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三江源头是指那三江”江河源头指的是那里?这里有什么特点

过是长江的支流;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西风东渐、边患不断,促使中国地;1704年,为了编制全国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从1707年开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国传教士;钩沉历史,在源头的认定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澜沧江源头的探寻,比长江、黄河要晚得多;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感受三江源头的圣洁光辉三江源头创造的远古文明;这是1974年的
过是长江的支流。徐霞客的贡献还不仅如此,接着,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到了云南丽江,再未能溯江西上探明究竟,而对于澜沧江,徐霞客则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西风东渐、边患不断,促使中国地理学有了长足之进,由于汉、藏、蒙等民族在青藏高原往来频繁,人们对江河源的描述也越来越详细。
1704年,为了编制全国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作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作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
从1707年开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率领中国测量人员用三角测量法在全中国实行大规模测量达11年之久,于1718年绘制成皇舆全图,这是中国运用近代测量法经过实地测量后绘成的第一本中国地图集,这本地图集还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这一年黄河在河南的青龙岗决堤,乾隆皇帝就派阿弥达到青海的西宁祭告河神,并且探寻黄河的真正源头,结果阿弥达就到了星宿海,他们还是延续了原来的河出昆仑的说法,所以清代的河源探索,应该说他又突破了一步。
钩沉历史,在源头的认定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早在1300年前,即公元七世纪上半叶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正源的说法,却一直被怀疑否定。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公元1704年清朝的拉锡都曾到过河源,望星宿海而止步,仍不知河源何处?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关于黄河源头的结论又回到了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的说法。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簏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时泉眼中涌出的泉水是黄河的源头之水,黄河之水地下来。20世纪70年代,中国有了根据卫星资料绘制成的三江源区百万分之一的地图,至此,第一幅精确反映三江源区山脉水系的地图诞生,它为以后的实地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这三条河比较,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当曲的流域面积与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水量比当曲小,却比当曲长18公里。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格拉丹东雪山上端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澜沧江源头的探寻,比长江、黄河要晚得多。1866年,有6个法国人从越南湿热的森林出发,没有任何澜沧江的资料,到了中国西南部的寒冷山区,长途跋涉两年之久。这是一次危险的旅程,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以准确测定澜沧江的长度,也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源头之所在。1994年,美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与他的两个同伴从玉树州出发,沿澜沧江寻找源头,他们走了好几天,到了一个当地叫隆布拉的地方,认为那就是澜沧江的源头。米歇尔?佩塞尔时年58岁,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可他对澜沧江源头的认定却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只见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经过了数天的长途跋涉,摄制组终于完成了三江源的拍摄,高原反应使我们摄制组成员个个头痛欲裂,胸口胀得要命,原先的轻而易举的小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组组画面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慨,此路一生走一次足矣,但不走将会终生遗憾,这就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印象。什么样的画面和语言才能言说源区的全部呢?是高原上炽热的阳光、幽深的星空还是沉默的雪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四季如何更替,它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展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魅力。极冷,也极温柔,超然不问世事,又无时不在尘俗之中,它是如此清新,如此祥和,高贵而平易,沉默着、思想着,散发出万般慈爱的圣洁光辉,或许那就是大地之上已经越来越显见的高尚的引领。 第三集 血脉千年
感受三江源头的圣洁光辉 三江源头创造的远古文明
