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长摧毁游戏机是怎么摧残孩子游戏机的

孩子假期沉迷游戏 国外家长是这么做的...
漫长的暑假期间,很多家庭上演着“跟游戏抢孩子”的戏码,有些孩子已经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父母担心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伤眼、伤脑、伤心智,恨不得完全隔离才好,一般的唠叨、训斥甚至没收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已经不起作用。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加以约束,其次要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放下电子设备。调查 适当“触屏” 有积极影响国外的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玩电子游戏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排斥,他们还给家长提供了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游戏,以便引导孩子通过游戏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和媒体学专家道格拉斯·金蒂尔说:“游戏能让人们放松,即使是学习,从游戏中学也会更有趣。”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今年1月出版的《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对青少年而言,适当“触屏”有益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收集大约12万名15岁孩子的数字设备使用习惯,发现玩网络游戏、用电脑、刷手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金发女孩效应”,也就是只要把握一定度、不超过极限就有益。论文作者之一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我们发现,使用电子设备的负面影响仅是睡眠或早餐不规律的三分之一。”他认为,问题不仅仅在于孩子玩了多长时间网络游戏,更多地在于父母能不能提供一些更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放下电子设备。方式 应该积极面对、柔和掌控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要纠正孩子们的网瘾,把他们从游戏中“拉”出来,绝非易事:打骂、没收电子设备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越来越没有用,因为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随处可见,很难禁绝。很多家长也不得不承认,正是他们自己把孩子带入网络游戏中的,有的家长为了能安静工作、料理家务或是休息片刻,指点孩子接触了电子设备和电子游戏,等孩子们越来越上瘾才后悔不迭。美国少儿发展研究所的专家指出,百分之百地禁止游戏已经不可能了,家长们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引导,最大限度地消除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规则公平易执行 绝大多数孩子是愿意遵守家庭纪律的,尤其是当父母制订了公正且执行力强的规则时,孩子的态度也会趋于严谨。通常过于严厉的指责(比如“不许接触游戏”),或是界限模糊(比如“你只能玩一会儿”)的说法都很难奏效。因此规则越详细越好,在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家务劳动和锻炼项目后,在假期可以允许每天玩一个半小时,并且不能晚于8点钟上床睡觉。一旦商定好之后就不能随意改变,那么孩子会认为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奖惩要分明坚定 当孩子严守规定之后,家长要给予各种新鲜有趣的奖励,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当然,如果孩子有意违规,也要让他们明白犯错的后果。例如,孩子某一天没有按时关闭游戏,或是不在规定好的睡觉时间上床,那么家长可以取消第二天玩的时间,以示惩罚。但是“量刑”要准确和公正,不能过重。如果孩子因贪玩学习成绩下降,那么就必须要求孩子认真对待,缩短时间或停止游戏,以后再视情况恢复。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检查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给他们留下希望。在禁玩期间,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和坚定。柔和管理有效果 面对有上瘾倾向的孩子,管理的方法不宜过急,采用柔和的方式反而更好。美国少儿发展研究所专家德妮斯提醒家长,治疗孩子的游戏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延长打游戏的时间来当作奖励。她说,与其猛然切断孩子所有的游戏时间,不如在充分沟通和讲清道理后,允许孩子每天仍旧可以玩一定时间,而不是让他随心所欲地玩整个上午或下午。这样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关心他的学习和健康,但并不是要剥夺他的快乐。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孩子终止游戏时,可以给他倒点水,拿一点零食,或是提醒他站起来,分散注意力后,再告诉他时间已到,必须关掉了。多增加其他活动 在假期里,要让精力充沛的孩子过得愉快,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希望孩子整日与电子游戏为伴,那么多开展其他活动就很有必要。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和他一起回忆书中的情节,或是和他一起下棋、玩游戏等。有条件的话,利用假期全家一起多看看电影和戏剧,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另外,可以多给孩子报几个比较有趣的夏令营,既把孩子拉出了家门,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游泳、骑车、打球,或是做一些必要的家务,也都能让孩子远离空虚和无聊,避免他们单纯依靠电子游戏打发时间。 温玉顺网瘾典型症状 过于迷恋游戏,会使得孩子们饮食不规律、健康受损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就是有网瘾了呢?美国弗吉尼亚州心理医生在多年的诊治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情形。社交障碍 当一个孩子过分沉溺网络游戏时,一旦家长指出他没有正常的朋友,他会强调在网上有很多朋友。网瘾儿童总是极力把自己迷恋游戏正常化,找各种借口不接触现实中的朋友。 谎报游戏时间 当家长问及游戏时间时,孩子总想方设法谎报。通常他们说只玩了两到三小时,可是如果家长细查,会发现他们竟然每天玩10至15小时。 