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火山游戏软件火山移动开发平台内测下载地址(除了百度云)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闲鱼和转转不同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已进入社交黑洞时代","author":"intper","content":"最近,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在其《新物种爆炸》发布会上,谈到了互联网走过的这20年,其实也是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腾讯等大公司在搭建基础设施的20年,而未来将会由非常多的新物种借助这些公司提供的基础设施诞生,而未来万物生长的场面则可以用“爆炸”二字形容。会上吴声拿“转转”这一产品举例,其放弃了一切常规的用户注册手段,而是仅仅只采用微信登陆作为其唯一选项,凭借微信这一基础设施完成二手交易的场景搭建。而其对手“闲鱼”也同样是在淘宝与天猫基础之上搭建的产品,虽然二者都共同选了二手电商这一赛道,但是基于不同的生态却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形态。在我看来,这二者形态的不同,本质上反映的是在20年基础设施搭建完毕的同时,整个移动互联网都在不断被集中到超级APP之中,流量黑洞时代已经来临。国内市场,最大的超级APP就是微信,社交所带来的流量黑洞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里我们先对比闲鱼和转转的三个不同点。流量扶持的不同数据来源:易观千帆闲鱼:闲鱼是淘宝的一个延伸性业务,是阿里的交易闭环,属于典型的内部孵化项目,拥有极大的淘宝导流支持,在战略倾斜下,海量的用户都会被带入到闲鱼中,一方面是淘宝/天猫搜索的用户会被带入到闲鱼,另一方面是在淘宝/天猫购买商品后想要转卖的用户被带入到闲鱼。因此,闲鱼在作为阿里系交易的衍生属于顺势而为,再加上精准的电商流量倾斜,其用户日活的高速增长是必然之中的事情,易观千帆数据显示6月闲鱼1934万的月活,并不令人意外。转转:数据来源:易观千帆转转最初诞生是孵化于58内部,从易观6月的数据来看,58同城APP的月活为4254万,淘宝APP为45128万。而转转1124万的月活,却超过了闲鱼一半的体量,并且转转还比闲鱼整整晚上线一年,这里面就非常值得玩味,是不是因为转转获得了来自58系之外,其他的流量支持?考察的另一个关键是微信,但是转转除了能够一键微信登录并获取一些微信的用户数据、社交关系,并与其小程序实现打通之外,微信方面并没有给转转带来类似淘宝那样庞大的流量支持。所以问题是,微信与转转之间还发生了什么?承载使命的不同闲鱼:对于闲鱼来说,其生态母体淘宝/天猫,本身拥有海量的交易,在闲鱼所能产生的交易数据上反而不是其关心的重点。对于阿里来说,其真正渴望的一直都是社交,从“来往”到“支付宝”,任何重量级的产品都背负起了阿里的社交使命。闲鱼显然同样如此,闲鱼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其运营了海量的垂类鱼塘,此中有各种活跃用户或晒、或卖、或交流自己的商品抑或各种技能经验等等,用户交流频频,交易反而好像成了次要需求。转转:对于转转来说,其投资方腾讯不缺社交,因此对于社交没有任何焦虑,腾讯更希望能在社交之外提升一切可能的交易场景,这也是其投资滴滴、新美大、京东的原因。而转转在这点上,则与腾讯的战略高度契合,转转的战略一直都是交易为先的策略,不断达成更高的交易率是其重点。例如转转做的二手手机,就采取了担保交易策略,由转转作为第三方为二手手机进行质检,并保证售后30天质保等方式,以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满意度,提高交易率,这也可以看出其与闲鱼的最大不同。正是在追求效率,追求交易率的战略方向下,使得其与微信实现了互相反哺的作用,在微信生态的加持之下,渗透进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获得了野蛮生长的能力。未来上限的不同闲鱼与转转,二者都是顺势而为的产品,在消费升级和用户的网络信征越来越完善之下,二者依然会继续一路高歌猛进,不过二者上限的想象力也各有不同。闲鱼:闲鱼的上限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淘宝/天猫所能够提供的流量上限,目前淘宝/天猫依然保持着增长状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依然会让闲鱼保持增长态势。其二是通过鱼塘的社区运营,吸引用户自然增长的能力,阿里一直都是一家重电商运营的公司,而闲鱼则完全继承了阿里系的这一基因。转转:转转的上限同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交易率达成的能力,二手交易市场中即有喜欢闲逛的用户,同样有希望高效购买的用户,围绕效率与服务做品类深耕,将继续为转转带来用户的自然增长。其二是渗透微信社交所带来的上限,微信的小程序开启打开了第三方应用渗透微信关系链的潜力,当小程序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拥有越来越多的入口以及用户活跃之后,通过小程序达成更高的交易量必然是微信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的转转已经与小程序一键打通,避免了繁琐的登陆机制,其“转转小集市”的小程序功能也正在围绕微信的社交进行更为深入的渗透。同时伴随小程序电商与社交的逐步融合,转转将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微信更大的资源扶持以及增长空间。对面的Facebook则早已在多国上线了“二手货小组”并取得一定成绩,验证了以社交为纽带建立二手交易的可行性,同为社交巨头的腾讯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一市场,其以2亿美元高价入股转转,说明腾讯同样想要拿下这一未来,这不仅仅只是转转自己的事情。闲鱼和转转不同背后,是社交流量黑洞时代正在开启闲鱼,代表的是大公司以大平台之力,对看好的业务线实行流量资源的扶持,实行精益创业的孵化后成功的传统模式。转转,既不是传统的自建封闭生态式产品,又不完全依托大公司流量扶持,其是58孵化并与微信生态进行融合的特殊生物,这对于未来的创业者,以及整个行业也启示意义。未来的新公司以及现在的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在被逐步卷入以微信小程序为主的流量黑洞时代。此前QuestMobile的《移动互联网2017年Q2夏季报告》显示,目前大量的头部APP统统进入增速放缓阶段,同比增长率开始为负,跌幅在1%到30%不等。其中揭示的一个结论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速放缓,但另一个结论则是,有大量原来的APP使用场景在超级APP中被解决,而各种第三方机构,再也无法监测统计,这些流量如同黑洞一般只进不出,而其中微信的小程序更是占据了重头。而这一未来还将持续,黑洞也将越来越大,当未来用户重新换机时,其大量的APP都需要重装一遍,而微信小程序则提供了一种无须安装的选择,使用户发生习惯的迁移,持续固化。正如随着云计算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公司放弃了原来自建iaas底层服务器做法,转而将自身完全托付于云计算。如今的微信的强大也在让越来越多的公司,放弃纯粹自建封闭平台的做法,而是直接依附或者半依附于微信,在微信海量的流量之上,来完成产品的设计、搭建、广告投放、营销、运营、交易等等的所有过程。这也是创业者们的绝佳机会所在,每当基础设施发生更新后,都会必然将会伴随各种新物种的出现,万物生长。但这同时又留给创业者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即要如何在这一黑洞基础设施之上,去发掘并满足用户尚未完成的需求,同时又不与基础设施本身发生冲突,兼顾平台利益、用户利益、自身利益的三方协同?而切入二手交易的转转,则是很好的例子。","updated":"T11:57: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57:4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43dea34a3c04c8faa82dd68a7f66f48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title":"6亿元诉讼背后,折射了阅文集团的IPO之困","author":"intper","content":"最近,阅文集团IPO在即,本来应当是一帆风顺的局面,而就在不久前,其与咪咕阅读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事情起因在于咪咕阅读为用户推出了“9.9元畅读全站包月服务”,而阅文集团作为咪咕阅读的版权内容提供方,相继停更了包括《太古神王》、《无尽神器》等热门小说。阅文集团作为内容供应方,其单方面毁约的行为,也引发咪咕阅读广大用户的不满。据了解,咪咕阅读已就此事起诉阅文集团,诉讼金额高达6亿人民币。考虑到诉讼带来的业绩影响,这对即将进行IPO的阅文集团来说,着实埋下了诸多隐患。但更重要的是,该事件也折射出了阅文集团在盈利能力、版权问题以及牌照资质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也将成为其IPO进程中的拦路虎。封闭策略带来行业倒退此次阅文与咪咕之争,阅文集团采取了封闭策略,不在咪咕阅读平台继续更新旗下网文,而这也与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大势相违背。在互联网行业,最终能够做大做强的公司一定是最初坚持开放共赢路线的,此间例子不用多言。而身处开放的时代,阅文集团的封闭式做法,不能与各方产生共赢的做法,则是行业的倒退,并不能让人看到更大的格局。再从IP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跨越多平台,不受束缚的自生长生物。而阅文集团的停更策略,则是一种视图将IP锁在自家牢笼中的做法,作者无法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更多的渠道传递给受众,而只能依附于自身平台,阅文集团这一行为本身,违背了IP发展的规律和需要。阅文集团封闭的发展策略,违背了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不利于网络阅读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表明其为了守住利润,冲击IPO所展现出的不自信心态。行业利润的天花板此外,咪咕阅读9.9元畅读全站的策略很可能影响到了阅文的部分收入,发生用户群体的转移。所以,此次阅文集团停更咪咕阅读背后,本质上依然是因为其行业利润过低导致的。但是,停更带来的影响更甚,咪咕阅读此次针对阅文集团的诉讼标的额高达6亿人民币,或许会造成连锁反应,不仅阅文的业绩可能有所波及,IPO进程同样恐将延缓。最要命的是,阅文的变现模式也显得后劲不足。阅文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2016年总营收26亿,净利润却仅为3040万元,其中在线阅读业务营收达到了77.1%。也就是说,其利润依然来自于网文付费,表面上虽然营收很高,但扣除掉各种高昂的运营成本之后,其剩下的净利润仅为营收的1.2%,而仅仅依托于网文阅读付费,其所能够给投资人带来的回报有限。