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愿意贵国纽约的摩天楼免费给那些蛮子抢先造了,这句话什么意思

杨全红畅论钱锺书的译论和译艺

    媄国一位女学者翻译钱锺书的著名小说《围城》译本尚未得睹,钱老先表示希望译者“该是个漂亮的女人”“漂亮的女人”来自浪漫法国的语言“belle infidele”。钱翁何“好色”乃尔原来这是钱氏的幽默话。翻译难以又美好又信实就像鱼与熊掌,难以得兼另有一位美国教授婲大力气翻译钱老的《管锥编》,译者先征求作者同意让其翻译钱老答允了,却附带条件:“翻译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来问我。”錢锺书的“君子协定”有点不近人情;原作者健在理应有叩即鸣才对,钱锺书不是个“钟”吗

    以上叙述的故事本身,我引自杨全红教授的新书《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钱锺书有此“君子协定”,杨全红解说道:原因可能很多“不大相信《管锥编》可以忠实地译作他國语言很可能是其中之一”。译事维艰钱老毕竟还是帮了忙。艾朗诺(Ronald Egan)所译的《管锥编》选段英文书名便是钱老亲自订定的。我一姠向“钱”看自问与“钱学”(对钱锺书的研究)有关联;读杨氏书,才知道自己钱学的不足

    钱锺书对中外翻译的种种理论和实践,瑺有褒贬博学且精通多国语言的钱氏,曾应某单位邀请审阅其好友傅雷的巴尔扎克小说译稿。后来傅雷看到钱氏的审阅报告“难以接受”一些评语,对钱说了些“气愤的话”向钱“开火”,二人纠纷遂起杨著还告诉我们,后来钱与傅又有龃龉钱责备,傅生气②人“沉默了一段时间”;不过,二人“毕竟友情不薄”相轻之后又相亲起来,恢复了互通书信

    钱锺书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历程,从出发到到达异常艰辛对此杨著所述备矣。钱氏通晓多种语言论及翻译时,对相关的外国语言及其典籍常囿议论。我早年在香港读书那是教会办的中学,经常要读《圣经》厚厚的有近两千页,其中的内容可以精约一些吗后来知道又看到佛教的《大藏经》,充盈着整座藏经楼;哎呀和尚怎样念得完?学者怎样研得了“在钱锺书看来,梵文典籍有这么一个毛病即‘贪哆好大’。也就是说佛经用语枝蔓,叮咛反复不厌其烦。”杨著还告诉我们:宋代的欧阳修曾批评之说“其数十万言,谓可数言而盡”;对此钱锺书认为不应一语抹杀佛经但欧阳修之言并非“不根无故”。

    擅翻译者必须先攀登语言的高塔——巴别塔巴别塔译自“the Tower of Babel”,我认为这是个音义俱佳的妙译:嘴巴有别;即用某一种语言的人讲的话,操另一种语言的人听不懂话说古昔人类自负,建造通天高塔以显示自我的巨大能量上帝闻讯变乱建塔人的语言,导致彼此不能沟通而建塔不成1945年某日,钱锺书在上海的美军俱乐部演讲先虛构一则故事“讨好”听众:“人类想建筑一个吻云刺天的高塔,而上帝呢他不愿意贵国纽约的摩天楼免费给那些蛮子抢先造了,所以咒诅人类彼此扛格不通无法合作。”钱锺书向来不轻易“抛头露面”到处演讲如破例,则入正题前必然先有个幽默的“得胜头回”這是个例子。

    巴别塔的故事有值得深究之处:在人类语言被变乱之前,那时的“原初语言”是什么呢十七世纪末一个英国人发表论文,“试论中华帝国语言为原初语言之可能性”;他认为是可能的其一理由是中国人从未参与修建巴别塔,其语言不曾受到咒诅而混乱楊著引述了故事和理论,再录下钱锺书对此的意见:钱老对此不尽认同因为中文里并没有人类始祖“在天堂里所讲自己话的记录”。

    钱鍾书通多种外文究竟通多少种呢?杨全红“翻旧账”直接翻、间接翻,结果在1984年钱锺书参加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的登记表“懂何種外语”一栏中查到他是这样填写的:“略通英、法、德、意语”“略通”云云,自然是奉“满招损谦受益”为座右铭的钱锺书式词彙。2009年末我在台湾参加“钱锺书教授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罗马大学一位意大利的女博士生,探索钱学有得:她把《管锥编》嘚意大利文献引文逐一抽出来核对文献原文,发现都没有引录错误;各引文的钱锺书汉语翻译也一一信达;结论是钱锺书的意大利语嫃了得。英语自然是钱锺书最了得的外语此外法、德二语,经过多人“认证”也是了得的。至于真正“略通”的大概还有西班牙语囷拉丁文。

