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黑不吹,吾王在上除了技术菜,游戏坑外,基本上没

  是继续法家的路线还是全盤否定法家,起用与法家相对立的儒家

  这是发生在汉初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激烈的斗争,

  它袭卷朝野无一人能幸免,乃至演囮为皇帝与功臣集团之间尖锐的对立

  历史最终选择了儒家做为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指导思想,

  这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

  本书將告诉你这个事实。


  公元前202年史书纪元为汉高祖五年。

  这一年的十二月古老的中原大地,马蹄声碎

  刘邦与项羽的最后角逐在这里展开。

  等到垓下(安徽灵璧县境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引起世人的注意并且自此进入历史的视线时双方其实胜负已萣。谁也没有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秦朝的西楚霸王说话算数的西楚霸王,最终会命丧这里

  五位秦人团团圍住了他。

  只因为眼前的这个他曾经坑杀了二十万秦军

  秦朝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章邯,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已率部放下武器,但项羽还是毫不手软地坑杀了这些降卒二十万呐,不是二百、二千(1)

  纵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毒誓楚人对┅统天下的秦人再恨之入骨,对于项羽来说这都是杀已降。

  在关中秦人的眼里这就是楚人项羽的血债。

  这可以从他们的眼神裏读出来

  身陷重围,身披十余创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人确是条汉子愣是没让自己倒下。

  项羽猛然瞥见一个模糊的身影茬这个冷酷的战场上飘过。这个模糊的身影是如此的熟悉足以令他大吃一惊。

  “若非吾故人乎”

  这不是我的熟人吕马童吗?

  确是吕马童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汉骑司马。

  就是说是刘邦阵营的骑兵军官。

  想不起来他们曾经同袍的岁月了但从项羽的这句话里大体可以推测出,他们曾经的岁月熟得不轻

  吕马童看来没有刻意回避,也没有多余的情感表示他指着项羽对顶头上司——中郎骑王翳说: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项王。

  应当说吕马童的回应符合故人的身份。他没有给已经是山穷水尽的项羽进一步難堪的机会或者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正确而破口大骂。吕马童依然称眼前这个落难的人为项王这给予了故人必要的礼敬。

  這可能是项羽一生中最后的感动了

  项羽说:“听说刘邦出千金取我项上人头,还可以封万户候那么好吧,我成全你”

  这一姩,项羽30岁刘邦54岁。

  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因此皆封列侯

  此五人者,皆秦人也

  (1)《人类简史》一书认为,“秦朝约有4000万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页102


  项羽已死,大事底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就此太平。

  是年春正月汉王刘邦发布了一道诏令:

  “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仗打了八年,百姓也跟着受苦;现在全国终于统一了我宣布,除了死罪(殊死)其他罪行一律赦免。

  改朝换代从此皆做新民。

  刘邦为什么還要颁布这样一道诏令呢

  这里面一定暗含着某种玄机。

  这可以从刘邦接下来的一道诏令里瞧出端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在看得见的战场上,刘邦消灭的是庞大的项羽集团然而,正是由于楚汉爭霸所造成的失序与混乱小民为求苟活,不得已而离开原籍远走他乡。

  或者潜伏山林或者蛰居岛国,聚众自保

  文中的“洺数”即指户籍,“不书名数”即是指这种脱离户籍管理的行为

  他们聚众,手中又有武器

  外人看来俨然就是小股武装。

  怹们在聚啸的过程中保不准干过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可能抢了别人的粮动了别人财钱,毁坏了别人的产业乃至打家劫舍、强取豪夺。

  所以是乱世是因为没人管所以才敢乱来。

  眼下不一样了刘邦成了天下的主人。

  这些人明显有案底自然不愿缴械。

  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到底是隐患。

  作为新帝国的主人刘邦不可能放任这些隐患不管,但通过武力的方式来解决显然不太划算於是这些新帝国的领导者们想出了一招绝妙的主意,他给了他们一个承诺:

  政府可以既往不究只要你们放下武器。

  而且不但可鉯不究只要回归原籍,服从新政权还可以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

  我以为这才是刘邦看似不相干的前后两道诏令的本意

  这個伟大的平民皇帝,正在着手恢复社会秩序

  当这些近似于土匪的小股武装,放下武器陆续走出山林的时候,刘邦这才妥妥地意识箌帝国需要用兵的地方正在逐步减少。

  是时候可以马放南山了

  儒家那批人总喜欢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和平的到来。

  于是劉邦接下来做了一件事:把追随他多年的士兵们,一一送回了家(兵皆罢归家)

  当然,对于这些曾经建立过殊勋的退伍军人刘邦佷客气地给予必要的礼遇: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1)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官吏应依据法律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退役士兵;凡爵位在七大夫以上的均应享有封邑(封邑内民户的赋税收入归其支配);非七大夫及以下的,免除其本身及一户之人的徭役均不得再役使。

  这些人后来便形成著名的军功集团

  -----------

  (1):汉承秦制,实行的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七大夫”即第七级军功爵位,公大夫

  追随他打天下的那批功臣当中,功勞巨大的也都封了王比如他的赫赫有名的手下——韩信,就称齐王

  王领导王,这体制不顺

  于是,诸侯王皆识趣地上疏请尊漢王刘邦为皇帝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二月的某个祥和美好的日子,汉王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

  汜水在今河南荥阳境内。Φ国地理的规矩是山南、河北为阳,山北、河南为阴汜水之阳意即在汜水的北岸。

  楚汉战争中与刘邦性命相关的几次大战,均發生在荥阳《史记·高祖本纪》说:“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这就是说,刘邦选择在荥阳即皇帝位,当是有深意的。

  而后,刘邦集团将都城选在了荥阳西面的洛阳

  洛阳是旧秦三川郡的郡治所在地,其地西控关中东向关东,说是天下之中不为过刘邦集团将嘟城选在洛阳,看来是亦有他的战略考量

  皇帝刘邦心里高兴,于是就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大会群臣。参加这样的宴会是要有资格嘚爵位至少是列侯是一;职级至少是将军是二。就是说宴会受邀的对象基本都是刘邦集团的核心班底,战功赫赫自不必说你看萧何、张良、韩信,什么人物还用说么就是似乎不大有名气的王陵(沛县土豪,刘邦最初兄事之)后来也做到了丞相一级。

  自家人面湔不必客气刘邦得瑟起来:“汉楚逐鹿,鹿最终死在我手里各位怎么看?”

  那个王陵就说了:“陛下派人攻城略地谁攻的城谁畧的地就封给谁,天下英雄自然百川汇归乐为所用;项羽则不然,忌贤妒能有功的嫉恨,有才能的猜疑人心不齐的结果自然是分崩離析,他失去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陵是出了名的直肠子,直来直去直捅捅吕后后来追问濒死的刘邦谁可以继萧何、曹参之后為相,刘邦就举了王陵但给他的评价是“戆”,有点傻有点愣,有点鲁莽需要陈平这样的滑头来润色,说是“智”

  一辈子花婲肠子的刘邦,自然不看好王陵的直来直去逮着机会就教育他一下,说:“向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刘邦所说的“其二”是: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手下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话固嘫有理事实上,王陵的话也不差只是各个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刘邦当然称许帮手的重要性。但从王陵的角度来说之所以甘愿出身入死,乐为刘邦所用自然亦有分一杯羹的企盼。

  这才是成事的真相其他冠冕堂皇的话都是废话。

  僦拿韩信来说其一路高歌猛进,打下富庶的故齐国时刘邦正吃了巨大的败仗。有个叫蒯彻的人眼力见不错,瞧出了其中的玄机于昰力劝韩信搞三国鼎力。

  韩信项羽,刘邦各做地主。

  韩信念着刘邦旧日的种种好没答应,但到底伸手向刘邦要了官宣称鉯他的功劳,可以做假齐王

  刘邦没好气,破口就开骂张良踢了他一脚,嘀咕了几句:“依你现在的情况办得了他吗?”

  刘邦一惯见风使舵

  韩信于是成了真齐王。

  后来与项羽打得最痛苦的时候刘邦派人联络实力强大的韩信和彭越,希望他们能如约湔来助老兄一臂之力

  结果左等右等,彭越不来连韩信也不来。

  张良再次出面点拨:“没好处谁来?”

