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作 知人者智属于什么派别,关于他的著作有什么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小题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H4 S9 h5 A$ V# S, W6 A) U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3 Q" g
W4 ?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4 P/ Q: X: @
j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D# c9 X- L6 ]3 I) B* Y- B* D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J
B+ M6 A* E9 S
]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A( ]( D5 O$ D) \7 P8 X3 _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Q, E0 K- Y, C- W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Q% c9 G& a4 ]) G( b. X+ I
E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i. F* _, O( C- P* M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0 @' R/ d: g, Q3 ^3 `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7 J; G# S8 d* G- V. T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g( F$ E: [5 d5 Z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解析【小题1】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应该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本题考查作者写作目的,关注点应该在与写作原因相关的内容上,分清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小题2】原文的意思是因为朱熹指出“以德报怨”今见《老子》书,因而孔子的话“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不合文意。文句理解分析,必须要注意语言的正确转述,避免造成断章取义。【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小题3】“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文中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和这三人有关系,也无法根据文意推断,乃无中生有。【考点定位】文意理解概括和推断。推推众妙之门――《老子》札记&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
&您的位置:&&-&&-&&-&正文
您是本站第
推推众妙之门――《老子》札记&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
&&&热&&&&&
网友评论积分:5
推推众妙之门――《老子》札记&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
作者:&&&&原创&&&&阅读人次:1281&&&&更新时间:&&&&文章录入: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此节主要根据《中国老学史》熊铁基 马良怀 刘韶军著 和《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综述而成。)&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究老子生平。老子究竟姓甚名谁?生卒何时?何地?从《史记》记载来看,就有些扑朔迷离了。以“实录”精神著称的司马迁也只得“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或曰(周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可见汉代的时候老子的真名实姓及其生平就已经有了不同传说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问题,曾有一次集中的讨论。罗根泽写道:“关于考据老子年代的文章,止第四册及此册(第六册)所收,就有三十五六万言”。在该书的末尾,他列了宋代、清代和当时人的见解就有二十九种之多。&最后,大体认可的的结论仍然基于《史记》:历史上有一个老子其人,此人先于孔子,而且孔子向他学习过,具体地‘问礼’‘问道’过。 &除此之外就只有关于老子的的种种传说,流传于民间的传奇故事,比之干巴巴的历史考证,使人们认识到的老子形象更生动鲜活,更丰满真实,更令人亲近和敬慕。&老子的身世难定,《老子》成书时间也难以确定。&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帛书中,有甲、乙两种《老子》抄本,无疑是今日能看到的真正的最古的《老子》版本了。但是它毕竟是汉代的本子,而且同时就有两个不同的抄本。这就更加使《老子》的成书时间成了一个悬案,要看到《老子》的正版,我们只能无限期地寄希望于考古发掘的奇迹出现。&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挖到深处,常常在努力的终点得到的都是些残缺、零散而含糊的信息,我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终究是攀缘在疑惑的大树之上,一代一代地结出味道不同的迷离之果。&然而老子和《老子》确实存在。