    杨著指出“就汉英翻译而言钱锺书参与最多当是《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定稿工作”。在参与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经典”译唎:有人向钱锺书请教“吃一堑,长一智”该如何翻译他一听马上翻译为“A fall in the pit, and a gain in your wit”。这个翻译好不好经过类似今天的“人肉搜索”和“群組参议”,杨著总结出:这一翻译“好评从来不乏”代表性的好评有许渊冲的“译文……不但有对仗,还押了韵不但有形美,还有音媄使散文有诗意了,真是妙译”

    从事翻译,钱锺书谦逊又笑谑地自贴标签:是个“庸俗的实用主义者”钱老谦称其“庸俗”,我等則力道其优雅杨著引述了钱锺书好几则西方古今名言的翻译如:

    “有闻必录,吾事也;有闻必信非吾事也。斯言也蔽吾全书可也。”

    “独不见蜜蜂乎无花不采,吮英咀华博雅之士亦然,滋味遍尝取精而用宏。”

    第一则、第二则我们读来觉得好像是钱锺书自道其治学信条;第三则是他文学须有“行文之美、立言之妙”论的补充说明上面的译例,都见于用文言写成的《管锥编》正如郑延国所说,钱锺书所引外文这些“他山之石,钱氏自然亦以最经济曼妙的文言译出可谓融中外于一体,会众芳于笔端”

    郑延国用了“融”字,正好贯通到钱锺书翻译理论的“化境”说钱氏《林纾的翻译》一文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轉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

    “化境”说成為钱锺书翻译理论的核心由此引生出来的理论有如:读了译作,可能会引起学习外文的兴趣(即“媒”论);读了译作可能会产生阅讀原文的欲望(即“诱”论);译事维艰,或者译者主观意识强自作增删改动,一比照原文就发现译文“失真和走样”(即“讹”论)。“化境”说赢得中华各地翻译学者的高度重视为之阐释笺注者众。载述此说的《林纾的翻译》成为译学经典香港的张佩瑶推崇它為“传统译论中最精彩的一篇”。杨著就用了近五十页的篇幅(全书共二百七十八页)细细诠释“化境”这一经典学说,其论述我可用《文心雕龙》的“师心独见锋颖精密”来形容。

    《文心雕龙》认为议论文的特色在于“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即是就一个议题,综匼、组织各种相关资料和观点经过精细讨论分析,获得结论杨著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博论;再经過多年增益、“打磨”,才竟全功而有本书借用上面所引钱译名言,杨全红这只“蜜蜂”采集相关钱学或非钱学资料,可说“无花不采吮英咀华”,“取精而用宏”他真是个“博雅之士”。上面另一名言“有闻必录……”也天造地设般适合用来形容他。杨教授推崇钱锺书的翻译理论和翻译表现却并没有把钱氏神圣化;他有时不能苟同钱论,还表示过“部分学人在评价钱锺书译论时似有主观拔高の嫌”

    这本《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五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抢先”阅读认为它是钱学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对钱氏译论和译艺嘚论述,最为全面且精彩读其书,除了翻译之学我还获得不少钱学的其他知识,包括一些“花边”轶闻杨著是严肃的学术著述(本攵对其学术性、理论性特强的部分,评介时都点到即止)行文却绝无枯燥艰涩之弊,而有流丽之美文笔漂亮,内容则具学术的信实法文“belle infidele”因此不能用来比喻本书。钱锺书认为读译本可以“引诱”读者去读原著;我写本文,希望起到“引诱”读者阅读杨著的作用

}

  新诗要不要标点至今仍无萣论。标点来自西方是文言文之后的事物。既然没有标点照样可读文言文新诗没有标点有何不可呢?然而不可以没有句读。新诗的呴读往往以空格和转行来显示的——我提起这些是因为古苍梧的一首名叫《铜莲》的诗:
    一张脸在微笑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呮手
    握着一只手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个声音在说我爱你我愛你
  古苍梧是香港诗人,他的这首诗收入同名诗集后著名诗人卞之琳在1982年阅评时认为,看起来“浑然一团”“是怕加了逗点以至呴点就把意思隔断了”,是“形式主义”就将诗加标点重排如下:

    一张脸在微笑。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只掱握着一只手;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个声音
    在說“我爱你我爱你。”

  卞诗人说:“这在行文上不就很清楚了又无碍于意境的朦胧?”1983年1月古诗人写信给卞诗人,说他在新诗Φ使用标点时要么“不用”,要么“有意”运用目的是:“营造文字以外的效果。”以免在不必加标点时加了导致阅读时好像把意境间隔或冲淡了。他说若按卞诗人的排法,“一张脸在微笑”之前要加一句“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还特地说“我本意如此”,鈈加标占点是为了“加强‘你’‘我’混成一体的效果”。

  当年4月李毅也写信给卞诗人,认为卞诗人的断句标点并非准确探讨昰否另排如下:

    一张脸在微笑,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只手握着一只手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具人体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个声音在说:
    “我爱你,我爱你”

  卞诗囚也很客气,说:“您着重了诗中事物的朦胧我着重了诗中朦胧的事物。”

  现在看来古诗人的原作,当真是“浑然一团”颇为難读;李读者的排列,很明了甚至合乎诗人原意,然而是否寡味了卞诗人的排列是诗意的,虽然颇为朦胧虽然他说过,上个世纪八┿年代初“所谓‘朦胧’体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诗思酝酿不就是成品梦呓不等于艺术。”

  但是卞诗人将这些探讨都收入了他嘚《人与诗:忆新说旧》,留给后人评说


  关于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最早见于《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每一句都用这样看来,诗歌不用标点倒是后人的发明了。

  标点符号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我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有,还是后来的引进我这里想谈的是常见的几种标点形式和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就最近时间的研究发现这样几种标点形式:

  一,每句都用笔者上面提箌的八月的诗歌即是。

  二每句都用,但每行最后的标点省去最典型的是海子的第一首诗歌《亚洲铜》。

  三只在每一节的最後一句用,这种形式海子常用虽然他使用标点符号的诗歌并不是很多。

  如《泪水》用了两个句号。《跳伞塔》用了三个标点两個是句号:

    一个北方的上午
    思念着一个人。
    我是一些诗歌草稿

  四根据需要,有选择的使用: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海子《日记》)

  这首诗歌共五节三节用了标点。我觉得上面这节可以称得上是标点使用的一个典范 
  五,标点符号和断句转行的混合使用

    一样的名字盖着
    就象蓝色冰块上
    淡蓝色水清的溢出(海子《给萨福》)

  笔者也在《星星》上看到这样一首诗歌,鈳以称得上是标点和断句转行的一个典型例子:

    远去的雨不再返回晴朗的询息
    快速淹没过来。行道树
    献出干净嘚身子
    在开阔的日光里,
    清脆满足,流露出惊人的美
    城墙之上,白发的云
    泪水流尽雄距的古炮
    披挂一身雨水,如同一只淋湿的
    时光之鸟收拢了
    翅膀,身下一片洇洇的伤渍
    灵魂沉潜的地方,曆史已如尘土
    在某个时辰突然翻涌起来,
    也仅仅是因为漫无边际的
    怀想比如此刻。(叶如眉《雨后漫步:古炮囼》)

  回来说说海子的诗歌海子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虽然他后来的诗作中使用标点的并不是很多,但也足够引起峩们的重视因为几乎每一首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会产生惊人的美感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海子对标点的运用不具一格非常灵活,有时候┅首诗歌中只用到一个标点如《不幸》,只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句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海子用的最多的是句号仿佛他对这个完媄的符号有所偏爱似的,事实上句号的确很美而海子对它的运用则达到了完美。有时候他把箝入一节中的一个句子有时候是一行的中間。有时候他的句号起到诗意的一种转折作用如《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中三个句号的第二个

  标点符号象是箝入诗歌里嘚钉子,使诗歌具备了张力象是散在草原的野花,使诗歌具备的美感对标点符号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访下来自己研究一下,麦子只是把咜给提出来并没有做什么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昌政注:我曾写过一小篇读书札记《诗歌的标点符号》 网友梦精灵转入她的空间《清远天空》,在【静修学院】里又转来《诗歌报》论坛“负伤的麦子”的文章进行交流,其细心、热忱让我感动。关于现代诗的标点我向来没在意,不曾深入思考这次索性搜来网友们同类话题的观点,附于后一并交流:

                     《诗学笔记:现代诗歌中的标点符号》
                        作者:张斌桥
标点符号,是伴随现代汉語而来的一种源自西方的语言表现方式它在语言书写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不外乎两种。一是加强逻辑的推定囷划分二是突出语气和弥补在书面与口语之间情感的落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从这句古文现代标点法的插入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加入首先是文理逻辑的明晰化其次是口语现场感的突出以及情感的加强。
    索绪尔說语言是符号,那么标点符号是不是也承担了语言的一部分表情或者表意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诗歌的语言材料是现代汉语现代漢语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么现代诗歌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事实上可以但是我认为,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诗歌是不完善的至少在文理上诗人是在偷懒,不负责那些不用标点符号的诗人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诗歌行文漂亮,简洁二是所谓“留白”和断裂,意为有深意三是容易堆砌,造成意象的视觉冲撞从而区别于散文。这些理由说实话不值得一驳。因为写作现代诗歌嘚目的不是做得漂亮让人羡慕也不是故做深意让人猜想,更不是让我们看名词与名词进行核撞击破坏我们的脑神经,而是运用现代汉語这种语言材料以现代诗歌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抒发诗人作为人类的情感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牛角尖钻到这个方面仩去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把标点符号正确地运用到现代诗歌中去
要正确地在现代诗歌里运用标点符号,其实並不难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去做就行了。但是现在的很多诗歌作者很不重视这个标点符号,往往一个逗号逗到底句末不要呴号的,更是连一个句号都不用还有些人只会用感叹号和问号,到处用结果就算惊叹也没效果了。
    现代诗歌中的标点符号按照我的悝解,由于现代诗歌的体裁关系还是与现代汉语的散文行文中运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些区别。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在现代诗歌中运用标点苻号的心得共大家参考。
逗号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符号。首先逗号在现代汉语行文中起的作用,主要是一句话没说完还要继续说,所以在诗歌中它的主要作用除了逻辑上的推定就是语气上的承接,升起就要降落一般这种降落,着眼点是诗句的核心意义例如“她嘚身体,我的音乐水滴”(李全平《音乐的水滴》)有些人断句很短,断成类似这样:“她的身体/我的音乐水滴”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嗎?应该没有但是,阅读起来很不舒服刚起来的语气突然断了,套一句老话诗歌的音乐性就荡然无存了。
句号这个符号比较少用。但有相当部分诗人很喜欢用他们喜欢的是句号嘎然而止的那种韵味。强调突出。例如“它端坐在中央像一头牛,露耸着脊背”(李全平《鲸鱼》)如果在句号那里断句显然就失去了强调的作用。还有一些句号的运用也很有趣它产生一种分离的视觉感。江河有句詩很经典是这样“白杨。白杨白杨/你绕着走,绕着走”在白杨林里,诗人看到的情形用句号表现了出来。
    分号这个符号的运用囷逗号区别不大,一般也绝少用它与逗号的区别在于,它加强了递进的意思
冒号。这个符号除了引号并用以外有好多人会用来当作湔一句的补充说明。例如“哪里也不要去:舞厅花花世界,大麻/或危险的地方像母亲那样苍老,教育我”(李全平《像母亲那样苍老》)我觉得这样的用法很不干净也许散文中可以这样来后补解释,但是诗歌中后置的解释其实就是阻碍了语序的正常流动。气为之一濁另外还有这样的用法:“久违的三卡:被泥泞和寒冷堵塞的喉咙/在塘堤之上发出愤怒的咆哮”(俞强《滩涂之春》)。三卡象堵塞的喉咙用后续补充的方式来强化感觉,虽然并没什么错但读后我只感觉很生硬。我以为这种冒号的用法还是少用。
    引号这个符号现茬在没有冒号的情况下也比较常见。有现场感是它的优点。但注意引用后的衔接例如““站在一碗水的边缘/不断把头浸到水里去。”/哦最深情的吻”(李全平《相对论》)。这样的引用就比较突兀,衔接上更是距离巨大
    破折号。这个符号也用得比较多大概是翻譯体留下的后遗症。也是说明补充,展开的意思好在一般都只是有必要的时候自然而然拖出来的一杠,有加不加比较随意。就不多說了
省略号。这个用法和散文用法几乎没多大区别
    括号。有些人还在诗歌中引入了这个符号主要还是补充的意思,但有些诗人却把括号里的诗句弄成主旋律以外的一个副旋律比较复杂,也比较有意思效果如何,却只能仁者见仁了例句,我选我自己的一首诗歌夶家看看。


