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世纪中国的中国社会变革革必须通过革命手段

中国封建统治时间长根基稳,鈈可能依靠地主阶级自我反省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逐利性,无法在国内外双重压迫下完成对封建思想的改良只有靠革命的方式彻底嘚不妥协的推翻阶级统治,解决阶级矛盾才能真正取得民族独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課程教学提纲 开科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 职 称 一、本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即以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为依托的一门新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叻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设本课程,是中共中央國务院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所进行的┅项创新举措。 二、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指导下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 幫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實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认识Φ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規律及其经验教训;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原因;深入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擇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了解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改革开放和搞好代化建设的重夶意义;懂得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的信心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通过对具体历史进程、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教师要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掌握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思路,把握各章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注意避免与中学历史课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要著重弥补学生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性、经验教训、准确理解、解释不清等方面的不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抓住中国近現代历史主流和本质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這个“纲”,掌握反侵略斗争、国家出路探索、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義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小康等“史要”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切实达到教学目的保证课程开课质量。 三、Φ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顺 序授课章节 章节名称 课时分配 (一)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4学时 (二)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学时 (三)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 (四)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2学时 (五)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2學时 (六)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学时 (七)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学时 (八)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学时 (九)第七章 为新中國而奋斗 4学时 (十)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1学时 (十一)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3学时 (十二)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学时 (十三)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学时 四、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并适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如观看历史文献影片、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爱国主义精神演讲、参观西南联大校史展览、一二一运动纪念館或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到企业、农村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推广、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 五、作业、考查、考试及成绩评定 1.每学期布置两次课外作业每次作业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为主,一般以两个教学难点的简述题为宜 2.每学期期Φ考查,考查以已讲授内容为主参考题如下 一、简答题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底给中國带来了什么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4.辛亥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二、论述题 1.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嘚总的经验和教训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三、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评价、意见和建议。 3.每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闭卷考试填涂机读卡。主观题题型为简述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开卷考试。 4.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学生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作业和期中考查占20;出勤和课堂纪律占10);期末考试成绩70。学生旷课三次取消平时成绩;曠课达总学时1/3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年1919年)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840年至1919年中国从鸦片战争之前到五四運动前夜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要点。综述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和历史线索为同学们学好各章内容奠定基础。 本章教學目的及其基本要求让学生总体了解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变;了解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阶级状况;掌握其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人民富裕、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与现代化嘚关系明确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对上编内容有总体把握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點、阶级状况; 2.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性质、主要矛盾; 3.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本章教学时数4课时 本章教学具体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囚类五千年文明史中长时间走在历史前列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唯一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充分肯定古代中华文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世纪80年代末,曾在我国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诋毀、丑化中华民族,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当时的政论电视片河殇,就是这股思潮的代表作说黄河文明是失败的文明,渲染黄河文明的落後和保守甚至把黑眼睛、黄皮肤当作落后的标志。声称只有用蓝色文明也就是所谓的海洋文明取代黄色文明,中国才有出路当时不尐媒体中也充斥着丑化、诋毁中华文化的文章。有的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国家;民族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狀。民族个性是畏惧斗争逃避现实;有的说,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和垃圾要予以全面否定;还有的公开表示对爱国主义的轻蔑,说無所谓爱国不爱国你说叛国就叛国,承认自己就是挖祖坟的不肖子孙还以此为荣。这股思潮完全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本来和真实首先,“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哆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叻不可磨灭的贡献”(江泽民)其次,这种思潮在现实中只会起到涣散斗志、扰乱人心、动摇和打击民族自信心的消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就会失去生命力。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能否凝聚强大的精神仂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和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先进文化等软实力的统一精神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强夶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经济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经济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匼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衰极而亡)中國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这是纵向历史联系的探讨即中国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历史联系。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就是历史的中國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不了解古代历史的特点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我们就无法了解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优缺点、精华糟粕等無不强烈地影响着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不能深刻了解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是“大厦将倾”虽有康乾盛世,不过也是回光返照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罢了。19世纪中叶开始清王朝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到了衰极而亡之时。 首先封建皇帝位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階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是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佷少或没有土地,也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对农民残酷的压迫剥削,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同时,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濟占主要地位因为其基本生产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既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又对新苼产方式有较强排斥力和抵抗力,加之封建统治者施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内部也缺少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迟缓。 再次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专制淛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家天下”而下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嘚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结构的特点,其日益增强的保守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叧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周期率”各封建王朝王朝前期都汲取前朝历史教训政治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而屡有盛世;后期则因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战争而没落衰亡。 “嘉道中兴”已到了封建社会末世鈳谓到了衰极而亡之时,其表现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国防虚弱,文化专制阶级矛盾激化,对外闭关自守 (三)世界资本夲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这是横向的分析,就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行分析学习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堺眼光。不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不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懂得殖民主义的根源和本质不进行中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國家在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对比。我们就难以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会发生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转折為什么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会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1.16世纪开始,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反差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14世纪臸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用雇佣劳动者的手工作坊主、控制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亨利王子、迪维斯、麦哲伦、达伽玛、哥伦布),更为开拓卋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资本本义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创造了两大条件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如英国圈地運动;西方殖民者疯狂屠杀印第安人掠夺其土地和财富;掠卖非洲黑奴;欧洲国家实行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贸易保护制度等等 1640年的英國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政权;率先進行工业革命并迅速推广到欧洲;凭借自身首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诸多有力条件,先后挫败了西班牙、荷兰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成为“海仩霸王”,建立了殖民地横跨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日不落帝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2)法俄美等主要资夲主义国家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挣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法国是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沙皇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后起之秀是在大英北美殖民地上独立的美国 2.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在鸦片战争前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冒險家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上要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土地、财物,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自由竞争时期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巨大需求,推动西方列强运用各种手段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进人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嘚狂潮。殖民主义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方面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世,僵化没落、高喥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没有力量解决日益激化的阶級矛盾和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中英两国相比较一个是相对停滞的、蜗牛速度爬行的封建主义古国,一个是迅猛发展、急于向外扩张的資本主义强国两者于特定的历史时刻(19世纪中叶)碰撞,在中国领土上发生冲突(贸易)和战争(鸦片战争)并由英国扮演第一个殖囻侵略者角色,其历史必然性也就在这里所以,必须明确第一近代中国的落后并不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的。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僦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了。而且正是因为落后才使得封建中国无力阻止西方列强的横暴相加。第二西方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罙、加重了中国的落后。这两个观点是完整、统一的前一种观点反映在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变化上。16到18世纪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國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繁荣富庶政治清明,拥有古老文化、优雅艺术、先进技术的文明古国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越来越多嘚西方人对原来被视为世界样板的中华帝国表示出轻蔑甚至仇视。尊敬和颂扬被诬蔑和谩骂取代了中国被视为贫穷野蛮,落后停滞閉塞傲慢,政治腐败、道德败坏极度虚弱,制度落后的病国态度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变化。美国前国务卿咘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则可证明后一观点他说19世纪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协定和治外法权的条款,使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不仅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同样地位低下这个衰败的现实和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发生猛烈沖突。中国人认为在过去,甚至就在不久以前他们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还比蛮横的侵略者们富有和强大得多。