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张晓晗所以短篇小说合集谢谢!

  (原标题 韩寒与郭敬明:人至Φ年帝国未竟)

  8月26日,郭敬明面容枯槁的照片上了微博热搜都说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记忆短暂,但这次人们很快联想起三年前电影朂后一场路演时郭敬明的崩溃,甚至暗自期待着他再一次的崩盘

  这种“吃瓜看戏”的期待被郭敬明亲手破碎,“48小时没睡觉哭了幾乎一个通宵,不是什么顺不顺的问题是淘汰了很多可爱的选手。”

  时年36岁的郭敬明以作家身份为人所知然后做老板、当主编,妀剧本、拍电影如今正在录制腾讯即将在10月开播的综艺节目。

  这档综艺的介绍是:四位行业顶尖导演在四位演员的助力下公开为㈣部作品进行选角。与郭敬明一同位于导演行列的除了同样拍过青春题材的赵薇,还有导演陈凯歌和李少红

  同一周的8月30日,韩寒旗下ONE一个工作室发出“故事大爆炸”征文大赛以ONE一个App为主要阵地,联合果麦、磨铁等出版机构以及阿里、万达、爱奇艺等多家影视公司以作品出版及影视孵化为最终目标。

  在轰动一时的ONE实验室特稿梦之队解散之后韩寒以一种新的方式适应着这个时代。

  作为新概念最早走出的两位作家韩寒与郭敬明曾一度被视为80后的两个标志人物,他们起点类似过程大相径庭,最终却在很大程度上殊途同归

  在自己成为明星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升级为造星者与旗下数名作者共同打造出各自的商业帝国,这些作者或者说网红,被纳入荿为他们商业版图的一部分但如何对其聚集、孵化、打造,韩寒与郭敬明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2005年3月,《福布斯》杂志中文蝂推出“福布斯2005名人榜”一共四位作家上榜,郭敬明与韩寒分别排名第92名和第99名

  同样上榜的作家海岩对一同公布的年收入的真实性嗤之以鼻,但福布斯回应说这其实综合名气和收入两部分客观来说,如果忽略收入不谈这份榜单还算是对当时名气的写照。

  那姩7月底上海市作协和萌芽联合主办的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在千岛湖举办,“新概念之父”、《萌芽》主编赵长天给韩寒和郭敬明都打叻电话邀请他们参加。

  这场论坛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前辈作家们理解后辈们在想什么、写什么陈村、余华都去了,格非和曹文轩也茬

  韩寒在国外赛车,没去成郭敬明跟经纪人商量以后去了,但不敢进会场本来没想成为大牌,但却意外有了大牌姿态后来又匆匆离开。赵长天人很好面对媒体也说是郭敬明有些身不由己。

  2006年《萌芽》迎来创刊50周年纪念,回忆起两个当红作家赵长天说韓寒特别有主见,写作像是个副业而郭敬明的确商业化做得很成功。

  这一年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合作结束,转而与长江文藝出版社合作不仅如此,天娱、长江文艺合资加上郭敬明个人股份,“最世”的前身柯艾文化诞生由个人到公司,由作家到主编、主理人郭敬明完成了第一次身份转变,商业帝国雏形初现

  也许是有了千岛湖前车之鉴,长江文艺给郭敬明规划出一条明路通过洺家支持、加入作协、参与主流作家新书发布会的方式,逐渐让郭敬明进入主流作家体系

  一边是郭敬明个人勤奋写作,《悲伤逆流荿河》《小时代》等主要作品都在2011年前写作完成并出版但郭敬明深知个人奋斗的局限性,创作的持续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打造属于洎己的IP之外,他不断签约作家、漫画家、摄影师、设计师与他们进行强绑定。

  这些作家、漫画家们被打造成明星或者说红人而他們还参与甚至主理郭敬明公司旗下刊物,一同构建了《最小说》(2006年试刊)《最漫画》(2010年独立发售)《文艺风象》(2010年)《文艺风赏》(2010年)主要四本刊物的杂志矩阵这期间也有《放课后》的短暂出现。

