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让中国人发明火柴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柴发展史 原来洋火是中国人发明的 你上一次用火柴是什么时候
火柴发展史 原来洋火是中国人发明的 你上一次用火柴是什么时候
生死乃闲事
各位亲爱的人类老朋友我是你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火柴。曾经我们朝夕相处,而现在我们或许已经多年未见!老一辈的人都爱叫我洋火,但其实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出生在 公元577年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神州战事四起,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煮饭都成问题。当时皇宫一名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其它明火,能很方便地把“木棒点燃。这便是最早的我。过了很久,杭州地带的大街小巷,已经有很多卖火柴的小贩。据陶宗仪《辍耕录》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950年前后,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我成为商品时,便更名为火寸条。可说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但当时朝廷没有注意和重视。到了1275年,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外国人来到当时还是元朝的中国。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们在完成使命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而我也正是这个时候被传播到欧洲。从此我在欧洲生根发芽。中国早期的火柴技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进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火柴早起的火柴是用白磷做的并不安全,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而且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终于在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从此就很难再发生各种意外了。1865年,火柴开始进入到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辗转千年,我终于换了一身行头回到了我的故乡。然而随着打火机的 日益普及,我的生命也渐渐走向尽头。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将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彻底走进历史。渐渐的我的使命向打火机交接。我淡出了人们的事业,现在也只剩一些文艺青年还在使用我了。我很自豪,我曾给你们的世界带来温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生死乃闲事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听不到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火柴是哪个国家的谁发明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火柴:[编辑本段]火柴定义  match   定义:根据物体摩擦生热的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活性制造出的一种能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  通常制法:一方面采用易燃的木材做成小棒(称火柴梗),在其一端蘸以蜡油和含氯酸钾的药料(称火柴头),制成火柴;另一方面在包装盒上涂以含赤磷的磷面.使用时,将火柴在磷面上擦划,即能引燃,极为方便.  分类:火柴可分为日用安全火柴、普通火柴、高档火柴和各种各样的特种火柴.  制造工艺的一般过程主要有:锯木、剥树皮、旋片、切梗、烘干;筛选、理梗、排梗、沾油、药浆调制、沾药、烘干、卸梗、旋盒片、切盒片、糊盒、烘干;套盒(纸盒为:印刷、压痕、分切、糊盒、套盒)、装盒、磷浆调制、刷磷、包封、装箱.  火柴设备品种、型号繁多,大体分六大类:(1)原木分解设备;(2)梗枝制造设备;(3)梗枝处理设备;(4)火柴(头梗)制造设备;(5)盒子制造设备;(6)火柴包装设备.[编辑本段]火柴发明  最初的火柴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华尔克发明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华尔克发现用砂皮纸摩擦氯化钾和硫化锑的混合物能产生火焰.在1827年,华尔克出售第一盒氯化钾和硫化锑做的火柴.当时每购买一盒火柴,免费奉送一块砂皮纸.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当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发火,从而引起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燃烧,这样火柴便划着了.   安全火柴的优点在于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不仅较为安全,而且所用化学物质无毒性.所以也被称为安全火柴.   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l)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2)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反应;(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编辑本段]火柴历史  中国南北朝(420~589)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1669年,德国人H.布兰德提炼出了黄磷.人们利用黄磷极易氧化发火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后再沾黄磷而发光.1805年,法国人钱斯尔将氯酸钾和糖用树胶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发火.这些都是现代火柴的雏形.   1826年,英国人J.沃克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药头,装在盒内,盒侧面粘有砂纸.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能发火燃烧.这是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   1831年,法国人C.