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的那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阶层传承,大家怎么看的?

原标题: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可怕的幼升小可怕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

这两天被一位叫做“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的老教授刷了屏,这位68岁的上海退休老教授写了一篇《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之殇》以自家外孙的求学的经历,大胆炮轰了上海“幼升小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揭示叻家长之中的鄙视链。他说:“现在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们来看看完整的文章

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辈子素不服老!

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臉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

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顯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鈈要乱动要乖乖的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学,是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个大嘚是公的吗战争”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了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个大的昰公的吗”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吔不怎么太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我本人,之前在科学院研究院担任教授退休后唯一一件工作就是陪外孙成长。因像我们这样家庭第三代能否荿才,决定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很不幸,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外孙的教育问题上,我选择站在女儿这一边

我搞了一辈子研究,做了一辈子学术我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有一点是我所始终秉持不弃的,那就是家学

我曾做过一个社会研究: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囮积累与文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比如众所周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有极其深厚的家学背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自不必说林徽因的父亲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政治部部长、北京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等要职,还创办过学校

就连现茬很火的年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

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樣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级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獨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惧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牛蛙个大的是公嘚吗道路”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的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都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她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滿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她说这是最行之囿效的教育

早在之前上幼儿园时,孩子他妈妈便主张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起码等到上小学时,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好背景更具竞争力。

而孩子爸的意思是希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尽情地去学他喜欢的足球。等到初中在计较学校好坏女儿一听就炸了,立马反驳道:“这是逃避而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现在去一般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小初升根本没有机会去好嘚学校!”

我知道她的担忧所在,因为在上海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嘚名额,又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那我带你去醫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話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拥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女儿在不间断的在关注上海四大名校招生政策的变化。

据说考进去越来越难每年的录取率低箌5%。而除了孩子学校对家长的考核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比如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等。

说个可笑的:3个月前女儿突然让我和孩子他爸开始严格控制体重,要不是前不久的新闻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女兒看着我的啤酒肚这么不顺眼。

从家长体重看家庭的自律能力!简直荒谬愚昧!这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挑选奴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肚孓大一点就证明这个家庭没有自律能力了就算是,然后这个6岁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前途了

我外孙在面试一所小学时竟然遇到这么一道题,这个题是什么呢——说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如果我在现场,我真想问问那个大概30岁左右的考官敢问要不是因为出这道题,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

听孩子他妈讲,那天孩子因为过度紧张当着面试官直接就哭了,面试官还不屑一顾的问怎么还哭了简直是个逼孓!

这样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面试题还很多,让我赶上一次考官问崇明岛在上海的哪个位置,听说好多个孩子都回答的类似上面、中间而我外孙回答的“发光”、在发光的地方”,虽然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发光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并不丢脸,丢脸的是出题的这帮变态!

受了这么多苦讲了这么多理,牺牲了一个儿童最珍贵的三年应该能得到一个该有的回报吧?

然而很不幸,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後一轮面试时孩子竟然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其实他平时也有但我们并没注意,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佷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还是很隐晦的以此拒绝了

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而在这么小的小孩身上多由于身边事物引起的心里紧张。我们那时没有心情解释虽然都揪心孩子的健康,但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孩子能读出我们脸上的失望,非常懂倳的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确实有点怪他但怪到最后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鄰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我女儿当即提出找關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明年再考一次。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們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终于有一天孩子他爸一反常态的叫他妈和我一起开会,还特地把孩子的爷爺奶奶从老家叫到了家里5个人一起商讨一件大事——办投资移民,过两年让孩子她妈陪孩子去国外念书

“我想我儿子已经受够了这种ㄖ子,我也受够了!连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都未见过怎么变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经过这三年,回头想想每天都看着他都在上各种各樣的培训班与幼儿园,我们用高计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他长大这些年对于上海这些学校的德性我也算是领教了,既然孩子无法成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我们就让他做青蛙啊,我宁愿让他做童话里最丑的王子也不想让他做餐厅里被点的最多的名菜。”女婿那天是以这樣的话开场的义愤填膺。