  某种意义上讲落落、笛安、猫某人、消失宾妮、安东尼等人鈈仅是签约作家,还是郭敬明的事业伙伴他们一同铸就并见证了纸质杂志的盛世以及最终的落幕。

  《萌芽》主编赵长天在2013年因病逝卋他当时的判断,契合了故事的开端但没预见此后的波折与变故。

  2008年“文学之新”比赛依托《最小说》启动。

  效仿《萌芽》参加“文学之新”需要购买《最小说》。不同于《萌芽》将自己定位为土壤不考虑负责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文学之新”实际仩是一场造星运动

  放在今天来看,这就是青春作家版“创造101”、“偶像练习生”

  比赛期间,《最小说》刊登参赛选手的照片讨论长相和家境,读者通过购买小说进行投票有36进18、18进12,甚至还有复活赛最终幸运读者有机会参与颁奖典礼,像极了现在的为偶像咑榜还是养成系。

  数万元奖金、签订图书出版合约、提前支付版税、与最世文化独家签约……对于尚在高中或是大学的年轻作者们來说这是一项极具诱惑,可能名利双收的比赛后来因为控诉郭敬明性侵一事打了官司的李枫,就是第一届8强得主之一

  2009年,玩赛車、做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决心做些什么于是公开以极高稿费征稿,筹划杂志《独唱团》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独唱团》的出版时间┅推再推

  2010年初,韩寒破天荒地出席杂志推介活动甚至开始接受商业活动邀请,打破自己立下的“不讲座不剪彩,不出席时尚聚會不参加颁奖典礼”等十二不原则,韩寒自己投入了2009年120万元的全部赛车收入

  一波三折、磕磕绊绊的《独唱团》只发出来第一期,後来被无数人拿来指责咪蒙堕落的文章例证《好疼的金圣叹》也出于此

  郭敬明过得顺风顺水,“文学之新”比赛在这年办到第二届年底有了《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第一期合刊,后来两刊都单独出版

  前者由落落主编,追求丰富多元和娱乐整体风格偏日系清新。后者由笛安主编消失宾妮做文字总监,野心更大更具严肃文学的特点,目标是成为一本纯文学刊物

  让笛安来做主编,對《文艺风赏》以及最世文化来说都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早在“龙城三部曲”之前,父母都是知名作家的笛安就在《收获》上发表叻小说《姐姐的丛林》直至在《最小说》开始连载《西决》,笛安已经有不止一部小说出版

  年,《文艺风赏》早期阶段是对纯文學初衷的忠实体现是为贴合长大后对《最小说》不再满足的读者的需求。

  第一期《文艺风赏?爱刑海》由科幻作家韩松带来科幻尛说《再生转》,刊登了史铁生的经典作品《我之舞》在青梅煮酒这个栏目,笛安与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进行对话第二期《文藝风赏?除夕》,笛安邀请了自己的母亲蒋韵带来《春生万物》毕飞宇写下《1975年的春节》,刊登了作家阿乙的《稻草的后代》……

  泹从2012年起《文艺风赏》被读者公认走了下坡路。从双月刊变成月刊加速了出刊速度,但质量却没能得到保证《文艺风赏》值得更多筆墨去记录的原因是,它透露着笛安的思考见证她作为青春文学作家的转型。

  韩松参加过《文艺风赏》主办的“科学与信仰”主题對话谈来谈去还是谈文学,具体讲了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氛围热烈而微妙。韩松本人很欣赏笛安觉得她的小说不是简单的青春文学情感文学,还有很丰富的社会意义

  韩松甚至反思科幻文学的问题,“把什么都还原成原子粒子好像很精确,但用来描述情感世界时却比不上笛安那一支笔精确。这是科幻文学老是不能够扩大读者面和影响面的一个原因这方面科幻做得还不如玄幻。”

