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一本秦末争霸路背景小说,求一下子婴期间秦的势力,和各位诸侯势力发布

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 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_张嵚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
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
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在经过了一个月精心准备后,刘邦来了。子婴究竟是扶苏的儿子,还是秦始皇的儿子,现代的各类史书上说法五花八门,但这个仅存的秦国王室,却是一个少有的好人。当年胡亥意图整死蒙恬,大家都不敢说话,唯独子婴出头,说蒙恬毕竟是先皇的大将,杀了对不起先皇。虽然秦二世没听他的,但大家都不敢喘气的情况下,他竟然逆流而上,敢冒着危险救蒙恬,确实有胆。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后迅速败亡的短命王朝,秦朝在历史上的得分一直不高,从秦始皇往下,满朝文武数下来,除了仁厚的秦始皇长子扶苏,立功河套草原的名将蒙恬外,真貌似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愚蠢无能的秦二世胡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丞相李斯。一个个挨个看,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可悲,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反面角色,在这个倒霉政府里似乎全齐了。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河北广宗病逝,这时候侍候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做宦官的赵高,就是做丞相的李斯了。李斯是秦始皇的老臣了,开始很想按照秦始皇的遗嘱办事,回去就迎接扶苏即位,但是李斯这个人虽然有才干,却有一个要命的毛病妒忌。早年他的师兄韩非子得到秦始皇的赏识,李斯担心韩非子来到秦国,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干脆不顾同门之情,将韩非子罗织罪名害死了。后来淳于越质问秦始皇,引得秦始皇大怒时,又是他趁热打铁,撺掇秦始皇搞出了“焚书坑儒”的缺德事,既打击了一直和法家不对付的儒家派系,更清除了有可能威胁到自己身份的人。在赵高眼里,李斯就是这么一只有缝的蛋。果然,赵高找李斯密谋,给李斯详细分析了局面:一旦扶苏回来即位,蒙恬肯定会成为丞相,那么你李斯往哪里摆?如此一说,李斯果然害怕了。不帮扶苏,自己的丞相位有可能保得住,帮了扶苏,那就肯定保不住,在秦始皇的信任和个人的前途之间,李斯再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和赵高串谋,藏下了秦始皇的遗嘱,伪造了一份假遗嘱送到边关,这份遗嘱的内容,是要赐扶苏死罪。蒙恬打了这么多年仗,人很细心,怀疑诏书有假,但扶苏却是个好孩子,既然老爹都让我死,我就死吧,不死那就是不孝顺,痛哭了一场后抹了脖子。蒙恬也在威逼下吞药自杀,秦朝统一天下后的第一名将,就落了这样一个下场。这场变化也引发了连锁反应:蒙恬死后,河套30万守军一哄而散,纷纷逃亡,辛苦打下来的河套草原,没多久就成了无人区,被匈奴大摇大摆地抢了回去。之后匈奴频繁南下骚扰,甚至把汉高祖包围在白登山,追根溯源,都是拜这场变乱所赐。五四一见来的不是项羽,子婴还是很有些想法的。项羽确实难打,刘邦贵姓?没听说过,看来还是可以打一打的,立刻就派了军队在崤山设立防线,意图阻止刘邦进兵。可是等了没几天,却连个鬼影也没等来,正纳闷呢,却突然得到消息,刘邦的军队突然在蓝田地区出现,趁秦军不注意的时候发起了袭击,反而从背后捅了崤山秦军一刀,就这样绕了个弯子,刘邦竟然就绕进了函谷关。这时候子婴连忙御驾亲征,率军进驻武关,企图与刘邦相持。刘邦眼看着子婴部上下一心,就打消了进攻的念头,转而派人劝降。