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国东西二帝的东西吗?谢谢大家

白眉神是明清妓院所供神像名,有人说白眉神是上古

时的乐官伶伦,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

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人相詈,指其人曰“

者”,必大恨,其猥亵可知。

,明代妓院所供神名,其像

,因而以音乐之神为保护神。俗以妓女於接识一客之初,同拜白眉神後,方始定情。又谓绣神像於手帕,於初一、十五日祝祷之,则可使结识者之情爱不复移於他人。明渖德符《万历野获编.神仙》:“近来狭邪家,多供

正神,後乃知其不然。是名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相詈指其人曰‘

儿'者,必大恨成贸首仇,其猥贱可知。狭邪伟之,乃

。坊曲倡女,初荐枕於人,必可其艾豭(指狎客)同拜此神,然後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清谈迁《枣林杂俎》引《花锁志》:“

供白眉神,朔望用手帕针线刺神面,祷之甚谨。谓撒帕看人面,则

不复他去。白眉神,即古洪涯先生也。”

《笑赞·七十二》赞盗跖云:“盗跖横行杀人,……及至死后,却受乐户的香火。乐户家女子初学弹唱,定要先参见他,乞讨聪明。有等妓女将他暗暗供养,不令人见。因他的眉毛尽白,叫做‘白眉神’。他就作花柳魔,勾引的浪荡子弟

盗跖是古代著名的“大盗”,据说他“从卒九千人,

诸侯”。他的英勇作战的传说记载在若干先秦典籍中,至于他有无

,则未见记载。鲁迅先生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枉!”(《全集》卷六,422页)盗跖就这样蒙受了不虞之“誉”,是旧时杷男盗和女娼

白眉神是旧时妓女们最崇拜的神,因为白眉神是风尘女子们的保护神,是娼妓业行业神。

娼妓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压迫制度、剥削制度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最丑恶的现象之一。广大娼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

,境况是十分悲惨的,她们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迫切希望得到神们的护佑。妓女们信奉的神明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白眉神。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4《神仙》载:

正神,后乃知其不然。是名白眉神,长髯美貌,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

”者,必大恨成贸首仇,其猥贱可知。

。坊曲娼女,初荐枕于人,必与其

同拜此神,然后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

家”即妓家,“狭邪”本作“

曲巷多为娼妓所居,后遂指娼妓居处。“

。娼妓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她们抬出的保护神就是她们的靠山,自然不能显得猥琐,于是以

为蓝本塑造出行业神,但又不敢太像关公,就成了个

,妓女初次接客时,要与嫖客一起礼拜白眉神,以示敬重。

明清时,妓院内多建有白眉神庙。《如梦录·街市纪第六》记载了明代开封城内妓院内白眉神庙的情况:

(城中五胜角大街路东)向南,三间黑大门,匾曰“富乐院”(妓院)。内有白眉神庙三四所,各家盖造居住,钦拨二十七户,随驾伺候奏乐。其中多有出奇美色妓女。

万岁爷进院来,睁龙眼把头抬。白眼神庙中间盖,南北两院分左右,穿红著绿女裙衩,铁石人见了也心爱。一边是秋千院落,一边是歌管楼台。

白眉(眼)神庙要盖在妓院中间,可见其在妓女们心中的位置。据明·田艺蘅《留青日札》、

《枣林杂俎》、清·褚人获《坚瓠集》等史料记载,妓家必供白眉神,朝夕祷之,奉祀极为虔诚恭谨。

但这位白眉神到底是何许人,却有不同说法。

。明·谈迁《枣林杂俎·和集》引《花锁志》云:“白眉神即古洪涯先生也。”

得仙者”(《云谷杂记补编》卷2)。明《列仙全传》卷1称:

之臣伶伦也,得道仙去。姓张氏。或曰尧时已三千岁矣。汉仙人

绝顶与数人博,其子度世问卿曰:“同与博者为谁?”叔卿曰:“洪崖先生辈也。”

律的创始人,“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吕氏春秋·古乐》)。

古代又称乐人、戏曲演员为“伶”,如

、女伶等,所以伶伦可以说是乐人和戏曲演员们的头儿。后出现的以弹唱歌舞侑客的

是有渊源的,特别是旧时的优伶也属下九流,社会地位极低,有些女伶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色相。

(崖)与娼业有些关系,资历又最老,地位又高,故青楼中人抬出洪涯先生作为保护神,以壮门面。正如清·珠泉居士在《雪红小记·总跋》中所说:

妓,三皇时人,倡(娼)家托始,则女妓之由来远矣。

一说是盗跖。跖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的首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声最大的“强盗头儿”。明清时白眉神为盗跖的说法也很流行。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八回《悟空庵懒诛黑眼鬼 烟花寨智请白眉神》中,小鬼低达鬼在回答钟馗白眉神是何等出身时说:

在柳金娘(妓女)家里,我见他(她)供奉着一尊神道,眉是白的,小人问他是何神道?他说是他祖师白眉神。因此小人知道在柳金娘家中居住。

柳金娘过来叩头,含冤道:“你家有白眉神吗?”柳金娘道:“上边供奉的就是白眉神。”含冤扬起

,两道白眉。含冤又问道:“这尊神是何出身,在生时

?”柳金娘道:“小妇人也不知其详,只听得当日老亡八说是柳盗跖。”

白眉神现形后,身穿铠甲,骏马宝刀,倒也勇武,他自称道:“俺自春秋以来,至于今日,娼妇人家,家家钦敬,大小奉祀,竟如祖宗一般。”

《金瓶梅》续书《金屋梦》第四十二回也写道:“但见(

)巷口一座花神庙,是塑的柳盗跖,红面白眉,将巾披挂。因他是个强盗头儿,封来做个色神。”

盗跖本来与娼业无关,娼妓奉其为行业保护神大约是,盗娼相近,而盗跖在娼妓们看来有如英雄豪杰。

最早的娼妓神,据称是春秋初的大政治家

三百”事,《国策·东周策》有载:“

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

本谓宫中设市,使女子居之,以便行商。为了招徕顾客,取悦于人,这些女人就得出卖色相,这才使得“国人非之”。明人

的《五杂俎》卷8对此说得很明确:“管子之治齐,为

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

的鼻祖。在时间上比古希腊、近东等地出现的

也就当上了娼妓的行业神。

此外,旧时妓女还崇拜五大仙,所谓“五大仙”,是五种被尊为“仙家”的动物,

《古汴娼妓血泪录》说:“五大仙是窑子(妓女)所敬的神,即刺猬、老鳖、黄鼠狼、老鼠、蛇,合称为五大仙,敬于老板专设之密室。”有的地方还把

妓女和老板们认为这五种动物都极有灵性,家道生业的兴衰、个人的平安与凶逆等,都取决于五大仙家的意志。

娼妓制度这种人类社会中极其丑恶、极其野蛮的社会现象,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产物。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娼妓制度的起源:

随着财产不均现象的产生,亦即早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与奴隶劳动并存就零散地出现了雇佣劳动,同时,作为它的必然伴侣,也出现了与强制女奴隶献身于男性的现象并存的自由妇女的职业卖淫。

娼妓制度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曾在我国长期存在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下大决心坚决取缔了娼妓制度,这颗社会毒瘤被彻底从中国大地上根除了。这是中国政府了不起的一个伟大壮举。

但近些年来,卖淫嫖娼却又

,渐成蔓延之势,政府正采取一切措施严厉打击。娼妓神虽早已销声匿迹,但真正消灭娼妓制度则是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妇女的经济真正独立、社会地位真正提高,随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最终消失,娼妓——这一人类社会丑恶的毒瘤终将会被彻底铲除。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母权制)时代,绝大多数神只是女性。当时,妇女是巨人,支配一切、调动一切,男子只是卑微的合作者和打杂的小伙计。如前苏联学者柯斯文所言:“随着向父权制的过渡,妇女在宗教中的主导作用被男子排挤掉了,女性的精灵变为男性的精灵。”于是维纳斯也长出了胡须。白眉神大摇大摆地

(巫山神女)排挤掉了。

的勇士,被捧为淫神,原因还由于“中国文献常常把性交说成是‘战斗’……后世的房中书和色情文学将性交过程讲得

,如同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一样”([荷兰]

《中国古代房内考》107页)。既然把战场和

画上等号,盗跖化作白眉神高踞妓院的墙上,接受焚香叩拜,就不是不可理解了。但那毕竟是“冤枉”的!