索里亚以黄磷代替三硫化锑掺入药头中,制成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使用方便,但发火太灵敏,容易引起火灾,而且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因黄磷有剧毒,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845年,奥地利人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它是黄磷的同素异形体,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应用广泛.   1898年,法国人H.塞弗纳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黄磷制成火柴,称为硫化磷火柴.这种火柴与黄磷火柴一样随处可以擦燃而没有黄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建立于瑞典卡尔马省的贝里亚城.1865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是卫省轩于1879年在广东省佛山县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到1900年,中国共开设了19家火柴厂.1921年,刘鸿生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厂,改进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美丽”牌火柴.刘鸿生于1930年又创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1949年后,中国火柴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试制成功.1982年在济南火柴厂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连续生产线.[编辑本段]发火原理  火柴有摩擦火柴(又称硫化磷火柴)与安全火柴之分,其发火原理不尽相同.   摩擦火柴药头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三硫化四磷,稍在粗糙表面摩擦、产生的热足以使这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而发火.   安全火柴药头中以硫磺取代三硫化四磷.一般的摩擦热不足以使药头起反应,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磷层上擦划时,摩擦热先使磷与氯酸钾发生反应,放出较多的热能,促使药头中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而发火.它的反应过程如下:   2KClO3+ 3S──→2KCl + 3SO2+ 1137kJ   上述化学反应过于剧烈,发火太猛,不利于使用.为了控制发火速度,药头中还需加入一些石英粉等填充剂,使药头发火缓和、稳定;此外,还加入重铬酸钾和颜料等,以改善抗潮性能和外观.若以淀粉、虫胶等代替硫磺并加入一些香料,便制成无硫芳香火柴,燃烧时不产生刺激性气体SO2,且能散发香味,使人感到舒适.[编辑本段]火柴分类  根据用途和药头成分,火柴可分为日用火柴(普通火柴)和特种火柴两大类.   日用火柴 按包装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蜡纸梗火柴和书式火柴3种.   ①木梗火柴: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木片或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为最普通的火柴.   ②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燃烧时间也比同样规格的木梗长2~3倍,适用于航海、渔猎、勘探等野外作业的环境.但是石蜡在较高温度下易软化,使梗枝的刚度降低,影响使用,故不适用于热带地区.   ③书式火柴:因其包装外形扁薄且似书册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纸板冲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为一组,一端基部相连,呈梳齿状,梗尖一端沾石蜡及药浆.制成火柴后,用卡纸封面装订成册.磷层涂刷于封面装订处.使用时逐根撕下擦划.这种火柴外形美观、携带方便.   特种火柴 采用特种的药头配方,以产生不同的特殊功能.主要有下列5种:   ①抗风防水火柴:药头中含有比普通火柴多15%左右的氧化剂,发火性能较强;表面沾有一层防潮薄膜,可防止受潮;药头粗而长,直径约5mm,长度为30mm.擦燃后以每秒4~6mm的速度燃烧,能均匀地持续燃烧5~7秒钟.这种特性使它能抗强风,不怕雨淋,适合于地质、水文、气象、航海、渔猎等野外作业人员使用.   ②高温火柴:药头分内外两层.内层是抗风防水火柴的药料;外层采用四氧化三铁和铝、镁粉等原料,用硝化纤维溶液粘合而成.大小规格与抗风防水火柴相似.燃烧时能产生1200℃以上的高温,可供引燃熔接剂之用,故又称焊接火柴.   ③信号火柴:又称信号筒.筒身直径2.5~3cm,长16~38cm.磷层涂在筒盖端部.药料中掺入硝酸锶或硝酸钡、碱式碳酸铜等物料,燃烧后能分别发出红、蓝、白等不同颜色的持续火光,照度达80~800支烛光,可供铁路车辆或航海船舶夜间信号联络之用.   ④多次燃烧火柴:能反复发火,多次燃烧.这种火柴不用木梗,而由氯酸钾、硫磺、二醋酸纤维、多聚甲醛及填充剂等化学品经与丙酮混合后压制成直径为2~5mm的棒形火柴,称为火柴芯(无火柴梗和药头之分),以它在磷层上擦划即可发火.由于二醋酸纤维的阻燃作用,控制了发火物质的燃烧,不致于使整根火柴一次燃烧完,达到多次使用的目的.已研制成能反复擦燃 600次以上的火柴.   ⑤感光火柴:燃烧时发光,照亮物体后能使照像胶片感光.可代替闪光灯供摄影用.[编辑本段]制造工艺  火柴的制造工艺因品种而异  木梗火柴制造 大体可分为梗子制造、梗子处理、火柴药头制造、盒子制造、包装及刷磷5个部分(见图).   ①梗子制造:制作火柴梗应选用质地疏松、纹理顺直、易燃、无异味的木料.常用的树种是杨科或椴科,也可用松类或云杉.松类木料需经蒸煮以除去所含松脂.   选材后,将原木锯截成段,剥去树皮,旋削成厚薄均匀的连续梗片.梗片再分切成一定规格的梗枝.    ②梗子处理:将梗子用浓度1%左右的磷酸或磷酸铵溶液浸淋,称为防灼处理,可避免火柴燃烧后的余烬掉落.经沥干除去表面水分后,送往烘梗机中烘干,使梗杆含水率降到6~8%.梗枝烘干后,经过选梗机筛选,除去断残枝和长条、宽片,选出符合规格的梗枝.   ③火柴药头制造:合格的梗枝经风力管道或传送带送到火柴自动连续机,自动进行理梗、上梗、沾蜡、沾药、烘干和卸梗等多道工艺,即完成火柴的制作.   ④火柴盒制造:火柴盒分为纸盒和木盒两种.纸盒采用厚度为0.4mm、定量为300g/m2的卷筒板纸或平板纸为原料.分纸机将原卷筒板纸分切成不同的宽度,以适应外盒或内盒的制作需要.内外盒分别制好后,进行套盒,成为一整体.木盒选用材质较好无疤节的木段,在旋盒片机上旋出带有划痕的内盒片或外盒片,再分别切成盒条,经糊盒机糊制,烘干后套盒、贴标.   ⑤包装与刷磷:火柴与火柴盒在包装工序汇合.装盒机将火柴按规定的支数整齐地装入盒内,随后,刷磷机在盒子侧面刷上磷浆.另有一种磷面是在印刷商标时印到盒片侧面上的,称为“印刷磷面”.磷浆主要成分是赤磷和粘合剂.传统的粘合剂是皮胶,现在亦使用合成粘合剂.经烘干后,包封机将每10盒火柴封成小包,装入箱内(小箱100包,称为“件”;大箱200包,称为“双件”),即为成品.   蜡梗火柴制造 蜡梗的制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拉模成型,另一种是挤压成型.都要经过原纸分切、浸蜡、成型、冷却和切断等工艺过程.它采用定量40~45g/m2的卷筒有光纸为原料,分切成宽度为20~25mm的盘纸,通过成型模或成型轮在温度为 120℃左右的熔化石蜡中形成圆形或方形截面的梗条,经凉水或冷风冷却定型后切断成梗枝.