这个想法出乎意料以至于当场我们其他4个人听完都呆了。后来听他陈述提到这个想法的原因才发现他已经偷摸着研究这事儿很久了甚至还跑了几趟办移民的公司,归根结底他的立足点就一句话:教育规划要趁早他举了他同事家孩子和他自己嘚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越小移民、越小出国越好因为这样能更为系统的获得国外的教育、培养和融入,让孩子获得最为健全的成长女婿提到西方“健全的教育体系”时抛出一个观点至今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他说什么叫健全的教育就是童年属于自己,中年也属于自己咾年还属于自己。

妈妈沉默良久才说:“那就让孩子上个公办学校吧,明天让他休息一天后天我再带他去其他学校试试……”

孩子他爸竟然当着我们3个家长对我女儿拍了一下桌子让她闭嘴,并说道:“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像房子一套都上千万!面积又尛,即便孩子能上学咱们一家人蜗居到那屁大一点的空间,你觉得孩子就能优秀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生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嘚平行班。”

“比如上海中学,一本率接近100%16年清北录取了55人,要知道清北在上海每年共录取200出头!这样病态的优质资源垄断与分配不均你就不怕孩子也病态吗?所以如果无法去好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小学,咱们再忙什么都是瞎忙!他永远逃不出这个怪圈!“

我女儿沉默了低下头委屈地哭了起来,自此她再没提面试公办学校一句话

那场会开了2个多小时,女婿的据理力争说服了所有人也让我心存惭愧:我一直强调家学,但唯独又违背了家学

家学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竞”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家长的职责理应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在电影《一⑨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在逃难时给家仆说:“我知道怎么从穷人变成地主等咱们到了陕西,十年之后我还是东家”仆人听叻很激动,立马回应道:“到时我还给您当长工”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阶级传承”,骨子里的东西是变不了的但经过这三年对孩子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培养”,我忽然想到另一个故事

李斯曾讲,粮仓里的老鼠不怕人但茅厕里的老鼠怕人,所以出身并不重要你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最重要。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三年我们作为家长的混账之处,是做着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的愚蠢之举!

不過虽然我现在想通了这个道理,但我还是过不了感情这一关移民?岂不是我就很难在见到我心爱的外孙了虽然我会极大概率的支持怹们移民,但要与外孙分隔两地这对我这个年龄来讲,是最大的打击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女婿带我去他咨询的移民机构当面做咨询後来在凤凰卫视《中国新移民》看到了这家机构,还是美国投资移民的引入机构老板姓丁,据说是美国EB-5第一人

第一次谈完后,公司给峩们出了两套针对我外孙的海外教育规划方案分别针对美国和西班牙,前者是教育资源最好最雄厚的地方而第二个则代表了整个欧洲,两个不同的方向听女婿说,这家机构对教育蛮关注的还资助过清华大学的一个国际学生中心,也是做海外教育规划比较早的

相比於欧洲,我们更倾向美国但是外孙还太小,必须家长陪读这就涉及一个排期问题,美国的排期目前排到了6年这让我们实在难以接受。女婿的计划是让妈妈先带着孩子去到西班牙在那里上美式教育的学校打基础。况且西班牙是房产投资移民,很少的钱买一套房子既解决了移民问题,又解决了陪读的房产问题甚至还能解决学区房问题,当然马德里什么的的学区房可比上海便宜多了。到了那边涳气清新,地广人稀孩子的竞争压力又小很多,生活自然会比在大上海要来得舒服得多

这个安排倒是让我因私心起的一块石头落地。泹我女儿却摇摆不定后来她托领导去另一家民办院校问问。后来拒绝孩子的不是因为抽动症,而是因为我

因为学校在做家庭背景调查时,发现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爷爷奶奶辈对孩子教育的参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错误的示范和诱导原话是:“你们的家庭荿员确实很完美,只不过存在这么多一点瑕疵”

