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二战后德国二战军妓电影大全是如何应对经济困难的?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 --尼克松材料三:法德和解.是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法德两国为恢复和发展各自经济.重建西欧.摆脱大国控制和防止新的战争悲剧重演而作出的共同努力.----吴友法(1)材料一中.图二的E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尼克松《领导者》材料三:法德和解,是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法德两国为恢复和发展各自经济,重建西欧,摆脱大国控制和防止新的战争悲剧重演而作出的共同努力,……——吴友法《德国史探研》(1)材料一中,图二的E系轿车,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档汽车品牌之一、与宝马,奥迪并称“三驾马车”的梅赛德斯一奔驰(Mercedes-Benz)轿车。你能想像吗,左图一的那辆车就是它的“前生”。请问左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发明的第一辆汽车使用的动力是什么?促进了哪一能源的开发?(3分)(2)材料二中“德国人和法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请你列举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一次“兵戎相见”(1分)(3)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德国开始走向联合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出联合的主要因素?(2分)(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德从世仇到和解的历史,给存在类似问题的相关国家提供怎样的启迪?(1分)
(l)卡尔?本茨;内燃机;石油(3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3)成立欧共体;法德两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二战后法德面临美苏的控制和威胁;防止战争悲剧重演。政治家的推动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4)武力冲突往往不能最终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对于历史问题要正确认识反省;互利是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政治家的正确认识和民意基础对于发展两国关系都很重要;国际交往中适当的妥协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选择。(1分)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奔驰”等信息,联系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相关知识回答,发明汽车的人物是卡尔?本茨。第一辆汽车使用的动力是内燃机。内燃机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石油的开发。第(2)问,“德国人和法国人三次兵戎相见”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不平衡,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第(3)问,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德国开始走向联合的表现是1967年成立欧共体。对于法德联合的原因,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回答。从两国自身考虑,是法德两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为了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再加上政治家的推动;从世界形势考虑,二战后法德面临美苏的控制和威胁。第(4)问,法德从世仇到和解的历史说明武力冲突往往不能最终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对于历史问题要正确认识反省;互利是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政治家的正确认识和民意基础对于发展两国关系都很重要;国际交往中适当的妥协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选择。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小明同学编写了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剧。下面是“告别”一幕中即将离开家乡、奔赴战场的士兵约克与儿子小弗朗士的一段对话,其中与史实不符的的一处是小弗朗士:“您【A】坐汽车去吗?”约克:“不,【B】乘火车。”小弗朗士:“我会想您的,您给我们【C】打电话吧。”约克:“战场上打电话不方便,有空我会给你写信的。”小弗朗士:“写信多慢呀,您还是【D】发电子邮件吧。”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探究问题。(1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引人注目,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材料一:1850——187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德国是2.7%;1870——190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德国是4.8%。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为14%,德国达到14.3%。材料二:德国大事年表(1871——1905年)(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德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3)这一时期德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观察下面手绘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国在A处进行了哪次重要改革?使其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2)一战后,它在1921年参加了为解决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并起到主要作用。请写出该会议签署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分) (3)该图在B处也曾深受经济危机困扰,它是如何应对的?试举一例说明此情况。(2分)(4)在20世纪50年代后,该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措施中最富远见的是什么?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在何时?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经济腾飞的哪些经验?(两点即可)(4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德国历史给人类提供了激励与思考的范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⑴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写出其中一项发明成果。强大后的德国加入大国斗争,成为哪个军事集团的核心?(2分)⑵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制裁德国的条约名称。衰落的德国在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又走上了什么道路?(2分)⑶二战后,德国认识到欧洲联合的重要性。1993年欧洲国家成立的世界最大经济体是什么?该组织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写出这个格局的名称。(2分)⑷审视德国这段历史,你有哪些思考?(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日发生的“马航失踪”事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让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发明家是(&&)A.富尔顿B.莱特兄弟C.福特D.卡尔·本茨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19世纪末,促使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市场广阔B.大量战争赔款C.政府干预经济D.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下列科技发明,开始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我国已进入汽车消费的时代。追溯历史,为汽车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A.莱特兄弟B.爱迪生C.卡尔·本茨D.史蒂芬孙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总结教案: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岳麓版选修3)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总结教案: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岳麓版选修3)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6次
资料类型:演讲稿
文档大小:1.72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日晚10时许,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是怎样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法案例
1.“法西斯的兴起”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法西斯兴起的原因;(2)意、德、日三国法西斯兴起的表现;(3)法西斯的纲领和目标;(4)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本目的重点是法西斯兴起的原因和纲领目标。讲述时,教师可联系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和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史实重点分析法西斯兴起的原因。