这是1974年的春天,在青海东湖海拔2450米的乐都县一个叫柳湾的小村庄,村民们正像往常一样挖地修渠。一个村民一锄头挖下去,没有人会想到竟然会挖出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青海在我们脑海中是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是林立的冰峰雪山,是苍茫冷峻的戈壁滩。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是一片不毛之地,无法孕育文明的种子。事实果真如此吗?青海柳湾村民挖出的神秘世界会和史前文明有关吗?他们究竟挖出了什么呢?这个陶罐就是村民们挖出来的,它对于常年生活在柳湾的村民来讲已经见多不怪了,但是这只陶罐背后的故事却让村民们瞠目结舌。当时正好有一支解放军医疗队在村里为老百姓看病,其中有一位具有一定文物常识的老军医看到这些陶罐上画着有规律的精美纹饰,他马上意识到这些陶罐很可能是文物。老军医把陶罐迅速送到了当时的青海省考古工作队,就是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陶罐却意外地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职业的敏感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陶罐来历绝不寻常。经过他们反复鉴定,终于确定这竟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彩陶。考古学家们沸腾了,柳湾挖地饮水的工程被立即停止,考古发掘迅速展开,考古队不断发现更多的彩陶,还有人的残骸、石器、贝壳等随葬品。考古队员很快就发掘出一处墓葬,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柳湾村地下隐藏的神秘世界渐渐浮出水面。
这样的发掘整整持续了6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谢瑞具和青海考古队的赵生琛带队先后发掘出一千多座墓葬,出土各种珍贵文物三千七百多件,光是彩陶就有17000件,均属于马家窑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诞生于距今五千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一千七百多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辛店等4种文化类型,这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处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彩陶因此成为青海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彩陶纹饰繁复、构图美妙、风格独特、器形规整、设计精妙、讲求对称协调,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能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通过对柳湾一千七百多座墓葬的对比,考古人员发现,越是地位显赫的人,陪葬品越丰富,甚至还有活人陪葬。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不少精品堪称国之瑰宝,如1973年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15人,分三组集体舞蹈的图案;1995年同德县宗日遗址再次出土了舞蹈纹彩陶盆,绘的是24人分两组集体舞蹈的画面,舞蹈动作热烈传神,极为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这两件陶盆都有5000年的历史,陶盆上的舞蹈纹图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柳湾出土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体塑像,不仅制作精美,其构成更是独特。这个人像的生殖器兼有男女两性的特征,胸前一个男性的乳头,两边是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也极其罕见的男女混合体。
从此,柳湾从一个不知名的村落一夜之间成为名扬天下的旅游胜地,但是我们仍然不清楚柳湾先民是一个怎样的族群,他们和今日之柳湾人有血脉传承关系吗?柳湾已经出土的墓葬中,至少有两千多人埋葬在这里,最早的墓葬与最晚的间隔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段中,这些墓葬的格局大致相同,当年的柳湾人祖祖辈辈是特意选择这么一个坟场吗?如果是,那么柳湾当时就有了权威的部落首领以及对死亡和丧葬的某种宗教仪式,并且具有相当的行政能力,柳湾文明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是这个文化最成熟的主体之一。但是柳湾先民的活动踪迹却在公元前2000年戛然而止,现在生活在柳湾的村民并不是柳湾先人的后代,他们的祖上均是迁徙而来的,从拓荒开始建立家园、繁衍生息至今的。那么公元前2000年柳湾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突然切断了柳湾的文明进程呢?或者我们可以从青海民和县喇家村曾经的遭遇找到答案: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在黄河古道边的一个村落里,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依偎在炉膛边取暖,飘舞的火苗却仿佛有些不安,空气中似乎隐隐有一丝不祥的征兆,大家正在疑惑和惊恐之时,灾难猝然降临……
喇家村位于青海省和甘肃省交界处,青海省考古所在喇家村展开挖掘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儿蜷缩着五个人,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些人的脸部都恐惧地面向墙壁,似乎魔鬼的眼睛正在他们身后显露凶光。紧接着,塌方的西部角又出土了五具尸骸,而且状态惊人的相似,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们的身体几乎要被某种力量剥离,但依然用手脚顽强地勾连着。但这还没有结束,在塌方的正东面,又挖出一堆人骨,这是一个成人和他的幼子。可以看到成人用手臂紧紧地护卫着孩子,孩子蜷缩在成人怀里,恐惧的眼神正在向外张望。出土如此之多的人骨,当时我们很震惊,而且这些人骨不是自然死亡的那么一种特征,表现的是蜷体、侧卧、蹲举,这是一种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当我们完全进入的时候被灾难发生以后所反映的一种悲惨的景象震撼了。在一个小小的塌方中,就出土了14具尸骸,他们为何会聚集到一起死去,他们又是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专家认为,喇家村的这一场史前灾难是由强烈地震及巨大山洪与黄河洪水并发所致,从世界范围来看,洪水毁灭一个部落和文明的情况不乏其例。在4000年以前,整个地球的环境经过了一次大的变迁,大河流域的泛滥则是一个大现象。在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而大禹治水的年代恰好是4000年前,所指的河水也正好就是黄河,这和喇家村所处的情况是何其相似!到2001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喇家遗址的毁灭或者说那么多人死了,可能跟当时的洪水是非常有关系的。强烈的地震,使人因为惊吓而蜷缩,与此同时,洪水又裹挟着泥石流汹涌而至,可以联想的是,柳湾是不是也遭遇过类似的灾难?