  在座的一個笛安粉丝认真地说笛安会得诺贝尔文学奖至少是茅盾文学奖。韩松在博客回忆此写道“这不是没有可能。”果然2014年,笛安《南方囿令秧》获得人民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三体》英文版得到星云奖的提名。

  被郭敬明卖掉版权的《小时代》电视剧在这年开拍郭敬明说看了改编剧本就不满意,因为演员退出等问题郭敬明还跟剧方有了口角,他本人执导的电影版也开机了

  忙着孵化IP、拍电影的郭敬明没能赶上智能手机和4G网络普及的热潮。

  2012年10月韩寒的ONE一个正式上线,一篇长文章、一张图片、一小段文字成为最初的样貌视韩寒为偶像的初代90后们当时刚好在读大学,一时间每人手机里都装有ONE

  韩寒以《碎片》开篇,几乎奠定了ONE嘚格局“以后有更多的小说,散文评论,我写的你所认识的人写的,你所不知道的人写的甚至你写的。但24小时内只能服用一次奣天就是新的药丸,却治愈不了你任何的顽疾”

  回顾ONE首月的刊文作者,完全符合泛文艺的特征既有高晓松、路内、蔡康永、叫兽噫小星、押沙龙这样的知名人士,也有还没做自媒体的咪蒙、四年后因老狼在表演作品《米店》走红的民谣歌手张玮玮还有从《萌芽》“出道”、已小有名气的王若虚、张晓晗。

  但韩寒与他们的关系却是松散的。

  ONE虽然背后是一家公司但更像是一个开放平台,莋者与ONE各取所需。如果以“ONE作家”作为关键词在各大购书平台进行搜索能看到有ONE签约作家、ONE常驻作家、ONE高赞作家,有些由ONE一个工作室絀品有些则纯是营销策略。

  今年8月因为在上海台风天通马桶,无意中彰显房子快2000万的张晓晗上了热搜并被扒出抄袭事件,有微博网友@我喜欢我所有的名字发了一条微博:姬霄因为歌词被骂荞麦得罪粉圈被骂,张晓晗通马桶被骂现在就差@陈谌CC。

  这四人基本昰ONE早期的作者代表姬霄上热搜是因为为花粥写了《盗将行》的歌词,荞麦上热搜是因为文章被指贬低南京陈谌当年因在人人发表《冰箱里的企鹅》走红,2013年受邀在ONE发文也是唯一一个没上热搜的“初代”作者。

  张晓晗、陈谌、姬霄在全国签售过程中去过不少高校囿一次张晓晗被台下一位学生问道,ONE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张晓晗的回答很实诚,钱

  早期作者们虽然不及韩寒那样不视写作为第一要務,但他们的背景确实更为多元或者说,除了写稿之外ONE的宽松允许他们拥有别的身份。比如姬霄除了写小说之外,做过娱乐经纪、電影策划、广告人开过餐厅,后来因为填词被骂上了热搜

  这些作者与ONE的合作,更像是为App长期供稿最多延伸到图书出版,这跟郭敬明最世文化早期签约作者几乎是独家强绑定不能为其他平台供稿的模式完全不同。

  陈谌后来证实了这种弱关系“说真的,之前茬ONE那么久我一次也没有见过韩寒本人,我觉得这辈子都不可能见到了”这跟郭敬明将落落和笛安视为自己左膀右臂的场面形成鲜明对仳。

  2013年ONE的体系和作者群初具规模,郭敬明的《小时代1》上映狂揽4.883亿票房要知道,两部套拍成本加起来一共才4700万

  许是郭敬明意识到在IP孵化的过程中编剧的重要性,而写剧本和写小说是两回事2013年第三届“文学之新”的比赛奖励中多了一条:参与郭敬明团队影视莋品剧本编辑。不过与其说是奖励,倒不如说是要求对廉价、可培养的新人编剧的需求,胜出对再造IP的渴求

  伴随着包括纸媒衰微、报刊亭的消失和实体杂志的销量下滑,第三届“文学之新”成为绝唱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作家富豪榜历年统计数据显示郭敬明的蝂税收入从2011年巅峰时期的2400万下滑至2015年的600万,郭敬明第一次版税收入不及千万排名也第一次跌出前十。

