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葬为何用棉被棉被把人包裹茧包裹

资源分类:
简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棉被规格尺寸_机械/仪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棉被规格尺寸首先介绍一下床品的常规尺寸:一般分三类:1.单人(小孩)、2.双人普通......
简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如何辨别棉被的好坏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如何辨别棉被的好坏在用棉被时,一定发现有的保温,有的死板;有的易烂;有的有飞尘;......
简介: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凉的,可是人一躺進去就变的暖和了,你说是 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小和尚一听笑了:“师傅你真糊涂呀,棉被怎......
简介:0.0分 (0人评价)暂无用户评价 我要评价 ...倒悬的灯塔 作茧自缚的我被包裹在棉被的坟茔中。身体...收拢了,水更加涨,使得衣角全然如一把和伞倒扣在水面......
简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半条棉被”让习近平如此动情_党团工作_实用文档。“半条棉被”让习近平如此动情 习近平曾深情讲起“半条棉被”的故事,也曾一再强调“不......
简介:制作米酒时,先把米泡12小时,然后蒸熟,冷却至30°C后加入酒药,密封发酵36小时,若在冬天做米酒,还要用棉被包裹,据此回答:(1)为什么冷却至30°C后加入酒药?(2)......
简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如何包裹新生儿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过去人们习惯用小棉被将小人儿裹住保暖,这样实际上是 限制了手足活动, 会影响......
简介:棉被里的酒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与话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而有时, 往往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能改变一个人或好多人,也是那样举动,它就 像无数次起伏的海浪, ......
简介:还有羽绒被总是有点味道, 让部分人不舒服。高档次产品味道很少! 使用寿命:羽绒被只要外套不破损,就可一直用下去,所以寿命可达 50 年。其它被子因为板结、不防虫......
简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棉被作文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棉被作文...我被这股爱严严的包裹着,所以再大的严寒我也能 抵挡的住。&nbsp 但是,我又......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女子诈骗百万上演“假死”大戏 下葬棺材装着石头和棉被
  红网永州站6月22日讯(通讯员 杨再萍 张慧珺 邹俊)日,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冷水滩公安分局破获一起诈骗案,抓获嫌疑人邓某某(女)。此案件的曲折离奇,让人叹为观止,邓某某妄想不再归还诈骗得来的巨额钱财,竟然自编自演了一场“假死”大戏!
  诡异自杀,女子离奇跳河
  日,冷水滩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接到张某、冯某等数名群众相继报警称:他们被同一人诈骗,现债务无法追回,请求公安机关帮助。据这几位报警人反映:他们都于2016年年底,先后认识了一位自称在装修公司上班的装修经理邓某某,邓某某称自己手上有较优质的装修项目,利润很可观,积极地鼓动他们投资。张某等人将信将疑地借了一些钱给邓某某,刚开始邓也很守约爽快地支付了利息,取得了几个受害人的信任。一来二去,邓某某陆续向几位受害人借款近百万元。
  自2017年5月开始,邓某某就称投资出现问题,并时常关机不接电话,对受害人也避而不见。受害人张某与邓某某的叔叔是熟人,日,张与邓叔叔电话聊天时,听说邓已经在冷水滩区宋家洲跳河自杀了,且家里人已经处理完后事。张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即将这事告诉了其他几位受害人,当天还一道前往邓的老家,发现邓确实已死亡,并已办完丧礼匆匆下葬了。张某等受害人顿时感到追回借款无望,觉得只有报案向公安机关求助。
  察觉异常,全面展开侦查
  民警接到张某等人的报警后,凭借多年的经验以及敏锐的侦查直觉,觉得此事并不简单,遂决定开展调查工作。
  日,民警在邓某某自杀现场周边进行走访调查,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民警随即又对“死者”邓某某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了解,发现邓并不是装修公司的经理,她无固定工作,没有正当收入,平时非常嗜赌,欠下了巨额债务。邓某某的社会关系复杂,各种朋友也较多,通过排查她的朋友圈,一时也未发现可疑之处。
  民警们将调查重点放在了邓的父母等直系亲属身上,经过几天的努力,发现了端倪。在这几天中,邓的父母似乎在隐瞒着什么,而且总是偷偷地与一个长沙人联系,民警们怀疑这个长沙人很可能是邓某某,并迅速将其抓获。
  5月22日,民警们通过不眠不休的超长时间蹲点守候,不出所料,终于在长沙某宾馆内发现了对外称“已死亡”的邓某某,并迅速将其抓获。
  追击真相,速破诈骗案件
  邓某某到案后,民警全面展开侦查工作,很快就破获了此诈骗案件。经查:邓好逸恶劳,生活奢靡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又有赌博的恶习,加之以前因借钱做生意亏本,导致很多债务压身,邓某某便想从身边的朋友下手,诈骗点钱财。
  自2016年10月开始,邓某某以搞装修项目有高额利息回报为诱饵,先后向受害人张某、冯某、石某等借款共计100余万元。但实际上邓自称的装修项目纯属凭空捏造,子虚乌有,所谓的高额利息,也只不过是邓以借来的本金偿还他人的利息,拆东墙补西墙。据不完全统计,邓在外共欠债务达200多万元。
  眼看着债务越来越多,诈骗钱财的事实也暴露在即,邓某某便决定“假死”,并把这想法告诉了其父母与情人于某某,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假死”的计划。日凌晨,邓某某父母邓某远、敦某某等人买来棺木,并在棺木内放置棉被,衣物及石头等物,假装装着邓的尸体将棺材运至老家后,立即办理了入土安葬事宜。与此同时,邓某某潜逃至永州市零陵区一朋友程某处寻求帮助,程某在明知邓某某诈骗他人钱财且想“假死”不偿还的情况下,仍窝藏包庇邓,为邓开房提供住所,后又出钱让其逃至长沙。
  这一连串的事情安排本以为天衣无缝,只是再狡猾的狐狸还是斗不过机敏的老猎手,民警们凭借着敏锐的直觉,通过调查取证,发现了狐狸尾巴,最终将涉嫌巨额诈骗的犯罪嫌疑人邓某某抓获归案。同案的邓某远、敦某某、于某某、程某也相继落网。
  目前,嫌疑人邓某某等5人已依法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 10:50:11) ( 10:08:05) ( 16:15:58) ( 15:25:08)田村灭门事件真相【北京国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95,206贴子:
田村灭门事件真相
今天跟哥们中午一起吃饭 哥们是田村片景 听他说了这事的经过:歹徒刘某(艾滋阳性)于6月12日凌晨3:30左右潜入被害人居住院子隐藏 被害人凌晨6点起床开屋门准备洗漱 歹徒进屋将被害人(68岁男性外地人)及其妻子(65岁女性外地人)、孙子(8岁)全家一家三口全部杀害。房东(北京人、某学校老师。将自己的三层房其中一层俩居室租给了俩波住户)最先听到老头呼救 、就和另外一家租户三口、共四人一起将歹徒制伏,最后用棉被包裹住歹徒后报案。房东因击打歹徒导致手臂骨折。目前正在医院治疗。
主营儿童乐园设备,淘气堡等
目前案件正由景方继续审理中 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典型案件
冤有头债有主,这瞎报复社会啊 可怕。
什么烂货都来北京
我擦。。。。裹棉被里了,棉被擒贼,这特么天儿,再给捂死喽,虽说确实该死!!
没有针对性的?那是不是另外一家租户也挺悬的啊?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策略游戏选大皇帝,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帮忙的邻居是死了么?
没什么细节啊
客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
这房东会不会有连带责任。虽然抓到了人,但安全隐患?
这人要是给打死了,算防卫过当吗?一刀给丫砍死
是不是还有一层原因啊 不会是老头的女儿把艾滋病传染给犯罪嫌疑人的吧 他报复杀人
这怎么处置,直接枪毙吧
合着就一个受伤的 狗屁新闻为了点击率说三受伤的
不是感情问题?
必须严打了
动机是什么
真是哪都有人渣,山东这个地方也不例外!话说这要是东北井盖白完那边的,恐怕要被连喷半个月
赤裸裸的报复社会,很多人心中有恨。
太可怕了,这帮低级的垃圾
江苏的事儿,田村的事儿…真的,该严打了
房东三层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图片】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明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25,663贴子:
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
主营儿童乐园设备,淘气堡等
《广韵》释“被”
精美的先秦凤纹绣丝衾(湖北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
蟠龙飞凤绣丝衾残片(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
绣有荷花、莲蓬、鸳鸯,寓意“和和美美、成双成对、连生贵子”的明代鸳鸯被(局部)
清代人床上堆满被子(中川忠英[日]《清俗纪闻 》插图)
随着今年入冬后最强冷空气来袭,晚上若没有床厚被子恐怕就要冻坏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冬天也盖被子。只是古时并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为“衾”、“裯”、“寝衣”等。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睡觉时盖被子的?明罗欣《物原》称“神农作被”。但这一说法并不可信,作为“覆体”的被子应该与“遮体”的衣着出现时间差不多,甚至更早些……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大?《论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被子是“覆体之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被子已是中国人普遍的睡眠用具。《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小星》一诗里即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的表述。这句话通俗说来就是:“天没亮就要离开温暖的被子外出了。”这里的“衾”与“裯”皆为被子,裯是单被。何谓“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衣部》释之为“大被”。将“衾”与“被”互解,令人感觉有些绕,但此解释至少说明在许慎生活的东汉,“衾”与“被”并不等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称:“衾,广也,其下广大,如广受人也。寝衣为小被,则衾是大被。”“衾”与“被”的区别,还直接反映在厚与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寝衣)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夹被,寝衣是午休这类短暂休息时用于覆体的,故古人又称寝衣为“小卧被”。那么,古人盖的被子与今天一样吗?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乡党》里有这么一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时要有小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以汉尺来算,其身高约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时代的周尺来算,身高也在1米91。据此可知,孔子盖的被子应比一般人的大许多,长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宽?《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古人盖的被子有大小、厚薄之分,那么,宽度是多少?古人一般以“幅”来衡量布帛的宽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宽度单位。《汉书·食物志》记载:“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尺“二尺二”,相当于现代半米多一点。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盖的被子最小宽度为一幅。据《太平御览·服用部九·被》引谢承《汉书》:羊续“为南阳太守,以清率下。惟卧一幅布,败,糊纸补之”。羊续是东汉官场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作为相当于今地级市市长的官员,其所盖被子仅仅一幅宽,被子破了还用纸糊上,可见其清廉的程度。一幅宽的被子应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况下短暂休息时覆体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宽。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现代人所盖被子的宽度差不多。古今被子大小、宽窄有所不同,但形制都是一样的,皆为标准的长方形,如果两头宽窄不等是不好的。《后汉书·桓任传》记载:“任后母酷恶,常憎任,为作二幅箕踵被。”1米宽的单人被本来就不大,桓任的恶后妈还将被子做得前宽后窄(箕踵),根本没法盖。在古代,能置办一床像样的被子并不容易,经济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穷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连小被也置办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乐善好施之人常会在冬日给穷人“送衣送被”以表达关爱,现代流行的“送温暖”一词就是由此演绎出来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哭竹生笋”的主人公孟宗是三国时吴国人,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品德教育。据《太平御览》引《列女后传》,为了让儿子与优秀学生多交往,孟宗的母亲“作十二幅被”给儿子带上。6米多宽的被子可谓超级大被,邻居不明所以,孟母是这么解释的:“大其被以招贫生之卧,庶闻君子之言耳。”做一床大被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被子的优秀学生与儿子一起睡,既帮了穷学生,又能让儿子跟他们一起学好,孟母用心良苦!
