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集里的吐蕃是哪里将军是谁

第七卷 功成万骨枯 第十二章 痛击吐蕃_情剑倚红颜无弹窗 - 中国路书网
第七卷 功成万骨枯 第十二章 痛击吐蕃
唐玄宗听到李子仪简单阐述形势,担心道:“倘若京城失陷又该如何是好?” 李子仪叹道:“若是我军失利,长安沦陷,当护送太子李亨及大臣武将,引兵向西退至武灵,然后调集驻扎在朔方臣管辖的十万天德军,与李光弼、颜真卿、崔光远及西北各路大军汇合,整编后拥兵凤翔召告天下百姓,反击平叛安史乱党,臣领军从洛交进攻冯翊,攻占河东永济要地,到时东下可进洛阳,西上可取长安,只要打上两场漂亮的胜仗,击败叛军主力,则趁势追击,乱党可平!” 唐玄宗龙颜大悦,赞道:“李爱卿尚未领军使对战形势关乎其微,朕日后可高枕无忧,爱卿但有所需尽管提来,朕自当准许!” 李子仪回道:“只要皇上能给予为臣绝对的信任,平叛战乱完全由莫将全权负责,臣定会剿灭乱党,消除魔教势力,重振大唐声威!” 唐玄宗叹道:“事到如今,朕也不得不依仗爱卿与诸位贤臣了,准奏!” 李子仪退出龙帐后,为云姬和秦惋如安排好营帐,眼见与吐蕃大战将近,抽出空闲来到禁兵军营抚恤伤员,很多的禁军都在营帐中痛痛快快地睡大觉,苦战一昼夜又跋涉多日,委实人困马乏。 在陈玄礼、李光瓒等将领陪同下,李子仪出入伤员营帐,许多禁军早有听闻他堪为当今大唐第一高手,又有爵位官衔在身,蒙得他亲自前来慰问,无不激动万分。 一个失去手臂的禁卫在浸透鲜血的伤布下问道:“将军咱们何时可以回到故乡?我的几个兄弟都战死沙场,我想把他们的骨灰带回去。” 李子仪不胜感慨,深知战争的残酷性,但在沙场上对敌与江湖比武不同,任你一人武功有多强,终究双拳难敌四手,而行军打仗靠得就是计谋与士气,二者缺一不可,当下鼓励道:“各位禁军兄弟,我知道你们的辛苦,可是倘若无国,何以有家?安禄山乱党挑起战祸,泱及无辜百姓,各地难民苦不堪言,堂堂男儿满腔热血,自当为我大唐千万百姓所洒,不除乱党何以安返故乡!” “将军所言极是,我等誓死效忠皇上!”其余将士听得热血沸腾,深受鼓舞。 李子仪安抚将士后,夕阳渐沉,荒野上密密麻麻地军营帐蓬相连,星罗密布,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更增几分萧索,他手扶栅拦,眺望着两边云霞,不禁生出无限伤感。 身后脚步碎响,云姬与惋如携手走了过来,斜身看到两位玉人难分轩轾的娇姿,不由心中一荡,乱世烽火连年,使他份外珍惜每段天美之合。 二女盈盈走了过来,左右玉立在他的身旁,云姬大方地挽着他的手臂,贴身相依,而秦惋如当然没有这么大胆,只是静立一旁,含情脉脉地盯着他。 李子仪伸出双臂,搂着二女的香肩,好奇地问道:“你们怎么不在营中休息?外面的风大当心染了风寒。” 云姬格格娇笑道:“夫君好象忘记了姬儿可是自幼在塞外大漠长大,什么苦寒不曾感受,瞧仪郎脸色欠佳,是否正为扫平乱党之事忧心呢?” 秦惋如被他一抱,想到昨晚的亲密举止,险些偷吃禁果,此刻不禁脸上一红,软靠在李子仪的身上。 李子仪听到云姬相问,正中心事,不禁点头叹道:“此时朝廷动荡,将士死伤枕藉,愧不成军,而叛军士气如虹,无往不利,又有邦国入侵边疆,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怎能不令人忧心呢?” 云姬眼波流动,一双漆黑溜园的眼珠转了两转,说道:“战争从不容半点妇人之仁,当务之急,夫君应重新部署全局,争取主动权,反客为主先退吐蕃五万大军,然后挥军北上,调集各路唐军重振旗鼓,以正义之名反攻安史叛党,只要漂亮地胜上两仗,稳定军心提高三军士气,则一鼓作气趁胜追击,乱党出师无名乃不义之师,久战必衰,倘若控制住叛乱的战火蔓延,必能及早剿灭叛军,安定大唐基业。” 李子仪微一吃惊,心想:“这妮子的确乃不可多得的军事主帅,幸好她钟情于我嫁为妻室,否则果然是我劲敌!”