对其他活动再无兴趣 很多家长都记得,在孩子沉溺网络游戏前,他们很有好奇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自从迷上了游戏,就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也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了。 家庭和家人靠后 一旦孩子迷上游戏,让他们放下一会儿都成了很难的事情,他们甚至拒绝和家人一起吃饭或度假,对家庭活动冷淡,只希望自己不被打扰到。 游戏成为一切 常常把游戏与正常生活混为一谈,除了游戏外,其他什么话题都不愿意涉及。而且他们相信自己将来能通过玩游戏赚钱和生活。 烦躁易怒 心理医生说,在父母试图管教的时候,游戏上瘾的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和不配合。他们敏感、烦躁甚至易怒。在不玩游戏的时候,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得沮丧、走神、情绪化。胡乱花钱 花样翻新的游戏永远没有止境,迷上游戏的孩子会不断挑战更高层级或更难玩法,也就需要更多的钱去实现。在不能获得足够的金钱时,有的孩子会盗用父母的银行卡等。 新招 巴西:建议家长陪孩子一起上网 巴西的学校也都纷纷放了假,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网成为他们在假期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一家巴西非政府组织近日表示,巴西的家长需要在自己孩子上网时进行陪同,防止他们访问那些不安全网站。该组织总裁塔瓦雷斯指出,禁止孩子上网并不是最佳选择,对待孩子的最好方式依然是,通过对话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父母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也会告诉孩子不要吃陌生人送的食物。同样,也应该告诉孩子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他说。他不建议父母对孩子的电脑使用监测或间谍软件。这些设备从表面上给父母安全的错觉,实际上会损害孩子和父母间的信任关系。巴西临床心理学专家丰特内尔表示,在巴西青少年中,有87%的人拥有社交网络账号,66%的人每天上一次网。“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孩子在上网过程中父母应该陪同并及时引导,而不是横加干涉。”他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onlyqs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内院校查询
海外院校查询
下列哪个案件,当事人必须出庭?
知识产权纠纷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正文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母亲凯蒂-派布斯(Katie
Pybus)决定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上学,而是对他们进行非常独特的“家庭教育”:让他们平均每天玩七小时的电脑游戏,从网络中学习知识。凯蒂现年44岁,她从来不像其他父母一样教孩子读写和算术。她说:“我并不觉得字母表这种东西有什么好学的。”在凯蒂看来,现在的学校都过于强调考试了,而她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凯蒂说,她的孩子已经从游戏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拼写和算术的知识。图为凯蒂。凯蒂的三个小孩分别是12岁的萨芙丽,10岁的艾提尼和7岁的奥瑞。三人每天不用像其他小孩一样按时起床上学,而是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图为三个小孩在家里的游戏间。一般,艾提尼早上5点起床,奥瑞8点,萨芙丽则是早上10点左右起。随后,他们一起到“游戏间”“开始学习”。孩子们把所有的时间花在“我的世界”、“部落战争”、“西姆斯和口袋妖怪”这样的电脑游戏中。游戏间里共有两台PlayStation
4的游戏机、两台电脑、五部平板电脑和一个Wii电视游戏机。凯蒂的丈夫罗杰是一名工程师。孩子们的游戏机运行负荷太大,他不得不给家里更新了一个超强的宽带服务器。图为凯蒂的小孩在玩游戏。凯蒂夫妇两人是12年前决定不送孩子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一开始萨芙丽是通过儿童读物来学习,她的两个弟弟则玩乐高玩具。6年前,凯蒂家里买了一台游戏机,孩子们开始学着玩玛利欧赛车系列游戏。后来他们发现了“我的世界”,这款游戏可以让玩家自己创建游戏空间,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艾提尼有诵读困难症,他不愿意看书,但是我打开‘部落战争’之后,他便非常乐意给他的朋友们发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他掌握了拼写的能力。”而大家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凯蒂家的孩子到底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多少知识,因为他们从来不参加任何考试。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和同伴玩耍时,凯蒂家的三个小孩正在游戏间里和他们在游戏中认识的玩家朋友聊天。父母教育专家塔尼斯说:“凯蒂的这种教育方式听起来非常不健康。孩子们很容易对电脑着迷甚至上瘾。”孩子吵着买买买,说教没用,看国外父母怎么教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
我的图书馆
孩子吵着买买买,说教没用,看国外父母怎么教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
不要以为培养孩子财商就是教孩子怎么买股票基金,其实财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能力的三大素质。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不会驾驭自己的财富和资源,而沦为卡奴、剁手党、月光族、啃老族,这就是财商低的表现。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今天给大家推荐由国际金融理财师爸爸——乐爸,精心打造的儿童财商教育平台:乐爸财商(lebacs),告诉你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让孩子学会掌控金钱,学习延时满足,最后达致幸福人生。先来看看乐爸的一篇原创文章。孩子经常吵着买买买,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的能力,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理性消费?且看乐爸推荐什么妙招。我的香港朋友李先生,他八岁的儿子特别喜欢自行车。最近,他儿子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那已经用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就缠着父母,要换一辆新的。要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骑专业自行车是一件很拉风的事,一辆好一点的自行车也非常贵,三四千元是等闲事。