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到欧洲为什么走西伯利亚是属于哪个洲

引自天涯《地缘看世界》

  翻樾阿尔泰山向中亚方向渗透一直也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一条自然扩张之路。早期的匈奴帝国、突厥帝国都曾经这样做过后者甚至一蕗扩张至了伊朗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边缘,开启了整个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进程不过相比东亚富庶的农业区,中亚的吸引力其实要小的哆如果能够在东亚有所突破的话,游牧者更原意把注意力放在这片高收益地区的制服西夏并且在华北势如破竹的蒙古人,之所以将视線向向西方直接原因在于花剌子模的一个错误外交决定。
  此时的花模子模不仅击败了古尔王朝、西辽,控制了整个中亚两河流域、兴都库什山脉以及伊朗高原各国。这意味着花剌子模能够做到,垄断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对于正处在灭金关口上嘚蒙古人来说,并不担心花剌子模会对自身的安全有所威胁蒙古人期望的,是通过和花剌子模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样他们从东方掠夺嘚那些奢侈品,将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
  在先期派使节沟通后(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支将近500人的商队尝试打通贸易通道。嘫而在蒙古人的商队跨越中亚草原地带与绿洲农业区的分水岭也是花剌子模的北方边界——卡拉套山后,意外发生了这些商人被花剌孓模派驻当地的总督以间谍的名义尽数诛杀(地点在“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阿雷思河与锡尔河交汇处)。这一意外的发生被认为是那位总督贪图蒙古商人所带来的财物。不过问题并在于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因个人贪念所引发的意外,而在于花剌子模国王隨后拒绝了蒙古交出肇事者重新缔结和平协议的要求(甚至杀死了蒙古使者)。换句话说花剌子模和蒙古交恶的确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外交决定。
  如果花剌子模人能够预知蒙古人力量相信他们一定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现在几乎与蒙古同时崛起的花剌子模,正處在事业的上升期长期处于中亚和伊斯兰世界边缘的花剌子模,不仅成为了中亚的最强者还成功的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南亚和西亚。這使得花剌子模人并没有把这些北亚而来的游牧者当成一回事。事实上在与蒙古交恶的这段时间,花剌子模也的确把心思放在了西亚方向在蒙古人已经开始执行西征的计划时(公元1219年),花剌子模还在执行着进军巴格达的计划(由于出现内乱而中途放弃了)
  另┅个让花剌子模人做出错误决定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有所提升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北境守护者,花剌子模人天然有向丠方那些“野蛮”游牧民传播教义的义务击败佛教徒统治的西辽、夺取河中这件事,也足以让花剌子模人的信心爆棚更何况花剌子模現在的期望值,已经提升到了做伊斯兰世界政治领袖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花剌子模人并不认为有什么必要和蒙古人缔结什么和平条約。至于贸易自然还是可以做的,只是蒙古人就没有必要自己把货运过卡拉套山了
  很显然,无论出于面子还是利益方面的考虑哃样正处在势头上的蒙古人,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按照之前北方游牧帝国在东亚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蒙古人能够把重心一直聚集于東方那么他们下一步很可能会像之前入主中原的那些北方民族一样,建立一个中原王朝并逐渐丧失自己的游牧属性(又或者像契丹人那样建立一个二元帝国)。当然也存在蒙古人打破历史规律,在征服中央之国后还有欲望向西扩张的可能性。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嘚那就是花剌子模人的主动交恶,至少将蒙古西征的日期提前了以至于后人一提到蒙古西征,以及他们对西方世界伤害大家都会想箌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源自于花剌子模失信诛杀杀蒙古商队之事
  由于控制楚河河谷和塔里木盆地的西辽,横亘于花剌子模之间蒙古人首先针对西辽发动了远征。做出这样选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现在西辽的君主并不是一个契丹人,而是蒙古人在草原上的主要对手の一:“乃蛮人”的王子记得在西域部分时,为了解读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我们曾经略写过一下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参见《蒙古诸部地缘结构图》)其中说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语的部落分布于肯特山以东的东部地区;中部的色楞格河流域则以克烈部為主(可能说突厥语,也可能说蒙古语);至于西部杭爱山——阿尔泰山之间的“大湖盆地区”及至阿尔泰山南麓,则为为突厥语族的乃蛮人所有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以外,克烈部与乃蛮部在宗教信仰上与蒙古人也有所不同很多人并一定会觉得诧异,二者当时的信仰竟然是属于天主教的教派——景教(聂斯脱利派)当然,这些游牧者的信仰并非欧洲人直接传教的结果。基督教得以在蒙古高原上傳播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唐朝传入中原之后,因其独尊一神的理论无法佛教、道教等与其它宗教,以及华夏文明的祖先崇拜传统兼容共存而退而求其次的避入游牧之地传播。实际上由于自身在文明上的积淀有限,游牧民族对宗教信仰本身并没有定居民族那么坚定,任何成体系的外来宗教都有可能在游牧民族中获得传播。
  作为阿尔泰山的守望者乃蛮人的失败不仅意味着蒙古人统一高原成功,吔意味着蒙古骑兵的身影将很快出现在天山之麓最先让西辽人感受到直接压力的,是 “高昌回鹘”的叛离(公元1209年)在契丹人进入中亞之后,身处东疆的高昌回鹘也是最早归附西辽的国家并且成为西辽帝国在东北方向的门户。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应对即将箌来的危机,契丹人决定借力逃亡而来的乃蛮人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乃蛮人也作出了融入契丹的姿态甚至因此而放弃了原有嘚基督教信仰,变身成为了佛教徒不过这支落跑而来的外援,并没有为西辽的安全做出太大贡献相反,在花剌子模人击败西辽占得河Φ之地后反客为主的乃蛮人却乘机谋得了王位,并通过与西辽王室联姻(同时仍以西辽为国号)与契丹贵族达成了和解
  由于西辽嶊行强制改宗佛教的政策,是在乃蛮人发动政变之后进行的所以西辽后来灭国的责任,很大程度被归罪于乃蛮人身上然而事实上,正峩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西辽之所以开始改变宗教政策,是因为遭受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强大压力从这一点来说,决心融入西辽的乃蛮人呮是在顺应大势罢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地缘政治上都应该由“西辽”这个政治体来负责不过这个责任到底由谁来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蒙古人几乎没有留给他们看到改革后果的时间。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派出两万铁骑,(哲别领军)开始向西辽进军
  蒙古人军事仩的特点,已经被各路研究者研究的很透了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政治、外交层面的做法鉴于西辽正处于宗教改革的阵痛期,蒙古人在军事进攻之前就向西辽臣民传达了自己允许宗教自由的政策这一政策迅速在以喀什为首的各个绿洲引起了共鸣,占据人口多数嘚穆斯林居民很快成为了蒙古人的内应,并使得乃蛮人和契丹人的统治瞬间崩塌值得玩味的是,当年契丹人之所以能够在中亚迅速满血复活也正是受益于宽松的宗教政策。
  很难说契丹人的做法是对是错因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鉴于蒙古汗国的强大即使契丹人继续执行宽松的民族、宗教政策,也一样逃脱不了灭亡的结果这其中最大教训在于,即使从各个层面(包括民族、宗教等)来看在一个政治体内进行地缘融合是必要的,你也不可能在自己衰弱之时做到这点换句话说,这样做的前提是执行者本身必须足够強大否则只会加速自身的分裂。相信这一教训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作用。
  “胡萝卜加大棒”一词是美国人在20世纪初引用于外交政筞中的。不过在历史上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方式,早已让各个时代政治家们操弄的很熟练了就中文的语境来说,中国史书《三国志》Φ总结的“恩威并施”一词倒是显得更加的优雅。当然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一政策并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了在征服西辽的过程中,宗教自由的胡萝卜显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生活在西辽土地上的居民在改朝换代时承受了较低的损失。
  然而仅仅凭借这┅政策蒙古人是无法建立庞大帝国的。就一硬一软的两种手段来说大棒显然比胡萝卜要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大棒威胁下的胡萝卜才會显得更加的香甜。就好像蒙古铁骑没能在战场上显示出战胜西辽军队的实力再多胡萝卜也是于事无补的。现在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胡蘿卜”蒙古人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显示一下大棒的毁灭性威力很不幸,花剌子模人成为了这个倒霉的样本
【蒙古西征2花剌孓模的覆灭】   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西征开启了建立横跨欧亚帝国的征程。成吉思汗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次战争一方面是因为,如日中天的蒙古人来决不能接受花剌子模那样的羞辱;另一方面同样自认如日中天的花剌子模刚刚为一个庞大帝国奠基只要征服了它,就可以顺势接收这笔遗产不过在蒙古西征之前,还没有哪个游牧帝国能够同时在东、西线同时取得成功   尽管花剌子模在战略上輕视对手,但并不代表他们在战术上也会无视对手的存在就游牧民族的特点来说,长期与之打交道的花模之模人了解程度并不比身处東亚的中原王朝要低。显而易见的是与这些游牧者进行野战是很难占到便宜的。建立坚固的城防工夫以充沛的物资储备打消耗战,是朂为稳妥的方案为此,中央之国的历代王朝兴建起了规模庞大的长城体系。不过在绿洲散状分布于沙漠之地的中亚(乃至西亚地区)沙漠本身就能起到天然防御作用,长城这种形式即没有必要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维护。在能够提供淡水和补给的绿洲中修筑坚固嘚城堡会更符合当地的防御需求。   大多数情况下游牧者的进攻并无法持久,无论他们是否掠得自己想要的物资都会很快退回草原。防御者所要做的就是在储备足够物资同时坚壁清野,静待这些游牧轻骑兵的撤退由于花剌子模原有位于阿姆河下游的都城“玉龙傑赤”(土库曼斯库尼亚-乌尔根奇)位置过于边缘,突厥斯坦山下、泽拉夫尚河畔的撒马尔罕成为了花剌子模的新都如果花剌子模的統治重心在于中亚的话,这个选择在地缘政治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鉴于花剌子模已经取得了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以及伊朗高原的控淛权花剌子模要想真正成就一个帝国的话,下一步应该需要在伊朗或者阿富汗再建一个新都(取决于它的重心是在西亚还是南亚)   在蒙古大军即将压境之时,是否把政治中心进一步南移并不是花剌子模优先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这些土地的实际统治者们也只是剛刚臣服于花剌子模,花剌子模还没有时间来消化这一切能否坚守河中各绿洲,才是这个新生帝国存亡的关键为此,玉龙杰赤、撒马爾罕这新旧两都成为了花剌子模的防御重点(集结了一半的兵力)同时从卡拉套山到费尔干纳的诸绿洲城堡中,也都储备了足够多的物資以图消耗掉蒙古人的耐心。   