另外,据知情人透露,阅文素来仰仗的大量优质版权内容,这也是其此前业绩向好的原因所在,而这些优质IP正面临于近两年内到期的窘境。而与此前不同,近年IP价值水涨船高,各家版权争夺短兵相接,如果阅文要继续把持这些IP、继续保有内容优势,也将付出更为高昂的版权收购代价来续签这些IP,从而维持高营收,如此循环往复,其利润的天花板非常明显,收益的下滑、用户转换率的下跌也是必然趋势。而这,又是其IPO进程的一大阻碍。缺乏运营牌照的硬伤从阅文的招股说明书可以发现,阅文集团旗下很多子公司并未拿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运营牌照,这一硬伤也为其日后的发展留下了更多的隐患。毕竟,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简称《规定》),《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是网络出版平台必备的一项牌照,无证经营相当于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许有人会说,这一类的网络管理规定都十分宽泛,大多数行业参与者都游走于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因此并不会对阅文集团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此言差矣,细细阅读新版《规定》就会发现,规定对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已经作了明确的界定。《规定》第二条中指出:“本规定所称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范围主要包括:(一)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的文字……”,其要点有二:一是文学、艺术与科学领域,二是知识性与思想性。这么一看,阅文集团旗下子公司的经营内容是《规定》里首当其冲要规范的对象,缺乏运营牌照将直接阻碍其今后的运营。如今,新版《规定》颁发后,监管部门明显全面加大了对“无证经营”的处罚力度。在刚刚过去的一两个月,广电总局就因新浪微博、A站等缺乏运营必备的牌照,责令关停相关业务或节目,要求全面整改。在这种严格监管的大趋势下,如果有人举报阅文集团“无证经营”,监管部门恐怕也很难坐视不理。没有牌照,别说眼前的IPO,就连运营下去也将是困难重重。小结:上市在即的阅文集团,却在此时与咪咕阅读发生版权争夺问题,这折射出的是其变现模式单一的困境,而同时受限于封闭式发展的策略,也已与整个互联网发展背道而驰,加之诉讼困扰、IP即将到期和子公司运营牌照问题,都对其未来上市产生不小阻力。","updated":"T13:44:3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44:3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ec8d479d8d4a8e7fa909c721f559f6b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0},"":{"title":"美图投资人全面离场,再看移动互联网工具产品价值","author":"intper","content":"美图投资人全面离场,再看移动互联网工具产品价值最近连续一个月,美图遭遇了早期投资机构61亿港元的套现,而通常机构套现不会像这样密集,并且都不见得都是全额推出。而此次美图面临的却是连续套现,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而围绕美图股票或高或低的争论也开始出现,有唱衰的,也有唱多的。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看一下,美图的价值,以及借此谈一下整个互联网工具类产品的困境和其出路。美图的盈利模式的迷局以上是美图在今年3月公布的其全年营收财报。而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家公司的所有盈利点都来自于智能硬件,尤其是手机业务,而其对外的所有宣传都围绕美图秀秀、美颜相机这些拥有上亿用户的产品,而这些其核心产品的营收甚至没有达到智能硬件业务营收的1/10。所以如果只是从盈利来观察,美图更像是一家智能手机公司,而非一家做互联网产品的公司。而如果真的用智能手机公司的价值来评判美图的话,那么其每年区区几十万美颜手机的出货量,相比于小米、华为、ov系等手机每年千万级甚至上亿级的出货量来说,美图的出货量显然非常糟糕,并没有太大潜力。如果美图继续以智能硬件,作为其盈利的核心故事,恐怕对投资者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也不会让人有耐心去继续等待。因此,其要讲出像样的故事,就有必要通过其核心业务美图秀秀等产品出发,实现更高的变现能力。但这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美图正是因为无法在软件上找到合适的,大规模变现的切入点,所以才利用手机这一可以达成高营收业务,先把利润打造出来,这样就能上市套现。为什么PC时代的资本故事不见了PC时代,基于人口红利和商业环境的不成熟,中国互联网打造了一些出前所未的商业模式,国外的软件付费思维,衍射服务思维,在中国变成了免费,而在这一用户红利基础之上,在完成利润的收割。因此在中国,相比于衍生服务,广告、电商、游戏这三大业务模式成为了过去PC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典型的诸如360,其在PC时代最大收入来源依然是游戏平台业务,由于其拥有强大的渠道能力,其当年的页游分发能力,也是数一数二。另外360还拿下了一定的搜索市场份额,成为百度的心头痛。受到PC时代的影响,在移动时代早期,资本依然信奉“先圈用户,再考虑盈利”的逻辑,因此早期能够获得大量用户的产品,都获得了极大的估值,而在今天我们看过去这里面充满了各种过分的高估。还是以360为例,其手机卫士在整个安卓市场依然是第一的份额,依然拥有海量的用户,但是在变现能力上却突然促襟见肘,不仅没有拿下移动搜索份额,而其最得意的游戏分发市场也被腾讯再一次取代。PC时代的软件在电脑系统中拥有更强大的权限,有权力让用户看到一切可能的东西,同时超大的电脑屏幕以及桌面,制造了所有软件所有网页处于同一界面的情况,对于软件商来说,一切非常可控。移动时代,APP软件的权限不仅被极大程度的压缩,小屏幕的操作系统,导致了打开所有软件都如同进入平行空间,处于一个个切割状态,想要通过单一软件来推广其他软件、游戏、广告,都变得极为困难,在这一生存环境之下,PC时代的“绑架式”玩法,已经结束了。比如搜狗之前要上市了,而让王小川最得意的从输入法到浏览器到搜索的“三级火箭”,就再也没提过。移动时代的软件价值在于深耕所以国内PC时代的软件,拼的都是如何捆绑用户去安装自己的其他产品,玩其他游戏,看其他广告,是对用户肆意宰割的时代。而移动时代,进入到了一个彻底的收敛状态,捆绑模式的失效,导致每一个软件不得不回归到自身产品本身,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体验。这其实还暗合了一个逻辑,在支付宝与微信把支付这一底层基础设施搭建完毕后,中国的互联网在某些方面也正在变得与欧美越来越像,为优质的版权付费、为优质内容买单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去年全网的视频网站会员突破了1亿,而知识付费也已全面崛起。简单的说用户愿意为服务买单,这需要各个垂类软件结合自身优势去与时代的趋势做出结合,例如keep做健身付费、喜马拉雅做知识付费等等。做出更好的服务才是用户想要的。美图的困局是什么美图秀秀的困境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当前其他工具产品类的困境,如果在PC时代,这些拥有海量用户的工具产品则可以顺利实现用户的捆绑,通过各种粗暴的方式,完成流量变现。但移动时代没有了这样原始的机会,任何产品都必须通过一点一点摸清楚用户真正的需求,要么深耕出服务,做衍生性功能收费,要么直接采取信息流广告变现,但显然后者对于美图来说天花板有限,商业空间有限不能讲出更多的故事。所以,美图至今为止的问题在于,其没有从其核心产品美图秀秀上衍生出,用户本该有的某种服务,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而美图目前所有动作,更像是一个精明的跟随者、商业套现者,寻求稳定,而非寻求变局,用其非主要核心产品的手机业务来支撑资本故事,这也是其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如果美图能够基于自身核心优势进行用户服务的深耕与变现,能够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那么其依然有上升的可能性,反之一切都是空中楼阁。","updated":"T12:10: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0:5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e0a42aa9e2b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腾讯信用分推出行为背后,或许是小程序电商的开始","author":"intper","content":"腾讯信用分推出行为背后,或许是小程序电商的开始1,最近腾讯信用分开始进行灰度测试,这也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事实上,腾讯信征早已对外开放,并且推出时间和芝麻信用一样,同样是2015年。只不过彼时腾讯只推出了信征报告,能够查询的内容也比较有限,其给出当前信用较好、较差,以及当前排名超过多少用户的粗略指数,相比于芝麻信用确实差了一大截,没有引起任媒体关注也是正常。但问题是,为何此次的灰度测试就引起了大量关注?2,目前已经没有人可以忽视微信支付的能力,微信支付2013年上线,并没有进入阿里法眼,毕竟十几年的积累不可能一朝超越,但实际上仅仅凭借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节前后就斩获了2亿人的绑定银行卡的数据。此外,在线下支付领域,微信也在短短时间内与阿里打成平手,于去年形成二强争霸的局面。不过微信的一个唯一遗憾在于信征数据缺乏,毕竟微信的发展时间远不如阿里,其拥有的有效交易数据也仅仅来自于线下、以及一些第三方公司,诸如京东、美团等等,不如阿里拥有一个强大的线上电商平台,海量用户的交易数据,可以为其提供信征来源。此时推出的腾讯信用分,则为外界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诸多分析评论认为,腾讯信征,未来也将在无押金上进行发展,诸如无押金酒店、无押金租赁等等业务。这也是由于此前蚂蚁金服的开疆拓土,造成让更多的人也将腾讯信用分上线看做是对阿里脚步的追随。不过在我看来,腾讯推出信用分必然有一部分是在模仿阿里,但本质上又不完全是在步其后尘,腾讯可能会自己的策略。3,问题在于推出腾讯信用行为这一本身,对于腾讯而言,目前所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其已经能够在腾讯系统内部建立起用户画像,以及为用户进行放贷(微粒贷)等功能,但为何偏偏要此时对外开放与公开?所以要回归到信征的本质,其本质并不是为了发展免押金租赁经济,这只是用户习惯培养策略,以及公关话术,金融的本质是为了用钱生钱,银行推出信用卡,是为了赚消费者的利息,对于阿里和腾讯也是一样,通过信征推出消费贷款,来实现盈利才是核心。