2.“年世界经济危机”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2)经济危机的特点;(3)经济危机的影响。本目的重点是分析经济危机对法西斯势力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年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九一八事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2)柳条湖事件及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3)九一八事变的影响;(4)二二六政变,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讲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时,教师可补充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的“大陆政策”内容和张学良东北“易帜”,本目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分析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特点:日本法西斯军部的推动。
4.“希特勒的上台”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希特勒上台的背景;(2)希特勒上台的标志;(3)德国法西斯的内外政策;(4)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讲述本目时教师应讲清讲透以下几个问题:一、对比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不同点:德国是以政党议会选举形式取得政权;二、德国法西斯上台与希特勒的煽动民族复仇心理和欺骗宣传的关系;三、补充德国内外政策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法西斯政权的特征:政治上极权独裁恐怖统治、经济上战争经济体制和军事上对外侵略扩张。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德、日、意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史实。(难点)
2.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重点)
法西斯的兴起
(1)德、日、意三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2)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1)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1922年夺取政权。
(2)德国:建立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
(3)日本:兴起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3.纲领和目标
(1)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
(2)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1)20世纪2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没有大的进展。
(2)1922年,意大利建立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年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出现暴跌。
2.危机特点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严重影响
(1)普通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法西斯势力乘机活跃起来。
(2)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
(3)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九一八事变
(1)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2)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有所削弱。
(3)日本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东北的方针,关东军是侵略东北的急先锋。
日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东北,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
(1)提高了军部在国内的政治地位。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建立了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体制。
(2)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在日本民众中出现支持战争的狂热。
希特勒的上台
(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纳粹党大肆活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2)垄断资本家对纳粹党表示支持。
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政权。
(1)政治:实行纳粹党一党专政和希特勒个人独裁,确立发动战争的政治体制。
(2)经济:积极重整军备,确立战争经济体制。
(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军备的限制条款,扩军备战。
(1)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
(2)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1.日本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传统,把侵略中国、称霸远东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确立了先占领中国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策略,是关东军蓄谋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原因。
2.日本受到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以转嫁国内矛盾、缓解经济危机,成为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3.中国国民党政府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集中全力“围剿”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其他民主革命力量;同时,欧美各国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亚太地区,从而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条件。
4.张学良“易帜”使中国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不利于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扩张,促使日本军部确定了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关东军从而成为侵占我国东北的急先锋。
1.日本军部决定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不包括(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B.确立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C.日本法西斯体制的正式确立
D.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受到削弱
【解析】 日本法西斯体制的正式确立以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新内阁的成立为标志,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点
类别 德国 日本
过程 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发动战争 先发动侵略战争,后建立法西斯专政
核心 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 军部势力
方式 纳粹党欺骗群众,讨好军队,勾结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走的是民主之路 通过政变、恐吓等手段逐步迫使政府让步,建立受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
特点 派系单一,法西斯专政建立时间短 派系斗争,法西斯专政建立时间长
原因 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
时机 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利用经济、政治危机扩张势力,夺取政权
本质 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得以形成
2.(2013·桂林高二检测)与日本相比,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
A.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建立
B.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建立
C.通过军部法西斯的支持建立
D.通过合法选举的方式建立
【解析】 日本是在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下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德国是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答案】 D
(2013·益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全球通史》
(1)请概括指出材料一中的“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含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和日本加入“修正主义”运动的历史原因有何不同?