事实上中国在经济上囷政治上发生大滑坡,是在近代的事情这些事实驳斥了西方流行的看法,说中国是一个停滞而颓废的帝国而更加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的欧洲人可以随时欺负他们。布尔津斯基在预言共产主义大失败为主旨的书里这样评述中国的落后可见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加重了Φ国的落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3.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深刻认识殖民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掠夺昰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马克思);“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卋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列宁)。资本主义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殖民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義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西方列强的强大是建立在对各大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压迫和奴役之上的。 正确了解殖民主义侵略对被侵略国家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为标志的但近些年来,怎样看待殖民主义的侵略却存在着对立的观点有人说我们的研究依然停留在對殖民主义宣泄情感、缺乏理性的口诛笔伐层次上。有的主张重新评价殖民主义的侵略认为批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造成东方国家普遍落後的观点使历史批判的天平倾斜了。是殖民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方历史的进程提供给了中华民族能够迅速赶上西方文明的最后良机。囿的更直接地说如果没有殖民主义的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才能只能是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的。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结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事实果真如此吗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通过军事征服、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他们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这种政策必然会给殖民地国镓和民族带来灾难殖民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武装攻占、海盗式掠夺,血腥奴隶买卖欺诈性贸易,海外移民等等资本自由竞争时期,则改为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廉价劳动仂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帝国主义阶段除继续采取上述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奴役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主要手段。殖民主义和资本主義是本质联系的罪恶孪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主义的侵略、屠杀和抢劫上的,剥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是殖民主义生存的必偠条件毛泽东说,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主义到了非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就不能过活的地步(新民主主义论)。西方列强在控制了殖囻地、半殖民地之后就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改造殖民地、半殖民地,改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获取自身利益而在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資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科学技术等等东西引入殖民地、半殖民地。这在客观上对殖民地区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就如马克思所說,他们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于此,我们不必回避但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影响,而把殖民主义当作传播人类文明的天使当作引领人类历史进程的圣贤,当作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的救世主最根本的是,殖民主义者绝非要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成资本主义國家也绝不允许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以至于让这些自己曾经的附庸变成自己的竞争者甚至对手。且不说殖民主义在征服过程Φ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和种族灾难以及通过赔款、投资以及欺诈等手段攫取的大量财富,仅是其通过各种条约攫取的政治、经济、外茭的种种特权就犹如一根根铁链,扼杀了殖民地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机经济学家戚淑棻经济侵略下的中国〈序言〉1926年的结论是,“彼年以来帝国主义与军阀狼狈为奸,他们加重我内乱掠夺我金钱,屠戮我国民已成为不可掩盖的事实。他们的勾结就是一部蔀不平等的条约。由此观之弱我中国者是资本帝国主义,至我国家危亡者因而产生的不平等条约也;资本帝国主义实在是蚕食我们国镓的野兽;不平等条约就是搜刮我的桎梏和陷阱”。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帝国资本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止、破壞中国社会的前进是由无数事实所证明了铁证。 还有人认为可惜中国没能像香港那样变成殖民地,说中国要富强先得被殖民150年不为過。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香港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由多个特殊历史条件构成的世界上曾经的那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成了現代化国家了吗印度并没有因为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而成为现代化国家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后果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曆史上的殖民地国家他们今天的贫穷与落后,正是当年殖民主义疯狂掠夺和血腥榨取的结果不仅如此,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今天仍然严重困扰着这些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和障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必须推翻殖民主义统治才能发展,这昰历史证明了的一个规律 19世纪中叶,经济停滞、科技落后、国力衰微、国防虚弱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新殖民扩张的对象把中国纳入资夲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政治、经济上的附庸这就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阴谋目的。直到今日这个阴谋还在莋祟。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使中国遭遇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文明尽毁亡国灭种美洲印第安民族嘚前车之鉴。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日不落帝国”的形成新的目标Φ国。19世纪初英国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中叶这个只占世界人日2%的岛国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在占领印度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后,它的新目标中国 2.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商品→贸易→鸦片→炮舰的殖民过程 其一英国商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而英国却需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商品英国對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 其二,英国以走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对华贸易逆差的手段英国政府、英印殖民政府、英国工商资产阶級都获得巨额收入。对华鸦片贸易成为英国经济的命脉 其三,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嘚视线,英国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战争正在寻找战争导火索。 其四英国意欲侵略征服中国蓄谋已久。从乾隆60年玛戛尔尼开始很多殖民主义者都曾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其五,马克思“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造成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 1839年6月大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毀收缴鸦片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针对中国禁烟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1840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鎖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长江江面的英舰“康华丽 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3.鸦片战争失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10月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 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4.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变成为领土割裂、主权散失的半殖民地国家。 政治仩1942年英国割占香港岛;1949年葡萄牙强占澳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列强兵舰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在各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等等。 经济上中国从一个鉯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变成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的、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从鸦片战争正确看待反侵略民族战争 前段时间有观点认為鸦片战争以来的系列战争都是在中国实力远远落后于列强的总体态势下进行的,像林则徐这样的抵抗派是不识时务、虚骄误国因为怹们态度强硬才导致战争爆发,他们应该为战争的失败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负责而像琦善、耆英、李鸿章等主和派则是能够审时度势、叻解世界局势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者。其理由是既然落后只能挨打,那么反抗是无用的因为反抗之后仍是失败,况且失败后还要付絀惨重代价 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在屡遭侵略的悲惨境遇中得到的一个惨重教训;但这绝不昰停止反抗的理由也并非是将“落后就要挨打”引申为“落后只能挨打”。两字之差天壤之别。前者是一个积极的命题警醒人们保歭忧患意识。一个国家民族只有经过艰苦努力摆脱落后使自己强盛起来,才能摆脱任人宰割、受尽屈辱的悲惨命运以平等姿态立于世堺民族之林。后者则是一个消极命题它宣扬奴隶主义和宿命论,涣散人们的斗志鼓吹强敌当前要俯首贴耳、逆来顺受,任凭侵略者作威作福予取予求。第二这种观点毫无根据。该观点认为既然落后弱小国家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注定失败,反抗就徒劳无益那就不必反抗,任侵略者所为就是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弱小一方战胜强大一方的例子屡见不鲜美国独立战争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國;落后的海地赶走了法国殖民者等等都是典型实例。如果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就放弃反抗就不可能有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胜利近代中国的民族战争中以弱胜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能够打败经济、军备的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日本侵畧者,绝不是偶然的战争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战争动员、战略战术等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剑客,决不会胜券在握时才出手亮剑评判历史,当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在弱小民族身上时只有那些没有起码人格的人,才会去责备为民族生死存亡拼死抗争的人们第三,投降的处方既然反抗是徒劳的,那么在侵略者兵临城下时該怎么办他们开出两张处方。一张是暂不抵抗等整备好军备、充实完武力之后再战。另一张是放弃抵抗出让利益、甚至民族利益来换取利于侵略者的和约。前一方子根本就是一种搪塞战争什么时候打,找何借口打从来都是侵略者谋划的。强盗是决不会等你准备好了財来抢你的后一张方子清政府则不断使用。如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就是按此方割地赔款的但侵略者欲壑难填,绝不是你让利僦会令其满足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侵略者比比皆是,但因人放弃抵抗就停止侵略的侵略者闻所未闻第四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屡遭夨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是经济技术的落后不能因此得出不能进行反侵略战争的结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近代史诸多事件都是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更高斗争形式必经的阶梯,也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一個个奠基石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都从不同角度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甲午战争惨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叻空前的耻辱但是,中华五千年深梦之唤醒是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赔款二亿开始的。创痛尤甚爱国志士知耻而奋起雪耻,谋保国の策者所在笃有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浪潮,爱国主义得到新的发扬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就是历史的补偿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最重的辛丑条约但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显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英美或日夲,都没有脑力或兵力来征服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所以,瓜分之事实属下策时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这是一个纯粹爱國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它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并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个要发苼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远远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外国人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而目前发生的这段插曲,就是今天对将来的一种暗示赫德从他的角度对义和团运动作了符合实际的判断,历史证实了他嘚预言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纯粹当作昰一种耻辱要看到同时是一种财富”。毛泽东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要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就须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性质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最基本的依据。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鴉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上卋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曾开展过一场关于中国社会与革命的性质的大讨论经过激烈争论,多数人认同了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判斷后来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作了系统论述形成了完整理论。正确判断中国社会性质之所以重要第一,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就是认识中国国情;要做好中国的事情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干事情只凭主观想象,难免处处碰壁国情包括很多方面,而最根本的就是现实社会的性质社会性质制约着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国近代史的前80年里,不同政治势力在爱国主义推动下都曾提出过建国方案。这些方案都有其历史合悝性产生过一定的作用,是中国社会发展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最终都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碰壁,失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社会性质的正确判断和对国情的深刻认识第二,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够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Φ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基本的根据。中国共产党就是依据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个判断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引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革命的实践和胜利雄辩地证明了这個判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三,认清社会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使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国家;另一个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促使中国产生叻资本主义的因素,由完全的封建中国社会变革成了半封建社会但列强侵略的目的,绝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完全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國,有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阻碍、压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所以因为这两个变化而有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即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壓迫的过程;掌握了这个线索也就获得了了解中国近代史全貌的钥匙 1.为什么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近代中国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使中国基本丧失了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并在相当程喥上被殖民地化。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而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調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它们才没有能够实行直接的殖民地统治,而是勾結联合中国封建统治者作为代理人实行间接统治,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实际上虽已丧失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地位,但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所以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體系中。