目前腾讯已经拥有信贷的能力,其推出类似花呗的消费机制,让用户实现只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只不过这里我们需要考虑腾讯是否拥有满足用户消费场景的能力。4,在消费场景上,由于其在线下与支付宝打成平手,接入了海量的商家,因此对于微信来说,其拥有着很强的线下交易场景,这点无需质疑。线下优势不用多言,但腾讯似乎并没有掌握属于自身优势的线上交易场景,其主要的线上交易来自于与其合作的第三方平台,以及用户间的转账。但可以预见的是,仅仅只是拿下线下交易,一定不会是腾讯的野心所在,其必然会想要发展出属于自身交易的场景平台。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小程序,其作为微信电商的关键枢纽可能是必然的,以前接入微店的公众号,目前都正在逐步接入小程序,而以前很多的服务号功能也已经转入到了小程序之中,此外还有更多全新的小程序电商正在出现。淘宝本质上是一个搜索电商,其建立起的是一套中心化交易规则,从搜索到大数据推荐,其所有逻辑均是建立在用户搜索请求数据之上的交易场景。而微信电商则是一个去中心化平台,也就是说并用户并不会将其定义为一个搜索平台,通过搜索来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但用户会在朋友圈、微信群、朋友对话中关注到某些KOL、某些商品,并形成转化。这种去中心化的电商雏形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过,彼时的阿里极为恐惧,并将来往作为事业部进行与微信的对抗,但最终发现微信其实无法构成威胁,因此喘了口气。但这一波的小程序却有可能将此前的设想卷土重来。5,只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微信小程序电商绝对不可能取代淘宝,诸多商品都需要标准化的售前售后服务,以及对应的用户评价参考体系,才是用户购买的刚需。在我看来,小程序切入电商应当是另一种逻辑。1)以各公众号KOL为纽带的轻量级市场,例如知识付费平台、直播平台等等,都可以实现一波收割,此前的服务号H5功能已经可以实现,但却会影响到用户的微信使用体验,当用户在H5中听某些课程时,很有可能被微信消息被迫打断。而小程序不仅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更是让整个体验上到一个台阶。2)以各公众号KOL为纽带的实体电商交易市场,此前腾讯的开放限制的很死,而小程序正在越来越开放,与原来的H5电商不同,小程序有能力打开更多的关系链纽带,渗透到更多的其他公众号、群、人之中,形成更大规模的参与与辐射。3)以原有各大电商平台背书信任为保障的电商交易,诸如京东、美团外卖、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拥有知名度和标准化管理流程的平台接入小程序,其体验与淘宝不相上下。此前用户已经习惯从“钱包”九宫格入口进入,此后也必然会习惯从小程序进入。小程序电商的线上交易主要围绕两件事,第一件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完成与阿里的搜索中心化交易形成抗衡,第二则是借助KOL纽带、熟人关系纽带,收割这一部分潜在的从轻到重电商市场,这也是淘宝完全无法触及的市场。6,最后再谈一下,微信信用的公开,背后反映的是,微信有自信在这一信征的基础之上,提供更多可以建设信征的消费场景,除了线下场景已经与支付宝打成平手,其将在线上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前,大量的第三方H5已经在帮助微信验证了电商交易的可行性,而小程序在做的事情则是将原来的体验基础之上进行提升、优化、进行更大规模的社交渗透与辐射。腾讯信用分推出行为背后,或许是小程序电商的开始。","updated":"T14:17: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17: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7cb5cbd7cb8c54eb48af8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网易股票现在这么低,是值得买入的时间吗?","author":"intper","content":"网易股票现在这么低,是值得买入的时间吗?1,在网易公布2017Q2财报之后,其股票在8月10日当天,达到了10%的跌幅。前一阶段受朝核危机影响,全球股票也出现阶波动性下滑,中概股该不能免,但观察发现,绝大多数中概股下跌幅度均在5%左右,而网易跌幅达到10%,则确实有些多了,这也反映了其股票除了受到宏观环境影响之外,更是因为其财报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预期。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考虑是否是买入网易股票,我也借此分析一下网易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2,翻开网易财报来看,其Q2净收入为133.76亿元,游戏收入为94.3亿元。这也是网易一路高歌猛进以来,首次出现净收入环比下滑的情况,其上个季度的净收入为136亿,想比之下低了2.24亿。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观察网易的收入构成会发现,游戏收入一直在70%左右及以上,因此网易本质上还是一家游戏公司,但是其每次其都不愿意称自己是游戏公司,而是一直强调旗下的严选、海淘、邮箱、音乐、翻译等等矩阵产品,正在创造更多的广告以及增值服务收入。诚然,在游戏之外,网易的诸多产品线确实非常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各个产品所组成的价值,我认为还是需要仔细考察的,这里最好的方法则是将其与腾讯对比,因为两家同样是以游戏收入为主,并且拥有强产品矩阵的公司。3,腾讯同样是一家收入主要来源于游戏的公司,其今年Q1财报显示,营收为495.52亿,游戏收入为270亿,比重达到54%。而腾讯同样不喜欢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游戏公司,也是不断强调微信、云计算等等一系列产品,比游戏更有潜力。至少相比于网易,我更相信腾讯产品的潜力。再来仔细观察下这两家的产品线,网易不错的产品有考拉、严选、云音乐、薄荷直播、有道词典、网易课堂......而腾讯有微信和QQ,以及基于此衍生的无数条产品线。如果这么对比,就会发现两家公司的风格不同,网易很多产品线之间并无太多关联,更像是任性发展的产物,多少都带上了情怀的印记,但在情怀之外,网易又有着商人般的精打细算,能够让每条产品线都实现或多或少的盈利,实现自我生长,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不过腾讯就大不一样,腾讯的所有产品线都是围绕微信与QQ这两大核心社交产品展开,其任何其他产品,直接将用户实打实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借助于微信与QQ的能力,实现迅速增长。也就是说腾讯系的产品是在搭建基础设施,迅速试错,迅速铺开的思路,而网易的产品更像是在做生意,喜欢运营,喜欢打磨,喜欢精挑细选,精打细算,与用户做好每一笔生意。正因为这种思路的不同,整体来看,腾讯的产品发展速度,发展潜力也肯定快过网易,而网易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运营,也不得不慢生长。4,现在再来对比下游戏,如果从游戏角度出发,我依然认为腾讯的游戏的安全性要高于网易。没有任何一款游戏是可以长存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但存在的时间长短也和其本身的模式有关。所有网易成功的游戏都是养成类游戏,这类手机游戏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如同诅咒般活不过一年,从任天堂的《pokemon go》再到网易的《阴阳师》,没有一款游戏可以逃过这一诅咒,用户对一款游戏的新鲜度是有注意力极限的,不可能永远注意下去,网易必须不断的推出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游戏。接着再来说腾讯的游戏,其成功的游戏主要围绕竞技展开,《王者荣耀》是其翘楚。在我看来,竞技类游戏本质上并非游戏本身,竞技行为本身也天然带有人类的社交属性。在古代人类通过体育竞技游戏来进行社交,这一形式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此外上一辈人最大的竞技社交主要围绕棋牌类游戏为主,这是人类之间彼此释放攻击性(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与力比多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的最好方式,永不厌倦。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每人一部手机,完成竞技社交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需要身体对抗,同时又不需要拿出麻烦的棋牌,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够进行与他人的连接,竞技类游戏是绝佳的社交工具。因此腾讯站稳moba竞技这一品类,将会坐享更长时间的红利,而避免像养成类游戏那样寿命过短的问题,其可以追求更长远的价值。而同时,再看腾讯在竞技类游戏方面布局,其引入《大逃杀》,代理了《饭局狼人杀》、开发《欢乐星球》、《疯狂贪吃蛇》狙击同类竞技游戏,收购《皇室战争》的开发商Supercell等等,都在围绕竞技游戏展开,其也更清楚竞技类游戏相比于养成类游戏有更长的寿命,也才能将其QQ与微信的社交红利发挥到最大。而走养成类路线的网易,则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其需要在阴阳师衰落之后,拿出下一款再次吸金的精品游戏,才能够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5,再说回网易的股票是否值得购买,我是这么看的。网易游戏之外的产品线,通过运营都积累了很强的壁垒,可以看好网易的长期打磨,但是短期会爆发并不现实。当前网易的主要估值来自于游戏,来自此前《阴阳师》等爆款手游的爆发,而当这部分游戏收入下滑,热度消退之后,其也需要通过下一款游戏来证明自己。因此,是不是要买入网易股票,这是一个纯粹是否相信网易能够做出下一款爆游戏的问题。","updated":"T14:45: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45:4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a2b24e317f8363b27fcb80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推出“不常联系人”功能背后,微信已成商业社交的基础设施","author":"intper","content":"推出“不常联系人”功能背后,微信已成商业社交的基础设施最近微信正在对“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进行内测,而此前还推出了“朋友圈3天可见功能”等复杂功能。这其实说明用户在微信上所承载的社交关系正在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多到无法简单管理的程度,迫于用户需求微信才会推出此类复杂功能。