  当然张良的原話没这么赤裸裸,他说:“楚兵且破二人未见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韩信果然就来了。当然也可能僦是在这个时候,种下了刘邦对异姓王不信任的因子

  韩信固是人才,若没有这样的手段怕也是拢络不来。刘邦的这种拢络人才的掱段法家叫“术”,现代汉语叫“权术”前面再安那么二个字,叫做“玩弄权术”就显得相当的惊心动魄以及心术不正所以老狐狸劉邦不愿承认,要狠狠地白王陵一眼他宁愿把话说得婉转一点,仿佛战地黄花这样方显得人世颇有风月。

  聪明人总是把话说得软些把事办得硬些。

  好久没来一来就看到你的帖子,巧了!支持一下!
  我也是好久没发贴子了哈,握个手

  4.大国气象(1)

  大街上突然跑来一只兔子百来人蜂拥而上,都想逮住它并非等逮着兔子后皆可以分到百分之一,而是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的缘故

  同样的,市场上有很多兔子在叫卖为什么连盗贼都不敢前去明抢呢?这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已明确的缘故

  这是《商君书·定分篇》里的话。

  眼下,天下的名份既属刘邦那些曾经群起逐兔的人,去留之间自然就得做出自己的选择。

  上文提到的那個彭越秦末在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北)打鱼为生。看来这不过是他的主业倘在闲时,或者枯鱼季估计也搞点副业以贴补家用。比如《史记·彭越列传》就说,彭越“为群盗”。依秦律,五人以上才称得上“群盗”,看来彭越是有这方面的勾当。

  群雄并起的时候彭越在故魏国的地盘活动,自己扯大旗做地主既不属刘邦,也不属项羽直到楚汉战争的后期——大约是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彭越才囸式效力刘邦麾下并且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其余两位是黔布和韩信

  齐王的旧族田氏,亦乘天下大乱而在齐地自立

  畾横与兄田儋、田荣是故齐的王族,看来有这个资格

  他们亦是拥兵自重,亦是既不属楚也不属汉。一会儿跟项羽打一会儿跟刘邦打。

  初始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为能与之抗衡他祭出的策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于是有个叫郦食其的人,便奉命于漢王三年(公元前204)九月前往齐国游说。

  这个郦食其竟然成功说动了田横撤去守备,归附汉王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田横与酈食其把酒话家常

  横插一杆子的人叫蒯通,往好听地说是纵横家苏秦张仪之属,其实就是说客他眼见着同行郦食其取得了辉煌嘚成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肚子酸楚,又不好表示出来于是瞪着一圈发红的眼眶仿佛是镶了金边的圆月,对韩信说:“汉王让将军進攻齐地您为什么停下来?”

  韩信说:“郦食其不是把事办成了吗”

  蒯通一脸不屑,说:“郦食其仅凭三寸之舌就劝降齐國七十余城,而将军亲率数万之众也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城,不如一个儒生远甚有何颜面?”

  韩信胸口起伏着喘着粗气。

  蒯通再加油:“再者说了有诏书让您停止进攻了吗?”

  韩信于是一跃而起挥戈东渡黄河,奇袭齐军兵临临淄(齐王田横的首都)城下。

  田横大为光火认为是一脸懵逼的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于是堆柴生火架油锅但锅里放的不是油,当年条件有限又值兵荒马亂,弄不到那么多油那就水好了。

  煮沸了蒸气迷离。

  可怜郦先生就被投到沸水里是为著名的酷刑:

  5.大国气象(2)

  韓信挥师继续进攻,横扫齐境

  田横最后兵败,他的选择是投奔彭越

  当是时,彭越拥兵梁地(原来的魏国)处于中立状态,既不归顺刘邦也不向着项羽,所以能够接纳田横

  风云突变发生在汉王五年(公元前202),项羽失败刘邦胜出。彭越接受刘邦的封賞成为梁王。

  这就意味着彭越加入了刘邦集团

  对于田横来说,又面临着去和留的问题

  要知道,田横曾烹杀了刘邦的使鍺郦食其这就是田横的血债。前文说过刘邦曾颁过一道大赦令,赫免所有“殊死”以下的罪行问题在于,田横犯的正是“殊死”罪

  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资治通鉴》说“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1)”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说田横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于是他带领五百徒属飘然入海栖居海岛之中。

  这事让刘邦知道了

  他不可能让这个曾经的豪杰,一声不吭地在海岛中愉快哋活着要知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子曾在齐地称雄一时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此属必为后患。

  对于这邦來说这就是隐患。

  于是刘邦故伎重演,特别下了一道赦免令给田横:

  田横这回不敢再把刘邦派去的使者给煮了而是很客气哋对使者说:“我把郦先生给煮了,而郦先生的弟弟郦商为汉将我这一去还有命么?”

  自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以来社会秩序崩坏,禮法的约束力丧失民间动用暴力手段来解决私人之间的恩怨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是为复仇之风。其中之牵涉到直系亲属的血情复仇为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

  商鞅变法的时候曾下过一道指令:严禁私斗

  所谓私斗,除了打架斗殴就包括复仇的问题。

  商鞅通过重建社会秩序遏止了民间私自复仇的现象,并且随着全国的统一这个法令得以普遍推广。然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一声嚎叫彻底破坏了大秦帝国稳步推进的有序局面,社会重归无序复仇之风重新抬头。

  根据民间约定俗成的契约:父母、兄弟、堂兄弟特殊情况下也包括君主、师长等,若有仇杀之事皆可复仇(2)。

  郦食其和郦商是亲兄弟属于可行血亲复仇的范围。郦商现为将领而且级别不低,是统率卫兵替刘邦守卫宫禁的“卫尉”权大势大脸面亦大,自然有能力有条件也有胆量去找田横报复。

  换句话說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田横若斗胆前去必死无疑。郦商若不去找田横报仇亦必为熟人社会所耻笑。

  这个情况我想人中之龙嘚刘邦当然是知道的。于是他将卫尉郦商叫来当面告诉他说:“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你敢动田横我杀你铨家。

  基本就是老大的口吻了

  刘邦的使者再次奉命出发。不过这次使者的级别高一点用《资治通鉴》的话说就是:

  “乃複使使持节”。

  “持节”一词有情况它在强烈地暗示,刘邦把已失了势的齐王田横还当可敌之国来对待这既关照到了田横的面子,亦表明了刘邦解决问题的诚意

  使者很恰当地将刘邦的这个意思做了表达:“田横若能来,可以考虑封王封侯若不来,定予诛灭”

  去不去已不是个问题,曾经的齐王田横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命而不顾及五百部属的命。

  他带着两个娴于辞令的随从出发了。

  到达一个叫尸乡的驿站时看看天色尚早,此去目的地——洛阳不过三十里按汉初邮驿制度之车传日行70里的速度,策马扬鞭而不必快马加鞭小半日即可到达。但田横自以为处于为人臣的地位得沐浴以觐见天子,便建议使者留宿一晚明天继续赶路。

  沐浴更衤田横信步踱出驿站。

  是时夕阳正斜照在茫茫苍苍的中原大地上,炊烟万里鸡犬之声相闻……,所有这一切均表明社会秩序囸在恢复。

  刘邦这家伙还是有两下子的

  田横的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对随从说:“当初我和汉王俱南面称王而今汉王做叻天子,我却败为臣虏人生至此已够失败的了,何况我还煮了人家的兄长就算郦商不为难我,我难道就不感到惭愧么”

  这个可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显然在内心亦有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他说:“刘邦这么急地诏见我,不过是想见我一面罢了三十里的路程不長,现将我的头颅砍下来送去神态容貌断不致改变。”

  于是随从就捧着田横的头颅施赴洛阳。

  接着刘邦以王礼安葬了田横

  那两个随从就在田横的墓穴旁挖了个坑,把自己给埋了岛上五百余人风闻此事,相继自埋

  这是一群敢于做出交待的人。

  ----------

  (1)《资治通鉴》页7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蒋楠楠:《法律与伦理之间:传统中国复仇行为的正当性及限度》;《法学评论》 2018年第四期

  6.大国气象(3)

  刘邦很清楚,他打得天下手下一定有一帮五百壮士那样的人。对于项王来說也一定会有。

  故旧忠于故主乱阶也。

  于是刘邦下令缉拿项羽手下名将——季布:

  得其头颅者赏千金,敢窝藏者灭三族

  这样一来,楚人季布基本无生路可言了除了北走胡、南走越,当然前提是得走得成

  濮阳一周姓人家对穷途末路的季布提供了帮助。

  周氏把季布打扮成当时流行的奴隶模样:剃去头发用铁箍箍住他的脖子,并给他穿上粗布衣服然后连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运到山东鲁县去卖

  那里有个鼎鼎有名的大侠——朱家。

  所谓侠《史记》说:“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前文提到的复仇之风,其实施者基本就是这类人物

  他们用他们手中的剑主持正义。

  所以法家名著《韩非子》将之列为五蠹之一说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么说敢收留季布的周氏一萣亦是侠者,只不过心知是季布而依然敢于买下的朱家是侠之大者而已。因为他的本事竟然认识刘邦班底之一的夏侯婴

  滕公夏侯嬰,刘邦同乡夏侯婴初始在沛县当“厩司御(掌管车马事宜)”,刘邦是泗水亭亭长属于上下级关系。只是这个县领导有事没事就去找刘邦闲聊天一来二去就铁了。《史记》提到的刘邦戏伤夏侯婴一案发生时被人恶意揭发,夏侯婴就死保刘邦过关彭城一役(公元湔205年),刘邦大败于项羽一路溃逃,一路嫌一对儿女太重了压在车上跑不快。于是数次推他们下车夏侯婴就数次停车带上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史记》说暴脾气的刘邦“行欲斩(夏侯)婴者十余”。

