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讲到孙中山给蔡锷的挽联送上挽联是哪一期

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蔡锷挽联集锦
蔡锷挽联集锦
&&& 蔡锷,民国军事革命家,日逝世,34岁。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蔡锷的逝世,引起了国内诸多名流的悼念,下面整理了一部分蔡锷挽联,以为纪念: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挽蔡锷联
所欲有甚于生,杀身成仁,人也
莫致而至者命,载胥及溺,天乎
&&蔡公恩师梁启超题上海蔡锷故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薄葬有遗言,尚以未殁沙场为恨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誓师昭大义,曾无自利天下之心
&&(1913年)&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挽蔡锷
修戈矛与子同仇,共逐虞渊将日返
好河山纤儿撞怀,方回地轴痛星沉
&&云南督军唐继尧挽蔡锷
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旷代逸才&杨度挽蔡锷
食少事烦,西川劳苦思诸葛
功成身退,东海苍茫哭仲连
&&中华民国副总统冯国璋挽蔡锷
浊世生公天大错
人间留我老何为
&&同盟会元老谭人凤挽蔡锷
奇气满东南,吾道不孤,应为苍生争一息
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终教青史慰重泉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挽蔡锷
一身肝胆生无敌
百战灵威殁有神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挽蔡锷
凭支手挽苍穹,与公生死同袍,立马华山,移得桑田近沧海
悲风雨悯人天,愧我弱庸多病,伤心万里,望穿蓬岛哭将军
&&护国第三军总司令李烈钧挽第一军总司令蔡锷
国民赖公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蔡公恩师梁启超哀挽门生
非若辈可嗤,英名万古江流在
慰我民以笑,侯船两旗风泊之
&&中国末代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挽蔡锷
一戎衣而天下定
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真革命之先觉
乃敢特立而独行
从头收拾了山河,一身尘土
正气磅礴在天地,万古日星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墓庐挽联
(欢迎关注集古录: 微信: QQ:)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蔡锷挽联集锦...
叔父婶母挽联...
挽母亲联(妈妈挽联大全)...蔡锷是不是孙中山的兵?|&羽戈_思考者iThink_传送门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不消说做同志,恐怕做朋友都难呢。" />
蔡锷是不是孙中山的兵?| 羽戈
思考者iThink
如果说蔡锷眼里只有国那么,孙中山眼里,党则高于国文| 羽戈(青年学者)原创首发。3000余字,阅读约需 4.5分钟 2011年上映的电影《建党伟业》,有一幕令我至今难忘。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在房中吟诵《讨袁檄文》:“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若其弃顺效逆,执迷不复,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宋庆龄问他:“大兵既至,诛罚必申,这句写得好。可是,你的兵呢?”话音未落,许崇智陪蔡锷进门,孙中山大喜过望,笑道:“我的兵来了!”可惜,这是艺术的演义,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并无这般荡气回肠的情节。不仅在孙中山起草《讨袁檄文》、蔡锷从日本转道赴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的1915年底,二人未尝一见,甚至纵观他们平生,也许都缘铿一面。只能说“也许”。因为有人认为,蔡锷与孙中山应该见过一次,出处是冯自由《革命逸史》之“沈云翔事略”。文中云:“沈云翔,字虬斋,浙江乌程县人。少有大志,肄业于武昌自强学堂。己亥(1899年)鄂督张之洞遴选优秀学生派送日本留学,云翔预焉。时孙总理、陈少白、梁启超先后亡命日本,彼此往还,相与研究革命方略,至为透辟,云翔偕同学戢翼翚(元丞)、吴禄贞(绶卿)访之,一见如故,对总理尤倾倒备至。己亥庚子间,各省留东学生渐增至百数十人,湘之秦力山、林述唐、李炳寰、蔡松坡、田邦璇、蔡钟浩;鄂之刘百刚、吴念慈、傅慈祥;粤之黎科;闽之郑葆丞;燕之蔡丞煜;皖之程家柽诸人,均属有志之士。云翔一一引见总理,共商天下事,总理深得其助。”其中蔡松坡即蔡锷。如冯自由所述,年间,经沈云翔引介,蔡锷见到了孙中山。不过这篇沈云翔传,简直错谬百出。据张耀杰兄考证,冯自由连传主的名字都写错了,“沈云翔”当为“沈翔云”,他去日本留学,不在1899年,而在1900年5月,与其同行的学生包括黄兴,彼时尚未改名,还叫黄轸;他非但不是把程家柽等志士介绍给孙中山的中间人,相反,他能认识孙中山,正有赖于程家柽介绍(事见宋教仁《程家柽革命大事略》)……基于此,不难判断这节史料的可信度。