奇妙的是,白眉神已走出国门,饮“誉”域外。越南诗人

()著名长诗《金云翘传》(即越南家喻户晓的《翘传》)即描绘了妓院娼寮供奉白眉神事,写道:

安放一个白眉神的神像。

这是个青楼布置,古今同样。

这神像,专管淫业一行。

说是能招引蝶浪蜂狂。……

外,古代娼妓还信奉白眉神。明人

在《万历野获编》中说,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必大恨,其猥亵可知。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他又叫妖神:娼家魔术,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妖神,朝夕祷之。千百年来,娼妓对白眉神十分恭敬,“初荐枕于人,必与

)同拜此神,然后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

}

艺术之乡。是春秋时期政治家

、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

的故里,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

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境内的

是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2010年并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内黄灌肠、扒糕、羊头、大枣

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

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

夏代,内黄一带隶冀州之域,为观扈国所属。

商代仍隶冀州。并有百余年成为商都之域。

周初属卫国。春秋分属卫、晋。战国属魏。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始置内黄县,又在县北分置繁阳县,并隶魏郡。

北魏永平初,内黄、繁阳俱废,并入临漳,隶司州魏尹。

北周在县西北置洹水县(治所在故魏县西南30里),宋废。

隋开皇五年(585年)在县南置临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十六年复置繁阳县。隋大业初,内黄、繁阳又废,地隶汲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内黄、繁阳。改隶黎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繁阳入内黄。贞观十四年(640年),废临河入澶州。贞观十七年废黎州,内黄复隶相州。唐天祐三年(906年)改隶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后梁,隶魏州。后唐改魏州为兴唐府,后晋改曰广晋,后汉后周曰大名,本县属之。

宋隶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隶河北西路滑州。

元隶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

明洪武初,改隶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乐初,直隶京师。

清初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为方便卫河漕运,改隶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内黄县人民政权先后隶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五、六、八专署。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冀鲁豫边区行署撤销,内黄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内黄改属河南省濮阳专署。

1954年9月10日,濮阳专署并入安阳专署,内黄随属安阳专署。

1958年4月8日,安阳专署并入新乡专署,内黄随属新乡专署。

1961年12月,新乡、安阳两专署分治,内黄仍归安阳专署。

1983年9月,安阳专署撤销,濮阳市成立,实行市带县,内黄隶属濮阳市。

1986年3月,改隶安阳市至今。

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5′—114°59′,北纬35°39′—36°09′。

内黄县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内黄县境南北长平均55公里,东西宽平均21.1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势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0。

内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全。地层由下而上分太古界、

、奥陶系、石炭——二叠纪、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内黄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盛吹偏北风,

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8.8小时。年平均气温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年平均地面温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值180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终霜日期为4月2日。

内黄县拥有46万亩红枣、40万亩尖椒、16万亩优质小杂果、11.5万亩温棚瓜果菜,是国家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内黄森林覆盖率达37%,境内的12万亩槐林,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内黄县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有重要开采价值。有磁铁矿,含铁量15%。有多层石膏矿沉积。地下水浅层储量23.7亿立方米,静水位18.49米,动水位26.7米,境内林地7.5万亩,森林覆盖率20%,木材畜积量85万立方米,1986年获国家绿化委员会颁发的平原绿化证书和铜牌奖,1998年被列为河南省生态林业示范县。

内黄县属汉族聚居地区,有壮、回、蒙古、满等21个少数民族217人。

截止2012年初,内黄县总户数212017户,总人口76.6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960万人,农业人口70.6129万人,乡村劳动力50.3966万人。出生率10.01‰,死亡率5.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7人。

内黄位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经济圈内,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

四条高速构筑的“井”字大框架中心,吴黄线、大林线、葛嘴线、胡鹤线、东上线、郑吴线等6条省道及晋豫鲁铁路通道穿越县境,纵横交织的路网四通八达。对县城主要街道普遍进行了改造、绿化、亮化,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区道路新格局。

)高速,距内黄县城约25公里;北有

(安阳-南乐)高速,距县城约五公里;东有大广(大庆-广州)高速,距县城约15公里;西有京港澳高速,距县城约50公里;另外有汤濮铁路、安濮公路、鹤台公路、

纵横贯通,与县乡公路互成网络。

城区面积由17.5平方公里扩大到39.8平方公里,加快建设繁阳新区。繁阳新区位于县城北部,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涉及8个行政村1.2万人3800户。繁阳新区将构筑以农产品加工贸易、教育、金融商贸、文化、医疗、行政办公等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全县的行政区、中心商务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力打造集宜居、观光、绿色为一体的秀美枣乡新城。

截止2012年,城区面积达到39.8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实施了硝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第三水厂,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对二帝陵遗址进行了保护开发,启动三杨庄汉代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县乡村。启动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

