念出上联,韩恰巧回馆,略一沉思对出下联。《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传为孔子所作。解释《春秋》的有《左传》、《毂梁传》和《公羊传》,合称三传。名士将错就错,将“母狗”直接取代“毋苟”,是为飞白。          【叠词】就是将某个词语加以重叠         例: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题于杭州西湖湖山春社这幅联,上联“翠、红、处、莺、燕”,下联“风、雨、年、暮、朝”每一个词语都重叠了,这些词若不加以重叠,读起来话也不通;重叠之后,便自然顺畅,由此也可见叠词的一些功用。         【拟声】通过摹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小锣声如“当”音,小钹声如“庆”音,大钹声似“且”音,大锣声似“狂”音,由此可见拟声联之趣。         【双关】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两个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前同其子女告别而作。需要注意的是双关在关顾两个不同事物时,因要表示两个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词性或者不同的结构。如此联的莲(怜)梨(离)等,是名词活用到动词,而双关又多用谐音,如橹速(鲁肃),帆快(樊哙),笛清(狄青),箫和(萧何)等。         【用数】主要是指在联中巧妙地嵌入数字         1.省并:收百八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         省并即省略和并写之意,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此联,上联“百八”表示“一百零八”,就省略了“一”和“零”。下联“卅六”表示“三十六”,“三十”就用了“卅”这样一种并写形式。          2.取整:瑰宝增辉三百字/石碑永寿二千年         取整即只取整数之意,此联说的是云南曲靖《爨宝子碑》。该碑共388字,立于东晋四年(405),距年不到1600年。为便于对仗,且合平仄,这里用“三百”、“二千”,就只取整数。         3.化零: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化零即将一个整数变成零散的数,此上联的“七”和下联的“尺”都是整数,而“三双一只”和“九寸十分”,就是零散了的数了。         4.积算:二七慈悲喜舍身/四八庄严微妙相         积算即两数相乘,意用其积。此联题于长沙岳麓山寺观音阁。上联“二七”,即“一十四”,指观音出家的年龄。下联“四八”,即“三十二”,指观音的化身。二者都是用其两数相乘之积。         5.代名: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代名即以数字代名称,此下联的“九”和“五”,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位名
       【衬托】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         1.正衬: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正衬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此联为江西吉安文天祥祠。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         2.反衬: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         反衬即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此联题于浙江上虞虞姬庙。高后:即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吕后何及虞姬!这就是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达到反衬作用。         【夸张】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1.直接夸张: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直接夸张即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此联上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讲龙王夜宴,以星作灯,以月为烛,菜肴像山一样堆着,酒像海水一样多,装东西用大地作盘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         2.间接夸张: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间接夸张也可称衬托夸张,即用他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其程度,此联题于湖南某地一祠堂上。说站在它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反过来说这个祠堂之高,也就可想而知。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         1.明喻:江城如画宜初霁/风月无边似旧时         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来表示,对联中多以“如、似”代替“像”,此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中的“如画”,就是明喻。         2.暗喻: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         暗喻是将“像”这类词语直接用成“是”之类的词语,此联题于广西阳朔山,上下联中的“作”和“为”意思相当于“是”,也是两个暗喻。         3.借喻: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此联题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         【借代】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         1.代物: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         丝竹,本指琴弦和箫管,此代乐器,是部分代替全体。         2.代人: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         此联题于某地项王庙,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时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同饮,击筑而歌,后此歌入乐府,史称《大风歌》,此代刘邦,是以歌代人。         【比拟】以一物拟另一物,或者以物拟人,以人拟物。         1.以人拟物:鱼所肉所麻将所/猪公狗公乌龟公         此联相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郭亮所作,联中将欺压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绅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拟物。           2.以物拟物: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         联题于云南昆明市东的金殿,金殿在鸣凤山上,鸣凤山亦称鹦鹉山。“凤凰”和“鹦鹉”本为山名,这里说它“鸣、醉”,就把它们由无生命之物拟作有生命之物。         3.以物拟人:江声犹带蜀/山色欲吞吴         此联题于镇江焦山关帝庙。带蜀,显出对蜀国的情感。“犹带蜀”与“欲吞吴”,也使“江声”和“山色”具有人一样的感情。          