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娱乐———梁山维也纳娱乐会所和封神

意著名导演弗朗切斯科-罗西10日去世 享年92岁
来源:新华网
意著名导演弗朗切斯科-罗西10日去世,享年92岁&
  新华网罗马1月10日电(记者葛晨)据意大利媒体报道,意著名导演弗朗切斯科-罗西10日去世,享年92岁。
  罗西日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早年为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马里奥-莫尼切利等担任助手,1958年因拍摄黑手党电影《挑战》成名,成为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核心人物之一。
  罗西一生留下许多令人瞩目的电影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均得过奖项:1962年,传记类影片《萨尔瓦托雷-朱利亚诺》在德国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1963年,讲述二战后政治腐败故事的《城中黑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1972年,《马泰事件》夺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为罗西颁发终身成就奖。罗西在获奖后说,做电影意味着向自己的良心和观众做出道德承诺。
(责任编辑:朱童曼)
原标题:意著名导演弗朗切斯科-罗西10日去世 享年92岁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zt:石家庄市文艺志.戏剧
看到原河北京剧团主演之一杨派老生梁庆云去世的消息(),想网搜他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没找到。看到这篇介绍石家庄市戏剧发展的资料,转帖在这里(时间下限为1988年)。文中提到的京剧演员里,女老生杨淑芬是张派青衣杨淑蕊的姐姐;青衣杨玉娟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的儿媳、武生奚中路的母亲。
戏剧在正定有深厚的基础和影响。
五代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于天佑二十年(公元923年)即位时,以真定府(即正定)为北都。李既喜好俳优,又能知音度曲,艺名"李天下",常亲自与俳优扮演杂戏(见《五代史记》)。旧时,各戏曲班社都供"老郎神",一说是唐玄宗,另说是李存勖。
自金人于1127年再次攻陷北宋汴京后,曾将大批各种艺人强制遣送到当时仍为前方的真定(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这些歌舞、杂剧、影戏、傀儡艺人,为以后真定的戏剧繁荣创造了条件。
到了元朝,真定人口众多,是蒙古统治者的大后方根据地。这时,北杂剧已经形成,它便是人们通称的"元杂剧"。
元杂剧作家大多出于大都、真定、晋宁。其中籍贯属真定的有:尚仲贤、李文蔚、戴善甫、侯正卿、史九散仙、江泽民(一作汪泽民)等6人。白朴虽是山西河曲人,但从9岁起便随元好问卜居真定,直到南宋灭亡后次年(公元1280年)55岁时才返南京(今开封)。真定籍的剧作家,创作了大量杂剧剧本,从而促进了北杂剧的发展。
明嘉靖初年,北京剧仍在以真定为中心的地区盛行。文学家李梦阳(公元)在他晋京途经井陉关时,见到当地演剧的情景,作诗一首云:"中山孺子倚新装,赵女燕姬总檀场,齐唱宪王(即朱元璋第五子朱的长子朱有炖)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见《空同子集》)。
从元代起,河北省便盛行小令,明代宣德以后,更传播至河南、山东诸省。明人沈得符在他的《顾曲杂言》中说"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骆云飞]、[醉太平]诸曲……比年以来(指明万历年间)又有[打枣干]、[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部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到明隆庆年间(公元),北杂剧开始衰退,至万历年间,逐渐泯灭。于是王骥德(公元)在他所著的《曲律》中说"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杆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在北方,代之而起的是以元明小令为声腔,并继承北杂剧以弹拨乐器为伴奏的弦索俗曲诸剧种。流行在河北省中南部的弦索俗曲剧种正名"弦索腔",又名"弦子腔",简称"弦腔",俗称"侉丝弦"。所用曲牌有:[锁南枝]、[耍孩儿]、[黄莺儿]等。与沈德符所列小令基本相同。上演剧目也全是曲牌戏。如《琵琶记》、《苏秦封相》、《张良辞朝》、《幽闺记》、《打枣干》等。目前《琵琶记》已失传,《幽闺记》只剩《扯伞》一折。弦索俗曲诸剧种,流行于河北的,称"弦子腔"(即丝弦戏);流行于河南的称"大弦子戏";流行于山东的,称"柳子戏"。一时成为我国北方影响最大的戏曲系统,并且流布于江南。
产生于真定一带的丝弦戏,之所以正名叫"弦索腔",是因为它原以"弦索"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清人李渔(公元1611-约1679)在《闲情偶寄》中解释"弦索"说:"弦索之形,较琵琶为细小,与女儿纤体最宜,近日教习家其声音之道,能不大缪于宫商者,首推弦索"。
清初,丝弦腔在河北省中南部相当盛行。康熙十年的《束鹿县志》记载说:"俗喜俳优,正月人日(初七)后,淫祠设会,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沓犹拥之不去……"。嘉庆三年,清政府据乾隆四十年的议准,以皇帝名义颁发诏谕禁演"弦索"。于是正定、获鹿、栾城等平原地区的丝弦戏班社,只得化整为零与民间吹打班结合,以"坐台腔"的形式清唱戏曲故事,表演于婚、丧、寿诞与集会,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后,清政府为内忧外患所困扰,从而放松了对地方戏的禁革,一些"坐台腔"又相继粉墨登场。井陉县白花村高三老皮(约年),于同治初年成立丝弦科班。至光绪年间,又由其子高世俊继承。不久,何廉善(光绪千总)以新戏箱入股,从而使戏班大加增色,红极一时。以后有保定望都人吕老催(公元1864-?)参加该班,带来《鸿书剑》、《江东桥》、《金玉坠》等老调剧目。当时,河北梆子正在农村盛行,于是丝弦为赶时髦而兼唱老调、河北梆子,又名"三腔戏"。伴奏由"弦索"(或月琴)为主改为以中音板胡为主,击打乐也由大饶、大镲、小锣,改为与河北梆子相同的乐器。到清朝末年,丝弦戏已发展成东、西、南、北、中路;正定、获鹿一带的为中路。
明代,弋阳腔已流入真定一带。清咸丰末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帝奕北逃承德,升平署昆弋两腔艺人除少数随銮外,大都流入直隶省乡间,于是,石家庄周围各县流行昆弋。获鹿县永壁富绅周德宏,成立了周家昆弋班。著名弋腔(即高腔)艺人邵老墨(人称"三棒棰",公元1846年-1943年)初在该班学艺,学成后于光绪年间代掌该班,后因周得罪掌升平署的肃亲王善耆,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破产,该班也随之解体。自从光绪后期,获鹿、正定便有许多昆、弋子弟会。其中最有名的是正定城内的"同乐轩"。
清初,与弋阳腔同时流行在正定一带的是秧歌。
"乱弹",在靖清代乾隆以前便已形成剧种,用唢呐、笙、笛子伴奏,流入年代不详。流传在河北的乱弹又名"五音乱弹",分东路、西路。正定、获鹿、栾城流行西路乱弹,它与昆曲、高腔、丝弦等剧种经常交流,从而有"昆、高、丝、乱不分家"之说。
清代同治、光绪以后,直隶梆子(河北梆子)相继流入石家庄周围各县。光绪年间,是直隶梆子的鼎盛时期。石家庄一带的正定、获鹿、井陉、栾城都有过往的直隶梆子班社演出。此外,昆腔、高腔丰和翠班;获鹿永壁邵老墨班;赞皇乱弹太和班、八成班;赵州哈哈腔班,也常在石家庄一带演出。
昆腔、皮黄、山西中路梆子、河北梆子、相继流入市区,常在戏院演出。席棚戏院则专演丝弦、乱弹、大锣腔(即秧歌)等地方剧种。常来石家庄演出的班社和名角有:昆、高腔祥庆社、丰翠和、宝山合等以及昆高著名小生白云生、黑脸郭蓬来、文武老生陶显庭;河北梆子老十四红、老元元红;皮黄文武老生孙盛普,花旦李世芳、白牡丹,花旦、青衣、刀马旦张菊仙,花脸、红脸陈立岐、苏月楼、秦月楼、何月楼、盖云楼;山西中路梆子丁果仙、牛桂英、八百黑、狮子黑、太谷灯;评剧赵凤珍、小兰舫、陈艳梅、芙蓉花、盖丽霞、花凤霞;丝弦高盛班须生穆怀旦、花旦青衣张二德、花脸杨金玉、名丑田二皂;藁城北周卦乱弹等。
市郊的戏剧演出也非常频繁。如农历二月十九送子娘娘诞辰会,会期由十七至二十;农历四月初八苍岩圣母会,会期由初七至初九,四月庙会必须连唱四天大戏。剧目以神戏为主,如《大香山》、《古城会》等。此外,每年六月雨季到来之前,要抬龙偶像游街,或抬整猪羊到滹沱河边祈雨。一旦下雨,就算龙王"显灵"从而秋后再唱一台谢雨戏。剧目为《铡美案》、《翠屏山》、《蝴蝶杯》、《柜中缘》等。庙会戏和谢雨戏以皮黄、河北梆子、丝弦为主。
井陉矿一带有太上老君庙会,是矿工为祈祷人身安全而形成的。由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六,以十五为正庙。每逢会期,需有一台戏连唱四天,以丝弦和山西中路梆子居多。
石家庄周围盛行中路丝弦。民国以后专业的丝弦班社多以成班人的姓名为社名。计有保玉班、二保班、老贵班、明环(又名"泥河")班、三顺班、付家班、长久班、高盛班等。此时,皮黄班、河北梆子班相继有了女演员,而丝弦仍是男旦,很难与之抗衡。井陉白花村高世俊以优厚待遇从石家庄周围各县及保定一带邀请演员,充实高盛班,并将其变为河北梆子、丝弦、老调皆唱的"三腔戏"(见井陉旧城关城隍庙古戏楼后台题壁--"井邑三合班"),从而使该班声望日高。
三十年代末,正定有两个季节性专业秧歌班社。一为翟宗福、张斌远班,主演有马瑞花、赫计春等,多在城市演出;一为李四连班,主演有钱菊花、钱大眼等,多在农村演出。两班密切合作,演员、乐师能彼此调配。戏曲科班有:正定河北梆子元顺和科班(年);栾城河北梆子恒茂合科班(年);石门(石家庄前称)皮黄、梆子福庆和科班(年)。票房及子弟班有:正定城关皮黄逸菊社(后改名正光剧社,年);获鹿五陵河北梆子班(年);获鹿北宅丝弦班(年);获鹿田都秧歌班(年);正定刁桥秧歌班等。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军于当年10月10日侵占石门。以农民为主要观众的丝弦戏因战乱停止演出。
1938年春,丝弦著名须生"正定红"刘魁显、"获鹿红"王振全和琴师奚德义、鼓师卢保群,在石门成立玉顺班(即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前身)。此班成立,不但使丝弦剧种扎根于城市,也是丝弦戏常年班社的开始。在此之前,丝弦班社的演出活动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分三季:农历正月初八至四月十五;五月初至七月三十;八月十五至十一月十五。
