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崇文对联韩钢讲座视频之一 话说对联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四&对联中的夸张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四 对联中的夸张
夸张是对联的修辞手法之一。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故意
对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强化描述,使之更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
种手法叫夸张。
夸张有一般夸张和融和夸张两种。
一、一般夸张。一般夸张不用其它修辞手法。只是一味地扩大
或缩小。使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快者更快,慢者更慢;好者更好,坏
者更坏;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一般夸张可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四川峨眉山山顶宝殿灶房联)
高阁通天红日近;
一川如画晚晴初。(汉阳睛川阁联)
前联说大,后联说高。
缩小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尽量缩
顷刻间演出千秋事业;
咫尺地囊来万里河山。(戏台联)
把戏台空间缩小为咫尺地,把一出戏的时间缩小为顷刻间。
二、融和夸张。借助其它修辞手法进行的夸张称融和夸张,可
分几种情况。
l、融和“比喻”夸张。如: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前联用天、星、雷、电作比喻夸大棋盘棋子和下棋的声势。后联
用雷比榨油的声响,用月光比喻油光,进行夸大。
2融和“对比”夸张,如:
神龙万变海天小;
猛虎一声山月高。
通过海天,山月的变化,衬托神龙猛虎的气势声威。
3、融和“双关’夸张。如:
惊天动地事业;
数一数二人家。横批:先斩后奏
此联字面上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说有一家人,大儿子替人
婚丧嫁娶放炮,二儿子卖烧饼,父亲屠宰,响炮是惊天动地,卖饼是
数一数二,杀猪先杀后吹打,不是先斩后奏吗?
4.融和“比拟”夸张,如:
沽酒客来风亦醉;
卖花人去路也香。
这是运用比拟手法进行的夸张。
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丰富人们的联想。但
夸张一定要以事实为基础,如说“北京的雪花大如席”是夸张,说
“广州的雪花大如席”即成了笑语。
(原载《大同日报》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五&对联中的比拟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五 对联中的比拟
比拟是对联修辞手法之一。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把人当作物
来写,或者把此物当作被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比拟。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把物当人来写,让物具有人的情感、心理、动作,叫做拟人。对
联中构成拟人的方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用适合人的动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动作和行为。如: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二、用适合于人的形容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品质、情感和风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绿水本无忧,因风坡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三、用适合人的名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身份。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四、让物说话,使物具有人的特性。如:
杨柳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有时一副拟人联,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情况。如:
鹊噪鸡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去雁来,相逢路上话春秋。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叫拟物。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如:
束云归砚匣;
裁梦入花心。
把云拟为可束之物,把梦拟为可裁之物。
比拟和比喻是对联中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它们有共同之处,
都是将甲物比作乙物。它们的不同之处,比拟是把本体和喻体二者
完全融合在一起,表现的是相融关系,拟作的事物不出现。比喻则
是以比喻体说明、描写本体,喻体一定要出现,突出的是相似关系。
(原载《大同日报》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二十&对联中的顶真
&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二十 对联中的顶真
顶真,也称顶针、连珠,是对联的修辞手法之一。是用上一个语
&言单位的末尾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
位首尾相连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联中的顶真,有用一个字(词)顶的。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殿联)
也有用一个词组顶的。如:
金水河边金丝柳,金丝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应酬联)
顶真在对联中的运用,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句中顶真,即在句中节奏点处传递文字。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长沙白沙井联)
二、部分分句顶真,即在部分分句间传递文字。如: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弥勒佛联)
三、全部分句顶真,也称句句顶真。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
后一个字,也称连环。连环可分大小二种。一般在三个断句有两处
顶真,称小连环。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断句在四个以上,顶真在三处以上称大连环。如: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得珍肴美
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
种,终久不死,死无葬身之地,地基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此联上联据说是一个秀才为地主祝寿而写。下联是一个农民
所对。上下联11个分句全用项真手法。联中第七个字的“位”与
“终”是借音相顶。不过此联在平仄、对仗等方面存有一些“毛病”。
顶真在对联中的作用,一是可以加重语气,增强连贯气势。二
是可以突出加强事物的联系,表示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三是在
说明某些问题时作注释以补充。如有一副讽刺联: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净;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四是顶真手法还能增加对联的节奏感,使对联圆活自如,朗朗
上口,产生上递下接的趣味。
(原载《大同日报》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九 对联的借对
我的图书馆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九 对联的借对
&& &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九& 对联的借对
&&& 借对是对联对仗技巧之一,通过借音、借义来达到对仗工整的
艺术效果。
&&& 在汉语中,有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在对联中用其甲,
而以其乙去对仗,叫借义对。如:
&&&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 下联末两字‘东西”,本来是物件的意思,这里是作为两个方位
词与上联南北构成对仗,是借用了它的方位意义。
&&& 人名也可用来借义,如江西赣州八境台联:
&&& 云影拥苍茫,’入境画图开北岭;
&&& 古今成俯仰,三年宦迹问东坡。
&&& 借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名中的“东”字与方位词“北”来对,借
“坡”字与地理类名词“岭”来对。
&&& 一般名词也可用来借义,如周瑜墓一联:
&&& 青春南国乔初嫁;
&&& 赤壁东风亮功成。
&&& 联中赤壁与青春本不对仗,但以青春的青借为青色的青,与赤
壁的赤便成颜色词相对。
&&& 借音对是借用字的同音形成对仗。汉字中,有的同音字多达几
十个。在对联中,用的是甲字,实际上借用同音乙字来对。例如:
&&& 曾经沧海千层浪;
&&& 又上黄河第一桥。(兰州河神庙联)
&&& 借“沧”之音,用“苍”与“黄”相对,这样就成了颜色词对颜色
&&& 再如山西寿阳珍珠泉联:
&&& 青山笑我头已白;
&&& 泉水映人心自清。
&&& 下联借“清”音,用“青”与“白”相对。
&&& 在借对中还有借上、借下之说。无论借义还是借音,借上联的
词语,以适应下联的叫借上。如: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无论借义还是借音,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如:
&&&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 借音对主要的、大量的是借表颜色的字词。
&&& 对联是倾向于工对的,因而在撰写对联时,人们设法求得对仗
精工,借对为对联之对仗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的途径,特别是借义
对.历来受到联家的重视。
(原载《大同日报》1994年10月15日)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讲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