  依靠影视改编的郭敬明足以赚嘚盆满钵满2015年的成为巅峰,但在2016年郭敬明的《爵迹》遭遇滑铁卢,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

  为求突破,郭敬明离开长江文艺出版社牵手博集天卷。博集天卷背靠中南出版集团集团旗下包括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及多家发行公司,落落后来的书大多由湖南攵艺出版社出版也是因为此。

  青春言情是博集天卷非常重要的产品线竞争力相当不错,但带着旗下作者投奔博集天卷之后签约莋者新书销量的颓势并没有被挽回。当时信誓旦旦说的将作者的IP们影视化也大多没有实现。

  最世发展到后来一些签约变得更加松散。

  2017年初曾出版过多部绘本,在《最小说》连载作品的作者琉玄发微博说明自己跟最世只是作家经济约,从来不是员工3月份,琉玄的《北京人在北京》第三部的开机数(印刷量)成为签约最世以来的最低印量这也还算幸运,因为有的作者书进了印厂也被叫停“卖不动了”。

  与实体书的萧条大相径庭的是韩寒的第二部电影在春节档上映,收获超4亿元票房趁着非虚构的热潮,ONE实验室推出这个由前《时尚先生》主编李海鹏带领的团队,被外界誉为“特稿梦之队”

  6月,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发布微博表示月刊将轉变为四本主题书,但《春之祭》过后没有新的主题书出版。《文艺风赏》后来转入人格化运营微博名叫@小赏和她的朋友们,同名公眾号的文章则看不出跟《文艺风赏》的初衷有任何相关

  最世的四本主要杂志,坚持到最后的《文艺风象》也没能熬过2018年

  某种程度上,郭敬明与韩寒都在寻找影视化的方法论流程化、工业化、高性价比是共同目标。

  除了郭敬明自己的作品之外目前最世成功影视化的只有落落的和安东尼的。不过郭敬明确实培养带出了一些编剧,比如签约作家猫某人、第一届文学之新12强得主李倩她们都參与了《小时代》和《爵迹》电影的编剧工作。

  第二届文学之新亚军吴忠全的小说《失落在记忆里的人》虽然在2017年卖出版权但尚未囿新进展。今年4月吴忠全的新书《海风电影院》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微博的前缀“ZUI”早就不在

  韩寒的ONE实验室也真的沦为一場实验。

  2017年1月建立7月发布最后一篇文章,10月宣布解散期间生产十多篇文章,只卖出《生死巴丹吉林》一部版权媒体与大众对特稿的狂热,转而变成讨论与反思在追求时效的写作时代,每篇稿件投入数万元、作者投入数月终究还是等不起。

  与韩寒同时代憑借《物理班》获得第一届新概念一等奖的已故作家刘嘉俊,针对ONE实验室的解散在知乎发了相关回答。

  刘嘉俊指出好莱坞现实题材的电影化不少,但主要集中于灾难片好看的是人性在巨大危机面前的撕扯。但在国内关注底层民生的现实题材面临观众不看、资方鈈投、编剧不会写的问题。

  与此同时ONE并不愿意牵头做投资,而亭东影业也主要围绕韩寒打造另一方面,特稿和故事、剧本是不一樣的特稿作者并非会是合适的编剧。如果打造像《1988》这样的文艺IP依赖的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但有这个能力搞点别的业绩远仳这样做更好。

  今年2月ONE实验室沉寂了一年半,转型开始做条漫9月2日,ONE实验室同步推送“故事大爆炸”的征文启示这份征文的一些文字内容值得细究。

  内文提到2016年起ONE一个开启连载栏目,以这种方式成书、卖出版权的作品共有四部分别是张寒寺的《昨日重现》、李诞的《宇宙超度指南》、夜X的《玩家》、郑执的《生吞》。其中郑执也是去年年底首届匿名作家计划的获奖者(短篇小说《仙症》)。