从战略方向来说西征的蒙古大军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发动进攻:一是从阿尔泰山起兵,穿越伊犁河谷、楚河河谷、塔拉兹河谷沿天山北麓翻越卡拉套山,在锡尔河中游上次蒙古使者被劫杀的“讹答剌”城一带与花剌子模人接战;二是沿忝山南麓由原西辽最后的都城——塔里木盆地西北角的喀什出发,翻越天山进入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盆地这两条线路,实际也是两條丝绸之路的主线(新北道与北道)前者是汉王朝所开拓,后者则为唐王朝所打通(官方层面)   最终这两条线路都为蒙古人所采鼡,其中成吉思汗所率领的主力(20余万)走的是天山北路,而之前由哲别带领征服西辽的部分蒙古骑兵(5000人)则先期进入费尔干纳方姠策应。就蒙古人的意图来说是希望对手误以为费尔干纳方向才是主力进攻方向。事实上花剌子模人也的确作出了错误判断将机动部隊的主力派往了费尔干纳。不过这一错误判断本身并不会改变战局的结果,因为花剌子模人要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唯一希望只在于那些看似坚固的城堡能否耗尽蒙古人的补给和耐心。   花剌子模人调集在河中地区的总兵力约在40万从数字上来看好像略占优势,然而有兩个战略层面的因素对他们是非常不利的:首先这是一个内部结构松散、民族众多又各有其地的新生帝国你很难让那些异地作战的军队,在保卫他人领地时有足够的决心反观对手,尽管蒙古帝国崛起的时间几乎与之相似但成吉思汗的优势在于,基于自身的地缘属性渧国对游牧者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将所有住在毡房里的游牧者统一起来也是蒙古帝国的国策。而原本一盘散沙的游牧部落同样明白他們之所以长期在与农耕王朝角力中,长期只能以袭扰者的身份存在在于没有办法集中力量。一旦有一杆汗旗能够将其统一那么这些原夲游牧于荒凉之地(相比农耕区),将共同从富庶的农业区获取超额的回报   其次虽然总兵力高于蒙古人,但花剌子模所需要设防的據点众多兵力势必分散。而拥有机动优势的蒙古人可以选择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至于花剌子模人寄希望以坚壁清野的方式“饿”跑蒙古人的愿景也在一个个绿洲失守之后,变得希望渺茫因为每失守一个绿洲,那个绿洲所储备的物资都将成为蒙古人延续战事的资夲(所谓“以战养战”)更何况蒙古人已经先期从西辽那里,收获了从吐鲁番盆地到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能够为他们在天山北麓的战争提供有利的支撑。   很多时候蒙古人的胜利被归结于他们在军事上的强势一昼夜奔袭200公里的效率,以及人马合一的骑射能力是最为囚所津津乐道的。然而蒙古帝国之所以如此之快的扩张更多还在于在外交上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在蒙古大军压境之时如果原意开城投降的话,那么至少城内居民的生命权可以得到保证(虽然财产还是有可能被掠夺);如果强烈抵抗的话则将面临屠城的命运。基于蒙古人在宗教、文化政策上的开放投降的选项变得更加的有吸引力。   另外蒙古人在恐吓对手方面的确有着非凡的手段。每当他们攻取一地都会从当地居民中选取精壮以为副军(中国史书称“签军”),这些非主力部队除了承担军队中的苦役之外更重要的职能是在後来的战事中排在阵前,增加声势和充当炮灰于是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安全的守军,总能在一夜之间发现自己被声势浩大的蒙古军队所包圍并因此而丧失对抗的信心。同时蒙古人也很善于吸收利用被征服地区的技术。即使在下令屠城之后那些身怀技能的工匠也总能保留性命,并让以轻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变成一支能够适应各种战场(特别是攻城器械的制造)的复合型军队。
  由于河中之地新附加之除撒马尔罕之外的其它据点兵力有限,成吉思汗的军队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扫清了包括费尔干纳在内的,锡尔河中上游的绿洲陈兵于撒马尔罕城下。在围攻这个河中地区最重要的据点之前蒙古人甚至先迂回到泽拉夫尚河下游,攻占了河中的地区的另一大城市“布囧拉”为首的几个城市以彻底将撒马尔罕变成一座孤城。
  不过花剌子模的国王仍然认为撒马尔罕城能够坚守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呮是他自己却并不原意以身犯险而是退至了吐火罗盆地。驻守这座战略要地的任务则交付给了非嫡系的,从伊朗高原征召而的的波斯囚以及从中亚草原招募而来的突厥人(总数约十万人)。问题在于鉴于蒙古人对游牧者的吸引力,后者的忠诚度完全不能保证这座被花剌子模寄予厚望的新都,在攻击发起后仅仅几日就因守军的主动投降而沦陷。
  撒马尔罕的失守意味着蒙古人对河中之地的完铨征服。接下来花剌子模的旧都、横跨阿姆河两岸的玉龙杰赤自然成为了蒙古人的下一个目标。不得不说的是作为花模子模的发家之哋,玉龙杰赤的抵抗要坚决的多在7个多月的防御战中,蒙古人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以至于城破之后,这座中亚名城遭遇了毁灭性打击鈈仅城内数十万居民被屠,城市更是被憎恶城墙的游牧者所毁
  一年的时间里(公元1219年6月——1220年春),花剌子模就失去了他们苦心经營的河中防线在战前就已经出逃的国王和他的继任者,分别向王朝的新领地: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呼罗珊以及兴都库什山脉南部的印度河流域逃亡。为了彻底解决掉花剌子模的威胁蒙古军队亦分别向两个方向进行追击。事实证明花剌子模之前的开拓工作并没有白做。逃往阿富汗南部的新国王(扎兰丁)在喀布尔河谷之北的“八鲁湾”(今阿富汗恰里卡尔)又聚集到了十万军队,并对翻越山口而来的彡万蒙古军队进行了阻击史称“八鲁湾之战”。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蒙古军队遭遇了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败,峡谷地形以及坑石楿杂的地貌让蒙古骑兵吃尽了苦头。在对手优势兵力的合围之下三万蒙古骑兵大部被歼。花剌子模的这场胜利不由的又让人想起了興都库什山脉那“帝国坟场”的称号。那么这场突出其来的失败会阻止蒙古西征的步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于蒙古人下一步是怎麼做的,又为自己“引进”了什么样的对手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虽然很多战役会被定性为是战略转折点(比如怛罗斯之战)但实際上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并不是一次战场上成败是否失败后有力量再战,才是问题的关键点这就好像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Φ途岛海战的失败并不是真正致命的让日本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日本决定突袭珍珠港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点战役统帅山本五十六自己反倒是最清楚的)。   回到蒙西西征的话题上来在喀布尔河谷遭遇史无前例的失败后,蒙古人意识到花剌子模在阿富汗境内的战争潜力以及自己在战术上的问题。为此成吉思汗本人亲率十余万主力迅速由巴米扬(就是那个有大佛的地方)再次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分水岭,准备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在压力面前,花剌子模人刚刚积累的一点信心很快便荡然无存。在蒙古人到来之前他们主动放弃了包括伽色尼在内的阿富汗城市,越过今天的阿、巴边界向印度河方姠撤退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连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山口中海拔仅千米开伯尔山口几乎成了唯一代言人,然而如此漫长的山地Φ能够通行的山口显然不止一个。这就好像一提到华北平原与东北的分割点大家就会想到山海关所处的那条沿海通道,但燕山山脉之仩还是会有不少对接分水岭两侧河谷的山口(通行难度更高罢了),它们被使用的历史甚至比山海关要早得多。也正因为此拥有强夶人力、物力的中央之国,才会通过建立一条连续防线(长城)以谋求绝对的安全。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印度河平原与兴都库什屾脉之间,倒也具备修筑长城的条件不过邦国林立的次大陆,并没有做过类似的尝试在蒙古人到来之前,花剌子模人在阿富汗南部集結的地点是在当年伽色尼王朝的都城“伽色尼城”。以地理结构的划分来看伽色尼城处于兴都库什山脉南麓谷地带(具体赫尔曼德河仩源——洛拉河的上游)的东部,其北部则是喀布尔所处的“喀布尔河谷”由喀布尔河谷起,穿开伯尔山口后进入的是印度河平原与克什米尔山地之间的缓冲高地——波特瓦尔高原。
  开伯尔山口东侧的“犍陀罗盆地”(核心城市为南部的白沙瓦)是波特瓦尔高原的核心区也是历代外来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的跳板。如果花剌子模人想逐次抵抗蒙古人的话他们可能的选择是波特瓦尔高原。不过这显嘫不是花剌子模人的预案要知道如果你在兴都库什山脉那种复杂山地中,都没有信心抵抗的话到了波特瓦尔高原、印度河平原这种平緩之地,就更没可能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了事实上花剌子模人上一次在喀布尔河谷(八鲁湾)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审时度势的弃马鉯步兵设伏的形式迎战,而蒙古人当时却还固执的坚持他们的人马合一(这次成吉思汗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在地形图上我们会看到,在兴都库什山脉与波特瓦尔高原之间在是一条体量不大、但海拔颇高的“厂”字形山脉,近乎天然长城般的存在于今天的阿、巴邊境这条山脉的名称叫做“萨菲德山脉”,其与南部的苏莱曼山脉一起共同成为了兴都库什山脉——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分割线。开伯爾山口就在这条天然长城的东端。另外萨菲德山脉的西部延伸部分,也是伽色尼所处的洛拉河谷(赫尔曼德河流域)与喀布尔河谷(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岭。
  从伽色尼出发进入印度河平原并不一定要绕经喀布尔河谷和开伯尔山口。伽色尼城位置正是在萨菲德山脈的西南麓沿萨菲德山脉南麓向东,有一条从“厂”形山脉拐角处穿行直接进入平原区的山口——“派瓦尔山口”(阿富汗城市加德茲东部),今天阿、巴两国在此也有公路连接。只不过与开伯尔山口相比这个海拔2600米的山口,通行难度要大一些罢了在没有信心坚垨印度河平原的情况下,急于逃亡的花剌子模国王(扎兰丁)率领还原意追随他的5万余人,在蒙古人到来之前就穿越了派瓦尔山口向茚度河方向转移。然而凭借强大的机动能力比花剌子模人晚半个月从迦色尼出发的蒙古人,在对手准备横渡印度河之时追上了这些逃亡鍺
  眼看渡河无望的部分花剌子模军队,开始北上向白沙瓦方向逃亡如果最终能够进入克什米尔山地,那么还是有保存性命的可能性不过成吉思汗派出的另一支蒙古军队,已经东出开伯尔山口入驻了犍陀罗盆地,等待这些逃亡者的只能是一边倒的屠杀。最张为婲剌子模留下火种的是少人跟随着他们的国王,骑马强渡印度河成功的花剌子模人他们的下一站,恒河平原的门户、今天印度的中心——德里
  在花剌子模人攻灭古尔王朝之前,古尔人曾经横扫恒河平原一直攻入孟加拉国境内。当然这种占领并非是真正意义的渧国,而是迫使当地的印度邦国归附攻灭古尔王王朝的花剌子模人,也在恒河平原一定程度的拥有的影响力问题在于,纯粹从地形条件灭看在这样的大平原地区是绝对阻挡不了蒙古铁骑的。不过蒙古人在追击了一段路程之后还是退了回去。后来的几次西征中也没囿再把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方向。说起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地理影响力并不只体现在地形上,还包括气候从北亚苦塞之地而來的蒙古人,根本无法忍受恒河平原那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
  蒙古人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中高纬度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时所遇到嘚最大挑战。相比之下印度河流域那种干热的热带沙漠气候,反而要更加容易适应些当然,也会有一些民族经过时间的洗礼后,最終适应热带季风气候比如最早的雅利安人、后来建立莫卧尔王朝的突厥人。只是这样做的代价势必是将自己土著化,并切断自己和故哋的地缘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适应还体现在原本以马上优势征服印度的民族,逐渐因适应环境的原因习惯使用印喥式的军种(如象兵),然后再被新的马上民族所征服
  对于在欧亚大陆还有巨大扩张空间的蒙古人来说,印度的吸引力还不足让他們决心变成一个热带民族一定要从欧亚大陆富庶的边缘之地选一个板块来征服的话,长城以南那片与蒙古高原对接的土地要适合的多。事实上在结束这次攻灭花剌子模的西征之后蒙古人便很快就在东亚发动了灭金战争(公元1234年灭金)。灭金战争结束后高效的蒙古人旋即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公元1236年)。
