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小摄影师后续里面小男孩是怎么看高尔基的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插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聪明、懂礼
(一)细读感悟第1段
1、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始,也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读一下?
2、小男孩一出场,就给你留下个什么印象?(聪明板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真会读书,会读书的同学能从文章语句中体会作者写作的用意。
3、同学们再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这位聪明的小男孩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有礼貌板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小男孩有礼貌呢?(亲爱的,您,请)同学们再请看一下这张纸团(课件出示纸团内容)。高尔基看完纸团有生气吗?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生:非常有礼貌
师:对,孩子要想见高尔基的态度非常诚恳,难道别人来见高尔基就没有礼貌了吗?小男孩来见高尔基的目的是什么?
生:照相贴墙报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小摄影师,你把大文学家高尔基的照片贴在我们的墙报上,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崇拜高尔基,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佩服他。
小结:是啊!小男孩拍照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为了同学们,因为他崇敬高尔基,想让同学们向高尔基学习。
4、从小男孩写纸团的语气中,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有礼貌)还有呢?他要见一位大文学家呀,门卫不让进,你再揣摩一下他写这话时的语气(请求,态度诚恳)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真是一位有礼貌的少先队员呀!)
5.如果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学生畅所欲言。)
师:高尔基十分关心孩子。
(二)、细悟2--5自然段
一个纸团引起了高尔基的好奇,高尔基站起身来与窗外的小男孩进行了一番对话。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仔细读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对话的段落,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我们先来找一下高尔基的语言,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亲切和蔼)
2、再来看一下小男孩的语言,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你能读出小男孩有礼貌的语气来吗?
小结:高尔基百忙之中要见这位孩子,他要满足孩子的心愿,可见他对我们孩子们十分关心爱护。小男孩如愿以偿走进高尔基房间了,那么他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高尔基又是如何对待这次拍照的?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遍。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好。(老师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识在这里,你们知道我从哪来,叫什么吗?①(你是呼市回民区贝尔路小学的老师,叫刘欣洋。)你都说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啊?(我从课件中知道的)你真细心,从这个小细节上就发现了我的秘密。②我们初次见面,大家不认识我,老师先来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于呼市回民区贝尔路小学的一名老师,叫刘欣洋。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师:你们已经认识我了,那可以让老师也认识你们吗?(可以)请大家在老师发下去的听写纸上写上你的名字好吗?XXX很高兴认识你。XXX你的字写得真漂亮!XXX你的写字姿势真端正。
师:今天我又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同学,老师真高兴,下面我们就开始上课,在课堂上我们继续来了解两位朋友,好吗?
师:请齐读课题&&6、小摄影师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读了课文、认识并会写了本课的生字、词语,下面我们就通过听写看看大家都掌握了没有:
突然、照相机、摆弄、准备、胶卷、杂志社
师:(边听写边评价)你瞧,XXX的字写得又工整又漂亮!XXX的书写姿势很规范,相信你的视力也很好。
师:好听写到这,请大家对照着大屏幕检查自己都写对了没有?如果有错字请在错字下面标一个△并改正过来。
师:有全部写对的同学吗?你们真棒,这些词语里有些字特别容易写错,你们都注意到了,真不容易!谁来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来给大家提个醒。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清楚。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大家容易错的地方,请看:突、照、弄、准、卷、杂、社
师: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帮我们牢牢的记住它。(齐读)
2、师:大家读的真准确,尤其是这里边的&照相机、胶卷&,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词里都有&&对,多音字。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认识的多音字,你知道吗?(当)
师:(出示&停当&)在课文中它读(d&ng),这个词出现在哪个句子里?(一切准备停当。)这是什么意思?(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意思)对,那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能组什么词?(dāng,当然、当时、当心&&)
师:(出示&照相机&)这个词当中的多音字是&相&,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能组什么词?(xiāng相信、相互、相同)
师:(出示&胶卷&)谁来说说它的另一个读音,还能组什么词?(卷发、卷曲)它的另一个读音是ju&n,可以组词(考卷、试卷、卷子)
师:其实,当多音字出现在不同的词语中时,不仅它的读音会发生变化,意思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试卷ju&n()胶卷juǎn()
&①考试用的纸。
&②书籍的册本或篇章。
&③弯转裹成筒形的东西。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胶卷吗?①(是拍照时用的胶片)②(不知道)胶卷是拍照时用的一种长条状的胶片,为了携带方便就把它卷起来放在这样一个小桶里。我们现在用的是数码相机不需要用胶卷了,可是在以前,照相机里不放胶卷是拍不出照片的。正因如此,才会发生课文中所讲的这个故事。
3、回顾故事梗概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学习了课文的1-5段,下面请大家快速读一读这篇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快速、小声读)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课件出示插图①(板书:高尔基)我们已经知道了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写过好多书大家都非常爱读,像
《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②(板书:小男孩)课文的另一个主人公小男孩也就是我们课题所说的小摄影师。
师: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苏联文学家,而另外一位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他们互不相识,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究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提示填一填
(课文写了一件小男孩去给高尔基照相,却忘了带胶卷,没有照成,小男孩哭着跑了出去,高尔基盼着小男孩再来的事。)说得很好,谁再来填一填?