【假称】故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          例:入吾门千差万错/要我诊九死一生         对联为嘲一庸医所作。作者以庸医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门找他冶病,讽刺辛辣异常。         【用典】《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         例:鹿野沉舟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某地项王庙之联。“鹿野沉舟”讲的是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事,鸿门斗碎指鸿门宴事。巨鹿之战,显出项羽成王业的兆头;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终为刘所灭,这里就用了两个这样的历史故事(典)。          【隐切】不将要讲的事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         例: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宋时京口名妓韩香所题,擒虎,乃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乃唐代文学家韩愈。两人都姓韩,作者想切的也是“韩”,但“韩”字都没有在联中出现,这就是隐切。          【对反】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手法         例: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古时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时长时短,没有一定,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对反。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组句的技巧〗           组句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的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组句技巧的,有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换位〗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以适应某种需要。           1.一联单换: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           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上联中的“梅黄”,即可作梅子黄时解,亦可作“黄梅”解。此换位作“黄梅”解则是为使“梅”同“李”相对,“黄”同“白”相对。           2.各联自换: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是“松”的代称。下联“重九”,也换位作“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重字隐含数,代指数词。           3.两联互换:子将父作马/父望子成龙           两联互联即换位在上下两联之间进行,即上下两联的词都在相同位置互换,下联的“父”与“子”就是上联的“子”与“父”的换位。           〖嵌名〗把某些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嵌入相关的地方。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于韩江酒楼联,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串组〗将本来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           1.直接串组: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由三个国家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这类串组有两个特点:一、它只是零散名称而不完整句子的结合,这就可以同“集句”区分开来。二、它单独成联而不是只作联中的一部分,这又可以同“列品”区分开来。           2.间接串组:白头翁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宛若云母天仙           上联“白头翁、将军、国老”都是中药材名,在“白头翁”和“将军国老”之间,加入了“不愧”词语,下联“红娘子、云母、天仙”也是中药材名,在“红娘子”和“云母天仙”之间,加入了“宛若”词语,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定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           〖分总〗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           1.先分后总:雪月梅花三白夜/酒灯人面一红时           上联“雪、月、梅花”是分述,“三白”是总述;下联“酒、灯、人面”是分述,“一红”是总述。           2.先总后分: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上联“三绝”是总述,“诗、书、画”是分述。           〖缺如〗《论语.子路》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           例: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           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缺如原意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           〖重言〗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           例: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上联的“点”和下联的“头”都重言了三次。           〖两兼〗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连讲。           例: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           相传为李东阳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又解微风),使联意变为:柳树下面微风和。这里的“阳、惠”二字,都是两兼。           〖层进〗就是对联用语层层推进。分逐层递增与逐层递减。           1.逐层递增:坐,上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逐层递增即意思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此联相传为郑板桥游镇江寺时与势利眼主持的对答,总共分三个层次,一是“茶”对“坐”,二是“敬茶”对“上座”,三是“敬香茶”对“请上坐”。层层推进。           2.逐层递减:大伯手中摇羽扇/家君头上戴鹅毛。读书作文临帖/传呈放告排衙。 读书宜朗诵/喝道要高声。 七篇古文/三十大板。 <