当下称赞道:“姬儿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幸得甘愿从我,否则早已被你的伏兵乱箭了终!” 云姬双颊晕红,浅笑道:“天下之人论武功讲智谋,能占到夫君便宜的可是廖若晨星,起码小女子就曾栽在夫君的手里,倘若当年若不是你手下留情,放了我和哥哥,姬儿也不会这般幸福,做了夫君的结发妻子,回想起来却是上苍注定的机缘。” 秦惋如好奇问道:“原来公主也曾败在他的手中啊?” 云姬梨涡浅现,秀眉微扬道:“不错,中了这无赖的埋伏,呵呵,听惋妹的语气好象也曾吃过他的亏么?” 秦惋如白了李子仪一眼,尽现柔情蜜意,含羞道:“他呀…半夜到我府上盗取宝物,还…偷看人家,哼,次晨遇见后,我使出浑身解数,无论如何抢攻发招,他脚不动身不移,便将人家的招数尽数化解,想想这轻狂的主儿,人家就有气!” 云姬娇笑道:“如此说来,你应恨他才是,怎么也对他如此死心塌地呢?” 秦惋如被说中心事,无言以对,顿时霞烧玉颊,微垂螓首,容貌娇艳绝伦,一副腼腆羞涩的娇态;身旁的李子仪与云姬对望一眼,相视而笑。 此时暮色苍茫,晚风吹动,二女的秀发从后脑向双颊飘动,李子仪见到玉人雪白的后劲,心中一荡,双臂一揽,便抱住二女的腰肢,一切情意自是难以用笔墨形容。 黄昏来临,众将领齐聚帅帐内等待军令,李子仪桀骜不驯的目光扫过诸人,慷慨道:“诸位将领,我军如此狼狈西逃相信全军将士都瞥满了一肚子的火气,这口气今晚就先撒在吐蕃军上,各路禁军听我号令,凡擅离职守者斩!延误军情者斩!不战而逃者斩!扰乱军心者斩!军令如山倒,不得有误!” 众将高喊遵命,深受鼓舞,势气高昂。 李子仪满意点头,伸手摊开战略地形图,剑眉一扬,嘴角微微绽出一丝笑容,环顾众人道:“吐蕃生性凶悍残暴,铁骑横行,一向滋扰大唐边疆,对中原虎视耽耽,却不知南朝中原地广人多,崇尚气节,多有俊彦豪杰,自古以来,势可杀不可辱,从不屈服外族,如今塞外邦国纵然一时疆界逞快,他日反被驱逐,更伤元气,今夜我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痛击吐蕃大军! “首先由陈玄礼将军率领禁军三千保护皇上大臣的安全,半个时辰后,准备拔营起程,切记缓行虚张声势,此处接近巴蜀之地,前面树林繁茂,峡路奇多,而吐蕃定在十里外必经的峡谷设有伏兵,陈将军领军缓行致峡谷一面林路处,停在路口暂止不前,派人将林口设下绊马索,林中则布满火种易燃料,等吐蕃伏兵沉不住气,必会前来突袭,到时候便可用火克敌! “裨将李光赞、段秀实率领弓箭手五百,精兵一千,绕走山麓,趁吐蕃伏兵出击之时,抢占高崖之险,掩护三军安全通过峡谷。 “先锋席元庆、都潍赵崇秕,幕僚刘贺,岑参带领一千弓箭手,三千步兵,备好火种箭头组成先锋队,赶在吐蕃骑兵之前,随本帅声东击西,趁吐蕃主力出营援助之时,突袭对方军营,使吐蕃左右受敌,疲于奔命,则此战胜券在握。” 众将各自领命,纷纷持令旗出帐点兵,过不半晌迅捷出发,半个时辰后,陈玄礼传令全军夜行兼程,声势浩大,却行动缓慢,远处几名暗哨见状立即返回军营禀告,余下窥测的哨卫探子则被情剑弟子封喉血泊之中。 吐蕃大将军听得探子汇报,立即调兵遣将,派重兵把守峡谷,阻击唐军。 李子仪身披铠甲,率军夜行至一处山丘,屏息静观,吐蕃军营耐心等待其他两路队伍动静,凉风袭来吹动战袍展动,威风凛凛,状若天神,挥剑决浮云,气概何雄哉? 夜如从天而降的黑色幕布,将大地裹了个严严实实,突然西南方树林处火光冲天亮如白昼,显然吐蕃伏兵见唐军在前方停歇休息,沸沸扬扬就是不前,逗留一个时辰后,伏兵按耐不住,终于派出部分铁骑突袭,驰入林中登时中了圈套。 吐蕃统领见西南火起,登时不妙,亲自点兵一万前去支援,人马驰出军营不久,李子仪见时机已到,当即发出进攻的命令。 一千弓箭手防弦射击,数千支火箭如雨点般射入吐蕃军营,点燃了帐幔、栅栏、粮草猛烈地燃烧着,火光中一波勇悍的禁军敢死队高举盾牌和砍刀猛攻山丘。 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拼命防守的吐蕃军队以漫天飞舞的飞矢回敬潮水般的涌上来的唐军,抵近山丘的唐军饱受着滚油和箭羽的袭击,数不清的尸体形态各异,从山坡护拦前一直延伸到山下平地处。 前方不断有遍体鳞伤的伤员被人从前方抬下来,余下的士兵苍茫地瞧着战友的尸体,又茫然地瞅了自己满手的血迹,蓦然发出如野兽一般的嘶吼,挥舞着大刀冲向敌群,千千万万流星般的火箭漫天飞射,一排排士兵倒下,后的的士卒随即顶上,激烈的场面令身经百战的诸武将都觉得惊心动魄。 李子仪亦看得热血沸腾,同时挥起全线进攻的令旗,一万回纥铁骑顿时如洪水决堤一般,汹涌冲向吐蕃的军营。