古人结婚用被有什么讲究?《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当”,也是财富象征之一。据《梁书·裴之横传》,裴之横少年时不学好,其兄裴之高为了激励他,有意做了一床窄小的被子给他盖,且只给他吃蔬食。裴之横发誓:“大丈夫富贵,必作百幅被!”后来,裴之横果然发达了,真的做了一床百幅宽的被子。这床大被可谓“古代第一被”,放在今天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么大的被子怎么盖。古人结婚用被也讲究被幅,但更看重用料。有条件人家的被子用绫罗绸缎来做,所谓“锦被”、“绮被”、“罗被”都属于这类高档被子。据《太平御览·服用部九》引《东宫旧事》,晋太子便有“七彩文绮被,又有绛文罗被”。太子结婚时还要给妃子准备:“彩柸文绮被一、绛具文罗一幅被一、绛罗文绣四五幅被一。”结婚用被也叫“双人被”、 “鸳衾”,俗称“鸳鸯被”。东汉《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客从远方来》的诗将其称为“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在当上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时,她的妹妹赵合德送来了一批高档用品,其中就有“鸳鸯被”、“鸳鸯褥”。古代最著名的一床鸳鸯被是后蜀主孟昶的。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鸳衾,孟蜀主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织成。”陶宗仪之所以记下孟昶这床鸳鸯被,是因为这床双人被的形制很特别,古今仅见:“被头作二穴,若云版样,盖以叩于项下。如盘领状,两侧余锦则拥覆于肩。”把被头挖成衣领样,盖在身上刚好露出两个脑袋。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策略游戏选大皇帝,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遵生八笺》:“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晋人陆云在《与兄机书》里记载,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夏被(单被子、小被子)与冬被一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这种空调被叫“神锦衾”,为大轸国所进贡:“神锦衾,冰蚕丝所织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龙文凤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现代的“棉被”一词在古时写作“绵被”就是此原因。古时一般人是用不起绵被的,穷人只能盖“布衾”,而有钱人才用“丝衾”。在现代考古中,多有丝衾实物发现,如1970年发掘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不腐女尸,整个尸身包裹物多达20层,其中除了衣、袍外,还有4件丝衾,2件麻布单。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连。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芦花被”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的,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即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倪方六)
......盖野猪皮呗
估计羊毛最保暖
我们叫盖窝
我选择给生活做减法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下文提供历史的一种可能&br&&br&&blockquote&风雨《洛神赋》&br&&br&  作者:&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f35fcb19ea59f4a12754& href=&///people/f35fcb19ea59f4a12754& data-hovercard=&p$b$f35fcb19ea59f4a12754&&@马伯庸&/a&&br&&br&&br&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09期,此文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兹录颁奖辞于此:马伯庸是不以文字为营生的书写者,在他的眼中,历史并非给定的叙述,而是遍布悬疑,有待于追问和阐释。他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回声。他的《风雨〈洛神赋〉》等散文,抽丝剥茧,咄咄逼人,对历史可能性的探究具有一种童言无忌的机敏和快乐。】&br&&br&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黄初三年。曹植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一篇文章。&br&&br&  在这篇文章里,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疯狂热恋的年轻诗人,把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词汇,都毫不吝惜地加在这位女子身上。&br&&br&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赋》。其中诸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类的描绘,已成为千古名句。&br&&br&  事实上,在《洛神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曹魏宫闱公案。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妃怀有仰慕之情,《洛神赋》里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妃,曹植借着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情感。&br&&br&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被曹丕抢了先,曹植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后,曹植入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了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br&&br&  从文学角度,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它终究无法取代历史的真实。&br&&br&  历史上的曹丕,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欲除之而后快,七步成诗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辈子,最后郁郁而亡。其他兄弟如曹彰、曹衮、曹彪等人,处境也是一样凄惨。&br&&br&  曹丕这种防兄弟如防贼的态度,就连陈寿著史时都有点看不下去,评论说:“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br&&br&  这样一个男人,如果知道弟弟觊觎自己老婆,不怒而杀之已属难得,怎么可能还会把老婆遗物拿出来送人呢——何况送的还不是寻常之物,而是暧昧至极的枕头。后世李商隐揶揄这段典故,写了一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见枕头这东西,是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联想的。曹丕再缺心眼儿,也不会这么主动把一顶绿帽子戴在自己头上。&br&&br&  由此可见,李善编得着实离谱,不值一信。所谓曹植与甄妃如何如何,不过是文人的美好想象罢了。&br&&br&  我一直坚信这是历史的真相。可当我再一次读完《洛神赋》的时候,对这个观点,却忽然有些犹豫了。赋中那种情真意切的心绪,那种澎湃浩荡的感情,一千年之后仍旧让人感觉到无比震撼。实在无法想象,曹植歌颂的会是一位虚无缥缈的仙子,在现实里没有任何寄情。&br&&br&  于是我重新开始寻找关于《洛神赋》的一切,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审视那段历史。越是寻找,我就越是惊讶,因为这一篇赋背后隐藏的东西,似乎远远超乎想象。&br&&br&  挖掘真相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就很可能会迷失在史料的迷宫里。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得以开启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br&&br&  这把钥匙,就是《洛神赋》的原名。&br&&br&  《洛神赋》本来不是叫做《洛神赋》,而是《感鄄赋》。历代许多研究者认为,曹植在黄初二年被封鄄城侯,次年升为鄄城王,因此赋成此篇,以兹纪念。&br&&br&  这看起来言之成理,可惜却不正确。汉赋之中,以地名为篇名的并不少见,如《二京赋》、《两都赋》、《上林赋》等等,却从来没有任何一篇是以“感+地名+赋”的格式命名。&br&&br&  更深一步分析,鄄城在今山东西南,曹魏时属衮州济阴郡;而洛水则是洛阳附近,两处相隔十分遥远。曹植在一篇名字叫《感鄄赋》的文章里,却只字不提鄄城,反而大谈特谈渡过洛水时的经历,这就好像在《北京游记》里只谈黄浦江一样荒谬。&br&&br&  除非《感鄄赋》醉翁之意不在酒,别有所感。也就是说,这个“鄄”字另有含义。&br&&br&  心细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三国志》里,这个地名一律直书“鄄城”,如《程昱传》:“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可到了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每提到鄄城,却都写成了“甄城”,其下还特意标明注解:“县名,属济阴郡,今濮州县也。‘甄’今作‘鄄’,音绢。”如果这个说法正确的话,甄字和鄄字在那个时候是相通的。&br&&br&  这里稍微要涉及到一点古文字知识。“甄” 在当时并不读zhen,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记录,甄字的古音是居延切,发音为juan,而“鄄”字读成绢,两字发音完全一致。加上“鄄”字与“甄”字形几乎一样,从垔部,古人将之混写一处,实属平常。&br&&br&  我在《史记》里也找到了相同的记载。既可以写成“晋伐阿、甄”(《司马穰苴传》),又可以写成“膑生阿、鄄之间”(《孙膑传》),可与《后汉书》同为辅证,证明甄、鄄二字,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可以通用互文的。&br&&br&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么《感鄄赋》其实等同于《感甄赋》。这个“甄”字究竟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谁,不言而喻。&br&&br&  黄初元年,甄妃触怒曹丕,因此失宠;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写了一篇《出妇赋》,中有“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之句,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指。其时曹植本人没遭遇什么变故,突然发此感慨,究竟为何,不言而喻。