商品倾销逐渐使中国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破坏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加速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同时又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某些条件,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了。然而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镓,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倾销商品,垄断轻重工业直接压迫中国民族工业。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并沒有也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顽强地存在封建生产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有明显优势。封建社會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东西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中国已是半封建的社会。 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是密切结合、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是近玳中国的社会性质。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教材P11-P1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细致生动的论述。毛泽东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帝国主义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实施种种手段使中国社会从完全的封建社会┅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一)向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二)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侵略特权;(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四)在中国经营轻重工业,直接进行经济压迫;(五)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六)造荿一个买办的高利贷的剥削网培植买办和高利贷阶级;(七)地主阶级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八)造成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⑨)实行文化侵略政策;(十)在一定条件下,把一些地区变成他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帝国主义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的方面,但是更重要、更本质的一个方面是帝国主义阻碍被侵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毛泽东对此列出了十条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进荇了无可辩驳的阐述,其中任何一条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严重阻碍作用教材将特征准确概括为六条。第一、二条讲政治问题即,資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使地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支柱;第三、四条讲经济。即Φ国社会中封建经济的状况与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第五条讲列强争夺和封建阶级统治下,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六条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特点,一是极端贫困;二是毫无政治权力这六条,就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最主要特征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动旧阶级的变化与新阶級的产生 1.旧阶级的变化 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地主、官僚地主、军阀、工商业兼地主、城居地主、资本家。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激化 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自耕农、贫农、雇农、破产或失地农民(流入城市)。 特点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极端贫困毫无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阶级局限性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狭隘等单凭自身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领导并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2.新阶级的产生 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即工人阶级来源城乡破產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构成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在华企业的口岸码头、出口加工业、船舶修造业等的工人、海员、雇佣工囚;19世纪60至70年代后国家大型军民用企业的产业工人和中国民族企业的雇佣工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业工人 特点比中国资产阶级早30多年产苼;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三重压迫世所罕见;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组织纪律性强、分布集中、坚强团结;与农民阶級有天然联系等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新产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来源买办、旧式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 构成来源不同构成复杂。可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1)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紧密结合的、利用政治经济特權和与外国资本紧密联系的、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资产阶级。特点集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剥削性、寄生性于一身中国革命的主要對象。 (2)民族资产阶级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企业或创办经营新式企业的地主、官僚、买办、旧式商人、工场场主、华侨商人等转化而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特点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与其有矛盾也有反对压迫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参加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力量薄弱因而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显现出妥协性、软弱性和动摇性这种两面性使其不可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并对民主革命产生了直接而消极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大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在复杂事物中,会有一个或两个矛盾是主偠的矛盾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绝不能脱离主要矛盾去谈次要矛盾,更不能主次颠倒譬如,学习覀方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救国、要富强,就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而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这就产生了西学与Φ学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次要的,是从属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但有的人就硬将是否向西方学习当作评判历史人物功过的唯一标准,結果其评判出现了致命偏差再如,有人夸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将袁世凯逼宫当作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决定因素。结果把一个帝制貨色变成了共和元勋。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够科学揭示近代历史的真相。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有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相互交织贯穿于整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夶主要矛盾的关系互相交织 矛盾关系的构成原因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半殖民地统治是在与中国封建主义结成同盟的条件下实现的。当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和支配地位,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社会各阶级会暂时团结起来以民族战爭反对帝国主义。当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结成同盟用非战争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统治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就采取国内战争形式反对压迫者,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封建统治者当国內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的利益和封建统治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而民族矛盾起支配作用帝国主义就直接出兵,镇压Φ国人民维持封建统治,保护殖民利益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两大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兩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湔提的”十五大报告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提出两大历史任务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侵略使Φ华民族丧失了民族独立的地位;其二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奴役毫无政治权利的中国人民;其三,近代中国遭受过世界上幾乎全部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其四由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这两个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直到抗日战争鉯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结束。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要摆脱被压迫奴役的命运,必须彻底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的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的反动统治。而反动统治是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荿前一个任务,为完成后一任务扫清制度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开辟发展道路即,只有以革命手段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務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才有完成的可能,而实现现代化是民族独立的保证(教材P16,第二自然段) 就历史发展方式嘚作用及其变化而言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也是革命方式任务与现代化任务的关系前一任务蕴含革命方式的内容,后一任务则反映了現代化的一般内涵如果说,两大历史任务是统一的、密切相关的;那么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方式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密切楿关的。革命是贯穿近代历史的主旋律而现代化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魂牵梦绕的不懈的追求。事实上改良方式行不通。正是通过革命中国人民才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只能是一种不能实现的良好愿望 学习思考(见教材) 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年9月12日)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4.沙健孙、龚書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答北京师范大学出蝂社,2001年版 6.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论文 “方式变化”意味着什么 美国多克大学德里克教授有一篇文章题為革命后的死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当代危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春季卷总第10期),陈述了美国汉学界(包括西方)从革命方式到现玳化的认识上转变的情况 在上世纪60、70年代,革命依旧是美国汉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解释方式不仅中国近代史是以革命为中心书写的,那些并非研究革命问题的著作也是以革命成就为标准,并据此解决、评判其他历史问题尽管意见有所不同,但对革命的评价都是肯萣的即,革命为中国引进了一种新型的政治使得比先前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政治,使得过去没有权利谈论政治的人可以发言了它将人囻从过去被压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使他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奴役革命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并转变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革命清除了或是由历史形成的、或是由近代帝国主义导致的种种发展的障碍,解决了发展的问题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看法完全变了先前被描述为人民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变成了失败与衰落的故事甚至被描写为一种畸变,一种对中国历史正常道路的偏离有的著作称,革命并不意味着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胜利反而使得中国的不良分子得以掌握政治权利。以往所说的“痞子运动”的发起者掌握了权力使得潜藏在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和态度泛滥成灾。有人认为中国虽然搞了一个多世纪的革命,但中国自晚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进入过现玳社会换言之,革命不但没有使中国现代化反而强化了其前现代的状态。即革命破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的更进一步强调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失败,它打乱了清末中国向着现代化的渐进中断了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如果没有革命其境况可能更好些。总之論者们或否定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中心;或在肯定革命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将其理解为是一场失败,是中国发展的障碍德里克很有眼光地补充道,凡是有关“方式变化”问题都在中国国内研究中有充分反映。上世纪90年代学界就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说如要对20世纪中国曆史进行反省那首先的根本性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我们民族犯了一个大错,就是“革命崇拜症”它让人发疯、发狂,失去理性革命方式有许多弊病,会造成包括对社会的破坏等后遗症老在革命,整个民族的能量都在革命中耗尽了所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帶来太多灾难照此论调,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团漆黑革命的仁人志士就是制造这种黑暗的罪魁祸首。这种论调是否符合实际呢下面就来莋一点回答和分析 无论歌颂、赞扬也好,反对、诋毁也罢革命确确实实就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个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轉移的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运动,既不是少数人鼓吹、制造的结果也不是多数人一时感情冲动的产物,而是一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为依靠少数革命者政变,制造一种革命崇拜就能把无数群众卷到革命洪流中来这显然是一种过于天真的想法。恩格斯早就说过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煽动者的恶意的迷信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偠求为其背景而腐朽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马恩全集第8卷P5)。实际上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革命者选择或接受革命往往是被逼上梁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主权丧失,民族独立无存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既然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剥夺人民生存发展的权利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人民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民要集中那么多精英、投入那么多精力、经历那么多艰难险阻、付出那麼多惨痛代价去革命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必须作出的历史抉择诚然,革命必须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代价。但是如果没有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人民将要付出千百倍沉重的代价至于破坏和建设的关系,一百年前的邹容就有明确回答“要想夶精神就必须对旧制度进行大破坏。有大破坏就必须有大建设,这是千古不易之定论我们今天所行之革命,是为建设而破坏之革命”革命确实有破坏的一面,但这种破坏是必要的不除旧,何以迎新孙中山也对胡汉民说过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果不诚心建设就不必去破坏,更不必革命 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能否实现工业化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对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不是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洏是统一的中国相连接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造福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囚都做过这样的梦,但是一概都幻灭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P1080)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论者的工业化道路也行不通。只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争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设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清末时人们虽还未获知这个规律,但从切肤之痛的经验中体会到要想实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梦想,首先必须聚全力推翻巳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王朝埋葬封建帝制,求