在权衡了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后,子婴长叹了一口气:就这样吧。他让人用绳子反捆住自己的手,投降的那一天,子婴把自己捆起来,坐上他专属的白马车,奔向了刘邦的大营,就这一刻,强大一时的秦王朝,从此寿终正寝了。子婴早就想除掉赵高了,韩谈就是他的内应,而且是他早就安排在赵高身边了,非常铁杆的内应,先示弱麻痹,再找借口把他引来,最后在自己屋里一刀干掉!收工。赵高这个人,历史上都说是个奸人,许多人提起他,都认为他是靠了逢迎拍马得到秦始皇的喜欢,事实却没这么简单。早在秦始皇做秦王的时候,赵高就崭露头九-九-藏-书-网角了,他本来就是秦国宗室的后人,因为犯了罪被罚没入宫为奴的,但金鳞岂是池中物,虽然落难如此,仍然不忘上进读书,他最早引起秦始皇注意,是因为他对秦国律法的精通,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将繁杂的大秦律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并且头头是道地分析。在法家立国的秦国,这样的人当然是人才了。所以赵高就这样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并且命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读书。赵高这个人很会钻营,相处没多久就把胡亥哄得团团转,很快就离不开他了。同样信任赵高的还有秦始皇,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州郡的事务,都要由他直接掌控办理,他每天要看的奏折,都有好几千斤重,虽然秦始皇工作热情高,但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的赵高,就是一个称职的秘书,秦始皇有什么疑难的事情处理不了,他说出的答案都能对秦始皇的心思,而且秦始皇有时候奏折忘记放在什么地方,赵高都能一下子给秦始皇找出来。在秦始皇眼里,赵高是一个勤勤恳垦老实巴交的好秘书,他做梦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好秘书,此后竟然只手遮天指鹿为马,亲手断送了他创建的大秦王朝。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在病故前,曾专门嘱托,要扶苏赶快回来。对扶苏这个儿子,现在普遍的说法是,秦始皇一直很不待见,因为比起秦始皇的尚武激昂,扶苏却子不类父,他属于那种性情仁厚的青年,特别是秦始皇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的时候,扶苏曾经多次进谏,也因此惹恼了秦始皇,后来干脆让他到河套,随蒙恬一起垦荒。但从秦始皇临终前的表现看,他对扶苏一直是给予厚望的,但凡中国历史上的大有为之君,在临终前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一个宽厚的儿子继承大业,因为在父辈的开拓之后,儿女辈最重要的事情是守成。在秦始皇连续多年的大动作以后,整个秦帝国也已经危机四伏,最需要的也是一个守成之君。这就是赵高的如意算盘,小人是从来不缺的,他一个宦官,起义军来了未必杀他,但子婴可就不一样了,他是根正苗红的秦国宗室,留着就是威胁。肯定一刀宰了,到时候我多配合配合,没准还能在新政权里混个一官半职。胡亥抹脖子痛快了,可事情没完,皇帝死了怎么办?赵高觉得好办,再立一个不就行了?可立谁呢?当年胡亥的兄弟姐妹,都给杀光了!想起来了,总算还有一个:子婴。子婴投降以后,刘邦的部将樊哙提出杀掉子婴,刘邦知道子婴在秦人中的威望,并没有这么做,只是派人把他看押了起来。进入咸阳后,刘邦在经过了初期军纪涣散后,在张良的提醒下,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与百姓约法三章,很快收揽了民心,在关中平原站住了脚跟。一个月后,项羽的大军也到了,在和刘邦开完了鸿门宴后,项羽取代刘邦,占有了富庶的关中平原地区,比起刘邦的老谋深算,项羽的做法却是“粗线条”,他先是对秦国王室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算杀戮,本来被刘邦赦免的子婴也遭项羽杀害,而后一把火,把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付之一炬,连章邯投降后带来的20万秦国士兵,也被项羽集体坑杀。