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让你的女人疯狂一死,让乾隆皇帝几乎疯狂

让乾隆皇帝爱恨交加的三个女人是谁?
第一位是乾隆帝敬爱有加的孝贤皇后。
这位皇后,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入宫,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第一,出身高贵。富察氏的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煊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着,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
第二,节俭。我们谈到清帝后妃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大清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啸亭续录》)。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
[责任编辑:李然]
第三,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特点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乾隆帝康复之后才回宫。
乾隆帝为了表达对皇后的敬爱,便决定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责任编辑:李然]
雍正八年(1730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力交给了父皇。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这个皇子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乾隆帝即位后,肯定要学父皇秘密立储的办法的。于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把写有永琏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且告知了诸王大臣:“朕已命为皇太子矣。”(《清高宗实录》)
这是乾隆帝首次立储。他是十分认真的,皇后虽然并不明确知道,但是,也会隐约了解一些。所以,她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可是,不幸发生了。
这个永琏是个短命的孩子,于乾隆三年(1738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清高宗实录》),竟然一命呜呼,年仅九岁。这让乾隆帝、中宫皇后都很伤心,这是没想到的事情。但乾隆帝并没有亏待这个孩子。他一面命人把早年秘密立储的诏书取下来,一面布告天下,要隆重治丧,按照皇太子的礼仪行礼。一方面,在东陵的西面朱华山,修建了规制很高的皇太子园寝,准备将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葬入。孝贤皇后和乾隆帝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皇后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机会。所以,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终于又有了结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这个名字无疑是乾隆帝给起的,具有特殊的含义。琮,《周礼。春官》记载:“以黄琮礼地”,就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很明显,乾隆帝对这个皇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乾隆帝也确实因为他是嫡子,而“可属承祧”(《清高宗实录》)。
真是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出天花而亡。而这个孩子去世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宫里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气氛之中,往昔过年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乾隆帝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第一,劝解。永琮的去世,无疑给皇后以最大的打击,她的忧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够抚慰皇后的心灵。乾隆帝责无旁贷,他考虑到皇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清高宗实录》)便曲为劝解,使她心里好受些。
第二,提高丧葬规格。按说,这个皇子永琮并没被真正立为皇太子,他的丧葬也就是一般皇子那样就可以了。但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还是进行了破格处理,“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清高宗实录》),并把永琮葬入了朱华山皇太子园寝,与他的亲哥哥永琏葬到了一起。
第三,自责。乾隆帝对这两次“太子之丧”,没有丝毫责怪皇后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说我本来想实现“元后正嫡绍成大统”(《清高宗实录》),让皇后所生皇子做太子,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过。这种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清高宗实录》),我做到了,那既对得起列祖列宗,也对得起中宫皇后,是多好的事啊。可是,事与愿违,出了这么不幸的事,“此乃朕过耶”(《清高宗实录》),这都是我的错。