       〖连珠〗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亦称联珠。           1.句句连珠: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           2.词词连珠: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           3.复合连珠: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           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连珠,“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连珠。           〖越递〗分别跨过数量相同的字,并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           例:铜山县,山阳县,阳湖县,湖南从九/铁宝臣,宝瑞臣,瑞鼎臣,鼎足而三           上联“山”是“铜山”一词的末一字,跨过“县”去作“山阳”一词的开头,以下类推。           〖虚字〗一联中巧妙使用虚字(非衬字)成联的情形。           例: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洪承畴在作明朝重臣时,曾题一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洪氏后来投靠了清朝,引起世人侧目,有人在他题的对联末尾,各加一个虚字。矣,表已然语气,用于此谓事实如此。乎,表疑问语气。这么一用,洪氏所谓“臣节如山”便成笑柄,从而遭到蔑视性的否定。           〖拆词〗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又作词组用。           例:无锡锡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上联中的“无锡”,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没有锡”,是个动宾词组。下联“平湖”也是如此,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与湖平”,也是动宾词组,这就是拆词。           〖回文〗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上下联就是全句逐字反读而成的,而且是从不同角度讲同一事物。           〖列品〗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           1.具体列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列十二地支,下列十二属相,此较为具体的列品。           2.抽象列品: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           上联列举的“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乃曾子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下联列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孔子所授科目,这些事物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抽象。           3.逻辑列品: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貌/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此联题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下联“尧舜禹汤文武”,就是按历史先后排列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           〖互文〗两句话只有互相参合才能正确理解。           例: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此联是挽周恩来同志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是说生就为国家,死才为人民,而是说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功同山岳,德同湖海”,也不是说只有功才同山岳一样高,只有德才同湖海一样大,而是说功德都同山岳一样高,同湖海一样大。这就是互文。这同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只能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情形一样。           〖绘态〗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           例: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冯梦龙《古今谭概.戏吴主事》云:明孝宗年间,吴江任刑部主事,差还复命,主掌朝庭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告诉他说“现在是挑选一省行政长官之晨,朝见皇帝声音要洪大,起身不能背对着皇上走。”次日上朝,吴江果然尽力提高噪门,且无抑扬顿挫,又横着从御街西边走下去,皇帝看了忍不住发笑。同僚杨茂云于是戏作此联,以侃其景。           〖歧义〗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特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           例: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对联传为明人祝枝山所题,由于停顿的地方不同,就有两种理解:           1.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是不好的。           2.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又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完全是好的。           〖巧辞〗运用不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境界的方法。           例:月圆/风扁 凤鸣/牛舞           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年著名。13岁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上联。客问戴大宾下联,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以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于是又出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若滥用则易陷入对仗不工时的自我诡辩。           【出处〗引用余德泉著《对联通》,湖南大学出版社。           
  《楹联大词典》(转载)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22:15:28      【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         2.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         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 黑/白 长/短 男/女 天/地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句: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 碧/翠,白/素 红/赤 孤/独 中国/神州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 [山]静似太古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例:花重[锦]官城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重字】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对“世[界]“          2.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3.