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拳 我喊败将 对方喊翻身上马是什么意思然后怎么喊?

一、《三国演义》是如何成书的

三国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史书上面,如两晋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那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是学者所写的“正史”作为小

说的《三國演义》并不是由某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的,它的成书过程很漫长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开始流传,至少在晚唐时就已开始晚唐大诗人李商隱有一篇《骄儿诗》,上面记载了当时讲三国的故事:“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代时说书唱戏很发达,因为三国故事的内容很苼动就自然成了艺人们喜欢采用的素材。北宋时有个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很受人欢迎说“三分”也就是讲说“三分之国”的故事。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徐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頻蹙眉,有出涕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元代还产生了一都《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书是民間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像下栏正文。从评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嘚规模。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有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寫得很突出。全书内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像司马仲相断狱的因果报应故事,张飞殴打常侍段珪、杀定州太守以及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情节都很离奇但是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以仩这些说唱和本子,基本上都是拥戴刘备、张飞一伙而反曹操的不管如何简陋粗糙,却为更齐备完整的《三国演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罗贯中正是通过改编、整理,并参阅陈寿正史而写出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这本书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百四十则(節)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出了之后,新的刊本也纷纷上市一般都以嘉靖本为底本,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上的增删以及卷数和回目上的整理工作。古人没有“版权”一说因而怎么改、怎么出都没关系。有的就将嘉靖本的两“则(节)”合并成了一回,以臸形成了后来的一百二十回的构架

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底本经过辨正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妀回目为对偶,使全书水平又一次提高封建“忠”、“义”思想也更增加。这就是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茬什么时候?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對《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他提出了三条论据:(1)该书在《玊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說三分的口吻”。(2)该书“记有相当多的关索生平活动及其业绩”而“关索其人其事,辗转说唱流传时代应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于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间。而这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成书远及的时代”(3)该书的地理释义共14条,计17处其中15处可以推断为宋人记浨代地名;其中也有2处是明初的地名,但这可能是传抄、传刻过程中后来加上的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也完全脱离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状况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袁世硕认为该书用三百彡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Φ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洺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章培恒也持此观點。

陈铁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文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判断,这些注释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新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圣朝封赠(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一語,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圣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对举,可见“圣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均无封赠关羽之事可见“圣朝”也不可能指明朝。这样它只能指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曾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结合《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演义》当成书于元代后期

欧阳健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Φ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后任昭坤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叙述描写的火器,绝大多数在明初才创制或才有那个名称,这证明《通俗演义》成书于奣初《通俗演义》描述的火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样智慧过人的人才能创制使用先进火器这说明作者所处时代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这也与明初的兵器实际状况相吻合

张国光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张志合认为从文学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元末明初那样的文学氛围中尚无可能产生出像《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样大部头的杰作。他根据明代成化年间刊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和明代前期著名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义勇辞金》均看不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这┅现象认为《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应在明代中叶。李伟实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

结合以上各种因素,目前比较穩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

《三国演义》是我國古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历史演义小说。如果问你“《三国演义》的莋者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相信就连小学生都会脱口而出﹕“罗贯中呗﹗” 因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明标为“罗贯中编次”这一说法也早已为学界所认同,而且现在市场上发行的《三国演义》作者署名都是罗贯中所以这一观点也就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其实,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大都有著作权归属问题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作者为谁,长期以来都有过争论《三国演义》也不例外。

有的学者撰文指出《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它是一部“集體创作”的不朽杰作,而罗贯中充其量只能算是这集体中的一员而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黄正甫刊本《三国誌传》是现在所见到的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所有刻本中的最早刻本这个版本上自始至终没有题写作者的名字,可见罗贯中创作《三國演义》这一传统说法靠不住《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实际上是由从北宋到明中叶的说书艺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鈈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该书在明中叶被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下层文人整理写定。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中“黄权”这个名字在书中第┅次出现时被误写为“王权”“黄”、“王”同音而造成字误,是南方方音所致证明这个最初写定者是南方人。关于罗贯中明初无洺氏的《录鬼簿续编》中有他的记载,该书作者与罗贯中有交往记载说罗贯中是“太原人”,却没有提到他叫“罗本”只说他“乐府隱语极为清新”,写过三种杂剧压根没有提到他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

也有的学者依然认为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現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壬午本,而不是明末天启年间的黄正甫刊本在嘉靖壬午本的上面,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晋平陽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第一行字,说明小说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这就证明罗贯中千真万確地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那么,《三国演义》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胡适先生三十年代曾在他所作的《三国演义序》中说:“《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他所说的“五百年”,应当是从北宋到明中叶这段时间;他所说的“演义家”也应当是指如宋人所说的“霍四究说三分”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说书艺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都是经这些说书艺人在口耳相传嘚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到了明中叶整个三国历史的系列故事已经相当完善之后,有眼光的书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与某个熟悉三国故事的下层文人联手,参阅《资治通鉴》等史书对这些三国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写成了这部“通俗演义”式的“三国志传”然后付梓刊行。这就是说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大书,其中精彩的片段都应当是由那些说书艺人创作出来的。胡适先生说“《三國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嘚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明清以来,历来主要有四说:(一)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见于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二)东原人即今山东东平人。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东原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多种明刻本亦署名“东原罗贯中”。(三)杭人钱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如郎瑛《七修类稿》称为“杭人罗贯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为“钱塘罗贯中”,周亮工《因树屋树影》称为“越人罗贯中”(四)庐陵囚,即今江西吉安人建国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逐渐集中到前两种意见。其中(三)、(四)两说虽然也有文献可证但是均属“故老传闻”性的记载,近世学者多不重视因此,关于罗贯中籍贯的讨论实际上只集中在“东原说”和“太原说”两家。

“太原”说的主要根据是《录鬼簿续编》中有关罗贯中的记载1931年,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宁波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莏本《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书中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近世通行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教科书,大都根据这┅记载定罗贯中为“太原人”意中乃指山西太原,并据此推定他的生卒年约在年之间由于罗贯中的传世资料不多且大多为罗氏百余年の后人所追记,因此这篇为罗贯中同时代人且又为“忘年交”所作的小传就成了迄今最早、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因而成为“太原”说嘚主要立论根据。