&br&&br&  黄初二年,甄妃在凄惨中去世;就在同一年,曹植的监国谒者灌均给曹丕上了一份奏折,密告“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于是曹植被贬为安乡侯,次年又被远远地撵到了鄄城。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曹植心神大乱,以至于醉酒闹事到“劫胁使者”这么失态,同样不言而喻。&br&&br&  如果这些证据都还是捕风捉影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却是明确无疑:曹丕与甄妃的儿子曹睿即位之后,下诏改《感鄄赋》为《洛神赋》。若不是怕有瓜田李下之讥,对自己母亲名节有损,我想曹睿也不会特意去关注一篇文章的题目。&br&&br&  可见曹植写赋借洛神之名缅怀甄妃一事,基本可以定案。李善之说,有本可据,只不过他加了太多的虚构细节渲染,反而削弱了这个说法的可信程度。&br&&br&  也许这时候会有人要问,你绕了一大圈,除了论证出曹植确实对甄妃怀有感情以外,岂不是一无所得吗?&br&&br&  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一个开始。&br&&br&  现在我们清楚了,《洛神赋》中的洛神,就是甄妃的投影,曹植在赋中表达的,是对甄妃的深切眷恋之情。那么接下来,一个巨大的矛盾便缓缓浮出水面。&br&&br&  曹丕是识字的,文章写得极好,与曹操、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的这么一个浅显的文字游戏,根本瞒不过曹丕的眼睛。前面说了,曹魏对藩王的限制,是极其严苛的,稍有举动就会被无情打击。面对这么一个小心眼的哥哥,曹植还敢写这种调戏嫂子的东西,莫非他不要脑袋了么?&br&&br&  事实比猜测更为离奇。《感鄄赋》面世之后,史书上没有记载曹丕对此有任何反应,也没对曹植采取任何措施。要知道,在前一年,明明曹植喝醉酒了,监国谒者都要打小报告给曹丕。曹植这次公然调戏到了自己媳妇头上,曹丕居然无动于衷,实在太不符合逻辑。&br&&br&  当两段史料产生矛盾时,要么是其中一段史料是错误的,要么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br&&br&  《三国志》的记载是可信的,而《感鄄赋》也是真实的。既然两者都没问题,那么只能是解释方法的错误。也就是说,围绕着《感鄄赋》,甄妃和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夫妻二人加一个“精神第三者”这么简单。&br&&br&  简单介绍一下甄妃的生平。她是中山无极人,名字不详,后人因为《洛神赋》里洛神别名宓妃的缘故,把她叫做甄宓。严格来说,甄宓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不过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称之。&br&&br&  甄宓生得极为漂亮,十几岁就嫁给了中原霸主袁绍的儿子袁熙。袁绍失败后,曹军占领邺城,曹丕闯进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纳入房中。甄宓为曹丕生下一儿一女,即曹睿和东河公主。后来曹丕称帝之后,宠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备受冷落,屡生怨谤,竟被赐死。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来曹睿即位之后,杀郭氏以报母仇。&br&&br&  表面来看,甄宓与曹植之间没什么纠葛,最多是后者单相思罢了。好在曹植是个文人,文人总喜欢发言议论,所谓言多必失,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讯息。凭借这些讯息,我们才有机会揭开迷雾。&br&&br&  在反复查阅中,我终于在曹植写给曹睿的一封书信中,发现了一条微弱的线索。这条线索非常晦涩,可当它从历史尘埃里被拎起来以后,我却发现它所牵连出来的,却是一连串令人瞠目惊舌的真相。&br&&br&  曹植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他对自己被软禁而无所作为的境况,感觉到非常郁闷。史书上说他“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意思是曹植觉得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发挥,经常上书希望能为朝廷做点事。&br&&br&  哥哥曹丕没给他这个机会,侄子曹睿也许还有的商量。于是,在曹睿即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给曹睿上了一道疏。在他的这份疏里,曹植挥斥方遒,慷慨激昂,嚷嚷着要杀身靖难,以功报主,实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br&&br&  “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br&&br&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里面一共用了四个典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典出秦将孟明视和鲁将曹子,这两个人屡次打了败仗,却始终受到主君信赖,后来发愤图强,一战雪耻。“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其中盗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马被山贼偷走,他非但没生气,反而说吃马肉不喝酒容易伤身体,于是送了坛酒给这些偷马人。山贼们很受感动,在秦、晋交战中救了秦穆公一命。因为前句已经用了秦,而秦君为赵姓,所以这里用了赵字互文。&br&&br&  以上三个典故,都是古籍里常见的。真正有意思的,是第四个典故:“绝缨。”&br&&br&  绝缨这个典故出自楚庄王。据《说苑》记载,楚庄王有一次宴请众将,日落不及掌灯,席间漆黑一片。有人趁机对楚庄王的姬妾动手动脚,姬妾急切间扯下他的冠缨,告诉楚庄王说只要点起灯来,看哪个头上无缨的,就是骚扰者。楚庄王却吩咐众将把冠缨都扯下来,然后再点起火把。数年后,楚庄王表彰一位杀敌极其勇敢的将军,将军坦承就是当年绝缨之人,为了报答主君宽厚之恩,方舍身杀敌。&br&&br&  臣子给主君上疏的时候,这个典故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否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引喻失义”,让人怀疑你对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头。曹植忽然抛出这个典故,本意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上阵杀敌的强烈意愿,可也等于是堂而皇之地向曹睿表明,他曾经和皇帝的妃子发生过类似“绝缨”一样的关系。这位妃子,只能是甄宓。&br&&br&  紧接着这个典故,曹植又写道:“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这句话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胁了:“我兄弟曹丕已经死了,曹彰也挂了,我算什么人,居然能苟活到现在。”重点就在于“臣独何人”四个字的正话反说,明明是在向曹睿强调:我是因为有特殊理由,才能活到现在。而这个理由,曹睿应该是十分清楚的。&br&&br&  曹植怕自己这份奏章不被通过(原文:“植虽上此表,犹疑不见用”),不忘最后补了一句:“呜呼!言之未用,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这句话表面上是递进关系,其实是一个伪装了的虚拟语态。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没被采用,也好歹能让别人知道我的心意”,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采用,那么别人可就会知道我的心意了”。&br&&br&  在这封信里,曹植用“绝缨”这个典故来提醒曹睿:我和甄宓之间发生过类似“绝缨”的事情。对照接下来那两句语带威胁的口吻,所谓“绝缨”事件恐怕不是什么儿女私情,而是不能宣之于口的机密之事,这件事不仅牵扯到曹丕、曹彰之死,而且还是曹植这么多年来的保命符。&br&&br&  所以曹植才在最后向曹睿开出条件:如果“言之未用”,那么我可就要“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br&&br&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这封信是一个相当有技巧的隐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它不过是篇言辞恳切辞藻雅驯的文章,唯独曹睿才能读懂其中的微言大义。&br&&br&  而曹睿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信没有记录,不过曹睿很快就下诏,把曹植从雍丘徙封到了东阿。用曹植自己著作里的描述,雍丘是“下湿少桑”,而东阿则是“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可见这一次的徙封,不是出于猜忌,而是破格优待。&br&&br&  面对一位藩王的威胁,皇帝非但没有采取报复手段,反而下诏优容待之,这在曹魏时代简直不可想象。如果曹睿不是心胸宽广的圣人,那只能说明他是心虚了。这样一来,也能够解释为何曹植写成《感鄄赋》之后,曹丕明知其情,却毫无反应。他是不敢反应,因为他和自己儿子一样心虚。&br&&br&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这两位帝王就讳莫如深。可见曹植和甄宓之间,绝非毫无交集,这个交集,就是奏章里所谓“绝缨”之事。&br&&br&  史书上没有曹植和甄宓接触的记录,不过却可以通过两人的履历来加以印证。&br&&br&  建安二十一年年底,曹操东征孙权,当时随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还有甄后的两个孩子曹睿与东河公主。甄后却因为生病,留在了邺城。而同时留在邺城的,还有曹植。&br&&br&  本来这也没什么,你住你的太子府,我住我的藩王邸,两不相涉。可曹操在出征之前,却对曹植说了一番奇怪的话:“我当年做顿邱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回想起当时的所作所为,现在无愧于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br&&br&  曹操二十三岁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大造五色棒,巡游街道,看到有犯禁之人,无论有无背景,一律活活打死。显然,曹操是希望曹植也这么做。&br&&br&  这就奇怪了。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汉末混乱时期,豪强横行,有此一举理所当然。可建安二十一年的邺城,治安相当良好,能出什么事?&br&&br&  除非曹操嘱咐曹植留神的,不是什么治安事件,而是政治事件甚至叛乱。所以曹操拿自己在顿邱令任上的所作所为做例子,勉励曹植拿出狠劲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曹植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内务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领导,在曹操和曹丕远征期间确保大后方许都、邺等几个重镇的安全。&br&&br&  而这时候甄宓在做什么呢?《魏略》记下了这样一件小事:曹操在这一次东征时,不光带着自己老婆卞夫人,还带走了甄宓的一儿一女。一直到次年的九月,大军才返回邺城。卞夫人回来以后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很奇怪,问她说你跟你儿女离别这么久,应该很挂念才对啊,怎么反而容光焕发更胜从前呢?甄宓回答说:“有您照顾他们,我还担忧什么呢?”(“自随夫人,我当何忧!”)