[责任编辑:李然]
乾隆帝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后的尊敬、礼敬,做了最后的努力:
第一,为皇后圆梦。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谁生前为自己要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皇帝对死者的盖棺定论。活人一般忌讳这个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却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谥号。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薨,乾隆帝为她拟谥号。当时,议定的谥号为“慧贤皇贵妃”。本来,一般人听到这个谥号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皇后富察氏听到这个谥号后,竟然哽咽起来,她对乾隆帝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清列朝后妃传稿》)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将来给我谥号为“孝贤”,那我将终生为之努力。
乾隆帝想起皇后当年说的话,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乾隆帝下旨:“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这样,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遗愿。
第二,为皇后丧事大兴案狱。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异常烦闷,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断处置王公大臣,兴起了一个又一个案狱。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长子。孝贤皇后和她的两个嫡子病逝,永璜表现得不够悲伤,乾隆帝觉得永璜心存侥幸:“母后崩逝,兄弟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觊觎。”(《清列朝后妃传稿》)意思是,永璜在觊觎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并无确切史料。
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击,永璜早已晕头转向,诚如乾隆所说:“若将伊不孝之处表白于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传稿》)永璜不久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禄寺案”,他认为光禄寺这些人办事不认真,应付他,准备祭祀用的桌张不干净:“光禄寺所备饽饽桌张俱不洁净鲜明。”(《清高宗实录》)于是,他处置了光禄寺大批官员。比如“剃头案”,在孝贤皇后丧期内,发生了总督周学健、塞楞额,巡抚彭树葵、杨锡绂等地方大员剃头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员也都纷纷剃头,乾隆帝大怒,杀一儆百,将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赐令自尽,对其他官僚也给予不同惩处。此外,他还不断兴起了其他的案件,惩处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帝王,一生传世的诗作就有4万多首,居历代帝王之冠。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的风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风雅之作,而是发自肺腑的动情之作。比如,在孝贤皇后丧满百日的时候,写了一篇《述悲赋》,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述悲赋》)之句,让人读之落泪。再比如《悼皇后》中有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乾隆御制诗文集》),更是表达了对皇后的殷殷之情。这里“梦熊”缘自《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也就是说,梦见熊罴,则是生男孩的征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贤皇后薨逝后,乾隆帝在其曾经居住过的长春宫建立纪念馆,在那里保存了皇后生前的所有陈设:“凡平日所御奁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宫述闻》)并且,每到年节,都在那里张挂孝贤皇后的画像,乾隆帝会经常到那里去凭吊皇后。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退休,新皇帝登基,才告结束。
第五,推恩母家。乾隆帝为了报答孝贤皇后,格外照顾她的娘家人:“故宠侍后族,先后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宫述闻》)一个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离谱了。所有这一切的荣宠,都是来源于对孝贤皇后的敬爱。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官至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对此,乾隆帝说:“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同时,还通过富家与皇家联姻的形式,荣宠孝贤的母家,比如孝贤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贤皇后侄女为嫡福晋。 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天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对元后的尊敬、礼敬。