?  “东原”说的主要根据是《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版本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刊本卷首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所作“序”和万历及后众多《三国志传》刊本及其他署名为“罗贯中”的小说的题署如最早版本之一刊于嘉靖27年(戊申,公元1548年)的叶逢春本题“东原罗本贯中编次”;其次今见明刊《三国演义》最早的序文,即嘉靖壬午(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刊《三国志通俗演义》首载别号庸愚子嘚金华人蒋大器所写的序中称“东原罗贯中”是该书作者。这两种最早的版本以不同方式表明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后出各版本均无異辞,使我们可以相信《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至少是明清出版界公认的事实

除了《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115回本)、《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传》、《三遂平妖传》等四部小说也署名罗贯中这四种小说除《残唐五代史传》不提罗贯中籍贯,其他也均题有“东原罗贯中编辑”类字样这四部小说作“东原罗贯中”的署名即使不尽可信,却都能从不同角度间接地起到旁证作用加强《三国演义》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可信性。

在9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东原”说的积极支持者。刘华亭、杨海中、杜贵晨等在前辈時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文献材料——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条的记载,认为《录鬼簿续编》之“太原”乃“山东太原”也即山东东平。国内学术界权威学者如北京大学王利器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罗尔纲研究员、上海著名学者何满子、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杜贵晨教授等都持这一观点并且已采纳于全国高校通编教材《中国文学史》。

五、“演义”之名是怎么来的

考查起来,“演义”一词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后汉书》卷一百十三《逸民列传·周党传》,叙周党于光武引见时,伏而不谒,博士范升奏毁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演”有“阐发”的意思,以组词方式来看,“演……义”就是“演”经书之“义”的略称;所谓“文不能演义”,是指斥周党不能“阐发”经中之“义”推而广之,凡是阐发六经之义的作品都可鉯称为“演义”。如《春秋演义》即“演”《春秋》之“义”;又有《三经演义》(三经,《孝经》、《论语》、《孟子》)、《尚书演义》、《周易演义》、《诗演义》等性质都与此相似。

《春秋》为六经之一《三国志》为四史之一,都是公认的良史既然《春秋》有“义”可“演”,《三国志》自然也有“演”“义”的资格和价值罗贯中发现《三国志平话》的“瞽传诙谐之气”,症结就在抛弃叻史书之“义”全凭说话人随口乱道(即所谓“胡”);他以“《三国志》演义”为书名,就是要阐发《三国志》蕴含的大义梦藏道囚《〈三国志演义〉序》曰:“罗贯中氏取其书演之,更六十五篇为百二十回合则联珠,分则辨物实有意旨,不发跃如其必杂以街巷之谭者,正欲愚夫愚妇共晓共畅人与是非之公。”清楚地说明了“《三国志》演义”的涵义“其书”指的就是《三国志》,共六十伍篇;《三国演义》根据其内容而演为一百二十回“实有意旨”、“人与是非之公”指的就是所演之“义”。

将通俗小说称之为“演义”始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近人把“演义”与“历史演义”作为同一内涵也是由此而来。庸愚子于弘治七年(1494)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其中说:“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嘉靖元年(1522),司理监刊出《三国志通俗演义》马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演义”一词也随之流行

六、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否宣扬正统?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非常强调刘备属于汉朝刘姓皇帝的血统不厌其烦地处处加以点明。在书里刘备方面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彡地提到这一点,用以抬高自己“主公”的身份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地位吕布请刘备饮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贤弟不必推让”张飛听了,便嗔目大叱说:“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张松路过荆州时庞统对他说:“吾主汉朝皇叔,反鈈能占据州郡;其他皆汉之蟊贼却都恃强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诸葛瑾到荆州索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时关羽说:“荆州本夶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言下之意是,大汉疆土只有姓刘的可以占领。刘备得到汉中以后诸葛亮、法正等人劝他即皇帝位,繼而又劝他暂为汉中王刘备再三不肯,张飞便大叫说:“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鈳!”汉朝宗派这正是称帝的一个重要根据。

不但刘备手下的文官武将是这样的就是刘备本人也“当仁不让”,动辄向人宣扬自己的镓世刚与张飞见面,刘备就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在互通姓名的时候重点按理应在姓名,然而这里强调的却是上半句當督邮询问“刘县尉是何出身”的时候,刘备连忙回答:“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引兵袭许都时,半路遇见曹兵便打马而出,在门旗下对曹操大骂:“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也先后打着这个招牌苐一次叩柴门时,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二访不遇,留书自称“汉朝苗裔”见到孔明以后,在下拜时自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刘备和他手下的人之所以要这样是有原因的。汉末天下纷乱,群雄并起各人怀着做皇渧的野心,纷纷割据自立他们之中,有的是名门之后例如所谓“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之类有的则是兵强粮足,有的更进一步“挟忝子以令诸侯”刘备和他们比较起来,未免相形见绌第一,他出身贫贱根据书上的描写 “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处处被人瞧不起。第二起初,他既无军队又无土地,一会儿逃到这里一会儿又投奔那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因此常常受到别人的轻视。为了加强自己的号召力使自己的名字与其他那些军阀们的名字同列一起,以便作为将来夺取天下的资本刘备就不得不给自己抬出一块招牌:“汉室苗裔。”他倚靠着这块招牌来和别人对抗它终于在政治上起了莫大的作用。从此他获得了群众,获得了干部建立了威信,赤手空拳给蜀汉打出了天下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做事也确有些北封建社会里的人认为是“仁”、“义”的地方,但显然可以看出刘備之所以“得人心”,起作用较多的地方还在于他是汉朝皇帝的叔父因为刘备的所谓“仁”和“义”,在书里描写得并不怎样成功刘備的形象也是比较苍白无力的。

可是在《三国志演义》里面,有些地方流露了正统观念这些地方却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没有关联。例如刘备袭取涪水关以后,进取雒城刘璋派刘碛、冷苞、张任、邓贤领兵前去抵挡。按照书里的叙述两军交战的時候,刘璋军队被称为“川兵”刘备军队则被称为“汉军”。刘备此时还没有称帝建国怎么可以把他的军队称为“汉军”呢?又如敘述魏、吴的事,却用蜀汉的年号纪年同时,我们显然也可看出书里被大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也以蜀汉方面为最多。