&br&&br&  这个心态是很可疑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随军出征,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顾,当母亲的最多是“不担心”罢了。可史书上描述此时甄宓的状态,用的词是“颜色更盛”。注意这个“更”字,说明甄宓的面色,比与儿女离别时更加光彩照人。换句话说,自从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儿女离开以后,甄宓非但毫不担忧,反而一直很高兴。&br&&br&  人逢喜事精神爽。本该“不担心”的甄宓,却变得“很高兴”,说明甄宓高兴的,并不是儿女出征一事。那么她到底在高兴些什么呢?&br&&br&  在这之前,曾经有一次卞夫人随军出征得了小病,甄宓听说后彻夜哭泣,别人告诉她只是小病已经痊愈了,甄宓继续哭,不相信,说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邺城,甄宓望着她哇哇大哭,说这回我可放心了,把卞夫人感动坏了,连连称赞她是孝妇。&br&&br&  这两件事都是相当高明的马屁,高明到有些肉麻和做作。就连裴松之都质疑说:“甄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因此这些行为说明不了甄宓是孝妇,只能证明她有智慧,工于心计。她越是处心积虑地讨好卞夫人,越证明她是在掩饰些什么,图谋些什么。&br&&br&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在许都发动叛乱,杀死了长史王必,最后被严匡平定。这起叛乱规模不大,影响却不小。它发生在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大战之时,关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已经不能用警卫疏失来解释。&br&&br&  这种叛乱,必然是经过了长期酝酿、筹备和组织。所以它虽然爆发在建安二十三年,策划却应该是在更早的时候。&br&&br&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br&&br&  在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中这段时间,邺城的太子妃恰好正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即将完成而变得特别高兴。这两者之间,很难说没有什么因果联系。更何况,吉本和韦晃都是常山人,与中山籍贯的甄宓是同乡。&br&&br&  这等规模的叛乱发生在肘腋之间而官府全无觉察,内务安全的最高负责人曹植难辞其咎。可是,曹植虽然贪杯,却并非庸碌之徒,手底下还有杨修、丁仪、丁廙兄弟这样的干才,为什么还是让这起叛乱发生了?&br&&br&  回想起曹植在给曹睿的奏章里说的“绝缨”事件,这个事件恰好可以把这一切疑问都串起来。&br&&br&  甄宓很清楚曹植对自己的感情,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感情是可以利用的——还有什么比控制安全事务最高负责人更有效的叛乱策谋呢?&br&&br&  当时的邺城,曹操、卞夫人、曹丕都不在,为甄宓提供了绝好的环境。她只需要略施手段,曹植这个多情种子就会不顾一切地钻入彀中。于是“绝缨”事件发生了,谁绝谁的缨,这很难讲,我们也无从揣测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结果就是曹植玩忽职守,邺城与许都的治安变得漏洞百出。让吉本等人从容钻了空子,以致酿成大祸。&br&&br&  这个贯穿建安二十二年的阴谋,就是绝缨事件的真实面貌。那么一个大致结论便可以得出来了:甄宓,应该就是这起叛乱的幕后推手。因为只有她,才能让曹植弃父王的嘱托于不顾;也只有她,才能整合那么多河北同乡,来发动叛乱。&br&&br&  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安排好了一切,亲手种下这些叛乱的果实,然后兴致盎然地看着它们发芽、结果。&br&&br&  可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些发生过的事实,而这些事实背后隐藏的东西,始终还遮盖着重重的迷雾。每一个阴谋,都会有它的动机和目的。甄宓不是疯子,她如此处心积虑,究竟意欲何为呢?&br&&br&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得从“绝缨”事件的后果开始说起。&br&&br&  曹丕和曹植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相当激烈,原本曹操更倾向于曹植,好几次差点就定了他当太子,可曹植的不修行检始终让他心存犹豫。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出征前对叛乱有所预感,所以有意把镇守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曹植,算是对他的最后一次考验。如果曹植顺利通过,那么太子之位几无悬念。&br&&br&  但吉本的叛乱,彻底断送了曹植的太子之路。曹操在吉本叛乱后,十分暴怒,杀掉了汉献帝身旁一半的大臣。这种心态,也是对曹植失望的一种反映。&br&&br&  可这起叛乱本身,却透着蹊跷。我们可以看到,吉本这次叛乱有两个特点:第一,规模非常小,参与不过杂役家仆千人和几个文人;第二,政治影响非常大,天下为之骚动。&br&&br&  叛乱规模越小,对国家影响越微弱;政治影响越大,对于责任人的压力就越大。这种程度的叛乱,就像是一捆精心设置好爆炸当量和爆破方向的炸药。让人简直要怀疑,这起叛乱的策动者,根本就没指望叛乱成功,只是为了引发对某些特定人物的致命批评。&br&&br&  结果曹植作为内务安全最高负责人,经此一役,一蹶不振。整起事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出现了。他就是甄宓的丈夫,曹丕。他在延安二十二年那个极其敏感的时刻,被曹操立为太子。&br&&br&  他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无处不在。甄宓一手策划的这一起叛乱,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获利者,正是曹丕。这忍不住让人联想,这起叛乱,莫非是曹丕故意派甄宓策动,用来打击曹植的?&br&&br&  这本该是个猜想,不过,在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这个猜想变成了事实。&br&&br&  当时曹操对于曹植仍旧抱有一点点希望,所以当曹仁被关羽包围,他给了曹植最后一次机会,任命他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去救援曹仁。可谁知道曹植这个不知长进的东西,竟喝了一个酩酊大醉,醉到连将令都无法接。从此,曹操对这不肖子彻底失望。&br&&br&  以上是出于《三国志》的记载。可《魏略》却给了另外一个不同的说法:“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br&&br&  “偪”是“逼”的旧体写法。可见曹植的失态,并非出于本意,而是被太子曹丕所陷害。这次出征醉酒,并非一次孤立事件,而是证明了曹丕一直在紧紧盯着曹植,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也不放过任何一个使坏的机会——这当然也包括了指使甄宓策动的那次叛乱。&br&&br&  曹丕很清楚,对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选就是甄宓。只要甄宓出现,曹植就会丧失判断力。对于他这种权势熏心的人来说,只要能够害掉曹植,牺牲个把老婆也并非不可接受。他不会接受自己戴绿帽子,除非对上位有好处。&br&&br&  而且派甄宓去做这件事,会非常安全。曹植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发现了真相,也绝不会去告发甄宓,因为那会将他所爱之人置于死地。曹丕算准了自己弟弟这种幼稚的性格,才会肆无忌惮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伤害他——甚至我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想,在那次临出征前的对饮中,也许曹丕在席间只需轻轻透露说,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会心绪大乱,借酒浇愁。没有什么比自己爱人伤害自己更痛的事了。&br&&br&  而曹丕对于甄宓给自己戴绿帽子这件事,恐怕也并非毫无心结。这个心结在他登基之后逐渐膨胀,最后终于导致了甄宓失宠以及最后的死亡。自私的男人,始终是自私的。&br&&br&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这一切的根源,他为了获得太子位,不惜派甄宓去诱惑曹植,借此打击竞争对手。&br&&br&  但他却不是唯一的一个获利者。&br&&br&  其实获利者还有一个。&br&&br&  这个人是曹丕身旁的一位智囊。这位智囊姓郭,没有名字,却有一个有趣的字,叫女王。我们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么谋士,而是曹丕的一个妃子,迎娶于建安二十一年。&br&&br&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br&&br&  郭女王与别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进门,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她对于曹丕的意义,不是女人这么简单,用史书上的一句话描述已经足够:“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短短两句话,一个女中诸葛的形象跃然而出。&br&&br&  让我们仔细咀嚼一下这两句话:“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意思是曹丕夺太子位,郭女王参与了谋划,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时时有所献纳”。&br&&br&  夺太子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击曹植。而打击曹植最狠的,就是绝缨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绝缨事件就是这位“有智数”的郭后献纳给曹丕的计策。她是隐藏在曹丕身后真正的策划者。&br&&br&  仔细品味这起事件,就会发现这个计划阴毒而细腻,它的成功完全建筑在对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对甄宓的倾慕心、吉本等人对汉帝的忠诚心,以及曹丕对太子位的野心。每一种心态,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利益链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却被郭女王吃定。&br&&br&  于是,在揭开政治阴谋的盖头时,我们发现里面另外裹着一层宫闱斗争的面纱。如此绵密细腻的谋划,大概只有天生感情敏锐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笔吧。&br&&br&  作为进门还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与曹丕相濡以沫这么多年的甄宓,获得宠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达到目的。&br&&br&  于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个时间,郭女王向曹丕献了这个绝缨之策,然后曹丕给甄宓下达了指示。当曹丕带着郭女王离开邺城之后,曹植惊喜地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现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象出,郭女王离开邺城时,唇边带着的那一丝得意笑容。