至少,这不足以作为确凿证据,推论蔡锷与孙中山曾有一面之缘。《建党伟业》剧照当然,蔡锷有没有见过孙中山,并非什么要紧的问题。古人有白首如新,有倾盖如故,哪怕只是神交,依然可能声气相求,肝胆相照。要紧的是,蔡锷与孙中山到底是不是同道、知己呢,孙中山有没有资格说蔡锷是“我的兵”?这则关乎蔡锷的政治立场。在晚清,蔡锷的身位,大抵介于改良与革命之间:从师承上讲,他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当属改良派,1904年底回国之后,实际行动却倾向革命,后来领导昆明“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可为佐证。不过需要注意,基于理念与性情,蔡锷的革命态度,相比孙中山、黄兴的革命态度,显然稳健、务实多了。1909年秋,他正在广西讲武堂练兵,何遂、耿毅手持黄兴的介绍信前来联络,这二位革命青年发现,黄兴所推荐的革命同志蔡锷“表面的样子没有什么革命的味道”,不由大为失落,不过这正可见蔡锷对革命意志的掩饰之深:他在广西练兵五年余,由于处事审慎,锋芒内敛,并未引起清廷猜忌,反而官越做越大,至1910年7月,官居广西干部学堂总办,兼广西混成协协统,已经是广西新军最高长官。革命党人对蔡锷的误会,或者说二者之间关于革命的分歧,最终酿成了“驱蔡风潮”。何遂等人利用学生罢课、士兵罢操、向巡抚请愿等手段,并联合旧派势力,硬生生把蔡锷排挤出了广西。不料蔡锷离开之前,不计前嫌,请何遂、耿毅等人吃饭,告诫道:“你们何苦撵我,你们是革命党,我比你们资格更老。你们太年青,浑身带刺儿,不小心将来难免杀身之祸。我在此尚可为你们敷衍,我走后你们更需自爱,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四字提醒,大抵反映了蔡锷对何遂等革命党人的观感。如果能够承认,何遂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之主流,那么不难判断,蔡锷与孙中山,只能说革命方向相同,革命方式——如怎么革命、何时革命——则有歧异,分歧之大,甚至谈不上是同路人。蔡锷(),及《建党伟业》中饰演者刘德华(右)民国建立之后,蔡锷与孙中山的分歧愈发鲜明。诚然,二人不无一致之处,譬如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蔡锷与其电文往还,拥护民主,主张共和,称“现民国中央政府已成立,大总统已举定,民主君主问题无复有研究之价值”,请其提防袁世凯的奸谋云云,无疑正中孙中山下怀。但是,他们的冲突,毋宁更多,譬如定都问题,孙中山要求定都南京,蔡锷呼吁定都北京;宋教仁案,孙中山坚持武力解决,蔡锷建议法律解决。最典型的莫过于“二次革命”,孙中山和黄兴请蔡锷在云南举兵反袁,黄兴特地派谭心休(湖南宝庆人,与蔡锷同乡)前去昆明做工作,还寄上了一副对联:“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祭出感情牌,试图打动蔡锷。蔡锷不从:“民国初建,国基尚未巩固,当劝克强安静。袁势方张,此时未可轻动。”谭心休警告道:“我等若再忍耐,袁贼必将做皇帝。”蔡锷冷笑道:“他如胆敢称帝,我将在西南也做起皇帝来。”谭心休惊问其故,蔡锷道:“国体共和,载在约法。有人敢违此约,国人必起而共击之,我就是第一个不饶他的。现在袁贼逆迹未彰,师出无名,故我主张暂时忍耐,时机未到,劝公等万勿轻动。”谭心休闻言,拂袖而去。后事证明,“二次革命”准备不足,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则被蔡锷斥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暴烈派”。蔡锷与谭心休的对话,显然经过了政治加工(以蔡锷言语之谨慎,与彼时对袁世凯的观感,不大可能直呼其为“袁贼”),不过还是清晰呈现了蔡锷的政治观,以及与孙中山的差异之所在。大体而言,蔡锷是一位国家主义者,主张国家利益至上(他对民主虽不反感,然而他所信守的“军国民主义”,需要一位“大有为之君”,即卡理斯玛型领袖,这势必要牺牲部分民主)。如果说蔡锷眼里只有国,那么孙中山眼里,党则高于国,这也难怪,毕竟国不在他的手中,党却是他的根本,为了党的利益,出卖国土,制造国乱,在所不惜,就此而言,比起“二次革命”,1915年初他趁袁世凯被“二十一条”威逼利诱之际,主动与日本人签订《中日盟约》(堪称“二十一条”的加强版),才是代表作。除了理念冲突,性格不合,也是蔡锷与孙中山产生分歧的一大原因。蔡锷为人,坚毅而深沉,谋定而后动,这与孙中山的大炮脾气,恰恰相反。像孙中山那样干革命,屡败屡战,堪比蔡锷坚忍一心,屡战屡败,却不符合蔡锷凡事深思熟虑、力求一击必中的个性。据杨思义《蔡锷轶事》,蔡锷曾“认为中山先生理想过高,不切实际,易于败事;独于黄兴之诚笃果毅,则倾心悦服,订为生死交,终身无间言”。换言之,蔡锷与孙中山,不消说做同志,恐怕做朋友都难呢。蔡锷(中)与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鉴于这种种因素,可知蔡锷既不是孙中山的信徒与同志,孙中山更不至大言不惭,声称蔡锷是“我的兵”。事实上,日,蔡锷等宣布云南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并不知情,稍后媒体采访他,他表示“云南事件并非由国民党发动,与彼等无关”,已经把自己撇清了。需要注意,这句话里的“国民党”,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痛苦反思,认为败因“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决定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于日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当日发布《中华革命党总章》,赋予总理即孙中山本人以全权,要求党员“必须在惟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新入党者必须宣誓“附从孙先生”,并在誓约之后加盖指模。