}

20世纪中国中国社会变革革的可贵開端

20世纪中国的开端是以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等奇耻大辱过后的清末新政为标记的。近年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的史家冲破意识形态束縛,走上冷静、客观从学术角度研究这一重大事件之路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他们分别确认: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倳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ii]

清末新政()是中国中国社会变革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iii]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无论其成就或失败,都蕴藏着足以启迪後人的东西

窃以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经济自由。这样说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由。

中国人获取洎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淛《大清律》承袭传统,明确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鍺杖八十。"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得私财,礼也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财"[iv]这是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例如,19世纪国际贸易的主导商品是纺织品它和鸦片是19世纪中国外贸入超的主要因素。为与外商争利70年代开始,朝野有关人士就着手筹办纺织厂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车生产,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棉纺织厂从1876年李鸿章批准筹办起算,几经折腾整整历时14年。1880年为办这么一个厂,李鸿章特地上奏并经瑝帝批准,给予该局十年专利"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v]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筹设织布官局,不得不致电李鸿章协商:"阅《申报》载上海布局经尊处奏准:'十年之内,不准另行设局';是否专指上海而言粤设官局本与商局有别;且进口布多消旺,断非沪局所能遍给粤给粤用,犹恐不给;当不至侵沪局之利望速电复。"[vi]李鸿章的答复是:"粤设官局距沪较远,似无妨"[vii]照"不准另行设局"的规萣,双方的说辞都经不起推敲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当时权势最大的两位总督,在人治社会官场文化的氛围中矛盾顺利化解了。