石门市除过往戏班外尚有常驻戏班。如:刘魁显领衔的丝弦玉顺班(后改名"隆顺合");陈元瑞(艺名顺天红)领衔的皮黄、河北梆子"两下锅"班;筱金珠、筱玉凤领衔的评戏班;白长久领衔的丝弦、老调、昆曲、皮黄、河北梆子五腔班;马瑞花、钱菊花领衔的正定秧歌班。还有一些优秀演员常来石门搭班演出,如:皮黄戏文武老生郑玉华;河北梆子青衣高凤英、筱翠英、王凤英(人称三架鹰);坤老生杨凤琴、金紫云、穆桂芬,老生二宝红(本名卢柱权);武生九岁红等。另外,活跃在周围的农村子弟班有:栾城梅家村河北梆子班,获鹿黄峪村秧歌班,获鹿永乐村秧歌班,获鹿孟岭皮黄班,获鹿下聂庄丝弦班,获鹿上宅河北梆子班等。
评戏在石家庄早已流传。据石门新报社长张鹤魂于民国31年所作《石门新指南》介绍:评戏"嗣经改良通俗,遂流行于京津,而蔓延于冀南一带,汉泸等处,亦有之矣。其角色来本市最早者,当属赵凤珍,小兰舫,以其唱白易明,所演亦多民间故事,故为妇孺之所欢迎,在其盛时,曾居正式之剧院,皮黄反而退居大棚亦足自豪。若举其著名之角,则先有陈艳梅,后有芙蓉花,在京亦为主角者也,其它如盖丽霞、花凤霞等等,实举不胜举。"可见评戏在石门影响之深。
沦陷时间,日伪横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戏班演出除交纳娱乐税外,还需尽纳其它苛捐。尽管日夜演出两场,每人也不过只挣二斤玉米面钱。在乡下演出,每场收入也只能换几袋萝卜干,艺人难以糊口。著名评剧演员芙蓉花领衔经营二十余年的复盛剧社,于1943年在石门被迫解散。许多艺人在演出之余不得不去当小工,做小生意挣钱养家,一些有吸毒嗜好的艺人,如庆生社昆曲名旦庞世奇、丝弦名丑小富贵、武生冀英子等便在南窑坑冻饿而死。
民国时期先后在石门演出的著名演员有:京剧老生郑玉华,丑角郭志祥、倪福茂,花脸兼红净王振山,武生孟云亭,青衣、花旦、刀马王桂兰(现名宋丽华),河北梆子青衣、花旦贾桂兰(艺名小金钢钻),青衣穆桂芬,青衣、花旦李兰英,须生杨凤琴;丝弦文武老生、花脸刘魁显(艺名正定红),小生、须生何凤祥(艺名赵州红),文武须生王振全(艺名获鹿红),文武小生、老生封广亭(艺名平山红);评剧青衣、花旦小兰舫、芙蓉花、筱金珠,丑角李景裕(艺名李哈哈),须生王月楼等。
日,石门获得解放。1948年更名为石家庄市。解放后,华北戏剧音乐委员会、河北省文联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委员会直接领导了石家庄市的戏剧改革。日,《石家庄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的专论。从此,石家庄市的戏剧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华北平剧院(原延安平剧院)派戏曲干部张梦庚、任桂林、齐修林、孟刚、王炳辉、韩洪涛、刘起才等参加石家庄的戏曲工作。并邀请崔嵬、郭兰英、腾臣、薛恩厚等帮助工作。华北戏剧音乐委员会的马彦祥、刘乃崇、李紫贵等,也常以剧团讲解党的文艺政策,帮助艺人学习政治、文化,并参加编写新戏,使艺人的政治思想和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剧团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7年,石家庄市有专业文艺团体四个。即革新京剧社、义合评剧社、隆顺合丝弦剧社、同顺秧歌剧团。1949年,成立石家庄市委文工团,曾演出话剧《不是蝉》引起很大反响。1952年又增加了评剧工作团、民艺丝弦剧团和前进秧歌剧团。人民政府将旧的戏曲班社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施行民主改革,更改剧团名称,派驻干部,改私人班社为民间职业剧团等。从而提高了剧团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党和政府还及时抓了艺人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1949年,全市有500余名文艺职工分高、中、初三个班级学习了齐修林主编的《艺人文化学习课本》,从而提高了文化水平。
1951年6月,石家庄市文教局贯彻河北省戏曲工作会议精神,着手改戏、改制、改人的"三改"工作。认真注意审查和修改上演剧目,及时废除了行会、师徒(指私人徒弟)、养女等旧戏班留下的封建残余习俗,同时对艺人进行团结互助教育,并逐步建立了导演制度、排练制度、演出制度。
1953年3月,河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为民营公助剧团。1955年元月,河北省文化局派艺术处处长张特带工作组来石家庄市,指导剧团整顿登记工作。同时,石家庄市文化局派孟刚、刘召、杨清黎三人随工作组进驻市丝弦剧团,进行剧团整顿登记工作试点。之后,全市剧团铺开。在各剧团整顿登记过程中,首次建立党组织。通过整顿登记,建立了团委会及民主管理制度。对市丝弦剧团、民艺丝弦剧团、市评剧团、市评剧工作团,颁发了"民间职业剧团演出证"。对尚未具备登记条件的革新京剧团、启新京剧团、群艺豫剧团、同顺秧歌团,分别发给了临时演出证。从而加强了对演出团体的领导和管理。
1956年12月,河北省文化局批准石家庄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工作团为国营剧团。1959年3月,河北省文化局宣布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为地方国营剧团(此时,国营石家庄市评剧工作团已调往青海)。1962年7月,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河北省将包括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在内的7个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石家庄市曾涌现出一批优秀戏曲演员。如丝弦戏文武须生、老生、小生王永春、张永甲,刀马、老旦刘砚芳,青衣石连秀,花旦袁雪萍;评剧花旦、青衣筱桂琴、刘金霞、尚丽华、陈慧珍,青衣、小生红金霞,丑李哈哈,文武须生刘福芳;京剧青衣、花旦杨玉娟,须生杨淑芬,老旦林丽娟,花脸穆祥斌等。
为了更好的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及戏曲音乐等方面的宝贵遗产,1956年12月,石家庄市文化局成立了剧目组(后改为石家庄市戏曲研究室)。该组成立后,积极组织力量,记录整理了丝弦传统剧本178个,其中有14个剧本载入《河北省传统剧目汇编》。
1958年,石家庄市戏曲界和全国一样,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地扩大化,致使一些人被错划为右派。此后,又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放卫星"口号影响下,戏曲界出现了一些标语口号式的作品。1965年底,古装戏完全禁演,形而上学地分析作品,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泛滥成灾。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石家庄日报》于7月17日至8月18日以整版篇幅连续发表批判《海瑞谏君》(本市作者尚羡智、贾华含编剧)的文章,诬以"反对毛主席""为鼓德怀翻案"等罪名。以后,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及一些主要演职员被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等头衔,游街示众,关进"牛棚",并多次被揪斗,横遭折磨毒打,致使有些人不堪虐待含冤自尽。
1967年,根据"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河北省公安厅、教育厅、文化局、民政局、粮食局、人事局、商业局联合签署文件,指令:凡无条件演出"样板戏"的剧团一律解散。此文件下达不久,井陉晋剧团宣布解散,正定河北梆子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获鹿丝弦剧团为避"篡改革命样板戏"之嫌而改唱京剧。
1968年,河北省直属剧团随省迁来石家庄,由于"文革"派性蔓延,组织瘫痪,很少戏剧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中,许多剧本手稿、剧照、戏剧与音乐理论书籍、记录的曲牌等宝贵资料被付之一炬。一些古装戏的服装、道具被拆毁,或改做他用,剧团组织一度瘫痪。因上演剧目贫乏,演出场次甚少,加之受"斗、批、改"的冲击,从而使丝弦、评剧上述两个剧团将建国后17年中积累的近40万元资金全部耗尽。
1973年,市丝弦剧团排演了小型现代戏《打铁》,受到了观众和领导的普遍赞扬。但在1974年1月参加华北调演的汇演的汇演总结会上,当时的文化部长于会咏诬蔑《打铁》"违背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树立了中间人物"等,而使刚刚复苏的石家庄戏曲事业又一次受到严重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曲在"拨乱反正"中迅速恢复与发展。石家庄市文化局落实党的政策,为在"文革"中受迫害和"反右"中错划的右派平反。同时,还纠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编导、音乐、舞美等专业人员,剧团学习和移植剧目有一定困难。因此,各团均以演出传统戏为主。60年代起,各团各类专业人员逐步增多。各地优秀剧目纷纷出台,于是给学习交流创造了条件。市直各专业剧团在上演传统、创作和改编剧目的同时,还学习、移植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并且定腔定谱,从而对丰富演出剧目,繁荣戏剧事业,提高各团艺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市丝弦剧团移植的《智取威虎团》、《八一风暴》、《奇袭白虎团》、《卖妙郎》、《李天保吊孝》、《十五贯》;市评剧团移植的《向阳商店》、《会计姑娘》、《金沙江畔》、《龙江颂》、《海港》、《小刀会》、《杨门女将》、《洪湖赤卫队》、《杨乃武与小白菜》;市青年评剧团学演的《杨三姐告状》、《五女拜寿》;市京剧团学演的《真假美猴王》;市话剧团学演的《救救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在石家庄及河北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戏剧团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不断深入发展。1980年,市文化局决定首先在评剧团试行团长领导下的分队承包:一个团分为两个演出队,演出队实行队委会制,以充分发挥主要演员及全体演职员的积极性。结果它不但使剧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且缓解了剧团人浮于事,演员多而演戏机会少的矛盾。之后,丝弦剧团也实行了此种办法。我市专业剧团实施这种办法,在全国也是较早的。剧团下乡演出增多,改变了常年蹲在市内的现象。市丝弦剧团与市评剧团每年下乡演出五个月至半年300场左右,从而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