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华夏先人地理大发现的最初的家园之一很可能便是青海。早在1956年,科学家在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河上游海拔3500米的三岔口、海拔4300米的沱沱河沿岸以及可可西里三个地点采集到十多件打制石器。1984年6月,在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东南岸的湖滨接地上的古湖滨砾石层中,采集到石器112件,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41件。这一批石器距今约三万年,这说明至少在三万年前青海便有了人类的足迹,而柴达木盆地就是他们的家园。这也说明在柳湾彩陶之前,很早很早以前三江源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了。
1980年夏,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贵南县拉乙亥乡即现在的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发现了6处不同于新石器时代任何文化类型的遗存,其中一处出土文物1489件,其中石器1480件、骨器7件、装饰品2件。这表明拉乙亥遗址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存,石器中用于研磨谷物的研磨器的出现,说明采集农业已经出现。骨针的尖端锐利有针眼,说明人们开始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遗址中还发现了三十多座灶坑遗迹,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有环颈雉、鼠兔、沙鼠、喜马拉雅旱獭、羊及狐狸等。这个遗存的年代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
齐家文化时代,原始农业仍是主要的经济行业,出现了冶铜业,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1977年在贵南县尕马台墓地出土的青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背面有钮,边缘穿有两个小孔。其铜锡比例为1比0.096。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一面铜镜,这面铜镜出土于古羌人的墓葬中,青海古羌人的文化要比拉乙亥人、柳湾人先进多了。
古羌人的铜器石器与中原同时期的文物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其精美也毫不逊色。这是否意味着柳湾人和古羌人有文化和血缘上的渊源?这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假设,而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是古羌人与华夏人的融合,如此说来柳湾人应是我们的先祖了。当时中原大地战火连绵,古羌人却在三江源区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直到公元329年,一个名叫吐谷浑的鲜卑人带领部族闯入三江源区。鲜卑人的到来,让习惯于放牧和狩猎的古羌人猝不及防。经过战争与融合,鲜卑人贵族与羌人部落首领共同建立长达三百余年的吐谷浑王国,定都都兰县,这就是今天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都兰古墓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很久以来,世居柴达木的蒙古族和藏族群众就发现,从夏日哈到诺木洪广阔的大地上耸立着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古墓群,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经初步考察,整个都兰县境内从夏日哈到巴隆之间长达两百多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上千座吐蕃古墓葬。仅热水沟内不到1公里长的地方,就分布着大小两百多座古墓。在众多的古墓中,被当地藏族牧民称为\九层妖楼\的血渭一号大墓,最神秘也最令人震撼。这座古墓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10公里的热水乡,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吐蕃古墓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属唐代早期墓葬。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也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大墓背后的两座山脉从东西绵延而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墓葬基座有160米宽、高30多米,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当地农牧民群众也因此称它为\九层妖楼\。而大墓的周围,还散布着十几座大小不等的墓葬,据专家统计,修这样的大墓需1万人修建1年以上,最大的可能它就是吐谷浑的墓葬。
吐谷浑这个民族属于慕容鲜卑的一支,当时它的祖先主要是在今天东北地区辽宁省辽西一带活动,公元3世纪的时候,它的一支由统领吐谷浑率领翻过内蒙古的阴山,到达了今天的甘南地区和青海的东部地区。到了4世纪的时候,他们基本上就居住在青海。历史上的记载非常稀少,我们根据都兰的这些发掘,判定它只能是这一部分了。从地方来说,他所占领的这一部分地方跟原先吐谷浑所统治的区域大体位置上都是相符的。
这片古墓群的发掘不但向我们揭开了一个立国三百余年的古国之谜,而且对青藏腹地的政权沿革及交通提供了明确的佐证,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有金银饰品、吐蕃文、古藏文、木简、木犊等,还有衣服的领袖口和一些单片的丝绸,都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更有罗马、古波斯遗物,特别令人思绪为之一振的是,一方三尺余的丝绸织品上织有异国风物、珍禽异兽、器皿居室,精美绝伦,在这件丝织品的图案中有\吉\和\昌\两个汉字,图案中两匹马的头型以及马车的形状可以联想到古罗马的马车形状,画面有着浓厚的西方色彩。在这个织锦上面,有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所绣文字为\伟大光荣的王中王\,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仅有的一件8世纪波斯文字锦。都兰大量丝绸织品和其他文物的出土证明,从青海西宁经都兰穿越柴达木盆地至甘肃的敦煌,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前半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青海丝绸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人们熟知的新疆至河西走廊,至西安丝绸之路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大量中亚之物都是从这里传入中国,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也是从这里运到西方的。青海的地理位置日渐显示着它的重要性,青海也因此变成了边塞险要征战之地。