[责任编辑:李然]
第二位是乾隆帝恨之入骨的乌喇那拉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后,在皇太后的主持下,册立那拉氏为中宫皇后,综理后宫事务。那拉皇后,佐领之女,小乾隆帝7岁。可是,谁曾想到,15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那拉皇后随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却因故剪发而忤怒了高宗,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接着,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直至死去,也未能使愤怒已极的乾隆帝回心转意。关于这段史实,乾隆帝这样解释道:“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录副奏折》)意思是,南巡途中,那拉皇后疯了。
乾隆帝这套话并不符合逻辑,他说将之打入冷宫的原因是皇后疯了,但是,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疯了呢?当时,他并没有说,直到过去了13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才说出了实情:“自行剪发,国俗所最忌,而彼悍然。”(《清列朝后妃传稿》)也就是说,那拉皇后的失宠,是由于她剪发所致。那么,为什么剪发会激怒乾隆帝呢?
原来,满洲旧俗,只有长辈或者尊辈去世才可以剪发,意思是以发代头,相当于殉葬之意。在宫里面,只有皇帝和太后去世,那拉皇后才能剪发,表示哀悼。可是,皇帝和太后活得好好的,那拉皇后为什么要无故剪发呢?那不等于在诅咒乾隆帝和太后早死吗?
乾隆帝还是不做任何解释。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个案子,使得此事真相大白。有一个山西高平人严譄,曾在都察院做过书吏,服役期满,在京师一家旅店做账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写了一封奏折,内容涉及那拉皇后剪发案件。写好后,他交给大学士舒赫德转呈给皇帝。舒赫德接到呈件,因涉及皇帝隐私,立即拘捕了严譄。
在狱中,严譄有一段供词:“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至此,我们明白了,那拉皇后之所以剪发,是由于乾隆帝要另立皇妃,也就等于是移情别恋了。所以,那拉氏心理压力很大,便以剪掉头发相威胁。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乾隆帝自然大为恼怒,他立即采取了措施,令人马上护送那拉皇后回京师,不要再陪着皇帝旅游了。这还不够,乾隆帝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惩治措施:
一是废掉身份证明。乾隆帝收回了标志皇后身份的四份册宝:皇后册宝、皇贵妃册宝、贵妃册宝、妃册宝各一份。那拉皇后辛辛苦苦得来的身份证明,也是她最引以为自豪的资格证全部给收回了,销毁了。
二是打入冷宫。按制度,皇后身边要有宫女10名,伺候她的起居。乾隆帝命令撤掉8名,只留2人。她的太监和厨师也被调走了,只留下了必备的人员2名。要知道,这是答应的待遇了。很显然,皇后被打入冷宫了。
乾隆帝愤怒之余,咄咄逼人,效仿当年顺治皇帝,就想废掉那拉皇后。
大臣们岂能轻易接受呢?因为皇后在那个时代里,不仅仅是皇帝的老婆,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国母。所以,王公大臣之中的那些正义之士,纷纷上疏乾隆帝,请求不要轻举妄动。
吏部尚书陈宏谋、兵部尚书讬庸、刑部侍郎阿永阿、户部侍郎钱汝诚、御史李玉鸣等人上疏皇帝,为皇后鸣不平。据说,阿永阿在上疏乾隆帝之前很犹豫,怕连累老母亲,还是他母亲深明大义,告诉他“可舍我以申其志也”(《啸亭杂录》),阿永阿才勇敢地上疏皇帝。乾隆帝是什么态度呢?他是勃然大怒:“父母失和,为人子者,何忍于其中辨是非也?”(《清列朝后妃传稿》)盛怒之下,乾隆帝把这些人全部处理了,其中两个人最惨:阿永阿流放黑龙江,而李玉鸣则被戴上九条链锁,发配新疆。
同时,乾隆帝为自己进行辩护,说他处置那拉皇后是应该的:“非因色衰爱弛。”(《清列朝后妃传稿》)对于朝臣的意见,他全部予以否定。
[责任编辑:李然]
可是,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全怪那拉皇后一个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乾隆的责任。那拉皇后剪发,乾隆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乾隆帝没有处理好后宫的关系,看到那拉氏年华老去,失去了魅力,便不再宠爱她。同时,在皇太子这个问题上优柔寡断,总不下了决心,导致那拉皇后在纠结的状态下,总怕自己的十二阿哥争不上皇太子之位,疑神疑鬼,失去理智。
二是皇太后的责任。乾隆帝的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一味地依着儿子。按说,她有管理后宫之责,知道乾隆帝要把令贵妃晋升为皇贵妃后,应该及时制止,防止把事态复杂化。但是她没有。而是支持儿子,给皇后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那拉皇后自身的责任。总体分析,那拉皇后心胸狭隘,大家想一想,虽然乾隆帝母子在杭州提出晋封令贵妃为皇贵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如果淡然处之,别做出格的事情,绝对不会出现意外。可惜,皇后想得太多了,她争强好胜,绝不退让,导致极端事件发生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拉皇后的这个年龄,48虚岁,正处在女人更年期阶段,性情不稳,脾气暴躁,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那拉皇后的一时冲动,随即给自己和她的孩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我们查阅档案,发现这些结果的时候,十分感慨:
第一,降低丧事规格。当皇后去世的时候,乾隆帝正在承德打猎,他没有回京料理,而是说“实皇后福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受朕恩礼”(《清列朝后妃传稿》),丝毫没有伤心之意。并且下旨:“丧仪可依皇贵妃例行”(《清列朝后妃传稿》),这就由礼部承办的皇后国丧,降为由内务府承办的家丧,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丧是要布告天下的,全国服丧,而家丧则只局限在皇宫之内了。
第二,不许进入裕陵地宫。那拉皇后地位那么高,却没有机会进入裕陵地宫,和皇帝合葬,真是太遗憾了。
第三,没有自己的地宫。逝去的皇后被人秘密塞进了别人的地宫。典籍不记载,葬地不明,谁也不知道她究竟葬到了哪里。
第四,不给谥号。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古人很重视这个。那拉皇后是清代唯一一个没有谥号的皇后。
第五,不给她设神牌,不允许后人祭祀。这是最厉害的惩罚了,尤其是不允许她的亲生儿子祭奠她,太没有人情味了。
第六,棺材质地低劣。即使按照皇贵妃等级,她的棺材也应该是金丝楠木的等级,可是我们看到《内务府奏案》记载:“成造金棺,领取杉木。”经过实地考察,也可看出她的棺材是较低级的杉木制作的。
第七,出殡极其冷清。《内务府奏案》记载,那拉皇后出殡抬棺的人数只有64人,是静悄悄地出殡的,而典制规定皇后出殡应该是7920人,真是相差悬殊。 就是这个女人,乾隆帝终生都没有原谅她,对她真是恨之入骨,还牵连了她的孩子。皇后的儿子永璂本来很有希望继承皇位,可是,由于那拉皇后失宠,永璂也受到牵连,乾隆帝不给他封爵,于是,永璂抑郁寡欢,25岁就去世了。死后丧事也是极为冷清。
[责任编辑:李然]
第三位是乾隆帝爱之愈深的孝仪皇后。
毫无疑问,孝仪皇后是乾隆帝最后一位皇后,也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这个女人姓魏佳氏,出生在一个五品管领的家庭,而且还是包衣出身,所以,她入宫后,封号也很低下,仅是一个贵人。这样的出身,使她在宫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也正因为如此,宫中的环境使她练就了一些本领,比如察言观色,比如见风使舵,等等。所以,这个魏佳氏在乾隆帝的眼中,是这样一位佳人:
第一,柔嘉的女人。乾隆帝一直认为,魏佳氏是一位性格柔嘉之人,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魏佳氏封号,首次称她有“柔嘉之质”(《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再称赞她有“柔嘉之质”;二十四年(1759年),称赞她“居心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乾隆帝评价她“性禀温恭”(《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追赠她为孝仪皇后,称赞她“淑顺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可以说,乾隆帝的眼中,魏佳氏就是一个柔嘉的女人。
第二,年轻的女人。魏佳氏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小乾隆帝16岁。这个年龄,在宫中非常占优势。因为乾隆帝25岁做皇帝,之前与他结婚的女人,年龄也大体如此。而当乾隆帝做了25年皇帝以后,皇帝已经50岁了,那些与他早年结婚的妃嫔们也已经四五十岁了,而魏佳氏则刚刚三十几岁,正是一个女人最佳的年龄。所以,乾隆帝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眼中的貌美妃子,魏佳氏恐怕是最佳的人选。
也正因为这样,魏佳氏在宫中如鱼得水,顺风顺水,备受乾隆帝的宠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大的收获了。
一是封号稳步上升。魏佳氏初入宫的时候,仅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贵人,在后宫之中,位次是倒数的了,根本无优势可言。经过她的努力,她的封号居然稳步上升:乾隆十年(1745年),被封为令嫔;乾隆十四年(1749年),晋升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晋升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晋升为令皇贵妃。
从魏佳氏的宫中封号可以看出,她是扎扎实实的由最基层的贵人升起,几乎没有跨越任何一个等级,可谓稳中求进。到最终,她的封号已经是最高的了,因为到乾隆三十年,她晋封为皇贵妃,皇后在第二年去世,至此,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这十年的光景,后宫之中没有皇后,她就是宫中的老大了。
二是生育了六个子女。魏佳氏与乾隆帝生育了六个孩子,诚属不易。因为,在乾隆帝的后宫之中,妃嫔成群,也有更为年轻的女子,只有她和乾隆帝生育最多,达到六个子女,是一件很荣耀又很不易的事情。我们看看她的生育情况: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1757年),生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1758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1760年),生十五子颙琰;二十七年(1762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1766年),生十七子永璘。我们从魏佳氏生育的年份看,从二十一年(1756年)开始,乾隆帝46岁,魏佳氏30岁,一直到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56岁,魏佳氏40岁,他们之间保持了10年的生育期,这在宫中十分难得。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魏佳氏宠冠后宫,是乾隆帝在这一时间里最爱的女人。