&br&&br&  “甄宓啊甄宓,这一次无论你成功与否,都将不再受君王宠爱。”&br&&br&  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计谋。通过这个计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击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击了甄宓。这是一石三鸟之计:郭女王巩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曹丕的太子宝座;还让最大的竞争对手甄宓被迫给曹丕戴上了绿帽子。以郭女王对曹丕的了解,她知道这个男人即使是主动拿绿帽子戴,也会归咎到别人身上。&br&&br&  事实也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曹丕登基之后,立刻冷落了甄宓,专宠她一个人。甄宓被郭女王谗言所害,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而郭女王,却在曹丕力排众议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宝座。&br&&br&  现在整个事件的轮廓似乎清楚了,可我们的探索仍未结束,因为还有一疑点尚待澄清。&br&&br&  一个妻子也许会替丈夫去诱惑另外一个男人,但不会心甘情愿这么做,更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尤其是这个让自己自荐枕席的人,还是夫君的另一位姬妾。这对女人来说,是耻辱,不是荣耀。&br&&br&  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快乐心情——我相信她当时的那种兴奋,是发自内心的。&br&&br&  难道说,甄宓在与曹植的交往中爱上了他?这有可能,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br&&br&  难道说,甄宓爱曹丕爱到太深,所以你快乐,我也快乐?这也有可能,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br&&br&  曹植也罢,曹丕也罢,史书里甄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那个时代的女性,当她对爱情失去兴趣的时候,真正能让她开心的,只剩一件事。&br&&br&  她的孩子。&br&&br&  甄宓只有一个儿子,叫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br&&br&  建安二十一年的时候,曹睿只是一个小童。而且他不在邺城,而是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妹妹东征去了。他在邺城的这些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br&&br&  我一开始,猜测也许是曹丕故意带走了曹睿,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计划。但这还是解释不了甄宓的开心,没人会在自己孩子被挟持走以后还高兴成这样。后来一位友人提醒我,仔细地去看一看曹睿的来历。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惊。&br&&br&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它就像是一道闪电,驱散开了所有的疑虑。我错了,曹睿不是邺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关键!&br&&br&  曹睿死于景初三年正月,时年三十六岁。古人以出生为一岁,以此倒推回去,那么曹睿应该是生于建安九年。&br&&br&  建安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br&&br&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后留侍姑。及邺城破……文帝入绍舍,姑乃捧(甄)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遂为迎取。”&br&&br&  《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br&&br&  《三国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br&&br&  三段史料都确凿无疑地记载着同一件事:邺城被曹军攻破之后,曹丕在袁绍府中看中甄宓,并娶回了家。&br&&br&  让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传》里的记载:“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br&&br&  曹军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邺城;曹丕在同一月里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这一年出生。当这三段材料搁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一直被忽略但却极端重要的真相,出现在我们面前。&br&&br&  曹丕在邺城第一次见到甄宓的时候,她至少带着六个月的身孕。也就是说,曹睿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他的父亲是袁熙。&br&&br&  这个事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对比史料给出的答案,却是毋庸置疑的。&br&&br&  甄宓早有身孕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过大概是甄宓实在太漂亮了,曹丕舍不得,于是就姑且当一回便宜老爸。这在三国时代,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当初曹操打败吕布后,就纳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为妾,秦氏当时已经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被曹操养为义子,名字叫秦朗,后来位至骁骑将军。&br&&br&  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邺城之后,他忙着征讨袁谭,然后远征乌丸,回头还要征讨高干、管淳,等到忙完这些事情回到邺城,已经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儿媳妇给他生下的大胖孙子已经一岁多。&br&&br&  这是曹操的第一个孙子,他十分喜欢。《明帝纪》里说:“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br&&br&  明成祖朱棣曾经犹豫是否立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就去问解缙。解缙回了三个字:“好圣孙”,意思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于是朱棣才下定决心。可见长孙是立嗣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当然不会说破这位长孙的真实身份。&br&&br&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到有了亲生儿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曹丕就像是中了诅咒一样,生下的儿子几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的,只有这个流着袁氏血脉的小孩子。&br&&br&  曹操对曹睿的喜爱,日甚一日,甚至感慨说“吾基于尔三世矣”(曹家要流传三代就要靠你了)。&br&&br&  为了掩饰谎言,必须要说更多的谎言,当谎言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曹丕已经无法回头。他已经不敢向父亲解释,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没法解释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说出来。&br&&br&  更麻烦的是,曹植那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而且是两个。如果曹操知道了曹睿的身世,他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如何选择,没有任何悬念。&br&&br&  于是,就这么阴错阳差,曹睿以长孙的身份被抚养长大。知道他身世的人,都三缄其口。&br&&br&  知道这个真相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br&&br&  比如曹丕一辈子生了九个儿子(包括名义上的曹睿),除了曹睿以外,其他八个儿子里三个早夭,剩下个个体质孱弱不堪,除了曹霖以外没有能活过二十岁的,而曹霖和曹睿岁数相差至少有十五到二十岁。在夺嫡的斗争中,曹睿差不多可以说没有敌手。可就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曹丕对立嗣是什么态度呢?《魏略》:“文帝……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br&&br&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曹丕知道曹睿不是自己的种,所以才百般拖延,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可惜天不遂人愿,还未等其他子嗣长大,曹丕先撒手人寰。一直到他临终前,还对曹霖念念不忘,最后选无可选,才勉强让曹睿上位。&br&&br&  史书将其归咎为甄宓被杀的缘故,现在我们知道了,曹丕只是不愿鸠占鹊巢。至于曹睿立嗣的经过,与建安二十二年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样惊心动魄,我会在稍后的段落里详细叙述。&br&&br&  现在回到最初的话题来。在建安九年,甄宓带着袁熙的骨肉被曹丕娶走了,她的信念只剩下一个,那就是保护好这个孩子,好好抚养他长大。我们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意,是出于对袁氏家族的责任,还是出于对袁熙个人的感情。也许只是一个母亲出于本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吧。&br&&br&  无论怎么样,曹睿是甄宓最重要的拥有,是她的生命。&br&&br&  幸运的是,阴错阳差之间,曹睿被当成曹家骨肉而受到宠爱。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欢曹睿,同时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欢曹睿。曹操在世时无须担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丕即位,这个孩子的处境可就危险了。&br&&br&  所以当曹丕受了郭女王的蛊惑,要求甄宓去实行“绝缨”的时候,甄宓应该是提出了一个条件。&br&&br&  这个条件很简单,就是让曹睿封爵。只要曹睿封了爵,诏告天下,就等于从法理上确保了他曹氏长孙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后不认账的可能。&br&&br&  曹丕急于扳倒曹植,便答应了甄宓的这个要求。于是从史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乱尘埃落定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十五岁的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正式被纳入继承人序列,位列最高。