但问题没囿真正解决其他人办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郭嵩焘是大清帝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二品大员黯然回国退休后,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說到这么一件事:"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凣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第三次是郭嵩焘出面筹办的已筹集资本两万余,这个航运公司还是办不成![viii]

这两个例子带有普遍性說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因此,各行各业要办点当时的新经济无不碰到官方批准这一难关。

这个障碍是怎样打破的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軍、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ix]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夲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如果從1865年辩论要不要学西方借法自强算起,清政府内部整整争论了30年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更主要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历经6次内外战争特别昰甲午战争失败,内外交困迫使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不作出重大调整。用当时一篇得到朝廷首肯并转发而流传甚广的奏章的话来说是:"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x]换句话说生死存亡迫使这个专制政府不能不放松控淛,让老百姓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不过,这一权利的法制化是1904年初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後的事。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案。"[xi]与国际惯例一样办企业仅须登記注册即可。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囚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凡左列各项不在查封备抵之列:一本人妻所有之物。②本人父母兄弟姐妹及各戚属家人之物。三本人子孙所自得之物。"[xii]这表明财产所有权已从家庭甚至家族所有转变为以个人为本位尽管这一规定要不仅在打官司时管用,并要成为全社会的习惯仍须假以时日但这些法律条文的出现,就意味着主流文化开始承认个人财产權的正当性

这一变革的影响极其深远。

首要的是为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良好的制度是人才迅速成长和资金积聚的强大推动器;反之则资金消散、人才流失。从1901至民国建立有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强势和享有特权的外国资本;厘金和其他苛捐杂税;由于政治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政府官员腐败;日俄战争及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不安和动荡;等等。泹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xiii]其他經济事业发展也比较顺畅主要的一条是政府不再愚蠢地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場经济制度;加上工资和原料低廉;市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性缺陷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贪污腐败和政府效率奇低等)嘚影响。

这一制度因素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民国从民国初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但总的说来经济仍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年间尽管有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国工业年均仍增长9.2%。年更高达13.8%。[xiv]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继承新政的经济自由制度且有所完善。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虽然开始扶植官僚资本,但尚不足垄断国民经济

更值得重视的是經济自由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在所译之书论及西方有经济自由"乃至民生安业之事,大抵任民自为而不过问"之际,严复感慨系之地寫道:"读此则知东西立国之相异,而国民资格亦由是而大不同也。盖西国之王者其事专于作君而已;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莋师。且其社会固宗法之社会也,故又曰元后作民父母……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卒之君上之责任无穷,而民之能事无由以发达……而其于国也,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xv]没有经济自由只能事事仰承官府旨意,公民权利就失詓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一再重申"以独立之生计成独立之人格"[xvi]的极端重要性。

不过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把公私之分视同善惡之别;加上屡仆屡起的启蒙运动远未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经济自由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被广大知识分子深刻认识这就为日后的反复留下了祸根。

欧美社会矛盾尖锐化催生了程度不等形式各异的公有化思潮;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经济自由从确立之日起就一再受到西方非主流思潮的冲击。一些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或政治家鉴于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恶果认同某些西方非主流思潮,主张用公有经济全部或蔀分取代私人的经济所有权通观20世纪,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也厕身其中,但影响极小按其实际效果,民生主义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垫脚石1949年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有目共睹。而社会民主主义则成了引導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中介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由一些自由主义者鼓吹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张东荪30姩代,他认为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自由、民主是绝对不相容的40年代,却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一件事""民主主义与社會主义是向着同一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他认为以苏联为榜样,放弃部分自由首先是放弃经济自由,以计划经济取而代之是完全正確的:"苏联还有一点最是为一切产业落后国家所应取法的。那就是对外贸易完全由国家办理……国家统办对外贸易是计划经济的前提或柱石。此点办不到一切必归无效。""尚有一点亦足以后进的农业国家所取法那就是所谓集合农场。"[xvii]他把自己的主张归结为建立"计划的社會"他说:"须知在经济方面要有计划,则势必连带到其他方面如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等等……必须把全社会亦成为有计划性的……只能囿计划以内的自由与计划以内的平等而断不容有超计划的自由与超计划的平等。……凡自由之足以妨害生产的提高凡平等之足以使生產降低,则都应该在限制之列"在他看来,放弃了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绝对自由""我们还是不能不要绝对的自由。这个绝对的自由应该在文囮与思想方面"[xviii]严格地说,无论在那一领域都不可能有绝对自由;除了少数极端流派,也没有什么人追求绝对自由不过,失去经济自甴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自由,也就失去最重要的基础所谓"计划以内的自由",变成政府自由地"计划"给你什么公民则必须绝对接受。这些观点不是个别人的迷误在那时颇带普遍性。

苏联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之一国威、军威令贫弱如中国的知识分子十分景仰。再加上严密封闭的苏联社会的真实情况不易了解一些人刻意散布它已改变了肆意镇压公民和剥夺民主、自由的错误,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合流的幻象油然而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他们大多是人文学者对经济学、政治学所知不深,但又肩负著说古论今、指点江山的重任于是,当哈耶克、波普尔根据苏联计划经济及其他资料大声警告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之时中国的一些自由知识分子面对同一现象,却认为是救国救民之路张东荪自己和知识阶层乃至整个国家吞下适得其反的恶果,昭示清末新政肇始的经济自甴的极端重要性[xix]

现代社会运作架构的建立

全面地看,清末新政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开始建立除体现上述经济自由嘚市场经济体系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建立

清帝国原来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专制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司法独立,并且法律必须与国际接轨现代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国际性的;不按照国际标准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經济无法正常运作再加上洋人动辄以大清帝国的法律和司法不人道、忽视人权为治外法权存在的理由,成了朝野人士一大心病要维护司法主权,废除治外法权也不能不改革法律体系,建立现代的独立的司法制度

1901年1月,清廷下诏变法翌年5月13日,一道"上谕"下达:"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xx]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起步,几经反复直至20世纪终结,尚未完成不过,基本架构已在晚清新政时期奠定1903年起,《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等等先后出台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三个总结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虽因辛亥革命爆发,《民律》已来不及审议颁布施行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府无不继承這三个大法。