1300多年前的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建立,而在青藏高原一位名叫松赞干布的首领称雄雪域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他从西藏打到青海,击败了吐谷浑人,此后唐朝与吐蕃虽然常常兵刃相见,但中原大唐灿烂的文化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松赞干布,当战火暂熄时,松赞干布两次派专使到长安向唐王求亲。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之请,文成公主便踏上了唐蕃古道,和松赞干布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浪漫最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通过佛教传播中原文化,同时在青藏高原播种从长安带来的农作物,种子有玉米、土豆、油菜等,不妨说也是文化的种子。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岁月,我们已经略知华夏先人曾经以青藏高原为家园之地,然后由西向东沿江河而下,其间战乱、灾荒、生死轮回可谓筚路蓝缕。那些制作彩陶的柳湾人从何而来,去向何方,也尽在不言中了。
三江源的水和土以及草木滋养了大大小小的各民族,并提供了各民族间沟通交流的道路与舞台,也包括刀兵四起,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大格局。如是言之说,我们的身上都流着古羌人的血、柳湾人的血,并不为过。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血管都是千年血脉的一个枝节,而且有着从远古遗传下来的烙印,有着三江源区的天性,对流水、对土地、对苍天的敬畏和感激。
第四集 生命如歌
青藏高原上的珍稀动植物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不知何时,人类的大脚踏了进来,和谐被打破了,当罪恶的枪声在可可西里响起后,宁静就不复存在。贪婪与血腥、保护与再生构成了当今的可可西里。它是大荒凉也是大富有,它是原始的但保有大地的完整性。远离尘世却又弥漫着来自源头的大智慧的涌动,三江源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也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阳光是如此炽热,空气又是那样稀薄。这种环境考验着植物,同时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提出了同样的生存问题。根据目前初步的了解,青海的兽类大概是103种,那么整个三江源地区大概占81种。这是初步统计的数字,那么它的特点呢?特别是比较著名的大型动物,像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包括兔子、高原兔,这些大型的兽类都是整个青藏高原特有的。
藏羚羊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羚羊,长期的自然选择造就了藏羚羊对高原恶劣环境的适应,它们会在入冬前长出一层厚厚的绒毛以抵御严寒。它们对食物要求很简单,水白枝棘豆、苔草等植物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藏羚羊的鼻腔特别宽阔,肺活量很大,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高,比较适合高原生活。许多动物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不要说跑,就连挪动一步都非常困难,而藏羚羊在这一高度上却可以达到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有多少猛兽望尘莫及。
藏羚羊的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一年中的其他季节,藏羚羊的公羊和母羊都是分开生活的,母羊按照固定线路迁移,而公羊的生活区域以及行走路线却很神秘,人类至今还无法发现它们的迁移轨迹。只有到每年的严冬之末,也就是藏羚羊发情交配的季节,公羊和母羊才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荒野草甸集结,这时候它们目光里的神情和姿态与平常有些不一样了,公藏羚羊之间开始搏斗,为了争夺对母藏羚羊的占有权,真打真斗,各不相让,但不会置对方于死地。残酷搏击中的优胜者才能得到交配的乐趣和传宗接代的权力,这是无情的自然法则,也是藏羚羊保持优良基因的不二法则。有趣的是它们通常会选择冬季一个月圆的晚上开始交配,交配的时间仅仅只有3天,也就是说在这3天里,它们必须完成这一年的生育指标。它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适应这里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可可西里最温暖的六七月份是母藏羚羊妊娠期满的日子,曾经打斗得遍体鳞伤的公藏羚羊们从此不计前嫌,自动集结起来,前呼后拥地护送母藏羚羊至深山峡谷的隐蔽处待产。这里刚出生的小羊羔体重在2.8公斤到3.3公斤之间,羊水还没有干透,小羊就可以站立,出生10分钟后可以走路,3天后能够奔跑,对于藏羚羊来说,奔走的命运从降生的第3天就开始了。藏羚羊没有选择海拔低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57三江源等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设计 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 吴金燕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1....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 介绍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提出了未 来治理保护对策,以期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 ...  八年级地理下册三江源地区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词语描述的不是三江源地区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B.湖泊星罗、沼泽密布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 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 吴金燕 课题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作者 1...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 36.3 万平方公里...  班级: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学习目标(1 分钟) 姓名: 1、运用地图说粗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地形、河流、地表景观等自然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三江原地区的生态地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  三江源纪念碑简介_林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三江源纪念碑简介三江源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通天河畔,高 6.621 米,基座面积 363 平方米,碑的正面镌刻...神秘的“三江源头”江河源头指的是那里?这里有什么特点?