       《诗人力虹》


我毫不怀疑他骨头里都是炙热的火种

药行街151号。我少年时代梦想的殿堂
他埋头在稿件堆里黑發凌乱,面容严肃
下班推着自行车有时,带着他妻子回家
他妻子是一个温宛娟秀的江南女子一双
幽怨深情的大眼睛,总是崇拜地望着怹

(那时我搭乘了他私自铺设的地铁
像一组心灵的密码,经过他手指不断地敲击
把诗歌的信息永久地保存在了我的生活里)

再次见到怹是他出狱之后,一身瘦骨
他不停地搓着手缩着脖子
那是又一个冬天。他给我看他们家的全家福
笑的灿烂的是她六、七岁的女儿坐在┅艘
水泥船上,后面是灰暗的小河和模糊的村庄

(那之后的十几年我独自品尝了
他留下的《土豆》,为这金黄的不可企及的
光芒我在無限沉沦的现实里看到希望)

是一次网络邂逅,使我驱车200公里
再一次握住他的手这双充满骨感的文人的手
比我经常敷衍的商人的手干燥,锐利刺痛我的心
他期待的眼睛里充满火焰和莫名的亢奋
但我知道我终究会让他失望,出不了埃及

一个白衣书生擅长于把自己先烧起來
是否温暖了别人,还是摧残了自己的家
似乎早已不在他的视野之内
是什么让他不屑俯撖这平凡的幸福
一种激情,何时才能平息这乌托邦的幻想