&《老子》中许多文字都可以说是古已有之,老子在古人、古藉的传承上以其深刻的思想、天才的智慧、广博的知识、简洁精炼的表达,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形成了自已的一个精密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政治、人文、战争、养生等等,不仅在每一方面皆有论述,而且在每一方面的论述中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文中随处可见的格言、警句,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全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古今中外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埒lie。&《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著名的显学儒、墨、法、道、兵等诸家派别虽然各执其说,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老子》的影响。自韩非《解老》之后,各家各派研究老子思想,从各种角度注释《老子》著作的不绝于世。历史上注释《老子》的著作至少有千种以上,仅《中国老学史》书后所附“20世纪《老子》研究资料简目”()所列书目就有200余部,而且还将扩展下去。&自西汉以来,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治国的主流意识。唐玄宗、宋徵宗、明太祖三位皇帝都亲自为《老子》作注,唐玄宗还令天下臣民必须将其《御注道德经》家藏一本,大肆宣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更将《老子》奉为至高无上的《道德经》,规定教众必须认真学习。教徒代代宣讲《老子》,已绵延千年而日益尊崇。&可以这样说,老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基石之一。&《老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而且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国外,《老子》很早就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甚至堪与西方的《圣经》相比,受到国外众多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赞扬。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家对自然界“所持的态度,从本质上讲是科学的”。《老子》所注重的直觉认识方法,受到了诸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波普、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科学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是现代物理学乃至哲学思维的重要方法。环境学家也把《老子》的思想作为他们注重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总而言之,老子是中国先贤中的突出代表,甚至被人誉为“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他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哲学家。”《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詹剑峰& 他以其“玄之又玄”的观察和思维为国人、为世界开启了一扇具有博大智慧和神奇魅力的“众妙之门”。 &对老子生平的考证还将继续,对《老子》思想的阐释更无穷期。&要了解《老子》,必须自已运用智慧去体悟原书,要了解人生,需要在心灵深处与老子对话。&&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会员『』于 21:18:18发表评论:评分:1分&&&&“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他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哲学家。”会员『』于 21:19:15发表评论:评分:1分&&&&经历人世的纷争,觉得老子比孔子高明太多了!会员『』于 22:22:09发表评论:评分:1分&&&&学习了。问好。会员『』于 8:33:18发表评论:评分:1分&&&&试探众妙之门,方知玄之又玄。会员『』于 0:48:06发表评论:评分:1分&&&&老子其人其说 &&&&&&&&&&&&&&&&&&&&&&&&&&&&&&&&&&张国强 [引言]人是一种关注“存在与意义”的独特物种,观古今中外,谁令我心灵飞升或者停泊,飨我以大智慧,那种天空的清明与大地的浑厚,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之澄明”!寻梦千百度,最终带给我心魂宁静的是老庄哲学,又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淳朴、智慧与宁静!下边我要讲的内容还只是些浅识,在此希望能与大家真诚交流。 老子其人其说,其实是一个历史之谜。老子究竟是何人?他的学说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就出现了三个“老子”!第一个是名李耳字聃的老子,第二个是老莱子,第三个是周太史儋。这种存疑的态度值得学习!司马迁没有否定后两种说法,只是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世基本从此说。 接着,司马迁写到孔子向老子拜师学礼的事情,这在《庄子》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老子临别赠言,提醒孔子大讲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明虚饰的东西对淳朴人性的扭曲以及孔子性格中存在的善恶是非之迷误!孔子听了老子的忠告无言以对,也自知道行浅薄,虽然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大不相同,但孔子对老子却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回到鲁国,当弟子问及这次交游情况,孔子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的确,老子犹如神龙! 