异位互重: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4.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切】楹联写作专用术语,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例: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 (居庸关联/切地) 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济南趵突泉/切景)        【叠字法】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反复法】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复叠法】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方法。         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         1.句与句联珠:例:水[车][车]水         2.词与词联珠:例:水车车[水],[水]随车        【拆拼法】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将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         2.合拼: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组合成其他字。例句:(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鍾&         3.复合:将分拆与合拼同时使用的技巧 例:孔&夫&子,孟&夫&子,(二人)皆&仁&者也        【加减法】将某副楹联出于特殊需要增加或减去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方法         1.加字: 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减字: 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挽联)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联)        【设问法】一种将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楹联方法         1.设问作答: 例: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2.设问求答: 例: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3.设问不答: 例:磨砺以顺,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谐音法】一种利用字词同音的特点,便联语语意双关,能作出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利用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      
  【多音法】利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一个字在联中音调变化的方法         例:好[hao上声]读书不好[hao去声]读书/好[hao去声]读书不好[hao上声]读书         例: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长[chang阳平]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     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行[hang阳平]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            【同音异字】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运用于联语中的一种方法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例:[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例:[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异字间用: 例: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场合下,在联语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漏写的字表达创作主旨的一种方法         例: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 [故意隐吉,生二字,来嘲讽叫吉生的庸医]         【制谜法】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图,在楹联中不直说而隐寓于上下联语的方法         1.联中隐物: 例:万顷波涛乘骑过/不胜将军弃甲逃[上意指“海马”,下意指败将(酱)]         2.联中隐事: 例: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意指开门大发]         3.联中隐物指事: 例: 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指笛、下指梦]        【两读法】一种利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经过精心构思,造成两种读法不同,联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注: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悦,祝微笑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 例: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 例: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为王维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 例: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前句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句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 例:久病始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 例:沧海横流,云蒸霞蔚/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 例:《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         6.集人名: 例:孙行者/祖冲之         7.集药名: 例:[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双关法】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 [刀具店对联]        【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拟人法】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映衬法】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之联]        【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镶嵌法】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四大金刚)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举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韩江酒楼联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     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综合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注: 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帝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 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     上联有意漏写八字,隐含忘(王)八,上联故意漏写耻字,寓“无耻”之意            【结尾声明】以上楹联类知识由于系本人寻章摘句,更加上不少个人浅见,误差之处难免,故只作为参考之用,欢迎广大联友批评指正。        