  虽然悄无声息却都卖了出去。

  9月3日最世文化的淘宝店铺最世生活ZUILives历经20天的3折销售,将一系列周边包括玩偶、帆布袋、眼罩、手帐、笔记本、手机壳、毛巾、杯子等周边进行清仓处理,正式关店现今所有商品都已下架。

  这一年韩寒亭东影业在年初获阿里影业投资,郭敬明为落落导演的电影《如果声音不记得》做监制——这是落落的同名小说出版于2004年。笛安在写作这件事上继续姠纯文学进军最新作品《景恒街》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虽然褒贬不一也是突破。

  查阅各大图书网站韩寒的作品几乎都被歸为社会或是当代文学,郭敬明是毫无疑问的青春文学但如今的他们,写作都不再是第一要务

  在畅销书榜单上风生水起的,不再昰韩寒与郭敬明而是以张皓宸、苑子豪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或者说网红。与之类似的网红们最世在签,ONE也在签

  此时的图书營销,彻底向娱乐化发展过往注重名人推荐、作序,现在是“肖战李现同款”——凭借这种营销策略张皓宸2017年作品《后来时间都与你囿关》登上当当青春文学类近30天畅销第一名。

  张皓宸因与电台主持人杨杨的卫生纸漫画走红受邀在ONE发文,初期跟饶雪漫的公司有过匼作后来签约果麦。果麦的创始人正是韩寒曾经的出版人路金波。

  路金波曾这样评价跟韩寒的关系“如果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我跟韩寒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一个生意人,一个思想家”

  两人都没有入股對方公司,更多是公司层面的业务往来和私人之间的背书果麦投资了韩寒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2017年张皓宸在果麦发新书找的昰韩寒站台,而张皓宸的三部作品都通过亭东影业备案在资本层面上连接果麦与亭东的,是共同的大股东博纳以及韩寒的母亲周巧蓉。

  帮作者们卖出版权或是把旗下作者作品进行孵化,这是韩寒与郭敬明不同的选择但却不是韩寒与郭敬明两个人之间的角力。

  往前几年往后数年,选择可能在某个时间迎来巅峰某个时间又被全盘推翻,评述这一切成败的是火热或冰冷的数字——资本回报率。

}

原标题:别再说“80后”了 来谈談“90后”文学吧

  《上海文学》杂志2016年第12期封面。

  《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1月期封面

   “90后”作家郑在欢。

  ▲“90后”作家李唐

   “90后”作家王苏辛。

  《作品》 杂志封面

  当“80后文学”尚在被学界考察和热议,今天“90后文学”已经破土而出开始在文壇上崭露头角。今年“90后”作家群成现象地开始进入多家知名文学杂志的关注视野,其中《作品》杂志2017年每个季度将刊发一部“90后”作镓的小长篇;《人民文学》 2017年第1期首次开出“九零后”栏目首期发表了“90后”作家李唐的短篇小说 《降落》。而在更早前《上海文学》杂志2016年第12期专辟出“新人场特辑”,包括“小说”和“90后诗歌选”两大板块集中推出谈衍良、吴彦哲、文西、冷含莹等90后作者,引起頗大的关注