(3)材料二所说的“三足鼎立”是指什么?德、日法西斯政权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设问解读 第(1)问和第(2)问要求回答“含义”以及原因。第(3)问要求回答“三足鼎立”的概念解释和政权共同特点、影响。
材料解读 材料一:绝大多数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不满,要求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材料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军备战,决意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遥相呼应,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答思路 第(1)问从材料中关键词“赔款”“武装部队的限制”及殖民地问题可知是一战后对德国的宰割。第(2)问修正主义的含义主要结合材料二中“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可分析出是力图打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同时注意“历史原因”的限制。第(3)问需要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分析。
【尝试解答】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正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历史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足鼎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和宰割,德国不会永远忍受,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就会报复,以改变现状。
(2)指力图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国是凡尔赛体系下被宰割和制裁的战败国,纳粹党煽动复仇情绪,势力大增、力图改变现状。日本则是战胜国,因华盛顿体系限制了它在东亚的扩张,也力图改变现状。日本法西斯通过九一八事变及一系列侵华行动,突破了华盛顿体系。
(3)三足鼎立局面是指20世纪30年代维护旧秩序的英法等国、力图改变现状的德、意、日法西斯和强大起来的苏联三种力量鼎足而立。
相同之处:对内实行独裁极权恐怖统治,对外扩军备战。
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不包括(  )
A.社会经济凋敝
B.工农运动不断高涨
C.国内政治局势动荡
D.墨索里尼出任意大利首相
【解析】 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意大利首相标志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属于背景,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的一张报纸。据这份报纸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C.希特勒加入德国纳粹党
D.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解析】 据插图信息“1929”可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余各项时间不符。
【答案】 B
3.推动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核心力量是(  )
A.日本内阁     B.军部
C.法西斯政党
【解析】 日本军部是推动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核心力量。
【答案】 B
4.希特勒说:“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这句话的意思是(  )
A.铸剑为犁,放弃战争
B.发动军事战争,夺取殖民地
C.用剑换取面包,解决经济困难
D.牺牲重工业,发展轻工业
【解析】 剑代表的是战争,土地代表的是殖民地,面包代表的是经济利益。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因股票交易破产被迫廉价出售汽车
材料二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件?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希特勒是采用什么手段取得政权的?“剑”和“犁”分别指什么?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注意图片的注释“因股票交易破产”提示的信息,从而正确链接教材知识。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的“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便可知希特勒是进行欺骗性的宣传。由“土地”可知“剑”应喻指武力;“犁”即为对殖民地有强烈需求的资产阶级。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最早发生于美国。标志是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股价暴跌。
(2)欺骗。“剑”指武力;“犁”指资产阶级。
(3)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一、选择题
1.德、日、意法西斯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B.年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D.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解析】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出现于1922年,B项错误。
【答案】 B
2.一战后,法西斯运动提出的纲领和目标有(  )
①对外侵略扩张 ②推行极权统治 ③实行议会民主制 ④鼓吹民族优越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法西斯对内推行独裁极权统治,摒弃议会民主制,故③错误。
【答案】 B
3.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 A项只符合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而C、D两项又不符合史实,只有B项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即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楷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加强。
【答案】 B
4.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直接因素有(  )
①资本主义国家设置关税壁垒引发关税大战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世界市场 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 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威信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意“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④属对国内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故A正确。
【答案】 A
5.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迅速上升
C.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确立
D.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 “二二六”政变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确立。
【答案】 C
6.“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据“日本”“东三省”等关键词可判断,该童谣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
【答案】 B
希特勒在演讲
(2013·银川高二检测)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解析】 回顾教材知识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在二战期间,基督教牧师马丁·内莫勒曾这样忏悔:“当他们杀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分子……当他们杀我时,没有人替我说话,因为已经没人了。”据此判断,材料中的“他们”应指(  )
A.垄断资本家
B.封建地主阶级
C.法西斯分子
D.德国犹太人
【解析】 在二战期间,犯下材料中的所述滔天罪行的是法西斯分子。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3·济宁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19年的一幅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
材料二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1927年《田中奏折》
(1)观察漫画,解读“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含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田中奏折》认为对中国的征服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日本是怎样落实的?