此时,李先生觉得,孩子的自行车还能骑,有些性能还不错,完全没必要买新的。于是就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儿子开始闹情绪。从孩子一两岁开始,我们做父母的就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认为孩子要买的东西是不需要的,但孩子已经沉浸在欲望当中,你跟Ta说“家里已经有了,不需要买”,这样枯燥无味的说教,除了特别乖的孩子以外,大多数孩子是不接受的。所以在儿童财商教育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孩子学会区分需要(need)和想要(want)。如何界定“需要”和“想要”孩子要学会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需要(need)”的,什么是自己“想要(want)”的,首先就要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词有明确的界定。在国外,爸爸妈妈是这样跟孩子界定这两个词的意思:需要(Need),是指那些你没有它就不能活下去或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的东西,比如空气,水,食物,衣服等。想要(Want),是指那些你想要有,可是没有它也能活下去的东西,比如玩具,糖果,宠物,游戏机等。而在国外的学校,老师会在孩子学习造句的初期对needs和wants进行严格的区分和考核。比如说,我们需要水,就用need;We need water.我想要一杯可乐,就不用need,而是用want。I want a glass of coke.再比如,我们需要(need)食物,但是我们想(want)吃麦当劳。这样把这两个词汇进行严格的区分,在遣词造句中给孩子灌输需要和想要的概念。区分“需要”和“想要”的游戏概念搞清楚后,接下来家长可以与孩子做一些游戏练习区分需要和想要。例如,节日前孩子写心愿清单,或去超市前写购物清单时,可以让孩子将要买的东西分为需要和想要两类。也可以模仿国外学校的做法,给孩子出一些练习题反复锻炼↓但有时候需要和想要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东西既是自己需要的,也是想要的。所以家长可以准备两个呼啦圈,让孩子将需要的东西放在一个圈里,将想要的东西放在另一个圈里,两个圈交叉的部分放既需要也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理解起来就更加直观。而暑假快到,很多家庭都会在暑假出游,在出游前大家可以跟孩子在家玩一个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的能力。游戏规则:一家人模拟去旅游,上飞机安检时,“安保人员”就说,为了保证飞机安全,每人只能带5样东西。这时就请孩子自己决定从十几样东西中筛选5样出来。随后,家长就要开始引导孩子:“这五样东西是你经过反复筛选出来的,应当是你需要的,并且需要程度是最高的。而其他东西,从需要和想要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属于想要的。”面对这种纠结的场景,孩子才能真正区分清楚哪些东西是需要,哪些是想要。零花钱锻炼孩子区分需要想要能力当然只有上面介绍的游戏和练习并不够,因为生活充满诱惑,想孩子懂得控制金钱,不随便买买买,就需要给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时就需要玩真钱!正常来讲,孩子3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零花钱,但给孩子零花钱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孩子必须拥有这笔零花钱的绝对产权,也就是说,孩子想买什么让他自己决定,家长不能管;2、要跟孩子划清消费界线,跟孩子界定清楚什么消费、买什么物品是应该由孩子自己付钱的。孩子花光零花钱是财商教育好机会看到这里,很多初次接触儿童财商教育的家长会疑惑,让孩子自己管零花钱,Ta拿去乱花怎么办?家长这么想,是因为太把零花钱当回事了。我们必须在这个年龄赋予孩子这样的权利,孩子的零花钱是一定要给的,而且我们要给孩子支配零花钱的自由,让孩子独立。我们并不是让孩子用这笔零花钱去做投资,希望TA能够赚钱。我们给孩子零花钱目的是让他们锻炼控制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为了防止他们未来亏大钱、花光自己的钱,甚至防止他们成为啃老族!给孩子零花钱是一种教育手段,大家应该放宽心态,今天孩子亏不了多少。像我的孩子乐乐,现在已经明确知道他自己已经积累了3万块钱的财富,就算现在他把这笔钱全花光了,我也会非常坦然地接受。所以我们做的家长,要有承受得起失败的心理准备。当你开始让孩子独立决定自己零花钱用途时,你就不要幻想孩子在一开始就能把事情做得完美。如果孩子天生就不会把钱花光,规划得好好的,那我们还要教育吗?孩子花光了钱,正好可以利用孩子的“悔意”进行教育。孩子需要承担自己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损失和失落。而且面临这种失落,家长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要让孩子知道,Ta可以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财富,满足自己所要的物质追求,但如果钱花完了还想买买买,父母是不会负责的。这个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岁开始划清,相信孩子未来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懂得为自己下决定,减少对父母的不良依赖,将来“啃老”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万般说教不如让孩子切身感受来得实际,让孩子在不断的失望中,不断思考,之前浪费的钱是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买了一时兴起想要的东西。不过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对自己孩子(6岁)的观察,当给予他对零花钱的绝对支配权时,他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纠结中,然后衡量该优先买哪个。需要和想要是永恒的话题,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得一团糟,最终经常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浪费资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标无法实现,这往往就是从小财商没有得到锻炼的结果。所以,与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犯重大的错误,不如让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复磨练,与父母反复沟通,建立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维习惯。(本文属原创文章,作者孙明展。)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摧毁游戏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