[责任编辑:李然]
其实,魏佳氏的得宠远不止这些。乾隆帝宠她、爱她、信她,给她以最优厚的待遇,让这个女人尽享胜利者的快乐:
第一,在宫斗中大获全胜。毫无疑问,魏佳氏是一个敢于挑战强者的冒险家,她的对手就是中宫皇后乌喇那拉氏。在后宫之中,那拉皇后的下面是令贵妃,位置是最近的了。可是,令贵妃心气很高,她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晋封为皇贵妃。但是,她确实犯了忌讳,因为皇贵妃的位置直逼皇后,为了不给皇后压力,清朝皇帝一般不设皇贵妃。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得到这个封号。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在杭州的“蕉石鸣琴”,这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皇太后、皇帝都支持魏佳氏,决定晋升令贵妃为皇贵妃。可是,那拉皇后坚决抵制,最终竟然以剪发相威胁。其结果是:那拉皇后“论其行事,即予废黜,亦所当然”(《清列朝后妃传稿》),被打入冷宫,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黯然死去;而魏佳氏,在皇后被打入冷宫,备受煎熬之时,她却如愿以偿:“乾隆三十年六月,晋封皇贵妃。”(《清列朝后妃传稿》)魏佳氏打败了皇后,大获全胜。
第二,儿子被立为皇太子。打败了中宫皇后,并晋封为皇贵妃,魏佳氏如愿以偿。但是,这肯定不是她的最终目标。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她又生育了乾隆帝第十七子,使她达到生育六个子女的最高纪录。那拉皇后去世后,她在宫中位置最高,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节,她的儿子颙琰被“高宗密建皇储”(《清皇室四谱》)。虽然魏佳氏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凭她的宫中地位,凭她的直觉,还是很有把握的。
第三,死后享哀荣。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不幸病逝,走完了她49年的人生。她的去世,乾隆帝非常悲痛,他痛苦地写道:“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闱厪念谆。”(《高宗御制诗四集》)表达自己悲痛而又思念的心情。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做太上皇,魏佳氏的儿子颙琰即位,她母以子贵:“着赠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清高宗实录》)她的神牌被摆放到太庙、奉先殿和陵寝大殿,她的棺椁被安放到裕陵地宫。这一切都是那些宫中妃嫔们求之不得的事情,真是死后享哀荣。
由此,我们看出来,魏佳氏这个女人真是太有心计了,不仅收获了最高封号,儿子也得以成为太子。更重要的是自己俘获了乾隆帝的心。她成为乾隆帝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女人,也是乾隆帝最爱的女人。 我们总结一下,乾隆帝的这三个女人,虽同为皇后,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有尊敬,有憎恶,有宠爱,形同霄壤,充分反映出乾隆帝这位风流天子的爱憎分明的性格。乾隆帝的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两个女人,使她们流芳百世;却毁掉了另外一个可怜的女人,使她死后都不得安宁,真是吉凶难料。
[责任编辑:李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哪一幅画,让乾隆皇帝连盖26个章还不过瘾
我的图书馆
哪一幅画,让乾隆皇帝连盖26个章还不过瘾
哪一幅画让乾隆皇帝连盖26个章还不过瘾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文章来源_网络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喜欢收藏,并且,喜欢盖章和题字。那你知道哪一幅作品,让乾隆皇帝连盖了26个章还不过瘾,还在上面题了字吗?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为了说明其流传有序,特别将历代附于画上的收藏印章按照时间用序号标出。这其中,一位收藏者的印章特别引人关注:乾隆在画上极其疯狂地封上了26方印,为此我按照标识的序号来来回回数了好多次,这26方印竟然个个都不重复,让人很难去猜测他究竟是前前后后治印多方来专门表达他对这幅画的喜爱,还是他将这幅画变成了私人印刻的展览馆——如此任性也是罕见!唐代 &韩幹《照夜白图》几乎是由他开始了一种恶习,之后的收藏者如果不在画上留下几方印便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生生将一幅名画变成了刷脸的比武场,也真是一大奇观了。就这样,画的长度不断被后来的裱制增加,画外的内容和故事远远超过了画作本身。不过,乾隆在这幅画上做的最疯狂的事还不是这26方印,而是他似乎在某个等不及画匠续裱的时刻,竟然直接在离画作最近的马背上留下了一幅墨宝。在前人的画上留墨本身也是文人的雅事,当然留墨者首先要对自己在艺术史的地位做一个合乎理性的评价,然后便如认领座次般在画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留墨,要知道在乾隆之前此画上最有名的留墨当是南唐后主李煜所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这位词中帝王不无自信地选择了马嘴所对的位置——这本身就是吸引阅画者视野走向的焦点,但他仍小心翼翼地写在了画的左上方边缘,与马嘴保持了足够尊敬的距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而我们的这位乾隆皇帝,或是一心想与偏安一隅却不得善终的前辈较劲,所以他精心挑选了之前所有人都谨慎避开的马背之上的大片空白一挥而就,乾隆的墨宝就此在画面中最醒目的地方永驻,而与韩幹所画之马并行于世。这是怎样的一种不甘落后的较劲与自信,又是怎样一种我来过、我占有、我不走的精神啊!乾隆皇帝题词如果有心找下去,在大都会所藏中国书画中,几乎处处都能看到这位活泼的帝王精力旺盛、爆刷存在感的印章,这里面确乎是有些东西值得玩味的。|&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整理编缉_小白