而后项羽虽然在当地封章邯等人为王,自己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远远地轰到了四川去,但是在关中父老心目中,刘邦,才成了关中百姓心中的主人。二所以这些日子,赵高一直张罗着祭祀宗庙的事情,请柬发下去了,排场要搞得隆重点,就当是冲喜了。但是赵高却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他刚找的这位子婴傀儡,最近好像犯了惊吓病,天天脸色苍白,走路哆哆嗦嗦,看见当兵的就腿脚发软。八成是前线老是坏消息,吓着了。扶苏在秦始皇健在的时候,就曾多次进谏秦始皇,希望秦始皇能够与民休息,但不幸遭到秦始皇的多次拒绝,但派他到北方来屯垦,主要目的恐怕还是为了让扶苏历练一下,与扶苏一起镇守北方的蒙恬,是这时候秦国的第一武将,用蒙恬来辅佐扶苏,http://wwwo99libonet秦始皇所谓的发配,事实上是在暗暗培养接班人了。按照秦始皇自己的想法,如果扶苏能够登基的话,秦帝国的国运,会转向正常的轨道。但这个如意算盘,却被一个人打破了:赵高。刘邦之所以来得这么慢,不是因为打得差,而是因为出发的时候,当时的刘邦只有万把人,一路西进的时候,他主要在干一件事:拉队伍。从关中平原一路拉到函谷关下,此时的刘邦已经拉到了10万人,虽然质量多是杂牌军,数量却够了。有关秦朝末年亡国的丧钟,大多数史家都把账算在了秦始皇在东巡路上病死,认为秦朝正是从此开始,走上了亡国的道路。虽然从后面的历史看确实如此,但事实上,当时的秦朝还是有一个机会,能够挽救日益陷入危机的朝局:扶苏即位。这时候赵高身边的一个宦官说话了,这个宦官叫韩谈,多年来老实巴交的,一直是赵高的亲信。韩谈劝赵高:“这小子一副怂样,您亲自过去吓唬他两声,看他还敢不来?”赵高恍然大悟,对啊,这两天老子正憋着火呢,走,正好骂骂他出出气。赵高雄纠纠气昂昂地和韩谈一起进来子婴所住的斋宫。“我说这个子婴啊,你怎么着啊,还让我抬轿子请你啊。”赵高正打着腹稿呢,酝酿着怎么摆出威风教育子婴一顿,却突然发现不对,眼前这关子婴,一点病样子都没有,脸色红润得很,一看就是好吃好睡。再回头一看,旁边的韩谈,竟然抄出一把家伙来,赵高这才明白,上当了。自从胡亥死了以后,虽然秦国对外作战每况愈下,可赵高在皇宫内的权势,却是蒸蒸日上。这时候的咸阳王公,凡是手里有点兵的,掌点权的,不是赵高的亲戚,就是赵高的宗族。眼看着起义军一天天逼近,跑是没地方跑了,立个大王出来,起义军真来了,到时候把人一交拉倒。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三秦大地,就成了刘邦最坚实的大后方。刘邦击败章邯的战斗,很多时候都是当地的百姓主动归顺,甚至挟持守将来投诚,章邯麾下由当地人组成的军队也多有倒戈,最后逼得章邯不得不自杀。刘邦东进中原与项羽争天下时,关中地区成了刘邦最主要的兵源,特别是彭城之战刘邦全军覆没后,在关中地区负责后勤的萧何,主动挨家挨户走访,很快为刘邦凑齐了一支由当地秦人子弟组成的新军。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从士兵层面上说,其实就是秦人和楚人的交兵。然而,到了秦朝灭亡后近百年的汉朝,无论是西汉修史的司马迁,还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淘尽岁月的泥沙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对这时期,秦朝体制内的一个人,做出了崇高的评价。司马迁说这个人有拥主之才,如果给他机会,足够守住秦国的基业,东汉的班固更赞叹他“死生之义倍”,是个对得起秦国祖先的好男儿。这个得到两汉历史学家不约而同高评价的人,就是秦朝末帝子婴。对这个有胆的人,赵高是不喜欢的,但这时候局势比人强,好赖也就是他了。更重要的是,老奸巨猾的赵高知道,现在的局面已经无法挽救,章邯先被打得全军覆没,干脆投降了项羽,函谷关以东的地盘已经不属于秦朝了。而函谷关内,局面也是人心惶惶,起义军杀进函谷关,似乎也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被赵高拥立的早期,子婴的表现很好,见了赵高很客气,就像胡亥死之前那样,还是该咋地咋地,赵高试探了几次,也就放心了。他作出判断,这个子婴会是一个更容易操纵的木偶。表面上看,子婴似乎也没有办法,宫里宫外都是赵高的人,你能咋地。在赵高死后,子婴在秦人心中其实是有很高地位的,他之所以选择投降,主要是这时候关中平原的精锐部队,早被章邯带着投降项羽,又让人家给坑了。