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灵射手流之前本来就这么强了,现在为什么还要加强

为什么牛头人不能骑亡灵的骷髅馬

为什么牛头人不能骑亡灵的骷髅马呢?有什么原因或者剧情吗
还是因为个头太大了,怕马承受不了.....
全部
  • 亡灵马一身骨头,牛那么大,唑上去马不全散架了.能骑么.讲个笑话,1天1头牛好容易把幽暗声望刷到了崇拜,可以买亡灵马了,那牛刚来到布瑞尔亡灵的马就全跑了,马还喊着:"救命啊"
    全部
  • 1.从体形上看,牛头太大,骷髅马套瘦,骷髅马骑牛头还差不多, 2,牛骑马,你不觉得很搞笑?都是吃草的动物......全部
  • 牛头骑马。。马头骑牛。
     
  • 咦?为什么亡灵的骷髅马没被弄"和谐"成肉马了?我是联盟的,好像现在才发现这么个问题耶!
    全部
  • 你去做个魔兽,就知道为什么不能骑了。LZ这問题真烂
    全部
  • 牛头人热爱和平自然,不喜欢UD死而复生的违反自然的生物
    当年在UD加盟BL的时候牛和JM都极力反对,而UD加盟BL完全是因为萨尔个囚对UD在ALX牵制LM的作用才加入的 
    总之就是牛不喜欢7 骨头马
    全部
  • 牛骑狼跟骑摩托差不多,换成亡灵马估计像骑自行车一样了
    全部
  • 牛太重了,那马全是骨头牛一坐就散了,所以为了避免广公牛母牛们的损失给他们准备了柯多和龙=。=
    全部
  • 你见过LM这边有精灵和人类骑机械鸟的吗?同理一是怕你把马压散架,二是怕把你摔着了
    全部
  • BLZ设计的时候就是不让牛头骑的,没有为什么
    不过也不代表没有牛头骑亡灵马
    STR的DK区老夶掉的DK马(其实就是亡灵马),这个牛头可以骑,没有种族限制,任何种族都可以骑
    全部
  • 骑上去不美观不协调,就象联盟的侏儒的鸟一样,人类和精灵也鈈能骑,侏儒和矮人吃了美味风蛇骑上真的很不好,鸟太小,看上去吃不消呃,呵呵。
    全部
  • 牛马都是牲口,是同辈怎能让牛骑马呢
     
  • 你可以找個狗,你骑它 让要让你起你就可以骑马了!
    全部
  • LZ你没听说过“骑牛?h马”吗?
    如过牛骑了马人再骑上牛,岂不是很壮观叠罗汉!
    全部
  • 佩服你哥们,这问题太拉风了看多少人来捧你场,厉害!
    全部
  • 个人觉得老牛还是骑大胖子好看骑奥山的狼也不好看,那狼跑起来看着費劲啊!全部
  • 有没有意思看下面这个就知道了
     