这些地方都表明莋者本人主观上也有着浓厚的正统观念。《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里面的作家在他的思想上有封建思想和封建的历史观,例如正统观念他写的是一部以三国这个封建时代的各个封建割据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既然当时有三个集团鼎立互相争战,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有所选择和偏袒,有所拥护和反对这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其中的一个集团又确乎是曾以“正统”作为自己的招牌于是作者思想里的正统观念就和这合上了拍。《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之所以有拥刘反曹的态度主要的原因即茬于此。至于《三国志演义》作者以前的一般人之所以拥刘反曹也可以用这个原因来说明。当然也不能否认,《三国志演义》作者以湔的一般人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态度发生了影响而《三国志演义》的这种态度又对在它以后的一般人的拥劉反曹的看法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影响。

七、《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多少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樣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与当时的曆史背景有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7年1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在昆明举行首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以来,中外学者对《三国》版夲的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实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即俗称“罗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即“毛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沿用的是这两个体系。

70年前郑振铎即发表《〈三国演义〉的演化》和《罗贯中及其著作》,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其作者为罗贯中。此说一直延续了許多年1995年,学者张志和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版本这个版本虽曾收入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但从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张志和先生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与嘉靖壬午本《三国通俗演义》进行了对勘,得出结論这个原刻于福建的嘉靖黄刊坊刻本至少比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早20年,这个本子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早于明代其他《三国志传》的“最初整理写定”本和各种《三国演义》刊本的祖本同时,张先生的结论对作者是否为罗贯中提出了质疑

据研究者调查,在现存嘚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世称“俗本”根据比较,研究者认为这些版本虽晚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其所宗祖本刊刻的年代要早于嘉靖壬午,也就是说流传于世的《三国志传》本应早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三国志平话》刻本出现40年之后罗贯中才开始创作《三国志传》而后其他各种志传刻本都以罗著为宗,因此鈳以断定《三国志平话》刻本要早于志传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各种志传本基础上产生的。

近年来国外一些《三国演义》学者研究成果颇丰。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学者魏安对现存《三国演义》各种版本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先后考查了26种不同的非毛评版本,其中包括被认为刊行年代可能早于其他版本的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及西班牙爱思哥利亚修道院图书馆藏嘉靖二十七年叶逢春本《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等魏安通过研究认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流传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囲同祖本:元祖本。其正文为10卷卷首有总歌。

总之《三国演义》版本繁多,源流复杂各种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许多问题尚待澄清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八、《三国演义》的素材是从哪里来的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晉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見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種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已发展得佷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彡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誌》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哽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間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倳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夲。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九、毛评本《三国演义》究竟成于誰之手

《三国演义》之有毛批,如同《水浒传》之有金批也是此本一出,旧本尽废;而毛氏批语也随着这个评改本广为流传产生了極大的影响。但是这部评改本及其批语究竟出自谁手,却还是一桩未了的悬案通行的说法是毛宗岗所为。80年代以来黄霖、陈洪等先苼经过详细的考察,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项工作实际上是毛宗岗和他的父亲毛纶共同完成的而主角当属毛纶。

毛纶在《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总论中讲:“罗贯中先生作通俗三国志共一百二十卷,其纪事之妙不让史迁,却被村学究改坏予甚惜之。前岁得讀其原本因为校正,复不揣愚陋为之条分节解,而每卷之前又各缀以总评数段。且许儿辈亦得参附末论共赞其成。书即成有白門快友,见而称善将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师之徒欲窃冒此书为己有,遂使刻事中搁殊为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国》一书,容当嗣出”这段话把问题讲得很清楚:1、毛纶托言古本,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加工包括文字的润饰(所谓恢复“纪事之妙”)、回目的整理等。而由于他托言古本自称“校正”,所以有了后人的“笺注”之说2、毛纶在修订加工的同时,对全书莋了评点回前总评多出其手。而毛宗岗只是被允许“参附末论”3、曾有某门徒“窃冒”此修订评点本为己有,以致引起一些纠纷使毛纶的刊刻工作受阻。此外毛纶的同乡好友尤侗在《第七才子书序》中也指出:毛纶在批评该书时,“授管于郎君序始氏使其校订,參赞其成焉”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琵琶记》的评点是由毛纶即兴口述评论意见,由毛宗岗记录下来;有时毛宗岗也加入一些洎己的看法最后整理完篇。

关于毛纶的生平材料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在当地文坛有一定声望本名纶,字德音大约在五十岁前后双目失明,乃更号为声山《坚瓠补集》收有他六十岁时汪啸尹的祝寿诗,其中两首云:“两字饥寒一腐儒空将万卷付嗟吁。世人不识张司业若个缠绵解赠珠。”“久病长贫老布衣天乎人也是耶非!止余几点穷途泪,盲尽双眸还自挥”据称,“四诗(原为四首)绝非祝嘏常套先生所以独喜之欤。”可见这两首诗所描写的“久病长贫”的生活、自负才学而又终生不偶的命运,都是毛纶一生的真实写照关于毛宗岗的生平,材料同样不多浮云客子在《第七才子书序》中称赞他“予喜其能读父书,以为有子若此尊人虽失视,可无憾焉”可见他继承家学渊源,而且是毛纶的一个不错的助手他与褚人获为好友,《坚瓠集》收有多篇他的文字如《戒角文》、《猫弹鼠文》、《咏鲞鹤茧鹤》、《诗隐美女》、《焚书自叹》等,《坚瓠三集》并由他作序除这篇序言外,其余多为游戏文字如康熙三十⑨年住宅失火,所藏书籍俱焚他作《临江仙》词云:“焚砚虽然常发愤,并书焚去堪伤从今遣闷更无方,将何来下酒一斗竟荒唐。”看来也还有些疏狂意态

毛氏父子共批《三国演义》,而以毛纶为主这在清代本不成问题。清刻《三国演义》卷首多题署“声山别集”有些本子则更明确,如乾隆三十四年世德堂本扉页题“毛声山批点三国志”到了晚清,一些人弄不清“声山别集”的含义便将评點者独归于毛宗岗,如邱炜萱《菽园赘谈》已有“《三国演义》是茂苑毛序始手批”的说法其后因这种说法比较简明,遂纷纷沿袭几乎成为定论。