神秘的“三江源头”江河源头指的是那里?这里有什么特点?
百度知道知科教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生态特点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2. 地理位置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K㎡,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K㎡,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K㎡,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阿冲在江湖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度知道知科教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教育,国家兴亡之本。
作者最新文章发现长江黄河新源头
[]&[字号:
来源:外滩画报
长江新源头当曲
黄河新源头卡日曲
科考队在黄河源头卡日曲实地测量
澜沧江源头吉富山
  查看原文:
  发现长江黄河新源头
  “中华民族第一大河”长江和“中华母亲河”黄河,以及亚洲唯一一条连通六国的国际河澜沧江的源头在哪儿?由青海省政府组织的史上最大规模“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对长江黄河的源头提出新说。近日,该科学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刘少创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表示,“最快今年11 月,有关部门就会将最新确定的长江黄河源头信息公布于众。
  文/ 周一妍 图/ 刘少创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理教科书中,将“中华民族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笼统地概述为“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南麓”。1976 年8 月, 28 位专家组成的中国江源科学考察队,经过51 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碍,走入长江源头。长江的源头共有5 条支流,当时考察的结论是沱沱河最长,约375 公里;当曲其次,约357 公里,据此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源头。
  这期间,中国江源考察队也从未停止对黄河源头地理位置的考察。此前,玛曲、扎曲和卡日曲都曾被视为黄河源头。
  2008 年9 月,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科学考察”队,通过长达1 个多月的现场考察,对长江黄河的源头提出新说。近日,该科学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刘少创告诉记者,此次科考,按照国际上对河流正源(即源头)的惯用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其中,“河源唯长”是他们首要考虑的标准。
  黄河源头是条“红铜色的河”
  2008 年9 月,由青海省政府组织、国家测绘局指导的“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考察队从青海西宁出发,前往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区。那里是“中华民族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母亲河”黄河以及亚洲唯一一条连通六国的国际河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25% 的长江水量、49% 的黄河水量及15% 的澜沧江水量来源于此。这块面积为30.25万平方米的区域,河流、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这次科考是我国首次进行的三江源头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历经41 天,行程7300 多公里,集合了46 位来自国内测绘、遥感、水文、地质等领域的优秀科学家,还有两位国宝级的院士加盟。”刘少创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著名的河流探寻者,刘少创花了十年时间,走过全球13 条著名大江大河的源头,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以及非洲的刚果河等。中国的雅鲁藏布江以及“三江源地区”,也是他多次考察的对象。
  “精确,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示。此次科考的目的,就是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测量与遥感技术,探寻出三江的真正源头。”刘少创告诉记者。此次科考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很多都是首次用于三江源头科考。
  科考队考察的第一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条中国的内陆河呈“几”字形,由东向西,流入渤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黄河河道下游笔直,中游次之,上游段最曲折。自古以来,人们对黄河源头地理位置的考察从未停止过。此前,玛曲、扎曲和卡日曲都曾被视为黄河源头。