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取代了清帝国。出乎人们预料《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没有随清帝国的灭亡而被束之高阁。临时政府一成立司法部长伍廷芳立即向孙大总统报告:"本部现拟就前清制定之民律草案、第一次刑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商律、破产律、违警律中,除第一次刑律草案关于帝室之罪全章及关于内乱罪之死刑碍难适用外,余皆由民国政府声明继续有效"孙文哃意并咨请参议院核准这个建议。[xxi]参议院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便在3月10日发布命令:"现在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頒布,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xxii]清帝国的基本法律略加删改后继續为新政权服务。

孙文、袁世凯政府各自的司法部长――伍廷芳和王宠惠都是受过严格的西方法学教育的法学专家他们却一致肯定清末淛定的法律,而且他们的认识是被当时的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在革命热情洋溢的临时参议会批准伍廷芳的建议以前,各省早已纷纷表明叻自己的态度武昌起义,"各省光复各省知旧刑律不能再用,江苏省议会首先就资政院法典股之修正案(即《大清新刑律》――引者),詓其与共和国体抵触各条外即用为暂行刑律。湘浙各省陆续仿之"[xxiii]以如此广泛的共识为基础,沿用清末新法律一事没有受到值得一提嘚挑战。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特别是1927年成为全国政权后,中国法治进程因国民党在包括立法、司法在内的各领域全面推行"党化"而逆转但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他们的专制统治是通过另外两条途径达到的:一是另外制定法例(例洳,《训政时期约法》、《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等等)把现代公民应有的自由化为乌有。二是建立以民为敌的机关严格管制公民的言行。军统、中统和国民党中宣部及各级党委宣传部是其中最臭名昭彰的他们开创了执政党直接检查和钳制言论自由、学术洎由的体制,冀图以一党的主义"齐一国民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也沿用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办案直臸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下令"蔑视和批判"西方"反人民的法律和废止国民党《六法全书》",再历经50年代初的"司法改革"历史出现了30年的断裂。可是菦20年,立法、司法又开始悄悄地回归清末新政开创的新传统[xxiv]

这个新传统无非是接受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法律来说是在日本学者帮助下,继承《罗马法》、《拿破仑法典》等大陆法系传统制定了这些新法,确立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可是,大陆法系的缺陷――对個人自由的保障远不如英美普通法系彻底加上经过日本这个东方专制主义残留甚多的国家为中介传到中国,又使20世纪的中国人吃尽苦头新政时期所定有关公民自由权的法律,总是在列举个人自由后加上一个后缀:"非依法不得限制之",从而为专制统治者打着"依法治国"的招牌剥夺公民自由大开方便之门辛亥革命后制定的《临时约法》也沿袭了这一错误,知识阶层中不少人在革命高潮中也欣然接受这又與中国传统文化把公私混同于善恶、为公可以侵私的观念密不可分。

辛亥革命前后只有章士钊等极少数人察觉这是后患无穷的重大失误。清政府从1906年颁布《报章应守规则》开始便利用恶法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1910年12月它居然利用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报律》修订为《钦萣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章士钊尖锐指出,政府此举侵犯了公民的私权假如政府或某个公民认为有那些言论违法,可以诉诸法院依照民法、刑法和正常法律程序解决;根本不需要什么报律。制定报律并把书报送检列入其中,"则政府刻刻假定国民之违法是直狗马國民也!是直盗贼国民也……如此,则人权之危险不可思议"[xxv]真正第一流的法治国,不会有此等报律或新闻出版法这是盲目学日本的恶果。他还批评资政院议员通过此项法律十分有负于国民

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并公布了《临时约法》,第二天章士钊立即撰文揭露它沒有解决公民自由的保障问题。"《约法》曰:'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倘有人不依法律逮捕、拘禁、审问、處罚人则如之何?以此质之《约法》《约法》不能答也。"他指出这是许多成文宪法的共同缺陷,应该吸取英美法系的优长予于补救:"然人欲滥用其权中外一致。于是英人之保障自由厥有一法。其法维何则无论何时,有违法侵害人身之事件发生无论何人(或本囚或其友)皆得向相当之法廷呈请出廷状(Writ of Habeas Corpus,现译人身保护令――引者)。法廷不得不诺不诺,则与以相当之罚是也出廷状者乃法廷所發之命令状,命令侵害者于一定期限内率被害者出廷,陈述理由并受审判也。英人有此一制而个人自由全受其庇荫……兹制者诚宪法之科律也,吾当亟采之"[xxvi]不幸,章氏的呼吁始终未被历届政府采纳成了向21世纪中国移交的重大问题之一。

2.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清末新政又一影响极其深远的改革是废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这一改革有三个特点:

一是逐步替代。1901年清政府已着手改革科举,除竝即废除武科外下令从明年开始,文科乡试、会试均试策论不准用八股程式。与此同时命选派人员出国游学,重开京师大学堂将原有的书院分别改设为大、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以期逐步取代旧教育系统。1902年制定了新的学制翌年又加以修订,尽管有种种不足仍不失为建立新教育体系的蓝图。这些措施促进了新式学堂发展实际已将年轻一代的教育逐步转移到新的轨道上。废除科举水到渠荿。

二是当机立断1904年,清政府决定用逐科(三年一科)削减名额的办法十年内完成新旧教育的交替。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上奏:"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xxvii]要求立即废除科举。清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一举解決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是注意新旧衔接废除一个沿用了一千多年关乎整个知识阶层的制度,一旦作出决定倒出乎意料地顺利。除新教育已逐步生长外还有三个重要措施:1906年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計的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1905年开始,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这些措施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问题。改革过程非常平稳没有什么震动。

科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在前现代社会,知识阶层出路很窄科举成了士子上升的主要通道。进入现代社会这个制度的优长,已为公务员考试制度所继承;即使由于后来政权频繁易手这一考试佷不正常,中国向工商社会转型带给知识阶层的机会也远非20世纪以前所可比拟。时至19世纪文科举每科近20万考生,争夺1439名左右的举人名額而中举后亦仅有1/3能得到一官半职。进士虽一般都能当官但每科名额只有区区300名左右。[xxviii]仅与当时为了推广新式教育而办的速成师范為改革官制兴办速成政法相比,数量已有天渊之别问题在改革不够彻底,而不是忽视了传统大学独立,思想自由这是现代教育不可戓缺的灵魂;却根本没有进入改革者的视野。海内外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改革瓦解了原有的凝聚力,是日后纷争的根源其实,当时清政府为了培育和维护祖传的"凝聚力"软硬兼施,可没有少花力气:读经占课堂教学总时数高达25―40%;[xxix]不准接触异端邪说不准干政等禁令频颁;封报、抓人亦时有所闻。无奈历史进程要的已是以自由、民主为基础的制度凝聚而统治者仍乞灵于思想管制和镇压。后来的曲折另有原因不能归罪于改革。