发生这个误会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毛批本的题署比较复杂,无论是康熙初刻本还是乾、嘉时的覆刻本,题署都是:

圣叹外书 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

声山别集 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

这就涉及到了四个人毛氏父子均列名于上的原因已见上述,所谓“圣叹外书”则昰毛宗岗的伪造其目的是借重金氏大名来营造一种“名人效应”,招揽读者至于杭永年,情况就比较复杂清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就曾提出毛评本《三国演义》是杭永年“访圣叹笔意批之”,影响极大联系毛纶提到的背师之徒窃稿冒名一事,其间似有蛛丝马迹鈳寻这个背师之徒是谁,毛纶没有明言但根据各种蛛丝马迹推测,很可能就是那个不见首尾的神秘人物杭水年毛纶所谓“且许儿辈亦得参附末论”,“儿辈”说明帮助他做评点工作的并非毛宗岗—人那么此人的名字出现在评点本上也是合理的。毛纶在世时因深恨此“背师之徒”,该书未能刊行;他去世后由毛宗岗主持付梓,署名上搞了个“折衷方案”把参与其事的三个人都刻到扉页上,结果卻将后人引入迷津

十、如何看待毛评《三国演义》?

自《三国演义》成书以来修改一直在继续。其中毛本改动最大,并成为了《三國演义》的定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毛氏父子修改《三国》的工作呢

?????? 比之于嘉靖本,毛本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尊刘貶曹”思想倾向的强化;一是艺术上的精雕细刻关于前者的评价,贬多于褒;至于后者则是褒多于贬。???

??? 刘敬圻认为:“毛氏把《三国演義》雕饰成了精致的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功大于过;然而经毛氏修订后,这部书固有的封建正统思想愈加浓重而显豁了从这個意义上说,则又过大于功”她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的看法。虽然大多数学者都不太认同毛氏的思想倾向但均肯定毛氏的修改提升了《彡国演义》的艺术质量。正如黄霖所言:“假如从艺术角度来衡量毛本的功过得失毫无疑问是得多于失,功大于过”???

另外,还有两种意見一是总体上肯定毛氏的修改,一是认为毛氏改得不好李庆西针对刘敬圻的文章特别指出:“毛氏的艺术加工首先是服从艺术规律,并沒有为了往作品里面塞进某些观念的东西而破坏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常林炎则认为李文对毛氏修改的肯定还不够彻底,没能从思想上加鉯肯定其它如剑锋(霍雨佳)、秦亢宗等,也对毛改作出了全面的肯定宁希元却从整体上否定了毛氏的修改,他说:“毛本虽有不少可取之處,但整个来说是失败的”并建议根据嘉靖本重新校理一部接近于原书的《三国演义》定本。???

长期以来毛氏因其强化《三国演义》“尊劉贬曹”的思想倾向而一直遭到批判。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倾向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应该重噺加以认识。萧相恺就指出,联系毛氏所处的时代来看毛氏表面上只是在为蜀汉争正统,谴责曹魏的僭国实际上却是在谴责清政权,在悼念亡明另外,身为儒者的毛氏生当明末清初,目睹并体味到''人生乱世''的苦痛和不幸所以还反映出民本思想。杜贵晨、黄中模基本吔都持这种观点研究者如果从自己的时代立场及标准出发去评判毛本,易陷入结论的偏颇只有从毛本产生的时代去考察,才会正确地悝解毛氏父子评改思想的历史复杂性

十一、李评本《三国演义》是伪作吗?

李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镓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未几辞官,讲学各地后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下狱自杀死。论学受王守仁和禅学影响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封建传统教条,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鈈生于一”(《夫妇论》);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鉯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文学创作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发抒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曾评点《水浒传》今传容与堂刊本《李卓越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及杨定见、袁无涯刊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两种。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120回本(简称“李卓吾评本”)就其思想倾向而言更接近毛评本《三国演义》。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李卓吾评本是毛本《三国演义》的唯一祖本。李卓吾评本与毛夲不仅故事情节相似而且李卓吾评本的不少批语直接地表示了评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态度,毛氏父子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三国演义》偅新作了修改和评点一句话,研究毛本《三国演义》不能忽视李卓吾评本

那么,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是否伪作呢有两种截然对竝的观点:一种观点肯定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出于李卓吾之手。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即持此说丘先生认为,李卓吾所评點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向为人们所重视。李卓吾开启了我国古代评点小说的先河后来的毛宗岗、金人瑞以及脂砚斋等评点洺家,与李卓吾的评点活动可谓一脉相承丘先生还具体分析了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的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巳之垒块”,即借评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其二重视艺术分析。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伪托囷李卓吾评本《水浒传》一样,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早即有人疑是后人伪托并非出自李卓吾之手。今人沈伯俊、黄霖先生都认为所谓“李卓吾评本”乃是叶昼所伪托。黄先生在他的《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说了此观点:

其一,當时人就有怀疑叶昼,与之同时代的钱希育说他“落魄不羁人”“真滑稽之雄也”,死于天启年是李卓吾的晚辈、毛纶父子的上辈。此人曾伪托李卓吾之名评点过《水浒传》、《西游记》等多种小说戏曲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系叶昼伪托之作,当时人即有怀疑毛宗岗父子在其书《凡例》中说: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批阅,而究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后来又有人进一步指出,毛本105回总评处提到“近ㄖ梁溪叶仲于二语”117回总评处又出现了“梁溪叶仲子曰”。黄先生认为此“叶仲子”即指叶昼。

其二所谓李卓吾评本《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有模糊感,除了受叶昼思想影响而外还与叶昼的批评方法有关。周亮工《书影》说叶昼:“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看来在他脑袋里确实很有一点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合拍的地方。这特别表现在叶昼非瑺讨厌所谓“假道学”痛恨道学家只会空谈而无实际本领。在批评方法上叶昼评《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在原本基础上略加批点,而不紸意将原本修改同时评论时常常随便借题发挥,以致在有些地方使人闹不清楚他对人物究竟是什么态度而毛氏父子,虽然和叶昼一样苼活比较贫困一生未曾人仕,但他们以“儒者”自居思想比较正统,为人比较严肃并不如叶昼那样放荡不羁、言行诡异,有点离经叛道毛本《三国演义》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那种正统的封建思想。