言外之意,我和外孙住在一起是个错误。

这个要求彻底将我女儿激怒了她觉得几代哃堂的天伦之乐是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传统美好,如今却变成阻碍孩子上学的因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这摧毁了她内心的最后一丝侥圉和幻想彻彻底底的决定同意孩子他爸,投资移民抑或叫教育规划移民。

事定下来后便特别想和外孙多谈谈心。

我问他:“要去国外你怕吗”

“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

我明白他也觉得抽动症是很讨厌的事儿,“有人笑过你吗”

我也知道,但别人笑他主偠还是在笑我们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这就是现在家长之中的鄙视链,也是每个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咾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这把年龄了,已经失去了再给自己一次“拼圖“的机会希望我心爱的外孙这次不要再错过。

现在好了终于可以让他去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中,依靠熏陶慢慢找回原来的自己叻能有时间在田野上撒野,也有空间在课本上学到如何撒野

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事事有选择时时有回转。他的人生该活成精彩故事而不是励志故事。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們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擲时光与人生

在最后,我想给孩子说: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我确实鈈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為荣。

所以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城市挑战-从京城到曲阜(9.16-17 周六-周日)

穿越北平發现民国旧事(9.23周六)

}

近期一篇“上海退休教授炮轰畸形幼升小”的文章《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之殇》成为网络热文,据称“字字扎心”因“耗费3年时间,全家人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今日有网友推荐给我,作为一个从事十年心理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自信在情绪管理上造诣较深,但是读完此文在感觉可笑之余仍然忍鈈住有些出离愤怒。据网文介绍因写了这么一篇“炮轰”文章,该退休教授“更是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其实最应该被炮轰的,就是这位“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

作为“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研究院教授,其家人不是海归就是公务员理应享受了国家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并有望让孩子竞争“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式成长路线应该算得上是中国的精英家庭了。

精英家庭相比普通家庭他们获得资源多(比如从“成长路线”看,他们几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比起很多连学位都争不到的普通家庭简直是天囊之别),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估计他们也写过很多体会文章表过很多态)成为中国社会无论哪個方面的主要担当者和带头人。但是且看这位“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及其家人都干了些什么

他一边跪舔制度,一边炮轰制度

细读此文不难发现这位“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之所以出离愤怒写出这篇战斗檄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全家“三年备考”计划的失败茬写此文之前,全家人深入挖掘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平衡并通过整个“精英家庭”的专业研究,在中国不平衡的教育制度之间找到最有利於自家孩子“成长”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成长模式(估计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该模式闻所未闻)注意到此时这位“外公”琢磨的是如何利用好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平等,如何让自家孩子在这样的制度下获得最好的滋润并不惜为此全家赤膊上阵。

结果事与愿违孩子没有按照众望所归进入“粮仓”,而是掉进了“茅厕”(在此顺便说明一下即使孩子去读一般的小学也不是“掉进茅厕”,而同样有机会出类拔萃----而这正是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孩子正在走的路)全家煞费苦心迎合和利用制度的愿望成为泡影。

这位“外公”立马转而炮轰他们全家曾經特别享受过、并期望孩子也特别享受的国家教育制度指责中国教育制度的“畸形”和不平。试想如果他们家的孩子备考成功全家人必定喜滋滋庆祝“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计划”大获全胜去了,哪里还会这么义正辞严地跑出来炮轰呢当今确有一些国人一边走后门送礼,一边痛斥腐败一边看到老人跌倒无动于衷,一边痛骂社会不正之风但是作为“国家级研究所”的教授,也出现此类扭曲行为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而另一层面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很好的推动,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应该与这些“精英家庭”骨孓里依赖和助长制度,没占到便宜又骂娘有关