其独裁作风,引起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革命元老强烈不满,毅然与孙中山分道扬镳,而以黄兴为首,成立欧事研究会,分庭抗礼。参加护国运动的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等,皆是欧事研究会成员,属于老国民党,而非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说到底,护国运动当中,孙中山一派的角色,更像是跑龙套,蔡锷才是主角。不幸周郎竟短命。蔡锷死后,孙中山送上了一副挽联,评价之高,使他们的分歧,尽作过眼烟云: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羽戈青年学者、作家,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著包括《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等。
原创首发|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点击标题,一键阅读相关文章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思考者iThink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1月29日 0:12
思考者iThink 最新头条文章
思考者iThink 热门头条文章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bd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蔡锷死后,小凤仙送的两幅挽联,至今感人肺腑!没有蔡锷会怎样?
我的图书馆
蔡锷死后,小凤仙送的两幅挽联,至今感人肺腑!没有蔡锷会怎样?
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后来在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博弈中,袁世凯最终胜出,成为这次革命的最大受益者。袁世凯在坐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后,依旧不满足,随后就把一些进步人士驱逐出了内阁,称帝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袁世凯为了制造舆论,一心想拉拢当时的舆论领袖梁启超,希望在梁启超可以写点东西支持一下自己。没想到梁启超并不吃袁世凯这一套,转而就与他曾经的学生蔡锷取得了联系,共商讨袁大计。在之后没多久梁启超就发表了著名的“讨袁檄文”,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袁世凯见拉拢梁启超不成功,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学生蔡锷。1913年,蔡锷奉袁世凯之命就来到了北京,给了很多高大上的头衔,但就是没有实权,实际上就等同于软禁。蔡锷也明白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将军就使出了自己的“迷魂阵”。为了给袁世凯一种错觉,蔡锷将军经常出入北京的八大胡同,于是就结识了小凤仙。之后袁世凯果然逐渐对蔡锷放松了警惕,为后来蔡锷顺利出逃创造了条件。小凤仙原本也是出生与富贵家庭,她的父亲原是八旗的武官,但命运多舛她的父母先后去世,无奈只得落入红尘。小凤仙虽是红尘女子但她也是明事理、懂是非的大义女子。在知道蔡锷的遭遇之后,义无反顾的开始支持蔡锷。在小凤仙的帮助之下,蔡锷在1915年终于逃离了袁世凯的魔掌,取道天津到日本,后从日本又辗转回到云南。于是在1915年,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在云南就爆发了。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后,也死于尿毒症,袁世凯的春秋大梦也随着他的去世也终于画上了句号。如果没有这次护国运动,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袁虽然成功了,但在同年11月,蔡锷将军也因为喉癌也病逝与日本,年仅34岁。当他的灵柩从日本运回上海后,各界人士为将军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在湖南也为蔡锷将军举行了“国葬”。小凤仙在知道蔡锷将军去世后也送去了两幅挽联:其一: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其二: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终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愁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小凤仙后患上老年痴呆症,于1954年病逝。
馆藏&6706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给蔡锷的挽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