他实在不忍心在力量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害得当地父老生灵涂炭,他以一人的荣辱,换来刘邦军的秋毫无犯,加上诛杀赵高的事件,这时候的子婴,在关中父老心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刘邦九九藏书网入关后,赦免了子婴,又和老百姓约法三章,严明纪律,使他大得关中父老的民心。偏偏这时候实力强大的项羽,是给刘邦帮忙的。关中的百姓,对项羽本身就抵触,因为项羽是楚人,战国历史上,就属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最拉锯,秦人看楚人,从来也都俯视的。要想争得长期以霸主身份自居的秦人之心,不用点方式方法是不行的,偏偏项羽的方法,却是火上浇油,他火烧阿房宫,坑杀20万秦兵,诛杀秦国贵族,纵容士兵们在关中平原大肆抢掠,秦人心中的愤怒早就燃成了火。彪悍尚武的秦人什么时候受到这种屈辱,而且给我们屈辱的,还是当年的手下败将楚人!之后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项羽把章邯分在了当地,但在当地人眼里,章邯是叛徒,是导致20万乡党被活埋的凶手。怎么可能听他的招呼?这时候,关中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也唯独剩下了一个人:刘邦!但是赵高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个人:子婴。在赵高眼里,子婴不过是个傀儡,自己说什么他就听着,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赵高忘了,当年胡亥大肆清洗宗族,那么多兄弟姐妹都干掉了,凭什么这个子婴能活下来。包括蒙恬的事情,胡亥当时铁了心要杀掉蒙家哥俩,谁说情谁倒霉,凭什么还是这个子婴,说了情虽然胡亥不听,却也没拿他怎么着。一个能在宫廷血雨腥风里成功活下来的人,肯定是有几把刷子的。但气数该完还要完蛋,到了公元前207年,秦帝国的局面一度大好,北方的赵国王室被秦军包围,秦军企图围点打援,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彻底聚歼前来救援的各路起义部队,但计划却赶不上变化,起义军中偏出来了一个项羽,在巨鹿演了一场破釜沉舟的妙笔,一举击破秦军。而另一路原本意在牵制秦国的偏师刘邦,竟然也逼近了函谷关。秦帝国的死穴一下子被捅破了。这期间的秦王朝,秦二世一直都沉迷于享乐,大权全由赵高把持,赵高每天都对他谎报军情,吹嘘外面形势大好,可到了这时候,眼看就捂不住了。秦二世得知真相后大怒,顺口骂了赵高几句,赵高也不干了。你天天花天酒地的,老子替你把持大权容易吗?现在倒赖我了。眼看秦二世和自己交恶,赵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弑君。赵高派自己的女婿阎乐持刀闯宫,企图杀掉胡亥,生死关头,无能了一辈子的胡亥,总算拿出了点祖先的风采,他抢在阎乐动手前,二话不说横刀抹了脖子,无意中创造了一个记录: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皇帝,也是第一个被臣下逼着自杀的皇帝。赵高死了以后,子婴抖擞精神,即位。宗庙祭祀典礼后,子婴成了最后一任秦王,夺权后他火速出手,将赵高的家族以及亲信杀得一个不留,三下五除二就除了咸阳所有的赵高的势力,可见,他也是一个极其强悍的人物,只是这样的人物出现得太晚了。赵高却不干了,你这个窝囊废吓成什么样我不管,可事你得给我干了啊。接班你得接,接了我就省事了。接完班了,你吓成白痴我也不管,但现在不行,你得赶快把这流程过了。所以赵高想了好多办法,软的也用了,硬的也用了,可子婴咬死了牙就是不来,我真的吓病了,您就晚两天不行吗?不对,还是有一个机会的,也许是个不是机会的机会。秦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秦王朝对后世,特别是继秦朝之后的下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的影响却是非常的巨大。可以说西汉在各个方面,都有秦王朝的烙印在里面。子婴的投降和被杀,标志着秦王朝的落幕,但即使对于此时已经暗流涌动的楚汉争霸,子婴事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机会的名字,叫祭祀宗庙。