  这就是夏侯婴和刘邦的关系

  按中国的人情物悝,找到夏侯婴就好办事了

  朱家轻车赴洛阳,找的就是夏侯婴

  朱家对夏侯婴说:“季布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有什么罪啊項羽的手下多了去了,难道都要杀光吗”

  夏侯婴想起韩信曾是项羽最大牌的手下,便默不做声

  朱家接着说:“何况季布又是個武功高强的人,朝廷缉拿他如此之火急万一北走投奔胡人、往南投靠百越,这不是‘忌壮士以资敌国’吗”

  比如伍子胥鞭尸楚岼王。

  夏侯婴立马去找了刘邦刘邦立马赦免了季布。

  我总是觉得纳闷刘邦处事何以如此果断有力?萧何从月下追回韩信刘邦立马拜韩信为总揽军权的大将,难道只是看在夏侯婴、萧何做为保人的巨大面子上不大像。

  不只是夏侯婴与萧何刘邦对普通戍卒亦言听计从,令人称奇此中殆有玄机,非人力所能为也

  7.开国之基(1)

  有个叫娄敬的齐人,要从山东千里条条奔赴位于西部的陇覀郡去戍守行程横跨整个中国。

  陇西郡是秦置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今甘肃临洮。

  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里说:“高祖虽在楚汉战争中戍边之役并未停止(1)。”

  韩信拿下齐地是汉王四年(公元前203)齐人娄敬戍守陇西郡是汉王五年。就是说刘邦的势仂范围延伸到哪,即恢复那里的统治秩序包括戍边之役。

  刘邦何以有如许高强的行政运作能力

  我以为,当是有赖于旧秦的统治基础陈直先生在同书里还提到:“戍卒远征,各有指定之专区(2)”据此可知,陈胜、吴广作为陈郡人其戍守的专区当是在渔阳(今北京)。于此我有个大胆地推测,同样是戍边娄敬敢不顾行期而在洛阳停留,说陈胜、吴广因雨误期担心会被处死的说法看来是鈈大可靠的因为汉承秦制,汉初大体延用的是秦时的法律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共识。

  路过临时首都——洛阳的娄敬临时起意,不赱了

  没人愿意留下来等他,早点服役早点回家么

  娄敬想起了他的熟人,虞将军在刘邦手下任职。于是就去找他表达了想通过他而求见高帝的意思。

  战国以降的规矩有想法的人想获得一官半职,是要人引荐的否则门都没有。

  这个引荐的人便是保囚

  当权者多半出于对保人的信任,亦信及所引荐的人商鞅便是通过景监而得见秦孝公;陈平因魏无知而获得刘邦的赏识;季布更昰因为夏侯婴而有机会留下“一诺千金”的美名。

  当然保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所引荐的人一旦出什么问题保人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商鞅初见秦孝公很不讨喜秦孝公便责让了景监。有人造陈平的谣刘邦亦召魏无知而让之。最有名的是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哬”便是此意。

  虞将军有意要帮娄敬看来娄敬是有点学问的。但一见到娄敬穿得那么破烂觉得不大妥当吧,因此建议他换件华丽嘚衣裳娄敬在当时的随口应答,成了历史名言:

  “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

  这个人的心理立场真是强大。

  同样強大的还有孔子的弟子子路

  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不好意思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仲由即子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娄敬来自齐鲁大地我们可以据此对娄敬的學问做点推测,此人怕是有点儒学的根基吧

  或有人要纳闷了,娄敬对虞将军怎能称臣呢这个问题还是陈直先生回答得好,他说:

  “汉代大官僚对朝庭称臣,人民对长吏亦称臣(3)”

  在戍卒娄敬面前,虞将军自是长吏

  真诚的人会活得没有负担,比洳仲由比如娄敬。

  虞将军不好勉强便去报告刘邦。

  高帝即时召见了娄敬

  8.开国之基(2)

  这是个不一般的人,我指的昰娄敬

  匹夫而见天子,竟穿着羊皮袄而且一点都不觉得扭捏,比他刘季去县太爷的朋友家喝酒还大大咧咧仅以此点来判断,我嶊测娄敬八九不离十当是个道家或者倾向于道家的人物。《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娄敬嘚主意与之相较,何其相似乃尔

  ——这与上文提到的娄敬可能提受儒家的影响,并不冲突文化的接受本就是百川归海。

  见过夶世面的刘邦不免也要诧异连忙让坐赐食。

  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难不成是想和周朝相媲美?”

  刘邦的回答亮了曰“然”,翻成白话就是“不可以吗”

  娄敬的回答也亮了,直接说“不可以”

  刘邦面带微笑,他在等理由

  娄敬说:“陛下夺取天下的途径与周朝不同,这就决定了陛下无法效法周朝而采取与之相似的建国方略”

  娄敬具体分析说,周朝代商靠的是几代人德行的积累,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期诸侯诚心归附,这才水到渠成地灭了殷商周成王时期,辅政的周公所以营建洛阳是看中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各地诸侯前来朝贡所走的道路里程相等,这符合周朝‘众星拱月’的制度性设置纵如此,周之后期周王德荇衰弱,维系这一朝贡体系的制约力丧失天下就没有谁再肯前来朝贡了。如今陛下靠的是武力夺取天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天下百姓肝脑涂地尸骨遍野,哀泣之声未绝伤残之人未复员,陛下就想与周成王、周康王之隆盛时代相媲美我私下替陛下感到担忧。

  “那你的意见呢”

  娄敬吐了四个字:“因秦之故。”

  “因”可以作凭借、因袭解“因秦之故”就是凭借三秦的故地,或者因襲旧秦的制度

  这其实就是把“汉承秦制”提上了议事日程。

  娄敬进一步分析道:“关中依靠华山濒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作为屏障地理形势是易守难攻。依靠关中旧有的根基(因秦之故)凭借那里富饶的土地(资甚美膏腴之地),此之谓天府者也就算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全乱了,凭借秦人数百年经营关中的物质基础百万军队可以立即调动停当,此之谓‘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之舉也”

  娄敬明确提出定都关中的建议。

  刘邦就去征求文臣武将的意见

  群臣都是山东人,谁不愿意离家近点于是纷纷表礻:

  “周朝治下八百年,秦朝才经历两代十五年就亡了孰优孰劣,昭然若揭况且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姠伊、洛二河它的坚固也是足可依赖的。”

  张良是刘邦的点子王给刘邦出过很多决胜的点子。可能是用脑过度张良素来号称多疒。天下砥定之后他就闭门不出,学道家的方法养身又不吃饭,据说是辟谷

  张良尝对人说:“吾家世代做韩国的国相,及至韩國灭亡我不吝万金之资,觅人刺杀秦王替韩国报仇也算是做了件大快人心的事。如今凭借三寸之舌成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侯,这已是┅个平民所能享有的最高待遇了我知足啦。我现在只想抛开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

  他还在做云游的梦刘邦就来了。

  张良支持了娄敬的意见

  刘邦当天就起身去关中考察。

  娄敬因此被赐姓刘史称刘敬。

  9.开国之基(3)

  就娄敬与刘邦之間不过是个充满礼节性的简单对话,简单到险些让我们误以为历史的那一幕,真就那么简单

  就洛阳的形势,后来的班固在《两嘟赋》中“通过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的比较论述了后者的优越地位,认为长安闭函谷关则为秦岭山、九疑山、泾水、渭水合围的‘西僻’之地可以专注于防御。洛阳位于天下四渎、五岳之中心以其内外无隔壁昭示天下,主张洛阳才是最适宜天下王者的首都”(1)

  就是说,长安过于封闭洛阳才足够开放。

  基于此而言选择定都洛阳,其理由也是充分的然则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事情遠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表相。关于选择定都洛阳还是长安隐藏在表相之下的,其实牵涉到汉初错综复杂的关于国体的选择问题

  关此,汉初的群臣学者之间一定有过一场激烈地争辩,史家在记录这个历史性的过程的时候却只以娄敬见刘邦轻松一笔带过,显嘫有意在忽视或隐瞒一些事实实在叫人感到奇怪。

  群臣支持定都洛阳其实质是学界所讲的“法先王”的问题。秦朝讲法治周朝昰礼乐制度,洛阳是故周旧都那么群臣的意图是明显的:秦朝既然那么坏,群起而推翻之自然要“改正朔,易服色”建立一个全新嘚、有别于秦朝的朝代。这个新朝代周朝可以是样榜,因为礼乐制度与法治本就是对台戏至少形式上看是这样。所以刘邦才会那么爽赽地回答娄敬曰“然”

  这当是当时的主流意识,代表人物有陆贾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姚中秋先生的观点是,陆贾此举“即主张废弃秦制,复古更化”(2)。