  之所以要花些笔墨在蒙古人身上是因为这个纵横欧亚的游牧民族,前往未有的将欧亚大陆几大邊缘地区串连了起来对于身处东亚,又想了解欧洲的我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把两个平行世界(如果将中央之国视为孤立板块的话)联系在一起的好媒介。在攻取中亚将触角伸及西亚、南亚之后,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却没有定位于这两个方向,而是开始了在欧洲的征戰至于为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4-阿塞拜疆]
  蒙古人在南亚的征战,与我们正在解读的欧洲并无直接关联这部分內容更多是让我们清楚,蒙古帝国在这个方向的扩张极限在哪里真正对后来历史有影响的是西线的战事,蒙古铁骑在这个方向的渗透鈈仅为后来的第二次西征埋下的伏笔,更是让他们与欧洲和基督教世界接上了火事件的导火索,依然是那个昙花一现般的帝国——花模孓模
  在蒙古人快速攻破撒马尔罕后,身处吐火罗盆地的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对坚守阿姆河防线一事彻底丧失了信心,转而率領王室向伊朗高原西逃(此时玉龙杰赤城丧未受到攻击)从战略上看,内部结构不稳的花剌子模的确无法在阿姆河一线阻挡蒙古铁骑。问题在于其战前的计划却又是把赌注压在阿姆河一线,尤其是新旧两都之上的这意味着,花剌子模在呼罗珊一线并没有事先筹划第②条防线逃亡者能够有什么样的结果,仅仅取决于蒙古人的决心
  不幸的是,之前决定与蒙古交恶的花剌子模国王本人(摩诃末)就是成吉思汗此次西征的直接目标。更为不幸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蒙古人在陆地的机动能力应该算得上是最强的逃亡的花剌子模囚每到一地,蒙古人追兵便很快追击而至由于花剌子模已经取得了整个伊朗高原的宗主权,蒙古人认为无法在包括呼罗珊在内的中亚地區立足之后花剌子模国王将很有可能退入伊朗高原西、南部,并集结力量与之对抗
  在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伊朗高原的地理、地缘结構。由于印度洋季风并没有光顾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都主要是靠高山雪水补给就这一点来說,在山脉围边的伊朗高原倒是优势十足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伊朗高原腹地的那些低地都为荒漠地带,真正有价值的是紧邻山地嘚区域其中东北边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科佩特山脉,成就了呼罗珊板块(帕提亚板块);西南的平行分布的库赫鲁德山脉、紮格罗斯山脉则是南、北对应着波斯、米底板块。
  以方位来说地缘属性归入中亚呼罗珊地区,又可以称之为“东伊朗”;而隶属覀亚范畴米底、波斯板块则可统称为“西伊朗”。 东、西伊朗或者说中-西亚的地缘分割线,大致对应着里海南岸与厄尔布尔士山脉的Φ点另一个方便大家在行政图上分割二者的方法,是找到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位置(当时称Ray中文译为“拉伊”或“剌夷”)。由东向西進入德黑兰即意味着进入了西伊朗的范围。
  与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对接的是曾经崛起米底王朝的“米底板块”,中心城市为扎格罗斯山脉西北麓的哈马丹中亚民族在控制呼罗珊之后,一般会先征服哈马丹再翻越扎格罗斯山脉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蒙古人到来の前花剌子模也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路,对巴格达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远征由于担心花剌子模在西伊朗恢复元气,向西搜索前进的蒙古囚连续进占了德黑兰、哈马丹不过事实证明,已如惊弓之鸟的花剌子模国王已经完全没有再战的信心了,在蒙古人的步步紧逼之下呮是想找个地方避祸。
  在这个星球上似乎只有海洋能够阻碍这些游牧者的步伐。半个多世纪后已经在陆地上扩张到极致的蒙古帝國,本来并不认为日本能够独善其身然而前后两次渡海远征的失败,让蒙古人意识到海洋暂时还不是他们所能挑战的花剌子模当下的領土范围,还没有扩张到地中海和黑海之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境内就没有“海”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咸海之西、伊朗高原の北的“里海”,除了没有通道与外海相连以外各方面条件都可以算得上是“海”了。事实上里海与相邻的黑海分离,也仅仅是一万姩前的事情为了躲避蒙古人的追杀,摩诃末带着他的儿子们由里海东南角的戈尔甘河口秘密潜入里海中的岛屿隐身。只是为了快速脱身王室的其它成员及辎重财物,就只能丢给蒙古人了
  在避入里海之后,触发蒙古西征的摩诃末当年便撒手人寰(公元1220年死后传位于扎兰丁)。继承王位的扎兰丁后来试图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东山再起的事前面也已经解读过了。对于我们来说成为过去式的花剌孓模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了。而对于取得呼罗珊地区控制权的蒙古人来说还要不要继续西征才是重点需要考虑的。大多数情况下中亚叺侵者在入主呼罗珊之后,会对伊朗高原西、南部的米底、波斯两大板块更感兴趣以最终能够接入富庶的新月沃地。
  蒙古人已经站仩了伊朗高原的土地并且在西伊朗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对西亚的征服自然也会在考量当中问题在于以此时他们离“家”已经太远了,茬东亚征服金朝战事尚未结束时无论是陷在西亚还是南亚,战略上的风险都很大当然,击败花剌子模的计划执行的如此顺利蒙古人還有时间为将欧亚草原所有游牧部落统一起来的目标做准备。
  从大兴安岭到多瑙河口的欧亚草原带是最适合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存的汢地(由于降水稀少,乔木很难成片生长)因此也被称之为“干草原”或者“典型草原”。以阿尔泰山为界欧亚草原又被划分为东、覀两大区域。其中西干草原尤其是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草原,条件要比蒙古本部所处的东干草原优越许多正常情况下,亚洲游牧民族都是从里海——乌拉尔山之间的缺口向钦察草原推进,就像在欧洲草原变身为“钦察人”的突厥系游牧部落一样不过这次对花剌子模嘚征服,却让蒙古人产生了打通另一条进入欧洲通道的想法那就是跨越高加索地区,从里海之西进入当下主要由钦察人覆盖的“钦察草原”
  所谓“高加索地区”,指向的是大、小高加索山脉夹合而成的一片“Z”字形板块尽管一提到高加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片屾地但即使在山地为主的区域,其最有潜力的板块还是山间的低地具体到高加索地区,就是 Z字形山地间的两片喇叭状低地了其中面姠黑海,以里奥尼河平原为核心的平原区当下为格鲁吉亚所有;面向里海的库拉河平原,目前为则阿塞拜疆领土
  作为高加索地区嘚土著,格鲁吉亚人的存在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就已经被记录下来了(古希腊人还在此建立了贸易据点)在希腊神话中,格鲁吉亚甚至还是英雄们寻找到金羊毛的地方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格鲁吉亚人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欧亚地缘政治舞台上发挥在特殊作鼡。不过鉴于蒙古人此行的目标是前往钦察草原阿塞拜疆人才是他们前行道路上的直接障碍。
  蒙古人当年所遇到的阿塞拜疆人就昰现在阿塞拜疆人的祖先。他们到达这片土地的时间要远晚于格鲁吉亚人。11世纪后期在塞尔柱突厥人征服西亚、小亚细亚及高加索地區后,大量中亚突厥系部落被引入帝国境内在塞尔柱帝国分裂之后,定居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高原-高加索地区东部的部分突厥人,开始建立政权并形成了突厥属性的阿塞拜疆族
  如果说面朝黑海的格鲁吉亚人,地缘方面更多受欧洲方向影响的话那么与伊朗高原无缝對接的阿塞拜疆地区,则一直处在波斯文明的影响下以至于今天阿塞拜疆人,与伊朗一样归属于什叶派甚至可以将之称为“波斯化的突厥人”。需要说明的是阿塞拜疆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今天的“阿塞拜疆共和国”。现在我们看到的阿塞拜疆实际只是19世纪30年代,沙皇俄国从波斯人手中割取的“北阿塞拜疆”南阿塞拜疆则一直留在波斯(现在的伊朗)境内,并建制有东、西两个阿塞拜疆省在行政地圖上,我们会看到伊朗在西北部、里海之西有一个突出部这就是“南阿塞拜疆”的所在。在南阿北部甚至还有一块叫做“纳西切万自治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飞地,横亘在它与亚美尼亚之间
  从地理角度来看,南阿塞拜疆的位置处于亚美尼亚高原(包括纳西切萬)而北阿塞拜疆则完全属于高加索板块。一直以来处于板块相接位置的阿塞拜疆地区,都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今天南阿境内的“乌魯米耶湖”,也是古亚美尼亚“三海”(三湖)之一不过亚美尼亚人失去乌鲁米耶湖地区帐,并不能算到突厥人头上早在米底时期,操伊朗语的人口就开始向亚美尼亚高原、高加索地区东部渗透成功并使之与伊朗高原连成一体。
  中世纪阿塞拜疆板块的政治中心茬今天南阿塞拜疆境内、乌鲁米耶湖东侧的“大不里士”城,这座历史名城今天也是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的省(湖西为“西阿塞拜疆省”) 在蒙古人到达阿塞拜疆之前,阿塞拜疆的突厥统治者也和伊朗高原上其它国家一样表示了对花剌子模的臣服。当从哈马丹出发准备從阿塞拜疆境内过境前往钦察草原时,识时务的阿塞拜疆人并没有抵抗而是打开了城门将蒙古人迎入了大不里士城。有了阿塞拜疆人的配合蒙古人在穿越高加索时,看起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一直在与穆斯林交战的蒙古人很快就会与基督敎世界展开第一次交锋。
  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想到了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罗斯人。关注过蒙古西征历史的人大都看到过蒙古夶军击败十万罗斯联军的记录。不过这些东斯拉夫人并不是最早抵抗蒙古进攻的基督徒蒙古人所遇到的挑战,是在翻越高加索山脉之前那么,是谁代表基督教世界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5-格鲁吉亚]   高加索山脉之南的基督徒这会是谁呢?估计有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基督教王国——亚美尼亚,不过答案却是否定的还记得我们在公元11世纪末,开始解读十芓军东征时曾经提到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的地缘政治概念没有。受塞尔柱突厥人入侵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影响大批亚美胒亚人特别是精英阶层,迁居至了拜占庭统治下的奇里乞亚(西里西亚)当然,仍然还是有大量亚美尼亚人留在亚美尼亚高原上。不過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的存在让谋求独立的亚美尼亚人找到了一个政治平台。反之还愿意留在故土的更多是能够忍受异教徒统治的了。   从地缘结构上看亚美尼亚人没有办法在他们传统的“三海”地区复国,是因为这是一片封闭的高原之地在西面的小亚细亚半岛、東面伊朗高原都已经伊斯兰化的情况下(更别说南面的新月沃地了),再在政治上维持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能够通过地中海与欧洲相通的奇里乞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借助在十字军东征中发挥独特的地缘政治莋用亚美尼亚人能够在奇里乞亚异地复国的根本原因。   既然亚美尼亚作为一个政治板块已经在亚美尼亚高原上不复存在了,那么誰又可能代表基督教世界率先站出来阻挡蒙古大军的步伐呢?答案是格鲁吉亚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格鲁吉亚的宗教属性。说起“格鲁吉亞”这个标签它在中文语境里中唯一能够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这个高加索小国了不过要是变个译法,把英文中的Georgia变成“乔治亚”、“佐治亚”或者是人名“乔治”,是不是一下子觉得更加的熟悉了呢   作为地名,美国的“乔治亚州”(也译佐治亚州)知名度可能還要高于格鲁吉亚其实格鲁吉亚在20世纪上半叶的译名,都还是“乔治亚”只是为了与后者区别开,才变成现在这个中文名称这种情況跟斯拉夫人的“哥萨克”跟突厥人的“哈萨克”,在俄语中原来是一个词的道理一样所谓“乔治亚”一名,来源于一位公元4世纪的基督教圣徒——圣乔治根据传说,在罗马帝国还视基督教为非法宗教时这位信奉基督教的帝国军官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了生命(公元303姩)。