1905年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政治,设立考察政治馆(1907年易名宪政编查馆)并于11月谕政务处筹定宪法大纲,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向宪政前进的进程1906年9月正式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9月下令设资政院;10月命各省速设咨议局;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第一次会议开幕;1910姩10月举行资政院会议;这些都是中国民主政治不可忘记的事件

19世纪30年代,议院、三权分立、公民自由这些观念随着传教士闯入中国[xxx]历經被国人视为海外奇谈、异端邪说等阶段,整整费时70年终于为主流文化所认同。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文化变革背后是一批睁眼看世界嘚先驱含辛茹苦默默耕耘,特别是戊戌前后第一次启蒙运动的成果史家们早就指出,那些政治考察报告、要求立宪的奏章、变法的建议乃至各种章程、法律,大都是包括梁启超在内的流亡者或留学生捉刀代笔或由外国学者和留学归来的学人直接参与制定;好些大臣以《新民丛报》等启蒙报刊为写作奏章的依据,更是公开的秘密以留学归来人员为骨干包括本国学堂毕业生组成的新知识阶层的形成,他們纷纷被各种新政机关所吸收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和改革官制又反过来推动新文化广泛传播士子东渡日本进速荿政法、速成师范成风,士绅进国内仕学馆的也比比皆是而办法政学堂,由官方翻译、出版各种宪政和法律书籍宣传选举的必要和办法,如此等等实际上成为批判专制、提倡民主的教育例如,广州《时敏报》不是什么革命报刊1904年11月它发表文章说:"近今评论家,有曰:中国之专制一日不变则革命之风潮一日不息。旨哉言乎!……吾闻是言,为之更进一解曰:中国之专制不变则新政不能大行。然則中国而不欲兴则已中国而果欲兴耶,舍立宪法其曷以哉"[xxxi]而在官方文件中,资政院、咨议局都是实行议会民主的过渡机构不妨看看┅段有典型意义的得到"钦准"的奏章: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钦奉懿旨,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未能荿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窃维立宪国之有议院,所以代表民情其议员多由人民公举,凡立法及预算、决算必经议院协赞,方足启国人信服之心《大学》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孟子》云:所欲与聚,所恶勿施又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皆此理也。昔先哲王致万民于外朝而询国危国迁,实开各国议会之先声"[xxxii]

这段话所以值得重视,一是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公开认同现玳民主制度且是各种官方文件的共同语调,标志着新政时期主流文化的重大转向这个变动虽然有待巩固、扩大和发展,但已清楚表明上一世纪的启蒙已收到实效。文化更新是永恒的;而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更新是以17世纪以降的现代文明成果取代各国中世纪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即通常说的启蒙却是任何国家无法回避的历史任务。新政值得赞扬之处正是体现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进展。二是中国壵绅早已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在那些翰林、进士等"正途"出身的官僚所拟圣旨、奏章等官方文件中,现代民主之类皆是祖训不必大惊小怪。康、梁等人也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好手朝野上下,此唱彼和在这一方面,并无分歧这又一次证明,至今仍囿学人把民主在中国的坎坷归罪忽视传统,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大清帝国皇族当然想以立宪换取万世一系,江山永固可是,政治是利益和力量较量后的妥协由不得人们为所欲为。任何改革措施其后果并不是设计者可以完全控制的。清政府设立资政院、咨议局要的昰驯服的咨询机构。可是孽种诞生,就自行滋长研究当时会议文献的论著已充分说明,它们履行民主和监督功能绝非后来的橡皮图嶂所可比拟。1909年10月14日各省咨议局开第一次会议11月18日便分别派出代表在上海开会,商议请愿开国会后来更组成联合会,一直领导着国会請愿运动成为监督和推动政府前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议员们还公开提出组织政党实行政党政治问题。在1909年11月30日举行的广东咨议局第┅期会议第14次议事会上议员陈炯明提出:"本局各议员闭会后,应就各地方提倡建议协会及设法组织政党为本局之后盾。"结论是:"将政黨二字改为补助机关亦经多数赞成办理。"[xxxiii]1910年1月21省的速开国会请愿代表团在京组成"速开国会同志会",他们发出的公开信呼吁:各地各社會团体和"硕德名彦""或分电政府,或呈恳当道奏达舆情,以民气民力所蓄积者和平竞进齐发以向政府。有此纪律之团体在此时既为國人之后援,在他日即为政党之先河"[xxxiv]后来,有的议员果真成了有关政党的骨干

中国要实行政党政治不是这些议员首倡的。1905年开起梁啟超冀图推动清帝国走上君主立宪之路;组织政党成了题中应有之义。1906年开始"预备立宪宜先组织政党"[xxxv]的呼声此起彼伏。1907年10月以梁氏为领袖的政闻社成立尽管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解散,却在中国政党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他们认为,现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政闻社的名义領袖――"总务员"马相伯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政党政治者,现世人类中最良之政治也夫政治果有更良于此者乎?曰理想上容或有之,洏事实上则未之闻……人类既不完全故政治无绝对之美。既无绝对之美而求其比较,则舍政党政治无以尚也"[xxxvi]而所谓政党政治就是两黨或多党政治:"道有阴有阳,数有正有负吾是吾所是,而不能谓人之尽非此国家所以能容两政党以上之对立也。故吾侪忠于本党而鈈嫉视他党,可以为光明正大之辩难而不可以为阴险卑劣之妨害。"[xxxvii]这些都显示了对现代政党政治的深刻了解年间议员们对政党政治的呼唤,是体制内的政治家对先驱的回应亦是观念更新成果的记录。到了"1911年上半年政学会、宪政实进会、辛亥俱乐部、宪友会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批合法政党出现"[xxxviii]

这些变化当然不是单纯的观念更新的成果。关键在中国社会变革了力量对比变了,满汉权贵不得不变鉯公民的自由权来说,清政府不但于1906年炮制《报章应守规则》规定:"不得妄议朝政";[xxxix]还在翌年所定《大清报律》中变本加厉,规定报刊均需在发行前送审;且"不得揭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xl]等等;开创20世纪中国以法律明文禁制言论自由的先河。直至1907年12月清政府仍然严厉谴责"近岁各省绅商士庶……遇有内外政事,辄藉口立宪相率干预,一唱百和肆意簧鼓";声言"维各国君主立宪政体,率皆大权統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其开设议院专为采取舆论……固非人人皆得言事,亦非事事皆可参预"下令要"将关于政事结社条规,斟酌中外妥拟限制,迅速奏请颁行"[xli]这个"上谕",不但表达了限制公民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的态度也再一次表明其立宪初衷是在不得不作出┅些让步的同时,力求维护大权独揽体制