(3)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需结合1919年巴黎和会上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回答。第(2)问关键问题应据材料“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思考分析。第(3)问原因用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影响需从中、日、世界格局三方面分析。
【答案】 (1)含义:利用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影响: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爆发了五四运动。
(2)关键问题:征服满蒙。落实: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3)原因:明治维新后“大陆政策”的影响;日本军部将中国东北视为日本“生命线”,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张学良“易帜”威胁到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军部确立武力占领东北的方针;蒋介石集中力量围剿红军,为其提供时机。
影响:对日本:提高了军部在日本的政治地位;对中国: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抗日救国运动高涨;对世界格局: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5年)
材料二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2)对比《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说明主要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以《德国国防法》和《德国兵役法》的各项规定为依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德国撕毁了《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第(2)问结合《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具体内容,逐条进行对比,得出不同。第(3)问深化认识,德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答案】 (1)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
(2)不同:德国陆军总数不受限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可用于战争。
(3)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日凌晨,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波德战争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上半期人类历史上继一战之后的又一场重大灾难,它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人们刚刚度过20年的和平又发生新的大战?本节课我们学习“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教法案例
1.“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2)德意军队武装侵略西班牙;(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德国在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5)《反共产国际协定》和法西斯三国轴心同盟的形成。本目难点是西班牙内战的性质演变,讲述时,教师可联系教材插图和从德、意干涉是西班牙内战性质转变的主要原因,即由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反佛朗哥的内战演变为反对德、意干涉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2.“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中国的抗日战争;(2)苏联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3)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4)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讲述时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在理清知识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彼此孤立,没有形成有效联合。
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绥靖政策的含义和实质;(2)绥靖政策的表现;(3)《慕尼黑协定》及其影响;(4)美国“中立法案”及其实质。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并补充史料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
4.“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2)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3)英法“奇怪战争”和“静坐战争”;(4)德军西线进攻和法国投降;(5)不列颠之战。本目难点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影响,教师可结合地图进行分析。学习本目时,教师还需结合上一课内容,综合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大战爆发的史实。(重点)
2.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中立政策”。(难点)
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时间:1935年10月。
(2)特点:不宣而战。
(3)结果:1936年5月,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2.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①1936年7月,德、意支持佛朗哥叛乱,内战爆发。
②人民阵线政府坚决镇压,控制了局势。
③德、意法西斯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2)结果:1939年,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①第一阶段:西班牙内战。
②第二阶段: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3.日本侵华
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4.德军在欧洲侵略扩张
(1)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2)在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表现:德、意、日三国于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2)危害: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结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迫在眉睫。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埃塞俄比亚:在其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领导下,人民顽强抗意。
(3)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战争,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2.共产国际的指导
①苏联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
②侵略战争阴云密布。
(2)召开: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
①内容: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②实践: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①采取措施,团结各种力量,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②各国反法西斯战士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的绥靖政策
(1)起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初露端倪。
①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迫于舆论压力,英、法操纵之下的国联宣布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范围有限。
②对德、意干涉西班牙:缔结《不干涉协议》,纵容法西斯扩张。
③对德吞并奥地利:无任何正式反应。
(3)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①过程: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a.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b.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不久就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侵占,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实力,提高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在国内的威望。
c.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d.该协定还给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以致命打击。
2.美国的“中立法案”
(1)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制定:1935年制定,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3)修改:西班牙内战期间,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国家的交战双方。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背景:欧洲局势紧张
(1)德国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英、法表现强硬态度。
(2)英、法与苏联就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无果。
(3)英国表面强硬的同时,与德国妥协,进行秘密谈判。
(4)苏联为自保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①目的:防止英、法祸水东引,维护自身安全。
②时间:日。
a.使苏联延缓了卷入战争的时间。
b.使德国免去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时间:日。
(2)标志:德军突袭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
3.初期状况
①英、法对德宣战后出现“奇怪战争”、“静坐战争”,一个月后波兰沦陷。
②日,德国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动进攻,6月,法国投降。
③张伯伦下台,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走上坚决抗德的道路,“不列颠战役”迫使希特勒放弃计划,德国遭遇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2)北欧:1940年4月,丹麦不战而亡;6月,挪威被占领。
全面认识二战前夕西方国家推行
的“绥靖政策”
(1)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3)因一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4)法西斯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1)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做任何制裁,而是宣布东北“国际共管”。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迫于压力,制裁意大利,但未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制裁之列,实际上是一种纵容。
(3)西班牙内战,德、意支持叛军一方,英、法宣布“不干涉”,实际上是纵容德、意。
(4)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5)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宣而不战”,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保全自己、维护既得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
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国利益,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1.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
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
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解析】 《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英、法、德、意狼狈为奸,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割其领土给德国,侵犯别国的主权,严重违背了国际惯例。