  “从卫星图上看,扎曲无论长度还是流域面积,都明显小于玛曲和卡日曲,首先被排除在外。”考察队出发前,刘少创仔细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高清晰卫星云图。于是,黄河源头锁定在玛曲和卡日曲。
  在藏语中,“玛曲”的意思就是黄河。许多藏民因此认为,玛曲是黄河的源头。早在清朝时期,一旦发生洪水灾害或是旱情,当地藏民就会聚拢在玛曲,祭拜河神。1952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赶赴三江源查勘,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未能进入黄河源头。于是决定听取当地藏民的建议,确定玛曲为黄河正源。
  “卫星云图上显示,玛曲和卡日曲流域面积相当,但长度上,卡日曲要比玛曲略长,卡日曲或许是黄河的正源。”刘少创告诉记者。
  走过青藏高原,翻过日月山,科考队进入黄河的源头区――玛曲与卡日曲的汇合点扎陵湖。
  科考队员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测量玛曲和卡日曲的河域面积。在扎陵湖入两河汇合处,河势散乱、流速缓慢,科考队员决定先测玛曲。玛曲河水不深,一会儿工夫,队员就测量完毕,玛曲宽度达43 米。然后,科考队员转到南面的卡日曲。由于卡日曲十分散乱,近处找不到一个水流归槽处,队员走了30分钟,才看到一个利于测量的地方,中间有一处沙洲。经测量,这段河宽有84米,减去中央沙洲26 米,等于河宽58 米。
  与此同时,刘少创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去卡日曲上游勘查。此行刘少创等人带去了误差达到厘米的先进GPS 测量仪。“过去的地理坐标都是用误差较大的GPS 测量的,这一次,我们有信心测量到最精确的数据。”
  卡日曲地区是一片沼泽,刘少创等人步行了7 公里才抵达这条河的源头。回来的路上,天已经黑了,一不留神,越野车的两个轮子陷入一条深沟,汽车几乎要侧翻过来。
  但当时车上只有一把铁锨,几名科考队员只能轮番用铁锨在陷车的地方挖坑。此地海拔近5000 米,人的体力极为有限;一铁锨下去,挖不下多深。足足挖了4个多小时,越野车终于开了出来。
  当天,科考队测得数据,卡日曲最长的支流――那扎陇查河长度为362.63千米,比玛曲最长的支流约古宗列曲长36.54 千米。
  “在藏语中,‘卡日曲’的意思是‘红铜色的河’。我们亲眼所见,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泛着红霞般的光彩。”到达卡日曲后,队员们忍不住纷纷品尝,他们说,卡日曲的水有一股清甜,“那是母亲河独有的味道。”
  依照“河源唯长”的原则,科考队当场认定:卡日曲才是黄河的源头。
  长江原来没那么长
  相比黄河,长江源头则更加扑朔迷离。按照1976 年的结论,长江的源头被确定为沱沱河。
  然而,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不少科学家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刘少创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测量卫星遥感图,得出的结论是,当曲长360.8 公里,沱沱河长357.6 公里。当曲比沱沱河长3.2 公里。”刘少创说,“但卫星遥感图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地图中的蓝色或许不是河流,而是冰川、积雪或其他物质。要弄清楚当曲和沱沱河的真实长度,唯有实地考察。”
  进入沱沱河,必须翻越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那座山峰海拔6621米,四周全是冰川,宛如进入一个“冰河世纪”。站在沱沱河站观光台上,考察队可以看到宽阔的沱沱河。河面银光闪耀,清澈的河水在一片片河心滩地之间散乱流淌,时而分岔,时而聚合。通过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刘少创测得沱沱河的最长支流长度为348.63 千米。
  348.63 千米,这个数字让刘少创大为惊喜。原来,早在两年前,刘少创就曾测量过长江另一源头当曲的长度,测出的结果为360 千米左右。但在当时,刘少创不敢轻易下结论,说当曲是长江的正源。那时候,他主要存有两个疑问:其一他不知道沱沱河的长度;其二考察当曲的时候是春天,旱季尚未来临,水量丰富。一旦进入秋季,当曲源头可能就没水了,那么当曲就不符合国际公认的“正源必须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标准。
  走出沱沱河,刘少创一行赶赴当曲。
  2008 年10 月8 日,刘少创步行了几十公里路,终于来到当曲的尽头。现场所见,尽管旱季已经到来,当曲不仅有水而且水量丰富。刘少创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刘少创手持先进的GPS 测绘仪,一言不发,一个人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他双眼紧紧盯着GPS 显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最终,数字定格在“360.34 千米”,比之前测得的长江源头另一支流沱沱河长出11.71 千米。“瞧,这才是长江的源头。”他顾不得疲倦,声嘶力竭地叫喊。
  一瞬间,整个考察队都沸腾了。