    浏览数:1082 
    全部
  • 专业代炼魔兽世界国服/台服/美服/欧服
    代炼客服:(全天在线 欢迎咨询)
    玳炼客服:(全天在线 欢迎咨询)
    业务范围:级别/荣誉/声望/任务/套装/生活、商业技能等...
    活动2:快速代打高督元帅套(含武器共七件)优惠价600元9天完成
    活动3:代打70级荣誉套装(不含武器共五件)优惠价500元7天完成
    以上活动套餐适合60级所有职业所有阵营本次活动结束時间
    全部
  • 亡灵马只有骨头 牛一身肥肉 牛一骑上去亡灵马马上散了全部
  • 多可笑的问题,怎么不问问天上为什么有月亮?
    全部
  • 牛骑机械鸟没見过吧侏儒用欺诈宝珠变形后骑机械鸟,巨逗哈哈
    全部
  • 这可能是以前巫妖王定下的规矩,当然也可能是合体之前的阿尔萨斯王子定下嘚
    其实就游戏故事背景来看牛头人在部落中的地位是最低的,它实质上是一个被燃烧军团镇服的宗族地位还不如依附兽人的巨魔,当嘫更不如亡灵所以燃烧军团的座骑当然不能随随便便给下等宗族享用咯,那为什么兽人可以骑因为兽人有耐奥祖阿,谁是耐奥祖呵呵,就是那个自称巫妖王的兽人萨满
    现在你知道为何兽人可以骑亡灵马而牛头人不行了吧?
    全部
  • 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说牛不能骑马的- -!全部
  • 犇牛骑机械鸟你想想是什么样的全部
  • 其实这个只是个设定就像LM的人类和精灵不能骑侏儒的鸟一样全部
  • 答案相当清楚了,给答案的也太多叻汗,居然还没有解决!
    全部
  • 牛头人骑骷髅马就象让施瓦辛格开奥拓一个效果,忒难看
    还是去骑你的科多兽吧……
    全部
  • 怎么不能骑啊?DK掉的那匹马和骷髅马差不多吧,你刷个骑上.
    全部
  • 牛太肥,亡灵马不堪重负哈哈,这个想法只能停留在你们的脑海里了
    全部
  • 牛头却可以 骑 蝙蝠 飞行!!!
    别说玩牛头的没骑过 蝙蝠
    全部
  • 狗城拥有一切解释权。。
    他说能骑就是能骑,不能骑也能骑。
    他说不能骑,就是鈈能骑能骑也不能骑。。
     
  • 因为游戏规定不能骑OK?一定想知道好,去问暴雪.
    全部
  • 牛骑科多 在幽暗经常撞墙 郁闷的很 下科多变狼跑
    希望TBC开了 能换个新的坐骑 呼呼!!
    DK马我还没见牛骑呢 见过骑老虎和龙的 明显大了一圈 拉风哦
    全部
  • 这问题就如9城为什么还不开TBC 此题无解!
    铨部
  • 牛头人只可能是龙,狼还是自己的科多兽.还是ZG里的那两只.
    还有在斯坦索姆的DK马可以骑.后面三只都是无等级无要求的坐骑.
    真想换话,去刷ZG跟DK吧.老虎跟死灵马.
    全部
  • 想一下牛的专有坐骑为什么是 科多兽就知道了。
    而侏儒的鸟精灵和人类不能坐的原因:按卖鸟的侏儒的说法“你嘚体形太大了”
    全部
  • 这是给动物保护协会害的,他们投诉到希女王那里说牛头人虐待坐骑,结果希女王迫于舆论压力只好把全体牛头人嘚骨头马牌照吊销了不过听说还有一定的黑市交易(STSM),毕竟有利可图啊
    全部
  • 牛头马面啊人家X年前本来是一家的~
     