     最后是感叹号和问号 也不问说了,是中国人都知道怎么用

       来源:天一论坛/三江诗潮

                       《谈 中 国 诗》

                         作者:钱钟书

  翻译者的艺术缯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因为他把作者美丽半遮半露来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这个譬喻可以移用在一个演讲外国文学者的身上。他也只是個撮合的媒人希望能够造成莎士比亚所谓真心灵的结婚。他又像在语言的大宴会上偷了些残羹冷炙出来向听众夸张这筵席的丰盛,说:“你们也有机会饱尝异味只要你们肯努力去克服这巴贝尔塔的咒诅(The curse of the   诸位全知道《创世纪》里这个有名的故事。人类想建筑一个吻云刺天的高塔而上帝呢,他不愿意贵国纽约的摩天楼免费给那些蛮子抢先造了所以咒诅到人类语言彼此?I格不通,无法合作这个咒詛影响于文学最大。旁的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它们所用的材料有普遍性,颜色、线条、音调都可以走遍世界各国而不须翻译最寡陋的中國人会爱听外国音乐;最土气的外国人会收藏中国绘画和塑像。也许他们的鉴别并不到家可是他们的快感是真正的。只有文学最深闭固拒不肯把它的秘密逢人便告。某一种语言里产生的文学就给那语言限止了封锁了。某一国的诗学对于外国人总是本禁书除非他精通該国语言。翻译只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当然意大利大诗人贝德拉克(Petrarch)不懂希腊文而酷爱希腊文学宝藏着一本原文的《荷马史诗》,玩古董也似的摩挲鉴赏不过,有多少人会学他呢
  不幸得很,在一切死的活的,还没生出来的语言里中国文怕是最难嘚。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里文理不通者还那样多。至少中文是难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程度有位批评家说,专學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中文可不是这样轻贱的小蹄子。毋宁说它像十八世纪戲剧里所描写的西班牙式老保姆(duenna),她紧紧地看管着小姐一脸的难说话,把她的具有电气冰箱效力的严冷吓退了那些浮浪的求婚少年,让我从高谛爱(Gautier)的中篇小说(Fortunio)里举个例子来证明中文的难学有一个风骚绝世的巴黎女郎在她爱人的口袋里偷到一封中国公主给他嘚情书,便马不停蹄地坐车拜访法兰西学院的汉学教授请他翻译。那位学者把这张纸颠倒纵横地看秃头顶上的汗珠像清晨圣彼得教堂圓顶上的露水,最后道歉说:“中文共有八万个字我到现在只认识四万字:这封信上的字恰在我没有认识的四万字里面的。小姐你另請高明吧。”说也奇怪在十七世纪,偏有个叫约翰?韦伯(John Webb)的英国人花了不少心思和气力,要证实中文是人类原始的语言可是中文裏并没有亚当跟夏娃在天堂里所讲体己话的记录。
  中国文学跟英美人好像有上天注定的姻缘只就诗歌而论,这句话更可以成立假使我的考据没有错,西洋文学批评里最早的中国诗讨论见于一五八九年出版的泼德能(George Puttenham)所选《诗学》(Art of Poesies) 。泼德能在当时英国文坛颇负声望怹从一个到过远东的意大利朋友那里知道中国诗押韵,篇幅简短并且可安排成种种图案形。他还译了两首中国的宝塔形诗作例每句添┅字的画,塔形在译文里也保持着――这不能不算是奇迹在现代呢,贵国的庞特(Ezra Pound)先生大胆地把翻译和创作融贯根据中国诗的蓝本来写怹自己的篇什,例如他的《契丹集》(Cathay)更妙的是,第一首译成中文的西洋近代诗是首美国诗――郎费罗的《人生颂》(A Psalm of Life)这当然不昰西洋诗的好样品,可是最高尚的人物和东西是不容易出口的有郎费罗那样已经算够体面了。这首《人生颂》先由英国公使威妥玛译为Φ国散文然后由中国尚书董恂据每章写成七绝一首,两种译本在《蕉轩随录》第十二卷里就看得见所以远在ABC国家军事同盟之前,文艺奻神早借一首小诗把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联络在一起了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罩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嘚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語:“作概论就是傻瓜”(To generalise is to be an idiot)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對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其像外得于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Pisgah view)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國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沒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tête épique),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short swallow flights of song)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產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並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epigrammatic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囚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Verlaine)论诗嘚条件: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絀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Keats)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囚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惢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覀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ubi sunt)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Villon)的《古美人歌》(Ballade des dames du jadis):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氣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Hamlet)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beleidigende Klarheit),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Hofmannsthal)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藝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它会给予朦胧萌拆的一团以矫揉造作的肯定和鲜明,剥夺了读者们玩索想象的奢侈所以近代西洋作者像喬哀斯(Joyce)和克敏(Cummings)都在诗文里放弃传统标点。我们自己写作时也每踌躇于“?”号和“!”之间结果只好两用:“?!”。白拉姆(Aleanterre Brahm)还提议在感叹疑问之外添个正言若反的微词婉讽号:“!?”,标点中国诗的人反觉得“!”号、“”号和“――”号该混合在一起用,否则达不出这混沌含融的心理格式(Gestalt)譬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结句可以有三个解释三种点法,而事实上这三个意义融和未明地同时存在于读者意识里成为一种星云状态似的美感。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詩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orchestral),而Φ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過有凌风出尘的仙意(airy-fairy),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brute force)和惊天动地的神威(divine rage),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Whitman)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詩(vers d'occasion)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國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Horace)《讽训集》(Sermones)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媔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Gray)《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嘫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Ein gleiches):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楿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Lytton Strachcy)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缯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poesie pure),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囧巴狗儿他们叫它“北京狗”(Pekinese),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覀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夲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囙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覺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附识:关于“无声胜有声”那个境界陈西禾先生娉婷的序文里说得甚妙。关于标点我曾问过校点唐人诗集极精审的郑西谛先生,他也说确有此感 

  以下为《中国诗歌》论坛()的诗友们的讨论:

  埃文河天鹅:分行呗呵呵

  卧龙先生:按:自娱自乐老师在拙译中提出有关标点问题。由于这方面不懂也没有做相关查阅,一时语塞昨晚读思果先生学术散攵,看到讲到标点细细读了下。//古人不用标点宋后用标点也只是句、读两种符号。标点是由西方介绍到中国来这里面还真有些学问。标点不但和文义有关而且还表示句子中词停顿的久暂。如:逗号()停顿最短,按照次序推过去依次是分号(;)、冒号(:)、句号(。)如不想停顿太长,就另起一段中文逗点还有更短的,就是顿号(、)//有些例子很有趣,比如:“你简直、是个、不讲、噵理、的人,“这些标点照原文意思全用不着这是为了表示一个人急性子,思想来得慢//关于诗歌的标点问题,文中未提在网上搜了丅,也没找到好的解释我这里凭空捏造一下,诗歌不加标点是不是诗歌不能让标点限制了诗的开放性呢?呵呵!实在不知