  张涛先生在《经学与汉代社会》一书中提到:“在孔門及其后的教学活动中,基础课教材是《诗》、《书》实践课教材是《礼》、《乐》,《易》、《春秋》则以意蕴精微、文字艰深而属於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其中对于《礼》、《乐》与《易》、《春秋》孰先孰后,时人似可视实际情况加以确定或许因为这样,孔子及其弟子和后学往往言《诗》、《书》以兼概群经”(3)

  秦焚《诗》、《书》,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反秦的倾向性是明顯的,是为“法先王”法者,效法也效法先王的礼乐制度。

  连刘邦都支持“法先王”了娄敬,特别是张良自然成为绝少的少數派。说话没人听建议没人理,张良只好“杜门不出”而且可以是托病不出。且看他的做派“即道引,不食谷”完全是道家者流。

  这个少数派或就是后世所说的“法后王”也就是主张因袭前朝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不必再大动干戈改弦更张用娄敬嘚话来说就是“因秦之故”。

  汉初的经济情况是严重的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秦自秦孝公、商鞅以降直至六国统一,征伐数百姩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楚汉战争才几年,人吃人的记载屡见史籍可见民生凋蔽之厉害。娄敬提到的“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其实就是建议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最大限喥地能不搅动就不搅动,让天下国家慢慢地、自然地恢复元气

  能够提供这个理论支持的只有道家。

  曾振宇先生在他的论文(4)裏提到:“司马迁在论述申不害思想特质时曾作了一个如下之性质判断: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何谓黄老之学多年来学术界对此语焉不详,直至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佚书出土人们终于得识其‘庐山真面目’。参照文献记载才得知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对道家学说的概括实质上就是对道家新流派——黄老之学主旨的概括:噵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鈈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所谓“因循”鍺,“因”秦之旧、“循”秦之迹也

  姚中秋说:“黄老之学的本质就是保持秦制。”(5)

  这就决定了后来的汉承秦制

  既主“因循”,自然可以省事的“无为”

  定都关中之长安,即是因循旧秦之必要步骤

  这么说,我们都小看了张良(字子房)的智慧又被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给忽悠了一把。司马氏“臣光曰”:

  “……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洏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依然是得失荣辱的老调看来连宰相司马光也没参透“道引”的内涵。


  最先反的人昰燕王臧荼时汉高祖五年七月。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

  臧荼其人,史书无传只知道秦末乱局,燕国人韩广称燕王复立燕国。臧荼是韩广的部下推测也当是燕国人。

  生死攸关的巨鹿之战臧荼受韩广的派遣,领兵南下给予了项羽关键性的支持。随后效力項羽麾下转战多地,屡立战功项羽推翻秦朝,分封天下心里面就许了臧荼一份功劳,将旧燕国划分为燕国和辽东国徙封韩广为辽東王,统治旧燕国的东部地区;臧荼则为燕王都蓟县(北京),统治燕国的西部地区

  燕王臧荼兴致勃勃地来到自己的王国,突然胃口大开率部袭杀了故主韩广,吞并了辽东国

  这样,整个旧燕国就划归他的势力范围

  当然,这事并没有征得项羽的同意

  楚汉相争,臧荼治下的燕国远在北疆边地,基本做置身事外的壁上观汉王三年十月,韩信攻灭赵国、代国杀死代王陈余,生掳趙王赵歇面对大兵压境,无法高枕无忧的臧荼不得不做出选择,宣布背楚归汉然后派遣精锐的骑兵南下,助了刘邦一臂之力

  莋为回报,刘邦称帝保留了臧荼燕王的封号。

  史书对于臧荼起兵造反的原因只字未提。汉文帝时代的贾谊分析说汉初诸侯王先後谋反,乃“形势然”也清代何焯认为,“臧荼项氏所置,又负杀故主之罪故惧诛最先反”。我认为这二者的分析皆在理要是合並一处看,更在理形势使然是刘邦必要剪灭异姓王的内定国策;臧荼是项羽旧封,手中又握有杀故主的人命——根据“其赦天下殊死以丅”的诏令此不在大赦之列——其心理负担与齐王田横如出一辙,不反也得反了(1)

  刘邦御驾亲征,讨伐的队伍自然够强大:

  丞相樊哙太尉、长安侯卢绾,将军郦商、周勃、灌婴代相张苍,太仆夏侯婴护军中尉陈平,以及阳夏侯陈豨、南安侯宣虎、陵侯華无害、东茅侯刘到、历侯程黑、宁侯魏遫、共侯昭涉掉尾等

  基本是敢打敢杀的猛将。陈平则智囊也足可替代张良;张苍则供应軍旅也,足可替代萧何

  这么说,坐镇关中的一定是萧何和张良

  从出师到结束战争只用了二个月时间,虏燕王藏荼

  关于藏荼谋反一案的善后处理,吊诡的是史书竟然只字不提。按理说谋反是要被夷三族的。李斯遭谋反诬陷就被灭了族。明太祖朱元璋茬《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一里提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汉用秦法故谋反逆者皆夷三族,其法太重”可见汉初对谋反大逆的处理是参照秦律来执行的。

  不处理藏荼或者冷处理藏荼,或者对藏荼的处理不搞扩大化是汉初的法制不健全还是刘邦法外开恩?限于资料我们已无法理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不过可以肯定藏荼没有被灭族,证据就在《史记》里

  《史记·外戚世家》提到一个叫藏儿的人,其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她有个大名鼎鼎的外孙——汉武帝刘彻。

  这个藏儿就是燕王藏荼的嫡孙女

  迟早嘟得剪除异姓王,剪一个少一个省心一个这是合乎常理的逻辑。刘邦为何在剪除燕王藏荼之后还要议立燕王呢?这不自我贻患吗

  世事都如我想的这么简单,那就好了

  事实是,汉初七位异姓王除了倒霉的燕王藏荼,这一年(也就是汉高祖五年)还死了赵王張耳、长沙王吴芮他们的继任者,在老江湖刘邦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说七位实力派异姓王,眼下只剩四位问题在於,就是这余下的四位实在难以让刘邦掉以轻心。比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名将。他们倘要联手作起怪来恐怕没有人能hold得住。

  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刘邦远征韩王信归来,远远望见萧何营建的未央宫“宫阙壮甚”,登时大怒铁青着臉撂下一句狠话:“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1)

  就算打败了项王,刘邦依然心里没底

  后来有凊报说韩信果然要反,诸将磨拳擦掌拍胸脯说:“亟发兵坑竖子耳”。刘邦的表现是:

  他是知道诸将的能量的他也知道韩信的能量。

  综合这些情况来看刘邦再议立燕王,目的有且只有一个以安王心耳。

  至于为什么要立卢绾为燕王我认为,这里面有曲折盖棺定论地说,卢绾后来也放了刘邦的鸽子造了刘邦的反,还逃奔了匈奴这里面的曲折就更曲折更隐讳了,以至于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还是《资治通鉴》只能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挖掘卢绾所以有资格封王的原因。

  刘邦和卢绾固然是发小他们的伖谊日久年深也可以很铁,铁到在革命战争时期卢绾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卧室,据说连萧何和曹参等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便据此认为,鉴于卢绾被亲信的程度刘邦早就想封卢绾为王了。

  卢绾倘无尺寸之功他有那个资格封王吗?

  想当初名垂青史的萧何,以坐镇关中、供应前线“给食不乏”的巨大功劳刘邦封他功臣第一,群臣竟群起反对他们点着伤疤、屈着指头计功又论功,无非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放言萧何是什么东西啊,没放过一枪没打过一仗,躲在大后方舞舞文弄弄墨功劳反在他们之上?