2013年年初以来,内黄县科技局以“中原瓷都”和中医康复设备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先后邀请100多位科技人才,为企业解决了电子、机械和陶瓷生产等24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2012年内黄县生产总值完成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三产业完成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34:42:24,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3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比上年增长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2.5%。

截止2012年底工业企业共有4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家。形成了新型陶瓷、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内黄县产业集聚区是省级产业集聚区,集聚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8.95平方公里调整至21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以陶瓷产业为主导。先后引进了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日日升、新明珠、新南亚、福惠等建筑陶瓷项目和广东长城集团、天津宏辉、河南浩驰等一批新型陶瓷及配套项目,实现由建筑陶瓷向建筑、日用、艺术陶瓷等综合陶瓷的提升,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被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命名为“中原陶瓷产业基地”。北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花生、尖椒、红枣深加工为主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区和以医疗器械、锅炉部件、农机生产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区。翔宇医疗公司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造的中国最大的中医诊疗设备生产示范基地,科能电站锅炉公司系我省独家获国家A级大型锅炉部件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企业。被命名为“中原地区最具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届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

2012年粮食总产量46.2万吨,连续四年丰产丰收。内黄县针对内黄农业优势,立足县情,发挥特色,大力发展三大高效农业,全面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黄县是豫北最大的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场年交易量13万吨,远销祖国各地,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尖椒集散地。温室大棚面积26万栋、13万亩,总产值17.4亿元,农民来自温棚产业的收入人均26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形成了大棚"西瓜+西红柿"、大棚"甜瓜+菜椒"、温室"黄瓜+苦瓜"等模式,在中国素有"东有寿光,西有内黄"之美誉,全县温棚高效农业的面积、品种和输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农业部确定为

中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

畜牧业。建成规模养殖场(区)122个,成功培育进了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中召华宇奶业、张龙众犇农牧、宋村肉鸡养殖基地等项目,2010年初被列入全省现代畜牧业十年发展规划肉鸡肉羊发展集聚区。全县存栏牛9.8万头、羊74.6万只、猪61.9万头、家禽760.1万只,实现肉类总产8.1万吨、禽蛋总产6.7万吨、奶类总产1820吨,牧业总产值16.8亿元。

生态林业。内黄县拥有成片造林30万亩,四旁植树2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31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7%,被评为全省林业生态县。全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400余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2万立方米,是豫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红枣面积46万亩,年产红枣12万吨,内黄大枣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

花生41万亩,总产13.5万吨,是全省唯一一家花生出口生产基地县。优质林果16万亩,总产11.2万吨。

产业结构比例为25∶49∶26,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内黄旅游发展规划》,完成了央视《地理中国·三杨庄遗址》记录片拍摄工作,成功举办了祭祖节、红枣文化节、“硕果枣乡、骑行内黄”等文化旅游活动,内黄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内黄县致力于打造服务环境第一的品牌,入驻的每个项目由县级领导分包,成立了重点项目指挥部,健全招商服务机制,建立完善项目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项目联审联批和全程代办、外商投诉权益保护三个中心,实行项目全程保姆式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做到投资方与群众“零接触”、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差错”、工作效率“零投诉”。

内黄是华夏寻根祭祖圣地,中华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内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杂耍、曲艺等,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农民画、麦秆画、柳根画、根雕、书法、落腔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等遍及乡里。“内黄农民画”是外交部指定的外事礼品。

农民画起源于古壁画,线条古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现形式。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9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品。

是中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巧夺天工”,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蛋壳画、柳编、挂毯行销中国。背阁、抬阁、高跷惊险

刺激。彩船、花车舞妙趣横生。落腔、内黄农民画、扁担偶、木板年画、罗卷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旺扒糕、梁庄状馍、井店马蹄烧饼、东庄羊头等

县直属四所高中,内黄一中,内黄二中,内黄三中,内黄四中,其中内黄一中常有考生升入清华北大名校学

截止2012年初,内黄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数284所,教职工7102人,专任教师6175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34499人,毕业生数25827人。

体育建设方面,通过举办“全民健身日”活动,使内黄人民参与健身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提高了科学健身水平。

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遗址,是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汉代农耕聚落遗址,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汉代村庄遗址,是

、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该遗址因黄河泛滥,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围墙、瓦屋顶、厕所、树林残存、田垄等遗迹以及车辙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迹,都保存完好。并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货泉”铜钱和“益寿万岁”瓦当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文物,遗存的发掘整理,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的庭院和农耕布局,为研究汉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遗址大面积的展示了汉代建筑实物和规整的田垄,成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景象,揭示了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开宝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内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现已形成12万亩规模,集中在县南二帝陵区和县西老塔坡。槐林环抱,