师:说的真完整。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课文,去探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6&15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怀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个懂礼貌的小男孩,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想到办法见到了高尔基,那么小男孩是怎么给高尔基照相的?高尔基是怎么对待小男孩给他照相的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请大家从课文的6&15自然段,找出写小男孩是怎么给高尔基照相的段落,读一读;再把描写高尔基怎么对待照相的有关动作、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板书:画动作、语言)
师:知识属于细心的孩子,好多同学一直在认真地读书,寻找着新的收获。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写小男孩是怎么给高尔基照相的段落?(指名读)
师:①(生读6段)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做事认真、会照相、有主见)②(生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真)还有哪写他怎么照相的?回到①
2、师:那高尔基又是怎么对待小男孩给他照相的?请大家默读刚才画出的、描写高尔基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且把你的感受标注在句子旁边,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师: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实物投影教批注,注意:交流后要及时读句子体会)
(1)、师:指名拿着书上台在投影上进行展示,读一读你画的句子(生读&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孩的吩咐坐下。&)标注&拿&&按&&坐&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尔基很听孩子的话)是呀,请看句子中的这个词(边标注)&吩咐&是什么意思?(口头指派或嘱咐。一般是长辈对晚辈)那小男孩还会吩咐高尔基做哪些事呢?(指名说)老师扮演高尔基,你来吩咐我。(师生合作表演,①你瞧,多有礼貌的孩子呀!对高尔基说话时还用上了&请、您&。②高尔基是小男孩特别崇敬的一个人,他对高尔基说话时会怎么称呼呢?)
(2)、师:你瞧,高尔基多配合小男孩呀!你还从哪看出来了?(生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标注&侧过脸&&微笑&这也是对高尔基的&&(动作描写)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高尔基很有耐心)是呀,作为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他却愿意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耐心地配合小男孩去拍照,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小男孩&&(板书:喜欢、关心)
(3)、师:那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4)、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还有哪句话令你印象深刻?(&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你认为高尔基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着急)谁再来读一读?(请2-3位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高尔基很关心这个孩子)
(5)、师: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出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高尔基赶紧站了起来&&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标注&赶紧站、大声喊&这是在描写高尔基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你可以看出什么?(很着急)这里边还有语言描写,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高尔基是怎么想的?(他想帮助小男孩、他想让小男孩完成他的愿望)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旁白,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
(6)、师:课文中有很多对话,老师还找到了这样几句话,大家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出示: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是的。&小男孩站了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师:大家看一看这些蓝色的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旁白)它也叫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在说的话前边,有的在中间,还有的在后边。)你真聪明!对,他们不仅位置不同,大家再观察一下,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提示语在中间冒号变成了逗号、说的话被分为两部分,所以还要加双引号;提示语在后冒号就变成了句号。)你观察得真仔细,提示语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时,它旁边的标点也会发生变化。
师:请看这个句子,你能把提示语的位置换一换吗?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指名说,提示标点符号的变化)
师:引用人物的话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虽然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可是句子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师:虽然高尔基很想帮助小男孩完成这次拍照,可是难过的小男孩,还是跳上一辆电车离开了。
三、质疑拓展
1、师:小男孩走了,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你是从哪知道的?(&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高尔基心里想什么呢?(他想让小男孩回来)还有那句话能看出他想让小男孩回来?(&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师:多感人的一个故事呀,小男孩没有完成他的拍照,可高尔基却盼着小男孩能再来完成他的愿望,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分角色读一读6&15自然段。(小组读、指名读、师生读)
2、续编故事
师:同学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他多么希望小男孩能够回来,来满足他的愿望。你们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他们见了面会是什么心情,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师:老师给大家设想了几种可能,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接着往下说,也可以自己设计一种。(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指名全班交流。)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自己的联想给课文加上了一个生动、完美的结局实现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
四、总结、布置作业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高尔基语言、动作的描写,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小男孩的那种关心和爱护,其实关于高尔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去查找一下,更深入地去了解高尔基。
2、请看我们今天的作业:老师进行说明
1.把课堂听写时写错的词语再认真抄写两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或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对话,用心体会其中人物的感情。
3.在练笔本上给这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引用人物的话的不同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革命前辈对少年一代的关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博才网
微信查看最新文学作品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您还喜欢的文学
点击排行榜
精粹文章推荐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反思
|&&&&&&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反思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903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照相机未能照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里活动,感受文学家对少先队员的关心和爱护。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得空间,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这班学生综合能力比较强,善于发现问题,能独立思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续写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生:“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躬,“请让我进去吧!”这里我读懂了小男孩很懂礼貌。
生:懂礼貌,为什么把纸条扔到高尔基窗子里面去呢?