1985年,全国戏剧舞台出现不景气状况。市文化局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对下属剧团进行调整,将与省、地区重叠的京剧、杂技、话剧三个团撤销。三个团的人员做了妥善安排,物资进行了妥善处理。对保留的剧团,也一改几十年的管理模式,变管理为服务,简政放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剧团的积极性。在经济分配制度上,改变了多年实行的按人头拨款的"大锅饭",采取了改变经费支付结构(有投入、奖励、补贴等)的措施,促使剧团多排戏,多演戏,演好戏。与此同时,还支持剧团开发"以副补文"项目。此间,评剧团开办了旅馆、餐厅、影院、针织厂、存车场、小件寄存等;青年评剧团接管了原市京剧团1984年开办的"百花日用化工厂"和"百花商店";丝弦剧团开办了饭馆、旅馆、影院、商店;歌舞团开办了饭馆等。这些副业安排了多余人员和增加了收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剧团经费不足的困难。
1988年,文化局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对下属院团试行为期三年的竞争团长承包(后改为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团经过竞争答辩,群众投票,再经文化局批准,产生出承包团长。各剧团由团长承包后,对各部门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狠抓艺术质量,在戏剧不景气的社会条件下,各团的演出场次、收入,均较承包前有所增加。
第二节 剧 种
一、本市地方剧种
(一)丝弦戏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弦腔、小鼓子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雁北及晋中东部。剧种起源于明末。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政府颁发了禁戏诏谕,其中有禁演"弦索"的记载(见苏州《老郎庙碑记》)。弦索遭禁后,艺人为了糊口,便与乡间吹打班结合起来,以"清音桌"的方式清唱故事。
鸦片战争(1840年)后,清政府被内外忧患所困扰,逐渐忽略了禁演地方戏,于是又出现了"清音桌"相继粉墨登场演出的局面。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发展成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流行于正定及其周围的为中路。早在同治初年,中路丝弦便曾与老调同台,使老调的剧目、音乐传到丝弦。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
丝弦音乐有官、越两个宫调。官调1=C;越调1=G。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系统、无过门曲牌、器乐曲、打击乐五部分。
1.弦索腔曲牌
所有弦索腔曲牌,都是元、明时代流行于河北省的小令,是早期丝弦戏声腔的主要部分。多年来,或随剧目的流失,或因被板式唱腔所取代而失传。现存的官调曲牌只有[黄莺儿]、[跌落金钱]、[桂枝香]、[锁南枝]、[驻马听]、[清水令]、[二八调]、[咕咕丁]、[四股绳]、[新水令]等十种;越调曲牌有[黑莺儿]、[歌南子]、[大红锦袍]、[小红锦袍]、[打枣干]、[脱布衫]、[雁儿落]、[浪淘沙]、[大幡招]、[山坡羊]、[青阳]、[罗江怨]、[三倒腔]、[傍妆台]等十四种。
2.板式变化系统
官、越两宫调的板式变化系统是清代乾隆以后受秦腔影响而形成的。由[耍孩儿]一种曲牌构成官调的各种板式;由[罗罗腔]、[三倒腔]两种曲牌构成越调的各种板式。官、越两宫调皆有头板(4/4)、二板(2/4)、甩板(2/4)、三板(1/4)、赶板(1/4)、起板(散唱)、跺子(散唱)、哭板(散唱)、拨子(紧拉宽唱)等九种。
3.无过门曲牌
无过门曲牌俗称大字曲牌,除是元、明小令外,也有来自北杂剧及高腔、昆曲的。其中分弦笛伴奏与唢呐伴奏两类。弦笛伴奏的有[画眉序]、[清江引]、[园林好]等十三曲;唢呐伴奏的有[大朝歌]、[江儿水]、[一国争先]等十五曲。
丝弦戏原有的器乐曲大都是佚词曲牌。大体分弦笛与唢呐曲两类,其中弦笛曲有[万年欢]、[凤仙花]等四十一曲;唢呐曲有[朝天子]、[大开门]、[大开道]、[四来曲破]等三十四曲。
丝弦戏的打击乐除承袭木偶戏与说唱鼓点外,又从高腔、昆曲、梆子、京剧吸收了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其中有:唱腔开头与收头三十三种;动作亮相类二十八种;上下场、幕间类十七种;音响效果类九种。总计九十六种。
丝弦线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它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各行当的表演均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清朝末年,中路丝弦曾出现一批有影响的班社,如高盛班、洛贵班、宝玉班、傅家班、泥河班、三顺班、二宝班、隆顺合等,使丝弦得以流传。特别是石家庄解放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下,丝弦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附一:丝弦戏班社一览表
班 社 名 称 起止时间 负责人 主 演
获鹿北宅丝弦班 1937年-1967年
玉顺班(后改称"隆顺班",市丝弦剧团前身) 1938年-1947年 刘魁显王振全 刘魁显 王振全 封广亭 石纯青 金双全
获鹿县下聂庄丝弦班 1946年-1983年
井陉北白花村高盛班 约1864年-1937年 高世俊 刘魁显
洛贵班 冀老贵
宝玉班 宋宝玉
傅家班 傅喜林
泥河班 刘明环
三顺班 何老鹏
二宝班 夏(瞎)二宝
秧歌又名"大锣腔",清初时已在正定、获鹿、井陉流行。对于"秧歌"一名的解释,其说不一:有说是"弋阳歌的声转";另说是"插秧之歌"。至于"大锣腔"一名,是因为演唱时只用徒歌而不用管弦托腔,过门以敲锣代替。由于各地方言不同而各地秧歌旋律也互相差异。正定、获鹿流行正定秧歌;井陉流行当地秧歌;栾城流行隆尧秧歌。剧目几乎都是家庭生活故事,从而深受广大农村妇女欢迎。
附:秧歌班社一览表
剧种 班社名称 起止时间 负责人 主演
秧歌 正定北庄秧歌班 1918年-1937年 洛 权
正定北孙秧歌班 ?-1947年 于金洲
正定厢同秧歌班 ?-1947年 安胡保 钱老川
正定李连四班 1930年末--? 钱菊花 钱大眼
获鹿田都秧歌班 1937年-1966年
获鹿黄峪村秧歌班 1943年-1981年
获鹿永乐村秧歌班 1945年-1968年
二、外来剧种
自1916年以后,随着开平茶园、同乐戏院、第一舞台的相继建成,昆曲、皮黄、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晋剧)、评剧等剧种的班社接踵而来。如昆曲的白云生、郭蓬来,皮黄的孙盛普,河北梆子的老元元红、老十四红,山西梆子的丁果仙、八百黑、太谷灯,评剧的赵凤珍、小兰舫、陈艳梅、芙蓉花等,都经常来市演出。除此之外,石家庄周围各地,也有许多班社相继诞生。
(一)主要外来剧种--评剧
评剧起源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流布华北、东北等地,是近百年来发展较快、流布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
评剧以冀东莲花落(音)为基础,首先与东北二人转相结合,以后又吸收滦州皮影、河北梆子、京剧等逐渐衍变而成。莲花落俗称落子,二人转也叫蹦蹦,所以,评剧初期称落子或蹦蹦。
评剧原分东、西两路。西路曾称其为北京蹦蹦戏或两下锅班(与河北梆子同演)。流行在北京周围,天津以西。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如:《孙继皋卖水》、《花亭会》、《小王打鸟》等。语言朴素,曲调昂扬,充满河北乡土气息,具有强烈的民间说唱文学色彩。后因门派、行帮束缚,缺乏革新精神,待东路兴起之后,便逐渐走向没落。
东路评剧即现在人们通称的评剧。它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莲花落阶段。
莲花落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即十不闲)。《京都竹枝词》记载:"顽笑人能破酒颜,无须籍贯与京蛮;而今杂耍风斯下,到处具添十不闲。"可见流行之广。莲花落可分为单口、对口、打落子、数来宝、金钱莲花落(间有帮腔)等几种形式。冀东莲花落的节目有《叹五更》、《思夫》、《乌龙院》、《西厢记》等。著名演员有金菊花等。
二、拆出阶段
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一九0八年,评剧鼻祖成兆才等人到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演出,并指地为名,将拆出戏改为平腔,一度唱红。
三、平腔梆子戏阶段。
一九0九年,成兆才等人组成庆春班,再次进入唐山,对莲花落与拆出节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造:编写新剧本;建立乐队;发展行当;大胆吸收河北梆子、皮影、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过门、锣鼓经及身段表演等。于是,一个新兴剧种--平腔梆子戏在唐山形成。著名演员月明珠等于一九一五年再次去天津演出,观众称赞:"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革命导师李大钊看过《花为媒》之后称赞说:"似戏非戏,改良平戏,比戏出奇。"
四、评剧阶段。
平腔梆子戏在唐山唱红,但观众仍习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出关进入东北,当地人又称其为奉天落子(辽宁旧称奉天)。何时定名评剧?一说始于一九二四年,李金顺成名时;一说始于一九三五年,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时报刊广告。
评剧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创作改编了许多新剧目,特别是在编演现代戏方面更优于其他剧种。评剧音乐自然流畅,优美动听,既朴实,又新颖,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功能,属板腔体,基本上具备了为戏曲音乐所具有的从朗诵调到抒情调的各种板式唱腔。评剧的表演善于从生活出发,通过明确的动作和优美、细腻的舞姿表现人物,节奏鲜明,别有风格。评剧的行当,原以三小(小旦、小生、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后在河北梆子、京剧影响下,逐渐健全行当,行当的划分除杂行外,可分生、旦、净、丑四行,但各行当表演艺术并不象其它古老剧种那样形成一整套固定程式。
最早来石家庄演出的著名演员有赵凤珍、小兰舫、陈艳梅、芙蓉花等,在正式戏院演出,颇受欢迎。本市最早的评剧班社为义合评剧社,于1947年成立。社长李哈哈(李景裕),主演有筱金珠、巧玲芝、李哈哈。现有评剧院一团(原市评剧团),主演尚丽华、李红霞;及青年评剧团,主演刘秀荣。
(二)其它外来剧种
附一:其它外来剧种班社一览表
剧种 班社名称 起止时间 负责人 主演
京剧 正定城关正光剧社(原名"同乐轩""逸菊社") 1920年-?