【答案】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①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②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加速因素: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5)国际因素: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1)帝国主义是战争真正的根源,应该设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途径。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的。
2.(2013·郴州高二检测)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没有阻止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主要原因是(  )
A.30年代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
C.国际社会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D.大国的绥靖政策和中立自保
【解析】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没有联合起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力量遏制法西斯侵略扩张行为,最终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
【答案】 C
 (2011·山东高考)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求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
设问解读 第(1)问“是不是”是考查学生依据史实对历史观点作出判断的能力,然后需分别回答理由。第(2)问考查研究性学习中史料应用问题,即考查应用主观史料(回忆录)的注意事项。
材料解读 材料一:丘吉尔认为英国政府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好心肠做了坏事。材料二:丘吉尔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赞同英国政府的“中立”政策。
解答思路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判断其不是“好心肠”,也不是“安全的办法”,其理由结合危害和影响思考分析。第(2)问应从主观史料带有主观性等解答。说明主观史料必须与客观史料相印证。
【尝试解答】
(1)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不是“安全”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一、选择题
1.西班牙著名现代主义画家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是(  )
A.控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罪恶
B.控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C.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D.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解析】 毕加索《格尔尼卡》以现代主义美术表现形式控诉了德意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所造成的罪恶。
【答案】 C
2.共产国际“七大”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威胁时召开
B.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
C.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
D.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解析】 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A项是其背景,B项与题意无关,C项属于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3·晋城高二检测)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事件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 1938年《慕尼黑协定》,英、法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满足法西斯德国扩张贪欲,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答案】 A
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卢沟桥事变
B.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不列颠之战
【解析】 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2013·山东高考)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做出预测的依据,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大国关系有清晰的梳理和认识。第(2)问问的是绥靖政策对远东的影响,强调概括不要展开。
【答案】 (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一、选择题
1.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半岛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解析】 据“意大利”“非洲沙漠”等信息可判断,材料中政治人物所指的是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答案】 C
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与日本、意大利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解析】 德、日、意利用反共产主义旗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迷惑英、法等西方国家,达到扩军备战的意图。
【答案】 C
3.二战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德国吞并奥地利
【解析】 A项发生于1935年,B项发生于1936年,C项发生于1931年,D项发生于1938年。
【答案】 C
4.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进行的
B.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
C.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
D.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主要是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故D项正确。
【答案】 D
5.1938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致电法国外交部长说:“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得到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此语的含义是(  )
A.向法国表示英法共同行动的愿望
B.告诉法国英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C.英国政府不会单独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
D.希望法国不要放松军事行动的准备
【解析】 英国在苏台德区问题上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错误的幻想”指法国希望英国采取军事行动,故含义正确的是B项。
【答案】 B
6.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④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②④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时,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日本在世界各地点燃战火,故②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反映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故④错误,可用排除法,A项正确。
【答案】 A
7.如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
A.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
B.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的合作
C.壮大德国实力以恫吓美国的干预
D.免除德国后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解析】 插图信息反映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德国免除后顾之忧,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答案】 D
8.1937年初,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1940年他写成《战地钟声》一书。指出“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这里他所说的“为你而鸣”指(  )
A.西班牙内战
B.波兰战败
C.法国投降
D.奥地利遭德国吞并
【解析】 法国长期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其结果是1940年首先遭到德国进攻,宣布投降。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用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关史实给以上辩论作一个回答。
(3)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1938年10月”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不抵抗路线”等关键信息不难判断答案;第二小问提炼材料信息总结归纳即可。第(2)问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完成。第(3)问既要注意英国态度变化又要注意张伯伦的基本立场并没有变化。
【答案】 (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点: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二战爆发后,德国并没有向英法预计的那样在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而是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法国沦陷后,又发动大不列颠之战,英国为其绥靖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说明英国的态度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化,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10.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材料一 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
——帅桥昌《又一种绥靖》载《世界史研究动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二战初期波兰形势图
(1)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继续?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局限性。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条约签订的目的。第(2)问应从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侵略来思考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的一致性。第(3)问图片信息反映苏、德共同瓜分波兰的史实,指出其大国强权政治和侵略行径。
【答案】 (1)目的:苏联自保;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条约在实质上纵容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3)苏、德签署秘密协定,共同瓜分波兰,加速了波兰灭亡进程,其行径是大国强权政治和侵略行为。
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日凌晨,从六艘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美军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7时53分,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奇袭成功。此后,第二攻击波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日本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几艘袖珍潜艇,这个事件即是“珍珠港事件”,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珍珠港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教法案例
1.“德国进攻苏联”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两个要点:(1)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莫斯科战役及其影响。讲述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地图、插图和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苏军失利的原因以及莫斯科战役的意义。