  『对联雅座』对仗浅谈(转载)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20:36:54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斑竹浅语】:对联起源于酒令、进化于骈文、游龙于汉赋、脱胎于律诗。联律中的对仗概念无疑是从诗律中的对仗概念汲取精华,再逐渐摆脱律诗中五言、七言的单句短联约束,进化为八言九言错落有致的长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要了解联律中的对仗概念,就不能不对影响其最大的诗律对仗也略为涉猎。        【资料来源】:《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 花城出版社,李新魁编著。        
  『对联雅座』 [对联常识]浅说对课(转载)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19:55:07
         对课,说是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或者说作对联。     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对课盛行过一千年         对课到底出现于何时,尚无确考。至迟不得晚于唐开元年间。其时官修的类书《初学记》,各卷每节皆有“事对”一项,置于“叙事”之后,“赋”、“诗”之前。多为二言对,亦有三言、四言、五言者。如卷一天第一之“覆盆,转毂”、“玉仪,铜浑”、“杞国忧,秦密答”、“白鹤云,黄雀风”,雾第六之“邓公呼吸,猛兽吐嗽”、“青山青天,四塞四起”,卷九总叙帝王之“忠恕无过言,仁厚有智量”,卷二十六饼第十七之“刘子扬知盐,何平叔凝粉”等等,每节皆有数对乃至数十对之多。         “事对”一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何以不说南北朝即有对课呢?这是因为其时尚未用以进行教学。《初学记》则不然,其编纂目的,就是为玄宗诸皇子受教“学缀文”时“检事及看文体”之用。这一点,《大唐新语》九说得很清楚: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即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还很盛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初学记》为“学缀文”时“检事及看文体”而编,所“缀”之文,主要就是骈体文。不排除学作近体诗,但若说习作对联,则为时尚早,因为其时尚无此种意识。可以这么说,对联产生以后,那就兼而顾之了。         对课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属对”。其特征是一人出上句,一人对下句。在教玄宗诸皇子时,若用了属对的方式,那就可以认为此时已产生了对联的雏形。但《初学记》对此并未提及,《大唐新语》之言“检事及看文体”,也只是让诸皇子将书放在身边以备随时翻检,即使列出了许多“事对”的例子,仍看不出有将其中任何一对独立运用的意思,因此“事对”部分,不仅不能以对联视之,就是对课,也还处于原始阶段。         唐代确实已有属对。唐宣宗以“金步摇”三字“请求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相对而得宣宗赏赐,此即一例。这种属对,虽可以三字联视之,因与教学无关,不属对课范围。         由唐至宋,对课逐渐发展,且结合属对的方式进行。明代吴兴人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有如下记载:         刘珙少时,谒梦于大乾惠应祠。金牌上有“曲巷勒回风”五字,未晓所以。迨登第,除诸王宫教授。一夕,上幸宫邸,问诸王何业,珙答以“属对”。时月照窗隙,上曰“可令对“斜窗拗明月“。”诸王方思索间,珙遽对以“曲巷勒回风”。上曰:“此神语也。”         刘珙,字共父,北宋末登进士乙科。绍兴中迁礼部郎官,孝宗朝拜参知政事,官终观文殿学士。此条明言其作“诸王宫教授”后,曾教诸王“属对”,属对与对课,在这里就融为一体了。属对进入对课,不仅增加了对课的活力,也推动了对联的发展。         元明时代,对课已比较盛行。《春明梦馀录》言及明阁臣为太子授课,“皆有对偶之句”,且“由浅渐深,由近及远,比物连类,触发颇多”,这种教授方法正是对民间私塾教授方法的继承。阁臣还“将旧对佳者集为一帙,恭候东宫(即太子)时取观览”,足见对对课的重视。郎瑛《七修类稿》说有人曾以“人间自古无仙骨,地上于今有凤毛”一联“课徒”。而阁老袁元峰十岁时,县令审里役于清道观,元峰随父前往,县令问他“曾习对乎”,又出“三清殿上飞双鹤”一联使对,元峰对以“五色云中驾六龙”,被县令称为“神童”。袁元峰年仅十岁,对对子的水平就这么高,实属难得。而宋代以来,诸书所载之“神童对”比比皆是。其中不免有虚夸成分,但真实的情形亦当不少。这些的所谓神童,能如此敏捷地对出好对子,同他们从小就受对课训练,是分不开的。         清代,对课在私塾中更是随处可见。直到清末,还是如此,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如下叙述: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民国期间,私塾在乡村中还维持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对课也延续了下来。其时离解放已经很近了,等到新学取代旧学,对课便随之消失。         二、对课的方式与要求         对课进行的方式,往往因师而异。仅时间安排就有很大的不同。有每天都进行对课的,鲁迅先生当年就是如此,只时间在晚上。有每旬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的,私塾一般都是这样。这里主要讲讲一般的情形。          私塾的写作日期,一般都定在每旬的三、六、九或三、八几日,由老师定入馆规,相当于列入而今的课程表之类,按时进行。到了写作的日子,老师便将分别拟定的文题、诗题和联题,用纸条写好,交给学生,并分别讲解题意与要求。有数人一题者,也有一人一题者。对课也有指定几个人同时对一个联题的,但不准交头接耳。各人写好之后,就坐在座位上,等待交卷。交卷的时间,作文加作诗,以半天或者一天为限。对课则视联题的长短、难易而定,按刻香一寸、二寸或三寸的都有。有时钟的老师,亦按钟点计。从这一点看,对课进行的方式,显然是受时钟的影响,或者说是从“诗钟”那里按过来的。在写作时间里,有时也允许学生到外面散步,以便“得自然之助”。         对子对好之后,老师当面阅改,作批评表扬。对得有毛病的,老师一般都启发或帮助学生改正。对不出的,通常责打手心。对得好的,老师或予以口头勉励,或叫年长的学生抄录张贴,以作展观。能得如此,学生自然感到光荣和鼓舞。         对课的要求,视学生程度而定。学生初学对课,塾师的联题都比较简单,通常只是字对。字对包括单对和多字对。单字对就是一个字对一个字。如塾师出“雨”,学生对“云”;塾师出“地”,学生对“天”。多字对,这里指处于单字对和句对之间的对仗,包括两字或两字以上的词和词组。单字对练习一段之后,便可进入多字对。多字对从两字开始,循序渐进。如师出“麟角”,生对“凤毛”;师出“青枝”,生对“绿叶”。明沈德符《野获编》辑“京师人以都城内外所有作对”的一条材料,由三字对至八字对,都在多字对的范围。如以“单牌楼”对“双塔诗”,以“白靴校尉”对“红盔将军”,对“麻姑双料酒”对“玫瑰灌香糖”,以“京城内外巡捕营”对“礼部南北会同馆”,以“秉笔司礼佥书太尉”对“带刀散骑勋卫舍人”。这条材料缺六字对,并非世间没有六字对仗,也许是京城内外没有找到六为名且能成对者。         对课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容上便开始对学生提出要求,这就是应当有志气,有喜气,有吉祥气,有功名富贵气,宏大而不偏狭,表现出忠爱仁厚的性情,忌萧瑟语,忌不祥语,忌杀伐语。高明的老师能寓道于教,特别注意艺术与思想的结合的。         十一二岁的学生,一般都读了若干本启蒙读物。程度高一些的读到了四书。喜欢对课的,还读过一些赋文如《北山移文》、《滕王阁序》、《赤壁赋》、《岳阳楼记》之类。由于朝夕不离,死记硬背,在朗朗上口之后,又加上老师的点拨,也能渐渐觉悟,闯过平仄这一关。又由于脑里塞了许多典故,聪明的学生到十五六岁时,便能在社会应酬中,作出比较好的春联、喜联、寿联、挽联之类的应用联了。         对课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亦可以在课外进行,不择地亦不择时,只要方便;字对句对也并不都分得很死,只要对象合适。      