师:为什么呢?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经短时思考,都积极举手)
生:小男孩想进去采访高尔基,秘书不让他进去,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生:小男孩没有别的办法了,就试着扔纸条到高尔基的窗子里面去。
生:我读懂小男孩很聪明,为了出好墙报,想尽办法。
生:小男孩是个负责任的人。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表扬一下自己吧!
教学反思:从“鞠了个躬”,“为采访高尔基而扔纸条”引出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表扬,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老师我有问题: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孩能吩咐大人吗?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
&&&&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教学反思:抓住“吩咐”一词,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生:“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我也读懂了高尔基很喜欢小男孩。
生:我有补充: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
(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最后一段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 (再点名学生读)
教学反思:学生能积极发言,积极去发现,教师作适当、及时的点拨,再激发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生:老师我有问题:小男孩究竟还会再来吗?
师:(这个问题刚好拓展了课文)哦,课文里没有讲,那你们猜呢?
& 生:我认为小男孩会来,因为他还完成班里墙报。
& 生:他不会回来,他感到对不起高尔基,耽误了那么长时间,不好意思。
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下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放飞你们的想象,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小组汇报)
生:小男孩很伤心,把经过告诉了妈妈。在妈妈的鼓励下小男孩又回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么妈妈是怎么鼓励的?小男孩又是怎样鼓起勇气的?发挥你的想象,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生:小男孩回去后很难过,下决心改掉粗心的毛病,经过努力他成了真正的摄影师。
师:你的想象很不错,只有努力才会成功。他回家那么难过,肯定经过了一番斗争才没回来他会怎么想,怎么下的决心?写出来肯定不错。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想象,凭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都乐于对故事做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测。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充满激情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想象的境界,使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对不同的结局进行设想。显现个性,不固定一种思维模式,这一环节从小练笔的角度讲,目的已经达到。课前,对课文的拓展这个环节,我设计是教师把这个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想不到学生有更高求知欲望。
&& 总体感受:这堂课我把生本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本人接触生本教育理念时间不长,可能理解还不够深),效果是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先学后教、讨论、合作学习让课堂学习变得主动和热烈,让我感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认真,感到他们的学习潜力不可估量,同时也感到生本教育确实有它存在的意义及实践价值。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如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环节,方法指导不够到位,有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今后,我将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指导,让每位学生一定有发言机会。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10篇热力推荐文章
[9180][6761][7896][6468][7846][7121][7607][6678][6266][6116]
[1304][1279][10255][2618][1932][6204][1433][1368][1626][4017]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示:如果你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就会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高尔基看到从窗口向外望扔进来的纸条,让小男孩到他办公室来.  2.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摆姿势给小男孩拍照.  3.当小男孩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而焦急尴尬地跑走,高尔基急忙叫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4.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高尔基交代:“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以上这些内容都能体现高尔基喜欢小男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结尾部分:当秘书说有人要给高尔基拍照时,高尔基问:是一个小男孩吗?还有:要是一个小男孩就让他进来。两句看出。
当然是他与小男孩的对话中咯
1.当高尔基看到小男孩的纸条以后,他的表现。2.耐心地听从小男孩的吩咐。3.当小男孩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而焦急尴尬地跑走,高尔基的动作、语言等。4.晚上,高尔基特别吩咐秘书的话。
从以上这些内容都能体现高尔基喜欢小男孩。
扫描下载二维码小摄影师 案例 课件 教案 素材 资料 教学经验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习生;
  2.反复朗读课文。
  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步骤:
  (一)生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习生;
  2.反复朗读课文。
  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步骤:
  (一)生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六)设计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小摄影师再来和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尔基 小摄影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