读过这本书还读过《盟吐蕃碑》――中国古代法中的和谐观分析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盟吐蕃碑》――中国古代法中的和谐观分析
【英文标题】 On the TU Bo Treaty Tombstone【作者】
【作者单位】 【分类】
【中文关键词】 盟吐蕃碑;国际和平条约;和谐社会
【英文关键词】 Tu Bo Treaty Tombstone;international peace treaty;harmonious society
【文章编码】 (59―(10)【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3
【页码】 159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就是多元的而非单元的,而多元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有的,也有暴力的交往。但究其历史,经常的交往一般都是通过和平的途径。暴力交往尤其不可能成为经常交往的方式。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更是如此。《盟吐蕃碑》这篇九世纪的原始文献向世人显现了中国唐代时期的一份国际和平条约。它揭示了作为一个大国的唐帝国如何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创建外交上的和谐周边的典范,而究论这种与周边国家甚至与古代东西两极国家相处的和谐共处原则,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ing coupe of human history is diversified at all times.There exist peaceful and violent contacts in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society.Recalling the history,the human usually contacts with each other in peaceful way.So it is in China with a long civilization history.The Tu Bo Treaty Tombstone.a 9th century original document,makes a display of a international peaceful treaty in the middle―time of Tang dynasty.It reveals how the Tang empire peacefully coexisted with the surround states and what a harmonious foreign relationships was originated.It 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tudy the harmonious prineiPle to coexist with other states.