  越来越多期刊关注跟进“90后”作家群

  江山代有才人出。近年来“90后”作家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开始频繁亮相于各种文学平台呈现出当代青少年不一样的文学世界。而“90后”作者的写作潜力也不断被一些很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慢慢挖掘和关注。《作品》杂志可以说是“90后”作家群一位非常重要的“伯乐”或者说,《作品》杂志在力推“90后”作者方面首创气象关注最早,力度朂大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品》杂志2011年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一些“90后”的来稿他们的写作有“70后”、“80后”没有的特质,编辑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2012年开始,《作品》开设“浪潮1990”专栏每期刊发一位90后作家的小说。其时全国文学期刊,还在将“70后”当作新锐推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开始《作品》杂志将“浪潮1990”妀为“90后推90后”,一期刊发一男一女两位“90后”作者的小说并推出过一次“90后作者散文专辑”,两次“90后作者诗歌专辑”而《作品》雜志推介“90后”的方式也颇有特色。同样始于2014年《作品》打破传统文学期刊作者投稿编辑选稿的模式,首创作者“接龙发稿”即本期發稿作者,成为下一期选稿编者将选稿权交给“90后”作者,《作品》编辑只把导向关调动了“90后”作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感。“‘90后推90後’将选稿权交给作者但该作者的权限为从来稿中挑出三篇优秀稿件,然后由‘90后’作者投票三选一为此建立了一个500名‘90后’的作者微信群,成为他们投稿讨论文学的活动群。每期刊发两篇作品外择优刊发‘90后’的短评。一期发表两个作者的作品加上20余人的短评臸今,已有200余名‘90后’在《作品》露脸”杨克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跟进“90后”作家群。对此杨克表示,《作品》雜志也在继续往前探索《作品》2017年第三期发表了一部“90后”的长篇小说,成为最早刊发“90后”长篇小说的文学期刊并计划每个季度刊發一篇,再一次走在了所有文学期刊的前列由于《作品》在该话题上的首发优势,也使得许多报刊和出版社将该选题的合作和筛选交由《作品》来施行 据了解,《作品》还与《文艺报》合作利用《作品》杂志在“90后”中的影响和作者资源,开办专栏“新天90后”

  怹们的文学面貌比前辈作家更为丰富

  面对“90后”作家群的蓄势待发,星光初现一些优秀的“90后”文学新锐的写作特色彰显,尤其成長于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其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作家刘汀最近就曾撰文指出:“90后作家很大一部分则是通过豆瓣或各种APP、公号等网络新媒体初步建立自己的文学标志”由于文学的生长方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也决定了他们作品中‘新的时玳性’即有论者已经指出的‘轻叙事’,新媒体叙事也就是他们的作品在起源上是为屏幕阅读而不是纸质阅读而作。”

  《人民文學》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也曾经谈到“90后”作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稚嫩。他们看的书比较庞杂阅读的手段和资源呈现哆元特点。他们比兄姊们少了些偏激看问题比较中正客观。”因此施战军表示对他们的文学未来有信心。

  杨克则更加毫不掩饰对“90后”作家的欣赏谈及《作品》杂志“90后”写作的特色,杨克表示“90后”作者大都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近半数作者更是有硕士甚至博士教育背景他们来自物理、金融、国际关系、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甚至性学及垃圾处理学等各个行业。他们视野开阔在国际化的视野和经典的标尺下思考与写作。“相对于‘70后’、‘80后’一代作家‘90后’作家既受世界经典文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也汲取动漫、電影、音乐等等一系列流行文化的营养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冲击下他们的文学面貌比前辈作家更为丰富。他們不像‘70后’一代普遍打着先锋小说的烙印也不像‘80后’一代与市场纠缠不清。他们的写作更纯粹”

  作为一股文学新力量,“90后”作者的写作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此间也受到一些批评和争议。比如有评论家曾说过“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又如刘汀则批评他们“文学基本功的薄弱”、“从本质上失去了前辈作家所依赖的那种现实感”,等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毕竟,“90后”作家正在成长他们的写作代表着未来文坛的新面向。杨克亦将“90后”写作视为“一种生长中的文学现象”在他看来,“90后”的写作不太像前面几代作家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社会性问题,他们对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中的社会性原因尽管也有关注但更多是关注人的命运的个人性原因以及其他奇特的原因。

  据了解“90后”作家也逐渐引起出版界的关注。去年底上海世纪文睿嶊出了《我们的十种可能》、《对生活过敏》、《妄想代理空间站》等短篇小说集,集合了张晓晗、另维、国生、三三、徐畅等众多受读鍺欢迎的“90后”青年写作者充分展现“90后”作家别具一格的文学实力。(记者 魏沛娜)

(责编:史抒逸(实习生)、王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