微信在现阶段正在扮演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角色,在我看来,无限扩张的关系链背后,本质上是微信已经成为商业社交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其正在帮助用户为不断扩张的关系链进行二次梳理,另一方面其也正在围绕商业社交领域,进行更多的开疆拓土,这里重点谈后者。微信好友扩张背后,是商业社交的连接扩张现在很多用户的都抱怨微信,自己的好友圈里加了一大堆迫不得已添加的人,为自己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事情的另一面则是,微信并没有逼迫用户去添加更多的好友,添加好友都是用户自发的行为,本质上是基于社会连接的需要,是用户自身所处社会关系的真实还原,与微信并无关系。这一切更多的是反应商业社会连接的本质,需要扩张好友圈的用户,一般都处于现代社会的工作岗位,其需要与公司上下各同事,其他合作公司同事,以及自身的日常生活消费商家进行合作,与这些大量的泛熟人进行连接,而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微信。在微信上,每天都伴随着海量的商业项目谈判,大到上亿千万级别的公司投融资,小到产品设计修改、文案修改、UI修改,再到房地产咨询、健身私教预约、牙科门诊预约、宠物医院预约、演唱会门票转让......全中国大量商业项目的对接、沟通、销售、谈判几乎都在微信上完成。这些现象,其实对于身处忙碌工作中的现代人来说,司空见惯,也理所当然,大家彼此交换名片,但却以互相扫码添加微信为社交终点。也就是说用户为自己带来熟人社交不便的同时,也获得了在商业协作上巨大的便捷与高效。用户微信好友过多,并不应该责怪微信。总结来说,微信好友扩张背后,是商业社会的链接需求,是商业社交的崛起,而在商业社交之下,微信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商业社交之下,微信需要搭建商业场景工具微信上每天有着成千上万的商业谈判合作,所涉及项目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微信如果能够切入一部分市场,为其搭建商业场景工具,都大有可为。这里说一些典型商业社交场景。1)交易场景,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转账,一些商业合作,交易结账可以直接以微信转账来解决,比如为外包UI、外包程序支付报酬,在小超市购买商品、在小饭店吃饭,用微信给老板转账。这点通过微信支付已经完成的很好,不必多说。2)社会身份识别场景,在很多商业场合刚添加对方微信时,并非熟人,因此彼此都需要出示社会身份,公司、职位、电话、等等,这点微信还有可以深挖的地方。此前linkedin中国本可以承担这一重任,并且微信已经将其接入,但不幸的是linkedin中国最终没有成功,这给其他社会身份识别场景工具留下了机会。3)在线协作场景,很多程序外包项目都采用微信作为IM来对接第三方,而不是采用功能更强的企业IM,因此这一部分也有提升空间,如何在微信中更迅速的向对方演示UI设计、产品功能、项目进度等等复杂功能,也是机会所在。4)转售场景,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微信群看到某好友因为有事不能明星去演唱会需要转卖演出票的情况,此外还能够看到一些帮别人发布房屋出租信息内容,说明转售的交易需求真实存在,若能将这些零散需求进行标准化集中处理,同样也是机会。以上只是谈了一些简单的商业社交场景,而微信中所能够开垦的商业场景也远比这多得多,而聪明人也一定想到了,小程序则是继续完善这些商业社交场景的关键钥匙。小程序将是商业社交场景爆发的助推器相比于粗糙的H5,小程序能够实现的功能是更为强大,其也有能力去补足各种存在的商业场景,近期小程序统计平台阿拉丁发布了Q2季度微信小程序报告,2017下半年正在进入爆发期,Q4小程序将会是Q1季度流量的7倍。其中也正在孕育大量基于商业社交的新物种,这里我们需要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我选择转转来说明。转转本身是二手交易,是典型的商业社交行为,有着相当庞大的用户基数,再加上其实腾讯系投资,因此也更容易第一时间获得微信扶持,有着代表性的意义。根据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截止5月份,转转月活已经达到了1500万,增速迅猛,正在逐步逼近先发对手闲鱼,这里面与腾讯扶持转转密不可分。目前转转小程序有两个,一个是集合官方功能的“转转官方”小程序,另一个是专门为社交开辟的“转转集市”,这里我们围绕“集市”功能,来探讨其未来与微信融合的潜力。1)LBS开放,阿拉丁报告显示,目前基于LBS(地理位置)获客,占到小程序拉新场景中的19%,而二手交易更为适合本地交易,未来在“附近的小程序”中可以直接出现围绕“XX小区”、“XX大学”的二手交易小程序,让更多用户进入交易市场。2)公众号,目前每个公众号已经可以关联13个小程序,很多高校学生都有二手交易的刚需,因此在高校类公众号添加一个本地集市也是顺势而为。当然除了学校、小区、各种海量垂类兴趣公众号等等都可以顺势接入二手交易小程序。3)微信群,目前微信已经开放了微信群的关联,群主可以将小程序关联到微信群中,围绕微信群,目前已有了“群接龙”、“群里有事”、“群玩助手”、等诸多知名小程序,用户习惯正在养成,二手交易应用也必然在日后逐步接入。其中班级群、校园群、小区群、垂类兴趣群,依然是二手交易接入的天然场所。4)朋友圈,目前微信尚未对小程序开放朋友圈,这里只是做一个大胆猜测,随着小程序的完善,其也有可能逐步开放,届时也将利好包括二手交易在内的所有商业社交小程序,形成更繁荣的市场。而以上的探讨,并非仅仅局限于二手交易局限于转转,很多适合商业社交场景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成为基于微信生长的新物种,这里面有着可以无穷挖掘的场景。小程序不仅仅是程序,更应该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结语:微信推出“不常联系好友”帮助用户梳理社交关系只是表象,本质是我们正在利用微信,完成大量的商业协作,将其作为商业社交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微信,其早已不再局限在熟人社交概念中,而是已经进化成商业社交的基石,正在不断还原我们商业世界的社交关系、行为、场景。而围绕商业社交,小程序正在成为全新的完成商业场景的工具,将逐步渗透进LBS、公众号、微信群、朋友群等所有场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发言者”","updated":"T02:38: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38:3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30dc026d66cdb09c1397ee1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混改落地,联通最想要的可能是百度的人工智能","author":"intper","content":"最近流传很久的BATJ联通混改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此次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将共同认购90亿股中国联通A股股份,联通将正式与各互联网公司携手共同推进其今后的发展。2016年数据显示中移动整年的净利润高达1273.3亿,而其兄弟中国联通,全年净利润仅为6.3亿元,因此网上流传段子说,中移动2天时间就把联通一年的利润给挣了,其实并不为过。作为国内第二大移动运营商,这样的差距显然并不好看,而此时的联通也在寻求绝地反击的机会,而此前也与BAT分别进行了合作,例如与腾讯推出大王卡,与阿里推出蚂蚁宝卡,与百度推出大小圣卡等等,反映出了其也已经下定决心拥抱互联网公司,寻求深度融合的可能性,而此次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混改的落实,则也为其股价带来更多的利好。但并非所有合作都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这里来分别分析一下,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的合作潜力。腾讯表面上看,很多人都看好联通与腾讯的合作,因为腾讯拥有着最大的流量,诸如微信、腾讯视频、QQ音乐等产品都拥有海量的用户,因此将会给联通带来极大利好。虽然联通与腾讯推出了大王卡,对旗下的应用进行流量优惠,但实际上这对于联通来说有着釜底抽薪的作用,腾讯与运营商本来就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一个微信让运营商原本几十亿的短信收入全部消失,但却也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其他跟多的利益,这种OTT无疑是有杀伤力的。如今联通与腾讯的合作,虽然能够通过低价策略吸引用户,但是却无法形成更大规模的盈利,带来其他的增量,短期来看确实能够起到刺激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却面临着巨大的系统风险,即被腾讯的各个业务线所捆绑,成为腾讯的附庸,成为流量的提供者,逐渐丧失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更为危险的。阿里、京东阿里、京东,主要是以电商优势为主。以蚂蚁宝卡为例,其并没有什么淘宝免流量举措,说明流量不是其核心优势,从流量角度来看,其并不能给联通带来太大的帮助,更多的只是通过淘宝的流量优势,来吸引用户购买而已,没有太大实质性的合作。而唯一一个有想象力的则是联通与阿里联合搭建了运营中心,宣布要在业务管理、预算考核、投资立项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但此前也曾经进行了宣布,这与联通混改并无太大关系,而此后能够怎样推进也有待观察。总的来看,阿里和京东的最大优势在于电商,如果从电商渠道上来说,或许能够给联通带来一些新增用户,但究竟能够帮助到联通有何实质性的增长?以及对阿里、京东自身带来怎样的增长?这里面其实非常困难。百度最大的赢家很可能其实是百度,虽然百度旗下有爱奇艺、手机百度、百度贴吧、百度地图等等拥有一定用户以及流量优势的产品,能够为联通带来一定帮助,并且不至于让联通成为其附庸。当然流量不是最重要的,更主要的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费用一定会大面积下降,此外网速在5G时代也将超越宽带的均速,用户对于流量、价格的敏感性是会普遍下降的。因此,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之下,运营商极为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来创造新的价值。这里可以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谈一下,百度和联通未来结合的可能性。1)智能物联网角色未来5G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时,万物即将联网。而目前中国电信联合了华为、ofo,推出了NB-loT智能锁,也让中国电信成为了全球首家大规模应用NB-loT先进物联网技术的运营商,成为智能物联网推进的关键角色。