【全文】【】 &&&&
  人类的历史,从早期直至现今,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且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的前进运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本经济的特点,固然使之具有闭塞性,然而,闭塞只是相对而言。人类各地区间随经济的交往频繁而打开了闭塞的孔道。所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这种交往中被创造、演进。法律文明也不例外,多元的法律文明也因而被创造。
  中国古代是个显例。在古典的文明世界中,在与多国家、多民族、多地区的交往中,从黄河流域到地中海沿岸,最长距离的东西方两极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其间不仅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流与创造,也包括法律文明的创新。而中国又以其农本经济的韧性与优越性与其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国家交往,以其和平外交将周边此类国家吸收到自己的经济文化体系中,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前进。公元9世纪的唐王朝与吐蕃国的国际和平条约《盟吐蕃碑》,以不可辩驳的史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和平外交原则及其对周边文明发展的促进,值得我们研读。
  一、《盟吐蕃碑》[1]识读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2]大蕃圣神赞普[3]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4],结立大和盟约[5],永无沦替[6]。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文武孝德皇帝与(下约缺11字)。□□□□舅甥溶哲鸿被[7],晓今永之口[8],亨矜愍之情[9]。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10],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治,再续燕之情[11],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今蕃汉二国,所(以下约泐十四字。)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寝敌[12],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13],捉生问事,口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口每须通傅[14],彼(泐二字。)口一(泐阴九字)。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15]以东,大唐桓应[16];清水县[17]以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同□复盗[18]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19],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口(约泐十二字),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20]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到为盟。如此盟约,各自契陈[21],刑牲为盟[22],谓此大约。傥[23]不依此誓,蕃汉(约泐十字)祸也!仍须仇口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24]。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搭比有印。登□□□□□姓名手执[25]。如斯誓文藏于王府焉。
  [译文]
  《与吐蕃国结盟碑》
  大唐穆宗大蕃国圣神君主舅甥二国国君商议,国家如同一统,缔结永久性和平盟约,永远不再改变。天神与人皆都证知此盟约,世世代代的人民称赞此盟约,因此将结盟的内容和题目均刻于此碑之上。
  文武孝德皇帝(唐穆宗)与(以下约泐11字)□□□□舅甥深沈有智,洪恩覆盖。通晓告知今后两国的友好关系,怀着怜悯民众的感情,洪恩覆盖国内外,协同商议,务必使百姓安居康泰,思想认识统一。完成永远大治,继续和好亲爱的感情,再次重申睦邻友好的道义,成就这种永久的和平!
  现在蕃汉两国,所(缺14字)以西,全属大蕃国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起战争,不相互侵犯图谋对方领土。如有百姓间相互猜忌阻拦,捕捉对方人口,寻衅闹事,则将捕捉到的对方人口给以衣粮,放归回去。现在国家协同如一,成为永久和平关系。但是,舅甥问相互安好和善,如须双方通报传摅,两国共同在将军谷交换使节、马匹。绥戎栅(洮岷)以东,由大唐国供应使者;清水县以西,由大蕃国供应使者。要符合舅甥间亲近的礼节,使两国边界不再发生战争,共同颂扬和平之德福,再无战争惊恐的忧患。主管边疆的官员撤去边境的军事防备,双方乡土都定安。像这样安居乐业之地方,将被日月的光芒所照耀。吐蕃国在吐蕃国享受安定,大唐也于大唐国受安乐,这才符合两国大业!依据此盟誓,永久不得改变!佛、法、僧三宝及诸圣贤日月星辰均被邀请来参加盟誓。这样的盟约,双方各以文字刻石陈述留传于后世,并杀大牲立盟。表示这是重要的对神人的大盟誓。倘使今后不依此盟誓,就是蕃汉两国的灾祸啊!如仍有互为仇敌及从事阴谋活动者,就不属破坏盟约的范围,而要受其殃!蕃汉两国的君臣,共同稽首告于天神立誓详细写出盟约。两国君主签字的验证有玺印为证。并登录参与盟誓的双方人员姓名及各自亲笔签字此誓文藏于王府!