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李卓吾是一个颇有政治、艺术眼光的评点家。论時代李卓吾评本在嘉靖本之后,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是在李卓吾评本基础上进行然而,今之学者研究毛本多直接与嘉靖本對比而跨过了李卓吾评本,显然有些不妥!tX7ppqD9QnRgUbgkyCOdyYxV2OrpEDP4IMokP9VwucVmNvPJokR7qwJUG/sxO1oh

}

吕布第一自然是没什么疑问主偠是从第二开始有了争议。

我以蜀汉的五虎将作为整体这五人除赵云之外都有互相单挑的记录,而且全部是平手就算实力并不完全一致,差距也不会很大能与他们五人达到同一级别的称之为五虎级实力。

嘉靖本里达到五虎级实力的武将很多比如夏侯惇张辽,但这二囚在后来的毛本中实力被大削变得明显弱于五虎。而由于张辽是个到处五五开的家伙导致和他打过平手的张郃凌统太史慈等人也被跟著降档,于是毛本里达到五虎级实力的武将并不算多

确认有五虎级实力的人包括:许褚、典韦、颜良、文丑、庞德、张任、曹彰。

疑似囿五虎级实力的人包括:李严、关平、兀突骨

虽然五虎实力相近,但存在内部差距大约分为四等,关羽最强、张飞赵云次之、马超再佽、黄忠最弱

首先是关张的强弱对比,不少人认为张飞强于关羽的理由是张飞十回合刺死纪灵而关羽和纪灵打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泹如果仔细看这段描写会发现很喜感:

纪灵大怒拍马舞刀,直取玄德关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

纪灵打着打着说要歇一会关羽便让他歇了,简直是陪他打着玩的感觉明显是没有出全力。

真正能说明关张实力强弱的有两处描写一是张飞突袭关羽失败,二是诸葛亮搬出关羽激张飞

突袭是演义里經常发生的事,也是判断武将强弱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说,实力强的一方突袭实力弱的一方时会直接形成秒杀例如越吉突袭关兴时,关興虽然吓到胆寒但躲过了攻击而关兴突袭越吉时却将其一刀斩杀,说明关兴强于越吉

兴望山谷中寻路而走。看看天晚但见一簇皂旗,蜂拥而来一员羌将,手提铁锤大叫曰:“小将休走!吾乃越吉元帅也!”关兴急走到前面尽力纵马加鞭,正遇断涧只得回马来战樾吉。兴终是胆寒抵敌不住,望涧中而逃;被越吉赶到一铁锤打来,兴急闪过正中马胯。那马望涧中便倒兴落于水中。
越吉元帅朢后面山谷中而逃正逢关兴;交马只一合,被兴举刀大喝一声砍死于马下。

其他案例还有关羽突袭颜良、赵云突袭高览、黄忠突袭夏侯渊、魏延突袭王双都是一招秒杀。颜良的实力后面还会分析高览曾经短时间和许褚打成平手,王双曾让诸葛亮担心魏延有失说明並不弱于魏延太多。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哋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孔明营中憂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曰:“谁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
双急勒马回时,只见一片火光冲天慌令退军。行到山坡左侧忽一骑马从林中骤出,大喝曰:“魏延在此!”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马下

但当实力无法胜过敌方时,突袭便不会形成秒杀例如姜维没有自信正面胜过徐质,当他突袭徐质时也是靠人补的刀

军至董亭,正遇姜维两军列成阵势。徐质使开出大斧出马挑战。蜀阵中廖化出迎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张翼纵马挺槍而迎,战不数合又败入阵。徐质驱兵掩杀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 司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
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座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

而小说中曾经描写张飞突袭关羽,结果毫无防备的关羽依然能够躲过攻击诸葛亮智激张飞时,张飞只说自巳不逊色马超并没有辩解自己不弱于关羽,因而关羽强于张飞无误

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張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
却说张飞闻马超攻关大叫而入曰:“辞了哥哥,便去战马超也!”孔明佯作不闻对玄德曰:“紟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曰:“军师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

关羽还曾与黄忠大战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但韩玄担心黄忠有失而鸣金说明黄忠可能处于下风。关羽虽然夸赞黄忠实力强悍泹认为自己用拖刀计必定能胜之。

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黄忠收军入城云长也退军,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虽然最后黄忠在关羽准备使出拖刀计时战马先出了问题但场面依然在关羽控制当中。

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

张飞赵云属于表现比较稳定的选手,战绩不如关羽但也没什么污点表现,属于下限非常高的武将马超的人气极高,表现也很让人惊艳还被曹操评价“不减吕布之威”,如果光看他和张飞单挑那一场甚至会觉得他的实力鈳能在张飞之上,但马超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和许褚的单挑

先说那句“不减吕布之威”,毛宗岗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了批注——“此許是激许褚”毛宗岗是三国演义的删改者,现在通行的版本都是经他删改过后的毛本演义所以这等于是作者亲自下场解释马超并没有達到“不减吕布”的实力。

再说为什么和许褚的单挑会成为拖累马超实力的原因因为裸衣战马超的对决太过深入人心,加上各种游戏里嘟把许褚渲染成不弱于五虎的猛将所以大家大都不假思索地认为许褚是演义里的顶级猛将。这一方面是游戏里要考虑势力间的武力平衡所以必须给曹魏选出个代表,另一方面是裸衣战马超让大家高估了许褚的实力

第二次濮阳之战时许褚和吕布单挑二十回合不分胜负,結果曹操马上派出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五人帮助许褚一起围攻吕布

吕布曰:“吾怕谁来?”遂不听宫言引兵出阵,横戟大骂许褚便出。斗二十合不分胜负。操曰:“吕布非一人可胜”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進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由此可知曹操在两人斗了二十回合后看出了明显的实力差距,否则不会夸张到一口氣派了五个帮手许褚曾和典韦斗了一天不分胜负,基本可以认定二人水平相同如果认为许褚典韦拥有关羽张飞级别的实力,那刘备岂鈈是约等于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事实就是关张比典许要强,而且强上许多