2.“珍珠港事件”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2)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及其影响;(3)日军进攻东南亚,处于暂时战略主动地位。讲述过程时,教师可补充视频资料或教材插图进行讲解,重点分析“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
3.“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意义。讲述时教师补充史料讲清三大事件:《租借法案》 《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家宣言》 ,对比分析英、法、美对法西斯政策的转变。
4.“血战斯大林格勒”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斯大林格勒战略地位的重要性;(2)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补充地图史料进行讲解,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5.“中途岛海战与阿拉曼战役”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两个要点:(1)中途岛海战史实;(2)阿拉曼战役史实。讲述中途岛海战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从战役目的、过程和结果三方面进行分析;阿拉曼战役从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述,引导学生认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标志着二战三大战场发生了转折。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和转折的史实。(重点)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过程及意义。(难点)
战争的扩大
1.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苏德战争爆发:日,德国不宣而战,分三路入侵苏联。
(2)初期战况:德军迅速占领基辅,包围列宁格勒,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
(3)莫斯科保卫战
①过程:1941年9月至1942年初,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的进攻。
②意义: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2.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
(1)主要原因
①日本法西斯确定了向东南亚扩张的目标,加剧了与美、英的矛盾。
②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施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使美、日矛盾激化。
③美国成为日本武力夺取东南亚的最大障碍,阻碍了日本的南进计划。
(2)概况: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①扫除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
②美、英、中等20多个国家向日本宣战,使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③日本很快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广阔地区,暂时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根本原因: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和扩张威胁到各国的利益和安全,迫使反法西斯力量由分散走向联合。
(2)西方大国受到攻击,认识发生转变。
(3)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1)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后运用于苏联。
(2)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表示全力支持苏联抗击德国,罗斯福也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
(3)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4)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1)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
(2)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
(3)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的转折
1.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①斯大林格勒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
②资源丰富,是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
③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政治意义重大。
(2)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3)结果:最终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①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②苏军开始全线反攻。
③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1)日军目的:引诱并围歼美国太平洋舰队。
(2)概况:1942年6月,美、日在中途岛附近海面上进行了大海战,日军惨败。
①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
②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③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长达半年的争夺中,日军损失惨重。
3.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1)背景:在北非战场,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率领德、意军队不断发动攻势,攻入埃及,威胁开罗和苏伊士运河。
(2)时间:1942年10月。
(3)结果:德、意军队被赶出埃及。
①德军在北非再无反攻之力。
②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加反法西
斯战争的原因
1.主要矛盾
当时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是世界主要矛盾,法西斯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敌人。
2.盟国危机
1940年6月法国败亡,7月不列颠空袭战使美国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由此美国认为支持英国就是保卫美国,英、美实际结盟。
3.大国合作
1941年8月,英、美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的坚定决心,并得到苏联的支持,美国参加战争的步伐加快。
4.直接原因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情绪被打破,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1.(2013·邵阳高二检测)1940年8月,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其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与德、意结成三国轴心
B.日军趁机开始向东南亚扩张
C.法国宣布向德国法西斯投降
D.日军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解析】 日军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着美国利益,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制裁,禁运钢铁等战略物资。其余各项与题意不对应。
【答案】 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
(1)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和安全,世界各国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先后失败,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遭到进攻,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转变中立态度。
(4)美英合作,奠定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
(5)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对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1)由不同制度、不同性质的国家组成,是特殊的军事政治联盟。
(2)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大战后期主要围绕着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
2.(2013·西宁高二检测)1941年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英美两国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民族自由选择政府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最准确理解是(  )
A.英美完全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B.反映了世界所有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
C.英美彻底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D.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基础
【解析】 抓住题干中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及其材料引文,即可明确当时英美两国都反对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由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之港口,均为非法。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罗斯福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指出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说明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的问题,谈谈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设问解读 第(1)问要求回答美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第(2)问要求回答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第(3)问“影响”即要求回答积极作用。
材料解读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纵容法西斯侵略。
材料二:二战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英国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实质上是美国与英国结盟。
解答思路 第(1)问中的“政策”可依据材料一中“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均为非法”等信息进行归纳,“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中“变化”可结合材料二中“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等信息进行思考,“原因”可联系“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等信息进行分析。第(3)问实质考查美国《租借法案》的作用,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尝试解答】
(1)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政策:制定“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影响:使反法西斯国家得不到应有的支援,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二战前国际局势的紧张。
(2)变化:向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原因: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直接威胁美国安全;联合英国等国家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长期不懈的积极努力。
(3)影响:支援了英、苏、中等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  )
A.不列颠战役      B.列宁格勒保卫战
C.莫斯科保卫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 1941年9月至1942年初的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 C
2.下图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一幅照片,若为其配上画外音,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当代的重大问题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