老子,公元前(571-471),大概比孔子年长二十来岁,有人指出,古时“老”和“李”字读音相同,所以“老子”到底姓老还是姓李,一团迷雾。传言他叫李耳是因为他耳朵奇大,并且这个“聃”字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也有传言说按其家乡风俗方言呼唤庚寅年属虎而虎虎有生气的童年时的老子为“狸儿”,也就是猫儿、小老虎的意思,后来也就误传为“李耳”了!还有传言说老子之所以叫老子是因为她母亲怀了他很久,老子一出生就是个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儿模样,故称他为老子。也有学者指出,老子其实不是真名,只不过是老聃不想留名于世的一个化名而已,这“老和子”正是其哲学里朴素辩证法中“矛盾对立而统一”的命题之化身,故而为“老子”。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甚至“世界第一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居然在他逝世千年后又被东汉末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尊奉为“教父”,即后来的“太上老君”,甚至神圣化为道教最高的神“道德天尊”!有人说,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那是统治策略表层的东西,其实老子才是背后乃至国人内心深处里的“无冕之王”、“大圣人”,也就难怪唯有现实中的老子才能化身为“普度众生”而“拯救存在”的“道德天尊”了!而宋代以来统治三界的“玉皇大帝”曾经也只相当于他殿前的“四御”(天帝)之一。 老子的思想语言太过神奇奥妙,人们大都懵懂地敬仰他!“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可谓“高山仰止”!当我寻遍古今中外先贤圣哲们的智慧之门,我却满怀崇敬之情停泊在了老子《道德经》的门前!我欣赏过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但是他们过分“理性化”的误区使得我感到生命被过滤掉了!后来欣赏注重生命意志的叔本华和尼采以及重视生命本能的弗洛伊德,特别是叔本华的悲情和尼采的叛逆深深地打动了我,引以为知音!年少时也曾敬畏老子却难懂他的奥妙,再次品读他的每一句话,我深感佩服,怀疑他非国人的智慧所能及,因为西方世界早已偏见东方哲学天赋平庸! 的确是偏见!近现代西方有不少大哲学家都十分敬仰老子,比如黑格尔曾说,中国哲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其主要概念是老子的‘道’。尼采也说,《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 可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敬仰老子的大智慧!今天,人们一打开《道德经》,开篇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M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M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M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简直就是玄妙神奇的智慧之门、天籁之音!& 老子开宗明义,第一次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往往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无”和“有”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规律脚要通过老子所谓“涤除玄览”的生命直觉,排除俗务杂念,进入静观的境界,方能悟道。& 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交融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宇宙的本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老子“道”的高明,统一了唯物与唯心的局限性!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其基本思想道路是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世,从修身到治国,人来自于宇宙自然而又回归于宇宙自然,这就是基本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好比离开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而生命的终结就好像又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和庄子“齐物我,生死一”的境界、叔本华以及尼采谈到的“个性回归于存在”的奇思妙想是非常相似的。正所谓“道通为一”! 我们再来就中国的三大思想“儒、释、道”作一个简短的对比评述。老子是在“存在层面”、形而上的层面,站在宇宙本体的高度,俯瞰人世,解决生死存在的意义问题,怎样活才是有意义而真实自由的根本问题。而孔子则是在人世伦理层面,关注社会价值特别是所谓“尊卑秩序”的问题,以人为伦理价值中心,缺乏超越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恶劣倾向是道德权力化以及权力道德化的问题!关于佛教,我知之甚浅,但我觉得佛教里蕴育了深沉悲情意识,由于人的本能欲望、“业障”,人是罪孽深重的,“众生皆苦”,必须绝欲才能超脱,这是大死之后的寂静,绝望之绝望,非人间之常道,除非非常道才能走到佛教的那一步,否则,人没有到无路可退的那一步就彻底放弃本能欲望那还算是人道吗?因此,我觉得佛教体现了两个字:一个是“独”,一个是“毒”! 人世间充满利欲纷争,每个人都有许多欲念,当每个人的欲念带向强烈实现的时候,那么,每个人实现其欲念的“强烈意志”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剑,人世间就形成了“意志丛林”般的无间道,那么,人生就如同脆弱的生命要穿越于这意志丛林的风霜刀剑,或是行走其上,岂不大患!