获鹿孟岭皮黄班 1945年-1974年
革新京剧社 1947年-1950年 董彦胜 孟云亭 郑玉华 王桂兰唐佩文 杨淑芳
河北梆子 正定三顺合科班 1909年-1923年
栾城恒茂合科班 1935年-1939年 王老正
获鹿丘陵班 1935年-1959年
栾城梅家村河北梆子班 1942-? 武秋联
获鹿上宅河北梆子班 1946年-1969年
晋剧 井陉县南障城新胜利晋剧团 ?-1952年(1952年归县)
混合班 石门福庆和班(皮黄、梆子) 1935年-1939年 李荣发 陈元瑞
五腔班(丝弦、老调、昆曲、皮黄、河北梆子) 1938年-? 白长久
第三节戏剧表演团体
一、市属戏剧表演团体
(一)石家庄市丝弦剧团(1938~)
该团前身系石家庄私人班社,1938年春成立,名"玉顺班"。1947年11月由政府接管,更名"隆顺合剧社"。1951年改名石家庄市实验丝弦剧团。1953年初,定名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为集体所有制。同年3月,改为民营公助。主要演员有刘魁显、何凤祥、王永春、石连秀等。音乐设计徐佩。1956年,该团改名石家庄市丝弦一团,1959年又改现名。同年,河北省文化局宣布该团为地方国营单位。1961年4月,剧团吸收市少年丝弦剧团全体演职员,扩大了队伍,增强了阵容。1962年7月,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先后五次进京演出,三次进中南海演出《空印盒》、《瘸腿书记上山》等优秀剧目,受到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恩来总理曾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五次观看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出,并亲笔题词加以勉励:
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周恩来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958年1月,该团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自愿军,圆满完成任务。该团演出的《空印盒》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历次进京演出期间,程砚秋、张庚、任桂林、马少波等戏剧专家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评介文章,给演出以高度评价;《人民中国》曾发表文章,向国外介绍了丝弦剧团的情况。
丝弦戏历代著名演员有刘魁显(正定红)、何凤祥(赵州红)、王振全(获鹿红)、封广亭(平山红)、周福才、王永春、张永甲、刘砚芳、袁雪萍、石连秀等。
1988年7月,丝弦剧团实行竞争承包,王经富任承包团长。1990年6月解除承包,文化局任命何铁乱为团长。实行团长目标管理责任制。时有演职员90余人。主要演员有安录昌、边树森、翟英杰、张鹤林、于俊仙等。剧团分两个队演出。上演的剧目有《空印盒》、《赶女婿》、《小二姐做梦》、《白罗衫》、《金铃记》、《杨家将》、《封神演义》、《花烛恨》、《李天保吊孝》、《生死牌》、《卖妙郎》等。剧团现址:石家庄市新华西路7号。
(二)石家庄市评剧院
1987年12月,经河北省文化厅和市人民政府批准,于日成立石家庄市评剧院。市文化局副局长焦文贵兼院长,下设一团和青年评剧团,系全民单位,经济独立核算。两团团长兼任副院长。
一团(1947~)
该团由原石家庄市评剧团、石家庄地区评剧团、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剧团(前身为河北省评剧团)合并而成。
原市评剧团、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剧团的前身系石家庄义合评剧社。1947年11月由政府接管,仍名义合评剧社,社址在新世界剧场,社长李景裕。当时的主要演员有:筱金珠、巧玲芝、李哈哈(即李景裕)等。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1948年后,排演一些现代戏,如《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等。1948年,该社分为一队、二队。一队在原址;二队由李宝生、刘乃东负责,迁至桥东艺术影院(今民生街63号)。1950年,义合评剧社二队调往省会保定,归河北省文化局领导。遂改名实验剧院评剧团,后改为河北省评剧团。1958年,调往张家口,又于1959年9月调往广西,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剧团,一直为国营剧团。义合二队归省和调广西后,足迹遍及冀、桂广大地区,排演了大批优秀剧目,如《志愿军的未婚妻》、《红旗谱》、《红花妹》等。主要演员曹芙蓉、筱喜彩莲、花巧玲、刘乃东、董进才、王月楼等,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1951年,义合评剧社一队改名为石家庄市实验评剧团,为民间职业剧团。1953年4月改名为石家庄市评剧团。为民营公助剧团。1959年3月改为地方国营。后改为集体所有制。
原石家庄地区评剧团前身系衡水军分区政治部领导的京剧团(京、评、梆合演),1952年归石家庄地区,改名石家庄地区评剧团。1960年3月,石家庄地市合并,原市评剧团改为石家庄市评剧一团,原地区评剧团改为石家庄市评剧二团。同年9月,地、市分开,一、二团合并,归市领导,名石家庄市评剧团。团长李景裕。时有演职员90余人。设演员队、乐队、舞美队、编导室、学员队等。剧团党、政、工、团组织健全。主要演员有筱桂琴、尚丽华、刘金霞、红金霞、陈慧珍、李哈哈、刘福芳等。1962年7月,该团改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团部迁至中山路35号,1968年迁至中华大街21号,1969年迁至桥东区正东街61号(今正东路59号)。
1974年10月,根据广西、河北两省(区)的协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剧团调回河北。河北省决定将该团与石家庄市评剧团合并。于1975年元月举行合团仪式,定名石家庄市评剧团。国营单位。时有演职员、学员近200人。团长李呐。该团集原省、地、市三个剧团的力量,实力雄厚,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编、导、音、美等创作人员也有相当的实力,是北方较有影响的评剧表演团体之一。主要演员有尚丽华、李红霞、刘淑琴(1976年调入)、马友田、崔英杰、张兰茂、崔淑荣、夏士俊等,编剧吴增龙、张锡珍,导演李永新、杨树海,音乐设计张春景、叶志刚、卢桂海、王福全、侯文恕等,舞美设计胡威廉、王经富。
1984年,该团赴北京演出,受到欢迎。赵荣琛、魏喜奎、马少波、新凤霞、马泰等名家纷纷发表文章给予赞扬。之后,该团又分别赴沈阳、天津、唐山等地参加纪念、交流和巡回演出,均受到好评。《人民日报》、《辽宁日报》、《今晚报》、《沈阳日报》均发表文章,介绍该团的演出,并对主演尚丽华予以较高评价。
1988年7月,该团实行竞争承包。吴增龙任承包团长。主要演员有尚丽华、李红霞、马友田、崔英杰、张兰茂及优秀青年演员袁淑梅等。编剧吴增龙、张锡珍,导演李永新、杨树海,音乐设计张春景、侯文恕、边春明、朱佩章。舞美设计胡威廉。上演剧目主要有《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乾坤带》、《状元与乞丐》、《红珠女》等。
青年评剧团(1987~)
1985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接管河北省艺术学校评剧科在校师生,定名为河北省艺术学校石家庄分校,经过一年多的教学,1987年7月,市政府批准该分校撤销,成立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系全民单位。团长霍保生。时有演职员80人,平均年龄21岁,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艺术表演团体。主要演员刘秀荣及赵立华、刘凤芝、杨春利、靳玲展、王静、宋海英、徐金先、武银岭等。编导马玉科、韩义敏。舞美设计李志超。
该团曾两次进京,并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还对亚运村的建筑工人进行慰问,均受欢迎和好评,首都报刊载文对演出倍加赞赏。该团主演刘秀荣获得中国戏剧第五届梅花奖,并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青年评剧表演艺术家。1989年12月,该团赴唐山参加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15周年演出活动,为评剧界同行和观众所瞩目。该团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宝玉与黛玉》、《乾坤带》、《马寡妇开店》、《刘伶醉酒》、《五女拜寿》等。
日起,剧团实行承包,团长霍保生。团址:桥东区槐北西路建东里2号。
(三)、石家庄市京剧团(前)(年)
原系活动在石家庄周围的私人京剧班社。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由政府接管,市长毛铎亲自给该团定名为"革新剧社"。团址在南马路经二条。主要演员有郑玉华、唐佩文、宋丽华、王玉海、郭志祥、杨淑芬等。负责人董彦胜、孟云亭。1951年,剧社分为"革新京剧团"和"启新京剧团"。1955年两团合并,改名"新新京剧团"。1956年改名"石家庄市京剧团"。为民间职业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霸王别姬》、《大明府》、《黄逼宫》、《凤还巢》、《孔雀东南飞》、《宋江》等。1960年,该团划归石家庄地区,改名石家庄地区京剧二团。
(四)同顺秧歌剧团(年)
该团前身系活动在石家庄、正定等地的私人班社,俗称"大锣腔"。石家庄解放后,由政府接管,定名同顺秧歌剧团。演职员近20人,主要演员有钱菊花、马瑞花、王秀亭、吴连震等。代表剧目有《彩楼配》、《粮砂记》、《郭小凤》等。1960年该团撤销。
(五)石家庄市文工团(前)(1948春~1948年年底)
石家庄市文工团原系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文艺工作队。石门解放后,划归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领导。团长田野。骨干团员有:耿栋、邹群、刘欣等。1948年底,中央成立公安纵队,该团改编为"公安纵队文艺工作团",随即调往天津。
(六)工人剧社(1948年12月~1949年3月)
1946年冬,新大公司等工厂从张家口转移到阜平一带革命根据地。新大公司(系印刷晋察冀边币的工厂代号)有个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马化民,队员都是工人。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小秧歌剧。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以新大公司文艺宣传队为基础,筹备工人剧社。当时有马化民、李玉桂、李炳生、杨金声、马士英、黄家祥等十余人。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于1948年3月,工人剧社进驻石家庄,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从华北联大抽调了杨瑞、刘谷、王迅涛、陈培等;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等单位抽调了何苦、葛覃、余晓、路深、朱梦琴、、许锡林、苏哲、王亚梅等,剧社逐渐扩大到三十余人。经常到街头、工厂演出,节目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小姑贤》及小演唱等。还与铁路检车段、电灯公司、电话局等单位的业余文艺工作者联合演出了《王秀鸾》等大型秧歌剧。此外,还编写一些小型文艺节目到各地演出。
1948年10月,国民党部队偷袭石家庄,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剧社疏散到阳泉。在阳泉煤矿中共常委宣传部领导下给工人演出。并下井劳动,熟悉工人生活,创作出一些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快板、小演唱,为工人们演出,深受欢迎。
不久,自阳泉回石家庄后,又进行了一些筹备工作,于日举行工人剧社成立大会。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荒煤到会讲话,并代表宣传部宣布:苏哲、杨瑞、刘谷、王迅涛、路深等五人为社务委员。成立大会之后,大部分人到工厂帮助开展文艺活动,并创作反映工人生活的文艺作品(以剧本、演唱为主)。当时,到大兴纱厂去的帮助工人编排了《争红旗》、《夫妻劳军》等五个小戏;到炼焦厂去的人帮助组织了秧歌队、合唱团、京剧组,并编排了大秧歌《庆祝胜利年》、活报剧《四大家族的没落》和快板剧《我也要向你们挑战》等;到电话局去的人帮助组织了秧歌队。上述节目,于元旦、春节期间曾多次在工厂和街头演出。