蒙恬和扶苏相继去世后,赵高和李斯合谋,拥立胡亥即位,胡亥是个糊涂蛋,大权自然落到了赵高的手里。赵高掌权后,在滥用民力方面,比起秦始皇来更变本加厉,比如骊山的陵墓还没修好,又征伐了几十万人去修,河套的守军跑光了,又以此为借口大修长城。中国国民经济的破坏,老百姓的筋疲力尽,也都在继九*九*藏*书*网续中。胡亥登基后,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大清洗,他将自家的12个兄弟姐妹在咸阳公开杀死,蒙恬、蒙毅两兄弟也相继被害。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波被逼自尽。就在秦始皇过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扯起了造反大旗。大秦帝国一下子陷入到了暴乱中,与此同时,赵高却依然在大肆排除异己,赵高的兄弟赵成做了咸阳令,把持了京城的权力,其他的各路亲戚也被陆续安插在官场中。大秦帝国的皇帝,表面上姓嬴,其实渐渐开始姓赵了。对这个局面,赵高是清楚的,但是关键是怎么办?整顿兵马镇压?别开玩笑了,秦国连给秦始皇修坟的奴隶都派出去了,也被人家打得一个不剩。那个项羽是好惹的吗?破釜沉舟的霸王气概,逮谁杀谁,这时候不是咱镇压人家,而是人家镇压咱。如此局面下,赵高也算识趣,他给子婴说,我要拥立你接班,可咱们现在的地盘,也就和秦国早年差不多大,干脆您也别称皇上了,还是叫秦王吧。子婴这个人,《史记》上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但是《通志·秦记》上却写明:“子婴父子颇有贤德,百姓甚爱之。”也就是说,子婴这一家的名声,在当时还是非常好的。从秦始皇到秦二世,他一直是个非常低调的人。但低调不代表不说话,《通志》上说,关中闹灾的时候,他曾经拿出自家的钱粮出来赈济。后来赵高当权,有大臣得罪了赵高,他还经常出面说情。在赵高的眼里,子婴只是个胆小怕事的好好先生,因此对他也不怎么待见。按照赵高的如意算盘,立子婴当王,如果函谷关守得住,就继续操纵秦国大政,如果守不住,到时候就投降。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认定,当时赵高已经派人联络项羽,打算把整个秦国王室送上做厚礼。以项羽没脑筋的表现,对赵高很可能会接纳的。赵高生气了,晚两天?晚两天人家就打到家门口来了,不行,立刻,马上,来宗庙祭祀,给我接班。子婴也很生气,我都病成这样了,你就不能讲点人道主义吗?反正我是来不了,你看着办,两家拉锯了半天,事情就这么僵住了。这时期秦帝国的危机日益加剧,内讧也升级了,本来李斯和赵高在拥立胡亥一事上,算是一个战壕的盟友,但是胡亥即位后,赵高大权独揽,李斯日益不满,就开始屡次在背后发牢骚。赵高早就想除掉这个大敌,他故意给胡亥造谣,说李斯有谋反之心。胡亥这时候对赵高已经言听计从,二话不说就解决了李斯。算计了一辈子的李斯,临了被更阴的人算计了。在政治机构上,汉帝国也从秦朝的政治体制中继承颇多,地方机构的设立上,汉朝最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其中郡县制的设置,在管制上就是沿袭自秦朝。在中央官职的设置上,汉朝保留了秦朝时出现的“御史大夫”一职,将监察权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在军队体系上,汉王朝沿用了秦王朝的军功授爵制,以斩首数目对军队将士进行奖励,激励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汉王朝能够在几十年休养生息后,最终战胜强大的匈奴,且自始至终,汉军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对周边游牧民族的高胜率,就是从中得益。在军事装备方面,秦军先进的弩箭装备被汉军继承,在战国时代秦军时常采取的轻骑兵包抄合围、聚歼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到了汉朝时期,也成了汉军的专利,不同的是,汉军有比秦朝更强的经济实力,在战马质量和骑兵数量上更胜于秦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军所形成的以机动对机动,弩箭密集射杀与骑兵包抄合围相结合的战法,也是脱胎于天下无敌的秦军。