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之社会情状,也免不了尼采所说的人类历史之悲剧轮回! 面对人世的利欲纷争,可以说,儒家采取的是“进路”,浅薄的追求功名利禄和维护所谓上下尊卑的秩序,没有真正的超越和众生平等的基本观念,助长了国人的奴性思维,一直被历史深刻地批评和反讽着!佛家和道家则相对采取了“退路”,正所谓“进一步则焦头烂额,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但是,佛家走过了头,绝欲乃是非常道,毒药中的毒药,不到那个份儿可千万别用这道药!这就是宗教的局限,精神鸦片!打个比方说,佛家就有点“葵花宝典”的意味!而老庄的道家学派,注意不是后来的道教,就算是道教也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宗教,不过是有些微不足道的问题罢了,什么炼丹服食、羽化成仙、道行法术之类的小意思。老子的退守实际上有“以退为进”的意思,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里有退守,也有超越,更有大气浑厚宁静的智慧。 面对人世的利欲纷争,人往往都因为功名利禄活得太累了,甚至迷失了本性,沦为禽兽不如的可悲情境!大家看看这个“患”字,心上的东西一串串的,岂能无患?岂能不累?老子告诉人们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你要把你心上那些引起烦恼祸患的一串串东西一天天减少,这样你就轻松自在了!面对人世间的纷纭乱象,老子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强烈地谴责了春秋时人世间率兽食人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老子主要讲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贵柔,宽厚,为道而圣等等,特别是老子讲的“无为”,不少人一见便“望文生义”,认为“无为”就是消极无为乃至虚无颓废!其实是大谬不然!老子的“无为”有多重含义,要放在具体的哲学语境里来讲:其一,老子的“无为”有不作为的意思,如果你徒劳无功地瞎忙活那样的作为又有什么意思?其二,老子的“无为”有顺应自然,遵循大道运化规律的意思,即不要任意妄为,只有符合道的事物才能长久和成功,不道则早已!其三,老子的“无为”是站在一个比“有为”更高的层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知止不殆,知止曰明,知道什么地方该停止才没有危险!也就是要把握好“存在的边界”。比如韩信和范蠡的例子。其四,老子的“无为”还有“守根不离”的意思,也就是要静定,守住先天元神精气,不要为因世俗功名利禄劳心伤神而迷失了自我,否则,终身劳碌而无救!一句话,老子劝导人们要遵循宇宙人世之大道运化,要紧紧地守住它,遵循它,才能全身远祸而真实存在,获得自由自在之大光明境界! 要理解老子思想,关键的钥匙就在于明白他关于“道”和“德”的论述,要搞清楚“道”和“德”的真正内涵,特别是其相互关系。有学者认为,道是体,德是用,道是本质,德是表象,道是无,德是有,总之,道是产生和推动世界的根本,而德就是道的体现或者功用!“一花一世界”,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必定获得道的支持才能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道,则一草一木一刻也不能存在,这似乎和黑格尔所谓“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有某种神似之处!是啊,不合理的又怎么存在呢?这的确玄乎其玄! 放眼人世纷纭万象,有句话,我想和大家交流:“经常被搅动的池塘能有大鱼吗?”所以,你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老子哲学,你才发现对于人世社会和个体生命来说什么才是智慧光明!人生犹如单位犹如国家,需要一个“涵养性”的环境,才能蕴育生命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急功近利则无异于涸泽而渔,祸莫大焉! 此外,老子针对社会人性的文明病开出的药方其实就是四个字:“返朴归真”,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老子的“小国寡民”也就不足为怪了!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字字过千金,真可谓“华夏之圣经”!
发 表 评 论 (游客)
评论内容:
&&&&如果你是会员请
网友评分:
只发给作者本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5篇热点文章
【】[阿郎] 【】[阿郎] 【】[阿郎] 【】[无尤真人] 【】[阿郎]
&&&&最新5篇推荐文章
【】[下午的月亮]【】[葱姜园子]【】[峨眉兰]【】[我是睡龙]【】[王洪林]
&&&&相 关 文 章
               
技术支持:峨眉山市银河网络广告信息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7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陈撄宁:老子说了些什么',
blogAbstract:'
&&&&&& 陈撄宁是20世纪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三十二岁的时候,《道藏》全书(五千四百八十卷)遍中国不过七部,他花了三年时间将收藏在上海白云观的一部《道藏》全部读完。陈先生不仅修道,还精通各项医术,一生受道家影响,崇尚清净无为,不求名利。
  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圣典  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地并概括地提出几个字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  道教最高的信仰就是“道”,第一部讲“道”的书即老子《道德经》。后来道家和道教中许多名人',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9,
publishTime:4,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著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