剧社几易地址,曾先后在姚家街、铁路俱乐部等地办公。由于形势的迅猛发展,剧社不少人被调往天津、北京。市委留下的人也因工作需要调到市属各单位。1949年3月,工人剧社宣告结束。
(七)石家庄市委文工团(1949年~1953年)
日,以原活动在解放区的"工人剧社"为基础,又招收一批青年演员成立石家庄市委文工团。当时有演职员38人左右,实行供给制。地址在桥西华安街6号。团长洪涛。
建团不久,首先排演了反映工农联盟的街头剧《两亲家》、《老乡进城》。全团上下(包括炊事员)均参加演出。此后,配合抗美援朝排演了《让战魔发抖吧》。1950年初,该团排演了石家庄铁路工人作者魏连珍创作的反映工人生活的大型话剧《不是蝉》,(导演郑哀伶、主演贺守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50年春,铁道部长滕代远特邀剧团到北京演出。期间,曾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5月1日开始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公演《不是蝉》,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又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续演6场才告结束。周杨、谬承志、周巍峙、田汉、洪深、欧阳予倩、曹禺、老舍、丁玲、赵树理、吴雪、焦菊隐、金山、张瑞芳等文化艺术界领导和著名人士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文艺报》为演出成功发表了专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五一"期间向全国播放了全剧录音。《人民画报》创刊号选登了剧照。中央文化部赠予该团锦旗一面,上绣"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北京演出结束后,铁道部将该团改编为"铁路文工团"(仍属石家庄市领导),由闻立鹤(著名诗人闻一多之子)领导,还配备一个小型军乐队,自北京出发,先后到保定、济南、青岛、四方车辆工厂、张店、徐州、蚌埠、淮南煤矿等地,对沿线铁路职工进行慰问演出。之后到达上海,在兰心大戏院公演,引起轰动。排队购票者长达半里。上海市长陈毅观看了演出。该团还应邀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上海市文艺界知名人士熊佛西、陈白尘、于伶、白杨、上官云珠、吴茵、秦怡、黄宗英等观看了演出,并与剧团进行了座谈。华东书店出版了《不是蝉》剧本。剧团在上海演出两个月后,返回石家庄。
该团除演出话剧外,还排演了街头剧、歌剧、相声、快板、秧歌等节目。1952年该团划归工会,改名石家庄市总工会文工团。1953年并入中央建工部文工团。
(八)前进秧歌剧团()
该团原系私人班社,1949年底来石家庄演出,留在市内,1950年归市领导,定名前进秧歌剧团。1955年登记为民间职业剧团。人员由当初20多人发展到50人左右。主要演员有吴淑英、李梅英、李庆海等。代表剧目有《两兄弟》、《夜宿花亭》、《闹客厅》等。1959年更名石家庄市秧歌二团。1960年撤销。
(九)群艺豫剧团()
该团原系河北省流散艺人,于1952年9月在邢台地区鸡泽县成立戏班,后到石家庄市演出,受到欢迎。1953年2月正式归市,定名石家庄市群艺豫剧社(私营),次年改为群艺豫剧团。团长李振西。主演:李玉琴、张兰琴、王玉珍、李振西、李发亮等。剧目有《游西湖》、《红娘》、《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抬花轿》、《三滴血》等。剧团初建时演职员30人,后发展到60人,最多时达120人。1956年4月登记为民间职业剧团。同年归属栾城县。1959年栾城、无极、藁城三县合并,统称藁城,该团又划属藁城。1960年又划归石家庄市桥东区,称石家庄市桥东区豫剧团。同年10月,市文艺界进行整顿,该团撤销。
(十)石家庄市民艺丝弦剧团()
该团由市实验丝弦剧团演员张永甲、冀成祥等于1952年9月组建。初名民主剧团,1953年4月改为民艺丝弦剧团。系民间职业剧团。团长聂占元。主要演员有张永甲、聂占元、石连秀等。主要演出剧目有《杨八姐游春》、《天子禄》、《铡徐猛》等。1956年改名石家庄市丝弦二团。团长王日明。1959年3月,划归获鹿,先名获鹿区丝弦剧团;后因获鹿改县而更名获鹿县丝弦剧团。
(十一)石家庄市评剧工作团()
1953年1月,天津市群艺评剧团来石演出,后归属石家庄市总工会,定名为石家庄市总工会文工团评剧队。同年4月划归市文教局,改为石家庄市评剧工作团,系民间职业剧团。团址在工人剧场(今工人影院)。演职员60余人。主要演员有:郭砚芳、筱红楼(张雯兰)、张俊起、刘锡山等。代表剧目有《劝爱宝》、《草原之歌》、《红楼梦》、《秋海棠》等。该团主演郭砚芳,唱做俱佳,在石家庄一带颇有影响。1958年11月,该团调往青海,改名西宁市评剧团。
(十二)新华话剧团()
新华话剧团前身系上海新华滑稽话剧团。1955年该团到北方巡回演出,剧目以话剧为主,对外宣传称上海新华话剧团。该团系上海、杭州一带的私人班社,演出来到石家庄,正值河北省进行剧团登记,依照就地登记的原则,经市有关部门与剧团协商,剧团接受登记,并愿留在石家庄工作。市政府从文化局、公安局、市总工会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以刘金祥为组长,魏玉才、王学玲、王伦山、刘永山等参加的工作组,赴河南洛阳(新华话剧团巡演到达该市),对剧团及演职员进行登记。事后,又赴上海等地对登记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遂建立了剧团档案,正式成立石家庄市话剧团。办公地点在南大街。时有演职员40余人。团长刘金祥。主要演员有傅瑞英(艺名倪洁)、夏英(艺名紫娟)。主要剧目有《在康布尔草原上》、《家》、《同甘共苦》、《雷雨》、《丽人行》、《西望长安》、《啼笑因缘》等。
该团成立后,曾做了长达一年有余的巡回演出。由石家庄出发,先后到达正定、望都、通州、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太原、德州、济南、徐州、南京、镇江、扬州、常州、苏州、上海、杭州、广州,又赴海南海口、三亚等地做环岛演出,后到湛江、桂林,由桂林返石。所到之处均受到欢迎。
1959年,为支援边疆建设,该团调往青海,改名为青海省话剧歌舞团。
(十三)石家庄市少年丝弦剧团()
1959年12月,以石家庄市丝弦戏校学生为主,又从市丝弦剧团、市京剧团、市秧歌剧团、赞皇县丝弦剧团、正定县老调剧团、井陉县晋剧团、桥东区豫剧团等单位抽调部分演职员成立石家庄市少年丝弦剧团。演职员近百人。团长王永春。团址在桥西中山路体育场西侧。为民营公助剧团。该团阵容整齐,朝气蓬勃,文戏武戏并重。建团后多次执行招待演出任务,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主要剧目有《小二姐做梦》、《蜈蚣岭》、《赶女婿》、《白蛇传》、《三岔口》等。1961年4月,并入市丝弦剧团。
(十四)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
1960年3月,石家庄地市合并,原专区河北梆子剧团改名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江光。主演金丽娟。
1962年,该团赴福建前线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做巡回演出,先后到达福州、厦门、泉州、石狮、番江等地,共演出158场,受到前线军民的热烈欢迎。同年7月,该团划归衡水地区。
(十五)石家庄市文工团(年)
日,市文化局以原市戏校文工班为基础,并从市内各剧团、市杂技团及藁城、衡水艺校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了石家庄市文工团。团址先在商业俱乐部,1961年迁至市政协礼堂,1962年迁至建设北大街5号。市文工团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编剧周继高。作曲杨长友、梁志安。导演沈尧、鲁秋。指挥王鸿烈、杨长友、李士璋、赵寿铭。编舞宋庆垣、独唱演员王秀华、辛宝惠、李英。独奏演员刘自力、李红梅、任存柱、李玉虎、刘振周、谢荣堂。曲艺主演樊春秀。杂技主演杨志伟。
建团初期,以歌舞、曲艺、杂技为主。1961年7月,改以歌舞、话剧、歌剧为主,并以大型歌剧《红珊瑚》一炮打响,连演一百多场,使刚刚诞生的文工团站住了脚。该团艰苦创业,曾以废旧布条缝制布景,用酱油瓶子代替滚筒幻灯。一年中演出480场。1964年在天津演出《南海长城》,轰动了天津市。当时在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全体成员,观看了演出。《河北日报》、《天津日报》以三个整版篇幅,介绍文工团及上演剧目,以大字标题,誉为《革命的战斗性的文工团》、《艰苦奋斗的酱油瓶子精神》。文工团建团二十余年,主要节目有歌剧《三世仇》、《江姐》、《红珊瑚》、《小二黑结婚》、《货郎与小姐》、《归去来传奇》;话剧《焦裕录》、《新城报晓》、《带手铐的人》、《攻克石门》;舞蹈《雪山歌声》、《冰山雪莲》、《送粮路上》、《草原女民兵》;民族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钢琴伴唱《红灯记》。此外,舞美工作者白光辉、张士国创制的三种灯具,于1982年参加了全国首届舞台美术展览。
1982年5月,市文工团撤销,分为石家庄儿童歌舞剧团和石家庄市话剧团。
(十六)农村文化工作队(年)
1965年6月,经市委同意,市文化局从市属专业剧团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石家庄市农村文化工作队,共20人,其宗旨是: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刘凤堂、焦文贵、张雯兰、陈惠珍、杨长友、张子澍等先后担任该队领导。地址在建设大街石家庄剧场前厅二楼。演员有陈惠珍、王雁、张艳芳、任文莲、刘立恒等。主要节目有歌舞《丰收乐》,小戏《游乡》、《借牛》等。1969年,根据中央《文艺八条》精神,市文化局决定将该队并入石家庄市文工团。
(十七)石家庄市京剧团(后)(年)
1971年10月,经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石家庄市评剧团京剧组。1975年,以该组师生为主,成立了石家庄市京剧团。团址在新世界剧场。1976年迁至工人剧场。1978年7月迁至槐北西路建东里2号。团长王日明。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时有演职员90余人,皆为青年。其中李敏杰、柴林萍、刘凤芝、奚中路、薛文增、赵立华、王兰奎较为突出。主要剧目有《真假美猴王》、《蝶恋花》、《猪八戒招亲》、《关羽斩子》、《芦花淀》等。其中《真假美猴王》连演200余场。1985年8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经市政府批准,剧团撤销。
(十八)石家庄市话剧团(年)
1982年5月,经上级批准,市文工团撤销。同时,在该团话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市话剧团。翟福林任书记兼团长。定编83人,实有68人。团址在建设北大街5号。日迁到解放路市电影公司旧址(今粮油贸易大厦处),同年8月25日迁至桥西北荣街17号。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编剧周继高、张忠舞。导演沈尧、鲁秋。舞美设计曹玉明。主要剧目有《她的代号白牡丹》、《冰湖春歌》、《重庆谈判》、《野妞》、《香风》、《阴错阳差》、《阿混新传》、《美丽的恩姐娜》、《海迪》等。其中《她的代号白牡丹》、《阴错阳差》曾获市文化局"百场演出纪念奖";《重庆谈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活动中受到好评。该团曾到天津、沈阳等地巡回演出。1985年2月,与市电视台联合录制了电视剧《列车上的姑娘》。剧团成立三年多,有百余人次参加了电视剧《新星》、《唐赛儿》和电影《白龙剑》、《T省的84、85年》等30余部影视的拍摄。
日,市文化局任命胡志中为团长。1985年1月,任命张忠舞为团长。1985年8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市话剧团。
附:丝弦剧团、评剧院一团和青年评剧团历任团长一览表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沿革及历任团长一览表
名 称 姓名 任 期 备 注
隆顺合剧社 刘魁显 1947年11月至1950年 社 长
石家庄市实验丝弦剧团 刘魁显 1951年至1953年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 王亚彭 1954年
杨清黎 1955年
石家庄市丝弦一团 杨清黎 1956年至1958年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 杨清黎 1959年3月至1959年11月
1959年12月至1960年 团长空缺
王永春 1961年至1965年
1966年至1967年11月 团长空缺