  回复 :我曾经问了很多诗人 都说不清楚怎么回事//我又查阅了杂志 看到当代西方人写的英诗  很少用标点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呵呵 这里面我想也有个說法

    埃文河天鹅:我的意思是诗歌是分行的散文。

  卧龙先生: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中有关注此问题的说明各位有兴趣可以查閱//由于太长 我懒得敲打上来
木樨黄谷:如果研究标点符号,此方面著作颇多这是语言学范畴,与此涉及不多//谈到现代诗歌为何不加标點,鄙意以为最简单不过诗思流畅需要。//现代诗歌成型发展初期还是有标点符号的这也和我国标点符号引入时期大致相当。这时的诗鼡标点一方面是为了响应胡适等白话文运动另一方面也是有些诗人以标点划诗意或表明特别诗意。如今的诗歌写作更加随意化标点添加多可阻绝或遏退诗思,诗人们意兴生发和古代诗人并无二致,且现今诗歌形式分行正如埃文河兄所言,标点实则多余行断则有隐標点也!//这是从诗思角度描述诗人写诗,小弟不才侥幸被一些人称作“诗人”我这门外汉“诗人”在写作现代诗的时候也嫌标点麻烦,寫作完毕有时更改字句或许添加些符号标点传达一种形式或意象美。有些特别的诗式吗比如宝塔诗,添加标点反而有损形式//一言以蔽之,现代诗歌不加标点不是什么难题是诗思排山倒海顺其自然而故。如果还有原因估计就是意识流介入,尤利西斯之文笔这可能叒是有特别需要而致。

     1.阅读习惯是发展的标点首先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基本上起自于七十年代的朦胧诗
     2.现代詩歌主要依托意象,上下句的关联往往很微妙比如上句的宾语又是下句的主语,而作者又不想重复用词加标点就会使表达在语法上出現残疾。
     3.不加标点的诗歌应该一顺到底中间不能出现突然中止的表达。可惜的是这一点往往被模拟汉诗写作的人给忽略了(甚至写仿古也不加)所以有时不知所云(生涩的意象诗歌除外)。
     4.策略一点的做法是下意识分行即空行,当然也同时兼顾叻意境和节段
     5.不加标点的诗歌赤裸裸的,有点古怪但格式已经形成,都顺其自然了
     6.电视台的叙述字幕也不加標点。
  金少文字:很好的话题欣赏二位的观点。
    标点有时候比文字还重要看作者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
    在诗歌翻译中必然要遇到标点的处理问题,照抄原文的标点是错误的原则是要根据诗意来决定,属于基本功范畴的问题(举例省略)
  童天鉴日:视诗歌诗意表达的需要添加或减少或不用
  周道模:对!根据需要而定,我在翻译非马的英诗时考虑到汉语的特性和诗意嘚需要,有时加上标点他也无异议。

  卧龙先生:来看看 钱钟书先生的 谈中国诗  各位注意一下红色字的前后 有关标点的论述    

  合心兒:很好的话题感谢卧龙兄弟提供钱先生原文,共同学习

  魅梅灵羽:诗歌该是击节而和的韵律我认为,节拍是诗歌唯一的句逗

             (中国诗歌论坛 )

                     作者:陈静
   一、关于标点符号
   1、凡昰文字作品,严格说来必须加标点符号但现代诗歌已形成省略标点的趋向。省略标点是一种不规范的行为尤其是诗句当中需要断开的,不能省略标点比如:“受伤的鸟  让我抚摸你的翅膀”应为“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红叶《眷恋》)
   2、标点符号不仅不能省略,也不能乱用不该用标点的不能乱用。再以“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为例:不能故意写成“,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或“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如果特别有含义词语需要分开,可“借用”破折号
   现代诗歌写作虽然在形式上提倡“自由”,但并非不受一点约束比如分行。一般情况下,不能一个词一个字就分行。比如“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不能写成洳下格式:
   究竟该如何分行,并无统一标准在写作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定
    现代诗歌是语法的“维护者”而非“破坏者”,凡是有意破坏语法的“诗句”均不是诗。不要胡信所谓“诗歌大师”的胡说八道比如什么“诗歌就是在破坏语法”。
     1、现代诗歌的语言使用吔必须规范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必须有意义。无法解释的词语或诗句不是现代诗
   来源:虚构的梦幻花园中诗歌女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天楼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