而百度则在无人车方面有着“阿波罗计划”,其通过开放平台的搭建,整合汽车产业界、高校学术界、以及各个其他商业公司打造的一套全球首家无人车开放平台,在未来有着极大的潜力,而无人车也是智能物联网的终极应用。对于联通来说,其可以像电信与ofo合作那样,与百度进行物联网层面的合作,通过其基站优势,与“阿波罗”平台进行连接,控制成千上万辆无人车,成为智能物联网时代的最大推动者。2)智能对话角色万物联网之下,最重要的是智能对话,联通也同样需要拥抱这样的技术。事实上早在混改之前,百度于去年就与联通签署了重要合作,联通顺利接入了百度的智能系统,在客服对话方面,联通已经与百度的智能系统进行了深度融合。而目前百度的DuerOS,正在打造全方位的开放平台,对物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接入,届时联通作为运营商也将获得更得受益,其作为运营商业将有更大的机会与百度、诸多物联网公司进行深入的联结,形成更大的产业整合。而联通与百度的合作,或许是未来其真正翻盘的机会。结语:此次联通混改终于落地,也可以看到联通转型的决心,不过可以看到的是无论联通如何混改,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用户将持续对流量、价格越来越不敏感,取而代之的是运营商能够产生的其他衍生性的服务,而人工智能则是一条更具有未来潜力的赛道,相比于阿里腾讯,百度的潜力更大。","updated":"T12:05: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05:5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b2f3a2b4ddff3bbd5d716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0},"":{"title":"从熊猫金库接入新网银行托管,看P2P下半场拼什么","author":"intper","content":"8月16日熊猫金库正式联手新网银行,上线了存管系统,新网银行将全权管理熊猫金库的用户资金,对用户资金和平台进行有效隔离,全面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此时熊猫金库接入存管系统,采取将资金与平台隔离的做法,同样也是在加强投资者的信心,这也说明寒冬已经过去,P2P下半场已经拉开序幕,那么下下半场拼什么?上半场的用户信任背书年是P2P发展蛮荒之年,问题平台过半,上万家平台相继倒闭,卷款跑路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也让社会上下人心惶惶。也就是在这样蛮荒生长阶段下,银监会有关部门也终于在2016年出手,先是于2月出台《非法集资处理意见》,随后4月国务院组织14部委开展了一年的整治,最后也出现了史上最严的《P2P管理办法》。因此,目前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发展良好的平台,都经历了严酷的生存考验,成为了用户青睐的对象,除了做到兑现用户赔付承诺之外,也都在最大程度上拥抱了监管。不过值得一说的是熊猫金库,其诞生于2016年2月,正值政策严管、严打时期,理应发展困难,但其平台发展却极为顺利,截止目前已经达到了100万用户以及117亿交易额的成绩。这也就是说明,熊猫金库除了经得起考验之外,其同时还是优质平台,在劣质驱逐良币的洗牌阶段,其获得了用户信任的背书,而这些也将在下半场发挥重要作用。安全已是基础保障P2P已经走过蛮荒阶段,目前的投资用户对于平台的选择也越来越苛刻,在上半场的“教育”之下,当前的投资者也开始回归冷静,不会为了高额的利息,去选择没有资质保障的平台。目前,平台的安全性也已经是用户考虑的基本要求,因此未来的平台要想入用户法眼,最基本的这两点必须做到。1)银行托管,此次熊猫金库与新网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并非在于资产与平台的隔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反映了平台的资质可靠性。此前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统计,截至今年7月,目前仅有325家平台与银行完成了存管对接,只占平台总数的15.37%,这一比例之低,原因是绝大多数平台都不符合银行托管的资质。对于银行来说,接入托管自身也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不会轻易接入,例如像新网银行就非常严格,虽然此前签约了90家平台,但是正式上线仅为30家左右,其对与平台的坏账率、用户画像、等等有着诸多的要求,而一些平台不符合资质,新网银行甚至还对其进行了清退。熊猫金库,此次能够正式上线银行存管,则是其资质实力各方面受到了银行审核层面的认可。 2)上市系、国资系背景,对于投资者来说,平台背景的信任背书同样重要,没有任何背景的平台,即使拥有高利率,相伴的风险也同样巨大。而拥有上市系、国资系背景的平台,则可以获得更强的信任加持。熊猫金库拥有其上市母公司熊猫金控70%的控股,意味着其审计也必须面向A股市场进行全面的公开,因此信息极为公开透明,在本次熊猫金库的存管发布会上,CTO刘棕润表示其财务审计和业务审计都是交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有着极高的公信力。因此,在卷款跑路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育”下,当前的用户也更趋于理性,相比于高收益更注重平台安全性,而目前拥有银行资金托管以及上市系、国资系背景的平台,依然只是少数,而熊猫金库同时具备这二者,其日后爆发的潜力也将越来越大。软实力提升用户体验当满足了用户的安全性这些基础需求之外,各个平台的竞争都陷入了扁平化竞争的困境,并没有太多特色,赠送利率券成为了各个平台唯一的营销手段,让用户多少有些疲倦。而熊猫金库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其将自己的目标用户定位为90、95后这些年轻群体,这类群体踏入职场时间短,对于很多金融知识并不了解,因此有着对于金融知识了解的渴望,但同时又不愿意去翻阅枯燥的知识。而熊猫金库恰恰找到了中间点,其通过推出“二发熊”这一动漫IP角色,不断在其平台向用户输出图文、视频等等金融知识内容,通过运营IP媒体的方式,来运营媒体平台,大受年轻用户的欢迎,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而这一IP形象的价值未来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递,而随着当下IP价值的崛起,“二发熊”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熊猫金控COO郭辉表示,熊猫金库的团队都是由年轻人组成,综合素质较高,大多都来自于985院校,团队稳定性强,有着极强的创造力,也更懂自身同龄人的需求,因此这一动漫形象也已经成为了熊猫金库核心竞争力之一。结语:国内P2P发挥在经历过上半场残酷的洗礼之后,随着监管的完善,投资者意识的觉醒,安全性已经成为了投资者考虑的第一因素,而此时银行托管以及上市系、国资系的背书已经成为了用户的首选,熊猫金库占了两个。此外,在当前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熊猫金库通过知识以及IP为纽带,抓住了年轻人的需求,形成最大的粘性,未来熊猫金库的价值也将越来越大。","updated":"T12:13: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3:3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92f0c4e0fbbae8b9c1e808afbd31f3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从“不常联系好友”,谈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交网络的进化","author":"intper","content":"从“不常联系好友”,谈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交网络的进化1,近期微信的“不常联系好友”正在灰度内测,未来的微信用户或许可以将半年内没有聊过天、没有共同群、朋友圈没有互相点过赞、互相评论的微信好友进行删除、屏蔽其朋友圈或者对其屏蔽朋友圈等等。诸多评论都一致认为,微信终于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用户一定非常需要这些功能,这是将权力交还给用户的标志等等。在我看来确实如此,不过相比于关心微信的功能迭代,我更看到了社交网络自身也在进化的不可逆过程。如果我们站在过去的角度看现在,那么一定会出现焦虑情绪,因为我们天然更喜欢过去的社交网络状态,因为这让我们已经适应,并且更舒适,现在的微信则是一种全新形态,因此非常难以适应。但如果我们要是站在未来的角度去看现在,就会发现,当前只是社交网络的初级阶段而已,这些我们当前无法承受的所谓复杂的、难以清理的社交关系,对于未来的人来说则是常态,因此要提高的反而是我们自身的适应程度而已。2,关于微信好友的无限扩张,我在《推出“不常联系人”功能,微信已成商业社交的基础设施》这篇文章中分析过,微信的扩张在于商业社会的网络扩张,作为一个处于商业社会协作的人,需要与公司上下同事、其他公司、线下消费商家进行链接,当前中国社会从大到小的商业项目、对接、沟通、预约都需要在微信完成。这和以前的区别是,我们以前会通过电话联系的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公司上下所有同事、某个房地产销售、某个私教教练、某个宠物医生、不过都是手机通讯录,他们不会出现在你的私生活中,你的工作、消费、私生活都可以实现完美切割,他们不可能随意闯进你生活。现在变了,当你添加对方微信后,你每天都发朋友圈,而这些人时不时都会进入到你生活中,你也会动不动卷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首先没有了生活场景的切割感,更是没有了隐私。不过另一面是,通过微信进行社会连接后,我们的沟通效率程度远远超出以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几同事、家人、朋友一起拉群讨论一件事,而不需要电话会议,我们可以随意在微信里面发信息、图片,而避免0.1元/条高昂费用的短信、彩信,微信语音也避免了高额的电话费,同时微信转转也让我们无需繁琐的面对面给钱......事实上,人都是理性的,在所有人权衡利弊之后,相比于私生活,我们用脚投票,用牺牲私生活的方式去交换现代社会的巨大的便利性。3,所以这里面我们必须考虑科技的进化是要做什么?很明显,科技追求的永远是效率,从工业时代的崛起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任何能够提升效率的环节科技都不会放弃。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朋友圈的作用,就会发现,朋友圈表面上是一个让你发牢骚、吐槽、晒美食、装逼、卖萌、求关注的地方,但其本质上更是一个推动社会协作效率的征信池。例如现在国外一些大公司在录取新员工时,HR会观察其在Facebook、Twitter中的言行,而在国外甚至爆出由于员工Facebook上有不良发言而最终被企业拒绝的事件。