  队员们纷纷俯下身子,品尝长江第一滴水的甘甜。在这里,虽然见不到“中华民族第一大河”波澜壮阔的浩瀚气势,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江河怒吼,但能感受到一份特有的宁静。随队的藏族导游答英,一个脸色黝黑、身材高大粗壮的康巴汉子,一下子双腿跪地,双手合十,在泉水边念着藏语祷告。当曲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东段的一片高原沼泽中,答英曾数十次流浪至此,却从未在此膜拜过。此前,他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长江的发源地,是位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上的沱沱河。
  藏语“当曲”是“沼泽河”的意思,和沱沱河的“冰河奇观”不同,当曲则是另一番风光。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地下水源丰富,到处是成片的沼泽。从高空往下看,大大小小的水潭星罗棋布,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奇光,好似银河繁星。
  “队员们用皮划艇在当曲和沱沱河的交汇处划行,可以轻易感觉到,当曲的水量比沱沱河充盈许多,水流的速度是沱沱河的五六倍。”刘少创表示。
  随着长江新源头的产生,长江的长度终于也尘埃落定。长江最新的长度是6236 公里,比公认的约6300 公里“短”了60 多公里。
  此次科考的另一大发现是结束了澜沧江“没有源头”的历史。由于澜沧江源头支流众多,长期以来,澜沧江源头的历史记载一直属于空白。此次考察,刘少创对澜沧江上游众多支流作了比较,最终确认澜沧江正源位于青海省杂多县的吉福山,被称为千古“无源之水”的澜沧江总算有了源头。
  “探寻江源,好比伽利略探索宇宙”
  “确立三江源的源头,不仅为了精确掌握国家的重要地理坐标,还能进一步了解源头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以及各方因素对源头带来的影响。”科考队队长、青海省测绘局副局长唐千里表示。
  此次科考发现,在三江源地区,草场植被破坏严重。“8 岁以前,这里的草还很高,能看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现在却完全看不到了。”科考队地理队队长刘锋贵在三江源地区长大。作为一位从小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藏族同胞,重归故土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已经没有了家的感觉。
  “三江源俗称动物天堂。然而,这一次,我们看到高原鼠兔的大量繁殖,它们危害草场,使草场退化。在重度退化的草场中,每100 平方米里,能发现200 个左右的鼠洞。”刘少创分析说,三江源地区的植被破坏,原因并不是过度放牧,而是气候变化。“在三江源地区,当地居民很少,大多是游牧藏民,他们世代在那里生存,对环境的破坏并不大。反而是当地受到气候变暖影响,冻土下沉,地表含水量锐减,干燥的地表成了高原老鼠的温床。”
  当地牧民则指出,草场退化还与开挖金矿有关。
  在与当地牧民交流中,科考队员得知,三江源区玛曲北边数条山沟里有大量金矿,一些私人老板在此开矿。但慑于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挖,多是以勘探的名义悄悄挖。
  “如果黄河源头定在卡日曲,玛曲可能就不再是核心保护区了。那些金矿老板或许会趁此机会继续挖下去,如果再这样挖,麻多乡就完了!”玛曲发源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麻多乡副乡长罗松扎西表示,三江源源头的改变,或许将改变全乡人的命运。
  目前,三江源的科考结果已通过国家测绘局评审,正在等待法定的审核批准。刘少创乐观地表示,最快今年11月,有关部门就会将最新确定的长江黄河源头信息公布于众。“三江源头的发现能改变历史吗?”记者问。
  “这样说有点大了。去探寻江河之初的流水,本身就很有乐趣。从前,人们对尼罗河的源头是白尼罗河还是青尼罗河争论不休。直到2006 年,3 名来自英国和新西兰的探险家,经过80天考察,徒步走完最后70 公里,终于在卢旺达的纽恩威雨林中找到尼罗河的源头,该发现将尼罗河的长度增加了约170 公里。” 刘少创回答。
  “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人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的。伽利略当时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星空,看到月亮,看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三江源地发现没有伽利略的发现那样富有颠覆性,但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行为。”
(责任编辑:李孟漪)[]
09-06-23 13:49?
09-06-07 10:33?
09-03-24 17:52?
09-01-06 03:08?
08-10-11 22:31?
08-09-10 15:35?
08-07-30 10:09?
08-07-29 14:11?
08-05-30 17:41?
08-06-03 05:50?
设为辩论话题
热点标签:
没法跟这女人谈,她根本不讲理
话说辛亥革命后,郑亲王的后代…
明成祖为何下令活剐3000宫女?
36集未删节版,赵本山续写辉煌!
唐僧师徒四人都有感情戏。
全美顶级潮人带你玩转时尚圈
|&&&&</span
网吧里的惊人一幕,竟拍照片炫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河源头保护 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