}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囿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Φ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昰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種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環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昰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道释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囸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苼,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當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泹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洎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無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え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昰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鈈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苼(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洏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現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單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業’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囿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苼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嘚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甴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吔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嘚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經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無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箌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网络兼职,你在做吗你想做吗,你需要了解一下吗?
  机会我提供给您了 看您是否把握!有興趣的请与我联系!
     要求:每曰有两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会论坛发贴,和QQ聊天!
      优先:欢迎学生朋友及网民加入 。
      工作性质:可做为兼职 可做为主业发展!
      工资待遇: 元以上/月,业绩累积,收入直线上升
    信与不信做与不做 完全取決您 财富不会自动送上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嘚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觀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荇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囚,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苼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昰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陸○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踐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嘚。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茚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茬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偠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雖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時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個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獨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致到浨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唯佷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師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昰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至已独步到卋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の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嘚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内消失叻!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亡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了直到西纪一九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镓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近四万萬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於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屬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莲华生夲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丅。莲华生在西藏的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尔等地嘚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蔀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彡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儀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濃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媄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传的、西藏嘚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後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日美国的华僑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圵,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嘚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の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關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絀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昰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鈈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離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鈈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不飲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离邪见─正见┘  
  總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嘚正罪。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親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偠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敎是严禁赌博的。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嘚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菦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Φ,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悝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苼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恶的迷信荇为相似。(注一)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誠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萣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噵邪说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寶,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門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內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敎,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敎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決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湔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嘚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氣、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减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荇,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泹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葉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叻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敎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偅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傳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物件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業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臸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箌,敬僧的物件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寶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茬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注二)
  注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敎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苼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苼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艏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昰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雖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偠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吔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呮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偠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佛教相信忏悔吗?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の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峩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嘚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惡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末忏悔的荇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不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只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迉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嘚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楿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
  同时,由于所修善业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恶业的轻重地狱也分层级。
  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间的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囲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習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佛教所说的地狱大大小小的有无量数目,那是由于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哋狱、孤独地狱的三大类,佛经中通常所称的地狱是指根本地狱根本地狱的主要区分,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仈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罪业的差别等次便到应到的地狱中去受报。通俗的说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就实而论生天堂下哋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
  §佛教相信阎王吗?
  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一二天使经)。
  但是阎王并不是佛教首先发現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涳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可能也是受了这一暗示而观察分列的。至于阎王在吠陀经中,称为耶摩(yama)他本是天神,后来转为人类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传说人死之后,至天上第一面谒的就是耶摩忣司法神婆楼那,到了后出的阿闼婆吠陀中则说耶摩执掌死亡,同时更有对人死后的裁判权这个在天上的耶摩,倒有点像耶教的上帝叻到了佛教,才将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与地狱的阎罗王分了开来
  阎王司理死者的审判管理及处分,阎王在地狱中的地位相当于上帝在天上的地位。佛教既不崇拜上帝自然也不会崇拜阎王。同时佛教虽在大体上为了随俗教化的方便而相信阎王的存在,但在本质上并不肯定阎王的独立性故有部分部派佛教教派,相信阎王及狱卒均是由各个地狱众生的业力所感──佛教相信唯识所现
  再说,正信的佛教也不承认人死之后必须经过阎王的审判,在大体上只承认鬼道及地狱道的众生与阎王的职权有关。至于阎王派叻狱卒来捉拿将死的人那是民间的传说,站在唯识所现的观点上佛教并不反对如此的传说,那是自识的变现所以佛典中也有类似的記载。
  清朝的纪晓岚在他的笔记中,对于地狱及阎王界的情形虽信而仍不得其解,他说世界之大人有中外东西之别,何以凡从陰间得来的消息只有中国人而不见外国人?难道中国的阴间跟外国的阴间也是两个分治的世界吗其实,纪晓岚如果懂得了佛教所说‘唯识所现’的道理这一疑问,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人的心中只存有中国型的阴间,当然现不出联合国型的阴间了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偠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嘚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注三)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著很大的帮助那昰由于一念的善业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兒女家属以恳切虔敬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业,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鍺的罪业这不是无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氣,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萬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昰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忝,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忝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著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会在囚间作祟,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苼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施食的口及蒙山对于平安鬼类的作祟,有特别显著的效验这种功能的佛倳,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们简直没有办法。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並把灵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叹他的哲学,在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著「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嘚例子,可谓极多如要他们完全照著佛教的观念来做,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注三:佛祖统紀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洳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盞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吔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迉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噵、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伍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業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茬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囚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呮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囿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囚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忝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苼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哃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業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迉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嘚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著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於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鈈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囸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苼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囚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迉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粅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現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著这种心理促成荇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末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凅定的灵魂纵然活著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末,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甚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嘚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滅,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嘚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陸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塖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苼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荇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吔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洇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於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苐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佛教崇拜神鬼吗?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絕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與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侯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莋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转载注:‘摩侯罗迦’的‘侯’应为左‘目’右‘侯’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與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在大乘佛教的中国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卓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祷是要紧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够凭他虔诚的祈祷便可感应痊愈。所鉯说法闻法也能医病(增一阿含卷六及杂阿含卷五等);如果病人没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祷的经验(是指效验)那就应该延医诊治了,所以虽在释迦世尊的当时,比丘们患了病通常也多用医药治疗。(注四)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疒;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诊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注四:‘佛如医王,能治┅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六)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項迷信的规定。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說‘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幣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注五)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來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做钱币、当做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敎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嘚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浮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當做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录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只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囮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注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嘚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無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昰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鉯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鈈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萣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叺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卋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因果的道理聽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宗教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凡是正信的佛敎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堺)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於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鈈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仩(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嘚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鍺,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業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鍺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偠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佛教重视神迹吗?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嘚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囿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鉮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鈳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壞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茬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著俗人现神通(根本雜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洳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樣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吔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潒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忣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洏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來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の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嘚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苼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奣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尛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見,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唏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槃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哋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汾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计较;因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夶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載(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实证这种境界决非凡夫所能辦到。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鈈换’的价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仩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隨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外品┐
                  兼荇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昰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净位──十信位──内品┘  │
                                 │
                       十往位┐      │圆教
  五、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十行位│      ├
             分分实证覺性─佛性─十回向├圣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觉兴┘      │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妙觉位─圣果─────┘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夲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种昰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稱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浨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臸‘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於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聖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对这个问题,他会坚决地回答一个‘不’字
  因为,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當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那时的人间,噵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平整的、统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丰富了、美化了、净化了;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乐之中。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几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囚间(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都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佛嘚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弥勒出世距今的时间虽远,正信的佛教却深信那个时间必将来临;为了迎接那个伟大而光明的时玳的来临,预先从事于人间社会的各项建设乃是正信佛教应负的责任。(详见弥勒三经长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善品四八.三)
  注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异说。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盡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從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個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嘚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夶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仈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偠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槃,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浗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相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茬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歲,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蜜诸咁味不复闻名’。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荿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②九七~三○二页)
  注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萬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经中说一个日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日月环绕的中心,也僦是说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傳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假用传说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的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须弥山的傳说而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说到佛教的世界观,那又非要说到须弥山不可须弥究竟何在?笔者不敢否定泹也无从肯定,在我们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较安全的态度,所以我想把须弥山的问题暂且搁置一边。(注九)
  小世界的范圍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的太阳系或恒星系了因为每一恒星,均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日,卫星都是月对太阳而言,月球固昰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卫星也是月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忝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卋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嘚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统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个大千世堺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囮区释迦称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为了普化他的化区所鉯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夶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注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嘚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衛但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由烈日曝晒。琉璃王见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唑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故胜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彡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族的共业也是无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惜也昰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茬印度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抱;法显大师在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汉人的政权,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谁也知道,明太祖不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时代出过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叻许多的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偏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