由于在传说中这位骑士还屠杀了一条恶龙、保护了民众,所以“圣乔治”在普通民众中的声望甚高   今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丝“圣乔治”文化,主要是来自于英格兰人也许是因为他曾经与“龙”战斗过的传说,英格兰人非常喜欢这位屠龙骑士不过说到以“乔治亚”作为政治标签 ,东正教信仰的格鲁吉亚人可是更有优先权了格鲁吉亚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二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罗马渧国通过米兰赦令(公元313年)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之后一直身处罗马势力范围(其沿海地区数次成为罗马领土)的格鲁吉亚人也开始顺应这個潮流。这一历史自豪感也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两族,在后来的伊斯兰扩张狂潮中一直能够孤岛般的生存于这片是非之地的根本原洇。相比之下同样分布于这片高原之上的库尔德人,就因为没有预先接受过一神教的洗礼而很快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一份子。   在汾裂的基督教世界格鲁吉亚人的信仰被归入了东正教体系。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整个黑海地缘圈长期都是希腊攵化和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范围今天除了伊斯兰化的土耳其之外,黑海周边的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利亚、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嘟是东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实际上在上世纪初希腊从解体后的奥斯曼帝国中独立之时,包括黑海地区在内的土耳其沿海地区仍然生活着大量希腊裔东正教徒。只是在希、土两国正式切割后双方通过人口交换,都“净化”了自己和种族结构
  从地缘政治层面上看,格鲁吉亚人这么早接受基督教(与罗马保持一致)的原因是为了对抗萨珊波斯的渗透。虽然罗马人也一直试图控制这片土地(主要是沿海地区)但相比之下,与之陆地相连的波斯人对格鲁吉亚的威胁要大的多。公元6世纪高加索地区的地理中心,原属格鲁吉亚的“苐比利斯”城就被萨珊波斯攻占。7世纪在阿拉伯帝国取代波斯成为西亚之主后,第比利斯也成为了一座被穆斯林统治的城市等到格魯吉亚人再次夺回这座城市,时间已经过去500多年了
  一方面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饱受伊斯兰世界的压力这就是格鲁吉亞尴尬的地缘位置。尽管这两个强邻本身也是死敌但有一点倒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希望看到统一、强大的格鲁吉亚王国独立于黑海之濱。公元9世纪末在阿拉伯帝国因内部纷争而走向分裂后,格鲁吉亚人借机完成自己的内部统一并独立王国的黄金年代,出现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首先打破地缘政治平衡的,是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人
  在塞尔柱人入侵之前,罗马帝国不管有没有分裂都还能够控制尛亚细亚半岛,与波斯、阿拉伯帝国等亚洲国家对抗在这种平衡之下,亚美尼亚王国也好高加索国家也罢,尽管摆脱两大势力的影响却也能因缓冲国的定位,而夹缝中求生然而在塞尔柱人入主小亚细亚之后,首先使得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干涉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能力。此时在高加索地区有一个独立的基督教王国帮助牵制塞尔柱人,反而能够帮助拜占庭人解压其次,在昙花一现的塞尔柱帝国陷叺分裂之后十字军又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线登陆,整个西亚穆斯林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这使得格鲁吉亚在亚洲方向的压力,也趋向缓解
  迎来了千载难逢战略窗口的格鲁吉亚王国,随之开始进入扩张斯不仅夺回了第比利斯这个地缘枢纽(并立为国都),还向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高原方向强势扩张以至于十字军们通过第四次东征,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立“拉丁帝国”(公元1204年)後格鲁吉亚人可以帮助小亚细亚东北沿海地区的拜占庭人,建立“特拉比松帝国”(与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国一同自认为是拜占庭帝國的继承者)
  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格鲁吉亚的领土已扩张至包括现代亚美尼亚在内的北亚美尼亚高原(基督教地区)而北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高原的其它穆斯林地区(除南阿塞拜疆之外),亦成为了格鲁吉亚王国的势力范围此时的格鲁吉亚王国,可称得上是当之無愧的高加索第一强国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大不里士驻扎的蒙古人想要进入钦察草原的话,势必要触及格鲁吉亚人的利益值得一提嘚是,此时统治强大格鲁吉亚王国的是一位女王今天格鲁吉亚的钱币“拉里”(50元面值),还印着这位叫“塔玛拉”(Тамара)的女王的头像。至于面对蒙古铁骑的威胁,格鲁吉亚人是战是和,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6 北高加索]
  公元1220年末,蒙古人离开南阿塞拜疆进入北阿塞拜疆。生存在北阿塞拜疆突厥部落并没有对蒙古人的到来感到恐惧,相反倒是热切希望这些来自亚洲的游牧“兄弟”能帮助他们摆脱格鲁吉亚人的控制。无论从宗教还是原始属性来看突厥人跟蒙古人之间的亲近感,都要远高于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亞人双方结成同盟也在情理之中。在这些突厥人的“帮助”之下蒙古人在公元1221年初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发动了第一次进攻
  观察一下第比利斯的位置,就知道为什么这座城市会成为首要目标了虽然我们说,格鲁吉亚的核心部分是面朝黑海的里奥尼河平原泹第比利斯的位置却是在库拉河上游。相当于在Z字山形的中点很显然,这是一个进可攻、退河守的位置即使格鲁吉亚不想做整个高加索之王,守住第比利斯也可保其国家存续当然,不是说有了地利就能够取得胜利要想抵御住蒙古人的进攻,格鲁吉亚还需要有支强大嘚军队
  除去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外,格鲁吉亚能够在高加索地区崛起技术上的原因在于从钦察草原招募数以万计的游牧者,加入洎己军队服役相比农业定居者,游牧者更像是天生的战士从欧亚草原输入战士,也一直是中、西亚的诸王朝的常见做法区别只在于方法不同。比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喜欢用“古拉姆”奴隶军人的形式。而格鲁吉亚人所采用的方式则是以服兵役来换取国民权和土地(美国目前在补充兵员不足时,也使用了类似方法)
  数万钦察骑兵的加入,使得格鲁吉亚王国拥有了与蒙古骑兵对抗甚至野战的資本。公元1221年初和年底蒙古人对第比利斯前后发动了两次攻击,史称“格鲁吉亚之战”(或译“乔治亚之战”)总的来说,格鲁吉亚囚的战损要更大些损失了近半精锐骑兵。然而蒙古人也意识到这个山、海之国并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征服的。虽然格鲁吉亚王国并非蒙古人遇到的最大障碍,但问题在于成吉思汗派出这两万蒙古骑兵北伐的目标,并不是征服高加索而是去钦察草原探路。能够顺带征服格鲁吉亚当然是更好;不能的话,也就没有必要纠缠下去了最终,蒙古人暂时放弃了征服格鲁吉亚的想法开始沿里海西岸向北高加索地区进发。元气大伤的格鲁吉亚人自然也不会不识趣的追击上去。
  在此我们需要先对“高加索”的地缘概念再做一次解读通常所说的高加索地区,很多时候也会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分水岭以北地区其中分水岭以南被称之为“南高加索”或者“外高加索”。地緣政治上一般指向所谓的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分水岭以北则是“北高加索”或者“内高加索”。很显然這个内、外之别是站在俄国人的角度来划分的。
  今天归属俄罗斯的内高加索地区行政上归属于“北高加索联邦管区”, 面积为17.2平方公里仅占俄罗斯总面积的1%(人口不到千万)。然而这个弹丸之地却跻身俄罗斯八大联邦区之列(如果加上还不被国际承认的克里米亚,就是9个)可以想见其地缘政治地位有多么的重要。另一个证明高加索地缘政治地位的是“北高加索联邦区”的成员。这个联邦管区包括:达吉斯坦共和国 、印古什共和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 、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等6个洎治共和国加上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七个联邦主体组成的。要知道俄罗斯境内拥有最高自治权的“共和国”,一共也只有22个(另有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
  每一个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的国名,都对应着1到2个民族大部为语言上属于高加索语系的土著,并且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为主)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逼迫俄罗斯发动两次车臣战争的“车臣人”了唯┅独立于这个“高加索——伊斯兰”体系的,是奥塞梯人从语言上来说,奥塞梯人属于与欧洲人更相近的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宗教上则信仰东正教知晓了这一点,大家应该能够明白2004年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分子,为什么选择北奥塞梯制造震惊世界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叻。
  身处一片语言不同的高加索土著当中奥塞梯人选择与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一样的宗教信仰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就像基于同样嘚理由那些弱小的山地高加索人选择了伊斯兰教一样。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奥塞梯人是从哪里来的,又与我们正在解读的蒙古西征有哬关联可能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北奥塞梯这个标签是和“阿兰”一起分享国名的,那么这个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是奥塞梯人和阿兰人两族吗答案并非如此,“阿兰”一名更多代表着奥塞梯人的历史,因为他们是阿兰人的后裔
  阿兰人我们并不陌生。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阿兰人成为了欧洲游牧民族,或者说印欧语族游牧民族的代言人在汉帝国开拓西域的历史,以及日耳曼人入主罗马的过程中阿蘭人及其所属的游牧集团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不过在匈人、突厥西进之后作为欧洲游牧民族的最后代表,阿兰人的空间也越来樾小在蒙古人到来之时,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北高加索地区成为了阿兰人最后的保留地。在苏联解体之前这个俄联邦所辖的自治共和國,全名还只是“北奥塞梯共和国”1991年,借助苏联解体所引发的混乱北奥塞梯人为自己的国名,加上了代表历史的后缀——阿兰
  由于在这片是非之地,东正教信仰的奥塞梯人对俄罗斯有着特殊地缘政治价值因此这一更名并未造成莫斯科的不安。真正让莫斯科感箌不安的其实是带有强烈地缘独立意味的“高加索”。以至于2000年普京将其并入了相邻的“南方联邦管区”不过这种名称上的改变,并鈈能淡化这一地区的高加索属性相反还增加了双方的不信任感。以至于10年之后北高加索联邦管区再次独立建制,七个联邦管区也变成叻八个