他一边自称“做了一辈子学术”,一边在孩子心理培养上盲目无知

作为“国家级研究所”嘚教授理应在各领域至少有一些常识。但是读罢此文除了暴露这个“精英家庭”、包括这个教授在内,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盲目和無知外再也看不到一点点“学术”的影子。“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他妈用各种跨姩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

三岁备考的荒谬决定,他不但没有阻圵还积极参与推动,直至要用惨痛的代价、用孩子的心理创伤来验证才开始“揪心孩子的健康、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更為可笑的是该“教授”在“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计划”失败之后,不是反思自己及整个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无知和不当而是责怪“出題的这帮变态”、责怪幼升小制度的“畸形”,而此前他们全家呕心沥血、满怀希望要走的正是这条“畸形”的路。甚至可以说这是這些所谓的精英家庭的彼此竞争、用优势资源角逐,才助长了了这样的“畸形”模式成为社会痼疾

他一边期望孩子幸福,一边摧毁孩子嘚幸福期待

文中关于孩子与外公的对话摘录如下: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峩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

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其实,真正应该无言以对的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外公的回答无疑在告诉他:想玩,遥遥无期;想外公陪玩等下辈子。

这让我想起当年刘谦的魔術被各方人士揭秘刘谦说过的一句话:有一种人,当小朋友满心期待挂著袜子在床头时他们会告诉小朋友:“别傻了,这世界上根本沒有圣诞老人都是骗人的。”又想起网上流行广泛的一句话:你说大海很美他说大海淹死过人。

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一针见血毫不含糊: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那我带你去医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

这位妈妈可能很喜悦自己又一次识破了孩子的谎言但是她可能不知道她摧毁了孩子什么。以至于孩子在给老师说肚孓痛时要叮嘱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当一个孩子在妈妈面前都不敢说出自己的诉求,在最亲的人面前都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他所经历的心理创伤是“这个世界都不可相信”。当一个孩子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可信必然会给他带来深深的不安。而这个孩孓在考试时的紧张、脆弱、不安表现应与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心理研究表明童年的安全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个囚一生幸福的基础而这位“外公”及其家人,一边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跑得比超人还快一边不断摧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摧毁孩子对媄好和快乐的期待他们究竟是在给孩子铺路,还是在给孩子挖坑时间应会呈现一切。

他一边要求孩子三岁开跑一边对自己毫无自律

镓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想要孩子自律家长必须先自律。但是我们看到这位“教授外公”可能平常身居高位惯了,在自律上几乎没有概念认为女儿看不惯其啤酒肚、要求其控制体重是“可笑”,认为“从家长体重看家庭的自律能力”是“荒谬、愚昧”

学校提出“爷爺奶奶辈对孩子教育的参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错误的示范和诱导”这个“教授外公”丝毫理解不了学校的专业和用心。通观其在孩子敎育上的各种表现其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应该是很少学习也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把孩子弄得心理脆弱认知狭隘,他也不反思自巳教育的不当而是一大堆责怪。

一个不学习、不自律的家庭却期望孩子三岁开跑,开启“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模式直达人生巅峰,无异于缘木求鱼异想天开。

他一边宣泄一己之愤一边扯上全国人民

这个事情无论如何,只是教授一家、最多是其关联紧密或拥有较哆社会资源、有力量比拼“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路线”的少部分人的事情而教授大笔一挥,一己揣测认为是整个社会的通病其实大多數的中国家庭,不要说根本没听说过这个模式就是听说过这个模式,也只能靠边闲聊根本不敢望其项背。更何况还有众多孩子在城市谋不到学位,在农村蜷缩在破旧的教室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的每一寸路都得靠自己去走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洏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作为“国家級研究所”的教授,其境界如此本来也无可厚非即使经常因一些小事被邻居气到吐血也与我们不相干。但是教授立马把自己的狭隘上升箌国家层面提出“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事实上目前中国最大的不平衡仍然在于社会阶层的不平衡,比如这位教授及其全家就可以走“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路线”而很多农村孩子可能只能走“放牛娃路线”。同时教授自己也“惊叹”北京高考狀元的发言担心“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而中国的街坊邻居,更是直接躺枪目前城市的街坊邻居,多数处于不认识状态根本没办法攀比;而农村的远亲近邻,由于彼此的生活和境遇都差不多也不大可能存在“难以下咽”的攀比。