&br&&br&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兴奋,那是源自于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当甄宓做完曹丕交给她的任务以后,她知道,自己终于为流着袁氏血脉的儿子在曹家的家系中保住了位置。她容光焕发,她意气昂扬,她就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颜色丰盈,更胜从前。”&br&&br&  当甄宓对着卞夫人脱口而出“自随夫人,我当何忧”时,前半句是马屁,后半句却正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啊,孩子的前路已经铺好,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br&&br&  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转动着。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过刘协的禅让,开创了曹魏一朝。当曹丕坐上龙椅,意气风发地朝下俯瞰时,他看到曹睿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br&&br&  这时候,他发现天子也是没办法随心所欲的,比如废掉武德侯。诏告天下说这孩子是袁家的种儿?这会让皇室沦为天下笑柄。曹丕这人极好面子,断然不肯这么干。&br&&br&  曹丕拿曹睿没辙,只能把这种郁闷迁怒于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绝将甄宓封为皇后,并且开始冷落她。而郭女王也不失时机地开始进谗言,现在的她不再惧怕甄宓,甄宓已经不再是威胁,她现在是嫉恨甄宓,因为甄宓有个儿子,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而郭女王自己却始终未给曹丕生下一男半女。&br&&br&  甄宓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凄凉的。《文帝甄皇后传》里只记载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而《汉晋春秋》里的记载则更为惊心动魄:“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br&&br&  一代佳人,就这么死去了。她一死,曹丕立刻力排众议,把郭女王立为皇后。而甄宓身后,除了曹睿之外,唯一一个为她痛哭流涕,以致挟持使者要上京抗议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br&&br&  于是,时间又回到了这篇文章开头时讲的《洛神赋》故事。还是同样的人,只是这一次的事略有不同。&br&&br&  曹丕看到监国谒者的密报,心不自安,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次年又转为鄄城侯。曹植这一次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做出了文人式的反击。&br&&br&  他写出了《感鄄赋》。&br&&br&  在《感鄄赋》里,曹植虚构了自己的一段旅程,把那一次“绝缨”的经历,诗化成了他与洛水女神的邂逅。他把与甄宓在建安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初在邺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浓缩在了洛水那一夜中。&br&&br&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体态、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颦一笑,还有甄宓的辞别,都被曹植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他不恨甄宓,尽管她欺骗了他,他却始终爱着她,如赋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他恨的,是那个幕后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br&&br&  曹植写完这一篇《感鄄赋》后,没有刻意隐藏,他相信很快就会有人偷偷抄录给曹丕,而且曹丕肯定会识破他在“鄄”和“甄”之间玩的小花样。这就是他的目的。&br&&br&  果然,曹丕很快就从监国谒者那里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后却没有愤怒,只有恐慌。他领会到了赋中的暗示,曹植已经猜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绝缨”事件与那次叛乱的真相。&br&&br&  这一篇《感鄄赋》是宣战书,也是告白书。曹植不是为自己,是要为甄宓讨回公道,并借此痛快地抒发一次对甄宓的情怀——当着曹丕的面。&br&&br&  曹丕有点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谋公之于众,对自己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退缩了,就像《魏书》里说的那样,他连忙开始“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把死去的甄宓追封为皇后,还把曹睿交给郭后抚养,以示无私心。&br&&br&  对于曹植,他也大加安抚,原地升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所以我们读《曹植传》的时候,看到的是“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这么一条突兀的记录。史料里对于曹植为何突然从侯复升为王没任何交代,谁能想到这么一条简单记录后隐藏着兄弟为了一个女人的交锋。&br&&br&  曹丕的态度,回答了我们在文章开头就提出的疑问:为何曹丕看到调戏自己老婆的《感鄄赋》后,非但不怒,反而升了曹植的爵位呢?因为他害怕真相被揭穿。而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像曹彰一样莫名暴卒,也全仗这枚护身符。&br&&br&  曹丕在黄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睿立为太子。关于这次立嗣的经过,《魏末传》如此记载:“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br&&br&  “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br&&br&  当曹丕听到曹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他的反应不是史家粉饰的“深奇之”,而是“深惧之”。他“即放弓箭”也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双手过于激动无法控弦。&br&&br&  曹睿说的不是鹿,是人。&br&&br&  从这句话里,曹丕已经猜到,甄宓在临终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真正身世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借着猎鹿的话题,曹睿语带暗示向曹丕发起了攻击。&br&&br&  最终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来而且备受宠爱的儿子曹霖年纪尚小。如果曹睿抱定鱼死网破的态度,把所有的一切公之于众,那么毁灭的不只是曹睿自己,还有曹丕乃至整个魏国。这一对父子交换了彼此的筹码:大魏皇位和曹氏家族的安全。&br&&br&  《曹氏家系》记载:“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曹)霖异于诸国。”就是曹睿兑现了他对曹丕的承诺。而曹丕虽然百般不情愿,最终还是让曹睿登基。袁家在灭亡几十年后,阴错阳差地占据了中原霸主的宝座。&br&&br&  曹睿登基之后,屡次向已经荣任太后的郭女王追问母亲死亡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来了一句:“是你爹要杀的,不关我的事。你当儿子的,该去追究你那死爹,难道因为新妈就杀后妈吗?”(“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曹睿大怒,立刻逼杀郭女王。一来为自己母亲报仇,二来则是为了灭口。&br&&br&  郭女王为了活命,肯定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细节都交代给了曹睿,孰不知这更坚定了曹睿杀她的决心。郭后死后,世上除了曹睿以外,所有的知情者都死光了。&br&&br&  可曹睿一直不太清楚,作为当年的当事人之一,自己的叔叔曹植究竟知道多少。在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前,曹睿不敢对曹植逼迫太甚。曹植不是身居深宫的郭太后,他是个文人,随便在哪里留下只言片语,都有可能动摇皇位。&br&&br&  曹睿想到那篇让曹丕讳莫如深的《感鄄赋》,他怕被有心人读出端倪,遂下诏改为《洛神赋》。他本以为这么一改,将会无人知晓,却不知反而欲盖弥彰,让后世之人顺藤摸瓜推演出真相全貌。&br&&br&  太和二年,曹植上书曹睿,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他在奏章里隐晦地提及了当年的那些事情,隐隐有了要挟之意。曹睿和曹丕的反应一样,有些惊慌,连忙下诏把他从雍丘改封到东阿。&br&&br&  不过在这一篇奏章里,曹睿总算确认了一件事,他发现曹植对建安二十二年的事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曹植只知道甄宓是被曹丕派来陷害他的,却根本不知道甄宓做这件事的真实动机,当然也就不知道曹睿是袁熙儿子的秘密。&br&&br&  曹睿至此方如释重负。绝缨之事,揭破之后只是丢脸;若是袁氏血统,揭破之后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乱。曹植不知道这个秘密,那是最好不过。&br&&br&  过了几年,羽翼丰满的曹睿不再对这位叔叔客气,一纸诏书把他发配到了陈地。曹植已没了当年锐气,就这么死在了封地,得号陈思王。不知他在死之前,是否仍旧惦念着甄宓。&br&&br&  曹植死后,那些秘密随着他被埋入土里。一直到了这时候,曹睿仍旧不放心,特意下诏:“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三国志·曹植传》)外人都道曹睿欣赏曹植的文学才能,孰不知这位心里有鬼的天子,只是为了查看叔叔死前,是否留下过关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只言片语。&br&&br&  又过了几年,曹睿去世,无子,即位的是曹彰的孙子曹芳,魏国终于回到曹氏血统中来;又过了几年,曹芳被废,即位的是曹霖的儿子曹髦,皇位回到了曹丕这一脉下。可惜这个时候,司马氏已然权势熏天,曹髦堂堂一代君王,竟被杀死在大道之中。到了曹奂这里,终于为司马氏所篡……&br&&br&  千载之下,那些兵戈烟尘俱已散去,只剩下《洛神赋》和赋中那明目善眸的传奇女子。世人惊羡于洛神的美貌与曹植的才气,只是不复有人了解这篇赋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与人性。&/blockquote&
下文提供历史的一种可能 风雨《洛神赋》 作者: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09期,此文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兹录颁奖辞于此:马伯庸是不以文字为营生的书写者,在他的眼中,历史并非给定的叙述,而是遍布悬疑,有待于追问和阐释。他…