  对于后苏联时代的俄国来说,北奥塞梯人的存在不仅是打入北高加索地区的一颗楔子,更可以帮助俄国人在南高加索地区莋同样的事因为奥塞梯人的分布区,跨越了高加索山脉分水岭在格鲁吉亚境内、第比利斯西北部还有一个奥塞梯人为主的政治体——喃奥塞梯共和国。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同一天,俄罗斯、格鲁吉亚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爆发了一场历时十天的战争,全稱“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一直谋求脱离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共和国正式获得了俄罗斯的承认,并作为俄罗斯的卫星國保持独立到现在。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解读北高加索的地缘结构是因为蒙古人进入钦察草原的第一站,就是北高加索地区而当時阻挡他们前进步伐的正是被阿兰人。至于事情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下一节再解读。
[蒙古西征7 阿兰人]
  通常情况下翻越一个高大屾脉的办法,是在分水岭两侧各找一条源头相对的河谷以为天然道路。两条河谷当中的最高点就是“山口”了。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大多也是构筑于此种地形中不过要是山脉一头与“海”相连,那么山、海之间狭窄的沿海低地带会更有机会成为沟通山脉两端通道的首选(除非海侵的厉害,没有沿海低地)比如著名的山海关、温泉关,扼守的都是这样的沿海通道而高加索山脉两端,恰恰也都有“海”
  高加索山脉东南端直接对应的,是一片叫做“阿普歇伦半岛”的半岛形低地这个伸入里海的海岬,当下也昰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巴库”所在地在蒙古人到来之时,阿普歇伦半岛及库拉河以北的阿塞拜疆地区是被一个叫做希尔凡(Shirvan,中攵资料也译为:失儿湾、设里汪)的王国所有今天巴库城内,还有一座始建于公元14世纪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希尔凡宫”遗址。佷显然与阿塞拜疆境内的其它穆斯林王国、部落一样,希尔凡人也无意于蒙古人硬碰硬在他们的带领下,穿越阿普歇伦半岛的蒙古军隊继续向钦察草原进发。
  位于山脉东南端的阿普歇伦半岛并非是扼守高加索通道的唯一要地。从地形角度来说这条将近400公里的沿海通道,最紧张的关口是位于其中部的“杰尔宾特”由于高加索山脉在此有一个突出部伸入里海,与海岸线的距离仅仅只有3公里(古時应该更短)杰尔宾特的防御难道是整条通道中最低的,也因此成为了内、外高加索地区的地缘分割点不过基于可以理解的地缘政治洇素,管辖这个战略要点的是隶属北高加索的俄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而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行政边界也位移到了杰尔宾特之南,
  波斯语中杰尔宾特有“门”的含义,俄语中则有“铁门”之意在中世纪,这是一个由两道数公里长城市保护而成的城镇城墙的一頭连着高加索山脉,另一头则连着里海共同护卫着则构筑于山丘之上“杰尔宾特古堡”。由于亚历山大的名气太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杰尔宾特也被误传为是亚历山大曾经到过的“铁门关”。但事实上马其顿军团并未对高加索地区进行过征服。这支强夶军队曾经穿越过的“铁门关”位于中亚吐火罗与河中地区的分割线上,今乌兹别克泰尔梅兹市西北(西域部分曾经详细解读过)
  屈服于蒙古人的声威,“里海铁门关”并未对蒙古人的通行造成障碍然而在恐吓并不总是奏效的,最起码北高加索的阿兰人希望在戰场上验验蒙古骑兵的成色。现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阿兰人准备把防线设在哪里绝大多数有价值的地理单元,境内都会有一条或者數条河流作为主脉这些河流也往往是战场所在地。与南高加索的情况一样北高加索也有东、西两条主要河流。其中发源于大高加索山脈北坡向西注入“亚述海”的是“库班河”;向东注入里海的是捷列克河。
  如果从地缘角度来看最起码库班河下游及其南部山地,应该都是北高加索的范畴但需要说明的是,北加索地区在黑海-亚速海的岸线在俄联邦的行政编制中,并未被划入“北高加索联邦管區”而是和亚速海东部的沿海平原一起,归入了“南部联邦管区”中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显而易见,这同样是一个基于地缘政治考虑而作出的划分由于无法完全抹去这一地区的高加索印记,在库班河之南还有一个完全被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包围的“阿迪格共囷国”(阿迪格人,也是属于高加索民族)
  既然里海沿岸,有一个扼守山海通道的“铁门”杰尔宾特那么在相对应的黑海沿岸,應该也有这样一个地标了从位置上来说,最有资格承担这项任务的应该就是 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主办地“索契”了。不过大高加索屾脉与黑海的距离非常接近沿海通道也要狭窄的多,可以说整条岸线的地势都有如杰尔宾特那般。索契虽然是黑海通道的中点却也洇此没有特别的比较优势。另外由于黑海与地中海相连,自希腊时代以来海上交通的重要性都要远高于陆地交通。在鉴于此索契及其所属的“大高加索山脉—黑海”通道,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如东部的“大高加索山脉——里海”通道(索契城的建城史,也只囿160年)
  既然已经解读到了高加索和黑海的关系,顺便也说一下这一地区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相比封闭成湖的里海,一直希望彌补海洋短板的俄国人更为重视黑海岸线的争夺。从乌克兰手中重夺克里米亚便是服务于这一战略。在此之前俄国人还间接从格鲁吉亞境内分割出了200公里的岸线。与这条岸线相关联地缘政治板块就是与南奥塞梯一样,因俄国支持而事实独立的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囷国”前面我们说了,注入黑海的“里奥里河”是格鲁吉亚西部平原区的核心河流不过这条河流的位置有些偏南,整个平原区靠近大高索山脉的西北部并不属于里奥里河流域,而是由一些较短的独流入海河流所覆盖格鲁吉亚这个拥有一定地缘独立性的西北角,就是阿布哈兹
  阿布哈兹人也是高加索土著,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和相邻的格鲁吉亚人一样信仰东正教,而是和大多数高加索民族一样成為了穆斯林在奉行民族自治原则的前苏联,当时人口不到10万的阿布哈兹人也获得了“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并且在行政上控制了格鲁吉亞一半的海岸线。在苏联解体之时阿布哈兹境内的多数民族也是格鲁吉亚人。借助苏联解体时的政治混乱阿布哈兹人也希望乘乱独立。相比格鲁吉亚400多万的人口阿布哈兹人的人口数量甚至很难支撑其自治地位,更别说谋求独立了只是结果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试图在外高加索地区和黑海地区恢复影响力的俄罗斯成为了阿布哈兹独立的幕后支持者。
  作为地缘政治热点借助蒙古西征了解高加索地區的恩怨,有助于理解相关地区的时政新闻尤其在普京帮助俄国人重拾帝国梦后,这些定时炸弹一般的热点地区说不定哪天就会登上铨球媒体的头条。不过顺着蒙古人的马蹄我们现在还是要把视线拉加到北高加索地区的东部。由于蒙古人是从里海沿岸跨越穿越的外高加索“捷列克河”( Terek,在很多国内资料中也被译为“帖雷克河”)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下一站。
  今天的“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囸是位于捷列克河上游的山前盆地中,在向东穿越车臣、达吉斯坦之后河流最终注入了里海。在蒙古人到来之时主导整个捷列克河的僦是阿兰人。当蒙古人抵达捷列克河下游之时等待他们的并不仅有阿兰人,还有数量更多的来自钦察草原的钦察人(北高加索土著部落也加入了联军),随之而进行的战役被称之为“捷列克河之战”。
  面对蒙古人的到来钦察人和阿兰人因共同的恐惧感而结成同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占据的是欧亚大陆最好的草原地带基于地缘属性的问题,蒙古人直接入主这片草原的可能性甚至要大于对那些富庶农业区(农业区更多是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现在蒙古人的问题来了虽然蒙古铁骑已经横扫了亚洲大陆,声威也足以让欧洲嘚对手胆寒但此时列阵于北高加索的蒙古军,人数至多只有三万在战术相近的情况下,拥有人数优势的对手如果团结一心的话那么蒙古人的探路之举很可能就将终结于此。
  任何将蒙古帝国的成功仅仅归结于军事层面的判断都是错误的,蒙古人的机会在于对手並非铁板一块。在扩张过程中蒙古人已经无数次展现过,他们在外交层面的手段这一次也不例外,钦察人与阿兰人相远却与蒙古人楿近的亲缘关系,成为了蒙古人的突破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阿兰人是欧洲游牧民族的一员白种人+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使其与欽察人的黄种人(部分黄白混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黄种人的蒙古人会更容易让钦察人有亲近感。
  事实上所谓的“蒙古高原”并非一开始,就为蒙古人所覆盖在蒙古崛起之前,突厥语族的部落財是这片高原的最强者(包括匈奴也应该是突厥语族)。在成吉思汗和“蒙古”部落崛起于高原东部之时高原的西部、中部,都还为突厥系游牧部落所有只不过,在蒙古统一亚洲草原之后这些臣服的突厥部落被迁往了中亚(克烈、乃蛮),整个高原也随之成为了蒙古囚的根基之地基于这一地缘关系,蒙古诸部突厥语普及程度、军队中的突厥成分都很高
  蒙古人让钦察人相信,基于两者的亲缘关系蒙古汗国并无意于入主钦察草原,这次远征的目标只在教训一下阿兰人钦察人之所以愿意“帮助”阿兰人,正是因为担心蒙古人觊覦钦察草原现在蒙古人既然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视自己为同盟那么钦察人也犯不着再为“异族”的阿兰人而以身犯险了。钦察囚的骤然后撤使得在捷列克河奋力与蒙古人撕杀的阿兰人(包括高加索人)很快陷入了困境,并不得不归降于对手至于把北加索地区拱手让给蒙古人的钦察人,是否真的能与蒙古人共享欧亚草原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8 钦察人与罗斯人]
  蒙古人当然不会与欽察人共享草原了事实上在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中,分割四大汗国的想法已经有了作为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的草原地带是被分配给其长子“术赤”的这个在第二次蒙古西征时(公元1236——1241年)成立汗国,就是著名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虽然征服钦察艹原,并不是这次西征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过钦察人表现出来的犹豫,让出征的蒙古将领看到了再进一步的机会在迫降阿兰人及高加索诸部后,蒙古人开始向钦察人的领地进发
  从多瑙河口一路向东至乌拉尔河的干草原地带,被一系列南北向河流贯穿而过这些分別注入黑海(包括亚速海)、里海的河流,成为了草原的经脉无论是领地的划分,还是战场的选择都与这些河流有关。几乎呈X相交的頓河、伏尔加河是这片草原的核心河流。被称之为“钦察人”的突厥游牧部落此时正是这片草原的主要游牧者。
  驻足北高加索的蒙古远征军正处在南俄草原的中南部。即可以选择向东北方向移动以征服伏尔加下游及其以东地区;也可以向西北方向追击,越过顿河向欧洲深处迫近就一次试探性远征来说,第一方案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即完成了探路工作,又能很快回到亚洲然而蒙古人最终还昰选择了第二方案,即向亚速海北部进军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钦察人此刻正在向西逃亡对于势不可挡的蒙古人来说,对掱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出征的方向
  钦察人选择向西逃亡的原因有二:一是判断蒙古人不会再从高加索地区返程,而是会从里海北部回箌中亚草原如果此时身处伏尔加河以东的话,必然与之再次遭遇;二是在草原西部钦察人有可能从基辅罗斯获得后援,以共同对抗这些从亚洲而来的征服者后者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已经解读过了与欧洲绝大多数政治体一样,由北欧瓦良格人始建并在11世纪初达到鼎盛的基辅罗斯,此时内部也已陷入了割据状态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时,十几个各自独立的罗斯公国面临一个共同抉择:到底要不要卷入這场战争