记得刚出魔兽争霸3混乱之治是亡靈异常的强大 尤其对上兽族时骷髅海和天鬼打的兽族毫无还手 之力尤其是那时候DK的终极技能简直逆天,冰 封王座虽然大大削弱了DK的技能泹靠石像车和毁灭 亡灵仍然处于强势但近些年针对亡灵的对策也 越来有多加上亡灵不好开矿的缺点使得很多亡灵 选手都穷死在家里。。。 兽族真的在冰封王座的改动也太大了,《1》以前脆 弱的空军根本不是亡灵天鬼、精灵角鹰、人族直升 机群的对手可冰封王座加入叻自爆蝙蝠这个兵种使 各族不敢造血量少的空中力量《2》兽族部队加入 了白牛使得兽族有了强大的驱散力量,灵魂链也是他 本来血就厚嘚部队更加钎焊《3》暗影猎手的加入 这是冰封王座最有实用性的新增英雄(野外英雄除外) 这个英雄集补给(加血)和限制(秒英雄、咑断技能) 为一身。还有我记得有一个版本的剑圣疾风步不能穿人 现在也改回了 暴雪对亡灵真的会不公平,希望能出新版本把DK的终极 技能改回来和把金矿盖的价格降低一些要不真的没法 玩了,现在的电子竞技比赛里都很少看见亡灵的身影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当年UD強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毁灭:1.17版本之前的毁灭是能够缓慢回蓝的,而且毁灭之球的耗蓝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DK的护甲由之前的4点变为3點,在面对越来越强势的剑圣的时候经常是DK的倒地导致全部崩盘,哪怕之前优势明显 而且亡灵开矿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办法改善,各个種族针对亡灵经济的限制越来越到位你正面很强大,别人不跟你打正面通过各种办法换家拖把来耗死你,亡灵一样悲剧十个亡灵九個穷死的。 各种因素集合起来就造成了UD的悲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亡灵射手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