&p&不好。&/p&&p&又陷入善恶因果天道轮回大团圆的老套了。&/p&&p&这本小说我大概刷过十遍。以我现在的认识,对白鹿原的改编,凌驾所有标准之上的一条原则应该是,绝不拔高白嘉轩,绝不丑化鹿子霖。凡是跑偏了的,改编就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电视剧里把鹿子霖的心眼全都编排成低级短浅的市侩,反过来就不想想这么没水平的一个人凭什么跟白嘉轩周旋一辈子?&/p&&p&白嘉轩跟鹿子霖是同一种人,白嘉轩看不上鹿子霖官瘾大,鹿子霖看不惯白嘉轩死心眼,可在农民眼里,他俩都是能拿住事能管住人的人。&/p&&p&区别在于,白嘉轩信宗法信名声信威望,鹿子霖信现世信利益信私交。白鹿内里的思想分歧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对朱先生的态度。白嘉轩对朱先生言听计从奉若神明,鹿子霖对朱先生就多少有些敬而远之了。&/p&&p&白嘉轩之所以比鹿子霖更受观众喜爱更根深蒂固,只是因为他调子起得高。不是因为鹿子霖能力差,二者的分歧更多在价值观念,而不在能力水平。在皇权不下县的时代,白嘉轩就是村里的理论家,鹿子霖正是少了这一点政治迷思,鹿子霖作为土生土长的原上人能凭保障所那十几条土枪唬住上万乡亲么?鹿子霖走进了体制内,事实上是民国政权尝试深入基层的半官方代表,在宗法和公权的人心向背之间,展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秩序的初次破碎与建构。村民对白嘉轩是信和怕,对鹿子霖是亲和近。这点要把握得到。&/p&&p&电视剧的改编是把白嘉轩往圣人境界强行美化。实际不是这么回事。白嘉轩有心中的道德律是一回事,但他不能埋怨白孝文装,这完全就是跟他学的。&/p&&p&亲儿子做了县长,你会检举他卖友求荣?按儒家宗法,正该父为子隐。检举亲儿子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觉悟,绝不是农村乡绅的觉悟。白嘉轩去求白孝文,对权争表示无奈的理解,只是求儿子饶了黑娃的命。小说里白嘉轩得意孝文当了县长,自己反而不再像往日一样威严,因为他有了更大的威严支撑,他自觉地从扮相到神态都更低调和气了,他有他世故的小九九。演绎成圣人就大错特错。&/p&&p&更不要说,白孝文是凭着起义投诚的政治资本做了县长,你认为在49年5月这个时间,一个西北军师团级政委会为了兄弟私仇日夜加急800里从陇西跑回白鹿原直接抓人?可能吗?考虑到政治影响、现实利益、组织纪律、大局安排,鹿兆鹏都没有这样做的可能。&/p&&p&就是要让白孝文这样的伪君子当权,才能显示作者更深的用意。电视剧对结局的改编是所有改动中最俗气最失败的一节。&/p&&p&白孝文这样的坏分子混得过解放,后边还有历次运动等着他呢,以白孝文的履历,他可能善终吗?站在1950年看不到,站在陈忠实写作的1990年就看得到。&/p&&p&白鹿两家后人的结局才预示了作者真正的倾向。白家老大成了伪君子反革命,老二是没了族长可做的守旧农民。鹿家老大从建党初期就干革命一直成长为中共陕西省委高层,老二成了抗日英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鹿家后人完全占据了道德高地和历史潮流,白家后人却落到了耻辱陷阱逼仄暗角。作者偏爱之极的白灵、兆海、黑娃,这些纯而又纯的真正的理想主义的人,都冤死了,全都死在同志手里。白灵死于清党,兆海死于剿共,黑娃死于兄弟。这里面的意思,读者再体会一下。&/p&&p&考虑到陈忠实多次说过,塑造田小娥这一人物就是对礼教对假道学的厌弃,不难推想他对于白鹿两家行事风格真正的态度,误会了白嘉轩和鹿子霖正邪不两立的读者,都该重读一遍原作,原作的欧式长句背后对白鹿可是不含褒贬的,他是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笔触在写。&/p&&p&这周我顺便刷了一遍《天朝的崩溃》。《白鹿原》就相当于是小说形态的更具象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以来的思想革命,终于从知识界传递到政商界,最终来到了帝国的最后一环,基层农村。&/p&&p&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p&&p&貌似被贬损的世俗的鹿子霖,才是中国的未来。他愿意送两个儿子去新学堂,他更有人味。鹿子霖是村里的窗口,他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摆弄洋玩意。&/p&&p&看起来高调正派拼命硬干的白嘉轩,恰恰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根因、隐秘的天敌,白嘉轩恐怕才是德之贼也。你们看着白嘉轩这好那好,为什么亲生儿子要决裂?为什么听他信他的二儿子其实差不多是文盲呢?不值得多想想?&/p&&p&如果一定要在白鹿原上拉一条政治光谱,从左到右都是一一对应的,最右边的当然是最坏的白孝文,田小娥就在最左边与他对应。紧挨着白孝文的是白嘉轩,左边对着就是打断他腰的黑娃。鹿子霖当然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最起码是一个温和的改良者,至多只算中右,白嘉轩是守旧的极右。从辛亥革命剪辫子起,白嘉轩和鹿子霖逐渐接过家族势力,鹿子霖感觉到过去顶用的老一套可能不太行了,所以他始终尝试着绕过祠堂加入官方的新秩序,送两个儿子去读新式学堂。白嘉轩眼里看来则是仁义道德千秋万岁,依着乡约当众鞭打败类我腰硬得很。鹿子霖的疯掉,是因为承受不了他全部的努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到底还是白孝文当了县长,这让鹿子霖彻底崩溃。让白嘉轩感到终极安慰的也是白孝文当了县长,他的家法到底是管用的。事实呢?&/p&&p&正是基于鹿家的宽容和白家的压抑,他们下一代人的路才背道而驰。当然,白鹿两家有一点共同的缺点,就是不尊重女性。鹿子霖给长子娶媳妇选冷家,本地强人联姻。白嘉轩给长子娶媳妇选能弹棉花能干的,这不是因为白嘉轩不势利眼,而是因为白嘉轩认为老子就是权威,不需要联姻,他的取向未必就比鹿子霖高级。两位家长意志安排的原配结果是一样的,冷家的女儿守活寡发疯被亲爹毒死,白孝文的媳妇被遗弃病饿致死。原因都是长子不爱。&/p&&p&如果时代在道光以前,只要是在慈禧出逃西安以前,白嘉轩都是最适合白鹿原的领袖,俨然就是柏拉图的哲人王。但在大变局面前,鹿子霖更早嗅到时代变了的气味。对于白嘉轩而言,民国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直接就从大清进入新中国了。因为白嘉轩凭威权服众,所以他不苟言笑,不说哪怕一句失身份的话,处处远离常人的情绪。只求所有人都没话说。不幸的是,时代早变了,白嘉轩把祠堂撑得越久,倒台就越剧烈。一个炸弹刹那炸醒了全体乡民,原来祠堂拦不住炸弹,也拦不住征粮抓壮丁。白嘉轩哀叹以后别来祠堂了也别来找我了,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任何程序,一瞬间就没人信了。他尽力培养两个儿子只为了接任族长,完全就成了努力学习修理传呼机。鹿子霖个人的失败不足道,他的方向是对的。&/p&&p&总之,这本书的丰满深刻,超越了技术上的全部缺陷。陈忠实去世时的花圈说明一切。&/p&&p&原本我想水一篇长帖谈谈。暂时还是算了。&/p&&p&贴几张图各位自己看吧。不过也不要全信,毕竟茅海建这本名作出版时间跟《白鹿原》差不多,看看90年代初学术界对于新世纪的预期,看看从80年代末持续到90年代中期的知识界的悲观情绪,茅海建能够拿出谨慎乐观的论调,还是很见功力。&/p&&img src=&/v2-70cb59cb63339ffa648a86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2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70cb59cb63339ffa648a86_r.png&&&br&&img src=&/v2-b59addd9f7e3b51fda964e713a748b87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0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b59addd9f7e3b51fda964e713a748b87_r.png&&&br&&img src=&/v2-73d1cb91c51f34cc8c49ee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73d1cb91c51f34cc8c49ee_r.png&&
不好。又陷入善恶因果天道轮回大团圆的老套了。这本小说我大概刷过十遍。以我现在的认识,对白鹿原的改编,凌驾所有标准之上的一条原则应该是,绝不拔高白嘉轩,绝不丑化鹿子霖。凡是跑偏了的,改编就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电视剧里把鹿子霖的心眼全都编排成低…
《一罐猪油》&br&作者:迟子建&br&&br&&br&一九五六年吧,我三十来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上头的两个是儿子,一个九岁,一个六岁。老小是个丫头,三岁,还得抱在怀里。 &br&  那年初夏的一个日子,我在河源老家正喂猪呢,乡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是俺男人老潘写来的,说是组织上给了笔安家费,林业工人可以带家属了。他让我把家里的东西处理一下,带着孩子投奔他去。 &br&  老潘打小没爹没娘,他有个弟弟,也在河源。那时家里没值钱的东西,我把被褥、枕头、窗帘、桌椅、锅铲、水瓢、油灯通通给了他。猪被我贱卖了,做路费;房子呢,歪歪斜斜的两间泥屋,很难出手。我正急着,村头的霍大眼找上门来了。霍大眼是个屠夫,家里富裕,他跟我说,他想要这房子做屠宰场,问我用一坛猪油换房子行不。见我犹豫,他就说老潘待的大兴安岭他听人说过,一年有多半年是冬天。除了盐水煮黄豆就没别的吃的,难见荤腥。他这一说,我活心了,跟着他去看那坛猪油。 &br&  那是个雪青色的坛子,上着釉,亮闪闪的。先不说里面盛的东西,单说外表,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我见过的坛子,不是紫檀色的就是姜黄色的,乌秃秃的,敦实耐用,但不受看。这只坛子呢,天生就带着股勾魂儿的劲儿,不仅颜色和光泽漂亮,身形也是美的。它有一尺来高,两拃来宽,肚子微微凸着,像是女人怀孕四五个月的样子。它的勒口是明黄色的,就像戴着个金项圈,喜气洋洋的。我还没看坛子里的猪油,就对霍大眼说,我乐意用它换房子。 &br&  我掀开坛子的盖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油香,只有新炼出的猪油才会有这么冲的香气啊。再看那油,它竟然灌满了坛子,不像我想的,只有多半坛。那一坛猪油少说也有二十斤啊。猪油雪白雪白的,细腻极了,但我还是怕霍大眼把好油注在上面,下面凝结的却是油渣。我找来一截高粱秆,想探个虚实。我把高粱秆插进猪油的时候,霍大眼在一旁叹着气。我插得很慢,高粱秆进入得很顺畅,一直到底,些微阻碍都没有,说明这油是没杂质的。我抽出高粱秆来的时候,霍大眼说,这坛猪油是新炼的,用了两头猪上好的板油,他嘱咐我不能把猪油送给别人吃,谁想舀个一勺两勺也不行,一定要自己留着,因为这坛猪油他是专为我准备的。他说我若给了不相识的人吃,等于糟践了他的心意。我答应着,搬起这坛猪油出了院子。 &br&  我领着仨孩子上路了。那时老大能帮着干活儿了,我就让他背着四只碗、一把筷子、五斤小米和一个铝皮闷罐。老二呢,我也没让他闲着,他提着两罐咸菜和一摞玉米饼子。我编了一个很大的柳条篓,把我和孩子的衣服放在下面,然后让老三坐在上面,这样我等于背了衣服又背了孩子。我怀中抱着的,就是那个猪油坛子。 &br&  那是七月,正是雨季。临出发时,老潘的弟弟送了我一把油纸伞。我把它插在柳条篓里。老三在篓子里待得没意思时,就把它当甘蔗,啃个不停。 &br&  我们先是坐了两个钟头的马车,从河源到了林光火车站。在那儿等了三个钟头,天傍黑时,才上了开往嫩江的火车。那时往北边去的都是烧煤的小火车,它就像一头刚从泥里打完滚儿的毛驴,灰秃秃的。小火车都是两人座的,车上的人不多。别的旅客看我拖儿带女的,这个帮我卸背篓,那个帮我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接过来。还没等我们安顿好呢,火车就像打了个摆子似的,咣当咣当地开了。它这一打摆子不要紧,把站在过道上的老二给晃倒了,他的头磕在坐席角上,立时就青了,疼得哇哇大哭。我一想直后怕,万一老二磕的是眼睛,瞎了眼,我哪还有脸去见老潘哪。 &br&  我把猪油坛子放在了茶桌下面。一到火车要靠近站台时,就赶紧猫腰护着,怕它像老二一样被晃倒了。 &br&  带着仨孩子出门真不容易啊。一会儿这个说饿了,一会儿那个说要拉屎撒尿,一会儿另一个又说冷了。我是一会儿找吃的,一会儿领着他们上厕所,一会儿又翻衣服。天黑以后,车厢里的灯就暗了,小东西们折腾累了,老大斜倚着车窗,老二躺在坐席上,老三在我怀中,都睡了。