  [碑侧文]
  大唐□□等和好登坛□□□。大唐宰相□□(泐)正议大夫□□(泐)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同(泐)太中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播。中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杜元颖。正议大夫兵部尚书肖a。大唐诸寮登坛者名位。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韩皋。朝议郎御史中丞牛僧儒。太中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李绛。银青口禄大夫户部尚书杨(泐),口口通议大夫礼部尚书韦绶。口口口口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太常卿赵宗儒。太中大夫礼部尚书兼司农卿裴武。正议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柳公绰。银青光口大夫工部尚书兼右金吾卫大将军郭从。口口大夫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朝议大口口司口口兼口史中丞刘师老。口口郎口口(泐二行)口监察御史口口口口口,朝议郎口(泐二行)口学口口口(泐)。
  [考证文]I
  碑在卫[26]之伊克招庙大门,右上刻长庆初[27]唐与吐蕃[28]会盟之文,至今碑尚完好。其文日云云。按《旧唐书》[29],长庆元年九月,吐蕃遣使请盟,许之。乃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充西蕃[30]会盟使,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刘师老为副。元鼎等与论讷罗同赴吐蕃本国就盟,此碑即当时所置也。《大清一统志》[31]。
  [考证文]Ⅱ
  右吐蕃会盟碑,在拉萨,刻于右柱上。《旧唐书?吐蕃传》:长庆元年九月,吐蕃遣使请盟。乃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充西蕃会盟使,十月十日,与吐蕃使盟。宰臣[32]及右仆射[33]六曹中执法[34]太常卿[35]司农卿[36]京兆尹[37]金吾大将军[38]皆与焉。仍令元鼎到彼。今宰相以下,各于盟文后自书名[39]。二年二月,遣使来定界。六月,刘元鼎自吐蕃使回,奏云:去四月二十四日到吐蕃牙帐[40]。以五月六日会盟讫。此即五月六日所盟文也[41]。文后本有诸臣题名,此拓本[42]失之。《大清一统志》载有此碑,释文[43]与此多不同。《平津读碑记》[44]。
  [考证文]Ⅲ
  按,是碑《大清一统志》《西藏志》[45]皆载之,作伊克招唐碑。其文与石本有异,附缘之,以备参考。并据《全唐文》[46]所录缘全文而今石文摩泐者以小字旁注之。盖石本间有磨泐不全,志则节缘损益以足戒之。非别有一碑也。道光元年,玉研农尚书驻藏回都,携有墨拓。知余有金石癖,以一本见诒[47]。是碑远在西陲,颇为艰致,因即录其文箸于编考。文刻石柱,右半汉书,左半蕃书。左右两侧为汉蕃诸臣题名,亦汉书蕃书相间也。《旧唐书?吐蕃传》:自贞观八年通使中国,其后屡寇屡和。开元二十二年,遣将军李诠于赤岭[48]与吐蕃分界立碑。今其碑之存佚未知也。长庆元年,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与吐蕃盟会使云云。此即长庆元年五月,刘元鼎与吐蕃盟之文。《旧西域志》[49]及《西藏志》、《卫藏园识》属之德宗,误矣!左右两侧,名虽剥蚀,其可见者,与《新唐书》所载多合。惟兵部尚书肖侥碑作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裴武,碑作农卿,当以碑本为正。又案,《新唐书》长庆元年,吐蕃盟策署彝泰末,今此碑末汉蕃皆未署年月,当非盟策[50],盟策未知勒石否也。《筠清馆金石记》[51]。