馆藏&5970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_突袭网
当前位置&:&&&&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
热门标签:&
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
编辑:张俊
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这座陵墓建在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消耗白银两百多万两,不仅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良材美料,而且建造之雄伟,构造之精细,也是其他陵墓所不可企及的。裕陵依山而建,地宫的上方,还造有高大的方城明楼。为了防止盗墓贼打地宫的主意,方城中还常年驻扎着数以千计的护陵兵。当时,修建乾隆地陵的陵官为了确保陵墓的秘密不被泄露,特意招募了一批哑巴工匠,哑巴工匠们在修完地陵后,陵官还挑选一批手艺高超的匠人们,留住在了明楼后面的哑巴院。随着清廷被民国取代,护陵兵们没有了薪俸,很快即自行解体了。孙殿英一开始盗陵的时候,他手下那些工程兵们,先在宝顶,随后在配殿外,接着又在明楼里轮番开挖,可是却都没有找到裕陵的正式入口。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悍然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乾隆皇帝“身首异处”采用的办法一是砸。他们的工兵使用了利器,如镐、锤子等,奋力砸石门,我们在实地看到了两扇石门之间有这样的被利器砍击的痕迹,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也就是没有砸开。二是撞。他们不是人撞,而是用大的木头撞击石门,我们看到在裕陵的后宝山上到处都是粗大的松柏树。老守陵人回忆,盗陵兵匪砍伐了后宝山上的大松树,然后,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兵匪,抱住大松树的树干,直直冲向石门,撞击,自来石被撞断了。三是炸药炸开。第四道石门由于被棺材顶住了石门,兵匪便使用炸药炸开了石门。后来重殓人员来到地宫之中,找到了五具尸骨,唯独找不到乾隆帝的头骨,哪里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脚,费尽周折,最后在第四道被炸倒的东扇石门底下发现了一个头颅骨,大家细心分析,证实这正是乾隆帝的脑袋。由于压在石门底下,他的下颌骨被砸碎了。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随着乾隆陵墓被盗,其中的四件无价之宝的去向也成为了谜团一、玉玺“八耄念之宝”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80岁刻“八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二、九龙宝剑九龙宝剑非汉家传统之剑,而是结合了蒙古式的弯剑,其剑身略弯,剑长共五尺,剑柄特长,上面刻了九条金龙。而这九条龙却又是根据汉家周易的“九九归一”的寓意而雕刻的。周易中的九九归一是轮回的意思。宝剑铸成之后寒气渗人,似有汉人冤魂付于其上,宝剑周围会产生雾气,剑柄上的九龙在雾气中跃然若腾。九龙剑本是一把阴剑,在阳世使用此剑为不祥。三、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四大家”之首、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精心巨制。四、缂丝陀罗尼经被“缂丝陀罗尼经被”(简称经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专用的佛教用品。据传为西藏活佛敬贡给乾隆皇帝专用,用于覆盖其遗体以超度亡灵,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文物价值非同一般。这四件宝物中属九龙宝剑最邪门,碰过的人全都不得好死当时孙殿英为了销赃逃避罪名,纷纷将从陵墓中盗取的宝贝送给各个“党国要人”,其中这把剑便是被当作送给蒋介石的宝物,由戴笠转交。不过,在戴笠带着宝剑坐飞机时,飞机竟无故坠毁,于是,这把宝剑便没有送到蒋介石手中。便叫当时军统局平津办事处主任马汉三代为保管。不过后来为了保命,他将宝剑献给了日本特务机关首领,最终落在了当时有名的女特务川岛芳子手中,而马汉三也并没有逃脱被枪毙的命运。最后,看看把这把邪门宝剑带出来的孙殿英,他在当了俘虏后死在了的监狱中。同样的“鬼挡门”事件,在1975年再次发生考古专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宫时,乾隆的棺椁这次又&走&了下来,它顶着了石门,起到了自来石的作用,让人无法顺利进入裕陵地宫。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当有很大的波浪,而渗进来的水显然不存在这个条件。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将有贼人要来盗掘裕陵,自己只身“下来”顶门?乾隆棺椁顶门一事,至今专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发现,来证明乾隆棺椁走动、“看护”自己陵的原因,成为一道谜题。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你的女人疯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