我不敢睡,怕迷糊过去后,丢了东西和孩子。熬了一宿,天亮时,我们到了嫩江。 &br&  按照老潘信上说的,我找到了长途客运站。往黑河去的大客车三天一趟,票贵不说,我们来得不凑巧,刚走了一辆,等下趟要两天呢。我怕住店费钱,就买了便宜的大板汽车票,当天下午就上路了。 &br&  什么叫大板汽车呢?就是敞篷汽车,车厢体的四周是八十厘米左右高的木板,看上去像是猪圈的围栏。车上坐了三十来人,都是去黑河的。车上铺着干草,人都坐在草上。车头是好位置,稳,行路时不觉得特别颠,人家见我带着仨孩子,就让我坐在车头。我怕猪油坛子被颠碎,就把它夹在腿间。我用胳膊抱着孩子,用腿勾着坛子,引起了别人的笑声。有一个男人小声跟他身边的女人嘀咕:这女人一定是想男人了,把坛子都夹在裤裆里了。我白了他们一眼,他们就赶紧夸那只坛子好看。 &br&  坐敞篷车最怕的不是毒日头,而是雨。一下雨,大家就得把一块大苫布打开,撑在头顶,聚堆儿避雨。雷阵雨不要紧,哗啦哗啦下个十分八分也就住了,要是赶上大雨,就遭殃了。路会翻浆,不能前行,就得停靠在中途的客栈。 &br&  我们离开嫩江时天还好好的,走了两个来钟头后,天就阴了。路面坑坑洼洼的,司机开得又猛,颠得我骨头都疼了,好多人都嚷着肠子要被蹾折了。乌云越积越厚,接着空中电闪雷鸣的,没等我们把苫布扯开,雨点就噼里啪啦落下来了。我在车头,又要撑苫布又要顾孩子的,早把猪油坛子丢在一边了。那时只嫌自己长的手少,要是多出一双手来多好啊。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苫布哗哗响着,感觉不是雨珠打在上面,而是一条河从天上流下来了。苫布下的人挤靠在一起,才叫热闹呢。这个女人嫌她背后的男人顶着了她的屁股,那个女人又嫌挨着她的老头儿口臭,抱怨声没消停过。不光是女人多嘴多舌,家禽也这样。有个人带了一笼鸡,还有个人用麻袋装着两只猪羔。鸡在窄小的笼子中缩着脖子咯咯叫,猪把麻袋拱得团团转。老大看猪羔把麻袋快拱到猪油坛子旁边了,就伸脚踹了一下。猪羔的主人生气了,他骂老大:它是猪,不懂事,你也是猪啊?老大小小年纪,但嘴巴厉害,顶起人来头头是道。他说:它不是人,不懂事;你是人,怎么也不懂事?苫布下的人都被老大的话给逗笑了。 &br&  傍晚的时候,汽车终于在老鸹岭客栈停了下来。尽管挡着苫布,但雨实在太大了,我蹲在苫布边上,衣服的后背都被雨潲湿了。我抱着坛子走进客栈时,店主一眼就相中它了。他问我,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古董啊?我说这不过是只猪油坛子。他嘴里啧啧叫着,在坛子上摸了一把又一把。他老婆看了生气了,说,你看它细发,摸个没完了?店主说,坛子又不是女人的屁股,有什么不能摸的?店主问我,它值多少钱,连油带坛子卖给我行吗?我说自己用两间泥屋换来了这坛猪油,我喜欢,不卖。店主冲我翻眼白,他老婆却给了我一个媚眼。 &br&  我们在老鸹岭等天放晴,一停就是三天。那时的客栈都是光板铺,上下两层,每层铺能躺二十几人。一般是男人住上铺,女人和孩子住下铺。人多,被子不够使,就两个人用一条。为了省点儿钱,我和孩子不吃客栈的饭,吃自己带来的玉米饼子和咸菜。下雨天凉,我怕孩子们受寒会闹病,就借用他们的灶房,用带来的闷罐和小米熬粥。我一进灶房,店主就和我纠缠,要买那只猪油坛子,说是多给我钱,不让他老婆知道。我讨厌和老婆隔心的男人,就说你就是给我座金山,也不换这个坛子!店主生了气了,他要收我煮粥的柴火费。我说你觉得那点儿钱拿在手上不烫手,就收吧!他冲我大叫:你这种死心眼儿的女人拿在手上才烫手呢! &br&  在客栈里,人睡在铺上,东西什么的都得堆在地上。当然,能放在睡人的屋子的东西都是死物。活物呢,像旅客带来的猪羔和鸡,都放在马房里。但凡开客栈的,没有不养马的。小孩子们喜欢在马房玩儿。离开老鸹岭的前一天,我去马房找老二和老小,在那儿给马喂食的店主指着他的几匹马说,说吧,你相中了哪个,我让你牵走!我问,你怎么非要这个坛子不可呀?店主说,好物件和好女人一样,看了让人忘不了!咱没福分娶好女人,身边有个好坛子,也算心里有个惦记的!谁想这话被他老婆听到了呢。马房的地上铺着干草,所以谁也没听见她进来了。这女人真是刚烈啊,她一句话没说,一头朝拴马的柱子撞去,当时就昏了,额角裂了道口子,鲜血一股一股地流出来,把玩儿捉老鼠游戏的孩子们都吓坏了。 &br&&br&这天晚上,雨停了,月亮出来了。第二天早晨,鸡还没叫,司机就吆喝我们上路了。当我抱着猪油坛子上汽车时,看见店主的老婆站在车旁。她受伤的额头上贴着一块药布,脸是灰的。她见了我叫了一声妹子,扑通一声给我跪下了,让我留下那个坛子!她说这一夜想明白了,要是一个男人身边活物死物都不让他喜欢,这男人就等于活在阴天里,她不想看她男人以后天天阴沉着脸。说完,她哭了。我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时,司机把店主找来了。店主听说他老婆下跪是为了给他要坛子时,受感动了。他把老婆拉起来,说,下了三天雨,地上潮气大,你有关节炎,要是跪犯了病,自己遭罪不是?你要是想跪,晚上就跪我的肚子上,那儿热乎。他那话,把围观的人都逗笑了。店主对我说,好看的东西都是惹祸精,咱不要那个玩意儿了,你快抱着走吧。他嘴上这么说,可他看坛子的眼神还是留恋的。 &br&  我们离开老鸹岭客栈时,太阳冒红了,店主搀着他老婆回屋了。我的眼睛湿了,觉得这个坛子没白用房子来换,真是宝物啊。大家看着他们夫妻和睦了,都跟着高兴。男人打口哨,女人哼着歌。鸟儿也跟着凑热闹,空中传来阵阵欢快的叫声。有人说,现在客栈没旅客了,店主一定是一进屋就脱了裤子,让他老婆上来跪肚皮啦!大家哈哈笑。我家老二问,肚皮那么软,能跪住人吗?一个黄胡子男人说,男人身上有根绳,用它拴女人,一拴一个灵,跪得住,跪得住!大家笑得更厉害了。老二凡事爱刨根问底,他问,那根绳在哪儿?快告诉我呀。 &br&  我们笑了一路。傍晌午时,车停在潮安河,我们到一家小店简单吃了点儿东西,接着赶路。太阳落时,到了黑河。 &br&  黑河是我今生到过的最大的城市啦,黑龙江就打城边流过。城里有高楼,有光溜溜的马路,有吉普车。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多,让我觉得这个地方挺富裕的。一些女人穿着裙子,露着腿,看得出这个地方挺开放的。客运站就在码头边,车还没停下来,我就望见了码头上的客船和货船。 &br&  往上游漠河去的船每星期有两趟,一趟大船,一趟小船。那儿的人管大船叫大龙客,小船叫小龙客。我们到的当天上午,小龙客刚走,大龙客要两天后才开。我乐意在黑河耽搁两天,想着这次到了老潘那里,一头扎进大山里,指不定哪年哪月再出来呢,我得给脑子里攒点儿好风景,空落时好有个念想啊。买了船票后,我就领着孩子逛商店,买了二十尺蓝色斜纹布、五尺平纹花布,想着过年时给孩子们做新衣。黑河的对岸就是苏联,有家商店有苏联围巾卖,我看着花色和质地都好,又不贵,给自己买了一块。除了这些,我还买了几条肥皂和几包蜡烛,把手里的钱基本花光了。上船时,兜里只剩六块钱啦。不过那时的钱真顶用呀,我们娘儿几个在船上吃一顿饭,一块钱就够了。 &br&  大龙客比小龙客慢,又是逆水走,该是一天到的路,走了两天。坐船比坐敞篷汽车要舒服多了,稳当,又风凉。白天时,我领着孩子站在船尾看山水,看江鸥,也看船上的厨子捕鱼。那时的鱼真旺呀,撒下一片网,隔半个钟头起网,起码能弄到一脸盆鱼。孩子们玩儿得高兴,到了下船时,个个都舍不得。 &br&  我们下船的地方叫开库康,有人把它念白了,就成了开裤裆。老潘所在的小岔河经营所,离开库康还有五十多里呢。一下船,就有一个瘦高个儿的小伙子走上来问我,是潘大嫂吧?我说是啊。他说,我叫崔大林,潘所长让我来接你,我等了一个星期了。我对他说,这一路出来不顺当,在老鸹岭遇雨耽搁了三天,在黑河等大龙客又耽搁了两天。小伙子说,我还想呢,要是这趟船再等不来你们,我就回林场了。崔大林接过我怀中的猪油坛子,说,潘大嫂,你可真能耐,领着仨孩子,又倒火车又换船的,还捧着个坛子! &br&  这崔大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机灵,会说话。他说他是林场的通讯员。 &br&  我跟在崔大林身后去客店的时候,心里想,老潘当了所长了,看来在这里干得不错呀。可他在信上一个字也没透露过。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好事坏事都不爱跟女人说。 &br&  大龙客在开库康停了二十分钟,接着走了,它还有三站到终点呢。我们在开库康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上路了。 &br&  崔大林准备了一副担子,挑着两个箩筐。他让老二坐在前筐,说是男孩子皮实,不怕日头。老小坐在后筐,说是有他的身影做着阴凉,老小在后筐就不会觉得太晒。他还把我们带来的东西分装在两个箩筐里。他挑着担子在前,我和老大跟在后面。我把猪油坛子放在背篓里,背在肩上,比抱在怀中要得劲儿多了。 &br&  要是轻手利脚地走五十里路,也得多半天,何况我们挑担背篓的,走的又是林间小路呢。崔大林虽然有力气,但他每挑个半小时左右,也要停下来喘口气。歇着时,老大爱问,还有多远?崔大林总是说,快了,翻过前面那座山就是。那时山上的树真多啊,水桶那么粗的落叶松和碗口粗的白桦树随处可见。林子中的鸟儿也多,啾啾地叫得怪好听。渴了,我们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上一把从开库康客店买的炒米。林子里的野花也多,老小坐在后筐里,时不时伸出手揪上一朵,不管是红百合、白芍药还是紫菊花,只管往嘴里填。我怕有些不认识的花会药着她,只让她吃百合花。大概她嘴里有了花香的缘故吧,蝴蝶和蜜蜂爱往她嘴丫飞,她哇哇叫着,挥着小手赶它们。要说林中什么东西最厌烦人?那就是蚊子、瞎蠓和小咬。它们都是爱喝人血的家伙。我们走着路的,它们难下口,坐在箩筐里的老二和老小可就遭殃了,到了中午,我发现老二的左眼皮让瞎蠓给咬肿了,他看上去一只眼大,一只眼小。老小呢,她的脖子和胳膊让蚊子叮了好多处,起了一片红点儿。我心疼坏了,心里忍不住埋怨老潘,他也不想着我领着仨孩子一路有多辛苦,只打发个人来,真心狠啊。想着到了那里后,一定不和他睡一个被窝,晾着他。 &br&  我们拖拖拉拉走到下午,忽然听见密林深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崔大林放下担子对我说,这一定是打猎的鄂伦春人。果然,一忽的工夫,就见一匹棕红色的马从林子中蹿出,马上是一个挎着猎枪穿着布袍子的鄂伦春人。他见了我们,跳下马,问崔大林我们要去哪里。崔大林说去小岔河经营所。鄂伦春人说他可以用马送我们过去。我让崔大林卸了担子,把箩筐吊在马上,但崔大林说他不累,非让我和老大骑马。老大胆子小,不肯骑。我也没骑过马,但看着马还算温顺,再说我累得不行了,看见马跟见了救星似的,就背着猪油坛子壮着胆上马了。刚上去时晃悠了几下,走了一会儿,就习惯了。开始时鄂伦春人帮我牵着马,后来他看我骑得稳,就去抢崔大林的担子,说是换换肩,让他歇一歇。鄂伦春人的心眼儿真是好使啊。 &br&  山中的路坑坑洼洼的,走这样的路,再有经验的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在马上自在了一个多钟头后,我们经过一片裸露着青石的柳树丛。没想到马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它一侧歪,我从马上掉了下来。我倒是没怎么伤着,就是胳膊肘和膝盖破了点儿皮,可是那个猪油坛子可怜见的,摔碎了。一想到坛子抱了一路,快到地方却出了事了,我哭了。心疼白花花的猪油,更心疼那个漂亮的坛子,早知如此,还不如把它留在老鸹岭客栈呢。崔大林见我哭,就安慰我,说是把坛子的碎瓷拨拉开,猪油还是能吃的。他把能盛油的东西都拿来了,闷罐,碗,一把一把地往里划拉猪油。这些器物满了后,我把老潘弟弟送的油纸伞打开,把余下的猪油收进伞里。好端端的猪油沾上了草,一些蚂蚁在里面钻来钻去,我那心啊,别提有多难过了!但我凡事能看得开,想着这个坛子太美了,所以命薄,碎就碎吧。&br&  我说什么也不敢骑马了。鄂伦春人觉得过意不去,他对老大说,他可以抱着他一同骑在马上,老大吓得连连说,我走得动。鄂伦春人要把坐着老二和老小的箩筐吊在马上时,他们也都哇哇叫,不愿意。他们一定是怕像我一样被颠下来。结果这匹马最后驮着的只是散装在背篓中的猪油。怕它们互相磕碰着,鄂伦春人捋了几把青草,把它们掖在闷罐、碗和半开的油纸伞之间。每走半个小时,他就去换崔大林,帮他挑会儿担子。 &br&&br&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把太阳走落了,把月亮走升起来了,把野兔走回窝了,把眼睛锃亮的猫头鹰走出来了。晚上八点多钟,到了小岔河经营所。那时箩筐里的老二和老小已经睡过去了。老潘见了我,还有心思开玩笑,说是有两个牛郎帮我挑担子,福气不小啊。 &br&  那时经营所的房子只有七八栋,有三十来个工人,其中七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棉被棉被把人包裹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