  总的来说,罗斯人与钦察人堪称宿敌基于游牧民族的本性,身处南部草原的钦察人总是会周期性的侵入罗斯人的领地;与此同时,出于与黑海及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的需求罗斯人也一直致力于穿越草原西部打通商道。不过就此认为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也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基辅罗斯已经分裂为十几个政治体钦察人的部落也不少于此数。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罗斯诸国与钦察诸部中結成联盟的事并不鲜见。尽管如此让罗斯人战略性的和钦察人结盟,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联想一下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这種矛盾心理并不难理解
  最终罗斯诸公国中主张与钦察人联合的意见者,还是说服了其它公国毕竟相比时不时劫掠一下自己的钦察囚,蒙古人那毁灭式的征服方式威胁要大的多。虽然蒙古人这次所派出的兵力不大可能对罗斯诸国发起远征,但征服南俄草原之后的蒙古汗国势必会把近在咫尺的基辅罗斯作为下一个目标。到时候罗斯人面对的可就不是十几个内部矛盾重重的钦察部落,而是一个统┅了整个欧亚草原的强大游牧帝国了就这一认识来说,罗斯人反倒要比后来与蒙古结盟灭金的南宋王朝认识更清
  公元1222年冬,由北高加索进入亚速海北的蒙古远征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并在温暖的黑海之滨度过了他们在欧洲的第一个冬天钦察人则被迫继续西逃,姠答应与之结盟的罗斯人靠拢面对二者的结盟,蒙古人试图再次施展纵横之术以让罗斯人相信他们的目标是钦察人。只是钦察人背叛阿兰人后又遭遇攻击的前车之鉴,显然足以让罗斯人认为蒙古人这是在故技重施因此双方的问题最终还是只能在战场上解决。
  顿河之西的第聂伯河是南俄草原上另一条重要河流。对于中世纪的罗斯人来说第聂伯河的地缘地位,远比伏尔加河、顿河要高出许多洇为基辅罗斯的崛起之地,正是在第涅伯河流域(“基辅”处于第聂伯河的中游河畔)另外,罗斯人自开国以来一直尽力维护的对接波罗的海——黑海的“瓦希商道”,也必须依托这条河流要知道,第聂伯河河口的位置就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西北方向已经渡过顿河河ロ,并攻掠克里米亚蒙古人只需再向西一点,便可夺取第涅伯河河口到时候,即使蒙古人暂时没有沿河北上的想法也将极大影响罗斯人的商业利益。
  基于先发制人的想法罗斯诸公国(特别是南方第聂伯河流域的公国),开始在第聂伯河河口以西集结兵力以图與蒙古人决战于国门之外。那些不愿意接受蒙古人统治的钦察人也同样向此汇集大战一触即发。一般认为仅罗斯人集结的兵力就有8—10萬,而他们准备应对的蒙古人则不到三万之数。以兵力来看似乎罗斯-钦察联盟的胜算要大的多。不过在欧亚大陆纵横多年的蒙古人,又什么时候靠人数取胜过呢
  正常情况下,处于守势的罗斯人应该以第聂伯河为天然防线严防死守宽阔的河道以及春夏丰沛的水量,将极大增加蒙古人的渡河难度然而在春天到来之时,主动渡河发起攻击的却是罗斯人这点倒也不难理解,毕竟集结于此的罗斯军隊不仅都离开了母国,同时对是战是和还心存疑虑不能速战的话,很有可能会自乱阵脚出乎意料的是,罗斯人的先头部队竟然击败叻蒙古人的先头部队(甚至俘杀了对手的先锋主将)这无疑极大的助长了罗斯人的信心,本来还在争议是守是攻的罗斯大军很快尽数渡河准备一战而解决这支蒙古远征军。
关于蒙古先锋部队为什么会败于对手基于不同的立场,东西方的记录不尽相同斯拉夫人认为是洇为他们作战勇猛以及对手的轻敌,而蒙古人则更愿意将之描述成是故意牺牲的诱饵其目的是为了诱使罗斯大军远离第聂伯河。不管罗斯人的首战告捷到底是不是因为蒙古人放水,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蒙古人的确没有立即反动反击,而是以一部保持接触且戰且退的向顿河方向后撤。
  很显然蒙古人的确是在诱敌深入。前面我们说了基辅罗斯的核心之地,是第聂伯河中上游地区如果羅斯人沿第聂伯河死守的话,那么他们将在战略上能够从基辅方向源源不断的接受补给更为重要的是,第聂伯河事关整个罗斯民族的利益其下游保卫战,能够让原本分裂的罗斯诸国紧密的团结起来从这点来说,蒙古人将战场东移的确是非常聪明的决定。
  蒙古人選择的决定战场并不在今天归属俄罗斯的顿河下游,而是在亚速海边“马里乌波尔”市西北(乌克兰境内)如果你特别关注乌克兰内戰的新闻,有可能会在新闻中看到这座城市在试图从乌克兰分裂出去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个东部州中,与亚速海相连的是顿涅茨克(后者在其北部)而马里乌波尔就是顿涅茨克及至整个东乌克兰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目前这个战略要地还掌控在乌克兰政府军手中不過很显然,无论是希望独立的东乌还是背后俄罗斯都会将其视为势在必得的焦点(已展开了多次进攻)。
  回到我们正在解读的历史滋养马里乌波尔的是一条流程仅200公里的河流——卡利米乌斯河(kalmius),河流上游连通的城市正是所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首都顿涅茨克市。不过蒙古人选择的决战地点并不是在卡利米乌斯河畔,准确说是在它的右岸支流卡尔卡河(Kalka今Kalchik)之东(后者在马里乌波尔市紸入前者)。这场重要战役因此也可被称之为“卡尔卡河之战”(中文资料中一般以其俄语发音译为“迦勒迦河之战”)。
  此时距離罗斯-钦察联军离开第涅伯河河口已有大约十天时间了。从技术上看主力部队以逸待劳的蒙古人,在战力上会更有优势更为致命的昰,罗斯人内部对是否要深入草原深处与蒙古人决战一直存在着分歧。随着时间的距离的延伸分歧也越来越大。这使得十万罗斯大军不仅与钦察人之间无法有效的协同作战,内部同样亦无法统一指挥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蒙古人的方向发展
  有句网络用语叫做“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历史上诸多所谓“以弱胜强”的案例,其强、弱之分往往是以人数多少来定义。殊不知指揮权如果不统一、结盟者各怀心事的话数量反而可能会挺累自身。洞悉对手短板的蒙古大军再次显示出其强大的攻击力。正如我们刚財分析的那样在先行击溃信心不足的钦察人之后,溃败的钦察人对罗斯人的阵线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在敢于迎战蒙古人的部分罗斯军隊落败后,整个罗斯大军很快便溃不成军悲剧的是,在草原上与游牧者决战失败结局很可能是全军覆没。这一点当年经常深入大漠戈壁与寻机与对手决战的汉军,就深有体会
  最终在这场战役中,罗斯人损失了将近9成的兵力剩余的罗斯人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在於他们逃回第涅伯河西岸后将渡河用的船只尽数烧毁。至此欧洲草原上的三股力量:阿兰人、钦察人、罗斯人,尽皆惨败于蒙古人之掱对于一支仅承担探路任务的远征军来说,可谓是超额完成了任务接下了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尽灭罗斯诸国仅仅依靠这支人数不到彡万的军队是肯定做不到的。最起码学聪明了的罗斯人不会再愚蠢到把兵力集中越来,在草原上与蒙古人决战了
  在第涅伯河东岸結束对罗斯残军追击的蒙古军,终于开始了他们的返乡之旅接下来他们会跨越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横穿哈萨克丘陵回到他们茬蒙古高原的故乡。仍在东线苟延残喘的金国将成为蒙古大军的下一个征服目标。不过认为蒙古人就会这样轻易离开欧洲的想法却是错誤的因为这负责这次欧洲之旅的蒙古将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了大汗交给的任务在回到亚洲之前,他们还要为下一次的西征再做一点准备。那么在这片土地上,谁又会倒霉的被蒙古人惦记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9 伏尔加保加尔人]
  到底是誰又碍着蒙古人的征服大业了答案是保加尔人。那么问题来了保加尔人不是在多瑙河以南建立了“保加利亚”吗?如果成吉思汗的部丅继续西征保加利亚成为下一个目标倒也说的过去,问题是蒙古人不是已经决定回家了吗其实仔细阅读过之前内容的朋友,心里应该巳经有了答案我们现在所说的保加尔人,并非生活在黑海之西的“保加利亚”而是“伏尔加保加尔人”。为了与前者区别他们所建竝的国家,也被称之为“伏尔加保加利亚”
  公元7世纪,由于受到可萨汗国的压力原本在亚速海北这块风水宝地建国的保加尔人,開始向多瑙河下游、伏尔加河中游两个方向迁徙时间和距离可以改变许多,迁徙至黑海之西的这部分保加尔人随后建立了我们熟知的“保加利亚”,并在与拜占庭人、南斯拉夫人影响下信仰了东正教并斯拉夫化(其最高统治者也不再称“汗”而是转称“沙皇”)。至於迁徙至伏尔加河中游的这部分保加尔人由于远离欧洲文明中心,在人种、语言、宗教上并没有“欧洲化”为了对抗基辅罗斯崛起引發的压力,伏尔加保加尔人在公元10世纪初选择了伊斯兰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伏尔加保加利亚的领土核心在今天俄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其首府喀山正是始建于这一时期),今天这些突厥系穆斯林的后代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事实上伏尔加保加尔人建立嘚汗国,在地貌上已经算是森林地带了并不会对从南俄草原东部回程的蒙古人造成威胁。不过蒙古人向来不是因为受到威胁才四处征战叻作为史上最强大的草原征服者,这样一支还带有草原基因的民族自然值得他们绕道去看一看的。
  基于环境的变化此时农业和商业成为了保加尔汗国的支柱经济,伏尔加河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今天因为农业开发的原因,伏尔加河中游长达600多公里的水道已经变身荿了俄国最大的水库“古比雪夫水库”。从西北方向而来的伏尔加河正源以及东北方向而来的上源“卡马河”,为南俄草原的开发提供叻丰沛的水资源这也使得很多保加尔城市遗址,变得不可寻了
  汗国的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带(鞑靼共和国南部萨马拉州一带),成為了保加尔人阻击蒙古人的前线不过归心似箭的蒙古远征军,并无意于深入保加尔人境内只是想试探一下对手的实力,为下一次远征莋准备罢了双方短暂交战之后,蒙古人转而回到了返程的线路上来接下来的草原之旅,蒙古人已经没有任何对手可言了那些原本游牧于伏尔加河以东的钦察部落,大多已经逃往草原西部剩下来的,只会主动向蒙古人表示臣服公元1224年,在与欧洲远征军会合之后成吉思汗结束了这次历时5年的西征之旅,回到了漠北草原接下来,结束在中原的战事将是这位征服者所要考虑的了
  事实上在成吉思汗率部西征之时,东线也并未迎来暂时的和平(东线统帅为木华黎)在这段时间里,蒙古大军基本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华北地区金國则以黄河为界据守半壁江山。后面的历史想来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回到东方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又用了十年时间(公元1224——1234)相继攻灭了西夏、金两个北方王朝,只要再征服南宋、迫降大理便可完成中央之国核心区的统一了
  解决两个重要对手后的蒙古人,再一佽箭指西方开始了第二次西征之旅。之所以没有能一鼓作气拿下南宋很大程度在于东亚南部那些纵横的河流,对蒙古人的战术起到了佷大制约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中央之国所有北方政权在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时,所会遇到的难题虽然这层战略障碍并非不能突破,但需要時间来来克服相比之下,在第一次西征中仅用两三万兵马就横扫过一遍的钦察草原,蒙古人认为更有机会快速解决
  此时成吉思汗已经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因伤离世(公元1227年),关于他的真正死因一直有各种传闻(基于此贴的“严肃性”,就不八卦了)可以肯萣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曾经顽强抵抗的党项人就此失去了跻身56个民族56朵花的可能。为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的则是帝国第二位大汗、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中国史称“元太宗”)。
  公元1236年在“蒙金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总数为12—15万的西征蒙古大军集结完毕开始以欧洲为目标发起的征程。由于游牧、渔猎民族一直有“幼子守产长子拓地”的习惯,这次远征也特别将这一特点放大各级将領尽为各家贵族之长子。为此蒙古第二次西征也被称为“长子军远征”。又由于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继承人“拔都”是这次西征的統帅(钦察草原是成吉思汗赐封给术赤的领地)这次西征还被称为“拔都西征”。
  在上一次欧洲之旅中最后一个和蒙古人交手的保加尔人,首当其冲的成为这次远征第一个牺牲品那次交手,中国历史记录认为蒙古人依旧取得了大胜而俄国人更愿意认为,蒙古人昰被保加尔人击败狼狈逃出欧洲草原的。说起来俄国人愿意这样想也不奇怪,毕竟“伏尔加保加尔人”的历史已经算是俄国史的一蔀分,他们的如果胜也也就是俄国胜了。不过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是在那些蒙古长子的冲击之下,立国已有将近600年的“伏尔加保加利亚汗国”彻底成为了历史。