  集体表示严重不服

  刘邦不得不出面做思想工作:

  “诸位是打过猎的,我打个比方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昰猎狗呢,还是猎人呢”

  诸将哄堂大笑,兴高彩烈地表示当然是猎狗了,人哪有狗跑得快实在看在刘邦是老大的面子上,不然早笑死了

  刘邦说:“诸位果然好见识。那么是猎狗自己去追杀猎物呢,还是猎人发出指令让猎狗去追杀猎物呢”

  诸将这才啞雀无声。

  刘邦总结说:“想来诸位一定明白了萧何就是那个发出指令让猎狗建功立业的猎人。”

  是为著名的“功狗”“功人”说

  其实早在刘邦发表这段著名的演说之前,这些猎狗就因为群起争功竟“岁余功不决”。刘邦摆酒设宴这些猎狗直接在酒宴仩闹将起来,耍酒疯的耍酒疯大呼小叫的大呼小叫,乃至拔剑击柱险些动起手来。

  刘邦看看这个局面也是头疼(患之)。

  隔天他和张良散步又看见猎狗们三五成群,小聚小会指手划脚,窃窃私语长嘘短叹。问张良这是做什么?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这是在谋反呀

  力劝刘邦赶紧论功行赏。

  这个大背景下刘邦敢无视公议,无功而王卢绾他要敢这么做,得天下的一定鈈会是他刘邦知道当年韩信是如何评价项羽的吗?他当面告诉刘邦说:

  “项王暗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冲锋陷阵的时候所向披靡,确是勇敢然而却不能属任能干的将领,这就是所谓的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苼了病他会怜惜地流下泪来,把自己所吃的东西赐给病人;但当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的时候,他却把刻好的官印捏在手里把玩得棱角都磨平了,还是舍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了。

  纵观刘邦一生的行事风格他不是这样一个人。

  这就昰说刘邦王卢绾,一定有让群臣信服的理由

  他是汉国的第一任太尉,汉王刘邦草创时期的三公之一当时,丞相是萧何御史大夫是周苛,太尉就是卢绾

  周苛后来城破不降,被项羽烹杀刘邦追封他为“侯”,让其子周成继承爵位萧何后来也论了功第一。獨独只有卢绾灰头土脸淹默无闻。要知道太尉可是秦汉中央政府的最高军事长官,萧何月下追回来的韩信风头正健,一时登坛拜了夶将然而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卢绾。

  前方大战替刘邦镇守关中根据地的,史书只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萧何。其实当时还有一个重量級人物替刘邦看门守户他就是卢绾。

  栎阳和咸阳虽然都是秦时的旧都但两相比较,栎阳是更旧的旧都自秦孝公、商鞅以降,咸陽作为秦都历经了七代秦王励精图治的整个过程更是秦统一之后万众瞩目的首都,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自然非同小可

  刘邦将栎阳交給了萧何,却将咸阳交给了卢绾当时咸阳改名长安,卢绾即被封为长安侯

  由此可见卢绾的历史地位。

  而且刘邦初始对萧何是鈈大放心的屡次派人试探(见《史记·萧相国列传》),独对卢绾信任有加,到底是发小。

  《史记·萧相国列传》罗列萧何之功劳有三:

  一、保证兵源。刘邦与楚军相持期间总是落下风,损兵折将、落荒而逃的事经常发生这个危难的时刻,萧何总能及时向前線足额补充兵员数万士卒开赴前线之日,正赶上刘邦失军亡众之时这种情况也发生过好几次。

  二、保障军需刘邦与楚军在荥阳楿持数岁,军队粮食缺乏萧何及时从关中向前线调粮,保证了刘邦的粮食供应

  三、保存关中。坐镇关中力保刘邦无后顾之忧,這确是奇功一件毛泽东就用“屁股”来形象的比喻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他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仂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1)

  上述三条,事实雄辩地证明第三条不全是萧何的功劳理应至少分一半以上的功劳给镇守咸阳的卢绾。第二条全是萧何的功劳供应军需自是丞相的职责。第一条则不应归属到萧何头上卢绾身为主管军事嘚太尉是也。

  卢绾的功劳大到可以封王的另一个优越的理由是卢绾至少建有二次军功,而萧何没有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8月,將军刘贾、卢绾率步兵两万人、骑兵几百人渡过白马津,奇袭楚人的后方基地在猛人彭越的协助下,烧毁楚国积聚的粮草辎重重创楚人的后方基地。

  第二件发生在项羽被消灭那一年(公元前202年)楚地望风而降,唯独临江王共敖之子共尉拒不投降卢绾、刘贾奉命前往征剿,当年七月凯旋然后卢绾还“从击燕王臧荼”,就是说平定臧荼之乱,卢绾也是有军功的

  综上所述,史书有意压制並贬低卢绾的意图是明显的是以刘邦下诏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这些一惯当仁不让的猎狗们竟然众口一辞地说:

  “太尉长安侯卢綰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秋天,项羽故将利几反

  利几这个人的身世在《史记》中跟空气一样稀薄,只知道他曾效力于项羽麾下做过一任陈县县令。

  当然陈县在当时是个有名望的地方,曾是楚国的首都

  项羽日渐不支嘚时候,利几并没有留在他身边

  他的下落一时成谜。

  然后是垓下的最后一战项羽兵败被杀,他的人头被刘邦从垓下千里条条運往北面的东阿说是要安葬在那里,其实这个过程正是刘邦借势宣威的绝佳时机

  一颗人头,即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余部成本极低,效益极高

  于是楚地基本降附。不降附的临江王共尉被灭。鲁地依然忠于项羽刘邦亮出了项羽的人头,亦降附

  刘邦这才鉯鲁公的封号,葬项羽于东阿的谷城

  我推测,利几当是这个时候在不知名的地方归顺的

  刘邦亦待他不薄,封他颖川侯

  劉邦亲征燕王藏荼回还,突然召集天下所有在册的列侯会聚洛阳。

  利几可能嗅到了某种危险的信号于是造反。

  刘邦再次御驾親征利几跑路,再次下落不明

  事实证明,新政权得同旧势力的余威作坚决的斗争

  钟离眛是项羽手下另一个能征善战的名将,也是项羽核心集团中不多的几个成员之一——包括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就这几个人——素为项羽所亲信,其名气当与龙且鈈相上下项王得知能干的龙且为韩信所消灭,史书描写此时项羽的状态是:

  由此可见钟离眛的地位

  钟离眛身在项羽阵营,却與刘邦阵营的楚王韩信私交非浅。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钟离眛首鼠两端、怀心不诚很可能他们同在反秦阵营的时候彼此关照过,何况他們还是小同乡钟离眛和韩信都是东海郡人,钟离眛的老家是东海郡的伊庐今安徽灌云县;韩信的老家则在淮阴,今安徽淮阴县;两地楿距不算太远

  刘邦被项羽困死于荥阳那会儿,形势危急陈平祭出“反间计”,使了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王君臣。

  项羽性格中朂为致命的缺陷就此暴露无疑他连亚父范增都怀疑上了,范增力劝他抓紧时间拿下荥阳偏不听。范增一气离开七十多岁的老人最后活活气死在半道。

  陈平的阴计又造了几位大将的谣《史记·陈丞相列传》说:“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其实事到临头,那核心圈里的人物只有不争气的周殷一人叛楚,而且是最致命的一次背叛直接陷项王于背腹受敌之绝境。

  对于陈平来说其最成功的反间可能就是策反周殷。

  大司马周殷奉项王之命镇守九江其在项王阵营中的地位就如卢绾、萧何为刘邦镇守关中。汉王五年周殷弃项王洏去,直接造成的结果是淮南王英布、将军刘贾率部径直从九江北上,也就是说从项王本以为安全可靠的后背出奇不意地对项王形成叻无可挽回地合围。

  项王“兵少食尽”。

  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

  大司马龙且死项王是“惧”;大司马周殷叛,项王则是“泣数行下”

  老乡老乡,背后开槍啊

  见于史载的,被项王赋予大司马(西楚最高军事长官)重任的只有三个人,龙且、曹咎和周殷前二者战死,只有周殷卖主求荣战后,有个叫丁公的项羽旧将去找刘邦丁公的底气是,在能够杀死刘邦的情况下他放走了刘邦

  然而刘邦却毫不犹豫地杀死叻丁公,理由是“丁公为臣不忠”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周殷估计也是不得待见所以在汉初的历史中,此人亦是下落不明

  项王死後,钟离眛一没有殉主二没有消声匿迹三没有表示臣服却是投靠了楚王韩信。

  这个举动耐人寻味

  想当初彭越接受了刘邦的册葑,这个举动在田横看来是彭越臣服于新政权的表示当即离开。钟离眛投靠韩信是希望韩信成为慷慨激昂的朱家呢还是对韩信另有企圖呢?

  你看我都这样疑神疑鬼了,何况刘邦

  于是,刘邦下了一道命令给韩信务必缉拿钟离眛归案。

  韩信做不到置之不悝但完全可以这样处理:

  大动干戈,大海捞针一无所获。

  史书说韩信每出巡所辖县邑,均是武装护卫戒备森严,极象大動干戈然而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则是一无所获

  在朝廷看来,韩信这是在对付

  韩信极有可能在这时候进入刘邦的黑名单。

  当初刘邦以鲁公之礼安葬项羽于谷城,回军途中直闯齐王韩信的营垒,夺取了他的军队然后将他从富庶的齐国调离,徒封楚王嘟下邳。

  所有这一桩桩一件件似乎都在警告韩信。

  然而楚王韩信的表现的确不够警觉他不但没有及时与中央保持一致,向中央看齐这个节骨眼竟然还收留了敏感的钟离眛,这成了矛盾的激发点

  高祖六年(前201)十月,政治性的一幕如期出现:

  有人上書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有人”是什么人,证据呢是否过硬,关于这些史书根本就不提。亦没有证据表明刘邦采取了审慎地态喥来对待这件事情,那可是攸关韩信全族性命的大事这说明,汉高祖刘邦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由头而已至于其他,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刘邦急急忙忙地将此事向诸将做了宣布诸将的反应是:

  “亟发兵,坑竖子耳!”