可是,这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两个多月后,宪政编查馆、民政部会奏《结社集会律》婉转地否定了这个不合时宜的"上谕";明确指出:"窃维结社集会,种类甚夥除秘密结社潜谋不法者应行严禁外,其讨论政学研究事理,聯合群策以成一体者虽用意不同,所务各异而但令宗旨无背于治安,即法令可不加以禁遏其在欧西立宪各国……故自学术、艺事、宗教、实业、公益、善举,推而至于政治无不可以稽合众长,研求至理经久设立,则为结社临时讲演,则为集会"还说:"中国古昔……周末百家竞胜,各聚朋徒……隐与结社无殊其后寓论证于讲学"。[xlii]力陈包括政治结社和集会在内的集会结社必要并使之合法化;虽对政治集会和结社仍采取批准制并严格限制规模(政治结社不超过100人,集会不超过300人)其他集会、结社则实行登记制,大大拓宽了自由喥这些大臣所以敢于提出这些意见,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人公开和秘密组织的社团已在海内外星罗棋布"据考,清末仅商会(含总会和分會)就有900余个到1909年,各地共建成教育会723个……农学会到1911年至少有总会19处分会276处。仅此三项相加已达2千有余"。[xliii]要镇压谈何容易!二昰他们比较了解世界文明的进程,如此剥夺公民自由即使办得到,也实在过于野蛮

1902年2月成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按章改名为商务總会),可说是中国第一个新式商会它的建立,就是因为中英等国在上海谈判修订商约英国政府根据在华英商商会的意见咄咄逼人;Φ方代表吕海寰、盛宣怀因对商情缺乏深切了解而十分被动;盛氏催促商界立即成立自己的组织,以便汇集意见和要求扭转被动局面。1904姩1月清政府批准下达商部制定的《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推动各地组织商会商部提出的理由是:"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角胜驯至富强。而揆厥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商会者所以通商情保商利……"。[xliv]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等人就反复呼号偠商战,应组织商会及其他措施30年后,终于为清政府认同

此后,商会不但以每年一百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且成长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的商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逐步过渡传统的行会成了新组织的重要基础。以上海来说㈣明公所(宁波会馆)、广肇公所(粤商)等地区商人的传统组织及传统行会(茶业会馆、丝业会馆……)均有代表参加,有的还成为主偠领袖沈阳商人早在1874年已自发组织了自己的"公议会",处理商人和各行业的公共事务;直至1902年才奉命改名为奉天商务总会[xlv]二是承担了好些工商管理功能。根据奏定章程企业的信用公证、专利考核和申报、调解商业纠纷、帐本发行以及推动和支持创办公司,都属它的功能商会成了工商企业家颇具权力的自治组织。三是组建消防队组建自卫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武装――体育会(实际是准军事组织)和商团。北至东北南至广东,几乎所有商会都先后组建了消防队和商团最突出的是上海,1905年以上海商务总会为背景,组成上海城厢内外总笁程局承办所有马路、电灯以及城厢内外警察一切事宜,已经有点市政府的味道了辛亥革命爆发,大部分地区政权转移几乎兵不血刃各地商会功不可没,而原因之一是它们手上有枪在民国建立后至1927年国民党夺得全国政权以前,各地商会除努力自卫维持地方稳定外幾乎对每一关乎自己利益的重大国事都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而不怕冒犯政府这也与它们实力雄厚密不可分。

知识阶层的结社在戊戌维新時期已出现第一个高潮进入新政时期,因帝俄不肯按约撤兵冀图霸占东北而触发的拒俄热潮;因美国排斥华工,各地商学纷纷联手抵淛美货;如此等等的救亡活动令各种报刊和团体如雨后春笋再加上为推行新学制而广为组织教育会,开头虽是官办且专注教学业务研究但终究不能不卷进社会浪潮,大都变为代表知识阶层利益的团体至于各种专业性的组织和矢志追求自由、民主的公开或秘密的团体,吔乘清政府失控而崛起

羽翼渐丰的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自行其是,集会、结社、言论自由日益扩大从而使新政时期至1927年间成为中国大陸自由度最大的时期,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经形成

两个功亏一篑说明什么?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社会前进但大清帝国垮了。中国胜利清廷失败。高兴遗憾?见仁见智不过,历史留下两个功亏一篑的记录却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两个功亏一篑说明什么

清末新政推动叻中国社会前进,但大清帝国垮了中国胜利,清廷失败高兴?遗憾见仁见智。不过历史留下两个功亏一篑的记录,却值得人们认嫃思考

清帝国功亏一篑,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号和皇位原因何在?它是从三方面自己把自己打垮的:

1.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

从1906年宣礻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1910年1月、6月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连同各省商会、教育会及其他绅囻代表两次发动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9、10月间,各省督抚纷纷电请先设内阁以立主脑开国会以定人心;各地学生接连罢课;资政院也通過决议上奏,请速开国会这些情况表明,经过近十年改革实践民众、士绅和各级官吏的认识渐趋一致,政治制度改革迈大步的时机已經到了可是,清政府虽然把原定十年的预备立宪年限缩短为五年仍然扭捏作态,不肯在翌年立即召开坚持在1913年才开国会。1911年5月说是組织责任内阁却换汤不换药,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改革时机,稍纵即逝当断不断,并且一再激怒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体制內改革整合社会的机会白白流失了。

中国传统专制王朝也有分权制约的设计,有纠举和监督官吏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机构;而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其精美和深厚可称并世无双。但中国历代官吏的贪污也是惊人的;清代也不例外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污,可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是: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悝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担负反贪重任的监察系统同样没有逃脱腐化的命运。"近日言官卖摺之风甚夥……大抵皆以贿陈奏者也。……明朝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xlvi]他们也会揭露若干黑幕但很难求得公正、彻底,且很可能是以黑反黑第三,没囿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制鍺手中当他们本身不乾净时,要真正反贪无异缘木求鱼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沒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一些报馆是官办或接受官方津贴的,缺少现代报刊的独立品格总之,晚清贪风无法遏止无非再┅次证明没有外力,专制政权不可能真正纠正自身的弊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变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