  [《八琼室金石补证》[52]考]
  访碑录及吴氏[53],皆以此碑为立于长庆元年五月。案:穆宗上尊号日文武孝德皇帝,在长庆元年七月。《新唐书?吐蕃传》云:方盟时,吐蕃以壮骑屯鲁州[54],灵州[55]节度使李进城与战大石山,破之。大石山之战,本纪系于元年十月,其非五月所立,不待言矣!此所谓方盟时者,乃京师西郊之盟,非此碑就盟其国之时也。《新唐书》于大石山战之下云,明年,请定疆侯元鼎与论讷罗就盟其国,《旧唐书》明言二年二月,遣使请定界,以五月六日会盟讫。是京师之盟在元年十月,吐蕃之盟在二年五月。孙吴两家[56]误为一耳。《新唐书》又云,元鼎还,虞元帅尚塔藏[57]馆客大夏川[58]。集东方节度诸将百余,置盟策[59]台上,编晓之,且戒各保境,毋相暴犯。策署彝泰七年。吐蕃彝泰七年当唐之长庆元年。此盟于京师之盟策,非盟于吐蕃之盟约也。碑前云,结立大和盟约,后云,如此盟约。则非即盟策可知,亦不得并为一焉!碑多剥移[60]。《大清一统志》载有此文,具录于后。弟[61]二行与字之下,志作“圣神赞普二圣”六字,其下直接哲,无舅甥二字。弟三行所字之下,志作守见管封疆洮岷之东属大唐国其塞十五字。弟四行彼字之下,志作“此相倚二国常相往来,两路所遣唐差”十五字。弟五行安下,志作“并无相拢之犯,垂恩万代,则赞美之声遍”十六字。“无如斯乐业”之五字。弟六行“不依此”下,志作“言背约破盟者受其殃”九字。无“誓蕃汉”二字。其志与碑异者,一并录之,证知。知作之。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作勒石留传之于后也。“今永之口”,作“久永之化。”“亨”作“垂”,“其无内外”之“其”作“并”。“再续燕情之情重申”,作“之绩兹者同心以申”。“为此大和矣”作“共成厥美”。“蕃汉”作“汉蕃”,“已西”作“之西”,“境土”作“地土”,“寇敌”作“杀敌”,“猜阻”作“积阻”。给上似题字,志无之。“今”作“令”,“叶同如一为此大和”作“山川无拢各敬人神”。“善口”作“苦难”,“蕃汉”作“蕃使”,“绥戎栅以东”作“洮岷之东”,“互应”作“供应”。已西作“以西”,“须合”作“须令”。“同口寇盗”作“同闻颂德”,“复”作“永”。“虑”作“患”。“封人”作“行人”。“兹乃合其大业耳”!志无此句。“依上”多一“各”字。“永久不得移易”作“永不移易”。“然”作“当”。“贤”下“无圣”。“仍须口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志无此语。“稽告立誓”作“稽首告立”。“二君”之下作“德万载称扬内外,蒙庥人民感颂矣”与碑迥异。
  曩见《筠清馆金石记》载此碑。有跋无文。跋语谓,据《全唐文》所录,以小字旁注之。余无是书,不能辑补焉。碑侧列诸臣名位,《新唐书》云,以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使,右司郎中刘师老副之。诏宰相与尚书右仆射韩臬,御史中丞牛僧儒,吏部尚书李绛,兵部尚书肖侥,户部尚书杨于陵,礼部尚书韦绶,太常卿赵宗儒,司农卿裴武,京兆尹柳公绰,右金吾将军郭从,及吐蕃使者论讷罗,盟京师西郊。赞普以盟言,约“二国无相寇仇,有禽生问事,给服粮归之。”诏可。大臣豫盟者,悉载名于策。又云,其国敕虏大臣亦列名于策。碑书上蕃下汉,其蕃字为虏臣或即唐臣,不得而知。碑书宰相名位,王播之上尚有二人,其名既泐,以宰相表考之,当是段文昌、崔植也。肖倪已元年正月罢相,碑仍列于宰相者,当以其曾为宰相之故,特次于宰相之末,而不书同平章事,以区别之。韩皋以下诸臣,皆与史合。惟史不详阶秩及兼官耳。户部尚书杨之下盖泐“于陵”二字。刘师老署衔所缺盖“右郎中”三字。肖a、裴式署衔亦与史合。吴氏以为不符者,于“兵”字则审之未细,于裴武署衔则读之未全也。碑于刘师老以下尚有二列,史所不载,据吴氏谓,碑有左右两侧,余仅得一,为左为右不可臆定。《新唐书》所载,均已见于此侧,其一侧所书,不知几人,或系虏臣邪!宰相以下十四人当是元年十月在京师豫盟之大臣。刘元鼎以下方为就盟吐蕃之臣。