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刻解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正含义?
我的图书馆
你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正含义?
《论语》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可能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远比另一句,我们同样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对于不懂的,都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这道理,说的多接地气,多在理!于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师把这,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我们不能因为从古至今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大家也都觉得挺在理的,就把这种解释强加到了孔子的头上。那样,是大大看低了孔子。……我们在之前的文中,和大家分享过:《大学》是“动态入定”的功法。《六艺》是“动态入定”的用法与练法,而“慎独”是“动态入定”的心法。从本质上来看,孔子就是一位传授“动态入定”的教练。这,是我们能够还原那个真实的孔子,能够重新认识孔子学问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论语》,就可以下一个判断:《论语》是孔子在传授“动态入定”过程中,对弟子们的讲解与点评,以及一些弟子的心得。把这理清了,我们回头再来看这段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段话,是孔子给学生子路讲解,在“动态入定”状态中,对“道”的认知模式。在解读之前,有几个地方还需要重新认识一下。1、“知之”的指向“诲女知之”的“知”,是在“动态入定”中的认知。“之”,是认知指向的认识客体。这个认知客体,是指《中庸》开篇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2、“为”的意思以往,这个“为”字被解释为“是什么的是”,这是误解。这个“为”字,在这里表示原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面的“知之”与“不知”,表示前面的“知之”与“不知”的原因。3、“是知”的意思这个“是”字,在这里不是“是什么的是”,而是“是”字的本意:“正”的意思。“是知”是“正知”的意思。“是知”是区别于一般心智状态中的“知”,是“动态入定”状体中“知”的特指。“是知”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专用名词。把上面几个地方理清了以后,下面我们来重新解读这句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先把这句话解构一下,把其中的主体内容找出来。这段话的主体内容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另一种断法:“女知之”,意思一样,更有趣味。)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子路,我教你在“动态入定”中如何认知“道”。这需要用“是知”,而不能用一般心智状态下的“知”。那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加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这是为了加强说明,用一般心智状态下的“知”认识“道”的局限。翻译成白话就是:你在一般心智状态下能认知到的“道”,是因为你有能力可以认知到这部分“道”(知之为知之)。而你所认知不到的“道”,是因为“知”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认知到完整的“道”(不知为不知)。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是:并不是说,你的“知”认知不到,那些“道”就不存在了。那个“道”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些“道”呢?这就引出了后面的“是知也”。大家可能对于“是知”这个专用名词比较陌生,“是知”是种什么状态呢?答案就是在《论语》同一篇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知”是“动态入定”状态中的认知模式,与我们一般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我们一般的认知模式需要先有认识记忆,然后才会有行为的发生。“是知”并不需要先有认识记忆,而是由心智系统直接对“道”进行感应,在感应的同时,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其实,老子的“无为”也是“是知”的结果。王阳明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知行合一;致良知”。也都是“是知”的结果。……随着我们对那个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还原,孔子的价值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孔子真正的价值是对人类的价值,他将引领人类开启自己更具智慧的生命状态……解读《大学》相关链接:1、2、3、4、5、6、7、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之为知之 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