江力 1967年11月至1971年10月 剧团成立革命委员会,江力任主任。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 刘砚芳 1971年至1984年5月 1972年前为革命委员会主任,后称团长。
张增田 1984年6月至1988年6月
王经富 1988年7月至1990年6月
何铁乱 1990年6月--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沿革及历任团长一览表
名 称 姓名 任 期 备 注
石家庄义合评剧社 李景裕 1947年至1950年 社长
石家庄市实验评剧团 李景裕 1951年至1953年
石家庄市评剧团 李景裕 1954年至1960年3月
石家庄市评剧一团 李景裕 1960年4月至1960年9月
石家庄市评剧团 李景裕 1960年10月至1968年
1968年至1970年 剧团成立革命委员会,设副主任两名,主任空缺。
赵春生 1971年至1974年 1972年前为革命委员会主任,后改称团长。
李呐 1975年至1979年
王鸿烈 1980年至1984年5月
李凤岐 1984年6月至1984年12月
胡志忠 1985年至1986年11月
何铁乱 1986年12月至1987年11月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何铁乱 1987年12月至1988年6月
吴增龙 1988年7月至1990年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沿革及历任团长一览表
名 称 姓名 任 期 备 注
河北省艺术学校石家庄分校 霍保生 1985年10月至1987年6月 主任
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 霍保生 1987年7月至1988年11月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 霍保生 1987年12月--
二、县属戏剧表演团体
(一)井陉县晋剧团
井陉县晋剧团前身系该县南障城晋剧老艺人组成的私人班社--新胜利晋剧团。1952年县政府接收后,取名星火晋剧团,并派吕吉楼任团长。剧团实行民营公助。1955年登记为县办剧团,定名井陉县星火晋剧团。当时主要演员有荆玉玺、梁淑荣、张金金、于爱荣、杜瑞英。导演荆瑞先。1955年招收第一批学员。1957年招收第二批学员,并分一、二团演出。文化大革命后,两团合并。定名井陉县晋剧团。现有演员50余人,主要演员有栾德保、栾麦收、栾素平、张秀书、仇丽荣等。主要剧目有《打金枝》、《茶瓶计》、《游西湖》、《沉香扇》、《回荆州》、《审浩命》、《刺巴杰》、《访白袍》、《血染金殿》、《火烧庆功楼》1、2、3本等。该团经常活动在井陉、平山、获鹿一带。还多次赴晋剧之乡山西省的太原、阳泉、平定等地演出,深受观众欢迎。建团以来,剧团在省、地、市的各种汇演、调演中,计有12次获奖,100余人获多项奖励。现任团长梁二春。
(二)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
始建于1954年,当时,由石家庄市文艺工会帮助组成临时戏班,租赁戏箱,到正定城内解放戏院演出,于日被正定县接收,定名为正定县前进河北梆子剧团。时有演职员40余名,主要演员有王振山、苏金蝉、吕月樵、焦少林等。编导李志超。1960年更名为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系集体所有制单位。现有演职员50余人。主演韩振芳、崔爱珍等。代表剧目有《周仁献嫂》、《天门阵》、《杨门女将》、《追鱼》、《状元打更》、《窦娥冤》、《樊江关》、《扈家庄》等。
(三)获鹿县丝弦剧团
1959年3月,经获鹿县与石家庄市协商,将石家庄市丝弦二团划归获鹿县,更名获鹿县丝弦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剧团解散。1968年重建,改名为获鹿县文工团。翌年改名获鹿县京剧团,以演"样板戏"为主。1976年恢复现名。系集体所有制单位。现有演职员40人,主要演员有武卫平、董秀君、张亚坤、武朝平等。主要剧目有《空印盒》、《白罗衫》等。现任团长武卫平,团址在获鹿县南新城。
(四)栾城县京剧团(年)
1972年,栾城县委决定将1968年成立的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建为京剧团,定名栾城县京剧团。事业单位。1975年后,全团有演职员70人,主要演员有张金红、李寅生、杨会霞、万慧敏、刘素霞、赵俊芳、王坚、张金环等。李书凤、张群英、王士均、侯增续、任凤文先后担任团长。该团曾排演了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芦花淀》、《智取威虎山》和传统戏《逼上梁山》、《凤还巢》、《铡美案》。并演出了自创剧目《春水激荡》、《麦苗喷香》、《藏牛犊》等。1982年剧团撤销。
三、河北省及石家庄地区设在本市的戏剧表演团体
(一)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959年元旦成立于天津。它是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河北省戏曲学校河北梆子第一、二届毕业生以及天津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少年队为基础,并在全省选调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和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辖一团、二团。著名艺术大师荀慧生、李桂春先生曾任正副院长。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赵鸣岐曾任该院跃进剧团团长。文化大革命中,剧院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8月,在石家庄恢复剧院建制,辖两个演出团。1984年9月,以省艺校河北梆子科应届毕业生为基础,组成青年实验团。王正西、于建中、郑金城、王德彰先后任剧院院长,优秀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为名誉院长,著名导演李冰为剧院顾问。多年来,剧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编剧、导演、音乐、舞美人才和尖子演员。艺术骨干有王昌言、刘谷、肖方、李冰、方峥、周仲春、贾桂兰、刘香玉、赵鸣岐、郭景春和钟鸣岐等。主要演员有李淑惠、张淑敏、裴艳玲、张慧云、齐花坦、路翠阁等。代表剧目有《宝莲灯》、《哪吒》、《挡马》、《夜奔》、《钟馗》、《杜十娘》、《陈三两》、《教子》、《洪湖赤卫队》等。
剧院曾多次参加省内及全国性重要演出和汇演、调演。曾三次应邀赴香港演出,赢得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该院主演裴艳玲、张慧云荣获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1985年1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裴艳玲、张慧云"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剧院现址:建设南大街21号。
(二)河北省京剧团
河北省京剧团的前身是河北省实验剧院。该剧院系1950年由培新剧社改名而来,下设京剧、河北梆子、评剧3个演出团。1953年院部撤销。原剧院京剧团改名为河北省京剧团。1958年,剧团下放承德,改名为承德京剧团。1960年又与保定市京剧团合并,成立了河北省京昆剧团,后改现名。30多年来,王绍九、刘春惠、陈粉国、邱林、王正西、张特、谢明、胡福祥和张月曾先后担任剧团团长。主要演员有宋德珠、杨荣环、贯盛习、罗惠兰、郭景春、梁庆云、祝元昆、肖月珠等。
该团1954年参加了全国首次戏曲会演,荣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和导演奖、音乐奖等。1964年,根据话剧改编的京剧《战洪图》,参加了华北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1983年,剧团编演的京剧《唐太宗》,在河北省戏剧调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编演的《东陵盗宝案》,在省直艺术团体汇报演出中获优秀演员奖、剧本创作奖。1985年编演的《百花回师》,获河北省首届戏剧节演出奖。1987年,在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赵飞获优秀表演奖。1990年,该团《八仙过海》赴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活动,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团址:裕华中路6号
(三)河北省话剧院
河北省话剧院的前身是河北省话剧团,建于1953年。是在原冀中群众剧社和冀南文工团合并为河北省文工团的基础上,吸收各地市文工团优秀话剧专业人员改编而成的。1960年扩建为河北省话剧院。郭维、洪涛、何子、谢明、鲁速、蔡松龄、孙士廷、白凤印、霍建志、宋英杰、王正西(兼)等先后担任团(院)领导。现任院长张德元。30多年来,剧院先后演出自创和外来首演多幕话剧70多个,独幕话剧40多个,其中现代题材的有《处处是春天》、《红旗谱》、《战洪图》、《艳阳天》、《张灯结彩》、《八九雁来》、《郭隆真》等;古装话剧《钗头凤》、《桃花扇》等。还演过"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雷雨》以及外国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尤利乌斯?伏契克》等。剧院尤以演农村题材戏见长。
1956年,该院《处处是春天》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二等奖,舞台制作管理二等奖,杨燕春获演员二等奖,白凤印、鲁速获演员三等奖。1959年,话剧《红旗谱》被列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的优秀剧目。翌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小型话剧汇演。1965年话剧《战洪图》参加华北话剧、歌剧观摩演出,被列为优秀剧目。1981年,话剧《张灯结彩》获文化部颁发的"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1983年,《老八路与小歌儿们》和《巧哥儿》荣获1983年全省戏剧调演优秀剧本奖。该院作者、演员还曾在省内汇演、戏剧节中多次获奖。不少演员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并获奖。
院址:富强大街21号
(四)石家庄地区河北梆子剧团
1963年8月,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石家庄地区戏曲学校河北梆子科毕业生为基础,组建石家庄地区青年河北梆子剧团,团址在石家庄市长安区槐北中路9号。同年9月即赴山西太原、阳泉等地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1966年该团在天津为周恩来总理清唱了河北梆子选段,主要演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文革"期间,剧团一度处于混乱状态。1975年,剧团更名为石家庄地区河北梆子剧团。1977年,该团将舞剧《小刀会》改编成河北梆子,演出后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主要唱段在中央电台播放后,深受观众喜爱。1984年,该团主演雷保春、刘晓俊荣获河北省首届"鸣凤奖",刘丽莎获全省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1988年,该团新编历史剧《范进中举》赴京演出,轰动一时,主演雷保春被誉为河北梆子界的麒麟童。是年,他荣获中国戏剧第六届"梅花奖"。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北梆子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该团现有演职员117名。1988年评出高级职称者1名;副高级职称者8人;中级职称者43人;初级职称者22人。该团常年坚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足迹遍及京、津、晋、冀、鲁、豫等城镇和乡村。
(五)石家庄地区京剧团
该团始建于1946年辛集镇,取名辛集市革艺剧团。1947年改称革艺评剧院。1949年迁至石家庄,归石家庄专区领导,更名大众京剧团。1953年更名石家庄专区大众京剧团。日更名为石家庄专区京剧团。1956年改为地方国营。1957年,全国四大须生、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正式加入该团,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了明显艺术特色。1959年至1960年,藁城县京剧团、石家庄市京剧团先后并入,进一步壮大了阵容。该团经常活跃在京、津、晋、冀、鲁、豫和东北地区,深受观众喜爱。1985年12月,该团与省、地、市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奚啸伯先生诞辰75周年"演出活动。1987年,北京大学振兴京昆协会等6单位邀请该团赴京举办"奚派专场"演出,受到宋任穷、李锡铭、高占祥等领导的接见和赞扬。该团曾有3名演员在全国京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荧屏奖,4名获河北省青年演员奖。