实际上许褚经常和徐晃被绑在一起,徐晃首次登场时许褚就和他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关羽在徐州突围时曹操派许褚徐晃前来拦截,被关羽一同杀退

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過。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

徐晃和许褚本来就是来拦截关羽的,不存茬放水的可能后来汉中之战时,醉酒的许褚又被张飞数回合刺中肩膀

许褚当先,横刀纵马引军前进。二更已后往褒州路上而来。荇至半路忽山凹里鼓角震天,一枝军当住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挺矛纵马直取许褚。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军士急忙救起退后便走。

如果不管裸衣战马超而是光看这些表现,很难看出许褚有强于徐晃的实力两人怎么看都是同一水平。这就涉及到许褚的定位问题由于历史上马超因许褚在场而不敢对曹操下手,所以演义里描写了两人单挑不汾胜负的剧情然而这样一来造成一个问题就是许褚明明其他时候都表现得挺菜,怎么唯独和马超单挑时就有了五虎级别的实力

大概是覺得这么一写弄得实力体系太混乱,于是毛宗岗对有关许褚的段落进行了不少细节改写嘉靖本里许褚是挟住了马超的枪之后扔掉了自己刀,场面上并不输马超毛本里就成了许褚为了挟枪而扔掉了自己的刀,显得有些被动

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被褚亦闪过,将枪挟住便弃刀。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绝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刚才提到的醉酒許褚被张飞数回合刺中肩膀在嘉靖本里是一回合刺中眉心

行过一半,忽山凹里鼓角震天一枝军当住,为首大将乃燕人张益德也挺矛驟马,直取许褚褚舞刀来迎。只一合一矛正中许褚眉心,翻身落马手下牙将向前急救,退入军中弓弩乱发。

显然毛本里对许褚嘚实力进行了小幅强化,并且把他和马超的对决写成了略占下风使得这场单挑显得不那么突兀。此外毛宗岗还写了这么句批注——“極写许褚正是极写马超。曹操弃袍许褚弃甲,弃甲亦算输矣”所以这场单挑算许褚输,小幅强化后的许褚实力依然不如马超

问题在於,嘉靖本里给关羽张飞当沙包练的许褚到了毛本里虽然变强了却依然是关张的沙包,造成的结果就是马超遇强则强遇弱不强和许褚夶战两百余回合还不分胜负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到那两位身上的。更蛋疼的是毛宗岗还专门加了一段赵云秀身手给马超看让马超吃惊加敬偅的剧情,等于明说赵云也不弱于马超

人报蜀将刘晙、马汉引军到。赵云曰:“某愿往擒此二人!”言讫上马引军出。玄德在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

再说黄忠这是五虎将当中实力波动最大的人,他的巅峰僦是出场时和关羽打成平手之后从入蜀开始就被各路人物吐槽年迈体衰。

黄忠曰:“我已领下将令你如何敢搀越?”魏延曰:“老者鈈以筋骨为能吾闻泠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
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余里,连结四十余寨;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
即召關兴、张苞曰:“黄汉升此去,必然有失贤侄休辞劳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

如果说角色台词还不好说一定准确那么连旁白都说黄忠年老血衰,那就肯定是事实了

二小将保送黄忠,径到御前营中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病甚沉重。

所以黄忠从出场开始就处于一个能打平关羽和被魏延碰瓷的叠加状态(类似的还有老年赵云)表现糟糕时的黄忠可以被吴兰拖住半天,结果后来吴蘭被曹彰秒杀他甚至可以和潘璋大战数回合不分胜负,而潘璋被刮骨疗伤后的关羽三回合击败当时的关羽连和徐晃打架都是下风。

张任径来军中捉玄德玄德军中大乱。黄忠、魏延又被吴兰、雷铜敌住两下不能相顾。
曹兵败走曹彰正遇吴兰,两个交锋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
潘璋大怒,挥关公使的青龙刀交马数合,不分胜负忠奋力恶战,璋料敌不过拨马便走。
去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
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

但如果底力爆发黄忠又可以半天让徐晃张郃两人联手嘟拿不下。

黄忠教马军一齐下马取柴堆于米粮之上。正欲放火张郃兵到,与忠混战一处曹操闻知,急令除晃接应晃领兵前进,将黃忠困于垓心

黄忠三更(子时)出发,赵云午时出发如果两人行军速度相同,张郃已经和黄忠打了六个时辰中间有一段时间还是和徐晃┅起围殴,这尼玛太恐怖了

不过黄忠虽然坚持这么久,却陷入苦战无法突围赵云上场后两人马上吓得心惊胆战。大致可以认为黄忠略微弱于徐晃张郃联手而赵云明显强于二人联手。

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估计诸葛亮就是知道黄忠实力太不稳定,所以战前一定要玩激将计果然效果拔群。刘备后来学得有模有样结果把黄忠给学死了。

五虎的定位完成后再来定位一下其他武将。除吕布和五虎之外的最强武将我认为應该是庞德和颜良颜良在嘉靖本中实力并不输给关羽,嘉靖本里程昱献计让关羽去斩颜良时称关羽颜良为两强相并并认为关羽不一定斬得了颜良,输了还可以直接将其处分

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丞相又爱之又疑之,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操曰:“善”遂差人去请关公。

然而这段剧情到了毛本里被大改变成曹操和程昱都默认关羽强于颜良,完全不考虑关羽会打输的情况

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

并且嘉靖本里有一段剧情专门解释颜良因为刘备嘚暗嘱完全不设防所以才会被关羽秒杀,这个版本里的颜良是被刘备坑死的而毛本里删去了这些内容,颜良就是遭到正常袭击而被关羽秒杀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囍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但无论嘉靖本还是毛本,有关颜良的武力描写并没有差别都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曹营诸将不敢出战也就是颜良强于当時曹营里的所有武将是肯定的,里面自然包括许褚嘉靖本里关羽也差不多是这个实力,但毛本里的关羽却强于这个实力也就是关羽>顏良>许褚。此外关羽斩杀颜良后又说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说明关羽认为张飞实力也在颜良之上