在汉朝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秦朝的痕迹。同样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西汉的历史上,秦朝的挫折一直是西汉王朝的前车之鉴,每当皇帝要作出重要决定,特别是诸如对外战争之类的决定时,总会有人拿出秦朝的例子来做对比,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晚年因为天灾人祸国力大衰,但因有秦始皇的前车之鉴,他还是果断地下了罪己九*九*藏*书*网诏,恢复生产。秦朝,其实是汉朝长久的一面镜子。这时候的子婴,在函谷关周围,设立了三道防线,其中防御的重点,选在了崤山,当年这里就是秦国东出的通道,希望这一次他能够变成阻遏起义军西进的大门。三从对外环境上说,汉朝防御匈奴的汉长城,正是在秦朝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在整个汉朝,这都是中原民族防备北方匈奴入侵的屏障。到了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期,卫青收复河套平原后,大臣主父偃主张在河套平原修筑城防,丞相公孙弘极力反对,拿出了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例子来嘲笑,但主父偃却说:“修长城不是秦始皇的错,秦始皇只错在使用民力不当,现在有长城,匈奴每年只能来一两次,如果没有了长城,北方边地无险可守,匈奴就会天天来,月月来,请问哪种局面更糟糕呢?”在南方地区,汉朝在立国之后,就继承了秦朝对南越的统治地位,先以诸侯国的名义进行间隔统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南越的国王,就是秦朝时候派驻在南越象郡的知县赵佗。也是拜秦始皇早年的开发所赐,当年的50多万秦军士兵民夫,最终因为秦末农民战争滞留南国,与当地越族相处杂居,加速了汉越两族民族界限的弥合过程。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在击败了北方匈奴后,汉武帝也顺势占有南越,继秦王朝后,再次把今天广东、福建地区划入了由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郡县。汉帝国版图的扩张,确实是以秦帝国版图为基础的。按照秦国家族的祖制,新君即位,必须要在宗庙举行祭祀仪式的,虽然现在家境惨淡了点,还到底不能对不起祖宗,该走过场还是要走过场。只有祭祀仪式举行过了,才算是正式接班。胡亥这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当然,他有些事情也不糊涂。他曾经对赵高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得懂得享受啊,赵高当然趁机迎合他。胡亥继续发动民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激得民怨沸腾。这期间,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大举进兵咸阳,六国贵族也纷纷造反,但陈胜吴广无远谋,其部将打了胜仗后不思进取,纷纷画地为牢自立为王,起义的势头没几天,自己内部就分裂了,秦帝国借此机会调集重兵,逐渐扭转了颓势。公元前209年12月,节节败退的陈胜在渑池被秦将章邯击败,部队全军覆没。陈胜吴广的起义被镇压了,但摁下葫芦起来瓢,当年的六国旧贵族们纷纷起事,北方的原韩王室、齐王室、赵王室,一个个接连拥兵自立。这时候的秦国,还好有名将章邯等人南征北战,凭借着从北方边境调回来的精锐骑兵,外加临时武装的几十万在骊山修陵墓的奴隶,总算能够稳住战局。这位秦末第一权阉就这样结束了恶贯满盈的一生,在他一辈子里,坑死了扶苏,逼死了蒙恬,连法家宗师李斯都败在他手里,临了临了,却让这个叫子婴的要了命。有关子婴的身份,现代资料留存下来的不算多,唯一可知的是他是秦国王室宗族,具备继承秦国皇位的条件。有资料说他是皇长子扶苏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孙儿,也有资料说他是秦始皇的幼弟,也就是秦二世的叔叔。他的生卒年、家庭成员,到今天的都已经不可考,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处处不可考的人,却能得到两汉历史学家们的高评价呢?