在国内,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很多商业性质的社交场合,以我个人为例,我与对方彼此添加微信之后,我如果有空第一时间都是去刷一下对方的朋友圈,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对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方的朋友圈是他真实的人格呈现,他对方的认知的高度、眼界格局、审美品位、社会阶层、价值取向、与人沟通能力,在他朋友圈中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他转发的文章、自发评论、自拍越多,就越能感知到这个人的整体人格特征。因此,我并不会设置“3天朋友圈”可见,因为一旦设置,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对我的迅速判断,诚然我不是圣人,我也会有各种吐槽、装逼等等令人不满的行为,但是我认为这些没有关系,别人与我合作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别人如何看待我,我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我至少应该对其他人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别人花更少的时间了解我,才是重点。这世界没有微信、Facebook也有其他社交产品会来取代,科技的整体进化的方向是不变的。社交网络进化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你和好友保持连接的小工具,而是一个提升社会协作效率的工具,朋友圈的另一面是社会协作的征信接口,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事情。4,科技提升人类协作效率,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的隐私只可能搅得粉碎,而不是越来越多,隐私越少,效率越高,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去适应新时代,即如何更好的与人协作。现在网上有大量的知识付费课程,来教授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遇到什么人,需要说什么话才是对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确实非常重要,但这本质上只是术,不是我们该关注的重点,重点应该是“心性”的改变。一个人术再多,但是“心性”没变,那么在人际关系用尽各种机关也只是为了自己谋利,而最终也一定会露出马脚让人发现你只是一个为自己谋利的“心机boy/girl”,令人生厌。但相反一个人练的是心性,那么即使他的人际关系不完美,有做错的地方,但是心性的方向是对的,他是为了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高度,而不纯粹只是为己谋利,那么后面一定有机会把各个错误给自动纠正回来,并获得他人同样发自内心的尊敬。所以回到微信的社交,也是一样, 社交网络越来越把我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想躲也躲不掉,那么只有一个办法,修炼自己的心性,把自己尽可能的敞开,从过分的自我关注变成与他人建立更高效的协作,才是唯一办法。5,《人类简史》里面谈过一个观点,只有人类社会才有八卦,只有人类才会有这种通过刺探他人隐私来获得快感的行为,但这同时维持了人类社会的稳固以及扩张,知道了彼此的婚姻关系、父母关系、兄弟关系、子女等等,而其他猿类则无法记住这么多关系,没有八卦的存在人类根本无法建立150人规模的稳定社会,因此我们击败了尼安德特人等对手,成为万兽之王,主宰地球,八卦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建立高效协作的工具。直到今天也一样,当你津津有味的在看某某公众号在扒马化腾、周鸿祎等大佬微信朋友圈的各种互怼八卦事件时,其实你也获得了行业发展的一些信息,大佬们可能的下一个方向举动,继而影响你的投资判断,这是有社会协作意义的。所以回到开头,如果我们能够站在10年后、20年后的未来来看在现在,就不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隐私、朋友圈越来越复杂感到恐惧与焦虑,相反,应该是拥抱,以及做出提前的跨越,修炼出更好的“心性”,才是关键。","updated":"T17:02: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1:02:2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4ab64b0e1fa514ca233db45949cff3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陌陌Q2财报发布,但是为什么应该关注的不是直播?","author":"intper","content":"陌陌2017年的Q2发布,其中数据显示其净营收达到3.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直播收入依然占据大头,不过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唐岩强调:“陌陌从来没有把公司定义为直播公司,其更为核心的目的是一家社交公司,直播只是目前平台上非常核心的一个功能以及非常大的变现手段。”唐岩的这种表示也并非第一次,在Q1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其也同样如此表示。但真正在产品层面进行落地则是在7月份,陌陌8.0发布之后,其在首页做出了重要的调整。直播业务在未来是否会逐渐看到天花板还未知,但直播毕竟只是陌陌功能的一个衍生,陌陌的重点依然在于社交,借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陌陌当前这一路发展的背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发展逻辑在支撑?陌陌两次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实时社交陌陌发展至今,从宽泛的角度来说其围绕的一直是lbs社交,但是收缩到具体业务,带领其实现最大成功的则是实时社交业务,也是其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而陌陌有两次成功,都是依赖于实时社交。第一次是陌陌诞生之初,其抓住2011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时机,围绕“附近的人”建立起实时对话,最终让其迅速爆发,并于2014年上市。第二次是直播风口的爆发,陌陌围绕一对多的视频直播业务,陌陌的股价在年翻了整整4倍。而这二者皆是实时社交,并且都赶上了技术风口,前者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刚刚兴起,LBS消息社交成为可能,后者来自于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的后期成熟,智能手机的视频功能得以完美实现。尽管陌陌在异步社交方面做出过诸多努力,但是让其成功的也都是实时社交,这也来自于移动互联网进化趋势,让实时社交成为了风口。陌陌8.0中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在此次电话沟通会议中,唐岩重点谈到了陌陌8.0正在搭建更多的实时场景:“在8.0版本中我们开始试点了几款一对一以及多人实时互动的新场景,包括社交游戏“狼人杀”以及两个同步视频互动功能:快聊和派对,前者是一对一的聊天,后者是群聊。”可以看出,陌陌正在加强实时社交功能,围绕具体的业务来看,在陌陌8系列版本中实时社交功能分别有一对一(快聊)、多对多(狼人杀、派对)、电台(一对多)。出一方面,陌陌正在对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所有实时社交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另一方面,在形式上陌陌并非局限于视频,音频、游戏等诸多形式都在其中。也就是说陌陌8.0不仅仅是在加强短视频社交,重点在于拓展用户的实时社交场景。下面对部分模块进行分别解读。一对多的电台模块,电台直播形式本质上是视频直播形式的延生,其商业价值已被视频直播验证,主要来自于个人IP的变现能力,这也会给陌陌带来更多增长空间,无需多言。但电台同时又并不完全属于视频直播,视频在于个人秀,音频电台重点在于各种话题、热点的讨论,陌陌当前围绕的是情感话题,日后通过运营也有可能向娱乐八卦、亲子教育等各个垂类方向延展。多对多狼人杀模块,狼人杀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增长性市场,并且腾讯与网易也已经相继出手,腾讯在7月代理了马东的《饭局狼人杀》APP,其视频节目播放已达5亿次,而网易花高价研发的《梦幻狼人杀》也即将上线。但狼人杀除了是游戏之外,本身同样是社交,正如直播功能之于社交平台,狼人杀在社交基础上更容易获得增长,这也将是陌陌下一个增量。一对一、多对多的视频社交模块,这两大社交场景国外分别有monkey、Houseparty这两大爆款产品对应,证明这两大社交场景的存在,但其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并不急于商业化进程。同样陌陌目前也显然正在处于摸索过程中,提升用户月活也是当前重点,monkey和Houseparty的策略,也可能为其提供重要参考。陌陌8.0是实时社交基础设施平台陌陌两次抓住实时社交的风口并非偶然,这取决于陌陌专注实时社交的基因,陌陌从诞生之初就是围绕实时进行延展,所有异步社交设计策略,更多都是为了实现更多的实时社交互动,陌陌对于实时社交有着极强的敏感性,这是与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因此,按理说直播下一个风口应当是基于异步的短视频社交,但是陌陌却没有盲目追逐,反而却将重点拉回到实时社交上来,这说明其对于自身产品有着一定的清晰认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是8.0的模块式设计,陌陌COO王力在此前腾讯科技的采访中表示,8.0的模块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设计,陌陌员工有任何的想法,只要有利于用户进行多对多社交,建立关系的想法都可以进行尝试试错。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陌陌8.0本质上是搭建了一个基础社交平台,其覆盖了所有实时社交形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并且提供了所有可以让用户彼此之间发生互动的工具(视频、音频、图文、游戏),而在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陌陌也将有能力对更多的商业模式进行开拓,抓住下一次关于实时社交的机会。而从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实时社交也已经成为当前社交产品的变现主要形式,从表情包的售卖再到直播的爆发,一切都在试错中前行,伴随移动互联网逐渐进入成熟期,未来实时社交的价值还将继续溢出。结语:重新理解陌陌这一路的生长,其核心价值在于基于LBS开放式社交,但聚焦到真正让其实现爆发的具体业务,都是实时社交。陌陌8.0模块化的改版,其是在搭建用户实时社交互动形式的基础设施,为即将爆发的更多的实时社交形态,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准备。