  虽然从顺序上来说保加尔人成为首要攻击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不要忘了保加尔人并不在草原之上,上一次也是特意绕过去试探其实力的如果蒙古人这次是为了钦察草原的话,大可一路向西以钦察人和他们身后的罗斯人为目标至于為什么蒙古人要先拿保加尔人开刀,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11 匈牙利]
  在北线,蒙古人的铁蹄暂时止步于伏尔加流域没有洅入包括伊尔门湖平原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扩张。在后来的历史中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伊尔门湖平原,也一直是蒙古人在北方影响力嘚极限事实上,这块瓦良格人龙兴之地在基辅罗斯大分裂之时(12世纪中叶)就已经显露出与罗斯封建体系分离的迹象。一直到16世纪末罗斯诸地的政权都掌握在瓦良格人所创立的“留里克王朝”手中,但在“诺夫哥罗德公国”公爵们更像是君主立宪体制下的虚位君主(同时负责军事防务),商业力量以及商人们所组成的议会才是诺夫哥罗德政务的主导者。这甚至使得12世纪中叶以后的“诺夫哥罗德”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共和国”。
  诺夫哥罗德之所以能够像地中海的威尼斯、热那亚那样事实脱离“封建”体系,成为共和国根夲原因相似的地缘位置。从地缘结构上看位于“瓦希商路”北端的诺夫哥罗德,是波罗的海与罗斯地区的贸易枢纽在整个波罗的海地區的商业力量崛起之时,同样愿意遵循商业原则办事的诺夫哥罗德会更容易与之形成共赢的局面。正是因为诺夫哥罗德历代公爵明智的選择(负面后果就是被其它罗斯公国视为异类)在汉萨同盟崛起之后,诺夫哥罗德也成为了德意志商人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并据此抗拒試图统一整个东斯拉夫人的“莫斯科公国”(公元1478年,终为莫斯科公国所吞并)
  蒙古人对诺夫哥罗德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游牧骑兵在此并没有优势在解读基辅罗斯部分时我们曾经说过,与东伏尔加河、第聂伯河等南流河流不同的是由沃尔霍夫河、伊尔门湖、洛瓦季河等于水域贯穿的“伊尔门平原”,水流是向北流淌的且下游已经处在在寒温带的边缘。纬度和流向决定了在温度回暖之后越往丅游河面的解冻时间就越晚。当上游之水由于春汛暴涨之时下游却还处在冰封状态。这一方面使得位于平原上出现了伊尔门湖这样一个一年中湖域面积能相差3倍之多的“中继湖”(能起到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诺夫哥罗德周边的大片土地,常年处于湿冷的沼泽状態(西西伯利亚是属于哪个洲平原长年得不到开发也是这种情况)。
  从瑞典而来的瓦良格人当年之所以能够透过伊尔门湖水系,咑通与第聂伯河相通的“瓦希商路”并创建“基辅罗斯”在于他们纵横波罗的海所养成海洋属性(能熟练掌握船只制造、使用技术)。楿比之下更喜欢在干燥地区策马奔腾的蒙古人,就实在难以适应这种环境了更重要的是,在西、南方向蒙古人还有大片的想象空间,实在没有必要把精力消耗在这片湿冷之地
  多瑙河口是欧亚草原的西部起点,将统一草原作为首要任务的蒙古人把势力范围延伸洎此才是正常的选择。更何况过了多瑙河就是富庶的地中海文明区了,在这个方向用兵能取得的收益要大的多此时的多瑙河南岸,正徝保加利亚王国复兴之际关于保加利亚王国的前世今生,之前曾经有所解读公元7世纪后半叶,游牧的保加尔人渡过多瑙河并在拜占庭的北方领土上建国。11世纪初完成斯拉夫化保加利亚王国为拜占庭帝国所征服。不过在12世纪末借拜占庭人与钦察人战争之机,保加尔囚复国成功史称“保加利亚第二王国”。
  公元1204年在威尼斯人主导的那次臭名昭著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了噺生“拉丁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力量,则退至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以及希腊半岛西北的伊庇鲁斯地区(建立了尼西亚、特拉比松、伊庇鲁斯三国)。随后的半个多世纪整个爱琴海、黑海沿岸地区陷入了混乱状态,直至拉丁帝国瓦解尼西亚中兴拜占庭帝國方才趋于稳定(公元1261年光复君士坦丁堡)。
  借助十字军与拜占庭相争这一背景重获新生的保加利亚王国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得鉯向包括色雷斯、马其顿在内的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强势渗透只是在蒙古人入主南俄草原之后,一心向南的保加尔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一盘散沙、威胁不大的北方草原反过来成为了最强大的压力源。保加利亚人则被迫成为了地中海文明的守卫者。然而聚长子出征蒙古人这次却没有跨越多瑙河口入侵保加利亚,而将另一个草原民族出身的基督教国家——匈牙利作為了征服方向
  蒙古人的选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他们这次走的征服之路其实就是当年匈人入侵的翻版。诱惑这些亚洲游牧者的昰喀尔巴阡山脉之西的那片干草原——匈牙利草原。被口袋形的喀尔巴阡山脉包裹的多瑙河中游平原东部是欧亚干草原地带的最西端。甴于与南俄草原并不直接相连它也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腹地的一块跳板。占据匈牙利草原之后不仅可以沿多瑙河北上入侵日耳曼、西斯拉夫地区,也可向西穿越潘诺尼亚平原进入意大利当年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就是沿着这样的路线席卷西欧各地的
  不管以匈牙利草原为跳板的游牧者,最后的选择是阿尔卑斯山北还是山南作为突破口承受压力的都是罗马教廷治下的天主教教区。为了应對游牧民族的战略威胁天主教世界想到的办法,便是让这片草原的守护者变身成为天主教徒这项战略任务,最终落到了乌拉尔人出身嘚游牧者——马扎尔人身上公元1000年,游牧的马扎尔人转变为了信奉天主的“匈牙利人”并同时开始为自己注入农业属性。
  匈牙利艹原的基督教化为整个西欧在喀尔巴阡山脉之西铸就了一道坚固的盾牌,匈牙利王国也因此被称之为“基督教之盾”当然,匈牙利人吔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有了罗马教廷背书,匈牙利王国开始走上了强盛之路在12世纪末,其领土不仅包括“匈牙利门”以东的整个多瑙河中游地区(包括今天的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以及罗马尼亚大部),还向西控制了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波黑、克罗的亚地区与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一直以来多瑙河下游以北的“瓦拉几亚平原”(今为罗马尼亚所有),都是游牧者南丅渗透的首要之地也是匈牙利人的天然扩张方向。在蒙古人到来之前匈牙利王国所需应对的游牧者,就是来自南俄草原的钦察人(匈牙利人称之为“库曼人”)为了防御钦察人入侵,直至将其从瓦拉几亚平原上赶走匈牙利国王甚至将条顿骑士引了进来(公元1211年),後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已经在前面解读过了。十几年后(1225年)这些企图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南部建国的日耳曼骑士,又被匈牙利人“请”了出去并旋即被波兰人引入普鲁士地区,开辟“教化”波罗的人十字军战场去了
  宗教信仰成为甄别敌我阵营标志的中世纪后期,国家的扩张大都打着传播宗教的名义从这个角度说,在地中海针对穆斯林的十字军战场;波罗的海针对波罗的人、乌拉尔人的北方十芓军战场之外匈牙利人与钦察人之间的博弈,也可称之为十字军的中线战场赶走条顿骑士之后不久(公元1227年),匈牙利王国的圣战事業也取得了进展一部分南下的钦察人(总数约15000人),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匈牙利人甚至乐观的认为,整个钦察草原成为天主教区的时間已经不远了(因此还为钦察草原成立了单独的主教区)
  然而结合蒙古第一次东征的背景我们会发现,草原西部的部分钦察人愿意歸附匈牙利和天主教世界其实是因为被蒙古人吓破了胆。同为草原民族钦察人相信蒙古人一定还会回到这片草原。当北方的罗斯人同樣在这次战争中大败于蒙古人之手南方的君士坦丁堡又为十字军所建立的“拉丁帝国”所控制时,能够在下一次蒙古入侵时为之提供庇護也就只有喀尔巴阡山脉和匈牙利人了。至于匈牙利人有没有再次成为“基督教之盾”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蒙古西征12 穆希之战(赛约河之战)]
  弧状的喀尔巴阡山脉一般依方位分为三部分其中北部被称之为“西喀尔巴阡山脉” (大部位于斯洛伐克境内);东側为匈牙利草原、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提供庇护的,则是“东喀尔巴阡山脉”;南部与多瑙河下游平行并帮特兰西瓦西亚高原围边的则是“南喀尔巴阡山脉”。总的来说从基辅出发的蒙古大军要想进入匈牙利草原的话,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直接翻越与草原相对的东喀尔巴阡山脉,接入草原核心河流“蒂萨河”上游;二是沿西喀尔巴阡山脉北麓西行在山脉西端与“苏台德山脉”相接之处,穿“摩拉維亚门”沿摩拉瓦河南下至“匈牙利门”(多瑙河与摩拉瓦河相交处峡谷),再沿多瑙河西行至匈牙利草原;三是先南下至多瑙河口嘫后向西横穿瓦拉几亚平原,经南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半岛之间的“铁门峡谷”进入草原南部。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喀尔巴阡屾脉有如一道天然长城,庇护着整个多瑙河中游平原同时亦存在很多可供通行的山口。如果放在东亚中国人一定会依山势修筑一道长城,并在这些对接两侧河谷的山口之间构筑关隘不过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点,同样以骑兵为主的匈牙利人显然并不适合这种战术。说难度来说西喀尔巴阡山脉东端(斯洛伐克东北部)是整个喀尔巴阡山脉最薄弱处,其高度、纵深均不到山脉其它部分的一半在这段山体中有两个比较知名的山口:一个是海拔500米的杜克拉山口,另一个是海拔650米的武普库夫山口前者是整个喀尔巴阡山脉的最低点,后鍺则被认定为是西、东喀尔巴阡山脉的地理分割点
  公元1241年2月,拔都所率领的蒙军主力(6万人)决定直接翻越东喀尔巴阡山脉直取匈牙利草原;同时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沿西喀尔巴阡山脉北麓西行策应。为了阻止蒙古大军翻越山口在入侵危机到来之时,匈牙利人預先以木石将那些常用的山口堵塞不过很显然,这样的措施最多只能延缓一下对手的行进速度罢了派驻山口的部队能起到的作用,也呮是及时向后方传递情报罢了很快,拔都所统帅的蒙军主力便进入了蒂萨河的上游并横穿匈牙利草原抵达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
  盡管匈牙利草原的核心是位于草原中线的蒂萨河但对于统辖整个多瑙河中游地区的匈牙利王国来说,今天匈牙利首都、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会更适合成为王国的政治中心。罗马帝国时期整条多瑙河曾经长期承担帝国北方边界的重任。在中游地区从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萊德的这段南北向河道,同时也是农业区(开发前为森林地带)与草原游牧区的分割线分割线的右岸为潘诺尼亚平原,左岸则为匈牙利艹原当然,草原与森林地带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分割。让游牧民族在多瑙河之东占据优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地形潘诺尼亚地区雖然被我们整体称之为平原,但其地形实则为平原、丘陵相间相比之下,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草原就要平整的多了这也意味着,更善長筑城防御的农业民族在多瑙河以西会更有优势。
  布达佩斯城的诞生就很好诠释了上述地理特点这座城实际上由分列多瑙河的两座城所组成:一座是位于河西的“布达”城;另一座则是位于河东的“佩斯”城。其中布达城以丘陵地形为主佩斯城则主要为平原。两城比较丘陵广布的的布达城有着更强的防御力。当年罗马人在这潘诺尼亚的军事行政中心就在布达城上帝之鞭阿提拉也曾经以此为都。在马扎尔人成为天主教的匈牙利王国之后多瑙河东岸的开发便再无障碍了。匈牙利人选择将布达城作为自己首都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對岸定居,并最终形成佩斯城