B.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C.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地睡觉吧
D.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解析】 A项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时候说的。B项是希特勒说的,C项与材料中的情境不相符。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促使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
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C.美国改变长期奉行的“中立”政策
D.美、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 根本原因是法西斯侵略扩张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公敌。
【答案】 B
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下列战场最早出现转折的是(  )
A.苏德战场     B.北非战场
C.太平洋战场
D.中国战场
【解析】 1943年春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秋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反攻是1945年,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1941年红场阅兵式”及女英雄的话,然后联系有关莫斯科保卫战的史实回答问题。第(2)问同样也要注意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联系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 (1)问题: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定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影响:苏联人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事件: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步联合起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作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苏德战争的说法有误的是
A.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德国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备战工作做的少
B.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
C.德军在战争初期很快突破防线,长驱直入
D.苏联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搏斗,誓死保卫国家
【解析】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德国的侵略野心有清醒的认识,做了大量备战工作,故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2.二战期间,莫斯科战役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第一次打败了德国陆军
B.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争
C.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
D.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
【解析】 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
【答案】 D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解析】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故希特勒、丘吉尔和蒋介石从各自立场发出上述感叹。
【答案】 B
4.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解析】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都是德日法西斯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的进攻,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5.(2013·宜昌高二检测)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法案规定,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该法案的实施(  )
A.使美国总统突援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B.扩大了美国对受援国的影响
C.推动了战后资本的扩张
D.表明美国终止了中立立场
【解析】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对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援助,表明美国实质上已放弃了“中立”立场,与英国结盟。
【答案】 D
6.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文中省略的应是(  )
A.苏、美、英、法     B.中、美、英、法
C.中、美、英、苏
D.英、美、苏、意
【解析】 二战中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国家是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此时法国已经投降,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3·嘉兴高二检测)《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  )
B.库尔斯克
C.斯大林格勒
【解析】 据材料中“9月中旬”“以巨大钳形包围了德军”可判断该城市为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答案】 C
8.(2013·临沂高二检测)下列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途岛海战 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③《联合国家宣言》 ④阿拉曼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④的时间分别是1942年6月、1942年7月、1942年1月和1942年10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左边床上的人(美国)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
材料二 图二是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
邮票中心印有“抗战救国”字样。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漫画反映的时间及政策,评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政策。
(2)图二反映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有何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问从漫画中美国人的话可知美国不与任何一方往来,是中立政策的体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间和评述。第(2)问从时间和“抗战救国”可知是美国已参加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来,再结合所学有关美国参战的影响来回答意义。
【答案】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政策:中立政策。
评述:这一政策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但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导致战争规模扩大。
(2)变化:由中立政策调整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意义:加强中美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方面的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5年各国军舰吨位统计简表(单位:万吨)
国家 西班牙 法国 英国 俄国 其他国家 合计
吨位数 6 22.83 60.93 16.73 15.39 121.88
——摘编自《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1922年《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
英 美 日 法 意
52.5 52.5 31.5 17.5 17.5
(1)根据材料一,说明年美国海军实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中途岛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
期的基本政策》(日)
(3)材料三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解析】 调用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综合问答。
【答案】 (1)变化:美国从海军实力微不足道变为与英国并驾齐驱的一流海上强国。原因:美国19世纪末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强国);一战中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一战中与一战后大力发展海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海权意识强化。(任答三点即可)
(2)不正确。理由:战争虽然起到了加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作用,但是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以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法西斯威胁全人类。意义:中途岛海战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美国转守为攻。
(3)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
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这是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的《停战诏书》,诏书宣布自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逐步走向胜利的?世界人民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本节课我们学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法案例
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2)德黑兰会议及其内容;(3)诺曼底登陆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4)法国的解放。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结合教材重点分析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影响,尤其教师需补充史料,联系钓鱼岛问题,分析《开罗宣言》以国际法的形式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欧亚各国的抗战和抵抗”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法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2)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抗击斗争;(3)亚洲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线索,引导学生得出:欧亚各国的抗战和抵抗形成打击法西斯的另一条战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中国战场的贡献”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是孤军奋战;(2)七七事变后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亚洲主战场;(3)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对苏联的进攻,使苏军避免两线作战;(4)中国抗战推迟了日军南下,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支援了盟军在欧洲和亚洲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讲述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补充史料归纳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亚洲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六个要点:(1)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2)盟军从东西两面攻入德国;(3)雅尔塔会议召开;(4)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5)波茨坦会议召开;(6)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结合地图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过程。