或许,我们还要从秦朝末年的乱局看开去。赵高死的时候,是公元前207年9月,这时候的项羽,还在巨鹿打扫战场,刘邦的偏师正火速地向函谷关进军。此时秦王朝虽然退入关中平原,但外面尚有崤山做屏障。何况诛杀赵高的行动,让子婴的威望空前提高。秦人本来就是尚武的,在子婴看来,趁这个时候整顿兵马死守函谷关,保住秦国的社稷,至少割据关中平原自立,似乎是没有问题的。子婴确实也打算这么做,在杀掉赵高后,子婴派人宣告赵高的罪状,传示天下,得到了关中平原当地百姓的支持,然后他整顿军队,抢占关口,甚至把王宫里的珍宝都拿出来,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不管怎样,先顶住敌人再说。努力加载中...穿越之秦末争鼎最新章节,穿越之秦末争鼎合集,穿越之秦末争鼎全文阅读,穿越之秦末争鼎全本,穿越之秦末争鼎首发,穿越之秦末争鼎txt- 读书窝
阅读提示:
&&① 阅读小说时可使用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② 在读书窝阅读穿越之秦末争鼎无弹窗广告的烦扰。 &&③ 如果发现小说有错误,或没有及时更新,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nbsp
④本书是火凤凰00的历史军事类作品,本站只提供穿越之秦末争鼎最新章节的自动转载服务,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nbsp
⑤如果本站转载的穿越之秦末争鼎最新章节侵犯到您的利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 &&nbsp
⑥如果您发现《穿越之秦末争鼎》这本书存在色情、政治、暴力等违反国家互联网管理规定的内容,请通知我们进行清理。 &&nbsp
⑦各位读书窝友如果喜欢《穿越之秦末争鼎》这本书,请积极参与评论和投票,不但可以与其他书友共同分享乐趣,也可以增加积分和经验。 &&nbsp
⑧《穿越之秦末争鼎》内容简介:历史系学生刘元穿越到秦末,谁知竟被刘邦欺负。好吧,管你什么未来的大汉皇帝,哥不怕!!!刘邦小儿太无耻,且看我收了你的吕雉!项羽小弟莫担心,且看我照顾虞姬!范增老儿莫猖狂,我岂会中你奸计!我有上将韩信,我有谋臣张良,我有宰辅萧何,穿越秦末争鼎天下!! &&nbsp《穿越之秦末争鼎》 正文 第二百二十八章 英雄末路
请记住我们:【】    驰道上,子婴领兵焦急而来,前方忽现蒙恬大军,让他万分惊讶,两军相聚后,子婴追问道:“大将军,莫非邯郸已经兵败?”
    “公子,邯郸已被叛匪攻取,难道大梁也……”蒙恬同样惊容而道。?八Z}W〉.}C)O)M
    “不错,那些叛匪利用水淹之计,我军不得不撤出大梁。”蒙毅回答道。
    “大将军,现在要如何做?”子婴有些六神无主,这一系列的失利让他措手不及。
    蒙恬毕竟经历过各种局面,这个时候,他老道的经验挥了作用,细细思索后,他则拱手回答道:“公子,暂且返回上郡休整,再征调士卒。我军目前的军力,已经没有了绝对的优势。”
    闻言,子婴点点头,道:“也好,暂退上郡,以重振旗鼓。”
    “诺!”蒙恬接令,立刻吩咐下去。于是,仅剩下的四万余大军,开始调整方向,向上郡开赴。
    从砀郡前往上郡,需途径河内,而后直转北上。换言之,所耗时间甚长。子婴有些失落,原本浩荡磅礴的大军,如今只能灰溜溜的离去,咸阳未能攻克,大梁、邯郸的叛匪也尚未剿灭,反倒是自己的大军损失过半。
    蒙毅看出了子婴的失意神态,他策马靠了过去,低声劝说道:“公子不用如此,我上郡根基还在,一切都还有机会。而这次兵退,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叛匪的实力。”
    “蒙上卿放心,吾岂会就此颓废?只是损失如此多士卒,吾痛心而已。”子婴苦笑,胜负乃兵家尝试,他博览群书,并不会就此而消磨志气。
    “或许可向王离调兵?”蒙恬深邃的看向极北的方向,那里曾经是他驰骋沙场的地方,现在,一切都落在了王离的肩膀上。
    子婴有些不确定的道:“王离,会支持吾吗?”
    “他毕竟是公子的舅父。”蒙恬道。
    “但他为什么没有在攻取咸阳的时候出兵相助,若不然,函谷关早已破。”子婴疑惑,有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舅父,却不曾帮过自己,他不解。
    蒙毅想了想,拱手后,正色道:“公子有没有想过,若是王离领兵离开,那么九原郡会如何?匈奴和东胡又会如何?”