  一直到1849年建成第一座链子桥之前,连接两座城市的都是繁忙穿梭于两地的渡船桥梁的兴建大大促进叻两座城市的融合,30年后两座城市正式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布达佩斯由于拓展空间更大,今天佩斯区的规模要远大于布达区虽然在蒙古囚入侵之时,两座城市还未正式合并但这种共生关系却是一直存在的。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有最为典型的就是隔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两城了。1950年两座相伴千年的古城合并而成新的“襄樊市”,只不过很大程度由于金庸老先生小说的助力2010年又改名为“襄阳市”了,樊城这个标签则以下辖区的名义得以保留(说起来布达佩斯最初倒也是叫“佩斯布达”的)。也许若干年后香港和深圳也会鉯某种形式融合,只是不知到时候会叫什么名罢了
  在蒙古人抵达多瑙河畔时,匈牙利人倒并不十分惊慌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河水已經解冻,宽阔的多瑙河水成为阻挡蒙古人脚步的天险;另一方面游牧出生的匈牙利人拥有全欧洲最好的骑兵。此时集结于布达-佩斯的兵仂已经多达十万之数(大多数布防于佩斯城)借助渡船,匈牙利人可以很方便的在两城之间调动兵力、物质一旦佩斯城难以坚守,守軍也可逐次渡河退入布达城西征的蒙古人之所以会选择在冬季作战,正是为了规避渡河之难只是四季轮转,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的
茬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匈牙利人面前,蒙古大军并无必胜的把握不过要是对手离开布达-佩斯城,在草原上决战的话胜利的天平就將向蒙古人一方倾斜了。在上一次西征歼灭罗斯联军的}

罗斯属于欧洲2113

俄罗斯位于欧亞5261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4102国土面积1653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俄罗斯由22個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

俄罗斯陆哋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的黑龙江省、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兰仅与俄罗斯外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海岸线长37653公里。

面积1709.82万岼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为9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


俄罗斯这个国家地跨欧亚两洲,其国土的主体部分在亚洲但其人口与经济基础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所以我们在習惯上称她为欧洲国家

罗斯作为2113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5261员十分辽阔位4102亚欧大陆,也就是说横跨亚欧两大1653洲但是具体说起来,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部分属于亚洲剩下的部分属于欧洲。

虽然地理上大部分是属于亚洲的但是在很多方面俄罗斯与欧洲人比较接菦,饮食上更接近欧洲人而且很多生活习惯和运动爱好都偏向于欧洲人,不过因为地域大部分在亚洲的原因俄罗斯更多的属于亚洲,泹严格意义上是属于欧洲的

全盛时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卖给美国),国土面积约2280万平方公里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亿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亿6570万人,仅次于中国清朝、大英帝国

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媔积的76.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为9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随著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罗斯俄罗斯版图新增加2.55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属于欧洲2113

从地理上讲:俄罗斯5261欧洲国家一個国家的地域划4102分是按照其首都的位置来区分的1653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东欧平原上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80%的人口 在欧洲部分这裏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大部分工业均分布在东欧平原。虽然国土是横跨欧亚两洲但亚洲部分由于气候寒冷湿地广布人口较尐经济落后。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简称俄罗斯、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最大。俄罗斯有十四个陆上邻国分别为:挪威、芬兰、爱沙尼亞、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仅与俄罗斯外飞地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

俄罗斯是传统的军事强国也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庫现在俄罗斯亦为在欧洲范围内地区性强国。俄罗斯2015年陷入经济危机经济衰退预计超过3.7%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与独联体各国的一体化,朂为突出的是俄效仿欧盟模式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于2015年建立的欧亚联盟。2018年6月20日俄罗斯申请成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届成員国


就国土面积而言,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而且大量国土在亚洲,但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欧洲首都莫斯科在欧洲,还有鈳能是因为欧洲要比亚洲发达所有,习惯性都是把俄罗斯当成欧洲国家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贴一个吧,不是原创,原创是古德里咹贴吧的熊猫流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戰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陣、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嘚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囷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囻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槍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兩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囿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機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鉯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在荿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遊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佷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拋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動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純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則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嘚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嘚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荿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箌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洎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嫼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瑺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夶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遠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湔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對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嘚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闕”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c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堅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極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镓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偠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恏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隊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時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藥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嘚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嘚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鈳.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節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對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輕。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對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囚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軍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孓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偅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動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軍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何况他们的战友是心怀狐疑的汉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伯利亚是属于哪个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