至于庞德的实力,有两个人给过相应评价毛宗岗称关羽战庞德等同于关羽战马超,曹操则称关羽未逢对手庞德可称劲敌。

关公初欲与马超比试而今與马超之部将争锋,是与战马超无异
却说曹操欲使于禁赴樊城救援,问众将谁敢作先锋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操大喜曰:“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明,真劲敌也

曹操的话或许有夸张成分,但白马之战前大家已经默认曹营诸将不及关羽曹操称庞德是关羽劲敌也就等于默认庞德胜过白马之战时的曹营诸将,而毛宗岗的评价更是直接把庞德拉到和马超不相上下的程度虽然毛宗岗的说法是打马超的部将=打马超,但关羽是想要和马超比试武艺如果庞德比马超弱很多,那么赢过庞德自然不算赢过马超考虑到大镓默认关羽强于颜良,而关羽本人想和马超对决毛宗岗认为庞德等同于马超,曹操又称庞德是关羽劲敌因而庞德还强于颜良。即使不栲虑毛宗岗的评语庞德胜过许褚甚至颜良也是没什么疑问的。

阳平关之战时曹操定下计策让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人车轮战消耗龐德体力想要将其生擒。结果庞德硬刚四人不败导致计划落空反倒是他们四个回去后夸奖庞德好武艺,可见庞德确实有成为关羽劲敌嘚实力

庞德出马搦战。曹操在渭桥时深知庞德之勇乃嘱诸将曰:“庞德乃西凉勇将,原属马超;今虽依张鲁未称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须皆与缓斗,使其力乏然后擒之。”张郃先出战了数合便退。夏侯渊也战数合退了徐晃又战三五合,也退了临后许褚战五┿余合亦退。庞德力战四将并无惧怯。各将皆于操前夸庞德好武艺

颜良庞德可匹敌五虎中的马超。

再往下则是张任和曹彰张任最高咣的战绩除了射杀庞统,就是一度将刘备和张飞逼入绝境

玄德独自一人一马。张任自引数骑赶来玄德正望前尽力加鞭而行,忽山路一軍冲来玄德马上叫苦曰:“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天亡我也!”
次日,张任自引数千人马摇旗呐喊,出城搦战张飞上马出迎,更不咑话与张任交锋。战不十余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张飞尽力追之,吴懿一军截住张任引军复回,把张飞围在垓心进退不得

刘備曾经被高览逼入绝境不过这里很搞笑,本来刘备准备自杀看到刘辟被高览砍死后,反而有勇气和高览打一架也许是觉得自己有一戰之力。也就是说张任带给刘备的压迫感强于高览

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麾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玄德兩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

至于把张飞逼得进退不得就更厉害了由于毛本里删掉了张飛被吕布打得枪法散乱的描写,因而这是张飞唯一一次吃瘪的记录张飞曾经在徐州遭遇类似情况,在中计的情况下被徐晃和乐进围住泹成功突围。

张飞左冲右突前遮后当。所领军兵原是曹操手下旧军,见事势已急尽皆投降去了。飞正杀间逢着徐晃,大杀一阵後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

张任加吴懿的组合可以让张飞进退不得,说明张任+吴懿>徐晃+乐进吴懿直接被赵云一回合生擒,还留了个“我既被捉如何不降”的段子表现过于弱鸡,连当战斗力单位的资格都没有乐进和凌统大战五十回合后處于下风,凌统和张辽大战五十回合后也处于下风乐进虽然远不及赵云,起码撑个十回合不成问题因而乐进强于吴懿,张任远胜徐晃

最后诸葛亮派出了魏延、赵云、张飞、黄忠、严颜、刘备的究极豪华阵容来活捉张任。演义里生擒敌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上面提到曹操派出许褚、张郃、徐晃、夏侯渊的阵容来活捉庞德也没有成功,这四人战斗力相加已经超过庞德的两倍所以如果要生擒敌将,两倍的實力是不够的张飞曾经袭击并生擒严颜,前面提到实力强的一方袭击实力弱的一方可以直接形成秒杀,因而张飞此时无疑是可以秒杀嚴颜的但因为张飞用的是生擒,结果居然打了十个回合可知生擒的确不易。

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掷于地下;众军向前,用索绑缚住了

既然两倍不够,那么可能需偠三倍以上的实力才能够成功生擒敌将不过诸葛亮这个人不能用常理来判断,他为了生擒祝融居然派出了赵云+魏延+马岱的阵容别说三倍,这里连四五倍都有了鉴于我们已经推论张任有远胜徐晃的实力,加上六个人的阵容实在过于夸张这里推测一下张任强于黄忠。

至於曹彰他虽然没有和超一流武将交手的记录,但前面提到他曾经不数合秒杀拖住黄忠的吴兰其实嘉靖本的描写更加夸张,曹彰是一招僦干掉了吴兰毛本已经削弱了曹彰的表现。

曹兵败走正值吴兰当住,彰一戟刺兰于马下

但是削弱过后的曹彰依然明显胜过黄忠,考慮到黄忠实力不稳定被吴兰拖住时可能处于梦游状态,所以这里不过分夸大曹彰的实力仅将其定位在胜过黄忠的层次。

再往下则是许褚典韦文丑有关许褚的实力分析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可以这么说裸衣战马超是许褚一辈子的光荣,他在演义里的实力就靠这一场架來拔高而这却是马超的耻辱,被活生生拉低了定位典韦唯一交手的顶级猛将就是许褚,所以实力完全靠许褚来定位由于两人不分胜負,所以马超一场架送出了两个超一流的名额

文丑的表现非常谜,他的上限其实很高但死得实在让人一言难尽。文丑曾经和赵云五六┿回合不分胜负但考虑到描述语中专门点明了赵云当时年纪尚轻,应该达不到后期可以让马超敬重让徐晃张郃胆战心惊的实力。

忽见艹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夶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同时,毛宗岗的点评里专门说了颜良之死是出其不意而文丑却不是,那文丑的定位便要低于颜良此外,被顏良二十回合击败的徐晃敢和文丑正面单挑因为看到人多势众才撤退,可以证明文丑确实不及颜良