    “吾明白了。”子婴点了点头,长城之外乃边患,王离动弹不得。“希望这一次,他不会让我失望。”
    “走吧,返回上郡后,我会休书一封于他。”蒙恬笑了笑,倒是十分自信。
    大军继续前行,已经快入了大梁的地界,子婴兵没有再次攻取大梁的打算,邯郸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仅剩下这些兵力,已经是孤军作战了。
    不过,子婴却没有想到,前方等待他的会是阎乐所率领的刑徒军。六万大军已经严阵以待,子婴和蒙恬对视后,也都难掩凝重。想退,却是无路可退,大梁、邯郸的失利,已经将子婴逼上了绝境,这或许就是连锁反应吧。
    “公子,章邯不在,不知是否还有埋伏。”蒙毅提醒一句。
    “大将军,可有信心?”
    蒙恬哈哈一笑,道:“我蒙恬什么阵势没见过,两万大军足以破敌。”
    “两万?”子婴并不相信蒙恬的话,对面的兵力已出许多,即便蒙恬神勇,戍边军强横,却也无法抗拒这样的人数劣势。
    “公子放心好了。”蒙恬沧桑的面孔上,始终是自信饱满,或许这就是他领兵的魅力所在,从不畏惧强敌。“蒙毅,护送公子绕道离开。”
    “兄长!”蒙毅已经听出了蒙恬话中的决然,两万大军根本没有任何的胜算,蒙恬是在打算用自己以及两万戍边军的性命,换取子婴的顺利逃脱,与其说是破敌,不如说是在断后。“不可以让别人领兵吗?”他想尝试劝说。
    “因为我在阎乐眼中很重要,所以,我必须要留下。”蒙恬深沉的看向自己的弟弟,他想要告别,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照顾好公子。”随后他就大喝道:“众将听令,杀!”一句很简短的话,或许就是离别。
    望着自己兄长宽厚雄壮的背影,蒙毅悲壮的怒吼一声。子婴也明白了蒙恬的用意,他急促的喊道:“大将军,不可!”
    “公子,还请撤离!”蒙毅对子婴道,“这是兄长的选择,还请公子尊重。”
    子婴哑然,不知该再说些什么,他再次远眺了一眼已经冲入战场的蒙恬,心中肃然起敬,这才是大秦的英雄,那个曾经的大秦第一猛士。
    “走!”子婴同样悲愤。
    阎乐见到蒙恬亲自领兵杀过来,他嘲笑的对身旁的将领道:“如此老迈之人,却是这样的不知所畏,他当真还以为自己是秦国第一猛士吗?”
    他本以为这句话会让身边的将领付之一笑,却不想,这些秦军将领却对他不屑一顾,这让他有些索然无味。阎乐暗自恼怒,立刻下令,几乎是忍着怒火的大声喊道:“进攻。”
    当见到子婴趁机逃离,他勃然大怒,蒙恬和子婴都必须死,一个是军中最具影响力的老将,一个是扶苏之子,始皇帝的后裔,皆是他所要必杀之人,所以,一个都不能放过。
    阎乐分出一半的兵力杀向蒙恬,并留下心腹督战。他自己则亲率剩下的一般三万兵力直追子婴。蒙毅大笑着,怎会让阎乐如此轻松的前去追击,他一声令下,戍边军中的车兵,一往无前的横插向阎乐的大军中。这些战车疯狂的奔袭,阎乐的大军立刻受阻。
    “蒙大将军,这又何必呢?”有刑徒军的将领悲叹的说道。
    “废话少言,尔等为虎作伥,如何对得起始皇陛下?”蒙恬已经向这些刑徒军将领杀了过去。他的背影有些孤寂,却还是那样的挺拔。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也已经传到了刘元的耳中,毕竟联军的骑兵可是时刻关注着阎乐大军的动向。
    “蒙恬,真乃英雄。”萧何感慨。
    “他对得起大秦,到头来,大秦却已经不是他所为之奋斗的大秦了。”张良也钦佩的开口讲道。
    刘元站在城楼上,负手愿望,夕阳西下,有几分落寞,“英雄末路!”
    感谢潇潇若雨、竹子节、6比、一个伤心嗯路过的打赏。
    感谢无极演太极和时间沙斗的红包!(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