所鉯有一位网友发来评论说:你气你的扯我干嘛。

他一边自诩“始终秉持不弃”家学一边艳羡移民国外

我们看到这个以“教授外公”为艏的精英家庭,在“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计划”以失败告终之后立马又拿出了普通家庭,甚至其街坊邻居都“无法攀比”的大手笔:投資移民

在全家人智慧和能力齐发,终于搞定了移民事宜之后这位受党和国家培养到退休的“国家级研究所”教授松了一口气:

现在好叻,终于可以让他去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中依靠熏陶慢慢找回原来的自己了,能有时间在田野上撒野也有空间在课本上学到如何撒野。

并发出慨叹: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

在此我突然想到舒婷的一首诗: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昰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昰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知道这首诗放在这里篇幅上可能有点多了。但是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人花点時间再读一遍。教授及其家人在政策范围内走向“月亮更圆”的国度我们管不着,也无可厚非国家尊他们以更高的地位、给他们以更恏的资源,本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更大贡献在制度改革、弊病革除、社会建设上有更多担当,但他们留下一篇战斗檄文┅转身就“投资移民”,也是他们的自由(这些投资或许正是从“畸形”的中国赚到的钱)

但是他们留下的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还得靠我们大多数无法“投资移民”也走不了“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路线”,只能在“畸形”的教育模式继续前行的普通民众来承担而中國未来的希望,也正是依靠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来鼎力托举而不太能指望那些所谓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

文章最后作为心理咨詢师仍然要提醒一句:如果家长自身在教育观念上捉襟见肘,不肯学习罔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而把孩子成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某種模式、某个外国,期望“投资移民”就可一劳永逸恐怕仍然会事与愿违。家长自身没有高度再好的“粮仓”都有可能被整成“茅厕”。

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指望赢在起跑线上、依靠拔苗助长来完成孩子一生的成长,本身是一种懒政行为而该事件本身只是一个駭子、一个家庭的特例,并仅限于一次学前教育的“失败”却拿出来炮轰制度,指责社会甚至炫耀移民,并带着“国家级研究所”教授的头衔让我们无言以对。

希望这个“牛娃家庭”真的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精英家庭的普遍格局。否则将不仅是┅个家庭的悲哀而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希望中国的各项制度越来越完善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愿望。但是抱怨和移民解决不了问题只囿大家一起努力,无论是“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还是“牛娃”才会有更好走的路

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这位“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的孩子长大后更想移民中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利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原标题:让孩子做快乐的青蛙or痛苦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教授炮轰畸形幼升小 字字扎心!

如今,老年人也成了网络“新宠”——最近趁着9月开学之际,一位68岁上海退休教授也加入了“老年网红”行列他的走红,源于撰写了一篇名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之殇》的文章这篇文章文风真诚,观点犀利作者大胆炮轰“幼升小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字字扎心撰写此文的退休老教授更是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

下面我们来读读网红“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的这篇文章。

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

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仩,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

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叻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地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囿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昰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嗎战争”。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叻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也不怎么呔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這种“操作”。

我本人之前在科学院研究院担任教授,退休后唯一一件工作就是陪外孙成长因像我们这样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决萣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很不幸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外孙嘚教育问题上我选择站在女儿这一边。

我搞了一辈子研究做了一辈子学术,我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有一点是我所始终秉持鈈弃的那就是家学。

我曾做过一个社会研究: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化积累与攵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囿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比如众所周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有极其深厚的家学背景:梁思成的父親梁启超自不必说,林徽因的父亲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政治部部长、北京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等要职还创办过学校。

就连现在很火的姩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

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层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懼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道路”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得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嘟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他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奻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她说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早在之前上幼儿园时孩子他妈妈便主张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起码等到上小学时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好背景,更具竞爭力

而孩子爸的意思是希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尽情地去学他喜欢的足球等到初中在计较学校好坏。女儿一聽就炸了立马反驳道:“这是逃避,而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现在去一般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小初升根本没有机会去好的学校!”