备书之者,重此盟也。史第载京师豫盟之臣,而于就盟诸臣不及详叙,无从知之矣!又案《新唐书》云,唐使者始至,给事中论悉笞热来议盟,大享于牙右,饭举酒行,与华制略等。乐奏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录耍杂曲,百使皆中国人。盟坛广十步,高二尺。使者与虏大臣十余对莅。酋长百余坐坛下。上设巨榻,钵掣逋升,告盟。一人自旁译授于下。已歃血,钵逋掣不歃。盟毕,以浮屠重为誓。引郁金水以饮,与使者交庆,乃降。此当时盟制也。虏俗小盟用羊犬猴为牲,大盟用人马牛驴为牲。凡牲必折足裂肠陈于前,使巫告神日,渝盟者有如牲。碑故有刑牲为誓之语。碑有或有猜阻云云,与史所言禽生问事,给粮归者同。
  [诸考释文本之译文]
  [考证文I《大清一统志》]
  碑在前藏拉萨伊克招庙的大门。右上刻长庆初年唐朝与吐蕃国会立盟约之文。至今碑仍完好,碑文如前所述。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庆元年九月,吐蕃派遣使者请求两国缔结和平盟约,唐朝答应。于是任命大理寺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担任西蕃会盟使一职,任命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刘师老为副会盟使。刘元鼎等人与吐蕃官员论讷罗一同赴吐蕃本国签订盟约。这块碑就是当时立盟所刻的盟碑,并设置于该地。
  [考证文Ⅱ《平津读碑记》]
  上面吐蕃会盟碑,在拉萨。盟文刻于石柱上。《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长庆元年九月,吐蕃国派遣使者请求与唐朝缔结会盟和约。唐朝于是任命大理寺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担任西蕃盟会使者。十月十日,与吐蕃使者立盟约。宰相以及右仆射、六部中执法官、太常卿、司农卿、京兆尹、金吾大将军都参加了。唐朝仍令刘元鼎到吐蕃,令宰相以下官员各于盟文后面亲自签名。长庆二年二月,吐蕃派遣使者来请求确定两国分界。六月,刘元鼎从吐蕃派使者回国,向朝廷奏报说:四月二十四日到吐蕃将军幕帐协商立盟具体措词,至五月六日会盟结束。此碑文即五月六日所立盟约之盟文。《大清一统志》载有此碑文。内中释文与此文有许多不同处。
  [考证文Ⅲ《筠清馆金石记》]
  考证。这块碑《大清一统志》、《西藏志》都记载有。写为伊克招唐碑。该两书记载的碑文与石碑文本有差别,所以附录之以备参考。并根据《全唐文》所录全文,然而现今石文已磨损裂漏的,都用小字在旁边注上。这是因为石碑文间或有磨损裂漏不全。《大清一统志》、《西藏志》可能节录有增减而成,并不是另有一块碑。道光元年,玉研农尚书驻藏返回都城,携带有该石碑的拓片。他知道我有收藏和研究金石文字的癖好,把一本拓文赠送给我。这块碑远在西部边陲,极难得到碑文拓片。所以我就录此文著于我的编考书中。此碑文刻于石柱上。右半边为汉字书写,左半边为吐蕃文字书写。碑的左右两侧面为汉蕃各大臣的题名,也是汉文书写吐蕃文书写相间。《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自唐贞观八年吐蕃通使与中国,其后多次侵犯中国又多次与中国讲和。唐开元二十二年,唐派将军李俭在赤X与吐蕃划分国界线并立碑。该碑现今保存或佚失都不知。长庆元年,唐朝任命大理寺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为与吐蕃会盟使。这就是长庆元年五月,刘元鼎与吐蕃会盟之盟文。过去《西域志》及《西藏志》、《卫藏图识》都认为是德宗时,这个记载是错的。碑左右两侧的题名虽然有剥落侵蚀之处,但其中可以看到的人名与《新唐书》的记载大多符合。只有兵部尚书肖a,碑文写作工部尚书;礼部尚书裴武,碑文写作农卿。应当以碑文本为正确。又考证:《新唐书》长庆元年,吐蕃盟书签署为彝泰末,现在此碑文无。汉蕃双方都未署明年月,应当不是盟书原文,盟书不知刻石否?