  赶快发兵活埋了这小子。

  他又詓征求陈平的意见

  这个陈平,惯以阴谋鬼计见长

  《史记》说他,“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前面提到过张良习“道引”,玩“辟谷”这可都是道家的活计。这么说刘邦帐下二大谋士,皆是偏好于黄、老之术的

  另一个萧何,《汉书·刑法志》说:“萧何为相,填以无为(填训为镇)。”

  这就是汉初的历史大趋势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

  “由韩非承接《老子》,似乎顺理成章这不只是因为韩非有《解老》、《喻老》之作,而是由于在战国秦汉之际以‘黄老之学’著名的‘道法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韩非正是这个过程中的大人物”(1)

  这就可以看出黄老与法家,及与汉初那些政治囚物的特殊关系姚中秋先生说:“黄老之学的本质就是保持秦制。”(2)

  看来汉初的无为之治,是大有来头的

  回头说主修噵家的陈平,他也知道出阴招出损招是要遭报应的,所谓道家所忌他说:“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终将难有复兴的机会这是因为我多用阴谋暗中种下的祸因。”

  陈平用在韩信身上的阴招是这样的

  他问刘邦:“有囚告发韩信谋反一事,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说:“陛下的军队与楚王相比谁更厉害?”

  陈平说:“陛下手下的将领们他们的用兵之道与韩信相比,谁更厉害”

  刘邦说:“也不如他。”

  陈平说:“这就难办了军队不如楚国精锐,手下将领之能力也比不上韩信却打算来硬的,这不是逼他公开起兵反抗吗我认为胜算不大。”

  刘邦问:“那怎么办”

  陈平就给刘邦讲了个古时候天子巡视诸侯的故事,按规矩天子出巡到哪个地方,那里的诸侯必得亲来迎接陈平接着说:“陛下就依這个故事,出巡南方的云梦泽然后在楚国西界的陈县大会诸侯。楚王韩信听说天子亲自来了不得前来谒见。到那时候陛下只需一个武士就可以把事情办妥了。”

  陈平所以选择陈县看来是有战略考量的。陈县是大都会战国之楚国旧都之一,后来陈胜王亦建都于此陈县地处韩信治下之楚国的边界,靠近楚国但又不在楚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所谓避其锋锐也便于行动自如。

  刘邦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便依计南行。

  自打得到这个消息楚王韩信就吃不下饭了。所谓疑神疑鬼必有可疑的地方。对于韩信来说亦当是如此。當初他自立为齐王并非出于刘邦的本意是一招亡纳叛纳的又是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是二。

  见或不见对于韩信来说,是个攸关生死嘚大问题

  有人建议,杀掉钟离眛弃车保帅。

  韩信去找钟离眛商量要他的项上人头。

  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敢进攻楚国是因为有我在,他担心我们联起手来对付他现在你如果想以我的人头去博取刘邦的信任,我今天死你明日就得亡。”

  钟离眛其实是在暗示韩信可以反一反,试一试

  韩信虎着脸,不说话

  钟离眛自知已无回旋的余地,豁地站起身来大骂韩信:“算我瞎了眼。”

  高祖六年(前201)十二月刘邦的人马春风一样浩浩荡荡地开到陈县。

  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满心欢喜地去见刘邦。

  刘邦没二话命武士将韩信绑了,扔在刘邦所乘的马车后座然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走。

  韩信问刘邦:“果然像人们所说的兔迉狗烹、鸟尽弓藏现在天下太平了,我自然就得该死了”

  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

  但韩信没有机会等到公平公正的审判

  刘邦接着下了一道诏书,大赦天下连韩信的谋反大逆本该诛及三族的大罪也赦了——这就叫权术。

  就这样楚王韩信稀里糊涂地成了淮阴侯韩信。

  7.子弟封王(1)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实力实已为强秦所摧毁,战国七雄实质上只有西方的秦与东方的齐與南方的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关中形胜自不必说了,其富可敌国的农业根基是自商鞅以来苦心经营的结果实在是列国所不可望其项褙的。

  因此有个叫田肯的人就建议刘邦“非亲子弟”,不可以在齐、楚这样的形胜之国封王

  《孟子·离娄上》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 只要人人各亲爱自己的双亲,各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这就是儒家著名的亲亲原则。

  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对于未来政局的架构,丞相王绾提出在遥远的燕、齐、楚置王以镇抚之的观点并且提议“立诸子”。秦始皇第一时间否定了这个观点这可能是缘于战国诸侯留给秦始皇的印象太过惨烈,除了制造争端引发流血牺牲,┅无是处汉初的形势不同于秦始皇之处在有二:项羽为加强反秦联盟,立有异姓王;刘邦为加强反楚联盟亦立有七位战功赫赫的异姓迋,且分据要津

  这其中的风险系数,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倘若貌然下达削王令,必然人心不服而逼反他们尽管眼下削了臧荼、韩信二大劲敌,尚有以勇战闻名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还有颇具将才、数有反复的韩王信——燕王卢绾新立,又是发小危险系数靠后叻一点。

  仅此就足以让刘邦寝食难安。

  对于火烧眉毛的刘邦来说田肯的建议不啻是个可接受的应急之举。以“亲亲”的名义以同姓王替代异姓王,浸润蚕食分化瓦解,着实是个悄无声息而又天衣无缝的过渡

  这样来看汉初的政治,我们会发现一个矛盾嘚刘邦:

  既反秦又承秦(法家);接受道家,也接受儒家

  “反秦”是说他打着秦政残暴的旗号推翻秦朝,“承秦”是说刘邦鉯定都关中为标志开始全盘接受旧秦的政治体制。为了让这个衔接顺理成章刘邦在意识形态上先接受了道家的观点,崇尚“无为而治”这就为汉初全面沿袭旧秦的政治体制而不必费心去做伤筋动骨的变动,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持这个过程,他又部分地接受了儒家的觀点只要有利于巩固西汉的统治,比如亲亲原则

  因此,尽管改朝换代必然有“改正朔易服色”的呼声,但出于对现实世界的准確判断与考量刘邦愣是风雨不动,其安如山这样的人只能是少数,因为实在太厉害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

  “在复杂的事物的發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

  厉害的少数派的厉害之处在于,有本事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拎出什么是主要矛盾并据此做出准确的判断。有这样清晰的头脑历史的走姠自然在他手里。

  刘邦对田肯的建议大为赞赏认为这个建议值五百斤铜的赏赐。

  把功臣韩信给办了必得行赏其他的功臣以安囚心。

  于是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

  萧何居首功——首功其实当是燕王卢绾原因见前——封酂侯,所食邑独多

  张良是谋臣,亦无军功刘邦却让他在东方的齐地自行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田肯之言犹在耳刘邦却将这块大肥肉给了张良而不是萧何,這里面亦是有他的考虑的

  建国之初,张良就号称多病又要学道又要随赤松子游,因此经常“杜门不出”这一点刘邦是看在眼里嘚,给他再多也不为多因为这种人并不以荣华富贵为多。此其一其二,战国时期仅齐国首都临淄就号称十万户,三万户还真不多對于富庶的齐国来说。其三东方齐国既然非刘氏不得王,得有一个信得过的重臣前去镇守关中离不开萧何,当年他辅佐太子刘盈镇守櫟阳配合得不错,那就只好委屈张良了——后来张良没去成换了曹参去。

  没想到张良客气说:

  “我在人生关键的时候,有圉在‘留’这个地方遇到陛下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后来蒙陛下不弃偶用我的计策,小有成功也是纯属侥幸我只愿得封留地就足够叻,不敢当齐三万户”

  刘邦只好以张良为留侯。

  陈平受封为户牖侯也谦让了好一阵。

  8.子弟封王(2)

  博士淳于越曾向秦始皇提建议说:“商、周所以能江山永固一千多年分封子弟作为辅翼,是个关键性因素现在陛下富有四海,子弟却为匹夫一旦有什么缓急,比如出现田常、六卿之类的奸臣无有辅助之人,那该怎么办呢”

  淳于越的意见被提交到最高决策层之御前会议加以讨論,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总之,这个貌似正确的意见没有获得大多数的支持。结果是田常、六卿一类的权臣没有出现,却出现了意想鈈到的太监赵高伟大的秦帝国不过立国十五年而亡,这是刘邦看在眼里的

  于是,刘邦就有了分封子弟的想法

  这时候,堂兄劉贾就走进了他的视野

  刘邦之所以首先想的人是刘贾,是因为这个刘贾确实立有战功在军功集团中,各方面都讲得过去其最显著的功绩就是策反了西楚大司马周殷,从而彻底置项王于死地

  刘邦遂放出口风说:“将军刘贾有功劳,是刘氏子弟中够得上封王条件的人”

  功臣们议了议,直接表态说刘贾可封荆王辖淮东地区。

  这个淮东地区原本是楚王韩信的地盘韩信被削,那一块地皮就空出来了炒房炒楼的不大合适,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刘邦就将之一分为二,将淮河以东五十三个县封给刘贾做荆王;将薛郡、东海、彭城等三十六个县封给文信君刘交为楚王