  『对联雅座』 [对联常识]对联源流(转载)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 19:29:04
       对于哪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诸多辞书在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后蜀孟昶(919—965)的桃符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其一,前面已经说过,楹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定哪是首联缺少必要的依据;其二,翻翻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题桃符要早得多。下面列举数条,不必论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联是不是首联。         后唐范质有一题扇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新唐书&#183;李泌传》载李泌答对宰相张说的联语是: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667-730]出句)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李泌[722-789]对句)         清人编的《黄鹤楼楹联》中吕洞宾的题联是: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草堂苦读经书。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福建《霞浦县志》载,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宋尤袤《全唐诗话&#183;卷之四&#183;温庭筠》载,温庭筠对李商隐言: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太宗题书藏晋词的联语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183;石菊影庐笔识&#183;学编七十四》载,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481-539)罢官不出,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联云: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元会稽翰林林坤辑《诚斋杂记》卷下也有同样的记述,只不过续联首句为“落花扫更合”。          对于刘孝绰兄妹的题联,曾伯藩先生在《对联起源考辩》一文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楹联起源问题作了深入考证,认定是可信的。他写道:“刘孝绰兄妹题联事是完全可能,确实可靠的。”“无论从理论或从实际来说,都足以证明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而所谓‘对联起源于孟昶所题十字春联’,或者说‘对联只能产生于律诗成熟以后,只能产生于五代’等等说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述联语,有的题于扇面,有的题于书间,有的口头答对,有的题于名楼胜迹,有的题于中堂,有的题于门旁……;它们或表悠闲自得之情,或抒大丈夫之气,或应对显才,或赋一介寒儒清苦自甘之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楹联已普遍运用于世。         石中元、石中才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由此可见,首联的出现,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哪是真正的首联,则是难以确论的。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183;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尚书&#183;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183;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          
  对偶句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楹联,有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独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块字,这种字体,方正大方,整齐美观;它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将汉字书写成文,便往往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这样特殊的文字,当赋予其一定的创作意图,组成对偶句子,书于楹柱、门旁……即成楹联。中国的楹联,仅从字形上来说,就使世界各国其它形式的文字难以与之同列。          第二,对偶句之成其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其书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十写道:“马鉴《续事始》载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术,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上述若干记载,谈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了人们当时写作楹联的用具和材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题写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驱邪镇鬼,或者用作祈祷吉祥,这尽管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桃版、桃符样式及其上的题词,就是楹联的滥觞,故崔俊夫纂编的《大中华楹联菁华&#183;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从对偶句成为楹联的上述两个客观条件来看,“神荼、郁垒”或“元亨、利贞”之类的二字联语,都可以视作是对联的起始,显然对联的出现是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的。          第三,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作者:李岫春 录校:恶人谷珠楼 )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胡皓两字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