  [《八琼金石补证》考]
  读碑文录文和吴荣光《筠清馆金石记》,都认为这块石碑是立于长庆元年五月。考证:穆宗尊号称“文武孝德皇帝”,这时间在长庆元年七月。《新唐书―吐蕃传》说,结盟时,吐蕃国以强壮的骑兵屯集于鲁州。灵州节度使李进诚与吐蕃国大战于大石山,攻破吐蕃军。大石山之战,唐本纪记载是长庆元年十月。所以此盟约不是五月所立是不言而喻的。《唐书》所谓“方盟时”,是指京师西郊的盟约,不是指这块碑在吐蕃国立盟之时。《新唐书》在大石山战斗之下记载,第二年,请定疆侯刘元鼎与论讷罗到吐蕃国立盟。《旧唐书》明确记载是长庆二年二月,吐蕃派使者来请求确定两国边界。到五月六日两国会盟完成。这说明京师之盟在长庆元年十月,赴吐蕃之盟在长庆二年五月。孙星衍和吴荣光两家的考证将两次盟约误认为是一次。《新唐书》又说,刘元鼎返还唐朝后,吐蕃国的元师尚塔藏还客居于大夏川,他召集东方节度各将领百余人,将盟书放于盟台上,遍告诸将领,并告戒诸将领各自保卫自己的辖境,不要相互问再以暴力相侵犯。该盟书签署时间为彝泰七年。吐蕃国的彝泰七年是唐朝长庆元年。这盟约是京师之盟约,不是在吐蕃国缔结的盟约。碑前面盟文说“结此大和盟约”,后面又说,“如此盟约”,那么就可知不是对吐蕃的盟约,也不可将这二次盟约合并为一个。碑文多处有剥落。
  《大清一统志》记载有此文,现全录于后。第二行“与”字之下,《一统志》写作“圣神赞普二圣”六字,其下直接“F哲”,无“舅甥”二字。第三行“所”字以下,《一统志》写作“守见管封疆洮岷之东属大唐国其塞”十五字。第四行“彼”字之下,《一统志》写作“此相倚二国常相往来,两路所遣唐差”十五字。第五行“安”字下《一统志》写作“并元相拢之犯,垂恩万代,则赞美之声遍”十六字。无“如斯乐业之”五字。第六行“不依此”下,《一统志》写作“言背约破盟者受其殃”九字。无“誓蕃汉”三字。《大清一统志》与碑文相异者,一并录于此,证明,并知原作。盟文节目题写在碑,刻石留传于后世。“今永之口”,写作“久永之化”。“亨”字写作“垂”。“其无内外”之“其”写作“并”。“再续燕亲之情重申”,写作“之绩兹者同心以申”。“为此大和矣”写作“共成厥美”。“蕃汉”写作“汉蕃”。“已西”写作“之西”。“境土”写作“地土”。“寇敌”写作“杀敌”。“猜阻”写作“积阻”。“给”字上似“”字。《一统志》无“之”字。“今”写作“令”。“叶同如一为此大和”写作“山川无拢各敬人神”。“善口”写作“苦难”。“蕃汉”写作“蕃使”。“绥戎栅以东”写作“洮岷之东”。“辛互应”写作“供应”。“已西”写作“以西”。“须合”写作“须令”。“同口寇盗”写作“同闻颂德”。“复”写作“永”。“虑”写作“患”。“封人”写作“行人”。“兹乃合其大业耳”,《一统志》无此句。“依”字上面多一个“各”字。“永久不得移易”写作“永不移易”。“然”写作“当”。“贤”字之下无“圣”字。“仍须仇口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一统志》无此句话。“稽告立誓”写作“稽首告立”。“二君”之下写作“德万载称扬内外蒙庥人民感颂矣”,与碑文迥异。
  以前见到《筠清馆金石记》载有此碑文。有跋而无文。跋语说,根据《全唐文》所录,以小字旁注之。我无《全唐书》,不能辑补。碑侧面列各位大臣名位。《新唐书》说,以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使,右司马郎中刘师老为副使。下诏令宰相与尚书右仆射韩皋,御史中丞牛僧儒,吏部尚书李绛,兵部尚书肖侥,户部尚书杨于陵,礼部尚书韦绶,太常卿赵宗儒,司农卿裴武,京兆尹柳公绰,右金吾将军郭从,及吐蕃使者论讷罗,结盟于京师西郊。吐蕃赞普以盟言约定两国不再相互寇仇。有捕捉双方人口问事的,都发给衣服粮食,放归。诏书认可。大臣们参预盟约者,
  ??????法宝用户,请后查看全部内容。还不是用户?;单位用户可申请试用或直接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付费用户。
【注释】 &&&&&&&&&&&&&&&&&&&&&&&&&&&&&&&&&&&&&&&&&&&&&&&&&&&&&&&&&&&&&&&&&&&&&&&&&&&&&&&&&&&&&&&&&&&&&&&&&&&&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兄伯论五材(M)
{2}礼记·郊特牲(M).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相似文献】  邹永松
龙翔&《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夏显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胥留德&《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邱本&《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 卓泽渊&《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 栗晓宏&《当代法学》&2006年&第2期& 潘红祥&《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杨春福&《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张伟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力红&《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作者其他文献】  《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 《法律科学》&1992年&第2期& 《法律科学》&1997年&第2期& 《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吐蕃王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