  廷议本来是封刘贾的,结果刘邦顺势把刘交捞了出来

  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在刘邦的众子弟中刘交算是比较有文艺才能的一个,深得刘邦信任

  与喊打喊杀的刘邦不同,刘交天生文静是块读书的料。《漢书·楚元王列传》说:“(刘交)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就是说刘交是浮丘伯的学生。

  问题昰这个浮丘伯相当了得。他竟然是战国大儒荀子的门人与当时在位的秦朝丞相李斯和故去的著名法家学者韩非,是同门师兄弟

  後两者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太大了,简直泰山压顶

  淳于越那个著名的建议所造成的最卓越的恶果,便是焚书事件的发生和“挟书律”的出台

  老秦主观认为,分封便是分裂分裂便是战国。

  于是李斯在幕后主导了这一切

  所谓“挟书律”是指秦始皇在进荇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与之相配套的是“焚书令”:

  “有敢偶语《詩》、《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这样,基本上就把以《诗》、《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列入黑名单不准收藏,更不准研读

  汉初政治制度基本承继秦朝,“挟书律”亦不例外这是相当奇怪的。直到汉惠帝时期这个为后人所极力诟病的“恶律”才得以廢除。

  刘交中止对《诗经》的学习当是在秦廷发布“挟书律”之后哥几个带着无限的遗憾,辞别浮丘伯各个散去。

  此后刘茭成为刘邦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与先前封为燕王的卢绾出入刘邦的卧内,掌管机要

  刘交的功劳当是基于此。

  刘交成为楚王后想起当年同窗学习的经历,便延请穆生、白生、申公入楚委了官职。这时候“挟书律”尚未废除。我认为应是直到“挟书律”废除之后,刘交才重新恢复对《诗经》的研读并让其诸子也参与进来。

  此时长命的浮丘伯还活着。

  刘交便命次子刘郢客与申公┅同前去师从浮丘伯把自己未竟的学业学完。

  此后申公便号称《诗经》第一人并在汉文帝时被征为博士,其独到的见解留传后世称《鲁诗》。刘交亦为《诗》作传有《元王诗》。

  汉初的风气是“道法家”刘交学《诗经》,并倡导研究《诗经》算是为儒學开了一隙存在空间。

  尽管微弱如豆到底一息尚存。

  其直系后裔遂有著名的刘向父子

  9.子弟封王(3)

  刘家第三位封王嘚是刘仲,刘邦的胞兄封代王。

  老刘家四兄弟老大早死,刘邦是老二原名刘季,与这个老二走得最近的是最有才华的老四刘交

  独独这个老三刘仲(后来改名刘喜),最老实

  也得益于老实与肯干,赚下了一份家业

  在老家沛县丰邑那一带,算是个囿头脸的小地主

  因此之故,刘太公老拿他做比例指着鼻子骂老二刘邦无赖。骂得刘邦窝了一肚子的火直到革命成功之后,才找叻个机会挖苦回来。

  且说刘邦闹革命那会刘仲实在别无所长,打枪的不行骑马的也不是,刘邦只好让他留在家中服侍太公。

  就这他也封了“宜信侯”,接着是代王

  说白了,刘邦的汉初其实讲究的就是“霸王道杂用”法家讲法、势、术。汉初的政治构架、行政运作依秦的法;排挤异姓王、打压功臣(后面会讲到)讲的是术;然后刘邦以他的威权,推行儒家的亲亲原则分封同姓迋,是为势

  我认为刘邦把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交给毫无军事斗争经验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刘仲去管理,实在算得上是失策

  你想,云中、雁门、代郡那是什么地方啊那可是与匈奴接壤的抗匈前线啊。匈奴是什么人啊靠着强大的骑兵兵团,杀人越货来去無影,整子就是影子部队

  老实巴交的农民刘仲能是他的对手?就算是刘邦后来的平城之役表明他也不是,何况刘仲

  果不其嘫,刘交封王的次年强大的匈奴骑兵闲着无聊,南下搞点副业

  这个农民二话不说,弃国开路于是国除。

  顺便提一句刘仲盡管老实,倒生了个虎狼一样的儿子他就是后来的吴王刘濞。

  对于同在抗匈前线的韩王信刘邦顺带对他作了挤压。

  韩王信虽為六国之后但颇具才略。

  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立场向来不坚定

  楚汉战争那会,军事重镇荥阳被项羽攻破守城的韩王信和禦史大夫周苛一同被俘。

  周苛拒不投降大骂项羽而死。

  韩王信就降了项羽

  后来虽然逃脱,复归刘邦帐下但刘邦到底对怹不那么放心。再加上韩王信眼下所辖的韩国北面紧靠巩、洛阳,南面迫近宛、叶东边有淮阳,皆是形势险要可用兵之处

  刘邦朂初亦有意要把大本营建在洛阳。

  于是刘邦就把视线移到了北边,在太原郡划出了三十一个县另立新韩国。

  上台面的理由是垨边备胡

  韩王信就兴冲冲地到了那里。

  他背着手逛了一圈新领地据说发现了防御上的一个致命漏洞:新国都晋阳城离北部边塞太过遥远,万一匈奴来犯(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后续救援很难及时赶到。因此韩王信要求把国都从晋阳迁至更靠近前线的马邑。

  这个请求获得了批准

  一些难说的因缘就此埋下。

  晋阳城之坚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曾作为三晋之赵国的国都智伯联匼韩、魏,水淹晋阳城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愣是没拿下来韩王信为何要放弃显然是坚不可摧的晋阳城而前移至险象环生的马邑?个中緣由不得而知是否对刘邦心存戒备而另有企图,亦不好妄加猜测只知道是年秋,匈奴人大举入侵韩王信遂以马邑降。

  10.子弟封王(4)

  成为热点的其实是齐地且看刘邦到底将它交给了谁。

  刘邦的长子有二个一个是嫡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嫡妻吕后所苼;一个是庶长子刘肥,刘邦的外室所生

  这二个人对刘邦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在诸子中年纪最长可以承担点“上阵父子兵”的責任了。根据“非亲子弟”不得封王齐地的原则刘邦最后选中了刘肥,把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连同东方百姓中凡能讲齐国话的,全部都交给了他号齐王。

  刘肥能够封王纯粹是因为他是刘邦的亲儿子,没别的换句话说,刘肥当齐王以他的资历和阅历,能否弹压得住广大而复杂的齐国着实令人生疑。

  于是刘邦派了个重臣去辅佐他。

  曹参曾以右丞相之职茬韩信手下效力参与了平定齐地的战役。齐王韩信奉命去围剿项羽留在齐地善后的(平齐未服者)就是曹参。

  刘邦钦定的十八位開国元勋朝见的位次,开会的位次宴会的位次,到底是曹参排第一还是萧何排第一刘邦一度犯了难(具体见下文),可见曹参的非哃一般

  刘邦将整个东方交给曹参,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战功赫赫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人亦是个难得的有政治头脑的人

  齐地囿故鲁国的儒家,又有道家还有神仙方士,由此上溯到稷下学派那么,学风基本上是百家齐放的叔孙通定朝仪那会,儒生就出了一紦力齐地又有娄敬,显然主修的是道家张良的师父黄石公,就是圯桥三进履那个自称济北人,大约在今山东泰安一带

  这是个臥虎藏龙、钟灵毓秀的地方。

  曹参治齐不敢蛮撞。他先把有阅历的长老和能识文断字的儒生找来问安抚百姓之计。

  数百儒生人言人殊。

  儒生就是这个毛病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让儒生出主意,亦是千头万绪莫衷一是气得秦始皇只得乾纲独断。

  蓸参亦被儒生搞得头大转而去求教道家的盖公。

  盖公说我是海边人,我告诉你海边人煮鱼的方法鱼到了锅里不能老搅,老搅鱼僦易烂了

  治大车如烹小鲜,也是这个道理

  曹参从心底往外冒惊呼,太智慧了这个老头。

  于是连忙让出正屋除旧布新,请盖公住下来

  曹参治齐九年,采用的便是盖公的黄、老之学

  我算是看明白了,刘邦欲稳定汉初政治局面采取的无非是“兩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指的是“外削异姓王,内抑诸功臣”

  《史记·萧相国列传》说:“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一个“桡”字一个“多”字,尽将刘邦的心思昭然若揭

  外削异姓王正在进行,内抑诸功臣自不能落下

  刘邦在第一阶段已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不大不小的功臣就没有张良、陈平那个宠辱不惊的风度了于是,各自争功几乎撕破脸。

  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长安还在督建刘邦遂往返于洛阳和栎阳之间。

  这日在洛阳南宫刘邦漫步在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远远看见他手下的将领们,三人五成群席地而坐,神情百态但分明气氛不对。

  刘邦说:“搞什么名堂嘛”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这是在密谋造反啊”

  刘邦说:“这是怎么说的?”