同时陌陌作为一家已经实现高额盈利的公司,并没有在直播业务面前止步,而是依然围绕其核心,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而正是这种魄力,也才能将陌陌推进到下一个阶段。","updated":"T05:03: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03:0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d3d7ad89ed1d14ba7e9c8e24b8b228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众多互联网联名卡信用卡推出背后,是消费贷场景正在转移","author":"intper","content":"众多互联网联名卡信用卡推出背后,是消费贷场景正在转移最近一阶段突然对信用卡比较有兴趣,所以研究了一下,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这两年诸多银行都与各个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各种联名卡,淘宝、京东、新美大等等联名信用卡也比较受欢迎,各银行也推出了各种薅羊毛活动,吸引用户办理。而这里面有非常值得一谈的事情,信用卡的消费贷市场正在面临来自各方的争夺。消费场景的变化不过仔细想想这件事多少其实有些奇怪,就以淘宝和京东为例,这两家自己本身也在做消费贷,一个有花呗、一个有京东白条,信用卡接入属于竞争关系,如果可以的话,我估计淘宝、京东是不愿意让第三方来插手这部分消费贷市场。但联名信用卡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没有任何怪异之处,银行通常与酒店、航空业、石油业,或者某某消费品牌、某某品牌连锁店等等推出联名卡,彼此没有任何竞争关系,在金融方面通常是某某酒店、某某石油、某某品牌连锁店需要用户办理会员卡进行预存款,来为自己进行融资发展,而不会反过来让用户进行透支性消费。也就是说场景变了,拥有电商场景能力的公司,可以直接覆盖银行原本的小额消费金融业务,这在国外也是一样,亚马逊一边与银行共同推出联名信用卡,一边也在推自己的Prime信用卡。线下支付渠道的改变但是光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方面好像也并没有太多损失,因为毕竟各个电商平台接入了信用卡,信用卡本身具备穿透一切消费场景的能力,可以在线下刷卡,是远比一个电商平台拥有更广阔的交易场景。如果放在以前我也会这样认为,但现在并不这么乐观。1)用户支付终端的改变在国内线下消费场景的支付路线也已经被支付宝、微信、新美大们覆盖,对于用户而言,扫码支付也已经成为习惯,使用刷卡反而会更加麻烦,所以有非常多的用户都习惯于将信用卡绑定在微信、支付宝、新美大中,用哪家的信用卡都一样,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的花呗消费贷也同样拥有线下消费的能力,信用卡同样不是唯一选择。所以表面上看信用卡依然存在于终端之中,但实际上其支付终端的掌控能力也已经变弱,从银联的刷卡POS机变成了扫码终端,而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其上游的支付宝和微信,也必然会不遗余力的推出自己的消费贷产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网联的上线,要求统一支付清算,诸多评论认为一切又将回到银联手中,但只要扫码终端不发生变化,支付宝和微信(尚未推出)未来的消费贷前景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2)线下优惠活动不再是信用卡优势信用卡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于同商家联合,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比如每周三、周四的XX咖啡、XX商店可以领取优惠券消费,诚然这在今天也确实会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面,新美大通过7年的战争,已经垄断了绝大多数线下商家,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是用户获取优惠信息的最大渠道。对于信用卡来说,其所能够提供的优惠商家极为有限,远远不如新美大,并且从团购大战到O2O大战,微信支付宝线下大战,用户们已经享受到了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待遇,对于互联网公司的APP形成了强烈习惯。用户的注意力有限,在互联网公司把用户的习惯养成后,其能够关注到的线下优惠信息也已经集中在了互联网公司的APP上,微信公众号上,而不是各大行较为粗糙的信用卡APP上,用户的注意力也越来越有限。各种联名信用卡,可以一时刺激到用户的关注,但是从长期来看,用户很难保持对一张信用卡各种活动的持续关注,绝大多数用户缺乏忠诚度。互联网贷款的冲击用户开通各行信用卡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备资金周转的急需,可以进行取现,不过这也已经成为了个争夺的焦点。根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2016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完整版)》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2448家,在各种政策严管之下,网贷行业正在逐渐进入良性阶段。对于需要借贷的用户来说,拥有无数平台可以实现房贷的需求,并不需要完全依赖银行。不过另一个想象力依然来自于拥有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公司,其掌握着用户的海量交易数据,信征画像更为完整,自然有着很强的放贷能力,支付宝的“借呗”、微信的“微粒贷”,都是必然会出现的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额资金贷款,银行已非必选项。为何小额消费贷场景正在转移为何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会成为银行消费贷的竞争者?在我看来这依然和互联网进化趋势有关。在互联网诞生之前,银行消费贷的金融系统的效率最高,其通过渗透到各个商家消费场景中,收集用户的消费数据,不断完成用户的征信画像,国外信用卡机构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线下消费系统的搭建,最终实现了资金周转效率的最大化。而互联网公司们同样也在渗透到各个线上线下商家中,目的不是为了发展金融,是为了建立一个中心化的从搜索到交易的入口,不仅要让用户搜索到商家信息,商品信息、评论信息、更需要让用户一步到位的完成交易。后者覆盖了前者,随着数据在未来的日益庞大,更能够更有效的调动资金流向,达成更高的资金流动效率。","updated":"T10:40:4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40:4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7b8faf91ba912edf2303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知乎上线“想法”,短内容场景是否与知乎相矛盾","author":"intper","content":"知乎上线“想法”,短内容场景是否与知乎相矛盾就在此前微博刚刚禁止了今日头条对其内容的抓取,而微博CEO王高飞明确表示头条不应该来微博抓取内容,而后脚又传出头条已经签下了300位问答领域的大V,为旗下的悟空问答进行内容铺路,由此可见目前市场对于能够生产内容的大V争夺又在进入新一轮的猛烈竞争。而这边的知乎也没有闲着,就在8月25日,新版的知乎开启了“想法”功能的内测,该功能模块可以让用户发布以及实现短内容阅读,这也是自知乎上线“知乎Live”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几方大战表明,当前平台对于内容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这里先不管各方诸侯的“圈人运动”,此次知乎做的“想法”则是从产品层面做出的改进,因此值得关注。不过一直以来知乎主要以长内容深度阅读为主,而短内容的阅读场景似乎与知乎一直以来的深度阅读有悖,因此这里也值得讨论的是,知乎上线短内容功能,是否是明智之举?为何知乎必须尝试短内容近期艾瑞咨询发布了《201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年度监测报告》,其中显示信息流广告在2016年达到了325.7亿,并且将以每年50%的速度增高长至2019年的1400亿。而目前,几乎所有拥有信息流内容的平台都已经加入了信息流广告来分食这一市场,所有新闻资讯平台、微信朋友圈、豆瓣、甚至作为搜索工具的百度与谷歌也都变成了信息流内容分发平台,剑指信息流变现。知乎首页虽然同为信息流,但此前主要以长内容和深度回答为主。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流增量市场,知乎也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机会,譬如此次推出的短内容信息流产品“想法”。而一旦尝试成功,知乎后续的商业收入和估值也将跨过一个台阶。因此,在问答之外,推出独立的“想法”也是知乎不得不,也必须去尝试的事情。“想法”凭什么留住用户短内容信息流,属于时间的战场,知乎的“想法”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时间,与自身平台结合,有着一部分的天然优势。1)关注大V们所发布内容,用户此前所关注的大V基本都有过优秀的回答,是某些垂类知识领域的佼佼者,因此其“想法”内容自然也将是其知识分享的衍生,为了维持自身知识身份的形象,大V们分享生活八卦类内容属于小概率事件。用户既然能够关注这些大V在问答的动态,点赞动态,也必然会在此后关注其各方面的内容,诸如一个观点、一篇分享文章等等。2)算法推荐内容,仅仅是关注已关注大V的内容,用户很容易在短时间把信息流刷完,因此知乎另一方面也已经在“想法”中加入了算法推荐内容,用户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发布者进行关注。算法推荐是知乎的优势,其拥有用户的搜索数据、浏览数据、点赞数据、关注数据等等,因此可以对用户的喜好进行精准画像,继而为其推荐感兴趣的内容,形成有效停留。3)话题运营内容,目前知乎还在“想法”中采取了话题运营的形式,开辟了诸如“错觉有意思”、“建筑之美”、“冷知识”、“延迟摄影”等等频道。一方面,这种轻量级的讨论有利于用户参与其中,形成更多的UGC沉淀,另一方面知乎此前在运营“知乎Live”时已经有了垂类领域的运营经验,而这也将更好的实现迁移,通过与各个热点结合,实现用户停留。4)短视频,短视频是信息流之下巨大的增量市场,最新的艾瑞mUserTracker显示,截止2017年5月,中国移动视频用月活跃设备达到10.1亿台,使用时长达198.7亿小时,达到历史新高。当前用户已经习惯在信息流中看到短视频内容,因此知乎的信息流中加入短视频内容,也将极大的提升用户留存时间。并且知识类短视频也已经广受关注,例如视知TV机构,涉及人文、财经、影视、女性等多个知识类内容,每月在微博获得3亿次播放,而这些内容天然与知乎契合,极为吸引用户。5)潜在大V的优质内容,此前想要成为大V则需要通过各种问答,获得诸多点赞之后才有机会获得关注。