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计划和双一流那一个我强?分别强在哪里?

“111计划”VS“双一流”,3个一比2个一多了啥?_高考网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 “111计划”VS“双一流”,3个一比2个一多了啥?
  临近年底,各项新规大有停不下来的感觉,近日,又一个事关各高校的新政发布,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印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的通知,&111计划&比&双一流&还多一个&1&,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有多牛呢?
  没有名单的 &双一流&已经让各大学暗自较劲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项工作被高教界简称为&双一流&建设。
  围绕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舆论和业界一度出现了各种猜测、预言,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今年10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曾表示, &双一流&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众所周知,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随后,在&211&工程基础上,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
  双一流战略下的高校标准的标准有四类:
  第一类
  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因为要求学校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已经进入985工程的北大、清华之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已经进入985工程建设高校的部分覆盖领域较宽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第二类
  第二类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冲击&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如果说第一类主要是对综合型大学说的,这一类就是对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型大学说的。目前已经进入985工程的部分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特色型大学,以及一部分211工程大学,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第三类
  第三类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主要覆盖的是办学特色明显、总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特色学科集群的大学。个别985高校(冲击不上第二类的)、很多211高校,以及一些在以前的211工程建设中的因为地域平衡等原因没能进入的较高水平的特色型高校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第四类
  没有提到的第四类全国两千多所高校,是否都能够对应到这三类里面呢?当然不是。因为还有很多高校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办学而已,根本没有&某一高水平学科&。这类高校,其实就是国务院《方案》里没有提的第四类。
  理智的说,并不能让全国所有高校都去争创世界一流,认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办学领域、办学地域,有所作为,力所能及地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类学校的办学使命也就大致达到了。
  有名单的&111计划&入选的对象多是&211&
  从通知中,不难看到,所谓&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其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111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111基地&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服务需求、科教融合、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地方高等院校开放。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遴选范围都是已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府以及部分相对有实力的&211重点建设高校&。 这一点从2017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名单就可以看出,能在&111基地 &立项的多出身不凡。
高可信软件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空天先进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基因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科技大学
安全与防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
多尺度生态模拟与安全调控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炎症与重大疾病基础与干预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协和医学院
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创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
可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电子科技大学
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
器官芯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持续性感染与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毫米波太赫兹成像探测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优化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
河网水动力系统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智能电网优化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华东理工大学
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
绿色农药与合成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
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纺织生态加工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季风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
农村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农业大学
新型污染物环境过程与风险评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能源材料化学中纳米表界面和团簇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上海财经大学
转化医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
绿色化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光纤传感与通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
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工材料与电力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
飞行器复杂流动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
特殊区域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作物品质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下煤火防治与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矿业大学
&煤型稀有金属矿床&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园艺作物发育生理与品质调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
社会经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
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基础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抗肿瘤与抗感染药物发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药科大学
制造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东亚和东南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变化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保险风险分析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央财经大学
  &双一流&的经费跟&111计划&的钱来源不同
  前几天,动源君曾转发一条信息《75所部属高校&晒账单&,哪些高校更会赚钱?》,综合2015年收入和年初结转结余、事业基金弥补差额的收支决算总额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高校的收支决算总额超百亿元,其中清华大学首次超过200亿元,远远领先其他高校。
  高校的钱从哪儿来?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校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下涵盖了捐赠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即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指的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这两者是各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中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80%。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的财务决算情况也反映出&211工程&、&985工程&与 &双一流&建设的变化,部分学校已获得&双一流&专项财政资金投入。
  如北京大学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减少,主要原因是&985&工程专项资金较2012年减少6.3亿元。2014年,学校的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了4.6亿元。2015年,该项资金又增加了6.2亿元。
  对&111计划&的经费来源,从通知我们可以看到,&111基地&建设期间同样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共同筹措,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
  而且,通知明确规定,高校配套经费除补充聘请外国专家费用不足部分外,还可用于: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 &111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111基地&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相关的费用。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建设&双一流&大学,必须先在学科建设上下工夫,对于第一类大学而言,就是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对于二类大学而言,就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对于第三类而言,就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
  而&111计划&正是着眼于学科建设,以此说来,虽有差异,但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高考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已有帐号请点击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又想起来了?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迈向“双一流”】推进111计划 创建一流学科(五)
“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建设国际化基地平台,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来源:交大新闻网&日期
11:31&点击:
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创新引智基地2014年开始建设,该基地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铁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开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出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推动西安交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以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是西安交大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高端医用超声和海洋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解决大尺寸晶体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团队成功从国外聘请到具有丰富晶体生长经验的高水平专家来基地长期工作,并与基地研究人员一起深入实验室第一线,共同攻克了大尺寸晶体稳定生长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生长出性能优异的大尺寸弛豫铁电单晶,使中心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掌握弛豫铁电单晶批量生长技术的单位之一。
在新型储能材料方向,引智基地引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Liu Yun教授来校建立联合研究团队,共同研究同时具有巨介电常数和低损耗的电介质材料。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的“中澳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2014年正式成立并通过陕西省科技厅认证,成为陕西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5年,双方合作申请的“巨介电材料”国际合作项目成功获批,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国际学术交流为基础,构建一流的国际交流基地
引智基地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学者来基地工作交流。截止2015年底,基地共邀请国外知名学者39人次,其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位,IEEE Fellow5位,IEEE铁电学成就奖获得者5位。2015年5月,国际著名铁电学家、IEEE Fellow、美国宾州州立大学Susan Trolier-McKinstry教授来基地工作并开设了“晶体化学与结构性能关系”课程,吸引了交大和西安地区其它高校的许多从事电介质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前来学习。
基地还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至今,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两次,增强了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的同时,基地还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和青年老师出国交流,累计支持基地成员出国交流45人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10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基地的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推进对俄合作交流
该引智基地与俄罗斯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拥有广泛的联系和深厚的合作渊源。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俄双方的政治互信水平不断提高,为交大对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目前,基地已经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Ioffe物理研究所、莫斯科国立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大学、乌拉尔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Shubnikov晶体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Kirensky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共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中俄双方利用各自在材料制备和结构表征、理论分析等方面优势资源,围绕弛豫铁电单晶的表征和畴结构分析等方向开展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10年,基地负责人姚熹院士带团访问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学院。2015年,引智基地执行负责人徐卓教授访问俄罗斯,成功邀请到多所俄罗斯高校加入西安交大发起创建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促成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院电介质分部合作关系的建立。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西安会见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共同主持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交大邀请五所俄罗斯盟校参会并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
以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学科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基地每年至少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项,合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13篇,其中在影响因子5以上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新增国际合作项目3项,联合创办的联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被汤森路透公司ESCI收录。基地成员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还有多位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最佳论文奖或最佳墙报奖,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建设国际一流学术研究交流中心的进程。
作者:国际处 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引智基地
编辑:力 行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新浪微博 &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陕ICP备号 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提供网络带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个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