该团现有演职员140余名。有高级职称者1人,副高级职称者22人,中级职称者55人,初级职称者29人。
团址:中华大街100号。
石家庄历史上曾先后有十余个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涉及近10个剧种。它们都曾上演过一批本剧种的传统剧目,并积极改编、创作上演了一批新剧目。
一、解放前经常演出剧目
(一)丝弦戏
三才阵、张良辞朝、灞桥、走马荐诸葛、秦琼表功、金甲山、火焰山、太平桥、黑驴告状、大三贤、小三贤、罗裙记、金木鱼、阴阳花、劈山救母、红书剑、铁冠图、偷蔓菁、大香山、罗府吊孝、阴功报、赵五娘寻夫、貂婵叹月、夜断三国、皇坟墓、刘全进瓜、无底洞、夜奔、杀熊虎、苏秦封相、琵琶记、下寒江、满春院、白云洞、搬窑、鸿雁捎书、打枣、变狗、挂龙灯、董家岭、骂殿、参御状、过山、西歧州、大东京、打落子、铡赵王、鸡头山、崔文瑞打柴、张四姐下凡、凤凰山、陈义打虎、采石矶、小三元、改金牌、安阳桥、剿杜府、白玉环、白玉镯、白门楼、于家山、奇中义、三孝牌、小河南、斩吴延秀、金簪记、盗灵芝、背芦席、杨二舍化缘、锦缎记、三劝、桃山洞、描金柜、拉相公、卖绒线、酒六闹酒馆、兴龙寺、八马岭、反洪洞、王之栋放粮、李渊劝军、拾王府、马鞍、议事楼、天子录、燕王扫北、跑沙滩、白塔寺、骂阎王、访山东、访西山、中岐山、王莽篡位、天显铜桥、麒麟山、樊城关、宇禅寺、飞虎关、对松关、棘阳尖、金鸡关、红石关、困雪山、化仙庄、封神榜、对金抓、骂门、骂城、金镯玉环记、九龙阵、刀劈三尖、九林山、鸡爪山、阴风剑、棋梅传、双白笔、日月图、汴梁图、江东桥、南阳桥、凤仙桥、彩仙桥、铡陈霸、铡徐猛、铡判官、铡杨虎、铡庞文、仙云盏、杨金花夺印、反徐州、反大同、大报仇、上天台、辽东会、金沙滩、铡郭槐、宁武关、二进宫、聚魁山、樊梨花征西、拔桩橛、崇祯吊死煤山、避尘帕、卧虎山、打桑园、探地穴、打鸟、收岑彭、烧窑、夺徐州、承福寺、白劈关、苏来做活、广武山、罗通扫北、井台会。
(二)评剧
桃花庵、莲花庵、珍珠衫、三节烈、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张彦赶船、李桂香打柴、李香莲卖画、刘翠屏哭井、五女哭坟、回杯记、万花船、乾坤福寿镜、花为媒、打狗劝夫、铡阁老、井台会、茶瓶计、小姑贤、锯碗丁、鸿鸾禧、唐伯虎点秋香、杜十娘、安安送米。
(三)京剧
李逵下山、三打祝家庄、杜十娘。
二、解放后经常演出剧目
(一)丝弦戏
渭水河、卖凤簪、金铃记、空印盒、三进士、白罗衫、白玉杯、小二姐做梦、赶脚、海瑞谏君、白蛇传、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杨家将、炼印、济公传、李舜臣、宗泽与岳飞、花烛恨、文天祥、八郎刺银宗、黄飞虎反五关、调寇、十五贯、李天保吊孝、卖妙郎、蜈蚣岭、三岔口、九件衣、血泪仇、扯伞、红云山、山乡风云、打铁、向高峰前进、苦水甘泉、喜笑颜开、解包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瘸腿书记上山。
(二)评剧
秦香莲、杨门女将、杨八姐游春、玲儿血泪、半把剪刀、乾坤带、金玉奴、状元与乞丐、螺女传、宏碧缘、红珠女、孔雀东南飞、御河桥、人面桃花、吕布与貂蝉、唐伯虎点秋香、红楼梦、小刀会、喜脉案、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五彩水晶山、五女拜寿、宝玉与黛玉、刘伶醉酒、顶锅、小借年、打店、三岔口、婉香与紫燕、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打赞、春香传、天河配、赚文娟、劝爱宝、棠棣之花、杨娥传、打春桃、夫妻识字、兄妹开荒、擦亮眼睛、罗汉钱、右派百丑图、金达莱、主课、刘巧儿、小女婿、夺印、金沙江畔、会计姑娘、女飞行员、海防线上、向阳商店、海岛女民兵、山鹰、龙江颂、红嫂、海港、祥林嫂、洪湖赤卫队、爱情与审判、合家欢、磐石湾、张海迪、甜蜜的事业、太平间里的笑声、闺女大了、刘胡兰、白毛女、唐小烟、血泪荡、战斗的青春、降龙伏虎、三里湾、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秋海棠、红色种子、人民公社畅想曲、血战火海、丹凤搜箱、血泪奇冤、谁是新娘、思归、新来的工宣队员、渡口、划线、审椅子、原野、送货路上、草原之歌、海棠红。
(三)京剧
打渔杀家、水帘洞、孔雀东南飞、玉堂春、遇皇后、挑滑车、通天荡、猪八戒招亲、麟骨床、姊妹易嫁、真假美猴王、三岔口、挡马、沉海、红鬃烈马、五百年后孙悟空、猴王出世、赤桑镇、三打祝家庄、渡口、审椅子、红云岗、掩护、芦花淀、蝶恋花。
(四)话剧
不是蝉、群猴、醉了、杜鹃山、密电码、雷锋、青年一代、崇高的职责、千万不要忘记、箭杆河边、丰收之后、南海长城、南方来信、山花烂漫、母女会、刺刀见红、关不住的小老虎、海鸥、野狼咀下、斗争在继续、焦裕禄、农奴戟、安源风雷、码头风云、不平静的海滨、风华正茂、枫树湾、主课、山村新人、东风浩荡、霓虹灯下的哨兵、万水千山、初升的太阳、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白卷先生、攻克石门、于无声处、西安事变、雷雨、新城报晓、泪血樱花、救救她、一双绣花鞋、带手铐的人、神秘的古城、香港大亨、孝顺儿子、她含笑死去、三换新郎、白牡丹、野妞、护照的秘密、重庆谈判、海迪、阴错阳差、阿混新传、美丽的恩姐娜、香风、在康布尔草原上、啼笑姻缘。
(五)秧歌剧
彩楼配、夜宿花亭、闹客厅、粮砂记、两兄弟、郭小风。
(六)歌剧
三月三、红珊瑚、小二黑结婚、三世仇、红松店、江姐、红嫂、扒瓜园、路遇、兄妹开荒、长岗红旗、货郎与小姐、琵琶行、归去来传奇、代价、刘四姐、狼姥姥、王杰之歌、红色娘子军、木匠迎亲、夫妻识字。
(七)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
三、代表性剧目
市文化局及各剧团十分重视剧本创作。丝弦剧团、评剧团自五十年代起就设立了创作组,配备了专职创作人员。文化局戏剧研究室亦积极创作、改编新剧目。四十年来,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其中不乏艺术性、思想性较高的上乘之作。有些剧目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并获得多项奖励;有些剧目被其它省市剧团改编、移植;有些剧目被搬上银幕或屏幕受到观众好评。
(一)丝弦戏
空印盒、白罗衫、赶女婿、小二姐做梦、金铃记、黄飞虎反五关、花烛恨、打铁、瘸腿书记上山。
(二)评剧
杨三姐告状、乾坤带、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红楼梦、宝玉与黛玉、案中案、劝爱宝、血泪荡、玲儿血泪、红色娘子军。
(三)京剧
真假美猴王、玉堂春、挑滑车。
(四)话剧
不是蝉、青年一代、带手铐的人、攻克石门。
(五)歌剧
第五节演出活动
四十多年来,市属各剧团充分发挥本剧种的特长,演出了一大批不同题材的剧目。除在石家庄公演及参加汇演、调演、执行任务演出外,还经常到其它城市和广大农村以及厂矿、部队、学校演出。多次参加省、地、市组织的慰问团到部队、工地演出并积极配合形势,走上街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剧团基本上天天公演,有时一天演两场,年演出300-600场,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剧团演出场次骤然下降,传统剧目禁演,"样板戏"独占舞台。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恢复上演传统戏,剧团演出活动增多,在农村、城市演出场次基本相等,戏曲剧团于春、秋两季下乡,其它时间在城市或县城演出。1985年后,因受影、视和歌舞与其它文艺形式的冲击和其它原因,剧团在城市演出场次逐年减少。各剧团多在春季(2-4月)、秋季(10-12月),积极组织到农村演出。
市属各剧团作风朴实,更有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赴外地演出都是自带行李,自己装卸道具。每逢年节,往往一天两场,有时三场,甚至连演四场。在农村,演职员住民房,吃"大伙",情绪旺盛,演出认真。四十余年来,市属剧团的足迹遍及河北省广大城乡和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福建、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岛、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受到观众的好评。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石家庄市的影响。
市属剧团参加历次会演及获奖情况:
(一)参加省级以上汇演、调演、比赛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间 地点 名 称 参赛单位 参赛剧、节目 获奖情况
1982.8 长春 全国儿童剧(北方片)汇演 市儿童歌舞剧团 芳芳和贝贝 创作奖、演出奖
1986.10 北京 全国评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 刘淑琴、刘秀荣 评剧唱腔选段 优秀演员奖
1985.5 沈阳 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 市评剧院一团 折子戏选场 剧目奖、优秀表演奖
1954.8 保定 河北省第一届戏剧汇演
市丝弦剧团小二姐做梦、金铃记表演二等奖、三等奖、剧本创作三等奖、集体伴奏奖、纪念奖、锦旗一面。
1959.7 保定 河北省现代戏汇演 市评剧团 袁天成革命
1959.7 天津 河北省献礼节目汇演 市丝弦剧团 白罗衫
1965.春 天津 河北省文艺汇演 市文工团 野狼咀下、姐妹比武
1966.5 天津 河北省小型现代戏汇演 市丝弦剧团 打铁、一对红
1966.夏 保定 河北省现代戏汇演 市评剧团 新芽吐秀
1972 石家庄 河北省移植样板戏交流演出 市丝弦剧团市评剧团 智取威虎山、海港
1973.8 石家庄 河北省创作剧目交流演出 市评剧团 海岛女民兵
1974.1 北京 华北地区文艺调演 市丝弦剧团 打铁
时间 地点 名 称 参赛单位 参赛剧、节目 获奖情况
1976.5 石家庄 河北省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调演 市丝弦剧团 红云山
1977 石家庄 河北省文艺调演 市丝弦剧团 雁山秋
1979.4 石家庄 河北省文艺调演 市评剧团 血泪奇冤 优秀剧目
1982 石家庄 河北省戏剧调演 市丝弦剧团 宗泽与岳飞 优秀演出奖、优秀剧本奖
1983 石家庄 河北省文艺调演 市儿童歌舞剧团 芳芳和贝贝 剧本奖、演出奖
1985.8 石家庄 河北省首届戏剧节
市丝弦剧团市评剧团瘸腿书记上山凤落梧桐案中案剧本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演员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
1987.4 石家庄 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市评剧团 花魁女与卖油郎 剧本奖、表演奖
1987.12 石家庄 河北省地方戏曲青年演员电视选拔赛 市评剧院一团青年评剧团 折子戏 最佳演员奖、优秀演员奖
1989.10 石家庄 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
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井陉县晋剧团市评剧院一团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蜜月火烧庆功楼折子戏剧目二等奖,编剧二等奖,集体伴奏奖,导演一等奖、二等奖,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二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三等奖,演员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组织奖及折子戏优秀表演奖、表演奖。
(二)参加地区汇演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间 地点 名 称 参赛单位 参赛剧、节目 获奖情况
1959年 石家庄 首届戏曲观摩演出 市丝弦剧团市评剧团 白罗衫战斗的青春 剧本改编奖、演出奖。
1959.12 石家庄 地方剧种汇演 市丝弦剧团同顺秧歌团前进秧歌团 小二姐做梦空印盒郭小凤闹客厅
1962 石家庄 丝弦剧种观摩演出 市丝弦剧团 杨广篡位
1964 石家庄 戏曲汇演 市评剧团 血泪荡 演员一等奖、音乐设计奖等。
(三)石家庄市汇演、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 间 名 称 参加单位 参赛节目 获奖情况