时节,槐花盛开,幽香扑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调,也是蜜源,赶蜂人汇集在这里,蜂群嘤嗡,以酿制的

潜伏草丛,鸣唱此起彼伏。

千年古枣园在六村乡千口村,紧临汤濮铁路。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在170㎝左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一棵挨着一棵。其中枣树王胸围190㎝以上,几个侧干的直径也达120㎝。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千口一带搜捕刘汉生、王从吾等早期共产党人,对红色沙区革命根据地疯狂扫荡,千口村外围的枣树被毁,中间的枣树幸免于难。直到如今,外围重新栽植的枣树和内圈的古枣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古枣树仍长势喜人,成了战争风雨的见证。

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因地属

,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

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观光公园在后河镇西乜固村,是一处集文化知识性、生态休闲性、趣味观赏性、参与互动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内黄大枣林分布在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面积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内黄大地枣林似海,绿意盎然。各乡镇中,面积产量以后河镇为最大,居中国乡镇之首,素有“中国红枣第一镇”之称。内黄枣林,发展,形成独特的农业间作模式,成为安阳市“特色农业县”。

,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2000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境内。

上古时代,颛顼帝喾二帝在内黄建都立业,

。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二帝在内黄建业定都后,完成了华夏文化统一大业,然后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斗争,最后融合为一体,形成为华夏族群,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开挖引黄工程中新发现的一块唐开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确记载,一位姓窦的官太爷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二帝陵的旁边。

在内黄县城南20公里处的白条河园林场东,有一处为苍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纪念碑亭,亭内耸立一通3.35米高的纪念碑,这便是《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之公墓碑》,纪念公墓碑记载着1941年4月12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1.5万余人,对内黄沙区革命根据地抗日军民实施血腥大屠杀的野蛮暴行。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暨死难同胞,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率第二十、二十一专区各界,于“四·一二”一周年之际,在此处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并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为“四·一二”革命纪念地,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励精图治,强我中华。这里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

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350年称帝,建立冉魏政权。最为今人所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他是拯救了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352年,冉闵为

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

。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也有文献记为“染闵”。

(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

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

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

(1910- ))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人。建国后,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唐山市委、地委第一书记,地质部、水电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

() 内黄县六村乡后化村人。建国后,任中组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党校书记、校长,中纪委书记等职。中央“七大”候补委员、“八大”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1901-2002),原名李汝骅,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著名画家,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主要著作有《水彩画技法》、《英国水彩画选集》、《水彩画小辑》、《剑晨水彩画选集》等。

(1905-1982)原名济焱、化南,字象离,笔名向林冰、纪玄冰。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人,著名哲学史家。

(1906-2001) 内黄县井店镇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内黄县第一批党员之一。建国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政协三、四届常委、秘书长,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

(1960—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8月被聘为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1962—)中共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汉族,1962年9月生,河南省内黄县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

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引用日期]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 .中共内黄县委[引用日期]
  • 安阳市统计局.《安阳市统计年鉴2012》.安阳市:安阳市统计局,2012-09
  •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7. .安阳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 9.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10. .安阳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15. .中新网[引用日期]
  • 16.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17.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18.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19.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20.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21. .内黄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 吴兢.贞观政要:大唐,唐代开元年间
  • 23. .大河报[引用日期]
  • 2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玺是皇权的象征,例如玺根据不同形态也分为:戒玺(皇戒)、权玺(权杖),国玺(御印),令玺(金牌)等。

《续<汉书>新解》云:“玺,黄罗伞下、盖皇帝”。意即:“皇帝在黄罗伞下统治天下,风雨无阻”。

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

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明清帝后宝玺》弁言 )

所佩谓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规矩,不然是会被砍头的。明朝玺24方,清朝玺25方。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鉨、或为?,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

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

印章来看,都只是书写其官职,并未出现“玺”或“印”之称,当然这在秦以前是应用比较普遍。但随着

的改革,如“朕”仅为皇帝专用,“玺”为皇帝印章。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事实上,皇帝印章有时称“玺”和“印”,二者都有出现在历朝的皇帝印章之中。

玺,皇帝之印也。主土。从穴,尔声。籀文从玉。——《

货贿用玺节。——《周礼·掌节》

玺书追而与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

皇太子妃玺,以黄金,方一寸,龟钮。——《隋书·礼仪》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
  •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东西二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