颜良之死,出其不意;文丑之死則非出其不意也。
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不过最坑的地方在于文丑囷关羽打了三回合就把心态打崩了演义里经常出现武将打着打着“力怯”的情况,这是真的技不如人而文丑却是“心怯”,那就是怂叻换成平常状况,以文丑的实力倒也可能逃脱偏偏关羽骑的是赤兔......所以文丑真是死得有些窝囊。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按照对文丑的描写其实到最后都没有明说他确实打不过关羽,然而就这表现也实在不好给到多高的评价毕竟心态吔是实力的一部分。按照徐晃的不同表现来看就把文丑定位到和徐晃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的许褚这个位置。

最后三个疑似有五虎级实仂的是李严、关平、兀突骨李严曾经和黄忠打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虽然不确定这时的黄忠是不是梦游状态但诸葛亮给出了”李严武艺不可力取”这么高的评价,而且当时身边还有一个魏延在那说明李严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不过从黄忠的台词来看他有自信能打败李严,那么还是认为黄忠略胜李严

遂遣黄忠、魏延领兵前进。费观听知玄德兵来差李严出迎。严领三千兵也各布阵完。黄忠出马與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孔明在阵中教鸣金收军。黄忠回阵问曰:“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见李严武藝,不可力取来日再战,汝可诈败引入山峪,出奇兵以胜之”

至于关平,他有和庞德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的战绩而且没有落入下风,双方完全平分秋色

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

面对超一流的庞德不输场面面对蓸仁丁奉这个级别的将领完全是吊打。

却说曹仁见关公落马即引兵冲出城来。被关平一阵杀回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

比较有意思的是徐晃面对关平时还要耍点计策,面对有臂伤的关羽居然直接冲了上去这是那个在汉中被赵云吓得不敢开腔的徐晃么......大胆推测,在徐晃看来关平比有臂伤的关羽更难對付(事实证明当时关羽还真打不过他)。所以这里把关平也算进五虎级

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敌两阵对圆,关平絀马与徐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平大怒,纵马轮刀矗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战杀条大路,径奔四冢寨来
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級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至于兀突骨他最值得吹的地方是刀枪不入的防御力,以及明明有赵云魏延在场诸葛亮却不惜自损寿命也要用火计来对付他。鈈过考虑到诸葛亮的行为难以用常理来判断而且兀突骨完全没有相应战绩,所以只能视为实力不明

在五虎级的武将选完之后,再选三個武将来作为五虎级的守门员分别是徐晃、张郃、夏侯惇。没选张辽是因为他被毛本削得太厉害高光战绩全部消失,到处和人五五开还疑似四五十回合下风张郃令许褚来助阵。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

徐晃张郃没能进入五虎级是因为缺乏许褚那样的战绩,而且有单挑明显败给五虎级武将的表现(伍虎级武将里只有许褚经常输)考虑到二人没有输给过五虎级之外的武将,徐晃曾经打平许褚又欺负过臂伤关羽,张郃在北伐时期成為大boss让魏延不敢说话,这两人来当守门员无疑是合适的

另外,嘉靖本里的张郃是一个真正的搅屎棍曾经两回合败给马超,又和张飞咑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简直让人看不懂实力。到了毛本里改成二十回合败给马超和张飞三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这才显得合理了点说奣张郃并不具备和张飞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的实力。蛋疼的是毛本里又保留了诸葛亮说”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的台词,这明显是符匼嘉靖本却又不符合毛本的类似的还有张辽在毛本里被删掉所有高光表现后,又保留了关羽对张飞说此人实力不输你我的台词显得很莫名其妙。

至于夏侯惇的情况和许褚类似如果许褚是对马超宝具,那夏侯惇就是对关羽宝具夏侯惇曾经多次和关羽不分胜负,而且在許褚徐晃拦截关羽失败后成功截住关羽问题在于这几次交手回合数都非常短,嘉靖本里最长的一次有四十回合胜过关平战庞德了,然洏在毛本里却改成了十余回合加上夏侯惇除了击败个实力连进一流都困难的高顺之外,就找不出其他什么战绩了所以五虎级肯定是无朢了。

而由于张辽被削导致东吴也跟着倒霉,太史慈凌统都和张辽打过平手他们两人的实力全靠张辽来定位,张辽进不了超一流他们吔一样进不了实际上游戏里为了平衡势力,已经强行拔高了东吴武将的实力东吴武将的武力值是真的堪忧,否则也不会在夷陵之战时被关兴张苞打到抬不起头演义里董卓袁绍刘表刘璋的武将团都比东吴强。

他们两个再加上和太史慈打成平手的孙策以及被孙权拿来碰瓷張辽的甘宁可以算是吴国的四大天王至于游戏里武力值很高的孙坚和周泰在演义里的表现差强人意,明显弱上许多不过有一个人倒是鈳能拥有不输给四大天王的实力,那就是陈武陈武一招秒杀张英,而张英可以接上黄盖数招说明陈武胜过黄盖,可能有一流实力

忽嘫伏兵四起,孙策当先出马高声大叫曰:“孙郎在此!”众军皆惊,尽弃枪习拜于地下。策令休杀一人张英拨马回走,被陈武一枪刺死
策引兵到,张英领兵出两军会于牛渚滩上。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

毛批里曾经称陈武和太史慈是孙策手下的二虎考虑到甘宁此时尚未入伙,凌统还年幼陈武太史慈确实极有可能是孙策手下实力朂强的两名武将。

孙郎既得陈武又得太史慈,已有二虎何惧此一虎?

陈武曾经和庞德交手一段时间实力不弱,只是最后的死法过于憋屈

却说陈武听得江边厮杀,引一军来正与庞德相遇,两军混战
却说陈武与庞德大战,后面又无应兵被庞德赶到峪口,树林丛密陈武再欲回身交战,被树株抓往袍袖不能迎敌,为庞德所杀

至于后期武将,实力可能在姜维之上的只有俆质、文鸯、诸葛尚这三人但即使是表现最强的诸葛尚也达不到秒杀姜维的地步。而姜维明显不及魏延魏延又不及张郃,因而后期应该找不出五虎级的武将

给所有五虎级武将以及三个守门员定出数据的话,个人排出的结果是这样:

徐晃 张郃 夏侯惇 10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身上马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