而在“想法”中,则给了很多有潜力的大V更多的关注机会,其优质的想法如果受到编辑认可,则有可能通过算法等机制被推荐给更多的用户,继而形成关注沉淀。“想法”的轻运营模式,也大幅降低了其输出成本,这样也给了更多有潜力的知识大V们,一个打破既有格局的机会。而此外,通过知乎Live、付费问答,这些大V也有机会实现全面的变现能力。后入场的大V所发布的“想法”内容,也将成为吸引用户的增量。因此,“想法”模块,是一个有别于知乎此前形态的新内容模式,更多的大V内容、算法、运营、短视频等等都将在这一形态中诞生,是一个万物生长的生态,对于用户来说其又有了一个垂类知识信息流的内容平台。“想法”面临有什么挑战虽然“想法”有着用户场景,但其想要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知乎去面对。1)用户阅读习惯迁移,绝大多数用户都已经习惯于阅读深度的长文知识内容,而短内容依然属于不同种类,因此用户适应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2)大V参与积极性,短内容的核心依然在于能够输出优质内容的大V们,对于目前的大V们来说,其都更偏爱于问答内容,而如何刺激这些大V发表“想法”,则需要让更多用户为优质的想法进行“转发”、“鼓掌”,这是一个比较系统性的运营工程,需要知乎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投入。3)短内容氛围养成,几乎所有平台的短内容都以八卦搞笑类内容来吸引眼球,虽然不乏优质内容的存在,但短内容普遍给人一种与知乎调性不符的印象。因此,如何将“想法”真正落地,还有赖于官方的自顶向下的整体引导,将其向知识内容进行引导,也让看到“想法”的用户,感受到知乎短内容的特性,其确实是一个与微博、头条、朋友圈完全不同的产品,这需要平台一定时间的打磨。结语:今年初知乎获得了1亿美元的D轮巨额融资,这也标志着知乎有意成为一个迅速进化的平台,而此前知乎Live、付费问答、电子书城的推出,标志着知乎正在逐渐超越“问答社区”这一原始标签,逐步进化为一个泛知识的消费平台。此次知乎“想法”的上线,表面上充满矛盾,但这恰恰暗合了移动互联网进化的规律,任何产品不进则退,而进化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否定此前成功的经验,并在反经验中重构秩序与规则,不断试探并突破原有边界,让生存成为第一法则。进化后的知乎究竟会变成怎样?我们值得期待更多。","updated":"T13:37: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37:3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647bf194bef8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title":"头条签大V,恶魔奶爸怼知乎,是内容入口的话语权之争","author":"intper","content":"头条独家签下300位知乎大V,引发行业轩然大波,而不久之后爆出这条消息的当事人“恶魔奶爸”又在其公众号发文《我就是那个被挖走的“知乎大V”恶魔奶爸,我有话要说》,继续怒怼知乎。这里我有一些思考。1,当前阶段,我想已经很少有人会怀疑“内容就是入口”这件事,虽然表面上今日头条是一个流量入口,但真正的入口则是在工具之后的海量内容,唯有这些内容才能赋予头条连接商业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看到内容本身的进化,内容与用户连接的主要方式无外乎关系链为纽带,而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则向所有人证明了,通过算法为纽带的方式,可以更为高效的连接内容。因此,头条签约MC天佑、300位知乎大V,都无需怀疑其战略方向,只要今日头条持续保证内容,其也就能够继续保证用户的停留时间,继而在“内容就是入口”的这一红利下继续收割。2,诸多媒体认为被挖走的大V统统都是冲着今日头条的补贴而去,但在恶魔奶爸的《挖走》一文中,其向所有人展示了另一个原因。这位恶魔奶爸放出了其在微信平台上的一个培训课程,仅一次课程,其就获得了高达500万的收入,因此对于他来说,显然在意的并非头条的补贴。而在其文章开头也表示,“我选择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为了稿费,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接触普通人的入口,也就是普通英语学习者。”也是说,其在意的是今日头条所能够为其带来的流量,恶魔奶爸在知乎拥有45万粉丝,获得过60万的点赞,可以说也是一个大号,但也说明其能够在知乎上获得的红利已经抵达尽头,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头条这边的悟空问答则是新生事物,头条签约这些大V除了给钱,更重要的是还将可能为其带来巨大的流量,而在早期抢坑则可以很好的形成更大的品牌曝光,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割新一轮的红利。头条的问答不是什么从0到1 的全新事物,而是永远有着头条源源不断导流的产品,并且通过强制推送,必定会继续生长下去,这也是让知乎头疼的原因。3,不过至少在现阶段,我认为无需高估今日头条的社交能力,社交属性越强的地方,越能够打通多元的变现,这也是为何大V们依然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并且以公众号为主要运营平台进行变现。从《定位》理论来看,任何产品都会占领的用户的心智窗口,一个产品对于每个用户来说只可能有一个需求的满足,头条的用户对于头条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信息推送,而不是建立关注。而关注这一行为本身,是在建立人与人的链接,充满了各种潜在的意义,包括价值观认同、情绪代理、情感链接等等复杂情况。头条表面上有关注机制,但是却无法在用户心智底层,建立起与知乎、微博、公众号一样强烈的意义感。为何?这还是要回到本身的推送机制,海量的内容其冲散了用户对于所关注KOL的专注,用户所关注的KOL信息被夹杂在一大堆无关信息流中,冲散了建立深层次连接的可能性。除了信息过多,还有信息属性的问题,同为算法推荐的快手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其围绕的都是“人”展示的信息,而杜绝掉了各种无关剪辑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头条会将“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进行拆分运作的运营,前者依然只是扮演海量视频信息的推送平台角色,后者则有着真正的社交。4,所以问题是,在问答领域,头条是会孵化出西瓜视频?还是火山小视频?火山小视的前身来自于火山直播,而非头条倒流。直播属于围绕“人”的社交平台,而其短视频也依然是围绕人展开,因此火山小视频自然有着社交的基因。也就是说,社交产品想要成为社交产品,必须在产品上线之初就必须带有社交属性,显然头条的问答没有,依然只是PGC内容的衍生形式,其表面上可以实现与知乎相同的回答内容,有着彼此关注机制,但是在用户彼此深层次的连接上,其不可能像知乎一样。5,回到挖走大V这件事,头条确实能够为大V带来一些收入,以及流量曝光,而很多大V也确实更看重曝光。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头条大规模的流量曝光,并不会带来太高的转化,而不求转化的品牌曝光这种事企业可以做,但是对于普遍无法达到明星影响力级别的大V们,或许要考虑的则更应该是关系链的深度问题,以此来建立更长久的价值。6,这事表面上看都怪头条,过于四面树敌,俨然已成移动时代的360。但我也觉得头条这条鲶鱼的搅局,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蜕变,没有头条,BAT也不会如此迅速的看到信息流产业的潜力,疯狂布局,最后甚至影响到了大洋彼岸的谷歌也将自身改造成了信息流。正是因为让所有人看到了内容产业的价值,多年沉寂的豆瓣、知乎也都开始加速布局内容变现,而不再继续等待,对于用户、对于平台来说都是好事。对内容创作者们来说,这是一个空前的好时代,可以尽量抓住自己的机会,但同时也应该感谢各个平台的努力。但,无论各个平台结局如何,或出局或胜出,内容生产者们现在就已经是流量的入口。","updated":"T11:53: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53:3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title":"为何我认为区块链的未来,或许与数字货币无关","author":"intper","content":"为何我认为区块链的未来,或许与数字货币无关最近新京报发文《区块链+虚拟币+ICO,不过一场庞氏骗局》,标题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事实却也不为过。而听到风声的ICOINFO平台吓得直哆嗦,最近也立即宣布暂停一切ICO业务,虽然说是暂停,但何时恢复也给人遥遥无期的感觉。而预计对ICO的监管也即将下来。观察区块链热潮也有一段时间,这里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区块链的未来,或许与数字货币无关。1,区块链的底层是P2P对等网络交换(不是P2P金融),是去中心化的平台,区块链是在其上的技术延展,因此,我们可以不妨先考察一下,P2P去中心化网络为何会崛起?在对等网络中,每一台电脑都是请求者,同时又都可以对其他电脑的请求做出响应,这一技术早在债带宽时代被利用,分别诞生了emule和BT种子。彼时,当用户想要下载一份文件,由于中心化服务器不稳定,传输慢,借助于emule和BT种子技术,用户就可以实现更快速的下载,每一个下载的用户同时需要贡献自己的带宽给他人,这样每一个用户的加入,都可以让整体网速更快。而直到今天,BT种子的升级版本-磁力链接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很多老司机都通过磁力链接去下载一些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的文件内容,你懂的。共享是P2P的底层,也必然是区块链的底层,区块链之上的应用要想发展,也必然要满足这一共享的逻辑,即每增加一台电脑,能够使整体网络受益。2,区块链本质上是数据库的共享,通过将数据库设计成分布式记账的方式,让这个系统中,每增加一台电脑,就能使整个系统的可信度抬高,黑客的破坏成本抬高。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区块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我们试问自己,我们电脑中有什么文件是需要大家证明是自己的?然后又愿意把自己的电脑带宽和算力日以继夜的贡献出去?这不像BT下载,这种人性动力是没有的。除非原始社会,产权不是很明确,我才特别需要别人来帮我证明某根打狗棒是我的,谁偷了就要判刑。现在都是数字记录社会,银行、国家征信部门、房产部门等等全都帮你记录了你的身份、财产、信用等等,这个时候拿出自己的电脑算力来证明自己的财产,这种行为本身是反人性的。所以虽然区块链技术先于比特币诞生了长达10年,也基本无人问津。3,不过比特币这一区块链的独特设计,却打开了人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山移动开发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