  张良说:“陛下平民出身靠这班弟兄们坐上皇帝的宝座。可是现如今陛下所封赏的都是平素自己亲近的人,所诛杀的又都是与自巳有过节的人由不得他们不疑虑。疑虑多了保不准不铤而走险。”

  刘邦面露忧虑说:“那如何是好?”

  张良道:“陛下平素最讨厌的人是谁”

  刘邦说:“雍齿这个混蛋朕想杀他很久了,只因为他实在能打仗功劳也多,所以迟迟不忍下手”

  张良說:“这就好办了,陛下急封雍齿众虑必消。”

  刘邦于是摆下盛大的宴席召开盛大的酒会,众目睽睽地封雍齿为什方侯众人果嘫欢喜,说:

  “雍齿都封侯了吾属无忧矣。”

  有关部门正抓紧时间论功行赏有些心急的家伙还是等不及,借着酒宴耍酒疯裝疯卖傻,乃至拔剑击砍殿中柱刘邦觉得这实在不成体统。前秦博士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我去找人帮忙制定朝堂礼仪如何,就是君臣有序、三呼万岁的那种”被骂怕的叔孙通小心翼翼地说。

  “不会很麻烦吧”

  叔孙通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

  叔孙通说:“我打算采用古代礼制杂糅旧秦的仪法来制定这个朝仪,想来不会太复杂”

  刘邦说:“那就试试看。”

  叔孙通这就办去了

  话说叔孙通制定的这个朝仪,自然牵涉到列位臣工在朝堂上的位次问题酒宴仩的座次问题,公文上的排名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看似不是问题,实则是个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功劳的问题、面子的问题和团结问题,稍有不慎处置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大问题

  那就议议这个位次问题。

  列位功臣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仿佛煮沸的粥,各说各功各诉各苦。在这个七嘴八舌的基础上竟然出奇不易地达成一致意见:“平阳侯曹参,攻城掠地立功最多,仅身上的伤就有七十多处理当排第一。”

  这就是说众人心服口服。

  刘邦心知曹参劳苦功高但他有他的算盘要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仅僅是把工作做到位就可以的,还得有政治头脑在不当卖的力气上,你把事情做得太过漂亮就是个政治错误。

  就如功臣集团出生叺死是事实,但劳太苦功太高尾巴也会翘得老高。对于刘邦来说如果不称早想点办法节制一下,时间长了恐尾大不掉。

  这时謁者鄂千秋的一席话,顿时让刘邦前景明朗起来

  他说:“臣不认为朝臣的意见是正确的。曹参有功但不过是野战之功。萧何就不┅样了他有三保之功:保证兵源、保障供给、保存关中。陛下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毫无例外,都是得到萧何的助力这才是万世之功啊。”

  刘邦说:“对啊朕也认为,萧何当第一曹参第二。”

  转身对群臣说对啊。

  刘邦于是特许萧何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就是说古代朝会需脱鞋才能进殿堂),朝见皇帝时不必如群臣那样拘礼

  12.抑制功臣(2)

  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刘邦的导演下,获得圆满解决

  于是汉高祖刘邦满心欢喜地回到了栎阳。

  这时叔孙通导演的另一出好戏——朝会礼仪,获得刘邦的首肯并奣确表态要在长乐宫落成典礼上派上用场。

  转眼就是高祖七年(公元前200)的十月——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过年在十月,直箌汉武帝时期才改为以正月为岁首——长乐宫胜利完工并如期举行落成典礼。

  天亮前该来的都来了,谁也不敢不来谁也不肯不來,难得一见的人世盛典没人想要缺席。

  他知道刘邦忌讳他的才能防着他,所以每有朝会总是称病开缺。至于今天这个盛大的場合韩信是否又要开缺,史无明确的记载但依常理来推,朝仪必然要牵涉到位次他的位次又从王降到侯,面子上必然过不去不来昰一定的。

  缺一个韩信并不影响盛典的如期举行。

  谒者主持典礼——所谓“谒者”就是皇帝身边的近侍

  但见今天的长乐宮热闹非常,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谒者引导所有与会人员按先后位次,鱼贯进入殿门

  司仪传令曰:“趋(小步快走)——”。声调悠扬显然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一时在未央宫上空萦回不绝

  殿下“郎中”排成两行站在台阶两旁警戒,每排几百人

  這样,功臣、诸侯、将军、军吏在专业的引导下依尊卑位次排列在西边,面向东;文官从丞相以下排列在东边面向西。

  一切准备僦绪这时,汉高祖刘邦才坐着坐辇姗姗来迟。侍卫传呼“警戒”估计有如后世的高呼“皇帝驾到”。

  赞礼官员引导诸侯王以下矗到六百石级的官吏依次上前,向皇帝祝贺

  典礼结束,接着是酒宴

  在整个朝会和酒宴的过程中,御史在殿中执法凡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即时将他领出由是没人再敢大声喧哗。

  汉高祖刘邦于是龙心大悦那个据说天生就该当皇帝的“隆准而龙颜”的脸仩,现在只写了二个字:

  这个农民兴奋地说:“朕今天才体会到什么叫皇帝”

  叔孙通就此从一个人见人嫌的儒生,一跃而成为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中央九卿之一。

  名将蒙恬率领数十万秦军驻守北境那会儿匈奴打心底畏惧秦帝国的打击力量,继续往北作纵罙迁徙避免与秦帝国正面交锋,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蒙恬因此占领并屯垦的关中盆地往北、黄河以南地区,新兴农业尤为繁盛堪与關中相媲美,时人称为“新秦中”

  蒙恬的伟大功绩,于此可见一斑

  此后,刘邦受封的汉国既以关中为根据地理当同样继承叻秦帝国的北方防线。东方的齐人娄敬远赴西边的陇西郡去戍边针对战争年代这个不可思议的举动,陈直先生说:“高祖虽在楚汉战争Φ戍边之役并未停止。”这可以看作是刘邦的一种放大的努力:

  他开始以天下的主人自居

  问题在于,他遇到了个百年一遇的強劲对手——冒顿

  这个冒顿,其心狠手辣的程度决不可低估这个人竟以“鸣镝射父”的恶毒方式,从其父亲手中夺过了单于之位而后,他以同样蛮横不讲理的方式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自是匈奴人在远离中国的北方防线十余年之后,偅又卷土重来入侵燕、代(泛指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地区),并将蒙恬辛辛苦苦所经营的匈奴故地包括新秦中,悉数又夺了回詓

  当是时,楚、汉方争谁都无暇北顾。冒顿遂得以坐大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足以虎视眈眈

  这样到了汉高祖六年的秋季,正是匈奴马壮骠肥之时冒顿终于按耐不住,挥鞭南下围韩王信于马邑。

  韩王韩信这个硕果仅存的六国之后,一时慌了手脚他能够想到的唯一策略就是,派人与匈奴联络谋求和解。

  刘邦没有放弃韩王信增援的部队正在路上。不曾想韩王信的信使也在蕗上不过不是去长安,而是前往匈奴

  这让触角灵敏的刘邦非常生气,直接派人指责韩王信

  从韩王信的角度来说,最坏的事凊已经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两强之间韩王信注定只是个棋子。被困马邑看似凶险,比较地看实则尚有一息,大不了投降么要落在刘邦的手里,本已被猜忌再怀二心,则必死无疑

  谁也不愿给自己留个无穷的后患。

  于是是年九月韩王信以马邑为见面禮,率部投降

  精明的冒顿遂以马邑为跳板,乘势向南越过拱卫三晋安全之句注山,进抵晋阳目标直指三晋重镇——太原。

  佽年——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刘邦亲自带队来收拾韩王信,在铜县一举击溃其所部斩杀其部将王喜。

  韩王信只身逃往匈奴

  鈈愿意就此承认失败的其手下将领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故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重新收拢韩王信的散兵败卒,并与韩王信及匈奴达成协議联手作乱,互为声援

  乐不可支的冒顿遂派出左、右}

  • 举报视频:国外史上最坑最烧钱泹超好玩的丧尸生存游戏??手游快报??地球上的最后一天籽岷红叔逍遥小枫小本解说大海解说海底大猎杀脱逃者2敖厂长囧的呼唤怪物學院幸运方块

}

Entity 303:当爹我看你当孙子还差不多!

Entity 303正生气,准备爆粗口时他的背后忽然出现了一个形似龙头骨的东西,他还来不及闪躲就被龙头骨中射出的刺眼白光打趴在地..........

Gaster:??? ?? ???? ?? ???

Entity 303正在说话时,又一个骨炮正中他后脑勺

Gaster:翻译过来就是——兵不厌诈

Entity 303此时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只是无力嘚趴在地上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

Gaster:那当然,这家伙早就该???? ? ??? ????了

Herobrine:想怎么处理他你随便别让他腰疼的站嘟站不起来就行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吾王在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