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2)二战的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3)二战的灾难性破坏;(4)二战的客观积极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讲述时教师可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比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引导学生得出认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2.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史实。(重点)
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重点)
3.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难点)
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①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②反法西斯盟国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合作。
a.开罗会议:美、英、中三国签署《开罗宣言》,宣布对日本作战的目的,提出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b.德黑兰会议:美、英、苏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2)开辟:日,美、英盟军取得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①希特勒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盟军展开强大攻势。8月,盟军占领巴黎,解放整个法国 。
②鼓舞了欧洲被占领国家,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欧亚各国的抗战和抵抗
(1)各国的抗战和抵抗
①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建立“自由法国”委员会,领导抗击德国法西斯。
②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坚持武装斗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
③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2)意义:法西斯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形成了打击法西斯的另一条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战场的贡献
(1)地位: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的旗帜,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①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
(3)代价:中国军民伤亡人数3 5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亿美元。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1.意大利投降
(1)背景:北非战事结束,盟军进攻意大利。
①1943年8月,盟军占领西西里岛,意大利无力进行战争。
②意大利政变,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权被推翻。
③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3)意义: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德国投降
①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国腹背受敌。
②美、英、法和苏联四国军队攻入德国境内。
③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①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②苏军发动柏林战役,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③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3)意义:标志着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日本投降
①中途岛战役后,美国对日本本土步步逼紧。
②德、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日本已成孤军奋战。
③1945年7月,美、英、苏召开波茨坦会议。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①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日本伤亡惨重。
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全歼关东军。
③中国发动全面反攻。
④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意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是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2)是人类的胜利,是民主战胜专制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3)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联合国诞生。
(4)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德、意、日三国溃败,美、苏取代英、法成为一流强国。
②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③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世界重心由西欧逐渐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5)客观上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
(1)从战争性质看,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明显的正义性,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2)从统一战线看,同盟国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结成了空前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了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内部团结和战略协同,对法西斯国家形成了绝对的力量优势,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3)从战略指导看,中、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召开了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加强了同盟国的战略指导,确保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苏联实行“先西后东”、美英坚持“先欧后亚”等战略的有效实施,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问题。
(4)从战争动员看,反法西斯同盟国以《联合国家宣言》为指导,实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军事动员和经济动员,增强了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国家的信心,调动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与威胁,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不可以邻为壑。
1.(2013·赣州高二检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作战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美苏盟军的会师
D.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解析】 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答案】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
名称 背景 主要内容 意义
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了胜利,为加速战争的进程而召开
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各国协同对日作战,加速日本的投降
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等 加速德国法西斯溃灭的进程
会议 苏军收复国土,已越出国境;美英法军已攻入德国境内,德国败局已定 加快战争进程(如苏联出兵东北)、战后对德国的处理、确保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
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制
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加速日本的投降,巩固对德的胜利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解析】 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中“炒冷饭”和“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等关键词语,这显然是指波茨坦会议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答案】 D
 (2012·海南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设问解读 第(1)问历史背景即《停战诏书》发表时二战的概况。第(2)问辩解即歪曲史实、真相的表现。
材料解读 材料信息:日本接受美、苏、中、英四国条件,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本向美英宣战是为了日本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美国投放原子弹是破坏人类文明,灭亡日本种族的残酷行为,为了保障日本民族生存,日本政府接受四国条件,结束战争。
解答思路 第(1)问据材料得出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然后结合1945年8月欧洲战场、中国战场史实回答背景。第(2)问歪曲史实的辩解可从材料中“希求帝国自存与东亚之安定”“敌方最近使用……破坏人类文明”等概括解答。
【尝试解答】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辩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一、选择题
1.如图是1943年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这次会议的内容涉及中国(  )
A.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问题
B.收回台湾等被占领土主权的问题
C.参加筹建联合国的问题
D.苏联对日作战问题
【解析】 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中国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
【答案】 B
2.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它的开辟实践了(  )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解析】 1943年美、英、苏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 B
3.日本法西斯宣称其侵略行为是为了“从白人统治下解放亚洲”,其实质是(  )
A.镇压各国人民的反抗
B.制造侵略扩张的依据
C.捍卫亚洲国家的利益
D.维护日本人民的利益
【解析】 日本法西斯的歪曲宣传其实质上是为其侵略扩张寻找理由,故B项正确。
【答案】 B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
A.旨在打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有利于和平反战思潮勃然兴起
C.同盟国为制止法西斯侵略而战
D.由于法西斯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为制止法西斯毁灭人类而战,故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观察下面的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德黑兰会议上的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
材料二 日,《联合国宪章》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材料一、二均据《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又为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三大尖端科学——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就是由二次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奠定的基础。
——张跃铭、蔡翔《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
(1)材料一中德黑兰会议的军事决定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战祸”是指哪些战争?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解析】 第(1)问中“军事决定”可结合会议内容直接回答,“战祸”可结合材料中“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二战电影三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