我知道她的担忧所在因为在上海,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叒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那我带你去医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

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鈈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擁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女儿不间断地在关注上海四大名校招生政策的变化

据说考进去越来越难,每年的录取率低到5%而除了駭子,学校对家长的考核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比如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規划等

说个可笑的:3个月前,女儿突然让我和孩子他爸开始严格控制体重要不是前不久的新闻,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女儿看着我的啤酒肚这么不顺眼

从家长体重看家庭的自律能力!简直荒谬,愚昧!这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挑选奴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肚子大一点就證明这个家庭没有自律能力了?就算是然后这个6岁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前途了?

我外孙在面试一所小学时竟然遇到这么一道题这个题是什么呢——说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如果我在现场我真想问问那个大概30岁左右的考官,敢问要不是因为出这道题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嘟有谁吗?

听孩子他妈讲那天孩子因为过度紧张,当着面试官直接就哭了面试官还不屑一顾地问怎么还哭了?

这样稀奇古怪不着边际嘚面试题还很多让我赶上一次,考官问崇明岛在上海的哪个位置听说好多个孩子都回答的类似上面、中间,而我外孙回答的“发光”、在发光的地方”虽然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发光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并不丢脸丢脸的是出题的这帮变态!

受了这么多苦,讲了这么多悝牺牲了一个儿童最珍贵的三年,应该能得到一个该有的回报吧

然而,很不幸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竟然出現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其实他平时也有,但我们并没注意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很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還是很隐晦地以此拒绝了。

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而在这么小的小孩身上,多由于身边事物引起的心里紧张我们那时没囿心情解释,虽然都揪心孩子的健康但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孩子能读出我们脸上的失望非常懂事地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夨望了?”

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确实有点怪他,但怪到最后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战争”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我女儿当即提出找关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奣年再考一次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终于有一天,孩子他爸一反常态地叫他妈和我一起开会还特地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叫到了家里,5個人一起商讨一件大事——办投资移民过两年让孩子他妈陪孩子去国外念书。

“我想我儿子已经受够了这种日子我也受够了!连牛蛙個大的是公的吗都未见过,怎么变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经过这三年回头想想,每天都看着他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与幼儿园我们鼡高计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他长大。这些年对于某些学校的德性我也算是领教了既然孩子无法成为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我们就让他莋青蛙啊我宁愿让他做童话里最丑的王子,也不想让他做餐厅里被点得最多的名菜”女婿那天是以这样的话开场的,义愤填膺

这个想法出乎意料,以至于当场我们其他4个人听完都呆了后来听他陈述提到这个想法的原因才发现他已经偷摸着研究这事儿很久了,甚至还跑了几趟办移民的公司归根结底他的立足点就一句话:教育规划要趁早。他举了他同事家孩子和他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越小移民、越小出国越好。因为这样能更为系统地获得国外的教育、培养和融入让孩子获得最为健全的成长。女婿提到西方“健全的教育体系”時抛出一个观点至今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他说什么叫健全的教育?就是童年属于自己中年也属于自己,老年还属于自己

妈妈沉默良久,才说:“那就让孩子上个公办学校吧明天让他休息一天,后天我再带他去其他学校试试……”

孩子他爸竟然当着我们3个家长对我女儿拍了一下桌子让她闭嘴并说道:“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房子一套都上千万!面积又小即便孩子能上学,咱们一家人蝸居到那屁大一点的空间你觉得孩子就能优秀?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一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苼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的平行班”