1955年1月至2月 首届戏曲曲艺汇演 市属7个剧团 演出集体奖、导演奖79名演员获一、二、三等奖。
1957年 专业剧团好戏汇演 市属8个剧团 14个
1958年 专业剧团好戏汇演 市丝弦剧团、评剧团、评剧工作团、同顺秧歌剧团、前进秧歌剧团。
1960年 戏曲观摩演出 市京剧一、二团、评剧二团、河北梆子剧团、秧歌二团。
1961年 专业剧团戏曲汇演 市属剧团 演员奖、演出奖、音乐设计奖、司幕奖、字幕奖。
1961年12月 戏曲表演团体好戏联合观摩演出 市评剧团、丝弦剧团、河北梆子剧团
1962年 艺术团体62年度好戏观摩演出 市属艺术表演团体
1963年12月 艺术团体63年度好戏观摩演出 &P &P
1964年12月 艺术团体64年度好戏观摩演出 &P &P
时 间 名 称 参加单位 参赛节目 获奖情况
专业剧团自创剧目汇演市丝弦剧团、评剧团、话剧团、(市京剧团参加展览演出)海瑞谏君、血泪奇冤、新城报晓、姐妹易嫁(展览演出)作者5人、导演4人、演员33人获个人奖、还评出音乐、舞美、伴奏等20项集体奖。
1979年12月 毕业学员练功戏汇演 市属剧团毕业学员 一等奖9人,二等19人,三等奖20人。
自创剧目汇演市评剧团、丝弦剧团、京剧团剧本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纪念奖(共80余人获奖)。
1982年1月 自创剧目汇演 市属各剧团 167人次分获创作、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多项奖。集体奖5个。
1982年7月 第一届青年演员演奏员演唱会。 市属剧团43人参加 评选出10名优秀青年演员。
1985年12月 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 市属各剧团 折子戏、声乐、器乐、舞蹈共7台晚会。 33名演员分获一、二、三等奖
1987年8 中青年演员汇演 市属各剧团 最佳演员奖4名,优秀演员奖13名,演员新秀奖3名,纪念奖3名。
88年度专业剧团汇演市丝弦剧团、评剧院一团、青年评剧团、歌舞团、井陉县晋剧团、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卖妙郎、生死牌、夜审姚达、赶女婿、李天保吊孝、打赞、铡徐猛、小二姐做梦、五彩水晶山、麻疯女传奇、蜜月、刘伶醉酒、火烧庆功楼、情海恩仇、歌舞专场演出集体奖4个、剧本创作奖4个、导演奖6个、音乐设计奖3个、舞美设计奖3个、演员特别奖2个、最佳演员奖11个、最佳配角奖11个、优秀演员奖15个、演员奖43个、特邀导演奖2个。
附:市属剧团一般演出情况统计表
(一)1957年市属剧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剧团名称 职工人数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丝弦一团 74 659 455,955 105,230
丝弦二团 68 636 369,863 65,955
评剧团 73 549 395,138 96,819
评剧工作团 26 507 448,292 114,023
京剧团 83 539 384,429 96,867
同顺秧歌团 42 618 399,750 31,267
前进秧歌团 49 512 341,524 26,915
(二)石家庄市京剧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年 度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备 注
1979年 203 279,500 30,443
1980年 251 273,600 37,145
1981年 127 112,032 18,040
1982年 159 171,000 38,008
1983年 189 185,700 41,621
1984年 195 390,000 48,728
1985年 ? 17,393 1985年后撤销
(三)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年 度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备 注
1979年 473 173,000 93,396 分队演出
1980年 325 409,237 73,244
1981年 179 202,177 37,636
1982年 242 247,005 55,900
1983年 543 7,317 分队演出
1984年 421 849,496 108,696 分队演出
1985年 259 444,694 87,834
1986年 187 277,650 63,076
1987年 263 259,514 91,494
1988年 499 613,500 183,617 分队演出
1989年 728 8,474 分队演出
1990年 626 526,000 273,976 分队演出
(四)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年 度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备 注
1979年 430 460,154 85,048 分队演出
1980年 408 588,516 92,391 分队演出
1981年 379 703,253 88,038 分队演出
1982年 377 840,394 88,764 分队演出
1983年 668 225,57 162,768 分队演出
1984年 246 466,752 76,369
1985年 286 643,700 87,769
1986年 215 483,344 81,315
1987年 294 412,000 126,413
1988年 252 321,600 124,413
1989年 270 275,200 135,387
1990年 190 190,000 167,006
(五)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年 度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备 注
1987年 43 64,800 12,418 当年建团
1988年 140 282,000 63,410
1989年 220 405,200 111,227
1990年 164 328,000 122,218
(六)石家庄市文工团(包括话剧团时期)演出情况统计表
年 度 场 次 观众人数 收入(元) 备 注
1979年 459 504,900 74,525 分为话剧、歌舞等队演出
1980年 369 422,800 67,867
1981年 399 399,00 46,990
1982年 283 300,400 19,870
1983年 325 308,000 58,767 包括话剧团演出
1984年 285 50,037 包括话剧团演出
1985年 ? 1,090 1985年8月文工团撤销
第六节戏曲理论研究成果和唱腔改革
戏曲理论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有:徐佩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音乐辞典》分别撰写了丝弦条目。叶志刚编写的《评剧史料》、徐佩编写的《丝弦史料》均收入《河北地方剧种史料汇编》。黎海心、王杰执笔编写的《丝弦剧目初探》在石家庄《戏剧资料》(1983年号)发表。叶志刚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戏曲讲座《评剧唱腔和板式介绍》分六讲播出。徐佩的论文《河北方言与戏曲》、叶志刚的论文《评剧曲调的来源与发展》《谱写新曲唱出新意》在《河北戏曲音乐文集》上发表。张春景的论文《评剧男声唱腔是怎样由半台戏走向一台戏的》,收入《河北音乐通讯》。叶志刚的论文《评剧音乐综述》《浅谈评剧唱腔的衍变》在石家庄《戏剧资料》上发表。徐佩的《丝弦音乐简编》一书,由市文化局内部刊印。王杰的论文《论戏曲争取青年观众》,在华北五省(区)第二届理论研讨会上获论文奖;并荣获河北省剧协"首届月季花戏剧论文奖"和石家庄市首届文艺繁荣奖。《石家庄市戏曲志》(约二十万字)于1989年底完成初稿。
音乐唱腔改革
丝弦戏因女演员加入较晚,致使男女同腔同调,女腔偏低,影响唱腔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59年起,音乐工作者便着手进行改革创新。首先,使用改变调高方法提高女腔,以适应女声自然音区。如《白罗衫》一剧"自那年钱塘江横遭劫难",即是用官调调高演唱的越调唱腔。现称其为"反调",已列入丝弦越调板腔系统中。另有,在甩板、三板、赶板、拔子等板式中,采用了改变调式和运用作曲移位手法,解决女腔问题。1981年,由石家庄市文化局发起,与石家庄地区、邢台地区一起,在石家庄市举办了丝弦剧种观摩演出。石家庄市、获鹿、赞皇、平乡四个剧团参加演出,省、地、市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对丝弦剧种及音乐改革尤其是女唱腔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982年6月,市文化局又主持召开丝弦女唱腔改革学术研究会,各剧团音乐工作者对新创作的丝弦唱腔展开讨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评剧音乐的改革与创新得到了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音乐工作者叶志刚、张春景、侯文恕、卢桂海等,多年来一直探索评剧音乐的创新,设计出很多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在与演员合作的基础上,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唱腔,逐渐形成了石家庄的评剧风格。
第七节书刊及录音录像情况
一、正式出版剧本一览表
日 期 出版社名称 剧 目 作 者
1948年 通天荡 隆世奇
1950年 华东新华书店 不是蝉 魏连珍
1952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小二姐做梦 刘正平(整理)
1955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卖凤簪 毛达志
1956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金玲记 章林谷
1957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劝爱宝 荆铁男
1957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赶女婿 毛达志
1959年 中国戏剧出版社 空印盒 毛达志
1960年 天津百花出版社 扯伞 毛达志
196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河北戏曲传统剧本汇编》走马荐诸葛、太平桥、三劝、赶脚、秦琼表功、金木鱼、打桑园、探地穴、三寸阵、鸡头山、满春院、鸿雁捎书、桃山洞
1972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 考奶奶(小戏) 叶志刚
1982年 中国戏剧出版社《地方戏曲选编》 花烛恨、关羽斩子 白良、马玉科、尚羡智
1984年 北京出版社 寻找位置的小星星 陈运慧
1984年 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地方戏曲剧目选》 宗泽与岳飞 李逸生
1985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凤落梧桐 李永新、王福全、马友田(执笔)
1986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交流剧本》 瘸腿书记上山 白良、马玉科
1987年 广东韶关文联《获奖剧本专辑》 青春的花蕾 陈运慧
1988年 中国戏剧出版社《获奖剧本集》 瘸腿书记上山 白良、马玉科
二、正式期刊发表剧本一览表
日 期 刊物名称 剧 目 作 者
1958年 俱乐部 月照东墙 毛达志、尚羡智、周继高
1958年 剧本月刊 空印盒 毛达志
1960年 戏剧战线 赶女婿 毛达志
1962.2 民间文艺 王小赶脚 刘砚芳
1964年 河北文艺 打铁 贾华含、陈运慧
1981.1 河北戏剧 斗鸡旦 白良
1981.2 河北戏剧 关羽斩子 尚羡智
1981.4 河北戏剧 芳芳和贝贝 陈运慧
1981.8 河北戏剧 燕双飞 侯进才
1981.10 河北戏剧 街头会 陈运慧
1981 剧本 康康和贝贝 陈运慧
1981.11 俱乐部 内当家 高树槐
1982.3 河北戏剧 花烛恨 白良、马玉科
1982.9 河北戏剧 宗泽与岳飞 李逸生
1983年 大舞台 寻找位置的小星星山林里的小伙伴 陈运慧
1984.8 河北剧作选 空印盒、白罗衫 毛达志、尚羡智
1984年 剧本 假小子和胖墩 陈运慧
1985年 乡土戏剧 凤落梧桐 李永新、王福全、马有田(执笔)
1985年 乡土戏剧 花魁女与卖油郎、白罗衫 尚羡智
1985.10 大舞台 瘸腿书记上山 白良、马玉科
1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马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