蜡梗的规格一般为长28~38mm,圆梗直径1.5mm,方梗截面为1.6×1.6mm.   火柴药头的制造与木梗火柴的一样,经过理梗进入普遍的火柴连续机上梗、沾药,制成火柴.但在沾药前不需沾蜡.蜡梗与药头的结合牢度较差,沾药浆前需先经预处理,去掉梗枝端部(沾药处)表面的蜡层,并略使纸层松散,以增加药头与梗子的粘结力;药头的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20~40℃)下进行,以免梗中石蜡熔化.   纸梗书式火柴制造 分为制梗(一般称火柴梳)、制封皮和装订 3部分.为防止纸梗燃烧熄灭后的残枝阴燃,制梗用板纸需经防灼处理.这种处理是在板纸生产过程的最后工序,即当纸坯通过末级烘缸前,以5%的磷酸氢二铵水溶液均匀喷洒在纸板上,再经烘干,含水率应保持在8%左右.   采用火柴梳自动连续机(CM机)自动完成制梗和沾药头.用封皮涂磷分切机(PM机)将印制好商标的封皮纸涂上磷层,经干燥塔烘干后,先纵向分切成条,再横向分切成片,以供包装之用.火柴梳和封皮汇合于装订机(AM机),火柴梳在机上裁切,封皮经过折叠后组合装订成册,即为成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人,相信我。(望釆纳)
当然是中国!!!
法国化学家钱斯尔
扫描下载二维码旧中国不能造火柴,不能造铁钉,那只能造飞机了!
  文/寂寞的红酒
  提起旧中国,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一穷二白,连一颗铁钉,一根火柴都不能制造。那么旧中国既不能造铁钉,又不能造火柴,那能造点啥?造飞机!
  1899年著名飞艇设计师、制造家谢缵泰自行设计制成“中国号”飞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具备飞艇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
  1909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工程师、飞行员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成功进行试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自制飞机的国家。
  1910年,中国航空先驱、水上飞机设计师谭根制成船身式水上飞机,并获得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水机组第一名,后来他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越了菲律宾的马荣火山。
  1913年,南苑航校附属修理厂研发出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军用飞机“枪车”号,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可以研发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1919年,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以下简称海军工程处)研发出具有世界水准的“甲型一号”水上飞机,1922年又设计建造了世界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坞。此外,海军工程处还研发出侦察机、初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水上轰炸机等多种机型,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各型飞机综合研发生产能力的国家之一。
  1928年,广州东山飞机批量生产“羊城”号飞机。“羊城”号飞机是中国第一款批量生产的国产飞机。
  1934年,海军工程处研制出“宁海号” 舰载侦察机,中国具备了折叠翼舰载机研发能力。
  1934年,国民政府和美国合作,在杭州建立了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年产能力60架,主要生产霍克-III型、诺斯罗普轰炸机、道格拉斯双翼蒙布教练机等美式飞机。抗战爆发后中杭飞机厂迁雷允,组装生产P40战斗机、DC-3运输机等各种机型,是抗战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飞机制造厂。
  1935年,韶关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复兴”号飞机,月产8架。西安事变中周恩来从延安到西安来回用的都是“复兴”号飞机。抗战时期“复兴”号飞机多次改进,“新复兴”飞机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主力机型之一。
  1936年,清华大学在南昌建立亚洲最大的风洞,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
  1936年,韶关飞机制造厂仿制生产美国霍克型双翼驱逐机。该型飞机是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抗战时期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1937年,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开始批量生产布瑞达25式教练机和萨伏亚S-81式双发动机轰炸机。
  1944年,第二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 “中运”系列运输机。中运运输机是一款性能非常出色的中型运输机。
  1944年,航空研究院与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研发出全机总重量达13吨的“研轰”3式轰炸机,是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飞机。
  1945年,第一飞机制造厂研发成功研驱系列飞机,研驱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前掠翼战机之一,比大名鼎鼎的苏-47“金雕式”战斗机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1945年,第一飞机制造厂自主研发 “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1947年又研发出“蜂鸟”乙型直升机,蜂鸟直升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惜样机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1946年,中国航空研究所(后改为航空研究院)研发成功巨型滑翔机研运—1号,研运—1号滑翔机能有效载荷30名士兵,而同时期德国最先进的滑翔机仅运载10余人。
  1946年,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开始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CXP-1001“喷气式研驱”战机,由于国民政府溃退研发戛然而止,资料在溃退时全部遗失。
  1948年,中国第一架线操纵喷气式模型飞机在南京中央大学操场进行了试飞。
  此外,建国前中国航空先驱还研发生产出忠28驱逐机、“大公报”号高级滑翔机等多款机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一根火柴让等式成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