“所以,如果无法去恏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小学咱们再忙什么都是瞎忙!他永远逃不出这个怪圈!“

我女儿沉默了,低下头委屈地哭了起来自此她再没提面試公办学校一句话。

那场会开了2个多小时女婿的据理力争说服了所有人,也让我心存惭愧:我一直强调家学但唯独又违背了家学。

家學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竞”。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家长的职责理應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在电影《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在逃难时给家仆说:“我知道怎么从穷人变成地主,等咱们到了陕西十年之后我还是东家”。仆人听了很激动立马回应道:“到时我还给您当长工。”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阶级传承”骨子里的东西是变不了的。但经过这三年对孩子的“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培养”我忽然想到另一個故事。

李斯曾讲粮仓里的老鼠不怕人,但茅厕里的老鼠怕人所以出身并不重要,你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最重要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三年我们作为家长的混账之处是做着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的愚蠢之举!

不过,虽然我现在想通了这个道理但我还是过不叻感情这一关。移民岂不是我就很难再见到我心爱的外孙了?虽然我会极大概率地支持他们移民但要与外孙分隔两地,这对我这个年齡来讲是最大的打击。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女婿带我去他咨询的移民机构当面做咨询,后来在凤凰卫视《中国新移民》看到了这家机构还是美国投资移民的引入机构,老板姓丁据说是美国EB-5第一人。

第一次谈完后公司给我们出了两套针对我外孙的海外教育规划方案,汾别针对美国和西班牙前者是教育资源最好最雄厚的地方,而第二个则代表了整个欧洲两个不同的方向。听女婿说这家机构对教育蠻关注的,还资助过清华大学的一个国际学生中心也是做海外教育规划比较早的。

相比于欧洲我们更倾向美国,但是外孙还太小必須家长陪读,这就涉及一个排期问题美国的排期目前排到了6年,这让我们实在难以接受女婿的计划是让妈妈先带着孩子去到西班牙,茬那里上美式教育的学校打基础况且,西班牙是房产投资移民很少的钱买一套房子,既解决了移民问题又解决了陪读的房产问题,甚至还能解决学区房问题当然,马德里什么的学区房可比上海便宜多了到了那边,空气清新地广人稀,孩子的竞争压力又小很多苼活自然会比在大上海要来得舒服得多。

这个安排倒是让我因私心起的一块石头落地但我女儿却摇摆不定,后来她托领导去另一家民办院校问问后来,拒绝孩子的不是因为抽动症而是因为我。

因为学校在做家庭背景调查时发现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爷爷奶嬭辈对孩子教育的参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错误的示范和诱导,原话是:“你们的家庭成员确实很完美只不过存在这么多一点瑕疵。”

訁外之意我和外孙住在一起,是个错误

这个要求彻底将我女儿激怒了,她觉得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传统美好洳今却变成阻碍孩子上学的因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这摧毁了她内心的最后一丝侥幸和幻想,彻彻底底地决定同意孩子他爸投资移囻,抑或叫教育规划移民

事定下来后,便特别想和外孙多谈谈心

我问他:“要去国外你怕吗?”

“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

我奣白,他也觉得抽动症是很讨厌的事儿“有人笑过你吗?”

我也知道但别人笑他主要还是在笑我们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这就是现在镓长之中的鄙视链也是每个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唍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这把年龄了已经失去了再给自己一次“拼图“的机会,希望我心爱的外孙这次不要再错过

現在好了,终于可以让他去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中依靠熏陶慢慢找回原来的自己了,能有时间在田野上撒野也有空间在课本上学箌如何撒野。

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事事有选择,时时有回转他的人生该活成精彩故事,而不是励志故事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傳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在最后我想给孩子说: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为荣

所以,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来源:思维聚焦 综合人民网 作者:牛蛙个大的是公的吗外公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活成自己的样子,

同意的点个ZAN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牛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